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的价值范文

化学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的价值

第1篇:化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金属镁;性质;提取;海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6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28

一、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包括镁的提取和应用、镁的性质两部分内容,本设计将镁的性质贯穿于镁的提取及应用中。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篇幅虽然比较短,但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值得从工业价值中挖掘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但作为高中阶段典型的金属制备方法更值得去关注其中的学科观念和学科知识。

该单元位于“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章节,意在从海水中以化合态普遍存在的丰富元素中转化出有用的单质或其它化合物,第一单元中已经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角度了解了海水中提取的氯、溴、碘等卤素及其化合物,而本单元则需要从金属及其化合物角度考虑镁的提取;学生在第一单元学到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的方法,对于本单元镁提取的原理补充了新的角度,同时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富集思路可以类比迁移到镁的提取;当然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作为理论基础,需要在镁提取的过程分析中应用。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从经验型逻辑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对本节内容渗透的变化观不易体会和建构,需要教师的引导。不过我们不准备局限在海水作为提取镁的原料,而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关注镁元素的转化。其实学生对镁单质的性质并不陌生,在初三就已经知道镁与氧气、酸的化学反应,并且和铁可以类比;但是镁作为比铁更为活泼的金属,是否可以迁移炼铁的反应呢?我想这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前概念,应该在教学中防止学生在此进行错误的迁移。在选择不同原理和原料时,通过类比讨论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变的多样化途径,也有利于体验科学为本、经济节约的化学应用观念。

在此设计中,我们呈现出镁元素存在于不同形态的物质中,学生可以体验物质的多样性;剖析镁的提取原理时,从不同角度了解高价态镁到单质镁的变化,逐步建构变化观。当学生把关注转化关系内化为一种思想,把从价态和物质类别变化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内化为一种思想和方法时,学生就找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1]。在镁的真正提取过程中,结合实际技术应用,综合考虑原料选择和除杂问题,提升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他们了解化工生产流程,体会化学知识对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

另外,本设计还试图融入化学史和科技新闻。回顾化学史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体验科学家的智慧和魅力;而分析、评价科技新闻则有利于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将化学视角投向化学知识对于社会的应用价值,也体现化学学习与时俱进的发展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索海水中镁提取的一般步骤,掌握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一般步骤和原理。

2.了解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以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制取镁的原理,学生了解制备单质镁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方法剖析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一般步骤和原理,了解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的途径,感受化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镁的工业制取为载体,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建构化学价值观。

2.从具体的物质反应学习入手,逐步建构多样的化学变化观念。

三、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认识镁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用途。

[提出问题]谈谈你们对镁有哪些认识?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表述已有学习中对镁的了解。

[情景素材]全球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总量每年约6000亿立方米左右,替代了大量淡水资源,海水淡化后排出的浓海水又是质优的化学资源,全世界每年从海洋中提取镁及氧化镁260多万吨,到2015年全国的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每天220万~260万立方米,若将副产的浓海水资源的80%加以利用,250万吨镁盐材料,科学家估算,海水当中的氧化镁至少够全世界消耗30万年。

[情景提问]

1. 以上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

2. 人类社会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铜器时代,在2000多年前进入了铁器时代,为什么再近200年人们才发现镁呢?

3. 金属镁单质有什么用?

[学生活动]讨论

[情景素材]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日前有欧美科学家正在拓宽他们的新能源思维,将目光锁定在一种此前从未被关注的物质之上——金属镁,认为它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一种替代品。而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安德鲁·肯德勒则另辟蹊径,利用镁燃料和液体反应生成氢气,后者可作为燃料电池的能源,反应生成的氧化镁则是一种相对无害的物质。

(设计意图:将情境和问题抛给学生思考和讨论,引领他们在关注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镁时,自己意识到制取镁的意义,激发学习本课的热情)

[过渡]自然界中镁多以化合态存在,如何才能制取单质镁呢?

第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运用—探究从镁的化合态中提取游离态镁的原理及可能的途径。[5]

[情景素材]追寻历史

1. 1808年,英国人戴维使钾蒸汽通过热的白镁氧(即氧化镁)并用汞提取被还原的镁。他还用汞做阴极电解了硫酸镁、苦土(氧化镁),首先发现了镁。[2]

2. 1828年,法国科学家布西用金属钾熔融无水氯化镁,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纯的镁。[3]

[提出问题]从以上提供的信息分析,先人们在制镁的方法中包含了哪些化学原理?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在化学史上,电池的发明为元素的发现提供了便利,一直以来人们最先发现的都是一些比较稳定的物质,比如铁和铜,活泼金属的发现则得益于电池的发明,戴维利用电池发现了镁、钙、锶、钡等活泼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镁紧随钠之后,比较活泼,用活泼性金属还原比较困难,所以电解法为镁制备的首选方法。

[提出问题]先人在获取镁单质时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不能大规模的生产金属镁,那么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原理方法制取单质镁?请同学们思考初中时我们见识过哪些制备金属单质的方法,类比得出制备单质镁的方法,写出类比依据。

[讨论交流]整理得出如下方法:

[方案1]CuO+H2=Cu+H2O MgO+H2=Mg+H2O

[方案2]CO+Fe2O32Fe+2CO2 CO+MgO=Mg+CO2

[方案3]CuSO4+Fe=FeSO4+Cu MgSO4+2Na=Na2SO4+Mg

[方案4]HgOHg+O2 MgOMg+O2

[教师引导]从以上整理的这些方案中,你觉得得到单质镁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总结,分析四种不同的金属单质制备方案并分析它们的共性,引领学生从化合物中镁的常见价态分析转变成镁单质的核心思路,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分析中逐步强化化学变化观)

[提出问题]方案1,2Na+2H2O=H2+2NaOH,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仅次于钠,它们都是活泼性金属,按照这样的推理,镁和水也会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这不是与方案1矛盾了吗?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吗?如何验证?

[教师实验]将打磨过的镁条投入热水中,滴加2滴酚酞。

[提出问题]类比钠和水的反应我们知道这种气泡是氢气,酚酞变红是因为有OH-生成,根据推测还应该有氢氧化镁白色固体产生,实验却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引导提问]为什么氢气能还原氧化铜,偏偏不能还原氧化镁呢?你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解释吗?

[情境问题]方案2中CO是常见的还原剂,而且CO和Fe2O3反应原理也是高炉炼铁的重要原理,如果CO也能够还原出氧化镁中的单质镁,写出可能的反应方程式。

[新闻链接]从民网天津视窗2011年9月30日电:28日22∶00左右,在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线河村,一生产镁合金的工厂在加工镁锭时,不慎将镁引燃,好心的路人想用泡沫灭火剂帮助灭火却被消防员拒绝。[4]

[资料卡片]泡沫灭火剂工作时产生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为什么消防员拒绝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难道是二氧化碳可以支持镁的燃烧?

[演示实验]在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上盖上铁丝网,将镁条在铁丝网上戳进集气瓶中

[提出问题]

1.有什么实验现象?

2.生成物中除了有氧化镁,另一种产物是什么?能不能是氧气?请从元素以及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

[提出问题]镁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我们的预测相矛盾,如何解释?

[交流讨论]反应都是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进行的。

[教师讲述]在初中我们还接触过一种还原剂焦炭,氧化镁和碳的确是可以发生发应的,碳来源很丰富,燃烧还能提供热量,可是工业上一般不采用这工艺,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看法。

[提出问题]方案3,可以用硫酸镁溶液和金属钠制取镁吗?

[教师引导]假设现在把溶液里的水全部蒸发掉,就用硫酸镁固体和金属钠反应,你试想这样的效果好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教师总结]金属钠熔融硫酸镁制取镁的方法和科学家布西制取镁的思路是一样的,但不能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教师讲述]方案4是拉瓦锡发现氧气的经典反应,按理只要给足够的能量让镁和氧分开就行,可单是加热还是不能提供反应所需要的能量,那我们可以模仿戴维电解氧化镁。那为什么这种方法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呢?

[学生猜测]可能消耗大量电能,不划算。

[引导追问]如果真的像同学们猜的那样,电解氧化镁需要消耗很多的电能,这又说明什么?

[多媒体呈现]

[提出问题]因为氧化镁的熔点高,电解消耗电能大,不经济,那是否可以找熔点较小的物质电解呢,哪个比较合适?

[提出质疑]如果电解熔融MgCl2可以得到金属镁和氯气,可是我们之前就知道铁和氯气发生化学反应可以得到三氯化铁,那生成的镁和氯气不就也能继续反应生成氯化镁了吗?

[教师总结]这些方案的共同点都是镁从高价变到低价,被还原,我们需要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结合人类探索镁及其变化的历史,学生总结先人们制取镁时的探究思想,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世界观。通过类比的方式总结出4种不同的制取方案,并从不同角度分析4种制方案的优劣,让学生意识到物质变化的多途径,并紧扣从高价态转化为低价态这一变化的过程,学生体会其中的变化观,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过渡]刚刚我们只是探讨得出了制备金属镁的原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需求大量的镁,而自然界又不可能提供如此多的现存的氯化镁,在工业上是如何大量获取镁的呢?

第三阶段:现代的生产—引导学生体验探究海水中提取镁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提出问题]1.从元素角度看,哪些物质可以作为生产镁的原料呢?

2. 海水中有哪些离子,如何才能将镁离子与他们区分开来?

3.海水中有如此多的离子,而我们只需要Mg2+,有何种方法可以分离出Mg2+呢,需要把杂质逐一除去吗?

[多媒体呈现]

[提出问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即使是饱和的氢氧化钙其浓度仍然很低,沉淀效果不好,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

[提出问题]海水中的镁离子经过许多变化最终转变为我们所需要的单质镁,在这些变化过程中,什么元素一直围绕在我们的眼前啊?这对我们日后提取其它物质有何指导意义?

[引导提问]课本图中显示,以贝壳为原料煅烧生产生石灰最后制得石灰乳,看着是综合利用了资源,请同学们从贝壳的来源以及成本角度思考,这样的方式真的经济吗?

[资料提供]贝壳来源有限,用在经济效益更好的其它地方,如制作工艺品;过去用贝壳生产熟石灰是受限于运输和石灰资源,当前直接购买内地生产的熟石灰成本反而更低。[8]

[提出问题]那么你们在之前有没有遇到过同样是以海水为原料来提取的物质?提取时做了哪些事情?

[多媒体呈现]海水中提取碘的流程图

[提出问题]1.碘在海水当中总储量很大,为何不直接由海水提取碘,而选用一些海产品呢?

2. 镁在海水中的浓度为1.28g/L,比碘离子在海水中的浓度大,还需要富集吗?

[演示实验]向已准备好的海水中加入氢氧化钙。

[提出问题]实验证明,海水中镁离子的浓度低,直接加入氢氧化钙沉淀效果不好,那如何富集海水中的镁呢?海水中会不会也有一些海产品会富集镁离子呢,就像海带富集碘一样?

[提出问题]海水中的MgCl2蒸发浓缩后引入沉淀池生成了Mg(OH)2,再通入盐酸中和不就又生成了MgCl2嘛,不都是MgCl2嘛,为什么还要经过这么繁琐的过程呢?

[教师讲述]制得的MgCl2蒸发结晶时得到MgCl2·6H2O,再在氯化氢氛围中加热晶体就能获得无水氯化镁。

[提出问题]电解产生的副产物氯气怎么处理?

(设计意图:基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STEM理念关注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从原料选取、原理应用、经济节约、生态环境等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镁提取的实际工艺流程,体现化学知识应用在工艺技术;同时在这部分中让学生类比已有的知识总结出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提高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四阶段:新视野—提取镁的新工艺

[情景素材]电解法制取镁耗能巨大,生产1公斤的镁大约要消耗10公斤的煤,还会排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日前有欧美科学家正在拓宽他们的新能源思维,将目光锁定在一种此前从未被关注的物质之上——金属镁,认为它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一种替代品,镁的活性非常大,并且蕴含巨大能量。

[提供资料]镁注射循环:利用高强度太阳能产生激光,以极高的温度燃烧海水,从中提取出氧化镁。

[提出问题]1.镁注射循环法获得的是氧化镁,如何实现从氧化镁到单质镁的转变?

2. 这一工艺十全十美吗?

(设计意图:介绍提取镁的最新工艺,既能让学生体会镁的不同提取途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能拉近学生与现代科技的距离,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看待学科前沿的视角,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有利于化学价值观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化学组.基于学科观念及方法构建的元素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效性研究[J].化学教育,2010,(增刊Ⅱ):342

[2] [3]谷莹莹.品味化学课堂教学的“五度”—以苏教版必修1“镁的提取及应用”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8

[4] 张礼聪.“镁的提取及应用”的对话式教学[J].化学教学,2012,(3):41

[5] 刘革平,龚继新.化学新课程该如何教—展示课“镁的提取”的教学评析[J].化学教育,2010,(8):22

第2篇:化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科学素养价值;道德价值;观察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21-02

一、价值的意义

价值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而中学化学教育的价值是多维度的、综合的,不是线性的、单纯的。一般认为,有知识价值、技能价值、影视价值,另说有思维价值、科学素养价值、道德价值,还说有观察性价值、表达性价值、选择性价值等。知识价值。就是通过化学课程的教育,学生积累、掌握了一定层次的化学知识,对化学课的内容知道不少,也还记得一些,可以轻松自如的回答问题,应对考试。中学化学教育、课堂训练使得学生熟悉了化学语言,尤其是元素符号及其衍生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若将实验教学环节予以落实,学生能按照实验目标,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用品,控制实验条件,依规范按步骤顺利完成实验,有系统的详细的观察与记录,撰写实验报告,提出问题并思考与解决问题,这就达到了实验的教学价值――技能娴熟,验证化学知识及微小实践探究。其实,平常所说的达到教学目标,也就是教育教学的价值实现。应试价值。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教育传统的惰性与政策设计的失衡,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升学竞争是中国孩子面临的残酷现实,应试教育无奈而又必然地蔚为大观着。这样,中学化学教育对广大的学生而言,其价值必然体现为中考与高考中不可或缺的应试利器,正所谓“六减一等于零”。但这只能是转型中国特殊时期的畸变现象,中学化学课程也包括其他各门中学课程的应试价值,不可以被估得过重过高!当前基础教育的状况是如火如荼的应试场景,前述中学化学教育的知识价值、技能价值与应试价值,“轻做重来重亦轻,末当本时本似末”。化学教育的知识与技能靠的是融合一体的教学过程来落实体现,尤其实验技能是化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应试虽必不可少,但只是检测与选拔环节而已。却因为社会的体制,让学生的考试分数表变成了教师、官员、学校乃至政府的绩效榜,这就忽悠了千千万万的学子,本来考试分数在教育的价值体系中不足百分之一的衡重,却疯癫成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干货”。又由于考试方式的限制(仅笔试形式),中学化学的实验技能这一核心价值被选择性丢弃!没有目标就没有过程,没有过程也没有目标。同时,即使是化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过程而空洞死板,学生将学习化学视为畏途,无情趣,无勇气,学过即考,考过却忘!

二、化学教育思维价值

在较抽象的层面思考,中学化学教育的思维价值也就是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思维形式,如理性思维、实证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思维范畴的更进一步展开讨论须依据心理科学与脑科学等,囿于水平,本文不做太多的延伸。今就化学教育的思维价值之形象思维提一点见解。

第一,化学课程的大量学科用语――化学符号,如元素符号、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等,它们反映着化学物质的微粒与整体的客观存在、运动及变化。一方面,我们要熟悉这些专业用语的含义与表达规范;另一方面其实更为重要的,如同“睹物思人”般的,对这些用语的看、念、写,大脑中就有化学物质及其运动的微宏观的、动静态的、离合貌的实体想象映射。第二,化学文本如课文、资料书、练习卷上的装置图,不仅能看懂能画出,更要与化学实验室(实验桌)的实际装置实际过程在思维(头脑)中发生映射,就如买票进影院做到“对号入座”。科学素养价值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中学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都承载着这一现时代极其重要的价值追求。中学化学教育的良好效果就是使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价值均衡地增长,协同“理、生、地”等学科,合掌则鸣,双翼则飞。就化学的作用看,我们可以循例说法,随兴悟道。其一,化学实验培养我们科学的洗涤需要讲究针对性与洁净度。应用到日常生活,譬如茶杯,外口上部接触人的口唇,这是擦洗的重点,可许多人都只是用清水或开水晃晃杯的内部,这叫人如何放心?另,水冲不去杯壁的油污,务必用少许肥皂或液态洗洁净擦洗,干净的标志是杯壁不挂水珠只有均匀的水膜,可许多情况是洗后的杯子仍“梨花带雨”,这也是未洗干净的结果。还有,擦洗了唇污与油污的杯子要用流水冲洗,若静水至少换水三遍,每遍沥去脏水,这样,污物的残留就几乎没有了。这里不适用“眼见为净”(眼睛看不到污物就认为净?)的规则。其二,福建漳州前不久(4月6日)发生的古雷半岛PX(对二甲苯)工厂爆炸事件,相信有敏感神经的人,尤其有化学常识的人都会印象深刻。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居民外撤18公里,人心惶惶。据资料介绍,该工厂的建设项目曾“计划”落户厦门,拟投资108亿人民币,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注意,全球年产PX3000多万吨),年工业产值800亿元人民币,时为2007年。“旧”事重提,当年有105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厦门市民以“散步”的方式在厦门市政府门前集体表达意见,最终由中央相关部委与福建省协调迁建彰州的古雷(此处实在不太明白)。这105位政协委员的领头羊是大名鼎鼎的中科院院士、厦大教授(也曾任清华教授)、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生命有机磷化学领域的拓荒者赵玉芬女士。之所以这么不嫌麻烦地述说PX工厂、爆炸事件、80万吨、108亿与800亿、105位政协委员的联名、厦门市民的“散步”、赵玉芬院士(也称教授)、有机磷化学等名词与数据,就是试图唤起我们对化学教育的科学素养价值的关注,这种价值支持着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能力,科学素养是知识素养,也是理性素养,让我们面对问题能思考与判断。至于道德价值,本文所涉及的是中学化学教育促成的道德价值。泛义的道德体系,是指从道德情感开始,经由道德价值判断,落实为道德行动,最终体现为道德能力与道德责任,达到道德境界。接受良好的化学教育的人,具有丰富完整的化学素养,理解与评价生活的能力更专业更精准。

譬如我们居住的村庄或城市在河流的上游,垃圾产生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与农药及抗生素类的污染的危害会更严重更持久,如何消除或是减少扩散,既关涉经济利益考量也关乎道德价值情怀。废旧电池若没有专门的回收处理,与生活垃圾一起倾倒堆放,典型的就是重金属如镉、汞等的污染,镉污染导致骨痛病,汞污染损害人的神经。首先伤害到的植物、动物形成生态链的污染传递,最终“报应”到人类自身。上游的生活垃圾若是倾倒在下位河岸边,仅就重金属的污染也将危害下游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无论是农业灌溉用水还是生活用水,这种危害是累积着“潜移默化”的。如果是一般公众要呼吁呐喊,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果是决策的参与者更应慎审。农药与医药(抗生素的滥用)同样不可忽视,它们的性能越稳定越产生持久性的危害,尤其污染到地下水就是对千百年后的子孙后代的犯罪,因为这是“断子绝孙”的深重罪孽。无论是上游人的垃圾不规范倾倒,还是当代人的农药与抗生素滥用残留,危害着河流下游生活的人群,危害着我们自身与我们的一代代后人。如果我们坚守作为具备化学素养的人的理性的道德价值底线,我们就可以勇敢的去阻止或柔性的去减轻这些危害的发生,就可以去设计去引领新的人类生活方式,使之更健康更环保,人类文明的和声就有我们智慧与道德的音韵。

三、化学教育的观察价值

从行为与价值的关系看,价值指向影响乃至决定着人的行为,而行为又或直接或曲折的体现着价值。观察与思考、表达与修辞、判断与选择与个人也与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紧密关联。中学化学教育形成的化学素养也将影响着决定着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方法,这就是化学教育的观察价值。对生活与社会问题做理性的、精准的、系统的观察,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我们就不会盲从,不会被忽悠被蒙蔽,我们是清醒的,当然有时是焦虑的、痛苦的,但我们是人不是驼鸟!中学化学教育培养的观察价值也即观察能力,是指具备科学的专业的观察视角。譬如中国人的清明上坟山祭祀先祖,当然“没有仪式就没有内容”(易中天语)。可是放鞭炮很热闹却污染空气,烧纸钱更是易引发山林火灾,现在已被政策严格禁止,轻则罚款,重则逮捕拘留。于是人们改用塑料花插在坟头碑前寄托哀思之情。依我们的观察,这也是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因为塑料花极难腐烂,不能与草本泥土同化,逐年积累,既碍观瞻,又是白色污染(此处的白色污染泛指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的丢弃物形成的污染,而不是白颜色的污染!)。所以,新的祭祖形式亟待设计引导,如购买或采摘真的鲜花、水果上祭,习俗接受,科学认同,政策许可,人心安定,环境友好。另外,人类在观察生活,也在彼此交流感受与思想,也在不断的判断中形成共识,并且影响着政策的立意与指向。观察、表达与选择,只是基于人心的文化价值与人类行为的交互作用,这三个概念(即中学化学教育的观察价值、表达价值、选择价值)的内涵重叠度高,只是应用的形式有所差别。故此不多赘述。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第3篇:化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价值观教育;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53-01

引言

对于初中生来说,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初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学生还不够成熟,很容易被外界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更加注意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奠定一个相对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初中化学价值观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分析,希望可以对初中化学价值观教育的不足之处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

一、正确的借助素材

目前为止,由于新课改的实施以及应用[1],初中化学的教材增加了新的内容,其中包含很多有关价值观的内容,可以说价值观的内容是涵盖在知识点中的,在某一程度上具备潜伏性,所以,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中所含的价值观,并且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于价值观的认识也会逐渐深刻和清晰。教师的首要目的就是将课本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发掘出来,并且用直白和具体的事例给学生进行讲解,将这些价值观直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们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比如,教师在讲《自然的水》这一部分时,可以先带领学生们了解水的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由此引出爱护水资源以及要真正的意识到水资源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引导学生们树立积极的环保意识,并且教导学生们爱护水资源,爱护环境,让学生们从小事着手,通过保持教室的卫生整洁来为社会作贡献。

二、构建一个和谐的化学课堂

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们接收知识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不一样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以及信任,创建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举例子来说,有一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述了一位化学家诺贝尔在炸药方面的杰出贡献,于是,有学生提出如果诺贝尔没有研究出炸藥,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次战争的出现,也不会有那么多流离失所、失去亲人,这个观点一经提出,许多同学都赞同这个观点,然而教师却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分组讨论,并且教师自己也参加到这个讨论中去,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之后,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之下,学生们最后达成共识,并且大家都意识到问题都具有双面性,诺贝尔研制的炸药既造福了人类,也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但只要我们能够合理地利用科技的力量,就完全能够避免战争的发生。在这样一节课中,学生既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也对于事情的对错有了全面的判断方法。

三、创办适当的课外活动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在书本以及课堂上无法学习的知识,并且还可以拓宽知识区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且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应用经验,另一方面,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也不是仅靠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就能办成的,教师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们依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化学的理论知识并且想到对应的解决方法,因此,适当的课外活动对于化学的深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和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得理论知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例如城市的生态环境、各种资源的保护措施、以及绿色化学的涉及区域等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这一类内容不仅仅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眼界,让学生们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及时地掌握到最新的科技成就,并且学习到其中所包含的人类的道德品质以及应该背负的责任和使命,由此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从中获得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2]。

第4篇:化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科学本质;科学本质教育;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08-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以对科学本质内涵、科学本质教育价值的研究居多,具体到某一学科如何进行科学本质教育的研究较少。

一、科学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1.科学本质的内涵

科学指的是人类获取自然知识,并将所获得的知识构建成一个严密知识体系的过程[2]。科学知识体系包括科学事实、科学概念和原理、科学理论和模型等[3]。科学知识是科学研究者通过科学探究获取的,用来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科学发展的历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活动的过程[2],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人主观的想象和创造,因此科学知识不是绝对客观的。在解释相同的客观现象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或理论,科学研究者通过寻找各种证据来消除分歧,这正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3]。一言以蔽之,科学的本质在于:科学知识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人为创造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知识将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以便于更加精确地描述、解释和预测客观世界。

2.科学本质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4],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艰深命题。我国理科教育重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对于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笔者认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忽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能力,学生只知道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不知道科学知识价值是什么、科学知识从何而来、科学知识为什么合理,学生视野囿于琐碎的科学知识之中,以致“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由于教学中缺乏科学本质教育,培养的学生没有对科学知识进行质疑的意识,不能突破已经牢牢建构的知识框架进行创新。加强科学本质教育,使学生掌握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对科学知识的价值、由来、合理性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看法;加强科学本质教育,使学生知道何为科学、如何做科学,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其将来的学习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育

1.化学科学本质教育的内涵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其本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其中的概念、原理、理论与模型是为了描述、解释和预测客观存在而并非客观存在,如化合价、化学式、物质的量、电子云等[5],诸如此类就是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中学化学教学要加强科学本质教育,重视学生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促使学生冲破思维的禁锢,敢于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进行化学科学本质教育,以原子结构的教学为例,让学生知道原子结构是如何来的,可能很困难,但是很重要,当教师直截了当地把教科书上的原子结构讲解给学生的时候,进行科学本质教育的机会也就丧失殆尽了[3],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至今已经经历了众多理论和模型,在认识原子结构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道尔顿(J.Dalton)、汤姆逊(J.J.Thomson)、卢瑟福(E.Rutherford)、波尔(N.Bohr)等人的理论和模型,关键之处在于引导学生领悟原子结构的本质远未被充分认识[3],即使学生现在的理论水平不高,也足以促进其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激发他们将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欲望。

2.化学科学本质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解学生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程度,笔者对福州市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的三个题目分别是:“化学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你认为化学元素及元素符号是如何来的?”“你认为化学物质的化合价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吗”“氯化钠(食盐)为什么会溶解在水中?”。调查问卷发放200份,回收179份,回收率89.5%,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84%。通过调查结果分析,93%的学生对元素及元素符号由来没有科学认知,94%的学生对化合价的本质没有科学认知,89%的学生对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的本质认知浅显。学生虽然能熟练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但对元素及元素符号由来此类问题都缺乏科学认知,学生的化学科学本质理解能力可见一斑。

3.影响化学科学本质教育的因素

化学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中不涉及对化学科学本质的具体阐述,没有过多强调化学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要性。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编写,自然不能有很大突破,内容大多以化学事实性知识、化学概念和理论为主,在科学本质的体现方面没有过多着墨。就如从初中到高中学生都在记忆化合价,很多学生认为化合价客观(真实)存在于化学物质中,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中未明确指出化合价是概念(理论、假说、模型),并非客观存在。教师往往喜欢安于现状,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人云亦云,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在中学和大学接受教育期间,缺乏科学本质教育,教师自身对科学本质的认知水平低,在教学中就不会有进行科学本质教育的意识[7]。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当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达到较高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注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了消除上述影响因素,笔者建议,在新的课程标准编写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性,将科学本质教育涉及的具体教学内容编入其中,在教科书编写中增加显性突出科学本质的内容。对于化学师范生的培养,适当加入自然辩证法、化学科学哲学之类的课程,从而使教师对化学科学本质的认知达到较高水平[7]。

三、化学教学中加强科学本质教育的策略

现阶段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加强科学本质教育,应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

1.强化宏观-微观-符号教学

化学教学应该在宏观-微观-符号认知水平同时进行[8],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科学教育中心的约翰斯顿(A.H.Johnstone)教授提出此观点已有30多年,化学宏观-微观-符号教学成为国际化学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据此,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物质科学模块的内容标准中指出,学生在思维的三大领域中漫游———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亚原子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方程式和符号等构成的符号与数学世界[3]。强化宏观-微观-符号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微观水平分析宏观现象,根据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并用化学符号语言进行表征,从而实现在宏观-宏观-符号三个认知水平之间自由转换,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强化宏观-微观-符号教学,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培养其分析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看待化学科学的高度,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

2.注重化学观念建构教学

化学观念是在化学科学角度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思想和方法,是在化学科学认知发展上所达到的较高水平,体现着化学科学的本质、规律与价值。美国于2011年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领域的概念和核心概念》,强调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逐渐建构学科内的核心概念和跨领域的概念[9]。在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中,知识内容的日益增长,使得科学教育不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科学知识。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聚焦知识的核心观念(概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意识、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学科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去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让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使用者还是知识的创造者。

3.合理运用化学史教学

近年来,运用化学史教学受到越来越多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化学史主要涉及化学家传记、化学历史事件,化学发展历程,化学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化学知识体系,还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态度。从化学史的角度看,化学科学研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个体的实践活动,跟随化学史的足迹可以发现,新的理论打破已经被普遍认可的理论需要艰辛的过程[3]。运用化学史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化学研究者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怎样的假说、模型和理论,以及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和科学方法得出结论,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探究的历程,了解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此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编写中应该融入化学科学发展中的典范人物和事件,显性突出化学科学的本质[7]。

4.进行化学科学探究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生为了获取知识、领会科学思想观念、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进行的各项活动[3]。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尽管化学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但实验仍然是化学科学探究的首要方法。中学化学科学探究以化学实验为主,学生实验探究与化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科学探究的途径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加深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以上对科学本质及中学化学科学本质教育进行了粗浅探讨。科学本质教育的实施任重道远,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10]。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

[2]王磊,姜言霞.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国际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4,(6):87-89

[3](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等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5-180

[4]项贤明.试解“钱学森之问”:国际比较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6):1-6

[5]A.H.Johnstone.Whyissciencedifficulttolearn?Thingsareseldomwhattheyseem[J].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1991,7(2):75-82

[6]田春凤,郭玉英.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现状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0,(3):45-49

[7]陈彦芬,科学本质教育及其教学研究与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2007,(12):122-125:123-125

[8]A.H.Johnstone.YouCan'tGetTherefromHere[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2010,87(1):22-28

[9]黄芳.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2,(8):143-147

第5篇:化学的价值范文

一、解读课程目标和理念,领悟高中化学课程中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新课标中突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提高化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采纳模块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利于学生的选择,也利于教师的创造。可见,新课标充分体现了课程自身建设以及教学过程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并且更加明确地规定了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目标要求。学科不同,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对我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理解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时代性与社会性。

二、根据课程思路,挖掘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多个学科,只有准确地挖掘这些教育内容,合理分析具体内容,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而有效地实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

在化学实验中,要让学生共同参与,理解不可再生资源的含义、节约资源的意义和方法、循环利用的含义等,感知自然界的资源极其丰富,价值无限,同时也不断遭到破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潜移默化,逐渐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深化和升华,进而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社会美德。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质是价值观的教育,一种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能培养品行、陶冶情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三、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应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教育质量和实效性。

第6篇:化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化学开放性问题;价值;设计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8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重验证的倾向十分严重。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问题大多是形式单调、条件和结论明确、解法单一,通过模仿例题和采用教师传授的解题方法就可解答。这样的问题虽然可以很好的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潜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因而近几年的中、高考化学试题中增加了条件不对应、结论不确定、解答过程不唯一的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书面习题和利用实验等提出的方案的开放性问题,化学教学中也适当引入了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开放性问题的价值

(一)问题情景真实,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从最简单的空气和水到复杂的DNA和病毒,从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和塑料到太空中的臭氧,从各种药物、香料到计算机芯片等等可见,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学习化学的目的是应用化学知识处理生活、生产中的问题。而化学开放性问题更能训练学生应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比如:如何从含有少量的Na+、较多的Cu2+和大量的FeSO4的工业废水中回收FeSO4和金属Cu?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减少污染和变废为宝的问题。

(二)问题条件不对应,训练审题能力

问题条件不对应分为问题信息多余或不足,多余的信息也可解题两大类。问题条件不足需要解题时找出隐含条件或作出假设条件;条件多余需要排除干扰信息、去伪存真;多余的信息也可解题就需要学生确立自己的解题思路,寻找合适的条件解题。如“用1L饱和Ca(OH)2溶液吸收0.8molCO2后,溶液中的主要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溶液中主要离子”是什么?需要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求解问题的方法,有意识的锻炼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提问方式开放,培养合作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紧跟着老师的问题走,造成对教师的心理依赖,使得课堂提问成为一种形式。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对学生作出的回答给以肯定或适当补充和修改,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也可采取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同桌互相提问,小组内、小组间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四)答题过程不唯一,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开放性问题大多一题多解。学生使用的解答方法和途径各种各样,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如:如何证明“用淀粉作为黏合材料压制而成的阿司匹林、去痛片等片剂中淀粉的存在”?学生可从设计“淀粉遇碘变蓝”;“淀粉先水解,再利用不同的试剂检验水解后的产物”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总结出较佳方案,既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加了成就感。

(五)问题结论不确定,激发学生思维

开放性问题没有设定标准答案,学生依据问题信息,从不同角度思考,大胆猜想,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想法合理都是正确的。如:某教师在对《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章进行总结时问学生:“按现在的开采速度,地球上的煤、石油、铁等矿产很快就会开采殆尽,作为一名化学科学家,你认为该怎样延缓这种情况发生”?“使用氢气、太阳能作燃料来代替煤和石油,氢气则通过电解海水获得;从海水中提炼钠、镁、钙等,回收废旧金属制品或从其他星球上开采、冶炼我们需要的矿产……”等等精彩纷呈的回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方法

(一)联系实际情形

基于实际生活、生产情景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喜欢化学,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讨论(1)你和家人每天摄入的营养全面吗?量够不够?(2)营养不均衡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3)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你有什么打算?这类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情感价值的养成和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

(二)利用化学实验

随着新课改的的深入,利用化学实验设置的开放性问题已成为训练、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利用常用试剂和仪器配制100mL0.5mol/L的CuSO4溶液?的开放性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通过习题改编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课本中的许多传统型封闭问题通过减少条件、隐去结果、逆向变换等方式改编成开放性问题。比如: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写出的离子方程式与其它选项不相同的是()。

A.Ba(NO3)2+H2SO4=BaSO4+2HNO3

B.BaCl2+Na2SO4=BaSO4+2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

D.BaCl2+H2SO4=BaSO4+2HCl

如将题目改为: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化学方程式有哪些?显然,改编后的题目开放性要强一些。

总之,化学开放性问题与传统封闭问题有机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戴爱国.化学教材中开放性习题的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0,(5):89.

[2]周雪春.谈谈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编制[J].化学教学,2007,(5):70-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世仙,罗宿星,金茜,等.例析2011年高考化学开放性试题[J].高中数理化.2012,(4下):55-56.

第7篇:化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生物化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58-02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学科与化学学科的交叉学科,成功地将二者进行融合,组成了生命科学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蛋白质、核酸、纤维素等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与体内调节过程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等[1]。生物化学知识面广,知识点较多且不便于理解记忆,并且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因此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完成生物化学的“教”与“学”是现在的高校教师所关心的问题。

思维导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Busan)所创,它既是一种利用直观的图形或图示的方法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工具,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能够充分利用图像、色彩将生活中或工作中枯燥复杂的信息转变成容易理解和方便记忆的组织清晰的彩图。思维导图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思维更加清晰;并且能够帮助教师轻松有效地讲解课程知识,所以思维导图在教育界起到了积极作用。思维导图现在已经应用于英语、化学、生物、商贸类专业课[2-4]等众多学科的不同教学层次,对于帮助学生自学,理清知识思路,阐明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思维导图的价值体现

1.利用思维导图可有效把握课程。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涉及的章节较多,且每一章节都是一个知识单元,内容量较大。对于初学者,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简单的概括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程,如果借助于思维导图则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首先标出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思考,画出各主要的分支,然后整理各个分支内容,用图形、线条和颜色等将各部分联系起来。利用简单的图形和标注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标出,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帮助理解课程内每章节的内容,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对于食品生物化学来说,静态生化在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大,动态生化略有删减,归纳总结如下页图1。

2.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一直包含着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师有责任将每一节内容都能够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作为学生应该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很多学生都会有“上课时所有的知识点都很明白,就是不会做作业”这种感觉,如何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完成课程学习应该是每一个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其实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一是缺乏系统的总结,由于上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有太多时间进行总结,所以需要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找出知识的关键点,然后将知识碎片进行整理,得到合理的知识网,这样就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解答实际问题。二是学生对内容较难的生物化学缺乏兴趣,大篇章的叙述让学生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他们期望用一种直观、简洁、快速的方法来掌握生物化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每一节课前老师会把这节课的重点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个讲解,其实这些重点就是最简单的思维导图,但是由于黑板空间的局限,一般这种导图只是每一部分的标题会遗漏很多重要信息,所以不能很好地加深学生的理解;随着发展,PPT成了教师们的最爱,因为它可以利用色彩、画面和图形形象的将主要内容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方便总结,每一张PPT都可以说是思维导图的一个片段,但是很多老师的PPT都是好几年没有大的改变,并且PPT中会包含大量的文字说明,学生想要理解必须要把文字看完,即使看完了思路也未必清晰。所以针对章节内容教师在遵从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切入点,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从基本的概念出发结合实际对每章节的内容进行整理,从而让学生完成任选一章节的课程设计,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合理有效的思维导图,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记忆的方法。

3.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完善课程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知识程度较高,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较深,所以教师和学生对课程难易程度的感觉不同,容易出现教师自我觉得讲得很清晰而学生却不知所云的情况。所以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所做的思维导图,查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思维导图中的错误。由于每个学生的笔记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思维活跃,创新性强,而且比较美观,所以教师也要将学生所做的优秀的思维导图引入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之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

三、结语

思维导图既可以作为一种思考工具来研究,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被应用。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利用它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思路清晰,条理明确,方便教与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色彩和图形相结合,在头脑里形成思维树,提高记忆力。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到精心设计每一节内容,再到教授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学习每一节内容,最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善课程。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用到思维导图,并且由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使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每一学科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一章节看似零碎但都与整体相联系。所以充分地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可以将它应用到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希成.生物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2]滕术艺.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2):141-142.

第8篇:化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价值取向;基本策略

在知识经济的新时期里,为增强国力,化学课程需要用什么内容教育学生,应当实现什么价值,是规划二十一世纪中学化学教育蓝图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新教材(试验本),从哲学价值论的观点,来研究高中化学教育里的价值定位问题。

一、化学教育价值观

化学教育价值有两种含义:(1)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明确指出,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行思想品德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

二、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价值取向分析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化学》(以下简称新教材)强调了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化学的需要,体现了由纯化学学科走向应用技术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化学教育价值观。

化学与新材料、新技术。新教材在高一教材中介绍了高温结构陶瓷、光导纤维、C60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高二教材中介绍了金属陶瓷、超导材料等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高三教材中氯碱工业里新型的离子交换膜等。材料是科学技术的先导,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

2.化学与能源。高中化学新教材首次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了能量观点,如,在高一化学第一章里提出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在卤素中新增了“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在几种重要金属中增加了“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在原电池一节介绍了化学电源和新型电池等。

3.化学与环境。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治理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中,化学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4.化学与生产、生活。人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等无一不和化学密切相关。高一化学新教材卤素一章介绍了“碘与人体健康”,高二化学结合有机化学知识介绍了“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并以大量的彩图形象的介绍了各类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用途。高三化学在电解池教学中,常识性介绍了“以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生产”,结合生产实际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探讨“硫酸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化学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要求化学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基础性原则: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化学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化学教育,从课程构建模式上来说,主要以化学学科基本结构为课程框架渗透有关“化学与社会”的内容。

社会价值原则:“化学与社会”内容十分广泛,作为课程形态的化学教学应全程体现“化学——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动态发展性原则:由于教科书编著的时间性以及使用的相对稳定性限制,使得教科书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要具有现代课程意识,要不断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既决定着化学课程的知识、技能整体素质结构,也决定着化学教学的认知过程和操作过程。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遵循上述原则,我们在课改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基本策略:

1.主题型教学策略

“化学—一人类进步的关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主题,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体现这一主题。如“糖类、蛋白质、油脂”可以“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主题;氮族元素结合生物圈中氮的循环以固氮为主题;硅和硅酸盐工业、金属和合成材料以材料为主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原电池原理以开发新能源为主题;烃以石油化工为主题。主体型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2.用途联系型策略

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应该将现代最新的有价值的有关元素化合物用途纳入教学之中。如在学习NO的性质时,可联系医学新成就,介绍NO对人体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量NO吸入人体有害,而少量的NO吸入却能治疗某些疾病?在学习有机高分子材料时,可联系智能高分子材料、导点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高吸水性高分子材料等;在卤素学习时,可联系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饮水与消毒化学;在硅和硅酸盐学习时,可联系新型无机高分子材料等。

3.实验探究式策略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探究的内容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的实用性等。在教学中,可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联系生物实验“空气中SO2含量的测定”,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根据具体操作,提出问题:为什么抽拉活塞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设计“HCO3-结合H+容易还是CO32-结合H+容易”等探索性实验。这些都是在创设出一种问题“情境”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专题研讨型策略

化学与能源、材料、环境、人体健康、军事等社会问题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可以将上述领域内容作为专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进行充分的讨论前准备。这样的活动既拓宽了学生对化学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于化学教育价值的研究投以探索的目光,是组建化学教育价值体系的一种科学方法,对研究化学教学的观念、模式以及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里的化学教育,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大型的人文系统工程。以上仅是从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手段上进行的一些粗浅的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第9篇:化学的价值范文

修订工作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颁布以来,对于全国的初中化学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在2010年8月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6411名初中化学教师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显示,92.63%的老师认为“与旧课程相比,自己更愿意教授新课程”;87.51%的教师认为喜欢学习化学的学生多了。关于教科书(被调查者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96.41%的教师认为教科书编写结构非常合理、合理或基本合理;95.22%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符合或总体符合学生的发展过程;93.21%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中活动性、开放性习题设置合理或基本合理,教师可以选择使用;98.19%的教师认为教材的栏目设计合理或基本合理。在课堂教学上,与实施新课程之前相比,99.45%的教师认为现在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解释、质疑的机会,97.42%的教师认为化学课堂中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机会多了,97.73%的教师认为化学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多了,98.54%的教师认为化学课堂中教师更重视讨论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问题,98.97%的教师认为教学中重视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师多了,93.12%的教师认为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的教师多了。此外,48.46%的教师平均每周开展一次探究活动,33.64%的教师平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探究活动,11.31%教师平均每个学期开展3—4次探究活动。同时,调查也反映出了化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些问题,例如,59.45%的教师认为教科书多数章节中的习题数量偏少;10.49%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中的习题时难时易,缺少筛选,与教科书内容不一致;6.09%的教师认为教材有活动性、开放性习题,但不太符合教学需求,教师只是偶尔使用,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调查结果虽然只是来自于山东一个省,但是由于山东省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加上调查对象覆盖了该省17个地市的6千多名教师,所以结果还是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的。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文献研究,通过分析2001到2010年发表的1259篇初中化学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发现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实施与研究、实验教学及探究教学的实施与研究、教学情景设置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实施与研究、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教学新技术新理论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及其研究中得到积极反映。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颁布以来,对于全国的初中化学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所设定的五大内容主题、19个二级内容主题,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所提供的具体载体和明确的学习标准,得到了从学科专家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初中化学课程基本是在9年级,也就是初中三年级开设,教学受到中考的严重影响,一年课程往往被压缩为半年,由于应试教学和大题量训练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由于观念问题、课时紧张、实验员缺少、硬件条件差等多种原因,实验和探究更多地停留在课标、教材和考试题上,学生分组实验没有得到基本保障。三是常规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比较单一,教学实效性问题依然存在。

《江苏教育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启动的?修订工作是怎样推进的?

修订工作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2007年就成立了。从那时候开始,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分析和多次集中讨论与修改,修订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中央及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本着对国家基础教育和下一代负责的精神,听取多方意见,逐条分析来自各地和各方面的修订意见;制定修订工作的计划,反复研究修订的方案,明确了修订的原则,确定拟修订的具体内容;执笔完成修订后的初稿。2008年3月到4月,在前后修订6稿和集体审读的基础上,形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讨论稿》。2008年4月到11月,修订组对《修订讨论稿》文本进行了多次细致的审读和修改。2010年1月到12月,修订组结合《规划纲要》的精神和教育部提出的修改要求,对标准《修订讨论稿》进行了全面、仔细的审读,不仅对标准文本做了文字加工,而且重新撰写了“课程实施建议”部分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2011年1月到2月,结合各地的修订建议,修订组对征求意见稿内容逐条进行审核和文字修改,最后形成《修订送审稿》。2011年12月,修订稿正式。

在修订的过程中,2007年,教育部向29个省和42个国家实验区1742名教师下发了调查问卷,征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修订建议,调查对象涉及实验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化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2010年,教育部又一次下发问卷,征求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对象涉及12个省、7个大学课程中心和若干市县实验区及出版社。同时,修订组成员来自高师院校、教研机构和重点中学,他们各自利用本地初中化学教师培训、教材培训和教研活动等时机进行座谈征询或半开放性访谈10余次,收集到大量的资料。这些调查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成为修订化学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江苏教育研究》:这次化学课程标准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思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