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业风险防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 担保风险 防范 控制
一、企业担保风险的具体内涵
企业担保是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签订担保合同,由企业作为担保人,以一定财产为基础,明确当被担保人无力履行合同并支付相关债务时,由担保企业依据担保合同的规定,代被担保人履行债务的方法。
企业担保风险是指,当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危机,无法履行经济合同时,担保企业则必须履行担保合同,代替被担保人偿付债务。此时,担保企业不仅不能获取担保的相关收益,而且还会造成损失。
二、企业担保风险的主要来源
(一)担保企业管控担保风险的意识薄弱
企业担保风险的首要来源是企业管控担保风险的意识薄弱。目前,很多担保企业为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进行的担保,大多是基于人情和关系,不对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审核,这种企业担保风险控制意识的缺失,将会给担保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为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即为财务困难的经营单位更倾向于提请企业进行担保,如果担保企业管控担保风险的意识薄弱,将会给担保企业带来较大的担保风险。道德风险即为债务方在获取企业担保之后,不再重视财务控制,不再重视还本付息职责的履行,由此造成财务困难,如果担保企业管控担保风险的意识薄弱,将给担保企业带来较大的担保风险。
(二)担保企业对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信用审查机制缺失
目前很多担保企业为了获取担保收益,无视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信用状况,盲目进行担保,这是一种风险极大且极短视的行为。如果担保企业不对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详实有效的考察,被担保的债务方很可能是财务状况存在较大问题的经营单位,这类经营单位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较大,并且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将会给担保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更遑论获取担保收益了。因此,担保企业要一改只追求担保收益的短视行为,要建立健全对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信用审查机制,在提供担保之前,充分详细地审核债务方的信用状况。
(三)担保企业对被担保经营单位的事中监控不足
目前很多担保企业在与被担保经营单位签订担保协议后,担保企业不注重对被担保经营单位的事中监控,不实施对被担保经营单位的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财务运行情况和经营运作情况的实时考察和监督,事中控制的不足,导致担保企业根本不了解被担保经营单位的财务风险状况,一旦被担保经营单位出现财务风险,将会给企业的担保产生极大的风险。事中控制有助于担保企业及时掌握被担保经营单位的财务风险状况,及时督促被担保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实现充分赢利,以及时还本付息,降低担保企业所面临的担保风险和或有损失。
(四)企业担保合同不规范
担保合同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很多企业担保合同的签订过于草率,对担保合同的审查流于形式,担保合同不严谨、不严肃、不科学。很多企业担保合同对债务方、债权方及担保人的职责规定不明晰,甚至对担保的抵押物和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相关补偿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一旦,债务方因为违法违规操作和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财务状况恶化,担保企业将面临较大的担保风险。
三、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担保风险的相关措施
(一)担保企业应不断增强担保风险的管控意识
行动受制于意识,要想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的担保风险,必须不断强化担保企业对担保风险的管控意识,让担保企业充分认识到担保风险管控的极端重要性,企业在提供担保时不再基于人情和赢利,而是基于担保风险的大小,充分详细地审查和考核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财务运行情况和经营运作情况,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有效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依据财务风险的大小择选优质的经营单位进行担保,坚决摒弃为财务状况不佳的经营单位进行担保的业务,优化企业的担保业务结构,进而有效规避和降低担保企业的担保风险,降低担保企业的或有损失,这对于担保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担保企业应不断增强担保风险的管控意识。
(二)担保企业应不断建立健全对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信用审查机制
担保企业要一改唯担保利益是图的经营运作理念,在充分认识担保风险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健全对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信用审查机制,透过该信用审查机制,详细充分地考核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财务状况、还款能力、信用等级和经营运作等,并依据考核结果对各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进行信用状况排名,而后根据各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信用排名择优进行担保,确保被担保的经营单位有着良好的财务状况和赢利能力,能够及时偿还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降低担保企业的或有损失,降低担保企业的担保风险,让担保企业能够真正获得担保利润,而不产生担保损失。由此可见,担保企业不断建立健全对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信用审查机制意义重大,有利于担保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担保企业应不断增强对被担保经营单位的事中监控
担保合同的签订和生效并不意味着担保的完成,如果担保企业不实施有效的对被担保经营单位的事中控制,极有可能会增强自身的担保风险,将或有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更遑论获取担保收益了。担保协议签订之后,担保企业要强化对被担保经营单位的事中控制,实时实施对被担保经营单位的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财务运行情况和经营运作情况的考核,并实时监督被担保经营单位的职责履行状况,一旦发现被担保经营单位出现财务管理疏漏和不履行担保协议的相关职责时,担保企业要及时指出,并督促被担保经营单位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改善。如果担保企业弱化了对被担保经营单位的事中控制,担保企业将无法实时了解被担保经营单位的财务风险状况,一旦被担保经营单位出现财务风险,将为时已晚,将会给担保企业带来较大的担保风险,这种担保风险将有很大概率造成担保企业的损失,不利于担保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担保企业应不断增强对被担保经营单位的事中监控。
(四)规范化担保合同
担保合同是各方履行担保职责的蓝本和依据,担保合同在制定时一定要严谨、严肃和科学,要明确规定债务方、债权方和担保方的各自职责,让有关各方的行为受到合同的约束,以确保担保的顺利进行、债务方及时偿债。此外,担保企业在同被担保经营单位签订担保合同时,要对担保的抵押物和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相关补偿进行明确的说明和规定,以充分保障担保企业的权益。规范化的担保合同能够有效约束被担保经营单位的经营运作行为、财务管理行为和资金使用行为,促使被担保经营单位尽力改善经营管理、增强赢利能力、细化财务收支、提升财务状况,为债务的及时偿付奠定基础,担保企业要想有效降低担保风险、减少或有损失和保证自身利益,就必须充分重视担保合同的规范性。受法律保护的担保合同能够明确被担保经营单位的义务,规范被担保经营单位的行为,保证被担保经营单位的债务偿付,因此,担保企业在制定和审查担保合同时,一定要注重担保合同的规范性,这对于有效降低担保企业所面临的担保风险是大有裨益的。
四、总结
企业在提供担保时固然会面临因被担保经营单位的财务状况恶化所导致的担保风险,担保风险是一项或有损失,一旦被担保经营单位出现违法违规操作和经营管理不善,这项或有损失将会转变为实际损失,这将给担保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通常,企业的担保风险有四个主要来源,即担保企业管控担保风险的意识薄弱、担保企业对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信用审查机制缺失、担保企业对被担保经营单位的事中监控不足和企业担保合同不规范。担保企业要想有效减少自身的或有损失和降低自身的担保风险,就要从担保风险的来源着手,不断增强担保风险的管控意识,不断建立健全对提请担保的经营单位的信用审查机制,不断增强对被担保经营单位的事中监控,注重担保合同的规范性。透过这些相关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担保企业所面临的担保风险,降低担保企业的或有损失和或有损失转化实际损失的概率,这将有利于担保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献绰.企业担保风险的起因与防范[J].财会论坛,2012(11):40-41.
关键词:应收帐款 加强管理 防范风险
报业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为广告收入,由于广告行业实行广告委托制,与传统的生产或贸易型企业相比,与之产生经济往来业务的一部分为直接客户,另一部分则为受客户委托的广告公司。针对这两部分客户一般采用不同的结算管理办法:
一、直接客户
直接客户是指不通过广告公司直接下单的零散客户,也有部分与报企长期合作的客户如政府部门、银行、医院、地产等单位不通过广告公司而直接下单,对于前者,应严格遵守刊前付款制度,款到才能预定广告,为了防范个别客户恶意签发空头支票,在不能确定款项到帐之前,一般不接受支票或期票的结算方式。对于报社内部在编员工担保且数额不大的广告,在客户承诺了付款期限后可视情况办理刊后付款,如客户到期不能付款,将追究担保员工的连带责任,广告欠款将在其工资中扣除;对于后者,为了防止坏帐的发生,一般情况下也应采用刊前付款制度,但为了争取客户、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个别资信状况良好、经营稳健、倒闭或拖欠风险度较低的单位如政府部门和电信、供水、燃气等垄断企业在与报企签定了月结协议后可以办理刊后付款,即先登广告,款项月结。
需要注意的是,为客户办理刊后付款一定要手续齐备,客户一定要在广告认刊书上签字盖章,特殊情况下客户发传真件预定广告。可以先上广告,但事后需补齐手续。有报社员工担保的广告须由该员工签定担保书,承诺付款期限。客户的广告认刊书和员工担保书应整理存档,日后如有发生经济纠纷,客户拖欠广告款的情况发生。客户签字盖章的认刊书将为通过法律手段追讨欠款提供有力的证据。
月结客户一般应在次月月初结清上月广告款,如果客户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结清款项,应立即取消客户的月结资格,除向客户追讨欠款之外,新下单的广告一律实行刊前付款。
二、广告公司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各大企业对品牌建设日益重视,在广告宣传上竞相投入,广告市场由此得到蓬勃发展,众多的广告公司应运而生。广告公司承揽广告业务,并受客户委托,在报企旗下的媒体广告,在报企与客户之间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由于广告公司不是实体企业,成立门槛低(注册资本十万元即可成立),缺乏房产、大型设备等资产作为担保,一些缺乏资金、缺乏客源、实力不济的广告公司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电视、网络、户外广告和其他一些新兴媒体的挑战,报企需要要积极地拓展市场,加强与广告公司的合作,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所以,报企应从实际工作出发,从严把关,制定完善的结算制度及应收帐款管理办法。
对于市面上形形的广告公司,报企应根据其实力、资信状况与双方合作的紧密程度,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抓大放小,一般客户一律实行刊前付款,而对于那些实力雄厚、信誉良好、手中掌握较多客户资源的重点优质客户给予政策优惠。在支付结算方式上可灵活对待――交纳了支票保证金的客户可以刊前支票付款,交纳了行业保证金的客户可允许其月结,对于各大媒体尽力争取的少数重点优质广告客户,无须交纳保证金仍可享有月结待遇。具体说明如下:
1、刊前付款。对于零散的一般性的广告公司,必须确保到款才能预定广告。
2、交纳支票保证金,实行刊前支票付款。对于一般性的广告公司,为了防止其签发空头支票,在预定广告时报企须确定其款项到帐,一般不接受支票结算。但是,报企与广告公司是合作单位,相互依存,在与电视、网络、户外广告和其他一些新兴媒体的竞争中,报企除需加强自身广告平台的建设之外,还需为包括广告公司在内的众多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在当前实际工作中,由于市场瞬息万变,委托客户的广告刊出计划经常变更,经常出现要求广告公司增加或删除广告预定的情况,为了方便和服务客户,在广告公司向报企交纳了支票保证金后可为其办理刊前支票结算。
关于支票保证金的数额,可结合广告公司的资信状况及其广告的金额适当确定,原则上支票结算金额不能超过广告公司交纳的支票保证金的数额。在收到广告公司的支票后。报企应及时进帐,如发现空头支票,应立即停止接收该广告公司的支票。如多次出现广告公司签发空头支票的情况发生,报企应将这些广告公司列入黑名单。降低其信用评定,提高支票保证金金额或取消其刊前支票结算的资格。
3、交纳行业保证金,实行月结。为了放开搞活,鼓励竞争,报企对部分广告行业进行对外招标,中标广告公司在交纳了行业保证金后,获得该行业的广告独家资格,广告款实行月结。招标本身就是对众多广告公司进行资质审查和遴选、确立优质合作伙伴的过程,一般中标的都是具有一定实力、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广告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其因资金不足或资金紧张而拖欠广告款进而形成坏帐的情况出现。保证了报企资金的正常回流。
广告公司取得行业资格后,需与报企签定行业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交纳行业保证金。行业保证金根据协议中明确的广告公司在协议期内必须达到的广告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具体比例由双方协商,一般不低于10%。
4、对于各大媒体竞相争取的少数优质、重点广告客户,可给予月结待遇,无须交纳保证金。
少数优质、重点广告客户是指在手中掌握有国内外众多客户、享有各大知名品牌广告独家权和具备广告区域投放权且在广告行业享有高知名度的广告公司。能够赢得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的信赖、能够通过严格的竞标程序夺得这些企业和品牌的权和广告区域投放权,本身就说明此类公司拥有很强的实力。给予其政策优惠及月结待遇,引导它们扩大对报企旗下媒体的广告投放,是报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保证广告收入实现稳定增长、与广告公司实现互利双赢的一种必要手段。
由于此类广告公司广告投放金额巨大且未交纳保证金。单纯以信用作担保,一旦形成欠帐很容易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报企的资产安全带来隐患,虽然大多数此类客户都能信守合同,遵守商业规则,但报企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需采用以下手段来制衡其拖欠行为:
(1)返点。一般媒体为了鼓励客户投放广告大多采用了返点奖励政策,即某品牌的广告量达到一定数额后,媒体给予其一定比例的免费投放额。返点与费收入是广告公司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企清理客户欠款行为的一项有力的工具。一般报企都会明确规定,计算并实施返点的前提是该广告公司结清其全部欠款。如存在广告欠款,该广告公司将不得享受该项政策优惠。
中国保监局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2014年12月16日下发《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保险机构“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专项检查的通知》,布置保险行业深入开展“加强内部管控、加强外部监管、遏制违规经营、遏制违法犯罪”的专项检查工作。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我在专项检查工作中学习和实践中有一些体会和收获。
一、明确检查的目的、重点和方法,使工作进一步有序和有效
中国保监会在专项检查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此次专项检查工作的目的一是摸清保险机构内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分类处置;二是建立长效机制,防范化解风险;三是确保保险业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主要对2014年全年各机构业务经营合规性及违法犯罪情况进行检查,检点为六大类:
(一)公司治理及内控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重点检查股东虚假出资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
(二)业务经营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重点检查虚假承保、虚假退保、虚假保费、虚列费用、虚假理赔等“五假“问题。
(三)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重点检大投资决策的合规性,特别是违规将保费转为资本金、存款的真实性、大额存款是否存在质押,以及另类投资风险,特别是投资信托、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
(四)财务管理及偿付能力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重点检查偿付能力充足率真实性,特别是通过不合理的房地产评估和虚假交易虚增偿付能力等问题
(五)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重点检查损害消费者重点检查权益的问题。
(六)其它的问题与风险。重点检查信息系统安全性、案件风险管控有效性等问题。
根据文件要求2014年12月初至2015年3月中旬是各保险机构自查整改阶段,由各公司自行组织开展自查、抽查、处理整改和报告撰写。
二、根据专项自查出的问题分析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几个成因
(一)制度执行力不够强
部分公司或人员忽视规章制度的学习,政策制度传导缓慢,按制度办事、按流程操作的意识差,执行力不强,管控能力弱。例如:业务管理方面存在电话回访成功率低,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保存工作不到位等现象;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资金管理风险、账务处理风险。这些经营风险管控不好,均会给公司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二)防范风险的意识较为淡薄
部分公司或人员对风险工作重视不够,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不能按照公司的要求狠抓风险工作的落实,重发展、轻风险,重结果、轻过程,存在单证核销随意性强、单证遗失严重等违规事项,近年公司发生的重大案件,或多或少与单证和印章管理薄弱有关,此类风险为不法之徒违规作案提供了便利,会使公司遭受极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
(三)公司内部监控系统不够完善
一个成熟的公司应当有着完善的经营监督系统。这个系统可镶嵌于或独立于公司各类系统,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根据公司内部的基本情况,建立出较为完善的一套有力的内部监控系统,以监控公司各类业务系统的高效运行。这样就可以治理擅自改变费率以及承保责任,监控手续费等业务处理。
(四)关键岗位人员责任心不强
因为关键岗位人员(特别是柜面人员)频繁更换,新人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够,对系统、险种还不完全熟悉就直接面临客户,处理相关业务。在处理过程中没有认真研究险种条款和核实相关信息,在业务处理后后督人员也没有尽到认真审核义务,直接可以导致风险的产生。
三、加强保险公司风险管控具体措施
鉴于上文对保险公司规范化管理现状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夯实风险管控基础,强化风险管控职能
保险行业风险管控相对银行、证券风控基础来说,其相对较弱,截至目前行业内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基础统计数据和风控模型,相关风险控制无经验数据支持。建议未来风险管控夯实管理基础,加强基础数据统计分析,抓主要风险数据,分类控制,确定风险合理区间,确定必要风险控制手段和可选择控制手段,防止草木皆兵,减少广撒网的管理手段,风险控制走向以后台监测为主,风险管控由复杂前台走向隐形后台,做到风险管控无处不在而又无处都在。
(二)加强信息技术在风险管控中的应用
从目前信息技术在风险管控中的应用水平来说,信息技术与其要应承担的使命之间还有很大差距,系统还存在很多漏洞,信息研发与管理水平跟不上应用需求。制度中规定风管控措施本可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控制,但由于系统的不完善,这类风险再由人工去核查效率不高且不全面,如系统权限问题,迟迟无法实现像银行一样指纹登录核心业务系统,工号密码窜用屡见不鲜,个别审批流程形同虚设,引发了一系列如占用挪用保费等风险的发生,屡查屡犯,无法实现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风险的法伤,使部分风险处于不可控状态。应加强信息系统的研发与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对风险管控的支持水平,实现制度规定的风险必须由信息系统牢牢管控。
(三)走风险管控人员专业化道路
基于风险管控工作的特性,其要求风险管控人员精通公司各项管理活动,能及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才能对相关风险做出精准判断,风险管控人员专业化要求高,但目前风控渠道人员的配备现状与这个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走专业化道路并不容易。
(四)制度化管理要回归管理本质,并且要坚持循序渐进
作为竞争异常激烈的保险企业,管理层尤其要坚持“一切的管理都是为业务服务”的理念。管理的提升过程必须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而不能只追求制度本身的完美和完善。
四、风险管理对公司发展的价值
从具体工作来说,非风险管控部门接触到最多的是内控测试及审计,管理层这一两年新的关注点还有风险预警,对于这些与非风险管控管理部门考核不挂钩的工作,风控管理部门多少抱着请其配合完成相关工作的心态,具体经办部门也认为这是他们额外的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风控管理部门扮演着公司内部监督者的角色,具体职能部门也许从内心来讲其实并不愿意让风控管理部门介入太多,造成风险管控管理部门发现风险时已较为滞后。近年来由于公司改革节奏的加快,职能部门更新实务频率也加快,然而风险管控措施跟进更新速度却不能保证及时跟上,造成风控职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从风控队伍的配备来说,无论从人数及整体素质上来说,都不及其他渠道。其实我们都要充分风险管理对公司发展的价值
(一)有利于认清公司的经营特点
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势正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大的提升了我国的经济水平,优化了我国的社会生产消费结构关系,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得愈发复杂。在新的环境下,认清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和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司在销售、承保、财务等环节上的失误都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这些环节分布于公司经营的各个角落,造成了风险的分散。只有更加科学、清晰的运用风险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保障公司经营发展。
(二)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
目前公司业务发展迅速,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为了适应新的局面,必须要有更新管理的方法和严密的制度,必须要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风险管理,合理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地增大防范销售风险的力度。防止保险业务员违规经营的行为,减少公司的经济损失,保护公司的形象不被损坏,提高公司风险管理的市场竞争力。
(三)风险管理有利于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盈利
一是被保险人。如果保险公司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无法赔付被保险人的保单,给被保险人带来损失,保险业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将受到影响。尤其对企业而言,其保单的无法赔付可能造成资金短缺、企业乃至社会的贷款意愿相对降低、原有的一些银行贷款无法归还等问题,继而给整个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二是资本市场。由于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保险业承保利润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率,冲抵承保业务亏损,提升经营业绩,已经成为大多数保险公司的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保险公司盈利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更多的保险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如果这些保险公司由于偿付能力不足,受到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评级单位的压力,不得已在价格下降时出卖资产。再假如保险公司拥有众多此项资产,将会造成价格不断降低,很可能引起资本市场波动,进而影响金融稳定。三是银行。近年来,银保合作业务发展迅猛,已成为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务发展的第二大主渠道,风险传导不容忽视。比如银保产品发生销售误导,也将可能给银行业信用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带来挤兑风险。四是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已构成事实上的混业经营。而混业经营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交叉性风险。比如集团内部各个经营主体共用相同资本,或利用多头监督管理机制产生的监管真空实施监督管理套利,都将会造成部分风险超出监督管理的视线等。
二、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宏观审慎分析,以识别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政策选择,以应对所识别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宏观审慎工具运用,以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
(一)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分析是根据我国经济、金融的特点,确定分析指标,通过压力测试等方法,对宏观经济周期的趋势和保险体系的整体风险状况作出判断。具体可以从保险业稳健性状况、保险监管和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稳健性状况分析主要是通过保险业发展指标、市场结构指标等来综合分析保险业整体稳健性,以及分析宏观经济与保险业的相互影响,主要关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利率和汇率的变化以及巨灾事件可能引发保险公司破产等。监管情况分析主要是分析我国制定的有关法律和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制度、准则、政策是否有效、完备等,是否能够很好地防范保险业风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主要是看保险业运行所处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会计准则等是否健全,是否有利于保险业健康发展。
(二)宏观审慎政策选择宏观审慎政策选择是指针对潜在系统性风险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宏观审慎政策选择主要考虑三方面内容:一是针对各类顺周期效应,采取逆周期行动。保险业的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为保险业务的顺周期效应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保险业务的顺周期效应又主要体现在承保和投资业务的顺周期效应。在经济繁荣和衰退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参数,使得模型和参数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二是针对跨行业风险方面,考虑不同保险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确定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市场和工具的范围,对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保险机构制定严格的规则,或收取系统性风险监管费以及额外费用。由于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多地源于单个机构共同风险暴露,针对跨行业风险的规则可能是临时性的,并随时间调整,因此应对顺周期和跨行业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清楚区分。三是针对保险体系的结构特点,研究限制风险承担和增强保险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措施。包括:偿付能力要求,控制保险业规模、集中度、保险业务范围等监管标准,对保险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等等。
(三)宏观审慎工具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并非由某一机构单独掌握和运用,而是由中央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财税部门等不同部门分别掌握和实施。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服务于宏观审慎目标的微观监管工具,如偿付能力、流动性监管要求。第二类是降低系统性风险的专门工具,如防止问题保险机构保险责任的自然终止、提高资本和偿付能力要求等。两类工具都有时间和跨行业两个维度:时间维度的政策工具旨在解决利率和股价周期性波动所产生的财务影响,以及顺周期性;跨行业维度的政策工具旨在解决关联性和溢出效应所导致的脆弱性。
三、推动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对策
(一)强化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在国务院导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三定”方案对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进行了具体化,其中包括:“综合分析和评估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同时,人民银行还肩负着作为保险公司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因此,针对目前保险业风险出现的新特征和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等其他金融业间传染渠道的拓宽,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人民银行应该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领导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强化宏观审慎分析,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及变化,建立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指标,逆周期调节指数,以作为保险机构行动指引。
(二)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2013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了一行三会部际联席监管协调机制,进行统一金融监管,这是我国金融监管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突破,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然而,这种协调机制仅仅是上层设计,在具体执行时,存在诸如缺乏有效的约束力、缺乏数据共享平台、监管宽容等问题,仍难以有效消除监管真空和杜绝监管套利等想象,同时由于监管信息不能顺利地从监管当局向人民银行传递,一定程度上阻碍人民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和研判。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建立统一的、独立的、可自动生成统计指标和金融监管指标的金融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宏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衔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为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打好体制基础。
【关键词】商业模式 保险金融企业 风险管理
一、整合资源、注重创新,构建协同发展商业模式
对于现代商业模式而言,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价值创新是其核心与灵魂,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同样如此,其构建要从自身实际以及市场的发展态势出发,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企业整体战略布局,实现战略协同与资源的优化整合,积极寻找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效对接点,从而使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成为能够与保险金融市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起成功的商业模式。
(一)着眼于集团化趋势,优化资源整合
当前,集团化发展是保险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应因势而为,在积极加强总部建设的前提下,以集中股权为载体,强化干部管理,加强战略布局与资源整合。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强化总部建设。集团总部是现代保险金融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管控中心,是企业各子公司业务实现业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实际,积极进行集团建设的目标定位,并于集团内部实施精细化的战略管理,强化资源整合,建立专业的保险金融集团总部。例如,在总部建设中,保险金融企业可以建设战略管控为主要的集团建设目标,在建设中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加强企业内部“人员、产品、股权”等的资源整合与战略管理,根据集团的主要业务及其流程设置专门部门实施专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为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商业模式的正常运作奠定组织基础。
2.集中股权,完善治理结构。保险金融企业必要实现高效的资源整合,其前提条件便是加强对分公司的股权控制。为此,保鲜金融企业应结合市场趋势,积极建立股份公司,提高对资产的持股比例。同时,保险金融企业要深入分析当前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如程序复杂,决策环节偏多等,应积极发挥垂直领导体制的作用,加强干部管理,坚持市场配置以及组织选拔相结合的原则,选拔董事会,使保险金融企业治理结构发展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并在其核心岗位中引入党委成员。并积极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多层级的运营机制,从而建立起多层级的、协调性的保险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
3.创新营销模式。面临竞争激烈的保险金融市场,保险金融要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交叉互动销售模式,创新营销模式,构建与客户需求相适应,利于提升客户忠诚度与满意度的一体化金融服务营销,使保险金融企业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激发,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与整合效率,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保险金融企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二)聚焦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现价值创新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各类惠农与富农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险金融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之下,应顺势而为,充分开发农村的保险金融需求,充分结合国家的相关强农政策,开发政策性业务,积极实现涉农保险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大农网建设力度,探索农村保险金融工作新模式,顺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开拓农村保险金融市场,拓宽业务范围,实现保险金融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与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保险金融企业的业务拓展模式。
二、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积极打造运营管理商业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保险金融企业商业模式运营的主要载体便是信息化技术。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加强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完善,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资源共享,推动保险金融企业的业务发展,为其商业模式的正常有序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可积极推动实施信息化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加大云计算平台、客户资源数据库等网络建设,建立起集中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整合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推动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营销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可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保险金融企业的营销服务流程实施全面的优化。同时,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要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强化售后服务,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客户专门打造售后服务平台,解决客户的各类问题,提升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与忠诚度,通过综合化的信息移动平台、网络营销以及电话营销等多种营销模式,以及个性化的售后服务,为保险金融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形成品牌效应,以信息化推动保险金融企业的营销服务能力提升。此外,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还应针对企业自身的业务管理与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积极建立各类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中心与共享中心,如保险金融企业的财务数据集中管理与共享中心等,实现对现代保险金融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各项费用等的集中管理,使企业的各项业务能够处于有效的管控之下,并积极建立核心业务系统,充分结合市场费率,积极完善定价以及赔付率等自动化管理平台,根据保险金融企业客户类别以及业务类型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理赔措施,构建起保险金融集团的综合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集团决策的集中管理,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降低企业的赔付成本,提升保险金融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注重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
风险管理是保险金融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商业模式的基础。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保险金融行业积极掀起了强化风险管理的去风险化浪潮,在这一发展形势下,保险金融企应将风险防控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工作之一,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位置,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实施垂直化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实施资本补充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保险金融管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保险金融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中,主要可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
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即是突破现有的风险管理局限,将项目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实施项目化的企业风险管理,同时,还可借助专门的咨询机构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规划与指导,积极建立内部风险防控以及外部风险控制的双重指标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为确保保险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应用系统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必须积极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建立,加强风险信息化管理的组织建设,使其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为保障保险金融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管理以及经营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企业应根据常见的风险类型及其特性,积极设立立体化的稽查审核中心,针对企业中相应的风险管理岗位实施垂直化管理,实现保险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再次,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借助专门咨询机构的力量,进行风险管理中信息化规划,分析企业的风险源。以中国人寿为例,其与HP的信息化合作规划,使其能掌握风险的存在之处,为其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最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还须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风险应对计划编制,实现风险的规避与转移,加强风险管理监控,突破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局限,构建起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培养企业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去风险化发展趋势下,要积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企业的企业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的业务运转中强化风险防控。一方面,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充分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的提升,使其具备能够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保险金融企业要充分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对职工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雷曼破产等风险损失事件中,可以看出保险金融企业中风险管理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据此,保险金融企业应积极于企业内部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宣传教育,自上而下,牢牢树立起“强化风险管理,积极创造价值”、“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动态控制”等风险管理理念,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积极建立风险管理的责任机制,并将风险管理指标积极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使其成为保险金融企业业绩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实施员工的考核,加强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激励惩戒机制等的建立,强化保险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
(三)建立系统化的资本补充机制
对于保险金融企业而言,资本不足是其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若在缺少财政货币资本的注入的情况下,应积极加强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企业资本补充的多渠道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偿付能力,确保企业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同时,保险金融企业还须多方拓展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促进资本补充机制的可持续化与市场化,为保险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本保障,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通过风险防控体系、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以及企业职工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全面建立起高效的风险防控模式。
四、充分重视资本内生化发展,构建持续盈利商业模式
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而言,其构建的终极目的就在于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盈利,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必须充分重视资本内生化的发展趋势,在加强承保的同时,要兼顾投资,促进呈报盈利提升,为保险金融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此外,保险金融企业应积极实现主业的多元化与均衡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险金融企可通过如下方式构建稳健性与成长性兼顾的盈利模式:
(一)主业的多元与均衡格局构建
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而言,多元、均衡的主业发展格局的建立利于应对市场的波动与变化,确保其盈利增长的稳定性。以中国人保为例,在2011年,人身险与财产险成为其主业驱动的重头戏,而通过人身险与财产险资产使其盈利能力急速提升,两项资产实现了双超2600亿元,超越了行业基准业务平均增速的6.8%,使其净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可见,积极构建多元化与均衡化的主业发展格局与盈利模式成为了保险金融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兼顾承保与投资双向发展
当前,在我国的保险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着“投资盈利而承保亏损”的片面观点,加之获取保单的成本偏高,使对数保险金融企业都过分注重运用投资的方式盈利,而忽略了通过承保盈利,从而使多数保险金融企业都过分依赖投资,投资模式逐步陷入不良的发展轨迹之中。针对这一现象,保险金融企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注重投资与承保的双向兼顾,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加强承保战略规划与执行,强化成本、理赔、承保等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优化保险金融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升投资效益,从承保与投资双渠道实现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另外,保险金融企业还可积极推行理赔权限集中,在保险经营中,充分发挥定价技术的优势与作用,促进保险金融企业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构建起承保与投资的双渠道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而言,利于其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应是充分考虑保险金融市场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资源整合与价值创新为主体的协同发展与业务拓展模式,是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重视风险管理与资本内生化发展,构建的信息化运营模式、风险防控模式、盈利模式等的综合体。唯有在这一综合化商业模式的推动下,才能充分发挥保险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米俣飞.基于价值创造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进宝.中国人保成立六十周年巡礼之六:奋进篇 打造大型现代保险金融集团[J].中国保险,2009,(10):58-61.
[3]齐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4]杨海平,苏健.商业模式与银行服务创新[J].中国金融,2013,(11):43-44.
[5]李香雨.中国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关键词】金融风险 信用风险 操作风险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补充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行业的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竞争压力下,为提升企业绩效而大量裁减合并基层金融部门,导致经济体内金融机构服务供给不足,中小企业获取信贷支持难度高,严重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信用条件不足亦是阻碍其获得信贷支持难的原因之一。中小企业具有的资产规模小,销售渠道不稳定,经营风险大,且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等特点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授信要求。为破除当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困境,亟需探寻面向中小企业信贷金融风险的特点并给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风险
(1)中小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中小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一是信息不对称性提升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成本,二是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尚未健全,未能通过科学规范的企业信用评级系统遴选高素质企业作为优先信贷对象。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是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重要环节,但是当前我国金融界对中小企业法人及法人代表的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缺位,导致企业失信成本低,对失信者缺乏实质性威胁,客观上纵容了中小企业的失信行为。
(2)中小企业信贷的担保风险。其一,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信贷担保抵押品。中小企业的有效资产抵押物多为附着在集体土地上的房产,其中牵扯集体土地转变所有权属性的制度,影响银行获取抵押物后的变现处置。其二,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抵押品缺乏统一规范的价值评估系统。信贷担保的抵押品的价值评判准则和评估资格认定直接影响信贷担保品的评估有效性。由于中小企业信贷抵押品的规格杂乱,当前我国银行界缺乏对遴选抵押品评估机构及评估准则的统一规范,亦缺乏对于评估机构的资信水平的评估。其三,商业银行应端正对运用担保防范信贷风险能力的充分认知,认识到信贷担保仅是银行维系信贷资金安全的手段之一,仅能分散信贷风险而非改变借款人资信水平以消弭信贷风险。
(3)中小企业信贷的操作风险。其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其日常营运业务中的人为因素。其二,风险与收益不对等是诱发操作风险的主因。当前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中缺乏对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导致决策者因信贷决策失败给企业造成的风险与其个人收益不对等,由此造成银行基层信贷管理涣散,信贷决策暗箱操作,增加银行信贷风险。其三,面向中小企业信贷的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通常受到特定地域人文环境的影响。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风险防控策略
(1)中小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防控策略。其一,完善中小企业征信制度体系,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分实现对其风险的标准化系统控制,进而推动面向中小企业信贷审批流程规范化运作,以期实现兼顾信贷风险控制和信贷投放效率的双重目标。其二,丰富贷款品种和方式以满足中小企业差异化的信贷需求。银行可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实施金融创新,开发具有差异化贷款及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提供更多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全程式金融服务,以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信贷需求。其三,商业银行应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以及时挖掘中小企业的潜在债务危机信号,并迅速作出风险防控对策,将贷款违约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建构基础是金融系统对该客户企业信用的相关信息做有效整合,综合分析其信用资料,并组合式管理其跨行信贷业务。商业银行还应成立信贷风险预警部门,通过多渠道收集贷款企业的信用资料。
(2)中小企业信贷的担保风险防控策略。中小企业信贷的担保风险防范与控制可采取如下策略。其一,商业银行应合理计量抵押物或质押物价值,在切实保障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为保证银行贷款安全,评估采用的价值类型应为抵押贷款价值而非其市场价值或清偿价值。抵押物的市场价值是评估基准日抵押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随市场行情波动的动态连续性定价过程,其不稳定性特点不适应银行风险管理的稳健型要求。其二,商业银行应完善信贷担保人制度。信贷担保人制度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有效途径。其三,商业银行应规范担保人评估机构的资质审查制度,重点甄别贷款人与评估机构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关联关系,评估机构使用的评估方法是否适用于评估项目,评估机构以往的评估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其四,完善面向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的保险制度建设。保险公司可积极开拓面向信贷担保市场的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为担保机构的担保行为提供保险。
(3)中小企业信贷的操作风险防控策略。商业银行可从如下方面着手防控中小企业信贷操作风险。其一,商业银行应建立面向中小企业信贷的高效业务组织系统和顺畅的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应自检当前信贷流程,及时纠正信贷流程漏洞。其二,商业银行应规范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在新金融产品上市前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分析,避免新金融产品的盲目推出推高银行风险。其三,商业银行应针对中小企业风险特质制定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手册。其四,商业银行应建立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信息数据库,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海量中小企业信贷案例的方式,从中挖掘出影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高度关联影响因子,用以指导具体信贷操作活动。其五,商业银行应当强化对信贷业务关键岗位的员工管理。信贷业务操作人员的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重点和难点。银行内部还应通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金融人才留在基层信贷部门,提升基层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金丽红.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6,(5).
为有效降低牲畜养殖风险,切实提高农牧民养殖积极性,自2007年开始,我国先后在全国试点、推广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养殖保险,增加了农牧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了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牲畜保险缓慢推进
江西省崇仁县巴山镇刘渡村大学生村官周杰军2010年成立了江西东华养殖有限公司,发展养猪业,拥有种猪6头,能繁母猪50头,年出栏生猪近300头,年销售收入200多万元。他为所有的种猪、能繁母猪投保了农业险,1头猪自己交12元保费,财政补贴48元,最高保额1000元。2011年,1头种猪突然死亡,他获得了1000元的保险补偿。“农业保险能有效降低养殖风险,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周杰军说。
畜禽养殖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种形式,是以人工养殖的牲畜和家禽为保险对象的养殖保险。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和流通规模的迅速扩大,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复杂、发生风险上升,防控难度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隐患增大,养殖户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对牲畜、家禽等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007年,生猪价格大幅度波动,给养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重挫养殖户积极性。为有效分担和转移养殖风险,财政部印发了《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由此开启了牲畜养殖保险工作的大幕,为全国成千上万个养殖户带来福音。
几年来,畜禽养殖保险有序推进,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保险在全国稳步推进,为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提供了保障。根据保监会的统计,2012年,我国畜牧业保险保费收入409318.96万元,其中能繁母猪186497.50万元,育肥猪85161.06万元,奶牛77340.13万元;畜牧业保费赔付支出250550.53万元,其中能繁母猪赔付109244.48万元,育肥猪赔付53591.18万元,奶牛赔付46888.09万元。
保险范围亟待拓展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养殖户投保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畜禽养殖保险在全国大面积推广难度很大。生猪保险推广早,力度大,即使这样,一些地方因为推广难度太大而暂时停办此项业务。
中国人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广饶支公司经理王新认为,生猪保险在一些地方出现暂时停办的主要原因:一是保险金额偏低,影响养殖户参保积极性。二是现行生猪保险中的保险责任主要包括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引起的生猪直接死亡,没有包括在实际饲养环节中遇到的某些大问题,不能满足生猪养殖的实际需求。三是理赔承保核实工作操作难度较大,极易产生纠纷。由于生猪耳标佩戴率不高,很难做到承保标的与理赔标的一一对应,存在“少保多赔”现象,滋生极大的道德风险隐患。四是监管不力导致被保险生猪死后未能及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容易引发疫病传播。五是基层动物诊疗机构出具诊断证明困难,有很多疾病基层不能进行确诊,如蓝耳病和口蹄疫需要国家级的诊断机构才能确诊。
据了解,畜禽养殖保险补贴范围日渐扩大,除了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保险外,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推出牦牛养殖保险,青海试点推行禽类养殖保险。尽管如此,育肥牛、育肥羊等牲畜以及鸡、鸭、鹅等家禽还没有纳入农业保险补贴范围,远远不能满足养殖户的需求。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文军认为,目前我国畜禽保险远远落后于畜禽业发展,成为阻碍我国畜禽业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安全优势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稳步推进畜禽养殖保险,为畜禽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畜禽养殖保险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畜禽养殖存在畜禽疾病发生频率高、暴发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死亡率偏高等特点,同时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也是养殖业保险面临的主要挑战,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不大。从财政角度而言,畜禽保险金额大,给地方财政形成巨大的压力,地方政府推广的积极性也不高。
两种保险谁与争锋
畜禽养殖保险分为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种。纯商业保险在国内非常罕见,以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曾经开展过纯商业保险业务,因为经营风险太大停办了。目前在全国各地试行的是政策性畜禽养殖保险。
山东广饶县今年试点推广奶牛养殖保险,保险标的范围限定在3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山东东营市大地乳业公司成为当地第一家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司。大地乳业公司总经理杨晓勇告诉笔者,他们公司拥有近万头奶牛,公司为3000头成熟的奶牛投保,每头奶牛交300元保费,公司拿150元,政府补贴150元,最高保额6000元。“以前奶牛没有纳入农业保险范围,想投保都不可能,有了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减少养殖风险,奶牛也可以作为生物资产抵押贷款,解决了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融资难题。”杨晓勇说。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目前国内生物资产不能直接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有了农业保险,养殖户就可以用生物资产作抵押物进行贷款,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推动了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机制的完善。
山东东营市澳亚现代牧场有限公司是新加坡澳亚集团投资控股的奶牛养殖场,拥有11000头奶牛。澳亚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成乙麟告诉笔者,他们公司为年龄超过3个月的奶牛投保了商业险,承保公司为英国怡和立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JLT),国内合作伙伴为太平洋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给了公司发展最基本的安全感,但是真正要把奶牛养殖风险降到最低,还是要加强奶牛养殖的科学管理。”成乙麟说,澳亚公司经过科学的管理,几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理赔,保险费用逐年下降。
王新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因为有政府补贴,农民所要承担的费用很少,但保险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养殖户的需求;商业性保险标的范围大,比较适合养殖户,但保险费用高,一般养殖户承担不起,保险公司因为风险太大也不愿意开展此项业务,推广难度很大。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商业性畜禽保险发展瓶颈没有破除的情况下,必须加快试点、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
放眼望去,空旷的城市上空到处都是停工的楼群,长长的吊臂静静地悬在半空中,却看不到工人出没的身影。
从最初的一贫如洗,到后来的短时暴富,再到当前的烂尾城市,鄂尔多斯变迁的背后推手,除了地方政府的造城冲动和民间借贷的盛极而崩之外,还有信托这条追求财富和利益的链条贯穿其中。
《新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投资于鄂尔多斯的信托产品有13款,其中涉及房地产的信托产品有6款,涉及8家信托公司,资产规模超过43亿元。但在当地楼市停滞、地方政府负债累累的当下,这些信托产品正陷入风险的漩涡。
鄂尔多斯的情况不过是全国信托风险的一个缩影。经历连续数年爆发式增长后,国内信托资产规模已达到惊人的5.54万亿元,但占比最大的地产信托接连遇险,备受青睐的艺术品和矿产信托泡沫堆积,而一度热销的政信合作产品也在暴露风险。
“信托风险会先于银行爆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观点非常鲜明。郭田勇的理由有三个,一是房地产信托客户比银行客户质量差,通常是达不到银行融资条件而转投信托的;二是信托产品收益率畸高,客户还本付息压力大;三是银行对风险更为重视,频频通过压力测试、拨备计提等手段以防控风险。
信托大跌进:五年半翻16倍
国内信托行业发展速度到底有多快?数字变化是最好的说明。
2006年,国内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还只有3500亿元,2008年底信托规模大幅升至1.22万亿元。中国信托业协会日前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已增至5.54万亿元。这也意味着自2008 年以来,中国信托业几乎每年以1万亿元的规模快速增长。若自2007年算起,五年半时间资产规模翻了16倍。
5.54万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呢?和基金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对比就能见分晓。
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公募基金管理资产的规模约为2.45亿元,信托业资产规模已大幅赶超公募基金规模,也超过证券业2万亿元左右的资产规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为6.8万亿元,可见,信托业规模已直逼保险业。
中国信托行业出现如此高速而持续的发展态势,与中国经济过去20年保持高增长密不可分。国民财富迅速积累后,对投资理财的需求迅速增加。众多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较高的信托产品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助推信托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托公司比其他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范围更广泛,投资方式更灵活。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大规模与信托公司合作开展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比如,银行的理财业务部门与信托公司合作,开展银信理财合作业务;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与信托公司合作,合作开发并代销集合信托产品。
而在银行信贷规模持续管控的环境下,企业融资需求增加是信托公司得以快速发展的又一动力。最近两年,信贷规模一直受到控制,在偏紧的信贷融资环境下,企业能够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加上信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实业企业对信托融资的接受程度和实际需求大大增加。
由平安信托主导的首份《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2009~2011年信托全行业合计为居民带来超过2400亿元的投资性收益,75%的信托投资者获得了9%以上的平均年化收益。
但就在信托业疯狂扩张之际,房地产信托、矿产信托、艺术品信托接二连三的风险暴露,直指信托业风险控制软肋。
房地产信托盛极而衰
在各类型的信托产品中,房地产信托曾经长期占据信托发行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如今已风光不再。鄂尔多斯地产信托的处境就是典型。
鄂尔多斯房地产市场在2010年掀起热潮,当年开发实际施工面积269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009.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均超四成。到2011年,按照鄂尔多斯计划新开工面积和施工总量计算,每天都有近6万平方米的住房推向市场。
各地开发商于是一下涌入这座刚刚暴富的城市,到2010年底,全市房地产企业多达442家,几乎每个能源企业均有房地产开发业务。地产开发需要大把资金,自去年民间借贷链条断裂后,银行信贷收紧,流动状况较差的当地开发商将融资目光转向信托、债券等金融衍生市场。
“与温州老板比,鄂尔多斯的开发商和矿业老板们不善于利用海外融资渠道,加上银行收紧放贷,在认定房地产调控可能松动的前提下,信托成为他们可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地开发商昊远国际的一名销售经理对《新财经》记者说。
就在此时,不少信托公司正四处寻求扩张机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不少信托机构进入鄂尔多斯,和当地企业和项目对接合作。
比如中融信托就在2011年5月成立一款名为“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棚户区改造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发行规模为11.64亿元,是当前发行规模较大的地产信托计划之一,年收益率9.5%~12%,按照期限18个月计算,兑付窗口即将开启。
而安信信托推出的一款“鄂尔多斯·天佐奥城房地产信托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规模达到8000万元,借款人是内蒙古天佐宏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开发商应以“鄂尔多斯·天佐奥城”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在建工程抵押给安信信托。
与此同时,中信信托、新时代信托、西部信托、华宸信托、华润信托、长安信托等多家机构今年以来也都参与了“涉鄂”信托计划。
兑付时间还未到来,鄂尔多斯楼市就陷入全面停滞。上述销售经理对《新财经》记者说:“如果按去年和前年开发商的计划进行开发,现在我们这里人均住房约有10套。因此,已建好的房子卖不出去,未建成的无法建成。”
一、中国亟需推动金融风险管理认证工作
王松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我们已经看出了哪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最稳健,最健康,最有潜力。金融核心竞争力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金融职业经理人的人数和这个国家金融体系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当然,有人会说美国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吗?美国水平最高,但却是危机的发源地。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一个理论问题,为什么美国金融职业经理人队伍最庞大、资源最雄厚、金融市场最发达、法律最健全,但却成为这次金融风暴的发源地?这就说明背后有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来认真思考。本轮金融危机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就是金融体系开始向实体经济发展,过去那种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大,特别容易生成泡沫的金融服务体系,现在到了一个关口,需要重新进行矫正,首先应该从理念做起。中国在这一轮比较幸运,大家知道前几年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搞金融衍生产品,搞了若干年,最后只搞出七种产品,最后也没有推开。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自己落后,现在看来幸好没推开。否则,我们受到的损失也会不可想象。因为我们的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还不如欧美国家。比如我们的银行购买衍生品的时候,就是看国际三大评级机构评级,一看三个A就买了。这充分反映了我们从微观上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不足的,我们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提供公平、透明的服务上差距是非常之大的。因此,我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挑战就是看哪个国家能够真正培育出真正懂金融风险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这是最关键的。
国际风险管理师协会,在中国开展风险管理认证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中国的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业,如果能够进行这样的认证考试,进行金融风险教育,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启蒙运动,必将对中国金融业防范金融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中,对各商业银行来说很重要的就是提高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我研究过一些银行的情况,金融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一些中小银行没有专业金融风险管理队伍,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像民生银行,现在已经从事业部制走向全面风险管理了,但是和中国工商银行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中国工商银行好多搞风险管理的处长到民生银行当一个部门副主任是绰绰有余的。中国金融业现在最急需的就是培养队伍,在职业风险管理队伍中,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怎么通过一种机制,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考试、发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然后在全国形成风气,我觉得这个事很重要。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们还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要研究,比如金融风险如何分类?金融风险如何累积?到达系统性风险的点在哪里?就是金融风险如何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演化成金融危机?另外,在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如何回过头来看金融危机生成的技术原因、市场原因和体制原因,包括人性方面的原因等。因为美国这次危机我们已经看的非常清楚了,据说世界上60%的律师在美国,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70~80%都是美国经济学家。但在危机之前,没有一个大牌经济学家对这次金融危机提出过预警,谁都没有想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在理论上和现实中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所以,值得我们研究的东西太多了,基础一定是在金融体系中最基本的风险管理的那些东西。金融风险问题是最实在的金融问题,是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一个结合点,对于中国来说,我个人认为真正在理论上有很多年积累的专家不是太多,现在我们大家都应该虚心学习,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大家努力学习新东西,推动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认证工作,争取让我们中国金融体系有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本基础,让中国金融体系真正成为最健康、最有发展潜力、能够对实体经济部门提供最有力支持的金融体系。
李青云(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金融风险管理在中国是较新的话题,很多东西可能都在思考之中,可以从金融风险管理的人文和人本角度进行探讨。之所以提出人文的问题,理由很简单,现在我们看到一些风险管理方面的教材,或者是一些技术,一些方法,基本上是国际经验的借鉴,而这个国际经验更多的是以英美系统为主。英美系统是否可以完美的移植到我们的中国背景上?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人文这两个字大家非常熟悉,顾名思义,就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如果需要从细节角度做一个界定,符号是文化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我们更为关心和熟悉的是什么?是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规范。规范包括哪些?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基于长久的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很可能最终在不同文化中习惯不同、道德不同和法律不同。这样的人文差异就是我们所讲的本土化的原由。比如价值观里面,中国强调的是集体价值观,而在西方比较崇尚个体价值观,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你对规范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样的。金融体系包含市场体系、融资方式、产品种类等,从这个角度,我国的金融体系显然和英美大为不同。金融体系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金融体系的差异核心,我国是银行主导型,以银行为核心,保险、证券、基金和信托企业深受银行的影响。另一个就是监管体系的差异,我们目前是分业监管。基于我们的法律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差异,如果我们把风险管理问题拿进来看,你会发现很多内容和实质差异,比如说在中国银行业,基于现状我们会关心信用风险,尤其是现在各家银行做的授信风险管理。我们会关心操作或运营风险,然后关心市场风险,然后关心流动性风险。中国金融体系中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和海外截然不同。也就是说美国银行业会关心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因为是市场主导,市场产品太多了,创新太厉害了,市场太强大了,所以市场对于银行影响非常大,然后可能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人本是金融风险的管理之道。这个话题更为基础,首先我们考虑一个问题,对人本的理解,人本的理解有很多种,我们今天理解两个层面,第一是需求层次。任何学派都强调一个概念,每个活生生的人,不管你是银行家、职员、官员、教授、学者,你在这个世间一定是有一个需求层次问题,在你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需求,而且总是递进上升。另外一个人本问题是什么?就是有限理性问题,有限理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话题。基于这两个,我们有一个概念,大多数风险产生于人本身,当然有一些不可控的东西。比如说市场风险,比如市场风险怎么会把它理解为是人的风险?其实根据我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是现在研究市场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如果认同这一点,你会发现在大多数市场里面交易行为背后是心理博弈。目前国内一些非常优秀的定量投资型基金经理开发出了基于数学群论的投资模型。把群论引入市场风险管理,它是以行为金融学为背景的支撑。行为金融学强调心理和行为,我们用群论模拟和复制这个东西,这是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一个冲击。如果这个群论的模型能够继续运行下去,基本就认同市场风险源于人本身。基于这样方法论的思考,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管理,需要三个方面结合,经验的总结是免不了的,我们必须总结数据,因为大量的随机会得出稳定的规律,我们需要总结,继续累积数据,我们数据不足是一个限制,但是我们现在做的只能是进一步积累数据,进一步分析,进一步建模。但是如同刚刚讲的,模型有不确定性,我们预先的制度安排也有可能落空,因为没有人可以准确预测一切问题。所以,最根本的风险管理之道应该是有效的响应机制,就是看到风险,能够迅速的报告,披露,分析,迅速决策并落实和应对。既然我们讲人是复杂的,人是多变的,我们不可能完全依赖固定的东西对抗他,要制约它,只能以动制动,所以有效的响应机制是最后的关口。这需要我们文化的建设,整个机制我们明白风险可能存在于所有方面,尤其是现在最关心的操作风险。我们有了这样风险管理文化,有这样的风险管理意识,这样的意识依托于有效的风险管理人才。人才才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根本所在。既然风险源于人本人,所以我们需要用更多的人和机制对抗这个风险。希望PRMIA中国认证中心能够对此做出更多贡献。
二、如何认识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管理
罗平(中国银监会培训部主任):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这个主题很有意义,风险管理说白了,就是强身健体,永恒的话题,为什么在这个环境下把风险管理摆在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实际上是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监管部门有点推卸责任,说这是你没有办好,我没有责任,所以你要加强风险管理。另一个是从业人员说这事我自己捅篓子,我自己兜着,你别给我上套子,给我夹板,别说强化风险管理,你不要管太严,让我自身发展。所以,强调风险管理从不同人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含义。假如我们认定风险管理是永恒的话题,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监管的制度看金融风险,这是学术界、中央银行和宏观经济学家谈的问题,而监管部门谈的不多。为什么?这是监管部门的弱点、软肋。我的题目是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和补救方法,这个题目就比较有意思,讲的是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就是资本监管对经济发展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当于买涨不买跌。接下来命题更有意思,就是补救措施,意思是什么?这个事你不可能彻底把这种现象杜绝,它将永远存在,你无非是把它的不良影响做一些调整。首先,美国不到一万亿的次级债,如何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次级贷变成次级债,导致商业银行减息,然后就惜贷。所以资本监管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学术界早有研究,大家如果做一下检索的话,就是国际清算协会有一个意大利的小伙子一直研究这个问题,他在前十年就提出这个问题。学术界积累很多真知灼见,就是没有人注意,巴塞尔委员会就一意的要推新资本协议。这次金融危机暴露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相当严重。
其次,什么是顺周期性?实际上很简单,就是资本监管不要起到一种落井下石,或者是推波助澜的不好的作用。比如去年GDP增长到14%了,还要继续扩大贷款,进一步放松政策,或者说今年是5~6%了,还要紧缩,这就是落井下石的顺周期性。它的定义非常复杂,我们把握这个主要含义就可以。从资本的角度讲是什么呢?你经济好的时候,借款人有现金流,抵押品的质量也良好,银行就一个劲的贷,但是经济下行的时候,行业受到影响,还不起钱了,客户评级要下降,抵押品的评级也要下降,整个银行资产质量就要下降,银行就要惜贷,这样就影响经济的增长。这就是顺周期性的基本的特点。大家知道顺周期性是根本无法克服的,因为这种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就像我们贪婪一样,我们A股市场6000点还有人入市,但是到了1600点,反而没有人进,所以贪婪是人类的本性。那么如何补救顺周期性呢?国际上总结了四种方法,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利弊。第一种方法是资本监管有顺周期性。把资本监管从8%提到18%,整个把标准提高,但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商业银行可能没有充足资本支持经济发展。这个方法虽然可行,但是发达国家却不会支持。第二种方法,由监管部门根据自己的经验定。如果经济上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相反经济下行,降低资本充足率。把资本充足率的8%作为一个参照点,但是上下可以浮动,变成一个浮动资本充足率。第三种方法就是与保险相结。银行经济下行的时候缺钱,可以上保险,如果银行缺钱,保险公司答应给钱。但是这个制度也有不好的地方,还不如让银行发优先股,或者是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转换为股权的股票。最后一个建议赋予资本充足率一个系数。比如对现在的8%,再加一个系数,加一个1,但是这个可以上调到1.2、1.3、1.4、1.5,也可以下调到0.9、0.8、0.7,就是可变的资本充足率的公式。在应对顺周期时,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第一,不论是监管部门还是中央银行,都难以真正把握经济周期,更不要说预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来没有预测经济危机,他有这么多的人才,他都做不到,他过去做不到,现在做不到,以后也做不到。所以,要求我们成功预测经济周期并采取措施,这也不现实。作为监管部门最重要的是什么?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今天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本,这个时候把资本释放出去,以贷款的形式出现,支持经济发展,这是不难的。所以,在资本监管顺周期性达不成结果的情况下,我们不妨走第一条路,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在经济好的时候、利润水平高的时候,多提一些准备金、多提一些资本,要求商业银行提高拨备覆盖率,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这就是说在国际上并没有达成完全共识的情况下,依照我们的经验,依照我们的智慧采取主观判断进行决策,我觉得这是中国能够把银行办好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国际上重大问题达不成协议的情况下,我们不妨走自己的路,也是可以成功的。
马庆泉(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做一些反思。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就是理论认知风险是主导技术层面风险的,美国金融危机是发生在什么时点上呢?就是什么条件都具备了,金融危机不发生是不可思议的,发生是必然的。好多条件具备了,一个是从经济发展长期趋势角度来讲,在本世纪初前五年左右,美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走到了顶点,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就是一个兆头,美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就是振荡、不稳定的阶段了。第二个条件是格林斯潘想创造美国历史上最长期的经济繁荣,他提出这样一个梦想,提出很多理论解释,理论认知发生混乱和错误。第三,金融风险控制不到位,植根于人性弱点的贪婪和创新的追求,这些都是原因,这些因素集中在一块危机发生了。我觉得导致这么大的后果,理论认知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训。第二,宏观风险主导微观风险。从微观方面采取一些措施,或者是风险控制的时候,要考虑宏观经济趋势、宏观金融趋势是什么样的,措施和做法符合不符合这个趋势。第三,长期的风险主导短期风险。在采取具体的某个时点上、某个阶段上的措施和做法的时候,要考虑一下现在采取的做法和措施符合不符合长期需要和长期发展趋势。考虑怎么样走出金融危机?我觉得现在取决于我们三口气的衔接,一口气是国家投资能不能成功带动民间投资,第二是刺激内需措施能跟未来两年国际经济回暖的气接起来,第三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好转这口气接起来,这三口气接起来就好了。我们主流声音要支持现在宏观上采取的重大的政策措施,能够在战略上坚持这样一个方针,能够把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整个国际金融、国际经济的趋势大方向结合起来。说中国经济现在到底没到底,中国本来不存在这个问题,是被世界金融危机拉下马的。中国21世纪初是长期经济增长的阶段,只是因为东西方经济出现一个逆向发展的方向,现在出现这个状态。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让两个周期重新调整适应,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丁志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怎么看待金融危机的风险呢?马克思在关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出现羊吃人的现象,我们观察危机期间人吃人的现象,就是G20华盛顿峰会上做了一个总结,防止在未来的欺诈、操纵和滥用行为。我们在危机中看到一个很大风险,有别于正常时期的,就是危机中金融体系出现对整个社会的欺诈、操纵和滥用,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巨额的汇兑损失教训可以看出来。2008年中国企业由于汇率问题的风险产生巨大汇兑损失,损失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错误使用计价结算货币。去年5月底有一条新闻,说中国企业绝大部分以欧元计价结算,同时提到联合国在中国采购招标说明书里面提请中国企业用欧元结算,但是从后来发生结果看,7月份到10月份欧元对美元巨幅贬值25%左右。就是说我们把计价结算货币从美元改成欧元之后的损失就超过20%,包括去年美元汇率走势,我认为是国际协议,而不是市场行为。第二,中国企业在去年错误使用远期外汇交易,如果一个企业用远期外汇交易规避汇率风险是很合理的,但是最怕有人操纵外汇市场。我们的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的经济学家,一直对人民币汇率做出一个错误的预测和判断,来误导市场。大家如果回想一年前渣打银行2008年人民币会升值15%,就是说人民币对美元是6.3,实际上是6.8,这样使得一些企业担心汇率风险,卖出远期美元。所以,在中国市场的操纵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的。 第三,中国企业在去年过度的使用复杂的衍生品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到所有银行的风险都不是简单的产品,都是非常复杂,前面都内嵌期权和某种指数进行挂钩。现在来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衍生品的滥用。通过去年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以及汇率方面产生的汇兑损失来说明金融危机的风险在危机发生的时期这种操纵、欺诈和滥用行为。
胡坚(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金融风险比任何以前的时代都严重,都危险,而且扩散性都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各个层面金融风险的防范。第一个风险是超国家、超层面的风险,也可以叫国际金融风险,这个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长期依赖货币像美元带来的风险。第二个方面是金融危机的传染性风险,现在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不只是在一个国家,而是非常快的传染到其他的国家。第三个方面是在金融监管方面,如果不能协调而产生的风险,如果不能进行国际合作产生的风险。我认为这是超国家的,超的金融风险。第二个风险是国家内的金融风险,国家层面的金融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合适的货币政策,如果货币政策不合适,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和它长期低利率政策是有关的。第二是对金融市场过度监管和过度的不监管,这样引致的风险,干预的过度和过度不管都会出现问题。第三个是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这是在国家层面需要注意的风险。第三个是行业层面的风险。在银行业方面主要应该关注银行使用涉足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这里面包括特别是一些储贷银行、房屋信贷银行过度涉足衍生金融工具造成的风险。至于商业银行自己的风险内控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方式方法和程序,我觉得主要探讨的是银行涉足衍生金融工具。在证券行业,现在问题是投资银行的作用如何重新定位,这次美国投资银行倒下了一片,剩下的转为普通的商业银行了,我们究竟需要不需要投资银行?如果需要,怎么控制风险?第二,在证券市场方面要关注资本市场新的融资模式、融资市场越来越多,包括私募基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何控制风险,非常关键的就是它的风险来源是投资到哪里。
最后,这次金融危机发源于个人,也结束于个人,我们对经济生活中个人风险是不是要注意,现在从美国经验和发展中的情况来看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一个是严重的超前消费、透支消费带来的风险,以前没有注意到。第二个是个人对于财富增长的过分迷恋和贪婪的追求造成的风险,包括个人储蓄者和消费者,这两个风险如何进行控制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三、面对金融危机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周道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管理,这个题目特别有现实意义,而且有新意。为什么这样讲呢?我觉得这个主题是永恒的主题,包括我们提到的上世纪30年代也好、几十年代也好,包括现在讲再过二十年、再过三十年还会不会有金融危机?所以,这个题目非常好。专家学者和管理层,怎么样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从现在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要从进一步改革开始,一边发展一边防范风险,不能因为发生金融危机,就停止改革。同样,我们针对发生的风险来进行改革,比如现在市场经济金融是最前沿,就要分析资本市场、保险市场、银行市场,还有在体制上有什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还有资本市场怎么进一步市场化等等,这都是防范风险的范畴。这些问题不展开讲了,从体制上来研究这些问题,怎么有利于发展,又有利于防范风险。现在追究责任都是追究到基层,上层没有追究的,当然基层也应该追究,但是一层层的责任都要考虑,不然问题不好办。 第二,进一步完善法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监管。为什么美国出现这个问题?根本问题是监管不到位,缺乏监管。要不要搞创新?还要搞创新,现在是创新过度了,而没有监管,现在不能因为这个东西因噎废食,要从法制上研究这个问题,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我们有很多法律规定,但是很多都没有执行,有法不依,违法滥究,我们一定要加强法制建设,真正依法。还有现在银行发展很好,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但是实际上,并不能完全自主。还有银行不能搞混业经营,中国原来银行是综合经营,后来因为出现几个问题了,就不能搞了。第三,就是人才,重视人才,留住人才。风险管理没有人才不行,这个里面就涉及到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问题。我一直呼吁将来省、市、县,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应该配备熟悉金融的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我们讲要懂工业的、要懂农业的、要懂卫生的,这些也需要,但是熟悉金融的也需要。现在安徽17个市都配备了这样的副市长,现在的人才很多,一行三会、这么多银行、这么多证券公司,派一个人去当副县长,不然他不懂什么是虚拟经济,什么是资本运作。
党均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对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有效性的一次实践检验。从这次检验过程中给我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务人员带来了许多思考。我认为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投资者过度的收益追求,经营者的错位激励行为短期化,打破了收益与风险的均衡,使风险管理目标偏移,政策偏向风险,战略偏颇。第二,由于经营者、决策者风险偏好的调整,过度提高风险容忍度,放松了信贷和投资的条件,商业银行投机行为严重,大大偏离了监管部门要求的审慎经营原则。第三,复杂的不透明的创新产品,加上对计量技术的波动屏蔽了产品基本风险信息,使商业银行无法做到尽职调查和审查,特别是一些交叉性的产品,比如CDS这类组合产品。第四,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不严密,风险政策执行不到位,信息反馈、沟通渠道不畅,使风险防控措施得不到有效贯彻。第五,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不够,风险政策对经营行为约束力不强。在这次危机中间,我们顶礼膜拜的西方风险管理者不是说没有做工作,而是在行为短期化利益驱使下,风险部门的声音已经被视为噪音,没有被重视。
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内商业银行是没有风险这个概念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国内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开始以后,慢慢才有了风险管理实践和思想,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实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考核以后,监管部门由合规监管转向风险监管,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监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才开始了自己的风险管理工作。结合这次危机思考,我们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为此,我有这样几条建议: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的树立资本意识。大家知道以前我国没有资本这个概念,特别是监管部门在做资本监管之前,我们是没有资本意识。因此,在经营发展中,首先应该依据资本的情况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其次,应该根据资本实力来确定风险战略和风险目标。再次,增强风险战略和经营战略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经营战略和风险战略如果相脱节,对于一家银行防范风险是不利的。最后,根据资本的能力状况,确定合理风险容忍度,风险容忍度确定不好,容易使商业银行经营者发生在经营中的投机行为。第二,建议各家银行进一步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一是要认识银行经营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特别是在业务越来越复杂,市场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下,风险管理能力应该是一家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重视交叉产品的交叉风险管理,从这次危机中看到许多交叉产品交叉风险管理职责不明晰,管理职责缺位,风险管理单一化,比如许多投资产品、证券化产品,我们只从市场风险角度考虑,对信用风险忽略了。三是树立全机构、全业务、全过程和全人员的风险管理共同职责的意识。第三,建议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在决策层和高管层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各级机构应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在各级机构的业务部门建立风险窗口。第四,强化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上的责任。董事会作为一家银行的决策机构,他是经营战略、风险战略的制定者,他的偏好、他的决策导向影响着战略决策和风险决策。第五,应该强化高管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在业务决策上的话语权。第六,建议不明晰风险管理职责和任务,确立风险管理部门权威,增强风险部门独立性,制定规范、清晰的风险管理流程。第七,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
四、保险业加强风险管理有自身的特点
吴小平(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中国的保险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有什么经验教训,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应该怎么吸取经验教训是很重要的。保险行业在这次金融风险当中受到了重创,世界上最大的上市保险公司美国AIG,美国政府为了本国金融体系花了1800亿美元救他,用他支撑金融体系,如果他破产了,美国、欧洲不知道多少家银行和证券公司倒闭,全世界末日就到了。怎么会发生这个问题呢?我对于AIG很熟悉,去过多次,这个公司是发展非常快,他是1919年在上海起家的,然后搬到美国,他的海外业务,有关是亚洲业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超过美国本土业务。但是最大的特点是他敢冒高风险,人家保险公司不敢干的,他敢干,而且他的确干成功了。AIG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以后要求利润回报每年必须高于15%,而且的确做到,上市的时候市值十亿美元,后来是几千亿。所以,他这么高的回报,他必须冒非常大的风险。第一,保险的风险在什么地方?保险风险主要是在资金应用,在投资上,这是出大风险的地方。传统的保险,人寿保险、财产保险会出问题,但是不是灾难性的,但是投资如果出问题,是有大风险的。保险的资金如大河、小河、小沟汇聚在水库里面,水库的堤坝倒了,你千千万万的保险人,尤其是长期的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年金保险,那些人几十年付的钱就没有了。这也是美国政府为什么用那么多钱救AIG,而不救雷曼兄弟的原因。第二,保险跟证券公司不一样,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不愁钱的来源,他用的是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资金,人寿保险是密切的,但是这些钱的性质不一样,人寿保险资金自动流到保险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他投资的时候资金的性质整个原则上是安全、流动、收益,大家都是说安全第一,但实际上我知道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都是把收益放在第一。收益不但可以发展新业务,而且对自己的利益和奖金都有关系,风险管理变成了虚的东西,不出事都是好的,出了事就找外界原因,流动性就看你量大。所以,我觉得保险从监管部门都应该非常明确把安全放在第一,流动第二,收益第三。如果把这个次序变动了,这个风险随时可能会爆发。第三,防范风险,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就是前面几个专家说的?防止投到那些金融衍生产品上,这次金融危机中出问题就是出在这个上面。所以,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对金融衍生产品要特别注意。比如美国AIG,他做CDS的时候,过去赌赢了好多次,但是这次输了,就垮了。另外,大家觉得中国发展很快,有实力了,按照国际上的说法是扩大自己业务,应该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运作收购,这是一个流行的说法,但是从平安的案例来看,我不反对海外收购,但是要非常谨慎。因为国内公司对真正的资本主义了解的并不透。第二,即使收购成功,由于文化和西方国家差异太大,也会很困难。
最后,保险公司在整个经营管理上,要把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但是风险管理平时一些规定做法看起来很虚,你也不能说一个金融不要发展速度、不要市场规模、不要利润,这个不现实。我的想法是你的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和利润一定要建立在非常完美的非常严格的风险管理基础上,这样可能会比较好。否则你单纯讲发展速度,单纯讲利润,这种理论是建立在高风险基础上,对企业经营非常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