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声乐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独立学院;声乐小组课
独立学院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有别于专业音乐学院和高等师范院校。其侧重点偏向于社会基层群众性演出事务,常常要求毕业生具有多种才艺,特别是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设置中舞台实践需要占更多的分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其组织协调、以及担任多种角色的能力和素质。创新性声乐小组课这一教学模式可以为声乐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以下是从背景、特色、效果及展望和存在需要改进的缺陷几个方面对特色声乐小组课论述。
一、特色小组课设置背景
社会经济大发展必然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必将飞速增长。增长的不只是数量,更多的是质量,主要体现在要求艺术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旧的声乐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改革拥有快速反应的特点,在课程创新之路上有能力跟上社会的步伐。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声乐专业在2013年上半年开始了有别于母体学校的特色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改革。
声乐专业是全国各类高等院校较为普遍的一个专业,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分为多个层次和类别。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在师资和生源以及硬件方面都无法与有着雄厚实力的专业艺术院校以及公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相比较。为此,独立学院转变思维模式,将人才培养方案作出调整,扬长避短,不走“高精尖”路线,把目标定位在基层社会需求。特色声乐小组课的产生是顺应了社会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应运而生。
二、特色小组课的主要特色
声乐小组课指的是在一个拥有表演场地进行的一对多声乐教学模式。它本身具有实践性和观摩性的特点。特色声乐小组课将对原有小组课模式进行升级,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创意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的衍生性操作和个人多角色变换的能力培养。
(一)课堂的衍生性
大学课堂最难得的因素是课堂外的衍生,特色声乐小组课的这方面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总结。以往的声乐小组课只需要学生到堂演唱与观摩。特色小组课需要学生做更多的准备。包括策划与分工组织,场地的安排与布置,曲目的组织与编排等。将一台活动所有要涉及的内容及流程进行实践操作。强调创新的思维,发展集体活动能力,培养组织策划能力。教师由原来的主导地位变成协作者,由总管变成了爱提建议的观众。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局外人变成了主人、演出执行者。学生在课后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行动来满足需求,产生了更多人际交流和协作,课堂变成了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摇篮,未来工作的实验室。
(二)个人角色的变换
单一功能的角色已经不能满足基层社会对人才的期望。一场活动的策划可能还是钢琴伴奏,或者是音响师等等。特色小组课上的声乐学生除了演唱之外还需要为别人的演唱做幕后工作,有可能还需要担任该小组课的主持人。在新型小组课形式比较成熟之后,开展轮换角色。保证一学期后,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轮岗,将这些工作纳入最后的评价体系。
三、特色小组课成效及展望
特色小组课首先是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与创造性,改变了传统小组课较为枯燥的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和改造他们自己的演出,创新节目不断涌现。特色小组课多种角色的变换改变了学生能力单一的自我心理暗示,为之后的学习和工作增强了自信心,即便是在专业能力很强的竞争对手面前,也能找到自身的价值。组织与协调工作的参与,让他们增加了团队协作的经验,为今后的工作环境提前培训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
大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新型小组课为他们建立了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平台。他们的经验反过来也会为特色小组课模式带来宝贵的经验,使得这一模式越来越成熟。
四、特色小组课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1.教学设备缺乏:特色小组课不同于正式的演出活动,没有经费的支持。演出场地规格也高低不一。有时候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建议一:在道具、服装、化妆等方面根据情况建立专门的管理和使用机制。建议二:利用校外资金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
2.课程模式调整:一方面,课程繁多,学生疲于应对,缺少自主活动的时间,建议将课程精简,突出重点课程;一方面,课程系统化体现不够。建议根据核心课程选择设置辅助课程。
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观念和指导学生进行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的方法。它用于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观念、论据原理和阐明规律,但学生从理论到实际应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通过特色小组活动的方式更好的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中学会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声乐课;互动教学;作用意义;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37-01
音乐没有国界之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最佳途径。音乐还起到了开发智力、发散思维的功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良好的认知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以及爱好,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当代声乐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声乐教学的重视不够,教学设施不完善。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来看,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音乐课所占的比重非常轻,最多一周两节。更有甚者,很多学校的文化课老师,会把音乐课时改为文化课。还有一些县城、农村,教学配置远远不足,如此一来,音乐课的教学质量,自然不尽如人意。
(二)声乐课内容枯燥乏味,师资素养有待提高。我国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很多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并非专业的科班出身,甚至有些老师在声乐方面还是零基础。再说说声乐课堂,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大部分都是老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完全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声乐课互动教学的作用及意义
(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当前的教学当中,声乐课的知识还是非常丰富的。增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意识一强,能体验到学习声音的乐趣,进而树立起学习声乐的信心。
(二)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加大审美能力的培养。毋庸置疑的是,音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世界,发现美、创造美,通过互动,师生间能加强交流,互换观点,从而激发大家的创造力。这样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贴近艺术。潜移默化中,就启迪了我们的思维,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的品位。
(三)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老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这二者是不可割裂的,当互动教学模式形成的时候,不仅仅是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老师也会找到存在感,从而更好地调动起教学的积极性。
三、提高声乐课互动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完善声乐教学师资力量,为学生树立学习信心。首先,我们的老师,需要先从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做起,其次,教学的设施也要不断完善,要让先进、有用的教学工具真正落到实处。再次,我们还要多多鼓励学生,为大家树立学习的信心。一些学生可能较为内向,或者音色不好,五音不全,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鼓励、支持,让他们大胆开口,这样才能提高声音学习效果。
(二)丰富课堂内容,增强情景教学。要想提高声乐课的互动教学,我们首先应当从丰富课堂的内容入手,只有将课程的内容丰富化、生动化,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参与其中。而情景教学法,就是老师创设一个情景,让大家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三)书本知识要合理配置,采取因材施教。书本中的知识,难易程度不同,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了学习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作为教师,应当多听听学生的意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大家对音乐的热爱。音乐对人的影响,非常深重。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开展音乐欣赏课,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给学生们欣赏最新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等多元化的内容,让大家都能全方位地了解音乐,从而培养起对音乐的热爱。不仅是欣赏,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唱,采取分组的教学方式,让大家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一起讨论、交流,给曲子填上歌词等等,利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
(五)组织音乐演唱,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多组织一些音乐汇演、歌曲联唱,目的在于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更让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有了施展的舞台和机会,从而大家也会更加的想学、乐学、爱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促进声乐课的互动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需要我们正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及时改正,加以匡扶,采取更好的模式,来展开声乐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紫灵.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心理互动[J].逻辑学研究,2007.
关键词 大学生 艺术素养 公共声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10
How to Enhance the Art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Public Vocal Teaching
PAN Xiaoxing, CHEN Zhihong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China's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prosperous, more attention paid to the cultivation of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vocal music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t education, and for enhancing the art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an important catalytic effect.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 study of vocal mus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hoping to find ways to improve the art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tudents; artistic quality; public vocal teaching; advice
艺术素养是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好的艺术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和学生的交际能力,尤其是在这个比较注重团队合作的时代,高情商的人可以和他人更好地开展工作,并对周围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公共声乐课是高校大学生开设比较多的艺术课,现就以公共声乐课为例。
1 艺术素养对高校大学生的意义
艺术素养作为一种稳定的审美力及价值观,是经过不断的实践而逐渐成熟的一种认知,同时兼具艺术的内在知识和外在表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艺术创造力、艺术观察力和艺术感悟等。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②艺术素养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内涵,却不必要具有艺术家那样的高度。
1.1 提高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是人才全面发展内在要求
科学强调真理的重要性,揭示客观规律,教人学会理性,提升人们的智慧。而艺术则更好地诠释了美的意境,提高人对美的享受,提升人们对美的创造能力,教给人们感性与激情。科学和艺术是人们生活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二者相互促进共成一体。在人的生命中,既不能只有科学也不能只有艺术。③据调查显示,很多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除了具有非凡的智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创造力及很高的情商,他们在进行真理探索的时候都怀有一种对美的追求,这种审美情怀多数和他们在年轻时接受的艺术教育及所形成的艺术素养有关。艺术素养不仅可以提升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而且也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也是促进新一代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2 艺术素养有助于培养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对人们德育的帮助不言而喻,它所带来的意识形态是无法替代的。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身心放松,消除人心灵的紧张感和身体的疲惫感,优美的画卷可以提升人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唤起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进步,对人们的素质要对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各项压力不断增加,众多的压力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并产生消极的价值观。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还可以利用艺术的真、善、美影响学生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艺术修养水平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需要只具有单纯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人才,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现在企业中团队合作比较多,因此一个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的人才可以对和她一起工作的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高校教学中就要提高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可以对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帮助,提高学生的情商,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艺术素养。
1.4 艺术素养可以促进大学生情商的培养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交流,一个不会交流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作为在社会中发展的人,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⑤在当今这个竞争比较激烈的社会中,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信息,很多工程巨大的项目,单靠某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能完成,所以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高情商的大学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拥有好的艺术素养的人通常心理素质也比较好,工作中与他人合作融洽,具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因此说好的艺术素养可以促进大学生情商的培养。
2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声乐教学现状及不足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一直比较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及传播,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比较喜欢与科技相关的内容,一味地追求科学技能的提高和片面地掌握科学知识。⑥忽视了人文素养、人文知识的学习。
2.1 目前高校大学生声乐教学的现状
(1)歌唱已经成为高校美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在高校中已经逐渐得到发展,很多高校成立了声乐社团。声乐教学已经开始实施,必将成为大学生喜欢的艺术课之一。据有关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已经开设声乐课的高校,上课主要以鉴赏名曲的方式开展教学,其中很少学校以培养声乐技能和技巧为主,而在开设音乐鉴赏的高校中,上课的方式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自由讨论式以及师生互动式等,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单纯的老师讲解式教学和学生自由探讨等方式都不是学生喜欢的方式,只有师生互动方式最受学生欢迎。
(2)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对声乐教育做出了不断努力,很多大学生对声乐课程充满了期待。很多高校的声乐课程也迈入了新的台阶,目前高校声乐课程包括:《声乐艺术鉴赏》、《声乐艺术实践》等。⑦同时部分院校已经对高校声乐课程安排展开了思考。
2.2 高校大学生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声乐教学在高校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很多艺术活动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高校声乐却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由于之前教学重理轻文的思想,淡化了人们对声乐的学习,不符合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上课方式过于死板,以老师讲为主,学生互动为辅,不利于学生主观性培养,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艺术素养提高。(2)在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两种极端心理,当学得好的时候就沾沾自喜,反之学习差的时候,就垂头丧气。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做好疏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3)高校声乐课内容比较单调,不丰富,缺乏系统性和规则性。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结构。学生选择范围有限,教师上课选用的教材不适宜,因此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直接选择一些曲目讲解,多数以合唱课或鉴赏课的形式进行,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3 针对以上问题给出建议,提升高校大学生艺术修养
(1)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普通高校大学生基本没有什么声乐基础,因此他们学习声乐也会比较困难,鉴于这种情况,声乐教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态度,在教学中要有耐心,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老师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学习声乐的方法和技巧。⑧使学生明白自身的学习状况,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在声乐教学中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对彼此的认同,加强对彼此的理解和引导。(2)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声乐教学注重内心的自由想象,自主性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高校公共声乐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主要是因为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的兴趣喜好。如何提高学生对声乐公共课堂的学习兴趣,是老师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首先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多种授课方式,避免方式单调乏味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厌烦心理。(3)发掘每个人的独特性,并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公共声乐课是很多学生一起上课,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老师要综合所有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大家都喜欢的上课方式,提高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协调好所有学生,在兼顾学生整体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关工作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其中艺术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是其他所有教育都无法替代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所有高校必须执行的重要内容。社会和有关教育人员要提高对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并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真正落实到位,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祖国未来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南省一般教育科学规划课《高校公共声乐教学中大学生艺术素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K012CTM024
注释
① 王利群.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调研[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56-157.
② 王芊霖,邓江.浅论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4:33-36.
③ 陆慧.公共艺术素养课程“2+4”立体教学法研究――以摄影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40-141.
④ 朱英萍. 普通高校公共声乐教学形式探析[J].艺术教育,2014.8:116-117.
⑤ 王文杰,王秀彦,郝蕊. 提升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途径研究――以北京工业大学艺术实践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2:102-104.
⑥ 薛莉.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基础理论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11:183-185.
【关键词】高专院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
一、高专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现状与问题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教育的目的体现,高专音乐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教育,还应该对学生将来从事的业务奠定扎实的基础,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这些学生将来大部分都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所以要通过让他们学习职业道德相关,培养其敬业能力。从上述阐述来看,声乐教学培养目标应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因此要侧重学生音乐天赋和音乐潜力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学习音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环境,尊重学习音乐的兴趣,从总体上对其音乐素养予以提升。教学过程应该因材施教,从学生自身特征出发,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学生的就业方向着手进行培养,更多的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达到教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的吻合。大多数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往往会体现他的老师的影子,这一点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师也不例外,他们会按照自身学习的过程进行授课,虽然这种授课也经过了专业的训练,但是其效果并没有多显著,授课对象的声乐学习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方式并不一定适合现代学生。实际高专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模式也不一样,因此教学要从培养目标入手,一方面注重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教学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操作环境。
二、高专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建议
从实际情况分析,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模式并不一定适应开展声乐教学的高专院校,高专院校要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而不是歌唱家。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规划上课模式,课程的教学与培养方向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能够胜任教师的职责,所以教学要不仅仅是教会他们演唱歌曲,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分析歌曲,如何在音乐课上有效组织教学。
(一)教学中的声乐作品科学并难度适中
与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不同,高专声乐的教学要注重实用性,这与综合性大学的声乐教学也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相关学校的声乐教学更加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因此他们更多的侧重的是技能训练。并且他们们在训练开展的过程中对音乐曲目有一定的要求,中国声乐作品和外文声乐作品是他们的首选。但是相对于高专声乐的教学来说,首选曲目应该与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相关,因此其曲目的选择要体现针对性,以中国作品为主,其他作品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曲目来学习。从高专毕业之后,这些学生大多会成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因此实际教学的开展,应该主要侧重基础音乐教学,包括初级中国声乐作品,同时还包括适合儿童学唱的曲目,课程开展还应该对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进行参照。对于外文声乐的教学,也可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目的应该只是对学生的艺术视野予以开拓,最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予以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能成为教学的重点,只能是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二)采用集体、小组授课形式
从教学目的来分析,高专完全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高专音乐教学的开展,对于教学模式可依据实际情况展开,可运用集体课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更有效的小组课的形式。教学形式的展开应该从提升教学效率入手,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节约。高专音乐教学的展开要与学生将来的就业紧密相连,因此教学要以教授基础音乐知识为主,包括准确科学的发声训练等,要保证是从兴趣的角度出发予以培养,而不是采用培养歌唱家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发声概念的教学可采用集体课的形式,但是发声方法的掌握就可以采用小组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科学掌握发声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其次,高专课程的开展与学生就业方向的紧密联系,集体课和小组课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因此这是一种有拓展性的教学方式。再有声乐课的开展要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的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可对定量的声乐作品进行教学,而这些作品应该是中小学教材中的儿歌或青少年歌曲,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学到教学方法,为他们未来适应教师角色奠定基础。
(三)课堂内容的合理安排
高专声乐教学应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发声技巧的练习,二是歌曲的演唱练习。前者的练习主要是气息、喉头位置、共鸣的练习。后者是为了更好地演绎作品。就当前教学实际分析,90分钟的课时,因此无论是哪种课型,都应该注重授课时间的合理安排。笔者对此的观点是发生技巧的练习应该不少于30分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基本发声方法的教学,从最基本的呼吸教学开始,包括清晰地断句,包括准确的时值,包括声音的强弱变化等,科学发声的概念从一开始就要教给学生,让学生尽快养成科学合理用嗓的习惯,再有歌曲演唱也应该在30分钟左右,为了提升学生兴趣,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演唱,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演唱中的问题,最后要留10分钟的时间开展集体演唱。课堂的教学要保证有效性,要让学生在课上学习掌握声乐基础知识和演唱基础知识,对歌唱的基本原理进行领悟,学生演唱状态的发挥,可借助小组互动模式予以促进。
【关键词】声乐基础理论 授课方式 突出重点 互动交流
目前,声乐基础理论课是针对高师院校一年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自1993年开设此课程,走在了兄弟院校的最前沿。全国绝大部分高师院校都是1999年后受高校扩招影响才开设了声乐基础理论课,主要是解决扩招后声乐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全国高师院校把声乐课原本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变成了一对多的多重教学形式。声乐基础理论课就是采用一对多的教学形式,并且是高师院校独有的课程。通过全国高师院校声乐教师的艰辛探索和共同努力,使这门课不断发展成为基础课和特色课。随着课程实践和理论学习的深入,笔者认为声乐基础理论课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课程,还可以进入专业音乐院校,成为公共基础课;进入普通高校,成为公共选修课,进入社区,为建设和谐社区做贡献。声乐基础理论课是具有专业性和普适性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深化、授课方式改进、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了解学生情况,关注学生需求
在开课前,教师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关注学生需求,才能把课程讲授的形式和内容考虑得比较妥帖,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了解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需求显得非常必要,具体办法有很多种,如与学生交谈、听学生演唱、参考学生其他科目的成绩和个人资料等,较为直接和高效的办法就是设计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在开学第一课就发下去让学生填好收回,教师课后认真归总。
声乐基础课讲授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具有真正的声乐演唱、教学、训练和辅导能力,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的辅导工作。学生在入学前或多或少受过声乐方面的训练,但对于声乐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都很薄弱。声乐基础理论课就是要帮助音教专业的学生对歌唱不仅有感性的认识,也要在理性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目前课程内容包括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嗓音保健、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与发声、歌唱人声的分类、声区及共鸣、歌唱时的喉头位置、歌唱的咬字吐字、歌曲的处理与表现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既要有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还要结合理论知识对声乐有很好的判断力和解决声乐问题的方法。因此,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安排。
二、抓住刚上课的前15分钟
教育有其要遵循的规律,一堂课的律动犹如一出戏的结构,要组织好起承转合,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地顺利听下去。
众所周知,电视剧是45分钟一集,一堂课也是45分钟,而声乐基础理论课是两节课连排,即90分钟一次课。为什么要抓住刚上课的前15分钟?因为这是注意力最容易集中的黄金时段。幼儿园的一堂课是15分钟,晚会导演将开演前的15分钟称为“黄金15分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15分钟,可以用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作为暖场,学生定下神后开始集中精力讲解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这段时间最为宝贵,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丰富和精炼授课内容,不能讲太多的枝节,使学生先入为主地获取清晰准确的知识。
如讲“歌唱的姿势”,教材的内容安排是先讲正确姿势与歌唱的关系,再讲正确的歌唱姿势。教师在讲授时可以首先讲正确的歌唱姿势,一边对照教材叙述,一边要求学生起立积极配合实际运用。教师认真地把要点念三遍,让学生连续同步做三遍以加深记忆,将多年教学总结的精华加以强调和突出巩固,然后再按教材顺序详细阐述。
三、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逐一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酌情用50至60分钟,放慢讲课节奏,把重点、难点从不同角度分层讲透。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为配合课程内容的讲解配有大量生动的图片和音像资料,使学生在非常感兴趣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接受和巩固知识。声乐基础理论课是理论联系实践非常紧密的课程,音乐专业的学生平时也很活跃,非常喜欢课上互动环节。教师可以请学生谈体会做示范,还可以带领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来消化领会刚讲授的内容,也可以分组讨论,每组综合阐述观点和体会。
这一时段是课程的主体,教师要控制好学生的注意力,要想课程出彩和有吸引力,必须认真安排设计。如做好PPT,课件的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按照人的大脑皮层接受信息的顺序,视觉接收略先于听觉。在一台晚会中,舞美设计的艺术价值占整台晚会艺术价值的30%至40%。而在平时授课中,很多教师的PPT都用同一个模板,丧失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阵地,非常可惜。教师的PPT要做得明亮鲜活,符合学生审美和课程内容需求,其字体、图片和构图本身也是向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调节学生情绪的重要手段。在内容安排上,必须力争做到所展示的图片、音频、视频能深刻鲜明地说明理论,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声乐鉴赏力的培养。如教师在介绍女中音声部时,选用凯瑟琳・詹金斯的《圣母颂》演唱视频。凯瑟琳・詹金斯唯美的形象和温润甜美的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全体学生,让学生认同女中音声部,并爱上和珍惜自己的声音。有些女中音学生很聪明也很有条件,但不喜欢自己的声音,从而影响学业,毕业后转向其他专业。因此,声音的鉴赏力培养对学习声乐至关重要。
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音乐家的经典小故事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精彩片段,用来说明理论常常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在讲到中国字的声调时,笔者问一位江西籍的同学:“你一人来上课,伴奏呢?”她说:“不知道唉。”她把“道”字的音调拉得往上抛了一下又直接落了下来。当笔者学完她的语调后全班大笑,同时也理解了语言的声调之丰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的综合回顾与提升
经过上述步骤,教师引领学生基本完成了教学内容,最后要注意切合学生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安排一些著名声乐教育家对相关问题的阐述,如观看他们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片,或者听一些国内外著名歌唱家的精彩表演唱段,同时讲解巩固课上理论。这阶段看起来没有太多的教学任务,学生会感觉很轻松。但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环节是重要的总结与提升,不仅要精心策划,争取做到内容集中、有序、有趣,激活学生对本节课理论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并且要担负起育人的责任。笔者曾在上海音乐学院旁听过周正教授的德奥艺术歌曲课。每到课程即将结束,周老师都会送给大家一句名人名言、音乐家典故,或者人生启示的短片等,非常妥贴地点滴渗入学生心田,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的目标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一条很好的值得推荐的教学经验。
结语
综上所述,授课是一个结构复杂的过程,多媒体设备的介入极大改善了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授课效果,也大大降低了教师的体能付出,但教学手段要求更加精炼丰富与立体化。声乐基础理论虽然是理论课,但许多基本的重要知识点仅靠理论讲述是无法解决的。学生的技巧能力与艺术表现力需要不断地实践磨练才会逐渐改善与丰富提高。在每学期结束考试时,笔者在考卷中专设一题:“请谈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你声乐小课的帮助及本课程需要加强或改进的地方。”很多学生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希望声乐基础理论课突出实践性,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在讲到换声点问题时,希望教师能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练声方法和练声曲;在精彩演唱视频播放完之后,增加师生鉴赏交流环节;请学生上台演示正确的歌唱姿势;教师利用课间检查与帮助每一位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等。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拉近了师生距离,使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声乐基础理论课在强调共性的基础上要适当照顾学生的个性需求,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在要求学生认真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精心设计课程,精选授课内容,使声乐基础理论课真正滋养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娅.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探究[J].艺术研究,2010(11).
[2]裘鸿维.大型晚会的“黄金十五分钟”[J].视听纵横,2010(10).
[3]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关键词】高师 声乐课 教学
在步入新世纪深化教学改革以来,国内很多高师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学科不同,高师声乐教学既具有师范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又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教师掌握特殊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声乐课教学的目的。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在开展声乐课教学的过程中,在尝试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以提高声乐专业课教学水平,虽然这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针对性不强、实际教学效果不足等问题。
声乐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包括声乐理论、声乐作品鉴赏、声乐发声训练与练唱、声乐表演实践等多门课程教学,这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是不能自学的,只有其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严格训练。高师声乐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包含两方面:一是以培养声乐专业教师人才和专业科研人员为主,主要从事声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理论研究等工作;二是以培养声乐专业表演人才及艺术人才为主。在明确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各高师院校及教师都在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去提高声乐课教学水平。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一、声乐课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现今国内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声乐理论、发声训练与练唱、演唱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具有几方面特点:
1.理论教学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作为区别于艺术院校的高师院校,很多院校对于声乐专业教学的理论性要求很高,甚至将其视为与艺术类院校的最主要区别之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高师院校在设计声乐专业课课时时,都将课堂理论教学的比重设计得较高。以笔者任职的院校为例,在每学期音乐课程中,乐理基础知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中外音乐史等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0%,实践与训练课课时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
2.传统教学模式占有很大比例。在高师院校中,很多教师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为主,即由教师进行集中理论灌输(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与教授专业技能(学生被动接受)。
二、当今声乐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师资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师资的专业理论性不强,很多教师虽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或具备相关的专业教育背景,多数人只顾教唱,对其理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专业水平上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总体目标不明确,没有按照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纲要的总体目标,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因此导致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和学不成正比,加之其敬业精神欠佳,使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被埋没;再次,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实践证明,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满堂灌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育,特别是声乐课专业教育的需要,学生必须要在一个双向度的(即教与学互动)、教学信息传播接受相对平衡和对等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其信息接收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和灌输,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距离。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应锻炼与拓展学生对声乐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能力。此外,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教师则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把很多深刻、精辟和化抽象为具体的信息内容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声乐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绝非成就一堂高质量声乐课的关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必须给予重视和强调。
2.学生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在校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兴趣不强。究其原因是受到声乐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等现实状况的影响,不愿意主动钻研歌唱、歌唱理论、乐理知识等。此外,还有专业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学习相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时很容易出现厌恶情绪,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下降。其次,有些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和急躁情绪。声乐课程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为了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学习者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当前很多声乐专业学生在寻求学习过程中的“捷径”,试图找到不通过刻苦钻研和努力训练而成功的方法。实践证明,投机取巧不但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会在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出现烦躁和急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乃至退学。
3.高师院校方面。第一,对于声乐教学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声乐课的教学模式不科学,原因在于忽略了学生起点较低、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各行其事地采用4种不同的授课形式进行,即个别课、小组课、集体、理论与实践大课、声乐实践课,有时是声乐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过小或过大,有时是实训教学环节或有或无不成比例,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许多学生因学习理论知识认知不足而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就去应用践行,从而影响教学实效。第二,对于声乐教学团队专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不足,既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又没有广泛聘请社会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提高专业化水平。第三,声乐专业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准确、全面地检验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全面提高高师院校声乐教师教学能力。首先,院(系)要逐步优化声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声乐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可制定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制定师资人才战略的实施和构想,开展师资的长期培养方案。高水平的声乐教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决定着声乐教育培养的人才水平和科研发展水平,是推动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注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常年聘请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威望的声乐教育专家加入教师队伍,进而全面系统地考量与设计声乐教师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发展战略。同时,建立客座教师制度,聘请艺术领域的名师、专家作为客座教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学生授课。其次,明确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总体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学期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声乐教育教学水平,杜绝流于形式走过场。最后,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2.院(系)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举办各类型学术讲座,引导学生端正专业学习态度,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提高思维的活跃和思辨能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将声乐专业的学习规律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制定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练声曲和声乐作品,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材施教;师生共同通过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与方法,将长期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将学习培养成一种良好习惯。通过考核来实现近期目标,通过能力培养实现长期目标。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做好心理辅导,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
3.高师院校要全面优化声乐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首先,院(系)应当合理安排声乐课程设置。院(系)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教学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持“理论与实践并举、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原则展开教学。笔者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有主修声乐专业的小课,也有主修舞蹈专业和器乐专业的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大课,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好的教学内容只有借助于完美的课堂结构形式才能达到圆满的教学效果。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可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声乐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的声乐大课,还可增设一些声乐选修课程,如,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小学歌唱活动训练、歌唱心理教学、歌唱与系统发声训练、声乐作品鉴赏与舞台演唱、歌唱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等,大大拓宽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课的视野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其次,加大教学资金投入,逐步分期、分批地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乐器装备,方便师生使用,强师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最后,要改变现有的声乐专业考核模式,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如,院校各种技能大赛、测评、社会各种赛事的选拔等,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能力。
结语
已步入新世纪的高师院校培养音乐教师人才的声乐课教学,是一门理论性高、专业技能性强的学科课程,且时代赋予其培养、完善人才的人格与素质的责任、任务任重道远。由于专业历史的渊源,其教与学上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成功、合格的人才不多,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普及提高仍是困难重重,需要高师院校的教师与专业同仁同舟共济,破解教学难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娜.高校声乐教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J].艺术评论,2013(2).
一、地方普通高校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声乐专业的教学普遍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即一对一或一对若干的授课模式。但目前随着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扩招,有些声乐教师一周要面对十几名甚至数十名程度不等的学生,受教师的时间、精力所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形势。
与此同时,因为教师自身的经验、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面对存在不同程度歌唱问题的学生时,有些教师不仅能够发现症结,还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而有些教师尽管能窥见问题,但在解决问题上却效果不彰;还有些教师虽然在学生身上下了很大工夫,但学生仍然无法轻松自如地掌握正确的歌唱技艺。于是,经常出现学生更换门庭的现象,但问题是,有些学生即便是更换了很多声乐教师却仍然起色不大。
针对地方普通高校传统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努力寻求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措施,尤其是新的教学手段,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有效借鉴会诊法,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让更多的“诸葛亮”共同参与到声乐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之中,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索适合普通高校现状的声乐教学新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应该是值得我们努力思考和实践的。
二、利用“会诊法”解决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在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基础上实行“双导师制会诊法”
目前新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若干的授课模式中,教师往往“单兵作战”,在学生人数不断扩大的形势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声乐人才的实际需求。
“双导师制会诊法”则是将原来由一位指导教师独立完成工作的形式转变为由一名主导师和一名辅助导师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任务。其具体操作程序是,平时上课以主导师为主。即每学期四分之三的课由主导师讲授,四分之一的课由辅助导师讲授。每位声乐教师都有做主导师或辅助导师的机会。即便是职称较低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经验得到不断积累和提升后被确认为主导师。院系要成立“声乐教学评估专家小组”,由声乐学科带头人和院系相关业务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协调主、辅导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各方面意见的及时处理。学生入校半学期后可以开始申请辅助导师(有些学生跟随主导师学习成效明显则无需再申请辅助导师),辅助导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接纳学生。主、辅导师要事先把学习计划和进程向学生交待清楚,两导师也可以一起给学生上课,在特定情况下主、辅导师也可以互换位置。若主、辅导师出现严重分歧,由声乐教学评估专家组来最终评议、裁决,并及时调整主、辅导师的重新组合和搭配;对于主、辅导师的最佳搭档,专家组应给予表彰、奖励。
“双导师制会诊法”实际上是一种“规模最小的会诊教学法”。通过两位导师的共同磋商、合作,以在最短时间内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同时,实行“双导师制”便于高校声乐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有培养和强化师资队伍的作用。
2,由声乐教学指导小组实行“群议性教学会诊法”
在一对一、双导师制基础上,由多位教师组成的声乐教学指导小组定期对一位或若干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方法,叫“小组会诊法”,又称“群议性教学会诊法”。
就像医院主治医师负责牵头为病人进行医疗会诊一样,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院系也可根据自己的师资结构情况,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优化组合,并分成若干个声乐教学指导小组。每个声乐教学指导小组指定一位大家公认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社会声誉良好、深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担纲组成,其他教师则按职称、年龄、学历、性别等不同比例安排到各个声乐教学指导小组之中;也可以根据小组带头人的业务方向把声乐指导小组分成不同类别的教学组,并把相关方向的教师都集中在一个小组,以便于开展学术研讨工作;也可把擅长西洋声乐教学和擅长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打乱安插在各个教学指导小组,组成一个声乐技术和理论比较全面的团队,以发挥集体能量和智慧来为问题教师和学生把脉问诊。
每个声乐教学指导小组的成员名单在新学期开学前公布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选择。平时由学生选中的主导教师给学生上课,该教师定期向教学指导小组负责人汇报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负责人根据汇报情况,及时召集小组成员群策群力,解决存在于教师或学生身上的问题,如:调整教学方案、纠正教学偏差、调换指导教师等。
3,利用常规听课制实施“暗会诊法”
有些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为了督促青年声乐教师不断进步,每年定期组织离退休教师组成督导组对青年教师进行常规听课。督导组可事先通知被听课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再去听课,也可根据情况随机走进教室听课。对听课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督导组可推举其参加院系每年举行的声乐公开课教学活动;而对教学中存在不足的教师,督导组成员汇总看法后要拿出统一的口头或书面改进意见,在课后及时与该教师沟通。
这是一种十分富有成效的会诊手段,在此基础上可以改变一下组合方式,由一至两位督导教师带领一两位青年教师组成听课评议组,青年教师不固定,可以是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一般教师。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与行医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都需要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那些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并“医治”过无数“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而青年教师的特点是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比较快,工作热情高,精力充沛。由这些成员组成的声乐听课评议组必定能够有效地促进声乐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给授课和听课的青年教师一个观摩教学的机会,促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克服年轻教师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教学通病;更重要的是,通过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思维碰撞,可以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技巧,积累教学经验。由于是通过私下对话和沟通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所以该方式称之为“暗会诊法”。
4,利用声乐公开课实施“明会诊法”
不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无论是声乐课还是器乐课都有上公开课的传统。然而,有些公开课往往只是走过场,缺乏全面、系统、客观、公允的点评。
为了确保公开课达到理想效果,并将之纳入规范化的会诊教学系统,可在公开课之前举行小范围的“暗会诊法”。由专家组委托或指定有关教师在公开课之前审视课程,把一些明显的异议提出来,并让教师及时加以解决。正式的公开课时,听课师生可以各抒己见,使问题趋于立体化、明朗化、清晰化。“听课评议小组”负责把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做归纳总结,并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以便纠错补遗,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这种“广开言路”的会诊法因其公开、透明而被称之为“明会诊法”。这是一种比“群议会诊法”参与面更为广泛的“博览会诊法”。
5,利用专家的声乐公开课施行“对照会诊法”
素质教育开始实施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已经大为改观。但仍存在着教师讲解多、学生活动少,学生独立操作多、互助合作活动少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轻情感倾注;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轻自主学习;教师重传授、学生少操练;教师重问题解决,轻问题意识培养……这些存在的问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该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如何克服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情绪?如何把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有效而实用的解决方法。
一、组建学习组,座位巧编排
组建学习小组时,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来进行。“组内异质”就是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具有各自的优势项目,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才艺各不相同;“组间同质”则是指就各个合作小组来说,它们之间在人员数目、小组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似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小组之间力求均衡,不存在优劣之分,便于公平竞争。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综合考虑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体差异,我帮学生组建了八个6人学习小组。在组建学习小组时, 我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组。这样组合成的合作小组,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时出现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此后,我又精心巧妙地编排学生的座位。我根据声乐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人数情况,采取了多种座位排列方法:有扇形排列法、双马蹄形排列法、“T”型排列法、田字格排列法、梅花形排列法等等。学生座位的这种编排,使我的声乐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而是呈现了师生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的一员,师生间平等、广泛地进行信息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我声乐课堂教学中最具时效性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培训“小先生”,打造领头羊
对“小先生”的培训是“小先生制在幼师专业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在“小先生制”正式实施前,对“小先生”的培训就应该开始了。因为尽管同学互教有很多益处,但若不教给学生相互指导的技能,就会变得得不偿失,降低学习效率。教师应该让每位“小先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并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同时要让她们明白,这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它对自己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发展组织和交际能力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在教学《鼓浪屿之波》这首难度较大的歌曲时,我是这样培训“小先生”的:首先,强化“小先生”的识谱能力,把乐谱的拍子、力度、速度明确地告之“小先生”,进而安排她们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基础较为薄弱的组员,在小组练习中循序渐进地加强识谱;然后,为“小先生”详细分析这首歌曲的风格、内容、曲式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帮助她们唱好歌曲,并指导她们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分段排练,以便有效加强练习效率;最后,帮助“小先生”理解作品情感处理,正确表达歌曲意境,让她们以此去引导本组成员体验歌曲情感。就这样,一个个“小先生”出现了;就这样,一个个小成员在“小先生”的指点下进步和成长起来!
以音乐为纽带,获得相互之间的尊重和音乐中互动的审美感和满足感,大概是作为领头羊的“小先生”最大的体会和感受了。
三、小组齐努力,合作创双赢
“小先生制”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即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校声乐教学 应用分析 元认知
作为心理学和认知学习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在整个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逐渐成为整个教学活动和课堂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尽管当前已经有部分关于声乐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但是这些方面的研究理论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撰写的著作和论文数量明显不多。
图式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主要是指学习个体的理解和思考方式。因此图式也成为了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基础,换句话说,人类认识发展实际上就是图式的变化与发展。当个体在外部的刺激下汲取以前产生的图式,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就是同化。倘若以往的图式未能同化新的刺激,那么此时就需要对以往的图式进行重组或改编,以此来更加适应环境,这样的过程则被称之为顺化。伴随着同化、顺化的不断发展,个体通过自我调节之后将会把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向更高的状态上过渡,这样也将会引起图式方面的变化,从而使个体达到了新的认识水平。
高校的声乐教学,在注重声乐教学的内容之外,还需要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能够掌握声乐学习原理与方法、过程与规律。高校声乐教学过程将会传输给学生大量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一般来说,学生在接受新刺激的时候,都是用自己已掌握的声乐知识与方法去吸收、接纳新的知识,倘若获得了成果,那么便会达到暂时平衡的状态,反之,倘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未能掌握新知识时,那么学生就必须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去适应新的刺激,以便达到在认知方面新的平衡。高校的学生只有不断地进行同化与顺化这一系列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学习声乐技能,才能提高自身的声乐演唱水平。
一、提升同化与顺化的动力
通常来讲,学生在主动学习发现事物的时候同化的积极性比较高,此时再纳入到自己的图式中就会引起原有的图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在新认识和理解方面引起质的升华。因此,提升学生同化与顺化的动力之后,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倘若遇到了暂时不能同化的知识,学生便会主动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顺化。
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采用激情的范唱、独特情境的设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形式多样的音乐会等做法来增强教学效果。如面对声音紧迫、生硬,歌唱时喜欢控制喉腔,喉音严重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继续按照错误的发声方法来进行训练,经过一小段时间的实验与观察,学生自己就会感觉越长越吃力且嗓子沙哑、疲劳。在学生有了这些体会之后,再告诉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然后教师便可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来激情示范,让学生认真倾听进行对比感受。学生在发现原本掌握的知识结构与当前的现实状况不协调时,便产生了进行强烈改变的心理愿望,他们就会通过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来适应来自外部的刺激,达到平衡的心理状态。
高校教师采用这种精心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声乐知识的理解,比单纯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学习方式更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声乐教师传授的知识也更容易被学生所同化和顺化。
二、提倡、指导学生采用元认知的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想要获得知识的深刻理解,作为学习者来说就需要不断地调整、组织自身的认知过程,也就是在知识的同化与顺化的过程中,通过采用有效的元认知的策略,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掌控自身的认知过程,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实现知识同化与顺化的目的。在提高学生元认知的能力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领学生进行自我监控
在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监控自身整个的认知过程,指引学生随时检查自身认知活动的结果,倘若发现问题,必须进行及时的修正或调整认知的策略进行补救,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准确,认知更加全面。如高校声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及时做好课后自我监控笔记,主要内容可以设计到每堂声乐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及侧重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已经解决的程度;教师对声乐作品的分析以及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等。实行学生自我监控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每次声乐课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能够让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理顺声乐学习的思路,更正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及时、适度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声乐教学的学习效率。实际上,高校大多数的声乐学生都会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他们往往比较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很少注重学习的过程。实行记笔记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进展,增强自身在学习上的监控能力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凸显问题的求解过程
高校的声乐教师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将问题解决的思维全过程展现给学生,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出声的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他人在解决问题时的认知过程,并以此为契机寻找出最佳的解决策略。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采用何种表达情绪完整地处理了声乐作品,面对难度较大的演唱地方,又是怎样做的等。教师在讲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及时地了解感受教师处理问题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提问、质疑的学习方法
高校的声乐教师从形式上说,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整个的声乐教学过程最主要是靠教师耳朵来辨别出好与坏的声音,特别是当面对部分教师没有注意到一些声音细微差别时,这就需要学生自身具备发现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呈现出自己的质疑内容,这本身也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个部分。如:“我的呼吸方法是否正确”“这首作品我的理解恰当吗”……经常性地开展学习方法的质疑,有利于学生增强元认知的技巧,提升他们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准确地评估自身的综合能力
学生成功的前提就是需要对自身的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估。高校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的能力大致包含接受与理解能力、歌唱与表演能力、聆听和感受能力等。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能力进行评估,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及时调整恰当的学习方法,有效监控自身整个的学习过程。
三、促进新旧知识的合理重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新知识的认识,建构自身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之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成为一个重要环节,它也成为同化与顺化的核心内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新知识的出现而发生了相应的调整、改变和重组。
(一)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想要新旧知识重组,必须出现新旧认知冲突,引发对原有旧知识和旧观念的不满。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他人的思维过程以及成功、失败的一些尝试,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自身原有的学习经验、方法与新兴事物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并予以改正。如一些酷爱声乐的学生,常常因为没有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而借助于音响资料来学习歌唱,他们的练习带有盲目性,时间长了之后便分不清声乐的正确与否,并且还形成了不良的歌唱习惯。这种因为长时间缺乏指导而形成的习惯大多都是下意识的,作为声乐教师想要改变学生的这些顽固的错误歌唱方法,必须引起学生在认知方面上的冲突,让他们对于原有的唱法感到不满,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积极配合声乐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去探求新的演唱方法。
(二)提升在新知识上的精准性
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之后,有些学生仍会出现排斥或不信任教师的现象,甚至还会采用机械的记忆方式来接受新事物。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做到“量体裁衣”,为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内容,提升其准确性。所谓的“精”就是要求新知识的教学内容必须精练,高校声乐教师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提出合理、科学、合适的建议,否则学生则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甚至拒绝接受新知识。所谓的“准”就是要求新知识的教学内容必须准确,控制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倘若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更不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解决,进而导致知识重组的失败。符合“精”与“准”的要求之后,学生才能够反思和修改原有的认知结构,接纳新的理论。
(三)反馈性的逐步练习
高校的声乐学习需要日积月累,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声乐教师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日积月累,让学生逐步接受新知识。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练习是学生重组、转化知识的重要方法,这种练习并不是单纯的技能重复,而是需要学生在怀有改进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愿望基础上进行练习,那些直接让学生望而生畏的练习是绝不提倡的。声乐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准确、恰当、合理地将新知识增加到练习之中,提升了声乐练习的新颖性和难度,进而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转化。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但丰富了高校的声乐教学理论,还能够为教师的声乐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与此同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也为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因此,无论是高校声乐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认真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加以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姚姚.建构主义学习论指导下的声乐教学[J].音乐创作,2011(3).
[2]韩勋国,庄虹子.声乐技术心理调控与审美感受的哲理思辨[J].黄钟,2006(3).
[3]王晋华.声乐教学要重视歌唱心理研究[J].中国音乐,2006(2).
[4]黄文杰.声乐教学中演唱的情感表达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