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的现状范文

乡村旅游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的现状

第1篇:乡村旅游的现状范文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4)政府拨款支持促销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农户,他们普遍受到资金的限制,旅游项目的促销一直做的不够好。如果政府能够在促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2003年,英、法、德三国对本国乡村旅游促销方面的拨款分别是500万英镑、600万欧元和360万欧元,这一数值在近年来还在持续提高。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好。但是也需要取长补短,借鉴欧洲的一些好多的经验,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加强政府监管

任何行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自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监管也不可放松。欧洲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实施有效的监管。如法国政府部门对于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当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规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靠行业协会的自律之外,应该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强完善政府的监管。

(2)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的国家多数都不大,一个国家总与多个国家接壤。一些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总是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个国家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找出创新点,以有别于别的国家。特色的优势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不同爱好的游客。海南的乡村旅游点众多,经营同一旅游项目的不同商家之间的雷同之处也较多。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第2篇:乡村旅游的现状范文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此背景之下,不少地方政府为实现乡村脱贫,将乡村旅游做为推动乡村脱贫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推动了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在基础设施、景区建设、原住民搬迁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在景区建成之后,后续景区运营方面遇到不少问题,不少景区运营难以为继,甚至还有部分景区已经停止运营,逐渐荒废。

一、我以最近两次出差考察的云南盐津县和四川岳池县的乡村旅游项目为例,尝试分析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不顾实际情况,在远离客源市场、资源条件一般、区位条件一般、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盲目开发。

以云南盐津花香酒谷景区和落雁乡农业主题公园为例,主要问题表现在:1、两个乡村旅游景区远离城市和交通要道,花香酒谷景区和农业主题公园距离盐津县城交通距离约1小时,距离高速公路超过两小时,通景交通为乡道,交通可进入性低。2、区域内资源条件一般,没有深入挖掘地方乡村资源,模仿开发,缺乏创新。如开发目前城市周边景区较多的花海、摩天轮、科技馆、小木屋酒店、苗木培育研究中心等项目,缺乏旅游引爆点,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由于交通区位差,项目本身又缺乏吸引力,在2017年短暂营业半年后,花香酒谷就不再运营,和农业主题公园一样,缺乏管理,景区逐渐荒芜。

(二)经营项目单调,服务质量不高,部分乡村旅游点旅游项目单一,只有简单的吃、住和观光,乡村旅游的其他要素发挥得不够。

以岳池县岳池农家景区为例,岳池农家项目是岳池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在2019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建设标准很高,距离岳池县城与高速公路只有不到半小时车程,区位较好,在春天花季期间,日游客接待量约五千人,但是目前景区仍然运营艰难,主要原因一是景区缺乏经营项目单调,以观光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主,缺乏体验性项目和留客项目,游客来游览一圈后就会离开。二是景区没有文化内涵的挖掘,景区内感受不到陆游岳池农家的意境,也感受不到地方千年历史的积淀和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方式。只有网红项目的堆砌,比如稻田集装箱酒店、充满现代城市风格装修的咖啡馆和餐厅等。三是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景区的稻田酒店出租给不懂运营的私人老板,造成资源浪费。

(三)景区独立发展,缺乏与周边乡村产业的连接,对周边乡村的发展带动有限。

以盐津的乡村旅游项目和岳池的岳池农家项目为例,这些项目主要功能是旅游,主要的盈利点也在旅游上,没有做到与周边的产业联动发展,周边没有围绕景区形成产业集群,景区也没有农产品的展示销售点,也没有为周边对产业发展带来客流。景区是独立发展的,即使盈利也只是景区盈利,对乡村的带动作用不大,因此也难以吸引人才回乡。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先策划,后规划”的理念

首先,要树立 “先策划,后规划”的科学规划理念。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也是搞好各项后续工作的基础。在开发前,先对项目进行策划,明确自身优势,把握市场需求,确定项目发展方向,研究项目可行的运营模式。策划定先明确项目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二)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地方资源,打造精品

如盐津和岳池项目,乡村旅游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全是配套产品,缺乏吸引力,精品较少。应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乡村旅游亮点,打造乡村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方式,打造出与城市景区完全不同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首先要深入挖掘区域独特的乡村文化,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只有蕴含丰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力。我国乡村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工艺文化。只要用心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就能打造出彰显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

第3篇:乡村旅游的现状范文

引言

(一)乡村旅游

成都市郫县“农家乐”打开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场,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了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规模,趋于成熟,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现代农业发展为载体,乡土文化为根基,农民生活劳动为特色,集餐饮、住宿、参与、娱乐、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活动方式,是由景点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一种过渡的旅游新形态。

(二)智慧乡村旅游

智慧旅游打破了传统旅游的发展形式,以物联网、云计算、通信网络、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综合服务于游客的旅游导向、旅游体验、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等各个方面,使旅游资源得以合理发展、统筹管理、全新运作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智慧乡村旅游借由智慧旅游的背景服务于乡村旅游,为更好协调乡村旅游的发展、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生态旅游等,提高游客的体验满意度开辟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三)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987年成都郫县农科村的“农家乐”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雏形,截止2015年12月以来,通过统计携程、去哪儿网、艺龙网等几大知名网站及通过成都市旅游局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成都市农家乐数量达到1万多家,其中星级农家乐有311家[1]。发展智慧旅游势必带动更多的农家乐客户体验的升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成都市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的阻碍

(一)旅游信息化利用率低下

成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利用率低下,通过调查统计,在各大知名旅游网站上注册登记的成都乡村酒店和农家乐都非常少,更不用提针对某一特定地区发展旅游信息化建设。而智慧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信息化的建设,这必将是导致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弊端。

(二)硬件设备落后

智慧旅游的发展依赖于物联网、云计算、通信网络、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的支持。成都目前的乡村旅游基本上还依赖于口口相传的传统市场推广模式,对硬件的要求基本为无,所以,发展成都乡村旅游的智慧化,硬件也是一大伤。

(三)市场推广手段单一

成都乡村旅游虽然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但是面向的对象依然是成都市及周边的游客,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虽然现在很多的农家乐请了推手,进行微博、微信的软文推广,但是宣传手段仍然趋于单调,对整体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仍然是制约瓶颈。

三、成都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的成都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存在的障碍,结合目前成都市倡导的生态旅游、发展智慧旅游的大环境,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稳步推进成都乡村智慧旅建设。

(一)完善成都乡村旅游信息化平台

成都市乡村旅游协会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与成都市旅游局共同承办的机构。为满足智慧化发展需要,可以成都乡村旅游协会网站的基础上,完善成都乡村旅游管理制度,添加交通管理查询、气象查询等功能,为个性化乡村旅游提供服务。并完善成都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对接成都各地的旅游局,建立全面的成都旅游资源信息库,为智慧化旅游提供原始数据。

(二)完善硬件系统

随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快速发展,成都地区网络全覆盖已经不是梦想。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各乡镇。并且政府已经在向网络5.0的要求进行部署,住家用户只需要更新家里的路由器,就能更新网络,对接网络的高速列车。另一方面,成都市旅游局需统筹建立成都乡村旅游信息化平台,从硬件上支持智慧化发展需要,通过成都乡村旅游信息化平台来统筹管理成都市乡村旅游资源。

(三)多渠道推广成都乡村旅游

除了传统的个体宣传成都乡村旅游,更需要多渠道推广成都乡村旅游协会。成都乡村旅游协会集成了成都乡村旅游的所有资源,多渠道推广成都乡村旅游协会其实就在推广整个成都乡村旅游的所有资源。除了传统的推广渠道,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电视、网络等手段进行推广,以成都市旅游局来推广成都乡村旅游协会,不管在公信度、效果上都会比单一个体推广效果强得多。

(四)加强人才的引进及培养

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需求。以村或镇为点,建立信息服务点,所有技术人才需要经过成都市旅游局乡村旅游智慧化培训,能够切实解决实际碰到的技术问题。而成都乡村旅游协会的信息化维护,更需要人才的引进,可以通过高校人才引进和现有人才培训等方式,将智慧化发展由点到面进行人才的辐射,确保智慧化的顺利推进。

四、小结

第4篇:乡村旅游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涪陵,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近两年,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家庭恩格尔系数的降低,生活消费观念的改变,双休日和“黄金周”的实施,很多居民选择了走出家门,踏上旅程,领略旅途的风光。据统计在整个出游的城市居民人群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涪陵区的乡村旅游在整个全国来讲发展也较晚,到现在为止,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目光聚焦到涪陵,涪陵乡村旅游发展较晚,主要以农家乐和乡村宾馆的出现为标志。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涪陵乡村旅游的住宿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突出、档次分明、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饭店系统,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和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御泉河、雨台山等景区内,但接待能力相对有限,不能满足大型会展活动的需要;而且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较低,很多的从业人员都是由本地的农民或者一些未从事过旅游业的工作人员构成,均未受过专业培训或者非正规的培训。造成目前的接待质量不高、自主服务的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低下的局面。

(二) 目前存在的旅游景区开发现状。涪陵区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国内其它旅游业发达城市的乡村旅游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乡村旅游的类型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分布地带呈现出集中散点分布的状态:荔枝大梁山的农家乐发展较早,规模档次都较高;涪陵沿长江一带有一定数量的农家乐,但较分散,规模和档次较低,主要以农家餐饮为主;涪陵后山一带随着大木花谷景区在重庆主城加大宣传后,大木和武陵山片区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马武、青羊、龙潭等坪上一带,农家乐发展滞后,若改善其交通条件,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缺乏统一规划,单体规模较小,资源整合不到位,开发不足,口碑较差,没有自己的旅游品牌和形象,在重庆市的知名度都比较小;资金投入不够,开发缓慢;观念守旧、难以创新,我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前劲不足,后续无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而且存在透支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

(三)乡村旅游的交通状况。目前涪陵区已经形成了以319国道、涪丰公路、渝涪高速、渝怀铁路和涪南、涪利铁路、长江和乌江水路、江北机场为依托,路水空一体化的便捷立体交通网络。而且在本区内开通了到李渡、马鞍、清溪、蒿枝坝等多个乡镇的公交车,方便市民出行。除此之外,从白涛到石夹沟、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从江东到御泉河景区、雨台山景区的公路已全部硬化,全区旅游公路已经达到100多公里,初步解决了长期制约涪陵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但还无法达到说走就走,想来就来的便利状况。受到涪陵区地形的限制,到很多地方的路程较远,交通车班次较少,使很多游客在路上耽误时间,延后旅程安排。

二、 涪陵区发展乡村旅游应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我们提出“村村通”的政策方针,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客观原因,现阶段涪陵区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应加强“村村通”政策的落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武陵山到仙女山、武陵山至南天湖、御泉河景区经石门到山窝乡的公路,达到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标准。除此之外,还应在生活设施方面加强建设,特别是对旅游地卫生、治安等方面更应注意。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对旅游开发地的地理条件、区域特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坚决不能闭上眼睛,盲目开发。一切不以顾客观实际需求为前提和不尊重旅游市场规律的开发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是要消亡的。各乡镇政府应在全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宏伟蓝图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区旅游局应站在全区的总规划的高度上,对各乡镇的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三)加大营销力度,打造涪陵旅游品牌。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为主体,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多渠道地不断加大对涪陵区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从而全面打造涪陵旅游的整体形象。除在现有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涪陵区旅游业的宣传。通过在本地区举办“涪陵榨菜民俗文化旅游节”、“巴国文化旅游节”、“易理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提高涪陵旅游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的契机下,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形成涪陵自己的旅游宣传营销模式:共同叫响一句口――常来涪陵幸福来临;共同塑造一个形象――“两江福地,神奇涪陵”。

(四)培训旅游专业人才。涪陵区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人才很少,80%以上的经营者都是景点附近的农民,缺乏系统的培训。应充分利用涪陵现有的长江师范学院和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以及一所中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应积极抓住此教育优势,培养专业的旅游专业人才,为涪陵乡村旅游的发展增砖添瓦。

通过对涪陵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现,涪陵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很大。目前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规划、打造品牌、培养人才的原则下,尽快树立起涪陵区乡村旅游鲜明独特的形象,促使涪陵旅游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雯.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数量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4)

[2]马涛.经济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3-20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98-404

[4]涪陵区乡镇旅游资源、旅游发展调查数据

第5篇:乡村旅游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在东亚地区,将传统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经营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味和丰富性;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长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合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文化为灵魂的内涵,从而满足现代人体会特异文化的心里需求。加之长阳保护很好的原生态环境,可以发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这种独特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只有在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文化的同时,才能保持市场优势,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层次上来讲,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在原生态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有自己文化特色、有一定民俗内涵的原生态旅游。

一、长阳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

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具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这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长阳是土家族的发源地,是土家人聚集最多的自治县。土家族自由特有的特色文化和民俗节庆,是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1、民俗风情文化。长阳的土家族在上千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哭丧、哭嫁等;还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如赶年节、过月半等,这些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独特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

2、家庭生活文化。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其有别于具有“共性”特征的社会文化,显示出了个性文化的优势。长阳家庭文化丰富多彩而且是一种慢节奏的文化,具有文化性又带有休闲性。游客在长阳农村家庭生活文化的环境中,学习唱山歌、跳撒叶儿荷、听古老的传说等等,感受特色文化,缓解压力,增长见闻。同时,增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感情更加融洽,家庭更加和睦。

3、乡村艺术文化。长阳是土家族自治县,聚集了几千年的古老民族土家族,也遗存了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久不息代代相传。现存的撒叶儿荷、长阳山歌、南曲、花鼓子、吹打乐等堪称土家族的文化瑰宝,其中撒叶儿荷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除此之外有几项也已经被列入省级遗产保护项目。除了这些洋溢着生命的“活文化”外,长阳也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有“土家族第一女故事家”之称的孙家香等一些故事家。

4、居民建筑文化。由于独特的地形、气候、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阳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吊脚楼。几千年来,坐落在山中的一座座吊脚楼凸显了长阳建筑特色。这种特殊的建筑必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二)独特的自然资源

长阳旅游资源赋存丰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境内山峰林立,千姿百态;山上草木繁茂,四季长青;江水清澈透明,绿水悠悠;正所谓“江作清罗带,山如比玉簪”。清江流经长阳148公里,清江梯级开发形成“一坝两库”,库容近40亿立方米,水面13.6万亩,县域以水域风光为主体,有名山、洞穴、岛屿、象形山石、生物景观等,形成了水清如镜、碧波涟漪,气候温润、林木葱翠,高山耸立、峰回峦接,飞瀑垂练、彩虹横空,溶洞天成、千姿百态,山水相映、幽深秀美的独特自然景观。

综上所述,长阳旅游资源有别于以往的以农村田园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资源,告别了吃农家饭住农家窝的时代,进入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以独特文化为主题以特色建筑为依托的乡村旅游。

二、长阳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长阳在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保护探索新的途经与模式的同时,不断地利用其自身自然资源的优势,逐渐走上了将其深厚的民族底蕴和旅游资源两者结合的模式,确定了以旅游资源为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旅游发展道路。为了全面分析研究长阳旅游发展的状况。笔者于2007年暑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长阳旅游现状做了调查。在本次调查中,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收回96份。有效收回率为96%。

(一)长阳旅游发展现状

1、长阳旅游发展迅速。近两年来,湖北省长阳县旅游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大手笔重措施。已经步入了一个健康、良性并快速发展的时期。清江画廊秀绝天下的旖旎风光,浓郁迷人的巴土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土家文化,吸引了无数中外客人。通过图1来分析近年来长阳旅游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长阳旅游的发展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如此好的发展趋势将会托大长阳乡村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为长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预计在以后的几年,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将稳步上升。

2、长阳旅游开发的现状。在此次抽样调查中,首先考虑当地居民对长阳旅游开发的看法。是否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利益。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长阳旅游开发得当的人群仅占总人数的60%。他们认为旅游开发并没有认真落实。经实地调查得知,现在只被考古学家利用。也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真正的利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以打工为生,没有把旅游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地居民希望通过旅游开发带来可观的收入、发扬本土文化、改善本地环境、提高交通条件等。

(二)长阳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长阳旅游的开发状况仍然表现出起步阶段的种种迹象:经营者对旅游的本质归属上不清楚,缺少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保护意识,把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资本进行大量开发利用。受旅游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观念的影响,甚至存在着景点景观的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2006年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9.6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截至2007年9月份,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这种急功近利的情况,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挖掘,更不利于长阳乡村旅游走特色之路。

长阳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中文化载体、轻文化内核,重有形文化、轻无形文化。通常忽视了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因此,长阳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一定要系统、深层次的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突出特色,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只有高立意、高起点才能在保护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原生态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深挖内涵,忠于乡土

长阳乡村旅游产品必须创新,其切入点应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是在欣赏自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系统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用“特色”这个招牌树立形象。挖掘特色,打造精品,增强参与性和知识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不流于形式和趋同现代化,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从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乡村旅游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宝藏,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生态民俗,双重建设

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安排既有生态的又有文化的内容,建立合理的二元结构的复合式旅游产品。注重产品的多功能性,促进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长阳土家族节日文化多姿多彩,自年始至年终,几乎月月有节日,过赶年、六月六、女儿会等,体现了土家文化的特色,节日文化旅游应该是乡村旅游的重头戏,提高游客积极体验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愚人岛、巴国古都、中华巴士圣山、柏元岛等为主要内容的清江画廊风景区的建设,从而构建一条以土家特色游轮为交通工具的旅游路线。游客坐游轮沿清江顺流直下游山玩水;感受旅游地的特色风俗文化;品味特色小吃和体验当地人的热情好客。这种把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相互结合的模式,能使游客的身心得到净化;同时,为使“清江画廊”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重视文化,突出乡村特色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大的历史价值。从1998年以来,长阳共收集、整理、编印出版了14部200多万字的长阳民族文化资料,内容涉及民族民间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孙家想故事集》、《长阳南曲》、《长阳对联大观》、《长阳地方名传奇》等。2002年和2003年又编辑出版了200多万字的《长阳巴土文化从书》。早些年的著作有杨发兴的《长阳发言志》,1996年出版了杨发兴、陈金祥的《彭秋潭诗注》,1999年出版了《长阳诗词民歌集萃》等。依据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长阳民族风俗文化,以及长阳土家族的服饰和手工艺品,在长阳分布凸显当地文化的多功能能博物馆。在博物馆划分出一个区域建立具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民俗茶馆,一方面可以品茶,品尝当地美食;另一方面也为游客聚会、休闲和社会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四)特色宣传,特色品牌

通过对外宣传,举办一系列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来提升长阳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似画廊”为宣传口号。积极参与各种旅游节及旅游会展;适时举办具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如:举行以张建横渡对清江画廊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土家歌王”擂台赛等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调动周边的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打造全国品牌。更深层次上,可以发扬本土文化,创建有品牌的长阳非物质文化乡村民俗游。

四、结语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越是原生态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高质量、高层次的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最有吸引力和最有实力的乡村旅游要求自然天成的生态环境,和最具有淳朴乡土味、浓郁民族味的传统文化,而长阳恰好符合这些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它远离都市,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较小,有着近乎原始而又俊美的自然环境,还有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这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将会对国外的游客造成极大的吸引力,将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有很大的乡村旅游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地震出版社,2007.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纪文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07.

4、尉国富.广西上林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广西地方志,2005(2).

5、周勇涛.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调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5).

6、玉希贤.旅游规划的艺术[M].重庆出版社,2006.

第6篇:乡村旅游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产品; 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的利用农村的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以在开发的情况下起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作用。旅游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比较高,这将推动农村的村容改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打翻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千村一面的模式。因此,研究乡村旅游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的层面还是在保护生态的层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2、汤山-锁石一线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2.1 汤山-锁石一线乡村旅游简介

汤山-锁石一线是指由西到东,由锁石到汤山这一片地区,该地区位属于南京郊区之一的江宁区,位于南京市的东郊。由于地处郊区所以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的喧嚣。汤山是江南古镇,著名的温泉之乡。地处江宁区东北端,距东山30公里。

拥有十万亩大山的汤山是南京近郊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和天然氧吧。这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非常适宜植物生长,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深化,形成了奶牛养殖、洋兰花卉、板鸡生产、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项目。

2.2 汤山-锁石一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2.2.1 经营现状

汤山-锁石一线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正确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迅速,在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乡村旅游业应运而生。

自从2007年以来,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由亏损和政府扶持正慢慢走上正轨,多个新开发的景点受到游客的大力追捧,其中汤山的温泉业发展最为迅速2008年温泉业收入就达到了1.5个亿。

表1 旅游地经营现状

表1 旅游地经营现状

年份 主要景点数 游客人数

(万人/年) 游客逗留天数 旅游收入

(亿元)

2007 2 27 1-2 1.08

2008 3 45 2 2.25

2009 4 68 2-3 3.08

2010 4 96 3 3.76

2011 5 103 3 4.63

如表1所示,汤山锁石一线地区的主要景点比较少,所以对旅游收入有一定的影响,5年来旅游的收入持续的增长但是涨幅不是很大,但好在趋于稳定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2.2.2 旅游景点开发现状

目前汤山-旅游一线的旅游景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是太高,现在的景点有:

(1)颐尚温泉――包含温泉洗浴和自助等功能的温泉会所。

(2)欢乐水魔方――只在6至9月开放的大型水上娱乐游乐场。

(3)阳山碑材――朱元璋时期留存的2块巨型石碑,可供游客登山前来观赏。

(4)猿人洞――一个在山洞中发现猿人尸骨而开发的景点。

(5)锁石生态旅游村――乡村旅游最基础的景点,游客可以体验到真真正正的乡村生活,感受农家的气氛。

2.2.3 旅游景点线路开发现状

汤山-锁石一线旅游线路基本上可以说是混乱而无人规划的,游客多数自驾游开到哪里玩到哪里,或者乘公交在少数几个景点短时间的逗留。

3、汤山-锁石一线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汤山-锁石一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不足

3.1.1 观光旅游为主,景点单一

汤山-锁石一线地区由于处于南京的郊区江宁区,所以乡村旅游大多以观光为主,片面的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地方乡土文化、独有资源的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缺乏多样的旅游产品。

3.1.2 旅游线路缺乏统一的规划

汤山-锁石一线地区所发展的乡村旅游与其他地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它们这一带是属于一个片区、狭长型的,这就要求一条线路上不要有重复的景点。但是在每条旅游线路上有许多景点都是扎堆的比如“农家乐”这一类农家饭店发展的太多。

3.1.3 旅游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汤山-锁石一线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当地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有些地方的水和通信设备还不配套、连锁的酒店就2家。

3.2汤山-锁石一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问题的原因

3.2.1 完全依靠自然优势,缺乏拓展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极为盲目。一但发现某地有资源可以利用,便效仿别处进行盲目投资,在一些己建的乡村旅游点,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而且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完全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3.2.2 缺乏专业人才,疏于统一

汤山―锁石一线拥有不可估量的开发潜力,因为该地区的旅游产品还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尚有深度开发的空间。专业人才的缺乏会给该地区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动用一切物资留住人才。

3.2.3 缺乏专业法规

汤山―锁石一线旅游地区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公司的公关活动不够重视,该公司的公关部门没有尽力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能够协调旅游地和游客之间矛盾的相关法律或法规。

4、汤山-锁石一线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

4.1 汤山-锁石一线乡村旅游景点的创新

4.1.1 着重开发两大乡村旅游主导产品

(一)观光旅游产品

(1)锁石生态旅游村观光产品

作为汤山-锁石一线地区的重要试点乡村锁石生态旅游村发展乡村生态游有着当之无愧的领先地位。它让人们从喧闹的城市生活中释放出来,来到安逸的村庄放松身心。

(2)自然观光产品

汤山-锁石一线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有许多可供开发的自然观光产品,如:河流观光、森林观光、农业观光。

(3)名人故居游

温泉别墅坐落在汤山镇汤泉路3号,距南京城28公里。这里层峦环抱,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湿泉喷涌。1927年,民国建都南京。该建筑中西结合,庄重典雅。

(二)温泉旅游

汤山因泉而得名,因泉而著名,是全国四大温泉疗养区之一。

(1)温泉度假村: 汤山温泉的泉眼之一汤山泉附近地广人稀,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发展温泉度假村,开发集泡汤、自助、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村。

(2)温泉疗养院: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经研究表明汤山的温泉水中富含钙、镁等30多种微量元素,对关节炎、风湿症、高血压等多种顽疾疗效显著。

4.1.2 发展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

(1)明文化历史村落游产品

以历史悠久的阳山碑材景区为依托,发展具有明代特色的历史村落游,将雄伟壮观的碑材包含其中,在山下修建具有明代特征的古建筑或是模仿明代集市等景点。

(2)游乐旅游产品

现在汤山-锁石一线地区仅有一家游乐场“水魔方”。这个游乐场还有一个缺陷就是仅在夏季对外营业其他月份都是闲置的,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应该在“水魔方”的基础之上开发一些四季皆宜的游乐产品。

4.2 乡村旅游线路的创新

4.2.1 与南京市的旅游线路对接

线路一(历史文化之旅):纪念馆――南京明城墙――汤山-锁石一线(阳山碑材明文化历史村落、汤山猿人洞)。

线路二(河流、湖泊之旅):浦口珍珠泉――秦淮河――汤山-锁石一线(九乡河风光带)。

4.2.2与江宁区的旅游线路对接

线路一(历史文化之旅):南唐二陵――将军山明功臣墓地――杨柳村民居群――郑和墓――汤山-锁石一线(阳山碑材明文化历史村落、汤山猿人洞)。

线路二(河流、湖泊之旅):银杏湖――南京南山湖――南京安基湖――汤山-锁石一线(九乡河风光带)。

线路三(乡村之旅):龙山上庄园――谷里薰衣草庄园――石塘人家――朱门农家――汤山-锁石一线(锁石生态旅游村)。

5、汤山-锁石一线旅游产品创新实施策略

5.1 旅游产品促销策略

(1)网络促销

如今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将一则网络消息疯传开来。应该加强与旅游网站的合作,在因特网上景区的信息和一些优惠活动。

(2)广告促销

电视广告是所有广告促销中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可以在江宁电视台插入关于汤山-锁石地区的旅游宣传片或是开设一些专题报道。可以在道路两旁、立交桥身、候车棚顶以及车站、码头、广场、运动场等公共场所设置户外广告。

5.2 旅游产品价格策略

乡村旅游产品的价格和普通产品价格一样必须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根据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制定合理的淡季、平季和旺季的旅游价格,根据旅游者的购买方式、数量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优惠使汤山-锁石一线的旅游产品更有竞争力。

5.3 旅游产品分销渠道策略

目前汤山-锁石一线地区的分销渠道相当薄弱,该地区尚未开设旅行社。应当出台鼓励政策来支持旅行社发展,可供选择的分销渠道如下:

(1)销售,主要是指南京市内该目标市场的旅行社和旅游商等;

(2)同有业务往来的航空公司合作。

参考文献:

[1]殷群.白族节庆民俗旅游产品创新策略[J].中国市场,2012(9):55-56.

[2]马亮,颜亭玉.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乡村旅游创新模式研究――以北京乡村旅游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414-5416.

作者简介:

第7篇:乡村旅游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贵州乡村旅游 旅游开发 旅游扶贫策略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扶贫对于贵州这个西部省份来说,其自然风光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探险娱乐游以及红色旅游都是旅游扶贫的重要领地。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使旅游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贫困地区同时发生,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向贫困地区的转移,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使其脱贫致富。本文不揣简陋,拟就此作初步探讨。

1.贵州乡村旅游概况

1.1贵州乡村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1.1贵州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剧,乡村旅游成为都市人放松工作压力,贴近自然的手段之一。在对于乡村旅游的选择上,贵州的苗寨、彝寨、侗乡等特色乡村旅游蜚声海内外,为众多游客所神往。虽然国内的乡村旅游各具特色,但贵州的乡村旅游在其中仍然独具优势。具体如下:

首先,贵州乡村大都保持着古朴的原生态。贵州的乡村地区,几乎看不到现代化的建筑,还保持着乡村古朴的原貌。在黔南、黔西南、黔西北地区,充满乡村气息的农耕经济形态,使乡村旅游独具特色。其次,贵州的乡村大都拥有淳美的自然风光。贵州被称之为公园省,因为贵州有着数不胜数的自然村落。最后,贵州的乡村旅游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各个民族在民族文化上各有特色。其中名头响亮的有安顺的傩戏、侗族的大歌、苗家的舞蹈。在贵州这块土地上,各个民族在对衣、食、住、行上的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文化出自乡村,保存在乡村,为当下的贵州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条件。

贵州旅游扶贫不仅需要依托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贵州于2005 年开始举办“多彩贵州”系列活动, 开启了贵州“向改革要思路、向市场要效益、向项目要资金”发展思路下的“党政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媒体搭台、文化唱戏”的文化旅游运作模式, 以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以旅游促进文化的开发。

1.1.2贵州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必要性

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是落后的,贫困人口在全国未脱贫人口中占的比重较大,扶贫任务严峻。从贵州省扶贫办获悉,2008年末,贵州省人均纯收入1067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554万人,今年国家把扶贫标准从1067元提高到1196元以后,农村贫困人口预计达到585万人。由此可见,在贵州这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发展农村旅游事业,从而带动相关餐饮、交通、服务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减少贵州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全省经济发展水平。

2.贵州乡村旅游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乡村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总体来看,还处于摸索的初期阶段,但其在解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上,作用突出。2005年,全省乡村旅游吸纳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业的有15.53万人,占全省旅游就业人数的39.76%。

虽然贵州省在乡村旅游扶贫上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旅游扶贫工作中进行探索,特别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相对落后的社会文化、信息、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服务之间的矛盾突出。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3 贵州乡村地区旅游扶贫的对策

3.1政府旅游扶贫的措施

3.11加强乡村旅游投资和建设

贵州省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财政对于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逐年减少。以黄果树景区游览,景区内的交通工具还是传统的公交车,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游客的观光视线,还给人一种坐公交车赶场子的感受,相对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景区内使用的是敞篷游览观光车,贴近了游客与景观的距离。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在硬件上下功夫。

3.12旅游管理的创新思维

当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取消景区门票之际,比如杭州市的西湖景区,绍兴市的鲁迅故里等,贵州省的旅游景区不仅没有迈出降价的步调,而且还有加入到门票涨价行列的趋势。从表面上来看,门票价格的上涨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地方政府可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但从更深层次入手,旅游最主要的作用是提供就业促进经济。旅游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门票的收入,它会带动交通、餐饮、商业、服务业等众多行业的发展。

3.2企业旅游扶贫的策略

3.21企业塑造旅游整体形象

贵州的旅游企业应当明确企业形象定位,将多民族特色文化、自然资源特色以及集团公司自身的优势定位相结合,作为企业形象定位的“市场”基础。

3.22 大力开发市场

在市场开发方面,贵州乡村旅游存在着宣传经费不足,促销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创意等劣势。贵州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来加大促销力度和拓宽促销范围渠道,进行多企业、各地区的联合宣传促销。

3.3村民旅游扶贫的经营

六十年代,日本有个地方很贫困,经济搞不上去。镇长找到全国最有名的经济学家,向他请教如何摆脱贫困的状况,带领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经济学家到镇上考察,发现这个地方既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出过什么名人。经济学家向镇长建议:镇子要致富,只有走“旅游贫困路线”。镇长于是着手实施,一年以后这个地区成了日本最贫困的地方,游客慕名而来,都想一睹最贫困地区的庐山真面目。在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要有创新思维,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又我奇”。抓住游客猎奇心理,挖掘深层次的旅游资源,化“腐朽”为神奇。

综上所述,贵州乡村地区的旅游扶贫是任重而道远的,只有脚踏实地,不断开拓创新,贵州的乡村旅游事业才可能腾飞,旅游创新是贵州乡村旅游的催化剂,是帮助贵州乡村地区尽早脱离贫困,走上小康之路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张遵东.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扶贫[J].贵州大学学报,2001第6期

[2]张结.浅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青年文学家,2009第12期

[3]钱津.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与反贫困战略[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 第2期

[4]陈厚义等.贵州经济跨越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332

第8篇:乡村旅游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丘陵地区; 社区总体规划; 雁湖社区;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近年来,乐清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偏小,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管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集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有利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图1区位图)

本文以雁湖社区为例,探讨农村新社区规划编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以期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雁湖社区作为典型的山区农村新社区,位于芙蓉镇西北部(图1),北临雁荡山风景区,南接芙蓉镇区,东接小芙社区,西接雁楠社区,为北雁荡山风景区的西大门,交通便利。

雁湖社区辖丹灶里、尚谷山、长山头、山坑、长徼等14个村,现状总人口13099人,现状总用地26.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90.1公顷,山体林地约2232公顷,农田约230公顷,水域约80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68.81平米。区内有黄金溪,往北流向雁荡山景区,往西流向楠溪江,往东流经芙蓉镇区流向芙蓉池。区内主要的交通线路为山老区联线白芙线。其建设条件有着典型的山地社区特性为了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满足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雁湖社区在充分考虑以上建设现状和山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社区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3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态景观健康的目标。

2、存在问题及规划设计思路

规划设计小组重视公众参与,走访了雁湖社区内14个村庄农家,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村民的家庭结构、就业状况、居住状况、道路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绿化环境状况等及规划期望和改善设想。其中,90%以上的被访者最关心和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上。如村域道路狭窄,公交站点缺乏,对外交通不畅。另外,村落内基础设施匮乏、宅基地环境不佳等问题也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因此,规划从雁湖社区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合理归并分散的村庄,确定居民集中居住点;构建与住宅规模相匹配、符合社区需要的道路体系、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乡村风貌,利用农村地域特色,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雁湖人文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3、社区总体布局

3.1社区总体发展战略——“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建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依托雁荡山这一国际品牌,推进雁湖境内旅游景点、线路、产品的开发。雁湖景区作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以及在芙蓉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和地位,将雁湖开发成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旅游接待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抓住这一机遇,在黄金溪周边发展旅游服务基地,由以单一农业为特色的基础产业转型为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打造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化升级步伐,改变乡村旅游从传统单一的观光,提升至休闲旅游,从“农家乐”的简单模式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规划应改变从传统旅游到现代乡村旅游的转变。

3.2社区的职能定位——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型农村新社区”。

“农业基础”:雁湖地处山区,域内工业较弱,农业还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社区中有种植药材、茶叶,南部有水稻、蔬菜、枇杷种植。

“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规划将雁湖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雁荡山分景区之一。

3.3社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利用社区现状资源特征形成“三大功能区、十个产业基地”。

“三大功能区” 即北部旅游产业区、中部综合生活区、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

“十个产业基地”即三个旅游景点、二个旅游服务基地、餐饮服务基地、爱国教育服务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枇杷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

(图2产业规划图)

3.4社区空间结构—— “两带连四片”。

“两带”即东西向黄金溪滨水旅游景观带和南北向山老区联线的白芙线形成的山地旅游观光带。

“四片”即北部乡村旅游区、中部文物古迹保护区、中南部居住生活区和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

(图3社区空间结构图)

3.5社区土地利用规划

3.5.1社区建设用地规模

雁湖社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为26.3平方公里,社区建设用地面积106.1公顷,建设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构成。

3.5.2社区用地发展方向

社区内居民点向核心区即尚古山、丹灶里、长山头、山坑、路上和西滕6个行政村所在地集聚。核心区建设用地向东南向靠雁楠公路发展为主,远景随着核心区规模扩大可向芙蓉镇区靠近建设。同时利用现状开发基础和用地自然条件,各组团在现有开发基础上适当拓展,形成“北旅南居”的空间发展格局。

3.5.3核心区规划用地结构

核心区用地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心、两轴、三组团” 。

“一心”即规划以教育、文体、医疗、商业金融、集贸功能为一体的公建中心。

“两轴”即沿黄金溪水系发展轴和沿雁芙路交通发展轴。

“三组团”即由道路分割形成的三个规模相当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涉及两个村庄,规划人口约4000人,同时配套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建用地,为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

(图4核心区规划结构)

第9篇:乡村旅游的现状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s rapidl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f present situation, puts forward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planning objectives, states detailed planning conten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cept of rural tourism planning.

关键词: 旅游;规划;生态

Key words: tourism;planning;ecology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084-02

0 引言

乡村旅游是20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村仍处在初期粗放式发展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首先,乡村旅游应该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规划建设模式,保证乡村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次,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需要坚持依托当地资源、挖掘乡村特色的原则;第三,绿色环保理念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得到突出体现;第四,解决好环境承载力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本文以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为例,介绍该方案在乡村旅游规划及建设理念上的探索与思考。

1 项目概况

1.1 村庄基本情况

1.1.1 区位与交通 崇礼县距离北京152公里,处于环京津经济圈层内。驿马图乡距县城75公里,距张家口市45公里,西北紧邻张北县,南靠石嘴山乡,属于坝上与坝下的过渡地带。大朝线公路贯穿全乡并且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各村,地理位置独特。

1.1.2 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 驿马图乡全境均为深山区,境内主要有古界、元古界地层,在局部地区和山区间沟谷中有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零星出露,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1545米,为通往坝上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3条主沟纵贯全县,4725条支沟交错其间。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驿马图乡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

1.1.3 乡域人口 乡政府所在地在驿马图村,2010年底乡政府驻地总人口为594人,其中在册农业人口为412人,非农业人口182人。

1.1.4 村镇空间布局 驿马图乡的村镇空间布局沿水系和交通较发达地带呈线性发展,人口分布是以村庄为基本居住单元分散布局,自然村数量多但规模小并且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

1.1.5 现状村镇布局的主要问题 村镇体系结构不完整、级配不合理。乡政府驻地综合实力较弱,缺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集聚产业,难以真正形成全乡的中心。村镇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尤其缺乏功能性的公共服务设施。

1.1.6 驿马图乡的社会经济 ①产业发展。2011年现有耕地面积43860亩,林业用地面积为280578亩,森林覆盖率30%。全乡农业以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2009年粮食总产量为1233吨,油料51.9吨,蔬菜27624吨。2011年全乡社会生产总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税收完成15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2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大乡。②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主要以柴鸡养殖和蔬菜、脱毒薯种植及农家乐旅游开发为主体的综合生态农业。2011年,全乡兔养殖9520只,柴鸡养殖28万只,奶牛养殖1438头,脱毒薯种植9459亩,蔬菜种植9663亩,两家柴鸡生产及产品销售企业,“小龙泉度假村”农家乐年接待游客已达上万人次。

1.2 村庄旅游发展依托因素分析

1.2.1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规划区位于崇礼县西北部,西北与张县接壤,一条朝山公路贯穿全乡,南与张家口公路相连,北与张北公路相连,东面与沽源县赤城县接壤,西面与张北县接壤,南面紧邻张家口市。张家口积极推进建设的京尚高速公路与北京规划的昌赤、滦赤两条一级公路衔接,经张家口市赤诚、崇礼、张北、尚义,接在建的京藏高速公路。在张家口境内京尚直接与丹拉、张石、张承等高速连接成高速公路网。

1.2.2 资源环境得天独厚 境内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水质优良,资源丰富,林草繁盛,景色怡人。现已发现许多矿石;鸡鸭鹅等野生动物;中药材,蘑菇、山野菜等野生植物。

2 旅游策划与规划目标

2.1 驿马图乡旅游规划原则 以乡村环境为基础,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点,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社区参与,农游兼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2.2 规划定位 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利用塞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塑造特色,以旅游服务和开发为产业导向,形成集休闲度假、塞外运动、农业耕作观光、婚纱摄影基地、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滨水生态度假的塞外风情基地。

主题:大驿马、慢生活、生态乐农庄;发展目标:都市人休闲、避暑、度假、旅游、摄影、观光的最佳去处。

2.3 旅游产品规划

2.3.1 乡村物质文化的体验 开发项目:农家乐、生态农庄耕作、生态果园采摘、山地越野、登山滑草、野外露营、田园观光、垂钓休闲、湿地观光、滨水运动、木屋度假、特色小吃乡村特产一条街。

2.3.2 乡村制度文化的参与 开发项目:骑马重游古驿道、婚俗体验、民俗节庆活动游赏、民间竞技项目娱乐。

2.3.3 乡村精神文化的感知 开发项目:戏曲大观园、民间艺术品参观选购、乡野风光写生摄影基地。

3 规划主要内容设计

3.1 结构分析图 按照规划战略,以及区内的地形地貌和道路条件,规划形成“四心带五片,二轴串多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四心:位于片区北段的综合服务核心节点、游憩娱乐片区的次要服务节点、农业观光片区的次要节点和休闲度假片区的次要节点。二轴:沿着水系的两条功能发展轴和景观带,贯穿基地内部。五片:旅游服务综合片区、综合娱乐游憩区、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区、运动娱乐区。

充分考虑基地现状、景观特色等资源,打造张家口市高档旅游休闲片区。基地分为18个详细功能分区:综合服务片区、果园采摘区、农家乐片区、乡政府、驿马图乡学校、绿化景观广场木屋度假区村民安置区、学校现状变电所、生态果园采摘(生态农庄耕作)、垂钓休闲、湿地观光区、旅游小镇田园观光、经济项目娱乐区、花卉种植区、登山滑草、野外宿营区。

规划区的景观结构为:“一核二带,点轴结合”。一核:湿地景观核心。二带:滨水绿化景观带。

3.2 发展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相结合 规划采取保护当地环境的方法,有机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结合起来,以适应建设新农村和旅游发展的要求。

3.3 注重多方参与 采取“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村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确定相应机构和法规,明确职责、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全体居民参与到改善生活与发展旅游的过程之中。

4 结语

乡村规划并非从“理想的白纸”上开始,乡村作为复合有机体,它的发展与生长都应强调“脉络”的延伸,包括自然脉络和人文脉络两部分。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秉承这一主题,连接乡村历史特色和自然资源,创新营造出一个富有地域特色、充满活力的乡村旅游区域。

参考文献:

[1]驿马图旅游开发村落民居模式研究.

[2]崇礼县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