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大学生职业困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困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职业困惑

第1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14-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并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就业政策下,高校大学生的择业观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来,因受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新旧择业观的冲击和人生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使其自身的择业观更加复杂。所以,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学校、家庭、政府必须面对一个迫切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困惑

当前应届生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那么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大学生是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毕业之前对未来充满幻想,但是真正临近毕业,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有些同学则感叹:世界之大,却无我容身之地。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

曾几何,大学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有着较高知识层次道德素养高的群体,但如今,大学生随意毁约、任意跳槽的现象经常发生,不少大学生签一家谈一家,更有甚者,在履历上作假,使得很多用人单位不敢受用。

(三)优生不一定有好岗位

在大学里面老师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总是说品学兼优的学生将优先推荐好的岗位,但是在实际推荐过程中,企业也不是按好坏优先来的,但是学校在推荐学生时,则通常将优秀的学生先推出去,导致“好”学生不一定有“好”岗位,“差”学生不一定就是“差”岗位,这样就容易导致教育和实际结果的差异化,自然使得课程的说服力降低。

(四)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

目前大学生在面试时,经常会听到招聘人员问:“你有工作经验么?”相信这个经历,很多大学生都面临过,而且每年还在上演着,在目前就业严峻的情况下,想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工作经验这一要求放宽是很难的,毕竟没有多少企业愿意拿自身的效益让你作试验的,那么关于经验这块唯有从自身找办法了,所以,许多大学生在寒暑假的实践中选择了做家教、去商场搞促销,这些虽说有点“花拳绣腿”的感觉,但是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毕竟是社会经验的积累。

(五)大学生期望值较高

我们应该承认,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充满着抱负的,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愿意做,整天怨天尤人,一副不得志的样子,平时“纸上谈兵”“口若悬河”,但是一旦做起实事,则一筹莫展了。

(六)社会歧视严重

以下一幅图为近期网上流行的一幅图,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女大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男生,部分公司还存在歧视乙肝携带者,这些现象都严重伤害了求职者的感情,这些人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手段

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首先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建立适应就业的指导机构,指导形式上要以指导课程为主,并经常邀请招聘专员介绍用人政策,请往届毕业生介绍他们工作创业的历程,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挫败教育,培养坚强意志

目前大学生都是90年代的,都是在娇生惯养中长大,一旦处于挫折中可能会出现堕落的现象,则需要各个高校加强学生的挫败教育,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这就要在进行就业指导中明确学生的人生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确定具体可行的近期目标,教会学生能够直面挫折并学会自我调适。

(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他们职业人生的第一步,在我们一年级开始,就应该设立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掌握规划自己职业的方向和技巧,建立大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使大学生清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进一步明确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帮助自己就业,走进企业,走向社会。

(四)加强就业指导网站建设,给学生适时提供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成为了社会的一个重要服务,就业指导网站的建设时加强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广大的毕业生、应届生建立与国家指导网的链接,与各地区人力资源、企业进行信息交互来缩短用单单位与毕业生(应届生)的时空距离感,从而无形之中激活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提供了快速、及时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三、总结

“就业为民生之本”,只有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确保我们社会不断蓬勃的发展,作为当代社会的领军群里的大学生更该做好就业指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选勇.大开放的就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第2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价值排序

就业价值取向是每个主体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认定价值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先性或倾向性排序,价值排序则是每个道德主体自己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所认定的价值排序表。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科技发展、就业形势、家庭环境和个人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会作出不同的就业价值排序和选择,比如工作地域、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发展空间等价值排序。就业价值排序不是单纯的先后排序,不仅具有优先性和交叉性,甚至会出现碰撞和冲突现象,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从而产生就业选择决策与规避风险的思想困惑,出现典型就业还是灵活就业、守陈就业还是创新创业等现实难题。以“互联网+”思维科学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有助于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困惑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观和消费观,新业态、新就业创业方式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社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生态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和价值判断会出现交叉甚至冲突现象,导致就业价值取向出现思想困惑和现实难题。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主要是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和就业选择决策的困惑。就业价值排序的优先性不同导致就业选择决策出现冲突,比如优先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追求社会价值,优先选择满足个人生存需要还是坚持理想追求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需要理论则认为人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生存需要则是每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价值取向的内在驱动。大学生在面对生存需要和个人理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等价值排序时,潜意识把生存需要放在决定性的位置,就业价值选择和排序中生存需要的价值选择占有优先性,在职业评估、判断、权衡时侧重于职业所能带来的实际物质经济利益。根据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抽样调查,就业价值排序中,男生、女生选择发展空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3.2%和37.9%,薪酬待遇选择所占比例分别为17.5%和18.3%,工作地域选择所占比例分别为13.7%和21.3%。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就业价值排序中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相对弱化。调查统计发现,男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有各自的特点,女大学生更倾向于薪酬待遇高、工作地域好以及工作环境优的职业。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实难题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实难题主要是不同就业方式选择和规避就业选择风险的难题,即选择典型就业还是灵活就业,是选择守陈就业还是创新创业。因就业价值排序交叉性或冲突性,出现就业方式选择风险时,大学生会综合权衡就业价值排序,优先选择核心就业价值并将其他就业价值进行合理排序,“趋利避害”,最大可能规避就业选择风险。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认为,职业选择在于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其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店、微商、众创空间等新的就业方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然而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思想中依旧固守“稳”的价值取向,与创新创业时代的创新价值取向有时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现象,在就业价值排序中优先选择稳定性就业价值,把工作的稳定性和环境的优越性作为其就业价值的优先选择,同时权衡其他就业价值排序,表现在就业创业的目标、行业、地域等选择上倾向于具有较强稳定性的职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显示,就业方式中选择典型就业与上学深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1%和19.7%,选择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8.3%和3%。在稳定和冒险、守陈就业与创新创业的就业价值排序中,大学生倾向稳定性职业;在选择工薪高、社会声望好的职业还是坚持创新创业之间,更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前者即守陈就业,进而规避创业失败的风险;在职业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特别是竞争压力方面,大学生更愿意从事稳定性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地域环境好的职业。

二、价值排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自身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自身因素,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性地影响其就业价值排序。由于就业价值排序的优先性和交叉性,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作出的就业价值排序和就业选择不同,有时甚至出现冲突和融合,产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困惑。

(一)价值排序优先性导致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

价值排序优先性选择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并影响核心价值观和就业观,进而影响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不同文化承载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处智慧,以及现代价值观念和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都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西方国家一直从不同渠道渗透其价值观念,以隐形的方式宣扬所谓的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妄图淡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削弱其民族认同和社会责任感。面对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新旧价值观的碰撞,核心价值观遭遇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导致价值认同路向的模糊性〔1〕,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出现不同甚至冲突情况,比如生存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冲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导致出现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就业选择难题。

(二)价值排序交叉性导致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

价值排序不是简单的高低或是优次的排序,一定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交叉、融合甚至冲突的现象,从而导致就业选择风险和决策难度。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消费观念变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具体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明显的群体性特点,表现了价值排序交叉性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如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贫困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现实压力、家庭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职业岗位、就业地域、薪酬待遇等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选择上,更趋向于稳定性、功利性和依赖性的就业价值排序。而就业困难群体由于就业期望值高,在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选择上更倾向于发展性、物质性和功利性,在职业选择上倾向于发展空间大、薪酬待遇好、行业前景好、就业区域好的职业,导致出现就业选择困难。贫困生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在就业行业、岗位、地域或薪酬待遇的选择上期望值较低,价值排序交叉性选择难度也低,对国家倡导的“三支一扶”、特岗教师或支援西部等就业政策的响应更加积极,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吃苦耐劳、奉献社会的品质,其核心价值取向对就业价值排序决定性作用更强。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路径

在一定的经济、科技、文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和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就业价值取向多样化,涉及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薪金报酬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等。应以“互联网+”思维科学引导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就业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建好“互联网+”新空间,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的冲突性,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就业价值排序的冲突性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引起的,如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以及核心价值等优先性排序,不同情境下会出现不同甚至冲突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方向。学校应以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建好“互联网+”新空间,特别是让互联网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进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职业理念教育,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排序的优先性地位。学校应建好“互联网+”新空间,提高大学生对西方所谓的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思想的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增强其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同时夯实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中核心价值的优先性地位,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切实提高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用好“互联网+”新载体,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就业价值取向的统筹能力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之后其他就业价值的交叉排序,是综合权衡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等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方向。现代互联网、移动通讯、新媒体等具有开放性、敏捷性、新颖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用好“互联网+”新载体,如微信、飞信、钉钉等,开展好网上朋辈交流互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学校应切合时代热点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利用“互联网+”新载体的强感染力,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优化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提升其综合权衡的统筹能力,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中出现的交叉性问题,特别是发展空间、发展地域、薪金待遇等就业价值,进一步切合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组建“互联网+”智囊团,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就业价值取向的决策能力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线上线下就业创业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就业方式。“脆弱就业”越来越不受大学生关注,灵活就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创业的风险性让很多大学生对灵活就业和创业持观望态度。学校应组建由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创业导师等组成的“互联网+”智囊团,线上为大学生创业献计献策、提供创意和智力支持,线下为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进行“问诊把脉”,针对问题开处方,提供理论支持,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减弱“木桶效应”。同时,智囊团可以通过大数据、云技术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不同案例进行分析,并从市场规则、商业法律以及风险概率等方面提供救助方案,减少因就业价值排序造成的就业选择风险和失败概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保驾护航。学校应发挥好“互联网+”智囊团的作用,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促进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的合理化,以提升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决策能力和就业创业成功率。

(四)构建“互联网+”实践模式,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决策风险,实践培育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除了受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影响。面对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就业决策风险,大学生会依据自身的能力进行排序,其就业价值取向则表现为职业工薪、发展空间、工作领域以及社会地位等综合排序。因此,要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就业选择风险,特别是在灵活就业以及创业风险环境下,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切合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需要,构建“互联网+”实践模式,建立创业孵化园、科技创业园、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将高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有机结合,可以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3〕。学校应搭建好“互联网+”创业竞赛、媒体众筹、工作空间等线上服务和线下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就业创业实战能力,解决好大学生因自身实践能力带来的就业选择风险,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具有内在联系。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思维,学校应切合新业态的发展要求,从思想引领、实践能力培养、补短板等方面搭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合理路径,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提高就业竞争力,以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清.论多元文化场景中的道德价值认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28.

〔2〕魏琳,任景敏,刘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99-102.

第3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 考研 选择

[Abstract] Obtain employment or get a advanced study, both for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college 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a major issue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from a realistic point of view in the advanced-study 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difficult choice to make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and student-workers to help them choose the formation of self-sense to do some research, and in hope to help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

[Key words] College-Graduate Employment Advanced-Study Choice

1.引言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考研与就业问题,无论是对社会、高校还是大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1]为了解大学生选择就业或考研时困惑的原因,帮助他们做好这一人生的重大抉择,我们就大学生就业、考研的若干问题对XX大学XX学院四个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6份,收回问卷213份,回收率为98.61%;被调查的213名本科生中,男生125人,占58.69%,女生88人,占41.31%。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与整理,得出了科学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从现实角度对考研与就业做出客观分析、比较,对考研与就业该如何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大学生选择考研与直接就业情况分析

2.1选择考研情况分析

考研有诸多有利的方面:考研有益于个人的发展;有益于国家的发展;有益于高校的发展。考研有益于本科阶段的学风建设,是益于国家、社会的事,是国家提倡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考研,会出现很多弊端和误区,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一是考研不是回避就业压力的“绿色通道”,学历不是最重要的求职砝码;二是考研成本太高,从总体趋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趋于务实,研究生就业形势亦不乐观。[2]

同时,对复杂多变的考研现状,当前大学生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被调查的213名本科生当中,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考研情况的学生有144人,占到67.61%,而了解当前社会大学生的总体考研情况的大学生更是只有107人,仅仅占50.23%。可见,当前大学生对考研情况掌握不多,即使做出考研的决定,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统筹的规划。

2.2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的情况分析

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有利于缓解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有利于及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就业,难免会出现以下弊端和误区:一是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广不深,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不强;二是学生偏重于资格技能的培训,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本科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其目的就是为了多考几个证,便于就业,而忽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13名本科生中,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有133人,占62.44%;而了解当前社会大学生总体就业情况的只有111人,仅仅占52.11%。可见,当前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和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亦不了解,面对变幻莫测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势必会陷入深深地困惑之中。

3.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原因

当前,很多学生徘徊在考研与就业之间不知如何选择,“考研热”开始降温,就业也重重受阻,该何去何从?我们参考学院多年来对学生工作的探索、总结,并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研究,得出大学生在选择考研、就业时产生困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目标不明

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生涯规划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首要原因。学生踏入大学以后,便进入了走出学校和迈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未来的道路复杂多变,并不像高中一样都以高考为最终目标,于是在人生目标选择的十字路口,大学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我们调查的213名本科生中,有清晰明确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和目标的只有110人,仅仅占51.64%,而2006级和2007级的学生中有清晰明确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和目标的也仅仅只有50人,可见这一问题困扰了他们四年的大学生活。

3.2定位不清

大学生对自身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对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又一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学习成绩没有自信,对考研没有把握。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到了大学之后没有适应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导致成绩的下滑、信心的减弱。正如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对自己学习成绩不自信、对考研没有把握的学生有45人,占接受调查学生的21.13%。

2.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能力没有自信,对就业没有把握。大学是一个强调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地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水平在大学时期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团学组织、社团活动使得大学生逐渐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在接受调查的213名学生中,有40人对自己工作能力不自信,对就业没有把握,占18.78%。

3.3举棋不定

较高的知识水平、学历文凭与较强的实践能力、工作水平孰轻孰重,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第三方面原因。我们的调查显示,认为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有竞争优势的有93人,占43.66%,认为实践能力比文凭更重要的有52人,占24.41%,可见有很多学生在此问题上举棋不定、徘徊不前,进而影响他们在考研与就业问题上做出选择。

3.4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第四方面的原因。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中,选择“家人要求或强烈建议”的有52人,占到24.4%;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原因中,选择“家庭负担重等家庭因素”的有27人,占到12.7%。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在大学生选择就业与考研时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5专业差异

专业之间的差异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另一个原因。调查现实,近几年就业率持续较高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与考研率持续较高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选择考研与就业时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前者有81.51%的学生选择就业,后者有90.00%的学生选择考研,仅有5.15%的学生存在考研与就业选择的困惑。而专业前景较不明朗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工程的学生,在选择时存在较大困惑,占到专业人数的56.13%,影响了他们做最终的决定。

4.解决的方案

我们在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院自身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4.1协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希望学校提供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学生有57人,占到26.8%,可见不少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协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建议自大学伊始即协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并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协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成长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发展的方向,也决定着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评估自己的发展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成长规划的基础。每个大学生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如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等,对自身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摆正自己的位子,相信自己的实力,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达到设计高度适宜。

2.协助学生确定成长目标。确立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任何人的发展目标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因此,大学生制定目标时应根据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专业及社会环境的不同来规划自己的成长生涯,个人的成长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能力、个人特质、专业及未来工作适应性相符合,这才有现实的可行性。通常目标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至二年,短期目标又分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长期目标一般为五至十年。

3.协助学生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在确定了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学习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专业能力;在工作方面,你计划竞聘担任何种学生干部职务,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并且这些计划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4.评估与反馈。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在高科技信息时代,变化更是永恒的主题。由于影响成长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因此,要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对成长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3]

4.2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当前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和考研时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转变观念,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新变化,在职业生涯设计、求职创业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因此,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指导队伍建设,特别是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实施个性化教育,对传统的一种教材、一个大纲、一套模式、一个课堂的方式进行调整,加强对学生的个体研究,加强个性化教育、指导和服务,是考研、就业指导改革的重要议题。

4.3信息途径的多样化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途径,使他们及时了解考研、就业的信息。如利用飞信、邮箱等电子网络平台;利用就业信息员、考研信息员等组织结构;利用考研交流会、就业动员会等活动,使广大同学能够快速高效的得到最新的考研和就业信息。

4.4专业的指导教师指导

在学生到了高年级之后,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逐渐增高,特别希望了解本专业的考研、就业情况。因此我们可以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师指导,他们一般是本专业的教授、先进工作者等,对本专业的各项基本情况都能够了解、掌握,并能够讲授于人,有着较高的权威性。通过他们的指导,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也会理性许多。

4.5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正确认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求职砝码。要想在考研或就业中处于前列,就要尽早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头脑清醒、不断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考研或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5.结束语

总之,考研和直接就业到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关键要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着眼于自身长远的发展,而非一时的冲动。作为高等学校来说,应加强学生考研和就业的引导,使学生了解社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对考研与就业做客观比较、分析,适合考研的鼓励其考研,适合就业的鼓励其就业或争取个人创业。对我们学生工作者来说,不要都抱着让学生都成为硕士、博士的过高期望。要研究学生,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对学生自己来说,更要“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喜好,慎重选择。[4]

参考文献:

[1]刘玲玲 毛素平.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选择考研与就业[J]。科技信息,2008(35):125-126.

[2]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604-610.

[3]张京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向调查分析与指导.

[4]徐体高.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3-64.

第4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基于正确的自我认知,基于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基于正确的就业选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就业和择业问题,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就业压力和困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从学校走入社会的角色转换。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这一发展趋势的重要着力点就是如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解决有限的岗位需求与不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才可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至今已经历时十七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从当时的220万,增加到了今年的770万,但是国内的人力市场却无法在短时期内为这些高校毕业生提供能够满足其就业期望的岗位,人才市场上鲜明的供过于求状态,必然隐藏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危机和就业压力,重压之下,大学生自己无法及时调适,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凸显出的种种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心理

面对人才市场的饱和,面对家长的殷切期盼,面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迫切需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焦虑心理,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

(二)依赖心理

在严峻就业形势的重压下,许多大学生不敢直面就业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既想争取好的工作机会,又不想承受求职的压力和风险,不积极主动地寻求就业机会,而是依赖于家长利用各种关系替自己联系工作,诸如“学得好不如爸爸好”等不良观念的不断滋生。

(三)自卑心理

就业求职中的屡屡失败,使得一些大学生开始盲目否定自己的能力、专业、成绩,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心理使得大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就业困难,从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一次次的应聘,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己和推荐自己。

(四)困惑心理

近年来,名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上街卖肉,高校毕业生竞聘掏粪工、环卫工、服务员等新闻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不免让大学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得来的文凭在就业时并没有体现出预期的价值,于是许多大学生开始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困惑,对自己的就业出路困惑。在困惑心理的笼罩下,很多人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就业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在个人与社会环境、教育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体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所有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体合理择业、成功就业、顺利适应职业的心理基础。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是大学生就业素质中的关键要素。

(一)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化解就业心理压力,掌握心理自我调适方法,让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成功就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不断帮助大学生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行合理的个人职业定位,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伟大复兴相结合,自愿面向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二)将全体性教育与个别化咨询相结合。

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注重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比重,通过课堂教学,分析就业心理现象,帮助全体大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表现,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就业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自我调适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依赖、自卑、困惑等不良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动向,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早开展个别化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对于就业心理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及早干预。

(三)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注重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课专业教师等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将做好大学生就业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其日常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就业过程中运用学到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不断调适心理状态,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能够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和复杂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第5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115-02

一、职业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职业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存在的困惑和难题。职业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然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职业导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业难的问题是大学生面对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职业导向应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职业导向目标的重要途径。职业导向目标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具备就业必须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创新的载体等优势,促进职业导向目标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导向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明显的叠合。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问题突出。

1.就业理想目标的缺乏: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没有前进的动力和期望,不是主动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平台,积极准备材料并参加供需见面会,而是过多依赖父母和社会关系,坐享其成,甚至部分学生因害怕激烈的竞争,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抱负,刚大学毕业就成为失业人员。

2.就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性: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导向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功利化,盲目选择大城市、大公司、机关事业单位等酬薪和待遇高的地方就业,以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标准,片面地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脱离开来。

3.就业诚信意识的淡薄: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企图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方式获得就业单位的认可和赞同,出现严重的诚信意识危机。比如,虚假填写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更改个人履历等。同时,部分学生在签约后随意违约或毁约,不履行协议或合同,缺乏应有的诚信意识,影响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

4.就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出现紧张、焦虑、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急功近利、虚荣、冷漠、失落等负面情绪,失去健康稳定的就业心态,严重影响和阻碍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向缺失。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不够重视,组织保障体系不健全,对于就业教育往往更多地流于形式,在外界的压力下被动地开展工作,缺乏对就业教育工作的准确定位,忽视就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推动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意义,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迫切需求,无法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这主要表现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缺乏了解就业工作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专业队伍,无法满足就业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偏重单一的择业技巧,忽视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课程形式不规范,缺乏个性化指导,课程设置不科学,没有将课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途径单一,信息传递局限于网络、广告和供需见面会等。

(三)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不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比较薄弱,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明显不足,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工作主要是归属于学校,由学校来负责完成,欠缺政府、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没有创建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界环境和氛围,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性举措欠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动机和动力缺乏、学校就业教育合力体系的缺乏、政府推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举措缺乏、社会容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缺乏、家庭开展就业教育意识缺乏等。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的不足,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欠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无法解决。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教育。各高校要坚持以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精神支柱,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成才观,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认知自我和社会,科学进行就业定位,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相结合,将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锤炼自己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高校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j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的诚信意识教育,将诚信作为重要的内容,始终贯穿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为诚信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开设就业心理课程、就业心理讲座、心理咨询门诊等多种举措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消除就业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实现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为成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努力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丰富和创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职业素养、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为实现大学生就业服务。优化就业指导课载体,通过丰富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法、视像教学法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了解职业规划和求职技能技巧等;优化专业课载体,深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

我发展方向;优化社会实践载体,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实习、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价值,锤炼意志,深化对社会发展形势、就业趋势和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第6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大学生职业社工在社区做什么?他们在工作中还存在什么困惑与期望?怎么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请看记者的调查。

城市新风“贴心保姆”式大学生职业社工

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为找不着工作发愁时,长沙民政学院7名大学毕业生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社工。走近这些大学生专职社工,记者发现他们对这一新鲜职业充满热情和信心。

故事一:社区老人的贴心人

新开铺街道新天社区98岁的黄奶奶,儿子在外地打工,就她和儿媳妇生活在一起。嫌黄奶奶唠叨,儿媳妇天天到外面打牌,饭也不给婆婆做。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都不能调解矛盾。大学生专职社工吴新龙上门了解情况后,利用掌握的法律知识,向黄奶奶的儿媳妇说明了应对老人履行的赡养义务。接着,吴新龙又上门和黄奶奶推心置腹地交流,让她在儿媳妇面前少唠叨一点,把儿媳妇当女儿一样对待。从此,婆媳关系变得融洽了。

到新开铺新天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上岗以来,吴新龙每天上门拜访老人,与老人们保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关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老年人改善环境,增进生活适应能力;同时,帮助老年人调适自我功能,以健康的心态提升晚年的生活质量。

由于服务对象全部是60岁以上生活困难或行动不便的老人,与他们相处久了,吴新龙说自己身上学生时代的那股傲气与个性也被逐渐磨平。看得出,他对这份工作既乐观又满意。

故事二:倾情为弱势群体服务

“我们不是居委会大妈,不查计生、不做流动人口登记等行政业务,我们社工提倡助人自助,帮助弱势群体度过挫折和难关。”刘丁榕告诉记者,她和同学刘仙容被招聘到天心区青园街道担任专职社工以来,负责的是怡智家园残疾人康复及就业项目。

78岁的陈大爷和60多的老伴自住一处房子,陈大爷中风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女儿要上班,只能利用周末来看望和孝敬老两口。见此,刘丁榕不但自己经常上门照看陈大爷,还组织志愿者、义工上门服务,为陈大爷按摩,和他聊天,给他们家买东西。刘丁榕还把在报纸上看到的打折商品消息告诉陈大爷的老伴,帮他们家节省开支。

一次在上门看望一位偏瘫的退休老干部时,看到老人家坐的是他儿子自己研制的自动升降轮椅,刘丁榕反复观察,就将这个先进的辅助轮椅推荐给街道其他社区中有需求的老人和残疾人。

“尽管资源有限、能力有限,可我还是希望能用有限的资源去帮助更多的人。”

故事三:工资不高,但很充实

服务于坡子街社区馨园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中心的杨淑君,每天都要穿过闹市走进低矮、阴暗的棚户区与服务对象进行细致的沟通和交流,这对刚满23岁的她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上班第一天的工作日志里,杨淑君这样感叹:“在城市繁华的背后却掩藏着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真希望能够多帮他们一点。”其实此前小杨在一家咨询培训公司工作,相比现在每月1400元的收入,换工作是赔本买卖。

可杨淑君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她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使命感。为了让一位90岁的独居老人接纳自己,她给这个爱美的老人送了对耳环,老人收到后戴上耳环对着镜子照了很久,就这样两人交上了朋友。

“每次看到自己服务的对象露出开心的笑容,我就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特别有意义。”小杨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同人生经历丰富的老年人打交道,会让他们这些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变得更成熟。

现实写真“大学生社工”在社区很吃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层次也越来越高。从2009年开始,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在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面向应届普通高校公开招聘毕业生到城市社区从事专业社会工作。

故事四:大学生也“出得厅堂,入得厨房”

与长沙市天心区的居民不同,早在两年前,一群“大学生保姆”就让浙江宁波鄞州东裕社区的居民们,尤其是老年人着实“新鲜”了一把。来自金华的十几位浙师大学子向社区居民们展示自己当“保姆”的优势,如做家务、照顾孩子、心理辅导等一系列现代家政服务特长。

据了解,这是浙师大数理信息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他们以创业团队的形式,通过推销“大学生保姆”这一品牌,体验暑期生活。

在参加这次实践活动之前,学校还在队员中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大学生保姆”前期培训,培训内容有礼仪交际、家政辅导、心理训练、兴趣培养、安全防范、自炊实践、方言学习、营养健康等。培训老师来自浙师大医院医师、金华家政服务公司专业人员、心理学研究生等。在培训中,大家完全没有了娇气,“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连买菜砍价也很在行。而在烹饪培训时,不少队员亮出了自己的拿手好菜。为了不浪费材料,不少队员还烹制出了几道新菜,同样深受欢迎。

故事五:优秀大学生很“受宠”

“大学毕业生进社区,我们太需要了!”当记者跟沙河口区李家街道锦霞社区书记石领娣谈起“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时,这位老书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韩强是2004年3月区民政局统一招聘来的。他说:“我是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社区里几乎都得到了发挥。”

记者来到西岗区白云街道拥警社区,刚刚参加社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陈媛媛正在社区里给老人们上英语课。她的英语说得好,而且有爱心,20多位老学员学得甭提多起劲了。虽然目前只上了3课,但社区的老人们普遍反映说:“别看这个小老师才24岁,但不愧是大学毕业生,素质就是高,知识面就是广。我们想学什么她都能教。我们老年人学得慢,反复提问她也不嫌烦。”现在,来听课的老年人不断增加。大家还纷纷要求,一个星期一次课太少了,上两次课就好了。

社区书记说:“我们这些社区干部也喜欢和居民一起听小陈老师讲课,都受益匪浅呀。我们社区里就喜欢这样有组织才能的大学毕业生。”

故事六:“我现在很满足,也很快乐。”

今年25岁的孙秀秀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学院,毕业后通过招考来到了张店区和平街道办事处的和平居委会,成为这里的一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员。

像孙秀秀这样的社区服务管理员在当地也被称作大学生社工,他们是由民政部门统一招考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不仅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而且都非常有爱心,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充满了热情。他们服务的重点是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和孤寡老人。

人们(包括大学生自身)习惯了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去干一番“大事业”,而不应该局限在小小的社区里。“我现在很满足,也很快乐。能给这些爷爷奶奶们的晚年生活带来温暖和幸福,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性格开朗的孙秀秀面对别人的不解,总是这样回答。

新闻观察热情背后的困惑与期望

“每天忙碌的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吴新龙刚参加工作时,他的妈妈经常不解地问他。而早在上大学时,身边的朋友就对自己所学的社工专业颇有质疑,“社工也是一个专业吗?”“为什么那么多社工系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

面对这些疑问,大学生社工们总是有些无奈,除了对工作保有热情外,他们对职业社工也存在着诸多困惑。

困惑一:身份尴尬,社会认同度低

专家指出,社工不同于义工,它是有收入报酬的。是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职业活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长沙市天心区上岗的7名大学生职业社工,都刚20岁出头,很多还是时尚达人,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活力。但是,由于他们每天面对的服务对象却经常是城市里的弱势群体。所以,家人、朋友的不理解,是他们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

困惑二:社会需求大,就业率低

目前,社工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大学生从事社工职业的还非常少。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我国不少高校很早便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但因社会上对此专业的陌生,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只能丢下学了4年的课程,投身别的行业。

2005年6月,即将毕业的中山大学第一批34名社工系本科生面临就业尴尬:虽然很多服务机构对他们评价很高,但几乎没有一个单位能拿出“编制”来招聘他们。中大社工教育与研究中心的罗观翠教授当时表示,造成社工系毕业生就业艰难的原因主要是制度跟不上。

困惑三:工作挑战性强,工资待遇偏低

社工小杨的服务对象是年过古稀的常爷爷。住了一辈子棚屋的常爷爷听说市里要改造棚户区,便到处上访,以致精神失常。每次小杨找常爷爷谈心,他总是恳求小杨一定要阻止政府拆除他家的棚屋。小杨无奈,只得把话题引开。久而久之,常爷爷就不配合了。

小杨之所以没有底气,是因为她不能代表政府拍板。在她看来,专职社工做的事情本身就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由政府主导。否则,许多服务项目就很难顺利开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制度尚不完善,也没有相关细则出台,特别是薪酬体制不完善。比如长沙市天心区7名大学生社工现在的月薪为1400元左右,除去各种开支,每个月所剩无几。

破解困局中国将在养老服务领域率先培养和使用高素质社工

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以养老护理员为例,全国潜在需求在1000万左右,但目前全国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表示,各地要从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在养老服务领域率先培养和使用一批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

目前,北京、上海等地政府已经启动了社工服务的工作。北京从今年起政府每年购买至少200个以上的社会工作者岗位以开辟大学生就业新渠道。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社工工作试点的城市深圳,2008年开始通过政府向民营社工服务社购买社会工作岗位的方式。

2009年,作为民政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长沙市天心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投入210余万元,与长沙民政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探索社工岗位设置,聘用专职社工和专业督导,加强了对居家养老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青少年服务、社区戒毒及矫正、残疾人康复及就业等项目的指导与支持。

相关链接

“社工”的起源与发展

第7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研究

1.研究背景

独立学院是我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由于独立学院按三本招生,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都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就业群体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独立学院大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不良择业行为与心理,遇到了较多的职业决策上的困难。如何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有效地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据我对湖北省内20所独立学院的调查,20所学院中7所按必修课开设,4所按选修课或就业课开设,11所没有开设,远未达到教育部的要求,更未形成有效的测试、咨询、规划、指导机制。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咨询流程提供职业指导在我国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依然是亟待加强的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在西方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的“人一职匹配”理论成为职业生涯理论的开山之作。之后,许多专家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其研究涉及到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模型、职业锚理论等,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由欧美传入中国,职业指导发展速度加快,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仅有学生自身逐渐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各大高校也开始重视就业指导,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部门有了职业咨询和职业心理辅导等。

为了了解独立学院职业生涯现状,增进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改变独立学院就业难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及成功率,我们开展了此项研究。

2.调查结论

本次调查采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根据独立学院特点,经过修订使用。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0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732份。调查结果统计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基本情况如下:

2.1 规划意识薄弱

调查中,80%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概念陌生,只有37%的人愿意选择收费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而不管这种费用的多少。在与资格证书等学业上的投入相比,显然厚此薄彼,形成较大的反差。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程度和需要程度都比较认可。但了解程度、规划自评的满意度不高,规划的作用没有显现。大学生面临学业、职业困惑时,解决渠道,除了独立解决外,家庭的作用,教师的导向,学校的引导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社会职业规划意识的淡漠造成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

2.2学校投入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无论是服务的总体评价还是对各项的分项评价都不高。高校和社会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由于缺乏经验和条件,致使倍受关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争议。目前,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虽然作出了很多努力,可职业生涯教育还不是全面的,系统的,还不是一个能够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指导教育,还没有真正解决学生职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即向学生提供的不是一套完善的服务,学校相关服务普及不够,有待加强。

2.3生涯定向模糊

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择业困惑,有过三成的大学生在大一开始困惑,而过五成的学生不明白自己所适合的职业。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清楚、明确的生涯规划意识。虽然大学生都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规划以及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却表现出犹豫,从调查看: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既渴望又陌生,对自己的生涯设计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这表明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还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如何开展职业生涯。

3.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职业规划体系构想

根据调查的材料,我们认为应建立四个体系:建立与职业规划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思想体系;与素质培养相衔接的教学内容体系;与个性化引导相匹配的咨询体系;与社会、家庭相协调的互动体系。

3.1增强规划意识,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思想体系。

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我国的院校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把职业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近年来才在中国引人关注的词语,它的价值凸现是与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是处于“怎样接受一份工作”阶段;在改革的大潮中,已进入了“怎样获得一份工作”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获取人生成功这一高层次需求作为职业发展的目的,即结合自身情况、周围环境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真正做到把自己作为主宰命运的主体,把寻找职业、发展职业,纳入到一生的设计中,从人生这一历史长河中探究职业发展。前已论及,教育的大众化及独立学院的发展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思维: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目标,以成才为标准。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独立学院只有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在我国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即由学术性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表现在教学上就是以学科为中心向以职业为导向的转变。在大多数公立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中,都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独立学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要想在高等教育办学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为导向。这种转变要求学生在角色定位上,要从“精英”向“普通劳动者”转变。“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

树立“以职业为目标”的观念。虽然大学生对职业有所了解,也有了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但没有一个贯彻始终的计划和坚定不移的行动。通过调查发现,有的人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但没有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为实现这些目标自我激励和自觉行动;有的人把职业生涯规划束之高阁,不能合理的分解和有机衔接总体目标与分目标,导致存在一种计划操作性不强,行动不够的状态;有的人只有对规划的一股热情,没有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缺乏遇到挫折的灵活应急措施,常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者是只当“和尚”不撞“钟”。上述情况的表现就是有的学生为分数而上课,课余时间东走走、西串串,或者是在寝室里上网沉迷在虚拟的世界中;或者是经常遇事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一拖再拖坐失良机。这一切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牢固的职业目标,并用高效行动去实现。

树立“以成才为标准”的观念。调查中,尽管不同地域、学校、专业、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就整体而言,现阶段大学生最关注的是成才,就最困惑的是人生发展问题,最需要的是有人帮助他们进行人生发展规划、解决大学不同阶段遇到的一些突出难题。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来审视大学生这些特征,实际上是成才心理的驱使。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成功就是能够把自己的实力发挥出来,是一个人把所有力量都运用到了极限而问心无悔的人生过程。对大学生来讲,成功就是个性潜能的发现和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发展。成功意味具有丰富的学识、健康的身体、积极的情感、融洽的人际关系等,不仅仅是考试分数。实际上,独立学院学生这是缺乏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3.2增强培训意识,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前已论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主要问题是: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能力不够,自卑心理引起的成就动机缺乏,劳动者角色意识缺乏引起的职业心理适应能力不强。而培养适应心理、成功心理、职业心理就是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要以人――岗匹配为目的,进行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个性、职业能力培养。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出发,重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以及创业能力的引导,构筑一个以成长引导、发展培养、职业适应为主轴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帮助学生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转变、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应引导他们从六个方面努力塑造自我:以实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价值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以结果为导向的职业思维;以生存为导向的职业心理素质,以此来提升职业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目前,职业规划教材内容陈旧,指导性不强,教材大多内容陈旧、雷同,很多书都用大量篇幅去介绍“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等,从而缺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内容。要以“成长、发展、适应”为主线,构筑一个独具特色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教材和内容、方法体系,以心理素质培养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质量。

3.3增强个性意识,构建三位一体的职业咨询体系。

从调查情况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情感,成长背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情况不同,因而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能也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前,高校由于职业规划方面人才欠缺,经验不足以及方法单一等问题,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忽视了其能动性,使得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个性化缺乏,束缚着学生的发展,也难以给予学生具体有力的指导。应以个性化为着眼点,建立现代职业咨询制度,将学校的各种力量整合成一个整体,面向全院学生,以职业测评为起点,实行职业测试、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职业讲座、职业团体辅导、职业信息提供的全程服务。形成测评、咨询与培养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相结合;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与职业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新机制。应建立三级职业咨询制度:一级为初级咨询,以测评及测评结果的初步判读为主要内容;二级为职业规划咨询,以职业定位及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为主要内容;三级为专家咨询,以用科学系统的职业指导思想指导有职业困惑者为主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从大学生入校时起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高校仅仅在学生快要毕业时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及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进行一些就业政策方面的指导,没有真正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应建立独立学院职业咨询新机制,实行全员(全体学生)、全程(大学四年)全校(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咨询,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局面。通过职业测评与职业咨询相结合、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使用相结合,把职业规划与专业学习整合成一个整体,把学校教育与社会使用连接成一个整体,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效率。

3.4增强合作意识,建立三位一体的互动体系。

家庭、社会、学校的合作互动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前提。从调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家庭因素息息相关,家庭成员的态度和意见会左右个人的工作选择和工作态度。首先,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同,造成孩子认知世界的方法不同;其次,父母的职业是孩子最早观察模仿的角色,孩子得到父母职业技能的熏陶;再次,父母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人际关系等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起到直接和间接的深刻影响。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高要求、高反应)、专制型(高要求、低反应)、溺爱型(低要求、高反应)和忽视型(低要求、低反应)。学校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家庭的背景,并从这种背景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规划。

社会因素是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参照物,职业生涯规划互动体系,就是要以家庭因素为背景,以社会发展为参照,以学校培养为核心,实现个人素质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崔正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第8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一、进行大学生先进性别文化观念培养的重要性

在当前这种高等教育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一定要具备正确的性别文化观念和先进的性别知识。在他们就读大学期间,正是这些青年大学生准备和选择性别角色的重要阶段,他们往往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思想困惑,其中一大困惑就是有关性别角色的定位和选择的困惑,对于这一困惑,在他们就读期间,一定也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和很多深刻的考虑。由于当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还没有把专门的性别平等及妇女研究这一课程设立起来,这就使得这些青年大学生往往从他们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中、从传统文化的性别偏见中以及社会的劳动和职业分工之中自发地生成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所有这些都将对这些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性别知识以及性别平等的思想意识,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当前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这一背景下,结合我国青年大学生已有的心理特征,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中对这些青年大学生实施先进的性别文化观念教育和培养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和十分的迫切,这不仅有利于我国青年大学生培养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而且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进行大学生先进性别文化观念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把先进性别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融入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这是进行大学生先进文化观念培养的一大举措。当前,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及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活力、诚实友爱、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不仅要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而且还要实现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而实现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这是促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大学生只有基于先进的性别文化指引,才有可能把和谐的两性关系建立起来,才有可能真正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出力献策,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是我国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之意;只有达到这种境界,女性和男性才有可能真正一起携起手,为构建一个男女两性和谐共处、平等共存的先进性别文化而奋斗。因此,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融入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这是进行大学生先进文化观念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教学内容侧重点来选择加入性别文化内容。例如,在进行正确创业观和择业观教学时,可引导男女大学生来有效克服传统性别角色期待,并把传统职业壁垒打破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身价值来确定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因此,男女两性一定要把传统性别的刻板现象摆脱掉,运用现代性别意识来对当前两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确保人格的独立及互相理解,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先进性别文化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二)把先进性别文化教育融入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

当前高等教育日益全球化,面对这种新形势,为使青年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其科学人生观,对他们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更为自然和隐蔽;为此,可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于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让先进的性别文化观念教育不知不觉地实施着。例如,在进行校园环境美化工作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有关校园雕塑等艺术景点设计时,学校一定要立足于男女性别平等这一意识,绝对不许产生任何与性别偏见的那些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着。此外,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寝室文化环境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大学阶段,大学生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要占一天当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寝室文化环境,不仅能让青年大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更能刻苦地学习,而且还可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把把先进性别文化教育融入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这是在当前这种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实施先进性别文化观念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9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范文

关键词: 大一学生 迷茫 原因 对策

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更要站在人身心发展角度紧密关注大学生的成长轨迹,使其在大学四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为五年)的学习生活中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使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真正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大一学生较为迷茫的原因分析

1.思想观念没有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目前,我国主要采用高考作为大学入学选拔方式,虽然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但应试教育很多较为落后和相对偏远的地方仍普遍存在,部分学校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成长成才非常重要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导致部分高中生把考进大学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希望学习的专业和以后想从事的职业等认识不到位。有一位大一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时说:“在高中只要你好好学,考上大学你就可以放松好好地玩了,到了大学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后,才发现高中老师当时说的话欺骗了他们。”这句话可能过于否定高中老师当时的“良苦用心”,但这从某种意义上充分说明部分大一学生在思想意识中,认为大学就是要“放松”的、要“玩”的,对大学学习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

2.相对于高中大学学习压力较小。由于大学要求学生都寄宿在学校,学生家长不能像高中那样对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各个方面的照顾都面面俱到,对学生的了解渠道变窄了。再加上大学生活相对比较自由,没有了高考压力,且大学课程学习相对较为简单,对于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往往会因为没人管而荒废学业。他们把课余时间用在了玩游戏、睡觉和看电视剧上,学习似乎变成了大学生活的附属品。另外一个主要问题是部分老师上课大多采用“满堂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只要你上课的时候在,考试及格,任课老师则往往不会进行太多管理,导致大学学习氛围松散。

3.相对于高中大学学校管理较为宽松。很多大学不组织大一学生上晚自习,且周末时间完全属于学生自己,一些学生认为刚刚经过高中的辛苦学习阶段,正好在大学好好“放松”一下,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耍,导致“放松过度”而很难集中精力学习,久而久之,学习没有抓好,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挂科现象。学生除了玩之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从而使学生感到大一是一个很“迷茫”的阶段。同时,大学各种活动较多,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会同时参加几个社团,一开始感觉社团工作较为新鲜,在各社团表现都比较积极,但是久而久之,他们会面临很多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

二、解除大一学生心理迷茫的对策

1.帮助大一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学一年级是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引导大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对于部分觉得所学专业与自己兴趣爱好不符合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学好本专业课程,鼓励他们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对于那些学习中的“困难户”,要经常鼓励他们,并教会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决心,挫折是人生的宝贵经历和经验,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可以更快地成长。对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要加强管理与督促,帮助他们充分利用大学良好学习环境与条件,学好专业课。

2.指导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进行部分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知自己,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本专业就业形势,是科学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必要前提。高校可以请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或社会相关人士有针对性地做行业形势发展报告、社会发展形势报告、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报告等;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有组织地到企业调研;有针对性地回访工作3-5年以上的、处在不同单位层次的毕业生等,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就业状况,明确合理的发展方向。

3.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提高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目前,许多学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多由相关部门领导、相关心理咨询老师等人员构成,但专业人士所占比例较低,导致心理咨询指导低效、盲目,甚至面对诸多心理问题很难给予科学合理、专业的解答,致使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对此应建立一个较为专业的、高质量的心理咨询队伍,提高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总之,大一学生进入大学后要想不迷茫、不困惑,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活过得充实、完整,才不会整天无所事事。当然,解决大一学生迷茫和困惑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并提出更全面和详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吕桂兰,任金珍.大学生心理迷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