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SWOT分析;宿迁;中小商业银行;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73—02
引言
随着宿迁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这里指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发展所形成的“鲶鱼效应”为整个银行业带来了竞争,也注入了活力。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求得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包括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在内的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同样,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推动宿迁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如何立足国情,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实际的发展思路,健康、稳定地发展,越来越对宿迁市地方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通过对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苏州银行等宿迁市地区代表性中小商业银行的调研,本文将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逐一阐述。
(一)优势:Strengths
1.资金质量高
在资金的来源方面,宿迁市以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金融市场份额占宿迁市市场的整体份额较小,但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大多优于国有商业银行,比大银行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而可为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业务创新提供更有利的资金保障,日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宿迁中小企业的认可,当下也有不少的宿迁市地方企业愿意选择中小银行作为其经营发展的有利资金平台。
2.体制较新
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宿迁市银行业的主体,受产权制度的限制,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必然要考虑地方政府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经营与决策受到限制,而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都是股份制组织,具备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作为经营目标,努力开拓包括宿迁市中小企业在内的资本借贷市场,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资本增值。其次,与宿迁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需要负担的公共责任较低,因而在对宿迁市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发放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相比,由于组织机构体系简单,决策效率高且决策的自由空间大,能够更好地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宿迁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3.金融创新意识较强
当前,宿迁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基本上还是由省行或国家认命,笼罩着较为浓烈的行政色彩,银行内和银行间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会受到来自于制度层面上的很大制约。而近年来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实行股份制体制,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地方和省内知名高等院校乃至省外院校的优秀高等人才,员工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员工结构也比国有大型银行具有一定优势,这使得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在对宿迁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技术研发能力方面明显超过大银行。
本文认为,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以及金融创新保障机制,使其在同业资金业务领域的优势明显,通过对银行资金的灵活和合理调配,大大优化了其行内资金的资产负债结构,银银平台、柜面通等特色业务已经被宿迁市民和企业广泛认可,规模效应和经营效益已经大大显现。
(二)劣势:Weakness
1.资金规模劣势
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是评价银行安全性的主要指标,该指标主要考核银行资产的抵御风险能力,按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这个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权数资产的比率不应低于4%,该比例越大,说明银行资产安全性越好。不可否认的是银行的发展需要有雄厚的资本规模作为支撑,强大的资本实力是银行取得客户信任、吸纳客户资本,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前提。在这一点上,由于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受到起步晚、规模小等众多历史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其拥有的资本规模与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营业网点少
中小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宿迁市地区还没有形成覆盖广阔的营业网点(包括ATM自助设备)。本文调查发现,在宿迁市地区(含三县在内)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仅拥有营业网点约60多个,其中像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和苏州银行等在全宿迁都仅有一个营业网店,这相对于宿迁市现有的约471.56万常住人口(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而言,人均可享受到的服务微乎其微。而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拥有网点约154个,其中单单是中国工商银行就拥有网点86个,此外,虽然交通银行刚刚进驻宿迁市不久,但已经在主城区发展了多个ATM自助设备,极大地方便了持卡客户的交易需求。宿迁市大银行如此庞大的网络覆盖面是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无法匹及的,也构成了其自身在未来实现较快发展的巨大屏障和重要制约。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075-02
近年来,中间业务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战略发展重点并且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间业务的开展和发展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本文试图从安康市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入手,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中间业务的有效途径。
一、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1.中间业务发展较快,增速明显。近几年来,尤其是2005年后,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小到大,总量迅速增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重金业务收入总量在2004年为1 288万元,2005年为2 022.25万元,2006年为2 927.79万元,2007年为9 188万元,增幅同比达到57%、48%和214%,增速明显。
2.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单一。从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4日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重金业务暂行规定》来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设计九大类几十种业务,而安康商业银行目前办理的中间业务更是主要集中在国内结算、和银行卡三大类业务上。2007年,全市仅理财一项即占中间业务营业收入的65%,据此可见其他品种业务的匮乏。
3.中间业务量小。虽然近几年安康市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总量同比增加迅速,但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依然不足10%。以中间业务开展相对较好的工行为例,该行在2005年中间业务收入763.36万元,中间业务收入占全行总收入2.47%。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1 106.59万元,中间业务收入利润占营业利润的9.45%。
4.中间业务有由低端向高端发展过渡的趋势。一直以来,支撑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是结算、和银行卡业务,而且主要集中在代收各种管理费、水电费、电话费、交通罚款等低档次、低科技含量、低收益产品上。从2004年起,银行卡业务开展取得较大突破,在该年,仅建行龙卡发卡量即达到81 281张,较年初增长32.68%。2007年,理财更是占整个中间业务收入的65%,中间业务产品逐渐向高智力型、高收益品种发展。
二、影响安康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1.观念陈旧,认识不足。思想意识上的落后保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没有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依然存在依靠存贷款利差创利润,而把发展中间业务看做是辅助业务,资源优势没有用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另一方面,传统的封闭文化习俗和当地较为封闭的环境,使得许多人对银行业的认识不到位,从而造成许多业务项目只能成为免费的午餐,极大地影响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2.经济条件制约。作为一个西部山区中的地级市,2007年安康市的GDP为189.85亿元,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为8 051元,农民为2 256元。经济上的落后造成社会需求不足,相对低下的收入严重制约了城乡居民的投资性需求。
3.管理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运行管理等工作是由不同部门来完成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中间业务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有一定阻碍。
4.人才缺乏。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要求从业人员是具备较强的个人素质和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行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现有人员知识储备很难跟上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再加上营销技能不全面,产品定价能力较低,制约了中间业务新产品的推广和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政策建议
1.端正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把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衡量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充分调动办理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认识到中间业务的主要目标是创造无风险利润,从而积极开拓新业务新品种,推动业务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要通过长期和广泛宣传,通过政府、传媒等的共同努力,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中间业务,使社会公众熟悉和自觉进行中间业务消费。
2.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商业银行要在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的基础上,利用已有数据对客户做好社会阶层、收入状况、年龄层次、偏好等分析,细分客户种类,根据不同客户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中间业务产品。在稳步拓展银行卡业务范围,让银行卡渗透到医保、税收、加油、道路收费、停车收费、公务采购等领域的同时,要抓住目前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这一良好契机和广大市民空前高涨的投资热情,开发一些高智力型、高收益的新业务品种。利用银行人才信息的相对优势,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查询、顾问咨询等服务,改变银行仅仅是企业融资渠道,对银行的需要仅是资金的局面。
3.建立完善中间业务发展管理机制。通过整合现有部门、人力资源,成立中间业务部,将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中的中间业务操作统一起来,负责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制定和完善,统筹全行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与推广。同时,把中间业务发展纳入考核体系并加大考核指标权重。
4.积极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利用银行相对薪酬竞争优势,从社会上吸收优秀人才进入银行,弥补复合型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积极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加大内部轮岗力度,让更多员工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再辅以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使更多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迎来大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2).
[2] 康绍大,陈金香,刘兴敏.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及发展设想[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3).
[3] 王松奇.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A Consideration on Intermediate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Areas
――Take Ankang as an example
LUO Peng, CHEN Xu-ao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Kanag Central Sub-branch, AnKang 725000,China;2.The Economics-Management Department,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多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形式:
(一)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的集中
一方面,贷款权和审批权的集中。随着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建立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大规模上收贷款管理权限,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行和省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省行以下机构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没有审批权,只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且金额不大。多数基层行,特别是县支行没有贷款权。另一方面,基层信贷网点的退出。伴随着集约化经营改革,商业银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在机构重组中信贷网点撤并步伐逐渐加快。据统计,2000年底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为120909个,到2004年底减少到77992个。
(二)经营资金出现集中趋势
为有效控制风险,多数商业银行通过实行二级准备金制度和优惠利率,将基层行吸收的资金集中到分行,统一调度使用。国有商业银行上存的超额储备利率一般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53个百分点左右,有的则高出2.61个百分点,大部分行在3至4个百分点。这样就出现了资金向分行集中,而基层行大多数则变成了吸存机构的现象。
(三)信贷投向行业的集中
随着金融机构贷款面逐步缩小,新增贷款向少数行业集中趋势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集中投向一些优势行业、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烟草、交通、钢铁等)的集中。贷款行业分类统计显示,2003年金融机构全年发放的制造业贷款占贷款新增额的20.1%,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9.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8.4%。[1]
(四)银行信贷客户的集中
从贷款的所有制性质及规模来看,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国有控股企业,即大企业、大行业。而对于我国经济贡献率越来越大的民营中小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各家商业银行则大多采取提高门槛的态度,拒之于门外。在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GDP超过了50%,但仅得到金融资源的30%;而创造GDP不足50%的国有大型企业却占用了70%的金融资源。[2]
(五)信贷区域的集中
目前商业银行通过收缩基层机构网点,尤其是大量撤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机构,支持重点逐步向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转移。[3]大量撤并机构的同时,由于经营资金的集中,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调度上出现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见表1)。
表1国有商业银行年新增贷款分布地区情况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1―2004)。
由表1可见,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区新增贷款占全国新增贷款余额的78.16,而中部和西部仅占14.12和18.73。据统计,2003年全部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区贷款新增18711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68%,中部地区贷款新增4182.7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西部地区贷款新增4195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各金融机构总行新增贷款562.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其中90%左右发放到东部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较大的省(市)有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山东,该六省(市)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其各项贷款余额为7.5万亿元占全国的47%。信贷地域分配的不平衡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六)贷款期限的集中
银行存贷期限结构不匹配现象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短期贷款投放比例下降,而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则不断提高。2000年,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7931.19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28.11%,然而,2005年中长期贷款余额达87460.42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44.92%。数年间,中长期贷款共增长59529.2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64%;而短期贷款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87%。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成因分析
(一)银行自身因素分析
1.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是信贷集中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受宏观形势影响,不少企业在改革、改制过程中,偿债能力弱化,借破产改制之名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银行为保证自身效益,信贷资金投向必然进行收缩、调整。[4]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银行对信贷资金实行集约化管理,制定严格的授信制度,普遍实施“双大、双优”战略,将新增贷款资金不断向大城市、大企业和信誉好、效益好的企业集中,抑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由此可见,信贷集中是商业经营行为理性选择的结果。
2.信贷管理体制的限制。一是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由于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省行以下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所有信贷政策及管理制度由总行决定,分行以下机构只有按照总行规定执行,极大地限制了基层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在总行大幅度上信贷权限和信贷投向逐步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倾斜时,各分支机构信贷必然逐步向少数企业、少数行业、少数地区集中。二是实行严格的信贷责任制度。为防范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审贷分离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但责任与激励机制不对称,导致信贷人员在审查项目时慎之又慎,对成长性企业往往采取少贷或不贷来回避风险的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贷集中的形成。
3.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导致信贷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有效加强风险控制,将个人利益与风险状况直接挂钩,从而要求各行加大投入以增加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要考核经营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断争夺大客户、优质客户以获取更多盈利。大企业由于其自身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抵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既能给金融机构减少信贷管理成本,也能给金融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从而进一步导致信贷集中增强。
(二)银行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的干预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配合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结构调整来实现。银行为配合国家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的政策,投放大量资金支持一批基础行业和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国债配套项目的生产,从而产生信贷集中。此外,地方政府的产业导向,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向,也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
2.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银行信贷集中。经济环境的好坏决定金融融资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信贷资金的投放。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信用状况好,吸纳资金能力强,就较易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大企业尤其是能源、交通、水电等国家支柱行业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效益稳定,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成为银行放贷的首要对象。特别是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来,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信贷集中趋势日益明显。
与之对应,欠发达地区以及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宏观环境和自身经营等原因,发展前景不够明朗,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国家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健全,以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状况,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投入。此外,部分企业利用不规范改制,大量逃废银行债务,加剧了银行的风险,破坏了银企关系。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考虑把贷款重点投向风险相对较小,信誉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和重点行业已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影响
信贷集中是银行强化信贷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结果,体现了经济发展状况对信贷需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有具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信贷集中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信贷集中的有利方面
1.有利于重点企业和基础项目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集中企业,一般都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一些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5]银行信贷资金的适当集中,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的发展,促进其优势充分发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绩效的提升。
2.有利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信贷集中是商业银行短期内改善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信贷资金投向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与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信贷资金集中支持于优势企业,符合信贷资金配置的三性原则,经营效益逐步改观,有利于银行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信贷结构,确保各行最基本的收息率和优化资产率。
3.有利于银行防范金融风险。信贷资金集中于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及行业,有利于优质客户群体的培养,减少贷款投向失误,减少基层银行盲目放款的现象,保持信贷资金的稳健运营,规避信贷资源粗放扩张积累的风险。由于国家重点企业基本不存在倒闭风险,不易对银行造成较大金融风险,对银行信贷资产持续恶化的局面的扼制起到了明显作用。
(二)信贷集中的不利影响
1.信贷的过度集中,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一方面,由于实行二级准备金,资金逐渐向上级行集中,削弱了基层行的放贷能力,对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的支持甚少,造成区域经济的资金供求失衡,对微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实际的贷款投向集中矛盾,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使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投向少数企业、行业,使这类企业因轻易获得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产生投资高风险和行业冲动,一定程度上将助长某些行业和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降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
2.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经营风险。信贷集中使得银行信贷客户固定,收入主要依赖于个别行业甚至个别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集中化。企业经营状况一旦恶化或市场发生变化,银行的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期限风险。大额综合授信集中于中长期贷款,由于时间越长,可变因素越多,带来的风险也越大。三是管理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受知识水平和行业分析能力的限制,对无法对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判断。基层行没有授信权,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较小,对风险的关注程度则较低;上级行又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变化情况,导致贷后风险增加。四是财务风险。目前,银行的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贷款过度集中使得银行的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少数大企业的经营状况。收益的稳定性较差,内耗和银行经营成本增加,收益相对减少。
3.挫伤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分支机构的存款难以及时转化为贷款资金,使得基层商业银行功能退化为吸收存款以及清收不良贷款。信贷集中还导致信贷营销缺乏积极性,基层行不能主动培养和选择客户,难以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和发展中间业务,使银行缺乏其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信贷功能的逐步丧失,使金融组织体系出现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无序的民间借贷的不断扩大。
4.拉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大客户的集中,导致一般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取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目前,各商业银行通常常驻机构只对信用评级在A级以上(含A级)的企业提供新增贷款等业务支持,对A-级以下企业发放贷款时则从严控制,从而使中小企业进入信贷市场更加困难。[6]一部分有潜力的新兴企业,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金融机构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从而得不到有力支持。由于商业银行不能及时给予中小企业以信贷支持,造成信贷供求在时间上严重脱节,使企业不得不花费时间和成本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5.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信贷资金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基础建设、公益项目和事业单位单位集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贷款安全系数,却降低了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资金需求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由于在欠发达地区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长期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扶持,相当部分处于市场成长期、有潜力的企业无法良性发展,从而使当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进一步加剧资金供求结构的矛盾。
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中央银行政策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和投放信贷资金,保证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一是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适当限制商业银行向某些行业和地区增加贷款,对欠发达地区以及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信誉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防止对大企业及基础设施和基础行业的集中放贷引起的长期金融风险。二是适当增加对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投入和再贴现额度,努力把资金支持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有机结合,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鼓励商业银行运用资金定价手段,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三是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对一些由于银行为防范风险和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放贷的企业,可以允许贷款行适当提高利率,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以高收益来引导信贷投向。四是要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中央银行应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做出限制,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同时,中央银行也应利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报有关信息,加强各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推广银团贷款,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二)建立行业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应建立对信贷集中行业、集中客户的授信风险预警线,定期进行集中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和评级,重点了解集中客户所处的行业发展趋势、实际经营能力等有关情况,研究制定对大企业的授信政策,防止信贷风险的出现;从自身发展着眼,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评级制度,在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分析,控制风险总量,并定期对集中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提高工作效率和对授信风险的管理决策水平。完善贷款利率浮动风险管理制度,积极运用资金定价手段,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同时,要建立对企业预期市场供求、价格变化预测等为主要依据的监测体系,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及时主动退出无效或低效的信贷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贷款分层决策管理体系,依据系统运行实际,对基层进行实绩分类和等级划分,对不同地区的分支行确定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对所有的客户在评级的基础上,对每一家客户包括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之内,由基层行审批发放贷款,既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也可减少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二是完善信用审批操作流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模和基层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减少中间环节。三是完善业务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风险―收益”相对应的激励机制,既要考核存量和新增贷款中的不良贷款比例,也要考核活化的不良资产比例和创造的优质贷款比例,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激励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四是基层银行应拓宽信贷领域。在继续支持优良企业客户的同时,扩大个人消费信贷、住房信贷等业务,培育优良个体客户,优化信贷结构。
(四)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大力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解除银行投入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筹建,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合理划分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比例,维护并促进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是要推动企业债券一、二级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健全企业股权、债券柜台交易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的筹资渠道。第三是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其运作机制,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拓宽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同时,也可以缓解银行信贷过度集中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五)加强信用建设,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为长期保持吸引商业性资金投入的能力,应加快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要树立保护金融债权的意识,建立由地方政府牵头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强化管理,加强协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第二,逐步健全金融司法制度,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法律支持。[7]在立法上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在司法上严格执行法法律法规,强化对金融债权的保护。第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符合现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信用制度,加强信用观念宣传与教育,开展信用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社会信用建议。第四,各地中小金融机构应深化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通过实行差别利率、降低准备金利率等方面,优化配置信贷资源,逐步建立以风险溢价为核心的管理机制。通过以上方式,把企业信誉、政府信誉、银行信誉有效结合,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2004年《中国金融年鉴》.
[2]李妍娜.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影响及原因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5,(9).
[3]邱跃民,徐卫东等.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情况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5,(10).
[4]王爱民.对银行业信贷集中问题的理论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2).
[5]人民银行兰州支行金融研究处.如何认识到信贷集中问题[J].甘肃金融,2005,(1).
关键词:教育 商业银行 金融服务
教育行业具有生命周期长、政府扶持力度大、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小的特征,是涉及民生的重要领域。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消费支付能力增强,发展前景广阔,是各家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
一、政府对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商业银行跟进金融服务提供了机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未来几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将呈现新的特点:
(一)加大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要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根据《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的通知》,为解决地方高校总体投入不足、生均拨款水平较低的问题,将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原则上,2012年各地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
(二)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由此可见,未来几年,教育行业政府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拨款增加,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为商业银行跟进金融服务提供了市场机遇。
二、教育客户金融需求分析及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按国标行业分类,教育行业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和其他教育五类。根据政策环境、市场状况、财务管理模式、资金运作规律、业务经营特点等因素,细分为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民办教育、校产公司五个群体。
(一)高等教育中“211工程”院校、国家部委所属高校、省属全日制本科高校等对商业银行综合效益非常显著。“211工程”院校、国家部委所属高校等有稳定的财政拨款收入、管理规范、师生资源稳定、个人客户群体规模较大,是银行重要的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可以为高校提供信贷业务支持,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与客户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在公务卡、工资、代收学杂费、校园一卡通、电子银行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实现银校合作共赢。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在校生达到3080万人,到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在校生达到3300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未来高校大范围扩建已基本结束,然而部分学校仍有二期建设需求,在校区内增加办学设施等,有基本建设贷款需求,另外,由于高校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经常出现财政拨款间隙日常教学资金不足的情形,产生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商业银行可以为其提供合适的信贷产品。对于规模较大、管理层级较多的学校,针对资金集中管理、支付结算需求,银行可为其提供网上银行、公务卡、代收学费、工资及资金保值增值服务,保证资金正常结算,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随着国内大学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日益密切,银行可在公司和个人两个层面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前景乐观,应将财政支持力度较大的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目标客户,实施多产品覆盖。
(二)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广大。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一些办学资金充足、管理规范、专业设置合理、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职业教育学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目标客户。未来几年,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招生规模将不断扩大,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1390万人,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1480万人,由此可见,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职业教育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银行可选择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向其提供基本建设贷款,并全面营销个人产品、中间业务产品。
(三)省级示范性高中以个人业务、中间业务合作为主。未来,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在校生达到4500万人,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90%,在校生达到4700万人。对高中客户,银行可为其提供“校园一卡通”,发行联名卡,签约电子银行等,方便在校生日常生活,为学校提供对公网上银行、工资等产品,减轻了学校财务人员紧张的压力,提高了资金结算效率。
(四)关注民办教育金融需求。民办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办学主体多元化,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各民办院校间竞争激烈,招生前景不稳定,导致部分院校资金链断裂倒闭,开展资产业务风险较大,银行可重点提供负债和中间业务产品。
三、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教育行业金融服务的思路
(一)继续挖掘教育行业金融需求,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商业银行应将财政支持力度大、管理规范、师生资源稳定、综合贡献潜力大的“211工程”高校、国家部委所属高校及省属全日制本科高校为重点目标客户,根据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向其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产品覆盖度。挖掘客户的信贷业务需求,满足其二期建设项目资金和日常教学周转所需的流动资金。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人力资源培训 创新途径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的全球化导致银行竞争机制更加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服务质量的完善,对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创新人力资源培养途径,把人才质量作为推动银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培养现状
人力资源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虽然明确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相关的培训机制并没有完善到位。首先,开展培训课程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更多的是对于员工工作技能的培训,对员工企业文化以及职业素质培训涉及较少。其次,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培训方式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将培训和员工的岗位进行结合,影响了员工培训过程中岗位价值的体现。另外,商业银行对员工开展培训缺少相应的反馈机制,多数企业重视的是培训过程,而忽视了培训结果的反馈,这样很多员工没有将培训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企业领导缺乏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导致培训理念落后
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部分商业银行看待事物比较表面化,认为对员工培训是一种短期内没有回报的投资,这种观念影响了企业培训工作的正常落实。即便是开展培训的企业更多地也是注重工作技能培训,并未举行提高员工职业素质能力的培训讲座,这种理念制约了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
(三)忽视了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度
目前商业银行对员工开展培训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关注度不够,尤其是处在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发展重视,导致很多员工对工作发展前景不明确,工作中缺少热情与积极性、进步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银行的发展。
二、 加强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培训的创新途径
加强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培训创新途径是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措施,为了使人力资源更加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将培训模式与员工的岗位进行链接
培训是为了促进人力资源的进步,发挥人力资源自身最大潜力为银行获取经济效益。因此,开展培训模式应该结合实际,适应员工岗位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培训的重要性。在确定培训内容时,首先应该明确参加培训课程人员的岗位职责,了解处在当前岗位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根据这些内容选择培训材料才能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同时,重视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让员工有明确的工作发展前景,尤其是针对那些处在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前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健全商业银行的培训激励制度
有相关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能力获得肯定及鼓励后,他所创造的价值和财富会比平时高将近一倍”,可见激励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具有很大作用。因此,作为商业银行的人事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对于员工的培训,并且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对员工的激励措施,肯定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完善商业银行的培训激励机制,第一,要将培训作为一个内部的激励措施来执行,让员工明确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能够在培训中获得晋升的机会,这样员工就能积极参与到培训课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得到领导的重视。第二,银行要把培训和员工的岗位考核、薪酬水平、职称评定以及干部选拔等挂钩,将员工能否顺利通过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将培训作为业务管理的延伸,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培训效果。
(三)保障培训资金完善培训内容
银行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银行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对于员工的培训投资,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为了提高培训效果配备现代教学技术。培训资金的落实需要科学的管理,商业银行必须完善对资金的管理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方面。同时,银行还应该根据工作的需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不仅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文化层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员工掌握与银行业相关的贸易、工业、财税等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了解当前国际或国内的最新管理技术,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应该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通过培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商业银行领导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要不断创新对人力资源的培训途径。
参考文献:
[1]段会杰.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理人. 2010(21)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新的发展困难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增长下行、自身先天不足等问题,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控压力急剧增加,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对于是否应该继续大力拓展中小企业业务,尤其是授信业务出现犹豫。
但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可以发现,中小企业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客户资源。
一、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业务的必要性
1.中小客户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中,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占比已经从90%下降至60%-70%,金融脱媒已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加快,银行在信贷资源配置上的垄断优势正在消失,以往“贷大、贷长、贷集中”获取高收益的授信业务模式难以为继。银行间同业竞争已逐渐从大型客户延伸至中小客户。另外,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未来多个行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前景被看好:一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来业务机会;二是居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发展迅速;三是战略新兴行业带来成长机会;四是城市化引致的房地产和市政建设发展。
2.是商业银行增加客户数量,提高信贷投放的必然选择
中小型客户市场已经成为银行竞争的焦点,招行、民生、北京银行等中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小型银行早已将中小型客户作为主要客户,不断在二级城市和地区铺设网点,持续拓展相关业务;工行、建行、中行等大型银行也已逐步介入,相继启动相关工程,初步形成针对中小型客户的“客户分层、强化基层、功能全面”的营销服务模式。
3.是商业银行提高定价能力,平滑业务发展的必经途径
新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使用和管理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了商业银行提高单位资本回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实证分析显示,综合考虑收益、风险和管理成本等各方面因素,若能有效控制风险,中小企业的RAROC将明显优于大型企业。
由于大型企业的经营优势,在与银行议价时处于强势地位,从而导致银行净息差处于低位。而中小企业由于相对较难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融资,因此对传统银行授信依赖度较高,同时由于在议价方面的相对话语权较低,中小企业对融资价格的容忍度相对较高。因此,拓展中小客户有利于改善银行的净息差水平。
4.是商业银行扩大销售,增强客户粘性的必行方法
中小客户对银行公司金融服务的需求全面,除需求量最大的贷款、银票等业务外,对薪、个人投资经营贷款、按揭贷款、银行卡等个人金融业务均有涉及,有利于银行开展公司、个金产品交叉销售。中小企业对个性化服务需求相对较少,对于标准化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银行开展产品创新、复制和推广的成本较低。
综上,鉴于中小客户对于商业银行夯实客户基础、提高资本收益、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意义,中小客户应成为且必将成为银行对公客户基础拓展的主战场之一。大力拓展中小客户作为银行对公客户基础拓展和大型客户储备长效机制,有利于优化银行客户结构,破解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持续发展瓶颈。
二、拓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中小企业的授信业务也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1.大型企业脱媒为拓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腾出了空间
大型企业对银行信贷需求的下降,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腾挪出了用于发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信贷资源空间,若能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取得可观的“长尾效应”。
2.网银全民普及趋势为拓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提供了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撑
银行网点多聚集于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环境较适合民营企业发展,有较深厚的客户基础。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相对低的授信渗透率为授信业务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银行柜台业务中后端操作的集中和网银的普及,逐步把基层员工从柜台业务操作中解放出来,为授信业务在基层全面开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组织架构的支撑。
3.我国商业银行丰富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上为拓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中小企业授信是最考验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业务之一,如何实现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中国的商业银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银行还两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机构。近年,针对中小企业的运作特点和风险特征,各家商业银行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研究制定中小企业授信拓展方法,开发报告模板,规范获取客户信息的要求,为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授信风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既是自身内生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宏观环境大势所趋,因此,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现阶段应该也必须大力拓展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小企业业务。
参考文献:
[1]毛德君.银行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Z].2002年金融年鉴.
总体情况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五类金融机构。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共有175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入银联网络,其中150家发行了银联标准卡。银联标准卡历年累计发行量达1.59亿张。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新增银联标准卡7469万张,同比增长67.04%。其中,新增银联标准信用卡172万张,同比增长134.01%。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ATM受理方实现交易5.65亿笔,清算金额1752.1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46倍和1.57倍;实现POS交易(销售点交易)1.89亿笔,清算金额2862.67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62倍和1.81倍。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累计布放ATM 3.76万台,POS机49.98万台。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由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关注和发展信用卡业务。截至2008年12月31日,已有32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了信用卡。其中,2008年新增北京银行、上海农商行、杭州银行、浙江民泰银行、哈尔滨商行、浙江农信、江苏农信、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等9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银联标准信用卡。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银行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宁波银行开发了一系列联名卡、认同卡、主题卡产品,并在区域性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了银联标准白金卡。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天津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东莞银行等7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参与了银联标准香港旅游卡的发行。江苏农信、宁波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盛京银行、西宁商行、宁夏银行等10家银行推出了公务卡。三是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推广。截至2008年12月31日,贵州、湖南、河南等20个省农联社和部分省邮政储蓄的6.4万个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方业务,164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开通了发卡方业务,全年实现取款交易79.79亿元。部分农村信用社和跨区经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已逐步成为我国银行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跨行交易情况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快速增长趋势(见上页图1)。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12月份的交易笔数突破5000万笔,交易金额突破500亿元(见上页图2)。
2008年,由于部分区域性商业银行着力于信用卡业务,加速了信用卡的跨行交易。信用卡跨行交易1.42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658.6%;交易金额945亿元,金额增速达463.1%(见上页表1)。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交易情况。2008年,在ATM交易方面,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简称四大行)、11家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成功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上均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交易额份额中,区域性银行优势较为明显,达到40.1%,比四大行高10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笔数增速和金额增速均位列首位,其次为四大行(见表2)。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信用卡ATM跨行交易总笔数与总交易金额的30.0%和40.1%(见图3和图4)。这两个比例如此高,很可能是因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客户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二级地市甚至县及以下地区,这些客户的信用卡知识比较缺乏,把信用卡作为取现的工具。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5.20% 和 5.90%(见图5和下页的图6)。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实现借记卡跨行交易4.57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28.6%;交易金额4288亿元,交易金额增速达72.5%(见上页表3)。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跨行交易笔数占全部跨行交易笔数的11.0%(见图7),跨行交易金额占全部跨行交易金额的13.1%(见图8)。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为2.94亿笔,同比增长26.5%;交易金额1197亿元,同比增长49.6%(见下面表4)。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0.08% 和11.77 %(见图9和图10)。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为1.63亿笔,同比增长32.65%,交易金额3091亿元,同比增长83.4%(见下面表5)。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3.31% 和13.70%(见下页图11和图12)。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在银联标准卡推广中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基础比较薄弱,银行卡业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较少;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规模较小,客户资源相对也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三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较为落后,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四是银监会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较高;不少区域性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例、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不能完全符合开办信用卡业务的要求;五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前景和收入水平的预期不太乐观,消费日趋谨慎,这也将制约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前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银行卡品牌建设
党和政府从改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银行卡品牌建设,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和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品牌建设,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银行卡产业和银联自主品牌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我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4.5万亿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境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这无疑为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
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区域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微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的比重会继续下降,民营企业、私人企业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这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应与地方性中小优质企业、个体工商户客户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继续在地方银行卡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改制和重组将完善其治理结构,促进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2004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推动下,区域性银行业机构开始重组改制。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开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目前主要有三种省级管理模式:27个省(区、市)组建省级农联社,北京、上海、深圳等11家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天津设立市、区(县)两级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重组改制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联社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方面有效增强。
区域性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将极大地促进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寻求外资合作。截至2008年末,我国已经有10余家区域性商业银行成功引进境外投资者的战略投资。从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情况来看,这些战略投资者都非常关注我国国内的信用卡业务,一些战略投资者还把信用卡业务作为合作的切入点,如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合作,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的合作等。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丰富经验与区域性商业银行本土客户优势结合起来能实现真正的“双赢”,将极大地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加快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推动联网通用再上新台阶
目前,我国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相对而言,二级地市及以下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还较差,而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分布在二级地市,当地银行卡受理环境直接制约着当地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有助于提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银行卡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促进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受理银行卡的营业网点发展到8.8万个,约占全国银行网点数的44.48%。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营业网点7187个,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74483个,农村合作银行营业网点4280个,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1929个。另外,区域性商业银行有自身的优势,如贴近市民,贴近消费者,有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很大一部分客户是农民和外出的务工人员,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要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积极进行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作为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农村信用社,更应抓住机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发出方便农民随贷随取的银行卡特色产品,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收入。
积极鼓励和推动符合条件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改善银行卡产品结构
2003年以来,我国信用卡业务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有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重庆银行成立了信用卡中心。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1.224亿张,但信用卡发卡量在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中占的份额只有7.37%。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信用卡市场将获得快速发展,这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定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满足客户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要针对农民设计出农户小额贷款特色信用卡。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要借助第三方力量,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
应借助第三方力量,实现发卡业务外包,降低发卡成本,提高银行卡业务的竞争力。对于发卡机构来说,发卡数据系统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卡机构为持卡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银联体系的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可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减少信用卡发卡系统投入,降低发卡成本。为了重点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中国银联应协调子公司银联数据公司,专门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提供专业化的发卡数据处理外包、主机托管和灾难备份等各种解决方案。目前,银联数据已成功为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商行、宁波商业银行等几十家客户银行提供了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服务,帮助这些银行解决了信用卡发卡系统一次性投入过高的问题,有效降低了信用卡经营成本。银联数据在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方面所具有的先进系统、发卡经验和良好服务,将为区域性商业银行进入信用卡市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加大银行卡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使用银行卡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成因 解决办法
一、引言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正逐步影响着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阻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也有外因。这就强调国有商业银行需要立足于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银行不良贷款这一问题。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经营管理不当的原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但究其根源,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向矛盾。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的内外因素所致。
(一)内部原因
1.商业银行自身内控机制不完善,在自我约束、内审等方面,缺乏切实有力的约束力和手段。
2.银行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规经营,以躲避央行的严厉监管。
3.银行缺乏完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及风险防范机制,致使银行难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4.银行在“趋利”的天性引导下,过于追求高额利益、信贷投向过于集中,进而在行为上与安全的经营原则相违背。
(二)外部原因
1.银行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当,进而导致银行出现效益下滑的问题。
2.银行负债及信用观念淡薄,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过失。
3.政府的干预力度过于频繁,不良贷款呈现上升的趋势。
4.我国金融法规不完善,违法成本低,进而滋生了银行这一行为的产生。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办法
从近几年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情况(见表1)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正处于逐步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在近几年的狠抓落实中,实施了诸多有效的解决办法,对国有商业不良贷款行为进行了治理。对此,笔者认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进一步解决,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妥善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实现有效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1.建立完善的贷款及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有效控制。商业银行需要针对客观环境的变化,全面而有效地分析,进而把握好资金投向及投量的变化趋势,做到应时而动。做到贷款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在银行贷款发放之前,需要对贷款企业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及判断,将贷款可能产生的风险减低至最小。并且,相关的审查工作也要落实开展,依托完善的审查制度,及时发现贷款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
2.建立风险分散及救助机制,强化贷款风险的有效处置。其实,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分散风险,并形成良好的救助机制,是减少风险影响的重要基础。所以,基于银行发展的需求,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散及救助机制,合理控制贷款风险所形成的影响力。同时,限制贷款过于集中的问题,也就是合理分散贷款比重,以达到对贷款风险的分散,进而避免贷款集中程度过高。
(二)有效清除不贷款根源,逐步建立完善的新市场机制
体制问题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的根源,所以根源的清除在于如何构建完善的体制,以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建立完善的新市场机制,以强化以市场控制及约束为导向的改革趋势,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经营管理机制等,需要进行合理的调节,以形成更具有作用力的新的市场机制。
(三)优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提高银行信贷质量
基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优化信贷结构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拿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如表2所示,是农业银行2012年按行业划分的公司类不良贷款结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业银行的信贷结构相对比较集中,且大多数为传统行业、抵御风险能力弱。所以,商业银行应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将信贷市场投放到更加广阔的前景之中,如电信、交通等领域,且不宜过于集中;对于发展前景开阔的中小企业,也要适当向其倾斜。当然,在信贷的过程中,贷款的集中度不宜过高,要合理的实现大小额度贷款的比例。并且,银行为了自身的发展需求,应积极拓展和创新传统贷款业务,在发展传统贷款业务的同时,积极向汽车购置、住房购买等领域发展,提高银行信贷的质量。
(四)减少政府的信贷干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干预也是造成当前不良信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减少政府的信贷行为干预,对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应强化银行的独立性,减少外部力量的干预。政府在其中更多的是提供完善的法律及政策支持,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此外,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修改相关的规定,提高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适应发展的需求。
三、结束语
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当前深化金融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多方因素下的结果,为问题的解决带来较大的苦难。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针对问题的根源,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相关法律,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危机能力,确保国有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燕.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浅析[J].商,2013(06).
[2]李长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成因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3(05).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 商业银行 比较与趋势
金融行业的发展对未来经济进步具有引领作用,在接下来的金融产品的细分中,个人理财将是热门中的新星门类。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比较,主要就是分析各种类型的理财业务,对比其中的优劣,进而探讨出未来的发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正是由于个人理财业务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因此,研究全球性的个人理财对于重蹈金融危机的覆辙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外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
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发达国家的理财产品有其固有的特点:理财产品丰富,国外的金融行业历史悠久,行业门类完善,理财产品细分明显,市场发育健全,具有大量的多层次的理财产品;服务的水平较高,发达国家个人理财因为发展水平较高,服务人员素质较好,市场供给充足,组织机构完善,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水平先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把科技引入到理财业务成为其显著的特征,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方式,可以提升对客户信息的把握程度,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推出相应的理财套餐,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加上手机客户端的进步普及,对于个人理财的技术正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速,理财服务公司必须不断创造出更好的理财产品才能使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对客户长期的经营与研究,可以结合客户的需求快速的反应,研发出新的产品;企业营销手段先进,在长期的企业营销中,已经建立非常丰富和完善的营销网络和流程,为了提高营销的效度,其针对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客户群体采取了相应的营销手段,建立了固定的客户群,这一特点m宜其产品的顺利推广,在长期的合作中,树立了积极健康的品牌形象。
二、国内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金融领域,已经逐渐建立了完善的金融体系,每一门类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个人理财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进步力量。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对客户信息的深入研究。客户是企业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客户的需求就是企业的方向,现有的理财公司对市场的分析不足,对客户信息的抓取力度和重视程度都远不如国外高,导致我国理财公司的产品都非常的粗糙,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作为我国金融行业支柱的国有商业银行,凭借着其垄断地位,不能再个人理财业务上深耕,浮皮潦草,导致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迟迟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
2.产品单一、重复
在现有的产品结构中,充斥着大量的低层次的产品,产品之间模仿严重,创新性不强,国内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投资在银行外面的市场,这使得金融产品的发展严重制约。金融交易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性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活动或现有的产品组合上,不仅选择少,而且缺乏创新。其次,对商业银行绩效进行检验,产品跟风很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不利于行业良性竞争。
3.不注意提高产品的质量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往往缺乏有效的销售管理渠道,销售人员的个人理财产品只能获得有限的资格,对校正系统的培训、管理和跟踪评价是低层次的。公众无法真正理解有风险的金融产品,并因此产生心理预警,很难做一个理性的选择,市场环境也就发生了变化。
三、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发展前景
1.提升金融意识,优化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的金融理念是相当重要的,居民参与财务管理的热情与金融理念是分不开的,透明的金融市场秩序更有助于个人理财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着眼长远,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自己的有效手段,借助宣传以及各种媒体的力量,促进其产品的推广,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引导,接受客户对金融产品的要求标准。商业银行通过了解和熟悉当地客户,建立最早的组件,创新营销机制,建立客户与动态目标文件跟踪管理系统。最后,商业银行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进行金融投资,建议结合客户实际创造适应国际需求的金融产品或产品组合。
2.加强金融产品的品牌管理。结合其财富管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销售品牌和品牌知名度。商业银行应当研究准确的市场定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充分了解居民个人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和市场预期。商业银行应整合内部资源,拓宽产品创新的领域,确定产品定位。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锁定目标客户群,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机会。商业银行只有依靠品牌和优秀的财务管理,才能超越客户的期望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意识和声誉,在激烈的竞争中迎来良好的产业前景。
3.进行员工培训,创新产品。个人金融服务是采用高度专业化的综合服务,不仅需要真正优秀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一个较高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需要大力培养人才,加强企业创新,新的培训要满足多样性和个性化的个人理财需求。加强培训现有的金融业务,提高他们的从业人员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创新是金融服务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加快金融企业的创新,加大研发投资服务,研发最适合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产品和服务影响个人金融服务的方向,提高技术含量,未来金融支持服务越来越依赖科技,金融专业系统集成软件服务的高层次的金融体系将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严群英.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比较及借鉴[J].金融
经济,2015,(20):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