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组工作;小学;德育;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56-02
针对当前传统德育方式的单一性问题,笔者提出将小组工作方法应用到德育教育中来,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尝试性探索进行论述。
一、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从当前的德育方法来看,主要存在着单一性问题,缺乏实践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从小组工作方法来看,它是属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指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有意识编制小组进行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它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理论性。
1.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德育的实践性,弥补传统德育方式的缺陷。同时,小组工作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开展游戏和活动,与小学生活泼好动和形象性较强的特点相适应,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德育。因此,将小组工作方法与传统德育教学方式相结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使小学德育教学方式更加完善,能够更加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小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强,采用课堂授课的形式难以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小组工作的引入,让学生经过活动参与、个人展示等环境,能够增强学生及教师的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德育,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系列丰富的小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
4.引入小组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干预、疏导和矫正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治疗模式,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寻找到解决方法。
二、尝试性探索
根据相关理论,我们将小组工作法应用于小学德育教育中,作了如下尝试性探索。
1.分析学生,因材施教。一是摸清底子。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品德习惯等,给每个学生建立德育档案。重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存在着的主要问题。二是深入分析,查找德育短板。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存在这些德育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
2.相互了解,增加信任。先让主持人对小组活动进行介绍,如活动的目标、成员等,让学生对小组工作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发言,讨论确定小组名称,共同协商制定小学公约,选出组织能力强、有威信的一个学生为组长。组长带领小组绘制出海报,并介绍本组基本情况。最后,举行“解开千千结”热身游戏。(组员围成一个圈,先举出左手,握住对面一个组员的左手,再用右手与对面另一个组员右手相握。不能放开手,如何解开这个结)。这个活动可以促进组员之间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3.增强自信,提高能力。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开展“同学眼中的我”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写其他同学的优点,并将写好的优点送给所写的对象,让同学之间一起分享所写的评价。学生通过别人写自己的优点,可以使自己的信心倍增。同时,让学生学会去赞美别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最后,让学生观看家庭冲突情境剧,并模仿和表演。让学生找到解决情境中家庭矛盾的方法,这既能够让学生通过扮演家长角色而体验到父母的艰辛,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亲情,感恩父母。一是播放感恩父母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恩情。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很多学生都说自己以前不懂事,现在感到很愧疚,还有的学生说以前不听父母的话,现在才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二是做一个测试游戏。先让学生在纸上写出5个最亲的人。很多学生都写上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婆”等亲人的名字,然后,让学生划掉一个亲人的名字,并说明:划掉一个名字就等于这个亲人永远离开了自己。随着一个个名字被划掉,也就意味着一个个亲人离开。学生不忍心地划去一个个亲人的名字,在划的同时,就想到了这些亲人对自己的恩情,于是,很多学生都哭了。工作组的主持人此时顺势而导,请一些学生现场对父母说说心里话。有的学生说自己不懂事,以前不懂得父母的艰辛,也不知道亲情的珍贵,一旦要失去亲人的事情,才感到亲情是多么的珍贵。一个平时爱上网的学生鼓起勇气说,以前他经常上网,不爱学习,现在知道了这样做是愧对父母的付出,所以在大家面前保证,一定戒除网瘾,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5.做好评估,总结经验。小组工作评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目标的达成上进行,二是对组员及工作人员参与度方面进行评估。组员参与热情高,而且小组之间的分享与行动也比较积极,小组工作人员在小组活动中运用恰当工作技巧,有目的地引导,适当地运用倾听、同感、同理心等方法,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并且更深入地进行分析,加之有效的分享环节,使得很多学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收获。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组工作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小学德育教育方法,能够增强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理论性,让学生在小组德育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通过尝试探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学生受到感恩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以增强德育活动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摘要:香港颁布国民教育科政策之后在社会引起了不同反响,最后在香港国民的一致压力下被迫放弃。本文将从政策工具的角度对该政策进行分析,分析香港国民教育科政策实施遇到困境的原因,以探讨如何运用有效的政策工具来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国民教育科;政策工具;公共政策
一、引言
2012年4月,香港教育局公布了《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计划将此学科列为必修科于2012年9月新学年开展课程。政策出台以后,一些宗教机构先后宣布辖下学校不会于9月加开德育及国民教育科。香港政府多名官员见反对声音渐大,分别在多个场合解释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以消除公众疑虑。8月,民间反对国民教育大联盟把行动进一步升级,力争政府于9月3日开学前撤回德及国民教育科。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反对国民教育人士应以事论事,具体指出指引哪一部分有问题,他强调政府会有商有量,不会硬推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而反对的声音依旧。9月8日,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三年开展期的规定,改变为由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开办国民教育科及其教学方式。至此,香港国民教育风波才开始逐渐平息!
二、从政策工具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
香港国民教育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反响,与香港政府选择的政策工具有很大的关系。笔者打算从政策工具选择的角度重点分析此次香港政府为推动国民教育的发展所采取的政策。香港政府这次在推动国民教育时所采取的政策是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学科,并派发《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根据豪利特和拉米什基于政府干预程度对政策工具的分类,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三大类:自愿型政策工具、混合型政策工具和强制性政策工具。而香港政府的选择显然属于强制型政策工具。
(1)分析模型
对于政策工具选择进行分析的模型主要有三种即经济学模型和政治学模型以及综合分析模型。该模型从理论的角度将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概括分为两类:国家能力、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但是这两者在具体应用到政策分析时,“复杂程度”与“能力大小”的衡量成为了研究的阻碍。为此,本文借鉴武配将在《政策工具选择的模型》一文中所探究的衡量方法。在分析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时,主要考量目标群体的数量比、类型比。目标群体数量比是利益相关人数与总管辖人数的比值。若比值小于0.1,则复杂性小;若比值介于0.1和0.5之间,则复杂性较大;如果比值大于0.5,则复杂性相当大。分析国家能力时,从政府的回应性和效率以及公共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2)政策子系统复杂性分析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香港地区总人口数为7109.8(千人),小学人数为326.2(千人),中学人数为487.0(千人)。所以香港中小学的总人数为813.2(千人),也就是说会牵涉到813200个家庭。再利用总人口数除以家庭数,得到香港地区每个家庭的平均人数约为3个人。所以,813.2(千人)个小学生所牵涉的人数至少是2439.6(813.2×3)个利益相关者。所以目标群体的数量比为34.3%(2439.6/7109.8)。所以目标群体的数量比超过了0.3。又因为此次计算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还只是学生极其家庭成员,而事实上的利益相关者还远不止这些,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从目标群体数量比反映的复杂性较大。
至于目标群体的类型比例,学生的家长肯定会分布于社会的各个行业与阶层,所以目标群体的类型比例也很高。所以综合以上对目标群体的数量比和目标群体的类型比的分析,可以得出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较高的结论。
(3)政府能力分析
政府的回应性是指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对公众的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程度。在这一方面,香港政府的回应性无疑是很高的。面对这种情况,香港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政府官员在各个场合对民众进行解释,同时政府也通过正式的渠道收集社会各界的看法,并与反对派展开积极的沟通。种种行为都可表明香港政府具有较强的回应性。
根据2012年5月3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的《2012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显示,香港政府的政府效率继续维持世界第一的位置,香港政府已经数年取得了这个世界第一的位置。由此可见香港政府的效率性之高。所以,根据武配将提出的衡量模式,对香港政府的回应性、效率以及公共性三个方面进行的分析,香港政府具有较强的政府能力。
(4)分析结论
综合对香港政府政府能力以及对政策子系统复杂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政策子系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香港政府也具有较强的政府能力。根据豪利特和拉米什的政策选择工具模型,当处于政府能力较强和政府子系统复杂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政府适宜采用市场化的工具手段。
但是事实是香港政府所采取的是强制型工具,这与分析的结果是不相符的。根据前文所述的一些文献和媒体观点,这次香港国民教育科政策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与香港政府强制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有着很大的关系。
陈振明在《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与治理中常用的市场化工具》一文中,总结了当代各国政府改革与治理中常用的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目标管理、标杆管理等十几种市场化工具。
而在这些市场化工具手段中,笔者认为最适宜采用的是采用合同外包的方式。目前,香港中小学的国民教育主要是通过民族认同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采用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政府教育为主导、以社会团体教育为辅助的教育途径,促使香港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实现认识、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统一。根据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合同外包的方式提高社会团体这一教育途径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推动香港国民教育的发展。
三、评价与思考:
政策工具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政策工具作为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和结果之间的桥梁。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政策工具,才能使政策的结果与政策目标相一致。所以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政策工具的重要性,对政策目标群体进行深入地分析,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晰、正确的定位,然后选择适宜的政策工具,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康子兴.香港国民教育向何处去[J].新产经,2012,09:62-63.
[2]陈振宁.国民教育“洗脑”之说无法成立[N].法制日报,2012-08-14012.
〔关键词〕心理教师;素质结构;胜任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5-0016-03
一、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心理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工作原则是不同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验等技术,如果应用不当,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终生的伤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具有心理学专业素养的人来负责。
那么,作为优秀的心理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心理教师在人格、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心理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有少数研究者曾对此问题作过一些探讨,但存在取样范围小、生态效度低的问题[1,2]。因此,本文试图用更广泛的样本,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分析的方法,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方法
本研究用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法和工作日志法对60名参加首届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国培班的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进行研究。
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形成对心理教师的基本认识,确定了心理教师所需的职业素质雏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工作分析的调查问卷。
行为事件访谈的部分访谈提纲如下:1.请描述你经历过的三个你认为成功的和失败的事件。 2.作为心理教师,所需要的能力、素养和资格认证有哪些?3.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限制学校心理教师获得成功?
本研究的问卷涉及心理教师岗位的全面信息,如教龄、工资、工作职责、工作特征、工作联系、职业升迁、直属上下级及相关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等。
工作日志法,即让一些心理教师详细记录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以从中查看心理教师每天从事的活动以及计划完成的情况。
三、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主要职责
访谈和问卷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心理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心理课题研究。
(一) 心理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课程类型为心理活动课,即通过热身、讨论、活动、体验与讲解,让学生感受体验和感悟提升心理素质的意义和方法。除了常规的课程,也有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也包括面询和电话咨询。心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规范而有效的咨询;对于一些典型的普遍性问题,则需要进行团体辅导;此外,还需要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心理测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筛查出问题学生,及时预警并做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也需要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观察和跟踪。为此,心理教师必须做好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另外,需要通过系统地规划,适时地在学生入学后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类型的测验。
(四)科研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研型的工作,心理教师需要积极申报课题,开展自主创新性的研究。需要懂得如何去选题,如何综述文献,如何编写调查问卷或者拟写研究设计,如何整理和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除了以上四大模块,心理教师的职责还包括组织和辅导学校心理社团的活动,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编辑心理报纸,开展社区公益活动,作工作计划、总结和汇报等。
四、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
基于以上的研究与分析,结合管理心理学家麦克莱兰(McClelland)的胜任力理论,我们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所谓胜任力,就是指能带来高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特征[3]。麦克莱兰把胜任特征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六个层次。他认为,胜任特征模型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1)水上冰山部分:即知识和技能,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别开来;(2)水下冰山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胜任特征,可统称为鉴别性胜任特征,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的关键因素。
根据该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把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分成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角色定位、个性特质和成就动机等五个部分,并提出了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如图1。为了简化起见,我们把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整合为角色定位。
图1 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
(一)心理教师的知识要求
由于工作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心理教师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相关知识,具体如下。
1. 心理学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心理教师上好心理活动课和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石。尤其在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这些知识显得格外重要。典型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个性心理、自我意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青春期心理、意志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人际心理、亲子心理、生命心理、创造力心理、积极心理、环境适应心理、升学与就业心理等。同时,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基础也是心理教师专业水平的分水岭。有些半路出家的心理教师主要短板就在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基础,尤其缺少统计、测量和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这方面的基础有助于心理教师守住科学的底线,自觉抵制伪心理学知识。
2. 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知识:包括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的方法与原则,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临床心理资料的收集,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的撰写,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这是心理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知识。如心理教师应懂得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畴,应转介给精神科医生。除了教材知识,心理教师还应通过再学习,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新动向、学生心理咨询的新进展。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知识:与一般学科教学不同,心理活动课强调热身、活动、体验、分享和感悟,不能把心理活动课上成知识传授课。所以,心理教师应系统学习心理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并精于开发原创的系列课程。
此外,心理教师也应掌握计算机知识、文秘工作知识、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心理教师的技能要求
1. 个案咨询技能:个体咨询虽然受众面小,但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核心的工作。对可能引发极端事件的学生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尤其重要。心理教师应该能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支持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强化疗法等对学生进行有效咨询;对咨询中常用的倾听技术、面质技术、反应技术、共情技术等应熟练掌握。
2. 心理测验技能:掌握各类常用的心理测验,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测验进行问题学生的筛查和预警;懂得使用心理测验进行问题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能对测验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和科学解释。
3. 课题研究技能:掌握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课题论证、研究设计、问卷编制、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技能;能够自己独立进行研究,能够带动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发和推广应用。
4. 授课与团体辅导技能:掌握把心理活动课程设计充分展示出来的能力,通过生动的言语表达、课堂调度和思维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成长。针对共性的心理问题,能对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或开设讲座。要求展现出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在学生过于兴奋活跃时,知道如何控制场面;在学生沉闷时,知道如何调动气氛。
5. 其他通用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教师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能像班主任那样进行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像级长那样能对整个年级的心理辅导进行规划和组织;能像学科组长那样组织和指导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社会洞察力:能敏感地觉察到他人的异常反应并且能够洞察到行为背后的原因。(3)执行能力:执行学生处或其他上级领导部门的决定,对学生社团工作进行管理。(4)方案制定能力:能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各种规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5)应变能力:能够及时、冷静、恰当地处理学生心理方面的突发性事件。(6)人际关系能力:与不同的学生、家长、同事、行政人员发展有效和谐的关系。(7)时间管理能力:能合理地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管理以及调配他人时间。(8)饮食平衡能力:在工作繁忙阶段,上下班无规律时,要懂得平衡饮食,防止内分泌失调,保持充沛的精力。
(三)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如上所述,按照麦克莱兰的理论,以上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是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而从角色定位开始的要求,属于鉴别性胜任特征,不属于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但却是区分一名心理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素质。
有学者指出,心理教师在学校里通常扮演四种角色:学校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职业定位的辅导者。不同的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心理教师的地位或作用,但这些角色普遍把心理教师摆在比较次要或者从属的位置。其实,不管学校的管理体制和重视程度如何,心理教师都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定位,既能解决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又能对很多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国内外新进展,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定位,既可以让心理教师不断处在学习和进步的状态,又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定位的心理教师,其个人业绩会远高于一般的心理教师,从而使其个人成长达到新的高度。
(四)心理教师的个性特质
根据访谈和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个性特质:
1.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充满责任感,不敷衍应付,尽职尽责。
2.自控力:面对尴尬或者困难情境,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亲和力:能平和地对面各种类型的学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生活学习的益友。
4.恭敬心: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没有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的权益与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5.同理心:善于换位思考,可以敏感而准确地体会学生的烦恼或困扰。
6.奉献精神:能自愿利用自己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利用下班时间为学生做心理咨询等。
7.自我发展:不断寻找学习机会,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
8.探究精神:对心理咨询或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探索,用于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心理教师的成就动机
动机是胜任力模型中最深层的因素。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成就动机,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长远的规划。心理教师的职业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管理型;二是专家型。如果走管理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有希望晋升为德育主任,甚至德育校长,从而拥有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走专家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学家,在某些心理问题或者某些心理咨询方法方面开展课题研究,著书立说,成为行业内专家;同时会受到广泛的邀请,开展经验交流或者培训授课。这样的心理教师无疑会成为同行的楷模。除了管理型和专家型,也有其他长远的职业发展通道,如企业型。有些心理教师因为积累和研发了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技术,进而成立或加入了心理咨询与培训方面的公司,并取得成功。因此,优秀心理教师的内心深处应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应拥有属于心理教师自身的职业梦想。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2.
关键词 中小学 乒乓球 教学方法 选择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60
Teaching Methods of Table Tennis Cours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WU Weiping
(Graduate School of Wuhan Sports Institute,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eaching method is adopted to accomplish the task of teaching, it includes the method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table tennis is a type of ball games net, the teaching methods used by teachers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able tennis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individual education project, table tennis teaching also completed sports to achieve results, interesting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through the table tenn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develop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based on table tennis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atus quo, table tennis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ways to table tennis teaching method, bring the table tennis fun students through personal practice experience, really love and enjoy every day table tennis clas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udent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able tennis; teaching method;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1 提出问题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竞技三大特点于一身的体育运动,这项运动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不言而喻可以促进中小学学生身心的健康。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学习模仿能力强,乒乓球是非常适合他们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我国中小学里以各种形式被开展,广大中小学学生也喜爱且经常参与乒乓球运动。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正在蓬勃发展,乒乓球运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也开始受到极大的关注。现在社会,很多学校把乒乓球运动纳入体育教学中,有些学校还将乒乓球作为办学特色,绍兴市诸暨市浣纱小学早在2007年就开始创设乒乓球特色学校,再有乒乓球优秀运动员陈梦曾就读的青岛汾阳路小学,以“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为突破口,坚持“内涵丰厚、特色凸显、优质高效”的办学理念成为乒乓球品牌学校,然而,很多喜爱乒乓球这项运动的中小学生却不喜欢上乒乓球体育课,原因何在?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课的兴趣?
学习乒乓球可以提高人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同时对提高小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自信心、自恃力、思维敏捷性以及注意力的集中具有良好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视力,从而保护眼睛。乒乓球运动器材占地面积小,器材价格比较实惠,所以为学校广泛开展这项运动提供条件。在中小学开展乒乓球运动,对发展乒乓球运动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很有益,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乒乓球教学的开设,同时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的教学中,乒乓球练习方法相对枯燥,这也使得中小学生对乒乓球的学习兴趣并不尽如人意。
本文旨在总结中小学乒乓球课中教学方法新思路,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奠定基础。改善乒乓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课的兴趣和教学质量,使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学会乒乓球的技能并加入到乒乓球运动中,通过学生个人的练习体验乒乓球运动带来的乐趣,真心喜欢并享受每一节乒乓球课,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中小学乒乓球课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2.1 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给予过大量的探讨,论者各执己见,众说纷纭。如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中对教学方法概念的定义为:“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再者,关d霞在《教学论教程》一书中将教学方法解释为:“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还有彭永渭编著的《教学论新编》认为教学方法是:“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用的工作方式或手段。”但这些解释都不能充分揭示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更加深刻,对教学方法的定义也越加明确,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最终将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这些关于教学方法概念的论说其本质都相近,教学方法最主要的目的也在于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为此采用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教学方法的一部分。
2.2 乒乓球课教学方法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归纳,笔者认为在乒乓球教学中主要涉及使用过的教学方法有八种:兴趣激励法、体育俱乐部教学法、小群体学习法、同质搭配和异质搭配泥合训练法、探究型教学法、乒乓球意识教学法、心理训练法、表象训练法。但目前中小学乒乓球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只却只涉及其中的少数,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要遵循以下一些规律: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不断创新。
2.3 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选用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乒乓球的教学不同于本科、专业队等的教学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经历了九年的学习,他们的心理生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小学和中学教育,他们完成了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一步,这些不仅是文化课教师、班主任等人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德育意志品质培养的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用也要考虑这些问题。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选用的理论基础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3.1 生理学基础
中小学学生的身体处于发育的高峰期和关键期,身体柔韧、灵敏比较好,但耐力和力量素质相对较弱,而乒乓球属于隔网对抗型项目,运动员之间无身体接触,竞技能力主要是以技术和战术能力为主导,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教学中不可以采用时间强度大的练习活动,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乒乓球基本动作的基本功以及球感。
2.3.2 心理学基础
乒乓球运动的运动特征可以概括为:“稳、准、快、狠、变、活、全、高”特征,比赛中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功底,对于心智方面的要求也很高,因此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求能培养学生敏锐的球感、坚定的意志品质等。同时,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完善状态,注意力时间短是很明显的表现,乒乓球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还要能培养学生高度的关注能力等心智品质。
2.3.3 教育学基础
体育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乒乓球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乒乓球知识技能,同时作为一个体育项目,乒乓球课堂教学还要完成体育所要达到的效果,教师要通过乒乓球的趣味性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
2.3.4 社会学基础
学校教育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学也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乒乓球运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心智品质也有促进作用,如双打比赛时的团结配合、个人比赛时的坚定意志等都是社会适应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乒乓球教学中,体育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在考核中也可以加入这部分的分值。
3 影响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因素
老子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就是告诫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等,最重要的就是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锻炼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体育课教学中,要认真考虑教学方法的选用,在乒乓球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可以教给学生自行自愿进行乒乓球运动的方法,然而,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的推进却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我们将影响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对乒乓球运动的态度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否具备等因素。
(1)学校领导对乒乓球运动普及的支持是提高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体育课的开展不同于文化课在我国有应试考试带来的根深蒂固的重要性,因而很多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度不够,乒乓球教学也未能幸免成为文化课的“炮灰”,领导的不重视不仅体现在课程安排上,还表现在学校对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置办等方面。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人的行为受环境因素影响,个性把自己外部的行为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相对照后逐渐地加以调整,使自己的行为得以发展和成熟,并由此而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体育教师通过对领导态度和学校课程安排等的“揣度”,最终导致中小学乒乓球课堂存在“放羊式”教学。
(2)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是否齐全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因素。关于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等硬件是否配备齐全的调查研究数目众多,但总结归纳所得表明中小学这些硬件设施大都不完善,乒乓球教学不同于田径等很多项目,其对场地和设施的要求很高,没有乒乓球台、乒乓球拍和乒乓球,乒乓球教学训练是难以开展的,虽然中小学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喜爱度很高,但如果学校的乒乓球场地、器材设施不完善,势必会影响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单一,以致影响学生对乒乓球课堂的喜爱。
内部因素包括教师整体素养、学生兴趣、体育骨干等方面。
(1)教师的整体素养决定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能否有效安排乒乓球课堂教学任务等主要由教师的整体素养决定,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技术是否扎实决定其能否理解乒乓球技术的训练手段,体育教师的师德品质高低、是否具有敬业精神等影响其能否认真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综上所述,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对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2)学生的兴趣和体育骨干等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时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学习是否主动,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对教师的教会产生影响,乒乓球教学中学生对乒乓球是否感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等会反馈给教师,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改变教学方法,对于掌握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因材施教。同时,乒乓球教学中对乒乓球掌握很好的或有乒乓球基础的体育骨干等与教师的配合,也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方法选择运用的因素之一。
4 创新与发展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的路径
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的新课标,主要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故而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围绕全面育人这个理念进行,着重培养学生实现终身体育,主要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快乐体育和强健身心相结合。
4.1 注重学生兴趣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伴随着教学理论发展的不断科学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兴趣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可以发动、维持、调节学习过程,决定学习者的积极性,对于技能的掌握和发展同样有促进作用,还会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态度、坚定的信念等。因此,乒乓球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本质是要遵循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过程的兴趣培养。
其一,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乒乓球的需要和兴趣。在学习中,认知是学习的内驱力、内部因素,是对学习任务的指向性动机,主要表现为好奇心、探究倾向等。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知识就是对这种动机的奖励,乒乓球教学要让学生对乒乓球技能本身发生兴趣。如果学生缺乏对乒乓球的兴趣,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认知兴趣,让学生学会、学懂一些简单的技能,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最终激发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
其二,设定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做体育锻炼的主人。学习目标的设定包括:教师在教学开始对乒乓球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说明;以及根据新课标“每个学生都收益和成功体验”的理念,教师在经过几堂课的学习后,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设定的,他们各自的考试内容和达标标准。有了奋斗的目标,学生就会产生动力,乒乓球教学也不例外,在设定目标的激励下学生就会成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人, 并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给学生设定更高的目标,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主体性的发展,从而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2 增强学生能动性,设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苏联的赞科夫极力主张教学要选用“能使儿童真正开动脑筋”、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重视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乒乓球教学中大量存在的“放羊式”教学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体育教师要正确对待体育课教学任务,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能动性,但培养能动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和不管不顾。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又要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乒乓球教学方法创新与发展所要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通过设计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一堂乒乓球教学课发挥最大的效能。
4.3 提升课堂趣味性,多种教学内容穿插与“竞赛法”并用的教学方法
竞赛法是指通过组织学生比赛进行技能学习和练习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实战形式的比赛,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在乒乓球教学中,可以检验、提升学生的技战术和体能水平。同时,比赛法也是游戏法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强调的趣味性。现在体育中提出的从让学生领会运动项目特性角度出发的“领会教学法”,也会加入比赛教学法,如“尝试性比赛”、“限制性比赛”、“总结性比赛”等比赛形式。乒乓球教学中选用游戏法既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球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会扫除体育教师不知如何安排乒乓球课被迫采用“放羊式”教学的困惑,因此,在中小学乒乓球课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加入适合中小学学生年龄阶段的游戏教学法,实现素质教育,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传统的乒乓球课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是技战术等基本功的练习,一般包括准备姿势、移动、技术动作、徒手挥拍动作和少数的战术配合,为了创新与发展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可以放弃移动的技术教学部分,而把它放在游戏或者最后放松活动中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把剩余的时间安排其他教学内容,如更多的徒手挥拍练习、双打战术配合练习等。再者,教学内容可增加乒乓球裁判知识的学习,但是在期末的考核中,这些知识也要考核,既可以激发部分运动水平较低的学生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修养。
5 结语
在中小学乒乓球教学中科学、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乒乓球运动过程中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学生在乒乓球体育锻炼中意志得到磨炼,获得了体育技能,进而达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自己的练习体验到乒乓球运动带来的乐趣,真心喜欢并享受每一节乒乓球课,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2] [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02.
[3]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96.
[4]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胡亦海.竞技运动特征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208.
关键词 农村初中 德育管理 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08-02
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解决德育管理评价问题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为强化对学校德育的认识,提高德育工作的绩效,推进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理论界和实践中开展了长期而深刻的探索。从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正式设立德育研究课题以来,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开始关注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这种研究推进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成果:“八五”时期确立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方针,“九五”“十五”时期提出了提高“理论一体化”的道路,“十一五”时期注重探索学校德育体系实践模式的实验及推广。这些研究和探索成果,对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整体构建中学德育体系,包括中学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德育管理和评价三个方面。而其中的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收集信息,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所进行的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德育评价不仅是测试学校德育成效的有效手段,更是确保学校德育核心与成效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中学德育评价既要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进行评价,也要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即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近年来,我们在充分利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构建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体系进行探索实验,初步完成了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做好农村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
在进一步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发现,解决农村初中德育管理评价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德育评价模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德育评价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德育评价模式的优秀成果,大胆地把模糊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德育评价模式,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进行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两种评价方法及其优劣势
(一)“模糊”评价与定量评价
德育管理评价中的“模糊”评价模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评价模式,它主要是评价的主体通过对客体在某一阶段上的行为考察运用模糊教学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全面的、总体的大概印象,同时划分出不同的等级类型。它是一种偏重定性的评价模式。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管理人员判断、专家的意见、小组讨论、集体意见法、德尔菲法等等。
德育管理评价中的定量评价模式,是一种比较现代的评价模式,它是评价的主体把客体的在某一阶段的各种行为通过各种数据指标进行衡量,从而划分出不同的等级类型。它是一种偏重于定量性的评价模式。由于定量方法很多,且不断深入,在实践中需根据具体情况应用相应的工具,如数理统计、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等。
定性和定量虽有着本质区别,但两者的结合可以对事物更有准确的把握,德育管理实践中有学者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中的“模糊”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统一模式,就是把“模糊”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种的局限性,使定量和定性得到高度的统一。
(二)量化评价与模糊评价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
量化评价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把德育活动的主体在某一阶段和各自行为以数据(量)的形式表示出来,具备量上的客观性,为评价主体对客体的等级评定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但是,就数据本身所反映的相同数量的质,即在德育工作中实际效能并不完全相同的。如果单纯用数据来衡量实效,评定等级,很难反映出德育实效的真实性,这就是它的局限性。
模糊评价的优势在于它是评价的主体通过对客体一定阶段的行为的全面考察而形成的总体印象,如果主体不带任何偏见,往往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德育活动的实际效能。然而,它毕竟只是评价者的一种主观印象,如果再加上评价主体的某种偏见,容易导致评价结论失实,这就是它的局限之所在。
因此,在农村初中的德育评价中,只有把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各种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才能有效地发挥德育管理评价的作用。
三、农村初中德育管理评价采用量化与“模糊”评价相结合模式的主要依据
(一)第四代评估理论及对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意义
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美国评价专家古贝和林肯经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认为教育评估发展至今已经历经四代,前三代评估理论普遍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管理主义的倾向、忽略价值多元化、对科学方式的过分强调等。基于此,第四代评估理论提出了以建构主义为方法论的“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强调通过包括评估活动的人、评估的受益者和评估的受害者等各种角色组成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协商确定评估参数和界限,评估的结果是“多方协商的共识”。该理论因其更准确完整地把握现代教育特质而成为当今主流评价方法,其中的很多观点已经或正在给教育评价领域带来新的思想启示与实践指导。正是其中的“多方协商的共识”为“模糊”评判提供依据,而“响应式建构主义”也需要有数据和量化的支撑。因此第四代评估理论,对包括初中在内的德育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活动的特点决定其评价模式必须是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
首先,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的最终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正处成长阶段的活生生的青少年,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其品质的状况,我们不可能用单纯的数据和单纯的主观印象来作出评判。
其次,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活动和活动主体是学校。各个学校的条件千差万别,客观条件的差异也决定着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各不相同,即使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种固定的数据量化指标也不可能真实反映出德育工作的初犯。当然,单纯评价主体的主观印象,完全脱离数据指标,也不可能做出正确评判。
再次,克服德育工作的不正之风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各个学校的领导者对德育工作的认识的不同,因此在具体行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只强调量化,就有可能导致走过场,流于形式,忽视实效,甚至弄虚作假。反之,只注重模糊,势必会使一些学校重智轻德,把德育工作打入冷宫。
(三)贯彻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原则,必须采用量化和“模糊”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6)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7)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8)德育评价诸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在农村初中学校管理评价,要真正贯彻这些原则,就必须把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运用量化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评价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正确处理量化评价与“模糊”评价的关系
在两种模式中,量化评价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是“模糊”评价的基础和前提。“模糊”评价反映出对客体的全面的、整体的结论,是对量化评价的抽象和概括,是评价的最终结果。因此,要把这两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量化评价中既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又要注意考察数据反映的实效;在“模糊”评价中,首先要注意形成印象(结论)的依据(数据),同时又要关注每个数据反映实值指标。
(二)采取恰当的具体评估方法
运用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进行德育管理评价,必须从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出发,采取恰当的具体方式。首先,对于量化评价指标的确定注重实效,切实可行,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模糊”评价要注重客观公正。评价的主体要具有广泛性,充分体现民主,如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应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等。同时要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
(三)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德育管理评价活动
运用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进行德育管理评价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在进行量化评价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各项数据指标真实可靠,要广泛悼念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力争做到每个数据有根据、真实准确。在进行“模糊”评价的过程中,要主动听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对不同的意见进行鉴别,最终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校德育管理评价质量
在学校德育管理评价中,无论量化评价还是“模糊”评价,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和各种媒体提高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的质量,提高学校德育水平。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能是刚刚起步,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发现它、解决它。我们将通过不懈的努力,大胆探索,尽可能让农村初中学校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早日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肖凤翔,薛栋.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历程及其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4).
一、小学德育育德分类
(一)品社课程直接育德
目前,小学品德课程在一、二年级是《品德与生活》,三——六年级是《品德与社会》,这是向学生直接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它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培养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一堂成功的品德课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另外,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二)其他学科渗透育德
思想品德课只是学校教学中的一部分,单靠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科内容都具有教育意义,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科都是为更好地系统学习服务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加强德育,但切忌安“德育的尾巴”,为德育而德育。
(三)集体活动专题育德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德育很多时候是通过集体活动来完成的。学校德育处或者少先队大队部要通过集会、集合、专题讲座、主题班队会、课外实践活动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题德育教育,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集体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受到启发和教育。在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能选择正确的方法积极改正。
二、小学德育实施途径
(一)说服教育,晓之以理
说服教育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够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谈话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耐心和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语言要生动、具有启发性,态度要和蔼、亲切,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在交流沟通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学生沟通交流是说服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谈话是双向互动的,教师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回答教师的问题,体现了民主和开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谈话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要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谈话,因材施教,做好工作后及时向学生提出要求,使每一次谈话都有实质性的进展。做好谈话要渗透到日常工作中,不能只是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找学生谈话。谈话的时候,教师要明确谈话的内容;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要让学生愿意和教师沟通,愿意和教师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否则教师做再多的工作也是徒劳的。
(二)潜移默化,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和说服教育相比,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教育方式。情感陶冶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信任等,也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榜样,进而影响学生,熏陶学生。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环境成为一种具有亲和力的道德影响源。这样,通过多种情感陶冶,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学校通过打造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三风建设上墙;注重更新学校文化长廊、文化橱窗和黑板报,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一砖一瓦都发挥德育的作用。
(三)示范引领,树立榜样
教师可利用别人的好思想和好品德的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榜样示范相对于教材中的知识更吸引学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模仿。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希望找到心中的偶像和榜样,进而去模仿和学习。因此,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更大。教师运用榜样示范教育学生,要选好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比如,通过学生了解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和发扬他们的崇高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身边的好人好事,可以是学校的、班级中的,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这些人物和事件所表现的好品德、好行为,学生都不陌生。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和模仿。这些更具有说服力,具有更高的德育教育意义。
(四)表扬激励,批评纠错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46-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成为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鉴于农村中学生肩负着社会建设的重任,提高农村中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为视角,通过浅析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试图找出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本文研究较为粗浅,许多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农村中学德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受智育和分科的影响,德育一直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教学,导致把学校德育从生活本源中抽离出来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实体。这种错误观念和认识直接导致学校在事实上的德育工作中,对其定位偏移或重视不够,使得农村中学德育形成了形式主义局面。加之德育内容不合理、德育方法陈旧枯燥、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校、师、生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运作系统。农村中学德育系统的内部阻碍导致农村中学德育缺乏针对性,德育质量和效果明显偏低,实效性难以提高。
1.1 德育流于形式,地位不受重视
农村中学领导往往没有意识到或者主动忽视德育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急功近利的将智育摆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对德育工作视而不见。学校领导往往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才是衡量一个人好与坏的关键因素,而学生道德上的小污点则可以忽视。加上农村中学德育教师的道德教育能力偏低,绝对不是由于农村德育教的懒惰和不思进取而形成的,而是农村中学教师负担过重。负担过重和道德教育不受重视的地位,造成了农村中学德育教师教学能力普遍不高,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1.2 德育目缺乏灵活性和层次性,照本宣科现象严重
德育目标制定缺乏层次性和灵活性,忽视了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德育目标来要求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成果。
农村中学道德教育,面对极其简陋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举步维艰,再加上本身道德教育资源和力量比较薄弱,以书本为主的德育载体又缺乏灵活性和层次性,致使农村中学德育教师对道德教育难以应对。农村中学生分散情况很复杂,整齐划一的德育目标不适合农村中学,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能够灵活运用的德育目标才能使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3 德育内容出现偏差,脱离学生的生活现实
农村中学生与城市中学生生活环境不同、占有资源不同,使用的德育教材和需要学习的德育内容却全相同。我们不能否认当前中学的德育教材有其积极意义,但它忽视农村与城市区别的缺陷仍旧不可回避。
1.4 各种现代化教育资源是很有限,德育方法陈旧,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
虽然在农村教育改革的进程当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但在现实中,农村中学德育课堂“填鸭式”授课仍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农村中学德育中德育教师欠缺能够运用并掌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能力。品德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加强道德教育的手段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作为升学考试不考的科目,安排的课时很少,几乎用不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之农村中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硬件设施建设而建成的,建成后就被束之高阁而很少利用。
1.5 传统的德育评价体系评价过于简单,影响德育效果
在道德教育不断的改革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已经逐渐认识到德育评价方式单一性的弊端,也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和意见。由于条件所限,农村中学的德育评价方式还是大多数采取了最简便明显却不科学的方法——分数。
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在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受到社会负面的影响而大大消解,德育效果对农村中学生难以形成长久的影响状态。
2 增强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2.1 道德教育系统必须多层次设立
与城市中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单一性受教育目标相比,农村中学生似乎有更多选择,虽然这些选择可能并不是自己志愿或者最好决定。对待受教育目的不同延伸出来的就是教育对他们的指导功能的不同,需要的教育内容就更加特殊,德育也不例外。农村中学生将走向很多不同的生活道路,自动流入社会建设事业的不同阶层和职业岗位,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应该怎样加强他们在校期间的道德教育,以达到对他们现在及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指导功能,就摆在了教育者的面前。
2.2 不断从实际出发寻找新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农村中学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很多城市中学所采用的德育方法并不适用。面对这一现状,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要想提高实效性,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农村中学德育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农村中学德育对象的特殊性、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定位的特殊性等,都决定了农村中学只有综合分析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劣势,充分利用自身已经掌握的资源,同时充分开发周边可利用的资源。尽最大可能全面的对农村中学所处环境、本身已拥有的资源以及周边可开发的资源等进行详细的总结研究,将能够充分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为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基于当前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德育为人服务的本质作为出发点,在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时,应该以农村的实际生活作为基点,使所学能够指导所用,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2.3 积极丰富和拓宽农村中学德育载体
德育载体是传导德育内容的途径,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丰富和拓展农村中学德育的载体,要结合实际情况,同德育内容相衔接,通过分析德育内容,利用可利用资源,创造出适合农村中学自身实际的德育新载体。
2.4 利用网络德育资源,形成正确的网络导向
在当前的网络社会背景下,加强网络德育建设、利用网络德育资源、对形成正确的网络导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农村中学生离网络社会似乎较远一些,但事实上网络对于农村中学生的影响一点都不少,他们更容易被网络的花花世界所吸引而形成网瘾,从而辍学或者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在当前的农村社会,应该着重培养中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教育同任何道德教育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育者积极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主动介入到学生的网络生活加以引导,一定会起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达到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2.5 建立和改进农村中学德育机制
完善农村中学德育内容、创新农村中学德育途径、丰富农村中学德育载体都是为了加强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都是从学校德育的具体工作方面做出的探讨。重新审视农村中学的道德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才是推动改革的根本出路。转变观念的主体不仅是实际工作者,还包括各级领导和学校系统,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推动农村中学德育各项工作顺利的进行,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加强农村中学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发挥学校德育工作主阵地的优势,建立有效的德育工作和道德情感的激励机制。强化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意识,建立和改进保障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整体机制。
3 因地制宜,做好德育评价工作
伴随着德育工作观念的转变,德育工作受到重视被提上学校教育工作日程,广泛开发学校资源和智慧建立道德情感激励机制推动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提高农村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促进农村中学生优秀道德品格的养成。在当前农村中学施德育工作的时候,还要重视创新和启用更新、更灵活的德育评价方式,因地制宜,用最简单、最朴实的生活表现评价方式代替传统的分数评价方式,根据自身掌握的资源状况而实行的德育自然应该按照实施条件来进行评价,而不是按照教学计划根据条条框框进行评价。利用农村够得到与社会发展相对同步的教育,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只有学校给予德育工作足够的重视和投入,着重培养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了有效的提高农村中学德育的实效性,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帮助。
社会组织很多都有着雄厚的资金背景,也有很多是公益性质的,他们出于各种目的都愿意给予需要帮助的人一些帮助。而且,大多社会组织都处于城市,他们的帮助往往给农村中学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很多的先进观念,更重要是他们代表了全社会的关爱。这些够让农村中学生看到道德力量的存在和能力,强化他们的道德意识。政府部门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关注农村中学的教育问题,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社会各方面组织的帮助还能引导舆论宣传的内容,从侧面优化和巩固了农村中学德育的外部社会环境,使农村中学德育处于道德高尚的社会氛围。这些可以极大的确证道德力量的存在,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有力的提升农村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金萍.中学德育的问题与对策[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西北师范大学,2005.
2 杨万军.贫围山区中小学校德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7.
“要让办学条件差的薄弱校变成教学质量高的好学校,甚至名校;要让普通教师变成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甚至名师;要让基础差的后进学生变成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 何克抗
什么是“跨越”?跨越不是拔苗助长,而是要直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减负、素质教育等教育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勇于创新,超越障碍,将教育现代化推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 余胜泉
应当说,我对跨越式发展的提法,总是心有余悸的。我觉得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积累、稳步推进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浮夸,语文教学尤其是如此。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吃尽这种盲目追求速度和跃进的苦头。带着这种疑虑,我在深圳和广州先后参观了何先生的试验学校,观摩了试验班的课堂教学,看了学生的作业,并且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结果,由感动到惊诧,由惊诧到赞叹。我终于相信这的确是一项成功的试验。
—— 著名教育家 陶西平
熟悉何克抗的人都会知道,他是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一手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是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香港学者称他是国内引进建构主义理论并加以合理改造的第一人。但是何克抗的另一个身份,却鲜有人知道,他是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以下简称“跨越式”试验)的总设计师。多年来,他致力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他的“跨越式”试验,在全国近400所中小学校落地开花,取得了扎实有效的成果。
一个思考和教育技术人的使命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如何应用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这是何克抗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1994年,何克抗开始研究电脑如何与教学相结合。慢慢地,他发现,现代化技术在教育教学里面产生作用,能有比较好的效果,技术并不是最关键的。真正要让先进技术发挥作用的,是相关的理论、模式、方法的支撑。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几十年、上百年形成的。让信息技术发挥作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摆在何克抗面前的最大问题,这也是全世界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的重大挑战。
为了寻找理论支撑,他注意到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源自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但西方建构主义反对教师的讲授,忽视教师的作用。这使得2004年到2005年西方学者发起了一场批判建构主义的思潮。这一次大争辩使得人们开始承认教师组织监控学习进程的作用,虽然学者们还是反对教师的讲授。何克抗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建构主义时,就注意到了西方建构主义的这一缺陷,所以他在引进这一理论时就加以合理的改造。他强调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促进教学的思考,也使何克抗走上从理论到实践的道路。“跨越式”试验是何克抗对信息技术促进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其说,开展“跨越式”试验是何克抗关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有效应用的产物,不如说,这是他作为教育技术人的使命。
信息技术环境下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理论可以解决观念、思想和方向的问题,而教育教学既需要观念思想方向的指导,也需要“道路”,即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教学设计是如何教、如何学的理论方法,教学系统设计不是纯理论的东西。教学设计在国外被看成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科学。早在1992年,何克抗就认识到,要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到中学小学中去,要让老师们掌握这门科学。这是教育技术人的责任。如果搞教育技术的人不能帮老师们“教”好,让老师提高教学效率,那他的教学设计就是纸上谈兵。在实践的过程中,何克抗发现,要真正让老师们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就涉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小学教学一节课40分钟,中学教学一节课45分钟,这一节课内,新课如何引入,教师对新的概念原理怎么阐述,怎么巩固深化、拓展,一节课从开始、中间到结束,都要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学段、不同的学习基础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用系统的方法,把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于高中生的教学又不一样,教学内容不同,文科理科也不一样,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让老师们能够有一套易于操作的方法,而不是传统的靠经验来教学。从本质上来讲,教育技术是如何教的技术。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律师的工作是帮人打官司。老师之所以是老师,是因为他会教书育人,“育人”是德育的范畴,“教书”是怎样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基础技能,这是教育技术要解决的。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何克抗参与了《标准》的研制工作。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当时,大学毕业自然可以成为高中的老师,高中毕业可以直接当小学老师,教师好像没有自己的专业技能。《标准》让人们改变这个观念,教育技术实际上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所谓的用各种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技术”是广泛的,可以是现代的技术(如多媒体)或传统的技术(如黑板、粉笔),也可以是有形的技术(如黑板、电子白板等)或无形的技术(智能技术)。
“跨越式”试验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一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理论和方法。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如何深度融合,或者深层次整合,何克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跨越式”试验
2000年9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小学部一年级的两个班80位小学生中,进行了一项基于网络的、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改革试验。其目标是力图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掌握2500~3000个常用汉字,能顺利阅读通俗读物,并能写出800~1000字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使学生“能读会写”。这个目标与传统目标相比,教学效率要求提高一倍以上,这一教改试验被称为“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经过两个学期的识字教学和拓展阅读训练,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迅速增强,85%以上的学生能顺利阅读通俗的文字材料。学生在一年级的“试验班”就能写出800字的文章。有的学生还开始写科幻小说。一位学生写出几千字的仿三国演义的作品,这说明试验还是很有成效的。但当时做这个试验的学校是深圳南山地区最好的学校,所用教材是本地自编的专用试验教材。一些老师对试验是否具有普遍推广的可能性表示怀疑。于是,2002年9月,何克抗又在广州市东山区的东风东路小学,用目前国内最通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开展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说明“跨越式”试验具有较大的普适性和说明力,在国内语文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这时,又有人提出了疑问:南山实验学校和东风东路小学的硬件设施好、教师素质高,“跨越式”试验在这类学校能搞成我们并不怀疑,但是在条件差的学校是不是也能搞成呢?于是,从2003年9月开始,在南山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何克抗和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又在当时生源条件最差的一所学校做试验。该校90%的学生来自种养户、外来工和小商贩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这些学生的学前教育几乎等于零。然而经过校长、试验教师和试验指导组人员半年多的艰苦努力与通力合作,到2004年4月,试验已初见成效:绝大部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一定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学校校长深有感触地说:“‘跨越式’试验不仅普遍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个试验班的班风也大大优于其他班级。”随之,一大批学校参加“跨越式”试验,试验范围也由语文增加了英语、数学等学科。2004年6月,在河北省丰宁县开辟了一个“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农村试验区”,着重探索在没有网络支持的传统教学环境下如何来实现“跨越式”目标,从而开启了两种形式的“跨越式”试验:基于网络的“跨越式”试验和非网络环境的“跨越式”试验。
现在,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如何应用才能有效促进教学?何克抗的回答是:首先是教学理论的创新。语文、英语、数学,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法,这就需要有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何克抗结合“跨越式”试验撰写了《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等专著,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理论的创新。这种理论创新涉及信息化环境怎么营造,涉及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问题,需要有不同学科教学论的支持。其次,要达到“跨越式”目标,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并不是凭主观愿望,而是靠两个条件:教师和学生。教师靠“跨越式”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实际上就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全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培训。培训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为30多个专题,包括理论技术方法和案例,培训方式也是多样的,有面授、网络、体验式等,让教师在两到三年内不仅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大大提高,而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也有大幅度提升,教育科学能力有大幅度提升。学生素质提高不只是靠老师的教,“跨越式”试验还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情感体验内化工具的支撑,这些工具对文科教学来说可以通过案例、素材或者文字材料提供,让学生自己反思、感悟、体验。对于理科(如数学)教学来说,就要有几何画板、Z+Z平台、建模软件等计算机软件环境的支持。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制定和实施《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跨越式”试验走出的正是一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之路。
“跨越式”试验的明天
关键词:民营家庭教育机构 发展困境 对策建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的机构诞生,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扩大。北京市2009年的调查表明,现有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中20%出现在上个世纪末①,广州市某些个体家庭教育机构的出现至少有10多年的历史。那么,现在这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运行情况怎么样?存在那些困境?应当怎样发展呢?2010年10月至今,我们在承担广东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加快广东现代化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研究》的过程中,专门调查和分析了广东部分城市民办家庭教育机构的现状,采用的方法包括网上检索、电话访问、现场考察、座谈讨论、文献阅读、对策论证等。虽然,从有关机构和媒体得到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等城市的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多达120间,但实际上能够正常运营的不过20家左右,详见表1,这些就是我们调查到的样本。
一、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界定及意义
(一)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界定
文献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还没有规范、权威的界定。我们认为,界定民营家庭教育机构,首先要对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探讨。
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被理解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亲等长辈对于子女等后人成长所进行的指导和帮助;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把家庭教育看作家庭成员在共同的家庭生活中通过指导和帮助、学习和交流等方式促进自身素质提高,以实现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当代社会科技发达,先进的传媒工具使孩子和大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接受信息,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充当教育者、指导者、帮助者,或受教育者、受指导者、受帮助者。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在未成年人家里、尤其在幼儿和儿童少年家里,家长还是主要的教育者、指导者、帮助者,主导着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过程。②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闵乐夫曾界定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指在公立中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所办的家长学校以及各级妇联、妇儿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计划生育部门以及教育部门、社会教育研究所等机构以外的,对未成年人孩子的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包括企业注册、民营非企业注册、民营教育研究机构注册的或者甚至是没注册的③。
综合以上对家庭教育、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界定,我们认为民办家庭教育机构具有如下特点:
1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的家长,即0-18岁孩子的家长,虽然可以直接为孩子成长提供某些服务,但主要是家庭教育方面的。
2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和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等,凡是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感到困惑、需要指导和服务的都在其业务范围。
3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营运是追求盈利的。盈利既是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
4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举办方不是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计生委、卫生局和幼儿园、中小学等公共机关,而是离退休教师、企业投资人、个体劳动者等私人和单位。
因此,可以把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定义为:在妇联、教育局和公立幼儿园、中小学等公共机构以外的,指导和帮助未成年孩子的家长以实施教育子女为主的各级各类培训、辅导、咨询等机构。这里特别说明,本文没有把那些兼做家庭教育项目的民营教育机构(如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幼儿教育方面的机构)算作民营家庭教育机构。
(二)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的意义
2003年笔者就曾发表意见,呼吁家庭教育事业的半产业化,希望社会力量、民间人士加入到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中来④。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是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中的一支,它的建立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 有利于家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与公立家庭教育机构各有所长,它既可以为普通家长提供一般,也可以为那些有较高需求的特殊家长提供高端服务,对这些家庭的子女教育做全面和持久的指导。
2 有利于吸收和利用民间教育资本。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属于起步阶段,政府的投人极少,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吸收并利用民间闲置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家对家庭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3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税收和就业机会。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按照国家的工商管理制度有效运营就能创造财富,为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款;同时吸纳部分无业人员就业,减轻国家的就业负担。
4 有利于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出现与发展,为有志于家庭教育事业的专兼职人员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使这些人能够做自己喜爱的家庭教育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本领。
二、广东民营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获得的成效
1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为提升家长素质作出了贡献
我们的调查发现,20%的家长愿意接受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有偿服务,51%的家长希望政府提供无偿的家庭教育服务,29%的家长希望以无偿家庭教育服务为主,有偿家庭教育服务为辅。在广州有一家5个人组成的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已经建立7年,每年举办20次左右公益性家庭教育讲座,讲授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帮助家长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习惯做法,很受中小学生家长欢迎。广州还有一间家庭教育服务的夫妻店,对改善亲子关系有一套理论和方法,丈夫经常在珠江三角洲各地举办讲座和售卖家庭教育书刊,平均每个月有1玎多元收入,个别月份可以达到4-5万元的收入。
2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注意不断改善企业机制
近年来,部分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在发展中注意发现自身的不足,逐步完善企业自身的发展机制。这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注意学习现代管理科学,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能与责任。有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还聘请了专家顾问,参加了相关的社团组织,建立了与客户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增进了机构的活力。在我们调查的21间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中,有13间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10年4月成立的广东现代家庭文明与亲子教育学会建立不到半年,已经有10家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参与其中,在学会及其
专家的帮助下改进工作。
3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现在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规模和效益都还不理想,但是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计生委、卫生局和幼儿园、中小学等公共机关对于它的积极作用还是认可的,在广州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家庭教育研讨会和家庭教育工作表先会上,都可以看到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代表的身影。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大步走进中小学校的家长学校,走进社区的家长学校,主动向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政府也开始认识到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是推动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
(二)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的困难
1 机构人员数量少,办公场所面积小
如前所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广东省8个城市,能够正常营运的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约有21问。这些家庭教育机构中只有1间的规模较大,有26人和3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另外有两间约有20来人、200平米办公室,其余大多数是4人以下、30平方米以下办公室的微型教育培训机构。(见表2)。
最近几年,广东民营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外语培训、网络技术、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幼儿教育四类民营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和教学场地增长都比较快,广州一半以上的民营教育机构都有10个以上工作人员、8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室。相比之下,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规模变化不大,增长速度缓慢。可以说,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处于发展的生存期,办学条件、规模还有待提高。
2 服务对象少,服务形式单一
据2010年调查显示:广州市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所涉及的服务对象,50.5%左右是专门做0-6岁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30.5%左右是为中小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服务;19%为家庭教育提供个案咨询(见表3)。由于公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一般不收费,而民营家庭教育机构通常收取一定费用,所以前来寻求服务的家长并不多,能够获得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通常需要兼做其他项目才能维持生存。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服务家长的形式大多是以课程授课为主,注重普及性的家庭教育知识,适于没有学习过家庭教育知识的“新家长”,但是对于有一定家庭教育知识基础的家长来说并不适宜。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需要具有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但是广东只有6间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能够开展这方面的服务,显然离家长的需求有很大的距离。
3 教师专业水平不高,薪资待遇较低
调查发现,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者25%左右,35%左右的为大专学历,其他40%左右的为高中或中专学历。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中有30%的为全职,70%的为兼职。据内部人员透漏,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一般教师工资在2000元-3000元之间,有3-5年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工资在3000-5000元之间。不与公立中小学教师每月6000-8000元的工资福利待遇相比,就与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幼儿教育等其他教育培训行业的人员相比,每月工资也低500-1000元,这种情况是造成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教师的流动性较大的原因所在。
4 机构招生困难。资金运转短缺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主要是靠学生缴费来维持生存。目前广东多数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招生渠道单一,主要靠派发传单或组织大型活动。还有的家庭教育机构与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合作,通过大型讲座进入学校或者社区,让家长了解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服务项目,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可以借助的推广渠道很多,如网络推广、DM定投、户外广告植入等等,但是运用这些市场推广措施所需的投资很大,一般民营家庭教育机构难以支付。另外,推广家庭教育的讲座、书刊等前期投入的成本无法快速收回,这样容易造成资金短缺,中断资金流转,甚至倒闭。
三、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初期的艰难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在广东省甚至全国还只有10来年的时间,社会和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它,起步阶段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改进,不断解决。如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经常出现招生困难、运营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在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的初级阶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应当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当然除了自身逐步解决问题与完善经营之外,还需要外界他人的理解与援助。
(二)企业领军人对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的初期阶段,多数机构负责人是从外界转向家庭教育工作的,不懂家庭教育原理,对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把握不准,不了解家长的心理需求。还有一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负责人不懂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企业经营中视野狭窄,贪图眼前利益,结果导致项目投入和经营的失败,造成了物力、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浪费。如广州某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董事长,把家庭教育项目的经营看得过于简单,一年中投资200万元同时开发多个项目,均得不到家长的积极回应,结果赔进去不少资金。
(三)政府对家庭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目前妇联、教育局、关工委、幼儿园和中小学校举办的“公立”家长学校数量和质量都不够标准,很难满足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如果政府依旧没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必然停滞不前,不管是妇联、教育局或学校办的家长学校,还是民营的家庭教育机构,对家庭教育科学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都是相当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
(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与学校、政府三方合作不紧密
目前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参加家长学校,以及网络、报刊、书籍等。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或者跟踪指导,只有在妇联、教育局、关工委、幼儿园、中小学的支持下,才方便解决招收学员(家长)的困难,但是由于各自的利益和兴趣不同,妇联、教育局、关工委、幼儿园、中小学对民营家教机构的支持力度有限,双方难有深度的合作。
四、促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1 政府有关机构应设立家教专干
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是一项不成熟的社会事业,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统筹管理,让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有政府做后盾。目前多数地方把家庭教育工作放在妇联儿童部和教育局德育科,这两个部门都有自己繁重的业务工作,难以把家庭教育工作做好。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自身力量弱小,希望得到政府有关部门有专门负责家教工作的专职人员支持,以便更好地对接工作,协助政府推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上个世纪我国许多地方的有关部门曾设立家教专干,这种做法很有效用,建议恢复和改进。
2 政府应给予专项经费的扶持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作为一个行业来说刚刚起步,出于公众要求必须经常参与公益性活动,这就使它难以有足够的盈利维持自身的生存,为了扶持这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政府应当根据各个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贡献的大小,给予合理的税收补贴。这方面,北京市已经从2010年开始建立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准入机制,对于从事民营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员资格严格把关,杜绝那些素质低下的人从事家庭教育工作⑤。
3 政府应建立相关监督机制
政府专门机构是否按一定的要求实施并监督已经部署的家庭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专项经费是否合理运用,相关部门能否支持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做家庭教育工作,学校与社区是否按要求举办家长学校等都需要相关的监督制度。还有,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运营收费标准谁来核准?家庭教育服务质量的标准谁来把关?同行竞争中如果出现违犯法律法规的事件怎么办?这些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监督工作,或者通过社团组织予以管理,包括对于严重违规者给予严惩。
(二)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不断完善自身
1 开发优质产品,提供多元化服务
部分实施早期教育的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站稳,一是有专业的早教专家团队,二是有系统的培训课程,三是有大量的家长资源。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市场的需求,不仅开发系统培训课程,还要提供更多的服务形式,除了家庭教育讲座,培训课程外,还要有相关的书籍、杂志、报刊等产品。通过专家个案咨询服务、举办亲子活动、家长交流沙龙、专家论坛、网络教学、网络论坛等多元化的服务形式是必不可少的,让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2 降低运营成本,吸收社会资源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除了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员工支出费之外,还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就是品牌推广和招生宣传。如果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能够与拥有家长资源的机构合作,譬如与教育培训行业的中小学生一对一课外辅导的家教机构合作,不仅能够达到双赢,同时还能为做市场宣传节省一部分资金;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还可以与妇婴幼儿产品连锁店合作,这类连锁店拥有大量的家长资源,所经营的项目和家庭教育机构服务的内容并不冲突,相反,如果能够更好的把家庭教育融入进去,双方都能达到双赢。
3 改善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是民营家庭教育开展工作的根本,如果师资流动性过于频繁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导致家长的不满和企业的生存。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要为教师提供合理的薪资待遇,同时还要完善福利制度、合理奖罚激励制度等,让教师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从内心深处有归属感,同时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为优秀的教师成长提供更多机会。
(三)学校与社区要利用家长学校的优势支持民营机构
1 中小学的家长学校资源最大化
中小学校的家长学校有充足的教学场所,社区挂有“社区家长学校”牌匾、有能正常上课的教室,这些教学场所一般都配有教学设备,如黑板、课桌椅,有条件的还配置了电视机、VCD及网络教学等资源。中小学校内的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家长学校一般都有基本的教师队伍,以及家长、巾帼志愿者组成的志愿团队。如果把以上这些资源有计划性、公益性地开放,并告知家长,不仅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同时也能够使家长在最小的成本下获得最大收获。
2 增强与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合作
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一般有专职老师,有较强的服务系统,但是民营家教机构教学场地有限,家长对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信任度有限。如果中小学校或社区的家长学校负责人来组织家长,委托民营家庭教育机构的专职老师授课,不仅能够解决校方的师资问题,民营机构的教学场所问题等,还能够使三方的合作形成合力,保证授课的效果,节省三方的成本,还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服务内容和形式,如民营家庭教育机构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难题,通过户外亲子活动改善亲子沟通、增强亲子感情等。
3 吸引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家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