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

数学与基础数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与基础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与基础数学

第1篇: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反思

【基金项目】本文系钦州学院科研项目“师范专业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与方法研究”(编号:2011XJKY-38C)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08-02

数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内容,在我国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汲取和吸纳国内外的成功教育经验,对数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进行研究,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同时,在不断创新和改革的时代变化中,将数学基础教育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在大数据下实现对数学基础教育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学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在历经很长时间的磨砺之后,获得了较为丰富、宝贵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并培育出较多的数学竞赛的佼佼者。他们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基本功扎实,具有较为突出的优点,而且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瞩目。然而,尽管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仍旧存在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的现象,相对于国外数学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国家而言,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学课程教育呈现出枯燥单调、深奥抽象的现象

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大多处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固态的数学教学思维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之数学知识自身的抽象性和枯燥的内容,导致学生难以摆脱机械性教育的困境和束缚。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大环境,使得数学基础教育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难以增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也无法得到升华。

2. 过于追求数学教学的学习数量

在数学基础教育中,依据旧知导入新知的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然而,为了不断地接受新的数学知识,学生总是依靠强记硬背的方法来达到对数学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记忆,数学知识并没有真正渗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出现快速遗忘的现象和问题。这就使数学基础教育成了应付考试的途径,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基础教育的应用价值和功能。

3. 教师压力大

教师往往要花费极大的心血和精力,使学生理解相对抽象和枯燥的数学知识内容,这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常常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让学生沉浸于数学的习题解答过程之中,通过大量的数学习题训练,让学生解答各种难题和偏题,而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却较少关注,难以真正实现数学基础教育的价值。

二、数学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反思

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可以较为熟练地掌握相应的数学基本技能,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却显得较为滞后,因而难以真正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并获得更为深刻的启迪。

1. 全面落实数学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

要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必须在转变数学基础教育的理念前提下,以学生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既有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培养其直观、理性的思维能力。

2. 注重数学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深化变革

在数学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对数学基础教育教材进行创新性变革,在转变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之下,克服单纯以数学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状态,适当增添数学应用型实例的教学内容,把数学基础教学与生活现实相契合,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思想和精神。同时,还可以引入“一课研究”的研究和教育架构,这是一种创造性数学基础教育架构和模式,主要涵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维度和内容:

(1)数学的知识维度。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中的数学相关知识。

(2)课程标准维度。

(3)教材比较维度。即教师对一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纵、横向比较性的研究和教育。

(4)理论指导的维度。这主要是指教师在数学基础教育的教学中,可以努力探索数学基础教育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实践当中,充分体现出数学基础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5)学生起点维度。在数学基础教育之中,教师要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并以此为依据完成教学设计。

(6)教学设计维度。教师可以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明确,再根据不同的学情,设计出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7)课堂教学的维度。即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情况全面观察和分析、评价,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数学基础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8)课后评价的维度。指教师在数学基础教育中的情感态度和“四基”等方面,实现对学生的测试和评价。

(9)校本教研维度。指的是教师要紧紧围绕一节课的热荩进行全面、系统地设计,完成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3. 完善数学基础教育的专业课程设计

在数学基础教育之中,要完善对学生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具体包括有:

(1)必修基础课程。这主要包括代数、几何、数学分析三大部分。

(2)必修应用类课程。这主要是指数学基础教育中的概率论教学、数理统计教学、数学建模、模糊数学应用等内容,但它们之间各有其侧重点。

(3)数学教育类课程。这主要包括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教学论、数学文化等内容,要在这个内容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术。

综上所述,在数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意识,努力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断培养学生潜在的数学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并在数学问题的发现、分析、反思和解决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知识,以及既有实践经验,完善和优化数学基础教育内容和体系,稳步持续地推进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春月.关于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6,(10).

[2] 郑勇.中国数学基础教育扼杀了创新精神[J].科普童话,2015,(3).

[3] 丁建林.甘南藏区数学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及策略[J].考试周刊,2016,(25).

第2篇: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

一、 基础题的设计

有不少教师认为,所谓的基础题就是简单题,在意识上错误地理解基础题的内涵。基础题是指教者对所新授的知识点有针对地设计的一些思维坡度比较小的巩固题,目的在于加深或加强学生对新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笔者认为,在基础题的设计上可以从“对应题——对比题或辨析题——变式题”三个层次出发,有坡度地设计习题。

1. 对应题的设计。所谓对应题,就是针对所学新知以数学语言描述或简单复制的方式设计的习题,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对应题的设计可以是对文字定理的数学语言化的阐述,让学生在填空或选择中,将所学新知进一步以数学化的形式进行内化;也可以是对所学新例题的简单模仿,让学生在同样习题的练习中更熟练地对新学知识进行识记和掌握。

2. 对比题或辨析题的设计。所谓对比题,就是利用已学新知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设计的一些与两者知识点有关并且具有可比性的习题,旨在让学生通过习题的对比练习,根据两者的差异性,更深地理解和内化所学新知。所谓辨析题,就是针对所学新知的易错点和模糊处设计的判断题,旨在帮助学生真正把握住所学新知识的内涵,更清晰地识记新知。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对比题:-4x-5=7,-4x-5≤7。在教学“菱形的性质”这一节可以设计如下辨析题: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这类习题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比或辨析,更好地了解掌握新知的关键所在,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新知。

3. 变式题的设计。所谓变式题,就是在原有例题的基础上对习题进行适当改编形成的新的习题,旨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掌握知识的真正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模仿。

二、 综合题的设计

总的来说,综合题的难度系数一般比基础题要大,但如果把综合题与难题相提并论,那就大错特错了。笔者认为,综合题是指利用所学新知,针对所学新知之间、所学新知与已有知识、所学新知与其它学科知识进行设计的综合性题目。综合题的目的在于加强知识点与知识点、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题的设计一般分为如下三类:一是新知与新知的综合应用,二是新知与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三是本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1. 新知与新知的综合应用。新知与新知的综合应用就是对本节课所学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适当组合,形成由两个以上知识有机构成的综合性习题。旨在让学生通过习题的解答,对所学新知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更全面的理解,从而对所学新知的内涵从应用层面有更好的把握。

2. 新知与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新知与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就是将所学新知与已学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较好连贯性的习题。旨在让学生更深了解所学新知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在解题中的作用,为更好地内化新知识提供保障。 3. 本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本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就是将所学新知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在实际解题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实际掌握所学新知的应用。旨在让学生了解所学新知在实际应用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为新知学习的高效内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三、 基础题和综合题的关系

基础题和综合题在课堂反馈这一环节中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机械地将两者分成独立的部分。笔者认为,基础题和综合题作为两个息息相关的课堂反馈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在设计中注重以下几种关系的处理:

1. 基础题为综合题提供知识铺垫。在课堂反馈中,如果将综合题直接展示给学生,即使教者对综合题作出比较好的分析,大部分学生也一定会在思维上无法接受,使得课堂效率得不到保障。只有在此之前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基础题,让学生对所学新知的应用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减缓解题的思维坡度,学生才能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综合题的思维环境中。另外,基础题还兼有夯实基础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对所学新知有更好的识记和理解,学生在解答综合题时对新知的应用可以运用自如。

第3篇: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对策

一、研究背景

从近年来的高考招生信息中不难看出,招生人数和招生质量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随着我国高校的纷纷扩招,高中升学率大幅上升,对本就萎缩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招生举步维艰,很多基础相对较好的生源被普通本科院校所招走,把大批的中下等成绩的高中毕业生“挤”进职业院校。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具体表现就是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数学作为一个工具,不仅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该课程一直处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高等数学也被各高校设为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数学基础的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认识水平、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样也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不利于终身教育的开展。高职教育过程中的数学课在终身学习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就如何解决该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海南省10所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解决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新方法。

二、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出新的问题

(一)数学学习动机不高

对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48.3%的人表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顺利地拿到毕业证;16.5%的的人是为将来专业课打下基础;24.1%的人为继续升学做准备;还有11.1%的人表示没有什么主要动机,就是为学而学。由此可以说明,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数学动机不高,为应付课程考试而被动地学习。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功能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究其原因:第一,数学科目地位的转移,由高中阶段的主科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导致高职学生重视程度下降,多数学生认为高职数学没有必要开设而且也不重要,主要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第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规格不同于普通高校,更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学习追求实用,而致使作为理论课的数学学习情绪低迷。

(二)数学学习焦虑时有发生

对高职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2.2%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脑子笨,不适合学数学;39.1%的学生表示因为数学太难学,自己也没有信心学好;8.5%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努力程度和刻苦程度不够;5.9%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对;还有4.3%的学生表示因为老师教的不好。由此可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成绩不佳不能正确认识其原因所在,错误认为是智力差、能力差等不可控制的因素,这就导致其产生自卑感,且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对考试也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

(三)数学学习兴趣低,产生厌学情绪

对数学学习兴趣及喜爱高数的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很喜欢的学生占10.8%;一般喜欢的占21.5%;不太喜欢的占33.3%;表示有厌恶感的占34.4%。可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占到67.7%。就失去数学兴趣的原因进一步调查,得知,有47.5%的认为所用教材内容太难和太烦琐;21.4%的认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与自身专业无关;23.9%的认为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还有7.2%的表示为其他原因。说明因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学生的专业相脱离,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一方面不想学数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学数学,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学生开始厌恶数学,逃避数学。

(四)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对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有良好的作用,对课前预习及如何预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来不进行课前预习的仅占1.8%,自觉预习的占到25.4%,教师布置才预习的有23.2%,时有预习的有49.6%。不难看出,高职学生课前预习较为被动,教师布置和有时预习的共占72.8%。学生主动预习的积极性欠缺,仅有25.4%,建议通过各种方法积极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进一步对课堂效果和听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能认真听讲的有40.2%,有时认真听讲的有22.3%,经常开小差的有25.8%,还有11.7%的学生表示不怎么听讲。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上课较为认真,但是我们也看到上课时开小差的和不怎么听课的占到37.5%,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建议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对上课做笔记和课后复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能主动做笔记的占52.3%,把教师要求的记下来占17.8%,还有29.9%的学生表示只听课,不做笔记。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是有主动性的,部分同学按教师的要求记笔记,但应该引起我们注意是有29.9的学生只听讲,不去做笔记,甚至上课不带教材和纸笔,严重影响了课后复习甚至知识的归纳和积累。进一步对课后复习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课后能认真复习的占20.3%,偶尔复习的占51.2%,从不复习的占28.5%。从不复习的学生占比较高,积极引导和教育这部分学生,并进行指导和教育,让其正确认识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对如何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调查结果显示:能独立思考的学生占20.1%,咨询老师和同学的占55.2%,任凭问题积压的有17.2%,还有7.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解决。可以看出近存在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相对较多,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正确引导他们尽快克服学习困难。

三、提高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方法

(一)激发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了解数学在整个学科或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数学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且是一种知识、一种素养,在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举例要贴近工农业生产、科研、生活等领域。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是抽象得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周围处处是数学。最后,让学校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并适当放慢速度等方式,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使学生在进步与成功的体验中树立“我能行”“数学越学越有劲”的念头,使学生逐步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指导高职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发现自身的弱点,使听课更有针对性,达到最佳听课效果。要求学生划重点,找难点,寻疑点,寻找新旧内容的联系。布置能体现知识点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激发学生预习热情。

其次,积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以往学生易犯错的地方进行详细的讲解,也会根据大纲要求补充一些针对性强的例子,一些易于记忆、方便的解题方法。大学的教学特点是集中学习,一般一次课要上两三个小时,光凭上课时间消化所有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看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

第三,课堂加强辅导、课后多做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听课只是从教师那里接受了知识,如果不经过消化吸收就永远不是自己的东西,而练习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课堂练习有利于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对教师来说有利于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做到有的放矢,随时调节教学进度。

第四,加强复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复习要抓重点、难点,抓知识点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一方面针对性复习初等数学内容,为高数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及时复习新内容、新知识。最后,学会归纳和总结。把知识系统化、程序化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常规思路,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更新教学观念,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建立科学的内容体系。由于高职学生基础差,所以必须根据数学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了解后继课、专业课对数学基础的需要程度,了解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需求,对与后继课、专业课相关的内容予以保留甚至加强,对后继课、专业课用不上或使用较少的内容则降低要求或进行删减。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体现专业针对性。其次,降低理论深度,精简理论推导。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理论深度,对于过分烦琐、抽象的理论推导证明要进行精简。精简的方法可以采用重视理论本质的通俗表述,达到削枝强干,保障基本知识落实的目的。最后,重视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四)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建立新课题,揭示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比较它们本质的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教师可围绕着以上的一些内容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时,接受新知识,树立学习信心。

其次,采用情境式教学。从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使他们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第三,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数学实验课上形象的描述,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使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要,将数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切割,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加以优化处理和整合,形成必修、选修和提高三个教学层次。

(五)实时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试内容上,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改革以往单一的笔试方法,采用闭卷笔试、大作业、数学实验、平时课堂作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还可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考核方式,可以减少数学成绩不及格现象,减轻期末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数学基础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明秋.对口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特征及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李凌.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及其对数学成绩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7.

[3]乐敏.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第4篇: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础课程的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在此形势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做好基础改革,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旧的课程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只有适应并积极投入课程改革中,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认为对数学教师的要求和挑战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即:教育观念的挑战,数学知识更新的挑战,数学教师角色的挑战。广大的数学教师只有认认真真的准备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才能在新时期数学教学中有所建树。

1.数学教育观念的挑战

在我国传统的数学乃至其它学科的基础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系统的数学知识为教学内容,以考试升学为向导,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两极分化,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发生根本的变革,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概念。

2.知识更新的挑战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更新,对数学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的版块有:幂函数、函数零点与二分法、三视图、算法程序框图与基本算法语句、茎叶图、随机数与几何概型、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积分(理科),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条件概率(理科)、流程图与结构图(文科)、正态分布(理科)、独立性检验、不等式选讲(理科)。

专业知识点的增加,这就必然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专业知识上要过硬,本人通过对新增内容的教学发现,当前数学老师不但要实现数学专业化发展,同时也要要求自身综合发展,比如对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施教学,否则数学教师就会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

3.数学教师角色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改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实施者改变为课程发展的参与者,从教学者改变为教学研究者。

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是说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探讨、发现并获取数学知识,老师做得更多的是给学生心理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很多教师认为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和教学实践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数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研究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理性。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教师专业的基本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

2.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

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渠道不是唯一的,但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专业化发展

作为数学教师,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我们应当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自觉承担数学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从而使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地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简而言之,每个老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负责任。

(2)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并在不断反思中获得专业发展

作为主科之一的数学,积累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对于数学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学习,并不断的反思,我们在专业化发展上才能有所建树。

(3)积极进行教研组讨论、进行专业对话

通过教研组的讨论,数学老师可以和同事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切磋,从而达到教研组的共同进步,提高学校老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专业对话就扩大了交流的范围,一般专业对话的形式主要是通过期刊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的数学老师提出了专业化发展要求,每个老师在新时期都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给广大的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变革,我们的教学生活将会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199

[2]吴向东,自然教师的一种新角色模型——促进者,小学自然教学,1998,1-3

[3]王建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理念,效果,局限。课程.教材.教法,2000.(5)

第5篇: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

>> 高等数学基础课教学方法探讨 大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思路浅析 以培养数学意识为目标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以短视频为基础构建高等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设计及实践 以专业为特色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与思路 以数学建模为切入点,促进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研究与探索 以数学文化角度浅谈高等数学教学 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浅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例谈 高等数学中的样例教学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浅谈高等数学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大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思路浅析――以高等数学为例 大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思路浅析――以高等数学为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如今的大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使学生失去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本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对现今的大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对策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大学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途径。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过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严重阻碍了大学教育的发展,因此对其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等数学教学概况

(一)高等数学定义

数学是一门利用符号和语言进行对数量、组成、空间模型研究的学科[1]。高等数学作为大学基础课程之一,其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高等数学比较抽象,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广泛应用于生活中。高等数学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推理、计算、思考,对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

(二)教学宗旨

高等数学作为一种比较抽象的课程,主要教学宗旨是帮助学生建立较强的思考能力和感知能力[2]。加强对思维方式的锻炼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方法,通过结合具体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学宗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化解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给自身带来帮助,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连续性的培养,让学生加大对学习高等教学的积极性。如今,数学的应用范围较大,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能离开的一部分。然而,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高等数学的学习只是浪费时间,没有太大的必要性,因此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够重视。高等数学教学的宗旨不仅是为了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加强自主思考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时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联想能力。

(三)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不仅需要设置习题提高学生做题的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联想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主动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储备进行问题的解决,帮助学习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在当今的高等教学中,通常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学: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方法、联系性方法、引伸方法和借助高科技设备的方法[3]。第一种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种通过对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关联性讲解,加深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印象,第三种是通过对数学中知识的引伸和详细内容介绍进行知识讲解,第四种是利用计算机、幻灯片等新科技设备增加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大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制度不健全

如今,很多高等院校的基础教学课本比较传统,仍然采用的是原有的课本,因此其中的内容很多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在对学生的能力练习和培养上,所有的习题过于古老,模式比较单调,对学生的意义不大,题型不够新颖,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有局限性,没有结合实际,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种教学制度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致不高。

(二)缺乏个性化教学

如今,我国的大学基础教学多采用集体授课,很多是一个教师教上百个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还会使得教学过程没有针对性。由于大学中会有不同的专业,其中的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差异,而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无法针对这种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为学生分析所有的数学问题,所以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高等数学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学科,对其的学习会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然而大学学习中,不仅有数学学科,还有很多专业课程,很多学生表示时间不够用,无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师生关系不紧密

很多大学的教师由于工作内容多、工作量大,其与学生的沟通时间很少,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学校对这种师生关系的重要程度不足,没有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学生有很多课程需要学习,而教师又有很多的教学任务,而课堂时间不够充足,增加了培养师生关系的阻碍,使得师生关系不够紧密。

三、大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思路的改革

(一)健全教学制度

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对现有的教学制度进行改革,将大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进行筛选和整合,将传统的、不符合时展的内容去除,增加一些创新的内容,使得课本中的知识表现形势更加新颖,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此健全教学制度,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学校应针对数学教学时间进行改革,针对学生不同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特点深入考虑,设立小班教学,将不同数学学习水平分为几个等级,从而能够使数学教学真正为学生带来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课堂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疑问提出问题,让教师能够具体的解答,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

(三)强化师生关系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教师应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树立与学生地位平等的意识。在数学课堂中,多设立一些游戏和活动,在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从而强化师生关系、

结论:高等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的一门学科,本文以高等教学为例,通过对其的教学宗旨和方法的分析,发现大学基础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制度不健全、教学没有针对性、师生关系不紧密等,通过制定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大学提高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成为一个真正能为学生带来价值的教学机构。

参考文献:

[1]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第6篇: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

多媒体技术是电子时代得到充分应用的现代科技手段之一,它以现代电子科技为依托,将经济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问题转化成各种绚丽多彩的形象、令人陶醉的声音展示给人们。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一块黑板、一个板擦、几支粉笔,使得传统教学――板书所耗费的时间过长,复杂图形难以现场画成,我们无法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去感知数学中的经济问题,但有了多媒体之后,尤其是白板技术的出现,更使得基础学科的教学效果熠熠生辉。究竟哪些经济数学的内容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如何开展多媒体直观教学,将在本文中做深入的探讨。

1.根据课程内容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表达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制作成课件搬上课堂。因为有些知识的演示推导过程、实验动画设计会使学生缺少必要的思维训练, 离开了问题的真实性。所以,应该选择那些用单一的语言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来设计课件。

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利用直观性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抽象。因此,数学的教学中完全没有必要每堂课都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工作。1.新概念引入应该选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并掌握新知识。例如,在圆锥曲线定义中,随着圆锥曲线离线率的变化,从圆到椭圆,到抛物线,再到双曲线,就可以选择几何画板中自带的动画模式模拟离心率的变化过程,验证由于的变化而引起图形质的变化。2.内容雷同、书写起来比较复杂的可以使用,只把变化的部分展示出来即可,如行列式性质、矩阵的化简等等。但在纯数值计算的内容教学中可以少用或不用,如求极限、求导数、求不定积分等内容,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更便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职业院校教学的开展要本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宗旨, 通过对“问题解决”“数学建模”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方法观察现实,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数学。在讲解“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一节时,我们尝试给学生播放一些企业运作当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再求出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视频教学,学生真正看到了数学和经济的紧密联系,因此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课堂节奏快,高等数学课件设计要合理布局,尽可能使屏幕呈现黑板化,减慢课件播放速度。版面的设计要汲取传统的黑板教学的优势,根据教学的需要逐步显示,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反映进行随时补充或更改等,在更换内容时尽量保留主要内容,“擦除”次要内容;使主要内容增加停留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换页的感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把学生想看而有影响版面效果的内容写在“提示栏”中,看过就可以“擦掉”。精心设计问题的显示过程,尽可能使问题在同一页中解决,让学生看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3.多媒体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

目前市面上和网络上的高等数学多媒体课件很难适合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这使得教师必须掌握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多媒体制作软件,例如: 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Mathematica、Mathlab等。

一个成功的数学课件的制作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有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外,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能力。现在数学常用的软件对于高等数学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基于这些要求,我们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课堂上多实践,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素材和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提高相应的业务水平与能力,争取做到最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我们在大学微积分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还只着眼于课堂教学,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作了初步的尝试。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增强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样使相应的课件具有智能性,能根据不同的课堂、不同基础的学生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延伸到课堂内外,使它不仅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也能成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得力助手?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同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能只着眼于精彩的图片、动画与声音,而应考虑如何利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的优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应积极探索各类数学软件的应用,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开发出更多类型的高等数学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总之,教师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优势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局限性,努力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扬长避短,使两者在教学过程中,兼容并进,相互补充,择优而从,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翠华. 论数学课堂教学的讲授艺术[J]. 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第7篇: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炼其中的语文因素,发掘出可资利用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可以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周长的含义,我设计了一个侧重学生口语表达的课堂环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在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具有严谨的思维能力。而反过来,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有序的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人的理性思维。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概念和法规的理解,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与同学进行交流,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认识。教师在让学生描述数学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学生的用语,引导他们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教授“0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向学生出示了五幅图。第一幅图,在河里面有4只鸭子;第二幅图有3只鸭子;第三幅图有2只鸭子;第四幅图有1只鸭子;而第五幅图里面,河里并没有鸭子。我让学生看图说话,由于“画面”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学生依次描述4只鸭子、3只鸭子……最后学生也都能认识到里面没有鸭子。因为在前面学生对数字概念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没有就要用“0”来表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领悟到了“0”所表示的含义。在教授周长的概念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先思考一下,什么是周长?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还有学习周长有什么用?”我提醒大家要知道周长的含义,就要先弄懂什么是“周”,我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发现“周”共有7个意思:(1)周围,圈子。如四周。(2)环绕,绕圈。如周而复始。(3)普遍,全。如众所周知。此外还有“周到”之义。我让学生辨析出“周长”之“周”是什么意思,说出各自所认为的含义,并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经过表述,对“周长”这个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图形轮廓。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数学题意的理解,对于他们能否正确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虽然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二者之间是非常相近的,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侧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识图能力,而对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却很少有人关注。不能很好地阅读,就不能准确理解题意,相应地,学生的识图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事实上,学生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才会识图。那么,怎样准确理解题意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反过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叙述,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开始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然后乌鸦把石子投入到瓶子中,瓶子里的水位开始上升,随着石子的逐渐增多,瓶子里的水位也不断上升,到最后,瓶子里的水满溢了出来,乌鸦也就喝到水了。这样一个传统的经典故事就涉及到了一个数学概念: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瓶中的水位不断上升,那么为什么水位会上升,是因为石头占据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这个故事可以被引入到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借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体积的含义有更为形象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写成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书写

第8篇: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不仅引起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也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那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操作?下面,笔者结合对中学教学的实践,来谈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的教学过程的原则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强凋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因此,在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所有学生着想,结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施。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把知识学习与创新精神相结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信息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有了这种支持,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同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认知工具原则

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就像使用铅笔、橡皮那样自然,而且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

整合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要融会贯通,要把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传统教学与计算机手段”的作用和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美结合起来。

二、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做法

1.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2.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如识的获取与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像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间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用课件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

3.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第9篇:数学与基础数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 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44-03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下面根据我市2012年初中数学教师岗位大练兵成果展示评比活动的相关课例,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做法。

1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1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数学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时,凌老师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形象直观。本节课上她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接下来她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输入,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凌老师在“操作按扭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变化由“-3到3”,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变化和函数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她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这节内容她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而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1.2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练习环节也至关重要。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对习题感兴趣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包含有动画、图形、声音的练习题,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试一试”、“练一练”、“比一比”、“考考你”等小板块,从易到难,逐层递进,激发兴趣,从而切实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例如,在三角函数应用的习题课教学中,韦老师通过电脑预设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和矩形,解三角函数应用题的内容和多个例题的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学生从中归纳出解题的重要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了特有的教学效果。

2 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

2.1 化无形为有形,给学生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给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我们知道,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教学中,传统教学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双曲线的形成,二是对双曲线与两坐标轴无限逼近的理解。为了突破这两个难点,陈老师一改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讨论”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画图软件,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一媒体技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给自变量赋与更多的不同的数值,让学生自己来“绘制”出双曲线,并最终发现和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这样的数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2.2 化抽象为直观,为学生形象直观地揭示数形关系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长短有关”的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认识,莫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组两个角相等而边长不等和两个角的两条边长相等而角度不相等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70%的学生非常肯定地得出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判定。此时,她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要学生以四人一组一起讨论,学生们在一起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验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直观验证,展现认知过程,利用电脑屏幕,显示一个高亮度的“角”,要求学生注意这个角的两条边变化时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们目睹着两边慢慢地延伸而角的大小没有变化。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观察明白了道理,统一了认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2.3 化静止为运动,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例如,《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谭老师,就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例如,对于问题“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围成一个中点四边形,则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试证明你的结论”的解决,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画图: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任意的四边形(四个顶点可以任意拖动)及其中点四边形;

(2)探究:任意拖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以其改变它的形状,发现四边形的形状也随之发生改变;

(3)猜想: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