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的特点和地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理论上空谈,操作上注重灌输知识与机械练习
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现象似乎是德育教学的通病,从当前的高中德育教学中可以看出:高中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多不胜数,关于德育的书籍也很多,但是很多老师都只是用这些去灌输和教育学生,规定学生要怎样做,而实际上学生却做得很少,导致德育成了空谈。即使有的学生真的去按老师的要求“做”了,也只是形式化、机械化,德育教学的作用无从体现。
(二)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充分,导致德育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现在的教师过多地注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影响,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了解,这样的教育的成效是不大的。对教育对象没有足够的了解,教育效果和质量怎么可能达到高效呢?教育是活的,不能太过死板,教育对象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什么比较感兴趣都是教育者应该掌握的信息。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那么教育工作就没有任何意义。
(三)德育教学过于成人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多地用成人的观念与成人的标准来要求高中生,导致德育教学不切合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处在被动的地位,不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新课改一再强调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人都只是在智育方面有所体现,而在德育这块,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明显了,教师依然制定出“好学生”的“标准”,用这些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发展。
(四)只注重德育教学,并且教学方法单一
学校教育是实现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可以从家庭、社会以及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但是实际的做法是:过于注重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环节,而轻视了别的教育方法,这就说明了我们高中德育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并且难以取得实效。此外,具体的德育教学方法要么局限于一些具体行为规范的遵守,要么就是把学生集中在课堂上来学习道德规范,让学生明确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并且排斥德育教学。
二、德育教学的管理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做法,如: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和思想道德有关的知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形式过于刻板;德育教学过于成人化和教条化,政治理论比较严重;只是单方面地进行教育,并没有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反馈……这些错误的做法都比较传统,而且也对德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都说思想观念可以决定着人们的行动,一旦德育教学的观念落伍了,就会导致我们的德育工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德育教学就会失去功效。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过时落伍的德育教学观念通通抛弃掉,与时俱进,改变思想观念,从而使德育教学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二)充分认识并且了解学生的现状
德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要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及现状,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使德育教学陷入死胡同。学生的现状特点是什么?他们对什么比较感兴趣?他们喜欢哪种教学方式……这些德育教师需要了解的信息,一旦教师充分地了解了学生,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活动,达到教学的实效。
(三)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德育教学的主体。既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我们就不能硬性规定学生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该做什么,该如何去做。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不能仅仅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德育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老师忽略了,就会对教学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德育教学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我们需要给学生多一些尊重与理解。这样才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三、结语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教育;创新路径;微时代
“微时代”的来临,给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带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改变了以往的教育行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提升自身素养。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
中职学生年龄小、素质相对较低。因此要加强中职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教育,使其成长为人格、性格健全的高素质劳动者。但如今,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中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专业对口人员,过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教学,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研究活动少,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不能满足德育教育资格和教学要求,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较为陈旧,没有创新,脱离社会发展实际,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1]。
二、“微时代”的概念以及中职德育教育路径创新
(一)“微时代”的概念
微时代是指以微博、微信、微商等“微”字网络传播工具,推进网络信息的传播。“微时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微时代”的网络传播速度快,突破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就已经在接受信息了。(2)“微时代”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从信息化网络初期的台式电脑到手机,便携性、丰富性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要求,一部手机可以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多种需求。(3)“微时代”具有无限制性的传播特点,从而催生出一种信息传播真假混杂的状态,人们可以随意转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导致信息的传播真实性大大下降。
(二)“微时代”中职德育教育路径创新
“微时代”的来临,给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很多问题,同时也是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契机,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和“微时代”的特点为德育教育寻找创新路径[2]。1.打造大德育教育结构。大德育教育结构不仅局限于课堂、网络中,而是贯穿于整个中职院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大方面,可以提升德育教育的地位,只有学生、领导、社会等重视德育教育,“微时代”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2.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明确学生的想法和实际需求,了解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预期效果。尊重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具体的德育工作,加强针对性指导,提升学生的兴趣,让教育工作真正成为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支持力度。3.创新教育场所。传统德育教育模式方法陈旧,内容脱节,“微时代”的德育教育则适应了新时期的德育教育的需求,主动出击、积极适应,打造新的德育教育场所。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平台,如使用微信公众号,定期在公众号上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利用视频、图片,漫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开设微博账号,发表、转发具有影响力的微博大V的行为动态,从生活中给学生树立德育的榜样。这种耳目一新的教育方式,避免了因追求创新而失去德育教育的目标。另外,教师应细心挑选德育教学的内容,合理预设课堂,根据学生的素质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主动参与德育教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注意互动,使德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意识。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适应新时期德育教育、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先决条件。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开展的一个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活动,与高级、特级德育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提升自己的德育教学水平,借鉴经验,应用于德育教学中。中职院校要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加强德育教师的培养及筛选,保证德育教师具备德育教育资格和教学经验,结合“微时代”特点,加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微时代”给中职院校提出难题的同时,也为中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职院校应抓住机会对在校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同时进行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大环境,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及素养,提高社会竞争力。
作者:张君 单位:重庆市涪陵第一职业中学校
参考文献:
一、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分析
1.全面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理念,摆脱过去高高在上的教师权威地位,要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从教学规律角度分析,任何教学行为都是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内因,教师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决定了外部因素。因此,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2.教学的全面性原则
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不能将教学重点放在部分学生身上,应该全面涉及所有学生。德育教学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阔的领域,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体育教学活动和德育课程全面结合起来,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于一些学生思想偏差问题,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处理,并要密切观察学习能力不足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做好和学生沟通交流工作,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作出调整,保证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发生偏离,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发展。
3.教学的系统性原则
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出一个系统性规划,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便讲解,毫无教学的规律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规划好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对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中思想道德素养。
二、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对策分析
1.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到青春期,身体发育十分迅速,学生生理和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热情奔放,思维跳跃,有朝气,但是在情绪方面容易激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想要更好的展现自我,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容易产生偏激。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这段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体育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竞赛和游戏活动。通过采取分组教学模式,将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相似的学生分成一组,然后让学生以抽签的方式确定采用哪种竞赛形式。通过游戏和竞赛活动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从而让学生养成从集体出发的信念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对成功的帮助,为学生更好适应今后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2.结合形式多样的体育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在教材中蕴含着多种德育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挖掘,并加以利用和分析,将其更好的应用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从而保证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进行跳箱教学过程中,一些胆小学生特别是女生对这项活动会产生畏惧心理,不敢跳,甚至逃避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并对动作要领进行深入讲解,指导学生科学训练,让学生先从较低位置开始跳跃练习,然后逐渐增加高度,从而更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渗透勇敢、顽强、沉着、冷静的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形成勇于面对困难,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品质。
3.结合初中体育活动规范性特点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规范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规范和科学。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学生有着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和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对学生的活动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就会导致教学失控,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最终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效率不高。任何体育活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则,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教学规则,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从事哪项活动,都需要按照规则开展活动,要服从教师命令,听从体育教师的指挥。遵守纪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以解放思想审视德育实效性
在学校具体德育中,德育被简单地认为是自上而下、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教育过程。只看重教师授的需要而忽视学生对德育的内在自发需要。德育内在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的双主体性,即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地位。以往的德育思维方式却仅以教师传授德育知识能力的好坏来衡量德育的好坏。不看学生的个体对德育需要的状况,不看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内化效果。故而这种单向度的思维不仅使德育缺乏人文的关怀,而且使教师和学生对立起来,使学生和德育内容对立起来,德育出现低效状况。二是思维方式封闭性。思维方式封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往往只局限于国内,而与国外交流借鉴很少。德育一直都是各国重视的对象,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德育问题更是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德育的改革,为适应当代技术经济和社会生活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各国德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在其具体内容中从对学生的具体生活要求走向全世界全人类生活的各方要求。从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走向适合社会需要的基本品德修养。而我国却对此借鉴甚少,德育还是按照以往的老路子走自己的。于是各种社会公德问题及在其基础上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等出现了,德育面临新的问题,即实效性被弱化了。二是对本国国内德育认识封闭僵化,局限于仅仅只用一个模式来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学生。显然,这是不够的。我国是一个多区域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区域不同,文化不同,而民族心理也会不同,我国德育只强调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模式而不考虑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导致了德育内容与实践接受水平的不相符。这缺乏开发性的德育思维方式使得德育面对各民族时,实效性低下。[5]三是思维方式的静态性。主要表现在缺乏时展性,所谓时展性就是社会的发展和德育对象的发展。
以解放思想为根基提高德育实效性
1.当代德育的多维式思考所谓多维就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的考察德育,即要讲究“多”又要讲究“维”。不局限于德育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模式而抓住不放,要从德育的整体过程出发思考。德育是一种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活动过程。不但要看到外在环境影响还要看到主体内在环境影响;既要重视教师的主体活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更要看到多种因素之间的有效关系和平衡关系,不能单向的片面的只看到其中的一点而隔裂其它因素与其的关系。德育的实效性的好坏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找到组成德育这一过程各因素之间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以整体和全面意识来考察、分析德育,使其产生真正价值和效果。“过”和“不及”都是不可取的。2.当代德育的开放式思考所谓开放式就是德育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面对多方德育对象,吸收多方先进德育思想,灵活解决多方德育问题。面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我国德育思维的转换已成为一个历史性课题。首先德育应打开国门,不仅要敢于接受国外的思想意识,而且要主动走出去,吸收国外的思想意识。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众多人口的大国,其文明发展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封闭就会落后的历史教训要求我们必须开阔视野,积极吸收全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因此,在德育的建设发展上,我们不仅要解放思想,转变封闭的德育思维方式,由只仅仅关注本国德育活动转向关注世界、全人类的德育活动,还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对话与交流中,以开放的意识、开放的心态自信地走向世界,从而实现德育思维方式宏观转变。现实表明“兼容并包”的德育思想更能适应当前时代及整个世界对德育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无根本地全盘接受,还应清醒地抵制对我国德育本质不利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我国德育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得到开放式转变。其次,德育不仅要向国外开放而且要向国内开放,更要向国内的德育个体对象开放。[6]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德育对象的特点,设计必要的品德意志情感培养环节,力求德育内容的充实化、民族情感化和现实化。3.当代德育的动态式思考所谓动态式思考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不固定在某一点上,思想勤快敏锐,具有洞察力,能够根据观察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地思考分析德育问题,并用新的方案来解决德育问题。它的根本特点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思维的程序、思维的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特殊时期里,德育就应该思考社会的价值需要,并动态地分析德育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满足当前多元文化下的社会需要。在多元文化下,要根据德育对象的发展需要主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强化手段,采取灵活生动的德育方式适应德育对象发展。主动迎合来自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挑战,在变化发展中自我总结,自我更新,与时代的发展共同进步。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高校德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16-02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近年来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严重下滑,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社会责任感缺乏,缺少远大的理想和学习动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盛行等。高校德育工作成效不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积极吸收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精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在自由讲学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德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中积极利用其中的合理因素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强调以德治国,以德育人,认为政治要靠道德来实施,教育是为了教导道德,主张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号召弟子首先要做一个品德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水平【1】。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用来促进德育,孔子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即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道德教育贯穿于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灌输道德观念,文化知识学科的任务就是为道德教育服务。
德育为先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德育可有可无。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都简单地把德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观念上重视不够,德育政治化、知识化、简单化现象严重。部分高校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大学生品德上的教育,忽略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德育理念不科学,对德育重视程度不够,必然导致高校德育活动科学化、系统化程度不高,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观,做到德育与智育并重。不应以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为唯一目的,要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设置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目标,提高学生面对道德冲突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基本的道德理论知识,而且要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为己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的内容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仁、礼、孝、悌、忠、信”几个方面,以“仁”和“礼”为核心,他主张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孔子进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礼、乐、射、御、书、数这些科目进行,使用的教材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识,行、忠、信属道德范畴,孔子从德育的目的和地位出发,把道德教育和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辅之以智育、美育等相结合的德育内容。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将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和体育技能教育之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为重点,向大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遵纪守法的观念。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辅助地位,有些高校甚至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此外,高校德育课程设置也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有原理、思想政治、形势与政策课,将课程知识加以运用的实践课较少,德育内容与现实脱节,新颖性不足,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孔子德育思想中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给目前高校德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积极借鉴,高校德育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特别是以当前社会和本校发生的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日常生活,把枯燥无味的空洞理论说教和生动活泼的具体案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道德教育融入多种学科的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在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上,孔子认识到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对人的品德培养应该及早进行,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以及实现志向的重要起点。他提倡立志克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不要因为外来种种因素的干扰而动摇。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遇事要反躬自问,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主张力行自省,“力行近乎仁”,认为努力按照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孔子认为身教重于言传,十分重视教育者的道德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只有教师自己端正言行,主动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学生就没有不遵守的了。此外孔子还有很多关于德育原则精辟的论述,如启发诱导、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但目前高校德育方法单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机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本原理、概念,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会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自己的所做所为符合道德要求,才有可能使学生相信自己传授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因此,德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道德标准,做到育人必先律己,起到道德表率作用。
四、德育的形式
孔子的道德教育灵活多样,在教学形式上富于创造性,形成了集中讲学、相互讨论、游览讲学、个别指导等形式,构成了其道德教育活动中的又一特色。《论语?先进》中记载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就是孔子让学生就一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典型例子。
孔子带领弟子们通过相互讨论、游览讲学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能够更好的把道德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对比交流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提高解决实际道德问题的能力。我国高校德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理论灌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高校德育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为目的,忽视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特别是道德行为对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把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高校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陶冶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的转化,实现道德“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孔子德育理论博大精深,特点鲜明,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后世理想人格的培养以及个体自我修养的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德育理论和孔子德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其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孔子在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德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独到性的见解,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其中的精华部分合理吸收和利用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 饶玲,孔子德育思想探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5):58.
[2] 王娟,论高校道德教育改进方策——兼对社会转型期大学德育问题透视[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5):75.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因为物理知识和物理学的发展都贯穿着大量的德育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
一、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
物理教学不能抛弃德育教育。比如,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最早记录“几何光学”的著作――《墨经》,比欧几里德的光学要早百余年;宋均提出的“运动与禁止”相对性的观点,分别比哥白尼早1500年、伽利略早1530年……我国古代著作《墨经》、《梦溪笔谈》、《太平广记》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都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更是不胜枚举,如指南针、地动仪、回音壁、石拱桥等,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
一个意志坚定的学生,他能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对待一切。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其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把握好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充分利用物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如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焦耳、欧姆――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法拉第――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物理学家典型事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世界观教育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中的“沸点”和《物质的密度》知识后,将“大仙”“伸手下油锅”的把戏拆穿――原来油锅中只有上面一小层是油,下面大半是醋。因为醋的密度大而沸点低,所以表面上沸腾的油锅实际上温度只有四十度左右――是你我都能承受的温度。我告诉学生,拆穿那些神汉巫婆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你亲自来试一试;二是请他们伸手下“沸水”锅。从而渗透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执著的探究精神教育
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把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总目标定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从中学政治课教学来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存在着许多令人忧虑、深思的问题:也就是说,德育功能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得到贯彻和体现。对于中学政治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也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政治学科的学习就是为了在不同类型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政治课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标,这种观点的普遍存在就成为当今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主流。这一点,可以从中学政治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
作为学校德育教育主体力量的政治教师,他们教学的性质、重点和方向直接决定着学生政治课学习的性质、重点和方向,而反观政治教师的教学活动,无论哪一环节都是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为中心和出发点,而不是德育功能的贯彻。
首先,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政治教研活动就决定了整个政治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核心的。为了更好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研究教材时,着重研究的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各单元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尤其是重点知识考察的方式、角度和深度,重点知识考察的切入点。从教师方面来说,每个政治教师都要针对教材、学生和考试研究如何备好课,准备好教案,在教案中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选取与知识点相关的现实素材,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开拓学生思路,扩大其知识面。从学生方面来说,教师要研究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做到因材施教,共同提高,总之,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的的教研活动对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只字不提或者没有时间去提,这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政治课教学的功利性质。
其次、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成绩更是重点。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可谓用尽全身解数,说学逗唱无所不为,采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之所以这么辛苦的上课,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记住所学,为提高学习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对此学生也很无奈,也只有硬着头皮去学习那些枯燥的、理论性的政治知识,强打精神去听课、复习、记忆和做题。由于政治在考试中的地位不及语数外,所以学生平时思想上也重视不够,他们只是到了考前采取搞突击的方式,强化记忆基础知识,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更具有功利性,根本不可能使学生感受到政治的德育效果,更谈不上心理体验,进而难以对学生内在品德造成影响。
学生如此,以学生家长为主体的社会公众,甚至包括部分学校领导也对政治课持有一种轻视的态度。他们主张学生在政治上不必下太大功夫,而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投入的到语、数、英和其他理科知识的学习上。
由于教师、学生、家长、部分学校领导对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忽视甚至漠视,致使德育教育在政治课教学活动中严重缺失,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当今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下降,目前各种未成年人犯罪不断增加的残酷现实不断警示着人们,如不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势必误人子弟,造成严重后果。
但是,如果这一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来承担,未免有失公平,毕竟他们各有各的苦衷以及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德育功能的缺失,教师、家长、学生都有责任,但这只是现象,而现象背后存在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第一、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使学校和教师不得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虽然素质教育问题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从教育实践来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考试制度及学校教育评价机制还落后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考试中拿高分就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目标,这就大大降低了政治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严重地窒息了政治课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现行教材的编写以及内容使德育功能地发挥难以实现。
当然,与以前的教材相比,现行教材在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总的看来,整个教材仍然没有摆脱说教式的特点。而且,教材中有些内容知识理论性太强,而有些知识则又显得深度不够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极大降低,进而严重影响了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
第三、当前社会现实中存在着的不良社会风气问题对政治课德育功能地发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一个中职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智力水平等等,而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中职德育教育应当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智力水平的中职生,都能够切合实际的培养其个性化的能力和技能,在其个人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出作用,不断的成长。
(二)给中职教师提供更好的发挥空间
中职教师是中职德育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通常都具有非常专业的技能和较高的认知能力,中职德育教育改革给中职教师提供了一次充分发挥其个人能力和才干的机会,可以促使其更加努力的探索和开发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断的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的开发出更加合适的教材,相应的对于中职教师的个人发展来说也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三)更加凸显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成为中职教育的核心,课程的开发和改革都以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重点内容,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一致性综合性的影响。中职学校一方面要深入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方针,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给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社区、家长和每一个学生负责,履行好自身的职责,真正发挥出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二、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职德育教育的体制不健全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各种巨大的冲击,国外的各种新思想和发展新模式给我国的中职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仍然有许多中职学校采用过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再加上不完善的教育配套设施的限制,给我国的中职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受各种外来思想的影响,中职生的思想越来越难以捉摸,对于传统的和社会主义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反感,中职德育教育对于中职生来说相当于一种政治课教育,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对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上对于中职教育的理解普遍认为是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主,只要培养的中职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就是合格的中职生,而对于中职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和作用基本都一无所知。同时部分中职教育机构也并没有做到对于中职德育教育高度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来完成,完全不去考虑实际的教育效果,这样就导致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受不到社会和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的重视。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中职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综合素质偏低,无法良好的融入社会中去,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僵化
部分学校的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太过陈旧,缺乏更新,完全脱离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还出现一些抵触情绪,使得中职德育教育无法良好开展。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种不良的思想充斥横行,而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仍然采用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事迹等等,与当前的社会现实严重不符,自然也无法吸引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影响其实际行为,更无从谈起如何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德育教育根本没用产生任何实效。
三、改善中职德育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中职生的德育教育
首先从思想上要能够充分认识到中职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性,采取多方面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提高他们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发展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个人思想问题。还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选择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受过专业心理学课程培训甚至是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重新建立自尊、自强、自信。
(二)注重提高中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职德育教育能否良好开展,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师,应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辅导措施。作为德育教师,应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多学习那些具有时代性的、贴合学生生活的知识。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以更符合学生的年龄、觉悟程度、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和境界的方式来进行。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就现在的社会形势来看,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德育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具有重要影响。从目前的教育效果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效果是较为显著的,但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薄弱。这也是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相应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这就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存在着思想误区。目前,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认为只有通过参加高考上大学才能有前途,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上中等职业学校这样以技术为重点教学内容的学校是没办法的选择,上这类学校也没有上大学那样广阔的前景。而且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一部分同学还错误地认为德育课教学可有可无,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这对德育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缺乏艺术性。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规律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同时还要具有将理论运用于指导实践的能力。但是目前,有的教师还是坚持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实行单向教学,这不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的教师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不能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
(四)德育课教学模式落后。虽然中等职业学校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德育课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改变。一些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将教材的内容以宣讲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而学生也更多是通过听讲理解德育课的教学内容。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单调乏味,时间一长,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德育课教学对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具有直接影响。为了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德育课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问题,为此,我提出以下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观念的不同,认识的误区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教学存在认识上偏差的主要原因,使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一旦学生存在着这样的认识,不能充分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的价值,那么德育课教学的开展就会存在很大的阻碍,效果也会被削弱。因此,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价值观念,对德育课教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及学校的价值,并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是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所以说,不管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是教师,都要认同中等职业学校的价值和德育课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更适合学习和工作的氛围,进而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二)调整德育课的教学模式。经历了小学、初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加不明显,逐渐凸显了它的弊端,学生甚至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了抵触的心理。因此,教师要注重改变德育课的教学模式,争取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对学生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教师先不对该问题进行解答,而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引导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讨论、社会调查和参与实践等方式自主探究获知答案。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采用知识竞赛、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故事会、模拟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通过调整德育课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