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的物业管理范文

学校的物业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的物业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的物业管理

第1篇:学校的物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物业管理 高校学生公寓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03-01

高校物业管理分为住宅、学生公寓、办公物业三大板块和三种管理模式。把握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将现代化物业管理理念融入,改革传统的没有实际意义的管理模式,相关措施的制定要围绕21世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为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战略的制订提供坚定基础。现代化管理模式追求人性化管理,所以用于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中将会更好地发挥学生公寓的基本职能,进而完善管理措施,一定要把握好“用真情服务”和“用制度管理”这两个准则。

1 高校学生公寓物业管理的特点

要想制定有效的政策,首要任务是认清高校物业管理具备的特点,相对于居民生活小区的管理一定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总结相关问题的本质,只有从本质入手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全面的适合发展的方案。

1.1 高校物业管理具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性

通过研究发现,市场观念正在逐步走进高校,显然时机还不够成熟,所以会给大家造成一种困惑,以至于学生在发现过去不足的同时又很难接受新的事物。很难理解决策者、执行者、被服务对象的观点改变和行为支持。

1.2 高校物业管理模式传统化

在公寓管理中,很多管理方案由于是多年形成的,很难对传统管理模式转型。物业管理者和决策者享有一定的执政权利,然而不对现如今的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其固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具有新时代潮流的大学生了。

1.3 高校物业管理费用核算具有模糊性

作为业主的高校“甲方”委托乙方(后勤服务集团或总公司)进行物业管理,是通过签订委托合同实现的,这就涉及费用核算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忽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制定自己内部的费用核算形式,目前多数高校均采用“倒推法”,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管理理念,将现代化物业管理很恰当的融入其中。也就是根据现有后勤实体的在编人数及临时用工数量的各种工资补贴标准、各种消耗及运行费用等测算出总价格,再用总价格除以总工作量费用。

1.4 高校物业管理呈现多元化特点

高校物业管理非常复杂,要求考虑问题全面、严谨,单一性的考虑,导致多元化现象的产生。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集团或总公司,而物业管理则千差万别,比如承建了学生公寓或学生食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完全按市场竞争的方式进行经营和运作,这部分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然而另一部分的管理表现市场不完全状态,比如物业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框架内。

2 高校学生公寓实施现代化物业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公寓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正常的教学以及科研秩序,影响最大的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这就要求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的改革。因为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社会的高材生,可见将现代化物业管理有秩序的应用,能够给学生完善全面生活环境,而且使学生心身感到愉悦,提高了物业管理效率,加快学校全面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学生带来经济效益,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优势。现代化物业管理注重的是“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理念,这种理念非常符合当代的大学生心理,由于每个学生个性都非常强,如果对学生实施强硬的手段控制和约束,会造成逆反心理,进而不配合物业管理者的各种规定。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引入现代化物业管理理念,能够把管理工作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在“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中,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3 现代化物业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融入应用

3.1 “以人为本”的核心制度

“以人为本”也就是人性化管理,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对人民幸福感的提高。在高校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中,也应当实行这一点方案,在管理的全过程中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把人的因素提升到主动性的位置,高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科学方面来讲,人性化管理是将“利用人”的工具理性与“为了人”的价值理性相结合,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使每个人都获得尊严,也就是对“人生而平等”的理念的体现。

3.2 与学生及时的沟通

当代大学生的心里独创性很强,自我封闭性也强,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定时定量的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只有切实了解其心里所想,才能更好的制定方案,在总体上有大概的思路。管理者和学生适当进行学校组织的活动,无形中培养之间的感情,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会非常支持学校各种规定,当然,前提是此项内容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观点,不能独霸政权,制定一些不合理的方案。

3.3 执行人性化的规章制度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约束不正当行为的准则,但是要赏罚分明,做到任何制度说服性强,学生公寓物业的管理主要是围绕学生自身利益而定的,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应当以建设性思想为准则,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人格上的侮辱,要使学生感受到尊严和平等。执行制度的过程更多地应考虑的是学生心理感受,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处理问题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制度。

3.4 发挥学生自律作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在公寓中不仅是被管理者,又同时是消费者。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管理意识,这就要求首先树立正确的思想,学校应通过成立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楼管会等学生自律组织,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协助公寓管理部门维护学生宿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3.5 物业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

物业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完善的素质,在工作中,性格温和,面带微笑,与学生沟通时,会使用语言沟通技巧。并且在物业管理上有专业的知识,将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用,更好的发挥物业管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使我们清楚的意识学生公寓物业管理的重要性,并且融入现代化物业管理是重中之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加符合现阶段的高校生。在实践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以学生自身为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创造舒适生活条件,进而为全面建设校园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明峰.浅谈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及文化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44.

第2篇:学校的物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行政工作 教学队伍专业化建设

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比较特殊,这源于管理对象的特殊性。中职学校的教学及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的管理经验,更需要谙熟教学规律、掌握教学管理专门知识和技能。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与水平是影响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条件,更是行政工作之重点。

一、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含义

教学管理队伍是指在学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所构成的一个群体,主要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研究管理人员、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务管理人员等。根据学校办学目标,教学管理队伍的职责是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维护教学过程的正常实施,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工作,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工作,它必须遵循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并有自己独特技能要求的专业性工作。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应由专业管理人员承担,应尽快建立一支高质量、高起点的优良的专业化管理队伍,这是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质量的当务之急,也是培育、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二、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

由于多方面原因,中职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选任缺乏专业化要求,目前教学管理队伍人员构成十分复杂,转行的教师、留校的毕业生、“双肩挑”人员、军队转业人员或人员家属、引进人才的随调人员等等,甚至一些不具备教学管理素质的转岗人员也被塞进教学管理部门,导致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由于缺乏专业化建设的历史积淀,中职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择、录用、培养、提高明显缺乏政策扶持,导致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在思想观念上,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对提高办学效益、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价值。在政策制度上,重师资队伍建设,轻管理队伍建设,地位和待遇差距悬殊,导致一些人不安心本职工作,更缺乏工作热情。在人员配备上,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这样直接地影响了学校的整个工作。

三、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学校应从战略视角把教学管理队伍作为竞争的重要核心资源,通过对学校总体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和职业化能力建设。

(一)提高认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搞好专业化建设首先应当以现代管理理论革新教学管理理念,树立符合学校管理规律、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理念,从思想上观念上充分认识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这是搞好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二)优化结构,改善教学管理人员配置机制。

改善教学管理人员配置机制,促进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优化,是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必然路径。从中职学校的现状出发,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目前还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为宜,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员的资历、能力、学历、职称、年龄、性别、学源和相关学科专业方向等方面的结构和比例,通过“准入”机制,尽量安排相关专业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充实教学管理队伍,逐步解决教学管理队伍人员来源庞杂的状况;同时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探讨和规划,切实改变重教学轻管理的状况,准确定位教学、科研、管理职能,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结构状况,逐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管理与科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教学管理人员队伍。

(三)加强培养,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能力。

通过教育管理理论学习,了解与管理科学相关的技术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升动态发展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管理业务学习,从专业角度了解掌握教学管理中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研究、创新等方面的要求,探索教学管理规律,提升实施教学管理及其研究的能力;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专业精神。通过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把培养培训与绩效考核、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等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教学管理人员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培训机制,努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能力,实现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工作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共同优化。

(四)强化考核,完善教学管理人员评价体系。

改革中职学校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通过建立教学管理人员职位结构体系,探索教学管理人员的准入、轮岗和升迁制度,开辟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创设一个高效率的引人、育人、留人的工作环境;通过改革管理人员任用制度,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合同管理、职位晋升等环节,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加大选拔任用优秀人才的力度;通过规范教学管理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建立明确的考评标准和指标体系,开发应用现代测评技术,完善考评手段,建立健全与工作职责、能力、业绩紧密联系并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创新的薪酬制度。

第3篇:学校的物业管理范文

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激增。高等学校为了向国家输送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调查,继二零零二年教育部审批了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之后,全国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但在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培养方式仍与传统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类似,以基础理论课程为先导,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这种课程体系虽然能使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理论以及物流管理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对于企业物流环节的实际运作缺乏了解和掌握,与培养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相脱节。学生对基本的物流要素运作过程尚不清楚,也就无法从事物流相关的中高级管理工作。因此在当今高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为主,实验课程为辅。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学生学习地点仍为学校,以标准化教室为中心,老师更像传声筒,将书本知识填鸭式的授予学生。由于书本内容过于抽象,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没法建立。实验课也存在同样问题,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实验课只能模拟部分物流环节运作过程,并且仍然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看,老师讲的再好也不能将物流所有运作过程完全还原。这样单一的授课方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论是老师备课工作还是学生学习效率都比较低下。

2.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物流工作有他的特殊性,基层工作比较辛苦,而且大多数基层员工也不需要较高的学历,工作环境也不够舒适。这就造成了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本能抗拒基层工作,但是没有基层的经验在校期间还没有对物流要素运行的认识是无法胜任管理工作的。传统的课程结构培养的学生就会陷入困境:一方面认为自己有较高学历,库管员、配送员、快递员等工作不屑于去做,一方面直接应聘中高层物流管理工作,由于缺乏经验,不被聘用,两个方面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困境。显然以理论课为主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需要改变课程结构设置与之配合。

2.3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少实习机会

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最前沿的物流专业知识,走到企业中去是最直接的办法。可由于物流管理工作讲究高效率,企业物流相关部门大多不愿意接受短期实习学生,由于培养实习生的成本较高,有这些精力企业更偏向于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且,物流环节中,仓储环节、运输环节工作任务繁重,加班工作是员工的常态,此时少数企业愿意接受实习学生。有些企业出于员工身体情况的考虑,接受的实习生又大多限于男生。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虽然已经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但是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不够紧密使得联合培养流于形式,未来一定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甚至政府更多的沟通和配合。

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并行

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背景下,高校的物流管理教学工作应注重理论课与实训课并行的课程设置原则。理论课程可以为学生的知识架构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理论课会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觉得物流知识枯燥繁多,此时学校开设过多的理论课程是没有效果的。在由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的今天,学校应压缩理论课时,分配一部分学分、学时给实训课程。这样让学生在实训课上,深化理论学习,加深自己对物流模块运作的理解,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暴露理论课程学习的疑点和盲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答案。这种教学改革方式并不是否定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恰恰是因为物流理论是根基,学生必须打下坚实的根基,那么通过辅助的实训课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3.2学生考核方式多元化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毋庸置疑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那么通过传统的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检验就显得并不合理。物流专业人才的评价是多元的,绝不仅仅是一张试卷分数的高低就可以衡量出来的。采购工作的沟通能力,库存管理工作的严谨能力,物流运输工作的高效能力,面对物流环节各成本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总体协调能力等等,以上这些能力的考核都应考虑在内。因此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尽可能的多元化,阶段性试卷得分占总分百分之五十,在企业实训期间得分占百分之五十,并由带队教师、企业导师、企业各部门主管根据学生工作表现综合评分。唯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才能充分展现物流专业人才的真实实力,并督促学生均衡发展。

第4篇:学校的物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 问题 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可是,和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真正精通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却没有因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兴盛,这样就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日益紧缺。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本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市场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严重滞后,导致根本无法为市场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认真研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也还是采用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所列举的例子仍然是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相适应的例子,根本不具备时代性。这样就造成了理论和现实的严重脱节。

在课程的设置中,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安排了实践课,但是实践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少,并且实践课也只是理论意义上的实践课,相当多的实践课都是在校园内模拟进行,依靠教师和学生的想象进行实践,这样的实践课基本上是空中楼阁,不具备任何的实际操作性。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可想而知。

2、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不具备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资质

从本质上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不具备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资质。为了应对日益紧缺的职业型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短短几年内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并且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职业学校直接转变而来。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不单是学校的名称直接升级成了高职院校,就连教师也直接升级成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尽管国家也对这些教师做了突击性的培训,但是这样的培训根本不可能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从而导致教师执教水平和高职院校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从硬件水平上来讲,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尽管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是其投入的比例和教学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的相当大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器材和基地的缺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学校的实训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阶段。

3、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全国通编教材,其课程体系也多是陈旧的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操作能力,而且教学内容已远远落后于时代。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也不断出现新的现象和特点,而一成不变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本无法适应这些新现象和新特点。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他们的精神风貌,还是求知能力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陈旧的专业课程体系也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变化。这样的教材体系不但无法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制约了学生求知欲望的形成和探究能力提高。

4、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全新的教学手段

多少年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本没有将学生当成人来看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一台台听课的机器,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没有任何实际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师即使想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无法进行。再加上缺乏实践条件,导致教学无法和实践相联系。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教师尽管也付出了很多,但是收效甚微,根本达不到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二、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大力开发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课程体系

要想培养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专业性人才,就必须大力开发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课程体系,将物流管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培养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确保学生零距离上岗。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构建教材内容,让学生们懂得怎么做,而不是过多地去掌握所谓的理论;其次要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的针对性构建教材内容,按照物流管理专业的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并且围绕课程目标恰当地选择教材,突出物流管理的实用性;再次要突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动态性,要打破教材一成不变的状态,确保教材内容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2、大力加强适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的师资力量建设

要想培养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专业型人才,就必须大力加强适合物流管理的师资力量建设,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要建立教师实践和培训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通过晋级、晋职等优惠条件鼓励教师到一线物流企业挂职锻炼,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到高一级的院校进修。另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还可以通过聘请物流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任教的方法加强其师资力量建设。

3、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1)努力构建全新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知识系统性之上的学科体系,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而不是技术的实用性。为此,要想构建全新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首先必须转变为按照实际工作岗位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具体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逐渐构建物流管理的理论体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发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物流管理岗位紧密结合,突出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性。

(2)、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全新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在全新的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学校要紧紧依托物流行业、依托物流企业,确保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新课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物流企业专家队伍与学校专业团队共同制定物流管理岗位能力,并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分析和归纳,将就业能力作为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导向,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从而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根据物流行业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规格之间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愿与物流企业,用于物流企业。

(3)、学校和物流企业共同组建课程体系建设小组

在这个过程中,建设小组要将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努力适应工作岗位对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要求,大力构建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同时,把实际工作中的物流管理岗位技能要求、物流管理职业规范、物流管理的行业标准、物流管理的职业资格技能以及物流管理的职业素质要求全部融入新课程体系,这样通过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建,将物流管理的整个工作流程与课程内容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构建了适合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4、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教师要不断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通过搜集信息,设计方案,项目实施并最终进行项目的评价。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才遇到教学当中,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操作、深入物流企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企业管理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需要具有更多实践经验的专业管理人才,为此,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市场特征,围绕市场需求设置课程,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熊文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0.03

第5篇:学校的物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职业素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77-03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参与其中。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下称老年专业)就是从学生入学教育抓起,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第二、第三课堂抓起,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产教对话平台、民政培训资源、产教联盟、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等各种教育载体,让学生逐步明确为老服务行业对个人职业素养的要求,顺利实现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使得教学质量和就业对口率得到稳步提升。

一、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发展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表现为不能同步,即忽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1],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老年专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精神培育过程复杂而艰辛

老年专业在全国发展不足20年,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将该专业培养目标侧重停留在培养高技能“护理员”上,这无疑阻滞了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认同及职业精神的提升。虽然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非常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学业评价方面做过诸多尝试,但效果不佳,学生的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和为老服务的职业精神依然不足,尤其在实习和就业环节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转岗换岗频繁,吃苦精神不足

学生初到实习机构期望往往很高,他们认为自己的实习应该是做行政管理,不愿意做一线护理服务,有的学生刚刚实习不到1个月就要求转岗或调换实习单位,甚至直接要求到行政后勤管理岗实习。部分学生自信不足,缺乏诚信、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不愿意俯下身子干工作,更不愿做体力劳动,常常心浮气躁,缺乏激情,怨天尤人。

二、职业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自我定位的偏颇和自我造血功能不足

在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把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协调统一,使得院校在定位上发生了偏离,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要求上没能深入研究和应对,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及一系列的设计和组织上不可持续,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培养的学生常常诚信不足、职业意识模糊,使其在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把素质教育、职业精神培养常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只当做职业教育的一种“补充”,W生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严重缺乏。职业素养教育往往只是以一个学期或者几周的课程来完成,没有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已有的课程内容没有真正与教育目标融为一体。实践表明,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整体设计,职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对高职教育的无序认知

当前,社会上“高技术,高薪水”的环境影响了一些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受一些社会不良思想的冲击,很多学生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择业观。再者,社会上很多人对于进入高职的学生存有偏见,导致师生、家长也有一定的自卑感,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和引导不足,学生自身又弱化了对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提高的要求,必然导致学生职业素养问题更加严重。

三、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以序列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它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就业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等序列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专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安排的序列活动包括:阶段性的孝爱大讲堂、党课教育、助老志愿服务、“双百活动(百名学生进百家养老机构)”、全国老年教育产教对话活动、每年度的全国养老护理员大赛的预选赛、每年度的专业综合集中实训周、每月一个主题的学生竞赛活动、开办实习与创业相结合的“创业班”等活动,培育学生个人职业素质、职业操守和人文精神,并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礼仪,让学生了解产业需求和行业准则和规范,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创新精神和理念[2]。

(二)把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两个系统一体化设计

老年专业课程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并经过多次调研、论证而设定的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专业就是把职业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团队合作、荣誉责任、纪律作风)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态度、竞争意识)有机统一,把基本素质课、素质拓展课、职业基础课等课程体系内容融为一体进行设计的。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老年专业把整个课程体系设定为九大模块,其中素质方面的能力模块有两个:基本素质课、素质拓展课。而在能力模块设计中突出强调中华孝道文化和爱心教育课程,将其作为职业基础课程之一,加强孝爱大讲堂课程设计与开展,并把产教对话与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与学生实习就业相关活动相结合,力求促进知识、技能、素质三者的相互融合,实现“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

(三)以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

老年专业通过孝爱大讲堂、专题讲座、寒暑假百名学生进百家养老机构、开放实训室、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组织为老服务多种专业社团等序列活动,让学生走出第一课堂、融入第二与第三课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为老服务情感和为老服务技能。学院与企业共同设计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控制和激励。运用企业赞助的基金奖励学业成绩突出、职业技能和素养高的学生,以及在为老服务行业毕业后多年来持续发展的毕业生,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与本课程职业素养养成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等手段引导学生职业发展,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力度。

(四)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把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

职业精神与人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3],它在人们的职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实训、实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渗透职业素养,利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知识向行为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老年助行器的规范使用”的实训中,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让其了解行业规范和评价标准,体会职业人的特质要求,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为老服务意识、责任心和能力,深化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激发职业热情,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2012-08-27(15).

第6篇:学校的物业管理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当今社会,物流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许多高等院校也相继开展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必须把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紧密联合在一起,所以在许多的高等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也给物流管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学生学习欠缺主动性。在当代社会,基于社会激烈的竞争,很多大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思考问题不够积极,这些极大部分源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因此,大学生更善于背诵和记忆,并非真正理解专业知识,也没有掌握专业的技能。另外,高等院校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很少有学生就一个问题去深入研究,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发散自己的思维,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思路。

2.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以及教学配套设施的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相当的强,即使在学校有相当好的专业成绩,但是当遇到具体的问题,很难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另外,现在高等院校的配套设施也不足够,这样就导致学生不知如何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3.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学方法存在缺陷。从现状来看,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学以及营销学等学科转过来的,导致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数量不足。大多数老师仅重视于课本的学习,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课程中,很难跟上时代的飞速发展。

4.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现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只是开展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没有把其他的相关课程结合在一起,从而很难培养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中的对策

1.充分激起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两方面去激发他们的兴趣,首先,可以学生之间互相激励,比如组织物流管理专业兴趣社团,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鼓励;然后,可以邀请物流管理专业教授,讲师以及社会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士,在学校开办论坛和讲座,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学习,并且要多鼓励他们思考,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可以调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自觉自发的学习,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对于以后投身于工作后都有相当大的好处。

2.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在高等院校内,可以模拟实际企业中会发生的问题,举办一些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另外,高等院校应当多和企业沟通,了解最新企业最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如配送方面、管理方面、采购方面等。同时,学校可鼓励学生到优秀的物流管理企业进行实习,如仓储管理工作的内容、物理配送中心的配送方式与标准等,这样大学生不但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当中,而且还可以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例如:与德邦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到其所在城市的分中心参观,了解配送人员的工作内容,掌握物流货物到达时的交接方式,以及熟悉仓储人员的工作时间,等等。

3.针对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对策,首先,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老师应进一步的进修,学习,同时,可以鼓励这些老师去优秀的物流管理企业实践学习,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和充分了解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其次,可邀请在物流管理专业知名人士到高等院校开办一些讲座和培训,这样,大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好的信息以及更深入的学习。最后,可引进国外的知名企业物流管理人才,以及资深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例如:顺丰物流公司是我国当前规模较大的一家物流企业,物流速度很快,教师在开展“物流运输管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将顺丰物流作为一??案例来分析,不但有利于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还能让学生真正去实践和感受顺丰物流的服务质量。

4.对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采取专业为主,同时可让学生选修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例如:在进行“国际贸易”这个知识的学习时,需要涉及到商务谈判、贸易单证等方面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学生才能学到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的方式熟悉整个操作流程。所以,按照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要求,必须改善原来单独专一的课程设置,将课程调成为多样的,以便拓展学生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立体思维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第7篇:学校的物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本科院校 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一、国内物流管理专业情况概述

国内物流行业彭勃发展的现状使得各大高校及学生对于该专业发展前景有高度认可。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218所,高职高专院校500多所,中职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高达1000多所。数目的庞大足以体现国内“物流热”的程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资源与物流发展方向脱节等,阻碍了该专业教学活动的正规化、规模化。

二、国内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在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之初对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人认为,相对于高职高专等学校,本科院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他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理念。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思维培养是提升学科理论成果,增加学生理论支撑的重要途径,但是过于侧重理论教学而导致对实践教学的轻视是阻碍教学成果、学科研究进步的绊脚石。(2)实践教学缺乏深度。国内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缺乏深度、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实践应用中缺乏深度广度,人才成长方向也有偏差。针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也存在相应问题,实践时间短、实践设备差是一个方面,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对理论知识也就更加欠缺相应理解。(3)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偏差较大。任何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都会与现实工作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新闻采编与制作、机械、土木工程等。但是,由于物流业的新颖行业位置以及较好的发展背景,业内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更新速度非常迅速。这就导致了许多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没能够及时更新校内案例库及技术设备,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导致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同时,国内许多大型物流管理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系统和管理理念,而高校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涉及到这些新技术、新观点,对企业用人需求不了解,致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却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也是导致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原因之一。

二、对于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

(1)重视实践教学,提升设备支撑。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校方的教育理念,另一个就是实践教学设备与资金的缺乏。面对这两个问题,首先校方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实践操作能力。在这方面可与学校社团联合主办相应技术竞赛等,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另外,就是加大对实践设备的资金支撑,目前我国高校中并非没有物流管理专业的设备,而是设备相对陈旧且分散。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内相关管理学院可以采取联合培养,交流学习的方式实现实践设备的共享。(2)注重实践教学指导,丰富教学方式。在重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前提下,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指导,通过丰富的教导方式来巩固理论学习。在重视实践指导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可以通过多种竞赛、积分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与重视程度。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增加模拟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如供应链模拟经营管理软件、配送管理软件、运输管理实训软件等。(3)政校企联合培养,提升实践素质。学校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差距过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单单优化实践教育能够解决的,需要动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完整的培养、实践、就业链条。一方面是校方与政府部门的联络沟通,通过对信息的及时更新来促进学校对于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物流管理大型企业的联合,在校内物流管理老师的指引下,与校外企业物流工作人员联合培养操作性人才。学生通过与一线职工或管理者的直接交流,直接操作,提升实践的整体素质。

物流管理专业集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于一身,所以要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提高物流专业对口就业率就应该更加注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所以说,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完善教育环节、满足市场人力需求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第8篇:学校的物业管理范文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把“财务管理”列入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专业目录以来,全国高校围绕“财务管理”这一崭新专业的建设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从目前该专业的建设来看,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基本形成。但是,对培养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还有待完善。

一、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为了提高、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我们曾对往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中发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由于实践、综合能力较差,往往得不到公司、单位领导的重视,不能从事专业工作。人不能尽其才,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宗旨。因此,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反馈到教学工作,不难发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

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教学过程中财务管理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尚待建设。

(一)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

校内实践是在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产生直观的认识,并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目前,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只是开设了会计实验课,还没有建立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是说,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内的专业实践几乎空白。

(二)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

按照教学计划,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有校外实习。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并掌握财务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效果也非常不理想,归纳其主要原因为:

1.学校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进行集中实习,因很多公司不愿接收去实习的学生而不能进行。如果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又有相当多的学生因联系不到实习单位而无法实习。即使能联系到实习单位,但实习单位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学生只能自己翻翻已有的一些凭证、账簿等资料,同样达不到预期目的,实习效果不容乐观。

2.对实习企业有关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业务不能胜任。在课堂讲授的教学环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分散在多门课程中,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因此综合业务能力不高。而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得以完成。

二、构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为了规范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行为,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全面,组织更加合理,教学效率更高,必须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宗旨应该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主线,贯穿于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环节中。

(一)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

在校内建立模拟财务管理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模拟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分析问题、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目前,有很多如用友等财务软件供应商和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这种校企联合的方式颇值得借鉴。无论从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还是关于实验室整体规划,企业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实验室软件方面,财务软件是实验的主要软件之一。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验项目需要,购置一些其他应用软件如EXCEL、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等。建设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足以增强学生在校内的实践能力。

2.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内容

在认真分析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和企业理财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将财务管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部分比较合理。

(1)基础实验

①会计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

就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来看,多数学生在刚就业的时候从事的是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很少有学生直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其原因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如企业筹资、投资等工作对多数企业来说尚属于高层管理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不能胜任。因此,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强化会计基础,使大部分毕业生首先以会计工作作为就业出路;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逐渐走上财务管理工作岗位。

这项基础实习在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早已开设,实验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可以继续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性实验。

②利用EXCEL工具的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

虽然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里面一般都要开设《EXCEL与管理决策》等类似课程,但授课并不强调专业性,以介绍EXCEL工具的使用和一般性的管理决策为主,并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业务方面作强化。由财务管理专业老师在实践环节开设这个实验,可设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财务管理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创建、基本财务分析图的绘制、财务管理常用函数的运用等内容。此类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

(2)综合实验

在目前有关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设计思路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张在基础实验之上,再根据财务管理课程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在企业实践中,资金需要量预测、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决策、货币时间价值应用、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存货经济订货量决策、最佳信用政策决策、销售收入预测、利润预测及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的编制和财务分析等多个单项实验项目。

笔者认为,这些单项实验项目完全可以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涉及这些项目内容的时候,以案例形式给学生讲解。没有必要再来针对每一单项实验设计,而在实践环节要强调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综合能力。实质上,在综合实验内容当中,又涵盖了每一单项技能的训练。因此,在基础实验之上再设综合实验,即可符合人才的培养目标。

综合实验是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把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融入到实验中才能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可以开设以下综合实验项目:

①项目投资决策实验

高校一般每年都要举行大学生创业大赛,校级获奖的学生还有机会参加省级甚至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这也为我们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提供了实践环境。以一个创业项目作为实验背景材料,既可以帮助参赛学生作出决策,也可以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得到锻炼。

②证券投资模拟实验

进行证券投资,学生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特别要熟练掌握财务管理课程和证券投资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模拟实践,学生应掌握证券投资的过程,会分析证券价格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判断单项证券的投资风险及价格走势。在模拟实践过程中,学生进入证券公司网站,通过互联网查询同步、真实的股市行情做出投资决策。

③ERP沙盘模拟实验

财务管理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核心。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各个职能的工作流程都要熟悉。该实验是在仿真环境中模拟企业经营运作来组织的,需要以模拟团队为单位进行。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分别承担模拟企业不同的角色,共同营造实验环境,共同构建模拟企业团队。沙盘模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企业实战。在实验中,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这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④ERP综合项目实验

在沙盘模拟实验过程中,学生对ERP系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来完成模拟企业各项基本业务的处理。ERP软件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对企业静态业务能够利用数据分析做精确处理,并将实物沙盘模拟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

(二)校外实习

实验室模拟实习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模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复杂工作环境有一定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尽管深入企业实习存在着诸多困难,它还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确保校外实践能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1.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以确保学生确实完成实纲中规定的实习内容。对于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必须承担起为其联系实习单位的责任,决不能让一个学生因无实习单位而不能进行实习。

2. 针对一些企业担心商业秘密泄露的问题,实习学生或学校可主动要求与实习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如果因实习学生泄密给实习单位造成损失的,实习单位可依法追究泄密者的法律责任,这样既解除了实习单位的后顾之忧,又给学生实习的权益提供了保障。

第9篇:学校的物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二级管理 财务核算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同企业一样,越来越成为学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一项核心工作,而会计核算工作则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自2003年某职业学校学校全面实施系部二级管理后,刚开始学校只对招生经费按各系的招生人数进行二级承包,而其他教育教学经费未实行二级核算,随着二级管理的不断深入,对经费的使用、审批权限的划分等各种矛盾不断涌现,本文试从职业学校财务二级管理的运行与实效进行探讨。

一、职业学校财务二级管理的主要问题

教育经费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需实行二级财务管理制度。学校根据各二级系部所承担的工作职责,赋予相应的财权,校级财务部门对二级系部通过编制部门预算对经费使用进行总量控制;二级系部在学校统一财务规章制度、统一财务收支计划和资源配置下,对学校下达的预算经费和分配的教育资源自主进行统筹安排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二级系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由于一些职业学校实行二级财务管理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制度尚未完善。

第一,二级核算中指标体系需完善,目前的指标中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生规模,在指标中没有体现;学校的现有资产在满足教学的同时怎么样更好地产生效益,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有待研究。

第二,对外服务创收所发生的费用与日常教学发生的费用如何严格区分,在现在管理模式下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待制度的完善与管理方式的改变。

第三,产教结合形成的资产、收益如何合理分配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老师、企业及学校多方的积极性,对系部之间因行业不同产生的利益差如何平衡值得探索。

第四,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和金额逐年增加,各二级系部可支配的资金不断上升,开支项目不断扩大,部分二级系部出现办公费等事务性支出占总经费支出比重较大等不合理现象。内控制度和程序、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有待完善。

二、职业学校二级财务管理的方案探究

为充分调动各二级单位的积极性,明确责、权、利,强化学校二级管理的绩效考核,学校在总的预算框架内,根据以往几年的经费使用情况,结合各系部的实际情况及各项经费的使用途径、学校的考核指标,制定了一系列的费用切块分配方案,并在每年年初根据上一年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对本年的费用切块分配方案作适当的调整,形成系部教学经费分配方案、招生经费承包方案、学生就业经费承包办法、学生管理经费总额承包办法、系部创收经费分配方案、学费收缴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内部二级管理办法。

第一,系部教学经费分配方案根据学校教学的特点,结合会计核算的要求,一年分二次根据每学期各系的人数下达指标,财务根据二个学期的指标总和按年分系核算、考核,刚开始每学期每生确定费用指标全部给系部,后来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些教学上的公共费用不好分配及一些公共教学事务考核的需要,在确定费用中抽出10%划归教务处,由教务处统一掌握、使用,体育部提每生规定费用,用于学生体育活动课开支,同时对系部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各项费用的开支比例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年底学校对各系进行考核。

第二,招生经费承包方案,由招生办牵头,会同财务、校长办等部门根据每年的招生形势和学校的预算按排,在每年初的招生工作通知中给予明确包干指标,招生办按部门登记、审批,学校财务在招生经费中统一核算,9月底学校根据实际到校注册学生人数结算总费用,考核、奖励、兑现。

第三,学生管理经费按每年9月在校学生人数,核定总额,由学工处会同校团委统一分配、使用,主要用于各项社团活动经费,对一些有影响的社团活动,如《德育主题班会》等学校会给予专项活动经费奖励 。

第四,系部创收经费,由校财务统一收取,除去按国家规定上交税金等费用外,其他由系部自主分配,校财务按系部核算,在国家政策应许的范围内支出,可结转下年使用,但当年不能超支。

三、职业学校推进财务二级管理的实效探究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校系部的积极性。实施校、系二级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使系(部)一级有充分的教学科研管理权、用人权、经费审批权、津贴分配权,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各教学单位和一线教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出现了工作任务争着干,空闲时间找事干,有了任务创新干的局面。如技能大赛全员参与,近三年来省賽金牌直线上升。

第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学校可以按照专业群、大专业门类或重组系(部),集中相近专业的师资力量,形成教学科研专业群和学术梯队,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校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配置资源,利于教学仪器设备和房产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能够促进办学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