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训机构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目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已超过10万家,其中涉足职业教育的机构达5万多家,工程建设业及财务金融业的培训机构总数各已达1万多家,并且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各级政府对教育空前重视,教育将继续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据权威机构的调查和估计,2009~2010年教育培训市场总体规模达到6800亿元,2012年将达到9600亿元,职业培训潜在的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元。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咨询服务能力成为教育培训机构拓展和维系市场的关键,学员往往会直接致电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咨询,查询课程安排、考试成绩,预约课程、投诉建议等学员需求也大量存在于教育培训机构的日常运营之中,呼叫中心成为教育培训机构营销和服务必要的工具和手段。
目前一些有实力的教育培训机构如新东方、英孚、昂立、学而思、环球雅思、华尔街、新航道、新世界等等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呼叫中心,但多数是集中建立在某个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那些边远的分支机构则没有条件和时间来建立,而一些新兴的教育培训机构则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在建设呼叫中心和IT设备以及建设分支机构上都有所顾虑,以至于影响了业务推广的范围和进度。
快速布局的困惑与对呼叫中心的新需求
一、各教育培训机构业务的快速布局使得IT配套系统无法及时地响应和服务,另外由于业务的分散化,对远程办公的管理需求比较迫切,需要做到对人员的实时管理和绩效考评;
二、前期市场推广资金的占用和后期扩大业务的经费使得教育培训机构在自建呼叫中心的成本上有所困惑;
三、怎样才能将信息集中,做到统一的管理和分析,同时对客户进行关怀、维系和业务推广;
四、教育培训季节和假期的弹性使得客户服务中心的工作压力分布不均匀,呈现波峰波谷状态,容易造成设备和线路等运营设备的浪费,但由于教育行业竞争的加剧,各自品牌建立、并购、重组,推动了教育培训行业IT化进程的发展,大规模、多分支机构的教育品牌越来越多,导致其呼叫中心并不是以一个单独的呼叫中心运营的形式存在,大座席量的分布式部署需求使得以单点单地域存在、不能全国部署多媒体网关托管形式的呼叫中心服务无法满足教育培训行业的呼叫中心运营需求。
云计算呼叫中心解决方案的优势与价值体现
一.灵活性强,简单高效,成本较低
教育培训机构受季节和假期的影响,客户服务中心的工作压力分布呈现波峰波谷状态。自营呼叫中心在人员管理方面不太灵活,遇到周期性、淡旺季的需求时盲目的招聘和扩容呼叫中心设备只可以解决高峰期的业务,一旦过了高峰,其人员和呼叫中心设备就存在一定浪费,设备搁置、人员又不能开除,无法按需取所需。而采用云计算模式的呼叫中心服务则灵活性很强,在业务高峰期时按需扩容呼叫中心软件,在高峰期过后又可将呼叫中心还原至原有规模,不存在IT采购的闲置。利用云计算,在高峰期时不用为招聘人员发愁,直接利用公司在不同地域的分公司人员连接云计算来帮助和分流受理业务,充分地整合资源,使用其他分公司的闲置资源进行服务。并且只需要有一定的网络环境(比如ADSL)、有一台电脑、有声卡和耳麦,就可以快速搭建呼叫中心,并且也可以在移动终端上架设(比如IPAD、智能手机),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立即开始呼叫中心业务。这样,企业就可以把精力更好地放在业务模式探索和服务上,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服务。
二.适宜远程集中管理,能够整合各种管理系统
针对教育行业的特殊需求和实际困难,云计算呼叫中心产品应当在以下方面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1.对于远程办公,系统提供云计算呼叫中心平台解决方案,既可以支持各分支机构独立操作,又可以由总部统一监控和管理。这就需要云计算供应商在全国搭建媒体网关,确保通话质量与线路的资源。
2.系统供应商应当充分利用云计算呼叫中心的优势,迅速高效地搭建客户所需呼叫中心,同时提供大量的中继储备,当客户发现自己对业务预估不足时可以随时增加,确保服务,这样就规避了传统自建呼叫中心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建设规模不确定的问题。
3.云计算呼叫中心方案将客户信息、各类业务处理统一管理,对于客户关怀、业务推广、客户行为分析、销售分析等数据提取变得简单方便。
4.云计算呼叫中心解决方案中易于整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客户拥有不同的CRM、ERP、工单系统甚至是排班、绩效、质检等高级的管理系统,一个合适的方案必须对于这些系统可以进行良好的集成与对接。
综上所述,对于教育行业的实际问题而言,云计算呼叫中心解决方案是合适的选择,但目前市场上的几家方案提供商,有一些并非是真正的云计算平台,很多的厂商仅仅是提供呼叫中心托管,而讯鸟云计算平台由于在全国33个城市搭建了一套云平台,真正做到了云平台部署和落地,并计划明年在全国更多的城市搭建云平台资源。
同时讯鸟云计算平台通过其网络资源可提供丰富的中继线路,不会出现用户中继话路满载、话路无法接入的情况,并且管理员可以通过监控界面看到是哪一部分话路的呼损,可以及时调整设备的容量和座席的数量。比如在用户的网关设备之外发生的呼损也可以及时看到,这样可以增加网关的容量和座席的数量来达到用户话路的正常接入,而传统的呼叫中心是看不到自己设备之外的呼叫状况。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效能为关键,根据乡村振兴各类型人才的需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培训体系、改进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指导服务,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示范带动引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2020年全县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培训6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50人,产业扶贫带头人50人),专业生产型培训50人,技能服务型培训15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三)实施主体和实施范围。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由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共同组织实施,由按规定程序确定的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任务。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培训对象遴选向贫困村倾斜。
(四)奖补标准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3500元,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1500元,奖补到培训机构。
二、实施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分类分层分模块实施,今年主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具体内容如下:
(一)确定培训对象。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带头人、管理骨干。对象遴选基本条件: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
2.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主要面向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含农产品电商人才、农村信息员、益农社信息员、休闲农业服务人员、农用无人机操作人员、农村改厕技术人员、农村物业管理人员等)。对象遴选基本条件: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符合对象遴选条件的贫困户、小农户,优先确定为培训对象。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培训对象为行政村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优先安排当年在建的美丽乡村所在行政村主要负责人为培训对象。县农业农村局可委托县美丽办作为培训主体,将该培训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技能服务型(专业生产型)培训任务中调配培训班内容,单独办班、统一实施。按所辖行政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总数,合理安排培训班次,力争当年内将列入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的村轮训一遍。
以上各类培训对象遴选,按照个人申请,村、乡(镇)逐级推荐,县农业农村局择优确定的程序进行。优先遴选肺炎疫情影响较重地区的农民参训。上述各类培训的对象当年不得重复;2019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员可以参加2020年同一层级不同培训,或参加同一类型更高层级培训。2020年同一层级培训对象与2019年重复率不超过8%。
(二)遴选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由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财政局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遴选,并报省、市农委备案。
培训机构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必要的培训场所、专兼职教师队伍和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配套设施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培训目标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能力和跟踪服务能力等。
县农业农村局与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签订培训合同。
(三)明确培训内容。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的要求,紧扣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组合教学模块、设计培训课程。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农业通识、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文化素养等课程;专业能力课包括但不限于乡村治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绿色发展等课程;能力拓展课根据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培训对象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要强化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担保、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科学发展等内容;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要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干班培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核心,重点突出农村改厕、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乡村文明建设等内容。
(四)优化培训方式。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28学时;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76学时,项目周期2年;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8学时。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分时段培训。积极采用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五)强化跟踪服务
加强对参训农民的跟踪服务,创造有利于农民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提升务农兴业含金量,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强化政策扶持。整合政策资源,引导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参训农民倾斜支持,鼓励其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融资担保力度,鼓励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面向农民开展符合规定的信用贷款担保业务,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农民个人信用担保贷款。在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评选中对参训农民给予倾斜,促进其创业发展。完善农技人员跟踪服务培训学员机制,统筹利用基层农技人员和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对结业学员跟踪服务不少于1年。
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发展论坛、技术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创意大赛、涉农公益活动等,创造机会条件,让农民参加跨省区交流,拓展理念视野,激发创新活力。支持农民抱团发展,在产业发展、生产服务、营销促销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通过专业合作、资金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引领活动,搭建展示舞台和平台,引领农民与市场充分有效对接。
(六)做好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工作。
培训机构负责对培训人员登记造册、录入网上系统。
三、实施步骤
(一)精心制定方案(4月)。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财政局制定实施方案,并及时报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备案;二是按照要求遴选培训机构,分解落实培训任务;三是是遴选培训学员,各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配合培训机构,遴选培训学员;四是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县农业农村局依据实施方案,参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结合学员专业需要,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五是制定教学计划。培训机构依据分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个培训班教学计划,随同开班报告同时报县农业农村局批复后实施。
(二)认真开展培训(5月至11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培训,落实培训环节,创新培训方法,严把培训时间和质量关。对象遴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力求对象精准。授课教师从各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遴选,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1名省级以上师资库成员。优先选用部省统编教材,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县农业农村局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最后一堂课,由县农业农村局安排人员组织学员网上进行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同时,抓好培训班日常管理和服务、考核和颁发结业证书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干班要根据乡村工作实际,灵活选择培训时间,可通过美丽乡村现场教学、邀请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村的村干部“村长说村”等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组织开展好专题培训。
(三)抓好管理服务(11月底前)。培训结束后,及时建立健全培训档案,按要求将相关信息录入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落实跟踪联系服务。
(四)做好总结工作(12月)。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好项目验收和总结工作。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年度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做好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自查自评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会商机制,统筹推进工作。县农业农村局发挥牵头作用,加强本部门内相关单位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二)严格资金管理。一是资金拨付。县财政局会同县农业农村局按照项目目标任务,及时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培训机构。继续建立资金预拨机制,县财政局根据下达的培训任务和下拨的省级以上补助资金补助拨付到农业农村局到,县农业农村局根据各培训机构承担的培训任务在各培训机构开班后及时将80%补助资金预拨到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根据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财政局对培训机构培训考核验收合格意见等情况,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再将余款拨付到培训机构。二是资金监督。县农业农村局按照农业农村部有关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和《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奖补资金管理细则》要求,制定和完善项目资金管理细则,规范管理使用资金,继续实行项目县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各培训机构要按要求规范使用项目资金。
(三)注重条件建设。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特别是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推进培训基地建设,优先选择培训基地承担培训任务,将培训基地建设成为高素质农民培训主阵地。培训机构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实践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确保培训的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培训,开展推介名师和精品课程活动,加强精品教材建设,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运用好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创新培育机制。各培训机构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开展培训机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精准扶贫结合机制,贫困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对象,每人结对帮扶同产业的贫困户1个以上。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结合机制,支持参训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参加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培训人员750人,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职业农民培训550人。培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并经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率达到60%以上。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2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三)奖补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资金实行直补培训机构的办法,具体奖补标准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人均3000元、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均按人均1000元,电商人才培训按人均2000元。奖补资金的具体拨付、使用和管理要求,按照省财政厅、省农委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四)实施范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实施,重点培训范围是美丽乡村中心村、贫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各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分解情况见附件1。
二、重点工作
(一)确定培训对象
1、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涉及茶叶、猕猴桃、中药材、高山米、蔬菜、笋用林、畜牧等七个产业;专业技能型主要培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人和雇员;专业服务型主要培训统防统治植保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有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见附件3)。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发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发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培训对象遴选由县农发委按照职业农民遴选程序择优确定。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不得重复。
(二)确定培训机构
根据《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择优确定县农广校作为全县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见附件2),同时将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共同组织培训。县农广校负责学员整个培训期间教学实践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台账,职业学校负责制定学员理论教学期间管理办法,全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三)明确培训内容
按照农业部推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课程,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单式”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
1、职业农民培训。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养、涉农政策法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信农机农艺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技能。
2、电商人才培训。公共基础课参照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安排。专业课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
(四)创新培训方式
1、职业农民培训。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参与式、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为提高培训效果,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2天;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2、电商人才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五)做好考试考核和认定发证工作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农发委审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照省农委皖农科[2015]125号文件要求,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进行统计造册。
三、进度安排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按照以下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分解落实培训任务,认真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及市农委、市财政局备案。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由县农发委牵头组织县农广校和产业专家等共同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方案要按规定时间(15天或7天)和分阶段(7次或3次)培训要求制定,主要明确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机构及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以便培训机构实施。分专业培训方案及培训机构承担任务情况报省市农委备案。三是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县农广校、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方案。方案主要反映组织领导、学员名单、教学计划、培训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报经县农发委批复后实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认真开展培训(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管理方案开展培训,严格培训时间进度和质量。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一名省级专家。电商人才培训师资主要聘请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讲师团成员,并根据需要扩大聘请师资范围。认真选择教材,并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公共课教材10种以上和专业技能课教材3-5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培训班县农委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最后一堂课,县农委安排人员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实施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下旬-12月底)。抓好验收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县农发委提出验收申请,县农发委会同县财政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待整改后再验收,直至合格;抓好认定工作。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档案,落实跟踪联系服务和扶持政策;抓好总结工作。县农发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财政、人社、教育、职业学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组(见附件4),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发委,统筹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落实解决培训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注重培训质量。依托与安农大的校县合作平台,聘请安农大、省农科院、合师院、合工大等相关专业教师为外请专家,职业学校、县农发委中级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为培训骨干老师,县内乡土人才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为培训辅导员,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以部、省统编教材为主,其他正规出版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质量。支持培训机构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基地等结合,确保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增强实践实训能力。
(三)强化监管督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的考评内容,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确保按照、按质和按量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课堂培训、实训、参观交流、聘请师资、信息化手段利用和后续跟踪服务等相关支出。同时,建立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坚决杜绝“挤、占、腾、挪”项目资金现象,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
一、国培课标的种类
国培课标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项目设计,共有66个课程标准(还有1个课程资源建设规范)。具体分布如下:
表1. 国培课标分类统计表
二、国培课标的结构
每个国培课标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总体框架如下图:
课程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建议课程内容——维度(三个)模块、专题、学时、内容要点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课程结构要求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实施建议附: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
图 国培课标框架图
三、关于“课程目标”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一部分是“课程目标”,一般提供“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供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研制培训方案做参考。
总目标的确定,主要是根据不同项目、类别、层次、岗位对象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需求。例如: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地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通过主题式培训,研究问题,分析案例,总结提升经验,提高师德修养,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区域学科教学与教师培训带头人。
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围绕新课标的贯彻落实,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研究典型案例,提高师德修养,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将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县域农村学校骨干教师。
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院校集中研修与“影子教师”实践,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
培训团队研修项目针对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一线骨干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通过专题学习、案例研讨,提升培训者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学、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加强培训专家团队建设。
具体目标的确定,根据培训的具体任务要求、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内容维度和模块制订。
四、关于“建议课程内容”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二部分是“建议课程内容”,其设计原则遵循:思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既加强师德和专业理念教育,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学习规律,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又注重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改进技能和方法;适应性与引领性相结合,既适应现实需求,又突出课程内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
建议课程内容供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研制培训方案作参考。一般安排三个维度,如中、小、幼、特教师的培训内容根据国家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提供学时建议和内容要点。内容要点是对专题内容的简要说明,可结合学员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例1. 中小特教师培训的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2)。
例2. 培训团队研修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3)。
例3. 培训管理者团队研修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4)。
五、关于“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三部分是“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或建议:一是课程结构要求,二是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三是实施建议。
1. 课程结构要求
每个国培课标为培训机构设置培训课程提出了原则性的课程结构要求。如, 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课程结构要求一般是(见表5):
原则上,每个维度浮动比例不超过5%。
又如,学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课程结构要求一般是(见表6):
2. 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
这主要是针对短期集中培训开展主题式培训提出的要求。主题是集中培训的核心内容。培训课程均围绕主题设计和实施。培训机构可根据学科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学科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或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某一个侧面,形成培训主题,按照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的要求,设计出主题化的课程。
国培课标在这一部分为培训机构提供了若干个供选择使用的主题,当然,培训机构也可根据上述要求自定主题。
3. 实施建议
一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1)教学方式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课程实施要将理论与观摩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理论学习要强调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要注重能力提升,交流研讨要注重学习共同体打造,反思体验要针对教育教学行为改进。
二是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创设学员参与的教学情境,在专家引领下,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
三是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创新,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对学员培训后的跟踪指导。
(2)培训团队建设建议。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备课、进行过程指导等工作。
二是要组建高水平培训团队。高校专家与一线教师、教研员合理搭配,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40%。
(3)课程资源利用建议。一般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根据培训主题和课程目标的需要,为参训教师选配适切的阅读学习的文本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信息化资源,加深学员队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培训课程的功能。
二是培训团队主讲专家应向参训教师提供教学课件、讲课提纲、任务设计等培训课程资源,为持续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三是把参训教师作为重要培训资源,建立班级虚拟空间,整理发掘课程实施过程中学员学习产生的有价值的鲜活的生成性资源,并尽可能提供给每位学员进行分享交流。
四是培训机构应全面开放校园资源设施,其中包括图书馆、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等。应当及时向学员提供机构内相关的学术交流信息,允许学员进入任何教学场所参与学习。
(4)培训效果评价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员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即时与后续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评价。
二是要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的培训预期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三是要注重对学员培训前后改进程度的测评。
六、关于“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
每个国培课标都附上了“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为培训机构开展主题式培训提供方案设计的范式。一般格式为:
项目类别:××××××
培训时间:×天(×课时)
培训主题:××××××
培训对象:××××××
培训目标:××××××
培训内容:(用下列表格形式列举,见表7)
“马兰花计划”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2019〕2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黔府发〔2020〕9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10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黔府办发〔2018〕4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的通知》(黔府办发〔2019〕18号)等文件精神,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劳动者成功创业、稳定和扩大就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实施“马兰花计划”,健全并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业者自主选择的创业培训工作机制。结合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支持优秀创业培训师资等成立创业指导工作室,发展一批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完善创业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管理,开展创业师资培养和水平提升培训。扩大创业培训规模,全省2021年培训5万人次。采用全省统一的创业培训考核平台强化创业培训成效考核,提升创业培训质量。
二、工作措施
(一)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创业培训要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重点对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两后生”)、各类技工院校学生、职业院校学生、高校学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下岗失业人员、转岗职工、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退役军人、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等开展创业培训。
(二)明确创业培训方式。支持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将创业培训课程(SIYB、网络创业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开展创业培训考核合格人数计为社会化培训任务。企业原则上不对在岗职工开展创业培训,对转岗职工确有创业培训需要的,由企业所在地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开展。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司法部门有关要求执行。其他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由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项目制培训方式统筹开展。除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将创业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展以外的创业培训,严格按照省厅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数开展(附件2),其中,全省中职、高职、高校学生创业培训不得超过2万人次,技工学校学生创业培训不得超过1.9万人次,其他各类重点群体创业培训不得少于1.1万人次,各市州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目标任务结构。
(三)完善创业培训管理。加强创业培训机构规范管理,指导创业培训机构严格按照《马兰花中国创业培训项目实施规程(试行)》《“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培训技术要点(试行)》(附件3)等技术文件规范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培训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网络创业培训不超过35人),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组织本校学生、监狱组织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每满30人即可申请开展。省厅对全省创业培训项目和创业培训机构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布创业培训课程和创业培训机构目录。
(四)统一创业培训考核。2021年起,省厅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建立“贵州省创业培训考核管理服务平台”(含SIYB、网络创业培训考核,附件4),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完成教学后,统一参加网络考核,考核合格的发放《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培训机构(含院校)一年内未开展创业培训或单班创业培训考核合格率(考核合格人数/参加考核人数)低于80%的取消创业培训资质。
(五)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严格“按证补贴”,即按考核取证人数给予培训机构创业培训补贴,不得另行设置其它任何补贴拨付条件。按项目制开展的创业培训补贴标准为取得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培训时间为3天)、SYB (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时间为10天)、网络创业培训(培训时间为7天)合格证书分别给予每人300元、1200元、1400元补贴(均含贵州省创业培训考核管理服务平台使用费)。对参加创业培训后一年内成功创业,并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一次性创业补贴或创业场租补贴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培训机构SYB培训和网络创业培训后续一次性跟踪服务费。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完成创业培训教学计划后,组织学生参加贵州省创业培训考核管理服务平台考核(鉴定费用由学校垫付)并取得证书的,由学校所在地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GYB每人20元、SYB每人80元、网络创业培训每人300元标准给予学校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创业培训所需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中合理统筹安排。
(六)探索开展创业指导工作室和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2021年9月前,各市州参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做法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开展市级创业指导工作室和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创建。省厅将根据各市州建设情况,择优评选省级创业指导工作室和创业培训示范基地。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实施。“马兰花计划”是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各地要高度重视,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要结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整体要求,在分解目标任务时要统筹考虑在校学生分布、创业群体需求合理下达培训任务,确保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
(二)强化监督管理。各地要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明确监管主体,强化使用监管,保障使用安全,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凡补必进、不进不补”的工作原则,严格培训信息化管理。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培训补助资金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通过培训机构对务农农民开展科技培训而给予的补助资金。
科技培训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以及政策法规等实用技术和相关知识。
第三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当地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和任务,安排培训经费。
第四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由财政部和农业部共同组织实施。
财政部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培训补助资金预算,及时审核、拨付资金,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等。
农业部的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包括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申报、审核、检查及验收等。
第二章补助对象及范围
第五条培训补助资金的补助对象为对务农农民提供科技培训服务的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农业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培训机构须按有关要求经公开招标确定。
第六条培训补助资金的补助范围包括授课人员的讲课费、误餐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培训机构用于与培训直接相关的教学耗材、培训资料、购买培训证书等方面的支出。
培训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培训机构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建设等支出。各地不得在中央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中列支项目工作经费。
第三章项目申报及资金拨付
第七条农业部、财政部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和各省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结合中央财政年度预算安排情况,联合下达各省项目实施县、示范村的数量以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控制规模。各省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农业部、财政部下达的项目实施县数、示范村数和补助资金控制规模,选择确定具体的项目实施县和示范村,并联合向农业部、财政部申报。
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工作基础、项目县和示范村选择的原则、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概算、补助内容、组织方式、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农业部负责对各省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提出培训补助资金分配建议报送财政部。财政部审核后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再由省级财政部门逐级下拨。
第四章管理及监督
第九条培训机构要建立培训台账,并报当地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备案。培训台账应写明每次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学员及授课教师等。培训台账应由授课教师、村负责人和学员代表三方签字。
第十条培训补助资金在县级财政实行报账制。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凭培训台账和县农业部门出具的检查验收合格证明等材料,到县级财政部门报账。
第十一条培训项目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县级财政部门要设立培训补助资金专账。
第十二条建立项目公示制度。县级农业部门要对培训机构、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受训人员、资金补助及使用等情况进行公示,促进诚信建设,建立可追溯制度。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农业、财政部门要及时向上一级农业、财政部门上报培训工作的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省级农业、财政部门应于次年3月份前将本省培训工作的完成情况、资金安排及使用情况等联合上报农业部、财政部。
第十四条各级财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培训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稽查工作。
第十五条对骗取、截留、挤占、滞留、挪用培训补助资金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省级财政、农业部门可根据本暂行办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关键词:新疆兵团,会计继续教育,“超市化”模式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贯穿人一生的事,没有谁能一次性地学到他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充实和更新自我。终身教育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潮,已被世界众多的发达国家所认同,并已成为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会计作为知识型的个体,终身教育是其维持与提升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在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制度安排,具有政策规定性和强制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一个集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既有发展经济的任务,又肩负着保卫祖国西北边陲的重任,作为服务于经济的会计行业要平稳、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就是保证会计行业良性运转的内在动力,从而为促进新疆经济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结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理论和国内外发展现状,本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会计继续教育工作提出“超市化”培训的新模式。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的管理应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变为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在会计继续教育工作中,新疆兵团会计处应当抓规划、抓监督、抓宏观调控。知其所为,为其必为,改变大包大揽的管理方法,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由过去的计划、安排转移到监管、服务上来,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宏观指导。应通过培训体制的改革,改变政府在会计继续教育中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的双重角色,使政府行为在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中得到规范。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政策控制和行政监控力度,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新疆兵团会计处现仅有工作人员3名,直接管理全兵团2.5万余名职称、学历、专业不同,岗位、单位性质各异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难免出现“对于会计继续教育常态性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除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之外,继续教育管理组织机构也应作相应调整。应在“政府――培训机构”模式中增加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半官方机构――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使得原有模式变为“政府――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培训机构”。
会计继续委员会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教育界、会计实务界和会计主管部门的中高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部分大中型企业高级会计师或各师局的财务局长等会计实务界精英参与,兵团财务局会计处也要有人参与。毕业论文,新疆兵团。为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可实行专家津贴制度。为保证成员的质量,可以采取个人报名、会计主管部门审核聘任、2至3年换届选举的办法。
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制定和修订;二是培训单位资格审查;三是培训教材、培训计划的审定,培训计划包括长、短期教学内容计划和项目教学要求计划;四是培训过程的监督检查;五是培训效果的分析和评价。这样一来,由于继续教育委员会成员都是专家,分布较广,他们建立在丰富专业基础上的运作,既便于突出教育的专业水平,又可以集思广益地吸收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弥补了会计主管部门事务繁多,在现有编制条件下,无足够的人手对各方面工作进行仔细而有效管理的缺陷。建立继续教育委员会后,新疆兵团财务局会计处的许多工作可授权继续教育委员会去完成。
那么,“自助式”、“超市化”的培训方式如何开展呢?
在“政府――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培训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中,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是培训超市的“经营者”,培训机构是培训超市的“供货方”,用人单位及会计人员是培训超市的“消费者”,而新疆兵团财务局会计处则是整个会计培训超市的“政府监督与管理者”。毕业论文,新疆兵团。
在这个培训超市中,兵团财务局会计处委托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对“超市”进行经营管理,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首先以网络为平台自下而上地征集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培训需求,然后由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将征集上来的培训内容与用人单位(各师局)进行探讨,确定用人单位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长远规划与年度培训内容(确定采购计划),最后将确定的培训内容以招标的形式公布给各培训机构(采购信息)。各培训机构按要求组织教师、丰富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进行竞标,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根据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方案进行择优,同时按培训规模的大小确定培训机构的参与量(采购商品),中标的培训机构在培训时,学员可自行选择听课(销售商品),课后填写由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设置的“学员意见反馈表”(消费者的产品质量回馈)。培训过程中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加强监督检查,最后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商品质量监管与评价)。
用工单位(各师局)及会计人员是“超市”商品的购买方,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明确要求:会计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能少于24小时。如何利用好这24小时。需要用人单位与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沟通与配合,双方应就网络平台所征集的会计人员对培训的需求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三至五年的中长期培训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继续教育,提出培训需求(消费需求)。在培训过程中择优选择培训机构(自由购买商品),培训结束后对培训质量进行评价(商品质量反馈)。毕业论文,新疆兵团。
目前的5家培训机构是“超市”的“供货方”,其根据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公布的培训内容组织师资,设计培训方案,参与竞标(提供商品设计),一旦被选中,就开始组织培训,落实培训方案(生产并提供商品),培训结束后,接受会计人员的培训评价(消费者回馈)。这样竞争机制的引入,改变了原来由会计处直接下达培训计划的局面,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与消费者挂钩,培训方案做得好,中标的几率就大,在培训规模大,中标机构多的情况下,会计人员自行选择听课,培训质量好的,学员自然就多,相应的收益就大,培训机构效益自然就好,即提升了其生存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2.5万余名会计人员,每年都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实用地、有效地培训,仅仅通过以往“黑板+粉笔”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必要将继续教育对象分层次性培训。具体如下:把所有会计人员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会计人员和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等单位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以及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相关领导。对于这一类会计人员的培训,可由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单独组织,以培训班、研讨会或其他方式进行培训;第二层次是具有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第三层次是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以下的会计人员。这两类人员的比重占到了90%以上,数量巨大,对他们的培训宜采用网络化培训方式。
目前,以在网络上已开展了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中华会计网校为例,其具体实施状况如下:
培训地区:
北 京 天 津 上 海 辽 宁 河 南 山 东 云 南 广 东 广 西 宁 夏 青 海 海 南 贵 州 陕 西 山西阳泉 山西晋城 福建漳州 福建三明 福建罗源 福建光泽 甘肃金昌 甘肃张掖 江西安福 湖北咸宁 浙江绍兴 浙江富阳 宁波地区 浙江永康 浙江东阳 浙江武义 浙江磐安 湖北应城 湖北宜昌 湖北襄樊 湖北荆州 七台河 石家庄高新 河北唐山 河北邯郸 河北邢台 衡水桃城 张家口:尚义|赤城|蔚县|张北|康保 大兴安岭 双鸭山
四川雅安 四川南充 四川乐山 四川内江 四川绵阳 乐山市中 眉山东坡 神 农 架 内蒙赤峰 内蒙满洲里 内蒙五原
安徽合肥 安徽滁州 安徽亳州 安徽阜阳 安徽芜湖 安徽望江 安徽太湖 安徽安庆 克拉玛依 新疆玛纳斯 乌兰察布
关键词: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74-02
近几年国内主要的体育高职院校为健身俱乐部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但从健身俱乐部整体行业的健全发展出发,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培养存在着专业程度偏低、教育与行业要求脱节、私人健身教练人力资源流失率高等问题。通过对福建省内的主要健身俱乐部调查发现,目前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的资历认证已开始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体育高职院校及培训机构两条途径,对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的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依据职业教育的要求,提升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一、体育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问题
通过收集部分体育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方案,学院1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健身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需要,具备健身、健美技术指导及活动组织策划能力,从事健身俱乐部教练高端技能型人才”。学院2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经营性健身场所从事体育健身技能指导、科学健身咨询、体育健身组织与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百度及谷歌搜索“私人健身教练培训”能够找到20多家的培训机构,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及网站调查,培训机构1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以实践方式教授运动及体适能知识,务求使学员能将课程内容应用于实践环境并且在毕业后成为一位全面的教练”。培训机构2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全面、正规的私人健身教练培训,提升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体育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地位比较宏观,以促进学生在私人健身教练职业领域内的生涯发展为目标,而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定位于完成岗位任务,满足企业需求。
(二)关于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
自从“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出台后,原先在我国泛滥的各种国外的商业私人教练员培训机构逐渐失去原来的认证功能[1],现在无论是私人健身教练培训机构还是体育高职院校都以考取“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为最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包括(以初级为例):体能测试(坐姿体前屈、俯卧撑、徒手下蹲)、操作技能(抗组训练指导、柔韧性训练指导、心肺耐力训练指导)、公共理论(主要包括:体育人文、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运动指导、法律法规、社会习俗等)。
理论+实践是健身私人教练员培训机构与体育高职院校共同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培训机构的基础课、理论课应对国家职业资格的公共理论部分的考试。实践课包括抗阻力训练原则与实践、小器械实战攻略(健身球、弹力绳、平衡垫、泡沫轴)、评估及个案分析、训练原则与方案设计(120个训练动作)等;体育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等涵盖了国家职业资格的公共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专项技能课程以职业资格操作技能考试要求为主要内容。目前体育高职院校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处在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训练为辅,向着实践训练独立构建,实践训练与理论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体系转变的阶段。而培训机构在私人健身教练培训理论知识完全为实践训练而设置,实践训练需要什么,就上什么理论课,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出台前,各培训机构的理论知识没有系统性,现在理论知识体系已经有比较稳定的内容体系。
(三)关于工学结合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体育高职院校以工学结合作为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2+1”模式,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的学校学习过程中会采用社会实践、学生自主兼职等形式参与社会工作,但在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对私人健身教练的认识,提升理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私人健身教练的相关信息的了解等方面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培训机构在私人健身教练培训模式上采用“1+N”模式,一年以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构架进行培训,一年后具有目前初级私人健身教练的能力并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学员在初级私人健身教练岗位工作一到两年后继续回到培训机构参加以岗位能力提升,职位晋升为目标的培训学习。
二、体育高职院校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研究
[关键词]黑龙江省;服务外包;校培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7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45-04
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外包产业具有大量吸纳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截至“十一五”末,我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数量已达232.8万,其中大学毕业生占比70%以上。《纲要》指出,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服务外包产业共吸纳就业250万人,其中吸纳大学生就业180万人;至2015年末,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将突破450万人。
一、校培企合作对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逐渐由“中国制造” 转变为“中国服务”,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好坏则成为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现实情况是,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与实用技能型人才极为短缺,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已成为阻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每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缺口为20万人,仅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年人才缺口就在6万人左右。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人力资源主要来自于三类组织: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包含实训基地)和大型服务外包企业自建的技术学院。在我国,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普通高等学校极少开设与服务外包业实际需求直接挂钩的专业,每年服务外包专业应届毕业生不足,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为弥补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差距,服务外包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大量出现,为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提供了实习与实训的场所和机会。为满足自身的用工需求,一些大型服务外包企业相继建立了企业内部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员工提高职业素养、熟悉工作流程、适应岗位需要。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在短期内以上三类组织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强化校培企合作无疑会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一批懂技术、精外语、擅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并推动服务外包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合作现状
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起步较晚,但自2006年起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的统计结果显示,至 2010 年上半年,黑龙江省从事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数累计超过 550家[2]。其中,27家企业通过了CMMI/CMM等级认证,12家企业通过了IS027001认证。外包业务涵盖金融保险、软件、通信、地理信息、动漫设计、物流、医疗、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发包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澳洲、东亚等地区。2010年,黑龙江省服务外包接包合同签约金额118318.7万美元,同比增长51.48%;接包合同执行金额86975.03万美元,同比增长22.22%[3]。
为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黑龙江省在强化高校、企业和培训机构等多种社会力量联合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教育体系。
(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大量涌现
2008年10月,黑龙江省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为校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09年,哈尔滨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正式成立,负责开展全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工作。据哈尔滨市服务外包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统计,全市共有服务外包培训机构34个,服务外包人才年培训能力已达5000人以上。此外,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也设立了外包人才培训平台,向企业提供培训设施和场地,降低了企业培训成本。大庆华拓数码、哈尔滨乐辰科技、哈尔滨兰诺数码等国内知名外包企业纷纷设立了公司下属的职业培训学校,以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
(二)一批高校成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黑龙江省是传统的教育大省,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20余所知名院校,人均教育资源排在全国第5位。拥有丰富教学资源和雄厚师资队伍的普通高等学校已逐渐成为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基地。2009年6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命名九所院校为“黑龙江省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哈尔滨学院软件学院、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和大庆石油学院软件学院。2011年11月,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被评定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哈尔滨(NSO)运营中心”,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所服务外包技能考试专业培训管理机构。
(三)政府重视并大力推广校培企合作
在黑龙江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内高校积极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置换等方式为企业输送实用性人才。社会培训机构定期开办各类学制班和短期培训班,为服务外包企业“量身”培养中高端人才。根据媒体的公开信息,本文整理出2009年以来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开展的部分校培企合作项目,如表1所示。
此外,政府还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以推动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合作。根据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的《关于做好2011年度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如果黑龙江省符合条件的技术性先进服务外包企业新录用1名高校毕业生从事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那么中央财政将给予企业最高4500元/人的培训支持。对经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高校毕业生,在通过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后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央财政将给予培训机构最高500元/人的培训支持,进一步增强了高校、企业与培训机构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三、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缺乏深度
校企合作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仅有毕业生供求关系的初级阶段;共建专业、“订单培养”的深化阶段;共生发展的全面合作阶段[4]。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校企合作多采用“以学校为主导、由企业来配合”的传统方式,即由学校选派毕业生到企业实习、进行顶岗实训,从客观来说,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满足毕业生供求关系的初级阶段。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始终掌握主动性,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不参与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企业不参与构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三是企业对于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及组成没有发言权;四是企业不负责管理学生,与学生缺乏面对面的接触。因此,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校企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层次较低,没有真正实现校企互动以及资源的优化整合,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亟须向共建专业的深化阶段和共谋发展的全面合作阶段转变。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外包企业需求脱节
在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服务外包企业出现了“用工荒”,大庆市服务外包园每年的人员缺口接近6000人。而与此同时,省内一些高校毕业生却面临着较大的择业困境。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与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类、软件类、外语类、经济类等,但因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教材时效性差、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岗位要求。据初步统计,在黑龙江省内,仅有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于2009年设立了软件技术专业(服务外包方向),每年能够培养40名左右毕业生,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仅2009年黑龙江省参加技工院校岗前培训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3000人。由此可见,黑龙江省高校亟须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改革现有专业设置,以便更好地为服务外包行业输送合格的高级人才。
(三)培训机构资质浅、权威性差
虽然服务外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在注重高效率的时代,从业者必须要能够熟练掌握电脑、外语、专业知识等技能,因此,服务外包从业者需要进行岗前培训。黑龙江省的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省内高校或其下设的二级学院,另一类是社会(包括服务外包企业)创办的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外语培训班等。在这些培训机构中,只有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国家服务外包技能培训专业资格,其余大部分培训机构仅仅是针对某家企业进行定向培训,存在标准不统一、缺乏权威性等现实问题。根据国际经验,服务外包从业者培训应由国际公认的权威机构进行,经过微软、IBM等大公司培训后的从业者更容易受到发包企业的认可,接包企业也可由此承揽到更多的业务。因此,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引进权威培训机构就成为黑龙江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推动校培企深入合作的关键。
(四)合作机制不完善
从政府的层面看,黑龙江省未出台促进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三方合作的相关政策;从企业的层面看,高校难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求,弹性学制的缺失导致高校的管理制度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合作可能无法持续;从学校的层面看,“校内实训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企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不高,那么校培企合作的程度就会十分有限。目前,在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合作过程中,三方合作主要依赖于相互之间的“人脉关系”,合作紧密度不够,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这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三方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关键点
(一)深化合作领域
1.三方要强化联系与沟通
首先,高校应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契机,积极联系培训机构与外包企业,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培训和实习机会,切实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为此,高校应走出校门办教育,开展校培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场所优势以及培企的设备、技术优势,探索校培企合作办学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实用外包专业人才。其次,为解决“用工荒”问题企业应积极、主动联系当地高校并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明确所需人才应掌握的技能,可尝试在某个专业设立“订单班”,同时与高校签订协议以落实“订单班”毕业生的就业。第三,作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中介,培训机构应加强三方沟通,适当降低培训费用,与校企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训合作关系。
2.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而企业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如果仅仅依据教学意见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那么高校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势必与实际相脱节。因此,企业拥有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标准的最终发言权。校培企应共同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由高校和培训机构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只有这样,高校和培训机构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专业实践的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岗位技能的零距离、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高校和培训机构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校培企之间能否实现长期合作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套机制以实现“三方共赢”,即满足三方的利益共同需求。当今,外包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高校与培训机构面临着自身发展和学生就业的双重压力,三方都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合作,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技能型人才供给并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高校和培训机构则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这就是三方的利益共同点也是合作的基础。因此,只有构建一套互利共赢的机制,才能满足校培企三方利益需求的“交集”,维持合作关系的存续,进而推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首先,积极构建校培企合作育人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可探索一种校培企合作办学的新思路,由三方共同设立二级学院,即高校教学单位与企业组成机构的集合体。二级学院理事会由校培企三方代表组成,要明确办学方针与章程,设立具体的教学管理机构;学院院长可由外包企业负责人担任,执行院长分别由高校校长和培训机构负责人担任;外包企业和培训机构应全程参与、制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设置;可选聘外包企业技术专家或培训机构培训师作为学院兼职教师,担任一部分教学工作。二级学院的设立,能够充分调动外包企业积极性,从而形成相关利益方合作办学、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其次,积极构建校培企资源互补机制。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校培企三方的资源优势有所差异,企业具有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而高校和培训机构则拥有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因此,应建立三方资源互补和共享机制。一方面,为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在现有企业服务外包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可由校培企三方共同研发适用于教学的服务外包实训软件,建立实验室,以帮助学生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熟练掌握软件操作。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由校培企三方紧密合作来完成。另一方面,为发挥高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优势,可由企业出资设立服务外包校内实训基地,用于储备人才和培训员工。企业应定期选派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训,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三,积极构建校培企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共享是资金需求量最小、成本最低的一种合作机制,也是维持校培企长期合作的关键与核心。从企业角度来看,掌握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优势,所以,企业应充分重视以科研为突破口、搭建校企产学研平台,与高校共同研发和推广技术、研制与开发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角度来看,人才培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性强的应用型教师团队。借助企业的力量,高校和培训机构可定期安排教师深入岗位学习或任职,以此来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能力。
(三)高校专业设置应与时俱进
在保留原有重要理论课程的同时,高校应适当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时机成熟时,部分高校可尝试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或专业方向,如软件服务外包专业、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等,以弥补我国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在现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高校可以考虑通过设置服务外包流程规范、CMMI规范、自我管理、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具有职业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或开设服务外包寒暑假班等多种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于服务外包的认识。当然,改革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高校也应聘请外包企业技术专家进行授课指导或开办专题讲座。唯有如此,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才是满足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需要、专业素质过硬、重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四)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稳固的校培企合作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公共财政的资金支持。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校培企三方长期合作能够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并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引导与激励机制,通过资金补贴、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提高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兼职教师教学补贴、实训设备耗材补贴、学生顶岗实习补助等制度,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起草《校培企合作准则》《校培企合作促进条例》等文件,进行规范化管理;鼓励校培企三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办学。总之,政府要为高校、培训机构与企业的三方合作创造有利的政策、舆论和社会环境,引导校培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
(五)积极引进国际权威培训机构
作为服务外包大国的印度,其80%的外包从业人员曾接受过国际权威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美国服务外包交付保障研究院的培训,因此,印度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为培养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基础类服务外包人才,黑龙江省应积极引进美国服务外包交付保障研究院、简柏特全球集团、太阳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国际权威服务外包培训机构。此外,2009年4月,教育部和商务部共同了《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社会培训机构可与学校合作开设服务外包课程。国际权威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的引进将有利于高校开设服务外包前沿课程,拓宽学生眼界,进而推进培训机构与高校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力,刘春生,黄育华主编.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2010―2011)[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
[2]陈培友,陈磊.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