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我探索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第1篇: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29-03

收稿日期:2013-06-10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学业生涯规划视阈下促进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路径探讨”(2012B018)

作者简介:谢桂花(1983-),女,黑龙江富锦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令人担忧,据《大学生职业适应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走入职场不满3年的大学毕业生中,认为自己职业适应状况差的比例为31%,6%的受访者则表示不适应现在的工作。受调查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的职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不强、执行能力较差、自我规划不足等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作职业生涯设计,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曼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阶段的探索期,主要任务是从各种机会中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并开始在所选定的领域中开始起步。[2]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体系、教育体系和社会合力体系,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体系

1.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现状――认知度不高,规划意识相对薄弱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生涯规划理论发展比较成熟。在大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推广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们对生涯规划认知度不高,只是近两年才在媒体上接触到“职业规划”、“职业定位”等相关信息。我国的初等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除学习、考试之外的事知之甚少,家长也无暇顾及孩子学习之外的事情,职业教育欠缺。根据对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级和2012级两届新生调查问卷显示,在升入大学之前89.5%的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考入大学以后,虽然接触到了职业规划,但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简单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找工作。有些学生玩心过重,无暇规划;有些学生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没有进行职业定位;有些学生“被规划”,敷衍学校,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业”,应付了事;有些学生不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从众心理严重等。

2.优化多种宣传方式,构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体系

重视意识唤醒,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开展生涯意识唤醒教育,强化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知,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生涯规划意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帮助学生树立三种观念:一是自我负责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关乎大学生个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自己能对未来负责,不要期望别人来负责;二是匹配自身的观念。90后大学生是个性十足的一代,强调个性差异、个别需求,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个人的实际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不能简单模仿他人。三是终身探索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是过程,不是结果,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以适应阶段需求。

加大宣传,增强学生生涯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高校强化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入学教育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刚入大学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在这个时机对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重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尽早确立目标,消除迷茫。二是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条幅、宣传板等媒介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宣传。这些媒介是大学生常常关注的地方,加强这些方面的宣传有助于生涯规划意识的潜移默化和深入。三是开展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班会、座谈会和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探索自我、探索工作世界,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知,消除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的认知和被动接受的逆反心理。四是建立职业测评系统。它能帮助学生自我探索、认识职业、协助进行积极的生涯探索,在职业测评中可以看到所有相关的自我特征描述、潜在的预期职业,而且系统会根据前面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部分的结果,定制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计划书初稿,供学生进行更加个性化的职业思考。五是校内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利用活动推动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

二、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1.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现状――体系不健全,规划过程流于形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过程,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技能、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教育应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始终。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生涯辅导,[3]在中小学,更是有多种多样旨在扩展生涯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和教育活动。在我国,直到大学才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且许多高校忽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意识不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相混淆,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用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等代替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即使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也主要是讲理论,并且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有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不够全员化,只有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重视,其余的人并不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意识不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师资不够充足,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由辅导员或者学生工作人员来指导,但辅导员不但工作量大,而且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选择和规划时缺乏全方位、个性化、一对一的指导;有些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理论性强,实践性弱。

2.加强师资、课程、咨询方式建设,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加强师资体系建设。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全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保障。改变以往单纯以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就业指导师和辅导员为主的师资队伍模式。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多,面对众多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辅导,且其中部分人没有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培训,单凭经验来指导学生。加大就业指导处、学生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参加有关职业生涯教育培训的力度,到企业、高校调研和学习,并把这部分人员填充到职业生涯规划师队伍中,这样不但可以建立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而且可以壮大职业生涯教育队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另外,还应加大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他们熟悉专业知识,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最新动态,可以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讲更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建立由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各个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师,由专业教师组成的高素质、专业化、全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利于学生随时进行职业规划咨询,利于高校全员职业规划意识的提升,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条件。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全程化课程体系,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即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从大一开始进行,贯穿整个大学。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课,开展生涯规划意识唤醒讲座,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把重点落在自我探索上,通过系统测评和工作坊,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大二和大三主要帮助学生探索外部工作世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课,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专业实验、比赛、项目等,帮助学生联系假期实习单位,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对工作世界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师帮助学生在认知工作世界和认知自我的基础上,确立职业目标,并制定具体规划。在此阶段职业规划师应每隔一段时间指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这段时间是否完成所制订的计划,完成的效果如何,并随实际情况调整目标和计划。大四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预期,提高学生求职技能。

构建多样性咨询方式。构建灵活多样的咨询方式,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方式主要采取一对一咨询和团体咨询,一对一咨询对咨询师的要求高,工作量大,一般一个学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大概要分四到五次进行,还要进行提前预约等程序,整个咨询下来时间大概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团体咨询覆盖的学生面广,但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所以既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这项工作覆盖广大学生,又要能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做到个性化职业辅导,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对一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样化的咨询方式。多样化的咨询方式可供学生选择的机会多,易于接受,特别是网络咨询,更是省去了中间的很多环节,操作简单方便,消除学生面对面咨询的顾虑,符合当代学生时代化的需求。

三、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合力体系

1.当前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关注现状――重视程度不够,个人规划无落脚点

企业用人机制不完善,不能做到人职匹配。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关注员工的自我规划,在入职时强调职业适配性,对员工进行系统的职业测评和培训,员工能够按照个人的兴趣和能力上岗工作。大多数的企业不重视发挥员工的特长和能力,不能做到人职匹配。大学生入职后,不区分员工的个人能力,而进行统一的技能培训,然后立即上岗,导致员工对个人的职业规划无意识,使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上不能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在校学生受此影响,没有根据自我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特征和将来适合从事的职业要求来规划大学生活、学习和工作,学习没有方向感,随波逐流,从众心理严重。

2.凝聚高校、家庭、企业力量,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合力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单是高校的教育,还需要实施多层次、多领域的保障与支持,通过整合高校、家庭、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建立全面综合的社会化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做到资源共享和互补。从高校的角度来讲,要整合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主动与企业联系,共同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4]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关系,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争取实习实践机会,聘请用人单位的HR为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训练课程,增强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他们熟悉本行业管理、技术要求和职业发展,在学校和他所从事的行业的交流沟通中,具有其他人员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校友为在校大学生做职业规划相关方面的指导,将使学生能够迅速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的需求,调整个人规划和社会需求的高效互动机制,通过校友还可以建立培养基地和就业基地,开发更多资源。从家庭的角度讲,家庭是孩子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在孩子职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启蒙和引导者的作用。父母对孩子比较了解,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根据孩子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帮助孩子确立职业目标,并帮助他们制订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从企业角度讲,企业加大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度。通过职业生涯培训,使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达到平衡,不但可以提高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发展,也可以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企业氛围。同时,在校大学生完善的职业规划也可使企业招到理想的员工,减少当今毕业生职业不适应状况,降低员工流失率、跳槽率。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内在激励大学生,激发其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增强社会职业适应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7-89.

[2]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摆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304-01

一、区域活动中材料摆放的重要性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区域活动中材料摆放应注意的问题

1、区域材料摆放应是以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兴趣、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合

(1)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材料,而且是动态的,随需要进行更换。小班幼儿年龄小,有较强的亲子依恋,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他们从一个熟悉、安全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家庭,不免有恐惧、胆怯的心理,为了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创设了娃娃家,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因为那里有他们喜欢的娃娃、各种家具、玩具及舒适的环境,使幼儿满足对家庭的依恋,找到家的感觉,情感上得到满足。一段时间后幼儿越来越多,许多幼儿都喜欢娃娃家。为此我班根据幼儿的需要、教室的环境,布置了4个有关娃娃家的区域:娃娃厨房、娃娃卧室、娃娃卫生间、娃娃客厅。材料相对丰富了许多。

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差,尤其是新入园的幼儿不会吃饭,不会入厕。许多事情都需要老师的帮助。他们的小手没有力气,动作发展不协调,生活区域投放的大夹子夹软球是训练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幼儿玩过一段时间后,对材料没有了兴趣,我发现后,把软球换成了毛线球、乒乓球,幼儿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过一段时间幼儿已经熟练掌握夹的动作。我又投放了小夹子增加了难度,目标随着幼儿的需要来制定。

(2)材料的投放应具有教育价值。幼儿活动是学中玩、玩中学。材料的投放应是有目的性的,针对幼儿现阶段发展的需要。要使材料与幼儿有效互动,使幼儿主动学习,我在生活区增添了串珠活动,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手眼协调的能力,还可以使幼儿通过操作认识不同材料。

2、材料摆放要考虑与幼儿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主动探究

(1)材料丰富,形式多样。材料投放的多种多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我在实践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珠子、豆子、袋子、叉子、筷子、粮食、盘子、瓶子、盒子、夹子、别针、卡片,塑料的,真的、假的,动植物模型,嵌板、图形卡片、立体图形、饮料瓶、胶卷盒。语言区:图书图片。建构区:各种各样操作玩具,木制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布艺区:各种用布制作的可操作的玩具。娃娃家有真实的、制作的家具和用具。美工区:各种各样的纸张、颜色。表演区的头饰、手偶、乐器。这些材料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学习机会。幼儿本身有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要尊重和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使幼儿产生安全感。给每个幼儿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在材料投放上,既照顾全体,又考虑到个别幼儿。

3、为幼儿创设温馨、合作、富有趣味的区域环境,使幼儿观察、认识事物,获得相关的经验

小班幼儿特点好模仿,喜欢游戏。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如娃娃家,提供多个娃娃及餐具。生活区提供多个穿的活动。美工区提供多个印章、模板,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另外,提供的活动材料要游戏化,要有情景,吸引幼儿去玩。如在幼儿探索磁铁的活动中,我设计了龟兔赛跑的情景,幼儿边探索边讲故事,从中来丰富自己的经验。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为幼儿提供使其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学习的区域材料,创设不同的情景、条件、场合,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运用他们发现关系,使幼儿不断巩固、加深扩展自己获得的经验。

第3篇: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成熟度;量表

1 引言

舒伯(Super 1976)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讨论人一生中的发展阶段,包括: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退休期。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任务。Super 用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Super,1955)来表示个人在每个阶段里生涯任务的完成程度及面对生涯发展问题的准备度。从生涯发展历程的观点来看,大学生在经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之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其主要的发展任务即在透过生涯探索的历程,增进生涯觉知(career awareness),并逐渐厘清期生涯发展方向,以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生涯成熟度高的大学生,知道生涯相关信息对于自己将来生涯发展与决定的重要性,对于自己的生涯特质有相当程度的自我了解,同时也积极收集就业的相关资料,他们拥有良好的能力及态度来处理及面对自己的生涯发展问题。Crites(1976)认为生涯成熟度对从发展途径去理解职业行为极为重要,他是对个体的与职业有关的发展任务上的进展水平的一个评估。Savickas(1984)认为生涯成熟度就是指个体作出明智的,适合年龄的职业决策和处理适当的职业发展任务的准备程度。NicoleJ. Borges(2007)认为生涯成熟度反映了个体逐渐获得做出健全的职业决策能力的一个成长过程。它在所有年龄和各界人士的职业发展的理论和研究中扮演着中心角色。综合国内外关于生涯成熟度的定义和研究,结合当下大学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行以及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实际状况,文章沿用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将生涯成熟度界定为:大学生完成大学生生涯发展任务,面对生涯议题的适应能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十分严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继续深化,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校大学生却普遍存在着对自我和工作世界了解不够,生涯规划意识不强,有的忙禄却茫然,有的空虚无聊、沉溺娱乐和游戏,造成焦灼和懒散并存的状况,不能以成功就业为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成功就职做好准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高校受到了极大地关注,旨在促进大学生关注未来出路及规划前途发展,但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效工程,且缺乏大量的实证研究作为基础,很难做好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教育。本文欲研究大学生生涯成熟的现状,并分析不同年级、性别等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以期能够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做出不同的生涯教育方案提供依据。增进对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提高职业生涯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为职业生涯辅导效果的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

2 方法和程序

2.1量表结构的初步构建

根据Super关于生涯成熟度的定义,我们把生涯成熟度理解成生涯觉知、生涯能力和生涯行动三个方面的变化;

生涯觉知(career awareness):是否能用整体性,终身性的眼光,来看人生风貌,并对其形成关怀及辨识的能力。开始注意“我的人生该怎么过”。生涯觉知的训练包括了认识生涯意义,了解生涯型态,了解生涯阻碍,认识生涯发展的内外在因素,理解生涯发展任务等。结合我校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实际,我们在量表中对生涯觉知中“生涯规划重要性”和“生涯自主与责任意识”进行测试。

生涯能力:美国职业资讯统合委员会(NOICC,1992)为成年早期大学生的生涯能力订定了主题指标,包括了自我认知、教育与职业探索、生涯规划等三个方面的12项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本量表挑选了12项能力中的四个子项,主要对 “探索自我能力”、“探索职业能力”、“发展暂定生涯目标的能力”、“评估调整能力”加以测试。

生涯行动:是否表现出愿意不断地学习、思考,养成习惯和动机,进而获得导致实现目标结果的行为。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倾向于在不断尝试、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提升;结合学生实际和本校生涯教育的程度、对 “制定规划方案的行动”、“收集职业信息行动”、“实施生涯计划行动”等三个部分进行测试。

参考以上依据,大学生生涯成熟度测量量表结构构想包括3个分量表,它们是:生涯意识分量表(共14个题项)、生涯能力分量表(共30个题项)和生涯行动分量表(共37个题项)。共计81个题目。

2.2预备测试

预测使用由81个题项、3个分量表构成的大学生生涯成熟度预测量表(自编),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从“完全不认同(不符合)”―1到“完全认同(符合)”―5),要求被试进行自我评定。

经过两次预测,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施测的项目进行筛选,第一次预测保留36个题项,第二次预测保留34个题项。项目筛选标准为:(1)根据初测量表题项的通俗性水平(对应项目难度)筛选:以“题项平均分/题项满分”作为指标,剔除结果大于等于0.85或小于等于0.15的题项。(2)依据初测量表的鉴别力指数(对应项目的区分度)筛选:按照量表总分的高低将被试排序,取排前27%的被试作为高分组(N\-高=49人),后27%作为低分组(N\-低=49人),分别对每个题项上高分组与低分组的成绩做T检验,删除差异不显著的项目。(3)依据初测量表的信度指标进行筛选:删除该项目移除后内部一致性信度上升的项目。(4)依据对初测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筛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共同因素,以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得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并根据此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筛选题项,标准为:①项目的共同度大于0.2(h\+2>0.2); ②项目的因素负荷大于0.4(a>0.4);③项目最大的两个因素负荷之差大于0.2(a\-1-a\-2>0.2);④题项归属因子特征值大于1、归属因子因素解符合陡阶检验并且归属因子内所含题项数大于3。

2.3 正式施测

2.3.1被试

从昆明理工大学大一到大三年级采用随机整班抽取被试的方式,从三个学院抽取十多个专业班级,发放量表786份,回收有效量表74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2.2%,量表筛选标准为:(1)连续10个及以上题项选择同一答案;(2)累计10个及以上题项(包括个人信息)没有回答。满足以上任一条件的量表均被剔除。

作答有效被试基本分布情况见表1。

2.3.2 施测工具

测试采用由34个题项、三个分量表构成的大学生生涯成熟度量表(自编),量表使用Likert五点量表(从“完全不认同(不符合)”―1到“完全认同(符合)”―5),要求被试进行自我评定,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生涯成熟度越高。

3结果――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1信度检验

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a系数)指标来检验正式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量表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82―0.8865之间,且总量表为0.927。虽然生涯能力分量表中部分因子的信度系数较低,但是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在0.8以上,由此可以认为本量表的信度颇佳。

3.2效度检验

3.2.1 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主要是依靠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做出判断。判断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高低有两个标准:一是确定好的内容范围,二是测验题项是已经确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样本。本研究中所编制量表的因素和题项均来源于理论分析、文献综述及知名量表,其内容涉及的是与生涯发展相关的意识、能力和行为,且在量表初测前后多次请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基本保证了量表的因素和题项能够涵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方面,并具有代表性。以上过程保证了本量表的内容效度。

3.2.2 结构效度

采用实验干预法探究量表分量表划分的合理性,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两种方法检验正式量表各分量表的结构效度。

3.2.2.1实验干预法

在具体测验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测验容易受到专门训练的影响,而有的测验得分则不容易受到训练的影响,因而根据不同测验的不同特性,我们可以依据经过某种特定的干预后的特定变化来推测某个测验的结构效度。通常我们认为经过课程培训,意识水平的变化较为迅速,能力和行为模式变化较为缓慢。因此我们推测,参与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生在意识水平方面变化较大,能力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较慢。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三个年级学生在大学生生涯成熟度测验量表三个分量表上的自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学生在生涯意识方面差异十分显著,生涯能力方面差异显著,生涯行动方面没有表现出差异。生涯意识表现为一年级学生跟二、三年级学生的显著差异,而生涯能力表现为一年级学生与三年级学生的差异。通过对三个年级学生生涯成熟度的考查发现,将大学生生涯成熟度分为生涯意识、生涯能力和生涯行动三个方面得到实证证据支持的,《大学生生涯成熟度测验量表》的结构划分具有合理性。

3.2.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1)生涯意识分量表

对收集来的740名被试的生涯意识分量表部分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KMO值为0.849,表明该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用主成份分析法,结合陡阶检验准则提取因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两个,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3.78%。各题项因素负荷见下表:

从表4中可以看见,抽取出来的两个因子包括7个题项。因子1主要测查对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因子2主要测查是否具备生涯自主与责任意识。数据结果表明,该量表具备良好的结构构想效度。

(2)生涯能力分量表

对收集来的740名被试的生涯能力分量表部分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KMO值为0.902,表明该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用主成份分析法,结合陡阶检验准则提取因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四个,能够解释总变异的57.70%。各题项因素负荷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见,抽取出来的四个因子包括15个题项。因子1主要测查被试对于自己的计划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的能力,因子2主要测查发展生涯目标的能力,因子3主要测查探索自我能力,因子4主要测查探索职业能力。数据结果表明,该量表具备良好的结构构想效度。

(3)生涯行动分量表

对收集来的740名被试的生涯行动分量表部分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KMO值为0.890,表明该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用主成份分析法,结合陡阶检验准则提取因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三个,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5.59%。各题项因素负荷见表6:

从表6中可以看见,抽取出来的三个个因子包括 个题项。因子1主要测查被试收集职业信息的行动,因子2主要测查实施生涯计划的行动,因子3主要测查制定规划方案的行动。数据结果表明,该量表具备良好的结构构想效度。

3.2.2.3 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模型,可以进一步由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模型对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从而检验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1)生涯意识分量表

为更好的探寻《大学生生涯成熟度量表》中的生涯意识分量表的结构,除正式量表所采用的两因素模型外,研究还构建了另两种模型以供比较:虚无模型,题项之间各自独立;单因素模型,将正式量表的重要性意识(因素1)和自主与责任意识(因素2)合并为生涯意识。采用LISREL8.7软件分析,其拟合指标比较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两因素模型符合模型的各项参数都达到拟合度可接受标准,并且在各竞争模型中是表现是最好的。这表明生涯意识分量表采用两因素结构模型更为理想。

(2)生涯能力分量表

为更好的探寻《大学生生涯成熟度量表》中的生涯能力分量表的结构,除正式量表所采用的四因素模型外,研究还构建了另两种模型以供比较:虚无模型,题项之间各自独立;两因素模型,将正式量表的评估调整能力(因素1)和发展生涯目标能力(因素2)合并成为达成目标能力,将探索自我能力(因素3)和探索职业能力(因素4)合并为探索能力。采用LISREL8.7软件分析,其拟合指标比较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四因素模型的各项参数都达到拟合度可接受标准,并且在各竞争模型中是表现是最好的。这表明生涯能力分量表采用四因素结构模型更为理想。

(3)生涯行动分量表

为更好的探寻《大学生生涯成熟度量表》中的生涯行动分量表的结构,除正式量表所采用的三因素模型外,研究还构建了另两种模型以供比较:虚无模型,题项之间各自独立;两因素模型,将正式量表的收集职业信息行动(因素1)和实施生涯计划行动(因素2)合并成为实施生涯方案行动。采用LISREL8.7软件分析,其拟合指标比较见表9:

从表9可以看出三因素模型的各项参数都达到拟合度可接受标准,并且在各竞争模型中是表现是最好的。这表明生涯能力分量表采用三因素结构模型更为理想。

4.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生涯成熟度的心理结构包括生涯意识、生涯能力和生涯行动三个方面;包括9个因子,分别是:生涯规划重要性意识、生涯自主责任意识、探索自我能力、探索职业能力、发展生涯目标能力、评估调整能力、指定规划方案行动、收集职业信息能力和实施生涯计划能力。(2)自编的“大学生生涯成熟度测验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量评估大学生生涯发展成熟度的适宜工具。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2]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版。

[3]李亚真:《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陈晓峰:《职业地位及声望与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90―93。

[5]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职业成熟度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00年第5期。

第4篇: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育;学习自主性;兴趣;氛围;论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82-02

学生学习自主性是一个比较系统化的工程,我们可以从教育中的每一个阶段来对其进行细分,并通过对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加强来提高其水平。鉴于学习自主性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综合能力自主培养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保障祖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化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自主性的基础

高中化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作为教育的中心存在的。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以及学习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从主观上自发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与此同时,思想作为人类行动的先决者,只有当人的思想意识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主观能动的去采取一系列的行为,并不断采用一切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心中的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建立化学学习的意识和思想,才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最有效的有力措施。主要的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为学生们营造浓厚的化学学习氛围,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比如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化学实验比赛、化学兴趣小组、化学研讨活动等,让学生们从中获得学习化学的荣誉感以及明白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使他们自觉的投身入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其次,还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化学的神奇以及化学的超自然现象触动学生们的好奇心理。比如说向学生们描述化学武器在战场上的巨大杀伤力以及当前运用化学药品净化水的神奇所在,让学生们在感情上对化学知识产生真实感、亲切感以及探索欲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前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们的一种学习习惯,这对于他们未来自主的实施知识的学习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安排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们自行去开展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们对所要讲解的新知识点有一个浅显的认识,能够在自己的思想上对化学知识点展开探索和理解,这将有利于化学课堂的顺利讲解以及学生们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还会对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自我的温习,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加强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程度有着不小的作用。因此,让学生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是一项比较有效的措施。

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想要实施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懂得如何去探索和创新,懂得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甚至还要会举一反三、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逻辑推理等。教师作为教育的督促者和引导者,必须从培养学生思索和探索能力入手,进一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有效性。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自我思索和探索的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是非常有效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两种。

1.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是科研方法与教育方式相结合而衍生的产物,近几年探究式教学在工科类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学生以及老师们的欢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其主要的做法是采用倒推的形式,让学生们带着结果或者是将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之后围绕着这个问题或者是结果展开对过程的探索,并最终达到探讨的目的。在实施探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老师、同学们之间或者是学生自我就探讨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思维出发点,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进行思考和推理之后才能有自己的观点,从而慢慢的形成自我探索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实施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们组织学习的意识。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学习氛围相对轻松、自由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通过老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就问题进行自行讨论的形式,然后再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以此完成教学的目的。这虽然与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相互学习意识依然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讨论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主要在于其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来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结合化学实验或者是化学现象来开展,这对于学生们自主的展开思维和研究有着重大的作用。当然,这对于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四、对化学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性提高的过程进行科学的评价

第5篇: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12-02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中,从人数和专业特点上来说,是属于“特殊”群体,在学生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方面都有所不同,艺术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拥有一技之长和文化功底相对薄弱

从学生的来源看,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艺校、高中艺术特长生,他们相对于普通本科的学生而言,在美术、音乐、舞蹈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在文化方面,却显得相对薄弱,在文化科方面的不及格和重修率都比较高。

(二)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追求自由

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当中,艺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大都偏向于艺术型(A),舞台或者画板是她们自我展示的空间,她们追求自由,活泼好动,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不愿受规则的束缚。

二、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是以90、95后为主,这些学生所在家庭在经过父辈的积累以后,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人生和规划人生的土壤,逐渐形成了“等待家长安排”、“等老师关注”、“看其他同学怎么做”的习惯。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确实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选择学习的方向,填报高考志愿,进入到大学学习。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却是以艺术专长为敲门砖,敲开高等学校的大门,在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对未来开始迷茫。虽说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会有专业思想教育或者是专业导论课程、在大一也会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职业规划引起重视,感性的认为大一的我们还小,大二的我们还年轻,大三的时候准备刚刚好。大多数的学生会在在自我安慰中走过大学的前两年,等到大三、大四准备实习、就业的时候,发现自己似乎什么都还没准备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强,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势必会影响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二)自我认知不足

系统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觉知与承诺的基础上,自我探索、了解工作世界、决策、行动、评估的过程。那么在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就是觉知和承诺之后,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我探索和认知。目前,对于自我探索环节常用的是通过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特长、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通过科学的自我探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倾向。但是,很多同学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全面的认识和剖析自己,会陷入到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造成在职业选择的时候眼高手低,或是只看到自己的劣势,而认为什么都不会的自卑状态。也有部分同学在技能探索方面,对于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在针对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有同学认为自己虽说作为有一技之长,但是在文化课的学习方面很差,有成为拥有“本科学历”技工的嫌疑,认为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些因为对自我认知不足而陷入的误区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三)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对于工作世界的探索不足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工作世界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做出的。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工作世界的了解甚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前三年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准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在大四求职的时候难度增加。在对大三年级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关于个人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的时候,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认为缺乏就业信息和就业能力缺乏是他们目前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尤其是公招、招聘信息的来源和招聘的流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工作世界的了解太少,对于工作岗位设置的要求不明确,准备不足。

(四)兼职活动中的短期收益制约学生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运用自己在舞蹈、音乐或者美术上方面的特长,在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或者兼职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学以致用,并能够在这些活动当中获得相对可观的报酬,对兼职的满意度较大。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因为兼职而疏于学业,“工作”与学习相冲突时有选择的舍弃学业,所修课程不及格,更有甚者部分科目重修,偏离了作为学生的本质。加之在艺校或者高中形成的轻文化中专业的思想,在学生当中根深蒂固,这一影响在本科的学习当中可能或延伸到大二大三甚至是整个大学四年,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的支撑,制约着学生长远的发展。在对118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发现,将近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学在选择毕业就业方向时都与目前的兼职工作相关,并表示毕业初的几年先工作着再说,不适合再另谋出路。

三、改进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的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了解工作世界,还需要在高等学校教育当中,由教师通过课程、专门辅导、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其自身有一技之长和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的特点,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强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自觉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规划的能力

学生自身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主动去了解工作世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做出。就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改变以往“等”、“靠”、“要”的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我的未来我做主,我的未来我自己来规划”。

其次,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通过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技能、兴趣、性格等因素,对自己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定。同时对艺术教育专业进行再认识,把我准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已经不再单纯的是艺术、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师范生技能,做到在不同年龄层次、基础参差不齐的班级的授课当中游刃有余。

再次,通过学校讲座、双选会、网络等正式途径主动去了解用人单位信息 ;通过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老师、学姐、学长进行生涯人物访谈,间接了解岗位需求、了解生涯规划的有效方法;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实践和兼职活动不断去尝试不同类型的岗位和工作,把实习提前到大学阶段,并对各种岗位进行筛选,对于有些不适合自己的可以选择放弃,对于适合自己但是能力还有欠缺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争取做到人职匹配吻合度较高。

第四,良好的心态。在整个社会环境比较浮躁的情况下,作为学生,应该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来,利用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做好积累,只有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薄发。虽说兼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给带来不错的收益,但是对于艺术教育专业尤其舞蹈专业来说,年龄在后期的职业发展当中会是一个瓶颈,要想突破瓶颈,除了专业的学习,文化功底的积累和教师素养的培养将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二)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专业思想教育当中

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专业教师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发展前景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的憧憬,会左右学生努力的方向。一次成功的专业导论课程将会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专任课教师作为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接触最多的人,她们的学术思想、专业功底、个人魅力、人生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专业老师、辅导员老师双重导师制,把规划意识教育贯穿于课堂、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当中,艺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大都偏向于艺术型(A),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时候,由最了解这群学生的专业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进行,结合她们的特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造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队伍

在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当中,职业生涯规划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知识的授予者,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就业信息的传播者。职业规划师职业化、专业化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质量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科学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的来源是年轻的辅导员老师和对职业规划有兴趣的老师,这就导致教师的专业背景、职业生涯相关的理论各有差异,要提高生涯规划教师的职业水平,就需要就业指导中心多组织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如GCDF、TTT、GCT等课程的专门培训;组织教研活动,课程观摩等等,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逐渐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二级学院在教师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上予以大力的支持。

(四)加快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完善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由选修课变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分为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侧重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的探索,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设计;大三大四的就业指导课程,则侧重于就业形势和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的培训。在部分学校,也开始在就业指导中心成立由职业规划师团队组成的个体咨询团队和工作坊,定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在校大学生只需要通过网上预约或者在就业指导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预约即可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师的一对一辅导,但是面对整个全校的几万人来说,就业指导中心的专业团队是远远不够的。为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对二级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有志于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尝试在二级学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一来可以缓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的压力,二来是可以更加细致的更具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最终做到以点带面,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做到学生中去。

参考文献:

[1]张翠,陈遇春.试析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观及相关概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2]王桂荣.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4).

[3]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王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5]张琦,许晓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6]陈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7]邵宝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8]郑虹. 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辽宁教育研究,2008,(3):26-28.

第6篇: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青年教师;自我定位;内外因

作者简介:殷树娟(1981-),女,江苏宿迁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

王灯山(1980-),男,山东泰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60236020)、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M20121123201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GJYB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50-02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古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师道尊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对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其学生的素质,高校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其所在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但在物质横流的当今社会,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相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生存是最重要的事情。师德观念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高校青年教师准确的自我定位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在对面临科研、教学和经济压力“三座大山”的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青年教师进行自我定位的重要性以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定位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

对于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廉思近日的《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1]给出了形象的描述。报告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群体,并称这个群体为“工蜂”族。报告中用“蜂巢”来比喻大学及其等级分明的行政体制,高校青年教师就是“工蜂”。“工蜂”在蜂群中占绝大多数,承担了整个蜂群的全部劳动。“工蜂”弱小,但有力量,虽有集体协作,但也独立作业。“工蜂”一生从不停止工作,它们持续酿造蜂蜜,恰似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工蜂”在蜂巢中的地位与高校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如出一辙。高校青年教师实际承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所得到的回报无法与资历、职称、行政职务高者相比。科研、教学和经济压力被他们视为“三座大山”。

在科研方面,由于绝大多数高校把职称和职务晋升与数、出版专著数、申请课题数等“量化指标”直接挂钩,因此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科研是教师在高校能有一个更好地发展的唯一途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并不乐观。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工蜂”们的耕耘却没有相应的收获,这除了与自身没有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深入研究有关外,更多的是由于科研平台、科研评价系统仍存在很大缺陷。如在文章优劣、项目申请、业绩评定等相关工作中,公平性越来越多的遭到质疑。这让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教师开始偏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岗位职责。

在教学方面,[2]大多数高校的主要必修课程的教学大都被控制在老教师手中,高校青年教师一般很难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从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来看,一方面教学工作量是职称评定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分配给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很少,且大多是选修课程,而选修课在职称评定系统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相对较小。对于科研任务较重的高校来说,青年教师可以选择走单纯的科研路线,但对于综合性或者教学任务偏重的高校来说,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职称评定系统中明显处于弱势。而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青年教师的锻炼,但同时也将最有动力、最有创新性的“初生牛犊”磨练成了温顺的“老黄牛”。

在经济方面,据统计,50%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师年收入在5万以下,相比一些近年来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行业,高校教师的相对经济地位近年来不升反降。为师者,当为世人言行之楷模。教师是园丁,呵护祖国的花朵;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构筑心灵的高塔,但这些园丁们已慢慢沦为“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的现状使高校青年教师在择偶、养家糊口等实际问题的逼迫下慢慢放低标准,甚至违背社会道德的底线。在廉教授的报告中也指出:“古人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但当不少教书育人者必须为世俗劳碌时,我们担心青年知识分子正由“精神贵族”沦为“知识工人”,并把这种焦虑传给下一代。”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定位

1.自我定位的重要性

巨大的现实压力、残酷的竞争制度等现状导致一批又一批的高校青年教师走上了“歧路”。调查显示,学术不端行为几乎遍及绝大部分高校。[3]包括:“在课题评奖时拉关系、走后门”、“学校职称评定论资排辈”、“在没有参与的科研成果上挂名”、“交纳非正常版面费”、“一稿多投、多发”、“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数据”等等。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关系来分析,之所以有这么多步入“歧路”的高校青年教师,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自我定位不准确,在经济社会的浪潮下才会慢慢迷失了自己,做出了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一位的原因。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自身的内在根据,归根到底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以及外因作用的效果大小,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高校青年教师确立准确的自我定位,其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首先,准确的自我定位有利于激发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动力。虽然“评上副教授”、“发表SCI论文”、“当上课题组长”等也能激发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动力,但这些动力太实际。太过物质的追求或许能满足人们一段时间的物质欲望,但却违背了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传道、授业、解惑。笔者认为准确的自我定位是对自己事业的总体规划,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物质化的目标。当高校青年教师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高校教师”这份职业具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后,即使生存状态再不如意,也会生活的很满足、很知足。

其次,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外界环境,准确地自我定位可以时刻警醒高校青年教师的行为举止。正是由于有些高校的青年教师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所以才会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被卷入泥沙中,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在20世纪,博士生的招生数目相对较少,因此博士生的头衔被人们神化。当今社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博士毕业生,他们还没有完全走出被神化的状态,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但事实上,随着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不断扶持,不论是国家直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已经超编,聚集了一大堆博士生、博士后等待晋升,残酷的竞争现状给了青年教师们当头一棒。有些人在棒打下更加努力,有些人却从此颓废。而努力的人中不乏有一部分人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如果能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把自己的目标设定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那么误入歧途的青年教师将会少很多。

最后,准确的自我定位有利于改进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升科研能力。如果高校青年教师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在教学工作中,则会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状态等,同时在指导研究生论文的过程中也能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而不是单纯的发文章、申请项目等。

2.高校青年教师的良好自我定位需要外因辅助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关系可以看出,虽然内因占主要作用,但外因对于内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良好自我定位需要外因的辅助。[4]而这些外因来自于各个方面:国家、社会、学校、家庭。

首先,在国家方面,政策上的扶持是解决高校青年教师根本问题的途径之一,学校的相关政策也是在执行国家方面下达的相关命令。比如:在购房政策方面,如果政府能对青年教师在购房时实施限购优惠等,高校教师的经济压力将大幅度下降。

其次,在社会方面,一方面青年教师真实地生活在社会中,而另一方面社会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因此,在社会舆论与社会道德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增加监督、约束的同时,也应该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成长空间。

再次,在学校方面,学校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直属单位,也是直接将国家、社会的影响力转化为实际作用力的地方。从高校青年教师步入高校殿堂便开始了与学校相关的各种人、各种事的沟通。学校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要综合考虑,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

最后,在家庭方面,和谐的家庭是青年教师不断奋斗的温暖港湾。和谐的家庭可以给青年教师储备能量。

三、结论

青年教师是高校长期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生存的资本。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越来越残酷。本文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关系阐述了高校青年教师牢记教师的基本职责、确立准确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在高校青年教师准确的自我定位中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廉思.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12-09-14.

[2]殷树娟,齐臣杰.集成电路设计的本科教学现状及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4):64-66.

第7篇: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实验;重要性

化学是初中三年级开设的一门具有动手实践性强、创新意识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等特点的课程。对于好奇心、求知欲尤为旺盛的初三学生而言,化学无疑将深深的吸引其兴趣和注意力。化学拥有魔术一样的魅力,各种化学实验仪器的出现,就像魔术中所使用的道具一般,在教师的手中不断呈现着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未知的事物,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兴趣的全心身投入,带领其走进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而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旺盛的初三学生而言,加强初三化学教学中实验课程的教学必将吸引学生的更多注意力和关注点,为初三学生日后开展更加深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化学教学,为推动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对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的探索分析,借以为拓展初三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化学绪言实验的重要性

人们都很注意第一印象,化学也不例外,在绪言课上我自我介绍之后,就说,在上课前给同学们表演个小魔术,现请一位同学上台帮助我,等同学上来后,我拿出两个玻璃棒,把其中一个给自告奋勇上台的同学,让他拿着玻棒,在酒精灯上去烧,结果没有点着,而我拿的是先在一端蘸有化学药品的玻璃棒,放酒精灯上点燃一下,玻璃棒就会被点燃。这种现象叫“魔棒电灯”。在同学们充满好奇之后,我说大家还要看吗?得到肯定之后,我紧接着又表演了个魔术:我手里拿着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看似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稍等片刻杯中的清水变成了“牛奶”,这种现象称为“清水变牛奶”。两个魔术表演完之后,教室顿时沸腾了,同学们各个脸上的表情是兴奋和好奇,他们纷纷让我解释原因,我呢也不失时机的说,等你们学了化学之后这些就都明白了。通过魔术这个插曲,不仅师生间消除了隔阂,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就吸引了过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学生都毕业了,还对绪言课上的实验津津乐道,记忆犹新。可见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一门来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认知的动手性较强的实践性课程。简而言之,化学实验是生活实际的高度升华。化学实验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意想不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方面教师通过引导或者知道学习者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借此将繁琐、枯燥且难懂的化学理论知识借助实验讲解于学习者,增强其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2 初三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2.1 初三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初三化学是一门新设学科,对于学生而言充满了未知性,学生在毫无基础可言的情况下接受化学教学,一方面对于处于好求新和求知欲极强的初三学生而言,无疑激发了他们对未知化学的无限好奇。但是要想学好初三化学知识需要学生具有加强的理解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首先学生应该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个全面的理解,其次,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不断的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最后,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不断的提高其化学素养。例如:在学习氢气的性质时,除了要了解该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外,还要学习制氢气的方法,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环境下产生氢气的速度存在差异,同时同一种金属物质在不同浓度的酸溶液中产生氢气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一理论知识的学习单纯的从理论上学习,学生可能不理解,而此时若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就会得到直观的答案,而且通过实验的设计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更多的可能是对理论上讲述的内容存在怀疑,理论教学和实验验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导入的方式,通过播放PPT等现代网络教学,帮助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一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培养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开始和药引。化学实验为化学教学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途径,作为一门全新的教学课程,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鉴定等方式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预习习惯,一方面增强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最为重要的一点,化学实验是一门动手性强的课程,其持续时间短、过程新奇、结果具有不可预知性。在教师的引导和推动下学生怀着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更加容易的深入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与此同时,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培养了动手和观察能力,强化对化学实验过程、现象、结果等注意事项的理解,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参与和思考,进一步提高了其思维辩解和思考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其创新意识。

2.2 化学实验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任何一门新设学科对于学习者而言都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的攀岩知识的高峰。而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化学无疑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是学生如何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单一的记录教师或者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更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活动中。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学习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传统教学尤其是一些传统课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成为知识记载的硬盘。而化学实验则可以帮助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角度,转而积极的、主动的、独立的探索实验情景和过程,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培养学生预习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演示实验活动中,由此,学生借助预习学到或者掌握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和配合下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实验活动中。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成为了共同探索和进步的结伴人员,构建了融洽的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良好的、宽松的、活跃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基础。学生在积极参与演示实验过程中,注意力得到高度的集中,在认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演示实验的成功鼓舞着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未知的知识,在树立学习信心和自信以及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积极的进步,尤其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演示实验的参与活动,鼓励学习进步突出、表现优异的学生上台参与到实验活动过程中。而在全班树立鼓励先进、鼓励进步、鼓励探索的学习氛围,帮助学习成绩欠佳且动手能力欠缺的学生积极的投身到化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其广泛的学习兴趣。此外,考虑到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在课堂演示实验过程中,那些危险系数低、难易程度适中的实验则是教师选择和鼓励学生一起参与的最佳选择,如二氧化碳加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点燃镁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以及酸碱盐的性质鉴别实验等,这些实验一方面能够在引导学生参与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如此一来,教师教学活动变为学生学习为主体,化学实验为主角的教学活动,从而推动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共同提高,也为推动教学质量改革提供了明智的选择方案。如;我班上有一个学生对化学元素符号、方程式的记忆非常头疼,导致化学成绩很不好,找他谈过几次效果都不佳,偶然一次实验课上,我发现他动手能力特别强,于是我就找到他,让他在每次实验课前先做实验,然后在实验课上帮我辅导其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学生问问题的频率明显增加,化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就连性格都变的活泼开朗了,可见我们育苗一定要找对方法,找准切入口,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只有没有发现的老师,他的变化,当然得益于实验了。

2.3 化学实验推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思维水平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类获取知识的第一方式是感知和观察,感知和观察推动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从直接的认识阶段到而后的感知和观察最后升华到对知识和现象的思考、想象以及思维的升华的高级阶段。在此过程中实验、观察以及思考成为学习者获取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也培养了学习者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肯定的学习习惯,帮助其思维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推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围绕这一教学改革目的,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以动手、观察和思考为特点的化学实验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改革方向。面对着初三化学实验数量有限、器材有限、场所有限等现实条件,教师加强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和主动思考化学实验中的相关过程、现象、结果等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方向。为此,教师在针对学生在学习化学以及开展化学实验中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学习问题,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为学生进行讲解,为学生理解不解问题、掌握理论知识提供了直观的思考模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和策划的化学实验,在引导和帮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以及体验化学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找到正确认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此一来,化学实验成为学生最为可靠的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其提高思维辩解能力。

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以及自我肯定的学习信心和能力。以不溶性的碱的获取实验为例。碱性氧化物和水进行化学反应并不能直接获取不溶性的碱,而是通过酸对碱性氧化物进行溶解,获取可溶性的碱,借此利用可溶性的碱获取不可溶性的碱。而在引导学生制取不可溶性碱的实验过程中,以还原氧化铜为例,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反思:剩余固体M中一定含有CuO、碳和(4)铜。混合物中仍含有氧化铜的原因可能是碳和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就停止了加热,或者还可能的原因是从试管B中撤出导管时,有空气进入试管,与灼热的铜再次反应生成氧化铜.学生依据其预习所获取的知识一般通过稀硫酸对氧化铜进行溶解,在微热的状态下,黑色的氧化铜被全部溶解,此后在加入氢氧化钠以此获取不溶性的氢氧化铜。但此实验可能获取三个不同的实验现象:一个是蓝色絮状沉淀,一个是无沉淀,一个则是黑色沉淀。学生如何对三种实验结果或者现象的解读

成为启迪学生自我思考的一个基石。为此,如何找到实验结果的不同的原因,如何鉴定实验是否成功等等问题的存在,帮助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答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的学习、思考,养成辩证的思维方式,拓宽其知识的理解层次,也推动着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而在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则会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在积极主动的听取学生关于化学实验的相关教学信息反馈过程中,帮助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对合理的、有价值的且可行的建议予以积极的采纳,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探究,积极通过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引导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变化,通过积极的探索和讨论,最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寻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个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对待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这也就正是化学实验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价值的体现。

3 结论

初三化学虽然是在初三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门全新的课程,但其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习中不可回避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化学教学实践成果,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推动性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积极的引入问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构建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学习氛围,推动着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发现问题以及勇于探索问题的方向进展。通过化学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丰富化学实验的形式、如何积极调动和拓宽学生参与化学实验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等成为了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决定性环节。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教师开展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和工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化学实验的自身特点,将学生树立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带领学生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快乐中探索化学学习的乐趣,带着问题主动的探索化学未知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在初中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地位和意义不容忽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积极的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锻炼其辩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共情;共情能力;师生关系

一、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指辅导者从求助者的角度观察、理解其内心的感受和意义。罗斯杰认为,人的世界是一种主观现象世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和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和独特的价值参照标准。辅导者和求助者也一样,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参照体系。因此,罗斯杰强调,辅导者只有从求助者的价值参照标准出发,才能理解求助者内心主观感受及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可见,共情意味着不同价值参照标准的转换,辅导者需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参照标准,从求助者的角度观察、理解其生活,并与求助者积极沟通。罗斯杰指出,让求助者认识指导者具有积极理解其内心感受的愿望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有助于求助者体会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意义是值得理解的,它是有价值的,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这种尊重的感受会促进求助者把自己作为独特的人来看待,从而能够积极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完善自我。同时教师在努力理解求助者内心感受和意义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能迷失自我。

二、共情的重要性

共情能力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成长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情感、情绪上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比较差,这时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而教学生做人就必须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共情能力,才可以切身体会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苦恼,从而对症下药。教师知道了根源,就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一方面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共情教育就成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缺乏共情能力容易导致师生互动陷入困境。具体的表现如下:首先, 教师缺失共情能力,就不能与学生有良好的情感沟通,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备主动与教师沟通协调的能力。学生对教师有一种陌生感,甚至是惧怕教师,他们即使是遇到一些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时,也不敢去和教师沟通交流,只是 自己一个人默默忍受,这种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学生来说,严重的会导致他们性格内向,甚至是自我封闭不合群。其次,教师共情能力缺失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探索,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具备天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所以自我探索也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必要步骤。但是缺失共情能力的教师,很少能意识到自我探索对学生的重要性,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教师缺乏共情能力,有时会使教学课堂陷入困境,比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对课堂做出一些预设,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不甚了解,所以就导致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只有教师能够学会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体会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那些蕴含在学生语言中的有意义的情绪化的信息,教师也能准确的捕捉到,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共情与师生关系

共情教育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的关系。让学生认识教师具有积极理解其内心感受的愿望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意义是值得理解的,它是有价值的,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这种尊重的感受会促进学生把自己作为独特的人来看待,从而能够积极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共情性反应可以与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这种积极的关系不仅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师生关系出现恶化,就容易导致师生互动陷入困境,表现为不能与学生有良好的情感沟通,从而影响学生的自我探索。教师对学生的共情程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气氛和师生关系与沟通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共情也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有利于创造一个更积极的学习氛围,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共情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以此来架起沟通的桥梁。

综上所述,共情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共情能力要求教师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教师的共情呵护学生的心灵,能够宽容理解学生,并且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意图,爱护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瑶.论教师的共情能力[J]. 浙江教育科学.2011(06).

第9篇: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班级文化;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22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45

班级是幼儿园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是幼儿园园所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幼儿个性发展的水平和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幼儿园班级文化是教师对幼儿实施的所有课程的全部内容,具体包括整个班级的幼儿、教师、家长。班级文化的建设应该以培养健康、自信、阳光、全面发展的幼儿为最终目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用班级一日常规约束幼儿

管理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一个班级有了好的班级常规,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接待入园时,教师要检查幼儿的随身携带物品,严禁带锋利的小刀和钢珠等危险品入园;给幼儿讲解关于火灾、地震、泥石流、雷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开展活动时要求幼儿保持正确的坐姿,积极动脑思考,不和同伴交头接耳,回答老师的问题要大声,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吃早午点时要求幼儿不争抢别人的食品,吃完后垃圾入桶;下楼做操的时候要靠右行走,不能推搡;如厕时要做到大小便入池,便后及时洗手;开展区角活动时,要按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放学回家时要排好队。教师只有长期抓常规教育,幼儿才会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也会使幼儿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二、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开展活动

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入手,真正体现以幼儿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以此带动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注意力的坚持。例如,开展美术活动《会飞的蝴蝶》时,我运用变魔术的手法,将红苹果变成绿苹果,鸡蛋变成小鸡,将积木变成楼房,将小草变成大树,幼儿一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我顺势引导“小朋友想不想也变出这样的魔术呢?”于是我讲解变魔术的方法,小朋友很快学会了并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画儿。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探索热情高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互动,积极交流

(一)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1.大胆展示自己,培养幼儿自信的个性。在平时的歌唱和语言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在全体幼儿面前展示,或表演或朗诵,然后让其他幼儿拍手鼓励“谁谁谁,你真棒”,对于比较胆小的幼儿,着重让他多发言,这样反复锻炼,孩子的个性会变得自信,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下,孩子们有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对幼儿终身的发展很有好处。

2.小组合作操作。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所以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在对幼儿设计座位的时候,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将性格互补的幼儿每四人分成一组,在开展科学探索(主要是通过操作掌握一些物理规律)时,让幼儿相互合作,相互讨论,这样既克服了幼儿自私自利的毛病,又让幼儿学会了合作,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在桌面拼图游戏,音乐游戏等活动中,都通过小组合作,让幼儿完成。长此以往,形成了互帮互助,相互促进的班级文化氛围。

3.两两幼儿互动。在幼儿园里,早午餐、如厕后,有的幼儿速度快,坐在座位上没事可干,这时,教师不妨利用这点时间,让幼儿相互交流,闲谈,放松身心,在交谈中增强幼儿之间的了解,建立友谊。在排队的时候,让幼儿两两拉手,相互监督。在相互的关系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交往能力。

4.开展团队竞赛,增强集体观念。人最本质的欲望就是得到别人的表扬,表扬和奖励适用于任何幼儿,他们期待被认可。幼儿到了中大班,竞争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可以把分组比赛定为幼儿学习他人、约束自我行为的一种形式。例如,在体育游戏中,让幼儿分组比赛,取得优胜的小组获得老师奖励的五角星,并且挂在班务栏里,最初,孩子们是为了五角星而好好表现,后来渐渐地明白了老师的用意,慢慢地有了自律意识,自控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1.情感互动。教师用温柔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以表扬鼓励为主,利用孩子的进取心激励他们。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生活和幼儿学习的热情。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创设出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无论聪明与否,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只有懂得平等地关爱孩子,才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给幼儿以亲近感和安全感,让孩子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

2.方式的互动。以“专注”和“鼓励”改变以往的“放任”和“替代”方式。例如,在探索活动时,需要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幼儿自主探索。但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事物的分析、判断等能力有限,因此要鼓励、支持幼儿,看到幼儿的点滴进步,要马上进行鼓励,让幼儿充满信心,做到及时鼓励,教师必须关注幼儿活动的每一细节,让幼儿把探索进行完整。同时要学会以幼儿的眼光去看待幼儿,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以平等的互动方式参与幼儿的活动,形成探究合作式的师生互动。

(三)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

1.激发家长积极合作的热情,增加家园互动频率。家长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开展活动时,要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增加家园互动的频率。可现在很多家长因平时工作比较忙,陪伴教育孩子的时间比较少,认为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让老师教育辅导就可以了,对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很少关注。完全没有认识到幼儿园启蒙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家长应看到,孩子既是自己的子女,也是祖国的未来,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与教师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开展亲子活动能让忙碌的家长改变教育意识,与教师共同担当教育孩子的责任。家长有了积极合作的态度,从心理上、情感上,愿意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家园互动的频率就会渐渐增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