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隔代教育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教学资源库是基于课程教学的需要和计算机网络环境,利用信息手段,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一方面,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切实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实施和应用,也对课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要求。
一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按照国家关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资源优质整合,借助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多元共建、系统设计基于职业岗位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现代礼仪课程标准,构建项目化、通用性、开放式、共享式的现代礼仪课程框架,以行业、职业礼仪规范为重点,集教学设计、教学素材、虚拟实训及教学评价为一体。
(一)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内容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主要体现在课程级资源建设和素材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课程简介、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定位、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授课教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团队、政策支持、职业标准、典型案例、课程负责人说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训录像、测试习题、演礼训练等等。素材级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资源的素捌提供中心。按照媒体类型分类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按照课程内容分为商务礼仪、服务礼仪、公务礼仪、旅游礼仪、涉外礼仪等不同部分(见表1)。
(二)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特色
为适应礼仪课程改革的需要,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在学习资源的建设、定位、设计、划分等方面不断进行扩展与完善,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学习者为中心架构资源库框架性资源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在整体的框架架构方面,以学习者为中心,按“学习阶段”划分课程资源,并对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资源相应按等级划分。根据礼仪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初学者、进阶者和研究者三个不同层次,使资源库的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学习阶段选择学习资源。如初级阶段(初学者),以“知礼”、“懂礼”为主,了解礼仪基本知识,了解礼仪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尤其是需要掌握与个人形象密切相关的个人礼仪、交际礼仪等礼仪规范;中级阶段(进阶者)以“习礼”、“用礼”为主,在对礼仪知识和规范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需要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场所、为人处事等方面能灵活运用所学礼仪规范,践行礼仪准则;高级阶段(研究者)以“践礼”、“研礼”为主,不仅能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素养,还能以礼仪的传授和传承为出发点,研习古今中外的礼仪文化和精髓,从引伸、对比中把握对现代礼仪的内涵和要素。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还将根据学习阶段设置测试题库,学习者通过客观的测试题和测试结果分析,可以更清楚的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等级。
2 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资源库课程内容体系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资源库课程内容体系,明确工作岗位中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剖析知识点和能力目标,制定不同专业类别的教学模块,并确定其与教学项目、任务的对应关系和分层要求。根据专业特点,设计教学模块和单元,确定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及考核要求。不同的专业群体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礼仪要求,自主筛选相关教学项目,进行自助式教学和学习活动。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资源库课程内容体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行业、职业特点。礼仪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依托专业能力和行业规范,满足专业岗位培养目标的要求(见表2)。
二 基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实施,打破了教师中心和课堂本位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礼仪课程教学是一种颠覆和创新,更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更为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因岗没学”,强调“一专一课”。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 “以生为本”,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实现了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课程资源,实现了立体化教学。网络技术与课程资源促进了教学的自主性、交互性,不仅延伸了礼仪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拓宽了礼仪学习的渠道。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深度和资源。
因此,依托教学资源库丰富的资源媒介,现代礼仪课程的教学更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接受教育变为自主探究。与传统的授受型教学相比,基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代礼仪课程更有利于项目导向、工作任务教学模式的应用。在项目的咨讯、计划与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与评估阶段,教师都要以“导”为主,以“教”为辅,有意识地收集与各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尽可能多地将礼仪与个人形象、日常交际、工作岗位等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实践探索、小组讨论、总结,主动地获取礼仪知识。此外,教学资源库中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还可以从教学第一线采集,学生的优秀展示和作业是教学资源库中资源更新和补充的绝好素材,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也能激发学生礼仪学习的兴趣。
2 “因岗设学”,强调“一专一课”,变盲目性的教为针对性的教
传统的现代礼仪课程很少考虑到专业的差异性,虽然设计了固定化的教学模块,但往往忽视了岗位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礼仪任课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和研究的局限,也常常疏于对行业和岗位礼仪规范的研究和讲解。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因岗设学”,强调“一专一课”。
借助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提供的丰富资源,以及对现代礼仪课程项目的设计,礼仪任课教师可以轻松获得相关行业、职业礼仪标准,依据行业工作规范和职业资格标准,自主选择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的教学模块,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作过程导向、岗位能力本位的校企合作礼仪课程教学方案,实现“一专一课”的个性化教学目标,从而变盲目性的教为针对性的教。基于教学资源库建没的现代礼仪课程不仅可以实现集“商务礼仪、服务礼仪、公务礼仪、旅游礼仪、涉外礼仪”为一体,基本可以覆盖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礼仪学习内容和模块,而且能分块组合,统筹兼顾。“因岗设学”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出发点,使所教与所学高度匹配,由此推进礼仪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基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肖怀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库开发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2013(30):75-76.
[2]汪晓璐,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2013(1):107-108.
[3]肖长水.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2):74-76.
[4]曹乃悦.基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库建设内涵研究[J].科教导刊,2013(6):170.
[5]徐美玲.基于网络资源库的“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成效与成效——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4(1):91-94.
[6]徐美玲,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高职礼仪教学创新探略[J].广西教育,2013(11):28-29.
关键词 现代高分子科学 创新意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Q3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领域中都采用高分子材料来取代原来的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使得高分子材料在工业、军事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加工成型离不开高分子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高分子科学成为目前化学领域最热门的学科方向之一。高分子科学作为一门将化学、材料结合在一起的交叉学科,渗透到各个学科和行业。随着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不断开发,高分子材料在各种不同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生产企业及社会对高分子学科方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现代高分子科学》是我校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学位必修课程,是一门将《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高分子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高分子合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聚合反应机理以及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其中以高分子化学的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和数学推导繁多,且仍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中,致使理论教学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科技的发展促使新型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不断出现,产品更新换代速率加快,要求从事高分子学科的技术人员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及较高的创新性思想。因此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继续采用传统的高分子科学教学体系,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对高分子科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本文介绍了我校在《现代高分子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根据我校化学专业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并结合高分子学科领域最新科研进展及工业生产实际讲授高分子的基本合成方法、反应机理及加工成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高分子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在高分子材料相关领域从事研发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1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现代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高分子化学以及高分子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包括高分子的合成方法、反应机理、聚合物的结晶及力学性能等。概念多,公式多,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模型多,内容抽象,再加上课堂教学总学时偏少,要将所有重要知识点讲清讲透的难度非常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本校化学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成为本课程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成熟理论可适当详细讲解,而对于聚合实施方法等相对容易的内容,则可以让学生自学,从而可以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内容讲深讲透的目的,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高分子化学的内容中,缩聚和自由基聚合是两大类聚合反应的代表,同时也是后续一些专业选修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对其这两类聚合反应的机理及反应动力学可进行重点讲解。另外,也可重点介绍与我校化学专业精细化工研究方向关系密切的知识点,例如定向配位聚合、连锁聚合中的阴离子聚合等。
2实行互动式、形象化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现代高分子科学是在有机化学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一门理论性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包括许多合成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普遍表示很难理解那些比较枯燥的推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才会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才会主动探索看上去比较枯燥理论的内在联系和思考所遇到的问题[4-5]。把枯燥的理论与丰富多彩的图片以及直观生动的动画或视频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绪论”部分时,首先让大家介绍一下平时的衣食住行中与高分子有关的物质,简单介绍其特点及对人类生活及国民经济的影响,并准备一些相关产品的图片,如汽车轮胎、碳酸饮料瓶、微波炉餐具等,让同学们对高分子及其应用有初步了解,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采用一些比较具体、形象的内容来代替平淡的文字描述。例如,可以采用成语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介绍聚合实施方法,以本体聚合为基础,比较各种不同聚合实施方法的优缺点。本体聚合的最大问题是在反应后期体系粘度会快速增加,导致反应釜内的聚合热难以排出,从而出现自动加速效应,易引起爆聚等问题;而在溶液聚合中,通过添加一定量的溶剂来解决体系粘度大和聚合热难以排出的问题。但加入溶剂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由于反应物浓度降低而引起聚合速率下降、聚合效率降低,而且溶剂的回收也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那么这个溶剂就是所谓的“萧何”。引入类似的典故,可以将书本中某些枯燥乏味的反应机理等内容转变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
3结合学科最新进展,穿插介B高分子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及趋势。因此,任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密切追踪本学科的世界前沿,掌握其最新发展动向,从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介绍高分子科学领域的热门方向,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例如,在介绍定向配位聚合的相关内容时,可介绍由于定向聚合催化剂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齐格纳、纳塔发现定向聚合的过程。然后可进一步引深介绍由于发现导电高分子而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白川英树、黑格尔以及狄米德。并结合近年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超分子化学,介绍目前高分子领域发展的新方向,比如超分子与高分子的自组装、艺术性高分子等,让学生对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门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其综合能力。
4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现代高分子科学课程作为我校化学专业研究生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学位课,其理论性非常强,包含许多非常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概念,因此,任课教师需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交互性,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真正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编号:JG2015YB11,JG2014ZD04)。
作者简介:张跃飞(1974-),男,湖南邵东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及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安强,刘海敏,王炼石.具有工科特色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分子通报,2012,(12):91-94.
[2] 郝智,伍玉娇,罗筑,黄彩娟.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高分子通报,2012(5):116-118.
[3] 徐晓东.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分子通报,2010(5):74-78.
关键词:隔代教育;利弊;优化;个性发展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形态,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必然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并提出可以优化隔代教育的建议,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1.隔代教育现状
现在年轻的家长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教育孩子的任务很大程度上已经转移到了祖辈身上,导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自觉地晋升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较早的入学教育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性格,所以他们几乎不存在隔代教育。虽然我国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但也有不容忽视的优势,只有针对隔代教育的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优化建议,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2.隔代教育的类型
2.1过分关注型
祖辈对孩子的爱是倾尽更多心血和关爱的,孩子们本来自己能做的事情,由于祖辈们的关怀备至,替他们把所有的事都完成了。孩子本来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能力,也被祖辈们剥夺了。
2.2过分监督型
有的祖辈由于自己对第二代的教育问题,然后会在第三代身上改变教育方式,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这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不自主性,由此还形成了对成人的不信任感以及惧怕感。
2.3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认为这样就能督促孩子们学习和提高社会能力。其实不然,过度严厉会阻碍他们性格的发展,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者叛逆心理。
2.4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这种祖辈对孩子的教育采用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他们对孩子的耐心和细心,让他们能用较适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3.隔代教育的优劣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隔代教育作为中国一种很普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隔代教育作为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清楚明确的把握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3.1隔代教育的良性影响
1)由于祖辈时间富裕,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又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安全监管、情感需求等给予相当妥善的保障,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例如:玩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和天性,他们通过游戏进行学习和获得发展。而祖辈充裕的时间为幼儿创造了游戏的条件和环境,亲身参与,引导学习。3到6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游戏对孩子在身体、智力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而祖辈充裕的时间使这项活动的实现成为可能。
2)祖辈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能应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的常规性问题,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不足。例如,在对于感冒这个问题上,年轻家长就可能小题大做,但是祖辈们就能用比较适宜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3)祖辈的传统美德对孩子是很好的榜样。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祖辈们具有大半生的人生阅历,在孩子身上能传承善良美德、是非原则、生活智慧,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例如,在节约食物方面,祖辈的勤俭朴素习惯对幼儿是很好的榜样,祖辈们经常性的习惯会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
1)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养观念相对滞后,对孩子的要求很单一,只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这样也容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多数祖辈常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往往导致“隔代惯”。于是孩子很难再接受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与父母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
2)过分的安全保,使孩子的创新品质受到限制。祖辈对孩子表现出的某些行为总是急于阻止,这使得孩子天生的创新品质难以充分拓展。
3)祖辈的知识水平较低,这种说法是相对的,一些祖辈的知识水平较低,尤其对于英语教学,不能很好的辅导孩子;对于音乐、绘画等特长培训,积极的引导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祖辈对这方面的引导作用明显不够。
4)家长和祖辈教育理念不一致,祖辈的教育方法老套,主观、简单,而现代家长的教育理念前卫、新潮。现代家长更多的是要培养孩子们积极、热情、以及独立自主的社会能力,让他们从小就锻炼成一种开朗的性格,而祖辈对孩子的重视主要是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导致教育理念的偏差。
4.隔代教育的优化建议
4.1从家长角度
父辈和祖辈要相互配合,做好各自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定位。孩子的父母应该主动承担起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在要祖辈帮忙照顾孩子的同时,协调好祖辈教育和亲自教育的关系,形成合作教育。做父母的哪怕工作再忙,也要争取多跟孩子在一起,培养与孩子的感情,引导孩子兴趣的发展和性格的养成,而不能把孩子全权交给父母。
4.2从祖辈的角度
祖辈们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不能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孩子,要培养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干”观念。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儿童自己收拾碗筷、自己穿脱衣服等。并且将一些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对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还应主动阅读一些早教普及性读本,学习一些现代的关于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要靠科学的力量教育孩子,不能单纯的靠经验来培养孩子。
4.3从社会舆论角度
社会舆论的力量对改善隔代教育问题来说不容小觑,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要鼓励编写和出版祖辈家长读物,增加隔代教育的广播、电视节目,以满足祖辈家长这一广大人群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隔代教育的指导网络,多宣传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结合好的典型。
5.结语
隔代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从家长的角度、祖辈的角度和社会舆论的角度出发,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幼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善,使我们的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钱玲玲.关于现代家庭如何跳出隔代教育困境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9(10)
一、隔代家庭的概念和背景
(1)隔代家庭概念:由三代以上人组成,中间有断代的家庭,如有祖孙组成的家庭。中国的隔代家庭有着其特殊性、时代性,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祖孙二代共同生活的家庭。
(2)中国隔代家庭产生的背景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这过程中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而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的单独迁移,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独自生活。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就组成了现中国农村主要的家庭结构———隔代家庭。
本文将分别对隔代家庭中的老人健康和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以分析,认为隔代家庭并不是未来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趋势,而应该有效地解决其存在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是父母将其单独留在农村老家,跟家里的留守成员共同生活。农民进城务工都生活在城市的底层,他们没有额外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因此把小孩留在农村是众多农民工唯一选择。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和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⑴家长的监管不力,对教育持放任态度,溺爱多过于教育。父母外出务工产生了对孩子的愧疚,期望通过物质来弥补,结果让孩子变得娇蛮纵横,让留守家长管理起来更不得力;留守家长也不断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孩子从小就放纵在管教之外。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农村的祖父母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甚至是文盲,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都没能让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持已足够的重视。⑵学校管理滞后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留守儿童所处的阶段是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差的时候;而学校留守儿童较多、教师有限,也不能及时关心和帮助他们;导致很多儿童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课光顾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健全人格发展和正确人生观的树立。⑶忽略孩子的心理发展。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家庭成员间缺少交流,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成长和学业状况知之甚少。并且文化水平不高、身体精力条件不大好的祖辈,更无力顾及孙辈的心理成长。这种情况下孩子个性常常固执和孤僻,缺少关爱他人、热爱集体等意识。
三、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
由于经济压力和传统生活观念,大多数的老人只能选择继续留在农村。子女不在身边,还得照顾孙子的起居生活,因此对留守老人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都将产生明显影响。⑴留守老人的生理健康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大多数农村老人的生活都是通过子女供给,虽然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仍增大了老人生活压力。这样老人不仅要干农活,还得照顾孩子因此无暇顾及自己身体;老人的年龄在逐年增大,子女的外出挣钱的同时也增大了老人的身体负担。⑵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子女间交流甚少,让大部分老人都倍感孤寂,也缺乏家庭的温暖。每天繁忙的生活,还得操心孙子,虽然孙子的陪伴让老人心理有了慰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让他们既干农活又照顾孙子,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少了子女的关心和再次经历抚养的过程,加重了老人心理负担。
【关键词】留守学生 隔代教育 问题及建议
一、调查目的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家庭之痒、教育之难和社会之痛,留守学生隔代教育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2010年,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逾八成隔代或临时监护。我们从山区中小学参加家长会人员中,很清楚地看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他们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个性发展、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多,较父母在家的学生难以管理。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隔代教育问题现状,探讨问题根源,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法
课题组选取了贵州省遵义市、六盘水市,浙江省泰顺县山区的学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在27所学校的支持配合下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期间走访了12个家庭,个别访谈18人次,两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问题差异性不明显。
三、调查结果
1.留守学生占在校生比例
表1 留守学生占在校生比例
调查表明,贵州与浙江两省山区的留守学生的比例接近,都占在校学生20%左右,具体情况见表1。
2.留守学生的监护情况
表2 留守学生的监护情况
调查表明,两地留守学生父母在外地,由(外)祖父母监管的最多,占半数以上,孩子的生活全由老人负责,具体情况见表2。
3.隔代监护的客观原因
表3 隔代监护的客观原因
调查表明,留守学生因为在城里高昂的学费和有关歧视问题,很多家长外出不愿意带着儿女一起颠沛流离,他们更多的留在山区就读,成为留守学生,具体情况见表3。
4.隔代监护的生活情况
表4 隔代监护的生活情况
调查表明,由于隔代教育的主客体――祖辈与孙辈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或亲缘关系,使得祖辈对孙辈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采取溺爱的方式,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具体情况见表4。
5.隔代监护的学习情况
表5 隔代监护的学习情况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学生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学习不用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司空见惯,成绩较差,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具体情况见表5。
6.隔代监护的沟通情况
表6 隔代监护的沟通情况
调查表明,祖辈间的代沟使留守学生缺少有效的交流,尽管祖辈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们心里有话,受了委屈却不愿和他们的祖辈讲,具体情况见表6。
个案访谈:在走访中,有一位小学五年级顽劣不驯的学生,我们在与其家长通话时,他妈妈说孩子不但上课捣乱常被班主任告状,还乱花钱,每天在校门口小商店就花掉30多元钱。她分析说儿子被他奶奶宠坏了,她叫奶奶不要乱给儿子零花钱,但奶奶还是对孙子有求必应,孙子有不对的地方,奶奶也是宽容甚至放任。由于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失去了必要的教育。
结合对两地的调查、走访家庭和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许多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变成放任、溺爱、问题儿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成绩较差;(2)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感情较脆弱,性格倔强;(3)集体观念淡薄,易受不良影响;(4)行为控制力、卫生习惯等普遍较差。
四、原因分析
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与祖父母隔代重养不重教有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观念上重养轻育,迁就溺爱
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缺少爱心与进取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父母思想观念陈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只养不教,甚至纵容护短,过分保护和溺爱,扼制了儿童独立能力和反省意识,增加依赖性,变得更娇气,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在生活上以物质满足替代教育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的生活需要扩大了,祖父母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一味的满足,以为这样就是对教育的重视,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接受挫折的能力。
3.在学习上无法指导,放任自流
隔代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低,很多是文盲或半文盲,教育能力缺乏,不能介入学习,关心仅停留在吃饱、穿暖层面上,无法实施正确的引导、督促、帮助和教育,致使出现成绩下滑和其他问题。
4.在方法上包揽家务,失去锻炼
祖父母由于无力管好孙辈,怕他们受苦,生活上的事都包办代替,不让做一点家务劳动,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缺乏责任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失去锻炼的时机。
综上可见,隔代教育的祖辈对孙辈是宽容有余,约束不足;溺爱有余,严格不足;包办有余,能力训练不足。过分保护、过分迁就,助长了孩子依赖、懒惰、自私、任性、独占、霸道的不良品性。“经验教育”成为阻碍孩子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给孩子的社会化带来不利因素,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形成。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负功能影响。
五、对策思考
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弊多利少是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加强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已成为解决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要让他们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1.政策方面
一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使外来人口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1]二是各地政府应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人在当地就业。三要加强山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措施之一。
2.学校方面
构建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监护网络。一是开办隔代家长学校,把“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来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二是教师可以采取结对方式,积极履行“家长人”的角色,对留守学生进行一帮一、家庭式的关爱。
3.家庭方面
构建以父母亲属为主的家庭监护网络。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祖辈及时与老师联系,了解情况,注意多观察孩子,多交流沟通,多向孩子的父母反映孩子的情况,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4.村居方面
构建以党政组织为主体的村居监护网络。一是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与关怀制度。成立监管关怀小组,对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定期与监护人、家长沟通和交流。二是建立留守学生托管制度。组织受过一定教育的成年人或离退休的老教师,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青少年。
5.社会方面
构建以群团为主的社会呵护网络。留守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仅靠家庭、学校或政府还不够,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留守学生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指导,给予留守学生生活关怀、心理咨询、教育辅导。
(1)指导内容上,一是如何解决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地位与关系,二是如何处理好父辈与祖辈的合理分工与合作,三是祖辈如何处理好对孙辈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2)活动形式上,举行如家长开放日、接待日等活动,开设家教咨询台,在教师的指导下,祖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沟通,消除隔阂,缩小代沟。
(3)指导手段上,从简单的听讲座开家长会,向电视、电话、图书、报纸、杂志、多媒体等手段转变,让家长能便捷快速地获取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信息。
总之,如何让祖辈在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的同时,学习教育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让祖辈对孩子宽严相济、张弛有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祖辈要给自己定好位,既不越位,也不做摆设,应做好亲子之爱的剂。另外,要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注:本文系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山区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的部分成果,批准号EGA100397。】
(作者单位:郑挺谊,温州泰顺七中,浙江 泰顺,325506;李华、张光明,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550001)
关键词 共同抚养 隔代抚养 亲子依恋
中图分类号:B84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在忙于自己事业的同时,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独立地抚养子女,而越来越多的(外)祖父母基于种种因素也参与了对孙辈的抚养。在北京,大约有70%的祖辈参与教育、抚养孩子;在上海,近一半以上的小孩都是交由祖辈进行教育、抚养的;在广州,祖辈参与带养的比率达到52%以上,除此之外,完全由祖辈进行抚养的孩子约为28%左右。因此,这种由父母抚养与祖父母隔代抚养组成的共同抚养模式将会长期存在。
1概述
1.1依恋
英国心理学家Bowlby认为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结,表达了个体寻求亲近并接触特定对象的倾向。良好的依恋,不但给婴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堡垒,使其能放心的与他人互动,还有助于婴幼儿自信及自我概念的发展,增进幼儿对他人的信任,同时促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已有研究证实,父母是影响幼儿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共同抚养作为一种特殊的抚养方式也会影响幼儿安全依恋的形成和建立,进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1.2共同抚养模式
伍新春(2009)的研究中指出:当今幼儿家庭抚养形式主要可分为父母抚养、隔代抚养与共同抚养三类。结合以往的研究可将共同抚养模式归纳为三种情况:
(1)以父母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
(2)以隔代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
(3)无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
2共同抚养模式下的亲子依恋特点
2.1以父母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下的亲子依恋特点
以父母抚养为主导、(外)祖父母偶尔辅助照顾的共同抚养模式是种最优化的共同抚养模式,也是被专家学者广为推崇的共同抚养模式。因为幼儿特别需要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依恋情感,这是幼儿建立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
2.2以隔代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下的亲子依恋特点
以隔代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主要是父母由于经济压力或重组家庭等因素不能承担主要抚养的责任,而由(外)祖父作为主要抚养者的一种抚养模式。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比较普遍,因经济条件、户口因素等限制,多数进城务工农民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由(外)祖父母进行抚育、教养。有研究表明:当(外)祖父母成为孙子女的抚养人时,子女与父母亲的依恋关系会潜在的发生瓦解。李亚妮(2010)的研究也指出:隔代抚养会导致亲子亲密度较低、亲子双方信任不足,亲子沟通次数少、内容单一,亲子冲突多发的不良后果。
整体看来,以隔代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下亲子依恋关系并不十分乐观。但也有研究表明,在隔代抚养的家庭中,如果(外)祖父母能够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理解、安全感和自信心,能够耐心、清楚地解释幼儿提出的问题,幼儿安全型的情感依恋便不亚于一般幼儿。
2.3无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下的亲子依恋特点
无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常常出现在三代人共同居住的家庭中,在这种模式下,父母和(外)祖父都是抚养幼儿的主要力量,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父母和(外)祖父都对幼儿给予关照和爱护,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可以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关爱,从而有利于幼儿培养积极的情感。
3建议
共同抚养模式下对幼儿的合理教育,最好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父母和(外)祖父要经常沟通,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避免孩子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中无所适从;其次,父母和(外)祖父在生活中要和谐相处,当意见不一致时要私下协商处理;最后,要以孩子为中心,加强三代人之间的互动,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01(1):71-79.
[2] Egeland B,Farber E A.Infant-mother attachment:Factors related to 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ver time [J].Child Development,1984,55(3):753-771.
[3] 伍新春.隔代抚养与共亲职教育[C].第一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2009-11-28.
[4] 陈丽欣,翁福元,许维素,等.我国隔代教养家庭现况之分析(上)[J].成人教育通讯,2000(2):3740.
[5] Julie Poehlmann.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on grandparents raising their very young grandchildren: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and research[J].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3,24(2):149-l73.
【关键词】隔代教育 幼儿 个性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4-02
引言
对于年轻的家长来说,年纪较大的长辈在教导孩子方面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因此很多年轻的家长为了上外地打工,经常将自己的幼儿交给家里的长辈抚养和教养。这种抚养方式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从客观角度来看,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两面性:第一,其可以更好的抚养幼儿成长;第二,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个性。下面就这两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1.隔代教育的正面影响分析
隔代教育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隔代教育对老人带来的意义。现代化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形式也开始出现变化。现代年轻人通常选择在外地进行工作以养家,这就导致我国出现许多留守老人[1]。这些长辈常年肚子一人在家乡,对亲情十分渴望,因此。隔代教育可以弥补老人对亲情的渴望;第二,隔代教育对年轻家长带来的便利。经济的发展、物价和房价的上涨以及对幼儿的抚养均要求年轻的家长需要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是在工作的同时,年轻家长也会担忧幼儿教育和抚养的问题。隔代教育正好可以解决年轻家长的顾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隔代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好处。老人在抚养幼儿这方面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由老人抚养幼儿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分析
2.1 隔代教育让幼儿个性更加自私和任性
隔代教育一般均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对幼儿进行照看。长辈们对于小辈的疼爱虽然能够保证幼儿健康的身体发展,但是在个性养成上却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2]。老人对幼儿的疼爱通常均会带着无限的溺爱之情,这种溺爱的隔代教育方式是老人对幼儿“爱”的表达,但是也是养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破坏幼儿良好个性的主要形式。在我国,许多三代家庭子女均是独生子或者独生女。这就导致我国年轻的家长和祖辈家长在对幼儿的关爱方面出现偏差,总希望将幼儿放在中心的位置,任何事情均无条件迁就幼儿。这种教育方式自然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个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经常哄幼儿吃饭、写字,而且通常采用的是物质奖励的形式。久而久之,当幼儿发现自己通过“不吃饭”等形式对爷爷奶奶进行要挟时,幼儿的个性成长就已经存在了问题。
2.2隔代教育让幼儿缺乏独立性
隔代教育中爷爷奶奶对幼儿的照顾无微不至,这种照顾从幼儿还是婴儿开始,直到幼儿开始上小学[3]。长期的贴身照顾虽然让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但是由于过于依赖爷爷奶奶等人的照顾,幼儿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而这种坏习惯表现在幼儿的个性上就是独立性的缺失和依赖性的强化。换句话说,隔代教育中这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将会使小孩从小养成娇气的性别,不利于幼儿长远的发展。
许多老人在进行隔代教育中总认为“必要的”照顾是应该的,例如在幼儿还在上幼稚园期间需要给幼儿穿衣,觉得去幼儿园的路程遥远需要一路抱着走过去等等。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当教育形式使得幼儿难以离开家长,在学习、生活自理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落后于其他的幼儿。
2.3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养成
创新能力是现代化素质教育中重点提倡的培养能力,其不仅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智力发展,还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就业发展等。因此,从小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幼儿的智商和能力具有必要性[4]。然而,隔代教育中,由于爷爷奶奶们从小接受的传统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不同,其对幼儿的教育中必然也会渗透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思维理念等。道德观念是幼儿应该传承的,但是在传统思想理念方面则会束缚幼儿的长远发展。老人家的思想观念通常是保守而单一的,这种传统思想和现代化开放思想的碰撞是当代青年及其家长在诸多问题上经常出现的矛盾来源。而这种传统观念对老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并不是老人想改正就能够立刻改正的。因此,隔代教育中老人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会影响幼儿的思想观和思维的活跃性,导致幼儿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例如,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老人们会从小禁止小孩玩泥巴、玩沙堆等。这种做法实质上就限制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发展。
2.4隔代教育让幼儿丧失动手能力
劳动是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主要形式,但是许多老人因为心疼幼儿经常会选择不让幼儿进行劳动。这种教育方式与亲子教育不同[5]。亲子教育中家长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多的考虑教育形式对幼儿未来个性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老人在这方面思考的较少,更多的是依靠本能的对幼儿进行爱护,最终使得孩子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娇娇女”或者“小王子”,不利于幼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指的是由爷爷奶奶等祖辈对幼儿进行抚养的家庭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一般均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协调老人、年轻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这是隔代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隔代教育却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隔代教育让幼儿个性更加自私和任性、让幼儿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养成以及会让幼儿丧失动手能力。因此,在隔代教育中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其优势和弊端,重点发挥其优势,改善其弊端,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锋. 浅谈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21-124.
[2]刘云,张果. “5.12”震后再生育背景下“类似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以“5.12”重灾区调查为例[J]. 西北人口,2015,04:123-128.
[3]赖运成,陈丽,叶一舵. 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测量和影响因素[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5:19-24.
一、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学习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自己不能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一些定力比较强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好,放学后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比较优异。比如调查中一些学生会说到“上学很没有意思,我考试考好了,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就是打电话给他们说他们也不关心,要不就是简单一句很好。”“我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父母打工不容易,我在家里要好好学习。”
2.心理亚健康,亲子情感缺失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愉悦的亲子互动,可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注,没有倾诉的对象,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和心理困惑不知道向谁倾诉,长期的压抑导致自闭心理严重,在与人交往中很难打开心扉,有着很强烈的自卑感。
3.生活上缺乏安全保障
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交接的“灰色”地带,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安全隐患,容易引起安全事故,调查中发现每年都有农村留守儿童夏季溺水或者冬天滑冰落水等危险事件曝光。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亲子教育缺失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爱,特别是父爱母爱。父母远离家乡,逢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平时通过电话联系,大多是问一下“身体好吗?”、“考试考了几分?”等情况,根本不会同孩子谈心,更不必说帮助孩子解决思想、学习上的困难了。孩子得不到父母亲的关怀,听不到父母的心声,得不到父母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没有父母积极鼓励他们进步,他们会产生低落、孤独、失望等情绪,甚至变得敏感、易怒。慢慢地,他们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个性和心理也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2.学校教育不力
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在多数乡镇学校中,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更为严重的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帮助。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得不到有效的监控和及时的解决。
3.社会教育不完善
留守儿童的成长,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关的责任。但是目前还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同时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迪厅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更容易误入歧途,发生越轨行为,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父母和隔代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履行自己的教育义务
家长在努力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同时,要尽量缩短外出时间,经常和孩子及学校保持联系。研究显示,联系频率为每月三次以上的隔代监护儿童成绩自我评价为良好的比例高于联系频率为每月三次以下的隔代监护儿童。同时,家长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改善与子女的交流方式,克服物质补偿的心理,多留意孩子的心理发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直接监管者的祖辈要适时改变教育观念,用缓和开放的态度和儿童进行平等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及心理状况。研究表明,隔代监护人良好的个性特征,对提升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
2.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对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学校是最具行动力的场所,因此,学校能做的事情很多。第一,学校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有学者提出,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利用学校教育系统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手段,是学校教育功能的延伸。寄宿制学校能有利避免隔代教育儿童回家后的孤独感,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形成良好个性。同时,配备合格的生活老师,教给他们大量的生活技巧和生活常识,也能改善儿童社会化问题。第二,学校可以利用相对长一些的节假日,对家长进行儿童教育方式的专门培训,引导家长对儿童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教。第三,学校要在校本课程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要求每班每周上一到两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以矫正出现心理偏差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第四,学校要增加校园运动设施的配备,丰富儿童的校园生活,经常组织各种才艺展示,培养儿童热爱生活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变评价方式,对学困儿童做到一视同仁。
3.政府应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帮扶
在小学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为助力、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共同体或合作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分享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前提是二者必须观念统一,行动一致,在各方面紧密配合,施以教育行动和决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提供帮助。使学校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必要引导,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校合作涉及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家长要做到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有义务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为其提供方法指导。信息时代交流沟通渠道多元化,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形式与家长有效沟通。
1.家长会一般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家长会。学校和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反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行为表现等。家长也可与老师个别交流沟通,找准适合的教育方法。
2.家长学校针对家长的教育需要,可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是提高家教水平和素质的良好途径。
3.家访家访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深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4.网络或电话交流在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沟通交流,省时省力,经济高效。
5.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详细反馈学生近期的表现和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家长配合的建议等。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联系卡便于保存,是家校真诚交流的较好方式,能提高互动的成效。
二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
家庭教育内涵丰富,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教育动机良好,因为缺少教育经验和教育技巧而效果平平,甚至是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联系时,注重对其教育方法的指导,与家长探讨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提出合适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对症下药。要利用好家长会的时间,针对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孩子等。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引导与教育。也可以邀请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得当、教育效果较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起到启发及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家教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使学校教育实现和谐发展。
三家校合作时要采取尊重原则
家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文化素质多元化,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具体经历也不一样。学校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持有尊重、真诚的态度,一切为孩子健康成长着眼。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使家长乐于接受意见,有效配合。
四学校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