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学中医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中医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中医的途径

第1篇: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中学教学 环保意识 渗透

1.引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空气污染、水污染、金属废弃物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相关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已威胁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生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淡水资源紧缺和污染、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加剧、森林锐减、洪涝干旱等环境灾害常有发生。特别是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发生的罕见旱灾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1]。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特别是在地理、生物和化学学科上,因为现在大部分的环境污染都与这些学科有密切相关,这些学科的中学教材中有潜在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把它科学地、巧妙地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是中学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培养问题。

2.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途径

2.1在教学中渗透空气污染意识教育。

2.1.1空气污染的现状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SO2、NO、N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近10年来,经常出现酸雨,雨雪中酸度也增高,造成土壤酸化、森林发育受影响、鱼类减少甚至灭绝、一些文物遗址遭受破坏,等等。这些现象均与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此外,温室气体含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温室效应;现代电器的使用产生了氟利昂等有害气体,致使臭氧空洞加大,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增加,从而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所以,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结合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空气污染意识的教育。

2.1.2在教学中渗透空气污染意识教育的途径

例如,在化学课中学习空气和氧气这个内容时,首先,我给学生同时看一幅绿树蓝天和一幅大气污染的图片,两幅图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上课,播放一幅工厂排放出废气,天空是乌黑一片,树木只剩枯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经过分组讨论分析,得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防治途径。我经过分析使学生明白,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SO2、NO、N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使天空变浑浊,并形成酸雨,从而使学生明白工厂排出的废气可引发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等,可导致人体患病,动植物死亡等。另外,教师还可带学生到附近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看看当地周边的环境状况。也可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此外,教师应提醒学生实验完毕,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地理学科中,我讲述了当今面临的环境、资源等问题和“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向学生介绍伦敦烟雾、酸雨的危害等空气污染的典型事例[2],一方面渗透学生的环保意识,减少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教育他们尽量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种草、造林、退耕还林等,以达到保护和净化空气的目的。

2.2在教学中渗透水污染意识教育。

水是生命之源,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是绝对不能几天不喝水。没有水,人类无法生存。地球上海洋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为1.39×1018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是,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渐严重的水污染,水体呈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颜色,水污染现状惊人[3]。

2.2.1水污染的现状

地球上虽然有很多水,但大部分都是大海中的咸水,淡水资源很少。当今世界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全球约有20亿人口正处在严重缺水状态,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儿童就有5000万人,这些数字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水的危机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南方有水皆污,北方有河皆干”。这话虽然有些夸大,却基本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水污染的现状。有报道,有一河面上漂浮着大面积白色泡沫,其中的“白色泡沫”是飘着有毒的污染物。研究表明,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类型见表1。

此外,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加剧、树木枯死。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的干旱,使农民颗粒无收,甚至是喝水都困难,他们喝的水是从千里之外挑来的,有些甚至是饮用污水。另外,近年来,也发生过很多的“赤潮”现象,使许多的水生动物死亡,造成水体污染。

2.2.2 在教学中渗透水污染意识教育的途径

在中学相关爱护水资源的教学内容中,首先,我介绍了当今世界水资源的状况,再引入世界水污染的情况;其次,给学生看几张水污染的图片,特别是2010年西南五省干旱的图片;再次,让学生讲出自己看到过水污染的例子或者是听到有什么地方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灾害的例子,等等;最后,结合生动的言语给学生进行讲解,再由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在这些内容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爱护水资源,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养成节约水的习惯,从使用水做起:刷牙的时候可以用口杯接水,而不是让水一直流;我们可以用洗衣服、洗菜的水拖地或者冲厕所,要使用无公害无残留的生活用品;用无磷的洗衣粉洗衣服;农民不过量使用农药;矿区的重金属、有害的化学物质、致病的微生物、油类,以及各种废弃放射性物质等各种有害的物质不要人为地排入水中,必须经过处理使它们变成无害物质后再利用……还有就是农村的牲畜的粪便随便丢弃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会使微生物繁衍,危害人类的健康。此外,平时的生活污水和垃圾都不能随意排到河流里……学生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

2.3在教学中渗透金属废弃物污染意识教育。

2.3.1金属废弃物污染的现状

金属是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生活也离不开金属,我们住房用的钢筋、交通用具和一些食物的包装等都离不开金属。我们每年要向大自然索取数以亿计的金属矿物资源。因为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金属,从而导致金属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因为重金属具有富集性,很难在环境中降解。目前,我国由于在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造成铅、汞、镉、钴等重金属进入大气、水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

2.3.2在教学中渗透金属废弃物污染意识教育的途径

在中学相关的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金属废弃物、重金属水体污染和金属矿厂的污染图片,再结合语言加以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相关金属污染的情况。经过讨论,学生会想出一些减少或防止金属污染的方法。并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会明白在丢弃的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汞,如果将废旧电池随意丢弃,渗出的汞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另外,体温计中的重金属水银也就是汞,如果体温计被打破后不及时处理水银,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我们常见的塑料门窗塑料门窗属于PVC异型材,PVC异型材用热稳定剂体系主要有铅盐、有机锡、钙锌及其复合稳定剂,存在重金属铅的污染[4]。

2.4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使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环保知识及相关的法规,为日常行为规范打下基础。

3.结语

综上可知,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工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也奔了小康,以此同时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污染,特别是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近几年出现的很多灾难(泥石流、洪灾、旱灾等)都与环境的恶化脱不了关系,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了全人类的责任。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就要灌输环保的观念,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加入一些环保知识,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也让他们在生活中,做自己能所力及的保护环境的事,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环境保护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付洪涛.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4):38-39.

[2]李钊珍.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环境意识[J].广西教育,2007,21(10):16-16.

[3]孙明伟.合理利用水资源[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8,(10):44-44.

[4]严一丰,高金奎,周国庆.钙/锌稳定剂对硬质PVC制品耐候性能的影响[J].聚氯乙烯,2010,38(6):26-28,45.

第2篇: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科学学困生 显性教学 教师示范 学业反馈 指导性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59-01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科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学生在科学素养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而科学学困生的存在,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每一位科学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的科学教学该如何面向科学学困生?科学学困生是指那些要达到科学课程标准合格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困难的学生。科学学困生可能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科学的潜力,关键是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本文试图探讨一种能够促进科学学困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教学方法――显性教学。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详细阐述如何将显性教学的三个要素融入到日常的科学教学中。

一、明确的教师示范

显性教学的第一个要素是教师示范。有效的教师示范可以向学生精确地展示他们将要学习的科学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将这个科学内容付诸于实践。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对学困生来说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为他们提供一步一步的关于解决科学问题的详细展示。

教师可以示范多种多样的科学内容,包括复杂的概念,科学探究的程序和策略等。教师示范最重要一个的特征是使用清晰的、明确的教师语言一步一步地去指导学生如何解决一个科学问题。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时,学生往往在探究设计上存在较大困难,此时教师可选择其中一项影响因素,如导体长度,首先向学生展示如何设计具体的探究步骤,向学生明确控制变量的概念及具体操作,如何根据探究结果得出关系式以及探究过程别需要关注的事项等。在示范过程中,应该使用清晰的、一致性的语言,同时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示范中,包括回答相关的科学问题,或者在科学示范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有了教师的先前示范,学生再来进行自主的探究,教师在旁继续提醒和引导,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性练习

显性教学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指导性练习,其能为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提供帮助,这种帮助使学生在面对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或能力的时候,变得更加熟练。

指导性科学练习的组成部分包括:(1)确认必备技能。教师应该保证学生具备必需的基础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学习新知识。必备技能应该在介绍更高级的新知识之前就有所阐述。例如,氧气的制取实验需要用到试管、酒精灯等仪器,那么有关这些仪器使用的规范、注意事项等就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必备技能,就必须在进行实验之前就教给学生。(2)挑选并确定教学范例的顺序。在教学之初,一些复杂的教学范例可能会打击学困生的自信心。对教学范例进行明智的挑选将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新知识,例如,当教师一次性地介绍多个化学元素符号时,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该从一些简单易记、容易理解的化学元素符号开始,逐渐使学生理解和记忆多个化学元素符号。(3)精心设计提问。提问,特别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科学问题,能够为教师提供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掌控课堂上的科学讨论。科学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分享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答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尝试阐述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一个老师提问学生:“某某,用刚刚学过速度公式,计算下你从家里步行来学校平均速度是多少?”教师应该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并促使学生围绕科学问题展开深层次的讨论以及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4)进行阶段性的复习。Carnine认为阶段性复习能够帮助学生回忆和牢记以前学过的科学内容,同样,阶段性复习也为教师提供了学生是否掌握了以前学过的概念和技能的信息。阶段性复习应该包括学生最近和以前学过的科学问题的组合,这种问题的组合能够帮助学生试着去决定什么时候运用一些特定的科学技能。

三、学业反馈

显性教学的第三个因素就是学业反馈,学业反馈被用来肯定和纠正学生的回答。一贯的学业反馈能降低一些错误理解的可能性,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科学概念和技能的理解。教师应该提供及时的反馈,因为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越早,错误也更容易被纠正。当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时,所使用的应该是对待错误积极的、具体的语言,尤其是教师应该陈述正确的答案,并解释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然后向出现错误的学生或学生组提供第二次练习的机会。例如,当学生不能回答相同质量的水和冰哪个体积更大时,教师应先回顾物体的密度公式,并给出正确答案,然后换成另一种物质让学生再回答一次。当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时,教师给予的积极的学业反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知道他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也一定能够成功地学习科学。

通常,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识规律是从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的思路展开的,所以要让学生,特别是科学学困生理解一些复杂的科学内容,必须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从以上显性教学有效开展所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可以看出其教学操作性非常强,为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科学学困生搭建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直接的理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通道。

[ 参 考 文 献 ]

第3篇: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美育 重要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5-01

“美育”是指情感活动的体验和审美观指导,是大学生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升华精神的一种教育。所以提高大学生“美育”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审美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美育”能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校需要将其贯彻到整个学校教育方针中,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美育”的意义

“美育”是审美时的一种高级过程,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高级需要,审美源于“美育”,同时也是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过程,因此“美育”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精神的教育,也是对大学生人格魅力的锤炼。

“美育”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例如:音乐、美术等。在学习教育中,可以对其进行专修、辅修,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进行学习。首先,学校通过开设美术课直接把学生带到艺术殿堂。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无论是典型的社会生活描绘,还是自然美景形象的表现,只要是各种有价值的美术作品,都可以使学生从画作各个角度感受到美的存在,从画中可以感受到开心、快乐或者其他有意义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且热爱生活。现在很多大学校园开设了素描、美术鉴赏等课程,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其次,能够缓解其他课时所带来紧张感的课程便是音乐课。音乐是一种很微妙的艺术形式,其不但能陶冶情操、抒发感情,并且还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对其他课程进行消化和理解,因此,把学生的情感和音乐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音乐艺术上的美,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净化心灵、崇尚艺术,进而实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更好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美育途径

(一)“美育”在数学中的渗透

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它结构的完整、图形的对称、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简洁等,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的美,而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数学本身又蕴含着探求未知世界,追求科学真理的功能,美育可以使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可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美育”在文学中的渗透

“美育”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美育”渗透到文学之中;美育使学生可以对美的事物和形象进行体会,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品味语言美,在文学教育中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特征,以“美育”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文学学习。

(三)“美育”在艺术中的渗透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不仅能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大学生的智力、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因此“美育”在艺术的教育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实现对大学生美育教育。

(四)“美育”气氛、环境的营造

从多方面实践和努力去营造“美育”的气氛和环境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自然包括校园的整体布局、绿化美化、配套设施建设等,例如: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文化走廊、广播站、社会实践等都能体现人们对高起点的追求和对高品位环境的向往,这些地方都是学生进入校园直接感受到的,并且一直伴随着他们的大学生活。有学者指出:“为了达到美育的艺术教育,首先注意学校的环境,其次是合理的课程,通过这些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精神。”现在各大院校的校园建设式样、物品的陈列等,都是按照“美育”的艺术进行设计。

除以上内容外,校方还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对大学生美育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更多艺术类讲座,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大学生眼界,培养大学生正确审美观。

大学是每个十几年寒窗苦读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从他们迈入大学校园的那一时刻起,便开始对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进行规划,但是当经过一段时间大学校园现实生活的洗礼,大学生可能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这时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让大学生可以具备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更好的发展。

第4篇: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中学阶段;英语教学;创新教学

一、当前我国中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的普遍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和从教学成果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中学生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不牢固,有的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方法不科学,甚至不正确。学习英语最基本的是要具有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当前中学生在这几方面的掌握上普遍处于较差的水平。很多学生的单词量较少,导致其看不懂英文文章,更不用说用英文进行翻译和写作了。还有的学生学的几乎是哑巴英语,很少能够与身边的教师、学生进行顺畅的英语交流。二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兴趣方面普遍较差,没有很浓厚的英语学习的热情。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没有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较低。

二、实现中学英语分阶段教学的创新路径

1.进行中学英语的分阶段教学,首先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中学阶段,教师要着重加强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英语知识,许多是通过兴趣班或者是第二课堂的渠道来获得的。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教师要针对这一现状,在英语教学授课前就要制订明确的培养目标,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众所周知,学习英语要从学习音标开始。音标学习的好坏,制约着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教师要按照发音规则和技巧向学生讲解,并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每个音标。词汇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中的每个句子、每篇文章都是由单词组成的,如果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较少,就没有办法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更不用说自己组织英语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了。教师还要在单词的讲解中,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单词的技巧,使得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单词的识记。在语法方面,很多学生感到学起来很吃力。教师可以在课文的讲解中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语法进行适当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实例,以便于学生记忆,并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

2.进行中学英语的分阶段教学,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巩固英语专项知识的练习

经过前一阶段对音标、单词和语法的学习,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对于英语专项知识的巩固练习。这期间,教师要着重加强学生在听力方面、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的专项练习。在我国的中学课堂上,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都较差。一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另外再加上平时不注重练习,这样学生在听力理解上的能力普遍较差。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听有关英语方面的新闻,让学生熟悉英语的语音,形成语感。在课堂上,还要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通过简短的对话、小话剧等,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阅读方面,教师要根据题型的特点,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在写作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对句子的时态、语态进行正确讲解,定期让学生写一些英文作文。对于学生写的作文,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进行中学英语的分阶段教学,要不断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的专业综合能力

通过中学英语分阶段教学中的前两阶段,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听、说、读、写等能力。接下来,教师要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当下的多媒体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情境式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明确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选取情境进行教学时,题材要尽量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特点,筛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可以选取一些最近流行的英文电影、时下热门的话题等。另外,教师还可以不断地丰富教学形式,把单纯的说教式课堂变为讨论的模式,鼓励学生要敢于说英语,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开展与英语有关的有趣活动,如英语故事的角色表演、英语角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来,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表达的好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的专业综合能力。

中学时期的英语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针对当前中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分阶段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的多媒体设备,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与英语有关的文娱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在英语学科上的专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一、营造民主环境

目前,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总是习惯于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连串提问来学习。因此,我们应该从主观拟定问题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把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去发现、去研究。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展现自己的问题。例如:在上习题课“正负电子对撞机能将一对正、负电子发生对撞而湮灭,同时释放出一对光子,若正负电子的质量均为m,碰前的动能均为E,则碰后转化成的光子在真空中的波长有多大?(已知真空中光速为c,普朗克常数为h)”。在解决此问题时我并没有直接讲如何解,而是让学生思考后讨论自己在解决此问题时所存在的迷惑,展示各自在解答时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得出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课堂气氛显得非常热烈,最后由学生列出这样四种表达式:A、hμ=2E; B、hμ=2mc2;C、hμ=2mc2+2E;D、hμ=2mc2-2E。学生各抒己见,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我通过点拨,逐一剖析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后,再让学生确信正确的表达式是什么,这样,通过师生互动,从问题出发,充分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再进行认真的疏导和辨析,使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再解决自己的问题。民主的课堂环境能保持学生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注重科学探究

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在物理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结合课外的延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如我们在《恒定电流》一章教学时,学生在利用“半偏法测定电流表内阻”实验时,有学生就提出能否不用“半偏法”而采用其它偏法如1/4或3/4偏法?此时我们就不能只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将学生的疑问扼杀掉。学生提出问题既说明了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又存在着疑点,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亲自动手操作、查阅文献资料等,获取自己问题的答案;通过探索,学生发现采用不同的偏法测电流表内阻会造成结果有不同程度的误差影响;通过科学探究,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此实验的原理,也使学生理解了此实验的满足条件和实验误差分析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发和诱导,让学生拟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下,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由问题或任务出发,展开学生自己的活动,在学生自主归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各种能力获得了提高。

三、倡导多向怀疑,鼓励大胆提问

教材上的阅读材料、注释、插图、思考和讨论,学科间交叉的知识等都可能存在或隐含着“问题”、理论、概念、原理等等,往往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有些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而存在很多问题。如在进行第十三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一节教学时,课本对静电计的注释为: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把它的金属球跟一个导体连接,把它的金属外壳跟另一个导体连接(或者同时接地),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间的电势差。由于学生在学此新课之前对静电计的结构不熟悉,导致学生对静电计的原理不理解,在理解静电计的指针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间的电势差时产生了问题,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产生怀疑,大胆提问。如静电计为什么可以测量电压?静电计用来测量电容器电势差时为什么不改变极板的电量?静电计指针张角越大,为什么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越大?也只有当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从而使学生能真正领会实质,在以后解决此一类问题时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让学生内在潜能充分展现。

四、创设情境,发掘问题

物理实验是根据教学要求而创设的一个用于探索物理问题的最适当的物理环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会形成很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从而引发他们去解开迷团的强烈愿望。如高一物理《动量》一章,在讲授动量定理一节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一学生将一个生鸡蛋举到某一高度,全体学生顿时会产生一疑问:假若鸡蛋落下会不会破呢?鸡蛋落下碰到桌子而破碎;迅速擦净桌面让学生重做实验,此时在桌面上放一块大海绵,这次鸡蛋又会不会破呢?这是学生瞬间在头脑中闪现的问题,鸡蛋落下碰到海绵后反弹起来而被学生捉住。在新课前利用这样一个演示,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鸡蛋在海绵上为什么会不破的疑问去学习动量定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又如在进行“自感”教学时,演示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就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且很自然地产生疑问:①在通电的瞬间,为什么并联的两个灯泡一个先亮,另一个后亮?这两个支路有什么不同之处?②在断电的瞬间,为什么与线圈并联着的灯泡突然一亮(比原来还亮)?可见,由演示创设了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通过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和自然中学生熟悉的物理事实、现象以及过程的实例或问题,也是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的物理环境,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挖掘提出物理性问题的功能

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我们在物理课堂上应教会学生学习、打开思路、大胆创新。所谓“提出物理性问题”是指物理教学中,给出某一情景(可以是图片、图象、一段文字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所展现的情景,提出若干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部分,一般不要求作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时,学生感觉到天体看不见,摸不着,天体运动的处理公式繁多,初学时觉得很枯燥。针对这情况,我利用电脑展现了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活动情况,并让学生根据剪辑的影片片段提出若干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涉及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各个部分,可以不作出回答和解释)。课堂立即热闹了起来,很多同学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甚至假设了自己就是一位宇航员,正在遨游太空,头脑里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如:①宇航员是否受地球引力作用? ②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 ③“漂浮”的宇航员如何行走? ④“漂浮”的宇航员相对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⑤“漂浮”的宇航员看到的天空还是蓝色的吗? ⑥宇航员在空中如何与伙伴交流? ⑦宇航服防宇宙射线辐射的原理是什么?等等。又如在学生学完了《电场》一章后,我留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是:雷雨闪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请针对雷雨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提出三个或更多个与物理相关的问题。课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借助网络资源等,提出了如 ①云团中的电荷是如何产生的? ②闪电与雷雨是同时发生的吗? ③闪电中释放的电能能利用吗? ④闪电的温度有多高? ⑤能否根据闪电和雷鸣的时间差测出闪电距我们多远?等等。并且,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探讨、解决,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6篇: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一、数学课程资源的内涵及意义阐释

1.数学课程资源的内涵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数学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数学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材料资源、环境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等,如教材、数学软件、图书馆、学生问题等。具体地说,“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标准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1] 其中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最重要的部分,其他数学课程资源是为教材的内容服务的,此外数学典型的实例、新闻媒体、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语言、数学史、数学家讲座等都是以数学教材为中心的数学课程资源。

对于数学课程来说,数学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数学课程资源。数学课程实施是由数学课程资源内容的多少和对数学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没有优质课程资源,课程只是课程理想,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课程,不是可实施的课程,是无法进入中学课堂教学的,更不会实现理想的效果。“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合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2]

2.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第一,学会多种数学学习方式。数学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中信息量的增加,使抽象的数学课程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数学的概念内涵、数学命题的条件结论以及由此产生的数学思想。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提供的信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结合在一起,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向开放、生动活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用一种学习方式完成,也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万能的。有的数学知识是需要学生以接受的方式学习,有的需要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有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了,还有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等等。数学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具体形象材料去理解数学概念,提供足够的机会去体会数学思想,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发展。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体验不同的数学学习方式机会,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不拘泥于一种学习方式。

第二,有利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期以来,数学教学过于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体系,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数学学习只需要学习数学概念、原理和公式及法则的结论,然后通过做大量的练习就能取得好成绩。结果学生的成绩很难提高,学生感觉数学学习很难,很怕数学,再加上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很反感。数学广泛的应用性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资料,如分期付款买房、买车等;增加一些科学发展中的数学资料,如海王星的发现过程;增加一些绘画中的数学资料,如毕达哥拉斯提出的“黄金律”,等等。把这些数学资源穿插在抽象的数学原理过程中,由此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数学课程的内容增添了不同领域的与数学教材相关的知识。改变了数学教材内容单一、概念抽象的状况,丰富了课堂内容,有些数学问题还需要学生手脑并用,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数学问题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需要两个或多个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有些数学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内化,独立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些数学问题需要与教师或同学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交往的能力;有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置于不同的环境中,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观察、总结概括和推理等,不同程度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数学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数学课程资源与世界各国相比还是相当落后的,主要表现在:数学课程思想落后,受传统课程思想影响严重;数学课程知识资源拥有数量不足;数学课程人力资源专业水平偏低,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数学课程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我国对数学课程资源的研究与时俱进。对数学课程资源利用的情况,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明:一是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结合当地的生活与经济发展,注意数学应用及问题解决;二是利用数学课程专家的理论导向,结合当代学生的需求,注重内容的选择性;三是利用与数学教材相匹配的参考书、教具等;四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等,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五是利用学生学习数学时的生成资源,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及数学交流的重要性。

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数学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是数学课程专家的事情,如同编写教材和制定课程标准,与普通教师的关系不大。数学教师对课程资源形式或载体的理解不够全面。“一般教师理解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练习册等印刷体形式资源,要么就是网络资源,对其他载体或形式的资源不太了解,且没有很好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这是对课程资源载体的种类认识不足。”[3] 但事实上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的确非常欠缺。这种现状不是教师不努力,也不是教师没有意识,而是数学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现有的数学教育体制不允许教师对数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三、数学课程资源途径的开发

1.挖掘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数学教材在内容选择和编排设计顺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逻辑体系,在选取素材上广泛增加大量与社会、生活、科技及文化方面相关内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代表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并确保数学体系的完整与和谐。其次,数学教材在设置的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根据不同需要有的是螺旋上升,有的是直线前进。所以,要利用好数学教材。

2.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人力资源对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起着关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的理解、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实施等。这些人员主要由数学学科教育研究人员、数学教师、家长与学生等组成。数学学科教育研究人员对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论基础和数学教育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数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会根据本学科教的知识和学生学的知识来选择学习内容。数学教师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教材的过程中,有效地结合其他的数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家长与学生所具有的生活背景、社会经验和兴趣都不同,他们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非预期的、非计划的,是一种隐性的资源。要利用好这种隐性资源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减少消极的影响。

3.借助信息资源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信息资源包括磁带、光盘、报刊、网络以及电视广播等。信息的快速更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数学发展的动向,了解数学发展的最前沿。信息化给数学课堂教学开展多种教学模式提供资源,如合作学习模式、探究学习模式、情境问题模式、发现模式等。信息化数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使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体会数学思想中蕴涵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文化。

4.利用地方资源

地方课程,就是利用地方资源的一种课程。数学教学中的资源就是根据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特征,寻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资源,这些资源学生是熟悉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利用好地方课程资源,挖掘适合学生的数学材料作为数学课程。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图式调节 世界图式 文学图式

图式的调节是指“对图式进行修改并对其成员的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调整”(Stockwell,2002:79)。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够重复地解释新的信息,即没有相同的背景信息存储在脑海中时,原有图式的某些特征就会被调节。例如,人们通常遵循自己脑海中的行为图式去做事情。根据已有的经验,人们在餐馆就餐时,通常是先就餐后买单。但是如今有很多餐馆要求先买单后就餐,这让很多人之前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很迷惑。这样一来,在餐馆消费的行为图式就需要加以调整。

在中国经典诗歌中,图式调节是指图式内部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和调整,从而导致同一个世界图式对应多个文学图式和意境的局面。其中,世界图式与文学图式、意象与意境都是不同的概念。世界图式是关于某个客体的百科知识,相当于物象。文学图式是关于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的客体的知识。意象是指被赋予了主观感受的客观物体,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等同于文学图式。意境是指在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情感。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正确理解依赖于诗歌中意象的文学图式。

根据对文学图式调节的不同程度,图式调节可分成“图式变迁”和“图式变异”。图式变迁是指新的文学图式与典型文学图式有稍许偏差。图式变异是指意象的文学图式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意象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

虽然通过文学图式变迁所形成的意境虽然有稍许不同,但是不会打破原先的经典文学图 式。譬如“月亮”在经典诗歌中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思念之情,但是由于思念之情的来源不同,不同诗人所描写的“月亮”的文学图式是不同的。例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人民的关切; 李煜的“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表达了诗人的亡国愁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张继在秋夜漂泊他乡的孤单寂寞。由于诗人的背景不同,不同的诗人的个性和在写诗时的情境也不同,所以不同的诗人对同一意境产生不同的情感。虽然由于“月亮”形成的意境有稍许不同,但是并没有改变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同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变迁还丰富了“月亮”这个意象的涵义。

中国经典诗歌意境文学图式的变异的认知机制是在语境干预下的认知凸显转移,即从文学图式的一个特征转移到另外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用来表达主观色彩的成分由一个变成了多个。譬如“柳树”文学图式的主观成分即可以是“离别”,又可以是“故乡”的象征,还可以是“遣愁”的凭借。

“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是用来表达“思念”情怀。例如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明月”这个词激活了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所以认知凸显这个认知加工环节没有发生作用,月亮的典型图式没有被修改或调整。但是由于月亮的物理特征,它还可以成为亘古不变的象征。因此,月亮的世界图式就衍生出两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文学图式来,一个是表达思之情的月亮,一个是表达亘古不变涵义的月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月”激活了月亮的世界图式,世界图式继而激活了有关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语境的干预下,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思念”上转到了“永恒不变”这个特征上。此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调节为另一个文学图式。

但是不管是图示变迁还是图式变异,文学图式的调节只是对原有文学图式进行了一些调整,而不是完全颠覆。这种调整只是增加了某些特征到原有的图式上,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的意境。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图式调整是根据语境将一个文学图式中的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一个特征调整到另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使凸显的新特征与诗歌的主旨一致以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文学图式的调整可以丰富文学图式的内涵,同时也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Stockwell,P.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M],London: Routledge,2002.

[2] Semino,E.Language and World Creation in Poems and Other Texts[m]. London: Longman,199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第8篇: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常规的途径,一直以来,学校都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效率较低的现象,而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确实在语文学科改革的事情上做了很多工作,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直接被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学的效率仍然低下,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但学生的语文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二、语文课堂效益低的原因

1.语文课堂教学单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

语文课堂教学死板单调,缺少魅力,加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抵触心理,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课堂教学死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的随意性把握不当。相比于其他学科的课堂,语文课堂更具有偶发性,教学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有随意性。教师对这种随意性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益。课堂教学中太随意了,就有可能无法把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讲透彻,甚至拖堂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令学生反感,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但如果课堂过于死板,教学过程太过于强调各种条条框框,就会限制学生能力的发挥,这也是不合适的。第二,语文课单调重复。教师只是重复讲解各种所谓的方法、技巧,各种类似于公式的框架,而没有把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揭示出来,学生无法举一反三,不会在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思维缺乏创造性。第三,“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偏向。中国自古以来的语文教学都是“重语轻文”,重视学生的文字功底,写作能力,确不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很多学生用笔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可以,却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流,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2.语文学习范围狭窄

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具有生动、灵活、广泛的特点。这首先表现在它的综合性。语文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客观基础。其次,语文具有社会性。语文隶属于社会人文学科,语文学习的成果直接体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讲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各种社会场合中去。再次,语文是实践性的学科。语文水平的提高,不仅靠学到知识学到理论就能提高,主要靠实践。然而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圈子,即使老师和学生花费大量精力,语文能力仍然薄弱。在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并没有真正转化成学生的能力,有些东西在课堂上学生是记住了,但过一段时间后很快就会忘记。

3.忽视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是获取其他知识的基本保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不仅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还包括组词造句成章以及进行文学赏析的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这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逐步教学。

三、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效益的途径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可以提供适当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必要性,趋利避害,知道学好这些知识的作用与意义。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果能让学生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那样就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启发、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规律性。每个学科都有一些它自己的规律,如果学生懂得了语文学科的规律,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

2.提高课堂教学魅力

第一,要正确对待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随意”并不是任意,教师对于课堂教学随意性的把握要服从于教学目标,适应教学过程的需要。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二,注重教学设计的艺术性。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项技术,而是一项艺术,教师要在教学方式、教学技巧上提高自己的水平。第三,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使语文学习变得轻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各种因素应用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参与,使课堂教学不至于成为教师的“独白”。

3.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家将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应该符合这一规律。第一,感知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感知阶段是学生为新的知识做准备的阶段,教师要利用这一阶段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第二,理解阶段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验的过程是主体知情意形的亲历、体验的过程。第三,应用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发散性解读,对课文进行赏析阅读,进行创新性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体现,思考能力得到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9篇: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一、加强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迁移理论”告诉我们,为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要善于将知识迁移,以便于掌握知识,促进知识形成,突破重点和难点,加强化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做法正好体现了这一原则。并且实际生活中例子既丰富又形象,具有直观性,易于知识概念迁移,便于领会;同时也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比如学习了“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后,就启发并提出问题:汗水湿透的衣服用热水洗好还是用温凉水洗好呢?染上机器油的工人的服装用汽油洗的同时,为啥还要用熨斗熨?红墨水、碳素墨水染脏的衣服以及血迹染脏衣服分别用什么洗涤剂才易洗干净?如此能和日常生活相联系,重视迁移,学好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实践——实验小组的课外活动

不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还是陶行知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都在告诫我们课外活动的重大意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并在亲身操作中加强知识理解,提高操作、实验、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搞科研的严谨、耐心、信心、毅力、协作等心理品质。使课堂教学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为迎接校运动会,让实验小组来研制发令枪的火药。再譬如学习了pH值后,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指导农民施肥:如何取土样;怎样测土样的pH值;如何分析土壤酸碱性;最后得出如何施肥的结论。可使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思想在农村中慢慢形成一种大气候。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并用知识来指导实践。

三、展开社会考察活动

夸美纽斯说:“在可能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专家进一步指出:人的记忆80%靠眼睛,11%靠耳朵,3-4%靠触觉嗅觉。笔者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让学生深入社会,通过感官来理解知识,并培养相应的观察、思维能力,使学生适应现代的社会,现代的生活。如到博物馆的参观,可通过考察古人生火用过的木炭来研究文化遗物的道理;附近厂矿的参观,可了解化学在工业上的应用,还可分析环境保护等问题;户外活动,可了解鱼塘“增氧机”的道理。以上考察中培养观察能力,便于知识的记忆。苏霍姆林斯基也如此强调观察的作用:“如果说复习时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知识之母。”深入社会丰富考察活动,大力锻炼学生的联系实际、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注重实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