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债务资本价值范文

债务资本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债务资本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债务资本价值

第1篇:债务资本价值范文

关键词:企业;组织资本;财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企业组织资本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扩展了财务管理包含内容。在企业组织资本影响下,财务管理由传统的管理有形财务资源向包含无形财务资源在内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组织资本的形成和增加提升了财务管理运行平台,优化了财务管理内部结构,促进企业改进财务管理方法,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从当今发展趋势来看企业组织资本的财务管理创新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一、建立组织资本价值评估系统

价值评估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资本价值评估系统首先应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现代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较多主要包括市场价值法、收益现值法和账面价值法等,其中前面两种方法能够体现组织资本因素,不过不能独立用于评估组织资本价值,而账面价值法无法反应组织资本价值。组织资本不同于其他资本它是以企业实体为基础,而且拥有独立的价值,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仍然能够在市场上出售正是这个原因。

如何较为准确的评估组织资本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尤其在理论界争论比较激烈。经过综合的研究分析对组织资本进行评价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同时考虑整合和分拆价值。组织资本的评价应该从组织资本各个要素出发最后进行整合,以此反映其整体价值。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市场上有些支离破碎的企业能够销售较好的价钱,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该企业单项组织资本用有可观的独立价值。因此,这就要求评估企业组织资本时除了重视整体价值外,拆分价值不容小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的处理方法为:采用合理方法确定企业组织整体价值,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各资本组成要素的重要程度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对不同组成部分分配不同的价值。

(2)注重预期、可持续和内生性。财务管理基本的时态特征为“预期”,因为财务管理价值主要体现在未来资金流量和收益的预测上。因此评价企业组织资本时应重视各组成要素的预期性,并且保证这种预期效应具备可持续和内生性质。一个各方面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可能会凭借政府优惠政策获得较大效益,不过我们应该清楚政府的优惠政策不是内生性的体现,而且这些优惠政策具备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根本谈不上可持续,所以对组织资本价值评价应将这个因素排除在外。

(3)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评价方法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组织资本价值的评估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考虑。经过实践证明采用期权定价法较为合理,即将公司股权确定为现行价格,将无违约债务价值当作执行价格,并以公司为标的物的期权。接着使用布莱克·舒尔茨模型分别计算期权处在涨、跌状态的价值。将其带入公司价值计算公式(公司价值=(无违约债务价值-公司看跌期权价值)+公司看涨期权价值)进行计算,然后从得出的结果中减去人力资本价值和按照传统方法得出的资产价值,最后将结果看作是公司组织资本价值。

二、建立包含组织资本预算管理体系

1.组织资本预算注意事项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因此为了强化内部管理控制,很多企业对预算管理非常重视,不过其开展的预算管理建立在传统基础框架上,缺乏对价值驱动因素的财务管理资源的全面分析,未将组织资本资源中的各种泛财资源纳入其中。

(1)建立组织资本预算系统。组织资本能够促进和提升企业战略的实施,而财务指标则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然而组织资本资源对财务指标的影响比较模糊,所以确定两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比较困难。因此,可以假设财务指标和组织资本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组织资本预算系统,专门负责管理和控制组织资本各资源要素。

(2)量化和描述组织资本各要素。对组织资本各资源量化是建立组织资本预算管理子系统的基础,组织资本资源要素包含很多内容主要有组织文化、客户关系、组织信息、组织知识以及组织战略等,其中不同的要素有着自身的特征和内容,例如,组织战略包含战略措施保证制度、战略清晰规划度和战略规划契合度等。将组织资本纳入预算管理系统不但需要对组织资本各要素进行描述,还应进行合理的量化。一般采用赫斯克特和科特提出的利用文化力量指数代表组织资本品质指数,即将各要素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划分不同等级并赋予不同的指数,指数越低,品质就越高,当指数值为1时,说明该要素品质比较符合企业战略要求。

(3)组织资本预算管理

对组织资本预算管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分析各要素具备的品质特征、确定组织资本的资源要素、定义和描述不同要素的品质指数等。管理时应从全局角度出发,分清管理工作的主次,注意弱势要素的对整体的影响。

2.建立组织资本创造价值机制

建立组织资本创造价值机制主要包括组织资本的生成、评估和管理机制三方面内容,其中组织资本生成机制包含制度、组织和理念等要素。制度规定了组织资本在企业战略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组织将重点放在了团队的建立上,理念的主要目的是树立组织资本价值观。组织资本价值评估包含评估方法和制度、评估主体和目标等,其中评估目标包含市场交易和内部管理两方面内容。管理机制包括编制组织资本预算、对预算进行监控以及预算考评等内容。

三、总结

合理配置和运营财务资源是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其最大目标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中存在很多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财务资源例如企业组织资本。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企业组织资本的财务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企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第2篇:债务资本价值范文

关键词:并购估价 人力资本 EVA

我国企业并购价值估量方法的现状

作为企业实现快速成长与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并购活动日趋活跃。但企业并购存在着大量风险,要降低其风险,必然需要重视其关键环节―并购估值。并购估值不仅有利于选择目标企业,为并购决策提供依据,更是并购价格谈判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的并购实例中,多是套用西方企业比较成熟的价值评估理论和技术,如传统的衡量公司价值的每股净资产、以权益法实体法等为代表的现金流量折现法(DCF),较为新颖而又复杂的则有经济增加值法(EVA)、基于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结合CAPM模型的改良DCF法、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等,这些理论体系日臻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司价值评估理论体系,对目标企业的价值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但是,各种模型都有其适应情境和基本使用条件,如资产评估法适用于已经停止使用的资产、CAPM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要求市场是有效的、EVA模型更适合业绩评价等。但现实中,我国企业并购估值忽略了外部环境,鉴于国外已有使用方法的权威,更多时候走上了套用的道路,国内评价的理论发展遭遇了瓶颈。目前,我国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缺乏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

人力资本价值的估价必要性

并购活动中,目标公司的整体资产评估对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企业具有独立生产能力和获利能力的工厂或生产车间以及其他资产组合的价值;二是企业全部无形资产的价值,包括企业商誉等;三是企业未来的潜在生产能力。基于整体性的原则,这种资产评估的体系并不全面,因为它忽视了作为企业发展核心动力的人力资本。

周其仁(1996)指出,市场里的企业看成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大企业的股东拥有对自己财务资本的完全产权和控制权,他们通过股票的买卖行使其产权;经理拥有对自己管理知识的完全产权和支配权,他们在高级劳务市场上买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股份公司并不是什么“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是财务资本和经理知识能力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杂合约(Stigle and Friedman,1983)。这在理论上第一次把人力资本及其产权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股份公司的企业产权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里的相对地位急剧上升,以及纯粹的财务资本的相对重要性下降。在当代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专门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力资本的各种发挥和利用―一般劳务、专业技能、管理(计量和监督)、各种企业家才能都变成独立可交易的要素进入企业合约。由此而来的,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企业契约变得极为精巧和复杂(周其仁,1996)。

但这一重要性在资产评估中却鲜有体现,但部分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陆续引入了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价值。但笔者认为,人力成本的价值包涵应扩大化,正如财务等固定资产的多样性一样,人力资产也具有多样性(包括企业家、工人等),也应当对各种人力成本进行估值。

估价模型的框架与构建

从企业契约的特殊性出发,即它不能事前完全规定各要素及其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条款,总要有一部分留在契约执行中再规定。而这个特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合约包括了人力资本(工人的、经理的和企业家)的参与。而企业契约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耦合了收益现值法。其主要思想就是公司的价值在于能够分享公司未来的收益,所以股东权益的价值也应该是其未来潜在收益的现值。它由于重视企业现金流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真正价值。另外,它弥补了其他方法的缺陷。目前,经济增加值EVA已经成为国内外主流估值方法之一。于此,在附加人力资本这一要素时,本文乃是基于EVA模型进行的修正。

(一)目标企业价值估计模型

目标公司价值的“三分法”为公司并购中目标公司价值的度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虽然这种区分方法应用于我国公司并购实践还存有一定难度。但笔者认为,它对指导并购者进行目标公司合理定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用B代表初始投入成本、业绩指标EVA来表示未来新创造的财富,(S1-S2)代表人力资本价值的净贡献,则企业的价值V就可以表示为:

企业价值=初始投入资本+未来EVA的折现值+人力资本价值,即:

V=B++(S1-S2)

鉴于本文价值评估整体性和动态性原则的核心,以下重点对经济增加值EVA及人力资本价值(S1-S2)两个子模型进行研究。

(二)EVA子模型的确立

经济增加值EVA是基于对传统会计信息的估值方法的缺陷,而产生的替代原始会计估值的方法,它准确地度量了企业的经营效益。EVA由Joe M. Stern等人创立,Stern Stewart公司将EVA注册为商标。《财富》杂志每年刊登Stern Stewart公司计算的全美1000家上市公司EVA,使得EVA的概念深入人心。EVA的计算方法如下:

销售额-经营费用-税=营业利润-财务费用=EVA

其中,财务费用=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总市值)×(1-税率)+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本资本/总市值)

股本成本或者说是股票投资预期报酬,是依据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来确定的,在此不做具体论述。

股本的预期报酬可以根据:E(R)=Rf+β[E(Rm)-Rf]来表达。

其中,E(R)为股本的预期报酬,Rf为无风险利率,β为资产的贝他系数,E(Rm)为市场组合收益率。

进一步地,基于企业的存续时间不同,学者们对EVA模型进行了探讨,对EVA的不同分布情况得出了不同的形式。如方萍等(2005)提出了三种不同的EVA增长模型:

EVA零增长模型。这是假设企业每年保持固定的EVA,即EVA为零增长,当n+∞时,

EVA固定增长模型。如果企业的EVA 按常量g的速度增长,EVAi=(1+g)n-1 EVA1,则企业未来 EVA的折现值为:

。当n+ ∞,,(g

EVA两阶段增长模型。EVA 两阶段增长估价模型将企业未来EVA的增长分为两个阶段,即持续m 年的超常增长阶段和随后的永续稳定增长阶段。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企业在增长阶段的增长率较高,一般可达30%以上,假定这一阶段持续时间为m年,从第m+1年开始,企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在稳定阶段,企业的EVA 基本上保持恒定。即当n+∞时,

可见,在此EVA模型中,考虑到整体性原则及未来不可确定因素,它融入了未来收益的确定及借助于期权定价计算的价值溢价,这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是较为完善的。

(三)人力资本估价子模型

人力资本价值的引入是必要的,但鉴于其具有难评估性、流动性等特征,此处对其贡献也较难确立,这也是一直以来评估中将其忽略的原因。但本文认为,尽管评估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但至少这一理念的引入确定了人力资本至高无上的价值。人力资本按照人力资源的等级,可以分为管理层、企业的直接生产工人、企业的服务维护人员等。毫无疑问,在并购情况下,后两者的流动性更大,可替代程度较高,而高级管理者由于其对本企业的制控,使其替代成本较高。因此,相对而言,管理层对于企业的贡献也更大,限于技术的可行性和统计的精确性,目前阶段只能先以目标企业管理层的净贡献(S1-S2)为基础,替代人力资本价值进行评价。

管理层的净贡献是根据企业收益与成本的原则,管理层为企业所带来的额外收益贡献(S1)与企业支付给其的代价(S2)之差。管理层的额外收益贡献主要表现为在现任管理层赴任以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超过同行业水平的程度。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持平或低于同行业水平,则认为现任管理层对企业具有零贡献或负贡献。S1由在管理层的领导下企业产生的超额收益来体现,S1可表示如下:

其中,n表示管理层任职年数;NAi表示第i年企业的净资产;ROEi表示第i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ki表示第i年同行业净资产收益率。

从企业角度出发,必须扣除所支付给管理层的薪金、所投入的培训成本等,因此,这部分用S2表示,作为企业的流出。

其中,Wi表示第i年管理层的年薪及奖金;Ci表示第i年企业对管理层投入的培训成本;ri表示第i年资本市场的无风险报酬率。

这样,管理层对于企业未来收益的贡献即可以估算出来,可以看出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价值也有三种状态:一是当管理层对企业有零贡献时,S1=S2,即企业所付出的薪金及培训成本己经完全补偿了管理层对企业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二是当S1>S2时,即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价值大于企业按照资金形态付出的价值,此时并购意味着管理层能在未来给并购企业创造大于其成本的效益价值。三是S1<S2时,这种状态管理层工作效率不高,对于企业来说是负向价值,因此并购这部分人力资本于企业不利。

资产等财务形态并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这里附加了更契合企业潜在价值的人力资本价值,从而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在本文所构造的模型中主要对管理层的历史贡献做了一个量化的标准。

结论与模型缺陷

(一)结论

国外并购活动中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对我国的影响作用很大,但基于实施情境的不同,我国企业应该在借鉴同时考虑到共性和个性的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从整体性出发,运用较为成熟的经济增加值EVA模型进行估价。随着人力资本专用化的提高及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里相对地位的急剧上升,人力资本的估价十分必要。但鉴于人力资本价值的测量仍旧属于开创初期,其精确界定仍旧困难,并且没有成熟的、可以借鉴的、完善的体系和模型,因此对这部分价值展开了较为粗略的估计,以可替代程度较低、相对贡献较高的管理层作为试点。但本文提出,对人力资本的估价是必不可缺的,其势必会在未来的并购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模型缺陷

人力资本的引入,在创新的同时却也面对着命题成立的诸多疑问。首先,鉴于测量工作的可行性,本模型只是将管理层作为人力资本的代表,以一概全,并没有量化出管理层人力资本投资之外的因素对企业的贡献值。因此,这部分的测量还有待延伸。其次,此处的模型对管理层贡献量化时,是将管理层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团队来进行的,因此它并不能量化出管理层团队中单个管理者的贡献。另外,本文在运用模型对目标企业进行定价时,假定模型并没有考虑谈判、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但事实上,在对目标企业定价中,这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

2.Stigle,G,and C.Friedman.The Literature of Economics ,The Case of Berle and Mean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

第3篇:债务资本价值范文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相对价值评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上市公司整体价值评估方法

(一)相对估价法。采用相对价值估价方法的核心就在于合理选择已有市场交易的可比公司的集合,以确保评估对象的价值能被正确地加以评估。选择的可比公司应在统一标准衡量下具有类似的现金流模式、增长潜力和风险状况,并保证市场定价方式是公平合理的,也即市场的有效性是较高的。在合理地选择了可比公司集合后,需要一种标准化的价值衡量方法。比如,利用市盈率、市售率和“托宾Q”等指标分别对公司所产生的收益、销售收入和重置成本进行标准化,作为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参考,并利于对目标企业进行公正的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1、市盈率定价法。简单地讲,在持续经营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公司价值就是它所产生收益的一定倍数,这个倍数最为普通的确定方法就是市盈率。由于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场公平交易价格与普通股每股收益的比率,因此在对可比公司的市盈率进行计算后,就可得到对象公司的公平交易价格,这个价格被认为是公司的股权资本价值。如果假定有可比公司所得市盈率为(P/E0)。目标企业的税后收益净利润为E,则目标企业的股权资本价值表述为:

P=(P/E0)×E

虽然该模型简单易用,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因为其仅利用当期利润来估计目标企业价值,对公司增长潜力没有很好地加以考虑,因而难以准确反映目标企业的实际状况。

2、市售率定价法。市售率是由可比公司公平市场价格与其销售收入的比值来计算的,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衡量目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从而反映其潜在市场价值。市售率已成为公司价值评价的重要指标。根据市售率的概念,有:

PS=P/S

其中,P是公司市场公平价格,S是公司销售额。

如果正确地估计了可比公司的市售率PS0,假定对象公司销售额为St,则该公司的价值V可简单估计为:

V=PS0×St

与市盈率估价法一样,在使用这个方法时,通常根据目标企业的销售情况正确地考虑市售率PS0的变化,从而对公司的增长潜力加以充分的估计。例如,对于一个稳定增长的公司,持续经营有充分长的时间。PS0就要考虑到利润率,红利支付率以及预期增长率等因素而加以调整,这种调整可表述为:

PS0=

这里,PM是公司净利润率(PM=EPS0/每股销售收入),RP是红利支付率,gn是预期利润增长率,r是公司股权资本成本。这是因为(1+gn)/(r-gn)=P/EPS•RP=P/(S•PM•RP),故有P/S=PM•RP•(1+gn)/(r-gn)。

经调整后,公司价值V的估计值仍然可表示为:

V=PS0×St=×St

这里要求该公司必须是持续永久性经营,并预期具有相同的利润增长率。

3、“托宾Q”估价法。所谓“托宾Q”是指公司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率,即“托宾Q”=公司价值/重置成本。

这种方法可避免由于会计准则以及在该准则指导下的会计调整对公司价值估计的严重影响。该方法将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资产的重置成本联系起来。当通货膨胀导致资产价格上升或技术进步导致资产价格下降的时候,Q值能够提供对资产价值低估的更好判断标准。具体的托宾Q模型如下:

Q=企业市值/资产重置成本

企业价值=资产重置成本+增长机会价值=Q×资产重置成本

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超过其重置成本,意味着该企业拥有某些无形资产,拥有保证企业未来增长的机会,超出的价值被认为是利用这些机会的期权价值。虽然该方法有其优点,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因为有些资产具有很强的企业独特性,所以我们很难估计它们的重置成本;其次,即使可以得到资产的重置成本,我们也需要其他许多的信息来计算Q值。

(二)现金流折现(DCF)估价法。贴现现金流估价法的基石是“现值”规律,即任何资产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未来全部现金流的现值总和。

V=

其中,V是资产的价值,n是资产的寿命,CFt是资产在t时刻产生的现金流,r是反映预期现金流的贴现率。

该方法要求预测企业未来多年的自由现金流量,并按估计的资本成本贴现后,加上一个恰当的终值估计数,就计算出企业的当前价值。使用贴现现金流估价法,实际上是将企业想像成一个巨大的资本支出机会。正如投资任何一件设备那样,对公司的投资也要求在今天花费一笔资金,以期待未来的收益,而且核心问题也就是:明天的收益证明今天的成本是否值得。

该方法认为公司整体价值可以使用该公司资本加权平均成本对公司预期现金流进行贴现来得到。公司资本加权平均成本是公司不同融资渠道的成本根据其市场价值加权平均得到的。公司预期现金流是扣除所有营业费用和支付利息前纳税额后的剩余现金流。其基本模型如下:

公司整体价值=

其中,CFTFt=t时刻预期的公司现金流;WACC=资本加权平均成本。

实践中,由于不可能对公司现金流做出无限期的预测,所以根据对未来增长率的不同假设衍生出几种不同形式的贴现模型:Gordon增长模型、两阶段增长贴现模型和三阶段增长贴现模型。

(三)期权估价法。期权估价法是针对现金流量贴现法在评估一些公司价值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未考虑公司未来发展机会价值而提出的。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不仅可以给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证券估价,而且在公司财务估价中,也可用该模型对公司股票、债券及其他公司证券估价。首先,从期权的观点看,公司股票可看作是基于公司资产的看涨期权。考虑一个负有债务的公司,其资本结构由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组成。设V(t)是公司在t时的价值,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V(t)由市场决定。E(t)表示t时的权益资本(普通股票)的价值,D(t)为t时的债务资本价值,根据M-M非相关定理:

V(t)=E(t)+D(t)

假设公司债务的期限为T,到期值为B(T)=B0(1+rb)T的债务构成。其中,rb为债务利率,一般情况下,由于公司存在违约风险,故rb大于无风险利率。

根据以上假设,令V(0)表示公司现在的价值,V(T)是T时的公司价值,它是不确定的,假设在债务到期日T清算。在债务到期日,若V(T)≥B(T),公司所有者(股东)可以卖掉企业,支付债权人,股票持有者获得差额E(T)=V(T)-B(T),即公司股票价值在T时为V(T)-B(T)。在债务到期日,若V(T)

T时债券的价值,根据定义,等于公司价值减去股票的价值,即:

D(T)=V(T)-E(T)

=V(T)-Max[V(T)-B(T),0]

=Min[V(T);B(T)]

其中,Min表示取各项中的最小值。

二、上市公司整体价值评估方法应用分析

(一)相对价值评估法的适用性分析。相对价值评估法的魅力在于简单且易于使用。应用该方法可以迅速获得被评估公司或资产的价值,尤其是当金融市场上有大量“可比”公司或资产进行交易,并且市场在平均水平上对这些公司或资产的定价是正确的时候。但相对估价法也容易被误用和操纵。这一点在利用“可比”公司或资产确定比率数值时尤为突出。应当承认,世界上没有在风险和成长性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公司或两种资产,“可比”公司或资产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主观概念。

(二)贴现现金流量估价法的适用性分析。贴现现金流估价法是基于预期未来现金流和贴现率的估价法。在给定的情况下,如果被估价资产当前的现金流为正,并且可以比较可靠地估计未来现金流的发生时间,同时,根据现金流的风险特性又能够确定出恰当的贴现率,则适合采用该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实际条件与模型假设的前提条件相距甚远,使用该法就会陷入困境。例如,对一个陷入财务拮据状况的公司,其当前的收益和现金流通常为负,估计未来现金流就十分困难;收益呈周期性的公司现金流量往往随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对这些公司运用现金流贴现法,需要对预期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平滑处理;拥有未被利用资产的公司,这些资产的价值不会体现在贴现现金流量评估的价值当中。此外,对于正在进行重组或者涉及并购事项的公司,也非常难以该法来对目标公司进行估价。

(三)期权估价法的适用性分析。期权(又称或有要求权)是指仅在一定情况下――期权标的资产的价值超过了看涨(买入)期权的执行价格或低于看跌(卖出)期权的执行价格时。比如,公司股票可视为以公司整体为标的资产的看涨期权;公司债务面值代表其执行价格,债务期限为期权的寿命。再如,专利权可被认为是产品的看涨期权,用于获取专利的投资支出为执行价格,专利失效日为期权的到期时间。期权估价法可直接运用于三种类型的公司,即:①陷入困境的公司;②自然资源公司;③价值大部分来自于专利产品的公司。

期权定价模型对期限较长、以非流通资产为标的期权估价有一定的局限性。关于方差具有持续性和无红利支付的假设对期限较短的期权不会产生太大争议,但对期限较长的期权却很难成立。当期权标的资产不在市场上交易时,标的资产价值和该价值的方差不能从市场中获得,从而必须进行估计。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期权定价模型所得出的最终价值就会比正常运用情况下得到的价值(短期有交易的期权估价)有更高的估计误差。

从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公司估价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价值评估方法的科学性、估价技术人员主观判断的准确性等因素。就我国实践情况而言,只能是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较低的弱势有效程度的条件,并假定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是真实可靠的。在现有条件下,只要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选择适当的估价方法,就可尽量减少估价结果的谬误,增强公司估价的准确性。(表1)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美)Aswath Damodaran著.朱武祥,邓海峰译.投资估价――评估任何资产价值的工具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第4篇:债务资本价值范文

摘要:在当今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制度创新是对人力资本实施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通过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才能在既定风险水平下,实现投资者收益的最大化。

1风险投资运作的3个阶段

风险投资运作的过程包括风险资本的筹集、投资和退出3个阶段,并由此形成一个风险投资周期。

(1)风险资本筹集阶段。作为风险资本循环起点的筹集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筹集足够数量的风险资本以满足投资之需。GompersandLerner等人认为,风险资本筹集的变化源于创业资本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但就某个具体的风险基金而言,风险资本能够筹集到的数量也就是风险投资者供给资本的数量。这些数量主要取决于风险资本家以往的业绩和筹资能力。而风险资本家的业绩和筹资能力主要受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价值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风险投资者对风险基金的投资实质上是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资本家的人力资本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主动性资本。需要某种激励才能激活,因此,风险投资者只有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实施某种激励与约束,才能在既定风险水平下,使投资者收益最大化。

(2)风险资本投资阶段。风险资本投资阶段是风险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并且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关键阶段。风险资本大都以高科技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风险投资周期长、高风险、高回报。它属于股权融资,它不是靠股份分红或派息,而是靠企业资产增值后的股权转让获得收益,投资周期长,不需要定期、固定的资本偿还,从而使资本的使用具有连续性、长期性。在美国有20%--30%的创业企业可能完全失败,60%以上的创业企业受到严重挫折,只有10%--20%获得了成功。一旦获得成功,收益是非常可观的。在美国,风险投资长期年回报率达20%,远高于9%-15%的股市长期年回报率和5%—6%的国债收益率。

风险投资是通过转让股权获得长期资本增值的典型性资本。风险投资投人的资本主体是非债务性资本或非借贷资本,它与以借贷资本为特征的间接融资有着截然不同的资本运作模式。风险投资是集融资、投资、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于一体的系统性金融工程。风险投资将资本投向有着巨大风险的高科技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上,因而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是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非常在意风险企业资产的增值,以便将来通过上市或出售等退出机制来取得高额回报。风险资本家既拥有资本优势,又具有人事管理、市场开发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因此,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投资行为,更是一种智能型、专家型金融管理行为。

(3)风险资本退出阶段。风险资本退出的方式很多,包括公开上市(IPO)、兼并与收购、出售和清算等。尽管退出是风险投资的最后一个阶段,但它对风险投资其他阶段的正常运行极其重要,不同的退出方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回报、风险资本家后续阶段的筹资能力、风险企业家的货币收益和对企业控制权的掌握等。

2风险资本循环不同阶段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1)风险资本筹集阶段的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于风险投资者对风险基金的投资实质上是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投资,而风险投资基金通常采用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在有限合伙制组织架构下,风险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实施财务激励与约束的方式主要有:

其一,控制权激励。在新经济环境中,人力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在企业营运过程中转换的形态)的比重越来越小。因此,现代企业的价值应为物质资本的价值与人力资本的价值之和。物质资本的价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其价值容易计量。然而,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效度不同,其表现出来的人力资本价值也有较大差异,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力资本的激励效度决定着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而决定着整个企业的价值。在有限合伙制组织架构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以非对称形式在基金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形成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一种有效激励方式。作为企业剩余的主要索取者的投资者一般不被允许参与投资企业的直接管理,即拥有有限的剩余控制权。风险投资家拥有包括确定基金筹集的具体时间、选择具体投资对象、对被投资企业进行后续管理在内的主要剩余控制权。相对于外部风险投资者而言,风险资本家具有风险资本运作所要求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因此,剩余控制权向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风险资本家倾斜,有利于发挥其专有的人力资本优势。

其二服酬激励。陈爽英、韩传强((2003)提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的计量模型,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应包括固定合约收人海本工资、津贝旬和对企业剩余利润的分享—剩余索取权两部分。很显然,基本工资、津贴属于人力资本补偿价值,不属于产权收益范畴。在有限合伙制模式下,风险资本家的报酬结构也由固定报酬和可变报酬组成。其中固定部分也就是基本工资、津贴,占投资金额的2%}3%;可变报酬即剩余利润大约占投资利润的20%。按照财务规定,风险资本家的利润留成只能在投资者得到投资回报之后,才能实现。上述以利润提成为主的报酬结构和收益分配顺序有利于在风险资本家的目标与基金增值的要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励风险资本家释放其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其三,声誉激励。经济学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假设出发,认为人追求良好声誉是为了获得长期利益,是长期动态重复博弈的结果。经济学声誉模型表明,声誉影响人的决策行为。经理市场上的声誉可以作为显性激励合同的替代物。对于风险资本家而言,个人声誉是其人力资本要素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声誉有利于提升其人力资本价值,相反,会毁损人力资本价值。风险资本的融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风险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声誉的一种正面评价,风险资本家的声誉是对投资者资金安全性的保障。所以,对于那些在风险资本市场拥有良好声誉的风险企业家而言,其筹集风险资本更容易,而声誉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风险资本家以往的业绩。风险基金运作效果好坏不仅影响现有的风险投资者利益,而且通过声誉激励机制的传播作用影响潜在的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的选择,进而对风险资本家形成有效的约束。

(2)风险资本投资阶段的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资本投资阶段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关键阶段。风险资本家对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对风险投资的成败尤为重要.其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

第一,股票激励机制。在风险投资阶段,风险投资家是委托人,风险企业家是人。风险投资家为减少与风险企业家的冲突,广泛采用以股票赠与和股票期权为主要形式的报酬激励。在风险投资的高科技企业中,风险企业家或企业家团体的报酬是同企业业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的工资收人通常低于其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大部分收人是以潜在价值大大高于现金工资收人的股票方式支付。通常情况下,风险投资家要求股票或期权持有达到一定期限。这样创业者在短期离开时,就不会得到股份,进而增大其离职成本。另外,企业家的股票只有在企业业绩达到预定目标时才能兑现。如果企业未能实现预定目标,风险资本家可以通过连续的融资来稀释风险企业家的权益,使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利益实现了高度趋同,降低了委托关系中的道德风险。此外,在风险投资实践中国外常采用诸如次级普通股、幻觉股票计划、补偿和奖金计划及利润分享计划等激励机制。

第二,阶段性投资激励机制。风险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内容主要涉及3类要素:发现某种潜在的市场获利机会、拥有某种核心技术及整合资源的能力。与物质资本相比,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价值识别的困难性,不可让渡性及非从属性。此外,与风险资本家的效用函数不同,风险企业家除了追求货币收益以外,还追求在职消费、职业声望和其他非货币收益。企业家的非货币收益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资本家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动机的需要,有可能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投资于报酬低于投资者预期甚至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分阶段投资赋予风险资本家一个有价期权,即风险资本家通过收集信息,监控企业进程,并保持定期退出低质投资项目的选择权。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机制,一旦风险投资家发现任何有关未来回报的负面信息,该项目自新一轮融资起就可能被终止。由此会导致风险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无法实现,风险资本可能被套牢,而阶段性投资能缓解套牢的问题。

第三,投资者退出权激励机制。投资者退出权是指投资者能及时退出有问题企业的权利。最常见的退出权是在风险投资活动中的赎回权(redemption),即风险投资家在一定条件下直接从他所投资的企业中抽回投资而退出该企业的权利。赎回权实质上是一种看跌期权。当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业绩低于预期目标时,作为投资者的风险资本家为减少投资损失,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将股权回售给被投资企业。当风险资本家行使赎回权时,一方面会使风险企业家实质运作资本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的信息影响风险企业家后续阶段的资本筹集。

(3)风险资本退出阶段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风险投资追逐高收益,这与其所承担的高风险相对应。当它所扶持的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必须寻求退出出路,其退出方式主要有:首次公开上市(IPO);企业兼并收购;清算。当投资的风险企业达到了风险投资的收益预期时,一般会进行上市或企业间的并购,但由于风险投资承担着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等,投资成功率较低。当投资的风险企业经营状况不好,难以扭转局面、无法达到风险投资收益的预期时,一般进行清算。解散和破产进行清算可能是较好的减少损失的办法。风险资本不同的退出方式对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激励效应。

第5篇:债务资本价值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虚拟资本;衍生金融商品;电子货币;网络银行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张颖等,2001:《虚拟经济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第1期。

第6篇:债务资本价值范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估值技术; 可理解性; 可靠性

一、引言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必须具有“国际标准发音”才能行走于世界。公允价值计量是当前及今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一种重要“国际音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为我国企业进入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和进行国际贸易创造有利的条件。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从1998年首次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直接提及“当债务人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将债务转增为资本时,该非现金资产和转为股权的部分按公允价值计量入账”开始启用,到公允价值滥用引起的会计舞弊案件频发导致2001—2005年间的回避,再到2006年至今的重新应用,无不与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和WTO对我国会计标准的要求有关。这“一波三折”的经历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采用遵循了适度、谨慎的原则,也充分说明了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不能只讲“方言”,必须具有“国际标准发音”才能让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在协调国际贸易争端和进行跨国融资时起到更好的作用。

“公允价值”一度被认为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而饱受责难。2008年12月底,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向国会提交的“关于调到市价会计的研究”(Study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报告中坚决捍卫了指导公允价值计量的SFAS 157。SEC的调查认为,总体上投资者认为当前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尤其是联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增加了其可获取的信息质量,不应被其他备选计量基础所取代,但同时指出,应采取多种措施改进当前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问题,尤其是涉及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估计的问题。公允价值是一项计量技术,既可以用来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也可以被公司管理当局用来造假扭曲会计报表。相对于美国,我国采用公允价值的时间较短,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更容易被误用和滥用。一个概念、一项技术欲求为多数人所掌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穿插着传播、学习、研究、开发和试用等阶段。我们需要的不是回避,不是讨论要不要用的问题,而是如何学习,如何更好地应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问题。

二、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与公允价值级次的关系

公允价值“层级理论”最早出现在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 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联合开发的“企业合并”项目中。为了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及其有关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FASB在2006年的SFAS157中将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输入参数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参数:计量日,主体准入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不需调整。第二层级参数:第一层级以外的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参数,包括:a.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b.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c.报价之外的可观察市场参数;d.参数主要是从可观察市场数据中获取的,参数与可观察市场数据相关联或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了可观察数据的证实。第三层级: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的参数。在IASB 2009年5月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ED)中,对输入参数的规定,除了个别用词方面的差异,都与SFAS No.157类似。按照不同层级的输入参数确定的公允价值属于不同的级次。根据第一层级输入参数(未调整)计量确定的公允价值为第一级次(最高级次),可靠性最强;按第二层级输入参数计量确定的公允价值为第二级次;按第三层级输入参数计量确定的公允价值为第三级次(最低级次),可靠性最弱。如果公允价值计量使用了不同层级的输入值,则由此确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整体属于哪一级次取决于对计量整体具有重大意义的最低层次输入值。例如使用收益法中的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使用第二层级的可观察输入值,但需要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进行重大调整,那么所得出的公允价值属于第三级次。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规定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当不存在活跃市场(即无法取得第一层级的活跃市场报价)且无法参考最近市场交易中的价格或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即不满足第二层级的条件)时,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无论是SFAS157与《公允价值计量》(ED),还是我国的会计准则,都将公允价值划分为明朗的三个级次。一般情况下,使用估值技术得出的公允价值属于哪一个级次,依赖于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使用的参数,输入参数与估值技术的选择不可分割。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与估值技术的选择密切相关。

SFAS157与《公允价值计量》(ED)都将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作为公允价值的基本估值技术。在SFAS157《背景信息和结论基础》中,FASB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同时采用多种估价技术并不是恰当的,或者是不符合成本效益的,所以FASB最终确定采用单一方法,同时也对这三种估值技术的层次问题作了规定,如果应用这三种方法估计出来的公允价值出现差异时,市场法优先于成本法,成本法优先于收益法。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三种估值技术也应被划分为三个层级。而在《公允价值计量》(ED)中认为,公允价值要采用特定情况下公允价值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但并没有明确规定估值技术的层级。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单一的估值技术是比较适当的(例如当使用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估值)。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使用多种估值技术更为合适(例如对一个现金产出单位进行估值的情况)。如果使用多种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应当对所有结果进行评估,适当的情况下还应根据这些结果所表明的估值范围的合理性对其赋予权重。我国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但并没有明确估值技术的使用问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选择问题关系到公允价值计量目标的实现,在不同的条件和场合下,应选择最适当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尽可能地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成本法的运用原则和前提条件

成本法的运用源自“贡献原则”和“替代原则”。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Eugen Bohm Bawerk)在《资本实证论》中论述了“生产费用论”的局限性,“事实上,人们说成本规定价值,这是正确的。但必须认识到这一‘规律’所能适用的范围和它的理论根源……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可随意通过生产而取得替代品的这一范围内,它才是有效的……成本规律只有在物品可以‘随意仿造’或者‘自由制造’的情况下才有效。”但也恰当地说明了成本法的运用原则和前提条件。

“贡献原则”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的某一构成部分的价值,取决于它对其他相关的资产或资产整体的价值贡献,或者根据当缺少它时对整体价值下降的影响程度来衡量确定。贡献原则要求在对一项资产估值时,从该资产“在用”的角度而不是从“交换”的角度出发,考虑该项资产在整体资产构成中的重要性,不能孤立地确定该项资产的价值。从成本的角度讲,“替代原则”是指在市场上,卖方资产的价格是否被买方所接受,取决于买方获得或构建一个可比效用替代资产的成本,并根据资产的陈旧贬值予以调整后决定。当市场参与者决定是否替换一项正在使用的资产时,不愿意为该资产付出比更换其服务能力所需成本更高的金额。由于成本法下需要根据资产的陈旧贬值程度对市场上替代资产的价格进行调整,因此运用成本法对资产进行估值的前提条件是:

(1)资产处于“在用”状态;(2)市场上有“类似用途”资产或构建“类似用途”资产材料的报价,类似用途的资产能够替代待估值资产与其他已安装资产一起持续使用;(3)有可利用的历史成本资料,能够对估值资产的状况进行判断和可靠计量,包括资产的实体性损耗、功能性(技术)贬值以及经济性(外部)贬值。

在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成本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在市场上有“类似用途”资产时,企业可以采用功能价值法估计资产的重置成本。功能价值法是选择市场上与被估值资产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资产作参照物,根据资产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内在关系,由参照物成本推算被估资产重置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基于“资产功能相同,购建成本也应相同”的假设,当市场上没有“类似用途”资产,但具有构建“类似用途”资产的物资、人力等的报价时,企业可以用重置核算法估计资产的重置成本。重置核算法是将重新取得资产所需的费用项目逐项进行计算并累加来估算重置成本的一种方法。企业也可以利用历史成本资料,通过价格变动指数将其调整为计量日的重置成本,即采用物价指数法估值资产的重置成本。根据估算的实体性贬值(由于使用和自然力作用形成的贬值)、功能性贬值(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产功能相对落后而造成的资产价值损耗)、经济性贬值(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资产闲置、收益下降等而造成的资产价值的损失)对重置成本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

3.成本法的运用范围和级次

根据运用成本法的前提条件,成本法只能适用于资产的估值,而不能用于对负债的估值。在对资产估值时,通常适用于以“在用”为估值前提的有形资产公允价值的估算,例如房屋、建筑物、自用生产设备等以自用为主的资产,或者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一些无法销售或变现的资产项目。如果有证据表明以出售为主的资产,如产成品、库存商品、预付货款等,其取得成本更能体现其真实价值资产的话,也可以采用成本法计量公允价值。

根据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其计量的公允价值直接来源于成本,一般而言,可靠性较市场法低。成本法通过市场上“类似用途”资产或“构建”资产的成本来计量公允价值,需要对获得的报价进行调整。正如庞巴维克所言:“人们说成本规定价值……它仅是一个近似的规律,它并不能使受它支配的产品的价值很严格地和成本相一致……时而在这一边波动,时而在另一边波动。”根据成本法计量的公允价值一般属于第二级次,因为成本法的调整输入指数一般是根据成本得到的,是可观测的。但是如果需要不可观测输入值对成本进行调整,则由此得到的公允价值将降落到第三级次。根据成本法计量的公允价值形成的原因及从属的级次如图2所示。

(三)收益法(Income Approach)

收益法是指采用估价技术把未来金额(例如现金流或收入支出等)转换成一个单一的现值,即公允价值取决于那些未来金额的当前市场预期所反映的价值。

1.收益法的理论基础

“效用价值论”和“资本价值理论”奠定了收益法的基本经济学理论基础。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Nicolas Barbon)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和德国经济学家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等提出的边际效用论从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估价引出价值,认为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纯粹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庞巴维克在肯定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在其著作《资本实证论》中创立了资本价值理论,明确提出了“凡给予我们相当永久性收益的物品,我们就根据这种收益给它们某种‘资本价值’。我们估计它们的价值等于能按当时的利率在同样长的时期内生产同量收益的货币资本。”菲歇尔(Irving Fisher)继承和发展了资本价值论,进一步为收益法奠定了基础,他指出,“资本价值必须由其估计的将来净收入来计算”,“要使每个人能对他所愿意支付或接受的作出合乎逻辑的决定,他必须知道:关于这一物品所将提供的将来利益的价值,与将这些将来价值经由贴现变为现在价值所根据的利率。”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理智的投资者,在购置或投资一项资产时,不会愿意支付高于他所购置或投资的资产在未来能给他带来收益的货币数额,这正是收益法的基础所在。

2.收益法的运用原则和前提条件

根据收益法产生的经济学基础,收益法的运用原则主要是“预期原则”。预期原则是指在估值过程中,资产价值可以不由过去的生产成本或销售价格决定,而由未来收益的期望值决定,资产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它能为其所有者或控制者带来的预期收益量的多少。一般来说,一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等于该项资产未来预期能够获得的一系列收益的现值之和,一项负债的公允价值也应等于未来预期一系列现金支出的现值之和,从而也就提出了运用收益法的前提条件:

(1)能够合理预测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有效期限;(2)风险及其与时间等相匹配的折现率能够合理确定。

在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就可以采用收益法估计公允价值。如果一项资产无法预测收益或收益很少且不稳定,或者无法合理衡量所有者承受的风险,则不宜采用收益法。收益法具体包括现值法和期权定价模型(如布莱克—斯克尔斯—默顿定价模型Black-Scholes-Merton、二项式模型Cox-Ross-Rubinstein、超额收益法等)。

3.收益法的运用范围和级次

收益法的估值技术不同,其运用的技术难度和范围也不同。在收益法中,现值法技术难度低,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资产或负债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能够可靠地预计,并且能够找到一个在时间、风险等方面匹配的折现率,就可以采用现值法估计其公允价值。一般情况下,如果无法从市场上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也没有类似项目可供参考,在其所带来的现金流量及折现率可以较为客观地预计的情况下,均可以采用现值法估计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如无形资产、金融工具以及企业整体资产的公允价值估价等。

相比较而言,期权定价模型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公式,是更加专业的估值技术。它们主要应用于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商品在内的新兴衍生金融市场的各种以市价价格变动定价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理定价,以及其他形式的金融交易的定价。

收益法估值的公允价值既不同于由市场客观决定的均衡价格,也不同于成本法中“由因到果”(由花费的成本到价值)的一般做法,它是由“未来收入”这个“果”,来决定“当前资本的价值”这个“因”的。“乍看起来,这个说法似乎令人迷惑不解,我们通常认为在时间上总是先因后果,而不是先果后因……估价是人为的过程,含有预见在内,因为未来的事件预先就投下了它们的影子。我们的估价总是含有预期的性质。”因为如此,采用收益法这种由“果”到“因”的估值技术,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这种输入值大多是基于有关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可获得的最佳信息确定的,属于不可观察参数,人为因素过多,由此得到的公允价值大多属于第三级次,可靠性较低。根据收益法计量的公允价值形成的原因及从属的级次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经济学理论是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存在的根源,均衡理论、生产费用论、效用价值论、资本价值论等经济学理论分别为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下,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在不同的原则和条件下运行,导致了其运用范围各有侧重,计量所得公允价值的可理解性与可靠性也不同,从而也反映在公允价值的三个不同级次上。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今天,采用公允价值这种“国际音标”作为会计语言的一种“发音标准”已经成为大趋势。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更好地提高公允价值的可理解性和可靠性,其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就是:在充分了解各种估值技术的经济学原理、运用原则、条件和范围的基础上,规范和指导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使用和选择。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陈秧秧.美国SEC“关于调到市价会计的研究”报告评介[J].财会通讯(综合),2009(10).

[2] SEC.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Pursuant to Section 133 of the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Study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R]. ,2008.

[3] 裘宗舜. 何必回避“公允价值”[J]. 会计之友,2001(7).

[4] FASB.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S].2006.

[5] IASB. Fair Value Measurement(ED)[S].2009.

[6]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7]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 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 陈福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第7篇:债务资本价值范文

(一)财产课税体系的比较

广义地看,世界各国对财产的课税主要分为三大体系,一是对转让财产的交易行为征税,多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一般以营业税、转让税、登记税、印花税或增值税等形式,征收比例税率或累进税率;二是对占有、使用财产进行课税,多以财产评估价值为计税依据,分为对全部财产征税(一般财产税)和对个别财产征税(如土地税,房屋税、房地产税),征收比例税率或累进税率;三是对转让财产的收益征税,如土地增值税,多采用累进税率。

(二)财产税比重的比较

据OECD组织资料显示,发达国家财产税收入占地方税收入总额比例较高,美国占80%,加拿大占84.5%,英国占93%,澳大利亚则高达99.6%。由于财产税征收金额较大、权数较重,从而形成了“多征税、多提供公共服务、税源多增加”的良性循环机制,使其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调节作用。发展中国家财产税占地方税收入比重较低,但多把财产税划归地方收入。亚洲国家的一些大城市房地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一般在23%~54%之间。由此可见,世界各国财产税在地方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

(三)财产税制要素的比较

1、课税主体。转让财产交易行为的课税主体多数以卖方为纳税人;也有以买方为纳税人,主要是设置不动产或房地产购置税的国家,如韩国、日本等。世界各国对转让、占有和使用财产的课税,纳税人一般是产权所有者或使用者。

2、课税对象和税基。对世界上多数国家来说,财产税最主要的课税对象是房屋和土地,但在具体征税对象和税基上又各有区别。有的国家单独对房屋、土地课税,计税依据是财产的资本市场价值或评估价值或其年租金。各国征收财产税的房屋范围不尽一致:如加拿大、印尼、美国、瑞典都将土地和建筑物的资本价值纳入税基;但瑞典只有住宅用地和住宅楼缴纳财产税,剔除了商业财产;英国对包括楼房、平房、公寓、活动房屋和可供居住用的船只等,以其估定价值为计税依据征税;有的国家将土地、房屋并入其他财产一起课税。如日本将原来分开征收的地租税、房屋税,船舶税、铁路税等财产税税种合并征收固定资产税。其中对房屋课税的纳税人是房屋的所有者,课税对象包括纳税人拥有的一切房屋,计税基础是房屋的估定价值;巴西的土地税分为农村土地税和城市财产税,前者的课税对象是用于种植、放牧和其他农业性活动的土地,城镇土地不在应税范围内,计税标准按土地面积和土地使用比率分为三类计征,后者的课税对象是城市土地和土地上的房屋及建筑物,计税依据是应税土地和房屋建筑物的评估价值。

3、税率。比较广泛使用比例税率,在对财产转让收益和流转额课税时也采用累进税率,仅有个别国家采用定额税率。税率可由中央政府法定,也可由地方政府根据受益人的预算需要和预算周期确定。如美国、加拿大,税率的确定一般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较高一级政府只对其设限制规定。而丹麦、法国和日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率都规定了固定限额或最高额。

4、起征点和减免税优惠。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税收管辖权内,对财产课税制定有起征点,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对低于14万元的财产价值不征税,日本对土地占有税也规定了免征额,确定了固定资产税和城市规划税的最低起征点。同时各国对农业用地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荷兰、英国、澳大利亚和瑞典农业用地全部不计入税基。法国对农场建筑实行免税,其他许多国家都通过特殊估价和征税措施给农业提供税收优惠待遇,如日本对城区的农业用地按其估算价值的一半进行征税;国际上对林地一般都提供免税待遇。如智利、法国都给林地提供了免税照顾。

二、我国财产税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个别财产税,主要税种有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有人也把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包括进去。

我国的财产税制在以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财产课税范围窄、税种少,收入规模小。据统计,全国财产税收入约占税收总收入的2.04%,约占地方税收入的4.12%。据四川省及成都市“九五”期间的统计,财产各税占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约5%~6%。由于所占比重过低,导致其职能弱化,难于充分发挥调节功能作用;二是内外两套财产税制,既增加了征管难度,又不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统一、公平、公正的原则;三是计税依据不合理、不规范;四是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和财产税收政策不健全,税收征管不严,部门协作配合不够,税款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五是个别税种设置重叠,税基交叉,存在重复征税之嫌。

三、国际财产税制借鉴

(一)税种设置覆盖面广、征收范围宽。目前,各国的财产税覆盖了财产的转让、占有、使用和收益各环节,体现了税制调节课税对象价值运动全过程的客观要求。征收范围较宽,不仅仅局限于城镇房地产,而且也包括农村、农场建筑物和土地。遗产税和赠与税广泛受到各国重视。

(二)各国普遍建立以市场价值(又称改良资本价值)或评估价值为核心的税基体系。以价值为核心能够准确反映真实的税基,随经济的发展带动税基的提高进而稳步提高财产税收入;同时,也可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

(三)税率设计以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居多。对财产转让、占有、使用环节多采用比例税率,对收益和所得环节多采用累进税率,但这不是绝对的,各国根据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设计各具特色的税率制度;各国的遗产税和赠与税税率仍将以超额累进税率为主,但级次表现出减少趋势。

(四)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规范而严密的财产登记和系统、完整的财产评估制度。这是财产税课税的基础,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有较大的差距。

(五)建立内外统一的财产税制。

四、改革财产税制的建议

(一)合理设置税种,增加税种覆盖面

1、合并、统一房地产税制,设立房地产税。合并现行的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三个税种,设立统一的房地产税。一方面体现了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另一方面符合简化税制、便于征管和降低征收成本的国际通行做法。而且城镇土地使用税本身属于财产税而非资源税,“房依地存、地随房走”,房屋和土地的规划、评估紧密相连,城镇土地的国家所有不影响三税的合并和统一;且房价的上涨多半缘于地价的上涨,三税统一有可行的理论基础。

2、合并内外两套车船税税制。对凡在我国境内拥有车船的单位和个人,不论车船是否被使用以及使用的频率如何,均应缴纳车船税。

3、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在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上,一是要科学地选择税制模式。基于我国遗产继承人可自行分割交接财产,公民的纳税意识不强等实际情况,宜选择美国等实行的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即对被继承人的遗产总额征收遗产税,对赠与人的财产征收赠与税。二是科学确定征税对象、范围及征管程序。参照国际惯例,课税对象范围应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以超额累进税率并规定适当的起征点,合理确定扣除项目,如设丧葬费用扣除,遗产管理费用扣除、债务扣除、捐赠扣除、合理负担费用扣除等。最后,制定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征管措施。

(二)扩大财产税征收范围

1、扩大房地产税的征税范围。一是房地产税的征税范围应该扩大到农村用于种植、放牧和其他农业性活动的土地及房屋。与此同时,相应调整降低农业产出税负。二是对城镇居民拥有的房屋征收房地产税。随着我国住宅商品化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私人拥有的房产不断增加,已经具备了对私有房产课税的条件。同时,房屋的折算价值分配逐步向高收入个人倾斜,因而对城镇居民自用住房课征(比例税率)财产税在整体上将产生“累进”效应。在具体征收时,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人均居住面积设置起征点,对城镇居民自用房课征比例税,使城市房地产税的纳税人涵盖全部城镇土地和房屋的所有人。

2、合理设置房地产税的税目。我国房地产税可下设农村土地使用税和城镇房地产税,前者对农村用于种植、放牧和其他农业性活动的田、地、山、荡占地课征,后者主要对城镇企业和个人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及土地上的房屋和建筑物课征。城郊结合部的土地及房屋、建筑的处理可借鉴巴西的做法,即确定土地是否属于城市房地产税的课税范围,一是看其是否作为农用,二是在土地的1.5英里范围内至少有以下设施中的两项:人行道、自来水主线、排污设施、街灯、公共学校。如土地不作为农用,又符合第二项要求,就应该视为城市土地。

(三)建立以市场价值为核心的税基体系,科学确定财产税的计税依据

1、调整房地产税计税依据。从国际上看,财产税的计税依据包括年度租金价值,改良资本价值(市场评估价值)、未改良资本价值和占用面积。改良资本价值制度的计税依据是土地和房产的完全市场价值,更符合“量能纳税”原则。此外,该计税依据具有“交易证据多、便于诚信纳税,收入富有弹性”的特点,是各国的房地产税趋于采用该计税依据的重要因素。当然,这需要相应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评价方法体系和房地产评估制度。

2、调整车船税计税依据。作为世界通行的财产税的计税依据主要有两种:一是依车船原值作一定比例的扣除;二是依车船的市场价值,即评估值。从理论上讲,后者更科学,但是考虑到市场和评估工作本身的局限性、工作量和征收成本,现阶段可采用前者作为计税依据。至于扣除比例中央可规定一个幅度范围,各地方政府视本地实际情况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的扣除比例。另外,对单位价值低于一定标准的车船给予免征照顾。

(四)合理确定各财产税的税率

1、合理确定房地产税的税率。参照美国、加拿大的做法,在确定税率的形式和大小时可以赋予地方政府一定幅度范围(如0.5%~3%)内的自。税率的确定应反映“宽税基、低税率”的税制改革趋势。

2、合理确定车船税税率。在以车船价值为计税依据的情况下,改过去的固定税额为比例税率,以公平税赋,比例税率的大小应该与目前对车船的收费及环保问题统筹考虑。

(五)建立以财产评税制度为核心的征管运作体系

1、建立以房地产评税制度为核心的财产评税制度体系。应建立完善的财产税评估制度,制定评税法规和操作规程,设置专门的财产评税机构,是未来财产税制发展的基本趋势。

2、建立与财产登记、评估、税收征管有关的信息数据库,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存储和管理,以获取有效的财产信息和征管资料。

(六)财产税的税收优惠问题

1、取消城镇居民住房的财产税优惠。避免对出租住房的歧视,有利于加强对个人私房出租的税收征管。可对国家规定标准内的居民住房采取起征点的办法予以免税优惠。

第8篇:债务资本价值范文

关键词:公司价值评估;自由现金流量

Abstract: The core idea of company valuation lies in the expected future income discount. Free cash flow as a kind of value assessment of new concept, theory, method and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we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free cash flow,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free cash flow in the company's value assessment, and the company valuation steps with free cash flow, puts forward new ideas and methods of company valuation.

Key word:company valuation;free cash flow

中图分类号:F8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企业价值评估的思想源于20世纪初艾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的资本价值理论。费雪在其1906年的著作《资本与收入的性质》(The Nature of Capital and Income)中,完整地论述了收入与资本及价值的关系。他认为,所有财产或者拥有财富的价值均来源于它能够产生未来货币收入的权利,而这种权力的价值可以通过对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获得;通过利率的作用,可以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人们根据未来货币流量的现值对财产或权力定价。他的价值评估思想看似简单,却创造性地提出了未来货币收入和当前资本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奠定了基石。

198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詹森(Michael C.Jensen)教授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自由现金流量的成本、公司财务与收购》一文,文中正式提出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 FCF)的概念——企业产生的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作为一种企业价值评估的新概念、理论、方法和体系,经历20多年的发展,特别在以美国安然、世通等为代表的之前在财务报告中利润指标完美无暇的所谓绩优公司纷纷破产后,已成为企业价值评估领域使用最广泛、理论最健全的指标,美国证监会更是要求上市公司年报中必须披露这一指标。

一、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

关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有着多种不同的方法,几个较为典型的观点如下:

(1)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科普兰(Tom Copeland)(1990)

自由现金流量=(营业利润+股利收入+利息收入)×(1-所得税率)+递延所得税增加+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康纳尔(Bradford Cornell)(1993)

(3)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达姆达兰(Aswath Damodaran)(1996)

(4)自由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资本支出+资本支出和其他支出中的随意支出部分

——汉克尔(K. S. Hackel)(1996)

(5)达姆达兰还提出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企业支付所有营运费用、再投资支出、所得税和净债务支付(即利息、本金支付减发行新债务的净额)后可分配给企业股东的剩余现金流量,其计算公式为:

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税后营业净利润+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追加额-债务本金偿还+新发行债务

在区分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的基础上: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债权自由现金流量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解不尽相同。自由现金流量的名称也众多,如增量现金流量(Excess Cash Flow)、剩余现金流量(Surplus Cash Flow)、可分配现金流量(Distributable Cash Flow)、可自由使用的现金流量(Disposable Cash Flow)等。但他们在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解释时都具有共同之处,即都是指在不危及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股东(和债权人)的最大现金额。

二、自由现金流量在公司价值评估中的作用和意义

1、弥补会计利润指标在公司价值评估中的缺陷

会计报表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集中反映。由于容易直接从公司会计报表中获取数据,在评估企业价值时,会计利润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财务指标;虽具备直观、易于理解的优势,但作为估值的基本参数会计利润亦存在明显不足:

第9篇:债务资本价值范文

摘要:本研究收集深沪两市信息技术与制药行业2001-2010年64 家A 股上市公司12 个变量组成的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的动态影响进行了估计,发现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有显著负影响且具有滞后性。

关键词 :资本结构;人力资本;GMM模型

现有对人力资本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经济方面的,或仅从微观个案进行研究,对如何优化资本结构的微观实证鲜有研究。本文采用广义矩估计(GMM)动态模型,收集深沪两市信息技术与制药行业2001-2010 年64 家A 股上市公司12 个变量组成的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的动态影响进行了估计。

一、研究设计

人力资本的计量按李世聪的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理论整理。和夫英运用风险价值模型(VAR 方法)研究了产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在时序维度的双向动态作用,从总体上得出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更重要,认为在人力资本计量中应加上剩余分配部分。因此在计算人力资本指标时,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出各样本人力资本分配盈余比例。人力资本的从值等于为员工支付的现金与人力资本分配的盈余之和。为避免数据计量的局限性,对6 个人力资本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法,为了增加数据间的可比性,人力资本采用相对指标———

人力资本占资产比例来计量,其他指标有员工人数、高管人数、人均支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等,以得出的人力资本综合水平得分来计人力资本。债务多会增加限制条款或干涉公司的经营,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也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力量”的过程,人力资本的实现具有滞后性。因此假设:人力资本和资产负债比率负相关且有滞后性。

根据权衡理论,企业的目标债务由其影响因素决定(选择的变量见表1),因交易成本的存在,不会完全调整成目标结构,因此建立动态模型见式1:

二、实证过程

本研究采用广义矩估计(GMM)动态模型,工具变量为模型右边所有滞后两期的变量,为了控制时间特征效应,在研究中加入了年度虚拟变量,应用STATA 软件中的XTABOND2 程序命令,对十年间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系数估计,随后运用了5 个检验统计量进行了检验:第一个ar(1)单位根检验发现一阶序列负相关;第二个ar(2)单位根检验发现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的证据;第三个Wald1沃尔德检验发现估计系数联合显著;第四个Wald2 沃尔德检验发现时间虚拟变量不显著;第五个Hansen 检验显示在广义矩估计动态模型中设置的工具变量是正确的。GMM回归结果为:

由回归结果可知,一,目标资本结构存在滞后性,具有动态调整过程。滞后一期的资产负债率L.y系数为0.779(1-0.221),且显著,美、英的a 值为0.50 到0.70,我国的a 值比发达国家的要大,这表明交易成本不高,调整速度较快,其原因可能是债务构成中,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这类的私债占的比重大,公债市场不发达,私债的交易成本比公债的要小,因此我国向目标资本结构的调整度较美、英国家要大。目标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原因可能是市场的不完善性、债券发行成本的高低及目标资本结构调整成本等因素。二、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近二年的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有显著负影响,原因可能是样本公司为知识型企业,公司产品和劳务的专用性高,员工工作的独特性决定了再找工作的成本要高;增加债务会增加相应的约束条款,这些高管的控制权偏好相悖,另外“知识”转化为“力量”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人力资本倾向于较低的负债。

三、启示

本文对公司处理人与财的关系有一定启示,因人力资本与资本结构的负相关故知识型行业中负债比例较一般企业要低;随着增加债务的增加,不仅会使破产危机成本和成本增加,也会使人力资本机会成本增加,在考虑人力资本的影响后,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还会成立吗?这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gh-104)。

参考文献:

[1]He fuyi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Human Capital and Financial Capital. The 20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Management. 2013:985-988.

[2]和夫英,王红亮.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J].现代企业,2015(3).

[3]肖作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和双向效应动态模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4,(2).3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