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教学研究范文

中学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教学研究

第1篇:中学教学研究范文

营造科研氛围,激化教师内需

教育科研是一只"隐形"的手,它在无形中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科研是一种"内动力",它促进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是一副"催化剂",它加快着学校办学特色,办学风格的快速形成。为此,教研室积极开展了如下工作:

1,召开了"三会"。召开了学科组长及教研员会议,部署了学科教研工作;召开了市级课题负责人会议,重申了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召开了区级课题研讨会,对前段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反思,肯定了成绩,找出了不足。

通过召开"三会",明朗了我校教研的"四个点",即: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

2,安排了"两课"。市级立项课题展示课,课题研究探讨课。

安排"两课"的目的是:一是,对已在自治区与呼伦贝尔市立项批准的课题,力争做到课题到组,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认真落实,不务虚名,分阶段检测评估,逐渐积累成果,切实做到在研究中探索,在研究中推广成果;二是,将学科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重抓学科教研,将教研活动落在实处。

①严格执行教研管理制度。

各学科组有教研活动计划,教研工作总结,教研活动记录,课题活动记录,保证每周召开一次教研组教研会议或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②各学科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

如语文组:开展硬笔书法比赛;开展文化节活动;化学组: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请名师做专题发言,开展案例评析式教研活动;数学组:开展数学竞赛活动;做学生考前心理辅导及备考工作;历史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开展指导性教研活动;地理组:按年段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开展竞赛活动;计算机组: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并负责维护大济中学网站;体艺组:开展各种球类比赛,英语组:开展教学叙事活动,课例研究活动;政治组:开展小论文写作比赛,开展高三教学研究活动。生物组:组织开展生物趣味知识竞赛活动;物理组:开展高一基础辅导,高二,高三拔高辅导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我校上下形成了浓浓的教研氛围,而且丰富了教学的内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组,深入年段和教研组,了解教师教学情况,课题研究落实情况,与一线教师共同切磋教材教法,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诸如:课题总结报告的撰写,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如何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等。

④开展"教育叙事"和课例研究活动,并与教务处协调抓好教育教学常规检查督促工作。

⑤限定课题数量,保证课题质量。为保证课题研究质量,避免科研泡沫课题的产生,本学期我们采取了限定课题立项数量的措施,把精力放在了已在市,区立项的课题上。

二,继续实施试题命题质量反馈制。

为促进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会考试题,高考试题,真正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进而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教研室在严审试题的基础上,对基础年级51套期中试题,33套期末试题的命题质量,从页面制作,试题结构,考场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反馈,保证了试题的命题质量,强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打算

第2篇:中学教学研究范文

摘 要 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的促进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在对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学体育研究工作中常用几种研究方法,希望能对中学体育工作者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教学研究 中学体育 实施方法

所谓的中学体育教学研究是指,为了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提升中学体育教育的质量、揭示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质、探索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律,从而把体育教学实践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着眼点,采用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对我国中学学校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 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意义

(一) 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研究,有利于中学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体育教育在我国开展的历史并不长,体育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仍然是一个较新的教学科目,特别是有关中学体育的教育理论体系还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均来采用于移植于专业的运动训练和普通的体育锻炼,然而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无论在活动目的、过程实施、活动对象以及活动条件等诸多方面都与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移植于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体育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中学体育教学的需要,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只有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从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出发,深入研究中学体育教育理论、不断探索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才能创建和完善一套符合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特点的、专业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所以说,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开展,有利于体育教育工作者正确的认识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有利于克服中学体育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利于中学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 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研究,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深化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然而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一直存在理论研究不足、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尤其是体育学理研究和教法研究的不充分,对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是一个很大的制约。除此之外,部分学校在改革时倾向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然而在将国外的经验运用于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时,却由于可行性分析和论证环节的缺失,常常导致生搬硬套、食洋不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追根究底,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我国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不足,因此大力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科学的体育教学研究能理性的分析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和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情况相符的教改目标和教改措施,从而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深化。

(三) 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研究,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

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已经成为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保障之一。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学活动越来越多的具备了研究的性质,任课教师的研究能力会直接影响其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学研究工作有助于体育任课教师更客观、更准确的认识体育教学实践。其次,教学研究工作会激励体育任课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第三,教学研究工作能有效的培养体育任课教师的创造性。第四,教学研究工作有助于任课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顺畅交流,有助于体育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开展,对中学体育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 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实施方法

(一)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书面的、间接的教学研究方法,是研究的实施者依据既定的研究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设计出若干问题,然后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的一种研究方式。问卷调查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即:设计问卷、确定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审查问卷以及统计分析。在这几个环节中,设计问卷是研究实施的基本环节,问卷设计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设计的问题的目的性和逻辑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关注所设计的问题是否偏离调查目的,是否简洁而明确,是否存在诱导性倾向以及调查问卷的长度是否适宜等问题。

(二) 教学观察法

教学观察法指的是体育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行为的观察来收集研究资料,并据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方式。教学观察法相对于其它研究方法而言,具有一定的主观针对性、客观真实性以及集体合作性,而且因为教学观察法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尤为突出,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都倾向于采用教学观察法来收集研究资料作为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

(三) 测量法

测量法通常指的是借助测量工具对被调查者进行测量,从而获得研究数据的研究方法。在体育教学研究过程中,常常采用的测量方式有物理测量和非物理测量两类,物理测量一般指的是身高、体重、速度等的测量,非物理测量一般指的是体育知识、体育心理等的测量。在采用测量法进行教学研究时,通常应该注意关注研究内容的数量化、测量的效度和信度问题以及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式这三个环节,只有科学的处理这三个环节才能保证研究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跃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2).

[2] 陈琳,李雯婷.浅析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究[J].网络财富.2010(08).

[3] 杨年志,尤冬云.浙江台州市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0(02).

[4] 刘洪周.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科学大众.2009(05).

第3篇:中学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翻转课堂;钠与水反应;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6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TS11664),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UGS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5+2+1’卓越化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GDJG 201412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衷明华(1957―),男,江西南昌人,硕士,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小仪器中用尽可能少的试剂(常规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来进行化学实验,它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组成及新世纪化学教学改革趋势之一。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颠覆了传统教学顺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实现了知识的优化;在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大多集中在中小学,高校相对较少[1]。钠与水反应实验是高师院校化学教育专业“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教学训练素材之一[2],也是高一《化学・必修Ⅰ》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文以钠与水反应实验教学为例,报道我们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将微型实验与翻转课堂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具体做法。

一、教学理念

1.我国区域差异大,化学课本部分实验在农村中学开设的条件不一定具备;教师应训练师范生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对化学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再表现,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

2.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力军;教师应率先垂范并适当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师范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

二、教学内容

1.实验目的

(1)通过自主实验,观察钠与水反应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加深对钠活泼性的理解。

(2)通过合作讨论,进一步对钠与水反应产生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2.实验原理

2Na + 2H2O = 2NaOH + H2

微型实验装置见下图。

3.实验用品

操作台1个,套上乳胶头的具支试管1支,镊子1把,米粒大小的金属钠1块,酚酞(2g/L乙醇溶液),H2O等。

4.实验步骤和操作

在具支试管中,加入水至侧泡的中部,再加1滴酚酞试液,用胶头封住支管。用镊子把一小块米粒大的钠投入试管中,然后用肥皂液抹在其管口(抹肥皂液时,应在管口稍停留一会,有利于形成肥皂泡,并注意观察试管内的实验现象)。当试管口形成一个比较大的肥皂泡时,将点燃的火柴移近肥皂泡,能听到氢气清晰的爆鸣声。

5.注意事项

(1)钠粒取米粒大小。如果钠粒太大,生成的气体多,放出的热量多,容易产生爆炸。

(2)取钠粒时严禁用手直接接触,因为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对皮肤有腐蚀性。

(3)用剩的钠粒应放回原瓶,煤油密封保存。

6.思考与作业

(1)如何引导中学生观察认识钠的储存方式、物理性质及合理解释“钠浮在水面、溶化成小球、球四处游动、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红”等实验现象;

(2)结合中学化学课本,利用微型仪器因地制宜地对本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再表现。

三、教学实施及效果

1.教学组织

学生实验人数≤10人,实验2人一组、微型仪器2人一套。

2.教学流程(见下表)

3.教学效果观察

(1)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更强,更适合运用翻转课堂来进行教学;尤其是课前观看微视频,自主学知识点及完成学习任务单,有助于学生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

(2)微型化学实验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新实验方法,组装方便,趣味性强;只要学生一动手,实验现象就会诱发各种猜想或假设,随之进一步的取证和分析让学生体验“实验―失败―思考―再实验”直至成功的科研过程,实验室成了师生、生生探究知识的互动场所,从而有很好的知识内化效果。

(3)成果展示让学生上台讲解以及课后的小论文撰写,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学生知识得到升华,个性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总之,我们将微型实验与翻转课堂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教学才两年就受到学生的欢迎与肯定。仅“钠与水反应”这一个实验,学生就提出有价值的实验改进方案十余种,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教学参考》《广东化工》《江西化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实验改进论文12篇,如陈彩虹等人发表的《纳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马少玲等人发表的《纳与水反应的微型实验改进》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学教学研究范文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本文就如何改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中学化学 实验教学 改革策略

化学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所以无论是新授课教学还是复习课教学,无论是概念原理的教学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都应当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和重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作为教学的起点,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开始,激发学生思维。抽象出系统的化学知识,然后预测未知的实验现象,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新的实验现象,创造出新的结论,这是化学教学的真实面目,也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就是以其为核心目标而进行的。为了使化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对实验教学作了以下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

许多化学原理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发现和验证的。同时,化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是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此外,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2.在化学实验中能够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

实验技能是指学生采用已有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通过实验实际操作解决未知的化学问题。它包括实验的设计原理、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技能,还包括实验的实际操作,所以化学实验并不是把课本上的实验简单重现的过程,而是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外界的实验操作来构建新的理解。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生只有将掌握的知识、生活经验融会贯通,并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激情和学习效率。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的事项

1.加强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还要求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同时要求学生敢于实践。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近距离的观察和思考,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实验中获取宝贵经验,勇于面对困难,最终战胜困难。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能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终生受益。

2.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多数化学实验会消耗大量的药品,产生各种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或固体,对外界环境产生污染,处理不当会损害学生的健康。在不影响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操作方式,设计成微型实验,减少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构建,更能使学生从实验中养成“从我做起,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高尚品德。

3.强化实验安全意识,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

在化学实验中,因为要经常接触各种化学试剂,而不少化学试剂是危险的化学药品,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供—些相应的应急措施的知识和设施。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这既是化学实验教学应重视的问题,也是对学生安全负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将演示实验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比直接由教师简单的演示给他们观察更清晰直观,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避免了教师机械的讲实验,学生死记实验,纸上考实验,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引导学生实验,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实践者,保障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现象、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升。一般地说,对于那些操作比较简单、耗时短、安全可靠且无污染的演示实验,只要让学生参与实验,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离子的检验”等许多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学生会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结束后认真思考,同学之间也会积极讨论与交流。教师只需要在最后做简要小结,就能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社会化的交往,促成个体发展,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教学思想。

2.变课本上的实验为个性化、开放性实验,增加实验的设计性。

过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一般是验证或巩固之前学过的相关化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先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精心构思个性化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推选最佳方案,再全班交流,后由教师补充归纳得出最优方案。

教师准备相关的药品和仪器,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独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做完实验后,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写出实验心得。这样虽然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但增强了实验的开放性,实验更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很有帮助。

3.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好方式,兴趣小组的活动除举办扩展课内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有做化学趣味实验、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如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后,指导学生用水果、食醋等制作电池,并用电池使生日贺卡上的小灯泡发光。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满足了他们个性发展等多种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不能过多沿用课本上标准化的装置和操作,只模仿不创新。我们应以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探究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学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学英语 教学 情感教学 研究

一般定义下的教学过程指的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及反馈控制的过程,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间心灵碰撞及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是人特有的一种机能,对客观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而产生的不同心理变化及行为。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会促使对事物认知欲望的不断提升,而消极的情感则会使人对事物失去认知、探索的兴趣,扼杀其积极性及创造性,使人生变得枯燥无味,失去光彩。美国心理语言学及教学法研究者Krashen认为,情感因素是人对外界输入过滤的元素,学习情感因素会对语言的习得产生重要影响。即加速语言习得或者阻碍语言习得;所谓的英语情感教学就是利用情感因素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英语学习情景,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及效果,使学生在优越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地发挥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实施英语情感教学进行浅显分析,望能对有关中学英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以情感动学生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传授英语知识,很少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融合融入。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死板地传授英语知识,有时候因为教师个人因素上课时情绪不稳定,一旦遇到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的情况就会大发雷霆,学生在紧张的压抑的气氛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国外的有关心理学家曾提出:在人的信息表达过程中表情是情感表达的信号,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容易被人接受的表达方式。所以,中学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用和蔼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让学生在情感浓郁的氛围中积极地学习英语,接受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于部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此类学生的学习习惯,查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应地对于学生方面,只要认为老师重视自己,尊重自己,他们的心情会变得很愉悦,乐于学习,乐于进步。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而不是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过于偏爱,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冷漠,应一视同仁,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及心理、道德培养为目标。教师应在课余的集体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不善于交流沟通的学生,更应该鼓励他们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传递给老师和同学们,让他们迈出自己封闭的世界,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对人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研究教材, 挖掘情感因素

在情感教学中,教材是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元素,其中情感元素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发掘教材中精华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设置合理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情感氛围中,让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般来讲,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包括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显性情感因素指的是利用教材中富含情感因素的图文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情感因素。而隐性情感因素是指教师利用教材中的饱含情感因素的文章片段,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然后教师给予合理的指引,让学生自己发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这就是所谓的隐性情感因素。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在注意自己的言行的同时还要合理利用显性和隐性情感因素,双管齐下,培养学生挖掘情感因素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使学生内外兼修,即提高学习的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情感态度。

三、积极评价, 升华情感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客观反映,客观判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不仅是对自己教学质量的检验同时也是发现教学中存在不足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对学生的信心有直接的影响。科学的评价能够增添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而错误的缺乏客观辩证的评价会造成学生学习信心底下,影响学习乃至后来的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评价,客观科学地对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在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评价体系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评价内容发展为课堂教学评价,单元评价、学期评价、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不管是任何形式的评价都要尊重客观事实,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勇于实践,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情感教学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用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感浓郁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中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情感教学方法,融入自身情感,身体力行、客观评价,为培养祖国的未来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莉.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第6篇:中学教学研究范文

有效教学的主要标志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具有一定的学习方向。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而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另一方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讲“血液的成分阳寸,可以拿来几张病人医院的血常规化验单,通过让学生观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争议、探索:红细胞的正常数值是多少?作用是什么?红细胞缺乏会是什么症状?应该怎么食补??白细胞的正常数值是多少?作用是什么?白细胞突然增多说明了什么问题?一般应该怎么治疗?血小板的正确数值是多少?血小板缺乏说明了什么?怎样进行血小板的治疗?一连串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有效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以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学。

二、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生物实验成果

动手实践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身旁的实验器材和生物实物到处都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生物实验中学习并掌握生物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我组织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用卡片制作了“小鳅鲜找妈妈”的青蛙不同发育时期的图片,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场景,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以游戏的形式演示,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从而很牢固的掌握两栖动物完全变态发育的各个阶段。在进行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教学时,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两种植物的感受,要求学生课上课下完成并展示成果:①表格制作比赛:要学生用一张纸,制成表格,列出两种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比赛,看谁的表格制作的全面;②收集不同植物的叶、根、种子等,分析比较它们的不同,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平行脉和网状脉、直根系和须根系、胚和胚乳等相关知识呢。再例如在学习长骨的结构以及骨的成分和关节的结构时,我都会提前要求学生上课时把家里吃剩的相关骨头等带过来,当然我也会借助挂图进一步讲解,这样借助一个个学生非常熟悉就在身边的实物器材,通过观察、研究、讨论,让学生慢慢进入主动探究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到相关知识。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三、重生活应用,让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生物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生物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生物的信心,学会用生物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生物学习的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用生物”的意识应包含:用生物的眼光去观察和说明,用生物的方式去分析和处理。用生物的知识去观察和说明,主要指用生物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移栽植物为什么一般要选在阴雨天或者傍晚,并且还要去掉部分叶片尽量保护好根?肝炎病人为什么怕吃油腻的食物?吃饭为什么要细嚼慢咽?韭菜和韭黄的不同?为什么说大树地下好乘凉等等!用生物的方式去分析处理,是指运用生物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学好生物的愿望与信心。例如根据氮磷钾不同的作用,去解决不同的农作物或者在农作物成长的不同时期需要施不同肥料的问题;根据所学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成分,用食补的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的贫血、便秘、高血压、夜盲症、询楼病等等诸多疾病!

四、营造生物教育教学温馨育人的环境

第7篇:中学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审美教学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指归的。而美育(审美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手段。通过审美教育,不单单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其立足点是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净化,美化人类。只有具备审美能力和创造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才可能让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心灵,得到精神升华,它的美化,进入生命最高状态。因此,审美教育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精神世界水平。

一、在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文学审美方面,中学语文课文中包括一个个全面的形象美和各种各样的审美风格,比如苏州园林,朴实的美丽小橘灯,精致的外壳,等等。教师通过挖掘和分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一方面,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方面理性指导、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要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到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活跃想象,生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其次,要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最后,要抓住美的意境。王国维的意境说已经为人们所认同。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家所勾画的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旅行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昏暗的,小桥旁边的人家是稀稀落落的。在荒凉的古道上夕阳残照,西风扑面,无家可归的游子骑的马是消瘦的,举目所见,整个景物是如此悲凉、凄惨。这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断肠人”的审美感受与心境的写照,或者说是断肠人悲凉心境在自然景物上所打上的印记。

二、中学语文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是借助语文教材、语文课堂及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美的因素,强调的是以美育人,以美启智,从根本上讲,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改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一种语言规范,又是文化和艺术,我们用来积累精神财富的一项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特色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首先,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审美能力,然后转达、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学生共鸣。其次,以正确引导学生对“美”的理解,启发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语文作为载体的美,时刻体现着不同主题。

三、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因此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包括教师和学生)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首先是激趣美。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兴趣。老师的角色,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个方向,即通过文本仔细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营造美丽的情感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进来。

其次是培养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逐渐建立的。教师应珍惜,呵护,在阅读模式的文章上下工夫。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地发现美、感受美。

四、结语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材料中无处不在,与当前审美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中学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必需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中的审美教育的内容,与各种各样的审美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发挥很大作用,并有利于学生在早年追求美好的事物,感觉美好的生活,有利于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刘丽红.谈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

[2].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张和发.寓审美情趣培养与语文教学中[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第8篇:中学教学研究范文

一、计量概念概述

中学化学阶段,涉及的计量概念众多,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均有,如表1所示。

二、计量概念教学策略与运用

1.强化概念在学科体系中的功用

在“物质的量”内容的学习中,教材仅以“为了将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之间联系起来,在化学上特引入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等概括性的信息。学生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会知道物质的量的定义以及运用几个相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如图1)。这也基本达到了课标的教学要求。但是,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学习对学生发展会有怎样的帮助?这是概念的功用问题。尽管大家都知道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但要做到不断深化并说明其重要性,还值得教师不断提醒自己在教学中时时渗透,尤其在高一,学生刚刚由初三定性学习化学到定量学习的转变的重要阶段。例如在物质的量相关的教学中,随着教学的逐步递进,应该告诉学生物质的量不仅是将宏观可称量的物质的质量与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比如称量了56.0 g的铁,实际上相当于称量了约6.02×1023个铁原子;还可以将宏观可以量取的液体或气体的体积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比如喝下18.0 mL水,就相当于喝下了6.02×1023个水分子;标准状况下,收集到22.4 L的氧气,就相当于捕捉到了6.02×1023个氧分子……类似观念的渗透,就将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变得具体,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一目了然,学生感受更加深刻。

在“化学平衡常数”教材内容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收获:从定量角度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定量表征和比较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常数跟温度有关,并能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越好,学生在课堂的的收获会更多且具体

。但实际上,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平衡常数远非一节课的内容学习就能渗透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应该让学生明白通过学习化学平衡常数,可以把定性描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从定量角度进行解释,从而为调控化学平衡形成思路。这点特别是在后续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等的学习、理解与应用中,可以充分体现化学平衡常数(几类平衡常数)的价值与功能。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认识由孤立发展为系统。同时,结合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多举一些与平衡常数知识相关的应用,如工业合成氨、沉淀转化法在工业酸性废水中的应用等,学生对平衡常数的认识会更加立体、丰富。

2.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

(1)关注学生前概念

以物质的量为例,以学生前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为基础的建构值得借鉴。例如,C+O2CO2,学生理解此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没问题的。

C+O2

CO2

微观: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宏观:12 g碳32 g氧气,44g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教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m(C)=1.993×10-23g,一个氧分子的质量

m(O2)=5.316×10-23g。通过计算12 g碳、32 g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6.02×1023。是不是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接着给出一组不同微粒数的质量,来计算其所含有的微粒数目,如表2所示。

(1)按要求填表

培养学生基本计算能力

(2)第1、2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反应物的浓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3)第3、4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生成物的浓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4)你能从上面4组数据得到什么结论?平衡常数与浓度无关

学生不难发现,各组数据平衡浓度按照关系式计算所得结果几乎一致。4组数据得到的结论是:对一个确定的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间各物质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的的规律;不同起始浓度,不同起始物质不影响平衡浓度间的这种定量关系的规律。到此,化学平衡常数概念基本建立。当然,也可以利用其他表格进行补充并挖掘其数据的

化学习题的解答,常常采用教师或学生讲解评析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那些与实验有关的习题,如果习题涉及的实验器材、药品易于准备,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在进行习题解析时不妨借助实验来加以强化说明,这样往往能达到解题思路更清晰,认识化学原理更充分,理解概念更透彻,课堂教学更有趣,学生更容易掌握的良好效果。

一、运用实验解析有关化学实验类习题

1.人教版上册第42页第4题(1)题“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与“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的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是否相同?哪种方法可以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在习题讲解时,对于答案有部分同学难理解,特别是说不清楚原因,于是笔者准备好药品和仪器,请一位学生分别按题中要求进行操作,让其他学生观察,结果现象十分明显,并且看到现象后又追问“为什么”,结合实验很快就理解并解决问题。

2.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实验操作中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笔者按照错误的步骤演示给学生,当水回流到导管又即将到达试管口时,再迅速地补上点燃的酒精灯,明显地观察到导管中的水柱被“赶”了出来。这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水槽中的水可能会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冷而炸裂”的描述就容易理解了,从而避免了学生纯机械记忆此知识。

功能,得到更为全面认识的化学平衡常数。

3.变式练习,提高认知水平

一般来说,关于计量概念的考查通常是围绕某个关系式(或等式)展开,知道了两个相关量,就可以求未知量。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的难点通常表现在关系式(或等式)找不到或相关量找不到。有些相关量涉及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解,如例1。

例11 g N2中含有n个N2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可以表示为()。

A.14n/molB.28n/mol

C.n/14molD.n/28mol

学生必须想到宏观(1 g)与微观(n个)的联系要以物质的量作为桥梁,并以此建立关系式(见图1),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有些题目中相关量线索明显,但相关量被隐藏,如例2。

例2工业生产中有时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法来测定沉淀后溶液中Cr3+的含量,其原理是Mn++nNaRnNa++MRn,其中NaR为阳离子交换树脂,Mn+为要测定的离子。某次测定过程中,将pH=5的废水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后,测得溶液中Na+比交换前增加了4.6×10-2 g・L-1,则该条件下Cr(OH)3的Ksp的值为。

学生很快就能知道要求Cr(OH)3的Ksp当然要知道c(Cr3+)和c(OH-)。问题在于,这两个相关量不好找。c(OH-)的相关量是c(H+),通过pH、Kw可以求解;而c(Cr3+)通过分析则只能通过题目条件中的方程式来求解。当然,学生还得知道n=3,g・L-1还得转化为mol・L-1,才可以准确求解。

要说明的是,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实行题海战或是为了寻求难度而出难题。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进行巩固与突破,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中学教学研究范文

语言教学,一般分为两种: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教学,本民族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即外语教学,他民族语言教学。本论文研究的中学语言教学属于前者范畴,即研究中学生的母语教学----现代汉语普通话教学。那么“什么是中学语言教学”呢?有的学者定义为:“简言之,语言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汉语的字、词、句、篇及听、说、读、写的教学,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赏析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与,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因为语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另外,一般教师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教学就是讲字词句和语修逻,有的认为语言教学应以讲文学语言为主,也有的认为讲解生字难词或者找到课文里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也算进行语言教学。

从以上论述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什么是语言教学”的研究甚少,因此,对其含义的概括还是十分模糊不清的。除了第一个对语言教学进行系统的定义外,后面那些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片面的,大多仅看到语言教学的某一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什么是“中学语言教学”至今还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

二、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内容

我们在了解语言教学“是什么”之后,接下来要探讨的即为“语言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了。众所周知,中学语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甚至有学者认为,语言教学内容涉及整个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余映潮看来,有关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每一项内容中都大有文章可作。而张传宗更是认为,中学的语言教学,包括从写字、用词、造句、组段到成篇,从记叙、说明、抒情到议论,从诗歌、散文、小说到戏剧,从一般用语到应用文习惯用语,从语言的理解、欣赏、模仿到创作,从实用语法、实用修辞到实用逻辑,从文言的实词、虚词到句式,以及学习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中常用的语言,等等。还有学者深入研究了语言教学内容的组成要素,像杨光东对中学语文语言教学体系进行了要素分析,认为语言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解读语言、感悟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庄文中通过对历年语文大纲的分析,分别总结出初、高中各阶段语言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知识和读、写、听、说中的语文能力两个方面。

相比语言教学的含义,对语言教学内容的研究明显要深入得多。一方面大家看到了语言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性,有利于避免走单一重复的教学路线;另一方面,学者们深入挖掘语言教学内容的构成要素,无疑有利于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水平。杨光东所提炼出来的语言教学体系五要素,有利于让教师知道学生树立语言意识,通过学习语言,提高其表情达意能力,而庄文中制定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体系和语言能力教学体系,更是给中学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依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对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多的。首先我们来看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张传宗从十二个方面论述了语言教学对促进语文教学所起的作用: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利于落实思想教育;有利于进行文学教育和贯彻美育;有利于进行文化知识教学;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有利于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三多一少”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会学生写好字、写通文章;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使学生参加语言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好其他学科。

张大文也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规律性运转的命脉;是课堂教学操作过程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中心;是培养语感能力的根据;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是进行具有语文特色的思想教育的源泉。金永红同样强调语言教学的作用,她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加强语言教学,因为在她看来,只有加强语言教学,才能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才能为语文课开辟一条正确的教学路子,才能纠正教学中存在的忽视语言教学的种种弊病。还有学者单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谈到了中学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徐慧琳和韩文和认为在阅读能力培养中注重语言教学,让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使他们自己读懂文体,体现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原则。同样,贾荣仙、武志红也认为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基础和核心,阅读教学才会有正确的路子,整个语文教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正因为语言教学有以上诸多方面的作用,由此决定了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于是许多学者提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语言教学”等观点,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一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余应源就认为“语文课就是以工具性为本质的言语教学”;邹兆文、叶熙剑在《试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一文中提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同样,潘新和、岳增学都认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语文学科无疑首先是语言学科。二是由汉语、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冯玮青认为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以音、形、义的结合为其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字系统。再者,汉语的句型、句式繁复而灵活,句间的衔接和插入也大有讲究,因此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在语言文字上下工夫。三是由学生的知识状况决定的。由于现在不少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毛病甚多,错别字、病句、文理不清的现象相当普遍,冯玮青认为,有语文专家提出要把“通顺、连贯、得体”作为语言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完全正确的。张传宗也提出,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切实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善于理解、长于表达、勇于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四是由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的。在马秀英看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高考也逐步在适应改革的需要。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型看,很重视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语言规范运用的能力;对语言信息的准确理解、筛选、概括、阐释、评价的能力和对语言运用的速率等,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总结有关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语言教学,不论是从总体还是单方面,大家都看到了加强语言教学对促进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性质,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同时,众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语言教学突出地位的论述更是将语言教学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强语言教学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四、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现状

语言教学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必须加以重视,但实际中学语言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不少从事语言教学的人对此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王传高、董菊初在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感到中学语言教学存在以下误区:重思想内容解读,轻语言形式分析;重课文的阅读,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重新字生词的教学,轻关键词语的品味;重语言知识,轻实践训练;重言教,轻身教。同样,马秀英也认为,语言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重文体教学体系,轻语言教学体系;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重作品内容,轻词语句段;重词语积累,轻语言表达效果。卢望春对当前语言教学的现状论述为:许多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优化设计,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我们许多教师过于强调结构分析和内容理解,而忽视借以表达内容的语言教学,使许多学生在想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出现搜肠刮肚,不知所云的怪现象。汪咏国眼中的语言教学是教“偏”了、教“歪”了,这种“偏”和“歪”表现为:一是架空分析,不触及语言现实;二是搞繁琐讲解,翻来翻去,什么都讲,就是不品味语言;三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讲不透语言,不会讲语言。而在钟卫红看来,长期以来,语言教学始终只是一种技能训练,以讲解语言知识为教学目标,停留在分析语言知识的层面上,本质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语言训练,因此,学生只是消极地获得知识,没有语感的体验,语言表达更是苍白无力。

从以上分析看来,就目前中学语言教学的整体现状而言,对语言教学的重视是很不够的,语言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语言教学难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诸多学者提出语言教学存在各方面的现象、误区,表明人们看到了语言教学存在的不足,因此,语言教学面临着改革。但是,在对语言教学现状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听到的都是批判的声音,不可否认,中学语言教学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如果因此而否定中学语言教学,无疑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另外,在“破”的过程中,缺少建设性的意见,不能为下一步完善语言教学提供明确的依据。

五、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加强语言教学,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方法得当,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探讨。冯玮青结合自身体验,谈到了在语言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理解语言材料,准确传授知识,提高语言教学的科学性;把握个性,讲清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具体感受作家是“怎么说”的;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学因素,以丰富、深化语言教学。在王首军看来,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教学,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教学;加强说话能力的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黄纯钢总结出语言教学的四种方法:读精彩文段、讲关键词句、品深层内涵、评语言现象。熊芳芳对于怎样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这个问题,她认为在实践探索中,或添加、或删减、或调序、或置换、或勾连、或对比,六种方法各有其妙。与她持同一观点的还有张立成,只是他把“勾连”换成了“衬托”。杨俭和郑维玲都十分肯定比较法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郑维玲认为语言教学中的比较是从课文入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比较点,把握文章语言的特色,进而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而杨俭更是从语言、内容、文体、写作方法、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方面探讨了比较法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除此之外,郑维玲认为有助于语言教学的方法还有拓展延伸法、想象创新法。还有学者谈到语言教学的艺术,即科学地、生动地、高效地进行语言教学的思路、手法和手段。余映潮认为语言教学艺术大致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语言研究的艺术,即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提炼,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运用课文;二是教师实施语言教学的艺术,即教材处理的艺术、课型设计的艺术、教法实施的艺术。夏雨周也列举了语言教学艺术的三个方面:语言的转化艺术、语言的鉴赏艺术、语言的再造艺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就从以上总结的情况可以发现中学语言教学的方法可谓是不胜枚举。这些方法的立足点都抓住了“品味语言”这个关键,完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把语言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言。以上所列举的诸多方法,都是学者从教学实践和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可操作性、时效性都较强,教师如有选择地、灵活自如地运用于语言教学中去,必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

六、关于中学语言教学与相关理论

任何实践都需要有理论来支撑,中学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与之关系最紧密的莫过于语言学理论。在庄文中的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中学语言教学是最基础的教学,更需要语言最基本的原理指导。语言的工具、思维特性,直线性和层次性,组合性和聚合性,这些语言的特性及其理论,直接指导语言教学。语言学的内容,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语用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等分支的内容,必然为中学语言教学所选用。语言学的方法,如观察法、对比法、类比法等,中学语言教学可以借鉴、改造,并创造适合中学生的语言教学方法。

徐纪臣也认为语言及其教学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又对语言教学实践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可以说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每一次大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以语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基础的,各种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的语言教学实践才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在张福荣看来,新课标下的语言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认知语言结构、语言单位的意义及其功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知作者创作这些作品时的语境信息,这就必然需要相关的语言理论作指导。除了语言理论,还有人甚至把心理学理论也运用到中学语言教学中来。李海林认为,语言能力直接表现为言语主体与言语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与语言能力相对应的这种心理组织结构,我们称之为“言语图式”。如果我们把言语图式作为语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把语言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构建言语图式的阶段,一是巩固言语图式的阶段。这两个阶段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教学单元,若干个这样的教学单元组合在一起,推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另外,有些学者还把眼光转向了国外的语言教学,试图从中吸取一些对我国中学语言教学有用的经验。姚海林、赵丽琴在研究美国语文学习和教学后得出的结论是:目前美国语言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整合性,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整合、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策略的整合,这种整合趋势中所反映的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无疑对中国目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之持相似观点的还有董蓓菲,她也认为美国整体语言教学法把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视为语言本身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把语文教学的范畴推广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具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