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

病原生物学实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原生物学实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原生物学实验

第1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

实践教学是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室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经常接触到一些有感染性的临床标本学生上实验课时也会接触到病原生物稍有疏忽可能导致实验室感染甚至污染校园危及社会酿成严重后果。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建设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确保日常工作和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对实验员、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

严格安全制度消除安全隐患:在实验室诸多方面工作中安全是重中之重。在加强管理、方便使用、保障安全的原则下应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尤其是微生物实验室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水、电及有毒害、有害、易燃、易爆等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外还经常和各种病原微生物打交道。如果防护不当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失控导致感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高压蒸气灭菌器也是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设备使用不当极易引发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要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并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危险化学试剂及菌种由专人负责保管并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①定期检查制度。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条件和设施要做到心中有数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杜绝安全隐患问题。一旦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问题的实验室必须立即停止使用限期整改确保人身安全。②安全教育。开展定期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不断创造重视安全的氛围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安全教育包括:学习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的要求;病原生物的安全防护;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品管理等国家和学校有关法规、制度;学习掌握各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操作;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安全措施学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和逃生技巧等。与试验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提高实验队伍人员的素质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在实验教学中承担了繁重的实验组织、准备和辅导等工作地位和待遇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够稳定要有计划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学习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并将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与实验课时挂钩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待遇对一些从事特殊工作的岗位适当增加他们的岗位津贴以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着力引进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促进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建立独立的病原学实验中心

第2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包含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2门相关学科,是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川。实验课是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们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现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强化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各个环节,采用经典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并用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单调的演示验证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作风

每次实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有菌观念”,养成“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及时纠正错误,规范实验操作,实验课上一定要强调“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强调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实验报告中抄袭实验讲义,编造实验结果,不讲求实事求是的现象要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同时也和未获得预期结果的学生一起探讨原因,营造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在实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精敬业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科研及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强化技能训练

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培养和态度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等。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细动作,细致的观察力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都极为重要。通常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涉及实验设计、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报告书写等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 1明确实验目的首先向学生阐述实验目的,鼓励其亲自动手,独立操作。

4. 2将社会实践融人到实验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常见病原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进行相关实验诊断和检测。如学生应用透明胶带法自行检查蠕形蜡感染;应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蠕虫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自身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原、抗体进行检测。因为这些实验都是检测自己的感染情况,所以学生实验操作都非常认真,实验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术,又深刻体会了实验技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实验兴趣。

4. 3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对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实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多媒体突破了微观限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将不易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地表现出来,变抽象思维为形象认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病原生物学实验有一些内容以模式图和实物标本难以展示,应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验兴趣。比如在讲解用悬滴法进行细菌的动力测定时,学生经常无法找到正确的视野,除了显微镜使用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对细菌运动没有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特意制作了常见细菌的动力学观察视频资料,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对细菌的运动和显微镜的使用便有了初步的认识,操作和观察效率大为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6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

第3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实践活动

医学院学生学习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时,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校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主要是在实验室,可是众多医学院校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于学时有限,许多实验操作不得不被压缩,以保证理论学习,久而久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实验主要是通过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切片、无菌操作技术、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来进行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它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同样也存在着上述情况,这令教研室和实验室教师苦恼不已。科研兴趣小组这一形式广泛应用于基础和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该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调动学习兴趣,甚至对于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一条捷径[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联合形态实验中心,专门成立了对科研兴趣小组进行研究的课题组,通过让学生深入实验室和开展户外相关科学研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强实验室建设。经过一年(两个学期)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制订培养目标和活动方案

经过多次教研室例会讨论,借鉴兄弟院校和其他学科成功的经验,研究小组最终决定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我们依托实验室,通过实验准备、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及校外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1成立科研兴趣小组

科研兴趣小组成员的确立采取“兴趣+选拔”的方式进行。首先,在开课1~2周之后,由带教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这项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兴趣优先、严格筛选、定期考核等关键点,人数控制在10~15人/班,以保证科研兴趣小组的质量。结合课题的需要,2015年3月初和9月初,在所带的班级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在报名的学生中选取7名作为组长,其余随机分组。

1.2制订培养目标

针对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本科不同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不同,科研兴趣小组的目标亦不同,具体见表1。

1.3制订活动方案

根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具体见图1。

2实施过程

2.1规则先行,习惯养成

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操作的前提和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对象是病原生物、小白鼠等,因此,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就必须强调实验室规则,如进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严禁吸烟和饮食、实验仪器和用品的正确使用和清洗消毒、节约水电和实验材料、实验意外的处理、实验后物归原处、打扫卫生和水电的安全等。

2.2量身定制学习和活动内容

结合课题的需要、不同学制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以教研室为单位的课题组为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量身定制了学习和活动内容,具体见表2。

2.3“短板”调查,有的放矢

实验室基本操作包括显微镜、移液器、普通天平、电子天平、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完全掌握,甚至教师也只能在幻灯片上对着图片或者视频讲解,学生对于如何操作一无所知或者知道得很少,这就是操作的“短板”。教师在带领科研兴趣小组活动之前,需要对他们了解清楚,调查学生对哪些仪器设备或者操作存在“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具体调查结果见表3。

2.4以身作则,示教基本操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欠缺的技能导致其根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在任务下达前以身作则,给学生示教这些基本操作。同时这些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可以给其他学生提供帮助,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比如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精确定量时都用到了移液器,教师从移液器的构造、操作要领等方面亲自指导学生练习,保证了操作的规范性。“细菌培养”,名字中有细菌,但要求必须无菌操作,既要防止空气等外界环境中的杂菌污染所培养的细菌,又要防止所培养的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人员。由于平时课时紧张,此规则仅是告知学生,他们往往体会不深。然而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真切地观察和体会,给后面的实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显微镜的使用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必备技能,然而许多学生即使上过课仍然不能熟练掌握。教师先指导科研兴趣小组的组长掌握这项技能,然后再由组长教组员,时间为两周,让学生有充分时间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小鼠实验的危险性在于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被咬,一旦被咬,需要打多次疫苗,造成了实验中许多学生不愿意做小鼠实验的情况。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次尝试,最终对小鼠的捉拿、注射及处死熟练掌握,为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堂实验打好了基础。

2.5能力提升

经过1个月的基本技能培训,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具备了完成较高层次实验的能力。接着,课题组根据内容需要进行了周密而又合理的实验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由学生独立完成,具体见表4。

2.6定期考核

通常一个学期的科研兴趣小组活动需进行两次考核,分别安排在期中和期末,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实验的能力。针对学制和专业的不同,考核的内容具有差异,见表5。从表5可以看到,五年制临床专业的期末考核内容最多、难度最大,而三年制护理专业的内容最少、最简单,这是依照培养目标而定的,保证学生在专业能力范围之内完成考核。

2.7反馈和改进

期中和期末考核的结果是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技能掌握情况的反馈,为教师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供了依据。同时,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反馈,针对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今后完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和具体活动积累宝贵经验。

3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已经开展了两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课题组教师和科研兴趣小组学生代表的讨论,一致认为开展此项活动具有如下效果。

3.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灭菌消毒、细菌接种、空气中细菌的分布、口腔内细菌的鉴定等,学生真正明白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为今后临床和护理中的无菌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显微镜的学习,学生仿佛拥有了“火眼金睛”,为学习更多更广的医学知识增添了一项强有力的本领;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操作,学生知道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是可以通过体外实验预先判断的。

3.2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

一项实验的完成不光需要基本技能,更需要科研素养,比如坚持、严谨、科学、合作等多种能力。科研兴趣小组是一个小的科学团队,需要具备以上的科研素养才可以完成一项实验。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学生锻炼了科学思维,提高了科研素养。

3.3有利于教学相长

学生刻苦向上、乐观积极的学习精神感染着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提供更有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做好学生的导师和领路人。事实证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技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2]。

4对实验室建设的反思

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了两届,在为今后活动的继续开展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实验室建设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建设更加人性化的实验室

科研兴趣小组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实验准备人员的积极性,仪器设备、实验用品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和开发,唤起了实验室新的活力和生命。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人,最终也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今后仍需本着以人为本、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宗旨来建设实验室,让实验室充满着人性化的色彩[3]。

4.2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实验室的职责之一是一个教学场地,但这只是其中之一的基本功能,要想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须向开放型实验室迈进[4]。开放型实验室的作用可延伸至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领域,科研兴趣小组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锻炼了科研思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本身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总之,建设开放型的实验室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更好地服务了人才的培养[5]。

4.3建设教科研于一体的实验室

学生与教师在更加人性化、开放型的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为他们带来了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新思路,他们的潜能得到了挖掘、价值得到了实现,实验室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童婷,张新玲,阎晓菲.开展生物兴趣小组的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63-164.

[2]赵珠峰,李艾鹏,陈光忠.关于开展人体解剖学兴趣小组活动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74-75.

[3]李宽庆,李雅梅.浅谈药用植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指导[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78-80.

[4]彭泽鸿,余平,赖育鹏,等.本科医学生在解剖科研兴趣小组中的学习[J].解剖学研究,2015,37(4):356-357.

第4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方法;纠错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6)04-0020-02

从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研究。根据国家相关教学改革要求,在进行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时充分考虑学科当前发展情况以及后期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改变实际教学的基本思路,提高实验课程教学的基本质量

1.以教材为基础,明确实际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不但是知识的重要呈现载体,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产生良好认知,而学生更应当对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甄别,选择重点性知识进行学习。基于此,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掌握知识学习的重点,而教师更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所必须掌握的重点介绍给学生。教师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提炼和分拣,可以保证学生清晰准确地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减少学习压力,提高教学效率。

2.以多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优化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当教师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之后,学生便可以在全新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教学效率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和图片以及声音的方式将知识重点展示在学生面前。虽然多媒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它只是一种辅技术,教师不能对其形成依赖性,否则学生会出现抵触情绪。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课程节奏,保证能够将知识重点突显出来,并且保证课堂教学的基本节奏,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足够时间用来消化课堂知识。另外,在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学模式的完美融合。

二、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加强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对于其中涉及到的过于抽象和复杂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范例完成讲解。比如,教师在讲解绪论时,应当将与之相关的人物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而免疫学的教学则可以通过古人接种人痘来预防天花的实例引入课堂,通过大量的实例举证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最终消除学生对该门课程存在的畏惧情绪。对于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毕业之后会从事有关医务的行业,因此进行疾病临床表现的讲解会获得学生的认同,在实例讲解时应当使用实际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教师在教学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应当采取更加鲜活的现实事例以及部分具有较强典型性的临床症状进行讲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总体质量。

2.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基本效果,作为一门极为重视实践操作的课程,只有将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相关的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其能够借助发散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面对日常学习,最终为毕业之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所安排的实践操作课程极为有限,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课程中使用纠错教学法

1.具体教学对象和实际使用的方法

(1)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在本实验中任意抽取两个中职护理专业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人数分别为55和53,并将其按班级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全部为女性,年龄为16—19周岁,上述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以及基础知识成绩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2)具体教学方法。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实验课程中,我们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划分为15个小组,每组3—4名学生。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必须由同一教师教学,如课本中有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操作革兰染色法以及细菌分布和消毒灭菌等多个实验。而对照组则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讲授理论,并进行示范操作,最终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完成实验操作。对于实验班的学生则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辅以纠错教学法。(3)具体评价方式。对于该研究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课程结束之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统一命题考试,其中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各50分;二是借助调查表对两个班级采取不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对最终结果按照不满意、满意和很满意三种方式进行记录;三是从不同实验组中抽取一名学生,完成相同操作,并按照相同标准进行打分,学生出现一次重要错误扣十分,次要错误则扣五分。

2.结果分析

(1)对照最终结果发现,实验班的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其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对所有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发放问卷117份,回收117份,回收率为100%,实验班的调查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班,其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分析并讨论

1.纠错教学法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授课使得教学氛围较为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需要有强大的耐心才能记住枯燥的实验操作,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容许出现错误,纠错教学法也因此产生。在实验操作中寻找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这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还是一种主体意识活动,实验中寻找问题的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实验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课堂中。该项实验所使用的是视频纠错法,调查对象都积极参与到实验纠错中,找出视频中的实验错误操作并进行错误分析。调查表明,学生极其热衷于实验纠错教学法,这对于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纠错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与自主操作能力的提高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实验原理和内容都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实验操作也是由教师示范操作,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实验原理以及操作学生直接模仿教师课堂上的操作,没有深入思考操作的原因和意义,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实验中学生会受到各种约束与控制,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实验困难与操作错误,而这些操作错误由于固有思维的限制而被忽略,学生认为按照教师示范的操作不会存在错误。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阻碍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该项研究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在实验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实验操作教学并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寻找出实验操作的错误点并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的实验参与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对纠错教学法进行思考

实验纠错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通过多媒体教学视频学生能够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辅导者的角色,针对学生学习或者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分析,并进行正确实验操作的示范。同时实验操作的教学氛围还会直接影响实验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操作错误的学生教师应当进行正确指导与鼓励,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成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不能对学生施以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惩罚,尽量用和蔼与委婉的口吻向学生指出其操作中存在的错误。在实验中学生操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统一讲解,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单独指导。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中可以增加一些学生常见的错误操作行为,让学生避免错误操作,真正地掌握实验操作要领。纠错教学法采用实验教学视频进行纠错,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性,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晋静.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浅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8).

[2]赵海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隐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7).

第5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践教学;病例资源库;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92-02

医学微生物学检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其他软指标的考察[1]。本课程的教学需要与临床充分接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临床相关知识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其重要载体[2]。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该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严谨性[3]。根据上述,我们拟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应用资源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项研究将为采用基于病例的实践教学模式打下良好基础,将对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的翻转式教学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对本校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初步实践教学研究,证实所构建病例资源库适用于本课程的教学。

一、对象与方法

2013级三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共5个班,每个小班30人。将对象进行了随机分组,班级间学生的入学成绩和学习兴趣均无显著差异。随机选择了2个班作为平行对照班级,3个班作为研究实施班级。对照班级采取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授课老师先回顾理论课教学内容,然随后导入实践课教学,向学生讲讲授操作方法,最后让学生操作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构建的病例资源库,实施班级采取基于病例的讨论式教学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的形式开展教学。课前从病例库调出病例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相关材料预先温习,上课再进行小组讨论,在老师指导下确定检验方案,随后让学生开展操作,最后出具检验报告。

二、授课过程

以沙门菌感染检验为例,课前从所建的病例资源库中调出“沙门菌感染检验”相关病例,将班级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4~5人,将病例信息按照小组分发给学生。病例后面附有思考性问题:该患者可能是由哪一类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如何从微生物检验的角度进行鉴别诊断和微生物学检验?上课时按小组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指定或每组推荐1名同学对病例进行讲解,提出该小组的检验思路和方法。实践课教学突出实验设计的综合性,体现出实验具有探索性。每组标本事先不告知学生,让其进行探索性检验。每小组利用病例讨论结果和实验室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逐步确定是否为上述的细菌。实验过程中小组内同学相互合作,也相互进行监督。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时组内同学先进行讨论,真正无法解决时老师将参与组内讨论并给予指导,但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为主,不直接告诉其答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授课老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严格要求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束后,授课老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学生将实验结果以报告形式提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沙门菌感染检验为6个学时,老师讲解和培养基配制为2学时,细菌接种和结果鉴定各为2学时;对于基于病例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计划为8学时,课堂讨论和培养基配制为3学时,细菌接种为2学时,结果鉴定为3学时。

三、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对研究实施班级的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表1),在收回的90份问卷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病例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增强了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效率。100%学生均认为基于病例的实践教学模式可有利于基础联系临床,可很好地增强师生的互动。

相比而言,对照班级的学生有95.8%渴望采取基于病例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起到良好的师生互动作用,不能有效地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相结合(表2)。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渴望改变现有教学模式。

四、讨论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操作技能为核心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本课程教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基于病例的教学可起到将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的作用,使授课变得形象生动,使临床思维明确、知识系统全面、师生互动增强,从而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该教学模式目前较为受欢迎,它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病例资源是实施病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其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构建该课程的病例资源库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前期已构建了该课程的病例资源库,将团队协作、沟通与交流、职业严谨性、分析能力、生物安全意识等指标的考察融入了病例之中。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增加职业严谨性,同时让授课对象感觉到所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接轨,这些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本课程的实践课教学中引入基于病例的教学模式非常可行,它能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而且也非常有效地增强了师生互动。对照班级和实验班级均有100%同学认为该模式可有效促进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和增强师生互动,对照班级有95.8%的同学希望采用基于病例的教学模式,其他指标的研究也发现该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根据构建的病例资源库,通过病例教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拓宽教师知识面。但该教学模式实施中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用病例串联起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更好地通过病例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深入探讨;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需要花费时间让学生去熟悉、讨论、分析病例,实验室的相应配套材料也需同步;此外,授课对象为专科学生,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还不太适应。上述问题均值得继续探讨,但病例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应用的优势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李菁华,史红艳,刘永茂,等.病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9).

[2]李湘健.在实践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第6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SPOC模式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疾病相关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的学科,是重要的联系基础与临床的基础医学课程。慕课作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目标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角落”,这对传统的大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非一流大学如何在MOOC的教学趋势中更好的立足是其中多数教师的思考方向[1-2]。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是2013年提出的,包括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是对慕课的一种新诠释,是小型的慕课学习方式。为了探索SPOC是否适用于病原生物学教学,我们中在原有教学平台资源基础上,借助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慕课平台建设了属于本校的SPOC病原生物学课程体系,并在实验班中进行应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4级实验班100名学生作为研究组,同期小班授课的100名普通班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上学期成绩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网络授课平台应用的是“好大学在线”SPOC平台,教学由本学科有相应资源专长的教师精心设计、录制和最终建立的病原生物学视频和网络部分资源进行授课。2.方法:对照组学生进行病原生物学的正常教学模式。实验组学生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SPOC教学:SPOC具体实施流程:首先教师学习相关院校翻转课堂和慕课资源,设计病原生物学MOOC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学习并培训教师PPT、屏幕截图、Camtasiastudio及Prizi等可以使教学课件和讲授更加生动的软件录制工具;设计MOOC的病原生物学信息资源并写出课程蓝本;在临床班级中试用后,统计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和视频的反馈,总结优缺点,给予及时改进;根据学生意见建议,最终建成较为完善的病原生物学MOOC体系;在2014级实验班学生中使用该平台进行教学,教学每周4学时,学生网络自学后,完成课后测试,并完成同学间自评,同时与教师通过平台进行教学互动,完成教学内容;学期末发放“关于病原生物学慕课(MOOC)教学平台的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反馈结果。对比两组期末成绩。3.教学评价:学生的期末试卷相同,学期末对两组成绩进行记录,并分析。调查问卷包括:学生性别、年龄;是否有过网络课程学习专业课的经验;哪些课程适合慕课形式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相比,慕课的优势;如果你接受不了慕课,原因是什么;您觉得慕课相对于传统课程的优点;如果条件允许,是更倾向选择慕课还是传统课程;如果网上学习可以得到学分认证,是否会接受慕课形式的学习;对于病原生物学MOOC平台,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影响您使用病原生物学慕课的不利因素及对病原生物学MOOC平台提出建设性建议。4.统计学分析:应用SSPE16.0软件多数据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学生期末成绩分析:统计学生期末成绩,其中实验组多数学生成绩集中80~100分;不及格人数1人,询问后发现,该生的其他的科目也有不及格现象,并且常常沉迷游戏。而对照组学生成绩更多集中在60~90分。在80~100分人数两组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不及格人数对照组7人(学生提出没有及时复习和玩手机是没有考好的原因),成绩符合正态分布,但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结发现,SPOC教学模式学生成绩更好。2.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结果:调查问卷是在网络上完成的。统计结果发现100%的学生有过网络课程学习专业课的经验;64%学生认为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学科更适用慕课形式学习,36%学生认为任何课程都可以;与传统课堂学习相比,慕课的优势学生认为学习的时间比较宽松,并且学生更多的课业学习是在晚上,甚至午夜;接受不了SPOC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没有教师面对面的学习,精力不集中,以及部分学生喜欢教师面对面授课,认为肢体语言更重要;如果条件允许59%的学生选择可以慕课教学,但必须是混合式教学,不接受全部慕课教学;如果网上学习可以得到学分认证,100%学生选择会接受慕课形式的学习;对于病原生物学MOOC平台,学生建议课程的界面设计应该更加简洁,便于操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时,应及时回复问题,同学之间教学互评参杂了关系的因素,50人左右需配备一名助教。讨论SPOC是最早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德曼•福克斯教授提出的,相对于MOOC的大型而言,对学生人数有了限制,当前的SPOC教学主要针对大学生,并且主要是结合了课堂教学和在线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把课程的重点、难点制成视频,可以依据教学的目的和计划以及学生的要求,自由设计课程进度和评分条件[3-4]。选取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入选者必须保证学习进度,结束后可以被授予相应的学分。目前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进行了相关的课程教学,相对于MOOC的优势主要有SPOC完美避免了精英大学的排他性,也避免了MOOC带给非一流大学的冲击,教师可以根据专长设计课程,供给本校学生学习,学习的完成率也大幅增加了。其次,SPOC模式成本较低,甚至可以用来创收,优质的网络课程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社会人员学习。以更短的时间学习更多的课程,学生也可以根据不同接受程度提前或拖后完成学业。SPOC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作用,让更多的教师回归校园,教师成为指导者和促进者,激发了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课堂活力。本研究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首次应用“好大学在线”平台,在实验班进行了SPOC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资源由专业教师精心设计,进度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按照每周4学时左右的进度进行教学,网络课程教学板块包括教学视频,讨论,小测试,教学评价,推荐阅读及师生互动板块等。期末成绩与同等成绩的平行班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发现,SPOC在学生中反响较好,大多数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方法。但也有学生提出,课程的界面设计应该更加简洁,便于操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应及时回复问题;同学之间教学互评参杂了关系的好恶;提出是否可以50人左右配备一名助教的好建议,便于更好与教师互动。而学生的成绩分析发现,SPOC模式的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普遍偏高,研究认为学生在SPOC模式学习中,可以更好的与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学习过程中每位同学的关注点不同,但因为讨论和打分环节需要学生的互评和教师的回复,虽然回复时间不是即刻,但可以比较快速、全面的发现自身问题并得到解决,所以,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发现了本次病原生物学SPOC教学的不足,即网络界面比较复杂,部分视频资源不够精美,部分知识点没有收录,教师配备较少,导致学生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我们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完善资源,与学生沟通,逐步建成可以推广到兄弟院校的慕课资源。志谢本课题研究借助了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平台,尤其是余建波教授等的文章和思路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汪琼,张桐.2014年美国慕课发展回顾[J].电化教育研究,2015,4:35-43.

[2]郦金梁.清华MBA全球首创SPOC课程打造全球化教学体系[R].腾讯教育,引用日期2015-11-4.

[3]梁照,余钰,张桂力.基于SPOC环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6,7.

[4]斯蒂芬•哈格德.慕课在成熟[J].2014,5:92-112.

第7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 课前准备稿 课上一问题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规律、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基础医学中极为重要的学科。人们在病原生物学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人类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也发生着改变。由于很多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目前没有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并且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的治疗费用与预防费用相比呈几何级数上升,因此,预防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已是当代卫生事业迫在眉睫的事情。那么,作为医学教育圣地,只有通过搞好教与学推动病原生物学在卫生事业方面的发展。

1 医学类专业对病原生物学的一般教学方法

1.1传统教学法

传统的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好学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可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对大多数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随着各学科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病原生物学的学习效果。尽管如此,在医学类院校中,病原生物学教师较多的使用讲授法、实验法和参观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病原生物学知识,在以语言传递为主进行病原生物学的教学,并且讲授过程中较少的结合其他教学法。

1.2现代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探究-研讨法、暗示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等。探究-研讨法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操作探究,再进行研讨,共同得出结论。这是按学生认识规律,通过学生主客观的相互作用,由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过程。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 暗示教学法一词,又称启发教学法,它是保加利亚暗示学专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在60年代中期创造的,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

2 医学类专业学生对病原生物学的一般学习方法

2.1通读法

通读法是指按病原生物学章节顺序通读教材,在通读的过程中,对该学科的主要概念、原理、图解等进行勾划,标记,以加深印象。对某些问题自己有感悟,可在页面的“天头”“地脚”或页边作一些眉批,可助记忆。如对一些不解的问题,可打上问号,注明疑点,以便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在通读中碰到常识性不解的问题,要及时查阅各类工具书。

2.2精读法

根据病原生物学的特点,对一些重要的章节,必须逐句逐字的仔细研读。从词及句子含义,及句群整体含义进行逐句逐层地分析、归纳,弄清其整体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记忆。为强化记忆,还可通过做笔记、默背等方法,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必须识记。对相近的概念要进行逐一辨析,以免混淆。对一些基本原理,还需结合实际问题加以思考,从中悟出一些规律性的道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2.3练习法

练习是病原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病原生物学教材中,一般每章后要求附有目标检测题,并附答案。学员在研习教材的章节后,一定要及时做练习,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学习中必须及时地加以复习,以减少遗忘。根据病原生物学学习的认知要求,学科知识体系分为识记、理解及应用。对于要求识记的知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进行强化记忆;对于要求理解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弄清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基本意义;对于要求应用的知识,能把基本原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考,用学科中所提示的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对于需要动手进行操作的实验、实习,都必须按操作规程认真练习,方能转化成自己的动手能力。练习的数量和强度,根据学习者的实示情况来确定,因人而异。在自学过程中,学员要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的质量。

3 对现阶段医学类专业学生较大改变其教与学方法初试

3.1教与学方法

针对学生情况,将所教班级64名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摸底,建立该班学生上一学年度学习成绩档案。上第一节课向学生讲明本课程学习原则,本课程将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案例式教学法(CMI)和辅助计算机进行教学活动(CAI)等进行教学,因此要求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比较法、问题法和发现法对教科书进行章节学习。

3.1.1比较法

比较学习在病原生物学的自主性学习中收效较快的一种方法。这种学法倡导多视角地看问题,在认识某一理论观点的同时,引入一种或几种相类、相对、相反的理论观点,进行仔细辨析,梳理,指其优劣、正误,从而明析理论,归纳出真理性的认识。

3.1.2问题法

病原生物学应多以“疑”为特征进行阅读。即问“为什么”,敢于对病原生物学教材所论述的观点进行发问,敢于对教材中引证的材料进行质疑,敢于对教材中所得出的结论提出反证。这种阅读方法是建立在对教材通读和精读基础上的,同时以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病原生物学原理和相关技术为前提的。学员在阅读教材过程中,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病原生物学原理对照教材所阐述的理论观点以及例证,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并且从问题中找出一些根源,提出自己新的见解。

3.1.3发现法

在自主性学习中,学员的学习目标除了重点把握病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外,思维的兴奋点要指向教材的作者是怎样结构教材知识体系的。如从教材目录中去发现知识系统的“块板结构”;从教材的大标题、小标题、规范段中去发现新的观点或新的提法;从引证的角度去发现新的材料。

3.2教与学方式

和以往的教与学方式有所不同,因此要求学生必需作好课前准备,加强教材的自我预习和学习,在预习和学习中,运用比较法、问题法、发现法进行对教材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不再逐一讲授课本,更多是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相关病例,解决相关问题,通过网络等了解更多的病原生物学前缘知识,同时说明病原生物学是以平时分加期末笔试成绩作为该课程考查总成绩,而平时成绩中最大分值为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为课前准备,而课前准备的体现为课前准备稿或课上一问题。课前准备稿即是学生课前预习后书写在作业本上课学习目标;课上一问题为上课后老师根据学生上课学习目标向未完成课前准备稿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教师控制,只要学生课前预习过就一定能回答。选择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完成课前准备的学生分开而坐,上课前由班干部作好此项工作。教师上课时检查此项工作,不按此课程学习进行的学生无平时成绩。没有课前准备稿和回答不上问题学生视为未作课前准备,无课前准备也无平时成绩。

4 对教与学初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大多数刚考入我校的学生还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课前、课中疏于思考,课后缺少复习。通过由此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预习和学习方式,有效的将学习过的病原生物学知识运用于课堂,能够听懂老师在讲什么,增强学习效果,并且在结合新的教与学方式情况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结论

对以上教与学方式进行一学期试行结果显示,除了个别学生不按教师安排的学习方式进行外,通过选择不同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原因是这些学生都作好了课前准备,上课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增强。该教学方式不足在于无法监视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需教师加以安排和加强学生思想认识教育。

【参考文献】

[1]侯小琼,樊晓晖. 浅谈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 (S1).

[2]常静. 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体会[J]. 科技信息,2008(30):65-65.

[3]陈路,薛小平. 病案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卫生职业教育,2007 (03).

第8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跨学科整合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发展蓝图》报告[1],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系统联系,我系将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并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实施。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形式、课时安排、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的探索。

1.课程的对象与内容

实施对象为2006—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医学免疫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并将实验教学部分与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部分实验有机整合,单独设置为综合实验课。实验内容编排以病原生物在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寄生(或感染)及免疫反应所造成的损害及其实验室诊断为线索,将医学免疫学与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三门学科的实验课程加以整合。

2.课程实施方法

2.1人员师资整合。由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三门学科的所有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教学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集体交流、汇总。

2.2优化教学内容。整合后教学以感染与免疫为线索,将形态学内容按病原所在部位横向联系,形态观察与基本实验技术、病原学诊断技术及免疫学诊断技术有机结合为一体。将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在综合性实验中充分体现出来。开设一定比例的设计性实验包括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性实验及以调查统计为主的设计性实验[2]。将部分重复实验进行删减或整合,优化了教学资源。如免疫学中的“凝集反应”与病原实验“肥达氏反应”整合。同时新设实验“免疫血清的制备”,该实验历时4周,包括微生物抗原的制备、动物免疫及抗原抗体的检测。在设计上很巧妙地选用了伤寒杆菌作为抗原,加深了学生对伤寒杆菌病原的认识。在抗原抗体检测实验中,所检测的抗体来源于伤寒杆菌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检测方法为试管凝集,即为肥达氏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也可以学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等知识。可见,整合后的实验内容能更全面地反映疾病发生、诊断的本质,而不是孤立地从某门学科的角度认识问题。

2.3整合实验室资源。将原附属于教研室的实验室分出并整合为形态学实验室,实验室资源集中,可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保障实验教学条件。

2.4编写实验教学纲要及实验教材。教材编写方面结合学科发展,剔除过时及重复的内容,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思想,根据各学科知识的异同点,合理渗透,融合,做到综合兼顾个性,横向联系兼顾纵向结果。

2.5开设学生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内学时为6—时,分2—3次完成。针对不同实验项目采取病例分析和实验方案设计、录像教学、网络教学、课下自主学习课上讨论、学生加入教师课题组等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2.6探索多元化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包括理论课知识考核、设计性实验完成过程、实验报告的评价等。新的考核体系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开设效果评估

3.1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对开设年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设计考核成绩和实验基础理论考核成绩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实验报告、实验设计上三年学生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指导环节相对稳定。

3.2教学投资效益评价。免疫学实验在与病原生物学实验全方位整合并实施后,在师资投入、学时安排、实验耗材及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及优化等方面均有较明显的改善。

在学时安排上,医学免疫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学时为16学时,而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计40学时,共计56学时,现这几部分整合后总学时为40学时,将部分重复实验进行删减或整合,节约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成本;在实验耗材和师资投入上,整合实验减少了重复试验,同时教师的分段授课,在专一实验内容的同时兼顾综合,降低了劳动强度。

4.结语

跨学科整合后的实验教学体系消除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束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应用能力的弊端,同时,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和师资投入,形成了科学合理、协调有序、有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连续三年的学生多元化的考核成绩分析结果证明,该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指导环节相对稳定,学生实验基础理论水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年提高。本实验课程的成功实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摸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2]邱文洪,宋文剑等.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改革的探索与思考.高校教育研究2008,(8):34.

[3]胡松,宋文剑等.显微互动系统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室科学200845,(1):104-105.

第9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

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等。

核心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学统计 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病原生物学检验、临床 免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要等。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公安、政法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和保险公司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检案鉴定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医疗、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药/生物工程;

2 医疗/护理/卫生;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检测,认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检验师、检验技术员、售后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检验师;

2 检验技术员;

3 售后工程师;

4 医学检验技术员;

5 技术支持工程师。

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医学检验实践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室诊断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培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