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

化学中的归纳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中的归纳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中的归纳法

第1篇: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

【关键词】原电池设计;归纳记忆;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课程是制药、环境、材料、应化与化工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门课涉及到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及一些相关的理论,比较抽象,需记忆的公式也比较多,具体推导过程比较繁琐,学生记忆起来有一定实际困难。要学好这门课,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相关理论具有透彻的理解,而且更需要学生掌握一种良好的归纳记忆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以原电池设计这一节内容为例,来探讨一下归纳记忆在物理化学学习中的显著作用。

1.原电池设计一节内容介绍

在物理化学课程电化学中,有一节是原电池的设计举例。这节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根据电池反应设计成相应的原电池。电池设计的过程分为两步:(1)拆分化学反应,即将化学过程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发生氧化反应,另一部分发生还原反应。并且使两部分的总结果与所要求的化学过程相同。(2)将氧化部分作为阳极,还原部分作为阴极,从而构成相应的原电池。不管是阳极,还是阴极,它们都属于电极。电极共分为三大类[1,2],第一类电极是将某金属置于含有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或吸附了某种气体的惰性金属置于含有该气体元素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具体来讲,它又可细分为金属电极、卤素电极、氢电极和氧电极。第二类电极包括金属-难溶盐及金属-难溶氧化物电极。其中金属-难溶盐电极是指在金属上覆盖一层该金属的难溶盐,然后将它浸入含有与该难溶盐具有相同负离子的易溶盐溶液中而构成。最常用的有银-氯化银电极和甘汞电极。而金属-难容氧化物电极则是指在金属上覆盖一层该金属的难溶氧化物,之后再浸入含有H+或OH–的溶液中构成。最后第三类电极是氧化还原电极,具体来讲,它指的是参加电极反应的物质都在溶液中,而电极极板Pt只起到输送电子的作用。理解了这三类电极后,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例子具体地讲解一下原电池该如何设计,以及归纳记忆在其中的巨大作用。

2.归纳记忆在原电池设计一节的应用

例:请将此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看到这道题,第一步先观察,显然,这个一个氧化还原反应,H2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O2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根据规定,被氧化的物质做阳极,在电池表示中书写在左边,被还原的物质做阴极,书写在右边。第一步找到阳极(H2)、阴极(O2)。第二步,由于电极被归纳为三大类,而H2、O2则显然属于第一类电极。由于H2、O2都属于气体,根据第一类电极的定义:第一类电极是由吸附了某种气体的惰性金属置于含有该气体元素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在这句话中,有三个关键词:气体、惰性金属及含有该气体元素离子的溶液。由于H2、O2都属于气体,符合第一个关键词,因此只需要满足另外两个关键词那么阴极和阳极这两个电极就完整了。对于惰性金属而言,我们一般选择Pt。对于阳极H2来讲,最后一个关键词“含有该气体元素离子的溶液”指的是含有H+的溶液,广义地讲,OH-中也含有H+离子,所以这个溶液可以是酸性的水溶液也可以是碱性的水溶液。因此,阳极最终可以表示为:Pt H2(g) H+ 或者Pt H2(g) OH-。

同样地,对于O2来讲,“含有该气体元素离子的溶液”指的是含有O2-的溶液。显然,不管是酸性的水溶液还是碱性的水溶中都含有O2-。因此,阴极最终可以表示为Pt O2(g) H+ 或者Pt O2(g) OH-。第三步,将阳极写在左边,阴极写在右边,构成一个完整的原电池。最终,设计的原电池为: Pt H2(g) H+ O2(g) Pt (酸性)或者Pt H2(g) H+ O2(g) Pt (碱性)。由此可见,在原电池设计中,归纳记忆的作用非常明显,首先先归纳得出它属于哪一类电极,之后在根据此类电极的定义,归纳出它的所有关键词,一一满足后,根据电池书写方法就可以将原电池设计出来。下面我们再通过一道例题来巩固一下这种方法。

例:请将此反应Ag+ + I- ?? AgI(s)设计成原电池。同样地,第一步也是先观察,这是一个沉淀反应,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很难从表面判断出阳极与阴极。但是,此反应中涉及了AgI沉淀,不难发现,对应的AgI沉淀符合第二类电极的特征。根据第二类电极中金属-难溶盐电极的定义:在金属上覆盖一层该金属的难溶盐,然后将它浸入含有与该难溶盐具有相同负离子的易溶盐溶液中而构成。在这句话中,可以归纳出三个关键词:金属、该金属的难溶盐及含有该难溶盐负离子的溶液。由于AgI沉淀符合第一个关键词,因此可以想到此反应中必用到金属-难溶盐电极。由于AgI沉淀在此反应中为产物,因此金属-难溶盐电极Ag AgI I-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为:Ag + I– ? AgI(s) + e–。阳极及阳极反应找到后,用题目中的电池反应与阳极反应相减即得到阴极反应。即,阴极反应为:Ag+ + e– ?? Ag。在此阴极反应中,涉及了Ag及相应的Ag+离子,根据归纳法,显然这属于第一类电极中的金属电极,且由于此电极反应为还原反应,因此,阴极最终可表示为Ag+ Ag。最后,将阳极写在左边,阴极写在右边,构成一个完整的原电池。最终,设计的原电池为:

Ag | AgI(s) | I– ??Ag+ | Ag。

从以上两个原电池设计的例子可见归纳记忆在其中的显著作用。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根据给出的电池反应中反应物及产物的特征,确定其中一个或者连个电极的种类。其次,根据这三类不同电极特点归纳其关键词,确定至少其中一个电极,写出其电极反应,之后,用电池反应与该电极反应相减得到另一电极反应,再根据此电极反应中反应物及产物特点归纳得到其所属哪类电极。最后,根据电池的书写方法,将阳极写在左边,阴极写在右边,构成一个完整的原电池。

3. 结束语

为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学生思维,本文以物理化学课程中原电池设计一节为例,系统介绍了归纳记忆法在其中的应用。由于物理化学课程涉及到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起来较比较抽象,需记忆的公式也比较多,学生记忆起来有一定实际困难。而利用归纳记忆法我们就可以将相关知识“定性划分”为几个必要的关键词。这样既节省了记忆时间,学习起来又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第2篇: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因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运用系统观点,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其责任所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者针对高中化学的特点,探索出一套高效的教学模式,即“引导、归纳、反思”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引导、归纳、反思”教学模式

1.1 引导。引导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其思想是激发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极大的兴趣,捕获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思想,给学生提供学习该课程的信息、力量和动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学生能不能学好高中化学的知识点“引导”的成功是学生学好该课程的第一步。引导的好坏,决定着高效教学的好坏,因而,引导的另一个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效教学。引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切入点引导和过程引导。

(1)切入点引导。切入点引导主要是教师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而采用问题情景、生活情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现在的水资源比较不足,而海水中因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工业原料而不能被直接饮用,采用什么化学方法可以既能从海水中提出工业原料,同时又能生产生活或工业用水呢?从而使得学生感觉到学习知识的有用性,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2)过程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步骤等进行引导。是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例如针对浓硝酸与铜反应的知识点,可进行如下的思想和方法的引导:氧化铜能否在硝酸中稳定存在?探究硝酸与铜会起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产物?在该反应中,硝酸起到哪些作用?浓硝酸分解会产生什么物质?哪一种分解产物会与铜发生反应写出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 归纳。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由个别到普遍”、“由表象到实质”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而化学这个学科,知识点零散、系统和规律性不强,且学生从初三到高中的学习,化学知识跨度大、难学难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面对零碎的化学知识,要确保提高教学效率,进行归纳分类,是教者和学者常用的学习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归纳法是该教育模式的中心环节。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归纳法主要有类比归纳法、分类归纳法、按序归纳法、体型归纳法等等。例如,教学元素周期规律时,可以先告诉学生该内容主要采用归纳法来进行讲解和学习。然后将1~20号元素和具有代表性的族类元素作为个体,画出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最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体会成功,提高自我学习效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习效率。

1.3 反思。在“引导、归纳、反思”教学模式中,反思不仅是包括教师对自己知识所授体系的反思,还包括引导学生的对知识有探究思想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思。其思想是教师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而培养学生的反思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1)教师教学的反思。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进行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在反思的同时,教师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教师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于此同时,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实践,从中获得经验,而这些经验又会促进教学。教师在该模式中的反思主要有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的反思。例如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能否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课堂讨论能否有效开展?阅读、活动和练习的指导是否有效?

第3篇: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

【关键词】联想法 高中化学复习 应用策略

知识点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多,包括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而且化学知识理解容易但应用起来就比较难,这些方面是高中化学的主要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复习化学的时候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在加上高考考试要求的知识点范围比较广,增加了学生复习的难度,若是单纯地做练习题与讲解练习题,显然达不到很好效果,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内容常识性的知识较多,包括化学方程式、电子式等方面。学生忘记这些知识的概率极高。笔者也经历过高考前的化学复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教师没有采用有效的复习措施,仅靠学生自觉或海量的习题训练,将会使得复习阶段十分枯燥,降低复习效率。如何提高高中化学的复习效率,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发挥正常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联想复习

联想复习就是在上述状况下提出的一种有效的复习方式。联想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而高中化学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点又很多。通过所观察或思考的概念、事物的刺激而想到其他相关的概念和事物,也就是说在化学复习记忆一个化学概念时,发散自身的思维,尽可能地延伸出其他相关的化学知识点,进行大范围的知识点记忆。要注意的是,这种联想复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综合多种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进行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思维过程与方法:其一,比较思维法,在脑海中对比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与关系。其二,类比思维法,要在两个或两类知识点中,分析其中已知的一类知识点的属性,从而猜想另一类的相似属性。其三,归纳思维法,就是将一系列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可分为图表归纳法、分类归纳法、题型归纳法、知识树归纳法等。比如题型归纳法就是要将一些相似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知识点的应用。其四,发散思维法,就是将思维扩散开来,以多角度的视野分析研究问题。

二、联想法在高中化学复习中的应用研究

上文提到,在化学复习中,采用联想法进行复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复习效果,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参考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知识结构上进行联想。其二,从事物的属性上进行联想。其三,在知识点归纳上进行联想。其四,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联系。案例如下:

例题1:H2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的1/2,将3.2克该混合气体通入装有足量Na2O2的密闭容器中,再加入过量的O2,进行反应。求增加的质量。

例题2:FeS2与硝酸反应产物有Fe3+和H2SO4,若在反应中FeS2和HNO3的量之比是1比8,那么HNO3的唯一还原物是。

上述两道例题看似没有关系,进行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还是有关联的,都可以利用关系式法进行解题。因此解答这两道题目的关键就是找出题中各物质反应的关系。分析例题1时,分析H2O与过氧化钠生产固体质量的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如下:CO与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CO+O2=2CO2,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2CO2+2Na2O2=2Na2CO3+O2,总方程式为2CO+2Na2O2=2Na2CO3,固体增加的质量为CO的质量,氢气与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Na2O2与H2O反应方程式为2H2O+2Na2O2=4NaOH+O2,总方程式为2H2+2Na2O2=4NaOH,固体增加质量为氢气的质量,题目中混合气体的质量是3.2克,在充分反应后,增加的固体质量应该是3.2克。

题目2的解析步骤如下:FeS2变到 Fe3+ 和 SO42-失去 1+7*2=15个电子除掉Fe(NO3)3 中的3个NO3-被还原的NO3- 有 8-3=5个则5个NO3-得到15个电子则NO3- 化合价降低 3 即气体为NO。该题中,分析其中的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因此,从上述两道题目中,可以发现,其采用的方法都是关系式法,在复习时,就需要将这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纳总结,也就是题型归纳思维法,充分联想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这是其中的一种联想复习法。还有可以进行实验联想,由于化学课程强调实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感受这些化合物的反应过程,从中总结出经验,并回忆所学的知识点,达到复习的效果。在化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可以进行联想复习的知识,比如对比实验CL2与C2H2的制取、收集方法,从中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装置的特点以及实验材料等,并以此归纳出气体制备的相似模型。

结束语:

联想法在高中化学复习中,可以帮助学生加强想象力、综合分析与整体记忆能力,在联想中发现化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复习化学知识点。但联想法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这受制于学生的化学基础积累以及教师的执教水平。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要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联想法中的对比思维法、发散思维法等方式总结化学知识点,并进行分类归纳,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同时要将联想法的应用课题,当做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为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提供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沈世红.从江苏高考中的“大方向”看化学教学中的“大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v.25;No. 16510:99-103.

第4篇: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求知欲是一种需要,一个有旺盛求知欲的人对于新奇事物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探索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是天生就有的,教师负有培养的责任,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首先教师要教得有趣,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趣味素材,有意穿插生动的例子,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在讲过氧化钠时可做“吹气生火”,在讲氨气时可做“喷泉实验”,在讲原电池时可做“番茄电池”等有趣的实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充满了神奇、魔幻的学科,激起他们学习化学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及其它科目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实验的探索和实验的创造性。新的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实验课时比例增大,实验内容增多,实验类型增加。还提高了对定量实验的要求,教师应深刻领会大纲精神,挖掘实验内涵。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再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方法来认识实质,掌握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解答实验习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为创新意识铺路架桥。

三、归纳法是创新教育的法宝

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各类大赛中屡获金奖,但我国缺乏世界一流和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无缘于诺贝尔奖,这与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应试教育有关,我国传统课堂教学多用“演绎法”即从一般到特殊,学生被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许多现成的结论,然后运用现成的结论去分析和解决常规问题及现象,学生最终以知识的获得、同化、再现、机械应用为主要目标,于是出现了“掌握”知识而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现象,缺乏打破常规发现问题、自主建构的创新和批判精神。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化学教学需尽可能改变以“演绎法”为主的现状,实行“演绎法”和“归纳法”并重的教学格局。所谓“归纳法”就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和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实验探究等方法,自行归纳得出结论即从特殊到一般,然后再应用得出结论去分析解决各种实际和新情境问题,即由从一般到特殊。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若用演绎法教学则先告诉学生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然后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去分析判断各种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原电池条件),缺乏对探究过程的了解和结论的再发现,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的死记硬背,剥离了知识和的能力的内在联系;若改用归纳法,可根据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改变电极、溶液等因素,设计成各种装置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检验是否有电流产生,最后自行归纳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从而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获得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直觉思维

直觉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是不经过一步步严密的思考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直觉是创造力的升华,是长时间直接积累经验,尤其是苦思冥想的结果,其作用是快速缩小思考范围逼近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带有突发性、诱发性、联想性、易失性。

第5篇: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

关键词:化学;复习;知识框架

一、背景

复习是学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复习方法的好坏往往决定了我们能否高效地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知识体系的构架。对于九年级化学来说,总复习时难度较大,知识点很多、很分散,茫茫题海,无从下手。

如果教师在课堂复习时,还是机械地对原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再重复,对学生来说是收不到任何效果的。因此,在时间紧、知识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速度快的条件下,化学教师复习时只有在“新”字上做文章,改进旧有的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借鉴教学理论,总结归纳出复习中的整体思路:注意抓住课本,牢牢把握课本设计的知识主线,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中学化学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穿插强化知识难点、考试热点,注意这些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复习中要指导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概括能力。

二、复习方法

1.抓住课本的知识主线,构架整体知识框架

教育专家论证了在高考复习进程中要抓纲务本,回归教材,

纠正高三复习中片面追求“新、奇、怪”的现象,关注教材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再学习,强调知识的运用,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初中化学复习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化学题型虽然变化多端、形式多样但涉及的基础知识都离不开课本。所以,充分重视课本的作用,复习好基础知识是根本。通过对课本知识主线的学习、体会,让学生用逻辑把课本知识串在一起,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具体来说,复习时指导学生三遍看书法:(1)看章节设计。通过每一节的题目的文字描述,回顾、重温重点知识。(2)看课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往往能表明考试出题点的方向。(3)看课本上的特殊点。如插图、表格、具体例子。

同时,要改变学习化学时所具有的单一章节、单一内容的单向思维定式。通过复习可使学生把原来分课、分单元学习时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同时使学生原有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明确复习的准确目标或问题。让学生通过复读课本,把每单元、每课题课本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呈树状全部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

2.注意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

在初中化学复习中,我始终坚持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和日常现象,通过选取实际生活中的题材,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化学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初中化学学习应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源泉,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对实际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3.注重复习方法的传授

复习中要指导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概括能力。如,(1)实例法。通过实例,建立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的。例如,在复习氢氧化钠的性质时,根据它的性质认识它的用途和保存方法。同样,复习用途和保存方法时,也必须充分了解它们的原因。(2)联想法。复习时要善于将前后知识进行联想,利用联想思维,使知识系统化。(3)归纳法。归纳是指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知识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其服从的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并假设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从这些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种认知方法。将归纳法具体应用于复习实践中,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整理成提纲或图表。如金属和酸之间,通过学习就可摸索出它们相互间的反应产物的规律,归纳成图表。

总之,九年级化学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学生构建中学化学的知识框架。在这个基础上,对具体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使学生在扎实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最后,通过复习学习帮助学生构筑坚实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方持.刍议化学复习教学中应用教材习题的策略.化学教学,2010(5).

[2]黄立新.中学化学复习要注重“五新”.新课程:中学,2011(10).

[3]李明亮,瞿显荣,田棋宏.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化学教育,2009(30):3.

[4]谢贞俊.探讨如何构建中学化学复习课高效课堂.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0).

第6篇: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

关键词:抽象 枯燥 模拟功能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所谓多媒体课件,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思维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堂好课好比一本趣味盎然的好书,开篇就该引起读者的兴趣。课上,巧妙成功的开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由被动变主动,畅游课堂,学习新知识。

例如,我在上一节数学归纳法的课时,我可以让学生先看看电脑投影机上的先后出现的几张扑克牌:红桃2,红桃3,红桃4……然后盖住一张牌让学生猜它是什么牌,学生马上有很多猜是红桃5,当我用鼠标点开这张牌时发现它是张牌确实是红桃5,他们很开心,然后我盖住一张牌让学生猜它是什么牌,学生马上有很多猜是红桃6,而当我用鼠标点开这张牌时,同学们发现它是一张黑桃Q,这时我及时由不完全归纳法的不足引入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就有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使我这堂课上得很活跃。

二、变抽象为直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课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在课堂上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比如我在讲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时,我首先让同学们看一段多米若骨牌倒下的动画,然后让同学们归纳出要所有的骨牌倒下,骨牌必须满足哪几个条件,学生们归纳出:第一,要第一张牌倒下;第二,要每张牌倒下后它后面的牌一定能倒下。这时我就归纳出证明中的关键两步:第一,当n=n0(例如n=1或n=2等)时结论正确;第二,假设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n=k+1时结论也正确。然后让学生对比着两者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本质,及其在证明中运用两步走的方法的原因,再通过几个实例练习后,让学生通过一个直观的动画深刻理解了数学归纳法这个较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

传统的数学授课中,由于教师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少,而数学概念抽象而枯燥,学生接受的刺激单调,呆板,往往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容量当然就小。利用CAI的先进技术,课堂教学就可以变得生动活泼。

首先,计算机的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具有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我们在分析数学概念时,可设计一些与概念相关的情境,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考查,学生就可以全方位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枯燥内容生动化,重点内容突出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便于学生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进行三角函数图像变换的教学时,通过几何画板生动的动画功能演示出y=sinx变换成图像的相位、周期、振幅的变化的全过程,变课本上死板的画面为栩栩如生的动画,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中运用CAI手段,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剌激,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提高课堂容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益。特别是上高三数学复习课时,因为很多知识都是学习过了,所以学生主要需要的就是大量地做练习,这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节省许多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形象的图形及动画使得解题过程更易理解,从而节省了讲解题目的时间,最终可以使得一节课的题目容量大大增加。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归纳思维 生物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144-02

高中生物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不像物理或者数学一样那么严谨,因此我们教学时可以适度从技术的培养偏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思维能力中,归纳思维方法是学生需要不断掌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实验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共同规律并进行假设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人类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产物,更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予以重视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法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每种方法下又分为不同的方法,因此它是学生在生物学习乃至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中都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生活,讲解概念

概念学习是学生学习生物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又因为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所以很多生物概念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联系生活常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那么就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学习概念。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糖类以及脂质的种类和作用,并能够明白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骨架,体现 C 是生命的核心元素。上课时,笔者没有直接将知识讲解给学生,而是问他们说:“同学们仔细想一下,你们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糖类都有哪些呢?”这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都纷纷列举:白糖、冰糖、葡萄糖,等等。之后笔者又问他们:“根据你们的化学知识,在你们列举的这些糖类中你们能够写出几种糖类的化学式吗?”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笔者请了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写下他们刚刚想到的化学式。之后,笔者指出他们在认知上犯的小错误并进行更正,然后进一步讲解本节课要学的糖类以及它们的化学式。这时,笔者仍然没有将糖类的概念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通过观察归纳这些糖类的化学式,让他们自己尝试对糖类进行定义。学生发现这些分子式中均含有 C、H、O 元素,经过归纳推理,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较规范地定义糖类。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没有直接将糖类的概念讲解给学生,而是联系生活常识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推理,逐步形成概念。这样做不但能够较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意识。

二、制作图表,比较异同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非常多且细碎,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加以整理、总结,那么就会非常容易混淆甚至记不住一些知识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制作图表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并比较异同,以方便他们记忆。

比如,P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以及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能力。上课时,笔者简单讲解这些基础知识后,让学生做几道题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结果发现学生错得很多。他们纷纷表示知识点很混乱,分不清。这时,笔者没有责怪他们。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本节知识,让他们每个人都按照笔者的要求自己制作一张表格,这张表格要将之前讲解过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浓度梯度、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载体和能量、每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实例进行对比总结。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笔者让学生先互相参考并完善表格。之后,笔者又让学生做了几道题目,这次学生的整体情况比之前改善了很多,不但做题的准确率大有提高,速度也加快了不少。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图表,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异同,较大地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在自主完成这个表格的过程中,不但回顾了之前学过的知识,而且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归纳能力。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必然也离不开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生物实验数量多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实验探究。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细胞的增殖》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并重点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会涉及一个实验,即通过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来观察有丝分裂,这是本学期学习过程中较难的一个实验,因此,笔者没有直接在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带他们去实验室,而是先按照两人一组进行分组,让学生先行预习。笔者给每个小组发一份实验报告,让他们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的步骤先预习这个实验。结合之前做过的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实验,回顾归纳染色的步骤,并根据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思考以下问题:(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2)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可以用丙酮代替么?(3)若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原因是什么?(4)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么,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应提前知晓或者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因此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都开展得很顺利,而且大多数学生能成功观察到了有丝分裂现象。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预习,减小了实验失败的可能性,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效率,培养了学生归纳实验操作知识的习惯,对他们日后的实验探究大有助益。

四、提取信息,高效解题

由于学科的人文性与生活性,高中生物的题目有时不像数学一样那么简洁,冗长的题目往往会成为影响学生做题的障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归纳思维提高学生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高效解题。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能够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上课时,在已经讲解了基本的知识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习题训练,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 A、B、C、D 共四组实验……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是什么组;(2)B 组和 A 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3)D 组和 B 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 /mL 200 800 200 800

这道题目非常冗长,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这时我们要鼓励他们不要被题目的表象所迷惑,要利用自己的归纳能力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X得较难的地方可以来问老师或者进行小组交流。在学生的努力下,终于攻克了这道题目,也大大鼓舞了学生。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不要惧怕较长的题目,主动进行归纳,提炼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解答。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归纳思维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联系生活常识可以更高效地讲解生物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图表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知识,通过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之前进行实验归纳可以降低实验失败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并有效提取信息更能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这是我们在培养学生归纳思维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我们升华学生生物素养的不竭助力。

【参考文献】

[1]王 熳.在归纳中提升――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探析[J].教师,2013(25)

第8篇: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初中化学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农村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下面,就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都知道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化学,进而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当代化学教师们正在努力探求的问题之一。我个人在自己的化学教学中经常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这一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到我的课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的目的。

例如在讲溶液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我先例举生活中经常配置的食盐水,进而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我们把食盐和水放到一起的时候,为什么一段时间之后食盐不见了,它去哪里了?这时的这个混合物在化学上又叫什么?它有哪些特征以及它的组成?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通过例举生活中这一简单现象,进而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达到学生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来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的目的。

二、给予差生及时的表扬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天生的差生,只是他们的潜能尚未被开发出来!我们应该从自身去找原因,而不是把所有的一切原因都归结在学生身上。我想一名优秀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永远不会说自己的学生的成绩差原因在学生身上,而是怪自己没能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在我的化学课堂中,我经常采用鼓励的办法帮助那些我们所谓的“差生”。还记得刚刚来到甜水学校就开始教初三化学,其实当时心理压力特别大,怕自己经验不足教不好,怕耽误初三的孩子升学,怕自己掌控不住课堂……那时班级里有一个孩子特别聪明,但就是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好说话,搞小动作,影响到其他学生学习,自己成绩也不是很好。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我课下找到他,首先和他谈谈自己的梦想,谈未来,我没批评他上课时的总总表现如何如何不好,成绩如何低,反而是夸奖他很聪明,只要他肯努力,成绩肯定会非常优异。这令他很惊讶。最后我还竖起大拇指说:“我相信你的成绩肯定会越来越好的!”这次谈话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课堂上,他的小动作少了,还能够积极主动发言,课后作业也能够按时完成了,成绩也明显上升。通过这件事,我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尽量减少采用批评的教育手段,不妨试一试采用表扬的教育手段。我相信效果会很好,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受到表扬,这是对他们的肯定,这样会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队伍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应该推陈出新,给予差生及时的表扬,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因为你的一句表扬会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老师是相信他们的,老师从来没有放弃他们。

三、布置作业讲究时机,布置适量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对当天所学内容加以巩固。

布置的作业要结合学生当天学习的内容,作业的量不要过多,要有典型性、针对性。既不能让学生感到压力或负担,又要让他们有兴趣的去做这些作业。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特别讲究时机,不会在下课铃响起时,大声布置作业的内容,否则即使作业的量是适合的,他们也会觉得过多,对所留的作业长生厌烦心理,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留了哪些内容。希望我们的化学老师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留出足够的时间,在学生们注意力特别集中的时候不知作业。

四、作为化学教师,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无论怎么说化学原理和计算对这些初中孩子来说都是枯燥乏味。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幻灯片、多媒体把学过的知识编成题目,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总之,这种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牢固。另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化学计算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巩固下来。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我们可以针对教学特点设计制作课件,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实验复习过程中,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规格、用法,学生在新课学习中留下的记忆已经模糊,复习时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教师如果重述实验仪器的构造、用途、用法,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如果制成实验复习课件,既可增大课容量,又缩短了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在制作复习课件时,要注意复习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应是深层次的扩展。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化学仪器分成若干组,构成实验专题,用录像分别展示各仪器的操作方法及注意问题,然后精选不同层次的实验题组(最好是历年中考题)做成多媒体课件。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出各种仪器,让学生按题目要求选择需要仪器,然后按步骤用鼠标拖拉进行组装拆卸,如果违反操作规程,计算机会及时提示。实验搭配好后,可选“开始实验”按钮,计算机会简单模拟出气体流向、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等。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解决一个专题的复习,这在传统教学中至少需要半节课。在整个复习课中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由动手动脑到产生兴趣,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记忆深刻,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又如讲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蒸发时,该实验要求在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这个较多量是不太好把握的,如果提前停止加热,固体不会被全部蒸发出来,演示起初学生是有兴趣的,在搅拌的过程中,性情校为急躁的同学逐渐失去耐心,导致注意力分散,到停止加热时,到底滤液被蒸发到什么状态,有些学生已不再仔细观察,而且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此处的操作,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实验规范操作的学习,也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若把蒸发的演示实验做成课件,播放给学生,可以把学生牢牢的吸引在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归纳法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归纳法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化学学科相比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的零散性较强,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应用在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的教学上。新授课结束时,将课堂总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首先,要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问题?(4)你还想知道什么?……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其次,教师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的得到收获、自信和新颖的问题。但是同时也要注意,课堂总结既要求学生唱主角,又要求教师适时的引导,而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否则会使归纳变得无序而降低效率。

相信在我们全体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探索下,我们一定会逐渐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我们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几点见解,请教育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第9篇:化学中的归纳法范文

认识的过程一般都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总规律,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特殊性的认识,其认识过程模式一般为:

科学认识论强调,真正的学习已不仅仅是指知识本身,而且还包括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知识的再生过程应当以适当的形式重演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所认识的知识,虽然相对于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而言却是未知的。因此学生要想认识知识,也必须按照认识的一般过程来进行探索。

二、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是实质和特征都基本相同,只是在形式上略有差异。在高中化学的探究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因素的不同进行选择。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两种基本模式。

(一)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探究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根据自己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探索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和思考,去探求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一般流程为:

其主要步骤包含: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②提出问题或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明确问题;③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提出解答问题的猜测和假设;④搜集资料或收集必要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假设;⑤作出判断,形成结论,并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与他人交流。

案例1:褪色原因的探究

实验情景:在NaOH溶液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再加几滴新制氯水,变无色。

提出问题: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提出假设:①NaOH与氯水中HCl、HCIO发生中和反应,使C(OH-)减小,酚酞褪色。

②氯水中HCIO氧化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

实验探究:①在含酚酞的NaOH溶液申,滴入HCl溶液至溶液褪色,返滴NaOH溶液,又呈红色。

②在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入氯水至溶液褪色,再滴NaOH溶液,溶液不变红色。

交流评价: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得出结论:新制氯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于HCIO的氧化漂白作用。

(二)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践活动为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并初步尝试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此模式教学贯彻“问题解决”这一中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达到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其一般流程为:

其主要步骤包含:①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发生认知冲突;②运用猜想与假设,与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建立联系;③在对各种假设整理归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设计出合理的探究方案;④通过实验探究或逻辑推理,验证假设,寻求认知冲突的解决;⑤引导学生以科学概念代替错误概念,达到认知重组。

案例2:苯的结构的探究

提出问题:苯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对给予的大量信息做初步的分类与思维加工。

形成假设:假设一: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试根据苯的分子式写出二种可能的结构)

假设二:若苯分子为环状的结构。(试画出可能的结构)

设计方案:①能否使溴水褪色?

②能否使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

史实情景:介绍化学史实。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并预测结论。

结论阶段:确切地表示苯分子的结构。

三、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

1.创设问题、引发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问题对于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教学,也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特征。创设探究情境就是创设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

2.活动探究、探索问题。明确问题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活动探究,该过程是整个探究教学的关键环节,它一般包括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评价交流几个基本要素。探究活动中可以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各个要素的顺序也可以因探究的内容不同作适当调整。

3.评价教学、完善探究。教学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般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就是学生对探究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探究活动准备情况、对探究内容的兴趣度、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探究活动中合作交流情况、对探究活动结果的正确性及满意度等。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可以采用书面测试、活动表现评价等方式。

四、高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关键:假设与验证

探究教学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查询资料-建立假设-实验验证-形成结论-评价交流”等几个基本环节。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探究活动的核心应该是“建立假设”与“实验验证”两个环节。

(一)建立假设

“假设”是指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对需要探究的问题猜想出来的一种或多种可能的答案或结论,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假设不要做太多的评价,但是要引导他们对种种假设进行整理归纳,教师对学生因知识上的欠缺而产生离题的假设要给予必要的启发,为学生提出恰当的假设铺路搭桥。一般可以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分类法、类比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假设,现以归纳法为例予以说明。

案例3:盐类水解的探究

实验情景: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水溶液分别滴加酚酞和石蕊试剂。

明确问题: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为什么不同?

分析讨论:醋酸根与水电离的氢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醋酸,所以溶液显碱性。

归纳假设:某盐离子能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则溶液显弱碱性;某盐离子能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则溶液显弱酸性。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明确适用范围并形成理论体系。

交流运用: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验证

任何假设与猜想都必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假设变成可行的、具体的实验方案。学生要选择实验的用品和设计实验的步骤,对学生而言这一步难度较大,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上的铺垫,还要给学生探究方法上的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讨论其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对有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激活学生思路的中断点,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点拨学生时,不宜多讲更不能代劳,只要把关键的问题点到即可。

案例4:苯酚与钠的实验探究

设计方案1:直接加热苯酚,使其熔化,然后再加入钠进行反应。

学生评价:苯酚有毒、易氧化,苯酚在加热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而影响实验效果。

设计方案2:用乙醇把苯酚溶解,形成苯酚溶液,然后再加入钠进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