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管理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

第1篇: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设备资产 动态监管 路径

国有资产管理日渐被重视,中央、地方纷纷出台关于资产使用和资产监管的制度办法,高校根据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各类资产使用管理及监督管理制度,特别是资产的监管办法和监管模式被深入研究和探讨。

随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高校设备资产量增加迅速,设备资产值仅次于高校房地产值,占高校固定资产的很大比重。高校设备资产主要是满足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和后勤服务等使用,种类多、数量多、类型多、分布广。加强高校设备资产的使用监管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设备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体现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发挥设备资产的使用效能,实现设备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1 高校设备资产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设备资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设备使用率不高,设备使用分配不均,设备重复购置,设备损耗严重,设备维护力度不够,设备资产丢失流失等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设备资产使用的监管手段、监管范围、监管力度等不够,具体情况如下:

1.1 缺少系统的监管办法

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没有制度,就没有规范、没有章法、没有依据。不少高校缺少系统的设备资产监管办法,忽略制度建设,以致在实际工作中缺少重要支撑,工作没有规范性和可信度,降低工作威信,导致监管不深入,流于表面。

1.2 职能部门的监管意识不强

职能部门的监管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设备资产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停留在重视买,不重视管的层面上。认为“公家”的东西,没有必要管得太细,问多了,会有意见。或者过于看重情面,认为设备是各部门用自己的经费购买的,各部门自己使用,自己管理,不宜过多“干涉”管理。

1.3 监管手段落后,与信息化管理相对脱节

传统的设备资产监管主要局限于“三个定期”,即,定期到使用部门看看,定期和部门设备管理人员谈谈,定期统计设备资产账目。虽然上级职能部门强调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但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做到,对设备资产账还停留在手工录入和定期修改阶段,没有实现资产实物与资产账目的完全匹配和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的设备资产监管,只注重于手工的、机械式的作业,与通过数据库实现设备资产的信息化监管还有一定的距离。

1.4 监管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够

为加强国有资产、设备资产的管理,高校纷纷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人员到相应的资产管理岗位上工作,但因缺少资产管理的专业化培养和实际应用锻炼,业务能力有限,在实际设备资产监管过程中,监管工作人员不易把握监管核心,影响了监管效果。

2 实现高校设备资产动态监管的有效途径

在全面分析传统设备资产监管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转变设备资产管理观念,从重视设备资产的数量管理,变为重视设备资产的使用管理,强调设备资产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出建立设备资产的动态监管体制,即在充分认识资产监管重要性,充分分析现有设备资产管理现状基础上,设备资产管理“变静为动”,强调管理过程化、全面化、系统化。

2.1 全面实现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

随着高校设备购置经费的增加和设备资产量的增大,传统设备资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管理需要,况且随着对国有资产管理、设备资产管理的更加重视,对各类资产的信息统计要求也更高、更明细。例如一件设备在入库时,需统计并完善设备型号、规格、资产编号、资产归口、资产分类、保管人、存放地、使用状态等信息,并准确录入数据库系统。与此同时,按不同需求进行的设备资产统计以及设备调拨、设备处置无纸化办公要求的提出,需要一套功能强大、性能全面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高质量的设备资产管理。

实现设备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实现设备资产物和账的完全一致,实现动态登记设备资产变更、处置信息是实现设备资产动态监管的重要前提,因为在彻底“盘清家底”后,通过系统查询就能准确监测到资产信息变化的实时信息,有利于掌握设备资产使用的最新情况,促进设备资产监管。

2.2 加强设备资产的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强调管理的动态化、全程化,管理内容涉及设备资产购前、购买、售后、使用、维护等全部过程。具体包括设备资产购置预算分配、设备资产购前论证、设备资产购置计划、设备资产采购、设备资产使用绩效考核、设备资产系统化维护等具体流程。对设备资产的监管贯穿在设备资产过程管理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出监督和管理,在实现设备资产利用最大化,实现效益最大值,设备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也促进了动态监管工作的推进。

2.3 建立设备资产管理人员的动态培训机制

通过开展设备资产管理人员培训,加强设备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增强资产管理员的管理意识,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通过改变培训时间、培训类型、培训规模、培训方式等措施实现设备资产管理人员的动态培训机制。例如,变一次性培训为多次培训,变定期培训为不定期培训,采取以政策、法规贯彻宣传为主的常规培养与针对某一具体工作的专题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工作内容大范围、小范围、一对一培训交叉开展,变会议室培训为工作现场操作培训等不同形式。

设备资产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设备管理质量和设备使用的有效监管,同时,建立设备资产管理人员的动态培训机制,既提高了管理员管理素质,也方便资产管理部门在配需交流中及时了解各部门设备资产使用情况,加强设备资产监管。

2.4 启动职能部门的动态巡查模式

针对职能部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启动设备资产监管的动态巡查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资产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掌握资产信息的不足,同时,通过开展动态巡查,能够真实了解设备资产使用和维护情况,对存在的资产过量损耗、资产浪费、资产闲置等情况及时登记处理,指导并督促设备资产使用部门科学、规范地管理和使用设备资产,自觉保护、维护设备资产,保证其完整性。

资产管理动态巡查模式的启动使资产管理职能部门不停留在“账上”了解资产信息,在做资产购置规划时不“纸上谈兵”,既有效地实现了资产监管,也为资产购置决策、经费预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2.5 不定期核对设备资产账目

核对设备资产账目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为通过权限登录在设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核对,一种是通过设备资产各使用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对。不定期的设备资产账目核对,即变一年一次或一年两次固定时间的信息核对为随机核对、随时核对,不定期核对设备资产账目的优势在于,可以真实反馈设备资产使用部门设备资产管理的情况,也可以分摊集中定期核对的工作量,提高核对效率和工作质量。

进行不定期设备资产账目核对,也是开展设备资产动态监管的重要手段,督促各设备资产使用单位对设备资产的账目管理不堆积、不拖拉,设备资产管理部门在任何时间需要任何设备的准确信息,都能马上调用,并确保信息的完整、准确。

2.6 科学规范设备资产的购前论证

开展设备资产的购前论证工作,是保证高校设备资产投资效益的关键,做好购前论证可以有效防止设备资产的重复购置、资产闲置及使用率不高等问题,也可以有效避免所购置的设备资产质量不高等情况。

购前论证主要包括校内调研、市场调研、专家组讨论、国内外比较等,重点从实用性、产品质量、先进程度、产品价格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证。设备资产监管部门全过程参与,严把设备资产“入口关”,确保设备资产物有所值,能够发挥预期成效。因此,科学规范设备资产的购前论证,也是实现设备资产有效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继峰.高校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6):231-233.

[2] 姚永强.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监管的法治不足及其治理[J].教育与经济,2011(1):45-48.

[3] 朱建峰.关于高校教学仪器设备过程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9):200-201.

第2篇: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1.信息条件不高,使得医院固定资产账目不清,利用率低

医院的固定资产如何管好用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益的最大化,首先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并与财务部门时时核对,实现各部门间资源共享,使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因此,这就需要医院固定资产要逐步进行电子信息化管理,促使医院固定资产账实相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固定资产账目不清,利用率低的问题。医院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以及使用效率如果不能有效地在资产管理中显现出来,那么领导在决策的时候极易造成固定资产闲置以及重置的现象,同时在清查时对固定资产质量的不关注也会导致领导决策的偏差以及临床上使用出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固定资产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出现了使用率低的情况,浪费了医院的固定资产。有些部门更是从自身使用方便或者追求个人或者局部利益出发,尽管医院存在相应的仪器设备,但是还是要求增加固定资产的购置,造成固定资产不能充分被利用,有些重复购置还存在账目不清的固定资产造成流失。

2.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技术力量后劲不足

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包括医院对各种固定资产从选购到安装使用直至报废为止的管理过程。医院由于固定资产较多,极易造成固定资产漏登、漏报以及监管不力的现象。尽管一些医院已经着手进行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因为信息化程度不高,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后劲不足,信息化建设中因为对资产管理缺乏数据共享,有些相关部门仍然沿用手工账目管理,更谈不上信息化,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差错率高、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善以及账目价值失真的现象。这就要求医院资产信息化管理中要逐步解决这类问题,使医院能够形成统一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二、医院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固定资产的统一化在线管理,实现快捷方便的资产清查

1.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固定资产的统一化在线管理

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率以及重复购买率,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医院固定资产有效管理使用的重要条件。资产管理信息化不但能够从繁重落后的手工劳动中将技术人员解脱出来,还能提高对账效率,避免或者减少出错,提高资产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和跟踪,避免设备的重复购买,减少浪费。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医院要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医院统一的固定资产在线管理,确保医院的固定资产从购买到使用到维修直至报废都能有相关的记载,实现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对医院现有的固定资产的有效评估以及审核,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财务部门也要通过在线浏览、统计全员的固定资产的资金往来,掌握各项资产的信息资料,对各部门各科室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跟踪管理,使各部门的固定资产可以有效地掌控在管理人员的手中,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2.采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实现方便快捷的资产清查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落实不到位都会使固定资产形成多头管理或者固定资产的流失,固定资产在各部门登记的明细信息不一致也使得医院在核实固定资产时出现一定的问题。缺乏信息化管理的医院固定资产账目价值失真,也使得固定资产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造成不同形式的浪费。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让医院的固定资产通过医院内部信息网络形成财务部门、职能部门、使用部门以及维修部门、管理部门间达到资源共享,促使固定资产从购进到维修报废都账目清晰,实现了快捷方便的资产清查。

三、摸清家底,建账立册,设立信息化账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1.摸清家底,建账立册,实现固定资产终端连接,信息共享

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医院相关领导协同技术人员进行医院固定资产的清查,以便对医院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总账、一级分类明细账以及二级分类明细账和台账的审核,不但在财务软件中做好固定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还要督促各科室负责人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记录本科室使用的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以及数量等,并及时登录到局域网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卡片,通过局域网进行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另外,医院在采购、财务、核算、收费等资产管理中要确保数据的连接以及共享,使各个科室各责任中心都能通过终端连接实现信息互通,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化管理。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医院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信息化管理到位,促使医院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信息动态化。首先要建立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在医院采购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时候,首先要登记在册,并通过局域网让相关负责人可以共享。另外,对固定资产还要分类管理,责任到人,对财产的购置,调入都要责任相关科室在入库单以及出库单上进行详细登记,并在局域网进行备份,确保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

总之,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医院管理部门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加强固定资产的信息化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使固定资产合理流动,合理调配,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充分发挥资产在医疗活动中的最大收益,能够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第3篇: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体系

一、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体系建设有待健全

法律法规体系给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了参考和约束,但我国的国有资产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健全,相关的政策措施往往也存在滞后性,使得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不能达到最佳状态。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参照的是《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虽然对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以及处置都有规定,但针对的主要内容是存量资产,存量资产只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因此管理法律体系建设还有待健全。

此外,国有资产的实时管理还有待改善。我国新出台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突破,但其数据的申报需要层层上报审批,这种滞后性使得国有资产的管理未能及时反映现存问题,造成国有资产利用效率偏低。

(二)思想认知有待提高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钱轻物,未对实物资产进行现代化的有效管理。认知上的缺陷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的问题,思想上的麻痹出现管理和使用上的漏洞。

(三)规章制度亟待完善

在不少的行政事业单位里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的问题,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体现在账、卡、物等的核算制度、资产的调出、调入制度等的形式化,这些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

(四)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产权不清晰必然导致管理上的混乱,这也是影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顾名思义,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也是归国家所有,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得私自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但现实中常出现与之不符的情形。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地将国有资产划拨给集体使用,并不缴纳资产租赁费,更有甚者利用自身的职务便利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单位则以为职工发放福利等为幌子变相瓜分国有资产。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路和任务

(一)法律保障与时俱进,为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支撑

我国的经济形势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提高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法律保障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基础,因此有关的立法部门一定要加强国有资产立法的创新,争取为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内容提供据以参考的法律依据。

(二)重视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人

国有资产的立法要与时俱进,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尤其是资产管理部门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落到实处地管理好国有资产。在这一方面,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强化有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以资产管理的责任机制来规范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建立起一个相对高效、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体系。此外,各单位要明确内部分工,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这样才能将资产管理的工作落实好。

(三)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实现资产处置的规范化

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而且要从制度建设上加以规范化。国有资产的制度建设要从基础工作着手,如各单位的国有资产的购置、验收,再到使用、转让、报废等一系列工作都要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完善固定资产的明细账和固定资产的卡片,以一物一卡的形式来及时记录固定资产的现状,减少账实不符的问题。

除了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外,各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行为。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国有资产的投资、收益和处理以及资产重组等诸多工作都要遵循固定的步骤,以有效预防财政风险。

(四)加强资产动态管理,确保资产信息完整实效

国有资产管理要注重实效性,加强对资产的动态管理。在国有资产出现变动后,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记录和账目修改,并实时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动态。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府文件等获取最新的政策信息,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和现代化办公结合起来。要及时收集和处理国有资产的各项数据,并加以科学分析,及时纠正国有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错误,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重视资产清查工作,提高资产监督管理水平

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对于反应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如资产结构、数量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可以用重点抽查、离任核查等方式来进行。重点抽查主要针对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某些重点部门,要求是账、卡、实物相符合。离任核查则是在领导或是资产管理人员离任时核查国有资产并做好资产的移交和监督工作。负责管理国有资产的人员要定期盘点企业的各项资产,做到账实相符。

此外,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者和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也影响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资产管理者和财务会计人员不仅要加强平常业务的学习,也要注重自身资产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升。各单位的资产管理者财务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国心,用自身的努力工作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结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旨在充分利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以更低的行政成本来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的国有资产管理,这是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构建设和谐社会。

第4篇: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摘 要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单位办公、科研及其他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加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资产利用的效率,构建节约型政府,树立廉洁奉公的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主要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必备的物质基础,它对于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全国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比重已占全部国有资产的40%左右,财政部也对此非常重视,分别出台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但我国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却仍十分薄弱,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义重大。

一、国有资产定义

对于国有资产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国有资产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中所定义的国有资产,即“本法所称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以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和财产权利。”具体包括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及其收益等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国家依法拥有的各种资源性资产,接受馈赠、无主财产等依法认定形成的财产,国家向事业单位拨款形成的非经营性资产。 狭义的国有资产就是经营性资产,是指国家作为投资者在企业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经营性资产包括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资源中投入生产过程的资产及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通过各种形式而转作经营的资产。 本文所指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各级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更偏重于固定资产。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资产管理缺少行政监督

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从领导到普通公务人员都缺少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其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识,和私有资产相比较,国有资产有被过度使用和浪费的倾向,并且形成一种偏见,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无偿取得的,以至于没有人意识到要使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相反出现了大量重复购置、管理混乱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等政府机构的国有资产管理缺少外部监督,由于各种政治因素的掺杂,国有资产的管理被有意忽视;二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少监督,相关部门职责划分不够规范,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甚至部分国有资产被转入到经营活动中,如上级拨款被领导用于股票或者实物投资等,失利后导致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二)国有资产的购置和处置缺少规划

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缺少长期规划,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使得一些单位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上缺乏效率,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同时也不能合理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不能从长期进行固定资产配置、更新和处置的规划,导致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片面追求高功能,数量有时过剩并缩短使用年限,甚至部分领导在固定资产配置时从中渔利,这也是政府固定资产配置价格较高的主要原因。在固定资产的处置方面,很多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被低价处理,甚至部分资产没有经过资产报废环节直接从账面消失,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成为国有资产保值的瓶颈,主要体现在:资产财务管理和实物管理没有有机结合,对于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核对,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权责不明,导致固定资产的盘点不及时;固定资产出售、报废、管理不够规范,没有相应制度规定或者不按已有的规章办理。会计监督缺失,账目混乱,许多资产实际存在,账上却未登记,如单位购置的汽车、电脑等资产交给个人使用,直到报废都没有办理资产转移手续,甚至有的落入私人的口袋;有些资产有账无物,有的资产早已报废或者毁损,而在账目上却未做核销,这些都导致了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不符。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只记账不对账、长期不盘存核对、对预算外资金购买以及捐赠的资产不登记入账等,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事业单位行政开支不断增加、地方性政府的债务负担也逐渐加大,如何有效利用国有资产,减少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开支,进而减少行政成本也成为建设节约型政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并使国有资产可以有效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的观念

对于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施加外部监督压力,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与国有资产的管理挂钩,即使占到较小比例,也能起到很大的杠杆作用。 单位的领导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识,相应就会要求并约束下级公务人员提高意识,同时会区分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应职责,并按照权责发生关系进行相应的追究。观念的改变是第一位的,也是好的管理制度实施的前提,在事业单位内部有时不是资产管理制度的缺失,而是由于管理意识的淡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较差,要想强化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必须转变国有资产的管理观念。

(二)建立和完善采购预算制度和招标制度

针对事业单位资产购置开支过大的情况,应建立和完善采购预算制度,对于资产购置,如需增加,应先从单位内部进行供给调剂,若没有闲置,再具体确定购买的数量、需要的功能及价格等。在采购之前应做好市场调查,了解要采购产品的相关信息,如品牌、规格、型号、质量、价格、货源及供应商的情况等,对于一次购进物资数额较大或者项目工程建设等则必须公开投标,从招标到定标的负责队伍应由几个部门的人员共同组队,如领导层、资产管理部门人员、财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等,避免部分人员违规操作而导致采购价格过高,最后定标时可以就上述需要了解的产品信息做出详细对比,保证采购的产品物美价廉。同时,事业单位做好采购预算也不单单就某一次采购做好预算,而应从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做出长期规划,并结合相应实际情况做出局部调整。

(三)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时,可以引进流程和作业理念,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流程,事业单位如同企业组织一样,其资产管理也是由诸多流程组成,流程由作业组成,作业又可分解为任务和步骤,完善每个作业链的工作,最终能从整体上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健全资产管理体系主要从日常的资产管理工作入手,加强各个重点环节建设和监督,首先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从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责任心强、善于管理、思想进步,检查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岗位设置是否合理、职责是否明确;其次,建立资产实物定点、定期管理制度,对于已经采购的固定资产设立档案库,根据清查所耗费的时间、财力和清查结果合理确定定期清查的频率,采取定点清查的政策,监督对于已经采购的各项资产是否能够按照采购意图进行使用,报修、报废申报是否合理、及时,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走向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

四、结论

加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可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有利于缩减行政开支和廉洁奉公政府形象的建设,加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具体分析了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国有资产管理缺少行政监督、国有资产的购置和处置缺少规划、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三个方面,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的理念、建立和完善采购预算制度和招标制度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三项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建.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潍坊教育学院院报.2009(3).

第5篇: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烟草商业企业

烟草商业企业为实现“卷烟上水平”的战略部署,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以实现从政企合一的企业向现代商品流通企业的转变。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经历了财务报告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价值创造导向内部控制制度三种形式。我国于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表明,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规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分为企业层面的控制以及业务层面的控制。

二、烟草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现状

1.进行资产整合,为内部控制提供组织保障

在治理结构上,烟草行业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在近几年来,烟草行业对非主业资产进行了剥离,同时取消了县级公司的非法人实体,开展物流非法人实体化运作。这些对行业内资产的整合,进一步理顺了产权关系,实现了专业化经营的垂直管理体系。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是加强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2.在行业内推行对标管理,强化绩效考核控制

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9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全面开展对标工作的意见》,开始在全行业推行对标管理,定期对标指标,分行业先进值、平均值以及同期值,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以期达到经营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对标管理增强了企业的绩效考核控制,是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3.加强预算控制

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9年颁布实施了《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印发烟草行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工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规程(暂行)的通知》,确立了全行业全面预算管理框架。预算编制的内容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以及资本预算,对重要项目还要编制专项预算;于2014年颁布实施了《烟草行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指南》,引导行业各单位逐步建立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体系。至此,烟草行业全面预算制度体系初步完善,编制-执行-评价预算管理流程闭环初步形成。预算控制是一项重要的控制手段,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4.加强信息化建设。

国家烟草专卖局一直致力于烟草全行业的信息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行业内的业务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信息共享。负责采集卷烟采购、入库、销售信息的营销大集中系统与负责会计信息处理的用友软件系统能够通过接口软件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各项控制活动均嵌入在了信息化系统中,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国家局开发了预算管理系统、资金监管系统、专卖证件管理系统、统计管理系统等。最重要的是,烟草行业网络安全体系也已经初步成形,网络信息安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稳定安全的信息系统也是一项重要的控制手段,确保资产安全目标以及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

烟草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资产快速增长,规模不断增加,但是,烟草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却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不清,制度不成体系。其次,内部控制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再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观念比较落后,没有形成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现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基本还是财务报告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烟草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改进措施及建议

1.关于企业层面的控制

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能够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规划、执行、控制、监督的基本框架。因此,烟草商业企业应当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设置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与责任权利分配体系。虽然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均设有审计派驻办,但是审计派驻办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垂直管理,监督驻地,参审异地”的派驻审计体制,由此可以看出,审计派驻办的主要职能并非参与本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因此,本文认为,应在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同时,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在本公司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同时,烟草商业企业应当全面梳理本公司的内部组织规范,根据业务需要分配责任与权利,编制组织结构图、岗位说明书以及权限指引等内部管理制度文件,以使公司的发展战略能够与财务安排、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管理相匹配。

2.关于业务层面的控制

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全行业内推行了对标管理、预算管理以及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三项检查”以及内部监督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均是公司在业务层面的重要控制活动。但是烟草商业企业在业务层面的各项控制活动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自成体系。因此本文认为,要加强烟草商业企业在业务层面的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将各项经济业务的控制活动进行整合,并且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控制,减少随意性。例如将控制资金活动以及预算的资金监管系统与财务软件进行对接,使得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财务报告以及全部预算能够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将“三项检查”工作中的控制关键点内嵌入办公自动化OA系统,以使授权与审批能够和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等控制活动一体化。

其次是要加强企业的合同管理。由于烟草行业长期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导致了烟草商业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此,烟草商业企业必须注重合同的风险管理工作,要建立合同谈判小组以及法务部门,审核合同的合法合规性,必要时也可以聘请法律顾问来降低企业的合同管理风险。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合同的流程管理,将合同签订的流程与各岗位的职责范围以及不相容岗位予以制度化。

3.关于风险管理

烟草商业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将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予以整合。2006年9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关于烟草行业全面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标志,烟草行业开始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由此可以看出,烟草商业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是比较有经验积累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识别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这些都是风险导向的管理方式,值得借鉴。因此,本文认为,烟草商业企业必须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深度融合,借鉴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内部评审、管理评审、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等先进的管理方法,持续开展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四、结语

总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现代化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能与企业自身素质相匹配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胡远.我国价值创造导向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008.

第6篇: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风控体系 管理 控制

上海上电漕泾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完成了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价值创造评价体系建设相结合,取得了成效。本文探讨上述管理体系的相互关系以及提升现代化电厂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风控体系的建设概况

1.梳理与发电公司相关业务活动及其构架。为了使《风控标准》贴近实际,我们在充分讨论了具有独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发电公司价值创造过程、构成要素、管理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分类确定了相关的17项业务活动(内容):组织构架、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内部监督、采购业务(物资)、采购业务(燃料)、业务外包、生产运营、设备维护、销售业务、资金活动、合同管理、财务报告、资产管理、全面预算、信息系统。

2.将风控体系框架嵌入业务活动。风控体系是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护、预算控制、运营分析、绩效考评。(1)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主要有六大类不相容岗位,如基于职责权限的垂直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授权审批主体的职责分离;基于财产安全的接触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财产保管主体的职责分离;基于交易轨迹的流程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责分离;基于交易活动的监督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审核监督业务的职责分离;基于实物资产采购与使用的分离,即业务执行主体与财产物资使用主体的职责分离;基于实物资产的账物分离,即财产物资保管主体与该项业务的记录主体职责分离。(2)授权审批控制。除常规性授权外,临时授权通过单独流程予以规范。公司归集了17项业务活动的流程及其授权与决策控制,编制了相应授权体系表。力求使职责部门着重了解与之相关的业务活动及业务流程操作方法,真正体现职责部门是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线。(3)会计系统控制。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将主要活动与财务报告编制间的关联列示出来,力求使相关业务执行人员清楚业务活动与财务报告的关联,做到会计记录有源头控制。(4)财产保护控制。明确业务流程与财务报告关系;从定期盘点清查、实物保管、财产记录的多角度实现对财产保护的控制规范。(5)预算控制。在全面预算―预算编制流程中列示了其与运营计划流程、技改检修计划的关系,规范了全面预算编制程序。(6)运营分析控制。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及相应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7)绩效考评控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的依据等。

二、风控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

1.风控体系建设与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很有可能形同虚设,如例外审批过多,预算调整机制不完善,预算分析的基础数据缺乏,无法反映重点问题和偏差原因等,即全面预算的风险无法仅通过风控体系建设予以规避。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除了完善组织构架,对电量、煤炭走势的经验判断,定期的分析报告以外,须依托信息化建设实现相应控制。发电厂价值链中的消耗环节除了燃料以外,主要是物资采购及业务外包。公司着力推进并实现了在物资管理、业务外包管理、费用管理、外送修理均依托信息系统规范运作基础上的料、工、费全面预算控制。通过信息系统预算控制模块建设,分别对物资采购类(检修耗材、日常消缺耗材、生产耗材、管理用办公用品、重点低易品等,除燃料采购以外的所有采购项目及外送修理);业务外包类(检修人工、日常维护人工、后勤服务等其他工费)和经常发生又难以控制的管理费用类(业务招待费、差旅费、会议费)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控制项目(其中检修、技改实现按项目细分);控制维度(根据费用类型按项目、月度、年度分别控制);控制弹性;责任部门或专业;查询权限;预算内外费用控制流程,通过信息系统构建起采购类、接受劳务类和管理费用类预算监控体系,并根据预算控制及分析需要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预算实时查询及分析系统,基本做到了事前控制发生、事中控制审批、事后分析执行。

2.风控体系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无论是业务流程的授权审批控制,还是运营分析的基础数据积累,亦或是全面预算的事前控制都离不开企业资源整合的工具――信息系统建设。简言之,风控体系建设无法仅通过书面的《风控标准》予以落实,须通过信息系统将流程固化,积累数据,控制执行,进而实现资源整合,有效配置。否则很容易出现《风控标准》无法落实的“两张皮”现象。

近年来,公司逐步构建了未来若干年推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框架,明确物资管理、服务管理、预算控制、设备管理、检修管理、运行管理、燃料管理等模块作为互为关联核心模块,逐步推进上线、磨合、分析、修订;计划统计、技术监督、安全监察、系统办公、档案管理、企业内网等作为单独使用的模块,逐步使用、修订并完善。以期通过信息化管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规范化。

3.风控体系建设与价值创造评价体系。员工是价值创造构成要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任何业务活动最终须落实为对员工行为的激励,引导员工向符合《风控标准》和企业目标的方向努力。精神层面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员工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而物质层面的激励可通过对价值创造评价体系建设予以落实。价值创造评价体系(EVA)对基层员工而言由于计算公式较为复杂至今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推行价值创造评价体系的关键主要在于:一是细分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如供电煤耗被分解为发电耗用原煤量、入场煤热值、入厂入炉煤热值差、发电量、厂用电量。而发电耗用原煤量又取决于机组性能好坏、负荷率、运行调整等。其中,机组运行调整又与主蒸汽温度等8个小指标相关联。其他因素须依此细分,区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将主观因素分解至部门或专业亦或是班组进行考核。二是确立对照基准。如固定成本可选取年初预算值或成本对标值作为对照基准。如原煤采购价、年度发电量可选取同类型同采购渠道机组平均值。三是偏差率考核办法制订。

本公司作为价值创造评价体系(EVA)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初步构建了细分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和对照基准并可予以考核的框架。但实际推进取决于主客观因素的界定、基础数据的积累、对照基准选取的合理性以及偏差率考核(对员工激励)的力度。EVA提供了一种对员工激励考核的办法,它在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可能是各种考核方式都必须克服的,且需结合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实施同步推进。

三、结论

第7篇: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会计;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108-02

一、会计在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中的作用

(一)盘点国有资产的存量,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

会计信息是进行财产清查、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等工作的基础与依据,其中,常规的财产清查和实物盘点本身就是会计核算方法之一,而特殊情况的清产核资等更要以会计报告的数据为主。同时,在运用收益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等方法对国有资产进行资产评估时,也要依据一定的会计方法,如采用会计收益、现金流量预测、资金成本、折现率等会计指标来进行分析。特别是在产权界定,也就是在财产清查的基础上界定国有资产的数量的时候,同样需要涉及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综合利用企业的各种会计信息,所以,要搞好国有资产管理这一工作,必须以扎实可靠的会计工作为基础。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要用到投资收益率、机会成本等指标,政府在运用国有资本绩效评价体系衡量和评价企业国有资产配置效果和营运业绩时,需要使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而这些指标都与会计要素息息相关。

(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根据两权分离原则,企业经营管理者承担着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责任,但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的会计法制尚不健全,会计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企业内部监督人员的非独立性地位导致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低效运作,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趁国有企业进行公司股份制改造之机,为企业利益最大及自身的不正当利益往往指使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信息,并利用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失控的情况,采取不进行资产评估、对国有资产过低评估、转移国有资产等形式,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还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铺张浪费、贪污腐化,为达到挥霍浪费甚至贪污挪用公款,想尽办法指令会计人员瞒报收入,虚列支出,致使企业收支造假的状况形成一种漏斗效应。为了保证国家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有效防止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必须加大企业内部的监督力度,对企业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三)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管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所以,在建立绩效考核管理系统时,不可生搬硬套其他企业已经取得成功的考核体系,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时,会计及其提供的相关信息发挥着基石的作用。首先,在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过程中无论是自我考核、同级考核还是上级考核、下级考核都离不开对代表着业绩完成情况的财务考核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而财务考核指标的计算就是要依赖于会计提供的真实、有效和及时的会计信息,如,各类报表、单据凭证等。其次,成本会计、责任会计等提供的分门别类、细化的会计资料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国有资产绩效考核体系。如,成本会计提供的资料可以考核相关责任人是否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责任会计可以细分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并明确归属于哪个人,并对责任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为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二、会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一)完善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基本上沿袭着“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管理模式;分散在各单位的国有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实际上由各个单位行使着资产的所有权。这种管理模式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就是责、权、利严重脱节。这也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缺陷,一系列棘手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使用效率低下等,其产生的源头就在这里。改善国有资产管理,急需建立一套能将责、权、利统一起来的监督管理制度,而责任会计正是具备这一功能的监督管理制度。责任会计就是为了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并对他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核算、控制与考核的一套专门制度。

责任会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划分责任中心。所谓责任中心,就是专门承担规定责任和行使相应职权的内部单位。划分责任中心,就是将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内部各部门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为经济责任实体。各责任中心职责明确,相关利益权限划分清晰,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独立,提高资产的管理能力。第二,确定各中心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指标。不同的责任人适用于不同的责任指标。如,投资中心经济责任指标包括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投资报酬率指标等;收益中心经济责任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资产利用率等指标。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测试重点,但无一例外都是衡量特定责任中心任务完成情况的有效指标。第三,实施责任会计核算。从核算形式上实行集中核算和分级核算相结合,将各责任中心的所有收支都集中在单位的统一监控之下,对其发生的经济业务、执行财经法规、完成责任目标情况及结果进行记录、计算、整理和汇总,定期编制业绩报告。第四,考核责任中心的业绩。实施责任会计后,应强化对量化指标及其预算完成情况的考核,重点突出资产使用效益的考核。方法是将各项指标的实际完成数与预算数比较,检查各项责任指标的预算完成情况。通过业绩考核可以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营造重视会计工作的氛围,加快会计监管体系建设,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环境

首先,营造一个上下重视会计工作的氛围。公司决策层、管理层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高度与支持程度是做好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有最高决策者的坚决支持,在此基础上推进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就会十分顺利。决策层必须从思想上对会计工作高度重视、高度支持,明确会计部门的职责范围及相应地位与权限,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充分重视和利用管理会计的氛围,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给予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监管体系,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健全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力屏障。建立旨在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环境的会计监管体系就是要建立单位内部监管、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三者有机结合的会计监管体系。政府监督是指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的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认真建立本部门的会计监督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执法大检查,督促各单位落实建立信息质量抽查公示制度和会计打假举报制度,对重大案件公开曝光,切实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社会监督是指社会上的具有相关资质的诸如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对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盘点、核查,最终出具审计报告,从而督促单位内部对国有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有序、合法的进行,为国有资产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外部监督工具。单位内部监督就是要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丰富相关的会计核算制度,大力开展内部会计监督等方式加强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管理不出现纰漏。

(三)建立会计委派制度

我国现有的会计管理模式: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企业,间接管理会计人员;企业对财政部门负责,直接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升迁、任免均由企业决定。会计的档案关系和人事关系等均由企业负责,在会计人员依附于企业的情况下,会计监督职能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完成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因此,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建立有助于强化社会监督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就成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委派制作为一种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革新探索形式应运而生。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相当普遍且流失数额又相当惊人。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之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行会计委派制,将会计归企业所有,改为会计归国家所有。会计人员就可以完全摆脱单位负责人的行政束缚,独立行使国家赋予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对受派单位的经济业务、某些人的经济行为实施会计和法律监督,并成为单位负责人的倡廉者和参谋者。这样,就解决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既堵住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又防止了腐败行为的蔓延。会计委派制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管理职能,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亦可)的会计人员统一进行委派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相应设立会计管理的专设机构,负责国有大中型企业(含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委派、考核、调遣、任免和日常管理?鸦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变成政府派驻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代表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连续、系统、完整的反映,并在此过程中达到实施直接监督的目的?鸦企业经营者在尊重会计人员账权的同时,拥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完全的财权,对企业一切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经济性责无旁贷地负有全部的受托责任?鸦除国有独资公司外,在国有企业里的非国有股一般无法享有财产监督权,不论其情愿与否,只能依赖于政府的公正,搭乘政府监督的便车,应该说,会计委派制由于首先从编制上实现了会计独立,从而能够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防止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并在此基础上,有效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

参考文献:

[1] 施先旺.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第8篇: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一方面,资产档案管理作为资产管理活动的映像反映,要求我们客观地记录、反映高校资产管理活动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系统性的档案管理活动出发,反溯资产管理实践中的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资产管理活动的水平。此外,系统性还要求我们将档案管理中的每个子系统放在整体中去分析其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出影响档案管理的关键因素,反溯出资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从而促进资产管理和资产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系统性视阀下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主要因素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剖析高校资产档案管理活动,可以将其整体分为主客体二大因素系统,每个系统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主体系统主要解决“谁”,即由“谁”来主导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客体系统则主要解决“什么”和如何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

(一)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主体系统

主体既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也指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一般而言,事物的主体似乎是明确的,而就高校资产档案管理来说并非如此,其管理主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理论探讨方面,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截止2013年底,仅检索到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相关论文20余篇,未见有文献对此作出明确阐述;在管理实践中,很多高校并没有明确专门的部门或个体负责这项工作,造成大量的资产档案,特别是资产使用档案无序保管,开发利用率低下,需要我们以系统性的方法加以剖析,明确责任主体。

1.组织系统。高校学校层面与资产档案管理密切相关的部门主要是档案和资产二个部门。那么谁应当是责任主体呢?这个问题在许多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资产管理档案是学校档案的一部分,按照档案法规的要求,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应当负责起管理责任;而按系统性分析,资产档案管理活动是具体的资产管理活动的映像反映,那么资产管理部门也应当是资产档案不可分离的管理主体之一。也就是说,资产档案管理应当是二元主体,关系到资产和档案管理两个组织系统,两个责任主体。由于高校档案管理的内容十分庞杂,量大而人员不足,而资产管理专业性十分强,资产档案管理的主体工作需要依靠资产管理部门完成,应根据二者的职能进行合理分工。档案管理部门主要承担组织、协调、指导职责,而资产管理部门则在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主要负责资产档案资料的收集、筛选、整理、归档和开发利用工作,从而形成二元主体的组织系统。

2.人员系统。明确了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组织系统,那么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自然应当承担所在单位的资产档案管理职责。学校档案馆(室)应明确专人负责资产档案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资产管理部门应有专人负责资产档案资料的收集、筛选、整理和开发利用;各二级单位的资产管理员应在兼职档案员的指导协助下完成本部门的资产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

(二)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客体系统

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客体系统指该档案管理实践中除主体系统外的客观事物。按性质可分为三大体系。

1.内容体系。即高校资产档案的全部内容范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产形成档案,指在资产产生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料,如各种论证报告、批文、合同书、安装调试记录等。二是资产使用档案,指在资产使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料,如各种操作规范(标准)、使用记录、保管记录、维修记录等。三是开发利用档案,指对资产档案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挖掘、加工,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料。资产档案的内容体系实际上是资产从形成、使用、运行、灭失到信息利用的全部过程在档案管理中的映射,是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核心部分。

2.运行体系。指对高校资产档案管理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包括资产档案管理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资产档案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监测考评体系等。也包括档案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等。3.保障体系。指高校各部门为资产档案管理提供支持、帮助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如学校支持档案管理的政策、经费、人力和技术保障等等。

三、高校资产档案管理子系统在实践中的相互关系

尽管我们用系统论的方法将高校资产档案管理体系分成主客体二大系统,其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有其内在的边界,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一)主客体的关联性

对一件事物而言,主客体之间总是相互伴生、相互关联的,高校资产档案管理亦是如此。高校资产档案管理部门、岗位和人员的存在或变化是为完成资产档案管理工作这个客体实践服务的;主体在认知和行为能力方面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客体质量。反之,客体的变化,会对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只有主客体协调一致,才能促进事物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主体要素间的依存性

如果我们将高校资产档案管理主体的组织系统和人员系统视为二个要素的话,它们之间应是一种依存关系。从要素产生的角度看,设置一定的资产档案管理组织或岗位,是因为有一定的档案管理工作任务,需要有相应的人员去完成;人员职责也要根据组织或岗位目标与工作任务来安排,二者相互依存。从事物发展的角度看,资产档案管理组织、岗位和工作任务发生变化,人员也应随之调整,否则会出现有岗无人或有人无岗的情况,影响工作的开展。

(三)客体系统中的整体性

客体系统中的几个部分是根据高校资产管理实践工作性质的不同所作的人为划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这几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容体系不明,我们会迷失工作目标;运行体系不畅会导致工作程序混乱;保障体系不力,工作就会失去支持。另一方面,整体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水平最高的那部分,而是决定于水平最低的那部分,“短板”决定整体水平。

四、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一)主客体边界不清

由于大多数高校对资产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对其主客体的作用认识不够,建设投入不力,造成主客体边界不清。主要表现为三种现象:一是部分高校至今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档案管理部门或岗位,造成主体缺失,客体质量十分低下;二是虽有具体的责任部门或岗位,但客体建设不力,作用不明显;三是系统性不强,用政策代替制度,用人员代替岗位,用运行中的做法代替岗位职责,用部分成果代替整体水平,造成整体水平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各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加大宣传,游说力度,让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资产档案的巨大作用,支持相关部门进一步明晰责任主体,完善客体体系建设,促进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主客体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主体建设不适应客体要求上。从近年监测的数据来看,各高校的资产动辄数以亿计,这些资产在形成、使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档案信息,需要有专门的部门组织人手去管理。但从各高校的管理来看,很少有学校设置专门的资产档案管理部门或岗位,专职人员职数几乎为零,从而造成大量的资产档案信息缺失、变形或掩藏。建议各高校应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对学校的资产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设置、调整岗位和人员职数。

(三)子体系水平参差

第9篇: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 保险公司的合规风险管理研究 浅议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 保险公司的合规风险及其管理 浅议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合规管理的挑战与实践 浅谈构建保险公司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的必要性 保险公司管理新规出台在即 论合规经营是保险公司永恒发展的主题 关于对大连地区保险公司合规经营的几点思考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优化研究 当前保险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对策研究 基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研究 保险公司财务集中管理问题研究 保险公司成本管理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河南:保险公司经办新农合业务 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略论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浅析 保险公司顾客资产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7-09-20.

[3] 刘新军.保险公司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以ZH公司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第19页.

[4] 张大治.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实施研究[J].管理视野,2008.1.第102页.

[5] 陈音子.合规风险管理原则的几点思考[J].上海保险,2007(07).

[6] 梁嫦娥.保险公司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 黄振宇.浅议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J].保险研究,2008.

[8] 李祝用,鲍为民.保险公司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保险研究,2006(05).

[9] 李伟.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工作理论与实践[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0.

[10] 王,董昭江.论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及其实现机制[J].金融研究,2007(3).

[11] 魏振玲.刍议保险公司合规管理体系[J].金融时报,2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