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校内外学生思想道德具体教育网络,尽量做好道德教育工作。[1]这对培育有文化、有理想以及有道德的社会建设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可是实际上,很多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道德管理中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太抽象

大部分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和德育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比较重视智育而忽视道德教育,有些教师甚至觉得,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不存在实际意义;同时认为对于社会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思想道德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在教育过程中追求表面化以及任务化,产生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哪里出问题治哪里的方法。

2.德育内容比较缺乏科学性

德育内容所具有的科学性就是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容易被学生内化以及实践。各个时期的具体德育内容具有差异性,德育内容应该和主流社会精神一致。[2]可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大部分只是照搬以前的内容,将养成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全部内容,缺乏创新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学校受教者所具有的主体性以及师生关系所具有的单向性。该道德教育缺乏平等性,所以必然会使教学效率低下。

3.德育方法比较倾向于“成人化”

很多小学的德育内容比较假、空、大,未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所以成人化倾向非常严重,教师口头教育比较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抽象,德育内容小学生很难接受,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差。除此之外,德育内容比较空洞,不具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

4.网络文化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尽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教学手段以及新技术和条件,可是同时也使德育工作更加困难。网络给德育以及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所采取的具体对策

1.建立全考核制度,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并没有解决好应试教育往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转化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校领导都认为智育属于硬指标,而德育属于软指标,所以比较忽视德育工作。虽然智育以及德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校园学生身心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侧重的。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方面的觉悟,使学生可以判断是非美丑,明辨善恶,具备优良道德。

2.将课堂教学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让德育渗透进别的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里面

新课标里面明确要求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之所以进行新课改,就是为了培育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给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效结合一下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感情状态和具体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所以,应该重视学科课堂教学这一德育渠道,对其他学科德育资源进行开发,在别的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将学科课堂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各科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特点,于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将教材德育内涵挖掘出来,有效结合教材知识以及德育内容。

3.合理处理网络信息给德育带来的影响问题

在网络信息发展迅猛的今天,小学生必然会接触到网络文化。网络属于双刃剑,可以给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会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道德行为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学校应该对上网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采取合理的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管理措施应该到位,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以及应用网络技术。

对学校来说,德育工作属于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艺术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勇敢地面对挑战,对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样才可以让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地发展,培养出思想品质、综合素质、价值观和时展以及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房秀忠.新时期小学德育管理探讨[J].科学导报,2013(13).

第2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中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78-02

1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学生价值取向混乱。近年来,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关于体现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关问题,试举几例来讲,2006年在校女大学生的经典语录:

① “我爱你,宝马。”当一位女大学生将自己的求爱名片贴在宝马车上时,女大学生揭开了猎寻宝马,并渴望与宝马同居时代的序幕。

②“我的宿舍在几楼?”一位大三的女大学生在其宿舍楼下徘徊迷茫时,这样问别人。大学三年来,她在宿舍居住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

③ “必须承认,这是一条捷径,因为我有天生的优势。”一位参加全国模特大赛的女大学生在面对记者提问时,这样如实回答。据悉,女大学生放弃学业参加全国各地的选美和模特比赛蔚然成风,成为令各高校和家长头痛的大事。

④“你献爱心,我献爱情。”一位受资助的女大学生在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资助者,并非常自豪地说。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

如今四年过去了,这些现象不但没有减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高校的德育刻不容缓。在思想道德养成和教育上,“80 后”、“90 后”大学生凸显出高校德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们在家人的簇拥和娇惯下,很少独立地接触社会和迎接困难与挑战,缺乏对周围事物和社会的深层认识,缺乏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深刻认知,缺乏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全面认可,在思想信念和道德操守的养成过程中,往往容易迷信错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甚至出现思想道德养成的“盲区”。为数不少的“80 后”、“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德行操守、个性特征及价值取向,特别是生命价值的偏离,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点,更是高校德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2)部分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状况严重。目前,大学生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多数大学生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但少数大学生在考试、就业、助学贷款等方面的不诚信言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积累知识,才能达到“博学”的至高境界。但是,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却越来越令人不满意。如考试作弊,这已成为高校难以根除的痼疾。考前要求老师辅导,想方设法打探考题;考试时夹带偷看、联手作弊、手机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勤奋学习、求真务实的精神,抄袭作业、拼凑实验报告和伪造实验数据等现象已习以为常。

(3)高校德育与社会的道德需求脱节。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与社会的道德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我们的教科书上讲授的道德教育内容通常是道德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然而现实社会并非高校德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高校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往往使德育教学沦为不切实际的空谈,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由于德育质量和学生思想道德情况不能真正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所以就降低了德育的权威性和现实感,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4)高校师德建设落后于德育工作需要。在一些高校教师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现象,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中也存在着长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这些无疑降低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教师自身而言,有些教师,特别是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责任感,不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不能言行一致。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一套、在课下与学生“ 交心”时又谈另一套,给学生讲一套、自己做的却是另一套。

2 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迫于社会压力及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导致部分高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混乱。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就业压力开始冲击高校德育并形成严重的挑战。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2009 年我国有近700 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巨大压力,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前途的忧虑与渺茫,在客观上冲击着德育的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于思想不够健全的很多大学生来说,寻求更加简便快捷的赚钱方式,更加适合他们,比如做小姐等。

(2)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影响冲击并瓦解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诚信观念。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法律制度正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但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诚信道德观念尚未建立,这就为、制假造假、追求短期利益、牟取暴利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人利用制度和体制的漏洞大干违法乱纪、背信弃义、损人利己之事。而身处市场经济中的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观也必然会受到转轨时期经济道德观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是否有利于自我为尺度,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可以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

(3)学校德育的抽象化导致了大学生对于社会需要的茫然。大学生在校园内接受的道德教育与社会德育环境的反差,往往会使高校五天的正面教育与双休日社会德育环境的负面影响相抵消。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环境的这种差异,使得大学生误认为在学校讲的道德知识是空的、抽象的理想教育,因而不能把道德知识、理论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形成道德的“知”、“行”不一。受社会德育环境负面影响,有的学生把理想、前途歪曲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些学生若讲起理论也能口若悬河,但实践中却是另一套,不能做到知行统一。

(4)学校因素和师德建设缺失的影响。通过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高等院校诚信教育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明显,这说明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着问题和不足,诚信教育实效性较差。第一,目前大学德育虽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但目前较普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第二,高校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管理教育方式不科学,出现简单化倾向,如以罚代教等;高校中的一些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诸多弊病和漏洞,给大学生不守诚信以可乘之机。从相关的调查结果中来看,12.7%的学生选择考试作弊是因为“考场纪律松、随大流”。第三,高校诚信本身存在问题。据新华网的报道,有记者在某地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上采访,发现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导演“签约戏”,组织学生与单位签订假合同。

3 增强高校德育的对策分析

(1)高校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时注重个体的倾向性教育。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着重群体、轻个体的教育倾向,其内容缺乏层次性,德育手段落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有许多共性,但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不同,会产生独特的个性。德育不但要从整体上进行教育,更应该注意做到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性教育。只有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才能提高德育的效果。

(2)高校要在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学习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严格规范日常行为,加强法纪教育;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把诚信教育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之中,使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内化功能,发挥高校各种团学组织、学生骨干及学生自身的作用,实现诚信教育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加快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测评体系,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和管理。

(3)大力开展与德育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要为现实社会服务,就必须一切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同现实建立紧密联系,建立开放型的德育模式,将大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改造和社会参与高校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中心作用,又要充分重视社会对德育的参与作用,使德育教育成为面向社会的“双向参与”。建立学校与企业、乡镇、农村的广泛联系,让社会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对大学生的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军训、参观学习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大胆拓展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领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加强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强化道德意识。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相当知识、可塑性相当强的群体。加强个人修养,把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心理认知”,是解决知行脱节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另外,大学生自身还要学会善于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增强自律能力用道德规范去要求自己把道德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心理认知,转化为行动的向导,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

(5)增强师德的培训,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认真选拔德才兼备、素质较好的人员充实德育队伍,把德育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要求,建立一支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德育队伍。在确定德育内容时,要及时增加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新内容,把满足社会需要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统一起来,力避内容的空泛、无序和混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效果,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高科,等.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2(2).

第3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1.重智轻德现象严重,德育思想观念落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软弱无力的当代中国教育现实,为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级学校“智育首位”的做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小学,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学生家长方面,农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大学”告别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许多农民家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就是砸锅卖铁、要饭,也要供孩子上学”。因此,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有了更高的期望,不论是学校开家长会还是家长单独校访,家长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子女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在班、在年级排列多少名,问得最少的是思想道德情况。甚至出现开家长会时,极个别家长拿了子女的成绩单后就离开学校的现象。在学校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也将学科教学工作视为中心工作,视学科教学为学校生命,学校一切安排都要为学生成绩让路,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评价,过分强调学业成绩,甚至只强调学业成绩而忽略其他。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思想认识、道德意识等力一血出现问题,也会一味迁就。

2.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基础道德欠缺,对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时期,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一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网络等大众传媒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黄、赌、毒,以及暴力等负面信息,对小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又如,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贫富悬殊、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工作。农村小学,特别是乡镇学校的周边环境对学校的德育非常不利。例如,一些黑网吧、黑游戏厅等违法对小学开放,对学生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而在学生基础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分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3.德育工作方法简单。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远比教学工作少,缺少对德育工作的研究,缺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认识,缺少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腐蚀这一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因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说教、喊口号,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总是浮在表面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1.明确目标,突出内容。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按照此目标要求,小学德育的内容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但根据不同年级,德育的内容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品德认识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的特性,更适合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法纪道德教育。小学高年级学生品德认识的自觉性、坚定性、独立性都有所加强,这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则能更有效的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与法纪道德教育的开展。

第4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幼儿家庭德育;教育理念;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87-1

一、幼儿家庭德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一)幼儿家长错误的价值取向,不能对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在新时期,人们的物质观念不断对传统道德观念产生冲击,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被逐渐淡化,发生扭曲变形,幼儿家长作为社会一员,社会道德的滑坡现象必然会对孩子的家庭德育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初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家长自身不能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无疑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二)家长不能适度控制与利用电子媒介,家庭教养环境不健康

伴随各种电子媒介产品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在家庭的广泛使用,大量丰富了孩子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媒介能提高幼儿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但同时由于孩子不具备良好的辨别能力,而接受了很多不利于成长的东西,严重污染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面对此情况,家长所采取的措施出现两个极端,过度依赖媒介和过分排斥媒介。

(三)忙碌的生活节奏,父母与孩子缺乏心灵沟通

当下快节奏生活方式,促使了生活方式发生极大变化,父母多为家庭而疲于奔波,忙于事业,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便得比较冷漠。在当今众多的家庭之中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障碍,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孩子自身的道德行为上存在的优缺点,根本没有机会在父母面前得到展现,父母认识不到孩子的道德缺陷,要进行教育更是无从下手。

(四)独生子女家庭之中,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是城市家庭的典型形式,独生子女家庭地位更高,备受家人关注和疼爱,如果这种行为过度,就会形成溺爱。父母认为现在家庭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种不惜一切的给予,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误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应该的,会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并且不懂得关心、爱护他人,造成孩子品德上出现严重缺陷。

二、解决幼儿家庭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幼儿家长要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家长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规范,能够使子女的道德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父母自身的行为决定了幼儿教育成功与否,家长对自己长辈的尊敬、言行举止,都会被孩子模仿,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是无穷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弱是随着年龄变化着的,年龄越小,受到榜样的感染就会越强。首先,家长从经济方面进行行为约束,不奢侈浪费,合理支出,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其二,家长应当正确按照道德规范做人做事,家庭成员之间相处融洽,互相尊敬,在这种幸福愉快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会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第三,家长应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让孩子明白财物与人比起来,并不重要,要怀着乐善好施的心,热爱生活帮助他人,这样的事情才是最应该做的。

(二)适当利用媒介进行开放式家庭教育

面对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给幼儿的成长带来的影响因素,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指导,第一,父母应为孩子筛选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节目,加强引导幼儿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之受到教育启迪。第二,家长应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生活的条件下,让孩子更多的接触社会,尽量多带孩子去文明场合,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这样既避免了媒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又扩展了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亲身参与在内,领悟到讲道德的美好,激起孩子们的模仿欲望。

(三)家长与孩子要尽可能多地进行情感交流

父母的关爱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基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流露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家长多与孩子谈话、玩耍,一旦发现孩子有错误,家长首先要细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然后,采取商量的口吻,积极地与孩子一起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做的很出色,应当给予奖励和表扬,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四)坚持爱之有度,教之有方的幼儿德育方法

在幼儿家庭德育模式中,没有什么固定的章法可循,但总体上一定要以自由、平等、宽容、信任、诚实等作为教育的原则。在爱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做到爱之有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采取愉快活泼的态度,生动的言语与肢体动作相配合,对幼儿科学诱导,有助于孩子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尚红.试论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9,(35):279.

[2]姚昕.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J].职业圈,2007,(15):69,106.

[3]官旭琼.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9,(39):222.

第5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对策研究

悠悠中华,五千年历史,“礼仪”纵贯于其中。自古以来,我国便对学生礼仪和品德的培养。而在当前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同时具备优秀品德和专业才能的人才。怎样才能实现对如此合格人才的有效培养,已然成为我国现今教育界始终探讨与争论的问题。五千年历史长河之中,成功进行德育工作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就是不同往日,那些例子可以借鉴,却不可完全套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征,现阶段的德育工作要考虑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职业学校需要对其自身德育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认真地研究,且进一步寻找相应的解决之策,这已是职业学校现阶段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职业学校当前阶段德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就学生角度而言

在职业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较好的文化课成绩,有一定的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缺乏,还有一部分因为家长疏于管理,自身进行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最终无法进入更高的学府,进行深造。并且在这一部分的学生中,有些人本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其更愿意将时间用在网吧之中玩游戏,而在那般环境之下,其不免接触到一些社会不良人士,且被传输一定的不良观点,更加不愿意接受学校的教学。与此同时,当前阶段的职业学校存在极为激烈的相互竞争,为招收更多的生源,进各校入读的门槛也就越发降低,进而较为直接的导致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而学生不爱学习,自我约束力差以及无组织无纪律等特征,更是给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就教师角度而言

(1)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降低教师积极性。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有着这样一个观点,曾经的学生相较于现阶段的学生而言,更加乐于接受知识,热爱学习,在曾经的课堂上师生互动,一问一答,相当默契。教师为了更够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往往在课后对自身知识进行不断充实,且会对教学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而就当前状况而言,学生普遍素质较低,教师以最低的难度进行授课,仍然无法实现对所有学生进行照顾。“学生不去学!”是现今所有老师的心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更是无法做到尊师守纪,教师们在此背景之下也已越发失望,从而使得其教书育人的热情被不断地磨灭,教学的积极性也在不断的降低,尽管较多学校仍然在以量化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但教师们中大多数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

(2)职业学校的前景极为暗淡。尽管当前阶段职业学校的学生质量始终呈现着不断下降的趋势,但各职业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间争夺生源的大战仍在上演。如此一来,在当今社会中职业学校的地位也越发低下。此外,生源的匮乏,使得教师的地位也已不载稳固。如此一来,教师则更是对未来不抱希望,些许教师已然开始另寻出路,原本因钻研教材的工作也已不再重视,对学生的管理也进一步放松,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德育工作的进行则越发困难。

3.就学校角度而言

自并轨招生从20世纪末期开始推行之后,各职业学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保持着每年30%以上的扩招比例,使得极大的生源危机摆在职业学校的面前。在并轨招生实施之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报道率可以达到90%,甚至有些能够达到99%以上,而在并轨招生实施之后,学生的报道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绝大多数学校往往只能达到40%的报到率。与此同时,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还在不断地下降,学校不仅需要面对招生难的问题,还需头疼于学生素质差的问题,使得学校出现管理难以及教学难的问题。而德育工作,虽然地位仅次于招生工作,但学校在种种困难的面前,也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二、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的措施

依笔者拙见,职业学校日后的发展与其自身德育工作进行的好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各个职业学校需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对工作实施的效率加以注重,但对学校而言最为关键的则是解放固有的思想、更新传统的观念,以创新的形式开启工作。

1.德育工作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当前阶段的德育工作需要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与此同时,还需要在管理、教学以及后勤的各个环节上进行落实。将德育工作任务交由大家共同承担,且将其作为岗位职责分配给各有关职能部门,且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评估考核,还需要对任务不明、职责不清以及相互推诱的情况进行有效地避免,与此同时还需防止德育与其他工作脱节的现象。

2.对德育形式进行改变,使师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

德育工作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其是双向活动。往往只有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调动,且找寻到结合点于在实施的过程中,才可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如果仍然在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一味地灌输,依旧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不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亦不对学生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约束进行促进,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其还需对学生的相互帮助以及互相监督进行倡导,使较为良好的学习风气以及舆论氛围得以创造,进而为学生的行为自律起引导作用。

3.寓教于乐,多N方式进行教学

不光需要将德育工作进行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职业学校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对其有所涉及,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品德教育。最为常见的便是在学生所进行的团校培训之中,帮助学生树立较为正确的人生观,且让其立下远大的理想,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纠正其已有的错误思想。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学生中组织辩论会,让学生们就“德育”的相关问题进行相互间的讨论等等。

三、结束语

于当前阶段而言,德育工作在职业学校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些兼具优秀品德和较好专业技能的人才,才符合我国现今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此一来,相关人员需要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不足有所认清,且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才能使职业学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进而实现我国职业学校德育水平的根本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秀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李敏.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承德信息工程技术学校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陈海英.以人为本,重德重能――农村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特殊性、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08,(20):11-12,15.

第6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论文摘要:道德社会化是高职生社会化的核心问题。当代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高职生的道德社会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 困难程度。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的合力机制,是推进高职生道德社会化 的重要对策。

一般而言,道德社会化可以理解为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 肯定的道德准则 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 ,形成合乎社 会要 求的道德行为 的过程。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则是高职生在 与社会的道德互动中,通过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过程。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高职生培养 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 ,道德社会化问题是高职生社会化的核心问题 。

一、 当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缺少 系统的道德知识 ,道德认知 水平相对低下。高职生是社会变化较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重才而轻德 。似乎市场经济的机制 中知识和能力才是硬指标 ,理想和道德都是空话。因此,一部分高职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 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 统的学 习,结果导致其道 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 ,道德观念容易变化,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对于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识没有系统、完整的认知。他们关于道德的知识很零散,有些高职生甚至以非道德乃至反道德为时尚。这最终造成了当今高职生高学历和 低道德水平的反差 ,出现 了一些有才无德的歪才。这也是近年来高职生道德失范、违法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谦逊礼让,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行动中,多数人抱着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 ,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尽管几乎每名高职生不无例外地都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 ,却仍有学生赞成 “人的本质是 自私”的观点;对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在他 们看来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学生认为 “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 不择 手段 ”。显然 ,没有正确 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2.缺少 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 ,在道德情感上比较淡漠。近年来党员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渗透,使学校正面教 育与社会现实之 间形成反差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些不 良风气,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 ,尤其是关系到高职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 ,看到毕业时找 门路、送 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 ,给高职生造成了思想 困惑 ,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 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使一些高职生斗志涣散、消极悲观 ,导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 。没有坚定的道德信 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 的淡漠致使高职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

3.道德 自我约束 力较小,在道德意志上显得软弱。高职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 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 ,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 ,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职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

4.道德认知未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知行脱节。就目前而言,高职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考试舞弊,几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试,却总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 ;谈到社会责任感,大家都情绪激 昂,可一到毕业,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另外,据调查,在个人和国家利益问题上 ,高职生在价值观念上认同国家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 ,但在实际行为的选择上又认同个人利益或个人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知”与 “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高职生对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认为应该……,而实 际上你会……”这一 问题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认为应该 “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而实际上会以 “集体、国家利益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则选择了 “视情况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 “以个人利益为先”。这表明了高职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 ,也表现 出高职生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实践上的知行脱节必然使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断。

二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促进高职生道德社会化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阵地合 力机制。高职院校德育的阵地有三个:一是学校 ,二是家庭 ,三是社会。在以往的工作 中,虽然家庭和社会也发挥 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具体措施和工作力度都明显不足 ,合力作用尚未真正形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应该做到 :首先 ,协调好学校与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应制定规章制度,统一要求,落实任务,定期交流经验,要求各方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对培养教育高职生尽职尽责。社区教育机构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要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协调好学校与该机构的关系 ,利用社区教育机构的独特优势 ,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其次,协调好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校联系学生家庭的有效途径。家长委员会要有健全的组织和常设机构,要有活动章程、工作计划和任务 ,要有例会制度。只有这样 ,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合力。

第7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在高职教育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语文教育对于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学好其他学科,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由“知识技能本位”向“素质教育”转变,面对现阶段语文教育中仍存在的诸多不足,更多教师思考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1、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院校对高职《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职学校认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而高职生主要是学习职业技能,专业课程教学才是教师的重中之重,因而《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地位逐渐丧失,使得其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将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课时减少,许多高职院校的一些理工科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课,而有的院校以选修课、讲座、大课方式的课堂形式进行语文教学,很多学校将高职语文教育流于形式。

其次,教师教学方法落后。许多教师在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时,基本沿用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一枝粉笔一张嘴”等单向的教学方法,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很显然已不适用于现阶段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新理念,语文课堂若是成为一家之言的照本宣科,那势必会抹杀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

再者,忽视了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教师强调以高职语文教材为中心,以知识教学为本,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起来乏味,学生听得也极其枯燥。语文具有基础、德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以及生活应用功能等,是培养学生素养最重要课程,但这一功能在现今的语文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最后,考评形式单一、语文教育投入有限、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等等,也是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2、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应对策略

2.1、革新思想,重塑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现阶段,“教育要发展,观念须先行”,高职教育由‘技能本位’到‘综合型素质’的转变,高职语文教育应该顺应“培养综合型素质学生”的目标,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新将语文提升到基础性的地位,从教学观念上重视语文教学,行动上支持语文教育的科学实施。

高职语文学科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首先,从高职院校的领导,到老师,再到学生,都要革新思想,转变观念,重视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对人成长的作用,语文教学知识是对我国5000年来的语言文化的传承,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在处于“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无论何种阶段的学习,学好语文是一个合格的中华儿女必须要做到的[1],因此每个人都应树立“终身语文”的思想,提高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这也是时代对我们高职院校的迫切要求。

2.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

一是要转换教学主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本位思想。高职生不是小学生,他们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职生在学习语文中的自主性,而教师转换成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是教师要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语文意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应灵活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高职语文《普通话与口才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标准普通话用影音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朗诵技巧,增强模仿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荷塘月色》等名家名篇时,教师可以将现代音乐、一些关于荷塘的景色图片、flash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仅可以深化课文意境,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技能。

三是在语文教学渗透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教育。语文是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最重要的课程,具有其特有的优势。除了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语文教材与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知识讲座、校园文化月活动等结合起来[2],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如“文学社”、“大学生就业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社团和社会活动,并将这种切身体会作为语文教学写作的一个部分,寓语文教育与素养培育统一于实践之中,从而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2.3、多元化评价考核

许多教师在期末评价高职生语文能力时,主要采取以试卷的形式评分,这种评价方式并未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评价过程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是一种静态的、终结性的评价,因此教师宜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化、多角度、评价考核衡量学生的语文学习。

教师应创新考核形式,这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动力。例如,教师可采用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绘画、表演等形式检验高职生语文中“说”的能力,或用书法、打字录入、微博、影评、手抄报等形式来考核语文中“写”能力,避免采用试卷单一的考核模式,转变“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最终标准”的思想,更好地体现与语文的实用性。此外。教师还应当对高职生语文学习行为的考核,即“平时成绩”,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平时作业等作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考核,教师最后可把多项考核指标综合起来、以他评、自评、相互评为手段来评价考核学生,才能发挥好评价活动的引导、激励和教育功能。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现阶段语文教育中仍存在的诸多不足,高职院校尤其是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革新思想,重塑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并且要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青少年;身体素质;对策

1.前言

随着中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以及在世界竞技赛场上取得的成绩,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计划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完成这一目标,重点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及家庭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有着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会人们体育锻炼的方法,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与德育、智育、美育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本文主要对学校体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给出一定的建议,旨在更好的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从改革开放后被提出到现在已有三十余年,我国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生的体质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提高,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一些始料未及的现象和问题开始出现,学生的体质也开始出现下滑状态。2000年我国国民体质检验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质已经亮起了红灯,在肌力、耐力、柔韧性、肺活量方面下降幅度较大,肥胖率较1995年有较大的增幅;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儿童的肺活量、耐力、速度、爆发力等素质进一步下降,学生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1]。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要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我国学校体育的任务还很艰巨。然而我国学校体育却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学校体育地域性发展失衡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不尽相同,导致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师资、场地设施和经费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要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学校缺体育场地器材更缺正规的体育教师,东西部地区在体育教师的质量和数量上呈现不平衡的状态。东部沿海地区学校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最差,城镇优于农村。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兼职,这种现象在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尤其严重。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2.2学校体育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每一教育阶段都设有体育课程,然而十几年的体育课却没有很好的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国家、地方以及学校这三级没有形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来管理、指导、监督学校体育。素质教育虽然颁布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实行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的一种情况,体育也不例外。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要进过三次升学考试,在这三次升学考试中只有中考有体育考试。面对中考体育,很多学生只是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培训和锻炼。一些学校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学生体质下降于不顾,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阳光体育运动也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体育课随意被占用、体育场地被侵占,体育经费被挪用等问题突出,但没有一个部门来进行监督和管理。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频频出现的伤害事故也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体育课上一旦学生出现伤害,家长找学校,学校找体育教师,让体育教师来承担责任,导致体育课上学生活动时间变短,项目变少,一些危险的动作和项目甚至被直接取消。

2.3教学大纲没有落实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已实施多年,但多数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并没有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过于单一,评价方式过于陈旧,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坚持锻炼的习惯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我国学校体育教材的内容几乎由田径、体操、武术以及三大球组成,并且一用就是几十年,虽经变动,但没有大的变化,很少有根据省市地区特点来编辑课本,没有把地区的、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写进去。现在有部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体育课是非常枯燥的,在体育课上除了跑步还是跑步。由于学校场地器材或是教师的业务水平的原因,学生无法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有些学校一个学期上不了几节真正的体育课,只要上课就忙着测试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些学生一遍测试下来没有达标的再测试一遍,直到达标为止。

2.4学校体育重视程度不高

学校体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使其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不管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都没有受到很高的重视。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不够重视,把体育一直视为小三门。学校领导口头上说他们很重视体育,实际上他们重视的是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学校有没有取得好名次,有没有争得荣誉。平时学校就只重视文化课的成绩,越是到了临近考试,体育课就越是成了各科老师霸占的课。升学第一压过了健康第一。在他们以及家长眼里,上体育课就是玩。学校、家长、学生的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师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上课拿上一些体育器材,热身完就解散,学生以自主练习、活动为主。男生上体育课的情况比女生要好一些,在运动项目和活动时间上男生要多于女生。

3.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

3.1全面发展学校体育

有问题就必须得解决,有不足的地方就必须得改进。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写了加强学校体育,明显改善青少年身心素质[2]。由此可见我国把学校体育的发展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科学发展,要统筹发展。对于体育国家不能重城市轻农村,不能重竞技轻大众,对学校体育亦是如此,要统筹兼顾不同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不能重文化轻体育,要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不能光喊口号不行动。针对一些学校特别是贫困山区场地、器材、经费等缺乏的问题。各级领导和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校本资源来解决场地和器材的问题,努力开发和发明一些适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器材和项目。至于经费可以从国家财政、社会募捐、教育经费等途径上解决[3]。在国家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下,学校体育也要科学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做出贡献。

3.2完善学校体育体制

国家对地方和学校体育开展“有弹性的指导”,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适度调控。要监督和保证学校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保证学生享有应有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权利[4]。各个地区和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体育运动项目和评价体系,不能实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一个模式,因为各地区的情况不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的重要举措,建议试行“高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的措施。要保障体育教师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对学生的健康进行监测,对生理有缺陷和身体不适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制定实施锻炼计划。学习评价要从定量和定性上来进行,定量就是看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运动成绩以及提高的程度,定性就是从兴趣、意志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考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生家长要多进行宣传和教育,改变家长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认识,讲授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对于一些特殊学校,如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5]。

3.3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

国家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真正做到了免费教育。很少会有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这个时期的学校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入学率高,学校体育普及面就越广。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体育素养,学校领导很关键。学校领导要重视,改变观念,不能口头上重视,却不拿出实际行动,不能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各级学校要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里德每天保证有85%以上的学生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6]。不能考什么就教什么,要结合学生和各地区具体风土人情情况开展适合学生的体育项目,培养其体育兴趣,不能一味地教“奥运项目”。在体育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但不能任其发挥,教师要起到其主导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发展其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对体育教师的待遇要有所改善,不能将其视为小三门,而使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实行同工不同酬,要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当然,作为体育教师本人首先要重视自己的工作,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工作,那么别人就更不会尊重你的职业。只有自己重视自己的职业,并且踏实工作,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的劳动成果,重视你的职业。

4.结语

中国学校体育至改革开放到现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总体来说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着学校体育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只有找准问题的症状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董勤广,刘森,朱立新.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及体育师资培养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85-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E],国发[1996],1996-3-17.

[3]陈兆著,徐克威.从岳西县学校体育的现状谈贫困山区的体育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08-110.

[4]李延超,李源,田旻露.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应树立的科学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7):75-79.

[5]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通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E],国发[1995]14号,1995,20.

第9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新时期,德育教育要体现层次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创新形式,追求德育教育的实效;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以情感人,发挥情感在德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在德育目标、层次、手段、方法等方面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这就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条件。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新形势下,在抓好高等职业教学的同时,如何抓好高职德育,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社会认可、企业欢迎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复合型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

1.道德评价失范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并存,新旧观念自然也会相互冲击,人们在对传统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全新的道德体系。一个时期以来,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使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导致了价值取向的混乱。特别是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趋向,不断诱发种种错误的思想行为。例如,诱使人们唯利是图,甚至一切向钱看,损人利已,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2.道德虚无主义悄然滋生

道德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道德的主张,它认为,“任何证明或批评道德判断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过是寻找自我利益的借口”。每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变的时期,都会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声音响起。原因是社会的巨变必定带来伦理秩序和道德生活的混乱,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而人们的利己之心也就彼消此长,如此一来,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会成为社会的常态。而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信仰危机,正是道德虚无主义出现的信号。

3.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

社会道德的控制机制手段有两种:一种来自外部,来源于周围环境的道德氛围及公众舆论的压力;一种来自内部,以社会成员的道德良知或羞耻感、荣誉感、责任感来规范其行为。如果有人违背群体公认的道德准则并受到周围公众一致的鄙视、谴责和排斥,就对其构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此便成为一种威慑力,促使人们的行为循规蹈矩。在较为封闭的、文化高度认同的环境中,这种压力甚至能达到宁可受法纪处罚,也不愿受公众“制裁”的程度。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道德外部控制所依赖的社会道德环境已发生变化,道德观念已成为多元共生状态,失去了昔日在传统的封闭社会中道德舆论的一统性和控制能量的“聚焦”态势。而且社会成员本身的道德意识也发生了变化,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减弱,不容易产生效果。

二、学生德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缺乏针对性

由于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不够,对他们的思想脉络把握不清,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专职辅导员身兼团的工作,各种“琐碎”事务缠身,无法集中精力“沉”到学生中去,同他们交流、谈心,不了解广大同学所思所想,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最需要的是什么,不了解其思想症结何在。另一方面,一些德育工作者自认为自己多年从事德育工作,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多年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未出现过什么大的问题,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同一的要求,因而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2.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从现行高效的运行机制来看,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是由不同的校领导来分管负责的。就德育工作来说,有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和各系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抓德育工作。从系(院)级单位来看,校长分管教学,书记分管德育工作,教师也随之分化为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是专业教师,一支队伍是政治辅导员,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仅仅是传授知识,对学生思想品德上问题是不管不问,片面地认为那是辅导员的事。而德育工作者往往是通过某种“活动”或“工程”形式来体现,把德育工作搞得轰轰烈烈,但效果不佳。这种体制从表面上看重视德育,加大了对德育的管理力度,实际上,恰恰是这种“重视”,造成了德育工作的低效。

3.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生硬

教育方式单一,缺乏说服力,不是一味地空洞说教,把“大道理”讲得空、虚、玄,学生难以入耳、入脑、入心,就是采取强制手段,摆出一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不关心人的官僚作风,实行“高压”政策,一味训诫。这种方法难以实现心灵沟通,有时还会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

4.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学生管理队伍趋于年轻化,他们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刚毕业后不久经过短暂培训就走上工作岗位,普遍存在一个“角色”转变问题。他们在管理上经验不足,在方法上有欠科学规范。从整体上看我们的管理手段还是“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的传统做法,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更新和端正德育观念

在合理的目标指导下,把什么确定为德育的重点是德育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曾维菊提出:“德育的重点应把握底线伦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底线,我们可以认为是:利已但不损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应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因此,我们在尊重利已这一生命本性的同时,不应该忘记道德的约束。

2.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要把德育工作列入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建立党委组织领导和全面协调,行政专门负责,部系落实,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同时还应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的高职高专人才。

3.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环节资源,是学校德育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亚文化环境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21世纪的今天,处于大众化阶段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个性化与民主化”的特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更要根据时展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要求,将德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文化活动中,应尽量体现当代校园文化的特点,同时,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要注重宏观文化建设,即校园校风建设,还要注重学生微观文化建设,如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根据平等、理解、信任、互爱和互助等原则,建立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4.实现载体创新

信息全球化是德育工作前所未遇的新环境,我们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努力开发网络资源,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选好阵地,开辟“红色网站”,扩大德育工作的覆盖面。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渗透性,提高及时性,增强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的活动和班级、学生会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