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投资经营风险范文

投资经营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资经营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投资经营风险

第1篇:投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 投资组合 多元化经营 风险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掀起了多元化经营浪潮,海尔、中信等国内知名企业迅速崛起。从发展实际来看,大多数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动机有两个:一是进攻型的,到新的领域去获取更多的利润;二是防御型的,将部分资源配置在不同领域以规避风险。因此,多元化经营如何实现同等收益下风险最小化或同等风险下收益最大化,就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投资组合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分析

1.投资组合

(1)投资组合概述。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并不把其所有资金都投资于一种证券,而是同时持有多种证券,即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有效性建立在对不同证券投资风险与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实现风险不变收益提高或收益相同风险较低的目标。

(2)投资组合风险分类。①可分散风险。某些因素对单个证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如个别公司工人罢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等。这种风险可以通过证券持有的多样化来抵消。②不可分散风险。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证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如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税法的变化、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都会使股票报酬发生变动。这些风险不能通过投资组合分散掉。

2.企业多元化经营

(1)多元化经营概述。多元化经营是当整个产业趋于成熟以及竞争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企业考虑既有事业范围之外的成长,是企业进入与自己原有经营业务相关或不相关的新的产业或经营领域,以充实系列产品结构或者丰富产品组合结构的经营模式。

(2)多元化分类。①水平多元化。企业利用现有市场,向水平方向扩展生产经营领域,进行产品、市场的复合开发,从而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②垂直一体化。企业进入生产经营活动或产品的上游或下游产业,形成一条龙式的生产经营态势,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③同心多元化。企业利用现有技术、特长经验及资源等,以同一圆心扩展业务。同心多元化的相关性佳,协同效应强,有较大的获利性和较低的风险性。④混合多元化。企业进入与现有经营领域不相关的新领域,在与现有技术、市场、产品无关的领域中寻找成长机会。混和多元化的相关性差,协同效应弱,企业难以管理多种不同业务,无法获得战略匹配带来的优势。

3.多元化经营与投资组合对比分析

(1)投资行为对比。证券投资是通过虚拟资本的投资介入新的行业与市场,投资者根据自身对风险的厌恶程度,选择多种证券进行组合;多元化经营则是企业进行的实业投资,是通过介入不同的业务领域,实现行业经营的多元化。

(2)投资目的对比。证券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投资收益,因此,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是投资收益最大而风险最小。多元化经营目的是为了企业的持续成长,是通过跨行业投资,实现行业互补,从而规避经营中的风险。其中:

①不可分散风险。市场上所有的证券由于宏观环境影响可能造成损失;多元化经营中同样容易受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打击,造成整个企业亏损甚至倒闭。

②可分散风险。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单个证券投资是存在风险的,在不同情况下,证券投资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投资收益,进行投资组合可以规避单项投资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收益的最优化。企业多元化经营将资源分散到不同产品或行业经营中,避免经营范围单一造成企业过于依赖某一市场,使企业在遭受某一产品或经营领域的挫折时,通过在其它产品或行业的经营成功而弥补亏损,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尽量减少风险损失。多元化进入技术、机构、职能活动或销售渠道能够共享的经营领域,可以由于范围经济而使成本降低。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规避模型设计

在分析了投资组合与多元化经营的相似之处后,基于投资组合中业已成熟的理论,把相关变量重新定义并引入新的影响因子。该模型运用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如何通过最优化的跨行业组合,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以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

1.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型假设条件

(1)竞争市场是有效的。各行业的行情反映了其内在经济价值,每个经营者都掌握充分的行业信息,了解各个行业的期望收益率及其方差。

(2)经营者投资某个行业的目标是在给定风险下收益最大,或者在给定收益水平下风险最低,即经营者都是厌恶风险的。

(3)行业经营者以期望收益率以及收益率的方差作为选择经营方案的依据。如果要他们选择风险方差较高的方案,都要求有额外的投资收益率作为补偿。

(4)各行业的收益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用相关系数或者收益率之间的协方差来表示。

2.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型变量说明

(1)多元化经营投资的概率(Ei)。第i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所占的投资比例,其投资组合的概率之和为1。

(2)多元化经营的期望报酬率()。各个行业的期望报酬率以其投资比重为权数计算出来的加权平均数。假定在经营中通过不同行业组合,收益率达到预定目标,即。

(3)多元化经营的方差。方差越大,表明多元化经营组合的投资收益的不稳定性越大,相应的投资风险也就越高,反之则越小。影响标准离差的因素包括,经营者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中各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经营者预期的收益及概率等。

(4)多元化经营的行业间的协方差(σij)。是反映多元化经营中行业间相关程度的指标,即行业间的互补情况。随着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包括行业数量的增加,单个行业的标准差对整个企业多元化经营总体的标准差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各个行业之间协方差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包括行业数量的增加时,单个行业的标准差对整个企业多元化经营总体的标准差造成的影响程度趋向于零。这就意味着通过跨行业的经营,可以使隐含在单个行业中的风险得以分散,从而降低多元化经营的总体风险。

(5)行业进入壁垒影响因子(F)。进入壁垒是在一种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

3.企业多元化经营均值――方差模型

(1)企业经营n个行业的期望报酬率为:

――多元化经营的期望报酬率

Ei――第i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所占的比重

Ki――第i个行业的期望报酬率

n――多元化经营的行业总数

(2)多元化投资n个行业的风险用组合的方差表示为:

――多元化经营的方差

σij――第i j两个行业的协方差

Ei――第i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的比重

Ej――第j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的比重

(3)行业进入壁垒影响因子

行业进入壁垒=F{结构性进入壁垒,行为性进入壁垒,政策性壁垒}

结构性壁垒=f{规模经济,资本量门槛,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

(4)多元化经营的优化组合模型

①在一定的预期收益率下,行业组合的方差越小越好。

②在组合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行业组合的收益率越大越好。

三、结束语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实现持续成长可采用的发展模式之一,证券投资组合相关知识给了多元化有益的借鉴。本模型说明,只要行业间不具有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就一定小于单个行业经营风险的加权平均值。因此,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是选择相关程度较低的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参考文献:

第2篇:投资经营风险范文

不过,根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委内瑞拉的政治法律环境与中国截然不同,特别是 2014 年6月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委内瑞拉经济遭遇严重危机。因此,中国企业在深耕委内瑞拉市场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强投资经营风险防控。企业需要准确监测委内瑞拉的政治情况、经济态势和法律环境,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分析原因,识别企业风险并评估风险敞口,在此基础上施行有效防控措施,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政治、经济环境堪忧

委内瑞拉位于南美大陆北部、加勒比海南岸,原油储量世界第一,约3009亿桶,占全球总储量的17.7%,铁矿和黄金储量巨大,水利资源丰富。

1998年底查韦斯在总统大选中获胜,带领“查韦斯派”登上政治舞台;2013年4月查韦斯去世后,副总统马杜罗继任。在1999年至2015年长达16年的时间里,“查韦斯派”掌控着行政、立法、选举等五个政治机关,一方面推行大范围国有化改革,将油田权益从欧美公司手中买回,将各类民营制造、运输企业收归国有。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社会福利支出,修改劳动法律法规增加员工福利,向贫困群众低价或免费提供住房和教育。在“查韦斯派”执政期间,委内瑞拉发生巨大变化,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骤减。与此同时,资本外流和中产阶级大量移民也种下了国家经济活力不足、政府负担过重的病根。

作为石油收入在国家出口和财政收入占比超过50%的资源国,受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和持续低位运行的影响,委内瑞拉经济遭遇严重困境。2014年下半年起,国际油价从每桶110美元水平大跳水,一路走低至今年1月的26美元,目前仍在每桶50美元以下徘徊。石油出口收入锐减使得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进口的委内瑞拉陷入物资短缺的困境,日常生活用品不足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

经济困境作用于国内政治。2015年底,反对派“民主团结联盟”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成为议会多数,在政策制定方面与政府矛盾不断。政府被迫宣布实施“经济紧急状态”,绕过议会推行各项经济政策,致使反对派采取越来越极端的对抗方式,组织大规模街头抗议并策划弹劾公投。政治动荡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两派支持者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或抗议活动经常演变成斗殴或骚乱。

企业投资经营的五大风险

在委内瑞拉当地进行投资和日常经营的企业员工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当地市场环境的恶化,在中国总部负责战略决策和投资计划的企业领导时常听到关于委内瑞拉经济崩溃的传闻。政治动荡、经济萎缩、通胀高企、物资匮乏、货币贬值、电力短缺、国家经济进入紧急状态等近年来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直接改变了中国企业在委内瑞拉的投资经营环境,对战略实施、财务安全、市场开发和运营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一,宏观经济形势糟糕导致战略风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委内瑞拉2015年GDP萎缩10%, 2016年GDP将萎缩8%。在2004年至2014年国际油价一路攀升的过程中,委内瑞拉迎来了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在这一时期进入委内瑞拉市场的中国企业纷纷制定了非常积极的发展战略,过去两年糟糕的经济形势使此前高歌猛进的中国企业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第二,通胀高企、汇率贬值引发财务风险。委内瑞拉2015年通货膨胀率为181%,2016年通货膨胀率预计将超过720%。目前,黑市汇率已接近1美元兑1200玻利瓦尔,是官方汇率的200倍。中国企业需要以人民币进行投资计划,以美元进口设备、物资,以当地币签订合同、雇佣员工、采购服务及其他物资,并以美元向国内回款。短期突然爆发的通货膨胀和汇率贬值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困难。

第三,物价飞涨、客户困难造成市场风险。由于委内瑞拉绝大多数商品都依靠进口,因此通胀和黑市汇率攀升直接造成当地物价飞涨,普通消费者和企业客户都发生严重的经济困难,从而影响中国企业的市场开发和账款回收。

第四,供电不足、政府休假产生运营风险。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委内瑞拉连续3年遭遇旱灾,水库水位降至历史低点,承担国内70%发电任务的水电站被迫关闭部分机组,电力缺口较大。今年4月下旬开始,委内瑞拉实行全国每日4小时断电,削减企业用电配额,政府机构每周只在周一、周二办公两天。委内瑞拉原本就基础设施薄弱、行政效率不高,天灾更是加剧了中国企业的运营难度,加大了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运营风险。

第五,严格的监管合规要求导致法律风险。委内瑞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稀少的人口造成了当地特别重视劳工保护的法律传统。查韦斯发起“21世纪社会主义”和“玻利瓦尔革命”运动之后,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对劳工群体的保护变得更加细致和严格。《劳动法》《石油集体协议》和《劳动保护、劳工条件及劳动环境法》从各个方面对企业用工管理提出了详细要求,扩大了劳动纠纷的发生范围,增加了处理难度。

避免跟风恐慌,实施有效管控措施

尽管近期委内瑞拉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比较糟糕,但是中国企业应该客观分析目前情况,跟风恐慌于事无补,反而会对妥善应对问题产生消极影响。

国际油价暴跌与矿石、粮食、贵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时间和幅度基本一致,原因在于此前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导致过度投资、近期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致使需求不足,从而出现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油价下跌是一定时间范围内由商品市场上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正常现象,原油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委内瑞拉经济的支柱产业仍然没有过时,石油开发并没有受到太大打击,眼前的经济困境只是市场波动的正常表现。

委内瑞拉政府仍在积极应对,近3年已累计偿还359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也如期偿还了50多亿美元,并未出现债务违约。以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为代表的国有企业虽然遭遇经营困难,但是仍然一方面保证正常生产,一方面积极与服务商、供应商和债权人谈判,努力渡过难关。委内瑞拉虽然遭遇严峻经济困境,但是并没有到达崩溃的边缘,由国际环境和自然灾害导致的暂时问题不应该动摇中国企业在当地持续投资经营的长期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应该持续关注委内瑞拉政治经济新变化,对法律和政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断总结成功做法、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努力防控投资、贸易、工程承包和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第一,根据经济形势调整或重新拟定发展战略。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供过于求问题仍未缓解,油价可能长期稳定在每桶50美元附近或以下;委内瑞拉其他行业经济缺乏活力,因此,宏观经济在短期内难有起色。中国企业应该根据委内瑞拉经济现状和中长期前景调整或重新拟定发展战略,特别是投融资计划和经营目标。

第3篇:投资经营风险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风险投资在美国的运作模式,分析了风险投资是怎样影响美国经济的。其次,通过2008年度的数据,描述了风险投资与美国就业市场、高科技行业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了创新对美国人生活及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风险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风险投资 风险企业 就业 GDP

美国风险投资现状概述

风险投资在帮助企业家将创新的想法转为实业、将技术向市场转化的同时,给整个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风险投资家将资金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初创企业,他们与创业者同样,承担着很高的风险。因此,风险投资家必须与创业者协力将有巨大前景的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初创企业一般都很少有固定资产或是其他的抵押品,很难获取银行贷款;由于没有资产和营业记录,初创企业也就很难从私人股权公司融到资金;创业企业在短期内不易获得回报,因此也就很难吸引对冲基金。创业企业的这些特征使其往往不得不求助于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是通过提供风险资本以支持换取公司的部分权益。因为只有风险资本退出时的收益超过总的投资额时,投资人才能分享收益,所以风险投资必须介入风险企业的企业管理中,使其快速成长,最终上市或溢价转让股权以获取巨额回报。

投资于初创企业的风险是巨大的。因为初创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资金短缺的问题,低效的管理人员,缺乏市场导向的研发等都可能会导致初创企业的失败。如果能够得到经验丰富的风险资本的指导,初创企业的存活率会大大提高。所以说风险资本的作用除了其资金支持以外,其附加值也非常重要。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风险投资往往扮演着“教练”的角色。通常,它会在初创企业中占有董事席位,在需要时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招募管理层等。初创企业为了迅速地发展一定会经历多轮融资。在每一轮融资中,企业的运营业绩必须得到明显的提高才能够得到后续的资金支持。如果运营效果不理想,或其产品市场以及相关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风险投资家就本着对有限合伙人负责的态度以及对整个基金的风险控制而放弃这次投资。

从科技创新到创立企业再到成功上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难点并不是寻找创新的技术和想法,而是辨别出什么样的创新能够被市场化。风险投资公司收到的每100份商业计划中,只有10家企业能够争取到尽职调查的阶段,最终只有1家企业能够得到投资。当创业者做好商业计划书去寻求风险投资时,风险投资关注的不仅仅只是其技术方面的优势,而且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公司团队、产品概念、市场可行性、市场状况、考量这些因素是否符合基金的投资领域、资金需求量、潜在回报等。

在风险投资领域,不是所有投资人都有商业领域的背景,许多投资人都是从科学家、医生和工程师转型而来的。这些人拥有专业的技术背景,明确行业内的未来发展趋势,能够敏锐地识别出业内的前瞻技术,这对于风险投资来讲能够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的背景大多都是互补的,公司规模都比较小,架构紧密,风险与责任都由合伙人共同承担。2008年,美国共有不到900家风险投资公司,每家公司平均只有9位职业投资者。在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时,风险投资家们将自有资金与从机构投资(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融到的资金混合到一起建立资金池。机构投资者被称为这只基金的“有限合伙人”。通常来讲,基金的期限一般都在10年左右,一只基金只投资于某一特定的领域,比如说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或是清洁技术。前几年主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于是所投资的项目就会变成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组合,投资人之后的工作就是管理投资组合。在基金的存续期间,所投资项目被寄予的期望是―被溢价收购或是公开上市。平均会有1/3的投资完全失败,所以成功的项目必须有高额的回报。在基金到期时,所有项目都退出,并且弥补所有损失后,风险投资家和有限合伙人才可以兑现收益。正是因为风险投资的高风险特性,所以与其他的资产类别相比期望收益也要更高。

风险投资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从资本总量看,2008年风险投资本身只占美国GDP的0.2%。与证券、期货、房地产投资相比,风险投资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资产类别。但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以下称为风险企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却较大。

(一)风险投资对就业的影响

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2008年风险企业创造了大约1200万个工作岗位(见图1),这占到了整个私人部门的11%(见图2)。这些数据显示出风险资本偏好能够有高增长的领域。这也许是为什么2006到2008年风险企业的就业增长率要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见图3)。

风险投资为美国各个阶层的劳动力都创造了就业机会。除了像星巴克、联邦快递这样需要大量的基层雇员的公司外,风险企业大多数都处在高科技行业,比如说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以及清洁技术领域,这就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这些工作岗位也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绿领”―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环境健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行业内人才。

(二)风险投资对GDP的影响

在美国,风险企业2008年一共创造了将近3万亿美元的GDP,占到了整个美国GDP总额的21%(见图4)。数据显示这些企业营收的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见图3)。

据统计,风险投资在1970年到2008年之间,每投入1美元,在2008年会产生6.36美元的收益,每投入37702美元,会在2008年产生一个工作岗位。这些数据表明风险投资是一种高能资本。正是由于这种高能资本的特征,经济周期无论处在哪个阶段,投资家们都持续地进行投资。从1970年代早期的风险投资形成阶段到2008年,风险投资总共投资4560亿美元到27000家公司(见图5)。这其中许多的公司都完全失败。但是存活下来的,像基因公司、e-BAY、英特尔都创造出了新的行业与新的盈利模式。

上个世纪的风险投资在技术泡沫的刺激下经历了多年的不规则的增长和收缩。在2000年泡沫破灭后,投资额急剧下降。近几年来,投资规模趋于平稳,每年投资额在200到300亿美金。之后风险投资在美国走上了比较稳定的轨道。不过伴随着在清洁技术、医疗保健以及云计算方面不断涌现的有前景的技术创新,可以预计风险投资在未来将会在稳定中快速前行,这将会给美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的国民收入。

(三)风险投资对行业的影响

纵观美国经济发展史,创新是美国经济的核心。风险投资曾将许多革命性的发明带出实验室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创造出全新的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风险投资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功(例如投资基因技术公司和安进公司)给整个生物技术行业奠定了基石;20世纪80年代风险投资又帮助软件行业和半导体行业变成了美国经济的引擎;20世纪90年代是在线销售行业(亚马逊,e-bay)有所突破;21世纪初到现在是清洁技术领域的重大发展。在这些领域内,风险企业至今仍然占有领导地位。风险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会继续通过风险企业显现出来。例如在软件行业中,80%的职位都可以寻找到风险投资影子(见表1)。

表1的数据显示,2008年在电子设备、通信、半导体等行业,风险企业的营业额占到整个行业的50%以上(见表2)。软件、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医疗设备)、工业能源等行业吸引了大部分的风险投资。这体现出了风险投资的传统―投资于高度创新的领域。当然其他领域比如新媒体、IT服务以及半导体和通信行业也继续吸引着数十亿的投资。

(四)风险投资对清洁技术领域的影响

风险投资在经历了生物技术、半导体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后,如今正在将清洁技术打造成一个全新的行业。清洁技术包括了可替代能源、可循环能源、电动汽车、能源管理以及电池技术等。其发展对美国经济来说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2008年,风险投资投入大约41亿美元到这一领域,使得清洁技术领域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行业(见图6)。

到目前为止,在清洁技术领域内的投资几乎全部是风险投资。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有些技术还不够成熟,对一些新技术应用的需求还处于初步增长阶段。可以预计,与过去其它领域风险企业所经历的一样,清洁技术领域内的这些初创企业将会经历激烈的竞争,淘汰才能够走向成熟,行业领跑者才得以出现。同时,这些企业会为美国提供大量的“绿领”职位。除了对经济产生影响以外,清洁技术的发展将会帮助美国解决所面临的棘手的环境问题。

结论

美国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的效果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在美国经济系统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在商业领域内衍生出了许多机会。从互联网,到生物科技,再到清洁技术领域,在每一个层面,创新都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除此之外,风险投资对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普通民众都可以用到很多富有效率的创新型产品,还可以在风险企业内工作等。更重要的是风险投资的成功鼓励了整个社会的创新,而这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近几十年来,美国风险投资的成功始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这是因为它促进了许多高科技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则引领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现在,其他国家正在通过改变税收及相关政策和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来模仿美国经济发展的这一模式。这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活动,同时也加剧了风险投资之间的竞争。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风险投资将会在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曼红.风险投资探析.金融研究,1998.10

2.刘曼红.风险投资在构建创业企业治理机制中的作用.管理现代化,2005(1)

第4篇:投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 风险投资; 上市公司; 财务困境; 监督作用; 后上市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4-0024-05

许多文献只是简单地假设风险投资在IPO之后会迅速退出,对风险投资在被投资企业上市后的作用,即后上市效应没有做过多的讨论。然而,由于股权流通限制或者为了获取更高收益等原因,不少风险投资在被投资企业上市多年后仍未退出。吴超鹏等(2012)研究发现,2002至2009年间,A股上市公司中风险投资在公司上市后退出的比例很低,在公司上市后3年内仅有35%的风险投资实现退出,5年内仅44%的风险投资实现退出。因此,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风险投资在公司上市之后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风险投资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

本文以财务困境为视角,考察被投资企业上市后风险投资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

Bharata and Kini(1995)发现,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IPO 3年后的业绩表现比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更好,这主要是由于风险投资监督管理作用的发挥。Campbell and Frye(2009)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相对于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其公司治理水平在上市前几年和上市后几年有明显的优势,但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风险投资退出后公司治理水平出现下降。Smolarski and Kut(2011)将风险投资划分为单独投资、联合投资、分批投入资金、一次全部投入资金四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绩效与分批投入资金正相关、与联合投资正相关,但当风险投资机构选择联合投资分批投入资金时却与投资绩效负相关。

吴超鹏等(2012)通过对291家风险投资机构和1 38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加入不仅可以抑制公司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而且可以增加公司的短期有息债务融资和外部权益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现金流短缺所导致的投资不足问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高持股比例、高声誉、联合投资和非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更显著地改善外部融资环境,更有效地缓解现金短缺公司的投资不足问题。胡张滔和罗华伟(2013)通过研究2007至2011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风险投资的加入对上市公司有着积极影响,具有风险投资机构背景的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更低。

二、概念界定

为了对财务困境进行定量研究,Altman(1968)提出了著名的Z计分模型。后来,我国学者结合中国上市企业的情况对Z计分模型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调整(姜付秀等,2009)。调整后的Z计分模型表达式为:

Z=1.2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

Z为判断财务失败的函数值;

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总额;

X2=(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资产总额;

X3=(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资产总额;

X4=(每股市价×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负债总额;

X5=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

说明:期末所有者权益的计算分两部分:流通股份的价值和未流通股份的价值。流通股份的价值=报表日(12月31日)的收盘价×流通的A股股数;未流通股份的价值按每股净资产计算,若每股净资产小于零,则计算时视为零。

Altman在Z计分模型中指出,判断企业财务失败的临界值为2.675,如果Z>2.675,则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当Z

本文考察的是风险投资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因此本文按照调整后的Z计分模型,将Z值小于1.81的企业界定为财务困境企业。

三、基本假设

很多研究都指出风险投资具有监督职能,即风险投资在公司未上市阶段能有效地监督企业,使企业作出失败决策的可能性降低,那么当公司上市后,若风险投资尚未退出,风险投资还能继续发挥其作用吗?

本文预期:若风险投资尚未退出,风险投资还能继续发挥其作用,即风险投资具有后上市效应。作用之一将表现为,风险投资可以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降低。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风险投资可以降低上市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

不同特征的风险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影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本文讨论以下三种风险投资特征的影响。

第一,声誉。参照Nahata的定义,如果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并协助较多公司实现公开上市,则其声誉较高。Nahata(2008)发现高声誉的风险投资机构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监督其投资的公司,他们还更可能帮助公司搭建有利于筹资的关系网络以吸引潜在的投资者。

本文预期:被投资企业成功上市后,高声誉风险投资可以更好地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具有更强的后上市效应,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高声誉的风险投资可以更好地降低上市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

第二,持股比例。由于持股比例较高的风险投资监督作用较强,同时风险投资的高持股将传递给外部投资者公司质量较高的信号。本文预期:企业上市后,持股比例越高的风险投资仍会继续发挥监督作用、信号传递作用,帮助企业减少错误决策,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风险投资的持股比例与上市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负相关。

第三,联合投资。若上市公司的十大股东中有两家或两家以上风险投资机构,则认为风险投资对该公司的投资是联合投资。学术界对联合投资的作用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联合投资可能导致多家风险投资机构之间互相“搭便车”,不利于风险投资监督作用的发挥。但是也有人认为联合投资各方可以提供互补性的管理经验,增加公司价值。笔者认为联合投资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联合投资与上市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负相关。

四、样本选择

根据上文的界定,本文计算了2004至2012年间创业板和中小板全部上市公司的Z计分值,将Z值小于1.81的企业确定为财务困境企业,依此标准得到375个观测值。所需财务数据和市场交易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表1是按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对困境企业所属行业所做的简单统计。

以同一行业、同一会计年度、相近资产规模、非困境企业为原则,为每一个困境企业寻找配对企业,在剔除金融行业企业、跨行业企业、数据不全的企业后,有9个困境企业无法找到配对企业,共得到配对企业的观测值为366个,同时剔除这9个无法配对的困境企业,得到困境企业与配对企业共732个观测值。

对于上市公司是否具有风险投资背景,按如下标准进行界定:由于“Venture Capital”的中文翻译为“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因此若上市公司十大股东的名称中含有“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创业资本投资”则界定为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此外,对于十大股东名称中包含“高科技投资”“高新投资”“创新投资”“科技投资”“技术改造投资”“信息产业投资”“科技产业投资”“高科技股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技术投资”“投资公司”“投资有限公司”字样的公司,则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一步确认:第一,查阅清科研究中心的《中国VC/PE名录》,若该股东被收录,则其作为十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归为有风险投资背景;第二,通过网络搜索查询该股东的主营业务,若其中含有“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则其作为十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也属于有风险投资背景。

本文将全部观测值按照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分组,对风险投资的分布进行了简单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上述简单统计可以发现,陷入财务困境的观测值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具有风险投资背景,远远低于非困境企业中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观测值数量,并且困境企业涉及的高声誉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持股量、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数量都远低于非困境企业。某种程度上说明风险投资对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有一定的影响。

五、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

Asquith(1994)将财务困境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财务杠杆因素、企业业绩因素、行业业绩因素。本文将上述3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以困境企业和配对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风险投资与企业财务困境发生几率之间的关系。模型设计如下:

P(Y=1)=1/(1+e-X) (1)

X=β0+β1×VC+β2×DISIND

+β3×DFL+β4×EPS+ε (2)

其中,X代表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陷入财务困境取1,未陷入财务困境取0;依据前文的界定,企业的Z值小于1.81则界定为困境企业,否则为非困境企业。

VC代表企业是否具有风险投资背景,是取1,则否取0;依据前文的界定,企业的十大股东中具有风险投资机构的则界定为具有风险投资背景。

DISIND代表企业所属行业是否正处于行业经济困境,是取1,否则取0。参考章之旺和吴世农(2005)关于行业经济困境的定义,本文将经济困境界定为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负值,即行业处于业绩下滑阶段。根据界定,本文计算了全部观测值所处行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并判断行业是否处于经济困境。之所以选取这一指标作为控制变量,是因为前人的研究表明,当行业处于行业困境时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加。

DFL表示高财务杠杆,是取1,否则取0。参考前文关于高财务杠杆的界定,本文将高财务杠杆界定为:若观测值的财务杠杆高于全部观测值的财务杠杆均值,则为高财务杠杆。根据界定本文计算了全部观测值的财务杠杆,并据此判断某一样本是否具有高财务杠杆。前人的研究表明,当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杠杆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更高。

EPS表示企业每股收益。前人的研究表明,企业具有较高的每股收益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降低。

ε表示残差。

所有变量的含义见表3。

通过对732个观测值,5个变量X、VC、DISIND、DFL以及EPS所做的Pearson相关检验,可以发现变量之间并不存在较强的共线性问题。Pearson相关检验的结果见表4。

由结果可以发现:困境的发生与风险投资背景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困境的发生与行业困境、高财务杠杆、每股收益的关系也均显著,这与本文的预期相一致。风险投资与行业困境、风险投资与每股收益、行业困境与高财务杠杆相关关系不显著;风险投资与高财务杠杆,行业困境与每股收益在1%的水平上也不显著相关,只有高财务杠杆与每股收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各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六、风险投资对企业财务困境影响的logistic回归模型

根据模型(1)和(2),对全部困境企业及其配对企业构成的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的结果可以发现,风险投资的回归系数为-2.382,结果显著,说明风险投资背景可以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发生的几率,假设1得到验证,即企业上市后,风险投资会继续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帮助企业降低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说明风险投资的后上市效应得到验证。

行业困境的系数为0.217,回归结果显著,表明当出现经济困境即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负值时,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加大。

高财务杠杆的系数为0.945,回归结果显著,说明当企业具有高财务杠杆时,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会增加。当企业具有过高的财务杠杆时,企业很有可能发生资金链断裂,从而陷入财务困境。

每股收益的系数为-0.977,回归结果显著,说明具有越高的盈利能力,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即较高的盈利能力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七、风险投资的不同特征对财务困境的影响

(一)声誉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

为考察声誉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以下选取困境企业及其配对企业当中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73个观测值为研究对象,用VCp表示高声誉风险投资,将模型(1)和(2)中的VC替换为VCp。根据上文的界定,拥有成功协助其他企业上市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为高声誉风险投资,是取1,否则取0。将模型(1)和(2)修正为:

P(Y=1)=1/(1+e-X) (3)

X=β0+β1×VCp+β2×DISIND+

β3×DFL+β4×EPS+ε (4)

根据修正后的模型(3)和(4)对新的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高声誉风险投资(VCp)的回归系数为-19.698,回归结果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高声誉风险投资可以更好地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具有更强的后上市效应,假设2得到验证。

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分别为:行业困境(DISIND)的回归系数为0.540,财务杠杆(DFL)的回归系数为0.800,每股收益(EPS)的回归系数为-0.996。在5%的水平上这些系数全部显著。

(二)持股量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

为考察持股量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本文选择困境企业及其配对企业当中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73个观测值为研究对象,用VCh表示风险投资的持股量,将VC替换为VCh,模型修正为:

P(Y=1)=1/(1+eX) (5)

X=β0+β1×VCh+β2×DISIND+β3×DFL+β4×EPS

+ε (6)

根据修正后的模型对样本企业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风险投资持股量(VCh)的回归系数为-0.015,回归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风险投资的持股比例越高,越可以发挥作用,假设3得到验证。这一结果可以解释为:风险投资持有的股权比例越高,其自身利益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也就越紧密,同时也可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影响,高持股比例的风险投资往往会加大监督力度,甚至对被投资企业的重大人动、重大经营决策产生影响,因此持股比例越高越可以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

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分别为:行业困境(DISIND)的回归系数为-0.176,财务杠杆(DFL)的回归系数为1.037,每股收益(EPS)的回归系数为-1.154。这些结果在5%水平上全部显著。

(三)联合投资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

为考察联合投资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本文选择困境企业及其配对企业当中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73个观测值为研究对象,用VCu表示联合风险投资,将VC替换为VCu,根据上文的界定,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于同一家企业的情况为联合投资,是取1,否则取0;模型修正为:

P(Y=1)=1/(1+e-X) (7)

X=β0+β1×VCu+β2×DISIND+β3×DFL+β4×EPS

+ε (8)

根据修正后的模型对样本企业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联合投资的回归系数为-1.672,结果在5%水平上显著,假设4得到验证。实证结果表明联合投资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其协同作用克服了相互“搭便车”的效应,投资各方可以提供互补性管理经验,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联合投资具有更强的后上市效应。

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分别为:行业困境(DISIND)的回归系数为-0.134,财务杠杆(DFL)的回归系数为1.010,每股收益(EPS)的回归系数为-0.906。这些结果在5%水平上全部显著。

八、结论

本文通过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关系的研究,揭示了风险投资对被投资企业在上市以后的作用,即风险投资的后上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被投资企业上市后,风险投资会继续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这说明风险投资对于被投资企业具有持续的后上市效应。对于风险投资的不同特征,本文实证结果表明:高声誉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具有负的显著影响,说明高声誉风险投资的后上市效应更强;风险投资的持股量与联合投资具有类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EDWARD I A. 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4):589-609.

[2] ASQUITH P,GERTNER R. Anatomy of Financial Distress:An Examination of Junk Bond Issuer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3):625-658.

[3] JAIN B A,KINI O.Venture Capitalist Participation and the Post-issu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IPO Firms[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95,16(6):593-606.

[4] CAMPBELL T L et al. Venture Capitalist Monitoring: Evidence from Governance Structures[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9,49(2):265-282.

[5] RAJARISHI N. Venture Capital Reputation and Investmen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90(2):127-151.

[6] SMOLARSKI K.The Impact of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Method on SME Performance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2011,7(1):39-55.

[7] 胡张滔,罗华伟.风险投资对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5):167-171.

[8] 姜付秀,张敏,陆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第5篇:投资经营风险范文

商鋪被封 糾紛不斷

2013年7月26日,包括孫哲在內的數十家商鋪接到北京市地鐵運營公司通知,新秀商城即將關閉,要求商鋪迅速騰退場地。8月11日,孫哲來到位於永安里地鐵B1層新秀商城的吉吉造型美髮店時,發現看板已被拆除,整個美髮店被鐵皮封包起來,門口也上了鎖並貼封條。

2009年,孫哲在這裡開設面積約100平方米的吉吉造型美髮店,投入了大量資金對店面進行裝修。當時,他與新秀商城原出租方望康港簽訂了6年的合同。根據雙方合同,吉吉造型承租的鋪面於2015年8月到期。從2009年至今,吉吉造型在永安里新秀商城經營4年之久,經過了漫長的市場培育期後開始盈利。

被迫成了「釘子戶的孫哲說,「之所以不撤,是因為根據協定,我的店鋪2015年到期,由於前期投入大和美髮行業發行會員卡的特殊性,如果要關閉商城,需要提前兩年通知。以備另尋門店和安排會員卡後期服務,這樣的突然襲擊給我帶來巨大損失。

作為商鋪的經營者,孫哲和諸多商戶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夠按照合同約定,穩定經營下去。事實上,如果不是3年前發生在北京地鐵運營公司與望康港之間的糾紛,新秀商城的商戶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無照經營了這麼多年。目前何處何從,孫哲們還在糾結中。

規劃滯後 埋下隱患

北京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1號線、2號線等老線建設較早,出於安全考慮並沒有商業設施的規劃。永安里地鐵站出口的地鐵夾層通道,是專門用來方便周邊乘坐地鐵的群眾,以及乘坐公交的群眾停放自行車用的。目前商城擅自改變當初的規劃設計,並未經過相關規劃部門的同意。

北京地鐵運營公司回應稱,公司對地鐵永安里站B1層的經營活動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已進行永安里站B1層經營合同解除的多方面準備工作,擬逐步實施,最終依法實現永安里B1層的規範合理使用。

事實上,永安里地鐵站新秀商城的案例反映出大陸地鐵商業的規劃滯後。一方面,巨大的需求給地鐵商業帶來契機;另一方面,大陸地鐵的商業規劃滯後,確實使得一些小商鋪不得不以「無照經營的方式游離於灰色地帶。對此,在地鐵經營方面有著成熟經驗的日本專家認為,地鐵商業需要在政府部門規劃之初就納入考慮範圍。

「經營地鐵商業最核心的一點是,政府建設部門或者地鐵商業運營者不要將地鐵商業孤立來看,而是要把地下街建設規劃到城市建設的一體化當中。大阪地下街公司副董事長町野和道表示。

投資地鐵商業謹防風險

源于人流的大量彙集,地鐵網站中的商業一向被看好。無論是以便利性商品和服務為主的站內商業,還是以中低端客群為主的地下商業街區,或是地鐵網站輻射的商業項目,都因人流的聚集而獲益。據RET睿意德跟蹤資料,地鐵開通至少可讓周邊商業租金水準翻倍,因地鐵帶動的人流大幅增多,地鐵周邊商業坪效也會大幅提升。

然而,承擔集散地作用的地鐵站,在帶來大規模人群的同時,也會涉及更多人的安全和利益而具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因此,在選址、開發、投資、租賃商鋪時需要做細緻考慮,提早規避。在具體運作中,投資者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因素進行考量:

(一)政策問題

地鐵站為公共設施以及民生工程,是公共人群聚集的密集區域,因此,受政府政策,包括規劃、法規等影響較大,在投資前需對政策落地做審慎估判。

對於地鐵商業中的地下商業而言,這層風險要額外注意兩點:首先,地鐵商業中的地下商業因空間封閉、物流人流大,一旦發生火災等事故容易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因此,消防要求甚高,餐飲等涉及明火的商戶要格外注意;第二,地下商業的經營主體在各個城市各有不同,不同主體在許可權及管理等層面各有不同,在投資時,需要認真判斷,必要時可提早尋求法律層面的保障。

(二)時間問題

首先要注意周邊人口的入住速度。因地鐵開通早晚不同,對於不同區域的商業影響也會有所區別。對於新興區域而言,雖然地鐵在人口導入方面效果顯著,但是人口入住還是會存在滯後性。如果入住人口速度過慢,人氣不足,無疑會使商業專案面臨巨大壓力。

還要注意的是早期「分中心地鐵站人流的潮汐現象。對於地鐵商業可及的新興板塊,若區域居民每日需乘車至其他區域工作,本區域內白天就少有人流動消費,到晚間人群返回時也會受到精力及時間限制而使得消費動機降低,此種狀況更適合發展生活服務類的商業專案。

(三)距離問題

地鐵商業中的地下商業要充分借助其便利性優勢,提供便利的服務和產品。而地面商業則需要重點關注距離的問題。在非目的性消費情況下,沒有人願意在購物路途上花費更多時間。從最大化借勢地鐵人群的角度考慮,商業項目地塊與地鐵站絕對距離不宜過遠,最好不超過2公里,否則地鐵對商業項目的支援度會大大降低。如果條件可能,項目最好能與地鐵直接連通,為地鐵客流轉化為消費客群創造更大機會,讓項目從地鐵人流中獲得最大效益。

(四)方位問題

第6篇:投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逆向搭配

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也会面临各种风险,从风险产生的因素角度考虑,企业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正确分析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不同的经营风险,根据经营风险科学合理地搭配相应的财务风险,实现企业整体风险的可控对企业实现效益目标甚至企业存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区别与联系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营风险是由特定的经营活动和环境产生的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固有风险,它会存在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企业的商业模式、经营决策、管理水平、市场竞争等众多因素都会对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但与是否负债无关。

财务风险是因负债产生的收益的不确定甚至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如果企业没有负债,也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归还债务的本金、利息和时间大都是可确定的,与复杂的经营风险相比,财务风险的可选择性和可预测性更高。

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之间也会相互产生影响。如果经营风险变化,企业用未来收益归还负债的不确定性会随之变化,财务风险会变化。同样地,如果企业财务风险变化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共同构成企业的整体风险。在财务学中经常用杠杆系数来表示企业风险大小,杠杆系数越大表示风险越大。经营杠杆系数DOL=(ΔEBIT÷EBIT)÷(ΔQ÷Q),财务杠杆系数DFL=EBIT÷(EBIT-I),企业总杠杆系数DTL=DOL×DFL。由此公式看,企业风险可以看成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乘积,在企业总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大小是逆向的。

二、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搭配类型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搭配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即高经营风险搭配高财务风险、低经营风险搭配低财务风险、髙经营风险搭配低财务风险、低经营风险搭配高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不同搭配对股东和债权人权益的影响不同。

按照上表的分析,髙经营风险和高财务风险的搭配难以保护债权人权益,低经营风险和低财务风险的搭配不能实现股东提高收益的要求,这两种搭配在现实中应用性差。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高低逆向搭配,可以在债权人和股东诉求之间取得平衡,在现实中应用性高。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不相同,我们有必要对各阶段的经营风险进行分析,以便选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高低逆向搭配。

三、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经营风险分析

早在1989年,美国爱迪思博士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创办到其消亡所经历的自然时间,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这种类似于生物有机体存在生命周期的观点已被人们广泛地所接受。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环境和经营战略不同,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初创期,企业刚刚起步,产品投放市场不久,产品结构单一、生产规模小、单位产品成本较高。企业资本是否足够支付各项投入,产品是否被市场认可尚需时日检验,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尚需磨合,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很高的不确定,这个阶段内具有最高的经营风险。

度过艰难的初创期,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快速增长并具备良好的发展预期,企业就进入了成长期。在此阶段,企业有了一定客户群,业务前景看好,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是经营风险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为企业尚未在行业内确立足够稳固地位,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的开拓,企业还会经常性地遇到发展的新问题和新困难。

在成熟期,企业产品和业务模式已经比较成熟,营业收入及利润水平比较稳定,主要靠老客户的重复购买来实现其收入,市场需求平稳,购销两旺,但市场投入的边际效应已经很低,企业的战略重点不再是通过加大市场投入来扩大市场份额,而是较多地采用精细化管理尽量降低成本应对市场竞争,维护市场份额,此阶段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低水平。

在衰退期,市场会出现供过于求趋势,客户更为挑剔,对产品性价比要求更高,企业销售价格和利润空间逐渐降低。如果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或出现新的更具竞争力的代替产品,对单个企业来说,业务前景的不确定性会再次升高,经营风险也会随之触底回升。

四、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搭配

获取收益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而风险则是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引起的与获取收益相伴的一种客观存在。一般来讲,收益与风险的大小成正比,高收益会伴随高风险,低风险会伴随低收益,因此企业管理者既不能过于激进地追求收益不考虑风险,也不能拒绝风险而失去获益的机会。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进则退,因循守旧,不想冒风险的做法本身就潜伏着更大的风险。企业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和外界环境影响,主动地接受风险,在经营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企业生命周期财务战略,并于90年代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基本原则是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特点,灵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以保持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继续竞争力,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对公司盈利贡献的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的重要参数,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选择何种水平的财务风险,实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逆向搭配,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组成的企业整体风险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是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初创期,企业资金实力较弱,销售回款和利润很不稳定,企业资金链比较脆弱,死亡的比例比较高。据统计,即使在创业条件较好的硅谷,7年内企业死亡率曾高达70%。为了应对髙经营风险,在此阶段,企业应该选择低财务风险的搭配,又因初创期企业盈利差,从负债筹资中获得节税的好处比较低,所以应尽可能采用权益资本,减少企业负债,降低还本付息压力,避免企业整体风险过高而致使企业夭折。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销售回款和利润快速增长,经营风险有所下降,投资收益率会大于负债利息率,如果利用负债融资,因为税盾的作用,可以借鸡生蛋,获得财务杠杆利益。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增强,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提高,可利用负债经营,补充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当然,这阶段经营风险依然较高,负债的程度也需要适度控制,不宜过高。不少发展迅速的明星企业在成长期大量举债,一旦资金链断裂,即使业务前景尚好,也会破产倒闭,十分可惜。

如果企业到了成熟期,经营状况稳定,经营风险低。此阶段企业投资放缓,资金呈现净流入,财务风险承受能力高,又加上此阶段企业所能获得的融资机会多,可获得的融资额高,可保持高水平负债和股利支付,尽量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高负债经营环境中债权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约束力高,可防止企业管理者因资金富裕而盲目投资和过度职务消费。

过了成熟期,企业开始进入衰退期,企业销售回款和利润下降,经营风险触底回升。此阶段经营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等待谋求生存或转机,企业一般会积极寻求新的投资项目以期望获得新生,这就需要为新投资项目储备资金,所以应逐步降低债务资本比重,缩减进入衰退期的业务投入,保证现金能够偿付到期债务从而尽可能延长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减少破产风险,等待新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72-177.

第7篇:投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财务战略 生命周期 风险匹配

企业财务战略的涵义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资产管理和投融资活动,综合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价值,有效的财务资本运作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最佳的经营效益,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对于财务理论更加注重社会科学层面的本质属性,战略构成一种特定经济主体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战略思想也需要随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动态性、虚拟性以及预期性等是战略的基本特征。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战略思想要求人们能够自上而下的思考问题,既要着眼于未来,引导企业做出适当的预期决策,也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策略,在现阶段不断优化企业竞争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郭勇峰,2013)。

结合财务和战略的属性分析,本文将企业的财务战略定义为:特定经济主体以实现预期发展目标为动机的、筹谋财务资本运作的一系列前瞻性经济活动。在此定义中,财务战略立足于企业未来,谋划资金流动与分配效率。整体上看,企业战略具有四维一体的发展属性,即:全局性,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分支,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反映企业总体发展建设要求;导向性,企业财务战略指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财务活动内容,包含财务措施和财务目标;长远性,财务战略的本质是战略,立足于未来,指导企业长期发展;稳定性,稳定的财务战略是企业内外部环境良好的表现,证明企业发展处于正常轨道(何桢,2012)。

产品生命周期下企业经营风险的阶段特征

目前,主流经济学界将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分为四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不同阶段的产品在对企业盈利能力、单位成本及经营风险负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而导致的企业净现金流量也有所差异(见表1)。

(一)引入期经营风险

企业产品处于引入期时,市场的新鲜感较强,但消费者担心产品可靠性不足,因此,出于提高产品销量的考虑,企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产品营销费用激增,但产品销量却没有保障,因此,从发展战略思维来看,企业在本阶段应重点投资于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消费者认可度。此时的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产品研发费用能否收回、市场是否认可新产品、初始战略是否正确等都是未知数,企业面临分化,即:如果产品推广成功,获得市场认可,则产品随即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如果产品推广失败,企业投资便形成沉没成本。

(二)成长期经营风险

进入成长期阶段,企业产品销量攀升,同类产品均在用户群中形成一定的口碑,厂家之间开始筹谋差异化竞争,个别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形成突破。虽然此阶段中的产品宣传费用仍然保持较高比例,但销量增加所能带来的利润增长使得产品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在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产品单位价格居高不下,继续吸引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同类产品竞争中来,此时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为资金流风险,即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企业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维持,一旦企业资金断流,经营状况就会急转直下。

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企业的生产不确定性因素依旧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消费者偏好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如何谋划自身产品战略定位和培养忠实的客户群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成熟期经营风险

企业产品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厂商之间开始激烈的价格竞争,产品市场规模虽然达到最大,但也已经是饱和状态,市场中的企业产品份额已经较为稳定,厂商利润率在竞争中逐渐下降,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增加,出于维持既定市场份额的考虑,各家厂商都会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来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但也会同时遭到其他厂商的顽强抵抗,形成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因此,大企业的战略重心此时往往转向巩固市场份额和创新产品,大量的小企业则会因为经营效率低下而被市场淘汰。

在成熟期阶段,企业经营相对于引入期和成长期的不确定性已经消失,强势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销售量、生产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都较为稳定,企业现金流量比率也比较容易预测,因此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创新型产品的技术冲击,企业需要继续投入高额费用来支持新产品研发,保持持续盈利能力。

(四)衰退期经营风险

特定产品进入衰退期后,产品性能已无法再提升,消费者对相对落后的产品偏好继续下降,由于长期的价格竞争,产品价格已经被打压的很低,毛利率降至最低水平,新厂商不再受到吸引而进入该行业。此时众多企业往往出现产能过剩,有些中型厂商会依靠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相对充裕的资金实力而选择在此阶段转换战略,小企业破产重组,只有剩下的大企业能够依赖垄断优势而继续维持经营。衰退期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同样因综合实力和规模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大型企业、中型企业以及小型企业的抗淘汰能力以此递减,如果企业无法合理控制成本投入与维持费用,衰退期阶段的产品毛利率就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搭配分析

(一)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

以创业型高科技公司为例,如果产品处于引入期,经营风险较高,而公司需要通过负债来筹集研发资金,在市场规模并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出现破产的可能性就较大,一般情况下,只有风险偏好者倾向于这种搭配,因为此阶段投入的资金具有较强的杠杆性质,少量投入就可以开始冒险活动。如果企业获得成功,那么风险投资者就以较小的资金成本而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如果企业发展失败,风险投资者损失的也只是较少的资本金。而债权人承担风险则较大,一旦产品市场推广失败或销售效果未达到预期,债权人将由于前期投入过高而面临较大损失。

(二)低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

同样以处于初创期的高科技公司为例,经营风险水平较高,如果公司希望承担较低的财务风险,则必须选择权益筹资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不使用或少使用负债筹资,以此来达成低财务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平衡,避免企业经营现金流量不稳定的情况。低财务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搭配也符合债权人和股东的期望,因为企业的发展风险程度在投资人心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权益融资是以牺牲企业控制权为前提的,初始经营者对于企业的控制权有所降低,企业面临控制权“易主”风险。

(三)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

高财务风险和低经营风险搭配使得企业总体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以经营公用事业的公司为例,公司本身的经营风险较低,但因为需要大量的负债筹资来维持公用建设,因此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较高。此时,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如果其不采取增大财务杠杆的方法来增加资本报酬率,权益投资人就会面临低经营风险和低资本回报率共存的尴尬局面,权益投资人不愿意接受这种风险搭配方式;对于债权人来说,这种搭配方式意味着企业必须以稳定的现金流作为偿债保证,公用事业单位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债权人对这种风险搭配方式的偏好(王晓红,2013)。

(四)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

这是一种企业总体风险最低的搭配组合方式。对于一家正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而言,企业经营风险低,现金流量充足,只需借入很少的债务,因此财务风险很低,债权投资人偏好这种搭配方式,因为企业的偿债能力有保证。权益投资人则一般不会偏好这种搭配,因为财务杠杆率和投资报酬率都很低,权益报酬率自然不会太高。低财务风险的企业一般会寻求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规模扩张过程中也会不断增大,因此,对于债权投资人来说,这种搭配方式同样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风险组合。

产品生命周期下的企业财务战略

(一)产品处于引入阶段的财务战略

企业产品处于引入期阶段,经营风险逐渐提高,新产品生产是否顺利、市场能否接受新产品、企业能否获得初始市场份额等是未知数,从对于风险搭配的分析内容可知,高经营风险需要与低财务风险搭配,因此,此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应为“高权益融资-低债务融资”,这种财务战略也与产品的引入期阶段特征相符,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风险投资者的特性和产品的发展潜力会吸引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者的注意。

(二)产品处于成长阶段的财务战略

成长期企业的经营风险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企业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增长也较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在产品质量还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综合风险依然较高,因此,财务战略制定者应该充分考虑该阶段对于企业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以全部采用权益筹资的财务战略来控制财务风险。同时,出于抢占市场份额的考虑,企业需要通过增加产品销量来提升主营利润率,这就要求企业利用充沛的现金流量来扩大经营,保持足够的利润率,将股利分配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三)产品处于成熟阶段的财务战略

一旦产品进入成熟期,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就会相对稳定。该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企业主要考虑如何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此时企业的战略重点应该转移到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上来,企业经营得当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净现金流量,不仅偿债能有保障,再投资能力也会增强。该阶段企业的发展前景低于初创期阶段,表现为股票价格的下跌,此时企业需要增加股息率,提高每股收益,降低市盈率倍数以稳定股价。

(四)产品处于衰退期的财务战略

虽然产品处于成熟阶段时,强势企业能够产生巨大的现金流,但成熟期的到来也意味着产品衰退期的开始,产品的市场需求将逐步减小甚至消失,此时企业就不能通过支出大量的费用来维持市场份额,必须采取合适的财务战略来补充产品销量早期下跌阶段的净现金流出。总体而言,成熟期阶段的企业经营风险较低,企业有能力承担较高的财务风险,债务融资和高股利支付财务战略都可以用来支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产品生命周期是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经典理论,由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资金需求,因此,从规避风险和实现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企业应将财务战略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动态结合,找寻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收益”最佳结合点。本文以评估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同搭配效果为基础,分析了企业差异化风险偏好条件下的权益融资和债权融资战略匹配适宜程度,对于我国大量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对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构成一定的财务战略风险警示。

参考文献:

1.何军.企业社会资本与创业战略决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周杰.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基本财务策略选择[J].管理世界,2012(6)

3.田武宗.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财务战略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4.郭勇峰.企业战略转型的逻辑[J]现代管理科学,2013(1)

5.王晓红.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研究[J].会计之友,2013(2)

6.何桢.企业管理创新、整合与精艺六西格玛实施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3)

第8篇:投资经营风险范文

    2.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险

    3.不可抗力风险

    4.市场风险

    5.政策风险

    6.经济周期风险

    7.上市公司经营风险 8.购买力风险 9.利率风险

    1.开放式基金的申购及赎回未知价风险

    开放式基金的申购及赎回未知价风险是指投资者在当日进行申购、赎回基金单位时,所参考的单位资产净值是上一个基金开放日的数据,而对于基金单位资产净值在自上一交易日至开放日当日所发生的变化,投资者无法预知,因此投资者在申购、赎回时无法知道会以什么价格成交,这种风险就是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价格未知的风险。

    2.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险

    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险是指股票投资风险和债券投资风险。其中,股票投资风险主要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证券市场风险和经济周期波动风险等,债券投资风险主要指利率变动影响债券投资收益的风险和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基金的投资目标不同,其投资风险通常也不同。收益型基金投资风险最低,成长型基金风险最高,平衡型基金居中。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财务状况和投资目标的基金品种。

    3.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是指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发生时给对基金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是政策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利率风险、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购买力风险等。

    5.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国家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风险。

    6.经济周期风险

    经济周期风险是指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各个行业及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到个股乃至整个行业板块的二级市场的走势。

    7.上市公司经营风险

    上市公司经营风险是指上市公司的经营好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管理能力、财务状况、市场前景、行业竞争、人员素质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的盈利发生变化。如果基金所投资的上市公司经营不善,其股票价格可能下跌,或者能够用于分配的利润减少,使基金投资收益下降。虽然基金可以通过投资多样化来分散这种非系统风险,但不能完全规避。

    8.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风险是指基金的利润将主要通过现金形式来分配,而现金可能因为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导致购买力下降,从而使基金的实际收益下降。

第9篇:投资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08-02

一个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避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赢利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利润,利润伴随风险;利润越高,风险越大。要想赢利就必须学会控制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产生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收益风险。在筹办初期,企业存在创业的风险,如何规划企业的未来与发展方向将决定企业的命运;在企业投产后的经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风险更是隐藏其中,资金风险、市场营销风险、新产品开发风险等,任何一环的疏忽和纰漏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授权风险、决策风险、内部牵制风险等,都对企业管理与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成为当今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风险形成的原因

1.企业内部形成的经营风险。按照企业的构成要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由于构成企业的最基本要素是人、财、物和信息。风险也相应地分为:(1)来自于人的风险,比如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关键岗位或关键技术人员的流失。(2)来自于财务的风险,即和企业筹资、融资以及经营现金流等相关的各类风险。(3)来自于物的风险,即企业的产品生产或销售的风险、物流体系的风险,设备运行和工艺风险等。(4)信息的风险。企业的经营决策,离不开对各种信息的有效处理。而企业的成功经营,离不开这四种要素有效地流动。四种基本要素,也构成了企业的全部资源。而四种要素中任何一种风险,都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危机。一些企业管理者急于求成,在自身财力匮乏的情况下,多头举债融资办事,往往半途而废,项目失败后形成巨大的债务负担。有些企业盲目为其他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提供担保,一旦担保对象无力偿还,企业将附有连带责任,造成巨额损失。

2.企业外部形成的经营风险。在经济进入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处的环境并非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和开放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以及人口。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首先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其次,社会文化环境改变,对企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化环境的改变,通常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环境,且有着极强的渗透性。结合中国经营企业的自身特征,将中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文化风险归类为精神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制度文化风险和物质文化风险四个方面,并在分析各种风险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企业经营者,应该时刻关注企业外部与自身相关的各种新技术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技术风险。最后就是人口要素变化构成的风险。人口的变化,通常会影响消费者的构成。

二、企业投资风险控制对策

1.项目的优选是规避投资风险的关键。选择哪种项目进行投资,不仅仅是看项目的报酬率、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简单地比较一下哪个大就选哪个,而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科学的考察,通过对大量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选择、评估,尽量使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测定在一种相对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而减少投资风险。这个阶段应对项目的产业方向、政策范围、投资环境、市场前景、资金实力、管理水平等关键因素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力求所选项目最优。

2.组合投资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将资金同时投向不同的项目或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或几个投资者联合起来共同投资一个项目、或企业实行组合投资,优势互补,可以使企业各种生产经营能力平衡、配套,形成更大的综合能力,防御风险的能力就将大大增强,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所谓“船大经得起风浪”、“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是这个道理。

三、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控制对策

1.科学采购。优质的原材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优质生产,由于采购劣质原材料形成的“豆腐渣”工程,不仅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并直接影响企业的声誉,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从“源头”上把关,避免企业隐患和风险的产生。可以借鉴政府采购制度或直接参与政府采购,加强内部采购制度,杜绝采购业务中的不正当、腐败现象的产生,实现“阳光”采购。

2.优质生产。产品质量是企业参与竞争、依赖生存的重要因素,质量上的每一点疏忽,质量上的每一个纰漏,都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的形象,甚至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以及员工的责任心等原因,或多或少会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和精品率,形成企业的潜在风险。要提高产品质量,关键的因素是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经营管理,同时严把质检关。各个名企业开拓市场的成功表明:市场相信科学,高科技是企业的生命线,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企业竞争的制胜之本,谁能最快占领当今科技的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觅得先机,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3.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当今政府一再强调的头等大事,尤其是煤矿,化工和建筑等高危企业,当前这些企业出的安全事故接二连三,血的教训还在眼前,又一个血的教训发生了,叫人揪心。不仅使企业经济受损、声誉受损,更重要的是失去无数无辜老百姓的生命。这一个个血的教训发生,就是由于企业放松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只顾当前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加强内部管理,责任到人,防范胜于救灾,警钟长鸣,严于防范。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要承认风险,正确认识风险,科学评估风险,预防风险发生。

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适当的筹资规模和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3.在成本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在具体项目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风险决策法是:首先,在筹资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其次,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的方案;最后,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的方案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的方案中,根据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4.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负债经营虽然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复杂和困难的,对于一些处于高速成长时期的企业,因其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境况欠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防止因商业风险加大而增加筹资风险。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企业资产负债普遍过高,一般在70%左右,有的在80%以上,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中国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财务危机发生机率。

5.制定负债财务计划。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减少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订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并使企业负债后的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保持在安全区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还要注意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其结构趋于合理,并要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以减轻企业偿债压力。

6.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分析来完成。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企业危机,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