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的经营风险范文

企业的经营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经营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1篇:企业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风险 防范 策略

负债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筹资方式,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取得资金,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以维系企业的正常运营,或用以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产品、新事业等。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使企业迅速筹集到所需资金,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税费,同时也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债务危机。企业的负债经营风险,不仅指过度负债,还包括因负债经营而导致的企业再筹资困难、资金的周转和使用受到影响,和增加融资成本的风险,以及可能会引起股票价格下跌的风险。过度的负债经营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将企业推向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要采取一定措施防范负债经营风险。

一、负债经营应把握的原则

(一)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负债经营方式。

我国企业的负债能力只能根据其自身情况及融资环境加以判断,而内因即自身情况往往是发生某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企业一旦确定应采取负债经营的举措,然后才确定举债额度,力争合理地掌握负债比例。企业在负债筹资时,既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又要选择合适的举债方式和资金类别。企业应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负债经营方式。

1.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向银行借贷既受资金投资的限制又受贷款额度的制约,其难度比较大。如果遇到国家实施信用紧缩政策,借债大户首当其冲地要受到调控,可见,向银行借贷隐含着较大风险。

2.向资金市场拆借

市场上的金融机构组织,通过资金市场将某些企业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借给短期内急需资金的企业。在此背景下,企业急用资金时可以向资金市场拆借,但是通过这种渠道所获资金,一般使用时间不会太长,而且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3.发行债券

企业发行债券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企业内部发行债券,其优点是可以使全体职工结为利益共同体,齐心合力为企业的兴旺而共同奋斗,其缺点是能够筹集的资金较为有限。还有一种方式是向社会公开集资,其优点是能够筹集到数额较大的资金,其缺点是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且债券一到期就得按期偿还,一不小心则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

4.使用商业信用

使用商业信用在发达国家被普遍采用,其优点是成本低且方便灵活。在交易活动中,它可以背书转让;而在资金紧张,可以到银行贴现。其缺点是急需现款时要严格遵守既定的经济法规,还必须养成良好的商业道德。

5.引进外资

就目前来说,国内企业引进外资时必须考虑汇兑风险。我国关于利率政策的宏观控制较严格,而且在国际上的拆资成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企业在引进外资时尽量克服盲目性,既要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又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既定期限和来源结构。如果借入资金的使用期限较短,企业面临的还本付息风险就大;如果要降低风险,借入资金的成本就会比较高。因此,企业对借入资金的不同期限要综合考虑,搭配要合理,保持每年还款的相对均衡,以减轻还款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压力。

(二)负债数额要适度,负债比率要合理。

企业要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负债经营风险,就必须做到负债的适度。衡量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的标准,是看企业的资金结构是不是合理,也就是企业负债比率一定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力求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这就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未来时期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及其稳定程度,以及所处行业的竞争情况等因素,以此确定最佳的负债规模,尽量保持负债和权益资金之间比例关系的适当。一般认为,速动比率控制在1∶1是较为适宜的,而流动比率通常要控制在2∶1。假如大于上述指标,就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比较强,反之则较弱。但是上述两项指标也不能过高,否则会造成资金浪费,当然也不能过低,不然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在实践中,资金结构的最优化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情。如果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产品适销对路且资金周转速度较快,其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一些;反之,如果经营不善、产销不畅且资金周转不灵,其负债比率就要适当低一些,否则就会在原有的商业风险基础上再增加筹资风险,无异于雪上加霜。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根本出路,在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尽量降低资产负债率。

(三)制定负债财务计划要考虑实际经营状况和利率走势。

企业在外借资金的安排上必须考虑借款到期日和利息支付日,这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用款的高峰期和低谷期,依此安排资金,以避免资金调用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应按照必要与可行的原则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制定出合理的还款计划。如果负债没有可行性,或是还款计划不周密,到期无法偿还债务,则会影响企业信誉,甚至酿成不良后果。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等方面狠下功夫,尽量缩短生产周期,努力降低资金占用的额度,在提高产销率同时减少应收账款。制定还款计划是为了使举债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负债后的速动比率应该不低于其应保持的安全区域。另外还要注意,借入资金的长短期搭配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其结构,还款期不要过于集中。在利率比较高的时期,尽量减少筹资额度或只筹集当下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再由高向低过渡的时期,也应尽量减少借贷或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借贷。只有在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才比较适合负债筹资。尤其当利率处再由低向高过渡的时期,尤其要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同时尽量采取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具体筹资过程中研究利率变动的趋势,做出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安排,这样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独立承担风险,生产经营活动要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其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当风险来临时如果毫无准备,企业就可能一筹莫展,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以往有很多企业,由于资金链迅即断裂而陷入困境,不仅一蹶不振,有的还陷于连环债务诉讼。可见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科学估测风险,正确防范风险,预防风险发生,并能有效应对风险。尤其是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财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估测风险、防范风险的科学方法。企业要立足市场,建立财务信息网络,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风险规避方案,及时预测和防范负债经营风险。如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及相应的财务预警机制,既可以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安排来分散负债风险,又能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还可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通过随时监控企业的筹资风险,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其盈利水平,从而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

(二)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负债总额和资产的流动性。衡量一个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的尺度,就是资产流动性。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减轻财务压力,要以保持高度的资产流动性作为保证。企业的资产越容易变现,那它的清偿能力和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当措施相对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通常情况下,通过负债得来的资金,除了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等长期性投入,还有一种情况是用于日常经营的投入。在针对长期投入进行决策时,要善于利用内含报酬率法、投资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等相关投资决策方法,科学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注意从不同的投资方案中选择确定最优的方案。还要对未来的经济环境做出定性分析,因为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果企业预测到未来的经济环境将是通货紧缩,那么其资金投入的成功概率要大一些;相反,如果是通货膨胀的话,那就意味着产品价格和成本同时有可能提高;而未来经济如果可能进入平稳期或衰退期,则产品实际销量会因此而低于预期的生产量,并且产品的价格也可能呈下跌趋势。企业在决策时要考虑未来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以此修正投资方案,力求提高成功率,同时降低风险。针对日常经营投入的负债资金进行决策,例如在对商品的采购预付货款等业务活动进行决策时,则要考虑价格走向、市场风险等。总的来说,加强负债经营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差,晚支付、少投入;多产出、早产出,总之要有超前意识,适时举债投入发展前景看好的项目,早期抢占市场。这样就能防范负债经营风险,而且避免了负债过多、资金管理不善使企业再筹资困难,更不会影响企业资金使用和周转。

(三)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企业的筹资、投资等重大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会计人员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所以,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除了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还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有鉴于此,企业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而作为会计人员,更要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善于利用各种财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企业的筹资、投资方案等。会计人员必须摒弃“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负债经营既是企业筹措资金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是一种财务手段,又是一种经营方略,也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通常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较高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养,当然也具有较好的控制风险能力。

(四)建立健全监督审计机制。

全面准确地把握负债经营尺度,科学管理债务风险,合理使用所筹资金,实现负债经营最优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事关企业兴衰存亡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很多企业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审计机制。首先,企业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便从制度上来规避盲目扩张而导致过度负债的风险;其次,企业要切实加强财务分析,正确的认识到负债经营的风险,自觉运用考核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分析所具备的偿还能力和面临的财务风险,合理确定负债规模,使风险处于可控状态;再次,要强化内部审计,通过独立的、彻底的检查和评价活动,搞清楚资金使用的现实情况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漏洞等,努力加以改善,提高资金利用的综合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负债经营方式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企业和国民经济会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弥补企业资金不足,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促进企业发展;降低国民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影响企业的稳定性,将企业拖入困境,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企业理应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有利的一面,保持合理的负债经营状态,充分发挥负债的杠杆效应,努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同时,企业又必须正确认识负债筹资风险,严格、科学地遵循财务规律,把握负债经营的尺度,控制好负债结构,掌握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免负债经营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之,企业要通过负债经营获得应有的财务杠杆收益,同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使负债经营真正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鱼红锋.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新西部,2008,(8).

[2]丁启军.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合作经济学与科技,2007,04(318).

[3]杨依华.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防范分析[J].经济师,2008,(6).

[4]李玉玲.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分析[J].山西科技,2008,(5).

[5]王郑江.论企业的负债经营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

[6]王玉英.负债相关问题剖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8,(2).

第2篇:企业的经营风险范文

【关健词】施工企业;经营风险;主要表现;管理措施

引言

2007年以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发展骤然放缓,现有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面临严重质疑。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如何才能更快、更准地识别关键风险,进而规避或消减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继续生存发展,成为各国企业愈加关注的问题。正是因为符合了企业的这种需要,风险管理才成为近来企业关注、各界聚焦的热点。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业务分布地域广、技术难度高、涉及到的合约和法律问题较多,并且单件产品规模大、周期长而复杂。由此可见,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一项充满着各种风险的事业。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对风险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应该坚持风险管理的理念,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运作的方方面面,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控制管理经营风险对于施工企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也随之上升。如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宽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施工企业的工程任务遍布大江南北,企业具介点多面广,集中度弱、周期性长、投资多、规模大、产品流动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加之市场的不断发展,行业的激烈竞争,都给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具体到风险管理活动,体现为合同签订风险、热资风险,工程分包风睑、安全风险、税务风险管理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施工企业的前期风险

1.1.1 合同签订风险

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市场上僧多粥少,投标竞争激烈。某些企业为了中标,不考虑自身财务实力,竟相压低标价。对合同的内容与形式是否合法、当事人意思表述是否真实、合同主体是否合格等问题考虑不周,只是列入《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中的某些原则性的规定。签订的合同显失公平,存在一定的缺陷,责权利划分不均衡。施工承包商在十分苛刻的情况下,被动地承受着工期、质量等多方面的压力,还要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如过低价中标导致项目亏损风险,不良业主恶意走漏低价标底,而承包人盲目跟进所带来的亏损风险,报价过高而失去市场的风险等等。

1.1.2 项目经理风险

项目经理是受托全面负责工程项目实施的管理者,其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工程项目的实施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项目经理任用的好坏,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效率、安全、质量以及成本的高低。如果企业缺乏优秀的、有能力、有专业素养的项目经理,必定会给项目带来亏损的风险。

1.1.3 其他风险

投标前对工地的了解情况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就会存在障碍;或者图纸供应、设计变更不及时等等,都会加重施工企业的负担,影响施工企业利益。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也会造成施工企业的后期损失。

1.2 施工企业施工过程风险

1.2.1 工程分包风险

最近几年,违法分包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受到了经济惩罚,降低了资质等级等等。这就给企业的效益与声誉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严重阻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比如,没有取得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没有资质的借用有资质的企业名义进行施工的,这些给施工企业带果了较大的风险,也难以对总包合同安全、质量以及工期进行保障。

1.2.2 合同管理风险

工程项目合同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之中,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干扰事件,变更签证频繁。所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之中,负责合同的项目经理部通常只重视确保工期与质量,强调工作实物量,却忽视合同条款的学习与研究、证据意识差、不重视资料管理工作。企业不存在专业的资料管理人员,通常不能用证据证明自己是按照合同规定而行事的。

1.2.3 项目施工管理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工程规模大,管理上难免由于顾此失彼而产生风险。比方说技术风险,施工企业的技术风险是贯彻在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中的。如果出现技术方案错误等现象,必然加大技术成本,给企业带来损失。投资单位对建设工期的要求通常很紧迫,再加上可能出现的意外,造成施工企业工期压力大.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

1.2.4 材料价格变动风险

材料价格时常变动,也会给施工企业造成较大的经营风险。据统计资料显示,材料费用通常要占到工程造价的70%左右。就是说,材料价格的变动严重影响着施工企业的利润。但是,材料价格并不是施工企业本身可以控制的。尤其是像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其价格的变动情况有时会远远超出预料。若合同签订过程中充分没有考虑材料价格变动的风险,很有可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致命的危害。

1.2.5 施工安全和质量风险

安全和质量问题是施工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这类事故一旦发生,不但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对伤者与其家人造成灾难与不幸。施工企业轻则罚款,重则降级甚至吊销资质,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而此产生的信誉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1.3 施工企业后期风险

拖欠工程款问题是建筑业的老大难问题。此问题如何得到有效解决,对施工企业至关重要。根据建筑行业目前的情况,有的单位在进行招投标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对自己有利但对施工单位不利的要求。再加上建筑市场长期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态,竞争十分激烈。建筑企业存心拖延工程结算日期的现象也有发生,导致施工单位错过了最佳催收工程欠款的日期,不少建筑单位余账未清,新的拖欠款又会出现。

2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措施

2.1 前期的风险管理

2.1.1 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决策、论证、调查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决策、论证、调查体系,保障合理承接工程任务。企业取得招标文件以后,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全面考虑风险成本,评估合同所存在的风险性。避免合同中出现不公平条款,让合同的隐患消失在前期的评审阶段。

2.1.2 设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

要设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确定是否投标或者投标的标价。要对企业的实力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投标的实际过程当中,主要考虑的评估要素包括企业财务状况、机城设备能力、索赔能力、偿债能力、施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并且把市场价格波动因素一并列入合同条款当中。

2.1.3 必须审慎选用项目经理,以降低更换成本

在工程项目当中,项目经理担任着全权负责的管理者角色。其承担着企业的种种受托,应该拥有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对高级管理层要有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真正做到好要奖、错要罚,不能让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要对项目经理职责范围内的重大决策行为进行监督。此外,还要设立离任审计制度。

2.2 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2.2.1 合理运用分包第略

施工企业在实际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合理的专业分包,寻求信誉好、实力强的合作伙伴。利用好、管理好这些专业分包企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合理规避风险。要对分包商承包的工程实行严格的管理,促进其认真、积极地履行分包合同。

2.2.2 完善合同管理,实行专人专责管理

施工企业应该设立专职管理合同的机构与部门,完善合同管理岗位,实行专人专责管埋。有关合同文本最好套用国家工商局与建设部举荐的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2.2.3 加强对合同条款的学习与研究

项目经理人要提高证据意识,完善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健全管理体系,重视对项目合同的管理。同时,要重视人事管理工作,将项目成员纳入到人事管理系统中。职能部门要对项目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视察工作,做好过程控制。

2.2.4 努力加强项目管理,积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

要向市场以及工程工期进度、安全、质量要效益,实施管理目标责任制。保障工程质量、工期等各项指标真正落实到人,与企业激励机制和效益进行挂钩,充分调动项目成员的积极性。强化对工程节点结算与竣工决算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资金大幅度的流量波动。

2.2.5 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企业接收工程项目以后,应该和材料供给商及时签订供给合同,以避免因为材料的涨价造成施工企业的损失。施工企业还可以经由银行或者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担保,或者向保险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当风险发生时,可向保险人索取一定赔偿,从而将未知的风险部分转移给第三方。

2.2.6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减少制度风险

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以减少制度风险。好的制度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企业不制订,不执行有关制度,管理上出现漏洞,必然会使企业面临危机。项目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制度,以保障企业各项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外,施工企业可以和当地税务局进行协商,以税法为依据,与其进行交涉和沟通,从而实现合理筹划税务,减轻项目的税负。

2.3 施工企业后期风险管理

首先,施工企业应该完善工程结算管理相关工作,做好结算前的各项准备,如变更签证、实物量核对、索赔、结算书的编制与送审等,避免因为自身原因造成结算工作的延误。

其次,设立项目清算小组以及类似的部门,实现专人负责项目清算事务,催讨债权,还要保留有关证据,避免失去索赔的法律时效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3 结语

建筑企业的风险防范需要在生产经营的各个风险控制环节上下工夫,而且要在战略上重视,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列出建筑企业最需要关注的经营风险,并提出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办法。

第3篇:企业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 经营风险 防范 研究

一. 前言

去年9月之后,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爆发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恐慌程度之深极其罕见,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以及与我们施工企业息息相关的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随之显现。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和建筑业市场长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我们施工企业面临异常严峻、异常复杂的局面,风险显著加大。

二.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

(1)施工企业设立及管理结构不规范导致的法律风险

注册资本不实和公司设立后抽逃注册资金是公司设立时出现最多的问题,根据《公司法》,出资人将由此承担民事、行政,甚至是刑事的责任。而公司管理结构不规范的法律后果更是不可言喻。或许还存在产权不清晰、家族化管理、资合与人合不分等诸多风险。

(2)巨额拖欠工程款带来的财务风险

近年来,长期以来严重困扰施工企业的拖欠工程款问题日趋严重,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建筑市场供求的失衡,僧多粥少,竞争激烈,一些建设单位故意拖延工程结算;二是建筑市场法制不健全, “拖欠有理”的风气盛行,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巨额的工程拖欠款造成施工企业利息负担沉重,资金周转困难,坏帐风险增大,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施工企业的经营者还有几种催款不利的情况,可能导致存在风险或直接损失

一、超过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二、由于货款拖欠时间过长,欠款企业发生重大经济纠纷或经营状况恶化,甚至破产,丧失偿还能力。同时,由于企业诉讼措施不当,也导致案件败诉或无法执行。一是选择对象不当,导致诉讼请求被驳回;二是没有申请财产保全措施,导致被告人的财产被其转移、处分或被其他法院查封、冻结,失去了偿还债务的机会;三是有关事项没有保留书面材料或材料丢失,导致无法向法庭提供证据;举证不全面或不及时,导致超过举证期限而失权;四是经过诉讼程序胜诉后,没有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申请执行,使生效的判决、调解丧失强制执行的效力。

三.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

(1)施工企业设计及管理结构规范化

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是施工企业,公司章程是不可或缺的。而公司章程不但规定公司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还规定公司董事、经理的产生办法、职权范围,以及公司的决策程序等等。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如果能严格依照公司章程实施,就可以减少很多法律风险。反之,如果对公司章程不予重视,甚至束之高阁,对股东特别是直接参与经营的股东没有有效的约束,出问题便是早晚的事了。

(2)企业增强法律防范意识和个人保护意识

建立企业“风险诊断”和“风险评估”机制,对于诸如注册资金不实、企业资产与家庭财产不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补救;同时,还应该建立企业和个人的风险应急预案;此外,在财务、法律等方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八冶建设集团公司外欠工程款已累计达7.2亿元,使企业的资金链条显得非常吃紧,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面对出现和潜在的危机,八冶建设集团公司高管层的决策者冷静分析,积极应对。从8月起,就相继出台了《关于规避市场风险,加强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制度》等文件,并组成防范经营风险检查组,历时1个月分赴全国7个省区的33个项目部,对105项工程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对防范公司经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约束机制,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自律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职能

所有工程项目要强制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履约担保。应当规定,凡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履约担保的,业主也应向承包商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要求,建筑业的行业协会应当在防止不正当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中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引导企业自觉抵制业主的不合理要求,帮助和组织企业清偿债务。要建立信用档案,对于严重或恶意拖欠工程款的业主以及搞不正当竞争的建筑业企业应向社会公开曝光其不良行为。

(4) 不断提升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任务开发力度

大力实施诚实战略、精品战略作为化解危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在工程开发上,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资源优势地区、优势企业延伸,巩固大市场、大客户、大项目,在高端客户、高端项目上下功夫。对一些资信好的优势项目和老客户,实施领导、部门包干制,划分责任,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紧盯不放,争取开发到手。同时,坚持为大客户、老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为业主和社会提供精品工程,充分体现合作理念和合作境界,为企业化解风险,赢得新的市场奠定坚实的信用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永名.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防范与控制[J]. 时代金融 , 2009,(01)

[2] 李彦明. 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 山西建筑 , 2003,(15)

[3] 谢兴盛.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控制[J]. 时代经贸(中旬刊) , 2007,(S8)

第4篇:企业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企业 跨国经营 风险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跨国经营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趋势和必由之路。总体来讲,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态势良好,从一些外贸数据可见一斑。根据中国海关2013年1月的数据,中国2012年的贸易总额为38667亿美元,已经小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这是继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之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又一个象征性节点。另据海关2013年11月统计,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1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4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下同)增长7.6%。其中出口11.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8万亿美元),增长7.8%;进口9.9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6万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1.2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004.6亿美元),扩大12%。

二、基于企业自身视角下的跨国经营风险应对

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不但要面临熟悉而复杂的国内市场环境,更要面对陌生和充满风险的国外市场环境。企业所面临的跨国经营风险多样,包括文化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财产安全风险及人员安全风险等,本文重点探讨其中最重要的两类风险,即文化风险和政治风险。

(一)文化风险及应对

文化风险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中外文化差异巨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对个别数字的认识方面,西方人认为“13”这个数字代表不吉利,中国人认为“4”这个数字不吉利;对个别词汇的认识方面,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因此,在商务交往中,必须防范由于宗教、种族、语言、饮食、思维方式、政治立场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可能产生的误解或冲突。这种误解或冲突轻者会导致双方心情变坏,重者则有可能导致合作失败,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致命打击。针对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风险,企业应通过文化学习、文化适应和文化创新来进行防范。

文化学习。面对陌生的国外目标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对目的地国或地区的生活习惯、法律、及传统风俗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避免在商务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会和冲突。

文化适应。通过对国外目标市场的文化学习之后,就应迅速适应对方的文化环境。文化适应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人才国际化,即启用大量熟悉当地文化和市场的人才或者直接雇佣当地的人才。此外,文化适应还体现在应寻找适应目标国的组织形式,从而将所有的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灵活的整体,每一个子市场都可以在配合公司全球战略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文化创新。跨国经营企业在适应当地文化之后还应向当地的人们传递我们的文化,使她深入人心,或者用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和当地最优秀的文化碰撞出一种更加杰出的文化。文化创新主要体现在创造企业的品牌,从而创新企业独特的产品文化。此外,文化创新还体现在创新企业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

(二)政治风险及应对方面

在跨国经营中,企业往往要面临严峻的政治风险,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因素。政治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没收、征用和本土化。没收会给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致命打击,是指企业被迫无偿地将整个公司财产转让给东道国政府;征用的风险较没收小,但也会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是指东道国政府会强制性地无偿使用企业的一部分资产;本土化是指东道国通过制订一系列的政府法令逐步将外国投资置于东道国控制之下,其最终目的就是迫使外国投资者将更多的产权与管理权交给东道国国民。

第5篇:企业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经营风险;成因;控制

企业经营的目标在于企业的赢利,企业赢利的追求在于利润的最大化。制约企业良性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何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何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为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分析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将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风险的成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独立主体,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因素等。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为的支持。而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如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等,尤其是产业、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重大的改变,对企业的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往往是负面影响,使企业经营遭遇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出现导致产品销售受阻,影响企业的存货流动率,大大提高了企业存货变现的风险;对正处于衰退时期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自身必须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否则将失去消费者,无法保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采购市场价格变化剧烈将会对于企业原材料的采取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于出现因库存不足而停工待料或影响销售的状况。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除了各种不可抗力所导致的风险外,一般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风险预警和机制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取积极的调整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来讲,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缺乏全面清晰的把握,风险管理往往是呈间断性的特点,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另外,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缺乏和不健全,根本谈不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日常化和专业化,导致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较低层次上。即使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难以真正地履行其应有的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二是决策失误。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目标的短视化,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三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是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如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忽视人力资源要素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造成企业人才的短缺和不足,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支持。

二、对策分析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的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意识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培育和深化富有特色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既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各类资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入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于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重点在于对于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与防范,将风险遏制在其产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克服预案,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措施以将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相应的诊断工具对于经营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就及时发出警告。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时刻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根据相应的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准确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适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其次,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作为支持,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及科学化。具体来讲,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企业内控的加强是保障企业经营合法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企业发展具体实践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首先,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资料,不论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最终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支持,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人员的频繁流动等将直接对于企业经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地强化员工与企业两者间的合作互利共赢关系。培养起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为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有效的防止企业的人才危机。

其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体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事关企业稳定发展的位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充实的数据支持。同时在负债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避免因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另外,诚信经营,塑造企业良好的商品信誉和品牌形象,也是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邢春萍.浅析如何发挥财务作用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

[2]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19,11.

[3]张炳莲.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9,30.

第6篇:企业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周期性长、规模大、投资多、产品多样性和流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行业,如何规避经营风险,企业决策要切实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危机防范意识,在顺境中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逆境中要居险思变、运筹帷幄。 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中,通常采取低价中标方式,这对建筑企业而言,必须要有项目成本竞争优势,才能增强项目中标能力。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必须要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工程项目也是企业经营效益的源头。在项目中标前,经营决策者首先要面对的是投标报价风险、合同履约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的经营决策,一个项目在投标、合同签订之后,这就要求企业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树立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不断更新自身的项目管理观念以规避项目亏损。施工企业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树立企业的品牌意识,主要还在于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

一、加强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其中直接成本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经费;间接成本为:上级管理费、税金、五险一金等,这里主要对直接成本进行分析。

1.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2.材料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一切资源。

3.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4.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主要是精减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等等。

5.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成本控制的各项指标有着其综合性和群众性,所有的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都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各负其责,只有把所有的参建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因此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项目经理负责制是项目管理的特征之一。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控制放在首位。否则难以完成预期的成本目标,必然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6.建立成本控制责任制我们在工作中往往制定一些工作指标来衡量管理人员的责任,或者以计划进度的完成情况来制定进度目标,从而作为奖罚的依据,但往往忽略了成本管理的责任,比如:一味的强调质量,将标号较低的水泥构件,擅自加大水泥用量,虽保证了质量指标,却增加了生产成本;用超大型的机械组合完成较小的单位工程,就是俗话讲的"大炮打蚊子",进度保证了,成本消耗也不得了,最后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总之,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各参建人员应该在原有的责任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的责任。使每一个人,特别是国有施工企业的干部职工,都要有这样的认识,抱着对企业和集体负责的主人翁意识为降低成本精打细算,为节约开支严格把关。所以,建立一个严密的成本控制责任体系,用统一的规范和责任来约束和指导工程参建人员的工作,保证施工项目达到预期的经济指标,在项目施工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项目质量管理

在生产组织和现场管理过程中,项目经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小。把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效益的源头,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项目经理要把质量、安全、工期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以确保工程质量,有效规避对业主承诺的质量风险,同时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办事,减少和消灭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各种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制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各部门和各班组通力合作,形成以市场投标报价为基础的施工方案经济优化、物资采购、经济优化、劳动力配备经济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三、加强材料价格的控制

采购人员首先要熟悉施工合同中对材料价格的执行标准及价格调整的条件,在熟悉了合同材料价格条件前提下,材料采购要遵循"质量好、价格低、运距短"的原则,进场材料要正确计量,认真验收,最大限度的减少采购过程中的管理消耗。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科学组织材料的使用计划,避免停工待料现象发生; 项目管理者要在企业建立的合格供应商名单,依法签订供货合同,实行阳光采购,进行内部公开招标,货比三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确保降低材料采购成本。通过市场竞争,即达到保证质量,同时价格可以透明,避免腐败的产生,达到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目的。现实价格控制,不仅对大宗材料,对于消耗材料,对发包商指定的供货商要依法收取合理的工程配合费,明确付款方式,坚决制止发包商直接向分包方付款的现象,发包方不控制价格的,也要采取集中采购,议标原则。控制采购价,根据现场需求,分批进货,达到控制材料价格目的。

总之,面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形形的风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市场良好形象,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规避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7篇:企业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逆向搭配

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也会面临各种风险,从风险产生的因素角度考虑,企业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正确分析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不同的经营风险,根据经营风险科学合理地搭配相应的财务风险,实现企业整体风险的可控对企业实现效益目标甚至企业存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区别与联系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营风险是由特定的经营活动和环境产生的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固有风险,它会存在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企业的商业模式、经营决策、管理水平、市场竞争等众多因素都会对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但与是否负债无关。

财务风险是因负债产生的收益的不确定甚至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如果企业没有负债,也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归还债务的本金、利息和时间大都是可确定的,与复杂的经营风险相比,财务风险的可选择性和可预测性更高。

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之间也会相互产生影响。如果经营风险变化,企业用未来收益归还负债的不确定性会随之变化,财务风险会变化。同样地,如果企业财务风险变化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共同构成企业的整体风险。在财务学中经常用杠杆系数来表示企业风险大小,杠杆系数越大表示风险越大。经营杠杆系数DOL=(ΔEBIT÷EBIT)÷(ΔQ÷Q),财务杠杆系数DFL=EBIT÷(EBIT-I),企业总杠杆系数DTL=DOL×DFL。由此公式看,企业风险可以看成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乘积,在企业总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大小是逆向的。

二、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搭配类型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搭配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即高经营风险搭配高财务风险、低经营风险搭配低财务风险、髙经营风险搭配低财务风险、低经营风险搭配高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不同搭配对股东和债权人权益的影响不同。

按照上表的分析,髙经营风险和高财务风险的搭配难以保护债权人权益,低经营风险和低财务风险的搭配不能实现股东提高收益的要求,这两种搭配在现实中应用性差。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高低逆向搭配,可以在债权人和股东诉求之间取得平衡,在现实中应用性高。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不相同,我们有必要对各阶段的经营风险进行分析,以便选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高低逆向搭配。

三、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经营风险分析

早在1989年,美国爱迪思博士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创办到其消亡所经历的自然时间,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这种类似于生物有机体存在生命周期的观点已被人们广泛地所接受。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环境和经营战略不同,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初创期,企业刚刚起步,产品投放市场不久,产品结构单一、生产规模小、单位产品成本较高。企业资本是否足够支付各项投入,产品是否被市场认可尚需时日检验,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尚需磨合,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很高的不确定,这个阶段内具有最高的经营风险。

度过艰难的初创期,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快速增长并具备良好的发展预期,企业就进入了成长期。在此阶段,企业有了一定客户群,业务前景看好,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是经营风险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为企业尚未在行业内确立足够稳固地位,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的开拓,企业还会经常性地遇到发展的新问题和新困难。

在成熟期,企业产品和业务模式已经比较成熟,营业收入及利润水平比较稳定,主要靠老客户的重复购买来实现其收入,市场需求平稳,购销两旺,但市场投入的边际效应已经很低,企业的战略重点不再是通过加大市场投入来扩大市场份额,而是较多地采用精细化管理尽量降低成本应对市场竞争,维护市场份额,此阶段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低水平。

在衰退期,市场会出现供过于求趋势,客户更为挑剔,对产品性价比要求更高,企业销售价格和利润空间逐渐降低。如果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或出现新的更具竞争力的代替产品,对单个企业来说,业务前景的不确定性会再次升高,经营风险也会随之触底回升。

四、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搭配

获取收益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而风险则是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引起的与获取收益相伴的一种客观存在。一般来讲,收益与风险的大小成正比,高收益会伴随高风险,低风险会伴随低收益,因此企业管理者既不能过于激进地追求收益不考虑风险,也不能拒绝风险而失去获益的机会。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进则退,因循守旧,不想冒风险的做法本身就潜伏着更大的风险。企业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和外界环境影响,主动地接受风险,在经营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企业生命周期财务战略,并于90年代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基本原则是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特点,灵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以保持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继续竞争力,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对公司盈利贡献的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的重要参数,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选择何种水平的财务风险,实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逆向搭配,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组成的企业整体风险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是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初创期,企业资金实力较弱,销售回款和利润很不稳定,企业资金链比较脆弱,死亡的比例比较高。据统计,即使在创业条件较好的硅谷,7年内企业死亡率曾高达70%。为了应对髙经营风险,在此阶段,企业应该选择低财务风险的搭配,又因初创期企业盈利差,从负债筹资中获得节税的好处比较低,所以应尽可能采用权益资本,减少企业负债,降低还本付息压力,避免企业整体风险过高而致使企业夭折。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销售回款和利润快速增长,经营风险有所下降,投资收益率会大于负债利息率,如果利用负债融资,因为税盾的作用,可以借鸡生蛋,获得财务杠杆利益。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增强,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提高,可利用负债经营,补充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当然,这阶段经营风险依然较高,负债的程度也需要适度控制,不宜过高。不少发展迅速的明星企业在成长期大量举债,一旦资金链断裂,即使业务前景尚好,也会破产倒闭,十分可惜。

如果企业到了成熟期,经营状况稳定,经营风险低。此阶段企业投资放缓,资金呈现净流入,财务风险承受能力高,又加上此阶段企业所能获得的融资机会多,可获得的融资额高,可保持高水平负债和股利支付,尽量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高负债经营环境中债权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约束力高,可防止企业管理者因资金富裕而盲目投资和过度职务消费。

过了成熟期,企业开始进入衰退期,企业销售回款和利润下降,经营风险触底回升。此阶段经营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等待谋求生存或转机,企业一般会积极寻求新的投资项目以期望获得新生,这就需要为新投资项目储备资金,所以应逐步降低债务资本比重,缩减进入衰退期的业务投入,保证现金能够偿付到期债务从而尽可能延长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减少破产风险,等待新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72-177.

第8篇:企业的经营风险范文

一、集中与归核:过度收缩与集聚的风险

以资源能力为本位的战略取向强调要以企业资源与能力为基础来进行业务选择,抵制外部市场机会的诱惑。显然,这种战略取向首先强调的是企业经营的集中化与归核化,即企业使其资源与能力集中于主营业务(或核心业务),以图增强主业竞争优势。但经营的过度集中化与归核化会引致企业经营规模的过度收缩与业务的过度集聚,进而一方面会导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另一方面还会因专业化程度过高而引致市场风险。

(一)过度收缩与集聚引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

企业经营规模与经营范围的过度扩张会引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同样,企业经营规模与经营范围的过度收缩与集聚也会引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这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点及规律有关,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才是有效的,企业经营的规模与范围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因落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有效范围之外而变成规模不经济或范围不经济(如图1所示)。

对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虽然仍存在着不同前提下的不同认识,但我们可以从企业的成本变动与企业经营的规模或范围变动之间的联系来考察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问题。对于规模经济问题而言,在一定的技术状况和价格水平下,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是一致的,则可以认定规模扩大的经济性(E-conomies of Scale),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规模扩大的不经济性(Diseconomies of Scale);另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规模缩小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则可认定规模收缩的经济性,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规模收缩的不经济性。范围经济的性质虽然与规模经济的性质有所不同,但二者运动的规律却基本相似,即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增加业务数量)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则可认定经营范围扩大的经济性(Economies of Scope),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经营范围扩大的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ope);另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范围的收缩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则可认定经营范围收缩的经济性,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经营范围收缩的不经济性。

企业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及其变动与企业平均成本及其变动之间的关联性可由图1得到反映:S1与S2之间的曲线部分表示企业最合理的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当企业经营的规模或范围向右越过S2点后,企业平均成本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上升,显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及其扩大的不经济性(反过来说,这一区间却同时显示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缩小的经济性。因为在这一区间,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收缩而降低);当企业经营的规模或范围向左越过S1点后,企业平均成本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收缩而上升,显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及其收缩的不经济性(反过来说,这一区间却同时显示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扩大的经济性。因为在这一区间,企业平均成本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降低)。

图1清楚地显示出,企业唯有住合理的规模或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才是经济的,才能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潜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反之,企业经营过度扩张或过度收缩,都会引致经营的规模不经济性或范围不经济性:过度扩张因超越企业资源能力的限度而引致“巨人综合征”与“无根经营”;过度收缩则因无法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潜力而引致低效率。

(二)业务的过度集聚引致市场风险

1、过度专业化的市场规模风险

由于企业的专业化经营从市场条件而言只能依赖于单一业务市场,其能够扩张到什么程度,首先取决于市场的容纳能力,即市场规模。某一业务市场的成长总是为从事该业务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提供最基本的市场环境条件,某一业务市场的萎缩也总是对从事该业务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扩张产生逆向的影响,而专业化经营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如果超越其市场规模扩张的速度,企业扩张的势头则难以为继。

总体而言,某一时期每一种业务市场总存在着一个规模上限问题。因此,从事专业化经营的企业,都要受到这个市场规模上限的约束。从从事某一业务的专业化经营企业多元存在的现实而言,市场规模上限的存在使得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所受到的市场规模的约束进一步强化,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如果某一业务市场发生萎缩性逆转,对于从事这一专业化经营的企业而言,其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继续在原来的专业化领域进行扩张的问题,而是退出的问题和用新的专业化经营替代旧的专业化经营的问题。

2、过度专业化的市场周期风险与竞争风险

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市场周期风险是由市场波动引起的。市场波动对于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影响在于,整体市场的波动和专业化经营企业所处的局部市场的波动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整体市场周期长短的不确定性与局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放大了企业专业化经营的不确定性,由此相对增加了企业专业化经营的风险。

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市场竞争风险,是由专业化经营的企业与该市场上竞争对手竞争结局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专业化经营的企业与竞争对手在竞争中的扩张及在扩张中的竞争过程中,因竞争对手之间相对实力的强弱及竞争手段、策略与技巧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结局的不确定性。竞争愈激烈,则这种不确定性就愈强,专业化经营的风险也就愈大。

二、忽视环境:过度拘泥于内部资源与能力的风险

资源能力本位战略取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十分重视企业资源与能力的积累与提升,以此构建与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但过度拘泥于内部资源能力又会使企业忽视甚至漠视市场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引致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的变化会销蚀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价值

资源与能力的价值唯有在提供能满足市场与社会需要的产品与服务时,才体现出来。因此,若相关的市场或社会需要消失或发生了转移,则企业原有的相关资源与能力就会贬值,甚至一文不值,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湘潭电化集团公司是一家生产电池原料“无汞二氧化锰”的股份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市场遍布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及东南亚地区。1995年以前,公司的产品是“有汞二氧化锰”,公司领

导层提出,为了强化“有汞二氧化锰”的核心技术,不惜巨资,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该型产品的优化改进,曾一度使该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由于公司忽视市场变化和对其他产品与技术开发的重视,1995年以后,公司陷入了困境。原因是,国际上提高了该型产品的标准,要求生产环保型的“无汞二氧化锰”,使电化集团苦心经营十多年的“核心能力”变得一文不值。公司不得不抛弃“有汞二氧化锰”的全套技术和工艺设备,致力于“无汞二氧化锰”的研究,从而给公司造成了上千万元的损失。1998年以后,公司领导层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刻意强调产品的绝对优势地位,而是紧紧盯住世界市场的变化,瞄准竞争对手,合理分配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寻求有区别的相对竞争力。这样一来,公司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并且在很多系列产品上都有明显的相对竞争力,其收益总和,远远超过了只着力培养一二种核心产品所创造的利润。

(二)技术的变革会削弱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优势

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优势与价值还表现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独特性与稀缺性(即多数竞争对手不具备)。但技术的变革会引致相关新资源与新能力的出现,从而造成对企业现有稀缺资源或能力的替代,使企业蒙受损失,甚至丧失竞争优势。这正如著名学者戴维・亨格等人(2002)所指出的:“新技术可以使企业核心能力过时。”而人类历史上的技术变革从来就未曾停止过,而且,也正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因此,思想巨匠马克思就曾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超竞争(Hypereompetition)态势的形成与不断深化,更是使技术的革新呈现出突变性、跳跃式、革命性的特征。愈是处于高新科技产业(超竞争产业)中的强势企业,其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愈高,技术与能力被替代的风险亦愈大,以致会如美国学者戴维・亨格等人(2002)所指出的:在计算机等超竞争产业中,企业必须愿意“自杀”自己的技术、能力与产品(即在被替代之前自己先通过创新或转移实现自我替代),进而重新获得一种新的竞争优势。例如,在电子工业领域,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而成为电子工业领域的核心技术。日本企业在模拟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丝毫无助于它在数字领域中的竞争,反而可能会起阻碍作用。而这也正是导致日本企业竞争力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对比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我们不难发现,凡是那些技术发展产生了突变的领域,日本企业都已处于下风;而凡是那些未发生技术突变的领域,日本企业都依然保持着对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竞争者的模仿也会削弱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优势

著名学者戴维・亨格等人(2002)明确提醒企业:“如果一个企业的独特能力给它在市场上带来竞争优势,则竞争者就会想尽办法模仿”。在一个竞争性环境中,相互模仿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广为使用的竞争手段。尽管一些资源能力理论家(DiefieksandCool,1989;PrahadandHammer,1990;Barney,1991,1995,200¨认为,由于存在一系列模仿障碍(如模仿成本、隔离机制等等),企业的关键资源或核心能力都具有难以模仿性或不可模仿性。但实际上,由于技术与能力客观存在的扩散性,竞争对手完全可以通过诸如“逆向工程(Re・verseEnzineefing)”等方法或手段进行模仿。而且,当今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降低模仿的难度与成本。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赖以成功的一系列技术工艺及经营管理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造、弹性生产、企业文化等等),在80年代中后期被美国企业成功模仿后即迅速失去其竞争优势。

第9篇:企业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 经营风险;期货交易;套期保值

一、期货套期保值的定义

期货交易按性质可分为两类:投机交易和套期保值交易,投机交易的目的是通过赚取价差而获得利润,只为价差,不为现货;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规避现货交易价格波动风险。套期保值交易是将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持有)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未持有)商品的价格进行对冲的交易活动。交易者在现货市场上买进(持有)或卖出(未持有)一定量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数量相当、月份相近、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盈亏时,可由期货交易上的亏盈进行抵消或弥补。从而在“现”与“期”之间、近期和远期之间建立一种对冲机制,使价格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达到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确保生产经营获得正常利润的目的。

二、企业经营风险构成与特征

1、企业经营风险构成

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可分为单纯的营业活动和理财活动,因此企业面临的风险可分为营业风险和财务风险。企业营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又都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所引起的经济风险所导致的。经济风险、营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共同构成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从企业整体经营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出发,我们将企业经营风险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一些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以及企业难以对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而出现的企业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相背离的一种现象。

2、企业经营风险特征

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特征为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的相对稳定性。外部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外部经济情况随时在变动,这种变动通常在短期内不可预期,包括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微观行业环境的变化。而企业内部的相对稳定性是指企业自身运作模式相对稳定,包括经营和财务两大领域,这种相对稳定的内部运作模式在短期内调整的难度较大,具有相对抵触和连续的特征。为了保持经营活动的相对稳定,企业的经营模式在短期内调整的频率及幅度极为有限,这将使在外部经济情况变动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活动被动地滞后于外部经济变化。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以财务安全为第一要义,这种为保持企业财务状况稳健的财务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限制经营活动的调整空间。

三、套期保值交易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

1、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企业用其拥有或掌握的资源去生产经营什么、生产经营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经营,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生产经济效益,而且还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把握市场供求状态,特别是能否正确掌握市场下一步的变动趋势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规避外部市场变动所带来的经营风险。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相对于其他风险规避方式规范性更强、流动性更高,有利于企业获取未来市场的供求信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真正做到以需定产,更为重要的是套期保值交易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规避经营风险中的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和营业风险。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会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正常运行,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无法事先确定成本,这部分成本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资金成本等,并且由商品价格波动所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变化不能通过投保的方式转移出来,这不仅在于相应险种的缺乏,而且在于投保行为是借助系统外工具来对冲系统内风险的,这涉及到两个系统的收益分配关系,投保对冲经营风险受众多条件限制,可操作性不强,而套期保值交易为企业控制经营成本提供了较好的途径。企业通过套期保值交易,不但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市场价格朝不利方向波动而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且可以使企业提前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期货市场买进原材料,锁定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时,由于期货交易采用的是保证金制度,可以在交易的过程中用期货合约换取存货,大大减少原材料的库存费用,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而且也节省了采购原材料所占用的资金,降低资金尤其是流动资金的成本。

2、锁定企业经营利润

根据财政部1997年的《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后须将期货账户的盈亏金额及时记入当期损益,因此期货交易的盈亏会直接引起企业利润总额的变动,而不是通过减少主营业务成本的方式来增加利润总额的变动。

3、改善企业贷款结构

短期借款也被称为流动资金借款,是企业为了弥补企业暂时性的流动资金不足而产生的借款,企业的短期借款主要用于支付流动资金项目如原材料价款、期间费用等,短期借款的期限一般为1年。合理利用短期借款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是短期借款数额过大会增大财务费用,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凭借保证金交易制度可以放大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农产品期货为例,农产品期货保证金最低可以按合约总价值5%的标准收取,这相当于将有限的资金放大了20倍来进行使用,加之商品库存费用的节省可以有效减少公司用于原料采购以及库存仓储的资金使用量,减少经常性短期借款的数量,降低财务费用,规避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四、常见的期货套期保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