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通过阐述生态旅游的起源,及中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归纳出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原因。通过研究旅游及生态的概念,及阐述反映生态旅游概念共性的8个指标,指出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不能偏离其经济本质。国内对其概念的研究在紧随国际潮流的前提下,要把研究重点从如何吸引旅游者专向如何教育旅游者。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经济本质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0亿年,有一位学者提出将漫长的数亿年地质年代压缩成百年的设想。在虚拟的地球百年中,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不到1天,大约开始于5分钟前的工业革命,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个人和社会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的旅游意识开始觉醒,旅游类型呈现多样化,由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渐发展为度假、公务、专项旅游等。工业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地球产生了前所未有、不可恢复的破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种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1930年的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四日市哮喘事件,近年来北京雾霾事件等。噪音、水、大气、土壤等污染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不是最佳活动区域。越来越多的人们逃离城市,选择去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去放松心情。这样大型的社会活动严重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有害影响。旅游资源受到破坏,旅游质量下降。在传统旅游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相驰的时候,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生态旅游的提出立即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响应。但是,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很模糊,旅游供应商在市场营销中不断推出各种生态旅游活动,但多数结果都是“非生态化”。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呢?
二、 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个人们口中的时尚名词、市场营销的法宝、投资商的生财利器。而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多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家园建设与文化生态保护失去话语权。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使得它从理想的云端跌落下来。生态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要了解它的概念,首先要理解清楚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旅游。
(一)生态的概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用其修饰美好、健康的事物。生态即指自然生态,也指文化生态。
(二)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出现,旅游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目前,旅游已融入到全球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中,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成为人人享有的权利。旅游可以拉动目的地的经济增长,促进社会消费,推动就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对任何一种类型的旅游研究都不能偏离经济本质。
(三)中外生态旅游的概念的发展
生态旅游思路的提出距今有40余年,一些国际性组织和机构的积极参与使得生态旅游广为推崇。经过多年研究,国际上初步形成了生态旅游的3大核心理念:保护、负责任和维护社区利益。1995年1月,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确定为“99生态环境游”,将生态旅游在中国推向。
国际、国内从事生态旅游的研究机构较多,各机构的学术背景差异较大,因而在阐述生态旅游概念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的核心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资源的保护,这类观点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背道而驰;有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概念核心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旅游是一个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均可以直接或间接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这类概念使得生态旅游无异于大众化旅游,不利于专项研究。有概念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回归大自然,这类观点将生态旅游的概念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户外旅游,给旅游者及市场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
生态旅游概念繁杂主要原因就是生态旅游概念标准的多样性。有国内学者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分析,提取了8个指标规则反映生态旅游概念的共性。这8个指标分别为:遵循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做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与体验、文化。
三、生态旅游概念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文化;生态旅游;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
Abstract:Ecotourismissignificantforwetlandpark.Thepaperdiscussestheconceptsofwetlandparkandecotourism,andexpatiates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tourisminwetlandparkandsummarizesfivefeaturesofecotourisminwetlandpark,whichareprotection,participation,profession,educationandresponsibility.Besides,thepaperputsforwardsevengeneralprinciplesofecotourismdevelopmentinwetlandpark.
Keywords:wetlandpark;wetlandculture;ecotourism;longtermbenefit;sustainabledevelopment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非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置于旅游开发的首要位置,强调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在湿地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湿地公园与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一)湿地与湿地公园
“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1]这是一个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收的湿地定义。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定义还没有定论。在我国,有众多学者及相关行业部门对湿地公园的概念加以了界定。笔者综观各类湿地公园定义,认为湿地公园概念的界定应满足如下三个标准:
(1)湿地景观在公园中发挥主体性生态作用。湿地公园最根本的属性在于它的湿地特征,不论这种湿地是天然形成或是人工形成的。湿地公园首先是自然的公园,其中的湿地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其湿地特征典型、自然风景优美、美学价值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益良好。
(2)以湿地保护为前提。湿地资源的保存与保护是湿地公园设立的首要宗旨,其内容主要为通过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目的。
(3)具有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旅游观光是湿地公园作为公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湿地公园的旅游更强调其生态旅游的特色。湿地公园也是作为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科普教育内容的重要基地,游人通过对湿地的了解,加深了保护自然的意识。另外,湿地公园也是科研人员研究湿地自然过程、探索湿地奥秘的重要场所。
(二)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定义提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其内涵界定依然模糊,众说纷纭。有的学者统计,国际上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概念有140多种,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2]卢小丽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笔者认为这8个标准规则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描述较为全面,它们是: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3]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对湿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观察、欣赏和学习的旅游活动,是具有强烈湿地生态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种旅游活动不改变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且还可以促进湿地公园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社区民众受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宗旨是:在保护湿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提供给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并带动湿地公园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体现的是人类与湿地自然环境的伙伴关系,两者应协调发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既要寻求适宜的经济效益,更要在保护湿地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其生态、社会和美学价值。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上的,其目标是既要使当代生态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又要对湿地资源环境进行保护,使后代游客享有同等的旅游机会和权利。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特别关注的是旅游活动的生态合理性。旅游经济收入并不是衡量其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从而能够较好地把生态旅游业的当前效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沿着可持续性的轨道上发展。
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特点
(1)保护性。以保护为前提是湿地公园建立的基本标准之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包括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湿地为主体的自然环境,这里指的自然环境有时并非一定指纯自然环境。实际上,完全未被侵扰的湿地纯自然环境可能很少存在,多数的湿地自然环境多多少少总会留有人工的痕迹,从而形成独特的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强调对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要求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保护自然、保护资源、保护文化。
(2)参与性。参与性可以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从工业化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亲自参与到湿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中享受和体验湿地自然美与文化美;另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旅游活动。[4]
(3)专业性。和一般旅游相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首先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比如要求湿地公园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生态保护技术策略,以保护湿地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者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和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4)教育性。环境教育既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又是生态旅游概念的标准规则之一。生态旅游者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能获得对自然界生态和谐、万物相依相生的深刻体验,并进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让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提高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将丰富的湿地自然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与生动的观赏娱乐活动相结合,增强旅游者的环保道德责任感。
(5)负责任性。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如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在对生态旅游定义时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的感受并负有责任感的一种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一种对湿地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它有助于旅游区域湿地资源的保护。[5]
四、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一般性原则
(1)规模控制。湿地公园的游客数量不宜太大,旅行团队也应是小规模、较分散的。当游客数量过大而超过公园生态系统的忍耐程度,其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复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因此,要解决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正确评估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并以此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确定旅游容量是阐述旅游者数量与环境之间适度的量的关系,控制旅游容量是确保湿地公园的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或降低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2)限制性开放。湿地公园应做到局部开放与管制。根据湿地公园不同地段生态保护状况的要求,结合人为活动的需求一般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地带三个区,主要的布局模式以同心圆形态居多。人类的活动强度和频率依地带、缓冲区、核心区而递减。大部分的旅游及其他开发活动都在生态较不敏感的地带开展;缓冲区作为地带和核心区的过渡,其人为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核心区一般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禁止游人进入。
(3)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监测。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相当重要,应在湿地公园各个水域结点处建立水质监测点并派专业人员定时监测公园水文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定期报告水质情况,以随时根据新发生的情况调整湿地的保护措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4)保护当地的文化与环境。早期的定义将生态旅游的对象界定为相对未被侵扰的自然区域,随着在实践中认识的深入,生态旅游的定义当中也包含了文化的因素。湿地公园一般蕴涵了较高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活动既是一种湿地自然旅游,同时又是一种湿地文化旅游。当地的民俗风情及文化对旅游者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要注重对这些人文资源进行维护,并在其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文化活动。
(5)旅游行为及管理准则的制定。要特别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并应制定相应的旅游管理规则,明确对游客的活动行为进行规范,明白告知哪些活动是禁止的,哪些活动是准许的,让公园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都能了解公园生态环境所能接受的程度。
(6)“双赢”策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应同当地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与社区共建(管)的原则。如果得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并脱离当地社区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生态旅游,其持续发展的前景就十分有限。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同社区利益需求联系起来,其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必须和社区居民的根本需求相一致。要吸引社区群众参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服务等方面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务。生态旅游要顾及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其真正从旅游中受益。通过生态旅游来增加社区就业机会,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使其成为开展生态旅游最有力的支持者,以最终实现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双赢。[6]
(7)利益的长期性。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应为旅游资源、公园所在社区提供长期利益,短视且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商业性,其结果也和传统旅游没有什么两样了。[7]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手段,生态旅游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还能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自然旅游导向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
五、结语
相对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巨大的进步,是当前人类重视环境、保护自然的观念在旅游行业上的反映。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的湿地景观,符合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的对象标准。湿地生态保护是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首要目标,这个目标与生态旅游强调“对保护的贡献”这一标准是一致的。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符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湿地公园建设宗旨。[7]因此,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公园必然的、也是唯一正确的旅游开发方式。在湿地公园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握两者的平衡的关系,才能真正建设好湿地公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区与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禄康.湿地与湿地公约[J].世界林业研究,2001(1):1-7.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67-71.
[3]卢小丽,武春友,HOLLYDONOHO.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6(2):56-61.
[4]汪辉.需求:设计的原动力:以泰安天平湖公园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95-99.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方躬勇.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初步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7]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日本生态旅游的历史可以划分为黎明期、调查研究阶段、实践推进阶段、课题提出阶段、全国开展期等5个期间[3]。
1、概念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
这一时期,日本开始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但对“生态旅游”本身的认识还没有形成。1987年成立日本环境教育论坛(JEEF)。1989年,设立日本最早的生态旅游推进团体———小笠原观鲸协会。
2、调查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
环境厅和自然保护学会等有关机构开始着手进行生态旅游的调查研究。为探索国立公园的利用方式,环境厅(现为环境省)以“环境保护型自然体验活动推进方策检讨调查”为题,开始对知床、奥日光、八丈岛、西表岛、屋久岛等5个地区展开为期三年的调研。1992年,日本环境教育(JEEF)生态旅游研究会成立,并以“什么是生态旅游”为主要课题开展持续数年的学习研究。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在对地区旅游企业和游客指导方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编辑出版了《生态旅游指南》。
3、实践推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
这一时期,各地开始学习屋久岛、小笠原、西表岛等较早实践生态旅游地区的先进经验。1998年,日本生态旅游推进协会(JES,即后来的NPO法人日本生态旅游协会)和北海道生态旅游研究会设立。之后,JES在各地举办全国性的大会,为生态旅游的普及做基础性的铺垫。
4、课题提出阶段———21世纪初期
21世纪初,各地设立的团体及导游在生态旅游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题提出的时机已经成熟。诸如解说技术的提高、充足资金的保证、导游人员的延续等一些实际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迫切需要研究解决。2000年,日本自然体验活动推进协会(CONE)成立;2002年,北海道建立生态导游资格制度;2003年实施的《东京都岛屿地域自然保护和适度利用纲要》,规定了关于小笠原特定区域的准入规则;《冲绳振兴特别措施法》规定了冲绳环境保护型自然体验活动(即生态旅游)的推进措施。
5、全国展开阶段
2003年,日本将生态旅游的推进定位为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升国民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兴趣。早先致力于生态旅游的地区,如小笠原、西表岛、屋久岛、北海道等具有典型自然环境的地区,也以此为契机,开始在原有旅游地域及未开发的山林山地等地区开展生态旅游。2006年12月,日本全面修改《旅游基本法》,制定通过了《旅游立国推进基本法》。2007年6月,通过《生态旅游推进法》,标志着日本生态旅游体制全面形成[4]。
日本生态旅游推进法
(一)生态旅游推进法产生的背景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生态旅游因分散旅居的特点对环境造成的负担较小,在世界各国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围绕名胜古迹周边区域观光的传统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使游客既能在自然中身心愉悦的活动,又能享受地域固有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因而受到人们关注并不断聚集人气。在日本,农村生活体验型的绿色旅游和充分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并保全环境为目的的生态旅游,也开始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以生态旅游运动推进为目标的生态旅游推进协会的诞生,标志着日本生态旅游的正式开始[5]。2002年是地球峰会(即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10周年,联合国将该年度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一时间生态旅游在全球展开。生态旅游作为生态保全型旅游,其推进既减少了环境负荷、可持续的保全环境,又因旅游产业的振兴使地域摆脱贫困,因而深受世界各国关注。然而,对作为旅游资源的自然环境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是各国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发展经济而大兴旅游,过度开发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若强化环境保全而过分限制,生态旅游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要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资源,开创出地方特有的旅游产业,同时又能对自然和传统文化进行可持续的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和自然环境管理就必须都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则。日本的有些地方的旅游经营者自己制定规则进行生态资源的保护,如小笠原的“鲸鱼观察”规范,但这种规则是只对有关人员有拘束力的内部规则,对外不具有强制适用的效力。生态旅游要在全国范围开展推进,因这种地方自主规则的适用而产生的纠纷必然会不断发生,这将成为阻碍生态旅游推进的因素之一。必须深刻把握生态旅游的精神实质,在致力于环境保全的同时有序地实施生态旅游,既能按预设的模式发展,又能大大降低管理成本。然而仍有些地区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降低管理成本,严重破坏了生态旅游的良性推进。为了生态旅游能健康有序的发展,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恣意开发,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则。《生态旅游推进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该法基于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推进新形态的旅游产业,在谋求地域振兴的同时,将旅游引发环境破坏的危险限制在最小[6]。此法的出台,使生态旅游活动的良性推进有了法律保障。
(二)生态旅游推进法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1、作为议员立法起草法案被通过
地球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出选择总会面临两难境地。到2007年,生态旅游在推进中仍面临诸多难题。虽然生态旅游在观念上已被大众理解接受,实践中也形成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由于垂直领导的行政关系导致的弊端给生态旅游的实施造成很大障碍,当事人甚至不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去操作。对行政关系进行调整需要付出时间,而环境问题却刻不容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生态旅游既已广泛推进,就应成为旅游立国的核心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超越垂直领导的行政关系弊端的议员立法成为有效的解决手段。《生态旅游推进法》基于环境委员会委员长提案,以众参两院所有议员赞成而一致通过。
2、是一部同时调整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关系的单行法律
该法第1条明确了立法目的:保护自然环境、振兴旅游、推进环境教育。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振兴地域经济,同时要保护好环境资源。从这个角度看,《生态旅游推进法》堪称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律,加之2006年通过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两部法律成为日本21世纪环境保护与旅游立国的里程碑。
3、以英语“Ecotourism”的片假名“エコツーリズム”直接为法律命名
日本的法律用片假名来直接命名的寥寥无几。“生态旅游”可以用日文汉字“生態観光”来直接表示,但用片假名更能把意思形象的表达出来。生态旅游不仅是指一种特殊的旅游形态,其内涵包括实现推进旅游、振兴地方、保护环境三个要素的平衡,是一个能体现开发和保护并重理念的专有概念。为恰当准确的表述出这种细微的差别,按照英语词汇的片假名来表达书写显得更为贴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生态旅游推进法的贯彻执行也并不只限于环境省,而是包括国土交通省、农林水产省、文部科学省等多个省厅。
4、提出日本型生态旅游的四个基本理念
生态旅游推进法第3条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充分考虑自然环境、谋求旅游振兴、谋求地域振兴、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环境教育[7]。2003年,环境省“生态旅游推进会”提出“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地域”进行交叉思考,摸索日本型生态旅游应具备的方向性的东西,这对后来立法层面上基本理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5、以各地生态旅游推进协会为基地
在环境省设置的“推进会议”中,明确了日本型生态旅游在三种类型的地域大力推进:像知床和屋久岛那样残存的原始自然地域、以大众旅游为主体的地域“生态旅游化”以及那些未进行旅游开发的山林山地之间的地域,并将其中的13个地方选定为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区。从这开始,日本的生态旅游得到快速的发展,推进以山林山地为主要阵地的“日本型生态旅游”逐渐形成了。与有着广袤自然生态资源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相比,日本的原生自然环境显得非常有限。然而,包含在自然公园里的一部分的中间山林山地,从亚寒带到亚热带南北延绵3000多公里,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宝库。同时,历史积淀形成的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的地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形态。
日本型生态旅游的主要舞台是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山林山地。具体来说,是在农村、山村和渔村,根据情况也可以是城市街道地域和城镇。充分发掘利用地域特有的自然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地域独特的魅力,这种旅游形态的应用范围可以无限延伸。为振兴生态旅游,首先设立以市镇村长为中心其他关系人参加的“推进协会”,以协会为中心来选定生态旅游的地域范围、找出地域独具特色的珍贵旅游资源,进行导游培训、设计项目、开发市场,规划设计地域生态旅游的具体方案。在此过程中,国家在宣传活动、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给予支援,但仍以各地推进协议会为主体。6、明确规定生态旅游为公民的权利自然环境因国家和地域而不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振兴旅游,谋求地域活性化,实现可持续的环境保全,这让因人口少子高龄化导致地域活力低下而倍受困扰的日本,找到了地域恢复元气的动力。充分利用地域自然环境的优势,促进往来人口的不断增加,才能建设繁荣的地域社会环境。
在村落区域,子孙不在身边的老人们,用山村的乡土料理款待前来的游客,给他们讲述相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并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和活力。生态旅游运动之初,这样的情景在日本随处可见。而这样的景象靠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来推进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要靠地域自立、自律的能动的完成,这正是《生态旅游推进法》的重要使命。各地的推进协会,没有把地域宝贵的自然资源重新指定为“特定旅游自然资源”。什么样的自然资源能脱颖而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无论孩子还是老人都有权参与这类问题的解决。地方居民共同参与,探寻地域珍贵的自然旅游资源,为振兴地域出谋划策[8]。《生态旅游推进法》立法化的最大的效果,便是把原本只是一部分关系人参与的生态旅游,建设成为普遍参与的新型旅游形态,并在各地得到广泛的推进。当然,生态旅游的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尚需要时间。正因为如此,生态旅游的推进会让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全遭受怎样的影响,还需对事态发展给予高度关注。根据情况,也有可能需要对法律本身进行修改。为此,《生态旅游推进法》附则规定了本法施行5年后须进行修订。
对我国生态旅游法制化的几点启示
(一)科学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由于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统一认识,理论界对其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实践中对生态旅游的称呼也千差万别,使得人们对生态旅游及相关概念的认识相当混乱。必须统一各方面的认识,明确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将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相关概念区分开来。有关行政部门和民间团体在生态旅游概念的表述上要体现保护环境、振兴旅游、促进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生态旅游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振兴地方经济,同时更好地保护地域环境资源。
(二)扩展生态旅游的活动空间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一些地方甚至在人迹罕至的原始自然山林区域开发生态旅游,但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仍是各类发展大众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大量人群蜂拥而至,给这些区域的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要减轻旅游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荷,就必须不断扩展生态旅游空间。除已开发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等地域外,那些未进行旅游开发的山林山地之间的林地,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有必要发展生态旅游。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山林山地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随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相关法制的不断健全,这些山林山地应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舞台。具体说来,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是农村、山村、渔村,甚至一些生态环境较好的城市街道地域和乡镇。
(三)加强生态旅游的实证调研
生态旅游能否有效推进,取决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情况。有成功经验可取远比“摸着石头过河”、“以环境换经验”的做法要好的多。有关部门要加大生态旅游推进典型区域的调研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编制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形成正确的发展导向。引导科研单位、学术团体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的科研课题,深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为生态旅游的立法和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要对经营者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民众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态旅游对地域环境保护的效果以及旅游为经济发展的贡献等问题进行调研。要对生态旅游取得巨大成就的区域进行经验总结,宣传经典做法及取得的实际效果;要选取不同形态的典型地域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各地的资源状况、市场状况等设定具体的发展模式;还要对那些目前看起来和旅游无关的山林和山地之间地域进行调研,逐步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品规划;市场分析;南靖紫云山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用来平衡经济活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先选择。就目前中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化日益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将引领中国下一波旅游开发的热潮。然而,很多生态旅游区在规划时,对生态旅游市场分析不科学、不深入、不到位而难以设计出适销产品;在发展时,因缺乏市场细分而无法精准营销,最后因无法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基于此,文章从现有研究中总结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和类型,并将其运用于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中。
1“生态旅游”的定义
现有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的探讨,目前虽还未形成一个广泛接受的定义,但从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一些标准和特征。齐费尔(1989)指出:描述生态旅游的词汇包括强调活动内容的“自然旅游”“探险旅游”和“文化旅游”,以及侧重其价值的形容词,如“负责任的”“替代的”“讲道德的”旅游。吴楚材等人(2007)将现有“生态旅游”概念系统地归纳为5种学说,即“保护中心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回归自然说”“负责任说”“原始荒野说”。卢小丽等人(2006)对中外近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进行内容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综上,从“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往往都是以自然为基础,也强调游客的深度体验,并经常与社区相结合,同时可能也包括在一些特殊环境下的探险活动。由此可见,生态旅游者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它不同于大众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或文化旅游,是一个特殊而独立的市场。在生态旅游区规划时如果简单地将后三类旅游的项目复制、包装成生态旅游项目,很显然难以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
2生态旅游者的特征
国内对生态旅游者特征的研究比较少,国外则比较多。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际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需求和动机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关于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虽有不少的研究,但缺乏统一的结论。较多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中有1/3是重复消费者,其收入颇丰,受教育程度较高。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生态旅游者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女性生态旅游者对野营、骑车旅行等探险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兴趣不大,但对徒步旅行却甚为推崇。其次,对于生态旅游者的需求特征,研究文献中普遍的认识是:生态旅游者偏好在环境质量较高的自然环境中旅游,喜爱野外宿营和从事有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例如野外徒步、丛林生态探险、陆地观鸟和观海洋动物等;生态旅游者一般对物质条件要求不高,不需要特殊的设施设备;生态旅游者对目的地安全和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条件要求较高,如对景物、景点标识与环境教育信息较为重视。最后,对生态旅游者来说,学习和保护环境是最为关键的旅游动机;体验旅途艰辛、冒险与挑战自我、追求高质量的环境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旅行等都是生态旅游者的重要的动机。
3生态旅游者的类型
3.1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包括人口统计特征、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和形式以及所使用的服务设施等。但西尔弗伯格等人(1996)、李天元(2005)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具有共同的志趣或环保理念,因此心理特征研究是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生态旅游者的有效途径。Laarman和Durst(1987)根据旅游者的活动强度和对自然历史的兴趣程度,将生态旅游者分为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和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严格的生态旅游者(hardecotourist)是一种理想类型,只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中的一小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信仰生物中心论,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这种潜在的价值观导致了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特点: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环境责任感;主动接近大自然、关注和思考环境问题、希望有体力上的挑战;对旅游服务要求低、逗留时间长;喜欢那些距离遥远、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喜欢自己安排的、小规模的、专业化的旅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Softecotourist)代表了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对的另一端,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的大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具有明显的人类中心论倾向,认为人类优于自然界,或是独立于自然界。因此,他们只把大自然当作一种旅游消费对象。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比,他们的特点是:具有中等的或表层的生态意识和浅显的环境责任感;只对大自然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接触,缺乏与自然环境的深入交流;对旅游舒适度的要求较高,希望能提供享受性的、足够的设施和服务条件;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距离较短的目的地;喜欢由旅行社或旅游经营机构替他们安排旅行,以大规模团队的方式旅游,以一日游为基础的短途旅游体验。
3.2组织性的生态旅游者
韦弗(Weaver)和劳顿(Lawton)(2001)认为在上述这两种旅游者类型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即组织性生态旅游者。组织性生态旅游者拥有学习和了解自然环境的旅游动机,也具有较强的环境责任感,这一点他们类似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但是,他们要求一定的旅游服务条件,从这一角度看他们更接近于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比如说,他们依靠旅行社替他们安排旅游行程,喜欢有导游人员陪同旅行,还认为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提供足够的旅游服务和设施。可见,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是可以从大众观光市场中吸引一些生态旅游者的。Kusler(库斯莱尔,1991)识别出旅行团中的生态旅游者,这是指团队旅游者到比较独特的目的地区旅游。
4南靖土楼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
4.1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概况
南靖县紫云山生态旅游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土楼旅游区内,紧邻世界遗产地田螺坑土楼群和裕昌楼。在自然旅游资源上,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有连绵的山体、优良的植被、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地以及点缀其间的山涧溪流、山泉跌水、怪石奇岩、珍惜动植物等。除了山林资源外,紫云山还有500亩茶园,以及小规模的制茶工厂和一些农耕地。多元而保存良好的自然资源,再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构成了本规划区的主体核心资源,这为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本生态旅游区赋存有限,但由于紧邻下坂村、永定县以及中国景观村塔下村,这些地方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的主要载体,它们拥有东斜西歪楼等代表性的土楼以及客家居民与民俗风情等高等级人文旅游资源。这为紫云山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背景。
4.2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根据“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并迎合旅游市场朝“休闲、度假、娱乐、文化”发展的趋势,紫云山旅游区将突出“原生态、真实性、教育性”的体验,打造两类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详见下图。第一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以“精致化”为建设原则,以“生态健康、探索探险”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森林内开展行走、跑步、骑行、滑翔运动以及森林游憩活动。第二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亲子度假家庭,以“养生”为建设原则,以“文化体验、亲子教育”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茶园内建设耕读茶文化馆、紫云山禅院以及休闲农业项目。
4.3目标市场定位
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研究,我们将紫云山旅游区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两类群体:一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二是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或称大众生态旅游者。从目前中国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属于特殊兴趣市场,虽含金量高、增长迅速,但规模不大,这一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有待于旅游者对环境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市场往往与自然旅游市场融为一体,所以当前还是应该多吸引大众旅游市场中喜欢自然旅游、户外休闲的群体。在这一类群体中,亲子度假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家庭度假是当前度假市场的主体,他们大部分是35岁以上人群,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家庭与工作压力较大,对健康和知识有较高的要求。紫云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高山茶园是度假市场的不二选择,游客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土楼文化、禅茶文化以及参与森林游憩。
参考文献:
[1]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0.
[2]李天元.生态旅游及其局限性:基于营销视角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学刊,2005,4(20):25-30.
[3]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关键词】生态旅游 产业生态化 途径
一、生态旅游概念及其演变
“生态旅游”一次最早是由加拿大的学者提出的。世界旅游组织将其定义为: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到了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并且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生态旅游”这一词的含义,各有不同的看法,其争议在于“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业”是否是同一个概念。最终得出了关于生态旅游的一个泛泛的含义:指的是在将一些景点、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地点的同时,以保护作为原则,在发挥环境教育作用的同时,满足旅游者精神上的享受。生态旅游在发展起来的同时,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另外,还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旅游还应该包括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等方面,因此说生态旅游是一个涵盖你范围广的概念。
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二、产业生态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在旅游产业方面的生态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当时研究的主要研究的对象还是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在工业方面,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以及保护自然资源,便提出了在工业领域的产业生态化;在农业方面,为了获得较大的利益,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肆利用和开发,这种“反生态”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了实现在不以危害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于是出现了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要求。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自然景点以及保护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于是产业生态化的领域便逐渐扩展到了旅游行业。旅游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的生态化。目前,对于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研究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但其意义却是十分巨大的。旅游业具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产业两方面的特性,产业生态化在旅游业的应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当下备受推崇。旅游产业生态化包含着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恢复:改善旅游地区以及交通沿线的生态环境;增强旅游企业环保生产的意识;另外要促进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旅游规划等方面都要进行彻底的转变。旅游产业的生态化通过对降低对资源的消耗量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快其建设的步伐。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旅游产业的可行性途径
(1)明确生态旅游的原则。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建立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则的基础之上:以获利为基础;将旅游活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进行旅游景点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手段的创新,一方面在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同时,使得旅游景区获得维护和管理的经费,一举两得。
(2)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首先,要考虑到生态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实现系统化的同时,优化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利用其相互影响,从而实现生态资源合理的开发。其次,建立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反馈控制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一个健康的生态旅游系统离不开对其进行监控,这是由于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对其实施监控,能够保持其动态平衡,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平稳发展。最后,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以系统理论作为指导。
(3)加强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旦为了经济而过分开采生态资源、污染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旅游区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实现获利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一方面需要利用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来对旅游开发方进行限制,将其行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下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四、结语
旅游产业的生态发展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它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手段。一方面实现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完美地将自然、社会和经济协调起来,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冬英,王燕,华梅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0,(06).
[2]蔡碧凡,俞益武,方躬勇,孟明浩,朱云杰,钱圆.浙江省森林旅游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06).
[3]谢春山,孟文,李琳琳,朱易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我们必须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看清当前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沿着生态旅游正确的道路前行,才能使旅游业真正走向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适应人们旅游新需求、反思传统旅游活动弊端而产生的可替代性旅游。多数人认为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公认。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主题。生态旅游活动获得世界性的蓬勃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延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观长期受到旅游业是高产出低投入产业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掠夺式、粗放式”的开发实践,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相关制度、措施的有力实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还强调了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为未来各代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的新型文化形态。生态旅游一方面关注自然保护及环境生态,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知识和文化的洗礼,使生态旅游成为环境友好型旅游。
三、湖州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湖州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东邻上海,北濒太湖,西接安徽,南连杭州,是太湖南岸的一座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它是中国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江、浙、皖、沪三省一市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陆运输要冲,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之称。自战国时期(公元前333年)楚春申君筑菰城至今,湖州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市内名胜众多,古迹遍布。湖州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之一,有4700多年历史。湖州丝绸不仅早已“冠绝海内”,而且经丝绸之路获“湖丝衣天下”的美誉。历代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也产于湖州。湖州山水清丽、景色秀美,正在向经济更繁荣、社会更文明、功能更齐全、环境更优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迈进。湖州作为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的诞生地,有许多文化资源堪称国内外精品,如世界最早的丝绸文物遗址——钱山漾遗址、名出天下的湖笔、大书画家赵孟
与吴昌硕故居、千年古镇南浔及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等人文资源,纳凉胜地莫干山、黄浦江之源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城内河网密布、北靠碧波三千顷的太湖、名茶—安吉白片、安吉竹博园、江南小巧别致的城郭匀称错落的格局,为湖州打造出一道道美丽风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以“山、水、湖、竹”等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以“古镇、园林、丝绸、湖笔”等为特色的人文景观。
四、目前湖州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旅游意识淡薄
生态旅游刚走进人们的视野,很多旅游者对生态旅游还知之甚少,甚至在旅游管理组织者的意识中生态旅游也还没有占据中心位置。当我们跟着一些旅游团去游玩的时候,很难听到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导游团队过于商业化,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有的旅游者片面地认为旅游是一种完全无污染的活动,而忽视了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2.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
受传统经济学发展观影响,许多开发商将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时髦的旅游产品,不顾生态旅游的质量及其基本原则而盲目开发。在开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商的急功近利,以及生态旅游地人民渴望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而改善生活而盲目开发,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没有考虑长远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接待游客,追求收入利润最大化而强化开发力度、对生态旅游地环境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因此造成了生态旅游的负外部性。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影响了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进程。有的虽然实施了规划开发,但在规划中缺乏科学有效的论证,一些地区的规划由投资者自己制定,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以能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这些开发是以环境的损坏和景区发展后劲的丧失为代价的,如景区的城市化倾向,将使自然区和区中居民的观赏价值大大降低,最终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在政策和体制管理上没有形成系统、成型的体系。在安吉县下的一个镇新开发一个叫仙人洞的景区,便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在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去开发和管理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这样的结果导致最后该景点无法开发下去,却造成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损害和浪费。因此,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十分重要。
1.1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6(2):204.
[2]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论坛,1998,(2):34.
[3]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环境保护,2000,(3):31-33.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旅游学刊,2004,19(1):77.
[7]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海洋出版社,1988.113.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原则与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6(2):204.
[2]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论坛,1998,(2):34.
[3]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环境保护,2000,(3):31-33.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 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