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1-0039-02
1企业文化对于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企业文化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才能不断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求,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讲,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公司员工的信仰,强大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加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挖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为公司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文化中的道德力量,能够以一种更加柔性、更加人性化的手段规范员工的行为,促进良好企业风气的形成,进行企业的文化创新,传统依靠硬性规定规范员工的管理模式,将会逐渐被柔性化管理所代替;第二,目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各个方面,技术、人才和管理是比较重要的几个因素,企业文化的创新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高,类似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求与企业文化创新需求是一致的,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造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12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
企业的创新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动力,第一,在企业的管理中,通过将企业的创新写入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中,或者是依靠物质奖励、绩效奖励等手段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企业管理的创新推动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员工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比较深远的。一般对于企业来讲,通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共同创新,才能使得企业管理方面创新能力的生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帮助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13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之间创新合作局面的产生
目前,由于我国企业的规模和经营范围都在不断地扩大,企业间相互合作的事情比较常见。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也在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企业文化是企业间合作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的创新有助于企业间创新合作局面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的文化创新能够使得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间合作的重要性,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很难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第二,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例如:相同的文化发展策略、相同的价值观能够拉近企业之间的距离,巩固企业间合作的纽带,对于开创新的企业合作局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4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竞争力
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企业的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所以,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需要依靠企业管理的创新,提高企业管理的竞争力就需要企业文化的创新,这是因为:第一,企业文化的创新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这一理念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目前,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能够体现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理念,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竞争力;第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企业文化的创新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创新,创新作为一个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发展方向,自然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竞争力。
2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企业管理来讲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众所周知,企业文化的创新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其创新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进度执行,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但是在企业的发展之中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所以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质与文化同等重要,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中,一些企业往往只是利用物质化的激励手段,但是随着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物质和精神必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正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其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各方面的配合,在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才能选择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
22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相适应
企业文化的创新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所以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需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与市场对企业的要求相适应,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产物,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以要进行企业的文化创新,就需要让文化保持一定的先进性,不同时期的文化代表不同时期的企业发展;第二,确保文化的适应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沉淀下来的财富,有着企业自身的特点,同时企业文化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必须保持适应,否则企业文化有可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征形成,如果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偏离了企业发展的道路,应该给予及时的修正。
23将企业文化融合在企业的管理之中
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附属品,而且是企业对外形象的重要展示内容,同时企业文化以一种更加柔和的手段,帮助企业的管理并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在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需要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管理之中,为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起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例如:与企业中的文化组织结构相互合作,通过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更加庞大的、覆盖范围更加广阔的企业管理体系;第二,不断补充和完善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企业管理制度,将原本生硬的、古板的管理模式打破,用企业文化建立一种新型的、更加柔和的企业管理模式,让企业管理更加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起到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第三,建立企业文化沟通系统,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需要同时建立企业文化沟通系统,例如:员工意见反馈渠道、员工例会、文化宣传措施等。
24克服企业文化创新遇到的困难
由于我国企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现在在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遇到比较多的困难,这些困难阻碍了企业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我们必须要克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提高企业领导自身的素质,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企业领导是企业的决策者、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者,企业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层次高低,所以要创新企业文化,就需要提高企业领导者自身的素质;第二,企业文化创新中强调企业道德和价值观,企业的道德是职业道德素质和员工行为规范的概括,它通过自身的渗透力参与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高尚、崇高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周秀红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探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章铮,杨冬梅工会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素质提升实务[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
创新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思考、统筹谋划,建立起各具特色和个性的创新文化推进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使创新文化通过企业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来展现,并形成良性循环态势,确保兵工优秀创新文化在全系统有效落地。
内化于心引导企业和员工认同创新文化
内化于心是创新理念转化的先导。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所辖各企业要使创新文化成为广大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就要通过强力渗透,全方位、多角度搭建起冲抵职工听觉和视觉的立体架构。
一是广造声势。造“势”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加强思想灌输。通过各种形式启迪员工思想,使员工对创新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加强媒体传输。利用企业内外部各种媒体,加大创新文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培育创新文化的氛围。不求立竿见影之效,但求滴水穿石之功,使员工在思想上认同创新文化,内心中根植创新文化。
二是广泛普及。普及是培育创新文化的前提。一方面,要在领导干部中率先普及。充分发挥好领导干部的第一倡导者、第一实践者、第一宣传者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在统一思想,熟稔创新理念的基础上,主动地把创新文化融入到指挥布局中、体现到制度建设中、落实到语言行动中;另一方面,要在职工中全面普及。通过文化讲座、知识培训、理论研讨等,让每名员工明白创新文化的内涵和构建创新文化的意义,使之内化为创新思维模式,外化为创新实践行动。
三是广辟途径。拓宽创新文化途径是保证其鲜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倡导创新理念要力求故事化、案例化。要把所倡导的创新理念同外在事物联系起来,同发生在员工身边践行创新文化的典型案例联系起来,发挥其“震撼效应”,深化对员工行为规范的指引。兵器工业董事长尹家绪曾用“飞轮效应”的事例,生动地阐释精益文化开始推得很费劲,但坚持推下去,就会如“飞轮”平稳转动。另一方面,传播创新文化要力求活动化、多样化。要把创新文化传播融入到丰富多彩且有知识性、娱乐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中,融入到企业环境改善中。
固化于制规范企业和员工遵从创新文化
固化于制是创新理念转化的保证,要使创新文化成为广大员工共同的行动指南,就要通过建立一“扬”一“抑”,科学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来支撑创新文化。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完备的领导体制可为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一致、稳定、连贯的领导保证。一方面,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由企业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员的创新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研究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下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日常统筹管理、组织协调、动态检查和定期评价;所辖各单位要注重把创新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和员工队伍建设中,真正形成企业领导抓全局,中层领导抓实施,全体职工同参与的格局。另一方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根据企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外部市场动态预测,制定创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中远期目标、主要内容、推进措施和工作机制,对现期创新文化建设重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使培育创新文化有目标、有方向。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完备的保障机制可为企业宣贯、推进、培育创新文化构筑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方面,要有制度保障。企业应建立起创新文化建设绩效管理体系,奖优罚劣,使之成为控制和优化创新文化管理过程、激发各层面人员自动自觉组织实施的手段;鉴于创新文化的风险性,企业应把不能损害企业和客户利益、允许出现的合理失误、可接受的失败数目等用制度固化下来;另一方面,要有资金保障。践行创新文化本身具有经济收益不确定性,有的企业为缩减亏损额度、扩大边际利润,不在创新文化建设上投入财力和物力。集团公司层面应自上而下建立起资金保障制度,专设财务科目,把员工创新文化培训、设置创新文化展板、开展技术攻关和工艺改造、日常工作合理改善等资金列入生产成本,为各企业培育创新文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文化与制度是企业的两肋,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把管理制度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实体。让创新文化思想全面影响和指导各项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文化建设办公室同制度建设部门对企业现行制度进行梳理,将是否符合集团公司创新理念和企业发展战略作为制度审查的重点环节,切实把创新文化柔性约束与企业制度刚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把管理制度作为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拓宽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将管理制度纳入其传播体系,通过制度规范,来宣扬、践行兵器工业所提炼、所倡导的创新文化,使之按标准深入有效地体现在员工工作行为、生产经营工作流程及企业有形产品与服务等管理系统和管理过程中,加快员工认同创新文化并遵循制度的进程。
外化于行激励企业和员工践行创新文化
外化于行是创新理念转化的根本,要使创新文化成为助推发展的重要资源,就要通过丰富创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化文本为行动。
把创新文化融入生产经营。培育创新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保障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所以,兵器工业企业要在激励激发各层面人员创新行动和创新潜能上下功夫,引领他们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诠释“创新就在你身边,人人都可以创新”的文化内涵。我们从“三引导”入手,划分群体,实现了创新文化同生产管理的无缝对接。即引导科技人员把创新理念体现在推进军民品重点科研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以及现有生产工艺技术攻关、流程优化、物料降耗上,提升了企业技术状态管理水平;引导管理人员把创新理念体现在改进管理方法、规范管理流程、完善管理机制上,推动了管理向精细化递进;引导生产一线职工把创新理念体现在持续改善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使产品做得更精、成本降得更低上,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把创新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实现培育创新文化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相融共进,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创新效率,还有利于取得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果。为此,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注重思考把握具体环节相关工作,使创新人才有条件、有环境、有激情,持续践行创新文化。北化集团在此项工作中做了有益尝试。在创新人才选拔上,把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企业和岗位创新要求的专业、技能知识作为了选人标准;创新人才评价上,不局限于学历和职称,还定期考核创新人才的素质和业绩;在创新人才培训上,做到既面向人才对知识个性化的需求,又切合市场导向的需要;在创新人才使用上,把人才安置在了最适合其创新能力发挥、价值展现的岗位;创新人才激励上,做到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
关键词:创新文化;大学精神;评价制度
创新文化泛指一切创新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和活动氛围的综合,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创新文化是主体的文化素质与客体环境的综合。创新主体文化素质指创新的理念、动力、价值取向、思维习惯、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等;客体环境主要指适于创新的制度和物质环境。高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本质特点。创新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精髓,赋予了大学持久的生命力和创新的原动力。在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大学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文化创新为高校作为创新主体提供了精神支持。大学文化将学校的各个系统机制有机地融合,产生了不同于并且领先于竞争对手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并形成合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文化创新就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一、构建创新文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就精神层面来说,一方面忽视大学精神的建设,各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大同小异,千校一面的办学理念带来了文化趋同和学科设置的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功利主义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足。这种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表现为:教师为晋升职称而科研,学生为就业、考试过关而学习。大学人缺乏创新的主动进取精神,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尚未充分形成。
就制度层面来说,主要表现在:①在人事管理方面,激励制度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差。②评价制度不科学、不完善。职称评定没有一套科学的测评体系。在评定职称过程中,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量化地评定教师的业绩,即主要看发表文字的多少,论文篇数的多少,承担研究课题数目的多少。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教师不再重视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③多元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教师的收入由国家支付的工资、学校的津贴、科研方面的合法收入以及其他一些收入几部分组成。④在教学方面,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倾向。教学内容、专业结构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手段落后;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使得学生创新潜能培育不足,未能形成促进个性发展的环境。⑤在科研方面,教学与科研相分离,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还很难开展。⑥大学里实行的是按行政级别区分的科层管理方式,制约了办学的效率和活力,严重地抑制了学术的发展。就物质层面来说,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办学上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提高,重学校升格扩大轻办学特色创造。盲目盖千楼一面的大建筑,忽视了“大师”的培养、遴选和作用的发挥。
二、构建大学创新文化的措施
1.精神层面。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大学精神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1)革新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大学要在充分发掘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注重办学理念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治校理念和办学风格。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样的,大学的建设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每所大学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资源优势、地域文化背景,明确办学目标,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努力营造有个性的学术氛围,孕育创新文化。
(2)改变观念,构建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大学在清醒认识全球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既要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大学应该把西方文化的创造力吸收进来,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技观,开放协作的竞争观。要正确对待科研风险,提倡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逐步形成有自主学术特色的大学创新文化价值体系。
(3)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克服功利主义的短期行为。大学的基本功能在于吸收、创新、致用。要克服教师为评职称而进行科研,学生为就业、考试过关而学习的短期功利主义思想。将创新文化作为大学的精神支持。充分发挥大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产品以及创新人才。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学校通过有意识地创新教育,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拥有的丰富创造力,从而自觉地锻炼自己的创新素质。
(4)发挥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大学要培养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推陈出新的学术氛围,努力汇聚各学科领域有独立见解的专家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孕育形成创新文化的各种元素。同时大学还应该加强与国际先进文化和先进学术思想的交流,在社会创新文化的建设中起到纳新、育新、推新的文化中心作用。
2.制度层面。大学创新文化的构建,不仅需要教育观念的创新,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
(1)增强自主办学意识,建立学术型管理制度。大学应树立独立自主的办学意识,在育人、办学的一些关键环节建立更加完善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学术自由是大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的体现,学术自由有利于学术创新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应该明确高校的性质、任务、地位、作用、权利、义务以及国家相应的政策、制度,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增强灵活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2)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机制。①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顺应时展,以知识、能力创新的综合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材。在课程改革中,要开设诸如影视鉴赏、文学赏析等人文课程,使人文与科技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同时要增加实验性、实践性的课程数量,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结合本专业的新发展、新思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组织、解决问题等综合创新能力。②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只是灌输现成的知识,应当运用提问、观察、互动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③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④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大学生定期在有关单位的见习、实习中接受严格的磨炼,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引导、鼓励、支持学生主动实践,引导学生“实学”创新,从实践中获得提升。⑤建立新型评价模式和激励体制。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现、培养和提高的新的评价模式和激励机制。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前提下,与教师建立“导师”关系,导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上因人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
(3)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奖励机制。①在人事制度方面,高校首先要有充足的办学经费,以吸引人才。其次是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达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公开招聘引进人才,高校的教师资源不能只局限于本校或本地区,应该在国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吸纳贤才。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可尝试进行特聘教授制度,实现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加强多方合作,打破高校间、高校与社会间用人界限,搞好互聘和联聘,达到资源共享。③全面进行绩效考核,应设计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估,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责任感,激励先进,鞭策后进。④学校要改革科研奖励机制,改变目前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评价体系,以严谨的学术标准衡量论文质量,鼓励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大学要加大对团队合作攻关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高校学术创新环境。
3.物质层面。大学创新文化的构建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物质环境中进行。这个物质环境既包括推动创新的具体活动,即与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包含体现创新文化的校园物理环境。应做好以下工作:邀请学术大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开展学术沙龙活动;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团队或发起学术论坛;校园规划应体现一所大学的个性和办学理念;把校园环境看成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以长远规划的眼光来实施新的建设工程,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主题、独具特色的校园物理环境;校训、校歌、校旗、校园雕塑等都是体现大学文化的符号,是大学文化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构建大学创新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这些文化符号的建设,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校训新的内涵。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分院
参考文献:
[1]吴微.文化创新:既是理念的又是实践的[N].中国教育报,2007-12-10.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创新模式;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57-04
高科技产业集群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高科技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连接而成的产业组织。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较弱,如何提升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学术界和产业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开放式创新视角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创新问题进行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内涵
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指高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为提升集群动态创新能力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通过高效整合集群内外各种创新资源、促进创新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和扩散,并将创新成果应用于集群内外,进而创造更高商业价值的群体创新行为。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本质上表现为集群创新主体对外部创新和创意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强调群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
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有明显区别。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封闭式创新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必须与外部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在知识传播和共享中实现知识的整合。(见表1)
二、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特征
(一)开放性
集群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创新资源。集群只有通过开放,与外部环境互动才能获得大量技术、人才和知识等创新资源,进而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有效整合集群内外各种创新资源,最终提升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
(二)动态性
集群网络中的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及创新网络中流动的各种创新资源是不断变化的。为进一步促进集群内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创造更多的集群创新成果,集群开放式创新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更新。
(三)网络性
集群开放式创新依赖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关系。因此,集群开放式创新是一种网络创新。
(四)协调性
集群开放式创新是集群内外不同主体之间高效协作的过程。因此,集群开放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任何一个创新主体协作中断或错位都可能会导致集群开放式创新失败。
(五)共享性
知识共享是集群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开放式创新网络为集群创新主体提供知识共享平台,有利于知识联盟的形成,进而促进群内外创意知识的融合和创新。
三、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模式
根据创新成果流动的方向,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模式可分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
(一)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高科技产业集群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集群企业通过跨越集群边界,从集群外部寻找并获取创新资源,在集群内部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或集成创新并创造集群价值的过程。该创新模式强调创新资源获取过程的开放,即集群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或交换许可等方式从外部创新主体获取创新资源。高科技产业集群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是一种集群式网络创新,通常集群龙头企业起到主导作用。在整个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集群吸收能力是关键,包括技术搜索能力、技术引进能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能力。
(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
高科技产业集群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指集群龙头企业跨越集群边界,从事研发或开展自身创新成果商业化,从而获取行业高收益的过程。高科技产业集群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强调创新资源开发过程的开放,可能会给集群带来负面影响。如,外部主体的参与可能会导致集群企业失去获取创新利益的能力、被竞争对手复制等问题,最终导致集群整体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对集群创新成果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要的。
四、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动力
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动力要素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其作用在于激发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的创新决策以及推动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投入,最终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内在动力包括创新收益、创新文化和创新能力;外在动力包括市场需求、外部技术、政府政策和外部竞争。(见图1)
(一)内在动力
1.创新收益。追逐收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利益驱动是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主要内在动力,起主导作用。集群创新主体要想获取长期的垄断利润和占据行业主导地位,只有不断创新。
2.创新文化。产业集群创新文化是集群各行为主体在长期互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能持续激发集群内企业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的产生。集群创新文化是集群先进文化的代表,是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内在核心动力。如,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几乎每个人都具有勇于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这构成硅谷的创新文化。正是这种创新文化,促使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新活动的成效,是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保障。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集群创新主体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外部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才能保障开放式创新活动的有效性,从而保持集群创新主体持续的创新动力。
(二)外在动力
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变化可以给集群带来机会和创新的压力,集群企业应密切关注群内外客户需求的变化,并作出积极的响应。为适应变化的市场和满足客户的需求,集群创新主体只有突破集群边界,与群外各种创新主体建立广泛联系,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并进行整合,创造出更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2.外部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集群技术的生命周期也在不断缩短,集群创新主体很难靠原有的技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面对集群外新技术的飞速发展,集群原有的封闭式创新不能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集群创新主体只有跨越集群边界、获取群外最新技术并进行再创新,才能在集群内外实现技术的商业价值。外部技术变化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外在直接推动力。
3.政府政策。政府为促进集群的持续发展,通常会采取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措施。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手段对集群开放式创新进行影响,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集群创新行为。政策主要包括优惠政策和扶植政策两方面。优惠政策涉及税收、贷款等优惠,如对科研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政策、鼓励技术转让。扶植政策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实施开放式创新高科技企业的投入,从而激发集群创新主体的动力。政府政策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外在间接推动力。
4.外部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保持集群组织活力的源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外集群之间由于竞争而形成压力,加上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从而迫使集群创新主体加快开放式创新。
五、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策略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应以开放式创新意识的树立为前提,以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创新平台的开放为保障,以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一)树立开放创新意识
集群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突破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思维模式。密切关注集群外部创新资源,积极寻找并利用外部各种创新资源。如,通过允许群外客户参与创新,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创新机会;通过让群外供应商参与创新,获取新的原材料信息;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先进技术支持等。
(二)开放集群创新平台
通常集群龙头企业掌握行业的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研发资金优势。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集群龙头企业应开放其创新平台。一方面,可使群内其他企业能及时、低成本地共享其创新成果,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龙头企业与群内其他企业的协同创新成长,从而创造更高的集群价值;另一方面,向群外企业或机构转让创新成果,实施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从而获取更高的集群收益,促进集群持续成长。
(三)提升集群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为高科技产业集群引进先进技术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看,能否充分利用好国际技术转移,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科技产业集群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前提。一般讲,集群龙头企业应充当“技术引进人”角色,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如技术共同研发、技术许可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高科技产业集群不仅要关注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更要关注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否则,就会导致“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不仅浪费了集群创新资源,还会给集群带来巨大风险。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也将是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国家整体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和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是关系到战略全局的一件大事。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2009年,全国专利的63%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5%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然而,科技部研究中心2011年底完成的一份调研评析报告却传达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信息: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盈利能力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严重影响了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环境不容乐观;二是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缺乏,开展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条件差;三是政策引导和扶持相对不足;四是融资渠道不畅,创新资金短缺;五是专利意识和保护力度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六是产学研结合尚有欠缺,实效有待加大。
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企业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关乎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认识自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要素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能力要素包括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方面。根据对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问卷发放与回收,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创新能力的要素细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1、研发人员创新胜任能力
研发人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是创新实施的主体。研发人员及其团队的创新胜任力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实力。研发人员的创新胜任力由显性的胜任力(如知识、技能等)和隐性的胜任力(如理念、动机等)组成。激励和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动机,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2、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持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企业家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往往决定了自主创新的绩效和成果。
3、企业内部创新文化
培育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是形成创新智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进而推动着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内部,应该把自主创新的组织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育员工对创新失败理解与宽容的文化、轻松的员工交流与创新协作的文化等。
4、企业融资能力
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线”,其融资途径包括银行信贷、担保、风险投资、融资租赁、上市等。融资政策的宽松度、融资渠道可选择的多样性、融资渠道转换成本的高低等因素,均有可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融资产生影响。
5、政策与法律制度
政策法律制度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紧密。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让其获得充分的“滋养”,进而获得成长壮大的机会。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律制度的作用,应主要是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规范主体”、“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和“自主创新的优先利益分享者”等。
6、产业集群环境
产业集群环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依托,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合推动、其他优秀自主创新企业的示范、产业集群之间的充分互动以及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扩散的传导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7、社会中介服务
中介机构的服务包括融资中介、上市中介、技术中介、人力资源中介、综合类中介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产业和行业也展现出越来越细分的趋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亟须得到中介机构的支持,以帮助其提高创新绩效。
8、社会创新文化氛围
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而言,良好的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应该“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有利于鼓励各类资金投向自主创新活动,引导和推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和实际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为便于评价,我们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相关作用的要素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两大类,每个大类下面还有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前面分析的影响因素中,有些可以直接用定量的方法测评、确定,有些则需要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将主观问题转化为定量描述,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将错综复杂、模糊不清的问题分为若干层次,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进行定量分析,可以防止对某类问题出现前后矛盾的主观判断。几十年来,它成功地运用于社会、政治、技术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它也适用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历史;正能量;策略
近百多年中国历史的革命,回望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精神文明,并且此文明是生生不息,一代传一代,才能够使我国能有此发展。近代以来,我国在科技上有不少的发展,精神文明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中国的幸运不仅在于引入了工业,引入了西方的文化,使得我国的精神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世界万物的延续和中华文明的更新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无尽的动力,同时,吸取了一定西方文化也给我国的创新带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国现代才有此优秀的成绩,并且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是建设强国的必要元素。
一、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民族之魂、国家之根
历史文化是我国的精神粮食,是每一个种族和国家的必要的精神支柱。千年的精神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洗涤,经过历史的沧桑,正确的精神是经过千年的验证,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经过时间的积累,并且通过时间的考验。因此,从古自今的历史文化是强国之需,是构建文化体系的精神支柱。
1、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家园
对文化的建设是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认可,而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在人们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建设一切的起源,保护并且传承此文化,使我们创新的动力。在建设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坚持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给我国的文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作用。虽然我国遭受过惨痛的历史,但是对于惨痛的历史并没有低头,靠着精神世界的支撑,激发人们的正能量,使得人们能够继续奋斗下去。
2、传统文化是民族之瑰宝
随着时间的流逝,存在着不少的文化遗产,而精神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不能直观的看见和触摸,但是却胜过其他宝贵遗产。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性财富是超越一切的。几千年的历史,广大的文化难免会存在一些局限,给我过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奠定了我国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分别代表的诗、词、曲、小说等更是其亮点,对我国的文化素养提高带来了一定的作用,孔子、孟子、老子杜甫、礼拜、屈原等名人名家更是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文化。特别是《西游记》、《水浒传》等世界名著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骄傲,算得上我国的中华瑰宝。我国的书法、武士、中药、国画等更是我国的经典之作。这些文化的符号不仅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也有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
(二)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起点
建设文化是强国的必经之路,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建设新文化需要借鉴其旧文化,其旧文化也是建设新文化的起点,在传承文化时,也能够加强后代对文化的认同感,以便于推进新文化的有效建设。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区创造历史,而是现实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社会的新文化的建设是需要历史文化作为基础,围绕历史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够获取适合当代社会的文化,使得新文化的建设有所依据,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社目前最重要的是进行经济的建设和文化的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已经获取了格外的成功,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对外文化的借鉴和渗透西方的文化,但是经过时间的历练,我们吸取了西方的正确文化,对于不良的文化也被逐渐的消除。例如对物质文化的盲目追求、对人性自由解放的追逐、对科学技术的迷信都不能给掩盖其错误的思想,面对其目前环境的破坏,大部分也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我国收到一定的破坏。对外国文化不明智的运用是不正确的。回望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的孝道、礼仪、团结等积极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并且成为了我国的建设指南。
(三)传统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高度契合
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代表了我国中华文明的形象,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世界之中。现代,我国的文化对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目前,传统的文化已经和世界的文化相互结合,与世界的文化高度契合。民族是世界的,传统文化融入世界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很多的传统文化也被国际所接受,并且受到极大的赞扬,例如《三国演义》、《花木兰》等被美国等国家用来进行动画片和游戏的设计,还有韩剧也都含有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但是,这些现象也警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被侵入,作为传统的后代,我们应该有所觉悟,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危险。
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被外来者入侵也说明了我国的文化有他所特有的魅力,受到世界的欣赏,其精神财富不仅是我国的财富,如果能够给其他种族或者是国家带来了福音也是极好的。社会的发炸,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也面临一定的调整,西方文化的介入对我国过的文化有着严重的维修,例如西方的头发、饮食习惯、服饰穿着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吸取外国文化是必要的,但是要取其精华,使得让其与我国的文化共存共荣。
总而言之,我国旺盛的传统文化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推进传统文化的工作,对我国的建设有促进的作用,并且对于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着中药的作用。
二、从历史中汲取正能量
面对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汲取历史的精华,借鉴其经验,准确的把握当下,面对未来。
(一)铭记历史坚定信念
不管是战火纷飞的古代战争,还是抵抗外来入侵的战争,还是历练改革时代,历史的演练是中国奋斗的历史和探索的精神。所谓的中国梦,就需要其坚定的信念以此为支撑。面对党的历史,我们不仅要从其中领略其信仰,还要有提升的自信。历史能够证明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我国长期坚持革命的结果,也是符合我国发展的一大战略。社会所造就的成绩,是中国人赢来的尊严,特别是在我国处于转型的时期,我国在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道路产生了动摇。铭记传统历史,坚定其发展的信念,是我国建设的关键因素。
例如诸葛亮勤奋好学,诸葛亮在少年的时代,学习非常刻苦,并且勤于用脑,不仅得到司马懿的欣赏,就连司马懿的妻子也对他很是器重,诸葛亮在那时学习没有钟表,就利用日晷进行计时,但是一遇到阴天就会不好掌握时间,为了想让先生延长其上课时间,先生以鸡叫为准为时间,但诸葛亮就想将鸡叫的时间延长,让先生讲课的时间进行延长,因此他带了一些粮食,待公鸡快叫时,就喂粮食给他,使得鸡一吃饱就不叫了。此历史典故让我们知道,诸葛亮会有如此才学,就是因为从小的勤奋,这样的思想能够让后人模仿其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二)牢记历史提升修养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直达人们心灵深处,从苏武饮雪吞毡到冠农割袍断义等历史情节,都是鞒辛擞帕嫉牡赖拢传承了其精神文化,使得构建了一个正义、团结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中国人,忘记历史就相当于背叛,因此,推进社会的精神建设,就是推进其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由于现代社会的思想不一样,对道德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是其仁爱、诚实、自强等都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原则。社会在你不,我们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精神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还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要求,完善其文化,陶冶其情操。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要清楚传统道德的重要性,要有开拓、忧患的意识,以此来共同完成中国梦。在提升自己的修养中,要特别注意其三个原则:谦虚、尊重、宽容。这三个原则是从古代历史中所提炼出来的,也非常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其谦虚就是要保持低调,尊重就是要明白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需求,宽容就是衡量自己的精神是否成熟。其对自身的修养还可以从衣着、言谈、举止、气质、智慧、善良等进行修养,这才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三)提炼历史启迪智慧
历史的形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真实记录,也古人对社会的经验总结和精华。曾经说过:“领导不管在哪一个地位,都应该熟读历史,从中吸取其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以此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例如田忌赛马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其几个道理:一是从劣势中找优势,世上不是没有好马,只是缺少伯乐,要相信自己有独到的优势;二是学会取舍,不要什么都想要得到,舍掉小成就大的才是上策;三是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其短处;四是先谋后战,做事前要先进行谋略;五是在局部,实力才是取胜的关键;六是要了解对手,隐藏自己,不要过多暴露自己以失去先机;七是做事情要学会换一种思维,才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三、总结
毋庸置疑,我国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外来文化和享乐主义逐渐的代替传统文化,一些不健康的腐朽文化也注入进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呼吁国民重视其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文明修养、清廉律己、浩然正气、齐家治国的道德文化才是建设社会的必要观念。虽然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其困难和难题都可以借鉴古人的方法和优秀的成功,以此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丝路精神”下的区域合作创新模式――战略构想、国际比较和具体落实途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23期
[2]黄百龙.井冈精神代代传[J];中国金融家;2010年09期
[3]郑常鳜.唯物史观视域下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选择[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本报特约评论员;干成事业需要激情[N];长春日报;2007年
[5]孟献斌.坚定信念 从我做起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年06期
[6]崔永刚.英雄城精神:四平人的“软实力”[N];四平日报;2008年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要主动参与,要成为研究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位教师都走上从事科研这条路。”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必须通过课程实施才能予以实现。教师之于课程实施,实质就是“在其现实性上,调和影响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教学新文化的过程”,“此过程甚至可以包括重构或再概念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发实施者的内在动机,使他们理解变革的目的或意图、实质、真正的和潜在的利益,并能在实施中获得良好的感觉,真正参与到实施的过程中,主动改变旧的教学文化,创造新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求教师成为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不断创生课堂新文化。
“研究型”教师的涵义及其特征分析
“研究型”教师是相对“经验型”教师而言的,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丰富的专门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并能高效率地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性及科研意识,对所教学科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研究型”教师具有以下特征:
1.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包括现代教育价值观,即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
2.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包括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3.反思、批判、创造的能力。(1)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作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要求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能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使教师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反思能指导教师的行动,使之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并按照预定的目的去计划行动。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重新审视自己原来的教育观念,并且有助于自身内隐理论的外化。(2)自我批判能力。教师的自我批判能力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方法。具有自我批判能力的教师,善于严密而细致地权衡正反两面的理由和假设,并从各方面来检验这些假设,不论这些理由或假设是自己提出的还是别人指出的,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如果发现了不正确的,就能立即把它抛弃,不人云亦云,也不自以为是。对自我批判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杜威就曾做过深入探讨。他认为自我批判能力能让教师想到行动的不同方式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从而使教师知道自己正在做些什么,教师还可以怎么做,行动的结果可能是什么。(3)独特的创造人格。独特的创造人格是研究型教师的内在动力,是研究型教师进行创造性活动成功的关键,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它反映出研究型教师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要创新创造,就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创造意识,这种意识要求对旧的、过时的、落后的事物,敢于怀疑,敢于挑剔,敢于批判,敢于否定。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主导地位;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5-0016-02
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国内快速上升的文化需求以及文化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积极发展文化生产力,已成为全面提升我国生产力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这种共识,经济学界和哲学界对文化生产力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拓宽了关于文化生产力的思维空间和发展视野。而当务之急是将这些共识落实为具体的措施。
从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上理解文化生产力
传统的理解把文化艺术等生产简单地看作是文化艺术创作活动的另一种隐喻性表述,其实文化生产力具有不容置疑的物质性。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它也要改变物质的现实形态,获得物质的存在形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具有市场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不仅是某个艺术家内在的单独的精神心理活动。
文化生产力具有物的属性和意识形态性。在文化生产力中,精神生产者将自身强烈的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渗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物质性。文化生产天然地具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其运行方式依然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物质性又衍生出产业性。所谓产业性,是指它所具有和其他产业一样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产业管理规范及追求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特征。作为一种产业,它必然依循大工业标准化、模式化的生产方式,追求大批量的投入和产出,产生规模效益。作为一种产品,它要求变化产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它必须不断创新内容和革新传播手段,引导受众和创造消费需求。
所谓意识形态性,人们认为,是指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把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认识等作为产品内容。文化产品创作与接受都是一个思想过程,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化生产力的精神功能具有能动反映客观世界、指导社会实践、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特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活。作为一种精神形态,它是一种形成民族文化心理的导向和整合社会关系的力量。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它具有独特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它具有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天然属性。
一般而言,文化生产力特殊的二重性,使得文化既是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生产力最先进的、最具活力的部分。文化生产力根植于物质生产力,成长于上层建筑,又分别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的力量。文化生产力特殊的二重性决定了它既有巨大的经济能量,又有影响民族文化心理和整合社会关系的力量。
文化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文化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人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目前主要概括为:(1)第四阶段论。文化生产力的形成是直接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为依托的,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商品生产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生产力是更新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现代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原始社会的自然化的生产力;二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农业生产力;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到现代,特别是面对数字信息化、计算机智能化、社会网络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将进入文化文明的时代,生产力以文化生产力的形式出现,其标志是知识。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文化生产力是生产力的现代形态。(2)主导地位论。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将是文化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第一,文化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文化生产力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已经不是一个局部,或者一个方面,而是对整个经济、传统经济的影响。第二,知识经济的到来,是文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显著标志。第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催化剂。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它将对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营管理及领导决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3)深层驱动力论。也有学者指出,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力。文化生产力不仅可以成为精神动力而且可以成为生产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任何国家或地区,谁拥有强大的文化生产力,谁才真正拥有了持久发展的动力。从文化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中,我们可以看到,21世纪繁荣强盛的国家和地区必将是文化兴盛和发达的国家和地区。(4)主体本位论。以人为本是文化生产力的本质内容。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创造能力为动力、以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为目标,是构建文化生产力的第一原则。文化生产力的核心是先进文化能力,人作为先进文化能力的载体,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先进文化的产生。文化生产力的焦点应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为目标。
从方法论意义的角度,我们提出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创立文化生产力的理论体系,用新的理论去研究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把中华主流文化重新根植于丰富多彩的文化土壤之中,在相互交流、相互吸纳中与时俱进,在推动人类文化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增强中华文化的融合力、发展力和传承能力。我们之所以把文化生产力理论作为分析我国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长机制、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发展规律,是因为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中华文化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力;我们之所以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生命力的手段,促进人类文化传播和交流,实现文化与社会共同进步,是因为我们认清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我们之所以把文化市场化作为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的战场,实现中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双赢,是因为只有适应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于提升文化生产力的设想和建议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科技人才的激烈争夺,我们应该奋起直追,不断缩短差距,努力实现文化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关于如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代表性的建议是:(1)创新发展。当前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第一,创新文化理论、更新文化发展观念。创新文化理论、更新文化发展观念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发展理论和观念。第二,积极探索和创新文化发展体制。大胆借鉴、采用市场机制来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文化发展的市场机制应是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应加快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建立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市场主体和市场制度,建立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形式、管理形式和分配方式,建立文化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生产、消费和交换方式。第三,发挥政府在文化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党和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是我国文化生产力健康发展的保障。(2)营造环境。论者一致感到,当前营造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尤为重要。影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经济与政治环境等等。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就应当去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宽容的工作环境、富裕的经济环境、民主的政治环境。要以人为本,真正实现对文化生产者的人文关怀,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使他们能在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贡献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为社会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3)突破发展。其大意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应该在三个方面有大的突破。一是强化全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在观念上有所突破。首先必须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逐步纠正重物质资源开发,轻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我们要在重视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把工作重心真正移到“科教兴国”的轨道上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浓烈氛围。二是建立起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在机制上有所突破。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要靠政策来鼓励,要有好的制度作保证。三是加大教育、科技的投入,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有所突破。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人力资源高素质化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化,所以发展与改革教育培训事业已成为国家企业第一位的任务。加快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步伐,就必须重视对知识的投入,使知识在财富增长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要尽快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4)统一发展。人们认为,坚持三个统一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不竭源泉。一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繁荣市场和加强管理的统一;三是坚持国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统一。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提升文化生产力的基础工程:一是要建设核心队伍;二是要确立文化工作者的主力军地位。
参考文献:
[1」王鲁娜.文化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现实的物质力量[J].学术论坛.2006(4):81-85.
[2]唐志龙.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当代路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3):11-15.
[3]金元浦.世纪竞争:文化生产力[J].新华文摘,2005,(11):24-28.
[4]关多义.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初探[J].生产力研究,2005,(l):4-6.
[5]李昌森.关于文化生产力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5,(11):30-33.
[6]陈依元.新世纪经济文化力的竞争及对策[J].江浙学刊,2006,(2):190-192.
关键词:创客 创客文化 创客空间 项目式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16-01
创客文化正在重塑着全球制造业,“工厂”的概念正在悄然改变。个性化、小批量生产正在变为现实,这些改变更好地激活了来自人人的创新,创新不会仅限在大企业,而且不需要从零开始发明创造,更多地借鉴已有的种种成就。“创客运动”告诉我们制造业的未来不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偏向于最佳创新模式,DIY制造代表制造业的未来,正在改变世界。
作为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我校为制造业企业输送了大量中高级高技能人才,面对新型工业化,面对更加自主更加个性化的青年一代,把创客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优秀创新文化进校园,优秀创新文化进课堂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之一,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1 创客文化内涵
创客文化是近几年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风行,逐步影响国内的。是指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玩创新的一群人。这样一群人有着以下特点:
对所有的新技术、新概念充满热情,时刻关注各领域技术的最新进展;
乐于动手DIY,制作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东西;
乐于分享,不吝于将自己的技术心得与他人交流;
喜欢开源、灵活、扩展性强的产品,拒绝封闭、一体化、自由度低的产品。
创客文化的风行,不仅成就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开源产品线和创客空间,而且给我们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更大的启发――创客教育。
2 引进创客文化对职校学生的意义
2.1 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热情和进取心的问题,加之传统课堂教学缺乏乐趣和成就感。而创客们在创新中往往关注科技前沿,使用一些先进的创新工具,对能改变生活体验的一些东西进行制作,比如用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来制作机器人,由于贴近生活,大多又是机和电相结合的项目,如果将这些元素加以设计引入课堂教学,必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对技术的强烈兴趣。
2.2 贯彻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创客们的灵感、想法要实现,大多数人当时知识积累和技能并不一定能实现,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创客活动等形式,边做边试,不断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它并做出成型的作品,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职业教育提倡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2.3 创新创业需要
创客们往往通过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商业前景的产品,这与我们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目标和过程非常一致。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举措,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但缺少大型创新制作平台的环境,通过完善好创新创业基础环境,将推动我校创新创业再上新台阶。
2.4 分享与合作精神培养
遍布全国的创客空间经常举办一些集体活动,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新想法参加活动,在这里可以寻找到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创客们会提供无偿的帮助,体现了分享与合作精神,同样,我们学校可借鉴这些组织形式,采用团队协作式的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组织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按学生特点进行分组,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小组的成果出力,培养学生们合作与分享的良好品质。
3 创客文化引入我校的实践
3.1 创客文化进课堂
目前国内的创客基本上以有技术背景的工程师为主,有机械工程师、程序员、电子工程师、平面设计师等,因此,我校决定先以机和电为主进行尝试引入企业真实环境的项目式教学,一个项目对接一个好玩的产品,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这个产品所有构成要素进行知识点设计,既包含机械加工,也包含电子控制方面的知识,既考虑到学生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序循序渐进,又要留出学生创新空间,采用团队小组协作安排教学,如表1。
创新活动。除了将创客文化引进课堂外,借鉴创客空间的活动组织形式,我校创客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创新创业竞赛、产品设计比赛、三维建模比赛等。
3.2 创客基地建设
创客基地的建设将提供我校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活动等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我们通过调研与研究,结合调研情况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主要有以下技术组成:
(1)3D打印技术:用于创新作品样品制作,可以应用在数控、机电、电气、计算机等专业的作品打样,更加直观快速地实现设计呈现、功能验证等作用,加快创新实现的进程,大大降低制作成本,同时也可为外观创新项目提供制作。
(2)激光切割技术:即使没有掌握机床加工的情况下,通过激光切割技术学生同样可以制作一些机械部件,降低创新门槛和制作成本,尤其是我校电气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激光切割促进机械方面知识的理解,使机和电两个专业的互动更加顺畅。
(3)开源机器人:采用的开源机器人需硬件接口丰富,扩展功能强;软件应用实例多,且入门简单,这样有利于创业思维培养和积木式机器人搭建。
(4)零部件:包含机械、控制板、传感器等零部件,用于实现学生们的创新想法或者参加机器人比赛。
4 结语
(1)创客文化创客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采用,在职业学校中引入创客文化的较少,本课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2)创客文化引入课堂对激发机和电两个专业的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3)团队协作式的项目式教学方案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且更懂得分享与合作。
(4)由于采用综合项目教学,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训的安排、教学过程实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促进了教师水平的提高。
(5)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帮助更多学生理解创新和创业的关系,通过创客基地形成了一批成果,其中“智能轨道车”、“智能蓝牙小车”获得了教学成果奖。
(6)由于项目实施对设备、师资的要求很高,如果需要使教学目标达成的效率上有更高要求,可以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即开展这一模式教学,形成体系可保证学生学习热情的持续性。
(7)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体系化的教学项目,可对企业要求的知识、技能进行提炼,采用各知识单元模块化相互独立又能够形成整体互动的方案,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