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方行业共识。据上海社科院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8%,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9%,中国正从数字经济的追随者转变为领跑者[1]。百行百业开始意识到,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外部环境的数字化转变已经决定数字化转型将会是未来传统企业的必经之路和战略重点,谁能率先在包括企业战略、营销、商品、商业模式、管理乃至企业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整体的数字化转变升级中成功推进并取得成效,谁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抢占未来发展先机[2]。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对传统产业和原有就业岗位造成冲击,造成就业岗位大幅度消减,同时数字技术及其相互融合也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3]。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上述双重效应必将在未来重塑就业市场结构,同时伴随着对就业人群数字能力的升级需求,应用型高素质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当前中国数字人才缺口巨大,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就业容量将达4.15亿,拥有“特定专业技能(尤其是数字技能)”对获取中高端就业机会至关重要[4]。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1CDIO教育理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5]。CDIO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对大系统(集社会、历史、科技为一体)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作为高度重视数字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数字经济专业是系统培养具有利用数字技术来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掌握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综合性问题的发现、分析、设计、评价和改善能力,适应新型经济业态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数字人才,这与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大体上相吻合,因此,基于CDIO教育理念来构建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途径。
2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研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特点,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色:第一,注重应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未来不仅需要拥有特定信息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与信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具体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等六类数字人才,这些人才需求无不体现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特点。第二,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数字经济专业办学面向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数字化转型背景,培养的是需要熟悉中国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将来能够从事有关区块链、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宽口径人才。这种人才呈现出显著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特征,因此培养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三,强调数字化能力。数字经济专业培养面向企业数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特别是数字化能力,将是未来企业用人最重视的部分。培养学生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数字产品、数字化运营以及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2.2研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来研究设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审视并处理好各门具体课程的逻辑关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组织课程大纲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搜集政府部门、企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代表,同类院校或相关专业的专家代表,本学科带头人以及本专业教师代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注重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之间存在交叉性的内容,根据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有针对性的培养数字化思维、实现数字化价值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此为导向来构建课程实施大纲。
2.3基于CDIO理念开展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革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市场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双优的高素质数字人才,在知识体系方面,需要掌握与技术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新技术、新产品,在能力构建方面,需要匹配岗位要求,不论从事服务、市场、还是研发岗位,既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采取SPOC或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结合到传统课程教学中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深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专业必修课(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搜集行业应用案例,基于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实施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场景或问题中来,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与合作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字技能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该部分的重点,一是优化数字经济专业的案例教学课程体系。明确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课程,明确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基本知识点与教学单元。二是建设案例库资源。作为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库将围绕课程知识点,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的综合性项目来进行建设,兼顾体现专业办学特色。三是组织实施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组织实施符合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并合适选择案例教学、SPOC、混合式教学方式,讲解、讨论、归纳来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应用场景,学生按照问题或任务来开展组织多样化的学习过程。
2.4根据CDIO教育理念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未来5-10年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期,而国内高校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时间不长,独立于企业的学校教育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市场上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市场上掌握相关技术和应用的人才十分短缺,几乎供不应求。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行符合国际标准、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考虑校企深度合作方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触觉敏锐、反应快的特点以及优质数字人才资源,为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知识快速更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或实习,或将企业现实项目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直接带入高校课堂,基于企业运营管理中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包括设计、部署、运维、优化等各项目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沟通能力,通过熟悉企业项目流程规范,提前理解和把握企业对人才素质与技能要求,体会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工作模式。
2.5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学生数据价值
传统教学方式通常严重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把握学生学情和教学方式,其弊端是无法客观而准确刻画真实学情,并且无法向其他课程教学进行复制和推广。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吸收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思想,合理应用当前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可有助于实现上述“经验式”教学向“大数据服务式”教学的转变,有效加强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走出一条具有数字化特色的新型教学之路,增强专业办学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该部分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度挖据学生数据的信息价值,促进个性化教学。利用后台数据库统计学生各方面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学生画像与学情报告,研究其学习过程存在的规律、特点和代表性问题,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然后利用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研究设计符合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二是开展研究和探索在线教学方式。大数据技术与丰富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在线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可行方式,可以联盟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以课程共享的形式推动各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校级共享,竭力打造出多门精品课程,逐渐扩大平台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2.6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显而易见,面向数字化转型背景的应用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能依靠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必须重点突出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在内的转变,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一,教育评价。利用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获取学生特征,对照CDIO教育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从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决策提供可信依据。第二,学业评价。利用考试评价、考核测评以及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完成学业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第三,社会评价。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途径回访用人单位和企业,设计调查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或企业对实习生或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全面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或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汇总反馈给学院主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工进行调整改进。
3结语
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对未来就业人群的数字能力提出了升级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人才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研究结果可以为地方高校推进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力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N].人民邮电,2019.[2]胡青.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与绩效[J].浙江学刊,2020(2):146-154.
[3]紧跟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第五届中国物业管理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J].城市开发,2019(22):24-26.
[4]檀盼龙,邵欣,张建新,李云龙.基于OBE+CDIO理念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项目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189-193.
关键词:数字化 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19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习资源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出现不仅扩展了传统学习资源,而且更加符合学习者对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随时选择自己需求的学习资源。而且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性更加好,不仅适用于网络远程教育,也适用于传统课堂教学,可有效改善和提升传统课堂教学。本文中我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浅谈完善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对策。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然而,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以数字化学习为代表的网络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无法取代教师的作用,以及不能形气氛。因此,在发挥数字化学习优势的同时,也要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因此,随着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建设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从支持单纯的“以教师的教”或者“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向“教学并重转变”,适应教学思想的转变。支持“学生的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探究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教”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方便教学;支持“教学并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既要包括认知探究工具作用与协调交流工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也要包括为一线教师提供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方案、CAI课件、各类试题等等资源。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建设
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通常有课件类、案例类、文献资料、多媒体素材以及信息化学习工具类五类。不同类型的数据化学习资料适用于不同教育方式。其中可见类和案例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属于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资源,而多媒体素材和文献资料属于“以学生的学”为主动资源,而且这类资料可以适用于各个类型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认知探究的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虽然属于“以学生的学”为主的学习资源,但是它更适合用于理科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同资源类型的来源与制作的难度程度也不同。案例类和多媒体素材类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广泛,利用下载的网络资源,再进行一定的整合就可以获得案例类和多媒体素材类教学资源。而课件类、文献资料以及信息化学习工具类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和研究,因此,这类资源的建设耗时更多,而且技术难度更大。尤其是信息化工具类的研发,必须通过专业的设备及软件才能完成。
伴随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越多,对学习带来的好处也更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重视学习资源类型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去设计各种学习资源,尤其是信息化学习工具。而是要求教师通过网络、书籍去搜集、下载、整体网络现有资源。除非教师在互联网网络资源中无法找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而且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教师才有必要自己去建设开发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监控
当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许多单位的资源建设是只重视资源的数量,而不重视资源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评价学习资源的制度,规范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同时,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采用专家联合用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专家评审需要建立多个方面的专业评审人员,如学科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统计人员等。各个方面的专业评审人员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评价工作。虽然各个评审人员各司其职,但是评审人员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分歧,确保评审顺利进行。专家评审可采用三级评审制度,从低到高分为技术性审核、学科内容审查、综合评审。用户评价需要分为使用前的问卷调查评价以及使用后的信息统计情况以及用户对资源的评价,信息统计内容包括被点击、下载及引用的次数等,将使用前后的评价结合,得出用户最终评价。最后将专家评价和用户评价的评价总分相结合,得出最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结果,作为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评级标准及收费依据。
由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应的制度也不够完善,与国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针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研究及其成果也必将丰富,我国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于跃.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
关键字微格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格教学系统;教育信息化
1引言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常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产生于美国,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把现代视听设备应用于教学,对师范生“角色扮演”课程进行改造而形成的。1963年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被人们肯定并成为一门课程,被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微格教学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微格教学理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师技能培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具有更强大教学功能的教育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趋向复杂,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得到广泛的建立和使用,语言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虚拟实验室等适应于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不再只是信息源和知识拥有者、传播者,而是更多地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学生的伙伴,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知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探究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远程学习模式、个别辅导模式等[2]。
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微格教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要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设计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在微格教学的技能训练中,重点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能力。
3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
3.1教学环境的数字化
微格教学环境变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将微格教学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创造物质条件。
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控制。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机电控制的方式,采用软件管理,既增强了控制的精确性,同时简化了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操作程序,体现了易学易用的特点;②数字传输。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数字传输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传送质量;③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文件纳入网络文件服务器中,改善了传统微格教学系统主要在控制室和观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网中的特定用户随时可以调用文件,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视对讲功能、远程遥控功能、多播功能、评课功能、示范功能、系统多媒体监控及扫描功能、远程传送功能等[3]。可具有以下用途[4]:
(1)优秀教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它教师观摩、学习;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
(2)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在主控室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记录缺点、问题进行课后的对比、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实验课和教研组针对该课的讨论、修改。
(3)学院重点课程的资料留存;学院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和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院实况转播。
(5)学院送审的优秀公开课的节目录制;精品课程视频的制作;学院留存档案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料交流。
3.2微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5]。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目标,帮助师范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关人际交流的主要沟通因素分析;训练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交流的方法,促进反馈评价。
3.3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重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环境下,注重课堂日常教学的信息化,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手段方法、数字化学习环境融合到课程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中,开发设计数字化学习课程,掌握、运用数字化学习方法,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学教并重”或“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2)构建数字化视频案例库。案例库中包括专家教师、一般教师等的不同教学案例,案例中包含“精选案例”、“名师授课”、“典型范例”、“实况录像”等,每个案例附有背景介绍、分析说明、教师解说和评论、专家点评、适用对象、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看到每项教学技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视频示范片段,包括优秀教学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及综合技能的示范、问题示范等,来增强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提供学习的样板(包括正例和反例),便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6]。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是包括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教师要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德育教育。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和整合技能。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媒体。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遵循施兰姆公式,即教学媒体选择几率(频度、次数)与教学功效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教师不但要会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还要能够在微格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合理地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同时要使教学媒体和教师的口头讲述、板书、演示、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3.4微格教学训练模式多样化[7]
基于方法导向的多元技能训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学为主的方式,更加提倡师生相互作用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如活动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等。教师技能方面强调教师“导学”的能力、设置问题情境的能力、认知工具选择的能力、组织有效活动的能力、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等等。在微格训练的课堂上,除基本教学技能训练外,受训者们还应采用更加建构化的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如学习怎样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怎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交流和采取有效人际沟通、怎样发挥学生专家的作用、对活动和教学情境如何设计等等。
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训练:由受训者分别进行“师”和“生”的角色扮演是微格训练中的常规做法。它的优点是使得复杂的课堂教学变得清晰、易于控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多项教学技能的运用需要一个整合过程。实际上,在训练中,让每一位受训者都完成多项教学技能从分解到整合的全部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教师角色扮演协作的方法,以训练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多项教学技能训练,并通过内容使之初步整合起来。在协作小组中,教学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担,分工明确,任务量适中,根据任务决定每人训练的技能项目。由此既完成了一定量的个体训练,又针对某一完整教学内容完成了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具体描述及评价,同时又不割裂训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基于合作学习的学导式训练:学导式训练,即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导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训练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也可以包括研究生、进修教师,还可以包括其它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成员间信息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信息流量更大。这种学导式的合作学习利于发展受训者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和对个体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同时使受训者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了解组织合作学习的技巧,而且不同学科间学生的合作可以使教学训练更具变化和趣味性,可以使受训者尝试如何协作组织设计多学科知识内容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学,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堂教学组织中。
基于教学设计的说课训练:“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节课,按某种具体要求,向同行或专家进行全面讲解的一种备课方式。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能组织教学,而且能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不是作简单的“应然”分析,而是客观、完整、基于理论支持的“实然”分析。通过说课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教师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的理解程度,对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掌握情况,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估价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对于师范生而言,说课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由受训者对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该部分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理思路、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这样做的教学理论根据等等。说课时间同样可以控制在3~5分钟内,讨论分析,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4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将继续成为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微格教学系统将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能够传播最新教育观念与教育信息,创造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校园环境,是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通过网络在校内和校际间进行教师合作专业发展途径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反思提供的素材准确度高、真实性强、信息量大,并可重复反馈,便于自我分析评价和集体讨论评价;并且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教师专业化发展手段的缺陷,有效地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作为真实的研究对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速了教育的信息化[4]。
参考文献
[1]蒋文彬.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构建方案[J].高校理科研究,2007年,第6期:88
[2]陈婷.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93-94
[3]李宗颖,江玲.智能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第2期第20卷:12
[4]田国生.运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6年,4月:60
[5]刘鹂,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493期:56
一、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
无论是将资源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资源还是儿童的学习资源。都只从改善教学效果,增进儿童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资源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儿童。而事实上,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的整个生态环境,受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儿童、家长及教师之间均存在双向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资源不仅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发展,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发展,包括教师与家长,而这种作用又将积极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如图)。其中,幼儿园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应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以支持教师进一步深入了解儿童、有效设计活动、加强对课程的反思以及增进家园联系,这最终将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整个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内涵的理解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它基于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科学、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反映了国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的颁布为我们深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更多样化地理解幼儿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随着《指南》的颁布,将《指南》中提出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高质量教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幼儿园教师新的工作重点。它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能够正确理解儿童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有效观察、记录与评价儿童的学习,并结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开展家园互动。(2)能够结合《纲要》中的教育理念与《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具体的发展目标设计、实施课程。(3)能够结合儿童评价结果与课程内容反思结果,努力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教师以上几方面的专业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对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解不仅应包括传统的教与学资源,还应包括:(1)与《指南》配套的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的资源,让幼儿的学习行为“看得见”。(2)在《纲要》和《指南》指导下,体现过程与内容有效结合的资源,包括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参考性资源。(3)便于教师交流和反思的反映现场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资源。(4)用于分析幼儿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效能,有助于评价和反思课程有效性的资源。(5)支持幼儿园文化积淀,反映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等。这些有关课程构建、教与学、师幼互动、家园互动、儿童发展评价等与幼儿园教育实际密切关联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落实《指南》,促进幼儿园质量提升的有效资源。
(二)幼儿园应作为主体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一般人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很难在幼儿园层面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大家把数字化教育资源狭隘地等同于那些用于教与学的视听动画等。事实上不尽然,尤其是《指南》颁布后,幼儿园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成为能否有效落实《指南》的关键。为提升教师有效观察与评价儿童的能力,把评价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幼儿园可以作为主体建设一系列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比如,教师应依据《指南》指出的各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目标来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发展,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课程的设置。幼儿园可以借助园本教研,通过让教师撰写并交流儿童的学习故事来分享观察心得,在提高教师观察与评价儿童能力的同时,积累与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关幼儿学习故事的资源。幼儿的学习故事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生了什么”,可借助文字、图片或视频对儿童的自发游戏、学习活动情景进行真实描述。第二部分是“学习了什么”,即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包括儿童对各领域内容的学习水平及其学习品质)进行解读、评价和回应。第三部分是“接下来的教育策略”。这是对教师接下来该如何进行指导的计划与思考。通过不断的积累、筛选、完善与整理,学习故事的第一部分内容就可以成为生动、直观呈现儿童在五大领域中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二部分内容则可以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看待儿童的学习行为、如何适宜地评价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三部分内容则能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结合儿童的表现反思当前教育行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考与调整的资源。这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积淀与进一步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成为园本教研的主题或培养新教师的途径,又可以成为幼儿园文化积淀中很有意义的一个音盼。
由此可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形式非常丰富,幼儿园完全可以自行建设,而且这样的资源建设对于幼儿园的意义与价值更大。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幼儿园可以巩固园本教研的效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终提高园所整体教育质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少提炼、整理与结构化的过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可能会迷失在资源的海洋里。将资源的积累变成了资料的堆积,这是幼儿园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误区。那么。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三、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系统性
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的角度将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这首先需要园长具有相应的领导力,要在宏观把握幼儿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质量建设的基础上明确资源建设发展的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应该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对资源的类型、资源建设的途径、资源的收集时间、资源的编辑与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形成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并确定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二)有意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意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建设资源。一方面,每一次资源收集之后就应该根据系统设计的框架给予一定的编码,即给资源贴上相应的标签,明确资源所反映的内容和作用;另一方面,还应该依据形象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原则对每一个资源进行及时的剪辑与整理。比如,传统的教育案例通常只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师只能大概了解活动的计划与思路。教学过程录像则可能因为时间过长、无用信息过多等原因,教师不愿意从头到尾细看,而且由于容量较大,在储存和传输方面也存在较多不便。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完整教学过程的可视化教案,既能使教师快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过程的脉络,又能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关键性的师幼互动过程加以聚焦,还可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以及完成的作品,这样的可视化教案资源建设既反映了资源建设的有意性,又体现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性
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是指幼儿园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某些方面不仅优于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品质。个性与特色是一所幼儿园的竞争力之所在,它赋予幼儿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积累传承本园最具特色的教育资源,这也是积淀园所文化的有效方式。事实上,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特色教育资源的建设可以成为幼儿园办园特色建设的一部分,长期的资源建设将会成为一所幼儿园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特征。这样的特色创建能够拓展和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内涵,有效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四)持久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航材贸易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95-04
一、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资源背景
陈至立同志曾在1998年撰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教育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及资源的开放、共享。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追求。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融入企业、贴近市场办学的根本举措。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纵深推进,必然要求将合作的触角延伸到课程领域。校企合作不是单纯是学校的知识、信息、人才与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的依存合作,还应楔入到更为核心的课程领域,从人才培养源头把握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中指出:“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本文结合航材贸易与管理专业研究如何以因特网为平台,以校企合作方式进行有效、高效地的教研,实施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界定及机制
1.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是研究校企合作双方以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的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教学材料。一般包括:一是教学资源库,包括题库、教材库、课件库、案例库等。二是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三是教学网站,主要指为教师或教学小组开设的网络空间。
2.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运作机制。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不能仅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合作,合作发展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利益对等的共同发展,校企合作不仅仅是要完成学校育人的任务,同时也必须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一定要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1]。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是必须深入企业内部的调研,以校方教学需求和企业方的培训需求出发,共同摸索出利益共享的课程和资源领域。
3.民航飞机维修,航材贸易等民航保障体系的大力大发展产生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据中国民航125规划,以航空运输需求为基础,支持增加宽体机、支线机和货机,到2015年,机队规模达到约2750 架;同时扩大通用航空机队规模,规划新增通用航空飞机1000 架以上。预计到2020年国内飞机总数将达到3000多架。
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2]中指出广州将重点发展航空运输保障产业。包括飞机维修、航材供给等。在白云国际机场东北部区域筹划广州航空维修产业集群区,重点发展飞机维修、飞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制造业,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三大航空维修产业园区之一。
目前我国民航业每年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约5万人,而民航各类院校每年仅能培养近2万名毕业生,民航人才缺口较大。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新建70余座、迁建16座、改(扩)建100余座机场。全行业将新增运输飞机1500架左右,新增通用飞机1000架左右。按照国内平均水平,每引进1架飞机需要150名各类专业人才。这意味着,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50-70万人。其中航材贸易与管理人才服务机维修的航材管理与供应随着飞机维修市场容量扩大而出现了较大人才供应的缺口。
因而飞机维修企业、航空公司机务工程部、通用航空公司、航材贸易企业等航材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为保障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都有迫切的需求。因而高职院校能从民航飞机维修企业、航空公司、通航及航材贸易企业对人才技能要求出发点找到校企合作利益对等数字化资源合作方式,长效合作的机制自然能水到渠成。
三、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及内容
1.构建校企三层递进金字塔资源库
从校企双方关注的利益点出发,学校利用企业拥有真实工作环境,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企业利用学校科研条件,理论、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共同开发共建共享的资源库。以学校课程资源和企业的技能资源为基本单元,实现学校“专业(方向)、岗位群、课程体系”,企业“职能部门、岗位群、技能体系”逐层提升的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开放资源管理,扩大共享资源覆盖面。对于资源库的维护管理保持三个宗旨不改变“校企合作不改变、资源开放不改变、持续更新不改变”。建设过程遵循科学建设秩序。先设计,后完善;先规范,后加工;先整理,后整合;完成模块建设集合整库[3]。
2.四大数字化资源库资源结构
数字化资源库平台分成四大部分:基础资源,扩展资源,社会服务资源和管理资源。如图2所示。
(1)共建共享的资源库基础平台资源
基础资源平台以课程建设或者专题建设为核心点,对学生群体开放进行网络教学,对企业员工开放进行专题企业网络培训。也可作为社会人员自主学习的平台将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成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网络教学平台。基于校企合作方式,数字化教学资源源自企业实际,因而适合企业员工提升理论技能需要,进行专题的企业的网络培训,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不同对象与资源共享库之间的互动如图3所示。
如《航材供应链管理》《航材管理》等课程对航材管理的理论性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或者员工必须掌握理论体系,理解航材管理操作的原理和思路。《危险品运输》《合格航材》强调危险品和航材适航管理规则掌握,规则的更新与变化必须随时把握。基于企业对员工理论强化和考证的要求,和学校对学生掌握实操技能,深化理论学习的要求,可以搭建校企共建共享的网络教学培训平台。
(2)扩展资源部分包括培训课程和技能提高板块。
培训专题课程。如《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服务礼仪》这类实务类课程虽然理论要求不高,但是知识零碎,不容易成系统,需要整合。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平台可以提供更为实际的需求背景案例,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脉络,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给员工进行心理、礼仪专题专项的培训项目。
技能提高板块包括对企业模拟仿真教学,企业信息系统操作模块[4],数据分析模拟,国际采购询价模拟,网络营销实训,企业专家网络课程专题,专家讲座等板块。实现企业学校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
基于网络教学培训平台的教学培训需求,合编网络资源教程或公开出版教材。突出教材开放性,使其与网络数字化资源互动,是课堂讲授,网络教学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加强理论提升的内部培训用书。
校企共建共享教材建设,是指基于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校企合编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套教材的编写,教材在技术性、实效性方面体现与岗位职业技能一体化、与职业行业标准一体化、与数字化资源的一体化的研究。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加强理论提升的内部培训用书。
3.社会服务平台是指充分使用网络资源,打造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优化各类教学资源库,服务社会
在编写教材等基础工作外,应同步配套开发较为完整的相关教学资源[5]。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以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电子课件、授课教案、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以及模拟操作软件、视频录像、习题与案例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相互共享等,这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社会开放。
(1)专业教学标准库。建立专业职业能力要素构成、专业培养方案、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等资源。具体可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规范与标准。
(2)专业信息库。与大型航空企业、飞机维修企业、航材贸易企业、军工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合作,收录和整理相关信息资源和行业规范。
(3)互动资源库。包括小组协作学习,讨论版,常见问题在线和非在线解答。特设企业专家论坛和专家在线答疑。
(4)多媒体课件库。收录该专业所有课程的优秀多媒体课件。
(5)专业图片库。收录该专业的各类图片资源。包括实验、实习、比赛、培训、服务、新设备技术以及实验实训室介绍、专业介绍等相关资源,形成共享图片库。
(6)专业视频动画库。收录该专业以实训类为主的视频教材。
(7)试题库。建设专业综合试题库和专业课程试题库,并且能做到在线测试。
(8)航材贸易与管理案例库。提供以一些典型仓储企业管理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学习。
(9)学习评价库。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客观公正的评价,正确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4.管理平台包括:校内资源管理、企业资源管理、账号管理平台、认证管理平台、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接口管理等模块
5.打造更具职业性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突出的特点[6]。利用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开设实习就业指导网络资源平台,实时公布实习和就业信息,指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开设以下栏目:形势与就业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实习实训指导等等,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方式打造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是基于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进行长效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在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对航材贸易与管理专业尝试建立基于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长效合作的模式,达到通过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双方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
[2]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
[3]王晓文.关于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
[4]汪波.校企合作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信息系统工程 2012,(1).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数字化资源;问题;使用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7/08-0113-03
按照教育部2013年3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要求,2014年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推出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公共艺术?音乐篇》与《公共艺术?美术篇》,并启动了与教材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工作,面向一线教师广泛征集示范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由于中职阶段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很长时间之内一直处于“无大纲,无课时”的空缺状态,很多艺术课教师都转而从事其他专业的教学工作,直接导致了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与教学研究较浅。此文主要介绍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旨在与广大教师共勉,不断提高数字化资源的质量。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概况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和教学价值已经突显出来。为了进一步帮助广大教师更快、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有效落实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人教社于2014年初正式启动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研发工作。目前,人教社已经初步搭建起了以教材介绍、教学案例、参考资料、教研论文和师生论坛五大板块为主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1. 教材介绍
这一板块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主要包括电子课本、教材说明、教学大纲和大纲解读四部分内容。
其中,电子课本为PDF格式的电子文本教材。考虑到公共艺术教材,尤其是美术教材图片众多,而纸介质的教材在彩色印刷时难免会出现色彩偏差的情况,我们将色彩的真实性与还原度较高的电子文本教材放到资源平台之上,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对作品的光影与色彩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教材说明部分为学科专家对教材的介绍、展示等PPT文件及教师培训的视频文件。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分内容,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教材整体的架构、内容组织的逻辑线索。
教学大纲和大纲解读部分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展开,具体涉及教学大纲的研发背景、研发目的、具体内容、大纲实施要点与注意事项、教学评价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与理解大纲,并按照大纲的要求来实施教学。
2. 教学案例
这一板块主要包括示范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两部分。考虑到目前公共艺术课教材尚未推出配套的教师用书,对于教师较为关注的课时问题、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学重难点问题等,我们采用了在示范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进行具象呈现的方式,使其更直观、更便捷、更适用。
3. 参考资料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体系包含多种类型的参考资料。按照资料的介质或格式来划分,主要包括图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类型。
图文资料从作者介绍和作品欣赏两个维度,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补充。在具体内容上,既包括入选教材的作者及其作品的介绍与分析,也包括由于篇幅关系没有选入教材,但是自身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者及其作品。
音频资料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我国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如今音频资料已成为数字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音频资料主要以音乐教材中的曲目为主,并与其他类型的数字化资源相结合。
与音频资料类似,视频资料如今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体系中的视频资料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课堂实录,摄制组走入课堂,将教师授课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全方位地展示教学的全过程。另一类是与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及动画资源等。如人教社与《中国美术教育》数字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和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的部分数字美术资源,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赋予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以动态的效果,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和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4. 教研论坛与师生天地
上述的教材介绍、教学案例和参考资料共同构成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主体。除此之外,作为面向全体师生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平台,具有更强交互性的板块必不可少,即教研论坛和师生天地。
教研论坛主要面向一线教师,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和心得、对新教材新方法的试用情况,以及对于中职公共艺术课教育与教学的理论探讨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
师生天地是为教师和学生专门开辟的一块园地,目的是推介和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和教师作品,让中职的艺术课教师和学生在全国性的教育平台上展示才情,表达想法。此外,对于在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对教材内容有任何疑问,师生们都可以在论坛留言,人教版公共艺术课教材的编者与编辑会定期进行答疑。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 相关教学资料的权威性尚待验证
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自行搜集的其他资料都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这是教学的基本前提。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教师提交的相关资源当中,在作者介绍、作品分析,甚至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等方面存在不少科学性与知识性错误,影响了教学资源的权威性。
如今互联网十分发达,网上有海量的资源,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遇到不懂或是含混不清的地方一定要一查究竟。在参考资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纸介质的权威出版社的出版物,同时手边最好常备《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美术教育词典》等工具书。
2. 对于学情只有分析,没有落实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服务的对象。学情分析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便于因材施教。尤其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艺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稍加结合,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江苏泰兴某中职学校一位教师制作的《外国建筑艺术》教学设计为例。这位教师的学生都是中职二年级建筑专业的学生,有一些建筑方面的基础和基本的美术素养。所以,这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情况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作了扩展和延伸。比如,在介绍古希腊建筑时,补充了古希腊建筑最典型的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柯林斯柱式。在介绍哥特式教堂的过程当中,补充了有关哥特式教堂的肋架券、墩、柱、飞券的基本原理和构造的内容,让这些建筑系的学生对哥特式教堂为什么呈现出筋骨嶙峋、中堂高耸、直插天际的外观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细致地分析了学情,准确地把握了学情,并且落实了学情,因而这堂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对教学方法只知其名,不知其实,为方法而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要件,其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收集上来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来看,部分教师对于目前琳琅满目的教学方法的概念、适用情况、优点及不足似乎缺乏充分的认识,甚至个别教师只是将某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摆在那里装饰门面,在其后续的教学过程当中完全没有运用该方法。
比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介绍自己这节课运用了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源于杜威的“设计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它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来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其构成要素包括来自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等具有建构性的系列活动,以及明确而具体的项目成果等。而在声称运用了“项目教学法”的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以教师对作品的展示与介绍为主,并不具备该方法的构成要素,冠之以项目教学法的头衔似乎是名不副实。
因此,对于某种教学方法,尤其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广大教师一定要具有批判性思维:首先,研究一下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它是什么。其次,要明晰它有怎么样的发展沿革。再次,试用一下,适不适合自己的教学,在哪个环节用,怎么用,是否需要调整等。
4. 数字化资源本身在技术层面的一些问题
数字化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资源,在素材的设计方面问题较为突出。比如有的教师生怕信息有所遗漏,一股脑将图、文、声、像等所有信息都堆砌到同一个展示页面上,大大超出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于教学信息接收的数量极限。结果这些信息被学生快速屏蔽或遗忘,并干扰了学生对正常信息的接收。
出现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数字化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资源的基本教学理论的研究。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不会因多媒体资源的出现而变得简单;相反,各类媒介的教学资源的出现,为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广大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才能使数字化资源真正起到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作用。
合理、有效地使用数字化资源
1. 正确认识与对待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多多益善。因为教育资源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教育性而不是技术性,也就是说技术性要服务于教育性。数字化资源是通过技术的手段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补充与辅助,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顺利解决教学的基本矛盾,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因此,使用何种数字化资源、在什么环节使用,不取决于数字化资源有多么丰富、直观和生动,而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存在学习障碍,以及数字化资源对于解决这种学习障碍是否有效。
2. 根据学情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数字化资源必须与教育对象紧密结合,离开了对具体教学对象的关注,再优质的数字化资源也无从发挥作用。尤其是对中职阶段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专业、观察习惯与能力、兴趣与动机、感知和注意的心理特点等对资源进行有效设计与整合。在资源内容的设计层面,需要补充的要补充,需要加强的要加强,需要弱化的要弱化,以突出教学重点;在资源内容的展示层面,要注意选择适切的展示时机、展示时长及展示频率等,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改善教学的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轻易把学生交给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资源,要坚持发挥“教”的重要作用,将自己的行为引导与数字化资源结合起来,注意对学生注意力和关注点的吸引和控制,在教学的各个节点上,通过提问、提示、讲解、讨论等方式,考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这些活动原本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会因为数字化资源的存在而变得无足轻重;相反,这些活动决定和实现了数字化资源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远程学习
AbstractThispaperhasdiscussedthecharacteristicsofmoderndistanceeducationandthoughtthatmoderndistanceeducationneedstheparticipationofdigitallibrariesthatcaninterveneintheteachingprocessofdistanceeducationandofferthenetworksystemfordistancelearning.
Keywordsmoderndistanceeducation;digitallibrary;distancelearning
1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现代远程教育是在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的基础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随着学习社会化和终身化的需要,人们的教育意识急剧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在坚持传统课堂教育的同时,增加了现代开放性的远程教育。
1998年,教育部开始在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和浙江大学4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北京大学也于1999年10月正式开通了远程教育系统,所有这些,开创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新局面。现代远程教育是对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距离上的开放,通过这种形式,老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采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从而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变为现实。和传统教育相比,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方面。
1.1教学内容多样性
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了师生异地同步教学,并赋予了现代远程教育多样性特征。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教学对象多样化。学习者不受职业、地区、年龄等诸多限制。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接受远程教育的在线学员的数量在迅速增长。现代远程教育充分体现出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现代数字技术将传统的纸质教材变成了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材让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交互性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
(3)教学课程多样化。现代远程教育所开设的课程门类几乎不亚于在校学生的设置,自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首批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以来,在随后6年多的时间里,国家教育部相继批准了67所高校进行远程教育,开设9大类153种专业,从而使在职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读到国内大学的学士或硕士课程。同时,教育机构还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特点,开发灵活多样的课程,提供及时优质的培训服务,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在线支持。
1.2学习自主性
现代远程教育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教育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一改传统课堂被动的“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还可以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特点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3资源共享性
现代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使更多的人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节约了教育成本。
2现代远程教育需要数字化图书馆
国际著名教育技术学学者、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ERIC旗舰级数据交换中心ERIC/IT及AskERIC、教育资源通道GEM等项目的领导者唐纳德·保罗·伊利教授主张找到教育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的结合点。国际图书馆学知名专家也呼吁数字图书馆加入远程教育,将图书馆和教育功能衔接起来,把数字图书馆整合到数字化校园中,把数字资源整合到教学资源中,把课件开发人员整合到教学课程组中。美国马里兰大学开设的研究生课程选修课第一门(课程编号:OMDE611)是远程数字图书馆(DistanceEducationLibraryServices)。这表明作为知识体系、课程体系,远程教育图书馆成为核心的资源和知识、技能组成部分。
2.1数字图书馆为远程教育提供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教育资源及教育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无法满足远程教育的需要。图书馆应根据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适当调整其馆藏结构,改进设备,完善服务手段,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运行在高速宽带网络上的、分布式超大规模的、可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群,它可以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硕博论文、会议论文、试题库、教学文献等多种形式的知识资源,是图书馆借助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形态,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为远程教育中的师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料。
数字图书馆的宗旨是:数字图书馆可以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联入因特网,克服地理、语种和文化的限制,友好、多形式、迅速高效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人类的所有知识。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的完美结合,它具备了传统图书馆所有职能,并超出了传统图书馆所具备的能力。数字图书馆能给位于不同地区的师生传递教学资料,提供教学支持,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2.2数字图书馆为远程学习提供网络平台
数字图书馆干预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数字图书馆资源是介入和干预教学过程的高组织度资源,这些资源是根据特殊的教育目的来组织集成的。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特别是借助图书馆知识和信息组织技术,来扩展思维、建构知识。这些活动与教学设计中的自学、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等环节对应,属于教学设计中高级学习的重要模块,因此,数字图书馆将提供核心产品,使用数字图书馆成为远程教育的“核心模块”之一。
我国于1998年将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列入“863”计划和国家“十五”重点项目。同时还有中关村数字图书馆群、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知识网络——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以及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等大型数字图书馆研发项目都加紧实施建设。
2.3案例
案例一: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学院数字地理图书馆,其中地理学习课件的代表产品是“亚历山大数字地球模型系统”,它是以网络虚拟教学资源建设为目的,是有组织、有目的地实现教学,教师可以编写、上传讲义。该学习课件是由专业教师担任领域专家,研发描写河流、泥石流的地理专业课件,而课件反过来又成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形成了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案例二:通过经验推导出“推理知识”或“规则知识”,即“推理出针对某用户当前学习情况的指导建议”。浙江电大“都读远程”数字图书馆(DLDL)系统将采用这种行为分析技术,挖掘出学习者个人的认知走向。这种个人图书馆技术将根据学习者进行个性化的定制,通过网上雷达系统进行知识挖掘。实际上,该技术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带有很强的主观知识的特点,并将挖掘结果应用到教学中去,由于该过程是在学习诊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调整,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迎合学习者个体的学习。
案例三:美星外文数字图书馆,它是由北京亚美瑞德公司与赛尔网络共同开发的,为高校提供外文阅览服务的一套崭新的教学系统,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个原版引进外文图书的数字图书馆,其宗旨在于改变国内高校原版外文资料馆藏陈旧和匮乏的现状,同时配合高校双语教学的趋势,提高师生的外文水平,丰富他们的知识素养。美星外文数字图书馆“语音图书”提供了难得的语言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享受中了解地道的异国文化,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石磊教授的《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一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报业生态,但并不必然带来报业的衰落。报业同样可以采用新技术,在媒介融合中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与新媒体共生共荣。这种认识和论述,对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读全书,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特色一:多年潜心研究的集大成
石磊教授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硕士点负责人、新媒体研究所所长。2006年7月,他发表了论文《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从那以后,他发表了《从媒介融合看报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报业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报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构建》、《媒介融合语境下媒介产品生产模式之变》、《培育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路径选择》、《新媒体语境下公共领域重构》等10多篇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论文。2009年10月出版了《新媒体概论》,并被北师大等许多高校作为教材。专著《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社科项目“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研究”、四川省社科项目“媒体融合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战略”、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传媒融合发展研究”,担任“新媒体理论与实务”丛书副主编,四川省精品课程“新媒体概论”第一主讲教师。
2006年初,石磊教授在四川大学攻读文艺与传媒方向博士学位期间,为构思撰写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博士论文,并就相关问题多次与我进行研讨。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刚刚起步,颇具前沿性。2008年上半年他的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又认真听取了许多老师和同学意见,多次进行修改,终于在2010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这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集大成,是报业研究的可喜新成果。
特色二:努力构建数字报业研究的理论体系
该书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放到数字化生存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的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转型,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战略转型。他不仅强调报业在技术上与新媒体融合,还主张在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上进行重构和再造,破除阻碍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到数字化的商业模式,构建起报业发展新模式。这样就跳出了一般性的数字化研究,使报业数字化研究具有了厚度和高度。
石磊教授对国内外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将众多的转型路径精当准确地概括为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在内容融合上,以前单一的报业内容生产变成全媒体的数字内容生产,报业由“报纸业”变成“报道业”。在渠道融合上,以前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报纸、广电、新媒体等渠道有效地整合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媒体融合。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将产生跨媒体跨地域的数字化现代传媒集团。这些分析论述,对当前我国传媒改革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特色三:多学科交融,理论联系实际
该书以新闻传播学为基本立足点,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注重从经典和前沿理论中寻求支撑。同时,注重从中外传媒实践中寻找答案,以开阔、创新的视野选用大量鲜活、针对性强的案例应证观点。将报业数字化转型放到国际背景下考察,运用了大量的国外理论成果和跨国媒体的生动案例。同时,注重中国语境,对报业数字化转型在中国遇到的特殊问题进行阐述,并在政策、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石磊教授在对报业数字化转型情况进行细致考察、对传媒发展众多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抓住传媒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探讨了报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什么是数字报业、怎样进行数字化转型,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具有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职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
从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来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充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可有力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数字化资源开发过程,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化的过程。
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思想
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和使用的便捷性为出发点,可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分为两大模块:一是教学资源本身,二是教学资源的描述信息。
教学资源模块即数字化题库、案例、多媒体素材、网络课件库等,该模块包括三部分:一是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教学素材,按一定检索和分类规则组织的素材资料,包括图形、表格、公式、曲线、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的素材型资源。二是为帮助教师讲授某一教学难点或帮助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技能而设计的类似于小型课件的教学单元。三是动态资源,它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和教师的若干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汇集,比如网络课件,网络课程、电子作品等。
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时,为达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相互操作性和可重组性,还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的描述。这些描述性信息构成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第二大模块——资源的描述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涉及8个方面的要素,(1)资源的整体特征描述:用于对教学资源进行整体描述的通用信息。(2)历史和现状描述:用于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历史和现状的有关属性描述。(3)元描述:它提供描述信息本身的一些信息。(4)相关技术描述:描述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所使用的相关技术要求和特征。(5)教学特性描述:描述教学资源的教育和教学特征。(6)知识产权描述:有关数字化教学资源知识产权和使用条件的信息。(7)类属信息描述:描述该教学资源在特定的分类系统中所处的位置。(8)评价信息描述:提供在教学使用上对该教学资源的一些评价,以及这些评价的作者和时间等。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原则
2.1教学性原则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要有助于解决教学上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文字教材难以解决的问题。另外,在学习进度的安排上和教学信息的呈现上要符合教与学的原理。必须包括征对性、组织性、灵活性、易用性等原则。
2.2科学性原则
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能正确反映科学知识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也就是说,作为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学资源,必须内容正确、目标明确。要达成这一原则,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时必须注意:资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采用的图片以及配制的解说、音效等必须真实;资源所论证的原理和定义必须准确;资源包含的模拟实验、动画等要符合科学原理。
2.3开放性原则
由于数字化资源以教学素材的形式提供给师生重组和使用,因此资源库应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电子作品纳入其中。全体师生参与资源的制作过程,将有利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越来越丰富。
2.4共同规范原则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遵从一个统一的规范原则,从使用用户的角度,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规范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从效益的角度,避免重复建设。由于当前的大部分数字化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属于不同层次和不同属性,因而不易管理和利用。但是一个统一的规范的提出也不是一日可成的事,需要个方面教育家和企业家共同商讨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设规范,所设计的教学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
2.5层次性原则
为保证资源库满足学习者按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方便使用的目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实行模块化管理,使学习者通过对不同层次资源的使用和重组,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个性化潜能。
2.6经济性原则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还需考虑具体经济条件,应以最少的投入开发出高质量、高性能的教学资源。对此,要强化对现有资源的数字化改造,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2.7技术性原则
是从资源的技术开发角度,提出一些最低的技术要求;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资源库的长期发展与维护目标,规划学科资源的组织结构,强化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并提出管理这些素材的管理系统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3.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开发步骤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不是一践而就的,而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1)利用既有的数字资源、官方网站、专业网站及权威搜索引擎,合理分析、编辑加工挖掘到的资源,使这些资源变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充分调研该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情况,结合院校实际,构建职业技能课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力争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3)完成具有“渐近性”与“多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要求的习题库建设,建立较高质量的课程试题库,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化、规划性和协调性。
(4)当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后,进行网络教学试运行,根据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立,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更新与拓展,有助于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营造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有助于分层教学与个性化学习分享专家经验。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立,改变了过去各学科教师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状态,使得原本孤立、零散的教学资源产生整合聚集效应,也避免了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增加了教育的新手段,方便了师生的使用,对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主编.教育技术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雍潜,李龙.教育技术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