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范文

企业经营相关法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相关法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经营相关法律

第1篇: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范文

本文通过对企业法律风险的阐述,分析了企业经营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企业进行经营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如何建立完善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议。

一、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特点和功能

1.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特点

(1)企业法律事务与国家法律关系密切。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针,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细胞,也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让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各经济主体相互平等基础上的,而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纠纷主要依靠法律进行调整和救济,企业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法律进行维护。

(2)企业法律事务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企业除了在经济、民事纠纷中涉及相关法律问题外,在企业制定规章制度、进行劳动人事管理、税务处理等时也会涉及相关法律问题。

(3)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体现的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防止和解决法律冲突,但是,不享有任何的执法权利。

(4)企业法律事务工作是以预防为主,目的在于避免法律纠纷,切不能本末倒置,将解决、处理纠纷作为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目标。

(5)虽然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不属于企业经营中的主要工作,不过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所以从事企业法律事业的工作人员需要一专多能。

2.企业经营法律事务工作的功能

(1)法律风险的预防功能。此为企业经营法律事务工作最主要的功能。企业领导在对企业经营进行决策时,法律事务工作人员通过对决策的分析,可从法律方面向领导提供相应的法律意见。在企业日常经营中,法律事务工作人员通过对经济合同和相关文书的起草、审查,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法律疑问进行解答等,使企业依法进行经营,预防法律漏洞,避免企业经济损失。

(2)经营损失的挽救功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合理利益受到侵害时,法律手段作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对企业间产生的纠纷进行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一系列活动。

(3)法律意识的宣传功能。除了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对外纠纷,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人员也承担着员工法律咨询解答的重任。相关法律常识的宣传能提高企业职工的法律意识,使职工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并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企业经营法律风险概述

1.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

2004年5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在此办法中首次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了定义。“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由企业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导致的、与企业所期待达到的目标相违背并将损害其合法权益的、一种发生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2.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

(1)企业法律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的关联性。当企业遇到财务风险、战略风险后,将导致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时风险就以法律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看出,它们之间是一种可转化的关系。

(2)企业法律风险的广泛性。每一个企业都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主体,都受到相关法律的制约。因此,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做是法律行为,企业在运营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法律风险。

(3)企业法律风险结果的强制性。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后果因各企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过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后果归结起来分为三大部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企业的经营活动如果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的履行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所以,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后果具有强制性。

三、企业经营中法律风险的产生及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1.企业经营法律风险分析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涉及诸多方面的,下面从合同管理、筹建项目、知识产权保护等三个重要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1)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活动的基础是合同。合同的法律风险是指在合同签订、履行、终止以及追究违约责任的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不能如约履行义务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合同签订过程的法律风险;合同履行的法律风险;交易主体资格的法律风险等方面。

(2)筹建项目的法律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加。因此,企业依法进行项目建设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企业项目筹建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大。常见的法律风险包括项目行政许可风险、投资风险等。

(3)知识产权保护风险。随着国家出台的法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大,也引导着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知识产权的纠纷往往不仅给企业带来现实的经济损失,而且还给企业带来远超过经济损失的企业无形资产的损失。所以,对公司自有知识产权的管理成为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一件大事。

2.企业经营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管理的缺陷。企业管理的有效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现实生产经营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制度缺陷。企业制度的制订和执行的不规范,都有可能使企业的法律风险产生。

(2)市场竞争的内因。市场经济刺激着每一个市场主体生产竞争,企业为了谋求发展空间,会采取一切手段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以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因此在严峻的竞争中,企业容易陷入对手的法律陷阱当中。

(3)企业内部的风险。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企业中的所有决策都是由人来制定和执行的,而人都是有私心的,但凡在作出决定的时候,都会因为私心而作出对于自己有利的选择,这就有可能让企业承担起更大的法律风险。

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及建议

1.从观念上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法律事务意识

企业法律事务贯彻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我们要树立起正确的法律风险意识,坚持事先防范与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观念。预防风险不能单靠事后的补救,事前做好防范工作才能使企业管理走上正常的轨道。

2.协调法律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法律部门与企业其他各部门常常会出现对立的情况,法律部门注重规范各部门的行事规范,侧重于发现其存在的法律风险,但这样会影响其他部门工作的效率。因此,企业必须注意法律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提高其他各部门对法律部门的认知,引导整个企业建立起有序的决策机制。

3.避免管理人员的独断专行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君权思想。管理层可以独立地作出决定,无论这种决定是否有利于公司的经营发展。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注意其权力为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同样,我们也可以运用企业这一特点,从企业高层着手,为企业管理的法律工作保驾护航,高层的意志在中国往往是工作成败的关键。

第2篇: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范文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经济利益;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5日

一、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及意义

(一)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概念。企业期末计价时,若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变现净值,则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在会计核算中则表现为资产的减少与费用、损失或支出的增加。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这种不能实现的未来经济利益成为资产减值的主要来源,而科学的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也成为了经济实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世界会计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当前通行的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资产减值作如下定义: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就是企业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分的差额数据。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当前通行的会计制度则把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为主要强调点,重点关注认为企业会计资产减值为即便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亦有可能发生的损失。

(二)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经营的意义。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企业所面对的经营风险也在日益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价值随着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随之不确定性日益增大。市场经营企业的固定及无形资产、乃至商誉等长期资产的风险也在日益的增大。与此同时,当前的市场经济也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赋予了企业较多职业判断的权限,在操作上形成了较大的灵活性,企业可以从中寻找利润操纵空间。会计资产减值已经不仅只是报表项目中的一个小项,而是已经成为了企业在经营中出现诸多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

受到诸如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广泛存在着诸多与世界通行会计准则相左之处,如高估资产价值等。企业可以通过确认资产价值来将历史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加以消化提高资产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合理减少税款并增加积累,进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并提升对企业赢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信心。

二、我国“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准备”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投资活动也日益成为企业极为普遍和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适当地对外进行投资,对于企业合理利用资金、提高资金收益率、连接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进行企业新的经营方向的探索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从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原来的非流通股按政策规定和承诺,开始逐步取得上市流通资格后,股权投资的赚钱效应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其条件许可的时候,会参与各种目的的投资。作为投资决策支持信息的会计信息已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它的可理解性和有用性关系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特别是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投资活动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中较为复杂难懂的部分,由于存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个内在机理几乎完全不同的核算方法,对这两种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两种方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等会导致对同一经济活动在会计信息上反映的数额差距极大;另一方面,股权投资的资产是以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计价,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产状况。

在国内当前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资产减值准备已经被众多企业视为经营活动盈余管理的首要的金融财务手段。尤其是上市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大肆操纵企业经营利润更是比比皆是,这种所谓“财技”已经成为了诸多企业经营中所广泛应用的金融方法。虽然资产减值准备比虚构交易事项而言相对性质恶劣程度较轻,但是正因为如此,其更加具有欺骗性,可极大误导相关利益主体投资的正确性。具体而言,我国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现状表现如下:

(一)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可执行性差且不够完善。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可执行性差,首先表现在确认与计量难度大,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有一定的难度。其次,计提被滥用成为企业经营中操纵赢利的重要方法。企业利用“计提准备”操纵盈余的方式主要有:一是集中在某一年巨额计提减值准备,造成当年巨亏,来年可轻装上阵,不提或少提准备,为利润增长埋下伏笔;二是往年先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以调控盈余;三是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

(二)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其所计提的准备也会不同。比如,在计提坏账准备时,有些企业采用账龄分析法,有些企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法,有些企业采用销售额百分比法,即使对于相同的期末应收款项余额,不同的方法计提的坏账准备差异是比较大的。因此,企业可通过对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进行利润操纵。

(三)可变现净值与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而贴现率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且缺乏制约手段,致使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

三、资产减值准备的完善措施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计提实施资产减值准备虽然有了新会计准则作了诸多限制,但是受到不能过死的限制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仍留有许多漏洞可钻。如,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才能对部分资产减值进行不完全冲回等,但是新的会计准则处于企业正常经营的考虑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企业的存货和长短期投资等减值准备是否能够冲回,这也不得已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主通道留下了一条缝隙。

(一)规范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和方法。我国的会计制度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在会计制度的调整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因此,政府在制定准则时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标准,形成统一规定,从而有利于今后我国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

(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与同步,健全市场经济机制。由于当前我国的价格市场和信息市场尚未完善,从而导致计提工作不仅缺乏衡量标准,也缺乏制约手段。因此,必须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健全市场经济机制,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依据才能体现会计核算公允性和客观性。

(三)健全和完善相关企业经营及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当下,部分企业由于过度强调金融应用而忽略了正常营活动,纯粹依靠财技操纵会计报表虚报盈利而使得企业诚信度和会计信誉遭受重创。由于相关法律相对于会计制度成熟的国家而言不够健全,触犯法律的成本相对较低,这样使得国内企业将资产减值准备滥用化。所以,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关企业经营及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经营主体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提高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并且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使得我国的企业经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慧莉.资产减值会计的原理与经济实务分析[J].现代商业,2010.30.

第3篇: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范文

加强企业法制建设,规避经营风险,必须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律素质。这直接关系到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水平。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立于不败之地,不单需要加强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更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律作为保障。实践证明,有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法律素质相对较高,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从而有效避免甚至挽回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而有些企业经营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防范风险意识,导致企业长期陷入法律纠纷甚至诉讼之中,严重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好坏,不仅要看其是否具有现代的、发展的企业经营理念,还要看其自身是否具备较高的的法律素质。只有两者兼顾,才能为依法经营管理企业提供前提和基础。

二、要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企业法制建设,从而实现依法治企、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不流失。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着形式多样的法律风险,在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建设。一是要想企业平稳地“走出去”,必须先开展法律评估、论证、把关,做到“企业要走出去,先要法律走进来”。二是企业的改制重组,必须要切实把好法律关口,使企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企业改革,同时,根据《劳动合同法》及其它相关规定做好人员分流、劳动合同的协议解除、人员内部退养等各方面的改革工作。三是企业的自主创新,必须依法加强自有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依法解决企业经营、合资合作、人才流动等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流失问题。四是加大对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力度,建立考核办法,严肃追究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损失人员的责任。当前,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就必须抓住关键点,努力形成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由企业经营管理层主导、法律事务部门牵头、各个业务部门和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切实保障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有效运转。

三、要加强和重视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员队伍建设

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合作与竞争。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改革发展、经营管理等需要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强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加强建章立制、合同审核、纠纷处理等传统法律业务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事前为主、以预防为主、以管理为主的企业防范风险理念,把工作重点由单纯解决法律事务纠纷向介入决策转变,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转变,充分发挥好预防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凡涉及到企业对内对外经营管理、依法治理的领域,诸如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企业重大投融资、资产处置、股权转让、兼并破产、重要合同谈判以及规章制度建设等,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员要主动介入,深入进行法律分析并提供全面科学的法律意见,为企业日常决策当好参谋助手。要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和企业法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根据形势需要和岗位要求,不断更新知识,及时储备相关法律等知识,为本企业提供全面的、深度的法律服务,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要切实保障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员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有效地履行职责。要吸引越来越多的法律专业人才加入到企业法律队伍中来,重视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各企业还应当建立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员业务培训制度,提高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

四、要建立健全企业法制建设考核激励机制

第4篇: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范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审计实务

1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概念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设计风险作为依据,将企业的经营风险作为立足点,对企业即将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的审计模式,在审计过程中可利用战略管控剖析工具,对高风险领域进行分析,通过审计的决策、监督作用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由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发展而来,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环节中的弱点,并寻找形成这些弱点的原因,围绕这些存在弱点的环节扩大审计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的优点是可以缩小设计的范围,简化审计的流程。在这种内部控制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审计风险方面的问题,将内部控制测试报告与风险设计报告结合起来,对重大错误以及舞弊现象进行如实报告,达到通过审计工作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目的。

2应用风险审计模式的优势

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有效提升审计效率,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风险导向审计主要采用“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战略以及存在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利用实质性测验以及控制测验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最后通过提高审计效率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合理性的职业怀疑,这种职业怀疑不仅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徇私舞弊现象、管理层诚信做出客观的评价,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合理应用风险评估,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效率。

3风险导向模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风险导向审计之中,内部控制制度是注册会计师用来分析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在专业的审计单位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具审计报告,但是有些注册会计师为满足自身的利益,会出具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审计意见报告,这样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管理层只能高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现象,这样就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审计人员为出具更加准确的审计报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控制实验,往往在花费时间之后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管理层的原因,使审计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1]。

3.2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审计工作我国已经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在实务审计应用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法律不配套、操作性能差、意图不明、法律条框之间相互冲突等等。法律法规首先强调的是行政责任,然后刑事责任,最后才是民事责任,这就导致民事责任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可操作性比较差。例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责任不清,在赔偿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风险。另外,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很多责任的划分比较笼统,这样审计人员有了钻漏洞的机会,不能认真对待审计工作,当法律法规风险较小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这样审计人员不仅会在审计工作中抱有消极的态度,甚至对企业中的违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3风险导向审计成本较高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经济成本对审计人员进行培养,不论是知识、流程的培训,还是聘请更多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高级注册会计师的加入,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另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需要对企业的固有风险以及控制风险进行风险评估,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大量资料进行收集,并根据资料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时间成本。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并安装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工作中的资金成本,但在审计内容多而得不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减少对企业审计的实施步骤,提高内部审计风险[2]。

3.4缺少软件设施和信息资料库

在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获取企业经营情况、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信息,这就需要很多针对具有不同风险的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审计软件,但是我国在审计软件开发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另外,由于数据库性能较弱,对于数据的积累有限,导致很多审计需要的信息储存量较少,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效率不高。缺少软件设施和数据库资料更新不及时导致企业的运行状况不能被很好地反映出来,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

4在审计实务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

4.1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用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有充分的了解,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发展环境,既包括企业的整体结构,还包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外部风险,进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审计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讨论,并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对企业的重要场所进行查看,并对董事会记录、备忘录、企业手册、相关行业信息等企业一系列活动信息进行查看,同时还要结合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所处环境有所了解,对财务报表层次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也要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等信息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从而明确审计实务应该关注的重点领域。其次,审计人员要根据企业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确定实质性测试范围,进而及时发现企业在运行之中的风险。最后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并灵活运用审计时间,通过这些办法降低审计风险。

4.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使审计实务具有更多可行性,而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审计风险责任,提升其法律风险意识,提高审计效率。首先,国家相关单位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尤其是在民事赔偿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的职责,从而加大审计行业的社会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其次,对审计规范体系进行完善,改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方法,使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有更多方案可以选择,而且可以使其在审计工作中有规范性、原则性更强的技术指导,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工作。最后,对于大型企业、财政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而言,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解决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参考,使其成为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时详细的参考依据。

4.3降低审计成本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经济成本,如何降低审计成本是审计实务中关注的主要问题。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审计成本:首先企业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将企业经营模式、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等生产信息储存在信息库之中,以便审计人员可以快速地进行审计工作,减少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其次,各个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水平,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成本。最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开发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可以从审计角度对企业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财务制度等等,这样企业在认识到审计人员建议重要性之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计费用,并相应地降低审计成本,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发展。

4.4加强软件设施以及信息库的建设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及经营中面对的风险加强软件设施的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对审计软件进行开发,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供便利。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信息库的建设,从而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多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这就要事务所加强对企业的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收集,并根据不同的类型、行业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同合作成立一个数据信息平台,实现风险导向审计工作走向大数据时代。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满足在审计工作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有效地提升审计效率,降低企业运行风险。

5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提高审计效率、降低企业运行风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企业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要积极为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创造条件,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审计成本以及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等等,实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夏诗筠.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7):109-112.

第5篇: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范文

可以想见的是,每次事件所涉项目的众多利益相关方中,作为始作俑者的当事企业是最为切身利益者。如果项目被否定,如什邡的钼铜项目,或项目被迁建,如厦门的PX项目,抑或是项目被延迟等等,对企业来讲,他们将面临的要或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要或是品牌声誉风险,更有甚者还会导致公司的经营被动或战略失败。损失和风险既然已经不可避免,那么企业又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一句话:做到真正的社会责任担当。

一是社会责任不止于法律责任。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停留在遵纪守法层面,认为企业只要合法地经营谋取企业利益就够了。殊不知,合规生产、合法运营并不等同于社会责任的担当,只是一个负责任企业所需恪守的法律责任基础。以厦门PX化工项目为例,从2004年国家批准立项到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开工建设,可以说该项目并不存在什么不合法律要求之处,但这却并不能保证项目按照公司的计划进行投资,迫于各方压力,最后只好迁建到其它地方重新开始。所以当今社会,企业仅仅守法经营,尽到法律责任是不够的。

二是对利益相关方的真正关切。这种关切不仅体现在对利益相关方现实诉求的充分尊重和及时回应,同时还应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和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企业从根本上做到主动尊重和保障利益相关方的根本利益。具体到企业进行项目投资来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仅要分析明显影响到的相关方,还要识别出潜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不仅要认识到它给社会带来的好处,还应特别评估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好的影响产生后,还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态度去回应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以及通过何种措施和手段去重点解决,以取得谅解和共识,这样才能避免投资和经营决策的风险,发挥公司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最大程度减少公司对相关方的负面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07年的厦门“PX事件”,还是月前的什邡事件,作为置身其中真正的切身利益者,企业对于事件的态度和声音,以及它们经过每次事件之后的改进,也是民众非常愿意看到的,而这恰好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第6篇: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范文

1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税收策划的特点

1.1 税收策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

在以前的财务管理活动中,主要看重研究所得税怎样影响现金流量。例如纳税人进行项目投资时,投资利润要在税后的条件下衡量,在项目分析和开始时,考虑相联系的税收减免,这将降低研究和开发项目上的税收开支,而这些增量现金流量可能会使原本亏损的项目变得收益大增。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会包含许多税种,所得税只是其中之一。税收策划的主要内容是与纳税有关的活动,与企业的财务决策、财务预测、财务分析和财务运算等步骤关系重大,它会研究与企业有关的征税活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等。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认真地考虑税收策划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如果想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适当地策划,就要建立在企业自身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的基础上,这样才有经济利益可图。

1.2 税收策划是在提前策划的

税收是分种类的、纳税对象也根据纳税性质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种类、税目和税率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有数额的限定,但是在纳税过程中可以缩减纳税。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者都必须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下进行经济活动,由于税收的政策不同,纳税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纳税对象上会有纳税数额的不同。企业不仅进行投资、筹资,也进行经营、核算等活动,在不同的经济活动中,纳税人和纳税对象是不同的,税收数目也随之不同,这样当企业进行投资和管理时,纳税人就可以以这些为依据,进行合理合法纳税。而且税收策划是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下,无论是税收额还是税率都要在相关规定的范围之内,而且企业的纳税义务确定之时就是企业相关经济活动开始之时。纳税是有一定的延后性的,以此来说,税收策划在提供企业经济决策时,是先要进行经济预测,再对所实施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再付诸实施到经济活动中的。

1.3 税收策划是一种合法行为

企业要进行经济活动,必须合法进行税收策划,在此之上,可以适当缩减纳税,但它区别于避税。如果从结果看,这两者都是合法的,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它们在现实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中实际进行策划时,采取的方法和研究的重点的所在都有差别;避税是纳税人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经过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征收方式中的一些不完美的规定,故意利用此方面的经营活动机会以便达到少交税款的目的,因此侧重采取专门的经济活动措施;实际生产经营中税收策划在策划企业的生产活动和财务活动时,注重的是研究企业的内在特征,必须在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下进行。避税是不可取的,只能给企业带来短期收益,随着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实施起来将会越来越艰难;但是税收策划对企业来说是一种长期策划,具有长远发展的意义。所以,税收策划在合法的前提下是一种有益的理财行为。

2 税收策划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在税收策划中,财务管理政策的选择的税收约束主要有:通过财务管理政策的选择,要实现递延纳税,获取资金时间价值的果效;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政策是缩减纳税,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通过对财务管理相关政策的筛选,最大限度地把握关于税收优惠的法律法规,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面通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几个特殊的财务管理政策的选择来探讨企业如何策划纳税,以期取得税后收益最大化。

2.1 怎样选择存货计价方法

计算实际成本时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后出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方法可供选择,前提是企业应根据实际发出的数量考量发出存货,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都有相关规定。税法规定在进行成本计价的核算时,发出的存货必须按企业经济活动实际已经发生的成本考量。企业的收益亏损情况、财务情况及税收情况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

2.2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在不是减免税期间,应首先考虑加速折旧法,提前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使所得税款延后缴纳,从而收获延缓纳税的收益,这就等于合法从国家收获了一笔无息贷款;在减免税期间,通过采用直线折旧法提取固定资产折旧,与加速折旧法相对来说,可以延迟折旧的提取,增加减免税的所得,享受最大限度的优惠。但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将用加速折旧获得的时间价值与非加速折旧取得的减免税利润进行比较后,再对折旧方法进行筛选,以保证税后收益最大化。

2.3 坏账准备和财产损失的计算方法的选择

对坏账的核算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两类,而备抵法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更符合财务管理原则的要求,与实际发生后在税前扣除相比较,计提准备金的方法,可以获得递延纳税的收益。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是坏账准备中的提取方式,在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中,采用余额百分比法和销货百分比法这两种方法计提坏账准备者较多,这两者都能用于计提坏账准备,以实现增大利润减小费用,实现缩减纳税的目的。如果准备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就应该考虑是否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而这种方法的采用会让坏账准备推迟确定。这样使利润得以提前确定,很好地利用了税收优惠政策。

2.4 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摊销方法的选择

实际利率法和直线法是两种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摊销方法。如果想让每期溢折价的摊销额都差不多,则宜采用直线法;如果想要每期期初账面价值乘以实际利率和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相等,则宜采用实际利率法。最终核算的应计利息会发生变动,是因为债券投资溢折价的分摊会引起债券账面价值的变动。每年的利息费用摊销额不同是因为在摊销方法的选择上有差别,当企业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时,就应该折价买进债券,使前几年的投资收益比采用直线法计算的投资收益少得多,从而实现递延纳税的目标;当企业选择直线法进行摊销时,就应该溢价买进债券,这样才能使更多的经济利润流入企业。

3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税收策划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扩大使我国的企业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日益发展壮大。在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如果想增加企业经济利润的流入,首先采用的会是减税的办法。而这种手段必须要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条件下开始,因此,税收策划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重视。从税收策划的基本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税收策划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最高目标。就税收策划自身来看,虽然它属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但是不仅是一种财务管理行为,而是与企业的经济活动相辅相成,和企业的高级理财活动的性质相同,包括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由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都要与企业的税收直接发生关系,因而,税收策划也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做好税收策划工作有着很重要而且实际的意义。税收策划与财务管理活动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而且对财务管理的影响重大,它的主要内容有:

3.1 税收策划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有益处

税收策划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非常重要,同时也对企业经营管理成果影响很大。企业财务活动离不开税收,只要涉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都与税收有关系,是财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时,需要对企业的资金用途进行合理统筹安排,同时又必须把合法纳税的因素考虑到范围内,对筹资的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化策划,这也是最合理最经济的统筹方法。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税后利益最大化才是企业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企业的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由纳税的部分决定的,也要考虑到税制对投资的影响。在进行生产经营时,企业决策是针对如生产规模、购销和成本费用等活动展开的,这些内容都会与纳税的问题相联系。同时,在企业的利润分配中,纳税也直接影响分配方式的选择、利润的处理方式和亏损弥补时间的安排等,所以,税收政策需要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和会计核算的方式来进行,这不仅要求企业的相关财务人员熟练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明确我国的财务制度和相关税务法律法规,从而能够更有力地进行税收策划工作,这也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必经之路。因此,企业财务人员的基本业务能力是必须要过关的,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3.2 税收策划能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企业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收策划的作用,通常都会对财务的管理工作进行严格地要求,一方面要建立起适合的财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对财务管理方法和工作流程、细节等进行严格地规范,这样也间接地达到了合理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目的。

3.3 税收策划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的税收策划既缩减了企业的纳税金额,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企业收支相对平衡的条件下,缩减了企业资金的流出量,就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从而加强了企业的资金使用量。

3.4 税收策划能使企业正确决定投资决策

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那么企业要在经营中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必不可少。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税收对企业的影响重大,所以得慎重考虑,通过对税收的策划,能够让企业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

3.5 税收策划能使经济利益最大化

税收策划的作用是延迟纳税的期限和提高企业纳税资金的使用时间,通过这样的手段,企业能够获得一笔资金来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这样就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要使税收策划顺利展开,就必须先做好财务策划。要想实现税收策划的可行性分析、成本认定和收益预测,就要做好财务管理策划。

4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及筹资策划顺利地进行,企业就要时常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并精心策划。经济活动时常是多样的复杂的,企业应纵观内外的环境情况,策划属于自己企业文化和背景的方案。

4.1 企业进行税收策划,要以经济原则为中心

企业进行税收策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合法减少纳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但是在进行税收策划的实际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策划成本和费用,因此企业必须对预期获得的收入和发生的成本进行比较,只有税收策划所带来的预期获得的收入大于其成本时,税收策划才有可行性,否则需放弃此策划方案。

4.2 企业进行税收策划,务必守法

税收策划是利用税收优惠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实现减少纳税,从而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它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与偷税、漏税、避税有明显的本质区别。所以企业每当进行税收策划时,必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让税收策划是合法的。

第7篇: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监督;内部;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加强会计内部监督,是提高企业会计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避免企业财务资金的流失,有著重要作用。

一、企业管理中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所谓会计监督,就是通过检查和分析原始凭证及各种财务指标,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处于规范化水平,保障企业各项财务及业务往来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确保企业效益得到有效保障。加强会计监督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活动有序开展,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在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贪污、资金挪用等不良现象,逃税、私设“小金库”等,使得企业及国家资财造成严重流失,此类现象屡禁不止,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党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成熟,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程度不够造成。因此,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翡翠有必要的。实际上会计内部监督是一种企业的自我约束行为,贯穿在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能够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都能够合法开展,确保财务收支等在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允许范围内开展。通过监督活动,加强对日常会计工作的核算及事前决策、事后分析的监督力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业务及管理水平,有效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国家及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

(一)审核和监督会计凭证、账簿等

企业会计内部监督,需要对会计凭证、账簿进行审核,检查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准确、完整等,同时根据会计法规要求,对原始凭证加强审核,对于存在的不合法的、不真实的、不完整的、不正确的原始凭证要坚决查处,从而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有效。

(二)对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监督

会计内部监督,另一个重要任务和职责就是加强对财务收支的检查和监督,依法形式监督职责,检查企业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合法、有效,符合相关法律规定,防止违法违纪现象的出现。在开展企业财务收支的审核监督过程中红,需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从而更好的控制财务收支状况,做好事前、事中管理,促进财务收支的有序开展;第二,及时检查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及时处理或退回,或者要求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正;第三,及时制止和纠正违反相关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避免这类收支纳入企业的财务收支中;第四,不予办理违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及会计制度的财务收支。

(三)开展财产清查,提高财产监督力度

企业会计内部监督在资产清查监督方面首先需要对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进行清查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进行实地盘点,核对账物账目,及时检查出入问题,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其次,要做好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工作,确保企业的现金流人和流出处于合理范围,要建立对企业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债权债务的清查核对制度。通过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理清企业的资产,确保各项财产处于安全和稳定运行,检查实存数与账面数的一致性,确保会计信息应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

市场千变万化,企业会计内部监督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时效性,从而能够及时的对企业的各种经营决策活动做到及时准确的监督和判断,及时找出企业问题所在,及时解决问题,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顺利开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获得进步。

三、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

(一)企业要重视会计内部监督

为了更好的抑制会计造假行为,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就需要认真重视和开展企业会计的内部监督活动,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标准制度及管理办法,为会计内部监督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二)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督约束力度

企业一方面要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增强紧迫感,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明确会计人员的具体职责及权限,使得职务与职责清晰明确;第二,在企业实施重大对外投资决策时,以及重大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及其他重要经济活动时,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监督,促进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确保经营活动稳定、安全开展;第三,要确保财产清查范围合理、科学,确保清查的程序科学、合理;第四,定期审查会计资料,确保审计方法和程序科学合理,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三)要明确会计的责任主体,提高企业管理者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企业管理者或者负责人是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自身要增强法律意识。第一,企业管理者或者负责人要认真学习《会计法》等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相关要求,认识到自身的法律责任,高度重视和规范会计行为符合相关规定和法律要求。第二,认真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分辨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有效管理会计行为,防范会计风险。

(四)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企业要做好内部会计监督工作,还需要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通过相关学习和培训等,不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会计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法律知识储备,在工作实践中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坚守会计职业道德。

总之,开展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凯文.对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4(01)

第8篇: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范文

在房地产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税收筹划作为一种理财活动主要指的就是,纳税人在是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了促使自身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而在开展的纳税事项安排,在系统的安排下促使自身的经济利益得到最大化。另外,企业管理者要注意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在合法范围内合理使用手段,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使企业能够和谐稳定的发展。

一、房地产企业中税收筹划的意义

在房地产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税收筹划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房地产企业对相关的各项财务进行决策之前,首先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税收筹划进行合理安排,促使其相关行为的规范性,对正确的决策进行制定,从而使房地产企业在整个投资以及运营的过程中拥有合理性、合法性,相关的财务活动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实现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对税收筹划的合理利用可以促使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精打细算,促使支出得到一定的解决,从而使浪费的情况从根本上得到减少。

另外,作为一项相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税收筹划在房地产企业中涉及到了生产经营、设立以及销售等各个相关环节。其中,就税收政策而言,其在一定的时间内拥有规范性、严密性以及适用性等特点,房地产企业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想要促使税收筹划相关方案得到实现,就需要在法理允许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经营管理进行促进和提高。因此,对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会计核算行为的规范,促使在财务核算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使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经营管理得到促进。

二、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1.从房地产企业营销手段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行和发展,我国在近几年联系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房价控制的政策,这就促使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混乱的局面让正在观望的消费者情绪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房产成交量不断降低的情况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列举了一些方案。

方案1:在企业经营促销的时候开展买房送车的活动,其中设定房子的定价为200万/套,汽车的价值为20万/辆。针对这一方案进行分析,如果客户买了一套房子就必须陪送一辆汽车,这样房地产企业的收入大致为180万元。

方案2:在企业经营促销的时候开展打折促销活动,其中设定房子的定价为200万/套,在活动期间购买就可以享受原价10%的优惠。针对这一方案进行分析,客户如果购买了一套房子,那么房地产企业的收入就是200×(1-10%)=180万元。

针对这两种方案进行分析,从销售的角度上来看,两个方案之间不存在差别,但是,如果从纳税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就存在了一定的差距。这两个方案通过对纳税的计算,方案1所需要缴纳的税款明显高于方案2,所以,在房地产企业实际经营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自身的利益还是客户的利益出发,都需要对方案2进行选择。

2.从房地产企业投资方式方面进行分析

房地产企业在实际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可以通过销售房屋的方式进行获取利润之外,还会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促使自身经济利益的提高以及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其中,房地产企业在开展投资决策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会对两种方法进行采用,其一就是房产投资联营的方式,相关的投资者可以参与投资利润的分红,进行风险的共同承担;其二就是房地产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以房产进行,只要其中固定的收入,不与其他的投资者进行联营风险的承担。针对这两种投资方式,我们一样可以通过相关的方案进行简要阐述。

方案3:已知某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资本注册的时候相关资金为2000万元,其中,企业办公大楼的价值大致为500万元,如果这家房地产企业想要对自身规模进行进一步的扩大,促使自身利润的增加,那么企业相关的管理高层就决定进行开展对外投资。针对以上的条件进行方分析,如果这个企业运用办公大楼进行投资活动的开展,那么每年的租金收入大致为600万元。针对这一情况单单从房产税的方面进行考虑,如果从共担风险的方式来看,该企业需要缴纳的房产税为:500×1.2%×(1-30%)=4.2(万元);而从不承担风险,只拿固定收入的方法进行分析,该企业所需要缴纳的阿房产税为:600%×12%=7.2(万元)。

通过对这两个方法的对比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不共同承担风险相较于共同承担风险来说,在税款的缴纳方面要多出30000元的差别,而从风险的角度而言,共同承担风险的方法的风险系数相对更高。因此,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为自身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第9篇: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范文

【关键词】经营管理;能力;有效途径;措施

引言

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一直都是电力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部分,尤其是近期随着电力企业与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全面升级,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帮助电力企业获得强大竞争力方面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帮助电力企业实现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是现今不想被“淘汰”的每一个电力企业的必修课。分析目前形势大致可发现,经营管理能力是国内大部分电力企业的短板,这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即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电力企业不思进取,不重视改革创新,未来必将陷入经营困境之中;而如果电力企业把握这次机遇,掌握市场形势,寻求突破点,努力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与时俱进。

1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着眼于大的方面,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适应新形势,电力企业加快强化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已成必然;而且,在市场方面,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变的激烈也给电力企业自身施加压力,如果电力企业继续固步自封、继续安于现状,那么必然会走向电力企业经营效益不好甚至电力企业倒闭的命运。因此,电力企业就应该充分了解电力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把眼光投向全面的市场经济,掌握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跟紧时代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机制,提升经营效率和管理能力。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电力企业更是背负着来自世界的巨大竞争压力,可谓机遇与挑战并齐。然而只要电力企业发展自身实力,不断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就能醋精电力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否则必定会受到各方面的巨大冲击,并被迫退到经济市场的边缘地带。所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2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现状

2.1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严重不足

加强对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必须要求电力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具有较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在电力企业的实际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掌握到更多与法律风险防范相关的知识,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和电力企业的经营行为。但是,正是由于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领导、管理人员过于看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而对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给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严重的法律风险隐患,限制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说,我国电力企业对于法律风险防范的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电力企业根本没有注意到法律风险问题,工作行为不够规范,导致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不断增大;②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部门人员对于当前的相关法律认识不清、解读不完全,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虽然有注意法律风险问题,但是却没有办法将工作到位,无法真正的避免法律风险的出现。

2.2合同管理不到位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法律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合同管理不到位。合同是约束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合同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法律风险指的是在合同签订、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和转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电力企业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环节没有制定严格管理和审查程序,容易造成合同条款不明确和法律漏洞,对电力企业的利益构成威胁。此外,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聘请的员工数量增加,在于员工签订合同文件中,由于考虑不全面,常常引发劳务纠纷。电力企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也是造成合同法律风险的重要原因。

2.3电力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不科学

就当前形势来看,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管理模式不科学的问题。这些电力企业习惯采用传统的、单向式的管理组织模式,缺乏更彻底的改革和变化,这种管理模式的不科学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利用经济市场的实时信息,所采用的这种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严重影响电力企业运作;②各部门职责不明确、权力不明确,没有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③不能为职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及时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机会,但学习时间太短,不能真正使职员将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在现实工作当中。总之,这些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

2.4电力企业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目前,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常见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电力企业职员精简情况相对比较差、电力企业内部职员的流动量相对较大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决定着电力企业能否继续顺利运营。然而电力企业的做法是,为了使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盲目的将职员置于长期工作饱和的境地,忽视对职员应当进行的一些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导致职员不能适应时代和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电力企业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决定着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如果电力企业中员工对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就会导致电力企业的管理出现混乱,甚至不能正常运营,严重降低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电力企业也缺乏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和评价制度,如果员工得不到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就会导致其工作效率不高、工作热情下降等问题,可见,科学合理的奖励会促进电力企业职员更专注于工作,更乐于奉献自己,明显会使电力企业的凝聚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3电力企业经营风险决策与处理

3.1树立良好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面对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法律风险,电力企业应树立全面的法律风险防范理念,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种管理活动。电力企业管理是决策者的经营活动,电力企业员工是执行工作的执行者,如果法律风险防范观念薄弱,将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针对这种情况,企业需要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法律风险的宣传和防范,为全体员工提供法律风险意识,同时,加强员工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的培训和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电力企业经营氛围,提高电力企业整体的法律风险防范水平。

3.2提升风险防范队伍素质

市场经济自身属于法制经济,电力企业属于市场经济的主体,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展经营和管理工作。从电力企业成立,到电力企业解散,以至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均会存在法律风险如电力企业对外投资、电力企业并购重组、电力企业改制、电力企业产销行为、电力企业契约合同等。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注重建设防范风险的队伍,对法律风险防范人员实施培训,定期组织专业的法律管理培训活动,并为管理人员提供进修学习法律风险管理的机会,全面提升风险管理队伍素质。

3.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模式

人是电力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电力企业管理的关键。尤其是在当今新经济形势下,更有必要改革和创新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而发挥不同人群不同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电力企业应着重革新管理办法,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分别从思想上、个人作风上、组织上和制度上加强创新和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开创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局面。

3.4掌握市场变化规律,不断进行组织革新

当今的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电力企业掌握市场变化规律,并根据变化规律和市场需求不断进行组织革新。逐渐精简电力企业管理结构,裁减不必要的职员,建立趋向于扁平化和学习化的组织。加强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管理;加强产品投产之前对市场调查研究的力度;加强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产品销售、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力度。总之,电力企业应不断改革组织结构,确保电力企业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