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关注网络舆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领域和课题;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准确把握其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以规范和引导,着力做好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规范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新闻评论、BBS、微博等。网络舆情的迅速形成会对高校本身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这时候任何不适宜行为,都容易对高校本身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生集结滋事”,网上热炒一些绯闻,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要看到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加以规范和引导。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一)校园内外突发事件的网上讨论。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校园内外突发事情,主要包括在社会上和校园内突发的与学校有关的或者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在网上开展讨论,不顾后果妄加指责。
(二)与高校师生员工利益密切相关事情的网上诉求。校内学生评先评优、入党、就业以及人事、财务、住房分配和职称等制度改革也容易形成网络舆情,同时教学管理改革、学生就餐、住宿、水电供应等后勤管理与服务常常是网上诉求和民意集聚的热点和焦点。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复旦大学学生宿舍装空调的事情就是网络舆情的一个小的缩影。
(三)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心理特征,易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更容易就某一大家都感兴趣的热点事件达成共识,从而引起热议的连锁反应。
(四)高校网络存在漏洞。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够成熟,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仍然存在缺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任何责任,是造成他们肆意宣传,大发“感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自由性和限制性。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体推出信息的单一方式,由受众自由拉出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但同时也使得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使得以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的特点。但在一些情况下,有些学生也会顾虑学校的严格制度,稍微有所收敛,程度上起到了限制作用。
(二)群体性与开放性。在网上持有一种思想政治态度的人数集聚到一定的量,集中反应一个群体的态度,就能引发一种网络舆情,使得网络舆情具有群体性特征。同时网络也是开放的,每个师生员工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对校内外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隐匿性与多样性。网上表达的舆情信息虽然公开透明,实实在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受众,但是信息的人一般都不署其真名,具有隐匿性、虚拟性。而且师生员工关注的热点不相同,关注的内容也有差别,这必然使网络舆情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四)实时互动性。网络舆情形成速度快、时间周期短,而且参与方便,容易彼此交流,灵活互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互动,便捷程度大大加强。
(五)可控性。利益主体、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体现不同利益的主体必然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相互碰撞,然而校园网络舆情可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和办法来引导、控制,使其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即使网络舆情出现一些令人不甚满意的情况,只要规范引导也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规范与引导
(一)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
1、提高网络舆情监控的技术水平。网络舆情信息的技术管理主要体现在利用技术手段对网上包含不良和非法内容的舆情信息进行封堵和过滤。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管理要使论坛有专职版主值守,来负责对所有用户发言进行及时审核,同时要加强硬件与技术保障,并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校园网站管理,特别是要注重在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的开发与网络舆情模型库、案例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上加大工作力度。 转贴于
2、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制定的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健全,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因而,高校的校园网络制度建设没有完备的指导方针可参照,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研究,不断修改完善,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制机制,规范校园网络。
3、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校园网络论坛是学生网民交流讨论最活跃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既要保证学生的言论自由,又要防止有害舆情信息的散布,由此看来论坛版主的管理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版主除了制定本版的版规外,还要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设置和引导,对论坛内容进行审查,对不合要求的帖子进行删除。全力打造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懂网络技术、会监控处置网络问题的校园舆情监控队伍。
(二)注意网络舆情的预警
1、收集信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总体要求是迅速、准确、深刻。管理者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反应要快,能够迅速地为学校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不能含含糊糊,也不能掺杂个人主观意见,要主次分明地反映信息;而且反映的信息要揭示大学生思想上深层次的问题,给校方的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分析舆情。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在对相关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技术来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从而全面了解学校网络舆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3、准确预测。在及时掌握校园网络舆论动态,探索舆情的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预测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对校园生活所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及早制定相应的消除负面影响的措施。
(三)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
1、培养提意见的领头人物。校园论坛管理员在校园网络中发现培养一批固定的网络,通过他们吸引一批忠实的读者,集中反映群众的意见。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网络问题,校方可以组织理论功底较好的老师来撰写相关文章或者进行访谈,通过他们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2、确立正确的参照人物。在不少情况下许多大学生仅依据自己的信念和经验尚不能明确自己应当对某些热点问题持什么观念和态度,因而在表达观念时有意无意地总是需要参照系。通过学校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为校园舆情发展提供参照系,营造正面的校园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舆情,规范校园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重视对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一些学生在寻求网络表达自由的同时,忽视了自由的界限,校园网络舆情酿成的群体性事件,与部分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密切的关系。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
高校思政教育是转播马哲思想的主要途径,如何将生硬的理论知识进行现代化语言的加工,怎样把传统的哲学教育转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门难题。分析当下高校网络文化特征,了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是把握获得改善教育主动权的最佳方式。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时刻握牢政治思想教育的话语权,是一门大学思政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语言艺术。
一、 网络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快速的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目不暇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止到 2011 年 12 月日,我们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5.13 亿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 2011 年已达 96.1% 。这以数据足以显示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带来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了解大学生的思维变化,有助于教师掌握课堂引导的主动权,不至于被动接受导致不尴不尬的境界,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探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举要先了解网络时代的三大特征,再对症下药。第一,虚拟性。网络平台的虚拟形式和不要求上网者真实姓名于身份的特征,给了高校大学生一个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虚幻世界。道德的约束力在虚拟的身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法律的影响力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也相对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给大学生健康思想的成长带来太多诱惑和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也展示了出来。第二,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基本以面对面为主。在互联网的世界,距离和虚拟的身份将有用的信息都隐藏了起来。网络时代的隐藏性间也虚化了互联网道德观和世界观的限制作用,网民可以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种挑战和威胁。第三,开放性。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和网络普及的根本原因。开放性促进了信息共享,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让大学生足不出户的了解、接受和专递信息。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因此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但是负面信息中的极端思想与马哲教育的核心思想相冲突,也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二、 思政教育语言艺术的转换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阐述自然取决于我们的阐述对象。”当阐述的对象发生转变时,马哲教育的方式也要跟着发生改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有着电子阅读快、信息接收广、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的特点。根据这样的变化,教师在教导思政教育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就只有等着被时代被淘汰的结局。
(一)转换思政教育中的案例分析,
其实只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马哲教育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历史的事例来讲解课程。教师在阐述的时候,可以加入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观点解剖、案例分析、立场阐述。从网络上找到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并不是难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展开,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社会哲学科学。例如马加爵事件的分析,就可以从道德审判和法律制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再从中进行目的性的引导,潜移默化的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适当引用网络用语,转变表达形式
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成加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思政教育。网络语言虽然稍显浮夸,但基本上也符合精简幽默的规律。实践表明,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的质量有效提高。恰当的使用网络语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 扩宽知识框架,丰富语言内容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想要丰富现有的信息积累相对比较方便快捷。教师在授课过程要注意自己知识储备的积累,不能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这样容易让学生怀疑已接受的知识,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讲课过程中,不宜局限于课本的案例分析。应该将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理解,也可以加入近代史的发展对现代的影响,可以纵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横向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见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丰富着理论知识的内容,还能促进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也能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马哲理论知识积累。还能引导学生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使用互联网。通过教师授课过程语言的转换,就能将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变得灵活有趣,不仅可以挽救网络时代带给马哲文化的冲击,还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宁丽新,樊东霞. 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151-152.
[2]谭文华.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途径[J]. 河西学院学报,2012,06:109-113.
[3]伊文婷.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适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5:31-34.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
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5.13亿,大专及以上人群互联网使用率达96.1%,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8.7小时。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因此,利用网络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是必然的趋势,目的是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和类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体现的是一个静态的结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指向的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对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要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首先就要理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在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展和延伸,是指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将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旨在提高其思想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都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的理解尚未统一。姜晓丽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徐惠忠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研究》一文中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解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以网络为载体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以及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所取得的成效。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这五大要素的影响,并且这五大要素不是孤立地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而是联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教育者
教育者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整个教育活动都要受到教育者的控制。因此,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其中任何一个素质的缺失就会对教育者整个的综合素质产生不良影响。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呈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教育者的基本技能也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教育者的基本技能落后,对网络技术的掌握还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毫无疑问,教育者良好的基本技能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以及全面发展有推动作用,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积极意义,反之亦然。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受教育者作为能动的个体,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教育内容和所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是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大学生就会较容易接受,就会对教育者所传播的教育内容吸收内化,进行自我教育,产生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最后外化为行为习惯。当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个人经验不一致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因为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受教育者逐渐呈现客体主体化的趋势,大学生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升,这势必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更大的影响。
3.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是否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科学的教育方法应揭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和活动特点,并且与教育对象的需求相吻合,应与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应适合于当前的教育环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所反映出的思想问题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教育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4.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有效信息。教育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就是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依托于教育内容的好坏。教育内容的好坏不仅仅是正确和错误的区分,还指教育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具有适用性,是否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真实、适用的教育内容不仅会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也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正确的内容固然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错误的内容则可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波动,产生较大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动荡。各大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尤其注意这一点,选择正确的、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性的教育内容进行传递。
5.教育环境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要依附于一定的环境,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环境下开展和进行的,其实效性必然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教育环境会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反之亦然。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育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的环境。
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良好的经济环境会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资金用于优化网站的建设,从更多途径获取有用的信息等。如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网站建设不到位、信息量不足。因此,经济环境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而政治环境则主要从法律保障的这一角度来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微观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网络道德环境等。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制度文化坏境、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只有在良好的制度保障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顺利开展;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则主要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会更加积极地参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则是对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条件。网络道德环境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甚大,网络道德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学习氛围。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这五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不可能开展。那么,这五个要素也必然会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因素,受教育者是内在因素,教育内容是重要因素,教育方法是策略因素,教育环境是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1]施尔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
高校是社会思想文化交流汇集的主要场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高校政治工作教育者面前的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将大量的知识信息传输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将不健康的信息传播到校园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适应时展的教育方式,更新滞后的教育观念,将科学的思想和健康的知识用最快捷的方式传给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去了解网络、熟悉网络,掌握网络技术,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分析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也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比如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网络道德宣传等等,将信息科学技术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用。
1.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不迷失,不因沉迷网络而形成不健康的个性和人格。新时期大学生的健康个性不仅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之后的思想与行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抓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工作,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实现“网络思想教育”。
当前我国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工作都十分重视,各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网站纷纷出现。但是,这些网站大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仅各高校之间缺乏思想教育工作上的联系,就连高校内部之间的宣传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及教育教学系统之间也是各管各家的情况。这种零散的布局产生的影响力比较少,不利于网络资源得到有效地整合利用。当下,我们可以先将网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站资源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以教育部网站为龙头、各高校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资源共享的资源体系。
(2)利用多样化网络技术,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整合网站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将校园论坛、微博、微信及电子邮件等网络功能充分利用,丰富和发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健康文化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的党团工作,定期组织党员、团员作为学生中的代表利用网络平台向他们宣传党的科学政策、提倡健康的先进文化,让党的教育面扩大。再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咨询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能组织心理方面的专家或者老师与学生进行辅导、交流,与此同时,还可以运用各种网络软件资源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及时消除学习和生活上产生的困惑,让思想教育工作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强化网络道德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传统的道德观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挑战,现有的社会道德观念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但是,就当前的网络环境而言,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手段,网络法律存在诸多不完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相关条例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积极抵制网络上不道德的行为。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需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增强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为大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且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氛围,让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进而增强自身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化逐渐成为时代符号,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高校作为时代感最强烈、信息普及最广泛的特殊区域,网络文化不断在高校校园推广和发展。网络文化不断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网络文化的推进和发展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观念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更好地完善自己。第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2.网络文化的推进和发展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观念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更好地完善自己。第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3.网络文化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高校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策略,找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高的方法,更好的保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换位理解和思考,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水平。高校学生需要学校充分理解与接纳他们的需求,需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当然也需要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会有跨越性发展。
二是,积极引导和疏通,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这有助于高校学生提高独立自主意识,做出理性的思考,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解决高校学生在网络文影响下的思想政治素质问题要从他们的内心信念和价值选择着手,使其自主的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道德秩序和思想观念。
三是,实行理性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保能力。网络文化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高校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和自保能力上,通过开展高校网络的责任性和规范化教育活动,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力和约束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四是,积极抢占校园网络文化的主阵地,传递科学的思想政治意识。信息教育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要注意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正确的网络文化指导,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正确方向,将全面、正确和科学的思想政治意识传递给高校学生,促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五是,以高校校园网络为依托,为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首先,要发挥高校校内网站的功能,组织学生开展网络讨论,并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和共同进步。其次,要从高校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他们的需要和心理诉求,在校内网络论坛中开辟以学生为主导的栏目,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论坛的创建和完善,真正为学生建造利于高校学生发展的文化新环境。
4.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并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创新性。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和模式等都应顺应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网络时代的新机遇,提高创新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跨越性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3(2):90-92.
[2] 王国良.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4(1):45-46.
关键词:网络社交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和WEB2.0大潮的推进,社交网络应用迅猛发展并成为网民的基础应用之一。以 微信、qq空间、微博为代表的一个个社交网络社区,以其独特的社交方式便捷性、成员信息可知性、内容传播碎片性迅速占领了高校市场,成为大学生日常网络交流和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这一变化又给高校辅导员开辟了一片网络交流的新空间,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不得不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由此引发的问题便是,大学生的社交网络群落愿意接纳辅导员吗;为什么要辅导员融入学生的网络社区之中;辅导员该怎样提升网络网络社区的亲和力。
为此,笔者进行了有关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对辅导员开展网络社群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并就如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形成了一定的思路:
一、高校辅导员融入学生社交网络现状分析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参与度来看,调查显示,27.9%的学生表示希望辅导员加入到学生的社交网络社区中来,因为这样可以了解学生更真实的状态;38.3%的学生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希望辅导员过多地介入到自己的社交网络中来,还有33.6%的学生则保持了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不会把辅导员当做什么特殊的人物来对待。笔者推测,此数据与学生本身的个性特征有关,再者也与辅导员本身使用网络的习惯、辅导员在过往时间里在网络社交社区中的表现和辅导员本身的亲和力不无关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各大网络社交社区中的活跃度来看,22%的辅导员几乎不更新网络社交社区里的信息;12.1%的辅导员会频繁访问学生的信息,但很少主动更新信息;29.2%的辅导员虽然经常更新信息,但信息比较私人化,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只有36.5%的辅导员在社交网络社区中很活跃,经常更新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信息。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网络社交应用的参与方式和身份被认同程度来看,59%的学生希望在社交网络社区中看到辅导员给他们提供成长发展有益的道理;65%的学生希望得到考研、就业等方面实用的建议;36.5%的学生希望辅导员对某些校园或社会热点及时评论或表达观点;44%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更及时便利地获取校园资讯和通知公告,还有29%的学生表达了对班级发展动态的关切。由此可见,在他们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群落里面获取信息是符合学生当下需求的。而高校辅导员的现实表现则差强人意,与学生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利用网络社交应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更加亲民、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展现自己、表达观点、传达正能量,这才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二、基于社交网络应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优势
(一)主动关注比被动接受更具“亲和力”
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由教育主题建立相关网站、主页等形式进行宣传,微信时代,高校也习惯于通过微信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推送给学生,这一系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都属于防范性教育。而随着高校大学生认知的多层次化和思想多元化,传统方法必然要由单向转向多向,由灌输转向渗透,由重点覆盖转向全面覆盖,由强迫接受转向主动寻找。
(二)信息互通比信息单向更容易感受到“亲和力”
基于传统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信息或者公共信息分享为主要功能,它这种并不以个体为核心的运行模式,始终让思想教育者或者“高高在上”,或者被凌驾在外,并没有明确的信息回馈机制,而被教育者,却始终掩藏在话题之下,拥有匿名性的优势,也就同时拥有了对于内容的选择性和排斥性。而社交网络社区能够把思政教育者容纳入体制之中,有时还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促进师生交流,产生双向反馈的信息沟通机制,并能够快捷的掌握大量第一手的真实信息,包括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达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个性化话题比公共言论更易激发“亲和力”
传统的BBS通常都以学校或者专业为单位,靠多人互动式言论支撑。其内容通常也是大家都关心的公共话题。以北大未名BBS为例,曾经其最受欢迎的几大板块是:生活休闲、组织社团活动、心理感情等,近几年,关注实际和自我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风头正劲,BBS关注社会时政、国计民生等话题热潮日趋式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以个体自我展现、交换个体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社交网络社区的兴起。它作为一种新生的传播力量正在以云速度崛起,这也恰恰说明了个体网民的意愿正在被表达和认可。通过利用社交网络社区,受教育者以独立观点人的姿态与他人实现交互,从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人而具有的思考功能,同时也让思想政治教育从泛化转向实际,从个体话题走向心灵沟通,从相互欣赏转向相互信任,进而产生思想的渗透。
三、利用社交网络应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策略
(一)注重生活化体验,让网络生活化、隐性化的特点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隐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显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教育环节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引导人的心灵的工作,但人的心灵并不是任意被捏弄的泥巴,不是被拖轮拽上就走的竹筏”。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网络社区化的趋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寓教于无形的网络生活中,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的方式而不是“说教”或“灌输”的方式,去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刷个朋友圈,为我点个赞……社交网络社区上一个个鲜活的字眼,似乎一下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灵感,网络上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体验的文章是多么地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如果这能为教育者所用,必然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抓住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最关切的内容做“文章”,充分运用网络特点进行生活化的渗透,力求把思想政治理论创作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表现形式,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选择地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吸引他们主动使用,让强制性的教育转变为“无意识”的受教育。同时,重视学生通过社交网络所反映的各种生活问题,即使不合理或一时做不到的,也要予以解释,利用社交网络的信息便捷性,进行信息反馈,化解、理顺存在于学生中的矛盾与情绪,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先贴近大学生生活、服务大学生生活,再实现其思想教育的目的,从而隐性化地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品质。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让网络世界“以人为本”的人格尊重力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任何一种形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影响,有效地进行引导,就必须把他们的切实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平等地姿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他们给予尊重。社交网络社区的互相尊重则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学生通常在社交网络平台上,通过上传照片、分享软文、等方式“晒”出自己的兴趣和思想。其心理本质则是渴望他人关注、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反映。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便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社区,倡导教师以实名申请的形式融入到平台中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日志、图片、碎片式的状态更新,甚至是一次回复、一次跟帖、一次点击来给予学生尊重和肯定,进而进行渗透式思想政治引导。同时,通过浏览不同性格特征的大学生的个人网页获取最直观、最准确的个人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根据他们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被关注的满足感并转化为对辅导员工作的亲近感,极大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课本,不深入头脑”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凝聚大学生的网络共识,延伸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探索和思考。
(三)善用网络语言,让正确的舆论导向力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最近,蓝瘦香菇、累觉不爱这样的词汇不断出现在网络语汇中,笔者针对网络语言的调查显示,53%的学生都表示能够接受网络语言的使用,4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会用网络语言,这样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46.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至少要能看懂网络语言,但没有必要使用。由此可见,辅导员要想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不同于机关公文或教科书,还需要合理使用网络语言,积极主动出击,引导舆论。通过在社交网站注册,辅导员可以利用它的信息公开性,用更人性话的语言主动“晒”出自己的工作心得、班级活动、生活感悟、校园动态等,让学生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原则方法,这样做,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减少许多因为信息沟通不畅、工作方法不公开而导致的师生矛盾。同时,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个人网络平台,展现了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其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建立在教育主体和客体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是人格魅力所在,而网络社交平台,则给高校教育者提供了这样一个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倾听他们以“同类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投入真挚的情感体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善用鲜活的网络语言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风格和生命力所在。只有遵循它的规律,才能让网络这个工具,不断迸发出亲善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3(10):74-91.
[2]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71-77.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越显重要性。因此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高度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却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新形势下,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极为迫切的,所以如何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效果,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紧迫又重要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加强,是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网民在全国的网民比例中占据比例最大,也是了解网络应用性最强的群体。马克思曾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P67-68)在现代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运用网络媒体来进行学习、沟通和获取信息,因此,在新形势下,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之中,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由于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一些消极的思潮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以慢慢的成为我们夺取胜利的新的阵地与战场,我们不仅要了解网络平台上最新的消息和动态对高校大学生印象的程度,还要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的特点和动向,针对这些特点来研究和制定有效的对策与方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样才能够对青年大学生开展丰富有效的教育引导,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青年大学生,为祖国的未来源源不断的注入新的血液。
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路径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建设好网络平台还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对其影响力的扩大化和对高校大学生认同感的建设,就必须在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工作形式等各个方面力求创新与突破,创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掌握和利用网络媒体的特殊性
1.首先必须在互联网平台上增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宣传与引导,通过以理论来引领互联网的思想潮流,并以此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工作的理论依据。2.充分掌握和利用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介下环境的特殊性。(1)网络不仅是信息获取的平台,同时也是信息交换、信息交流的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2)网络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的进程,所以各型各色的媒体形式都会涌入互联网中。
(二)坚持贯穿渗透力原则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就是要主动出击,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制定制定有效的方案进行引导,并通过利用高校的主要网站,定期的举办一些能够满足高校大学生思想上需要的活动,传播正能量,对社会主流思想的宣传,来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从中获得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认同感,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效果。
(三)教育体系内容的全方位性
1.定期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行升级,对其内容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来正面的影响青年大学生2.创建一些接近校园、接近师生的版块,同时多设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趣味问答专区和一些资料,来提升大学生对网站的点击率和认同感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功能。3.通过加对高校各传播媒体资源的利于和整合,充分利用好黑板报、校报、广播和电视媒体的宣传功能。构建成全方位的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4.通过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换与交流,对校园里舆情进行了解和控制。5.利用互联网上的大数据的特点,来丰富高校思想工作的内容。
(四)构建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
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别由宣传部、校团委、各级学院的分团委负责各尽其职,统一管理,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各媒介的传播优势,同时也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引向多面,由平面构成立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还应注意不同媒体在宣传过程中的配合,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渗透效果。
(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建设不仅需要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还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做支撑。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要有技术人员对其的建设和维护,同时也应该将提高公众意识做为重点的宣传,为了提高网站信息更新速度和内容丰富准确,网站信息编辑团队应及时的把相关内容进行上传,网上互动平台队伍营造而一个自由民主而又不失活泼的规范交流平台。同时也要定期的对整体团队进行培训与指导,要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对当下社会热点的了解与分析,与时俱进,来提高网站的影响力和点击率。因此选择和培养一批具有理论基础,技术过硬,品德高尚,业务全面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人才,并结合网络媒体的特殊性,对网上评论和舆论引导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需要的。
作者:吕保霖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关键词: 网络舆论; 思想政治; 哲学; 效用性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4-0012-03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on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XU Chun-L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essence is eventually determined by people and the value of these two kinds of latitude. With the increasingly high degree college inform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for the final properti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hich play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ue effect.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face network media for specific reforms, respect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ubject, form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ictly control quality of public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transform value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public opinion into the social reality.
Key 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utility
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表达自我想法、观点以及价值诉求最为集中的地方,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价值交流平台,而且直视学生群体中的内在价值诉求,真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的网络舆论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价值场,对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正面的作用。当然,网络舆论一旦价值失控,也必然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舆论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将网络舆论中的正能量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一、网络舆论的哲学思考
从传播学、新闻学以及舆论学研究角度而言,网络舆论往往都是以工具的形式出现。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舆论产生与传播的方式,舆论与网络结合所形成的网络舆论往往更偏重于工具的形式。然而,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尽管网络舆论能够以其“易便”的价值效应吸引公众注意力,但从其存在的实质而言,网络舆论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中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之中。因此,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舆论价值场的形成是以主体人为最终目的,同时也以舆论价值场主导网络舆论的价值方向,并以此影响现实社会的舆论方向。
哲学家普罗塔戈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是万物存在,不存在是万物不存在。”[1]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这似乎颠倒了其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秩序。然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无论是现实的社会存在中还是虚拟的社会存在中,人都是社会存在的中心。同样,在网络舆论中,人的中心价值地位并没有因为存在空间的虚拟化而改变。虽然,社会舆论因为网络的出现,而使其迅速产生并能够在公众之中迅速形成公众意志,但这并没有取代人在社会舆论中的核心地位。同社会舆论一样,网络舆论从产生开始,就强烈地表现着主体人对社会存在的感知、认识、主观愿望、价值信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公共价值信念。麦克卢汉将媒介视为“人体的延伸”,这也同样可以运用于网络舆论之中。从表面而言,麦克卢汉的这句话似乎更加强调媒介与网络的工具性一面,然而,实质而言这恰恰意味着社会舆论越来越直接体现着社会存在中的主体人,特别是网络舆论。由于没有现实空间的限制与社会现实规范的约束,网络舆论中的信息则会更加体现着主体人在社会存在中的“生命力”与内在的、真实的价值意志。对于网络舆论而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舆论场中价值氛围,更加能够使主体人的意向转移至舆论的焦点之中,更加能够接近主体人的意志与本质。所以胡塞尔的意向性绝不会仅仅停留在朴素的认知意识范畴之内,更应该是一种“为我”的精神本质表达,“它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精神的存在意义的表达”,“‘我’可以有肉身,但我的本质没有肉身。”[2] 对于网络舆论而言,主体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也绝不会仅仅停留于自我的感知基础之上,也是主体人的意志。当然,这种主体人的意志并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网络舆论是公众意志的体现,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价值意志。在网络舆论中,“孤掌”是难以形成舆论的。因此,即使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人在现实社会中丧失约束,但这并不妨碍在网络空间中公众公共意志的形成。网络中的舆论也会像现实社会中的舆论一样,借助于公众之间的价值协商、社会信念以及宗教等形式形成一致的价值见解。
当然,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虽然是以社会信息的形式为其存在的第一原始状态,但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舆论中主体人价值意志的体现。也就是说,对于舆论而言,它更加偏重于社会事实存在中的价值应然性,以此来吸引公众的视线。对于网络空间而言,由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受限制,公众主体在接触社会事件时,远远超越了在传统社会中所接触到的信息量,也完全不受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空间中海量的信息存在,如何博得公众的视线,必须以“投其所好”的价值定律来吸引公众。当然,这就必然使舆论在网络空间中更加偏重于对价值的喜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舆论的价值存在实质在于,网络中的社会信息与网络主体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构建,“传媒的第一个功能是在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接触或一种关系。与其说是让人知道一件事,不如说是让人重新认识一件事,分享社会化的经验认知或观点立场。”[3] 这对于网络舆论而言又何尝不是。当然,在网络舆论价值存在背后,也存在着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如果网络舆论仅仅停留于对网络主体的“价值取悦”,那么必然会扭曲网络舆论存在的价值方向,也会丧失网络舆论存在的社会价值。作为网络舆论而言,其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共同价值立场、共同道德理念以及价值意志追求,以此形成一种价值信念,并将这种价值信念从虚拟的社会中转化至现实社会之中,对舆论公众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形成价值指导。
因此,网络舆论的价值本质属性也在强调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效用性,这种价值效用性主要取决于社会事实是否符合主体人的价值需求,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网络空间中的舆论价值场,以此来影响与主导现实社会中的舆论方向,并在现实社会中的各个方面起着价值引导作用。
二、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性
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其成为高校学生表达意见抒感的重要渠道之一。当现实世界中社会热点问题被学生关注,并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致的价值评价的时候,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形成也就有了一定的可能性。网络舆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价值交流的平台,也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形成一定舆论场。关注校园网络舆论,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网络舆论为平台,能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以此形成良好的舆论价值场,在现实的校园氛围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果网络舆论一旦没有被有效控制,也会形成负面的舆论价值效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起到正面作用。
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对现实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所形成的一致价值评价,并以此产生的舆论价值效应,往往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现实世界中观察人们日常思想生活的“晴雨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所形成的舆论,也往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参考系数与直接依据。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学生、老师在网络空间的中表达价值意见的时候,往往不受现实世界中的时间、空间以及规则的限制。“脱离责任”式言语表达,虽然会造成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表达观念时的“随意性”,但正是这种“随意性”使学生能够按照自我的需要、情感以及想法表达直接观念,使自己的自主性在网络空间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同时,改变了传统思想教育以老师教育为主,学生被动受教一边倒的教育模式,也改变了传统以知识授课的思政教育方式。这就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学生主体性教育、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话语价值沟通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积极的网络舆论参与虽然能够引发学生在价值评价过程中激烈的价值争论,但同时也要看到,正是这种激烈的价值争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从学生主体自身出发,激发出学生自身内在的价值激情。在激烈的价值辩证过程中,探寻真理的存在。也只有在价值辩论、价值协商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共识,才能真正地将分散的价值意见集中到一起。因此,当网络舆论在高校中既能担当“晴雨表”的角色,也能够起到“粘合剂”的功能,更加容易在网络空间中形成“舆论价值场”。对思想教育而言,不仅需要课堂上老师的授课,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校园氛围中形成一定的价值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价值氛围中得以切身体会。因此,网络舆论不仅是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定的舆论价值场,而且也势必对现实的校园环境形成一定的舆论价值氛围。网络舆论的“粘合剂”功能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意志、社会价值、国家意志紧紧地粘连在一起,而且也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价值信仰等精神领域以舆论场的形式,让学生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之中切身感知到。
当然,网络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会起到一定的负面效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网络空间很难像在现实社会中以制度、规范对其加以约束,也就造成了网络信息内容的无法控制与公众在网络空间中所产生的言行失控。于是,在网络空间中,公众与信息传播者之间的身份经常是互相重叠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也可成为信息的阅读者。这就意味着,在网络空间中信息源就无法控制,大量的信息源势必会造成其质量的优劣性。并且,经济作为网络资源的主要目标,也会导致信息源的庸俗化、非道德化甚至是丧失最起码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受众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评价也会因为过于自我化,而造成在评价过程中社会伦理性的丧失,造成了诸如言语过于极端、言语谩骂与攻击等现象的出现。而这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一方面由于负面的网络舆论宣传,造成了学生主观意志上的动摇、理想概念的模糊以及价值意念的偏激。而不同的价值标准以及各个国家与民族的差异性,也会在网络空间不加理性地予以分析与宣传。所以,一些不成熟的思想、观念以及西方的一些所谓的“自由”观念会不时地迷惑大学生,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一些大学生在新奇的事物面前往往丧失最起码的认知能力,完全陷于自我的观念之中,甚至会造成是非不分等现象出现。网络信息源的混乱,也造成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过于独立化,也带来了互相的猜疑与不信任。信任在个体之间的丧失,造成个体之间公共价值存在的可能性,也会造成网络空间与现实的社会空间中凝聚力的丧失。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舆论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作用,尽量减少舆论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适时地改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适应现代网络舆论发展的需要。
三、网络舆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改革
网络舆论通过受众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价值分析与价值评价,以此形成一致的价值共识,并在现实社会中,在公众之间无形之中形成一个共同具有自我说服力的公共规则,以此来约束自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网络舆论场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价值作用,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理念在网络舆论的价值场中被受众群体即学生所接受,并在现实的世界中转化为自我的实践行为。这才是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知识性考核,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在接受,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对于网络舆论而言,一旦这种舆论价值场在网络环境中形成,就意味着公众对舆论焦点的价值认可。或者说,网络舆论中所形成的价值场对受众群体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说服力,符合受众群体的价值心理要求,从而达到舆论最终的价值引导目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避免网络舆论对校园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性,必须结合网络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大学生主体的自我内在主体性。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阶段,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一直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大量涌入大学生的眼界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再仅仅面对着书本中的知识,他们在主动接受着网络世界中的海量信息,并在网络世界中被舆论所渲染的价值场所感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超越课本的知识形态,走向社会,走向网络,尊重大学生主体的内在价值情感,重新确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网络的形式,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形成正面的舆论价值场,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 在网络舆论中,所有的信息者与受众群体以及受众群体之间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面对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从知识传授性转移到主体之间的平等讨论。从实质而言,就是发挥每个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选择、价值立场,在价值思辨的过程中,形成价值共识。网络舆论的产生,往往都形成于受众群体的价值思辨过程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作用,在网络舆论的价值场中要充分调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能动的过程之中,形成价值共识。
3. 网络信息时代也会带来认知上的偏失。当我们在肯定网络舆论的价值效应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负面的价值效应。由于信息量的过于庞大,并不能保证每个信息的质量都会以社会责任为最起码的价值标准,大学生尚无完全独立的思辨能力。因此,也有可能被负面的信息所左右,从而形成负面的舆论价值场,使其迷失价值方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必须要面对网络舆论,并利用网络舆论,运用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价值表达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形成正面的舆论价值场,以此来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络中的大量信息。
4. 新闻舆论“告知人们什么是合乎规范的、允许做的,什么是违反常规的、行不通的,而且通过塑造和推出理想人物的方式强化它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敦促人们去追求和实现这种理想的价值模式。”[4] 网络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真正效用又何尝不以价值为目的呢?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而言,一定要突破学生对知识的一种被动接受方式,在认知的过程中,特别是要学会对网络舆论的一种理性的价值分析与正面能量的塑造,形成在网络舆论世界中社会责任感,并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与内在的价值信念。
参考文献:
[1]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83.
[2]舒红跃.从“意识的意向性”到“身体的意向性”[J].哲学研究,2007,(7).
现代经济时代是一个网络和现实相互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期间网络带给人是前所未有的改变,而对社会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给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正在接受教育的职高学生们,再者新新发展的网络科技下又有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一)网络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影响观念大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时期更加要注重对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高职院系思想政治努力的主要方向。为培养出合格的,有理想有目标的,优秀的社会人员。而互联网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它突破了空间和国界,是一个文化信息大融合的地方。有好的和不好的都在里面,真实和虚拟混杂在一起,人人都可以自由说自己想说的,而且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导致了很多人利用某些信息来误导我们大学生,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正常的引导的话,可能会导致他们走上不归路。
2、网络冲击了教师的权威传统的思想政治课都是在教室里,面对面是传授,都是以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课堂下听为主,老师是很有很威望。在新时展的今天,我们学生能够随意并且主动的获得大量的信息,传统中课堂教育与教师作为学生获得信息的主体地位受到网络的猛烈冲击,教师的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3、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互联网的虚拟性使人们能够体验现实无法做的事情,也可以发泄现实的不满,还可以抚慰现实的挫折。互联网的的自由、欢愉与现实生活的拘束与艰辛对比鲜明,很容易让人沉溺沉迷其中,自然就会导致心理发育扭曲,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网络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网络优化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结构在老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都是面对面的教课,老师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资料、备课和讲课讲义,学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面听老师讲课,接受老师对我们的知识。然而网络则是非常的快速,如果把网络和思想政治课相结合,那么教育的成果也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的传播的更加快速,大学生们对于这种传播的方法也会很感兴趣,对知识的学习也更加有主动性,它更加生动的讲述了所要传授的课件,让学生学习的更好,比起以前老旧的方式来说,现在的方式已经达到一种新的高度。
2、网络拓宽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网络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让家长们和大学生们融为一体,网络可以将家长的,社会的融入在一起,党和国家一起作用于我过未来的花朵上,让现代信息教育化和思想教育一起合力,让教育产生飞速的发展。
二、新形势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策
新的环境下和新的网络形式下,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符合当代要求,自从多媒体信息化建立起来以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想是在平面上插上了翅膀,一下就从平面化的世界走出来,变成了一个立体空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富有时代性的群里,所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要有现在的时代性,要与时俱进。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充分利用新时代的网络来进行沟通树立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正确的思想观。网络具有信息周期短,传播速度快如果思想政治观正确的话,就不会出现问题。再者就是要不断的学习,丰富知识,从生活中的交往与实践去解决新的思想教育问题,最后就是要把被动的学习教育变成主动,改变单向的学习方向将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风融合在一起,将校园网络中的信息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转抽象为具体,转不解为理解,转枯燥为趣味,思想政治教育便显得更有生命力,理论、党的基本政策和路线不再显得那么令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