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

计算机的职业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的职业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的职业技能

第1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0-02

所谓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正是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而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的职业在工作中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由此,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便成为学生就业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而计算机基础课正是这些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起点,因此,计算机基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注重学生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了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就必须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深化改革,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及需求。

1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于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教师、教学内容选取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教师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参加并通过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其考试内容绝大多数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授课的着重点都放在了考试内容上,甚至有的老师不讲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直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学习知识和技能。但是,计算机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慢,往往滞后于考试内容,由此就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够全面,考试不易通过,基本不能达到掌握计算机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1.2 教学内容选取及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计算机基础课在选取教材时已经倾向于选择项目化、职业化的教材,但是,教材内容不可能完全职业化的面向各个专业。这就导致学生可能接受了这个知识,但是并不知道这个知识与其专业有哪些关联,如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由此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同时,随着教学改革,评价方式改革,目前很多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仅仅是以计算机一级B的成绩为准,这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目标直指计算机一级B考试,而忽略了整个学习的过程,以及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养。

1.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是高职院校一年级的学生。而在学生刚入学时,一般学院会告知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取的证书,由此大多数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目的就是通过计算机一级B考试,甚至将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并没有考虑学完这门课会掌握哪些计算机职业技能。另外,很多学生在没有学完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就参加了计算机一级B的考试,考试过后更加不注重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课上不听,课后不练,将计算机基础课当成计算机一级B考试的培训班一样,忽略了该课的本质,因此不可能达到本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即使学生通过了计算机一级B考试,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好的应用计算机。

2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教育的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方针的最本质要素是:“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要让受教育者具有能得到生活主要来源稳定收入的能力,以便就业。目前,计算机职业技能是大多数职业的基本职业技能,计算机基础课正是培养这一技能的最关键的课程,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均需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设置。

2.1 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专业结合目标: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以及日常事务问题。

职业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利用。

情感目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自觉遵循并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2 评价方式设置

将目前的以计算机一级B成绩作为评价方式转换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的考核,以此来促进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占总成绩的20%):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情况。

量化评价与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30%):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验完成情况。

等级考试与作品评价(占总成绩的50%):计算机一级B考试成绩、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完成的作品情况。

3 以专业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职业都需要应用计算机来完成工作,而计算机基础课所讲授的正是最基础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即使教材中的项目或案例与学生所在专业无关,也可以在实际讲解中更换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项目或案例,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所学知识与专业的关系,在自己的专业中是如何运用的,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职业技能。下面以“邮件合并”这个知识点为例来说明如何以专业需求为驱动,来选取教学内容。

邮件合并可以生成各种批量模板式文件。其应用领域如下:

1)批量打印信封、明信片等:按统一的格式,将电子表格中的邮编、收件人地址和收件人姓名打印出来。(多个专业,如金融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专业等)

2)批量打印工资条:从电子表格调用数据。(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与财务有关的专业)

3)批量打印个人简历、个人信息表等:从电子表格中调用不同字段数据,每人一页,对应不同信息。(管理专业)

4)批量打印法院传票:在电子表格中设置被传唤人姓名、单位或住址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法院传票。(法律专业)

5)批量打印电话单:在电子表格中设置姓名、时间、话费情况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电话单。(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

6)批量打印发货单:在电子表格中设置收货人姓名、昵称、单号、发货时间、收货地址、收货电话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发货单。(物流专业、食品专业)

总之,只要有数据源(电子表格、数据库)等,只要是一个标准的二维数表,就可以很方便的按一个记录一页的方式从WROD中用邮件合并功能打印出来。因此,不同的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项目或案例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更清晰所学知识的运用方法,从而有助于计算机职业技能的提高。

4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计算机职业技能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听教师讲、跟着教师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课前:学生可根据下次课要做的项目,收集一些资料或素材,并了解通过下次课的学习自己应掌握哪些计算机职业技能,为新课做准备;或者教师创设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

2)课上: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和素材在课堂上付诸实践;或者解决教师所设情境中的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中可以提取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疑问。

3)课后: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后,再对课上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深入思考,或多动手操作,为今后在工作中更好的解决类似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能够主动的收集资料,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在自己专业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计算机职业技能。

5 结束语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侧重点都在于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技能的培养。但恰恰是这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却是工作中常用的、或是完善工作的关键点,计算机职业技能就属于这一类。计算机基础课是培养计算机职业技能的主要课程,因此,基于职业技能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这会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奠定更坚实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第2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第二课堂;职业技能;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21-02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岗位而言,传统的“一人一岗”、“一人一技”的工作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此,要求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具备一种或多种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经过笔者调研与分析发现:(1)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以训练的,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总的课堂学时数较少,需要大量额外的课余时间(第二课堂)来弥补。(2)部分学生尽管课余活动时间充裕,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没有将课余时间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是沉迷于游戏、娱乐,浪费了宝贵的课余时间资源。(3)高职现有的第二课堂主要以协会或社团的形式存在和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偏重于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4)计算机类专业第一课堂的“知识(制式)化”教学不便于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要求相差甚远,现实状况与高职生的需求不相符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或应付的情绪,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探索一条旨在吸引和指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技能学习与训练,强化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途径是十分迫切和有意义的。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常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教学计划安排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在非特定的空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拓宽知识面和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培养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丰富课余生活而开展的文化娱乐、智能训练、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与第一课堂教学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由第二课堂的定义可知,它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涉及的教学活动非常广泛。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些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文体艺术活动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与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相关度较低,没有发挥出第二课堂在专业技能学习与实践训练方面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系列活动就成为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第二课堂”,就把这种性质的活动简称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其具体内涵可概括为:面向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以按专业特长分类的学生工作室为依托,以企业项目为载体,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开展的旨在强化与拓展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切课外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活动。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组成要素 一个以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室为平台形成的“第二课堂”,可以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与实践提供环境,创造条件。在各专业工作室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与应用操作为载体,按照“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开展一系列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与训练,通过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应用技能。在这里,学生、教师、工作室、课余时间和用于教学的实际项目以及以实践为主的计算机技能训练活动等要素就形成了“专业技能实践型第二课堂”。

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基本思路 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借鉴艺术类工作室的经验,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与空间资源,针对培养软件设计、软件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网络系统应用与维护、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开发等专业技能的要求,建设与各个专业特点相匹配、组织样式灵活多样的学生专业项目工作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实践与创新训练的平台,用于开展包括软件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拓展训练与实践活动,从而构建起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方法 项目化“工作室”是组成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核心。因此,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项目化“工作室”。主要的建设步骤和内容如下:

1.分专业或按项目设立工作室。工作室由各教研室(实训中心)根据IT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和专业建设需要,或开展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项目的需要,向系(部)提出申请,经系(部)研究同意后设立并备案。工作室可设置在教师办公室内,教师办公室一侧是教师工作区,另一侧是学生活动区,为每位学生配置一张单人电脑桌,教师和学生同处一室。这种场地设置带来的好处是交流方便,学生和教师始终在一起,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教师,教师随时可以布置任务、辅导学生。

2.按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各工作室。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在全系范围内由工作室负责招募。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通过半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经申请或由教师推荐加入工作室。加入工作室的学生不限年级,分预备成员和正式成员。学生通过申请、笔试、面试等招募流程后,可成为预备成员。预备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有所侧重地选择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预备成员在工作室学习一年,通过工作室的技能测试、面试等程序后,才能成为工作室正式成员。在工作室中,预备成员与正式成员组成团队,一起学习和训练,形成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学习团队,这样的组织结构非常类似于企业的师傅带徒弟组合。

3.多渠道筹措设备,为工作室创造实践条件。对于实训所需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带计算机到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自带计算机来校学习,这样既可有效发挥学生计算机的使用价值,也可降低工作室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成本,减少设备的安全性风险,从而节约工作室的运行成本,部分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学校主要提供工作室的场所、课桌椅和网络环境,以及与Internet的接入和使用条件及其费用,配置适量的服务器设备以及投影仪等,为工作室提供基本的学习与实训条件。

4.为工作室选配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必须由充满激情与工作热情、具有丰富IT技术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优秀教师担任,可经个人申请、系(部)指派,或通过系内招聘、向企业招聘等方式加以选择。培训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锻炼与培养教师的有效手段。

5.开发教学项目。真实项目经适当处理后可作为工作室的教学项目。采用现实环境的真实项目对学生更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而且真实项目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寻求解决方案。真实项目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内部各单位、部门正在开发,或教师已自主开发完成的各型应用软件系统项目,也可以是来自校外企业、由非盈利性机构提供的校企合作开发项目。

6.制定工作室管理制度。为保障工作室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工作室设置、工作室设施设备建设、工作室经费保障、工作室运行管理、工作室活动开展、工作室业绩评价和考核等方面的系列制度。通过修改和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学生记实量化管理办法》等有关学生管理制度,加大对参加工作室活动的学生在评优评先、学分计算等方面的奖励力度,以吸引优秀学生参加工作室。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

近几年来,我院以“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为平台,开展了“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如下。

多形式、多途径的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比如,结合所学专业和开发项目所需的技能要求,请高年级工作室正式成员培训低年级的新成员;请指导教师做专题讲座与辅导;不定期地邀请企业专家做专题技术报告等。

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按照“工学结合”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让工作室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实际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技能实训的具体内容。这项活动一般分“点题”、“实践”、“汇报”、“提升”四个步骤进行。“点题”,即布置任务。由工作室主持人、辅导教师或工作室正式成员针对某个项目讲解项目的开发内容、开发流程中每个环节需要的知识点和技巧,让学生明白任务目标。“实践”,是指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以及点题时提及的解决问题思路,自行查找资料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汇报”,是指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都必须写出总结报告,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老师和同学互相点评,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提升”,是指通过汇报交流,找到一种较“实践”阶段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然后大家按照这个方案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方式的意义是在校园内模拟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参与、互动,沿着从旁观者、参与者到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工作室学到的不仅是技术知识和经验,还有老师和周围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以及他们身上的意志品格、研究风格和创新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升职业素质。

面向社会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在服务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要以工作室为平台,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采用“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信息化技术服务。比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尚维计算机维修工作室”作为学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技术应用”等专业技能的课外实践平台,多渠道、大规模地在校内外开展以“计算机维修与系统维护”为载体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该项活动,学生“边用边学,以用促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一方面,可在实践中大大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助人为乐、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培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技能竞赛培训也是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由各项目化工作室组织的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培训活动。近年来,我院依托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全方位开展了“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实现了学生技能竞赛培训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较大提升。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参加各类各级大学生技能竞赛过程中,获得了省级一、二、三等奖33项,成绩位列省内同类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前茅。

综上所述,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可以“项目引领、学做一体”的方式,指导学生巩固与深化已学的本专业基本知识,掌握就业所需的拓展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指导学生强化与拓展专业技能训练;可以“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可在工作室的拓展学习和技能强化训练过程中,选拔和培养尖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可通过工作室的培养,为企业输送能直接上岗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可通过“传帮带”、“教学做”等手段与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在学业进步上出典型,教师在科研与社会服务中出成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04.

[2]李国德,王升厚.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80-82.

[3]任一波.高职院校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48-49.

[4]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147-148.

[5]李鑫洪.构建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项目实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J].宜宾学院学报,2010(6):104-105.

第3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技能训练 职业道德 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24-01

1 技能培训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的培养。

1.1 引导学生养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认真、规范、严谨的职业态度

由于在竞赛中,参赛学生首先做到尊重裁判、遵守纪律、服从裁决,发挥特别能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才能把精湛技艺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计算机专业理论性强,实践性更强的专业。一张图纸,一幅作品需要一天甚至几天坐在电脑面前,不但要求学生认真、细致更考验学生的耐心和毅力。由此在平时技能训练中,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上的技巧提升,同时着重对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锻炼。

因为专业技能方面高水平的学生往往不分伯仲,但在职业道德方面却会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有的学生在点名排队时,井然有序,遵守纪律,服从监考教师安排,在电脑出现问题时,及时告知监考老师将竞赛题整齐放置在桌面,有的却大声喧哗,在电脑出现问题时,慌张得不知道如何处理,或自己动手随意解决,这样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肯定会失去宝贵的分值,从而无法取得优秀的名次。所以在平时技能训练中,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纪律,每次技能培训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把考勤制度。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请假。由于计算机专业有专业特性,电脑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因此在自己电脑出现问题的时候,严禁自己将电脑乱点或任意拆卸,必须告知老师,在老师引导在进行修复。其次,在竞赛中学生操作的细致性以及顽强拼搏意识等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比如,在竞赛中学生对题目的解读细致,直接影响学生答题的正确性,学生答题的耐心程度等,在学生技能训练中是密不可分的。在技能训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吃苦精神,训练题在由刚开始的一天三道,到第二天的五道,第三天的八道,不断地累加,使他们没有时间喘息并没有时间去多想,只需完成当天的训练量,并不断地加大训练时间,由第一个星期两节课,到第二个星期四节课,第三星期七节课12小时的强化训练,锻炼了他们的耐力和意志力。这种职业道德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并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来推动,并以此为方向引导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养成。

1.2 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想要飞,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就是他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在技能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技能大赛中,具有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的学生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遇到困难或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沉着冷静,将专业技能项目完成得相对完美,取得良好成绩。平时训练成绩好的并不等于大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做为指导老师的我带队在参加、组织技能比赛的经历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配合以适当的竞赛心理辅导,通过选拔赛、模拟赛等反复锤炼使参赛的学生不仅具有了高超的技能水平,还具备了过硬的心理素质。

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我不断地给学生加大习题的练习,并不断提高难度,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他们不断看书,不断从网上获取资料,一个一个地攻克我给他们的难题,并在每三天之后进行一次250分钟的模拟赛,评出第一名,作品展示在训练机房墙上。每五天一次的选拔赛,让他们在紧张有序的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在不断的压力下,不放松,坚持、坚持下去是唯一的信念:相信,我们的坚持都会有回报。同时,也在不断地给学生做心理疏导,让学生把每一次的练习当做比赛,把每一次的比赛当做练习。平时在制作作品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Ctrl+S进行随时保存,防止制作的作品出现异常问题情况(突然死机、断电等)情况下,有效保存作品的完整性。平时的点滴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学生明白遇到各种突况如何解决时,学生的心理稳定性就在不断提高。

同样的道理,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也会遇到各种突况,在这种情形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顺利度过危机和难关的必备职业道德。

1.3 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精神

“道相同则心相知,心相知则力相合”。团结不是一团和气,而是能否凝聚各方力量,有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在相互支持中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疑难试题一旦出现,学生不知从何做起,我一般要求学生自己解决,一个学生在网上找资料解决办法,一个学生在网上下载相关辅助软件,几个学生专门从书上来研究,一个学生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后,一个个地讲解疑难,使得全体同学都能完全掌握。

我将学生分成两个组,第一个组是有经验的,参加过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比赛的学生,第二组是没有经验,今年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学生,分别出题,第一组学生做疑难试题,并负责指导第二组学生的试题,讲解较难步骤及疑难问题的解决;第二组学生题量大于第一组,在量中求质的变化,在量中找到规律,找到熟练程度,遇到问题随时问第一组学生,如果有好的做题步骤或方法与第一组学生商榷,第一组和第二组“团结作战”,通力合作,发现问题互相提醒,互促互帮,共同成长,在比赛中“厚积薄发”。大家在疲惫的状态下仍能顽强地解决各种训练中的难题,怀抱必胜斗志,不断超越自我和提高自我。

现在社会,只有合作是才能办成任何事情的;只有合作才能让我们在比赛训练中技能不断长进,心智不断成长,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 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凡是参加过技能训练的团队和个人都有这么一个共识,并将深深地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

2 结语

第4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专业 能力本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TP393.4 文献标识码:A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基于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创新改革,这样,中职计算机教育才能有效实现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才能有效就业。要实现这种教育目标,中职计算机教育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必须要基于能力本位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改革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才能成功。这里探究基于能力本位进行中职计算教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对于促进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构建教学与实践相统一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能力本位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要构建教学与实践相统一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落实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突出计算机实践教学,通过工学结合,实现学生计算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够有效的就业。

构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进行有效地安排,把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时间做好安排,保障使学生在一定时间的计算机理论学习的的基础上,能够安排一段时间的实训活动, 最好采用的实训方式的顶岗实习方式,学校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参与实习的机会,通过顶岗实习实现教学,训练与学生参与生产活动的统一,教练结合,促进人才的有效培养。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践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保障。学校要加强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进行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文化课程体系建设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进行建设,完善《应用文写作》、《英语》、《德育》、《心理学教育》等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围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能力进行建设。完善《计算机常用软件》、《计算机应用基础》、《Internet应用》等课程内容,并能够根据学生专业需要,岗位需要,围绕提高学生进行现代办公室应用、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维护、平面广告设计、网站开发等专业技能进行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要落实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进行实践实习提供有效的支持。

3创新计算机教学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为了满足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需要,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在计算机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能力的培养把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相差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基于这种情况,在计算机教学方式选择上,要能够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要能够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教学深度,保障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计算机课堂学习中,在实践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收获,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实践的积极性。计算机教育要能够根据学生需要综合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地设置一些教学目标任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推动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另外,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不断完善,随着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有效建设,在计算机教育学习中,也需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网络仿真实训手段,实现计算机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这对于有效丰富计算机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创新转变,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主体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4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基于能力本位进行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创新,需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完善课程考核内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考核是以学生计算机水平测试的成绩好坏为主要标准对学生教学进行评价的。这种考核方式忽略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考核,制约了学生岗位能力和岗位素养的培养。任何考核都需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进行内容选择与方式设计,要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考核,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考核的目标与效果。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考核内容设计中,不仅要设计理论内容,同时还需要突出对实训项目的考核,通过设置典型的任务,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在考核方式选择上,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能力进行考核,通过实训操作方式、实践报告总结、作品设计对学生进行考核,要实现考核方式的创新,这对于提升考核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5为学生搭建就业跟踪服务平台

在计算机教育中,要能够基于能力本位进行人才培养,通过搭建就业跟踪服务平台有效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教育,促进学生有效就业,这对于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认同度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开展就业为服务,尤其是指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明白有效就业需要掌握的技能与素养,以提升学生平时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另外,要建立就业信息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使学生对岗位信息有所了解和认识,并及时掌握学生工作的动态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跟踪服务,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光.浅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考核评价方式[J].职教论坛,2010(20).

第5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 高职 计算机 职业能力 优化

[作者简介]林喜辉(1973- ),男,广西北海人,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与应用。(广西 北海 5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JGB2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21-02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有很大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自然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热点。但是,如何满足愈加苛刻的市场需求,培养合格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门人才,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具有高职业能力的毕业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在激烈的招生和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改革职业教育的一些弊端,用更加科学的方法重新审视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的培养定位和目标,以具体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从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逐步确立专业课程,再经过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专业课程,以适应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岗位和职业要求。

一、在职业教育中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必要性

虽然传统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能拉近学校与生产企业的距离,但是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使得职业教育出现脱离生产实际的趋势,引起很多生产企业的不满。主要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难以协调在学校与实习企业两个地点所进行的教学内容,学校教学主要指向专业理论,侧重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工程知识,而不能把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纳入教学范畴;企业的教学内容虽然能指向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却往往独立于实际的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分离,学生也就难以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关系。在学习地点上,学校的教学局限在教室和实验室中,学生缺乏对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工作任务的理解与熟悉;而企业的教学,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教学,主要是在培训车间进行的,这些培训车间独立于企业生产过程之外,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很难接触到企业的真实情景。综上所述,如果职业教育无法改变这种脱离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那么学生毕业时恐怕都不能完成他们所学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更不用说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了。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模式不应是专业知识及应用的简单组合,而应在了解整个职业劳动过程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劳动过程,进行知识的组织和传授。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一个讲求实际应用能力,且竞争激烈的行业,如果培养的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与熟练应用程度低,对行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够,自然就无法达到企业对职业技术层次人才的选择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值得借鉴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优化思路

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是一种强调学生在实践情境中通过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行动体系,这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方案――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由专业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全然不同。选择授课内容和对知识点的合理排序是开发这种课程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实际存在的显性理论知识,其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讲究每门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其中内容排序上虽然能够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安排,但是往往与实践有很大的割裂性,常常出现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时便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遗忘的现象;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强调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做”和“怎样做才更好”的问题,这就决定其在内容上必须按照认知规律,在一个大的工作过程中从易到难地选取一个个小的工作过程或者学习情境,且能通过实践活动反映出来的知识点。

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笔者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进行了探索和设计。基本思路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其相关职业技能。在主要技术课程内容方面,要狠抓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也要以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为基础,课程内容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术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要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合理利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确实还需把人才培养定好位,因材施教,充分保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优化方案

1.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笔者通过市场调研,得出一般的计算机网络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网络产品售前、售后技术员、网络布线技术员、网络设备技术支持员、助理信息安全师、网页设计师、网络管理员等。然后依据目标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13个典型工作任务,并据此确定了8个相应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它们的对应关系详见下表。

根据上表统计出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习领域,同时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对专业技能学习的不同要求,我们概括出五大学习领域: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与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系统、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每个学习领域主要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按照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分层阶梯的渐进式培养: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与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系统、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

2.设计以行动导向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一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任务驱动教学思想贯彻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中,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这一学习领域中,教师在讲授综合布线理论知识后,可假设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学校信息楼案例,给学生讲解如何设计网络结构示意图、信息点统计表、软硬件清单、各布线子系统结构及功能等,并利用教学资源教会学生配备支持校园网日常运行的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防火墙等。在这一系列的课程讲解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提交一份设计报告,并以成果展示的形式点评优秀的设计。

二是基于网络的主题协作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主题协作学习并非简单地让几个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的策略,而是强调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共同的学习目标指引下,使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成果最大化而互助合作的所有相关行为。例如在微机原理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近两年开发出的新技术进行介绍,叙述它们的工作原理、功能或者将其性能与以往的同类技术作比较,以电子作品的形式提交成果,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收集、整理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收集、整理)、小组协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应用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是游戏化教学模式。游戏以其带有学习、竞争、娱乐的特征,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带来了趣味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游戏中还能很好地模拟现实工作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增强对工作过程的体验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教师在讲授ASP动态网页设计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一场动态网页设计大赛,展示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网页成果,并评选出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与讲解,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网站建设从前期策划到服务器配置优化再到网页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切实体现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四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面向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通过工作来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构建了一个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含基本技能、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部分,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现场感知、现场操作过程来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操作技能。同时,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将相关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平台的选择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地通过校园网及校信息网络中心、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实际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现场,给学生提供锻炼网络系统组建与维护能力的机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本校校园网工程建设和后期的维护更新工作。

3.打造高品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的具体落实者,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实现所有教学思想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且不乏硕士、博士,虽然一般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却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特别是对企业一线的技术和开发流程较生疏,未必能够很好地贯彻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因此,为了达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要求,就必须建设一支“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型,既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项目工作开发经验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可从网络产品开发企业或者提供网络解决方案的公司中,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让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训指导等工作,并负责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此外,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实际的生产实践,开展教师“大练兵”工作。

4.建立侧重工作过程的考核制度。当前很多传统考核制度以是否完成知识的识记作为评价标准,考核形式多采用期末闭卷笔试的形式,学生在考试前只需把所学知识和典型题型背熟就可以应付考核,这种方式不但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使职业教育脱离实践而变成应试教育。基于工作导向的考核,必须强调的是在工作过程基础上的考核。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的成绩评定分为理论知识、工作过程、平时成绩三个部分:第一,理论知识考核,占总成绩的40%。以专业知识掌握和网络解决方案设计为基础,重点在知识点的考查,由于网络专业内容广,知识点多,在期末采用开卷笔试的办法进行考核。第二,工作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40%。从平时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职业道德、团体协作能力等方面评估。同时开展小组间的学生互评,评定结果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考核要贯穿各个学习实践任务,形成考评与学习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并且促进学生团结协作,树立集体意识,提升沟通交流能力。第三,平时成绩,占20%。主要根据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给出学生平时成绩。

[参考文献]

[1]吴建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0(11).

[2]兰先芳.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大学报,2011(1).

[3]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4]张士萍,张振东.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第6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

在平时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操作能力,不仅是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比赛的水平,更重要是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在毕业之后,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能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教学方法很多,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好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正确学习兴趣的培养,用学生自己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在浓厚的兴趣氛围中体验不断的进步,就能发挥兴趣的最大动力,帮助学生持续学习,成长专业技能。

一、正确的学习兴趣是真正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一句话中的“乐之”可以看到,若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做到以学为乐,有了学习乐趣,学生才会越学越有劲,越学越专心。

积极的学习兴趣能对学习效果正向推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还能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乐趣。

开始一门新学科的学习,首先应注重通过科学实效的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人认为,计算机新时代产品,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兴趣比较浓,不用担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绝对没问题。但是,许多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不正确的,有部分学生在初次接触计算机时,都只注意到计算机的游戏、电影等娱乐成份,而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却没有正确的学习兴趣。正因为这样,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更重要的不是看学习原来对计算机有没兴趣,而是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正确,只有正确的学习兴趣才是真正的学习动力。

二、做好兴趣学习融入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科内容的层次特点很抽象,中职学生在处理抽象逻辑现象中尚欠成熟,而且,学生本着计算机就是可以玩游戏的错误兴趣的前提下,如果教师引导不当,一旦被学生认为计算机学科就是好玩,很容易误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当深入到计算机学科复杂的逻辑内容时,往往会让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持续再深入学习感到无信心,原来的一点兴趣也会逐渐消失,并对学科感到枯燥乏味,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学习的恐惧感,很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学科学习就与成功无缘了。要避免此类情况产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让新知识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年轻的中职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往往是好奇心的驱使,在课程过程中,如果学生听到的都是一些已经知道的知识,学生就会越来越觉得枯燥乏味,最后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越来越淡。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保护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并把对计算机新事物的兴趣用到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上来,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课堂上的知识,结合拓展知识,设计新奇且实用的教学案例,用教学案例实现的新功能特色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新知识扣紧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探讨·让兴趣成就中职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

2.通过学以致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是青少年,在学习上的远大目标还处在成熟前的阶段,再加上还没在走上工作岗位,并不十分清楚工作岗位上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但他们在学习上是很理智的,他们对自认为有用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对自认为无用的知识就往往心不在焉,不仅仅无学习兴趣,还会拒绝学习。而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有价值,他们并不理会,更多时候会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学习。学习兴趣难以保证,学习热情难以持续高涨。对于学生来说,能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的知识,那就是有价值的知识,如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当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他们对再续继的学习就会非常感兴趣。

所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价值,保护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学习热情不断地保持高涨,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课堂上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需求,设计一些实用的教学案例,通过学习案例的操作,能解决计算机网络、画图、维护等方面的常见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找问题,主动体验应用的成功过程,当他们体会到成功喜悦之后,对更进一步的学习才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自然就会吸引他们持续学习的兴趣。

3.人人有一技之长形成习惯

中职学生也有好强心,在同学面前有好强不服输的一面,他们更感兴趣的方式是名人排行榜,仅仅是点名表扬只能令小学生感兴趣,中职学生对教师经常的点名表扬虽然也很在意,但如果是习惯的点名表扬他们感触并不深,反应也不大,可用采用他们感兴趣的名人排行榜的方式进行点名表扬,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扩大了表扬的范围。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积极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评价中,例如,在点评学生的操作作品时,看到优秀的作品,注重点名表扬,经常把优秀者的名单排名公布,并养成习惯。其实,自己的名单是否显示在受表扬的名单中,学生是很在意的。他们互相之间也会作比较,在学生心中,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表扬名单中,就说明自己在这一节课的操作技能中是优秀的,在同学面前是成功者,自己是有用之人。在课堂中形成了争强好胜学习新技能的氛围,充分利用同学之间积极情绪的感染作用,进行有效的分组学习,把优 秀的学生作为小组的技能领头人,并有意去放大个人的技能特长,让小组成员的技能分工互补,小组成员间既有竞争机制,也有互相依存的技能需求,让每个人能感受集体到对个人的促进,创设良好的争相学习技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足够耐心

第7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

关健词:职业学校;网络;动手能力

在中专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一定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缩小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差距,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注重在课堂里进行理论教学,从而造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最近几个学期中笔者尝试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强化职业技能意识

在我们学校中,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升学,另一条“腿”是就业,但一直偏重于升学。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过程中,也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动手实践教学由于条件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根本无法进行。在就业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理论知识没有耐心,有的教师上一节课就是“凑”满一个“45分钟”。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的低下,最终导致学生虽然学习过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但不能进行组建网络或从事网络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必须就业,我校中专生每年有1000多名新生,二年后参加对口单招入本科数一般在60人左右,加上大专约150人,升学人数与就业人数相比为1:4,升学的比例较小。这就使得我们学校必须加强就业这条“腿”的建设,使实践教学更直接接近生产第一线,因而我们的教育观念要变,教学模式要变,教学方法要变,教学内容要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教学能够面向社会,贴近市场,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应从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以强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优化课程安排,突出网络技术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为了培养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课程安排必须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笔者所任教的2002级计算机网络班第一学期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学期又开设了小型网络构建,这两门课程,其中有相当章节有重复之处,(在计算机专业课中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课程也出现这种情况,如计算机原理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也有部分内容相重复)。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造、合并、优化,根据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提取,消除多门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完全可以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另外还可以删改一些陈旧过时的、偏多、偏高、偏深又不实用的理论章节,减少理论教学时数,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或重点,而教学计划是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要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必须改变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实际、实用、实践、实效”原则。为了确保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质量,我们要制定单独的以培养学生网络技术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网络技能培养目标(即通过各个网络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定学生网络专业技能在毕业时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分阶段的实践性教学安排,规定出各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这样就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便于达到实践性教学效果,真正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有利于学生网络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以笔者从事网络教学的经验来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的比例应达到1:1左右。

三、加强师资培训,增加教师实践动手的机会

由于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技术以及通讯技术发展迅速,大家有目共睹,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知识的更新必须紧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即使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未必算得上精通,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职能部门要为培训教师提供方便,比如在市骨干教师培训中,笔者认为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效果相当不错,以后这样的培训可以多进行一些。

质量和特色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保证,关键是教师;教学特色的建设,关键也是教师。因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发展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在学校工作中,现在仍然采用的传统的管理方法,评判教师标准是:按时上班,按时下班,备课、听课笔记认真工整,上完该上的课程,学生不出“乱子”,这些教师就是敬职的教师。将专业课教师固定在学校里,很少有机会到外面参与网络实地设计和施工,因此,教的东西在现实中往往用不到,要用到的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教。我们希望能够“走出去”,到有网络建设单位进行网络实地设计、施工,了解所教专业在工作实际中的情况,掌握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2003年暑假期间,有单位为了组建网络,曾聘本人作为他们计算机网络顾问,从硬件到软件安装调试,全程参与,在此过程中笔者收益非浅,学到许多以往在书本中无法体验的经历。除此之外,我们也希望“请进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和相当技术设计人员为我们进行培训,学校也可选送我们去高等学校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重视实践场地建设,让师生参与建设过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实际训练,没有实践场地,教师也只能纸上谈兵。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开办已有多年,网络技术实验机房,只是今年才开始建设,建设的原因是骨干教师培训需要用到该机房,否则建设该机房还有可能一拖再拖。学校建设机房等实习设施的目的往往是由于上级检查,或者为了某些专业验收等等,当然这些检查与验收都能促进实践场地的建设。

在网络机房建设的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参与建设的整个过程。从拿到旧电脑,开始运用什么方案连接电脑,安装操作系统,到做连接的网线,再到配置服务器,都在本人带领之下,由学生全程参与。可以说在这次机房的建设过程中,本人和学生都学到不少的东西,这使笔者更坚信“教学相长”。

建立校内、校外实验实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希望学校网络技术实习基地建设作为大事来抓,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学生实践动手提供空间保障和物质基础。我们可以在建设网络机房的过程中,让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建设网络机房,在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学到过硬的职业技能。每一批学生学习结束后,可将各种设备打散还原。新的一批学生学习网络技术时,从计算机硬件到软件的安装都是学生自己完成,安装完成后,再进行网络相关软件实习工作,这样也可节省学校资金,使学生较早地接触未来的工作岗位,强化从业意识。

五、针对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法

如果学生平时学习只是理论,考试用动手实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网络技术考试,通常考前老师给个范围,学生根据这个范围去背,这种方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传统的考试方法带来的弊端是: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到了考前搞突击,更严重的是直接导致学生考试作弊。

第8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专业团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1 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因

第一,现在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科技发展速度都很快,但是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却因为一些原因脚步比较慢,同时也过于理论化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在中职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计算机相关教材用的还是之前的老版本,完全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也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学生即使学了,也只是比较老的知识和技术,而且这些知识也没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第二,学生本身在计算机学习中,对基础知识学的不扎实,专业知识面又比较狭隘,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对课本上的知识没有深入学习。也就更谈不上其它方面知识的学习了,此外也没有养成从生活中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导致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低,操作能力不达标,其它能力也无法达到企业要求而不得不从事与计算机专业无关的工作。第三,学校教育在不断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有些学校资金匮乏,无力更换或采购新的计算机设备来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使用的计算机的显示器早已退出电脑市场的CRT显示器,让学生只能学习理论知识却不能据此进行实践和操作,不能巩固知识,也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此外,部分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2]。第四,部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弱,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水平不高,教师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是跟随着老教材而没有及时地进行更新,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有些老师只传授计算机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水平的提高[3],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后经常感到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却手足无措、无从下手。这几点问题都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水平能力低下,毕业后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找不到工作,有些即使找到了也是与计算机技术不相关的工作,这些极不利于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使得企业虽然出高薪却招不到合适的计算机方面人才的问题更严重。因此,中职学校和教师急需对此进行研究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水平。

2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内容

2.1 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知识。对于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虽然大部分中职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抛下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这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没有专业知识打基础,学生怎么进行实际操作,提高谈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其它能力也无从谈起。

2.2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学生在老师授课前,首先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大概的了解。在课堂上,注意记住每一个作品需要的工具、命令、步骤和方法。做完老师或者课本提供的例子以外,发展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来,这样一来,技术知识就学的更扎实了。学生要多找例子多模仿,模仿熟练以后就可以创新,做到灵活应用,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随机应变,才能更好的将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

2.3 学生的道德素养。学校和老师除了注重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外,同时也要注意学生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社会充满着各种压力和竞争力,一个只有知识、只懂操作但没有基本道德素养的学生是不会被企业录用的。所以,学校和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掌握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等道德,以期更好的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4 其它方面的能力。除了上面的能力以外,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自理能力等都是需要在学校和生活中学习和培养的,这些能力提高对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通过专业团队活动提高中职计算机学生综合能力

笔者近这几年来,一直负责影视制作和动漫制作小组的指导工作,所带出的学生和一般学生比较,不管是动手能力,还是团体协作、交际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笔者认为,要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加强常规课堂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外,非常有必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选择学生组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的专业团体(包括活动小组、教师工作室、俱乐部等),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一系列较强针对性的开放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对常规课堂进行有效的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1 完善的教学计划。专业团队活动可以在学校范围内也可以在学校外进行,它与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是不一样的,而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活动。所以,需要有完善的教学计划作基础,为专业团队活动制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在能保障团队活动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程序化的教学和管理。意思就是进行专业的团队活动前教师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只有完善合理的教学计划,有序规范的教学步骤、由浅到深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学生在专业团队活动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3.2 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专业团队活动一般是在教室外进行的,与传统封闭式课堂教育活动相比不好的一点是,老师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学生也因为长久在室内上课,一旦到了室外难免会忽视了自身的安全。这为团队活动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危险,所以在团队活动开始前就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专业团队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在活动前要向学生宣读活动中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地方。让学生意识到严格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养成文明活动、安全活动的好习惯。

3.3 团队协作和独立完成相结合。开展专业团队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当老师布置小组专业技术任务时,要鼓励学生不要只顾自己,而是要把自己看成是整个团队的一员,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可以更好的完成专业技术的作业。当老师布置个人专业技术任务时,就要注意特别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而不是寻求别人的帮助,导致自己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只有将团队合作和独立完成相结合,才可以真正的在专业团队活动中既让学生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又加强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服务团队意识、与人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四、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国家和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越来越高。但是许多计算机毕业生除了理论知识以外,完全达不到国家和企业的要求。包括中职在内的学校和教师急需对此进行研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计算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让他们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为国家和企业服务。本文对通过专业团队活动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中职学校和老师带来一些相关启示。同时,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更多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让教师应用到实际中去,以此来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和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丁德云.通过英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8:15.

[2]刘文军.高职体育课中学生组织游戏对综合能力提高的实验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2:53.

第9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自动组题;多目标优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007-03

Abstract: this project is aimed at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 the different type of work and the different grade in the appraisal of the professional skill appraisal, and develops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 Using improved ant colony algorithm intelligent combination of skills identification papers, to solve the multi-objective problem set of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meet different groups of vocational skills appraisal and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test second generation, reflecting the tes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Key words: occupation skill identification; automatic group problem;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当前,智能组卷系统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为各类用户减少了大量的工作量,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而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组卷速度快、试卷题型多样,难度系数适中、涵盖的知识面广,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等。在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中组卷时间长、速度慢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还不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的需求。所以笔者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法自动组卷策略在职业技能鉴定题库中应用。

1 智能组卷理论研究

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指标体系,职业技能鉴定题库也不例外,每个指标体系都有一定的作用,每个参数都有一定的意义,每个指标参数的构建都是为试卷分析、自动组卷、题库管理服务的,这些指标参数实现了优化,基于指标参数的系统也就有一定的优化功能。智能组卷指标参数如下:

1)试卷题型:试卷题型因不同专业、不同工种的用户需求而变化,通常设为5种题型: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综合应用题(或大题);

2)章节:课程的章节与题库中各种类型的试题间存在对应关系,便于考核和管理;

3)知识点:教学大纲要求需要考核的知识点;

4)答题时间:完成某道试题所占用的时间,指大多数学生做完并检查该题耗费的时间,出题者根据教学经验综合客观情况适当调整;

5)难度系数:难度系统计算公式Pi=1-Ri/n,其中,Ri为该题得分的平均值,pi为试题i的难度系数, n为该题的满分值[1]。在命题时,试题的难度随着考试所针对的对象不同而不同,组卷时,按照组卷设定的难度系数得到符合难度要求的试卷。

由于被测对象不同、工种不同等因素变化对难度系统影响较大,所以不同对象、不同工种考核时更要科学、客观地确定难度系数。除了参考以上算式,还要结合出题人员的教学经验、考核对象进行调整,将难度系数模糊为下表列出的三个等级。一般情况下,试卷的平均难度系数大约控制在0.5,只有这样试卷分数的分布才基本呈正态分布,符合自然规律,考试成绩才具有参考价值[1]。

[难度等级\&简单题\&中等题\&较难题\&难度区间\&0.0-0.3\&0.3-0.7\&0.7-1.0\&模糊化\&0.2\&0.5\&0.8\&]

2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中应开发的功能为:

1)人员管理模块:主要用来对用户信息、各种角色以及系统使用权限等进行管理。

2)试卷管理模块:主要根据考核大纲要求,设置题型、数量、难度系数并结合相关智能组卷算法自动组卷,并对生成的试卷进行编辑等操作。

3)题库管理模块:对历年来生成的试卷进行评估。分析考试情况,对题库中的试题类型、数量、难度系数等信息进行修正,为以后的智能组卷提供依据。

4)考试模块:主要实现考生根据考号和密码登录系统进行考试等功能,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对同一试卷在保证答题结构、顺序合理的情况下进行二次组卷。

5)阅卷管理模块:主要实现考生提交试卷的评阅功能,包括对客观题系统自动评判和主观题人工评判两部分。

6)成绩管理模块:该模块中,学生可以查询分数,管理人员可以查看、分析、汇总、导入、导出成绩等操作功能。

3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自动组卷问题的数学建模

在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自动组卷算法中,设试卷总分为M,试题总数为N,每套试卷的考试时间为T分钟,试卷内容由n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试题分数比为n1n2...nn;试卷中要考核的知识点包括m类,各类知识点所包含试题的分数比是m1m2...mm;题库中试题的难度级别共有P个,试卷中每个难度级别试题的分数比为p1p2...pp;试卷中包含q种题型,则各个题型的分数比为q1q2...qq,具体数学模型如下:

3.1 改进的蚁群算法基本思想

蚁群算法主要是模拟蚂蚁群落寻找食物过程,蚂蚁之间的协作是蚁群算法中最关键的因素。蚁群算法依据蚁群的集体寻优特征搜索食物和蚁穴之间的路径,在寻找食物时蚂蚁会在路径上散发信息素,这些信息素会被陆陆续续经过本路径的蚂蚁获取到,然后蚂蚁根据不断获取到的信息素选择最佳路径。每只蚂蚁简单的散发信息素、自行选择路径,随着信息素的不断积累,通过蚁群之间的协作多次寻找最后可选择一条最优路径[2]。目前,蚁群算法解决了最优解问题,但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组卷问题是一个多目标寻优问题,同时还要保证试题题型多样、涵盖的知识面广、重复性不能过高,因此,根据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改进和优化蚁群算法,将信息素的积累从被考试过的题目次数转移到降低被考过试题的信息素来增加其他试题的信息素,从而增加未考过的试题被选中的概率[3]。

3.2 改进后的蚁群算法实现

在基于蚁群算法的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自动组卷算法中,在试题库中,每只蚂蚁从一个试题节点移动到另一个试题节点,不断地寻找路径,当蚁群中的所有蚂蚁都能够走到路径的终点时,相应的就组成了一套试卷。我们可以把组卷过程构造为一个有向图,假设试题库中有N道题,则该问题可以看成一个有N个节点和N*(N-1)边的完全有向图,记作G(V,E),其中V表示试题库中的试题节点(试题库中试题的数量),E表示连接节点的边[2]。

3.3 蚂蚁选择路径的方法

随机生成试题节点M个并放置蚂蚁M只,给出路径的信息素量以及启发因子,每只蚂蚁会根据路径上的信息素量自主选择合适的有向线段并移动到下一个试题节点。按上述过程不断地重复,直到约束条件满足为止,在t时刻,蚂蚁k(k=1,2,…m)从节点i(i=1,2,…,L)经过路径a[i,j]到节点i+1的转移概率Pkij(t)为:

JK(i)表示位于节点i的蚂蚁k当前能选择的有向线段组合,ηij表示蚂蚁选择有向线段a[i,j]的期望程度,α和β表示蚂蚁k在进行路径选择时,有向线段a[i,j]上的信息素量和启发因子的重要程度[2]。

3.4 信息素的更新

表示本次循环中有向线段a[i,j]上信息素的增量,也即第k只蚂蚁在a[I,j]上留下的信息素量。

3.5 二次组卷功能的实现

为了保证在线考试的公平性,本文还采用一种二次组卷分发策略,将原始试卷中的试题在保证答题结构顺序合理的情况下随机打乱进行二次重组后分发给考生。这样使得考生考试内容虽相同但试卷试题顺序不同。从而避免抄袭现象,进而体现了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对于一份n道试题组成的试卷,将试卷按题型顺序打乱,程序流程图1所示。

对原始试卷的不同题型下的试题顺序打乱并重新组卷分发在考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既保证了同一时间参加考试的全部考生同一试卷,又保证了试卷的题型结构合理、答题顺序符合做题习惯,更重要的是整个考场内相邻考生的试题顺序截然不同,充分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4]。

4 系统实现

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环境下,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数据信息,实现了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管理系统,对机械钳工、机械车工、汽车维修工、汽车装配工等多种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试卷的生成。其中试题库中有判断题、单选题、填空题、多选题和综合题每种题型各50答题,经过具体的实验模拟,发现该算法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找到最优解,能够自动生成难易适中,学生考试成绩比较理想的试卷。

参考文献:

[1] 韩英慧. 改进的遗传算法在智能组卷系统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4).

[2] 刘燕茹,李丽娜. 蚁群算法在计算机自动组卷中的应用研究[J].研究与开发,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