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教学的基本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的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1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怎样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呢?要引导学生深入写作实践来体会。由于多年不良的作文习惯,这部分学生对“真情实感”已经陌生了;由于屡次的自欺欺人的写作实践,他们往往形成了浮躁、轻率的作文心理。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的指导已是耳边风了。

我这样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期中考试后,试卷抱进班级,,几十双眼睛霎时如探照灯紧盯着,我突然暂停、定格,提了这样的要求:请大家思考此刻的心境,观察班级的氛围、同学们的表现,然后写下来,题目是《试卷就要发下来》。停了一会儿后,发下试卷。第二天同学们写出了极其生动的句子,兹录部分如下。

试卷就要发下来

1、以前听人家说,人被蜈蚣咬了后会鬼哭狼嚎,而我听到这个分数时,我的心像是被千万条蜈蚣活吞了一样。

2、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似乎听到了一遍又一遍《神曲》在耳边回响,连绵不断,令人忐忑不安!“快一点,到我了吗?我考了多少呀?”此刻,血液流动得很快,就像地底岩浆要从血管这个火山口喷发。真是“分数猛于虎也”。

3、教室里很安静,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心在跳了,感觉我快要在空气中蒸发一样,又像一瓶快要烧开的水。时间过得真慢。

4、开始报名字了!每一个名字的出现,我的心脏都收缩一下。“李河!”老师喊。空气仿佛凝结,时间仿佛停止,我的心脏几乎因为紧张而停止跳动。三秒,好像是三千六百秒!

5、等报到我的成绩时,“文超,九十……”瞬间,我的心如同长出了翅膀,飞了起来,接着,我等那个个位上的数字说出来好像等了一万年,我不停地说“九十六!九十六!一定要是九十六!”可是当听到“……四”时,那双翅膀突然间就被折断了。

6、万恶的老师,快发卷子呀,这个时候卖什么关子!我大脑一片空白,仿佛全体脑细胞组团去西伯利亚旅游似的,全都不见了踪影。

7、每当将要发试卷的时候,我都相当紧张,接着便开始了初始症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然后便突然袭来一阵窒息般的感觉,几乎就要休克了。随后当老师报分数的时候,直接进入了终极阶段——大脑“短路”,肌肉绷紧,关节发痛的感觉,直到试卷发到我手中时,这种令人极其恍惚又痛苦的感觉才消失。

8、我张望四周,有的同学头伸得跟鹅似的,期待着成绩的公布;有的头低下来,恨不得钻进桌子底下;有的微笑;有的皱眉。卷子发完了,我再一次四处张望,有的依旧面带微笑,有的脸上露出伤心的情绪。也有一些同学,刚才还愁眉苦脸,一转眼喜笑颜开了。

9、准确地说,我压根就没有听到老师讲话,我只是感觉我坐在了一个无声的世界里,眼里只有讲台上的一摞试卷。发试卷时,我的神好像回来了,认真地听着每一个名字,生怕漏听自己的分数。当终于听到那个刺耳的分数,我好像从珠穆朗玛峰坠到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感到前面是那么黑暗,那么渺茫。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上去拿试卷,而又怎么回到座位上的,只是当我从那个黑暗世界走出来时,我已经在座位上看着那些刺眼的叉。

10、我的心一下蹦到了嗓子眼,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什么滋味。我浑身都软绵绵的,使不出半点力气,连动一下手指头都十分艰难。我的额头开始发烫,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不断地深呼吸,可依然冷静不下来。听着老师报的分数,我的心越来越凉,因为100分以上就零零星星几个人。“常诚,97!“我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11、开始发试卷了,老师一张一张报着名字和分数,我不停地搓着自己的手,耳朵竖直了,仔细寻找我名字的声音。“啊,到我们考场了,一共就四个人。”我闭上眼,双手握拳开始默数:“1、2、3……”最后一个我想一定是我。我攥紧手,咬紧牙听着。

12、只见老师脸色恐怖地走了进来,让我的心跳瞬间加速,全身的神经都凝聚成了一条线,不敢稍微动一下。当听到我名字时,我差点晕过去,心说最多能考85分,让我怎么回去见“江东父老”啊!正当我准备接受“审判”时,听到了“96分”,差点把耳朵惊下来,谢谢上帝,佛祖和保佑啊!没有让我全军覆没,心情马上多云转晴了。

这些生动的句子,有描绘心理感受的,有写场面、气氛的,读来如临其境,极富感染力。

朝气蓬勃的生活,产生汹涌的情感,于是诞生了新鲜活泼的作文,这就是写作的正路子!

走对了路子,未必就一定能写好,这就需要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秀的表达,学习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修辞方法等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教学中,带学生读到毕淑敏的句子“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我就让学生体会、学习,并仿写了“听了老师的表扬,一朵朵鲜艳的玫瑰花,开满我的整个心灵”来做引子。在下课铃响起后,我让学生写急着下课的感觉,学生马上起了头脑风暴,兹录部分句子如下。

1、我的心像掉进了深深的水井,眼看就要窒息。

2、这时,我的心里燃起了熊熊大火。

3、这时,我的心里下起了大雪。

4、这时,我的心里有无数只蚂蚁在爬来爬去,坐立不安。

5、我的心中仿佛有一只兔子横冲直撞。

6、我回家的心都快被“僵尸”吃掉了。

7、此刻,我的心里波涛汹涌。

8、现在的我,仿佛是渴望飞翔的小鸟被囚禁在笼子里。

9、此时我的心如同被无数只爪子撕扯着。

10、我的心里下起了雨。

11、我的心里刮起了寒风。

12、望着教室墙上的钟,仿佛有一团火在焚烧我的心灵。

第2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高中政治课自身所固有的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高中政治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思想性、科学性、具体性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它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它贯穿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始终,并决定着高中政治教学的方向和质量。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我们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不断创新,采取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使高中政治课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既要联系实际以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要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说明实际,达到观点和材料、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由此可见,理论联系实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高中政治知识的根本途径

对学生来说,高中政治课本上的诸如、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等理论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和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很大的不同,在学生面前它并不是以实际的、具体事实的形态出现的。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除了要认真学习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所以,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时,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事实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抽象的概念,也可以通过种种手段考查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可以说,联系实际是学生学好高中政治知识的根本途径。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十分重要。

2.理论联系实际对高中政治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学好高中政治课,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事实上,高中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而要完成这项根本任务,不可不讲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国内外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各个方面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实、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如果理论脱离实际,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抽象概念,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更不可能把这种科学理论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只有认真贯彻这项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坚持高中政治办学方向,更全面地发挥高中政治课应有的作用。

综合上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像其他学科那样要影响到学生的知与不知,或对知识会用不会用,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信仰、品德、行为等整个人格的塑造。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政治教学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贯彻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高中政治课的政治方向。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方法

1.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统一

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掌握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和联系性,使理论和实际相吻合,做到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这种联系才是抽象理论和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比如,在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二节的教学中,讲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知识后,就要有机地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才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的轨道上转移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总之,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中,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统一,做到理论和实际的内在协调,这样才能逐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认识。

2.注意防止并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倾向

经过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注意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并努力去克服这种倾向。具体来说,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教条主义,主要表现为罗列条文、死记硬背,既不考虑实际情况,也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起来枯燥无味、空话连篇。久而久之,学生觉得厌倦,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高中教学中的经验主义,主要表现为不注重钻研大纲和教材,教师没有深入钻研和创新的精神,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思想上保守,这样学生不仅提不起兴趣,也失去了政治教学应有的功能。可以说,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错误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这种教风和学风,危害极大。所以,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防止并克服这种倾向,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时刻留心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动态和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说明实际问题,更好地达到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注重联系实际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联系实际,要在确定知识点后,考虑联系什么实际,需要准备什么实际材料,以及如何去联系,联系到什么程度。否则,就是盲无目的地联系实际。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逐课、逐节、逐框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安排。也就是说,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时刻把握联系实际的目的。比如,讲授高二年级第一课第二节第三框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个知识点时,就要考虑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准备好有关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问题的事实材料,在讲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时,把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及其关系融汇其中,使讲解达到相互交融的程度,使教学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地联系实际,才能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另外,在联系实际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求实精神。通过这些,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无论是从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来看,还是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理论联系实际都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这既关系到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问题,也关系到能否造就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军的政治问题。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在深刻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并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种种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才能使高中政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使高中政治教学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学容.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探索[N].学知报,2010(03).

[2]郑宝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0(08).

[3]潘卫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坚持的“三项原则”:以文化生活模块的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01).

第3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 教学原则 学生

英语写作能力,是运用英语的主要能力之一,也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关注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然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却是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在教学中,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可以化难为易,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

一、注重基础原则

1.加强词汇和句法的英汉对比教学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无论在词汇,还是句法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常受汉语思维影响。把汉语中一些词汇或表达方式直接套用到英语中去,产生Chinglish。无论是英语词汇,还是汉语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汉语词义较窄,较为精确、固定,比较严谨,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较大。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避免英汉单词意思的直接对应性,多用从英语释义、从该词的语义场、语境出发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逐词套译。例如,词汇方面:

(1)pick flowers采花pick apples摘苹果

pick sb’s pocket掏包pick one’s way选择道路

pick one’s teeth剔牙pick one’s words措辞

pick one’s nose挖鼻孔pick one’s brains剽窃思想

(2)飞机比火车速度快

The speed of a plane is faster than that of a train(higher).

A plane is faster than a train.

句法方面。英语句子讲究“形合”(hypotaxis),即指句子之间是通过连词等语言形式来连接的;汉语句子注重“意合”(parataxis),即通过语义将句子与句子连接起来。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而汉语是主题突出,英语句式为避免头重脚轻常用it作形式主语。另外,汉民族习惯于整体思维,在表达时间、地理位置、介绍人物身份等时,常常先整体后局部,从大到小顺序排列,而英语则以相反词序排列。例如:

(1)你不去,我也不去。

W:You don’t go there, I won’t, either.

R:If you don’t go there, I won’t, either.

(2)遵守交通规则是很重要的。

W:Obey the traffic rules is important.

R:It is important to obey the traffic rules.

语篇分析。加强语篇分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语篇分析主要强调语篇的整体性、衔接性和连贯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总结出文章的大致框架和写作模式。

2.加强翻译训练

翻译是一种培养语言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从单词、句法、篇章结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翻译,学生可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增强中英文思维能力的转换。同时,就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语言点进行汉译英练习,每个句子至少用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尽可能多地应用常见的固定句型进行转换,每个句子尽量做到: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倒装句与强调句,以及简单句与并列句、简单句与复合句、复合句与复合句之间的转换,还可以用不同词组进行替换。

二、综合发展原则

1.写与听的结合

听是语言的输入,多听可以为写积累语言素材。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学会听讲做笔记,多布置一些听写任务,这样,既练习了听力,又利于写作。

2.写与说的结合

说和写都是输出信息,表达思想感情。书面语是从口语发展而来的,在动笔写作之前,先就内容和形式进行口头准备,以便及时发现错误,为笔头操练扫除障碍。在说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先口头叙述后书面表达,说就成为写的准备和演习。

3.写与读的结合

读与听都是语言信息的输入,读不但可以增加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使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对话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要求人称、时态作相应的变化;或者将对话和课文进行改编。

三、技巧指导原则

1.文体结构

(1)描写性段落

主题句,介绍主题;扩展句,以时间、重要性等顺序扩张细节说明主题;结论句,细节概述、主题重述。

(2)议论性段落

主题句,陈述读者应做之事、应信之理;扩展句:以“说服”的顺序扩展细节阐述原因;结论句:总结或重述论点。

2.写作技巧

分门别类、对比分析、因果探索、定义法和列举法,及三段式(凤头、猪肚和豹尾)的写作技巧。凤头,指的是应用背景法、人物法、主题句法、问题法、惊语法和故事法等精练的语句巧妙地引入话题,使文章开头切中主题。猪肚指的是用灵活多样的词汇和句式表达段落的主题句,支持句和结尾句,并且要求覆盖文章所有内容,做到层次分明,合乎逻辑。豹尾指的是运用联想、对比等方法在结尾时对文章主题加以归纳总结,力求语言简洁扣题,使文章“形神不散”。

3.句段之间的过渡词或衔接词

(1)表示并列关系:or, and, also, as well as;

(2)表示转折关系:but, however, yet, while, though, otherwise;

(3)表示递进关系:what’s more, besides, moreover, what’s worse;

(4)表示让步关系:even if, in spite of, now that, no matter…

(5)表示因果关系:because, since, therefore, thus;

(6)表示条件关系:as long as, so long as, on condition that;

(7)表示解释关系:that is, in another word, or, in other words;

(8)表示对称关系:for one thing…for the other thing, on one hand…

(9)表示举例关系:for example, such as, like;

(10)表示强调关系:above all, indeed, especially, really

(11)表示空间关系:here, there, in front of, at the back of, next to;

(12)表示时序关系:first…second, then, finally, at last,afterwards;

(13)表示归纳关系:all in all, in short, in generally, to sum up;

(14)表示转换关系:I’m afraid, you know, as far as I know;

(15)表示列举关系:firstly…secondly…finally, one…another…a third.

四、注重过程原则

教师要重视写作的全过程,并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指导,过程是结果的保证,没有过程中活动的有效开展,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通过下列教学程序对写作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1.写前活动pre-writing

(1)确定写作目的。是论述观点还是解释或汇报,是描述,是记叙,是陈述,是说服等。

(2)确定写作格式。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模式,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序,还是以重要性为序。

(3)确定叙述逻辑。采用定义的方式、分类的方式、对比对照的方式、因果的方式、归纳的方式还是演绎的方式。

(4)整理组织已有的材料。

2.写草稿drafting

(1)整理组织材料;

(2)以最直接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想说的写出来;

(3)写作过程中继续探索新观点;

(4)从自己的角度去写,或假设一个角度。

3.修改――编辑和校读 revising――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修改阶段教师应给学生修改检查的标准:

(1)段落结构;(2)句法结构;(3)选词及用法;(4)拼写;(5)标点。

4.公布与众

第4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一、目的性与针对性结合原则

数学的学习,要通过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进行一定强度的习题解答训练。因此,平时的教学中需要老师科学有效地将数学习题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学训练目标出发,选择习题时要有针对性,合理的设计教学程序,而且要对相关知识做精当的讲解,来更好地完成每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习题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堂课时间有限,如果习题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很难达到相应的训练目标。

二、示范性与层次性结合原则

学生的解决习题的技巧和能力不是自己自然形成的,而需要教师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实践训练,从学习模仿到训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掌握其中的解题技巧,充分掌握某类题型分析的思路,做题的原理和步骤,以示范和启迪学生应用到实践训练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想更好的发挥,重要的是需要选择好典型的例题,只有较为典型的习题的解答和讲解,才能较好地突出反映所要传达的上述诸多信息,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些思想方法的实质,例如反证法,函数思想,配方法,数形结合法,化归思想等。

三、启发性与层次性结合原则

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有启发性,这关系着学生有没有兴趣听和能不能听懂,教师对习题的讲解对学生有所启发,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的原理和技巧。另外,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独创性,敏捷性,灵活性等是在习题的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选择例题和习题时其难度不应该过大,也不应当过小,过大的思维跨度对学生思维容易产生障碍,过小则起不到启发的作用。按照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注意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选择能使学生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延伸和提高的习题。因此,习题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是现在习题需要考虑重要因素,当然,在讲课环节也要分好层次,步步推进,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思维收到启发。所以,习题教学中要把启发性与层次性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避免注入式的机械教学。

例如:求数列1*1/2,3.1/4,4,5.1/8,...(2n-1).1/2n.前n项的和。

老师是这样讲解的:首先分析数列各项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列可看作是一个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2n-1)},和一个首项为1/2,公式为1/2的等比数列{1/2^n}的对应项相乘所得,再引导学生与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进行对比,来说明(1)式中乘以适当的数,然后两式相减,从而得到所求数列的前n项的和。这样有层次地气氛学生去思考,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常规性与新颖性的结合原则

形式新颖,结构独特的习题和丰富多样的解题技巧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新颖独特的解题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常规题型的改变,以及部分常规题型巧妙,奇特的解题技巧,教师新颖的授课方式,都能够更好地展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巧而忽略习题教学的基础作用,还要注重常规题型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的训练,不管多么新奇的解题方式都是建立在常规方法上的,所以,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正确的讲解方法要注重新颖性与常规性的结合,这对防止数学习题教学偏颇非常有好处。

例如:已知两个正数a和b,满足条件a+b=1.求证:(a+2)2+(b+2)2=25/2

证明:令a=sin2a,b=cos2a。显然有a+b=1。于是有(a+2)2+(b+2)2=(sin2a+2)2+(cos2a+2)=(sin2a+cos2a)2-2sin2acos2a+4(sin2a+cos2a)+8=25/2

以上证法从已知条件入手,想到sin2a+cos2a=1和正弦的最大值为1的特点,这是一种证题技巧,有利于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但是如果忽视常规性的基本解法训练,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全面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原则

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通过数学习题将数学形式、解题技巧的多样性及相关知识内容全面的展示出来,高中数学习题按形式一般分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证明题,按知识内容可分为概念题,基本题,技能题以及综合题。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发展,使题目形式不断地丰富化,新颖化,使题目种类呈现多样性特点,在习题教学中有了多种选择性,这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一些麻烦,所以按照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习题,对学生的学习和数学能力与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要在注意数学习题的全面性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进行习题教学,扩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思路。

第5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标 教学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26

新课改时代的产物新课标,是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守的教学纲领性文件。面对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我们的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仔细研读新课标,在充分理解新课标的情况下把握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便为我们的高中物理课的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进步的阶梯,也为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提供条件。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高中物理课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课标的理解谈一下在高中物理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培养学生分析力、思辨力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在所有的高中课程中,物理算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科目。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学文科,主要是因为文科没有物理这头“拦路虎”。当然,选择理科的学生中很多学生的物理成绩也是不甚理想的。因此,我们高中物理课的教师也很是为难。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引领学生的思维朝着开阔的视野发展。因为物理课程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就要有那种思维的脉络。只有掌握好了方法,学生才可以顺利地学好它。众所周知,物理这一学科的相关内容大都是英美等国的学者、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理论和成果,他们的思维和中国人的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故要想学好这门学科,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开拓自己的思维,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学好,结合相关理论常识,把握其中的要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畅通无阻,物理也不再会是其高中生涯中的一大痛处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高中物理知识点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生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物理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很大一部分也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现象与教学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学习了。例如,在高中一年级的物理教学中,会涉及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教授,这时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奔跑在马路上的汽车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进而过渡到对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应概念。由于学生对这一生活现象相当熟悉,因此,他们可以顺利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进而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还有在讲解重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相信学生可以迅速地把握并运用好这一知识点解决相关的习题。类似的知识点还有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丰富我们的物理教学课堂、充实学生的见闻、活跃整个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奠定基础。这样进行教学,学生也会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物理教学质量也会取得一个飞跃的进步。

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也可以指导学生将多种学习方法紧密结合,以顺利开展整个教学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配角,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新课标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师的教学,也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新课标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及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也可以充分地采用和实施,相信学生面对这一新的学习方法,肯定会积极响应,课堂教学也会变得异常活跃。高中物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来获得最终的理论常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探讨,进而把握得来的理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相对简单的物理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通过课堂小测验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检验,相信他们可以很好地掌握知识,也能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小测验,这样学生也可以在物理的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对其今后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为主,将教师的讲解放在次要的位置,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也是我们新课标中的一大特色。

新课标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地位。这就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也相应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次序。很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学之上,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真正学习的能力。新课标就解决了这一突出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了显要的位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一改往日的做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播。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也可以很好地把握所学知识点。而且对于这些知识点,由于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得来的,因此,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可以充分地理解和运用,这也就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6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1.前瞻性

任何改革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又都是最初的尝试,没有绝对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所以,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当下的情况,更要看长远的情况,要放眼未来,百年大计,才能使改革渐渐的走上成功,并发挥它的作用。

2.科学性

教育教学的改革首先要具有科学性,这是任何改革都必须具备的前提,教育教学改革,既要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又要很好地规范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和利益关系,在改革执行的过程中,还要遵循科学性,只有遵循科学性,才能使改革顺利的进行下去,科学性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保障。

3.明确性

对教育教学改革,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指示,而不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这样,实行起来,会造成很大的困惑,增加工作的难度。

第7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口译 笔记 教学

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所以遗忘是口译当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引入一个辅的方法来保留信息,这个辅助方法就是在口译实践中所必备的口译笔记。口译笔记具有个体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它的作用就是减轻口译员的工作压力,让口译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近些年来,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口译笔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对口译笔记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虽然说口译笔记是非常体现口译员个人偏好的,同时在口译过程中所记录的符号也是仅供口译员个人使用的,但是在口译笔记中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本文将主要研究在口译过程中记录笔记的难点,分析原因并给出口译笔记教学建议。

一、口译笔记的特点

要研究口译质量和口译笔记的关系,我们首先要讨论口译过程中笔记的特征和原则。口译笔记和会议笔记,讲座笔记有很多的不同,这是因为口译笔记所扮演的是临时性和辅的角色。有鉴于此,对于口译员来说,理解原文的主旨非常重要,所以口译员的主要精力要集中在对源语的理解上而不是单纯的记录笔记。此外,口译员在一边听原文的同时还有要考虑译入语译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记录下关键词和原文的逻辑线索。

口译笔记的第一个特点是瞬时性。因为源语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翻译成译入语,所以口译笔记必须在瞬间以简练的形式完成。在口译笔记中会大量使用符号以节省时间,不同的口译员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符号来记录同样的信息,当然也会出现不同的口译员用相同的符号来记录不同的信息的情况。这是因为口译员所使用的符号是口译员自己创造发明的,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灵活性,同时具有很大的个人化特点。口译笔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辅。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的主要精力是用大脑进行记忆,口译笔记只是对大脑记忆的一种辅助。在口译笔记中所使用的各种符号和缩写,对于口译员本人来讲能够理解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大多会用非常个人化的符号而不是通用符号,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就如同天书了,这种情况在口译笔记中司空见惯。口译笔记的第三个特点是写实性。口译笔记的目的是忠实的从概念和结构上去记录源语信息,一个合格的口译员必须要忠实的传达源语信息。也就是说,合格的口译不仅仅是要传递发言人的话语含义,还有传递发言人的语气和情绪。所以对于口译笔记来说,口译员所记录的不是孤立的信息而是完整的,有逻辑的源语信息。

二、口译笔记的记录原则

近年来,很多学者和口译员对口译过程中议员所记的笔记进行了研究并明确了其记录原则。正如上文所述,口译笔记尽管具有个人化的特点,但是口译笔记还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原则是口译笔记是一种辅助手段,口译笔记是不能代替大脑记忆的。和听写,速记所不一样的是,口译笔记是要遵循听―理解―掌握主要信息这一流程的,在完成口译以后这些口译笔记就马上失去了利用价值。在口译的过程中,笔记所起到是提醒的作用,目的是来帮助口译员记忆源语的内容。但是在开始学习口译笔记的时候,记录口译笔记反倒会成为口译员的干扰,甚至会影响到口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和口译时的表达。这是因为对于尚处于实习阶段的口译员来说,他们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笔记上而不是对于源语信息的理解上,甚至会对口译笔记产生过度的依赖。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最初学习记录口译笔记时,应该训练见习口译员主要用大脑来记录信息,也就是说不要过分依赖口译笔记。对于一个合格和口译员,口译笔记的成功原则是“Less is more”,在记笔记时保证简明扼要,也就是要记录日期,逻辑,专有名词等重要信息,避免繁杂的笔记。口译笔记的第二个原则是理解优先。这是因为口译笔记的根本是对源语的理解,只有口译员完全理解源语的内容才能在口译笔记的帮助下完成口译工作。口译的过程其实是个理解―表达的过程,但是会有不少口译员,尤其是实习口译员会试图把听到的每一个词都记录下来,但最后的结果是无法顺利地完成口译,所以理解源语是口译笔记的重要原则。口译笔记的第三个原则是口译笔记一定要有简洁性。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在口译过程中因为时间非常宝贵,只有简明的笔记才能够帮助口译员确切的理解源语并提炼出主要信息。所以在口译笔记中口译员会广泛应用到类似于箭头,几何线条以及英语单词缩写和拼音等,这些符号不仅会提高口译笔记的效率还能增加口译的正确率。例如(1)数学符号:―因为,由于,幸亏;―所以,因此,结果是;=―相同,一致;>―大于,超过,高于;[ ]―在……之中,之内……(2)惯用符号::―看,说,想,评论;?―疑问,问题是;! ―危险,警告;―――导致,结果是……(3)图形符号:

―――全部的,整个的;Δ―――城市,都市;――― 国家,民族……(4) 字母符号:I―工业,我;E―经济;M―会议等。口译笔记的第四个原则是笔记在结构和逻辑上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口译笔记绝对不能记录孤立的信息,而是要记录并展示出源语在结构和逻辑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口译笔记成为口译员的帮手和成功的保证。

三、口译笔记教学的方法

口译笔记教学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笔记技巧并顺利的完成口译任务,其训练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口译笔记的特点,形式,内容和方法。如前文所述,口译笔记和听写及速记是不同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口译员记忆源语并顺利进行口译。而由于时间过于紧张,口译员并不能记录全句,只能把要点和主要的逻辑关系记录下来。所以理解源语是第一步,然后才是根据口译员的理解进行笔记的记录工作。因为只能记录关键词汇,学生就是学会挑选并分辨哪些是关键词汇。一般来说,关键词汇包括数字,概念,整体框架和逻辑结构等。而重复的名词,代词等则不是关键词汇。除此以外,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对有些部分,例如在源语中讲话的开篇和结尾,是可以略听甚至是省略的。

至于口译笔记所用的语言,用源语和目标语均可。从口译实践的角度来说,用目标语来记录对于口译员来说会更为方便和快捷,因为这会省去翻译的工序。但是用源语来记录可以减少对源语信息的丢失,是相对安全的方法。所以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无论是使用源语或目标语,没有一定之规,只要选择自己驾轻就熟的就可以。

毫无疑问,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缩写或符号来代替源语,要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发明独特的符号,这样一方面是有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记住复杂的符号。在训练口译的初期,学生是不能有意识地运用缩写和符号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生的笔记本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缩写和符号。在口译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一再强调理解源语的重要性,成功口译笔记的基础是对原文信息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如何理解并记录原文的主要意思和信息,而不是逐字逐句的记录原文。口译教师一定要明确,口译笔记永远是对大脑记忆的补充和提醒,绝对不能代替大脑记忆。例如可以让学生先听一段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期间不能做笔记,然后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比如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等。回答问题后,再让学生用源语复述原文的主要信息,随后让另一位学生用目标语复述原文的主要信息,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口译笔记。

四、对于口译笔记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基于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5届学生的口译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口译教学,作者提出下列建议:第一,对于初学口译的学生,教师应当着重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在口译过程中,尤其是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口译员首先是要理解源语的确切意思。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初学口译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口译的主要原因是无法理解源语。第二,对于学习口译有一定的基础的学生,教师要着重扩充学生的词汇能力,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百科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作者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能把口译笔记完整的做下来,但是却无法进行口译的情况,这就是因为学生的词汇和百科知识的匮乏,让他们无法流利的进行口译。第三,对于中级口译学习者,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口译笔记和如何在口译的过程中做笔记。目前作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每周是2个教学课时,这对学生做口译笔记练习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建议增加课时。同时,口译教师不要过分的讲解笔记和让学生发明过多的口译笔记符号,而是应当把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让学生进行口译笔记的练习上。

基于作者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口译实习中所积累的数据和经验,作者认为对于口译的初学者,教学重点应该是在对源语(source language)的理解和口语表达(主要是英语)。在练习口译的最初阶段,很多学生是因为无法理解原文和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败下阵来。而在口译的中级阶段,作者认为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在改善词汇能力和扩展其他的百科综合能力,这是因为在口译教学中,作者也会碰到不少能把源语的细节都记录下来,但就是无法流利的翻译成目的语,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百科综合知识较少。对于中级口译教学来说,教师要重点教授学生对口译笔记的应用,以练为主,以讲为辅,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的,有创造性的运用符号来记录源语信息。

综上所述,在口译实践中,口译笔记虽然是人脑记忆的辅助,但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口译笔记是英语专业口译学习的基础和起点,能否做好口译笔记,是区分一个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为合格译员的标准之一。但是口译笔记不同于课堂笔记,会议笔记或者是速记,所记录的内容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过于零星,译员需根据个人特点拿捏好尺度,记录下符合逻辑的口译笔记。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林超伦.实战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王蕾.浅谈口译笔记技巧[J].辽宁师专学报,2004(5).

[5]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Andres D.CI and Notation[M].Frankfurt Peter Lang,2002.

[7]Dam H V.Interpreters' Notes On the Choice of Language[J].Interpreting,2004.7

第8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为教师选择事例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但同时也对教师的选择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该如何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事例,值得思考。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选择的事例值得推敲:如有的偏僻晦涩,不为学生所熟知;有的属随意编造、主观臆想,违反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有的属一知半解、断章取义、道听途说;有的虽确凿可信,但与所讲知识没有必然联系,经不起逻辑上严格的推敲。这些都是教师应该避免和注意的。总之,教师选择事例辅助教学时,既要注重其生动性和形象性,又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事例须浅显易懂、为学生所熟知

(一)事例浅显易懂是教育规律的要求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次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他基于心理学和认识论基础提出的“统觉论”认为:“新观念被旧观念同化或吸收的过程,即学生在旧有观念的基础上,接受新观念的过程,就是统觉过程,任何观念的获得都是统觉的结果。”依据“统觉论”原理,教学应把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结合起来,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新知识才可能为学生真正理解。[1]《墨子•小取篇》提出“辟、侔、援、推”四种类推方法:“辟也者,举也(他)物以明之也”,即以已知之物喻未知之物;“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即以公认之辞证尚未获公认之辞;“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指由这个论证而推出另一个新论证;“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之者,予之也”,即类推,从已知事物的性质推知未知事物的性质。[2]我国古代文化传统非常重视这种认识方法,《吕氏春秋•察今》篇写道:“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3]这些都说明认识过程符合从已知到未知、从熟悉到陌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事例教学中运用事例来佐证概念,推导原理,就是使教学过程符合以上认识法则,把抽象的概念或者原理解释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增强教学效果。所以,教师援引的事例必须能够为学生所熟知,以直观、形象为目的,才符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原则。

(二)全面了解学生是选择合适事例的前提

哪些事例才是学生熟知的事例,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不同年级、不同环境的学生,这个标准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援引能为学生熟知的事例,首先应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环境作全方位的了解:不但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但要了解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还要了解学生过去学过的知识;不但要了解学生课内的知识,还要了解学生课外通过电视、网络、课外书等获得的知识;不但要了解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要了解学生的业余生活。这样,援例时才能贴近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才会达到援例教学的目的。

二、事例应正确反映客观现实,不能主观臆造,亦不可断章取义

(一)选择真实事例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传播知识、追求真理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此外,教师还应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品格。英国教育家赫胥黎指出:“在我所设想的理想的大学中……学生呼吸的空气将充满着对真理的热爱和对真诚的激情,因为这是比学问更珍贵的财产,比获得知识的能力更高尚的素质。”[4]他认为,崇尚真实应当是学校的优良学风,因为真实是道德的核心,求实精神比知识更重要。所以,选择真实的、反映客观事实的事例进行教学,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知、求真的品格。

(二)事例真实性的内涵

1.在于其客观实在性

援例教学必须确保事例的真实性。真实的事例,首先可以是确凿的事实,如历史事件、自然现象、科学原理、真实生活片断,它们的真实性不难理解。真实的事例也可是寓言、童话、哲理故事,还可是比喻、民谣等,这类事例的真实性在于其客观实在性,即它体现的道理不能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虚构的情节不能违反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应是对客观规律的升华与抽象。如我国古代的寓言“拔苗助长”,虽不是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并不违反客观规律。想用手工拨苗的方式来助田苗成长,苗必死无疑;在生活和工作中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的事例随处可见。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这些故事来说明道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对基本原理违反科学规律、具体情节违反自然法则的事例,一定要加以剔除,不能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不顾教学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例如有一“蛙跳原理”的故事:

两只掉到井里的青蛙都不停地往上跳,听到井边的青蛙不停地说话。一只青蛙当成讽刺之辞,泄气不跳而死;另一只当成激励之语,坚持不懈,最终跳出深井。因此认为鼓励有巨大的力量。

其结论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此故事情节明显失真,违反科学原理:两只青蛙有相同的听觉机制,听到的又是相同的声音,根据动物刺激感应性原理,相同的听觉机制对相同的刺激反应是大致一致的,不可能截然相反。故此故事不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没有客观实在性。用这样的例子来证明需要证明的原理,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扰乱学生思维,造成混乱,甚至会培养学生以虚假为事实、以谎言为真理的习惯。这是教师在进行事例教学时应该注意克服的。

2.事例要具体全面,切忌断章取义,一知半解

事例教学中,有时要援引一些比喻、民谣等来说明问题,一般属于喻证法。在喻证法中,所引事例一般与所要说明的道理或概念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只是使概念或原理更生动、更形象。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所引事例仅是比喻或民谣,不能把比喻当真理,拿传说当史实。以下这则事例足以引起事例教学的反思:

1961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研究气象现象时发现,在一个系统内,初始条件极小的偏差,将会引起结果极大的差异。为了更形象地表达他的发现,在一次讲演中他做了一个比喻,说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5]

在教学中运用这个比喻,说明细小的差别可以造成巨大的差距这个道理,是恰当的,但运用时一定要强调这仅仅是气象学家打的一个比喻。龙卷风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分析其成因,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蝴蝶效应”绝不可能是真实的自然现象。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援引这个事例时,并没有强调它仅是一个比喻,也没有说明“蝴蝶效应”的出处与来源,自觉不自觉地把“蝴蝶效应”当成了客观的自然知识,实不可取。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备课搜集信息时须肯下功夫,要全面、深入了解所选信息来龙去脉,保证所引事例经得起推敲和斟酌,切忌道听途说、一知半解、断章取义。

三、事例与原理之间应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以事例佐证概念、说明原理属于推理过程,要确保推理形式有效,就要确保事例与概念或原理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为此,援例教学要符合下面的相关要求。

(一)要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原理和同一律逻辑规则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援例教学中,事例是原理的具体形式(属于特殊性),原理是事例的普遍形式(属于普遍性),从事例推导原理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种哲学原理与逻辑学的同一律逻辑规则是有密切关系的。逻辑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的外延是对概念所包括事物范围的反映,内涵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所以,概念的普遍性只是扩大同类事物的范围却不能增加事物的性质与内容,概念反映的原理就是具体事例体现的原理,与具体事例体现的原理具有同一的内容。这样,援例教学就要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规则。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每一概念使用的词项都应是确定的内容,不能随意发生变化,不能混淆、偷换概念。援例教学是从特殊事例推导普遍原理的认识活动,要遵守从特殊到普遍的哲学原理,因而也要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规则:在把特殊事例的性质抽象为普遍原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二者在词语意义上的同一性,不能发生变化。事例的内涵应与概念的内涵保持同一的内容;事例没有体现的原理,不能在概念中出现,事例中细微的原理,也不能在概念中放大,也不能用象征意义或者引申意义来代替事物的本义,否则,就会犯混淆或者偷换概念的错误。

如教师在生物学课上用“飞蛾扑火”“黑光灯诱杀蛾类”、刮风下雨时卷柏会合拢等例子来说明生物的“应激性”,就是很好的援例教学的例子。它符合由特殊到普遍、由具体到抽象的哲学原理,也符合同一律的逻辑规则。应激性是普遍性概念,是所有生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但是这种普遍性的应激性就包含在上述具体事例之中。普遍概念中的应激性与这些具体事例中体现的应激性从内涵上讲是同一的,没有扩大。概念的普遍性只在于其外延扩大了,由飞蛾、蛾类、卷柏等具体事物扩大到了所有的生物。所以,在课堂中使用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原理,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相反,如在管理学课堂中常以木桶原理作为例子而得出结论:事物性能好坏不是取决于最优的条件而是取决于最差的条件。不容否认,事例确有客观实在性,但在论证过程中却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规则,因此也就得出了错误结论。说其违反逻辑规则,是因为在论证过程中把木板形状的最短等同于原理中条件的最差,也就是在从特殊性到普遍性过程中,词语的词项意义没有保持同一律逻辑规则,而是发生了变化。这里实际上在无形之中偷换了概念,把引申意义上的短处混同于本来意义即物理形状上的短小。我们经常用长处和短处比喻事物功能的优劣,但这时的长短只具有引申义与象征义,已不再具有外观形状上的意义。在现实中,形状上的长短、高矮各有优劣,不能说孰强孰弱。如骆驼和山羊,一个能吃到高树上的树叶,一个却能钻进门槛不高的园子里去吃菜,各有千秋。

因为论证程序违反逻辑规则,所以尽管木桶原理这则事例是客观事实,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此结论认为:事物的性能是由事物中最差的条件决定的。仔细分析,它存在三个方面的漏洞。第一,逻辑上自相矛盾。决定事物性能的部分是事物最重要的核心部分,而事物的核心部分不可能在系统中条件最差。第二,违反系统学原理。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可以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复合体。组合性特征不能用孤立部分的特征来解释,而是具有一种对部分而言是新加的或突现的总体性特征。事物的性质,不是由最好的部分决定,也不是由最坏的部分决定,是由组成的部分共同决定的,是构成它的各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第三,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如在一支军队里,每个军人的战斗力不同,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决不可能由最弱的那个士兵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也不可能由规模最小的那次战役决定。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讲道:“……战争中有些战术上或战役上的失败或不成功,常常不至于引起战争全局的变坏,就是因为这些失败不是有决定意义的东西。”[7]以上所有分析足以证明决定事物功能的好坏不是其中最差的条件,而是事物内部所有条件的共同作用。可见,事例教学中遵守特殊性与普遍性哲学原理,遵循同一律的逻辑规则,有多么重要。

(二)以事例原理的必然性保证概念的普遍性

举例说明是归纳推理,用具体事例来证明普遍概念,是由个别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由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的思维方法。既然概念与事例内涵同一,则只要保证事例内涵有必然性、客观性,就能把其推广到其他同类事物,从而扩大范围,上升为普遍性概念。概念的普遍性存在于事例的必然性之中。要认识事例内涵的必然性,就要认识事例诸现象之间有必然的、稳定的、确定的因果联系,从对事例及其属性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认识,对该类所有对象作出一般性结论。

但是,因果联系又是复杂的、多样的,经常真伪难辨。确定因果联系的正确方法是科学归纳推理,寻找客观事物及其诸要素之间的必然因果联系,然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而不是偶然的,是本质而不是表面的,是稳定而不是临时的。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援例教学中分析事例诸要素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这一过程应该遵循科学原理。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观察自然现象,也可以带学生亲自做实验,还可以引用别人已经观察到的结果或做过的实验,但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对事例本身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然后从中得出正确的、一般性的结论,产生出普遍概念。这个过程要求严谨,求真,切忌似是而非,不求甚解。

一位教师在讲“珍惜生命”时用了以下事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克教授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瓶口敞开、瓶底向光的瓶子里放进几只蜜蜂,发现它们在瓶子内朝着光亮的地方飞去,经过几次折腾后,蜜蜂放弃了努力。然后把蜜蜂倒出,把瓶子按原样摆好,放进几只苍蝇,苍蝇飞行时或上或下,或背光或向光,不久,全部从瓶口飞了出来。

教师由此事例得出结论:要十分珍惜宝贵的生命,只要有生存的一线希望,也决不能轻易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顽强拼搏,不能悲观失望。事例本身为真,不用怀疑。结论是只要珍惜生命,不畏困难和挫折,在任何困境中都有成功的希望,也不能说错误。可如果仔细分析,却发现事例与结论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根据普遍性与特殊性有相同内涵的原理,可以从特殊性中归纳普遍性,从事例到结论;相反,也可以从普遍性演绎特殊性,从结论推导事例。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演绎回去,由原理推导事例的内涵,就是苍蝇珍惜生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乐观勇敢,所以飞出了瓶口,而蜜蜂则相反,所以最终飞不出瓶口。显然,这是荒谬的。荒谬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从事例到结论的推导过程中没有首先对事例本身诸要素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进行严谨、科学的分析,否则不难找到原因――蜜蜂有向光性而苍蝇没有,这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所以,不对事例诸要素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在确定事例的内涵之前就急于把事例上升为普遍原理,就违反逻辑规则。这种论证或是推导出错误的结论,或者是误导别人错误理解事例的本质与内涵。所以在援例教学中,一定要对事例进行科学认真的分析与研究,以事例诸要素之间因果联系的必然性保证其上升为概念时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保证教学过程的严谨与科学。培根说过:“要谨慎使用理性,请勿要给它挂上重物。”[8]即不要从个别的经验直接地、简单地飞跃到最高的原则。培根在这里是在论述他的经验论哲学,但对于我们今天的援例教学,亦有借鉴意义。

教学负有传播知识、传授道理的任务,但现代教学更注重严谨求证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求实品格的培养。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学校的课程不仅要考虑知识本身的实用价值,还要研究其在训练心智和品德教育方面的价值,通过掌握知识来发展智慧和能力。选择合适的事例,引导学生通过对生动的事例分析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牢固记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训练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求实精神。这种教学方法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为教师选择教学事例提供了便利,但各种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珠,令人真伪难辨。作为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信息,在各种信息中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资料做事例,增强教学效果,这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学会筛选好信息,甄别伪信息,学会正确利用信息,科学分析信息。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握紧真理的盾牌。

注释:

[1]戴本博,张法琨.外国教育史(中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4.

[2]莫绍.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北京:三联书店,1981:432.

[3]百子全书•吕氏春秋第十五卷第八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平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41.

[5]物理学史中的一月[J].萧加珀,杨信男译.现代物理知识,2008(1).

[6]黄少华.评贝塔朗菲的系统哲学[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7]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160.

第9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 历史课 教学艺术 艺术性

假如历史课堂教学不讲究教学艺术,那么,学生对历史课就会没有兴趣,学习也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僵化的状态。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何为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它是指审美化的历史教学设计和历史教学的实施行为的审美特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内涵的主要表象。那么,如何评判某节历史课上得是否具有艺术性?现代研究通常认为,看一堂历史课是否具有艺术性,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下面我从这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中的首要特征

现代语文教育家、武汉教育学院教授韦志成认为,“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首要特征”。历史教学作为传授人文知识的科学活动,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本身就具有自己的科学性特征,加上教育对象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世界观尚在形成之中,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科学,教师不仅要熟悉并驾驭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而且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知识能力等因素,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实现使学生得到教育和发展的教学目的,否则就谈不上历史教学艺术了。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云天雾地地海吹,化正史为演义表演,甚至不顾历史学科的真实性的严肃要求,编撰起“伪历史”的做法。因为,这样虽然愉悦了课堂,但却严重违背了教育的科学性原则,其结果只能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误差。

重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树立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可见,历史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特征和要求。

二、创造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重要目标

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创新的历史。当今世界一切形式和内容的竞争,说到底都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造是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最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素质。创造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能力并非天赋,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也只有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个使命。从本质上讲,教育从来就是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学校教育任重道远。历史教学是所有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身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当前很多的历史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其弊端就是极易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克服这一弊端,就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培养出智慧“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让历史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舞台?变“以本为本”为“以人为本”,树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的意识。

在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创造的本质是求新、求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悟出历史的真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他们思维敏捷,不墨守成规,喜欢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努力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包括上网查阅在内的预习准备,登台阐述对某篇课文的分析理解;开展课堂辩论会;让学生模仿老师上课;让学生根据时空要求、事件性质等标准编写归纳历史知识网络图表。给学生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机会,并且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给予评定表扬。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必将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使学生在具体的有趣轻松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针对历史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能够从众多的历史问题的分析中获得认识,进而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学生对历代王朝的兴衰历程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出这样规律性的结论:统治者实行开明政治,体民、养民,重视科学技术,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富强,反之,如果统治者昏聩无能,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群众,不重视科学技术,不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落后,直至走向衰败灭亡。

三、情感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中的美妙乐章

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作用,进行情感教育,逐步做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课程三个纬度的目标。现代教学论更认为:情感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这么说,从本质上讲,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有着情感的存在。历史教学是教材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情感沟通、情感共鸣、情感交融的过程。只有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才能演奏出历史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而要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首先需要正视和处理的就是教师的情感性问题。

实践证明,教学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且在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情”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要在教情和学情方面多作思考,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多下工夫;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等方面修养,努力做到语言传情、教态传情、设疑生情、设境生情,做到以情导思,以情激情,使学生获得智力和情商的同步发展,实现历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最大限度地获得教与学的双赢效果。

四、灵活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给予展现,教学中的方法选择需坚持灵活性的原则。

常见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是:教师备课只备课本,不备学生。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讲解、板书、念课文、抄笔记与做作业等成为历史课的主要活动,师生彼此之间沟通少,缺乏互动。

传统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教师把知识以讲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等经过教师的消化,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体现,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感到枯燥,甚至于厌倦。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灵活科学地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及科学探索精神。这些都为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式,还是自主式、合作式及探究式教学,都各有优点与不足,教学过程中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切忌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五、魅力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教学美的集中体现。为此,历史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上,追求引人入胜的形象魅力;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借鉴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追求风格独具的个性魅力;以高度的人格力量,塑造新时代教师的教态魅力。凡此都集中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价值。一个有教学魅力的历史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对教材处理得得心应手,讲课时妙语连珠,挥洒自如。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渐入佳境。学生的心扉被“金钥匙”打开了,知识的源泉注入他们的心田,能力在他们身上潜滋暗长,智慧得到了开拓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艺术。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的同时,还必须遵循课堂教学艺术审美特征原则,这样才能实现艺术化的教学谋略与课堂教学行为相融合,取得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1.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一版.

[3]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