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育叙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

第1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 声乐教学模式的概念

声乐教学模式是在声乐艺术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声乐教学活动框架,是从宏观上把握声乐教学活动的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联系的功能活动程序。声乐艺术作为一门与人类文明共同起步的古老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形成了浩繁的风格流派,与之相适应形成了形形的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如果我们按形成的时间顺序排序,会对我们在声乐教学模式的认知方面有很大的启示。

2 对声乐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回顾

(1)口传心授型的声乐教学模式在世界各民族文明诞生的曙光中,诗与歌的诞生与繁荣成了各民族在文字产生前和文字产生初期的一种共同的文化特征,诗与歌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弹着竖琴吟唱着《伊利亚特》的荷马,是最早期声乐文化的一个缩影。口传心授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直到近代以前在全世界都是主要的声乐教学模式。直到今天这种教学模式仍在运用,而且还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绵延数千年,它反映了人类在游牧和农耕时代缓慢进步的时代特征。

口传心授模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声乐技巧、演唱风格和方法,学生模仿教师学唱声乐作品;教师对学生纠错解惑,经反复练习形成固定的表演风格和技巧方式,并承袭声乐表演的传统内容。从古到今还有一个更为流行的声乐教学模式――模仿。模仿比较易会,从来都是声乐爱好者学习声乐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大众传媒发达的今天,这种非教育模式在声乐文化的传播上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

(2)行为控制型声乐教学模式。经过长期积累,到了中世纪晚期,人类的知识有了巨大的进步,科学的进步极大地增加了社会财富,这就使得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信奉宗教改为崇尚科学,试图用科学解决一切问题。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西欧的学者摸清了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并进一步揭示了气息、发声部位、共鸣等因素是如何影响音高、音量、音色的,为现在流行全球的美声唱法奠定了声乐理论基础。但是行为控制型声乐教学模式像那个时代许多科学的特征一样,过多的注重机械性的扩展和技巧性学习,而对声乐艺术的人类意识和情感属性注重得不够。欧洲十九世纪的四大声乐流派:以兰佩尔蒂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以加尔西亚为代表的“声门冲击学说”,以杜普雷为代表的“掩盖唱法”,以雷其克为代表的“面罩唱法”,都重重地印上了偏重声乐技巧的痕迹。

(3)情感体验声乐教学模式。从19世纪开始,科学的进步促使人类更关注自身的思维和情感,心理学和人类情感的探究从那个时代到今天一直是热门。在这期间,声乐艺术的发展也经过了类似于绘画和雕刻艺术所走过的道路。文艺复兴及以后的大师们似乎已把唯美和写实的绘画和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极致,这使得后辈艺术家们在大师走过的艺术道路面前望而却步,希望能开辟出新的艺术道路,于是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诸多现代美术流派诞生了。类似的,在声乐艺术领域,人们对单纯追求技巧的声乐艺术提出了疑议,开始着意人类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达、舞蹈等姐妹艺术与声乐的渊源等方面的探索,于是诞生了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诸多音乐教育体系。

模式原则情感体验声乐教学模式是现代声乐教学的基本模式,情感环境、动机性、审美情趣是其模式的主要原则。情感环境原则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因素,创造一种与所教授声乐课程格调一致的极为动人的教学环境。动机性声乐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对声乐作品及其时代背景的介绍,对歌曲词曲含义及艺术形象的生动阐述,激发学生对所学作品的热爱。审美情趣声乐教学原则是指声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为学习复杂的声乐技巧,而是注重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创造力。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构建的教学环境,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真挚坦诚的情感交流,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在声乐作品美妙旋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鉴赏,一起交流,一起为情所动,一起为美所陶醉,使学生的情感深处与声乐作品产生共鸣,达到用声乐作品使学生体验到美感,丰富了情感,提高了创造力的教学目的。

3 兼容并蓄的声乐教学模式

从声乐教学模式发展史中获得的启示从前文中我们对声乐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下面的事实:一是口传心授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虽然陈旧,但迄今因其有效性还广泛应用于声乐教学中。虽然此种模式不利于个性发展和声乐艺术的创新,但在继承传统的声乐艺术方面却是不可丢弃的法宝,所以这种模式本身就有我们必须继承的精华因素。二是注重声乐技巧的行为控制声乐教学模式,由于依据人体生理机能、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指示指导声乐演唱,科学地揭示了气息、姿势、发声部位与音乐、音量的关系,使声乐学科向科学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虽然这种模式存在着对声乐的人类情感表达重视不够,过多的重视声乐技巧的倾向,但这种教学模式中还包含着今天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理性因素。三是现代声乐教学的各种模式注重音乐要素,注重音乐要素的人类心理情感表达,充分体现了由于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更多的把精力投入与自身的精神发展上,而不像过去仅偏重于自身的物质环境,所以现代声乐教学的各种模式的成果也从它特定的视角为声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推动力。

从传统到现代的各种声乐教学模式都包含着科学成分,然而也都存在着种种不足。如果我们对各种声乐教学模式的合理部分进行采纳,就会形成既有口传心授模式的优点,又有声学物理支撑的声乐技巧,又注重声乐的情感因素的兼容并蓄的新声乐教学模式,这种声乐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将优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声乐教学模式。我们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用这种综合的声乐教学模式,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它们现有知识水平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4 集各家之长的声乐教学方法

第2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培养;素质教育;策略

《音乐课程标准》展示的是一种新颖的教育理念,体现出全新的设计思路,着重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使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为可能。”音乐是能启发人想象力的特殊艺术。在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初中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音乐教育是引导学生审美发现的过程,是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出发,以达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自创自娱的开拓境界,从而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音乐教学对发展初中学生素质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我们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数额较大,是城市及发达地区的若干倍,应为音乐素质教育的重点。音乐教育是提高农村初中孩子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古人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联系在一起,可见古人尚知道音乐、艺术对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我们就更应该认识到音乐对学生提高素质,培养人,塑造心理的重要意义了。所以,重视音乐教育,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素质的具体措施

1.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在视听中使学生充分兴奋起来

音乐欣赏是学生聆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最好途径,这对提高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作美的能力能走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而利用好课前的5-10分钟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老师精心备下的各种经典名曲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在一学期不足20节音乐课的限制下,不可能欣赏到全部名曲。尤其象初中音乐教材上有许多要记忆的。如作者、代表作、乐曲自体裁及音乐专有名词等直接关系刨一个人音乐素养的形成,光靠课本上提提是不够的,必须聆听其作品,在欣赏感受其美妙意境中能够借助感性掌握得实在,这比死记硬背要强多了。虽然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相对不成熟。但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2.在音乐教学中寓品德素质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明确指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例如,在教学《国歌》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再如,《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学时,我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帮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来感染学生,使心灵美的花朵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音乐深人了学生的生活,深入了学生的心灵,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与道德认识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发展素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音乐课也应当注意凋动一切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每教一首新歌或聆听一段乐曲之后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提提对这个作品的看法与意见,我认为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又是让学生充分地在发挥自己的音乐才智,真正地做到了“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上有提高,就必须有让学生表露自己观点的场所”,这样,教师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证明长此以往,课上学生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表现为主动回答问题,勤思考、爱提问、乐于配合等。因此我们教者要善于因势利导,尽可能制造更多的饥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多记、多试、多唱的“三多”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浓浓的兴趣中提升学生素养。

总之,在音乐教材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应是所有音乐老师着力追求的,艺术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就必须充分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学修养。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广西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文化 继承 发展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柯达伊“民族音乐教育”的观点提出了民族音乐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是国家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且非常宝贵的资源。民族音乐具有自身的特色,许多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正如广西壮族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虽然并非尽善尽美,并非华丽婉转,但是音乐中却是凝聚了人民的才智,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完善和修正,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而这些音乐文化如何通过本土音乐教育得到传承和发展便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广西本土主要的音乐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着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都有着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6、2007年我国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中广西便有28个项目列入其中。位于我国华南西部的广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区,那里有着浓郁的广西民族风情、民族节日习俗众多,其中歌咏习俗最为众多。有众所周知的壮族的“三月三”,有彩带飞舞的瑶族“盘王节”,有乐鼓喧天的仫佬族“走坡”和载歌载舞的京族“唱哈节”等大型节日活动。广西的民歌更是在全国都有着影响力的,广西的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含了人们的辛勤劳作,与幸福的快乐生活,题材也十分有趣。在广西的很多地区有请客的“敬酒歌”、有结婚的“哭嫁歌”“上轿歌”、打渔时有“渔歌”、放牧时还会唱起“牧歌”、在牡丹花开的时候人们唱起了“花歌”、荔枝开出果实的时候还有“甜歌”等等。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都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广西拥有着我国人口第二大民族壮族,同时壮族也是中国人口中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广西境内主要分布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广西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民间乐器等。广西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广西的民歌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舞蹈则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器乐更是多种多样。广西的音乐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地方无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智慧,音乐的流动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西的本土民歌绚丽多彩

广西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与艺术并存的地区,壮族则是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的民间音乐是主要是以反映生活劳作和对于生活美好向往的情感而作。但是民歌的大体传承手段是以口口相传为主要方式,因此许多的作品并没有能流传下来。

壮族的民歌不仅形式多样,体裁众多且韵律非常独特。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等。壮族民歌就形式分,还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生活歌则有《对歌》等。《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也是较为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广西本土甚至是全国都有着知名度,特别是在《刘三姐》的电影放映后,《对歌》逐渐由一首歌发展成了一种歌唱形式,只要是通过抒情的男女对唱,四句一组,相互问答的方式来叙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歌的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在壮族地区,最主要的传统音乐还有山歌调,歌词有赋、比、兴,曲调有欢、西、加、比、论五种。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近几年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响了各地,虽然并不是传统山歌的歌唱形式,但是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却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二)广西的本土舞蹈历史悠久

广西是一个热情的地区,在壮族的歌舞中便能感受到人们浓浓的热情。人们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热情融入到了舞蹈当中,即使是舞蹈情节具有悲伤元素也不会抹去人们对于幸福的渴望。广西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最初起源于对狩猎的模仿,它与巫师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最早记录是在花山壁画中壮族先民对于蛙神的颂歌。因其动作粗狂,两臂展开弯肘上举且两腿蹲成弓步而被称为蛙形舞蹈。

广西歌舞发展至今以鼓舞和踏歌最为出名。鼓舞有铜鼓舞、蜂鼓舞和扁担舞等;踏歌有春牛舞、采茶舞、捞虾舞等。其中以扁担舞、春牛舞和采茶舞流传最为广泛。扁担舞主要是表现插秧、收割、打谷等劳动过程,同时在舞蹈中依然保留用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的古朴风韵。采茶舞是一种男女群舞,男队手执霸王鞭,女队手执花灯花灯或彩扇载歌载舞,内容主要描写农民的四季生活。春牛舞是壮族人民的风俗歌舞,以牛作为送寒迎春、劝人春耕和勤劳丰收的象征。音乐多以民歌为主,内容多为赞美耕牛、祈求丰收。在近年来广西舞蹈的不断发展下,广西的舞蹈发展的较为顺利,特别是在广西艺术学院的教学为基础培养之下,广西出现了很多好的舞蹈作品,有:《孔雀舞》《漓江三月》《抛绣球》《壮族大歌》等。《壮族大歌》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顽强拼搏的壮族人民,在绝望之中,仍坚强地追寻太阳,展现了坚韧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热情。

(三)广西的本土器乐各具特色

广西地区的乐器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广西许多乐器都是经历过历史磨痕的,发展了许多年,制作简单,携带简便,且易于演奏。主要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吹奏乐器有葫芦董等,拉弦乐器有马古胡和土胡等,弹拨乐器有独弦琴等,打击乐器有铜鼓蜂鼓等。

马骨胡是壮族乐器,用马骨作琴筒,蛇皮作面,蚬木作琴杆,黄角作弦轴,金属线作弦。马骨胡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强。是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独弦琴是京族乐器。以劈成两半的竹筒或3片木片做成方形长匣作为琴身,长约80厘米。演奏时用右手按着小圆木,左手以小竹片弹拨弦线,能奏出4个音和装饰音、颤音,音色幽婉动听。铜鼓是壮族同时也是南方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铜鼓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组成;鼓身铜铸,成倒立的圆筒形,是击奏的体鸣乐器。铜鼓音色粗犷,音量较大;鼓的背面有调音铲痕,不同的鼓也有不同的音高。演奏时,左手执掌拍击球形一端的鼓面,声音清脆而响亮;右手拍击喇叭形一端的鼓面,声音深沉而浑厚。著作《广东新语》说:“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鼓以节乐”。诗句中所描写的便是人们在节庆时节敲击铜鼓以伴舞、伴歌的习俗。

二、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在教育的哪一个阶段,音乐的教育都是不能缺少的。我国在西周时期便形成了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礼乐教育是西周时期“六艺”教育的核心,乐便是音乐。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更是对音乐教育大加赞赏,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之民莫关于礼”,赞同音乐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我国的礼乐教育用礼训练着人们的行为和规范,让人们能理性的在社会中生存,而用乐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让人们在感性的层面上深入地感受自己的内心。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虽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但是在“维新变法”之前,我国的音乐多半还是具有娱乐性和统治性,教育的地位并不明显。在清朝末年梁启超致力于音乐的改变,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唤醒人们改革的决心,积极宣传学堂乐歌。随后,在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的努力下,学堂乐歌得到了发展。学堂乐歌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启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代的音乐教育也正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广西的本土音乐内容非常地宽泛,所涉及的内容亦是非常的多,在多年的社会发展中,有许多的宝贵音乐文化已然开始流失,在口口相传的民歌中,在风情浓郁的舞蹈里教会我们的应当是如何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留,并向下传承。本土音乐的发展需要后人的不断传承,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本土音乐的学习便是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本土的音乐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自己生长的地区更增加一份了解,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该地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广西的音乐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在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都得到了有序而长足的发展。从幼儿的启蒙学习,到中小学的基础音乐学习,再到高中的音乐欣赏学习,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着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但是我区学校的大部分学习中,专门有针对性地针对本土的音乐文化学习的课堂内容还是占少数。我区对于加强本土的音乐文化的传承是近十年间才开始开展的,因此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受到本土的音乐的熏陶便是极少的,有些学生对于本土的民族音乐了解不深。长此以往,本土民族音乐的根基便比较浅,在教学中树立起学习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则需要教师的长久的努力培养,加强学生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鼓励学生去了解本土音乐。所以本土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本土音乐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去寻找音乐。

三、对于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

对于广西本土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是近年来的重要教学内容,我区的本土音乐进行传承途径有许多,这篇论文重点从音乐教育这方面来思考和讨论。学校的音乐教育是推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强烈的挤压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区本土音乐教育,要让学生们重新回归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才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针对目前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首先要从高等院校入手,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如广西艺术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创立了民族艺术研究所,它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又使壮族等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在高校教育中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

1.研究型的课程观念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研究型课程是一项开放性、自主性、研究性的课程结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多开展一些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如实地采风,深入到壮族聚居的地方作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并且经过接触和学习后能慢慢学会唱或表演一些壮族的民歌,以自己亲身去体验并从中得到学习。

2.把现代音乐教育方式融入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中

广西本土音乐的发展有独特的传授模式,所以壮族的传统音乐的传承基本以“口传心教,口口相传”把其音乐文化一点一滴传承下去的。而中国现代的高等教育属于全新的学校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普通学校教育都引进了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开放后,专业的音乐教育开始朝多层次、多规则、多形式、开放式的办学方向发展。其实“口传心教”是属于非常开放性和具有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学习风格的差异性也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并以此融入我区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元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

3.加强本土师资的培养和教学资源的丰富

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具有民族知识专业性的教师非常稀缺。近几年,广西高校所招收的教师基本以外省教师为主,而本土的教师则少之甚少;原因之一就是本地教师的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且自身的修养不够。为了填补这一方面的漏洞建议各高校能加强师资的培训,有条件院校的可以让教师去更高水平院校去进修学习,以填补自身的缺失,从而更好地为培养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资源方面,学校应具备较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资源,如影音资料、图书资料等,方便学生查询和学习。

(二)将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

1.让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壮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歌舞和器乐作品融入到教学欣赏课程中。比如: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等歌曲。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探索性等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壮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2.让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课外活动中

可以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情况下举办一些与广西本土的音乐文化有关的音乐活动,如:艺术节、歌咏比赛等。活动要求学生所表演的节目要和我区的音乐文化有关,可以选择演唱我区本土民歌和我去的表演歌舞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使民族音乐文化走入他们的记忆中。让他们慢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综上所述,广西本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在校学生是最活跃的一群人。在高校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纳入教学计划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积极的探索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向,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并且把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柏拉图也指出:“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人才竞争,不再仅仅从技能上进行竞争,而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艺术修养则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音乐是可以培养艺术修养的一门课程,能对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内涵产生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广西壮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广西壮族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也是音乐界的瑰宝。我区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书面和乐谱上,各个地域的风格也有所不同,使得音乐文化多样性得以丰富。我们还要探索更多地解决途径才能让这灿烂的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追求与责任。

注释:

①陈玉丹:《音乐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8页。

②陈玉丹:《音乐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194页。

③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36页。

④孙济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13页。

参考文献:

[1]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陈玉丹.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树长青[A].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3]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第4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

1 表现音乐的“诗画”美

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演唱、演奏、还是欣赏教学内容时,首先是聆听教授的音乐作品,随着音响的效果,渗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们在不断感受、体验、鉴赏及表现音乐作品中,获取美的熏陶,从而在增进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和追求音乐艺术的欲望的同时,那跳动的音符又启迪了学生们的智慧。特别是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它除了对学生进行演唱、演奏、欣赏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外,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觉。美的爱好,美的表现,象磁铁一样,对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和艺术魅力,使课堂有新意,时时有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什么是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

为了实施这一目标,调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不但要创设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环境和制作美化形象的直观教具外,还要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和举止大方的优美教态来吸引学生。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或伴奏来打动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和文学的艺术美,让他们体会出音乐作品的诗画美。有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是诗、画、音乐的结合体。如:在教授歌曲《青春舞曲》时,首先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和优美的舞姿感染下,唤起学生对所学歌曲的渴望与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利用音像资料、地理人文等知识和意境不断引导学生去想象、体味、感受和表现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美感,同时还对新疆维吾尔族民族的歌舞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验。

在欣赏管弦乐《丰收锣鼓》时,让学生边看录像,边欣赏音乐,这样不仅在获得听觉艺术的美感的同时还获得视觉艺术的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音乐锣鼓特点,让学生边欣赏边参与表演,不仅从中认识了我国民族打击乐器,也初步了解了我国汉民族文化的特点。

此外,歌曲《小拜年》、《十送》、《赶圩回来啊哩哩》、《苹果丰收》这些教学内容,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他们不仅了解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也从中学到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及表现出不同情趣的美。

2 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

音乐教学又是一种情感艺术教育。它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实践生活。艺术的真谛在于追求和表达人性的真、善、美。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学生以美的启迪,用欣赏作先导,并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美感,产生共鸣。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如:《歌唱祖国》、《七子之歌――澳门》、奥运歌曲《我和你》《北京欢迎你》等等,学生们不仅被这些流行歌曲本身的美(词美、曲美、伴奏美、唱法美)所感染外,还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之情。从中也可看出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心灵、品德美的教育和陶冶,是有很大效果的。

音乐教育正是以情感人,以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它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不象美术那样静止,也不象文学那样无声,它是时间的艺术,是在不断地发展着、流动着的情感。

如:在执教《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小乌鸦对妈妈的热爱,教育学生要尊敬和热爱自己的母亲,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我先采用聆听音乐入手,学习完曲谱后,巧妙设计导言,再次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如:

师:这段好听的音乐后边,还有一个好听故事呢,你们想不想听啊?

生:想

师:那老师就把这个故事唱给你们听。(播放画面)(教师范唱歌曲――自弹自唱)

生:聆听

师:谁能说一说,这首歌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小乌鸦爱妈妈

师:那小乌鸦是怎样爱妈妈的呀?

生:小乌鸦的妈妈年纪大了,躺在床上年老体弱飞不动了,再也不能到外面寻找食物了。懂事的小乌鸦叼来了虫子一口一口地喂给了年迈的妈妈……

师小结:同学们听得真仔细,看得真专心。这是个多懂事、多可爱的小乌鸦呀。

师:你们想不想随着老师一同唱啊?

生:想

填完歌词,解决完难点,进行歌曲处理时,引导学生想象用怎样的音色和速度来表现乌鸦妈妈和小乌鸦的对话,我们试唱着、聆听着、感受着“小乌鸦爱妈妈”的情感。同学们的演表得很投入。最后我小结说:同学们的表演真精彩,你们比小乌鸦更懂事、更可爱,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相信大家以后会象小乌鸦一样孝敬自己的妈妈和长辈们。你们愿意做吗?学生们用最响亮的声音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愿意!”我马上接过话茬说:“那你们就从今天做起,放学后见到你们的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您!”

因此在教学中,如演奏、歌唱、指挥、拍打节奏、表演等,除了有正确方法之外,还应有表情。表情是对感知的事物或景物相对应的心理反应,经过启发、练习、领悟,使之醇化为艺术感情,尤其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更重要的是启迪他们,让他们的真心自然流露,使美感的心理反应从眼神和脸部表达出来,声音、动作、形态美不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鉴别和追求,教师的范唱、范奏或者是指导学生聆听和欣赏等,都应从调动学生的内心出发,使他们溶情感于音乐艺术之中。

3 激发追求音乐的趣

趣是指人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前提。音乐的教育性(组合功能)应与审美的愉悦性紧紧结合,音乐教育应寓于乐趣之中。好奇、好表现是学生们的特点。他们普遍爱唱流行歌曲、听听流行音乐,他们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音乐。因为音乐是一种运动的艺术,表现的艺术,每节课力争做到“开篇趣在先”,“进程趣更浓”,“结束趣有余”。

如:在欣赏《赛马》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认识、触摸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再让学生们一边聆听和观看教师亲自演奏《赛马》,加入背景动画,感受蒙古人们在节日时举办的赛马盛会那热烈欢腾的情景。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和音画结合,不仅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最后学生们随着老师的琴声自编动作即兴的表演。

第5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

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讨会创办于1997年,每两年举行一次,该组织的一项中心任务是使亚太地区间各个国家以及全球其他国家之间在这一领域的沟通更为快捷顺畅。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聚焦中国音乐教育

亚太音乐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重要的一部分,自1997年创建以来,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曾先后在韩国首尔、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日本名古屋、中国香港、美国西雅图、泰国曼谷等地举办。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霍根认为:作为区域性的会议,亚太音乐教育研讨会是亚太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实现音乐教育交流的重要方式。区域性的研讨会如今不仅在亚太举行,今后还将在拉丁美洲举办。音乐教育研讨会作为重要的学术交流方式,将通过区域间的交流与研讨,把有关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与信息延伸到世界各地并得到及时反馈。

由于许多与会者是首次来中国或第一次到上海,他们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及其音乐传承教育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理事长杨瑞敏就近30年来的中国音乐教育事业进行了梳理,并在研讨会上作了关于《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专题发言。杨瑞敏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与改革;音乐教师培养;课外、社会、家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国音乐社团、报刊和网络等方面进行详尽的介绍。借此,与会者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有所认识与了解。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从儒、释、道三个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寻找可能的哲学支柱。谢嘉幸首先对儒家的人格教育,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唯识论等哲学思想予以阐述,同时回顾近代以“美育代宗教”为代表的思潮对古代思想的继承、结合与运用,以期觅得点亮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启明灯。谢嘉幸认为,当我们回顾古代哲学时,会发现今天音乐教育的两个重大缺失,即:以文人音乐为代表的内含古代哲学思想的高文化形态的缺失,以及音乐作为人的整体生存状态的缺失。值得欣喜的是,当代的许多音乐教育者已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在民间自发的为传统文化及其音乐形态的传承与发展作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如德音所创办的“国乐启蒙”教育。与此同时,学术界亦在各种名目繁多的研究项目之下,为音乐教育的实践做出了许多实质性的努力和探索。比如,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开展的一项名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项研究中,由众多音乐家、教育家悉心选编的一套《儿童中国民乐品赏》曲集。

来自中国各地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的在校研究生,积极参与此次研讨会。通过研讨会上的论文宣读,展示了我国新生研究者的学术成果。中国各地青年学者的热情参与也得到了国际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他们赞赏青年学者是国际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将为区域间的音乐教育学术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独创性、实用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充分运用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发现和培养个人的创造能力,这是与会人员所关注的话题之一。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理事会成员玛格丽特・贝瑞特多年来的研究,都涉及一个共同点――创造力。她认为,人们不可能在抽象的状态下具有创造力。在音乐教育方面,孩子在上学之前是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对于孩子而言,创造力的定义很难界定,但我们仍不应忽视每一个孩子具有创造性的潜质。孩子们的创造性产品也应受到社会的重视。玛格丽特介绍了她的相关项目研究背景:在幼儿园对18个参与者进行了为期3年的观察与研究。研究过程中,除了对孩子的父母进行采访,她还通过孩子父母所作的一些描述来对孩子的音乐活动进行记录。通过观察,玛格丽特发现孩子们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是基于日常丰富的音乐储备,也就是说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明显特点。

亚太地区音乐教育学会主席尾村忠广通过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过程研究孩子们是如何发挥创造力,以实现游戏过程中演唱歌曲在音调上的统一趋同。基于以往的研究,尾村忠广首先进行了八种假设:随从大多数人;随从比较平均的调;随从歌调比较高的人;随从歌调比较低的人;随从唱歌音量最大的人;随从唱歌最早的人;随从演唱群体中的社会上的领导者;随从演唱群体中的音乐领唱人。但是,在经过了仔细的观察与研究后,尾村忠广认为,统一调的趋同过程与人们之前所认定的诸多假设都没有关系,所以推论出另一个结论――孩子们在演唱过程中逐渐调整,并统一为“平均值”的调。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在演唱过程中都会做出一个相应的让步,以达到一个统一的演唱音调。

就此问题有学者提出,现在一些大城市里,孩子们的游戏音乐往往是通过幼儿园老师的领唱来教授。当老师带领学生演唱某个作品,跟随演唱的孩子必然会趋于老师所给的音高。这样会遏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就缺少了体验调趋同统一实践的过程。尽管传统歌曲的传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应该尽量避免总是由老师给出标准音高,而应该鼓励孩子们自己组织歌唱,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寻找合作、协作的过程。游戏的过程是孩子们交流的过程,游戏歌曲对于孩子的社会化过程的教育也将起到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探索多样性的音乐传承

第七届亚太音乐教育研讨会的主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跨文化对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不同情境和群体中有效的教学;发展、适应与音乐个性;课堂、乐队与个体教学;亚太音乐传统的历史、表演与教学;亚太音乐与其它地区传统音乐在音乐课程中的运用等。

其中,亚太地区音乐传承与教学引发了诸多参会者的热议。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霍根・路德斯顿姆近年来特别关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越南的音乐传承与教育。他在研讨会上以《音乐学习与音乐多样性》为题,作了专题发言。霍根通过对一位越南儿童kam的研究个案为例子,描述了越南儿童是如何学习越南音乐的。回顾kam学习音乐,霍根总结了越南地区的儿童音乐学习有几种方式:其一是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性学习,其二是通过家庭教育的音乐学习,其三是学校教育环境下的音乐学习。其中,在早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环境中的适应性学习。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多数越南儿童所处的村庄,已经没有多少人还会唱当地的歌谣了。这也使得越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传统音乐文化生存环境的巨大转变,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与会专家认为,尽管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很多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但是也不应忽视学校以外的音乐传承。比如,音乐人类学家所开展的研究很大一部分也是在致力于不断推进和完善学校以外的音乐教育。为此,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与音乐人类学者相互合作,加强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以探索音乐传承的多样性。

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音乐教育

研讨会期间,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里举办了一场颇具特色的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以双排键电子琴(也称电子管风琴)为主要特色,参与演出的有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的师生。音乐会呈现了上海音乐学院丰硕的教学成果,也展示了当代科技产品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里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其中,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青年教师曾梦根据Bill Whelan的作品改编的双排键电子琴作品《大河之舞》,以及由两架双排键电子琴以及五个打击乐组成的小型乐队组合演奏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双排键电子琴作为当代科技产品,在本次亚太音乐教育研讨会中的频繁亮相,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当代科技产品如何服务于音乐教育由此成了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主任朱磊就《中国双排键乐器的新机遇》作了专题发言。朱磊认为,双排键电子琴作为一个集成体,对于很多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而言,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一件教学乐器。其中,双排键电子琴最具吸引力的是,它所具备的丰富多彩的声音。通过逼真地模拟交响乐队的各种乐器的音色,一定会促进和活跃音乐课堂。此外,双排键乐器有一个特别吸引孩子的地方――演奏形式。此乐器的演奏要求演奏者手脚并动,这与孩子灵活好动的性格比较贴近,因此有广阔的教学发展空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吴粤北在会上就《当代科技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应用》作了交流与展示。他以声乐教学为例,对如何运用现代科技产品对演唱者的嗓音条件与状态进行测量与评估进行了现场的互动交流。

现代科技产品对当代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引发了与会者的兴趣。热闹的现场的互动和台下的交流,及由此而引发的对音乐技术的关注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亮点。

关注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家是天生的吗?尽管有人认为,音乐家是天生的,但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理事盖瑞・麦克菲森通过长期的研究与观察,认为环境对音乐人才的成长的影响非常大,特殊儿童的音乐天赋并不能简单地以“天生”一词来一言以蔽之。比如,莫扎特被许多人公认为是天才。但是作为天才的莫扎特却拥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外在学习环境――因为音乐家父亲的培养,刻苦的训练以及穿梭于欧洲的大量演出等,诸多的外在环境造就了伟大的天才音乐家莫扎特。近6年来,盖瑞通过对一位华裔音乐儿童潘活活的成长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如今已经12岁的潘活活就读于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不久前被美国艺术机构挑选为杰克肯特库克青年艺术家,应邀到美国各地演奏。在题为《儿童音乐家潘活活的成长日记》的发言中盖瑞认为,如今提及“天才”,很多人认为“天才”的进步似乎是不需要努力的,“天才”是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训练和练习的。而事实上,“天才”一词只是一种暗语。根据研究,盖瑞把“天才”的成长分为四个主要阶段:选择样本的阶段;音乐身份与认同的阶段;家庭或社会投资的阶段;成长维持的阶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天才”的成长也同样离不开短时间里集中有效的密集训练。

本次组委会策划的三场音乐会中,有两场是与少年音乐家为主题的。其一是“潘活活的钢琴独奏音乐会”。音乐会上,从巴赫的c小调托卡塔、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K.330、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到贝多芬的“悲怆”、李斯特的“旅行岁月”、德彪西的《版画集》,潘活活的演奏投入而热情。另一场是“少年音乐家音乐会”,参加演出的均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六年级的小演奏家们。音乐会上,有林子烨的钢琴独奏《杜姆卡op.59》,陈泓璇的笛子独奏《千山情》、《帕米尔的春天》,王沁怡的小提琴独奏《圣桑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肖依的琵琶独奏《寒鸦戏水》、《新翻羽调绿腰》,张周耀东的小提琴独奏《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刘子豪的钢琴独奏《李斯特塔兰泰拉舞曲》,小演奏家们的精彩演出展示了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成果。尽管小演奏家对有些作品内涵的诠释还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们的小有成就还是引发了与会者的一些思考――如何看待特殊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如何发展专业音乐教育?

探索新式音乐课程与教材

近年来,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区域间的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得到了交流,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国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逐渐显现出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本次研讨会也有不少关于拓展音乐教育课程与音乐教材的建议与呼声。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余丹红作了题为《文化守望与全球视野――论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主题发言。余丹红通过对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教材进行分析,阐述了该教材中所蕴涵的全球化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守望姿态的完美结合。通过对黄自音乐教育的基本态度的反思,余丹红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如何从世界一体化的角度来看世界的音乐教育和我们的音乐教育;如何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呈现开放的状态去迎接世界的眼光;如何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元,并在更广阔的意义上以灵活的姿态与世界不同的文明进行对话?

作为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综合艺术课程如今为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所熟悉。尽管仍面临各种不解和压力,但综合艺术课程的出现是一个大趋势,它已经悄然地改变着当今的艺术教育的理念和课程实践。

以上海中小学音乐课程为例,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王月萍在会上作了题为《上海市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的发言。王月萍指出,目前在上海有50所学校试点进行综合课程教学,其中综合艺术课程正在有计划地推广中。尽管有人对综合课程在中国的实施表示质疑,但我们要有更广阔的艺术胸怀和视野,虽然现行的教学体制是培养分科的人才,但是时代的进步对综合课程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需求。

与会的美国代表表示,综合艺术课程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很受欢迎。美国的综合艺术课程强调身体、情感、思想、感官等方面的整体感受,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艺术的整体认识。一些不太善于歌唱的学生,可以通过寻求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跳舞、戏剧表演等来进一步体验艺术。这也就避免以往教育中人为分割的形形的学科所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尽管目前日本、韩国、中国港台地区所采用的音乐教材各不相同,但对综合课程的探索则是目前众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一些学者也指出,面对现代化科技综合性的加强对课程综合化趋势的影响,综合课程可以为学习提供认识整体文化的语境,引导学生形成更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综合艺术课程不仅是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对此的探索与研究将是一个持久的话题。

第6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初中音乐课堂 歌唱教学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21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现状

课堂现状:众所周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观摩过不少初中音乐公开课后,不难发现:公开课基本上是欣赏教学课多,歌唱教学公开课少。事实上,现实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况也同样如此。初中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欣赏课相对好上些,歌唱教学难上,特别是遇到难的学唱歌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没有把歌唱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是走过场和形式。

学生现状: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和变声期,受嗓音变化,往往大声演唱歌曲,有的学生还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音不准和节奏不能正确把握等情况,导致他们不敢当众唱歌。即使在教师要求下演唱也大多是有口无心地学唱歌曲,甚至对歌唱教学表现出厌烦心理而应付了事。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启示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现在世界上流传最为广泛的艺术教育体系,它主张音乐学习回归人本,强调音乐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即兴创作。因此,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探究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创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提高初中学生歌唱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音乐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符合当前初中音乐课堂发展的方向

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张人本性,即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倡即兴创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人本性原则,与现代教育理论、人格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一致。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既符合初中音乐课堂的发展方向,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契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初中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十三和十四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变声期,不适合高强度的歌唱技能训练。因此,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对中学生在歌唱技能上不能下太多的功夫,而应该通过歌唱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基本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原本性”音乐为核心,其“原本性”理念决定了奥尔夫众多音乐教育体系观念的形成。下面笔者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繁荣核心部分归纳为四项,稍作介绍,以便使大家可以更快、更清晰地领略其精髓。

(一)人本性

在奥尔夫看来,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是人类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手段、工具,每个人都存在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本能,音乐教育应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从人的本性出发,从人之初的教育做起,从音乐的本源出发。

(二)综合性

从“原本性”音乐出发,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类似于“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就是把歌唱、文学和戏剧等综合在一起的艺术。这种融合了歌唱、文学和舞蹈等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就应该是人的原本性,符合学习对象的认知规律和音乐知识认知特点。在艺术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学习对象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三)参与性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当中,奥尔夫强调学生是音乐课堂的认知主体,应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融入了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音乐课堂学习中,整堂音乐课学生都乐在其中,学习兴趣盎然,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即兴性创造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它的即兴性创造。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当中,学生都不是静坐着的,他们的思维以及肢体都在积极运转。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其他人有不同的办法……比如你可以采用拍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也可以采用跺脚和拍肩膀的方式,甚至是采取拍小肚子的方式。即兴创造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本能,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其根本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全身心地表现自己,表现歌曲,表现音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

(一)基于三阶段性实施教学

1.七年级阶段贯彻“原本性”,把握自然和谐的身体律动

七年级新生中绝大部分虽然没有歌唱基础,且处于变声期,但是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对此,教师可借鉴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七年级的歌唱学习过程当中,光有热情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了解自己的声音有何特点。对于处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嗓音特点比歌唱学习更重要。对此,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声音特点的基础上,用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来歌唱,帮助学生找到歌唱与内心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学生参与歌唱及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可行性,以使他们歌唱时声情并茂,体验到歌唱的快乐。

2.八年级阶段突出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的技能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歌唱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好的歌唱表现力。结合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中音乐教学实践,我们在初二阶段要注重学生歌唱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而这正好与奥尔夫音乐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创新性不谋而合。

(1)鼓励即兴性创作

即兴性创作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最核心部分。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给学生制定出歌唱要求的条条框框来,这样不利于学生在整个音乐课堂歌唱学习中的即兴性创作。即兴创作需要宽松、自然、快乐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即兴性创造的音乐艺术氛围,并鼓励学生大胆地用音乐的变化去表现自己。节奏是即兴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节奏即兴创作的魅力。

课例:《大海啊故乡》

①找出歌曲典型节奏

节奏练习(附点节奏)

3/4:XX Xq X XX X―

②练声体验

初步感受三拍子音乐的强弱,自由哼唱或用“n”试唱,强调轻声演唱,注意呼吸,同时关注演唱姿势。

3/4:5 6 5. 3 5 6 5 ―

③节奏编创

3/4:X ―X X― X X―X X― ―

④旋律体验

3/4:5 ―6 5― 3 5―6 5― ―

分析:以上是一个同样具有三拍子圆舞曲性质的即兴节奏创作教学案例,在这个案例教学活动中融入了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身体律动、歌唱学习以及进行节奏即兴创编的学习体验,充分展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注重体态律动及学生参与歌唱教学以及节奏即兴创编的理念。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节奏创编、体态律动合作即可。

(2)尝试音乐剧歌唱排练

音乐剧是一种典型的具有较强实践性及可操作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同奥尔夫音乐教育一样,它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文学、美术等诸多的艺术性形式。音乐剧,亦称“百老汇音乐剧”,是一种歌、舞、演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性艺术,一般以叙事为主,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态来进行表演。通过学习八年级音乐课本上册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学生对音乐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喜欢上了这种表演形式。在这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当中,初中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歌唱、舞蹈、表演、配乐等),找到自己擅长的表现形式,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活动策划、音乐剧编导、角色扮演等),充分享受和体验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所带给他们的复杂的、高级的艺术美的感受。在音乐剧排练中,学生需要创编歌曲、演奏音乐或者配乐、朗诵台词、创编舞蹈、扮演人物角色、制作舞台道具等,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表现力能得以提升,进而达到提升综合艺术素养的最终目的。

3.九年级阶段注重个体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九年级阶段,歌唱教学的中心是指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歌唱考试都是以演唱的形式呈现的,所以我们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表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赏析经典歌唱作品的方式进行歌唱教学,让学生了解歌唱的内容形式、歌曲结构、主题思想情感等,扩大学生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可以结合九年级学生要进行音乐A级考试的要求,不断进行课堂实践模拟练习,丰富他们的歌唱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基于多元化改革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服务于学生的歌唱学习活动。通过歌唱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评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歌唱学习,帮助学生找到歌唱学习的正确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沟通、交流,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对歌唱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一)有选择性地吸收,拒绝“表面热闹”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笔者几年之前刚刚接触、了解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时就有的一种强烈想法,今天得以付诸实际行动,也是本人一次大胆的创新实践。当然,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可能会存在一些盲目应用及表面化吸收的客观或主观问题。其实,大家也知道,每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体系的尝试与引用、借鉴都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在之后的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总结。奥尔夫音乐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教学内容及教育教学方法等,其更多的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做一个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岗位,积极进取,努力前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载体丰富多样,获取知识的渠道众多,只要我们有好的学习态度,用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去研究和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选择性地吸收,有扬弃性地接纳,有批判性地借鉴,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更加适合、有效的歌唱教学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就能更有效地完成音乐教育教学任务,完善音乐教学。

(二)系统与灵活并重,实现“寓教于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不可以一味地照搬照抄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它不可能解决我们歌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我们要以初中音乐课本六个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为本,结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选择性、有创造性地借鉴和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开展歌唱教学活动。这样,既突出了歌唱艺术的情绪情感,又突出了其音乐性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歌唱教学实践真正得以实现了“寓教于乐”。

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收获和反思

近年来,笔者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进行实践研究,获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实施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大大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歌唱表现手段。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进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后,学生逐步把握了该体系原本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并将这种理念带入了其他学科领域。学生学会了用语言、音乐、身体律动来表现歌唱,提高了综合素养。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指出:“最好的教育,是通过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应用证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适用于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初中音乐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清华的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4).

[2]李冰妮.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8).

[1]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J].乐器,2011(10)

第7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语文教学中才会有德育内容,才会相机进行德育教育。其实,在音乐教材中也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教育形式更多样,更灵活,更轻松,学生更易接受。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一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事外,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阱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题材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第8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

音乐活动是学生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开展音乐活动,不仅可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愉悦感官、开阔音乐眼界,丰富音乐经验,发展想象、记忆和思维。同时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接触音乐时,不仅是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整个肌肉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情绪变化的节奏。但在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时,教师要做好音乐课堂的指导工作,用音乐语言抒情描绘、讲解音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用音乐本体将学生带入到音乐之中,使学生全身心的受到音乐的感染。但要使学生能在音乐活动中获得较高的教育价值,抓住音乐作品的几个明显特征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以“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主动认识的一种积极表现,是进入学科殿堂的引路人,也是创新的阶梯。因此,只有当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才能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个性思维。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某些有趣味的乐句会产生兴趣,觉得很有兴趣。如歌曲《看龙船》有一句:2 23 5 | 1 135 | 35 35 | 535 | ,学生很喜欢唱这一“鼓”乐句,老师要抓住这一乐句,让学生自己创作,创作你自己的节奏、鼓点、曲调与歌词,学生哗的一声讨论开了,进入“创新佳境”。有的学生这样创作节奏:(1)大大 大大 |大大 大大 | 大 0 ||;(2)大 大 | 大大 | 大大 大 | 大— || ……老师把两种节奏综合成大大 大大 | 大_ 0 | 大 大 | 大 大 | 大 大 大 | 大— || 让学生创作出鼓点:咚咚 咚咚 | 咚 仓 | 咚 仓 | 咚 仓 咚 | 仓— ||,学生念念拍拍自己创作的鼓点、节奏,格外的兴奋。趁热打铁,让学生创作曲调、歌曲,比比谁作的内容最好,学一学,一些学生的曲调、歌曲,让他们有种成就感。如个别学生的创作:曲调:2/4 32 32 | 1 0 | 16 56 | 1 0 || 歌词:2/4 鼓声 咚咚 | 敲 0 | 锣声 仓仓 | 响 0 || 学生唱起来是非常的好听,让学生觉得我们也能写歌了,体会一种内心的喜悦感、成功感。

二、以“景”促进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歌曲本身有景色画面感,可让学生从视觉、形觉、听觉上唤起对大自然景物的一系列遐想。例如四年级下册歌曲新授《山谷静悄悄》一课,从富有诗意的歌词入手,有感情朗读,体会歌曲表达的“山谷里静静悄悄”的优美意境;然后让学生共同创造“静静的山谷”画面图,画上一外景或其他,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自由想象,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结合自己创作的山谷画面图,介绍创作内容,并谈谈自己对山谷的认识和理解;接着从理性到感性,听琴声模拟山泉声、滴水声、小溪水声、小鸟鸣叫声……让学生从多种感官感觉山谷特点,对山谷有一个形象的全面感知,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学唱歌曲时可谓水到渠成。类似歌曲很多,如四年级的《荡秋千》、《美丽的田野》等等,都可以以“景”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从人物个性记刻画中展开创造性思维

有些歌曲是叙事歌曲,有向学生叙述一件事情的,有向学生描绘刻画一个人物的,好多内容是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好素材。如歌曲《摘草莓》中写到“小姑娘多想吃,可双舍不得,提着小竹篮,转眼到材北,送给军属老奶奶,尊敬老人心灵美……”可从小姑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变化导向更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根据上乐句编上不同的歌词,并唱唱,进一步体会小姑娘的心灵美。我们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先进行讨论:“小姑娘除了把草莓送给军属老奶奶外,还可以送给谁?除了尊敬老人外,还尊敬哪些人?”学生议论纷纷,想得很多,有的说可以把草莓送给交通警察,交通警察无论寒暑都坚守岗位,可以这样编歌词:“小姑娘多想吃,可又舍不得,提着小竹篮,转归到路口,送给交通好警察,尊敬交警心灵美”并配上音乐让学生唱唱,学生特感兴趣,唱得很有感情。另外,还想到要送给老师,老师讲课嗓子很累,吃口草莓润润嗓子,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心灵美等等。课后,布置学生整理好自己的创作,写在白纸上,作词栏写上自己的姓名,粘贴在这一课上。这样不仅让学生围绕品德美作创造性思维,还让学生体会了创作的成功感、乐趣感。

四、以“乐”引发创造性思维

第9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

音乐教学工作计划方案范文1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到五年级十七个班的音乐课。从整体的水平看,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 执教的十七个班级学生音乐水平这学期明显好转,我在视唱练耳、音乐知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但还有一部分同学音乐基础知识欠佳。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2)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2)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音乐体裁与形式

(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3)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4)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

4.音乐风格与流派

(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二)表现

1.演唱

(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4)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2.综合性艺术表演

(1) 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

(2) 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

(3) 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

3.识读乐谱

(1) 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2) 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

(3) 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1) 能够自制简易乐器。

(2)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即兴创造

(1)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2) 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

(1)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2) 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

(3) 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

(4) 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

2.音乐与姊妹艺术

(1) 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2) 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 能够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

(2) 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完整地背唱所学过的歌曲,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能够随着音乐自由发挥想象力,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表演。

3.感受生活中的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4.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六、教学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用轻松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喜爱音乐课。

3.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4.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丰富课外音乐活动,以学生的爱好为主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习音乐。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音乐教学工作计划方案范文2本学期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担任了三个年级的音乐课,这对于我来说,是一项新的任务,也是一项新的挑战,有一定的难度。但我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在这学期的音乐课当中,我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和进步。

一、 教学分析:

本学期初一年级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化的学习音乐,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学生爱学、愿学。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

其它年级的学生能够遵守纪律,接受理论知识也比初一年级要快,而且声音音域明亮,感情处理能够参考老师的建议,对歌曲的处理更加细腻和丰富,本学期的乐理知识容量较大,难度加深,学习巩固c调、f调的基础上演唱乐谱。主要以练习和巩固知识为主,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老师带领学生找到问题、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体味解决问题时的喜悦。本学期在上课同时我要注意加强巩固音高概念、巩固学生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乐理知识。教材中的律动和舞蹈较多,应注意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节奏甚至歌词,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和自编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在音乐课的设置上,分为歌曲、乐理、综合练习、欣赏、器乐学习几大部分,各部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分局每课的具体情况进行穿插教学,避免学生因为学习某一内容而觉得枯燥和乏味。

二、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音乐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在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以及手、脚、脑、口的配合,为了更好的发挥音乐课的这些优势,在学习中,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营造不同的教学氛围。在音乐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通过聆听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启发做出相应的动作。对学生的语言交流、智力发展大有益处。可以通过音乐教学上的多样化、丰富学审的想象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在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的实施:愉悦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学习,都要使学生学的快乐。使他们能兴致勃勃,主动积极地投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的活动中去。

艺术性:在教学中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从而进行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三、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多向其他的专业教师学习,加强操作方法的探索和训练,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音乐文化修养。2、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把握、控制课堂环境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音乐教学工作计划方案范文3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我校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一,教育理念的思考,必须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往教学从教师的教考虑较多,以教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学。它的理念是建立在教师中心论上,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教、传授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所以教育理念定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理想价值观。基于这种教育理念,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面向每一个中小学生。其中包括那些对音乐并不敏感或兴趣不浓的学生。音乐课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为此,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能力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因而其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所以,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这一切,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相辅相成。

三,钻研教材编写的思路。

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1.以审美为中心

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以往音乐教材的视角往往单纯从音乐到音乐,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近年来国外教育,很重视从音乐文化上去开拓。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作为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音乐拓宽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本教材的内容,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文化主题组织教材。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它自身的体系,音乐学科也不例外。从音乐的诸要素的感性体验认识;从最基本时值一拍到各种音符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单一音色到复合音色;舞步到动作组合;从打击乐器到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的演奏等等,教材都一一通过名浅入地步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需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技能。

4.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在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往往偏重于艺术实践的结果,而对实践过程的教育价值重视不足。故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艺术实践的最后结果,也要重视实践的过程,重视这个过程中的探究与创造,重视过程的教育价值,做到结果和过程并重。在教材的歌唱、演奏、欣赏教学中要加强探究性、创造性活动。在教材的编创与活动中,编有大量的实践要求,让学生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中小学的音乐创造非专业意义上的音乐创作,主要表现为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动作(律动、舞蹈),也表现为旋律的编创,以及对音乐的不同演绎。

5.加强综合与渗透

其一,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如:演唱、演奏教学与音乐欣赏教学相联系;演唱、演奏、欣赏与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联系;感受、体验、表现、鉴赏与相关音乐文化相联系等。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在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能够横向联系,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能力。其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如: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建筑、影视等。其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如:音乐与文学、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

6.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