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面预算管理中,将预算编制分为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分别为:上到下、下到上、上下结合。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企业预算进行管理,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力判断。上到下的预算方式是指,预算情况由总部根据市场情况及企业本身经营状况来进行详细的制定,分公司的制定以总部的预算标准进行制定。这种预算制定方式是为了确保总部经济利益得到落实,并且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公司内部战略发展,但是存在着变相强制性的弱点,导致分公司无工作主动权,无法切实的进行人本化管理。下到上的预算管理是在预算制定时,通过分公司汇报的情况和编制来进行制定,总公司只进行认可和批示。这种预算编制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分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积极的作用下可以适当降低总公司工作难度,但经过实践证明这种预算编制方法不利于公司整体管理和运营,容易造成管理散乱、各自为政、问题隐瞒不上报等现象。上下结合预算编制方式,相比前两种编制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方式先由总部提出经营目标,然后进行细化,最后分配到分公司经营目标,分公司以总公司分配的目标,进行预算制定,并通过实际经营情况及时汇报反馈,总公司针对其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修正、调整目标,最终完成预算制定。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分别对运营预算、财务预算、总体决策预算进行管理。保障预算的合理化科学化,使各项预算之间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
二、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对航空公司重要性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不难看出全面预算管理对去企业预算管理起着很大的作用,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到航空公司预算编制中意义重大。不仅仅是航空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的科学依据,更保障了航空公司经营活动的经济性的实现,并且有效的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下面分几点来对全面预算管理对航空公司的重要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实践证明,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推动航空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展开,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中,使得相关领导对航空公司总体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这样保障了航空公司整体发展方向能够针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确保了整个航空公司自身运营能力与整体企业价值紧密联系,保障了航空公司运营目标的实现,使企业自身实力得到了发挥。另一方面,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航空公司对下属部门能力和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确保了航空公司整体运营的流畅。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关键,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保障了航空公司的资金合理分配,成本得到了控制和降低,提升了运营利润,推进了航空公司发展。并且企业资金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易引发财务风险,全面预算管理方式是一种经过分析综合考虑的分配模式,这种平衡的方式,降低了财务风险。最后,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航空公司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日常经营和运营过程都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了预算控制,预算合理化,根据情况编制,可以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做出修正,避免了航空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大的偏差,控制了企业资源浪费现象。确保了航空公司有效规避盲目经营行为。可以说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未来航空公司发展的基石。
三、结束语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目标性、指令性等特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括企业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它涉及企业内部权责关系的制度安排,不是某一部门的事,而需要上下配合、全员参与。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以及对企业经营活动结果的评价考核都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得到体现。预算管理活动一般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一经确定,一般不能轻易调整,具有较强的指令性。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企业战略制定得再好,如果得不到有效实施,终不能将美好蓝图和愿景转变为现实。为了确保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首先需要在明确年度企业经营利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明确的有导向性的目标分解,将企业的年度目标分解的各个业务部门,明确各部门具体工作目标,并作为评价各部门业绩成果的依据。将根据发展战略制定的企业年度经营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可以使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化战略为行动”,确保企业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全面预算管理具有沟通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预算是企业成员行动的路线,它表明了企业内部各级、各部门、各成员怎样工作才能达成企业的总体目标,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之间预算信息的传递、协调可以引导企业的整体活动,能有效地避免无序的部门行为。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各单位均有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并且此目标也是根据企业整体年度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的。也就是说,经分解后的各部门工作目标具有向心力,是围绕着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进行落实的。因此,明确的各单位目标和职责分工,可减少具体业务过程中的隔阂和无效的内部沟通资源浪费,甚至内耗,并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三)全面预算管理是进行业绩评价的重要工具
分解后的各部门预算,不仅是确保实现企业整体年度预算的重要保障,而且可以作为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的考核依据。企业可以将各部门实际业务完成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并进行详细和明确、透彻的预算差异分析,对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划清责任、评定业绩、实行奖惩,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各部门为完成预算目标更加积极的工作。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公司经营中的实际运用
针对2013年生产经营环境的严峻形势,某氧化铝企业为了顺利完成企业经营目标,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下设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遵循“统一规划,逐级管理”的全面预算管理原则,定期审议公司预算编制草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根据公司整体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利润目标控制,并行使以下职责:
(一)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与月度预算的编制
根据公司管理层要求,考虑市场、设备和生产状况,编制公司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将年度预算指标进行分割,分割成月度预算指标,使执行的目标更加明晰。每月底将分解后的下月度预算指标下达至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再将预算指标下达至各车间、业务部门,把全面预算目标层层细分,形成科学的以制度安排工作人员的管理机制,使任何一个岗位都能做到任务清楚,各个岗位权责明确,在出现问题与故障时,便可第一时间找到相应部门进行问责,使每个员工都能紧紧围绕预算目标各司其职,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而努力。
(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
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将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并根据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采取不同的纠偏措施进行改进,发挥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和纠偏作用。还建立了完善的业绩考评体系,明确考核部门,具体考核内容,保证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中的预算考核的全面实施,将预算与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的业绩考评结合起来,月初根据预算完成情况确定绩效考核结果,使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不得不对预算的整个过程给予重视和配合,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业绩评价
公司业绩评价遵循业绩相关性原则、均衡互补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和可控性原则,业绩评价标准包括:历史标准、预算标准以及外部标准。每月初召开由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成员组织和参加的业绩对话会,要求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均须参加,财务部就分公司整体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各有关部门就其月度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亮点进行重点分析,预算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对超额完成的进行奖励,对未达标者进行惩罚,鼓励各预算执行单位超额完成预算目标,认真对待考核结果,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结论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现代管理模式,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在迅速传播发展着。不过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还不太普遍,还存在很多认识和管理上的问题,在一些方面有待改进。加强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加大对预算监督和执行的力度,建立完善的预算考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 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wWW.133229.Com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执行审计,一是将审计的视角从会计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经营管理领域;二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与分布;三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在某些领域审计过度或不足。
其分析框架可考虑如下:
(一)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tom lee,1993)。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一般来说,社会公众认为这个比率应低于5%,审计保证水平为95%”。
(二)分析战略风险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结合审计实践,我们提出如下要点:
1.分析经营环境。主要分析客户主营产品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了解客户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分析经营产品。对客户的主营产品进行分析,了解客户的产品是什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盈利情况如何;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比较其利润率是否合理;如无同行业比较,与社会一般平均利润率相比,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分析经营模式。分析客户经营模式就是分析其产品的供、产、销过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什么;重要购买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购买商;重要供应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供应商;是否存在既是客户购买商又是供应商的单位(有无存在自卖自买的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决策框架,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对会计报表层次的整体认定进行预计并与管理当局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管理当局在相关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下的整体认定是否恰当进行职业判断,对企业是否存在从生产经营发生交易和事项的开始就通同舞弊、虚构交易和事项以粉饰报表作出职业判断。战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否定。评估战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自始至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调查期间,如果判断得当、评估准确,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如分析得出战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很可能或基本确定,也就是其战略风险概率大于5%,则此项目不能承接;如已在审计过程中,可在没有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及早退出项目,以避免由于战略风险带来的审计失败;如果该项目战略风险概率小于等于5%,则该项目初步可接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审计,其失败的可能性必然可大为降低。
(三)分配剩余审计风险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
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图一表示。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xy公司为国内一家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彩棉的研究和开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以天然彩棉为核心的初级产品及终端产品,初级产品为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服装等。公司重要财务数据(未审数)见表一。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初审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判定为高水平,相关实质性测试较为详细。重要审计程序和结论如下:1.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首先审核存货的存在性。审核时要求公司对存货全面盘点并全程由审计人员盘,盘点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种子盘点比例为100%。盘点结果,存货数量账实基本相符略有盈余。其次审核产品成本计算和结转方法。对联产品成本的计量,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定各产品入账成本,符合有关规定;存货的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每类重要产品按其明细分类,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按月进行重新计算测试,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对于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进行验证,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收入及应收账款的审计。获取所有种子销售合同,检查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并对其应收账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合同显示,2002年以前公司提供种植单位种子,按照合同的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并保证种植单位每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足,此时种子向种植单位的转移未做销售处理。2001年12月5日公司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2002年度开始将种子向种植单位转移作为销售处理。此时合同明确种子销售给种植单位以后,有关种子的风险不再由公司承担,不再保证种植单位最低收益,公司仅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公司具体确认种子收入的时点为棉种销售合同已签订、棉种已出库转移给对方、销售种子的发票已开出或价款已收到,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应收账款相对于公司总收入数额较小,期末仅为4 573万元,但也全部函证,回函率为100%,差异率为零。对于会计报表的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也进行了详细审计,未发现重大问题,据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可以说,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为准绳衡量对该公司的审计,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应属充分,审计结论也并无不当。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初审材料上报后,证监会要求重核查。注册会计师尝试按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施测试,首先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中的战略风险。
1.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产品为高科技项目,在开发初期,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应用也处在尚未成熟、未大规模推广的阶段。该阶段特点为: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虽然产品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能否成为传统白色棉花的替代品或以后棉纺织品的主流无法定论,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
2.经营产品的分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彩色棉花的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特点为天然彩色,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与传统的白色棉花相比,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上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不过,会计报表显示,其主要产品的毛利率达50%左右,远远超过传统白色棉花产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且经营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其产品又处在前期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的阶段。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味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尚难确定,其经营前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利润率显然有质疑的理由。
3.经营模式的分析。公司的初级产品是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采取销棉种子给各种植单位,一收购籽棉,然后加工成彩色皮棉、棉种等系列产品再进行销售的方式;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内衣等,取向加工单位提供彩色皮棉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终端产品后,由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显然,公司的主经营模式为委托加工。此经营状态下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分析:根据委托加工的经营模式,公司所生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对外转移,在实质上构不成销售,在此阶段不能确认相关收入。但公司对同一模式的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即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用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
如同为委托加工,种子向委托加工方的转移就确认为收入,而皮棉、彩色面纱向委托加工方转移就不确认收入;同样是彩色棉种向种植单位转移,2002年以前不确认收入,2002年以后确认收入。这种对交易确认和计量方法横向、纵向的不一致,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再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确认方法存在问题的种子的销售利润分别占2002、2003年度主营业务利润的84.19%、57.46%,占公司净利润的167%、107%。公司从形式上变更经营模式、变更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操纵利润的嫌疑进一步加剧,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经营状态下的成本确认与计量分析:公司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认计算联产品成本,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表面上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符合有关规定。
但从战略的角度看,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销售的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销售价格实际上完全由公司自行确定,其相关产品的售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在此价格基础上确定的联产品成本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再结合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形成公司主要利润的彩色棉种由于要对其全部衍生产品进行回购,如果定价大大高出其实际价格,成本就会高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低估,真正外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利润就会很高,而彩色棉种由于是高价格高成本,销售利润自然也会很高。
但彩色棉种的外移实际是委托加工,不能作为销售,如作为销售实际上就成了自卖自买,高价格高成本的结果造成了公司巨额未实现利润隐藏在期末未销色棉种之中。虽然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验证,表明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但由于此市价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允价格,低估销售成本高估存货价值虚增利润是确定的。通过上述以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风险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论:或者公司高层通过系统手段精心构置并不存的交易,并在形式上合规,以粉饰报表取得上市资格(事实证明如此);或者公司管理层根本不了解经营的有效性和经营风险,不掌握会计报表失实的具体情况。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如真正外销的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终将导致经营失败。
一、集团公司的有关情况
1、基本情况
集团公司于1999年3月由信阳地、市、县九家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资产重组后组建成立,注册资本资金1000万元,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中型医药商业企业,下设子公司1个、分公司5个、门店72个,延伸到浉河、平桥两区的各乡镇,隶属于市国资委。
截止20*年10月底,集团公司现有干部职工总人数1046人,其中在岗人员720人(含集团公司行政管理人员22人),离退休人员269人,停薪留职57人。固定资产原值2394万元,占地107.1亩,其中房屋53栋。房屋面积33659.6平方米,其中办公面积8153.2平方米。门面房面积6705.3平方米。仓库35栋,面积13801.10平方米。集团公司总资产原值为8841万元,总负债为8811万元,净资产3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99.66%。
2、经营范围
集团公司是全市最大的国有医药批发公司。主要经营中成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诊断药品、中药材、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玻璃仪器、化学试剂、冷冻设备、毒麻药品、卫生材料、化学原料药销售(国家规定专营项目除外)共十五类8000多个品种,近万个品规。
3、经营方式和效益
目前主要是采取集团公司、各子公司、分公司对门店等进行承包经营的形式,年收承包费一百多万元。年上缴税金一百多万元。
4、年需支出经费
集团公司机关每年需支出职工工资、上缴两险金及办公经费约200万元。
二、集团公司的优势
1、GSP认证资格优势:2003年12月,集团公司顺利通过GSP认证,成为信阳市首家通过GSP认证的中型医药批发企业。目前,集团公司基础设施完善,软件体系健全,拥有完备的药品经营资格。
尤为突出的是,集团公司为信阳市独家精麻药品定点经营单位。精麻药品是特种经营,效益可观。
2、区位优势:信阳市现有人口780万,辖8县二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东连安徽省,南邻湖北省,西北分别与本省南阳市、驻马店市接壤。京广、京九铁路和国道1*、107线及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沪陕高速和国道312线横穿东西。大别山、桐柏山绵亘其南,淮河蜿蜒其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信阳成为郑州、武汉、合肥三大城市之间最具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潜力的地区。
3、经营组织结构及经营网络优势:集团公司地处市中心,经营幅射半径大,在市区各主要街道及浉河区、平桥区35个乡镇和管理区均设有经营网点。通过九年的经营和建设已成为覆盖信阳市8个县2个区医药公司、市县级人民医院、个体医疗诊所及周边地市医药公司的龙头企业。营销网络遍及河南、湖北、安徽、内蒙古及全国500多个厂家,100多个医疗单位,400多个医疗社区个体医疗诊所,已形成区域性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优势。
4、资源优势:信阳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地处大别山区,淮河流域,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中药材资源丰富,产藏量大,品种达1649个。其中,常用中药材300余种。在全国356个重点药材品种中,信阳就占237种。如半夏、猫爪草、桔梗、茯苓、苍术、二花、槐米、半枝莲等传统地道药材,誉满全球,畅销国内外,从而为药农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基础设施优势:集团公司成立9年来,先后投资700余万元对企业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其中投资500余万元建造了一座38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药品综合仓库。按照GSP认证要求设计有冷藏库、阴凉库、常温库,库内购置了100余万元的温湿度调控设备、货运电梯、货架、底垫和其它先进的配套设备。同时集团公司开设了内部局域网络,对财务、业务、储运、质管全部实行网络一体化管理。目前,公司的基础设施步入全省一流水平。
三、集团公司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老国有企业固有的弊端,集团公司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人员多、债务包袱重(银行贷款本息合计5955万元),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和集资款金额大、时间长。
二是缺乏流动资金,靠职工个人融资勉强维持经营,资金周转困难。
三是经营体制机制不活,缺乏适应当前市场竞争形势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四是内部管理粗放,执行力不够,存在以包代管现象,集团公司的许多工作安排难以落实。
五是历史遗留问题多,债务缠身,官司不断,影响经营。
六是经营环境不宽松。各种检查项目多、频繁,干扰了正常经营。
七是职工收入低,物价上涨快,职工生活困难。
八是职工思想观念陈旧,自我创新意识不强,等、靠、要依赖思想较重。
九是闲置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四、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思路
经多次座谈讨论和研究,公司领导班子在综合中层干部和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以下改革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整体思路
集团公司作为一家国有医药商业独资公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内部管理机制不活之外,主要是缺乏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各子公司、分公司的各项优势资源,造成内部之间存在不良竞争,从而影响利润提升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使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该公司的改革发展应着力于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或投资者对企业进行重组或整体改制,进而盘活资产,发挥优势,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改制重组:1、投资控股。引进资金雄厚,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投大资控股(股本占51%以上),公司管理层、业务骨干以及职工自愿参股,按照《公司法》要求注册成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2、整体改制。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或投资者,对集团公司实施全额并购,整体改制,按照《公司法》要求注册成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先行改革、加快局部发展的思路
鉴于集团公司整体上人员、债务负担较重,各子公司、分公司情况不一,短期内整体上改制重组的困难较大,因此,可先对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强化管理,挖潜增效,同时创造条件让有优势的分公司先行改革、加快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发挥集团公司优势,整合资源,强化管理,解决小、散现状,克服各分公司间的无序竞争,形成规模,使之做大、做强、做优。
2、盘活闲置资产,处置债务,解决经营中资金困难。
3、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团队意识、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提高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分公司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企业管理层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4、加强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引导职工转变从业观念,以适应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
5、积极寻求战略投资者,对集团公司局部招商改革,分块盘活,做到改革一块、盘活一块、发展一块,以点带面,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改革。
为既要搞好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又要注重稳定,我对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以供再作讨论:
一是机遇意识要强。要有抢占先机、争取主动的发展观念。
二是信心要足。要增强改革改制的观念,浓厚改革改制的意识,营造改革改制的氛围。
三是目标要明。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把做优做强、不被金融海啸浪潮淹没、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目标,把提高全体职工经济收入作为目的,积极探索符合发展目标的改革形式。
四是认识要清。要认清当前企业在困难中积极改革、竞相发展的大势,把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合作作为应对当前困难、实现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
五是工作要细。既要求质量,又要求速度,质量与速度同行;既要稳妥,又要尽责,稳妥与责任相连,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六是分析要到位。要把国家的政策调整、市场的变化、各分公司的情况和职工情况等进行统筹分析,周全考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拧成推进改革的合力。
七是思想要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不打开就什么事也办不了,一定要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个企业的发展和广大职工的利益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寻求最适合的改制形式。
八是管理要加强。不能因改制放松管理,要加强内部管理,坚持科学管理、规范经营。
哈佛框架是指通过分析公司内外部的环境以及竞争的优劣势,对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竞争策略进行评价,认真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从而预测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相关建议。哈佛框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公司背景分析、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目前哈佛框架在我国财务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二、公司背景分析
公司背景分析的目的:(1)了解公司的基本概况,对公司形成整体的认识。经过对公司的经营业务,公司文化,公司结构甚至管理层的代表人物的认识,对公司的内部环境有所了解。(2)为后面的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做铺垫。只有在初步了解公司的情况下,才能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公司所处行业环境,公司的竞争优劣势,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和财务分析。
分析的角度:公司的经营范围,发展历史,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重大事项。背景分析具有灵活性,由于各个公司的性质以及所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和国内的公司,背景分析并不局限于以上提出的几个角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的目的:(1)了解公司目前所处行业的现状,发现公司的竞争优劣势。通过与行业中其他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分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不可复制性,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2)提出相应的调整战略,帮助公司取得竞争优势。了解公司的竞争优劣势之后,可以为公司提出更好的经营战略,如低成本竞争,产品差异化,面向专门市场,与供应商和客户保持密切联系等经营战略。
分析的角度:行业环境,行业特征,行业的竞争结构,公司的竞争战略。其中对行业环境的分析,可使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对公司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全面的认识。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可采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从顾客的讨价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替代品,潜在的竞争者,原有的竞争者五个角度出发,充分分析公司、竞争对手、和公司所处环境的概况,进一步提出发挥竞争优势的策略。
四、会计分析
会计分析的目的:通过分析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质量两个关注对象以及相应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来评价公司的资产和盈利状况。
资产质量的分析,由于资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相应的也应从流动资产质量,非流动资产质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流动资产质量的分析为例,可把存货以及应收账款作为流动资产的代表。首先对于存货,应分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是什么,如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会计政策,通过横向以及纵向比较公司存货余额,跌价准备计提情况,存货比例,跌价比例,存货周转率,分析公司是否存在采用少提或多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操控账面资产状况,还可预测公司资产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会不会出现商品积压,商品毁损严重等情况;其次对于应收账款,分析公司所采取的会计政策以及是否改变会计政策,常用的会计政策有按应收账款余额计提比例提取,账龄分析法等,然后通过对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账龄的分析,以及应收账款所占总资产比重的分析,研究公司是否存在利用坏账准备计提政策操控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另外,通过对账龄和应收账款所占总资产比重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收状况,如果随着总资产的减少,应收账款所占总资产比例却在上升,说明账款回收并不理想,可能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对于非流动资产质量的分析,可采用与流动资产质量分析相似的方法,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会计科目,从各个方面展开分析,从而得出公司非流动资产质量的相关结论。
盈利质量的分析,主要研究公司的利润表结构,观察公司利润的构成,研究公司净利润来自于哪里。如果净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收入,说明公司经营业务得当,核心竞争力较强,盈利状况较好;如果净利润主要来自于非经常损益,此时应重点分析公司的非经常损益项目的构成情况,调查公司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哪些非经常损益项目,如关联交易,补贴收入,投资收益等,因为这时公司很有可能会有利用这些非经常损益的相关项目操控利润,如一些公司经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另外,若公司净利润主要来源于非经常损益项目,则说明公司的主营业务未发挥作用,营业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五、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的目的:通过计算相关指标,了解公司整体的资产管理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比率分析法。其中常见的财务比率包括清偿能力比率、长期偿债能力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和活力比率。
对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分析,通过计算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衡量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销售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强弱;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通过计算公司的横向和纵向的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润,毛利率以及每股股利等,可以评估公司的营业收入给公司带来利润的能力,公司整体的经营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对公司发展能力的分析,通过计算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股权资本增长率以及利润增长率,分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能力的强弱。除以上三个方面,还可从财务杠杆的角度分析,计算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权益负债率、权益保障率等杠杆比率,这些杠杆比率可以衡量公司举债能力,财务风险的大小情况。
除此之外,也可直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公司总体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综合进行比较。对于财务状况的研究,应分析公司的总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的走向和变化情况,了解公司的财务是否存在巨大波动,进而进一步研究导致这些波动的原因,如调整经营战略;对于盈利能力的研究,应从公司的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情况出发,此时也要特别留意是否存在异常变动,因为公司可能会通过人为操控利润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如进行盈余管理。对于现金流量的分析,应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三项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各个活动的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即当期净额,从而了解公司的投资能力,融资能力以及经营能力。若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均小于经营活动,说明此时公司依靠经营业务来运行,现金流正常;若公司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都小于流出量而筹资的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说明此时公司是完全依赖借债体系来运行,若三项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均小于流出量则说明此时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处于瘫痪状态。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国内仅实现上市的涉报企业就有9家,分别为博瑞传播、赛迪传媒、北青传媒、华闻传媒、新华传媒、粤传媒、新华悦动、中南传媒和浙报传媒;另外,还有多家报业集团正积极筹备上市。此前上市的传媒企业更倾向于将经营业务与采编业务分拆上市,即将经营业务注入集团旗下子公司,再运作此公司IPO。然而,此类模式将报业的价值链人为割裂、资产完整性存在瑕疵、后期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在如今传媒业IPO热潮下,等主管部门以及证监会自然要“优中选优”,传媒上市审核正在趋严。笔者发现,资产上市整体性较强的方案将更受青睐。
分拆上市流程分析
1.采编经营两分离
综合目前上市的传媒企业情况看,多数企业都是运作旗下子公司IPO,即分拆资产上市。
分析案例可以看到,如今,深、沪、港三地上市传媒企业都是将优质的经营资产剥离出来加以整合,再运作上市。 如成都商报社于1997年7月成立博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实施采编经营“两分开”,1999年通过资产重组入主四川电器,成功借壳上市。后有北京青年报社在2001年剥离经营性业务,组建股份公司,开始上市前辅导。2004年6月,中央和北京市批准北青传媒可以申请上市的时候,公司恰好有三年连续经营业绩,而且资产清晰,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了香港H股上市。此外,赛迪传媒、华闻传媒、新华传媒、粤传媒等几家报业上市公司,都是“广告公司+印刷厂”的模式,即将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业务与采编业务剥离后单独上市。
2.分拆上市存在问题
这种模式将报业核心的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分开,使新闻出版产业的链条被人为割裂,因而一些传媒股上市后都因为成长性不足而表现乏力,給上市传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因为上市公司要使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报业企业的特殊社会责任不同于一般上市企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与股东效益的双向平衡。而在报业上市采编经营“两分开”的情况下,报社采编者追求受众满意度,看重长期利益,而上市公司经营者则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采编部门是事业编制,而经营部门则是市场化运作;采编业务不上市,经营性业务上市。这二者最终目标的不一致容易导致协调上的问题,成为报业上市企业的一大难题。
3.部分企业解决方式
为此,不少企业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比如,采用“两分开”上市后,再择机注入采编资产。例如,江西出版集团借壳上市将旗下的《致富快报》等1报5刊整体注入,因此成为国内非时政类报刊采编资产上市第一股(中文传媒,600373),旗下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江西晨报》暂未注入。
但也应看到,上述提到的采编资产上市,只是包含于出版发行企业里的非时政类报刊,意识形态属性相对较弱,且业务权重较小,因此,对报业企业来说,这些案例的可借鉴性不强。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于报刊业采编资产的上市,管理层也有意通过非时政类报刊的试点来寻求突破。目前,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正在全面推开,计划于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此项改革对晚报、都市报及财经类报刊没有强制性要求,只是“经批准可进行转制”,原因是其不同于一般的非时政类报刊,承担着重要的舆论引导职责。转企改制是报业上市的前提工作。由此不难发现,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晚报、都市报及财经类报刊,其采编资产上市的开闸还需时日,时政类报刊采编资产上市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在报业采编资产上市未放开的情况下,部分企业正采用先“两分开”模式实现经营性资产上市,承诺将来政策允许时再注入采编资产。
整体上市探究
1.采编经营“合二为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媒企业倾向于直接实施“采编经营整体上市”。毕竟,整体上市有利于规避同业竞争,确保上市主体的独立性。随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业务独立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体上市越来越成为报业企业上市的主要模式。
2007年12月,辽宁出版传媒的成功上市,实现了出版编辑和经营业务捆绑上市的突破。长江出版集团也已推出旗下非时政类报刊采编经营整体上市的方案,拟注入湖北大家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3报6刊),以及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8刊)。
但出版社的编辑业务与报刊采编业务区别较大,业内普遍认为,辽宁出版传媒的上市突破,并不意味着报刊采编业务的上市有机会可寻,这方面的突破还需耐心等待。而且对于已上市的报业企业而言,出版权和采编业务以怎样的方式完成出版权的转移合法化和规范化,还有待政策进一步澄清,这也成为已上市涉报企业面临的又一运营难题。
2.尚存难点
报业的采编业务不能上市,拟上市主体与控股集团关联交易比例过高,难以通过证监会的上市审核。现实中,报业类传媒上市面临双重审核,即:、新闻出版总署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前置性审批,明确规定报刊企业的采编资产不能上市;证监会则要求产业链完整,没有同业竞争,关联交易“干净”。
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不允许存在同业竞争关系,同业竞争被誉为上市的“高压线”。正因如此,报业企业的上市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不少企业的改制上市工作甚至因此出现认识摇摆,难以迈出实质性步伐。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今年以来启动借壳上市计划,却因前置性审批拿不到批文而暂停或终止。业内分析,其中主因是由于上市整体性不强,导致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突出。
传媒上市利与弊
1.上市之利
笔者认为,对于传媒业来讲,迟上市不如早上市,早上市早受益。另外,已上市传媒成功融资,靠自身积累至少得3~8年;国办114号文件已加大对传媒改制上市的扶持力度,有效期限到2013年底;国家拟培育10~15家大型综合传媒集团,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实施跨媒体、跨区域的并购与重组,届时落后者将可能被并购。而从长远来看,报业上市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产生持续内动力。
2.上市之弊
首先,报业企业上市之后需要执行更加严格的财务制度,按照法规及时披露信息,并且面临市场与监管部门更加严厉的监管。对那些资产优良但缺乏资本市场经验、经营业绩欠佳的报业上市企业来说,上市还意味着将面临被收购或兼并的风险。
其次,很多报业企业选择了借壳上市,但借壳上市未必能够融资。如果报业企业借壳上市后经营业绩未有实质性改观,则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融不了资,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以赛迪传媒为例,2000年10月30日,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以其所拥有的《中国计算机报》51%股权,与ST港澳进行资产置换,确定以IT传媒为新的主业方向,赛迪为此付出的代价约为1.6亿元。然而,赛迪借壳上市后经营成效平平,2004年7月14日,赛迪传媒拟增发不超过6200万股A股方案被证监会否决。
【关键词】新疆;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成长性
一、新疆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介绍
新疆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上市,是新疆第一个上市公司;截止于2011年新增的新研股份,已经发展到37家A股上市公司。新疆上市公司的数目在不断增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八一钢铁、特变电工、天山股份等上市公司。
从表1可以看出,新疆上市公司整体布局问题,行业分布不均衡。产业主要以工业为主,占新疆上市公司总数的59.46%。金融业占比最小,只有宏源证券一家,占新疆上市公司总数的2.70%。相对2006年的行业分布,工业增加了7家,综合业增加了1家,房地产业增加了两家,商业和金融业不变。
从表2的亏损企业所占比例可以发现,整个亏损比率时高时低,比较不稳定,尤其是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亏损程度较大。2010年适逢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和中央新疆经济发展座谈会的召开,新疆迎来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因而新疆上市公司也得到了快的发展。
2011年新疆上市公司37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达到2645.61亿元,净资产达到1047.0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28%和23%,其中有8家企业资产超过100亿元。新疆上市公司融资能力也有所提高,2011年新疆上市公司实现A股直接融资额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9.5%。比较大的企业发展迅速,其中八一钢铁、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3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金风科技、特变电工总资产已超过300亿,特变电工、天山股份实现净利润超过十亿元。
二、新疆上市公司成长性整体分析
(一)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情况
通过下面表3可以看出,新疆上市公司整体主营业务收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起伏不定。2007年增幅最大,2009年增幅最小,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2011年主营业务总收入达1284.3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值为35.68亿元,其中八一钢铁、特变电工和金风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达上百亿,高出平均水平很多;而香梨股份、西部牧业等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只有3、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稳定意味着企业在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方面专业化水平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因而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高。
(二)总资产平均增长率情况
从下面表4可以看出,新疆上市公司整体总资产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平均总资产从2006年的25.8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71.5亿元,这表明新疆上市公司在近6年内整体规模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2007年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最快,平均总资产增长率为44.46%。自经济形势好转后,整体规模扩张程度在下降。2011年,金风科技和特变电工等总资产达300亿,拉高了新疆上市公司总资产的平均值,但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像新疆天宏、香梨股份等总资产还不足10亿,远低于总资产平均值。整体的上市公司在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方面的潜在能力较弱,那么企业的发展能力就相对较弱,就很难有效、持续地发展下去。
(三)净利润平均增长率情况
从下面表5可以看出,虽然新疆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指标都为正,无亏损状况,都处于盈利状态,但净利润平均增长率波动比较大。2007年净利润平均增长率高达319.98%,2008年负增长,2010年到2011年净利润平均增长率直线下滑。从平均净利润指标来看,2011年特变电工、天山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超过十亿元,但新中基、新农开发等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指标为负,公司间盈利不均衡现象明显。从行业间盈利增长情况看,石油化工行业息税前利润率平均增长了31.7%,而食品饮料行业息税前利润增长率仅有0.73%,行业间盈利差距进一步扩大。石油化工平均净利润2.68亿元,是农业类上市公司平均的净利润0.29万元的21倍。总体来说,新疆上市公司的整个盈利能力较弱,经营效益较差。
(四)净资产平均收益率情况
通过表6可以看出,新疆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比较低,且处于波动状态。除了200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一般以外,其他年份的指标值都很低。从杜邦分析体系来看,新疆上市公司销售净利率和财务杠杆比较高,但由于资产周转速度太低导致股权净利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上市公司管理薄弱对股东的影响。更进一步说明新疆上市公司整体上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较低,对股东投资带来的效益较差;2008、2009和2011年净资产收益率均为负值,又进一步表明新疆上市公司整体上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较差。由于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的盈利水平、投资价值、成长性呈同向变化关系,所以可以推论新疆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较低,投资价值较差,成长性低。
三、新疆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分析结论及其发展建议
(一)新疆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结论
通过上面的几个财务指标分析可以看出,新疆上市公司盈利及其增长情况分布非常不均衡。以2011年为基准,总体比较有优势的企业有八一钢铁、特变电工、金风科技、宏源证券、天山股份等,总体比较处于劣势的企业有香梨股份、西部牧业、天山纺织、新中基等。优势企业多是工业类的,劣势企业多是综合业,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独特,加之其气候环境的关系,综合业主要指农业。
1.新疆上市公司发展动力不足
首先,表现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稳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稳定意味着企业在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方面专业化水平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因而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高。其次,每股收益变动幅度较大。2008年每股收益增长率最低,-160.59%;2010年每股收益增长率高达550%;但2011年每股收益增长率只有68.11%。这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不具有优势,产品需求、价格、成本、负债等任何一个因素的微小变动都会造成每股收益的剧烈变动,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很大,应该引起警惕。
2.盈利不均衡,行业间盈利差距扩大
从平均净利润指标来看,2011年特变电工、天山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超过十亿元,而新中基行业平均亏损13.36亿元,还有新农开发、新赛股份等处于亏损状态,公司间盈利不均衡现象明显。从行业间盈利增长情况看,像石油化工这样的工业类要远远超过类属于综合业的农业、食品。
3.净资产收益率低,营运资金效率低下
总体上资产周转率偏低,企业经营效率不高。可能是因为存货占用量大,这说明说明企业产品技术落后、营销能力不强。其次,净资产收益率低。从杜邦分析体系来从杜邦分析体系来看,新疆上市公司销售净利率和财务杠杆比较高,但由于资产周转速度太低导致股权净利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上市公司管理薄弱对股东的影响。
综上,整体上新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低,发展能力也较弱,整体的成长性较低。
(二)新疆上市公司的发展建议
上市公司能够持久成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借助于有利条件,扩大优势资源的利用,以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目前新疆上市公司在创新、管理、效率等方面还有着巨大差距。对于新疆上市公司而言,要认真分析新疆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和企业优势,以创新来培育经济增长点,以管理促进盈利质量提升,以人才实现效率的增长。
1.培育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衡量企业创新能力标准主要是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技术投入比率越高,专利越多,则表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越强,竞争优势越明显,生存发展空间越大,企业的发展前景就越好。为提高新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就必须加快产品研发,开发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同时,还应该改进产品销售对路,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成长能力。
2.加强资产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专业优势和主营业务突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盈利的根本。从生产上,新疆上市公司应重点关注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努力探索其核心技术,并逐渐形成行业和专业优势地位,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和未来。主营业务突出可以提高企业盈利质量和企业现金流创造能力,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源性资本。在管理上,新疆上市公司应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要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减少盲目生产和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所造成的存货积压、存货大量占用和存货周期过长等问题;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定期分析应收账款回收情况和客户信用情况,减少应收账款占用和坏账损失的发生。
3.进一步调整新疆产业结构,提高新疆上市公司的相对优势
新疆目前以农业为主,且具有很多农业优势。工业主要是石油天然气,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因此新疆上市公司应当加大优势工业企业的投入,同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的建设,充分发挥新疆的气候优势,培育新疆优势的农业上市公司。特别是新疆的特色产业,如棉花、啤酒花等,形成新疆特色的产业结构链,从而提高新疆上市公司的整体水平,为新疆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推动优质企业改制上市,提高新疆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
新疆企业整体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实力,需要促进更多的企业改制上市,扩大上市规模。相关部门应主动协助培育优质产业,引导推动一些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同时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增强新疆上市公司整体成长性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新疆上市公司成长能力分析——基于财务视角[J].当代经济,2011(11):112-115.
[2]李永海.新疆上市公司营运资金运营效率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1(3):36-38.
[3]李晓洁.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4):116-117.
[4]沈仲阔.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以新疆部分上市公司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09(10):73-75.
关键词:持续经营 非标意见 判定因素
一、引言
1992年美国会计学家佩顿首次提出持续经营假设这一概念,之后,持续经营假设被各国会计准则广泛接受。由于会计和审计之间紧密的相关性,持续经营成为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极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大多数对非标意见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导致非标原因的归纳和分类,也有一些关于非标原因相关性的研究,但是单独将持续经营拿出来进行分析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从非标意见审计报告中筛选出含有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字段的非标报告,从中归纳出其中导致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的若干种判断因素,并按照审计报告类型进行分类和统计,从中找出主要判定因素,最后根据得出的结果,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情况以及如何通过外部审计来督促、警示上市公司改善持续经营能力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本文选择2011―2014年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国泰君安数据库搜集样本企业4年的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从巨潮网上搜集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样本企业4年的审计报告原文,以两者作为依据,通过手工整理和STATA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果并分析。
三、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因素统计分析
本文具体按照审计意见类型对搜集的389份审计报告进行手工整理,认真研读每份非标意见出具的理由,找出每类审计报告中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主要判定因素,以同类审计意见中含有“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理由的审计报告数量为基数,计算每种因素出现的频率,以找出影响持续经营的主要因素。
(一)“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统计分析。根据对带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分析,本文将导致审计师作出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判断的因素归纳为6类:经营亏损;企业重整;停止经营;税款缴纳及借款、贷款、债务偿还存在问题;涉嫌违法违规;涉及诉讼担保。
从下页表1统计可以看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导致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产生怀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亏损,其次是企业重整或股权转让、税款缴纳及借款贷款债务偿还和停产停营。按照时间顺序对判断因素出现频率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各因素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分散,早年占比高的因素在逐渐降低,部分早年占比低的因素在逐渐升高。
(二)保留意见及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根据对保留意见和带事项段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分析,本文将导致注册会计师作出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判断的因素归纳为5类:经营亏损;税款缴纳及借款、贷款、债务偿还存在问题;涉及诉讼担保;涉嫌违法违规;企业重整;停止经营。
从下页表2中可以看出,经营亏损、税款缴纳及债务偿还存在问题和涉嫌违法违规是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经营亏损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三者之间的比例较为接近。因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而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比例在逐年减少。
(三)无法表示审计意见。根据对无法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分析,本文将导致审计师作出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判断的因素归纳为5类:经营亏损;税款缴纳及债务偿还存在问题;企业重整;涉及诉讼担保;涉嫌违法违规。从整体上,经营亏损出现的频率最高,税款缴纳债务偿还存在问题次之;涉及诉讼担保的频率为第三位;其余两种因素出现的频率都不高。
四、上市公司非标意见比例及持续经营判定因素比例变化趋势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整体质量提高。从前文的统计和分析中可以看出,持续经营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按时间顺序纵向分析可以发现,近4年来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注册会计师不仅仅通过持续经营情况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关注企业其他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导致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存在疑虑的原因也不仅仅集中在像亏损、企业重组等方面,如涉及诉讼、债务偿还存在问题等方面,且比例在增加。这些都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正在逐年提高,执行审计工作时的衡量标准也在逐渐完善,从非常明显的资产负债率向不易察觉的方面扩大,审计标准越来越严格。
(二)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增强。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占总体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说明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在逐年提高。这是由于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司的治理层和管理层为了向投资者、债权人更加充分地传递公司的财务信息,对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也更为严格,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财务报表时出具非标的可能性相应降低。另一方面,治理层和管理层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完善公司体制和制定恰当的战略方针等方式加强公司治理,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市场监管力度加大。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加,非标审计意见的比例却能维持在同一水平,说明市场监管起到了很大作用。市场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使得上市公司规范其会计信息披露,也促进了财务报表质量的提高。国家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也迫使上市公司不得不考虑违规的成本和代价,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谨慎,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总体来说,持续经营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一个企业时重要的衡量指标。首先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标准更加严格,市场监管的力度也有所增加。其次通过对各因素分析可以得出经营亏损、资不抵债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利润和资产负债情况、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的重整计划也是关系到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要更加注意这些方面,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和降低风险,也能给社会公众传递出企业的利好消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第三,导致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判定因素有很多,但是各因素所占比重在逐年接近,从这一对比可以得出,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和判断能力逐年提高,审计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审计报告的质量也在提高。
(二)政策建议。
1.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会计和审计准则,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应当不断完善,始终处于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要想使法律法规得以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严格的市场监管。一方面,要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保证财务报表的质量,对于违规上市公司要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体制,对于违规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都应给予应有的处罚,从而有利于审计市场的优胜劣汰。
2.细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制度。应进一步规范非标审计意见的应用,细化出具非标意见的标准。由于审计报告有非常固定的行文方式,使得审计报告能够让注册会计师畅所欲言的空间太过狭窄,阻碍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评价的充分表达。因此,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应当设计一个更加合理的审计报告形式,既能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充分提现出来,又能使信息使用者掌握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促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3.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并不是仅仅罗列出具非标意见的原因,而应当对该事项可能会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何种影响进行阐述,尽可能在审计报告规定的格式内表达完整注册会计师想要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
4.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通过对非标意见中持续经营及其判定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上市公司应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不仅能防止过度募集资金导致负债过重,超过偿还能力,而且能及时采取整改措施进行治理,以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降低审计风险。其次,上市公司要建立有效的内外约束机制,保证公司持续经营,避免出现经营困难导致企业重整,甚至涉及诉讼担保和涉嫌违法违规等情况的发生。
摘 要 合并会计报表也称作合并财务报表,它是指企业集团子母公司的财务合并报表,通常用来反映企业在一定经营期内的母公司与其下属的所有能够符合条件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金流动情况的会计报表。通常包含着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一般编制报表都以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为基础,通过合并财务分析进行企业整体核算。在阅读合并会计报表时,我们要注意合并会计报表的完整性、正确性以及所得税计算方式等问题,让经营者能够通过阅读合并会计报表了解企业集团在此经营期内的经营成果与不足,对未来企业经营方式、方向进行指导。
关键词 合并会计报表 投资核算 摊销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企业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其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在整个股份制企业统一按照规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我们针对阅读合并会计报表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浅析,希望能给予企业经营者、股权参与者们一定的帮助。
一、合并会计报表的完整性、正确性问题
1.合并会计报表的完整性
在阅读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时,一定要注意企业合并会计报表所列内容的完整性。要求应列入合并报表的企业均应列入,所列入到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内容必须经过审查、审计,由于出现过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内容的疏忽导致对企业集团的财务报告分析的重大影响,这样的影响可能会对未来企业经营活动带来阻碍。
在阅读审计报告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审计报告中是否注明企业合并会计报表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我们在实务中经常会遇到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取得全部合并所需要的基础数据,须知如果合并报表所取得的合并基础数据未经审计确认,很有可能会对合并报表的准确性造成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报告是要求披露未经审计或因故未能列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的具体情况阐述,我们因此应关注其对整个企业的合并会计报表是否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及影响的程度。
2.合并会计报表的正确性
详细阅读子母公司的整个会计报表的合并基础是否一致,在企业的有关会计规定中说明,企业的基础公司即母公司,必须统一整个企业集团的子母公司的会计核算期间、会计政策一致,这样才能正确的核算出合并会计报表。当子母公司的会计核算不一致时,一切均以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为基础,调整所有子公司的会计事项,经过调整一致时才能够统一编制合并企业会计报表,才能如实的反映企业集团经营期的财务综合情况、经营过程、资金使用情况等,以此来监督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合理性。
二、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与差额的摊销问题
阅读企业的合并会计报表时,我们需要注意检查企业对于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与投资差额摊销等问题的发生与处理。母公司在进行合并会计报表时需要对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差额的摊销会直接影响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
按照分步方法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管理进行核算,以投资成本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配比,进行份额资金分配,在长期股权投资发生时,按照以下基本原则与核算方式选择差额摊销的方法。
1.当进行一次性购买长期股权投资确认时,其投资差额与确定此差额的时间为购入之日所在月份的次月起,必须在次月确认投资差额时完成合并会计报表,而且此确认时间不得超过一整月,否则需要进行重新确认其长期股权投资的差额。
2.当进行一次性购买长期股权投资确认时,可将购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从购入之后的次月起进行摊销,并在每个摊销月份内进行确认、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差额。
3.在购买长期股权投资时,按照每笔投资分别进行计算投资差额,再根据每次计算的不同差额数进行整合其购买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总差额。
只有把握好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式与摊销的问题,才能通过企业的合并会计报表确认企业的整体经营期内的费用与盈利水平。
三、合并会计报表变化时,确认报表年初数的问题
在阅读企业的合并会计报表时,我们要关注由于合并范围的变化而造成的企业整个合并会计报表年初数额的变动问题:
1.当整个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因为重大事项变更,例如出售固定资产、经营范围发生改变,或是持有子公司股份总额比重下降等情况出现时,将把子公司的年初数扣除不计入合并会计报表中。
2.原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由于实收资本增加、投资者追加投资等一系列的原因,都会导致企业的会计报表的整体变动,这也要求会计在核算时调整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年初数,以确定整个报表的完整性、正确性。
3.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因新并购子公司,这就需要将整个核算周期内的子公司变动后的数据进行调整,之后进行统一经营核算期间,将子公司整体进行调整后再纳入企业集团的核算范围中,并按照合并会计报表基础进行调整核算。因此,上述事情发生时现暂不调整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待以后进行统一规划整理。
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变卖子公司并以此减持公司股份所引起的经营范围的变化时,这样就需要对于企业的报表年初数进行调整,将已脱离的子公司的合并报表核算的范围减去。
在企业集团进行合并会计报表时,只有正确的确立年初数,再根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进行确认,以此来影响整个经营的利润分配情况,才能让企业的经营者了解整个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与经营状况。
四、合并会计报表中所得税的处理问题
在我国企业中重点进行的税务处理就是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正确的阅读、处理企业集团所得税,能够帮助国家保障税收,能够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发展。由于企业经营的多样性,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与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1.当子母公司均盈利时
此时,当适用税率一致时,子母公司均盈利,这样就要求母公司在核算企业的利润总额时要减去子公司的投资收益,运用权益法核算,对两者计提所得税。
2.当子公司亏损母公司盈利时
但当子公司亏损而母公司盈利时,母公司的纳税基数必须是根据权益法下其扣除子公司亏损部分后的盈利额度来计征所得税,即此时母公司计提所得税的利润数要比其报表利润数大。
3.当采用不同税法计算时
在当期核算企业所得税时我们可以根据应交所得税进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此时,可以不对企业所得税进行账务处理。但是当子母公司都存在内部交易时,这时的收益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并不是盈利行为,但是因为存在着获利方所以所得税必须计提,然后反映在会计报表中。
如果只是存在于集团内部的交易行为,没有高获利,那么一味的计提所得税会让企业的营业利润减少,这样允许在未来核算时予以扣除。
无论是否确认收入与利润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合并会计报表,这时就需要从整个会计科目与账上调整体现。此时,涉及着“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通过分设使读者在阅读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时的会计讯息。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企业经营的基础来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的正确性与完整性,让所有者、投资者们在阅读企业的报表时能够将企业的原有价值与未来发生价值进行有效统一,并对其子母公司的经营情况等有一定的了解与预测。如果在阅读合并会计报表时,发现上述问题时,则说明整个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要求更改、完善、更新企业的合并财务报表。这样能够不断的通过统一的合并会计报表帮助企业集团更有效地建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制度,帮助企业集团不断的发展、壮大,让管理者与投资者都能够明确投资收益与企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孟平.合并会计报表若干理论问题探讨.会计研究.2007(05).
[2]汤云为.高级财务会计.上海三联书店.2005.
[3]肖邦卫.我国合并报表理论与方法探析.广西会计.2001(10).
[4]陈政文.上市公司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动进行盈余管理.上海会计.2003(12).
[5]黄世忠,孟平.合并会计报表若干理论问题探讨.会计研究.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