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注册会计师重点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次外出实习,我感觉收获特别大 。第一 :收集了很多教学素材案例,在审计过程中,一旦我发现有对我以后教学有用的东西,我都会用笔记本记录下来。故此,这次外出企业实习,我做的笔记就有3本。我相信这些素材将会对我以,后教学提供很多帮助。本学期我讲授企业单项实训课程,在授课时就经常顺手拈来我外出审计中碰到的很多案例感觉教学效果很好。第二:了解目前企业会计现状以及他们在做帐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种种舞弊现象。第三:向注册会计师学习了很多知识,对于我在审计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我都会虚心地向xx会计师事务所的老师询问,对于我提出的各种轰炸式提问,他们都很耐心地给予回答。第四:近距离接触,真正了解到对会计人员各方面素质及要求,为我以后在讲授课程时对于授课内容如何有所侧重更有帮助。本次发言,张部长主要让我谈一谈目前企业对会计人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知识.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电算化知识
本次外出企业查帐,我发现大部分企业已实现用电脑做帐,而且大部分企业公司都是采用金蝶财务软件做帐,少部分采用用友软件做帐。故此,我们应重点加强这方面知识讲授,让每位同学都能达到熟练运用这2个财务软件.既然是用电脑做帐,对打字速度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学生每分钟要达到40-50个字左右。
二,税务知识
本次外出企业查帐,我发现很多公司因为规模较小,只设有一名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可以说是一名多面手、做帐、报税等均是他的工作。所以,我们以后应加强税务知识讲授,尤其是税务实务操作练习,教会每会学生如何申请报税、计税、缴税、尤其是几个主要税种,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等更要重点讲授。
三,出纳方面知识
由于我们的学生学历较低,很多同学毕业后只能担任出纳,故此,对于出纳工作主要职责(如登记现金日记帐、银行存款日记帐、保管库存现金、有价证券、空白发票、支票印章)以及应具备技能(如点钞、计算器、辩别真假钞票)等应让学生熟练掌握。
2014年7月,科技部了《科技部关于四起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典型问题的通报》,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了处理。对于项目承担单位促进科技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起到一定的警示的作用。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薄弱,专项资金监管缺失
专项资金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部分项目承担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对科技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监管缺失,从而造成科技人员使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的发生。
(二)挤占挪用科技经费
对于一些随意改变支出用途资金,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事后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材料究竟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无法界定,如购买笔记本电脑等,既可以用于个人生活,也可用于科研项目,为科技人员在日常工作提供便利。
(三)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违规使用
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专项资金用途和使用管理规定了解的不多,对专项资金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只是简单的事后的票据报销。有的单位没有专项资金使用的详细的费用预算和结算,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支出,更多地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如果能够通过费用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支出控制,并且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四)项目资金违规外拨201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要依法依规使用项目资金,不得擅自调整外拨资金,不得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不得通过编造虚假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不得通过虚构测试化验内容、提高测试化验支出标准等方式违规开支测试化验加工费,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应付财务审计和检查”。部分单位存在将项目资金违规外拨,签订虚假合同或协议,套取国家科研经费。部分单位科研项目重视立项,轻项目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未严格按预算执行而是将科研资金作他用,甚至在经费的拨付过程中,截留经费用或作抵扣其他支出。有的单位虚报项目套取财政资金,有的虚列支出转移财政资金,有的将专项资金存放在外单位,隐匿财政资金,逃避财务监督。
二、科技专项资金审计风险分析与防范
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承接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业务,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被审计单位为了获取专项资金或使专项资金顺利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可能存在管理层舞弊风险,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管理层舞弊风险。
(一)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在承接专项资金审计前,要客观、全面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与项目资金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获取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申请书、项目计划书以及与政府部门签订的项目实施合同书等相关资料,查阅相关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从而对申报或验收项目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根据项目实施合同中获取对项目实施情况相关的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制订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进一步确定专项审计的重要性,在专项审计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完善审计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和专项资金审计要求的各项指标,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由于项目资金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期间可能不一致,对于需要考核某个项目利润指标、营业收入指标和缴纳税金等相关经济指标时,需要对企业的该项目实现的利润进行分割,对期间费用以及增值税进项税等按合理方法进行分配,这往往就需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分配方法是否合理做出综合评价。在专项资金审计中往往涉及很多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如哪些费用开支可以在专项资金中列支,文件以及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中并未明确,在具体操作中也没有明确规定。某些单位则存在任意扩大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列支办公设备购置费及业务招待费等,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也无形中造成了“合法浪费”的现象。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审计人员应当掌握科研经费审计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国内外经验,强化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借助社会上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力量增强审计的能力,弥补自身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因此,项目承担单位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强财务报销审核,规范资产购置、材料采购、出入库管理等方面的流程,切实保障财政科研资金的安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提高执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
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执业人员成为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尽可能吸收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加入,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提高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逐步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加强对项目成员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助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最终都要靠执业人员去执行。因此,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可以增加执业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利于执业人员自觉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执业人员要廉洁自律,这对防范审计风险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始终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是保证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二是要与律师建立长久的关系,经常交流经验,以避免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控制风险尤为重要。
(三)购买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
中美大学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同。美国的大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涉猎人文、科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在入学前两年进行基础课的学习,到第三年才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公共基础课的比例达到50%左右。中国大学则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在大一就开始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公共基础性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小,在30%左右。美国大学将会计专业课分为一般会计教育课程和专门会计教育课程。一般会计课程较基础,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专门会计教育课程较精和专,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学习。而中国的大学通常将两者都放在本科阶段进行教学。美国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中有许多分析性的课程如财务经济分析、管理与组织分析等。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美国大学课程中选修课所占比例很大,甚至必修课都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激发学习兴趣。中国大学的课程则以必修课为主,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
美国大学在教学上倡导“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老师常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社会实践等方式授课。以小组讨论为例,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分组,课前老师都会告诉学生下节课要上的内容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学生需课后认真研习课本,翻阅大量相关资料并在组员之间讨论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堂上老师则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一般不评论对错,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逻辑。相比之下中国大学中会计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死板。一般来说老师对照课本讲解一下概念等知识点,学生上课过程中记一下笔记,课后则对抽象的理论一知半解,只能对照课本和笔记死记硬背。
美国大学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影响力较大的会计职业团体(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公司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定期发表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报告,提出新形势下对会计的新要求,各大学根据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实践的需要。大学和实务界逐渐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关系,实务界帮助大学的教学紧扣实践,大学又为实务界提供理论支撑并输送实务界所需的人才。中国大学会计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强调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和框架,忽视实务操作和技能的培养。企业多数不愿意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会计实务能力低下。相比于刚毕业的高学历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更愿意招聘学历较低但会计实务经验丰富的本科生甚至是技校生。
教师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中美大学会计专业教师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中国大学会计专业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水平远远低于美国大学的老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师资培养的思路不同。在中国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往往一毕业就从事会计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接触会计实务的机会很少。而在美国大学普遍硬性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务经验。美国高等院校联盟规定:80%以上的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最近取得的相关会计实务工作经验。(2)兼职方面存在差异。在中国虽然学校允许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外出兼职但外出兼职的教师很少。主要是因为政策的限制和心理因素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做出规定兼职者不能作为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业务,这将导致教师在工作中受到阻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不高,大学中的会计老师到企业中做普通的会计工作难免会有大材小用和屈尊之感。而美国的大学则大力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外出兼职,甚至一些大学对教师每年的兼职时间有硬性要求,为的就是避免教师的教学脱离实践太远。(3)教师对会计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目前中国大学的会计教师侧重于理论的研究,撰写的论文也大多是纯理性的内容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美国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比较先进,具有一整套完善的教师竞争和激励机制,并且重视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在这种制度下有利于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关键词】 会计; 复习方法; 例题解析
历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最让考生头痛,因为较其他科目,它的难度及实用性都很强,分析近几年CPA《会计》科目考试的情况,是考试分数最低的科目之一。所以,在复习中把握它的基本命题规律、熟悉会计考试各类题型的特点,掌握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及逐渐强化应试技巧成为非常必要的一环,想要提高复习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全面研读大纲和教材,把握教材之精髓
教材是应试复习的主要依据,通读指定教材,其目的是了解教材体系,找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及疑点;逐章阅读指定教材,其目的是理解有关知识点,强化重点内容复习,突破难点。
考试大纲和教材是命题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考试大纲和教材包含了命题范围和标准答案,考生必须按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回答试题中的问题,否则很难得到高分。会计考试的特点是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因此考生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特别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在看书时,要仔细做笔记,把重点、难点、疑点加以归纳总结,从而让厚书变薄,并理解其精华所在。对于考试必考的知识点,如收入、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合并会计报表等内容,考生一定要深刻把握,能够举一反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研读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考生应合理分配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强调对教材的研读,是真正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并不是要求考生把教材的全部内容逐字逐句地背下来,研读教材主要是掌握教材内容的本质及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能够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做到知识融会贯通。研读教材时,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放过每个环节,并认认真真地做好笔记。对每章节内容,哪些问题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只作为一般了解,哪些要点要熟练精通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教材基本结构
2009年度CPA考试《会计》科目,做了微调,主要调整内容为:1.“金融工具列报”的内容不再单列,而是将相关内容分别归入“所有者权益”和“财务报表列报”两部分中。2.在总论中增加“会计科目及其设置”的相关内容,目的是为各会计要素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好铺垫,并提高可操作性。3.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部分的内容移后,由原来放在资产类中转入特殊业务类。教材结构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总论(第1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增加了会计科目一节。
第二部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和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第2—12章),内容是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相关的会计准则包括: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
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列报,包括第13、23、24、25、26、27章的个别报表、合并报表以及第23、24章等有关报表调整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
第四部分:特殊会计业务,包括第14—22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或有事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股份支付、所得税、外币折算、租赁。
(二)教材主要变化
1.第一章:增加了会计科目一节。由于这一节内容是新增加的,考生要特别关注,重点学习。
2.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核算这部分内容中,增加了内部交易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包括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抵销。这部分内容在旧教材中是没有的。考生要特别关注,重点掌握。
3.第二十章所得税:计税基础这部分内容变化较大,比如研发支出原来属于暂时性差异,在新教材中变为不属于暂时性差异。这一章的例题中,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变为25%,这是由国家相关政策变化而引起的变化。这一章还增加了存货等资产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处理方法。
新教材共有27章,与旧教材相比,在章数上减少了一章。旧教材中的最后一章内容,被拆散合并到新教材中的财务报告、负债等有关章节中了。除以上几点主要变化之外,新教材对旧版教材中错误的地方做了改正,增加或删减了一些字句,使得表述更为准确、精练。这些内容虽然不是实质性变化,也需考生在复习时注意。
二、选择复习方法
(一)分析近几年考题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按章节和题型分析近几年考题。通过分析历年考题,了解考试命题的思路,把握《会计》考试的规律性,并确定2009年复习的重点。但切忌无根据地猜题和押题。
(二)订立学习计划
订立计划,就是订立复习时间表,每天学习什么内容,看多少页,复习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自己心中要有数。没有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次看书都只看前几页,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劳无获。
(三)讲究学习方法
要善于总结规律,掌握问题的关键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教材的很多章节都是根据准则、制度及相关法规编写的,其语言精练、严密、逻辑性强,提高了教材的档次。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阅读教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考生在研读教材时应注意掌握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关键点。
第一,结合2008年的教材,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学习。特别是2008年教材与新教材不一致的地方、新增变化内容要作为重点去学习。在学习时,对于教材中基本的概念、理论、账务处理、计算方法一定要彻底弄懂,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基础知识答完了,才能做那些大题。
第二,要善于总结每章的知识点,每章的基本账务处理,然后,去做练习。考注册会计师必须是做大量的题才能熟练,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主观题才能做完。
第三,在学习时,要注意看准则原文、财政部编定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政部编写的会计准则讲解。新教材拿到手以后,认真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找出2007年和2008年教材的变化内容。
(四)加强练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做题。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适当地做一些典型的习题是考试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会计》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仅仅依靠记忆和自身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做一些典型题目可以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逐渐总结出考试的重点与规律,发现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做习题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教材上的内容,提高应试水平。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做一些典型的习题,如历年的考题。实事求是地说,历年考题最值得研究。当然,考生还应在市场上选择一本较好的习题集进行练习,但资料不宜过多,多了容易眼花,反而不利于学习。
三、避免复习误区
(一)“抓大放小”
《会计》考试考题覆盖面宽,考生要全面掌握书本内容,打牢基础,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问题,比如六大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问题。考生在复习当中要全面理解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它包括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不能仅仅注重记录的问题而忽视其他更重要的环节。
有的考生为了找捷径,只复习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和可能出小题的内容或不复习或下功夫不够。这样复习的结果,大大影响了考生考试成绩的提高。
“注重热点,突出重点,体现知识更新”,会计考试重点非常明确。投资问题、会计政策变更问题、会计差错更正问题、所得税会计问题和其他一些特殊业务的处理会成为会计考试的一些重点,在这些问题上要明确、熟练、融会贯通,同时与当年的新问题相结合。
(二)思维定式
有些会计工作经验丰富的考生,只习惯于从会计分录编制角度思考问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强,影响复习效果。这些考生应注意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期末计价、财务报告揭示和披露的全过程思考问题,提高应试能力。
有些考生很少接触会计实务,每天埋头于书本和练习题,而不注重周围经济业务实际,不注重企业会计事务当中的现实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它反映的一定是当前经济的现实内容,现实的经济业务事项如何真实展示和说明才是会计的重要问题。境内、境外上市公司的重大会计问题都很可能成为试题的考点。因此考生不能仅仅纸上谈兵,要注重实际问题,要参与会计实务的处理。
(三)盲目押题
有的考生凭侥幸心理,没有根据地推测当年考试命题范围,或者寄希望于辅导老师在串讲时押题。这样盲目押题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四、考前强化复习
在考前用几天的时间进行本科目的强化复习,目的是全面复习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及难点的复习和练习;强化有关知识点的记忆。
此外,在考试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战胜胆怯心理,认真填写答题卡,仔细阅读试卷,做题时,合理分配时间,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尽量做到会做的题一题不能错,该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笔者相信,考生只要树立信心,明确考试目标,按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复习、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应试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够顺利通过《会计》考试。
五、综合题解析
本例题综合考核内容: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案例资料】盛发股份有限公司系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盛发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除特别说明外,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所售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
销售商品均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交易价格为公允价格;商品销售价格均不含增值税;商品销售成本在确认销售收入时逐笔结转。盛发公司按照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盛发公司200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09年2月28日完成。盛发公司2008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经董事会批准于2009年4月25日对外报出,实际对外公布日为2009年4月30日。
盛发公司财务负责人在对2008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复核时,对2008年度的以下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有疑问,其中,下述交易或事项中的(1)、(2)项于2009年2月26日发现,(3)、(4)、(5)项于2009年3月2日发现:
(1)1月1日,盛发公司与甲公司签订协议,采取以旧换新方式向甲公司销售一批A商品,同时从甲公司收回一批同类旧商品作为原材料入库。协议约定,A商品的销售价格为300万元,旧商品的回收价格为1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甲公司另向盛发公司支付341万元。
1月6日,盛发公司根据协议发出A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格为300万元,增值税额为51万元,并收到银行存款341万元;该批A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50万元;旧商品已验收入库。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341
贷:主营业务收入29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借:主营业务成本150
贷:库存商品150
(2)10月15日,盛发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向乙公司销售一批B产品。合同约定:该批B产品的销售价格为400万元,包括增值税在内的B产品货款分两次等额收取;第一笔货款于合同签订当日收取,第二笔货款于交货时收取。
10月15日,盛发公司收到第一笔货款234万元,并存入银行;盛发公司尚未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该批B产品的成本估计为280万元。至12月31日,盛发公司已经开始生产B产品但尚未完工,也未收到第二笔货款。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234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
借:主营业务成本 140
贷:库存商品 140
(3)12月1日,盛发公司向丙公司销售一批C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100万元,增值税额为17万元。为及时收回货款,盛发公司给予丙公司的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假定现金折扣按销售价格计算)。该批C商品的实际成本为80万元。至12月31日,盛发公司尚未收到销售给丙公司的C商品货款117万元。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 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借:主营业务成本80
贷:库存商品 80
(4)12月1日,盛发公司与丁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向丁公司销售一批D商品。合同规定,D商品的销售价格为500万元(包括安装费用);盛发公司负责D商品的安装工作,且安装工作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月5日,盛发公司发出D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D商品销售价格为500万元,增值税额为85万元,款项已收到并存入银行。该批D商品的实际成本为350万元。12月31日,盛发公司的安装工作尚未结束。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585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
借:主营业务成本350
贷:库存商品350
要求:
(1)逐项判断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分别注明其序号)。
(2)对于其会计处理判断为不正确的,编制相应的调整会计分录(涉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的调整会计分录可合并编制)。
(3)计算填列利润表相关项目的调整金额
(“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及专栏名称;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答案及解析】
(1)逐项判断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分别注明其序号)。
①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②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③的会计处理正确。
④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2)对于其会计处理判断为不正确的,编制相应的调整会计分录(合并编制涉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调整会计分录)。
①借:库存商品1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
②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贷:预收账款234
借:库存商品1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4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5[(200-140)×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5
④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
贷:预收账款 500
借:发出商品3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5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7.5[(500-350)×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7.5
将上述分录合并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0
借:盈余公积22.5
关键词:应用性 会计 培养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规范性,需要较高的实务操作能力,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能解决具体问题。可是传统的会计教育,走的是一条精英教育路线,即重理论、轻实务,培养的会计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迅速适应会计岗位的需要,也增加了用人单位再培训的成本。笔者认为会计人才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应摈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的需求设置课程,以能力的提高为抓手,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走出新的路子。
一、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新出台的制度、法规没有及时体现
当前,会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仍是以书本为主,一本好的教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发展中常常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国家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出台一些规范和措施。虽然市面上的会计专业教材种类繁多,但这些新内容在教材中往往不能及时引入,老的内容没有得到更新,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些麻烦。
2、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过于陈旧
如今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边听边做笔记,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听取老师事先确定的教学内容,只能是“你教什么,我就学什么”,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结果学生不能灵活地掌握知识,只能片面抽象地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我们传统的考核方式也只是单纯地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理论,轻实践,无法看出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就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只是死啃课本,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会计专业的基础教师一般只讲专业课中一两门课,讲会计的不擅长财务,讲财务的不擅长会计,专业知识面狭窄。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校任教的,参加社会实践少,工作经验不足,往往在教学中凭主观想象出发,教条地照搬教材,而不能按会计的职业规范进行教学,往往给学生留下的只是含糊的概念,这种现状必须得到纠正。
4、模拟实验、实习流于形式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会计教学理念——重会计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实践教学,导致对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不重视。很多学校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停留于形式,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几点措施
1、加强教材建设,及时将新知识引入教材
在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业务,国家也不断制订出相应的规范措施,出台一些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和相关细则,它们的颁布和实施使得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会有所变化。会计教学应及时把这些新业务和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因此,选择知识内容更新的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应选择那些已将出台的权威性文件所规范的新内容引入且内容充实新颖的教材,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全面,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能够学以致用。
转贴于
2、转变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法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为了实现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互动,渗透融合,可将会计课程安排在实训中心完成,让学生边学边干。同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突出网络视频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二是改革考核方法,在考核中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式,把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的方式,把考核重点放在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角色,离开了教师,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对教师的配备上不是唯学历和职称所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应用性”/“实务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既要有一定的教学水平,有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既要有一定教学水平,有要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就是满足这样要求的师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引进和培养。引进就是从生产一线调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担任会计教学工作;培养就是选派教师到生产、管理第一线实习,到实验室进行实践锻炼,并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加强对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
4、加强校内、校外会计模拟实验教学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仿真模拟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50-02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被社会各界所接受,特别在工科专业的教学推广中成绩斐然,但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推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其瓶颈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应用等问题,本人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研究实践,以《财务管理与分析》课程为例,谈关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一、财经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背景
1. 财经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财经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听众,课堂表现为一本书一支笔,以多媒体为工具进行理论知识传授,配合课后练、期末卷面测评,完成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应用多年,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该模式的存在有其一定的优势和不足,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体系完整,理论知识系统,层次清晰,学科间适当融合。传统教学以学科体系的理论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关注知识的衔接和先后顺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分析能力,实现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认识。
(2)适应我国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及注册会计师等考试的要求。国家财政部或社会劳动保障部及其他行业部门举办的职业资格测试均以理论知识测试为主,重点测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恰恰满足了这一职业资格测试的需求。我国会计行业的职业测试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等,测试形式上表现为卷面笔试,传统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是按行业会计学科体系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与覆盖面,这正与会计资格考试的要求相吻合,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仍被广泛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阻碍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阻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就业的“瓶颈”是学生缺少“工作经验”,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会计岗位操作能力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能适应会计岗位的要求。那么学生的经验又是从哪里来呢?哪个单位又能主动为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过程呢?体统教学模式能满足这一要求吗?回答是否定的,不能。解决的根本办法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项目教学、理实一体、仿真模拟、课证融合、过程考核”教学模式,使学生能较好适应工作的能力需求。其阻力是广大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加之高职院校的经费及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新教学模式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对老教师是一种辛苦的实践与探索,其结果具有不定性,所以,老教师对此行为缺乏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阻碍了广大专业教师自身知识更新与专业岗位业务操作技能的提高。传统教学模式相对于老教师而言是一种熟练的工作,教学对象周期更替,多媒体广泛应用及欠缺实质性的教师考核机制,致使教师的工作变成难度相对较小的一种工作循环。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新知识的了解及岗位业务操作能力的要求不高,加之高校稳定的工作机制,使教师在安逸中丧失了自我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动力。可见,为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一种必由之路。
2. 财经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
财经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一般分为会计岗位工作方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方向、企业纳税申报与筹划工作方向及企事业单位基本审计工作方向等。目前,不同类型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面是相同的,即具有熟练的会计业务操作能力、较强的企业综合财务管理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但在中小企业中,会计岗位分工不明确,对会计人员的财务与会计核心能力要求较高,这与当前会计专业人才的教育有一定的差异,因为会计专业教学中重在突出会计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对财务管理综合操作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学生对企业理财的综合能力重视程度较低,认为只要做好会计账务处理就应付得了会计工作了,这一理念上的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可持发展及未来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
3. 财经类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财经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工商企业及各服务行业,拥有良好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具备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税款筹划与纳税申报、企业内部审计与验资、组织沟通协调等能力,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多岗位任务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学模式的选择应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现有的“黑板+粉笔、教材+笔记、讲授+试卷”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二、“工学结合”视角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主导,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2. 课程体系构建表现为知识的层次性与应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心社会实践。学生以岗位实践带动知识的递进,知识的递进又会促进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3. 成绩考核重在过程,实现学生的可持发展。高职教育的1221模式中的强调两个系统,即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与之对应的是证书教育和学历教育,进一步说明高职教育不只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教育,同时也是融知识性的一种学历教育,既反映基础理论的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又反映实践技能的程度,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交叉应用[2]。
4. 倡导标新立异,不求答案的唯一性,提倡问题的灵活与答案的开放性。学生能力培养体现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5. 主张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为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应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岗位模拟仿真、案例分析、调查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6. 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导师也是学习伙伴,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3]。
三、“项目教学、仿真模拟、课证融合、多元考核”的基本内涵
根据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构建“项目教学、模拟仿真、课证融合、多元考核”的全新课程教育模式,其基本内涵以《财务管理与分析》为例,剖析如下:
1. 项目教学:将企业财务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转化为若干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再细化为若干工作任务,同时把基本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各个任务的学习中,边学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2. 仿真模拟:教学中,采用公司模拟仿真的教学方式,即在开课前,班级同学自由组合,形成若干组,每一个组即为一个公司,公司中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划定工作任务;每一公司自选经营内容;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公司各自模拟运营,并在运营中完成学习任务。这一教学模式,实现《财务管理与分析》课程教学项目系统化。
3. 课证融合: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应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融会贯通,为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如《财务管理与分析》由《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分析》等三门学科课程整合而成,课程内容以中小企业资金运动流程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突出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既考虑职业发展的需要,也考虑行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保持知识的有序衔接,实现教学内容组织的课证融合。
4. 多元考核:课程构建“过程考核+终结教材、校内考核+校外考核、业务操作+职业考证”相结合的测评方式,突出岗位工作任务的操作能力的考核,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降低知识测评的比重,加强对学生日常任务学习的引导。
在“工学结合”视角下,“项目教学、仿真模拟、课证融合、过程考核”的全新课程教育模式的形成,诠释了新的就业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对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全新教学模式实施条件
1.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全新教育模式推广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解岗位、认识岗位、完成岗位任务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学会沟通的平台,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创造了良好的职业氛围,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创建虚拟企业,设置仿真工作岗位,营造全真模拟的教学环境,配套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教学软件,实现“项目教学法”下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及模拟仿真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基地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要创建一个开放的,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4]。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开发校企合作方式,如技术咨询服务型(教师为企业服务)、带薪劳动力支持型(学生顶岗预就业)、产学研合作型(院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等,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战空间,为学生的零距离上岗提供了坚强后盾。《财务管理与分析》课程教学就是在校内的虚拟企业模拟运营,校外实训基地的岗位任务实战中完成的。
2. 工学结合的配套校本教材建设
目前市场上大多是学科体系下的教材,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为特色,即便有一些挂着“工学结合”名目的教材,其核心内容也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是相关章节变成项目,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尤其在具体工作任务操作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校本教材建设则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在专业技能操作方面有所突破,满足“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要求,从而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专业推广和应用。《财务管理与分析》校本教材的建设以一个企业为背景,按企业资金流程为主线,将各企业资金运动环节细化为若干关联的任务,融知识于任务为一体,实现知识学习与任务完成统筹兼顾的教学功能,较好的解决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拟在财经类专业推广的瓶颈问题。
3.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关注师资队伍建设,保持合适的专兼教师比例,构建合理的教师梯队和双师结构,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同时要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带动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促进兼职教师较好的发挥作用。
4.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引入现化化的教育手段发,如教师博客、MSN、移动QQ、精品课程网站、电子邮件等形式,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全新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基本的设施保障。
参考文献:
[1] 姬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9).
[2] 张尧学.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R].2009.
【关键词】职业能力 财务管理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市场的日趋完善,各类企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与各方关系日趋复杂,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据前程无忧和ACCA联合开展的《经济危机下中国财会人才就业状况调查》的报告显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时候,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被雇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调整其财会管理队伍,加大财务管理对业务方向的干预和指导。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式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财务管理人才需求,高校必须搞好财务管理的教学改革,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
一、职业能力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个部分。职业专门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关键能力,与纯粹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于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促进职业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人才应该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应用数学等专业知识,其专业技能一是职业技能,包括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相应的岗位技能资质水平等。二是管理技能,包括对人、财、物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技能。三是协调技能,学会与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员工以及企业其他各环节的配合技能。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创新和周密的思维能力,三是工作能力,四是崇高的道德素质。鉴于以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考虑,财务管理人才应该在培养目标定位、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充分体现财务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主要环节
贯彻“以经济发展为依托,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思路,考虑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要求,我们将财务管理的教学沿着内容如何讲授---过程如何体现--形成何种变化这一主线总结为“六讲”“三式”和“四变”。“六讲”即课堂讲解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讲要点、讲疑点、讲思路、讲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学弄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实行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三式”即: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及时反馈学习信息,这样形成 “四变”,即变单项灌输为双项交流;变简单作业为复杂作业;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变重视记忆训练为原理应用。具体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环节包括:
1.教学主体设计
课堂教学中推进“双主体”模式,即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处于主动地位,在课堂中经常角色转换,相互提问,相互沟通,互为朋友,互为师生,达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完美统一。
2.教学理念设计
紧紧围绕财务管理人才职业专门能力的培养要求,确立“重在实际运用、贵在能力素质”的财务管理课程建设指导思想。通过介绍背景知识、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课堂师生互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设计
《财务管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要能够在企业实务工作中熟练加以运用。课程采取“分层模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本科生,在教学内容构建、教学重点布局方面加以重点区分。课程教学除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更强调其实际运用及财务管理前沿知识点,即要求学生掌握货币时间价值、风险衡量等基本原理后,按知识模块把握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内容。课程讲授中注重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尤其注意处理好与管理会计等课程的交叉重复内容的安排,将本量利分析等放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进行讲授。
4.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课程紧紧围绕财务管理人才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针对学生毕业去向,或者考研,或者就业,注重在授课内容中增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或考研的内容,对教学内容加以扩充,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基本素质,使学生达到会计师应具备的财务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打下扎实基础。
5.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研、撰写财务管理方向的学生论文,开设财务管理实验。针对财务管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精选财务管理实务案例,在课内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研讨。
6.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
课程教学中注重将基本理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同贯彻规范相结合,将课堂讲授与网络现代化电教媒体教学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相结合。实行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适当运用主题演讲、辩论赛、小组调查和案例讨论式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教学中,为鼓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人风采的“我所理解的企业财务人”主题演讲教学实践环节。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性作用,又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达到交流思想、互通有无、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实现理论课教学的升华。结合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缺点这个重点内容,以辩论赛形式组织讨论。讨论时,将学生分为正方(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反方(利润最大化),并选出学生评委,进行辩论赛。在讨论企业各种筹资方法的具体运用时,采取小组调查和上台演说的形式,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各组分别设调查分析者,报告撰写者,上台演说者,各组选出评委和教师一起评判各组的调查分析效果。课程教学每章都应设有导入案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内容讲授,其间及时穿插相关案例,每个重点章结束后,由学生上台进行总结交流,再由教师加以补充修正,最后留出课后思考题。这样既锻炼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又加强师生互动环节。课程考核方式应采用平时考勤、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了财务管理学习网站,多个教学平台的综合运用,提高了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果。
三、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及其改进
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感受与反馈。为了解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好地深入开展财务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我们对08会计本科专业学生进行了财务管理课程学习状况的凋查和分析,旨在得出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财务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本次调查时间是2010年5月18日,调查对象是08会计本1、2班学生,调查人数为90人。调查结果显示:
1.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很高
绝大多数学生对《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感兴趣,占91.14%,表明能否很好掌握某学科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60.76%的学生喜欢某门课最看重的是其可以学习很多知识,17.72%看重教师讲课生动,21.52%看重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个因素。学习这门课程8.74%的学生要求是对财务管理知识有一些基本了解,13.92%要求能理解掌握财务管理知识,有77.34%的学生要求是能运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企业实务问题。尤其现阶段对于考各种证书有70.89%认为很有必要。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普遍比较务实,注重自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状况较好
上课时,有80%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课,81.01%的学生会做笔记,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83.54%的学生会选择上网搜索或查找相关书籍或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加以解决。除了上课讲的内容外,有65.82%的学生会去自学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对日常学习有73.42%的学生有计划,对待考试有60%的学生认为是靠平时积累,有36.71%的学生属于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学习状况较好,从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不难看出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判。
3.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评价尚可
有70.89%的学生对课程教学中引用的相关案例感兴趣,对课程中的小组调查作业和学生上台总结重点知识分别有59.49%和67.89%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增强自身能力,数据表明这些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以增强实施效果。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今后应继续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期末成绩由“一考独大”改为综合评定,平时成绩的比例适当加大,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避免考前突击应付了事。在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上,教师应针对财务管理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多样化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充分体现财务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孙德美.谈《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OL].202.207.96.
9/open/jxyj/jxyj_6.htm
[3] 彭云. 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 [J]. 消费导刊,2007(8)
[4] 李.顺应财务管理发展趋势深化财务管理教学改革[J].科 技促进发展,2008(5)
本文是河北省高等学校2010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2010325。
作者简介:
【关键词】经济法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经济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和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实教学中由于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使经济法教学与非法学专业的实际相结合,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安排问题
安徽中医学院目前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药品营销(专科)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经济法课程。其他专业也有在任选课中选修经济法课程。但是课程安排存在问题,一是经济法开设之前,一般只是在大学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介绍过少量法律知识,学生在几个学期之后再上经济法课程时已经基本忘记相关法律基础知识。二是教学计划中的学时数一般只在54学时左右,而贸易、营销、信管专业学生除基本经济法的课程知识外,还有大量相关民商法知识需要补充。这使得经济法教学学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2、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教材问题
经济法是法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法,现有大学教材的编排与设计一般参考法学专业教材,使得现存版本教材很多理论性较强,另有部分经济法教材则财会金融类内容较多,还有一些经济法教材无所不包,所有与经济有关的法律都涵盖其中。我校在几个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使用过人大、高教等出版社的数种教材,既有法学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法教材,也有通识性较强的经济法概论教材,但是通过调查,学生反映教材使用效果均不理想,不能和我校相关专业的需要相适应,常常出现学生想学的书上要么没有要么理论性太强要么很简略,不需要学的内容在书上占了很大篇幅。
3、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问题
传统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理论传授为主,结合课堂案例教学,偶尔布置一些课堂讨论、课后案例分析等。而案例教学过程中,也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无法参与或根本不参与,仅有的实践性教学课堂案例教学也变成老师的一言堂而无法形成良性互动,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此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不强,教学实效不高。经济法教学的目的在于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经济法律的实务能力,但是在我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中移植法律专业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实训方法,或者直接旁听法庭的开庭审理等教学方式由于学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可操作性不强。因此经济法课程的传统教学就欠缺实效性。我校经济法课程较早开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实践发现,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显示速度较快,信息量大,学生的思维往往跟不上授课进度,从而削弱多媒体教学所应有的教学效果。由于很多学生记笔记没有重点,整个上课的过程就成了老师课件内容的翻录,对于真正课堂上讲授的,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反而没有很好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现,刚刚讲过的知识点,学生很认真地记录在笔记上了,但在随后讨论案例的时候学生却无法作正确的回答,其实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机械地进行了记录,根本就没有理解。
4、非法学专业学生层面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个别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热情和动力缺乏。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对经济法这门课程不太感兴趣,听课的动力完全来自于考试的压力甚至是学校的纪律约束。原因就是有些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并没有把经济法作为自己的专业课程来看待,觉得学习经济法就是学习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或者就是为了普法教育。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缺乏热情和动力。
(2)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效果不明显与前面一类学生不同,还有一类学生是对法律知识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动力。这类学生不但上课认真听讲、勤记笔记,课后经常会问老师有关法律的各类问题。他们有些是基于本身对法律的兴趣,还有一些是基于考证的压力。目前,无论是考注册会计师、审计师还是经济师,经济法都是一门必考的课程,所以这部分学生对经济法相当重视。但是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认真听课却没有达到听课的效果。究其原因,关键是学习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死记硬背,没有将知识融会贯通,或者纠结于个别词句的理解,当碰到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试题时,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3)学生法学基础知识薄弱,对法学思维方法陌生。因专业培养目标所致,没有也不可能在课程设计中开设经济法的前沿法律课程,诸如法理学、民法、商法、行政法等背景法律知识缺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吃力,故部分学生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极其有限的学时中,既要补充大量法律常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同时要完成既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完成的难度相当大。
二、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安排提前
鉴于我校非法学专业关于法律知识的课程一般只有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建议将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前移至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这样学生关于法律的基础常识遗忘较少,教师授课时需要重复法律基础常识的情况会有所减少。
2、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和就业需要有所取舍
在专业总学时数受限,经济法课程学时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如果要面面俱到肯定是不现实的,很容易泛泛而谈导致成为普法课程。就目前条件下,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通识性经济法教材,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就业需要,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是较为可行的办法。如国际贸易专业在经济法教学时就应该较多讲授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法、合同法等民商法的内容,而对财政金融法方面的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学。
3、抓好课件的制作,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的成败在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件质量的好坏。因而课件的制作不能只求精彩漂亮,图片多,动画多,必须实用。笔者认为,课件制作必须要体现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式、交互性、现实模拟性优势特征。同时,课件的开发与应用应当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灵活性,制作课件时要注意给教师留下课堂发挥的空间,不要事无巨细把全部教学内容都放到课件内。而是必须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学习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的培养相当重要。对法律条文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永远是学习法律的最低层次,就算全都记住了,在碰到真正问题的时候也无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低下,教学效果差。压缩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增加学生认识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从而解决单靠教师课堂讲授不能解决的问题。经济法内容多,教师面面俱到都讲的话,不易区分重点,学生也把握不了重点。如果教师能按教学大纲把应讲的内容归类,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以研讨为形式,教师与学生同步思维。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①夏雅丽,《法学教育改革谈》[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②卢运辉,《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法学研究》,2006(10)
③黄勇、王刻铭,《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法教学质量探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④顾博,《浅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
⑤赵美珍、刘永宝,《经济法教学改革的三个视点》,《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6)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教育 问题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会计教育历经了跨越式发展,从建国初期设有会计专业的大专院校53所与5500在校生,到2005年508所与571539在校生。在571539在校生中,高职高专(以下简称高职)353734人、本科生208145人、硕士8745人、博士915人。高职人数占当年的总人数达61.89%,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是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会计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截至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持证会计人员1200万人,很大一部分会计人员是由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动态化、环境多变化、需求差异化和竞争白热化等趋势的加剧,会计人员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能否应变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这是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检测,也是对我国会计专业教育质量的检查,尤为突出的是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严峻考验。基于此,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系列发展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会计教育和会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会计教育目标及对策李心合(1998)对我国会计教育现有目标进行了定位和评价,并就西方会计教育目标演进、层次差异、毕业生质量特征作了研究。林昊(1998)认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多层次的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W.SteveAlbrecht(1998)提出了帮助会计教学在高速变化环境里生存的对策。王光远等(1999)对会计教育培养通才与专才之争进行分析,认为应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培养专才。
(二)会计教育发展前景杨有红(2000)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从分析影响会计的因素着手,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是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演化的世纪,这种演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能够满足以高素质为依托的综合分析与判断的需要,而这种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方式的变革。石本仁(2000)进一步分析了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孙铮和王志伟(2002)指出了我国目前大学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会计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刘永泽和池国华(2008)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价,并总结了我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的成就,分析了会计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相应对策。
(三)会计领域教育迈克尔,戴尔蒙德(2005)认为,新兴经济要求会计教育和科研工作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会计实务的需要。会计课程应该成为商学院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会计教学、科研在与实务界建立更紧密联系的同时,应该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扩大研究成果对实务工作的影响。学术界和教育部门对革新的推动有助于会计学术研究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继续发挥关键和积极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发展定位不准确我国现行高职会计教育仍然沿用本科教育模式,学生人校就进入“生产车间”,进行“标准件生产”。高职院校没有对专业、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发展定位不准,职业性和专门性不强,缺乏针对性;思路不清,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现有会计教育无法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而,难以培养出操作技能强、理论过硬和实务操作水平高的毕业生,从而导致“会计学习难、会计操作难、会计就业难”的恶性循环。高职会计教育理应区别于本科教育,重心应放在能力培养上。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由于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学生学习三年,一般校外实习在半年以上,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足两年半,而会计教育仍存在传统大专办学理念,公共基础课面面具到,目前大多数学校开始基础课和专业课近三十门,对于英语和数学等课时开设过多,过分强调基础教育。因课时有限,无法保证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观念沿用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忽略了高职教育应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层次教育理念。没有从高职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需求出发,对于一些对会计岗位没有实际意义课程,是否应该被对企业会计岗位更有价值的课程所取代,数学、英语课时能否适当减少,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课程的教育是否适当加强,应做到理论够用即可,着重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突出会计专业的特色,重视专业教育,尤其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税法与税务会计等。
(三)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高职会计教育依然沿袭中职或普通专科会计教学的传统,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显然不能与目前会计教育环境相适应,无法实现会计教育应有的培养目标。大多数教师仍以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缺乏兴趣和耐心。重复听课、作业、考试“三点一线”的模式。这种以“填鸭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事倍功半地降低了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严重影响了会计教育的教学和学习目的。在教学方式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与社会需求、实践、学生就业脱节;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教师写板书或者PPT演示、学生听讲或者记笔记的这种模式,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更不能锤炼学生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四)实验实训体系层次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会计教育在强调理论的基础上,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套先进、科学完整地试验实训体系作保证,才能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职业型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投入小、见效快,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会计专业,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对实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这与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高职院校忽视了试验实训体系,在这方面投入甚少,大部分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实训和少量的电算化模拟操作,不仅在模拟实训的时间上不合理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另外实训的内容单一,仅侧重于工业企业日常核算的处理。同时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短缺,无法开展有效地会计实训,对于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设备等会计仿真实训则很少。
(五)教材建设开发薄弱“三改一补”是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四条发展路径。一“改”是改革高专,将高专办成规范化的高职;二
“改”是将有条件的成人高校办出高职特色;三“改”是通过现有职业大学扩大办学规模,提倡联合办学;一“补“是发挥少数重点中专的优势,办高职班。高职院校底子薄、起步晚,财政支持的力度也不够,导致课程体系的构建、教材的建设都滞后于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发展,各学校要么在中专会计教材的基础上增添部分理论;要么采用会计本科系列教材,以此作为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教材。在离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下,面对新的教育使命,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阻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是学校发展的“软件”,也是发展的“硬件”。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师资结构、教师知识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精通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极强的实践性知识及施教能力。因而高职院校需要一大批具有双重能力的“双师型”人才,但在高职院校中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多,“能工巧匠”更少,大多数会计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走进高职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些教师会计实践经验很少,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明确会计专业定位专业定位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当务之急要明确专业定位。通过近期对就业市场和企业调研,结合高职院校特点认为应以培养小型企业会计人才为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会计具有实战型、一专多能、独当一面的特点。具体要求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能力、编制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分析的能力、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处理纳税问题和报税实务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能力五项是小型企业会计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对高职会计专业和小型企业会计需求相关性分析,认为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分别是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外交流、人际交往与书面文字方面的基本素质,其中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和协作是最重要的。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高职会计教育应突出能力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中,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一是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基础等;二是专业主干(核心)课,选择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税法等几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三是公选课,主要是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些课程。建议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可以在专业的基础上搞特色化,如会计班:会计方向、审计方向、税务方向,甚至可以开设重点班(综合方向),不但要求会计人员是专才,而且需要是通才。同时也是配合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关键,也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提倡新型的师生关系,变教师“指挥者”的角色为“引导者”角色,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从教师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学生的观点出发来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要求学生去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认知情感、学习的自我成就感以及将对求知的欲望融合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内生机能来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相融的教学方式。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以及计算机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概括性,同时也能使远离实践环节的学生感受到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注重知识接受的同时更要注重操作能力,可采取如案例分析报告、讨论发言、实验设计、总结报告等多种的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大实训投入力度高职教育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应将会计模拟实训作为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中心和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这是保障高职会计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由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会计类人员从业人数有限,所以各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引入会计事务所和记账公司,为学生创造实训条件。在试验实训教学环节,应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实践教学可以穿插在平时的理论授课过程中,在注重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实践性课时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会计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同时也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人手,剔除那些与本专业关系不密切的内容,选择那些在实际中使用频率高且比较重要的内容。并且还要拓宽会计模拟实训内容,改变单纯的工业企业模拟实习,让学生熟悉并进行以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贸企业等为模块的实训,同时加强学生相关税务申报知识的学习和锻炼。这样使学生针对不同经济类型的会计核算进行模拟实习,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需求。
(五)开发特色专业教材为适应高职高专的快速发展,弥补高职会计教材建设的空白,众多的高职院校纷纷出版了各种版本的会计教材,但与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突出实训和操作技能教学,结合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财经法规要求,编制―套难易程度适中的专业教材。在高职会计教材建设上应做到以下方面:(1)教材的开发应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能及时根据知识的更新调整相关内容,体现经济发展和会计实务发展的要求。要以“够用”为度,删减掉那些证明、演算及推导的过程,而应增加些实例,通过实例来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2)教材的内容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教材的编写可有会计教育界和会计实务界人员的共同参与。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教材的理论宽度和深度,又能反映会计实务处理要求。可以在每一章节设有开篇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出学习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通过任务或案例引入,进行分析后引出章节学习内容,使学生学习能够有的放矢;在主体内容中尽量和实务做好对接,增强教材的应用性;每章附有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课后还有实训或案例分析,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开发以就业能力和实训技能为本体的立体化教材。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高低。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一支既有丰富教学阅历、又有较高实务能力的教师队伍,因而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此,应鼓励教师参加社会上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和教师业务水平。加强青年教师的高学历教育和脱产进修学习,调整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会计教师可以兼职做会计工作或前往企业挂职锻炼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在会计教学中,保持一定量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社会上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