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资产减值范文

金融资产减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资产减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资产减值

第1篇:金融资产减值范文

一、金融资产减值概述

1.金融资产的分类情况。目前我国的会计事业已取得一定成就,并且在会计准则方面与国际接轨。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金融资产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且将所有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在资产负债数据表中,相关企业财会人员最好定期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核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当发现大量数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状况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来计算其中的减值损失。为了避免金融资产出现减值现象,企业会计人员要找出客观证据,即出现了诸如债务人背离合同条款而在偿付利息或本金时发生违约拒付或逾期付款行为、债务人经济财务情况出现严重失调、信用等级下降等现象等。这些客观证据都会对预计未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同时还要确保企业能够准确计量金融资产,准确判断相关事项。在确认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后,即可计提减值准备。3.影响资产减值确认的相关因素。首先,在进行金融资产减值处理过程中,对于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一般会选择摊余成本的方法进行计量。上述两项金融资产一般会按历史成本计价,借助实际利率法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摊余成本的方法完成后续计量。其次,在活跃市场中未发现报价,并且其公允价值无法进行可靠计量的权益投资的资产形式需按照成本计量。在发生减值过程中,上述两项金融资产的会计人员最好选择以金融资产市场收益率作为计量过程中的折现系数,然后对未来现金流量实施折现处理。将金融资产的折现确定现值与账面价值进行相减,最后得到的差额就是我们需要确认的减值损失,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

二、按金融资产类型进行资产减值处理的方式

在对金融资产减值进行会计处理时,要根据金融资产的类型和不同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好减值准备的计提工作。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一般是企业购买国家发行的债券和股票等。其一般会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并确定进行出售还是继续持有。在进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时,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不能够代替减值的处理。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严禁借助损益来躲避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而出现的减值损失;对于已经被确定的可供出售债券投资的减值损失,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如果公允价值出现上涨的趋势而且和确认后出现的事项相关联时,需要转回原来确定的减值损失,同时需要将其计入当期损益。2.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其一般具有回收金额可确定、到期日准确无误的特点。在处理持有至到期投资所出现的资产减值时,最好将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与账面价值进行相减,最后得到的差额就是我们需要确认的减值损失,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

三、提高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水平的途径

在进行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的这项工作中,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以操之过急。制定更为实用、操作性更高的会计准则;全面了解并且不断优化金融资产减值运用的会计环境;提高财会从业人员和财会工作管理者的专业水平等途径,都是能够有效提高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水平的可行性途径。1.制定更为实用、操作性更高的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推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资产减值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应用的实践中,诸如如何运用资产减值的客观证据,如何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等这些问题还是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仍呼唤一个更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出台,这样才会不断减少在会计准则运用上的主观色彩,增强客观性的同时也提升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2.全面了解并且不断优化金融资产减值运用的会计环境。资产减值的计量和确认已经成为金融资产减值中所需处理的主要工作任务。从而说明,要想减值的会计处理工作做到有据可依,就需要尽可能降低会计信息随意性,而且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对金融资产减值相关会计环境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相关的财会从业人员也要不断致力于构建完善的计量依据,创设和优化支持环境,争取为金融资产减值运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3.提高财会从业人员和财会工作管理者的专业水平。更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更优化的会计环境,如果没有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财会从业人员来实施和运用,对于金融资产减值运用水平的提高也无济于事。所以,在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实践中,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和管理者培训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从业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感。争取会计从业者能够在处理相关金融资产减值的业务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游刃有余。

四、结语

第2篇:金融资产减值范文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判断基础

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不能再予确认,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否则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也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从而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说,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其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其公允价值低于其成本本身不足以说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已发生减值,而应当综合相关因素判断该投资公允价值下降是否是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的。同时,企业应当从持有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整个期间来判断。如果权益工具投资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从而不能根据其公允价值下降的严重程度或持续时间来进行减值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被投资单位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是否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程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本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数额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已摊余金额和原已计人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与当前公允价值的差额。该数额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汁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人资产减值损失的部分;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考虑了之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的账面价值与当前公允价值的差额,即计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方的金额。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项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也应当采用类似的方法确认减值损失。

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种类不同,减值确认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类进行处理:一是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二是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例]长江公司2007年4月10日通过拍卖方式取得甲上市公司法人股100万股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每股3元,另支付相关费用2万元。2007年6月30日每股公允价值为2.8元,9月30日每股公允价值为2.6元,长江公司预计该股票价格下跌是暂时的。2007年12月31日由于甲上市公司发生严重财务困难,每股公允价值为1元,长江公司应对甲上市公司的法人股计提减值准备。2008年1月5日长江公司将上述甲上市公司法人股对外出售,每股售价为0.9元。假定长江公司对外提供季度财务报告。

(1)2007年4月10日: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3020000(3×100+2)

贷:银行存款 3020000

(2)2007年6月3013,不需要确认减值准备: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20000(302-100×2.8)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20000

(3)2007年9月30日,不需要确认减值准备: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280-100×2.6)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000

(4)2007年12月31日,需要进行减值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2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2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600000(260-100×1)

该分录相关数据为:资产减值损失在数额上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已摊余金额和原已计人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与当前公允价值的差额,即202万元(302-100),其中302万元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已摊余金额和原已计人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100万元为2007年12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当前公允价值,其在数额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2万元,即原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考虑了之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的账面价值与当前公允价值的差额,即160万元(260-100×1),260万元表示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考虑了之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的账面价值。

(5)2008年1月5日:

借:银行存款 9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20000

第3篇:金融资产减值范文

一、金融资产减值判断及注意问题

(一) 金融资产减值的判断

企业在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时,应当以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为基础。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主要包括下列各项:(1)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2)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3)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做出让步;(4)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5)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再活跃市场继续交易;(6)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7)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8)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9)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二)金融资产减值判断注意事项

新会计准则已对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做以详细规定,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正确分析资产是否发生减值,而在进行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损失判断时,还应注意如下内容:上述客观证据相关的事项须影响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且能可靠地计量;认定金融资产是否已发生减值的某项单独证据往往较难找到,则企业应综合考虑相关证据的总体影响予以判断;可供出售权益工具的投资,其公允价值低于其成本本身时,并不能说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已发生减值,应综合相关因素判断该投资公允价值下降是否属于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的情况;债务方或金融资产发行方信用等级下降时,也无法表明企业所持的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但若企业把债务人或金融资产发行方的信用等级下降因素和能获得的其他客观的减值依据相联系,则通常可对金融资产是否已发生减值做出判断。

二、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一)短期投资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短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在资产负债表日,当短期投资的成本大于其市价时,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科目为“投资收益”。会计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在资产负债表日,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按其变动价值计入当期损益,会计科目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损失,则其会计分录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收益,则其会计分录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二)长期债权投资与持有至到期投资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长期债权投资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在资产负债表日,当“长期债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时,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科目为“投资收益”,其会计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在资产负债表日,当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大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科目为“资产减值损失”,其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三)委托贷款与贷款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委托贷款金融资产减值处理,企业将委托贷款视为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当委托贷款的本金大于其可收回金额时,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科目为“投资收益”,会计目录为:

借:投资收益

贷: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此项减值准备没有独立的总账科目)

贷款的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贷款的账面价值大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则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科目为“资产减值损失”,会计目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贷款减值准备

(四)应收账款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应收款项在或跌的市场中没有报价,所以其公允价值不易获得,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收款项按账面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低计量。与旧新则相比,新准则中用应收款项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计量比较基础,这较多地依赖对特定主体的估计,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

在新准则体系下,应收账款的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在资产负债表日,若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大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则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科目为“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短期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故在确定减值损失时,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即判定短期应收款项是否发生减值只要比较该短期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减值损失的大小是该短期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差额。

在实务中,企业可依据具体情况确定单项金额重大的标准,该标准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

四、结语

第4篇:金融资产减值范文

一 当前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情况

由于准则没有明确计提内容上的计算程序,对于很多具体情况的规定也不够清晰。即使大部分企业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对于企业来说,选择的空间仍然很大。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当期损益、费用、资产、利润的影响非常之大,如果少计或者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导致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增加,进而导致当期利润虚增。当前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现状如下:

1、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自行确定

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这样确实能对某些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起到积极作用,也能够通过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具体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但是对于另外一些资产不够强大的企业来说,会计准则只能被当做一种手段来调节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增加了计提比例,紧接着的当期费用也会相应增加,利润就会相对减少,同时当期纳税也要相应减少。

2、短期投资减值和存货跌价准备

因为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同意企业自由确立存货计提状况,可以进行单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也可以进行分类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还可以通过投资总体的方法进行计提跌价准备。不可否认,这样确实让企业选择的空间更加灵活多样,但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钻准则的漏洞,跟准则的相关规定打“球”,最终达到多方获利的目的。

3、资产期末计价计量模式的标准不统一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期末计价计量模式的标准缺乏统一性,不仅包含公允价值、市价标准,而且囊括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可收回金额等其他标准,概念和内在的定义也太过统一,没有灵活性可言,这对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也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另外由于新会计准则计量属性的多元化特征,再加上不同的准则标准表述不同,就导致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量标准繁多,要想很好的掌控确实很难。

4、滥用资产减值政策

近几年来,很多企业通过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操控利润。很多上市公司因为经营情况逐步恶化,对公司的财政状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扭转企业的财政危机,释放企业的经营压力,这些上市公司便紧紧抓住会计政策变更这一大好时机,在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上进行巨额的计提,从而操纵巨额利润,为将来的财务状况进行盈余管理。

二 新准则下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建议

1、对会计人员加强素质教育,使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企业会计人员在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和确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人员除了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超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能够提供最真实最可靠的会计资讯,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对待本职工作,要始终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办事理念,求真务实,绝对做到让一切交易事项有据可依。如果不加强对会计人员素质教育的培养,最终会因会计人员个人判断能力和处事能力的不足,使得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背离了方便企业的初衷。因此,培养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但具有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操守,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合理实施至关重要。

2、健全有关政策法规,合理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评判标准

近年来,大部分企业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调节会计利润的一种手段,这在损坏企业诚信的同时使得社会大众对会计界的信誉产生怀疑。因此,健全有关政策法规,合理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评价标准,对挽救企业和会计界的诚信度至关重要。政策法规一定要明确这些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手段操纵利润的违法主体,明确他们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同时,通过完善的法规提高法律的威慑性,要让企业的每一个投资项目做到遵循章法,有根有据。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会计人员的行为真正得以规范,遏制企业会计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造假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运营得到有效保障,最终达到使公众受益的目的。

3、强化披露会计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

上市公司应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变动会计政策而影响当前年度财政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原因,这在《会计法》中是有明确的提出要求的。但是近年仍然有很多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并未详细披露为什么会多提或是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所以,完善金融资产减值相关规范,健全披露资产减值信息的相关制度,快速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完备市场价格机制等等,力争用市场价格评判机制代替企业价格评判机制,制约企业会计通过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严格责令在年报中对经营成果披露不足的企业对会计进行处理等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

4、改善信息市场,创立公允价值计量

第5篇:金融资产减值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均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并在产品出口、财政收入、商品价格、消费市场、产业结构等方面给中国经济也带来了较大影响。从2008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工业生产、出口、财政收入、CPI和PPI等经济指标的显著下滑表明,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显现,进而使经济下降通道基本成形。以金融海啸作为转折点,全球性资产开始进入了一个贬值的趋势。这场百年一遇的危机发展变化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正引起全球关注和忧虑。

而正是在此之前,我国上证指数于2007年10月16日创下6124点的历史最高记录。这意味着,短短两年之间我国股市陡然暴涨了500%,随后又于2008年10月28日最低下探至1664.93点,创下本轮熊市以来的最低点,最大跌幅达72.81%。深证成指从6485.51点,下跌到11215.11点,跌幅达63.36%。2008年沪深股市总市值减少了20万亿,几乎九成的个股惨遭腰斩……这样以来,企业普遍曾存在的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就不得不被重视起来,并需在其会计信息公报中做出必要的调整,于是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就尤其受到了重视。

一、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其他资产减值主要是存货的减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的减值、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金融资产的减值、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等。

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第一,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确定资产发生的减值,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第二,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等后,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得恢复的,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贷记本科目。第三,期末时应将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二、金融企业的资产减值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其往往并不是很看重资产的盈利能力,而更看重的是其资产本身的质量。如美国次贷危机一来,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集团和最大证券公司的美林,都在2007年第四季度创下了98亿美元的巨亏,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紧接着,欧洲最大银行瑞银更是超过花旗集团,在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达到了114亿美元,成为瑞银有史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这绝不是因为它们的盈利能力突然出了问题,就瑞银集团而言,在2007年10月还预计其本年度可以保持年度盈利,那为什么到了年底突然出现巨亏呢?其根本原因还是主要在于资产的质量出了问题。再看中资的金融机构,据《第一财经日报》引述消息称,中行2007年第四季计提的减值拨备约人民币20亿,而若采用更保守的次贷拨备率,中行则意味着需再拨备人民币100亿元,甚至于200亿元,那将会是重大的资产减值,直接冲减当期损益,并会大幅度侵蚀2007年的利润;而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国有上市银行业绩增长幅环比普遍出现下降。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业近几年来经过持续的改革,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水平都有的大幅度的提高,加之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依然不高,存在的一些防火墙等机制有效地隔离了这次金融危机造成的部分风险。但由于国内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面临困难,国内银行业不得不为可能大幅上升的不良贷款增加拨备,这对银行的利润率构成了打击。因此,在此期间,当我们阅读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时,应尤其注意不良贷款比率和拨备覆盖率。另外,中国金融机构在资本动作中,一直采用保守的资金低杠杆运行方式,这使得中国金融机构与中国投资者,即便有股权投资损失,但这些损失大部分看得见摸得着,还没有陷入不可预见的高杠杆、结构性产品的无底深渊,在这种前提下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具有较大的可信依据,也使得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心中有数。

三、房地产企业的资产减值

2008年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远高于A股的平均水平,但按季度计算,房地产公司的存货上升也呈加速趋势。从报表中可以看到,万科集团2008年前三度季度的存货达873.76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31.45%,约占其资产总值的72%。虽然万科是一个经营很好的企业,但是,即便是在万科业绩最好的2007年,也有业内人士对万科做出这样的评价:万科“经营不稳健,可能导致资产质量下降或中长期风险”。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万科储地太多,尤其在2007年拿了大量高价地,这些高价地必然会增加其今后房产开发成本,成为企业“利润杀手”。由于我国的会计处理历史上是运用的成本法,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实施后,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并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于是股市、楼市开始狂涨,这个制度在这次危机中被证明是有问题的,即它可能会把泡沫引进来,也可能把加速崩溃的机制引了进来。通常在市场繁荣时,资产中非现金比例很高,并随着资产的迅速膨胀,资产负债表变得越来越好看,过度负债的本质就被深深地隐藏了起来。但一旦市场进入衰退时,负债价值是不会改变的,但资产价值却迅速萎缩,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据报载,2007年开发商囤地约10亿平方米,2008年各地拍卖的土地价格大部分较一年前缩水了一半。如此大量的土地囤积,使其土地储备占据一些房地产企业的总资产相当的比例,于是房地产企业对土地价格波动也非常敏感。那么在2007年,那些土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房地产企业,很可能大幅增厚了2007年的利润;而在2008年,有那些土地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房地产企业,这些数据将肯定会深度地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报表的重要指标。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在阅读房地产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时,对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地价所计提的资产减值部分应与足够的重视。

四、资源类企业的资产减值

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前五年来,很多企业习惯以储物代替储币,如房地产企业大量储地,钢铁企业大量储存铁矿石,电力企业大量储煤等等,而当经济危机来临,高价存货储备所导致的效益降低、资金周转不灵等等系列问题立刻就表现出来。在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大部分国企几乎都面临库存积压严重,库存严重贬值的危机。根据新东风无忧价值网对2008年三季度数据的统计显示:存货同比上升的公司有1002家,占上市公司的2/3,存货上升50%以上的公司主要分布在:房地产、钢铁、电力、有色、煤炭、化工、机械等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行业。最近几年国内地价飞涨,国际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猛涨,于是很多企业都做足了库存的投机文章,比如在铁矿石价格上升的时候,钢铁企业拼命库存高价铁矿石,这些都有过增利效果,却也给企业留下了经营不稳健的长期隐患。例如:包钢的存货从05年的不到30亿,上升到08年120亿,足足上升了四倍,这其中既包括为防止矿石价格上涨而大量储备的原料,也包括市场调整后销售不畅的成品。因此,由现价低于账面价而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将成为影响资源类上市公司2008年度业绩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减值要素。“简单计算,上市公司近2万亿元存货每跌1个百分点,就是近200亿元的损失,而沪深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总计不过4200多亿元。”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在对此不无担忧地说。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期末存货价值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确认。当企业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应将这部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从资产中扣除,计入当期损益,即存货跌价准备。不同类型企业的存货减值计提差异明显。另外,影响资源类企业存货计提的因素还包括成本核算方式,存货历史、政策、和过往计提,及其对产品未来价格的判断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解读相关公司的财务报告时,其盈利预测中虽没有体现,但我们有必要关注风险问题。与此同时,如果说我们能换个角度看,大幅计提后的资源类企业内由于一次性地甩掉了历史包袱,对其公司下年度的经营的影响反而是非常正面的。

五、投资性资产的资产减值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以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权证投资等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008年在美国发生的金融海啸引发了全球股市暴跌:中国股市最大跌幅高达70%以上,美国股市下跌40%以上。 由于股市大跌,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也明显减少,所以能够大幅盈利的上市公司,更多地将依赖主营业务增长,而这类资产形成的减值所占比重也应引起关注。

(二)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也可以用成本法计量,所以我们在解读其财务报告时,必须要仔细辨别其所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按成本法计量,还是按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资产减值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价值较大的非流动资产在按照资产减值准则计提了减值准备后,其价值一经确认就不得再转回。这使得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已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企业对其所需进行的资产减值计提尤为谨慎。由于企业在经济危机中产生的停工率越来越高,又使得企业有必要重新评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但其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仅会对当年财务业绩造成较大影响,但对未来每年的折旧费用有望减少。

由此可见,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对企业所依据此准则而出具的财务报告中,对不同资产的减值计提已产生了众多不同的影响。作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只有在这种纷繁复杂的财务报表里剥离出其真正意图,才能解读出企业的真实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与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5(1).

第6篇:金融资产减值范文

关键词:资产价格;金融危机;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微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132-03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再次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但是,金融危机往往更大程度上是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引发的,而并非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所引起。然而,传统金融监管的重点是金融机构行业准入、持续经营和行业退出的合规性监管,防范的是金融市场交易一方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即目标是平衡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的力量以达到均势和公平。但诸如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交易双方的非理易结果,需要的是对市场交易双方非理易行为的矫正。金融危机往往源于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传统资产价格泡沫研究所提出的对策往往寄希望于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然而我们认为,通过金融监管和微观调控措施更能节约调控成本。因而,我们有必要结合金融资产价格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目标体系和监管内容、监管方式。

传统监管理论主要强调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出于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垄断等所形成的市场不公平交易及不能反映真实交易信息的价格,没有系统提出对市场非理易价格的监管,即实际应是对交易双方的监管,对非违规行为的监管,或对个体和集体非理易行为的监管,也没有系统提出针对这种情形监管者能够采取的适当策略选择集。而我们认为,金融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基于预期,即便在充分信息条件下,交易的主观性也很高,主观判断受到太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情绪的影响,很难做到理想的理性承担,因而金融市场的过度预期(包括过度乐观、过度悲观预期)条件下的非理易行为是导致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原因,也往往会因此通过传导效应导致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和更大范围的经济秩序不稳。这种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并不是传统金融监管和调控的对象,但是其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威胁是现实的,并且通过具有时质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予以较高的成本。因此,我们认为,应使金融资产价格监管成为金融监管机构新的重要监管内容,并研究相应的具体监管方式,通过微观调控措施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降低调控成本。

一、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危机与市场失灵

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到2007年起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17世纪荷兰郁金香事件到最近的次贷危机,每次的金融、经济危机都存在资产价格波动和价格泡沫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信用经济条件下,资产价格泡沫与资产抵押信用相结合,从而使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和金融体系联系在一起。因而,资产价格泡沫问题也成为众多金融学者、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及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资产价格产生机理,一般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常态。最初的研究认为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于投资者的理性预期与投机行为(Diba & Grossman,1988;De Long,1990)。比如,当部分资产供给弹性有限时,其供给将有可能在特定时期出现短缺,在理性预期驱使下其价格可能出现泡沫性上涨,甚至高于其替代资产价格(Blanchard & Fisher,1998);理性预期相关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可以用市场投资者的数量和投资者生命预期进行解释,如具有无限市场投资者和有限投资者生命预期条件下,资产价格存在理性泡沫的可能性(Tirole,1985;Weil,1989)。但是,我们发现理性泡沫的概念更多地是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因为其对许多现象缺乏解释且实践中较难检验基础价格与价格泡沫的差异。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则从新的视角考察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机理。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可能源于投资者对于社会热点投资预期收益的过度乐观情绪及其相互影响、激励(Summers,1986;Shiller,1990);也可能源于噪声交易者对投资收益预期的过高估计(De Long & Shleifer,1991);或者源于投资交易者“买涨不买跌、卖跌不卖涨”的资本市场价格正向反应交易特征(De Long J.B.,Shleifer A.,Summers L.H. & Waldmann R.J.,1990;Jones S.,Lee D. & Weis E.,1999);或者源于“从众”交易决策所导致的价格波动(Topol,1991;Lux,1995);或者源于投资者对于收益预期过度乐观的传递作用(Scheinkman & Xiong,2003)。从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角度也可以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产生做出解释(Allen & Gorton,1993;Hong & Stein,2003)。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系统论、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许多学者开始从协同论、突变论等角度分析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Frankel & Froot,1986;Brock & Hommes,1998;Carl Chiarella,Roberto Dieci & Laura Gardini,2006)。

通过上述关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问题研究的认识,我们发现,尽管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产生机理的解释存在差异,但上述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均认为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是一种常态,在不违反现有交易规则的前提下仍然会产生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即现有交易规则并不能有效防范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尽管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曾间断,但是金融危机仍然呈现周期性的现实。只要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与消失的演化过程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之内,就不会引起金融、经济大范围的波动;但是,一旦资产价格泡沫得到较长时期和较大程度的积累被大幅度地放大,并且不能或没有得到有序释放,而是通过短时期、突发性的方式破灭,则会引起较大范围和较大程度的波动。而且由于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与破灭无论源于理论或是非理性因素,都是金融市场自身运行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市场在控制泡沫产生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恰恰是金融监管介入的原因。

许多研究也提出了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措施,但是,目前所提出的这些应对措施多倾向于运用货币政策手段进行治理,尚未见到明确、系统通过金融监管方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

二、金融监管与金融资产价格监管

金融监管和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传统上对于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认识侧重于对金融机构市场行为的监督管制。对于金融监管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和监管方式,最早涉及金融监管领域的概念是“最后贷款人”(Thomton Herry,1802),强调通过中央银行等政府机构的干预以避免挤兑和金融机构链式危机的发生而给经济造成大的影响。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支撑为公共选择和市场失灵。经济周期会引发信用危机,从而暴露出金融的脆弱性特征(H. Minsky,1985;Kindleberger,1985);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中介职能也是其脆弱性的根源(Friedman & Schwartz,1986;Diamond & Rajian,2001);另外,危机还有在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传递的特点(Cagan,1965;Kaufman,1996)。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有必要通过金融监管以弥补市场失灵(Fisher,1933;Stiglitz,1981;Varian,1996)。并且金融监管的介入在实践上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Anna Schwartz,1988;Zenta Nakajima & Hiroo Taguchi,1995)。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观点同样应用到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分析领域,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成为需要进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维护公平的市场交易,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Diamond & Dybvigr,1983;Stigliztz & Weniss,1981;Walsh,1995)。基于信息与博弈理论的分析强调需要通过信息披露监管以提高信息对称性,但是,正如我们在上一部分内容当中所分析的那样,许多情况下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泡沫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在信息方面的金融机构或投资者违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针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金融监管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而是将会具有更加广泛的职能。

尽管目前的许多研究在分析了金融监管介入金融交易过程的必要性之后赋予金融监管一些具体的职能,但是,这些监管措施均针对在信息披露、市场准入、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交易准则、交易范围和交易规模等方面违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违规的交易行为,尚未见到明确提出通过金融监管直接应对理性和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及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

我们认为,传统金融监管关注违规监管,而完全非违规的理性与非理性价格泡沫属于市场交易行为的结果,尽管存在市场失灵,但涉及监管机构对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的干预。这种监管没有较为明确地列入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范围,然而其危害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历次金融危机和现代经济安全最大的威胁。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表现出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在内整体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扩展原有金融监管的主要职能,实施针对金融资产价格的金融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变革的一个方向,并应明确列入金融监管范围、详细具体措施。

三、经济调控成本与微观经济调控机制

除了金融监管以外,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在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领域里,传统理论与实践都倾向于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进行。但是,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波动风险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从而会贻误调控时机、增加调控的负面效应、提高调控成本;而通过金融监管的形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会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和减少调控成本,因而有必要赋予金融监管以新的、更强的金融资产价格监管职责。

根据传统意义上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认识,只有资产价格大幅度和大范围偏离价格基础才能被认为存在资产价格泡沫。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传统治理模式往往在资产价格泡沫已经形成或其形成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且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调控,采取提高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债券等具体措施减少流动性。但是,货币政策措施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却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机往往已经有较为明显的泡沫显现,错过了初期治理的时机,并且货币政策效果的显现也存在时滞,这都将会提高现实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仅影响资产价格,其覆盖面将远远超出政策目标范围,使得产业资金需求、创新资金需求都受到相应影响,波及较大范围正常运行的资金链,产生较大的治理政策副作用,增加了宏观经济的治理难度。根据我们的分析,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赋予金融监管机构更大的职能责任,以金融监管的模式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微观调控则可以降低治理成本,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优势;通过建立对于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等核心和主要金融、融资抵押物、金融相关资产价格监管体系,形成资产价格泡沫预警系统,及时预测资产价格泡沫的发生,根据泡沫发生程度、范围和趋势、发展速度做出分级预警(比如以绿、黄、橙、红等颜色由低至高进行程度预警),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干预措施(比如风险提示、市场价格警示、交易限制措施、交易参与、价格限制措施等价格干预和影响)及时化解资产价格泡沫威胁。

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对宏观经济形成威胁。如果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和治理,一方面,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能在泡沫产生初期发挥效力;另一方面,在泡沫演化成为宏观经济失衡时,则已经贻误早期防范的时机,增加了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因此,我们认为,通过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价格的监管和相应的微观调控机制,能够及早防范这一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威胁,降低经济调控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成,龚杰.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金融监管制度变迁解读[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

[2] 刘凤元.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 潘志刚,李忠民.西方金融监管理论演变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6).

[4] 文彬.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及在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2007,(11).

[5] 吴卫星,汪勇祥,梁衡义.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J].经济研究,2006,(4).

[6] 杨爱文,林丹红.金融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2,(3).

[7] 叶静雅.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综述[J].皖西学院学报,2008,(4).

[8] Allen,Franklin,Gorton and Gary.Churning Bubbl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3,60(4):813-36.

[9] Carl Chiarella,Roberto Dieci,Laura Gardini.Asset Price and Wealth Dynamics in a Financial Market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6,30(9):1755-1786.

[10] De Long J.B.,Shleifer A.,Summers L.H.,Waldmann R.J. 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Expectations

[J].Journal of Finance, 1990,45(2): 379-395.

[11] Jones S.,Lee D.,Weis E.Herding and Feedback Trading by Different Types of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emand

for Mone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52(2):169-210.

[12] Jose A. Scheinkman, Wei Xiong. Overconfidence and Speculative Bubb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3, 111(6):1183-1219.

[13] Kaufman,G. G, Bank Failures,Systemic Risk and Bank Regulation. CATO,Vo. 1996,(16):17-45.

[14] Lux T.Herd Behavior,Bubbles and Crashe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5,105(431):881-896.

[15] Stiglitz J. E.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3(3):

393-410.

[16] Topol R. Bubbles and Volatility of Stock Prices: Effect of Mimetic Contagion[J].The Economic Journal, 1991, 101(407):786-800.

第7篇:金融资产减值范文

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

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我国会计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在有关企业会计准则中详细明确的定义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有关会计处理。虽然此项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但在实际实施中仍存在缺陷,让一些企业有机可趁。在市场中呈现频率较高且没并有市场价格的金融资产应该划别为哪类金融资产,完全由领导者的目的和金融资产的分类前提决定的。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的会计分录

已经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若下一个期间的公允价值会提高,应在借方登记“资产减值损失”,同时在贷方登记一级科目“其他综合收益”,“可供出售金融Y产”和二级科目“减值准备”。反回对冲时,应在借方登记一级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二级科目为“减值准备”,同时在贷方登记“资产减值损失”。

(二)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如果分类是债券投资,应在借方登记一级科目“银行存款”和“其他综合收益”,同时在贷方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投资收益”,二级科目为“成本”“公允价值变动”“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如果分类是股权投资,应在借方登记一级科目“银行存款”和“其他综合收益”,同时在贷方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投资收益”,二级科目为“成本”“公允价值变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资产减值损失应作为企业正常损益处理,下面具体举例予以说明。

(三)例题

(1)2009年12月31日,丁公司支出价款1000万元(含业务费用)购入A公司在同一时间发行的4年期,面值为1500万元的公司债券,票面利率5%,分期付款,本金在最后一年里面偿还。若将此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际利率10%。

解:根据题意,在2009年12月31日,应当在借方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其二级科目“成本”,金额为l,500万元,同时登记贷方账户“银行存款”1,000万元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其二级科目“利息调整”500万元。

(2)由于经济环境的恶劣,其2010年底公允价值为850万元,A公司预计是暂时下跌。

解:在借方登记“应收利息”75万元(15005%),登记一级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其二级科目“利息调整”85万元,同时在贷方登记一级科目“投资收益”100万元(100010%)。在借方登记一级科目“银行存款”,其金额为75万元,同时贷方登记“应收利息”75万元。此时,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00加上25等于1025万元,公允价值变动为850减去1025为万元。由此,在借方登记会计分录“资本公积”,二级科目为“公允价值变动”,金额为175万元,贷方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二级科目为“公允价值变动”175万元。

(3)在2012年底,债券的公允价值下跌为700万元,但仍可支付当年利息。丁公司猜测,如果A公司继续采用当前的管理模式,不提高效率,可能会导致其公司公允价值会继续下降。

解:在借方登记会计科目“应收利息”75万元,一级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二级科目“利息调整” ,其金额为27.5,同时,在贷方登记会计科目“投资收益”102.5万元。在借方登记一级科目“银行存款”,其金额为75万元,同时贷方登记“应收利息”75万元。此时,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为700减去850减去27.5等于―177.5万元,确认此变动的减值损失为177.5加上175等于352.5万元。由此,在借方登记会计分录“资产减值损失”,金额为352.5万元,贷方登记会计科目为“资本公积”,二级科目为“其他资本公积”,金额为175万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二级科目为“公允价值变动”177.5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352.5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77.5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75

二、金融资产分类的问题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核算的合理性分析

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时,根据目前规定的原则,应在借方记“资产减值准备”,同时在贷方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本公积”,二级科目为“其他资本公积”。根据会计的严谨性原则,应当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核算,计提减值准备的损失。因为减值不是资产价值的实际减少,不能对该账面价值进行直接改变,应当在借方登记以及会计科目“资产减值损失”,同时在贷方登记一级会计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新的企业会计规定增添了理解的难度性。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回的分析

将债券和股票纵向比较时,股票等权益类工具发生减值时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处理: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与可供出售债务类工具发生资产减值时,都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账户,但在转回减值损失时,账务处理却不同。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转回会计处理解决办法

(一)保持资产减值准备方法的一致

当出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必须计提损失的情况时,采用与其他资产科目计提减值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可供出售金融产减值准备

(二)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

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现减值时的亏损必须在会计上进行确认时,以前已经确认的并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的亏损的不需要结转。如此方便了会计处理,不会出现减值损失较大而对本期损益产生影响,符合配比原则。由于相关会计企业准则的一致性,可以债务工具与权益工具会计方法处理相同: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四、给予企业的建议

(一)明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定义

首先,了解企业拥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原因和拥有时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收获股利,利息收入。如果持有时间需要超过一个会计周期,是非流动资产类。

(二)权益和损益之间不能相互动

目前,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科目的累积变化可以从权益转入损益。某些企业在处理会计分录时,将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拖延至有利润调节需求的会计区间,利用公允价值累积变动而形成的利润调整前后期的利润。

(三)建议企业采取自我管理的会计政策

企业是市场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受国家,所有者,债权人,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企业应正确的选择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和企业形象的会计政策。

五、结论

根据目前颁布的有关政策,企业按照金融资产的区进行核算,从而减少可比性,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入资本公积,在企业的资产中有实际不存在金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方法不同,会使得企业报告中的净利润数额不能精准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成效。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引用日期2015-09-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周爱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核算方法的缺陷及改进[J].考试周刊,2013.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转回处理探析[J].财会通讯,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5-10-28[引用日期2012-09-12].

[6]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和披露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杨模荣,20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稿[S].2010.

[8]王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和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2.

[9]2012注册会计师,会计,(打印版)第二章,百度文库.

第8篇:金融资产减值范文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66-02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企业会计准则总体上贯彻了资产负债观的思想,这表明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由收人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过渡。资产负债观的思想在金融资产有关的准则中有所体现。

1.适度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更窄一些、限制更严一些。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总的采用公允价值的方法,只是有关交易费用的处理略有不同。在金融资产后续计量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后续成本计量。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的其他金融资产要考虑资产减值。而在收入费用观下,更多的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这主要是因为收入费用观下,收益确定的关键是正确地确认收入、费用以及收入和费用的恰当配比。收益表是最重要的报表。

而资产负债观下,会计收益是指一个会计期间资产和负债(不包括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价值增减变动的差额,更加侧重于资产负债表。

2.部分体现全面收益的思想。传统收益的计量采用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首先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配比原则,将收入和费用按其经济性质上的一致性联系起来确定收益,因此收益=收入-费用。此时资产负债表是为了确认与合理计量收益的中介,成为利润表的附属。在资产负债观下,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因此收益=期末净资产价值-期初净资产价值-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资产负债观采用了全面收益的观点,即收益中包含了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将会使企业资产增加,收益增加。而传统收益强调已经实现收益,不包括未实现收益。在金融资产核算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果公允价值变动后,一方面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一方面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损益是未实现的损益,但是会在利润表中体现,这是全面收益的一种体现。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虽然也是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由于其持有的目的不同,其公允价值变动这一未实现收益不能进利润表,而是直接进资产负债表中资本公积,这不能体现全面收益观,但是在出现减值的时候,有关资产减值的损失要进利润表,并且把前面进资本公积的未实现收益也转到资产减值损失中进利润表,所以总的来说是部分体现全面收益观。

1.三种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比较。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且持有期限较短,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初始入账价值包括买价,不包括交易费用,其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买价中包含有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应单独作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关于购入时包含的应收债权,其他两种金融资产处理方法一样。

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应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科目,用来核算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价值。此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应当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类别和品种,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其中,“利息调整”实际上反映企业债券投资溢价和折价的相应摊销。初始计量时以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按该投资的面值,借记本科目(成本),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利息调整)。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明确,也就是说,不能确认持有期限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如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如持有意图不明确则列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应当按其公允价值以及交易费用之和入账。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股票,则其初始确认为:买价和交易费用;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债券,则成本反映面值,差额计入“利息调整”,其中含交易费用。

2.三种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和减值比较及评价。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续按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变动一方面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一方面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后续收到的除购买时包含的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外的,应计入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

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后续计量,并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利息调整。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期末摊余成本等于期初摊余成本加上投资收益减去每期现金流入,或者等于面值加减未摊销的折溢价。如果发生减值准备,其摊余成本等于面值加减未摊销的折溢价再减去减值准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也是按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除非公允价值下价幅度较大等出现减值的,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积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进入利润表中。值得注意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券,除按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由于初始计量时有利息调整要摊销,所以后续计量中要按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比较后,差额计入资本公积或资产减值损失。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时,假定前面没有公允价值变动,那么该资产减值一方面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一方面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减值后摊余成本等于原摊余成本减去减值后的金额。下一期间的利息调整和投资收益就是按减值后的摊余成本进行计算。

举例1,2005年1月1日,甲公司按面值从债券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的债券1万张,面值100元每张,票面利率3%,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每年末支付利息,到期还本。

2006年,乙公司因投资决策失误,发生严重财务困难,但仍可支付利息。2006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为每张80元。甲公司预计会继续下跌。假定实际利率为3%。

分析:2006年减值的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20万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万

2007年应确认的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100万元-发生的减值损失20万元)*3%=2.4万元

借:应收利息3万

贷:投资收益2.4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6

这种处理方法是会计准则讲解以及CPA例题中的方法,本文认为符合会计理论的要求。因为资产减值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了变动,同时这种变动已经在损益表中体现出来,所以在资产减值后计算利息收入时,应考虑的摊余成本是减值后的金额为基础计算。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非减值性的公允价值变动时,同样假定前面没有资产减值。那么在公允价值变动后如何计算利息调整和投资收益,这在会计准则讲解和CPA例题中没有出现,通过比较不同的会计辅导书的例题,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认为和上述例题发生减值后一样处理,也有以下的处理方法。把除减值外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考虑在摊余成本计算之内。

举例2,2005年1月1日,甲公司按面值从债券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的债券1万张,面值100元每张,票面利率3%,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每年末支付利息,到期还本。

2006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为每张95元,该下降为暂时性的。假定实际利率为3%。

分析:2006年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分录: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万

贷: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万

2007年应确认的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100万元*3%=3万元

借:应收利息3万

贷:投资收益3万

第9篇:金融资产减值范文

关键词:金融工具减值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当期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一、金融工具减值准则发展历程

2008年3月,IASB了关于如何简化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讨论稿,其中提出要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给予改进。

2009年11月,IASB了IFRS-9《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征求意见稿(ED),提出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代替IAS-39 的“已发生损失模型”。

2010年5月,FASB《金融工具会计以及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修订》的征求意见稿(ED),提出求当主体不能收回所有合同金额时,应确认信用损失。

2011年1月,IASB和FASB联合《金融工具:减值》的征求意见稿(ED),该文件作为《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补充文件,对减值的范围、减值的主体应否在做出损失评估后考虑未来事项、以及减值的计量和有效利率等问题进行了完整的规范。

2011年7月,IASB和FASB提出了“三组别法”,该方法依照内部信用层级对金融资产确认预期损失,信用风险由低到高为第一、第二、第三组别。FASB根据相关反馈意见后,决定开始自行探索一套可行的减值模型。

2012年12月,FASB了《金融工具:信用损失》的征求意见稿(ED),提出用“当前预期信用模型”代替 GAAP的“已发生损失模型”。

2013年3月,IASB了《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的征求意见稿(ED),提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应根据信用质量的不同等级,分别确认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以及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

二、减值模型对比分析

(一)已发生损失模型

目前,我们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该模型需要企业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对除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减值。

(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IASB提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要求计提的资产不再需要有减值迹象,在估计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不仅要考虑已发生的损失,还必须要考虑未来的信用损失,并且在每个会计期间内还要重新进行预期信用损失的估计。

(三)当期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FASB提出的“当期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以金融资产现金流的预期可收回程度的为基础,不再强调减值迹象的发生,从而也更早地确认了减值损失。

(四)三种减值模型的异同点

IASB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和FASB的“当期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金融资产范围的问题上本质是一致的。但由于两者在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上的不同,导致在某些形式上有所不同:IASB是以摊余成本来计量的金融资产,而FASB是短期应收款项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IASB的模型和FASB的模型在对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和计量上有本质不同。前者是依据信用质量的不同分别确认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以及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后者在对金融资产的可收回现金流程度作预期时,需要考虑到与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全部信息,但却不需要考虑到报告期后的信息,不因金融工具自初始确认以来信用质量是否恶化而区别对待。

IASB的模型与FASB的模型对预期信用损失确认时点不同。前者要求当信用风险明显增加时才确认金融工具到期前所有的预期信用损失,而后者在初始确认时就确认金融工具到期前所有预期信用损失。

IASB的模型和FASB的模型,相对于现有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在金融工具减值的方法上有很大的改进。首先,预期信用损失的确定不再有触发事件,并且当预期信用损失发生变化时立即更新预期信用损失;其次,主体在确认预期信用损失时,不仅仅只考虑历史事件及当前状况,还要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企业实际情况估计未来可能导致信用发生损失的各种因素。

三、目前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不足

我国现行准则“已发生减值模型”是基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和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而实行的。准则中制定了判断标准,这些标准表面上看起来是合理,但实际上却很难准确地把握。因为界定公允价值下降是否为暂时,取决于管理层的判断。如果公允价值下降被判定是暂时的,影响的是权益而不是损益;反之出现了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就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将原来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转为资产减值损失,影响的是损益而不是权益。

我国现行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该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因为资产的可回收价值有可能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也有可能高于资产的账面价值。

四、对我国金融工具减值准则制定的影响

我们从IASB和FASB制定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对金融工具准则的趋同与协调从未停止止步。在国际组织探讨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背景下,我国对金融资产的减值研究明显滞后。我国应充分考虑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准则,真正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