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第1篇: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劳动 学校劳动教育 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然而,90后的中职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受到多重呵护的优越环境中,“骄娇”二气十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注重享乐,奢侈浪费,早已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根本不知“稼穑之苦”,不会搞卫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等现象随处可见。从2007级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后反馈的信息,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主动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尤其是以培育和造就新一代劳动者为己任的职业学校教育。

一、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性

“所谓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并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教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劳动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劳动教育,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独特性,在学生的成长中不可或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

学校劳动教育与其他形式的劳动教育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劳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即“通过掌握某些技能技巧,喜爱某项劳动,培养其志向(不是对决定专业预先做出的选择)”,获得一种精神财富。在劳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张、勤奋、努力的状态有助于其性格和能力的形成。

学校劳动教育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劳动的项目、时间和强度都有严格的控制。在学校里,劳动教育主要是一种集体教育的方式,这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具备的特点。集体中进行的劳动教育,具体活动的设置要在结果中能明显的表现出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实施中要以社会的、创造的和审美的目的去激励学生,使“每个人都极力的要给集体的工作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集体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集体尊重热爱劳动的感情越强烈,对每个人的教育效果就越明显。学校劳动教育具有普及性和集中性。

二、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在5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把孩子们养弱了”,“他们既不尊重动,又缺乏对劳动的爱,同时对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劳动这一点,似乎也缺乏明确的理解”,时至今日,学校劳动教育仍存在着很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在许多学校,劳动教育写进了工作计划,但却没有按规定执行。加之,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卫生打扫等全部承包给清洁公司,在学校里学生根本不用劳动。课内、课下劳动教育的缺失,让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素养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

劳动课教学的物质基础,诸如设施、基地等不能保证。劳动课作为一门不纳入考核的“副课”,其软、硬件条件根本无人过问。物质基础和教师指导的匮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对劳动课感兴趣的学生,也只能将其当成课下的“游戏”。同时。劳动课教学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评标准。

2.教育方法不合理

现实的学校劳动教育中,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一些教师劳动观念扭曲,把劳动当成了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如有的班级在班规中写上违反某条纪律,罚扫教室或清洁区;有的学校对清洁区、教室、宿舍卫生检查采取负分制,这就很容易形成学生对劳动的逆反心理。

三、有效实施学校劳动教育的途径

1.为学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学校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需要从不同方面为其创造条件。

第一,改变教育观念。“现时代需要学校教育培育出‘心灵手巧’的人,而不是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头脑发达’却‘笨手笨脚’缺乏‘行动能力’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强烈的责任感,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肩负起教育的社会使命。第二,保障劳动教育的软、硬件条件。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劳动课指导教师,并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教育和指导实践的能力。从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定的劳动基地,配备相应的基本设施。第三,保证劳动课教学的时间。将劳动课列入课表或设立劳动周,同时要注意实践教学中劳动时间和强度的控制。第四、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可以在黑板报、宣传栏中设置关于劳动教育的专栏。

2.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在班风评比、学生个人操行评定方面,劳动的态度和行动应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参加考核,学校期中和期末可设立“劳动积极分子”奖,对劳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奖励。

3.教师以身作则,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做好榜样。在组织学生进行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快乐并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因为学生们“对自己教师见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多面性、与其说是在理解,不如说在感觉”。这样的教育可以把学生引导到超过教学大纲以外的世界。第二,注重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渗透,不歧视差生,不要因为学生劳动表现不好,就不让其参加劳动,更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学生。第三,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劳动本身并不能带给学生兴趣,相反,在劳动中学生首先感到的是失望,而后是厌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劳动的意义。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的内容可以从平凡的小事入手,诸如擦玻璃,看谁擦得又快又干净,并让成绩突出的同学介绍经验。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劳动,比如打打扫教室、美化校园、植树绿化等活动。

4.教育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学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即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体验到劳动中的幸福感,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学校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情况,围绕学生的自我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实践等内容开发一些校本课程。内容的选编一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要切合学生身心发展,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不能艰涩难懂,但又不能太过简单,用一句俗话就是 “跳一跳,摘桃子”。

5.培养学生劳动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但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学生往往只将劳动看成一种义务,这是一种很可悲的现象。学校劳动教育要抓住关键时期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劳动课教学内容要丰富、有趣,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自己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和学习,把劳动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一件作品诞生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成果,劳动成了一种创造性活动。劳动中自我教育另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好的方面在别人身上表现了出来。班级中成立的劳动技能小组之间进行技术交流,会的同学教不会的,“一个孩子,当他越深刻的感受到他在教别人时,他本人想学习的愿望就越大。”通过教会别人,学生自己也感到了一种自豪和光荣,增强了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推动中职又好又快发展,2008.4.3.

[2]孙俊三,邓身先.家庭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程万里.劳动教育诸问题研究[M].汉口:中南人民艺术出版社,1954,(7).

第2篇: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已有的劳技课程在形态和名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顺应时展潮流,体现课程综合化趋势、与时俱进的一种改革尝试。“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二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二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是一种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育。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有一段时间把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当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只关注它的德育功能和对人的改造作用,忽视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国家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简称《指南》)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支柱。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项完美的技术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科学、道德、审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形态的推出,无疑是顺应潮流的改革尝试,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有一些理念的碰撞,这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指南》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上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三)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指南》提出了目标与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对不同地区也具有条件上的普适性。而拓展性目标和内容是供各地选择的,实施条件相对较高,有些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使

得各地方、各学校以及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成为可能。

(四)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指南》首次将简易的技术设计、技术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简单的技术作品评价,正式引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农业技术的学习内容也从传统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技术试验、产品贮存与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方面扩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内容在范围上的拓展,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3篇: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

养成性劳动是我校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对养成性劳动目的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养成性劳动的效果,达到养成性劳动教育的目的,从本学期开始实行养成性劳动值周班制。在注重过程管理的理念下,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提高劳动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劳动岗位与时间

•高一年级劳动岗位:实验楼1至4楼,科技楼1至4楼,体育馆、游泳馆、大礼堂。

•高二年级劳动岗位:401至412教室,南大教室、北大教室、南阶梯教室、北阶梯教室、大礼堂。

•劳动时间

•周一到周五早上7:10—7:40;周一至周四12:45—13:25。

•高一年级周一中午:体育馆、游泳馆、大礼堂。其余时间实验楼1至4楼,科技楼1至4楼

•高二年级周三早上和中午:大礼堂。周四中午:南、北阶梯和南大、北大教室。其余时间401至412教室

•劳动办法

•劳动内容

•教室:地面、内外阳台、阳台栏杆、桌椅摆放整齐、桌面、桌肚、黑板、黑板槽、讲台、窗台、门窗玻璃、门窗框、储藏室、劳动工具。

•实验楼和科技楼

实验室:桌面、地面、黑板、门窗、门窗沿、玻璃橱、墙面条;

走廊:地面、墙面条、栏杆

(3)体育馆、游泳馆、大礼堂:按场馆管理老师的具体岗位分配和要求。

(4)劳动工具:拖把、抹布清洗干净、摆放整齐。

•劳动分工

高一年级

实验楼每个层面18人一组,具体分工由实验楼各层面实验员安排;科技楼每个层面18人一组,每个层面分工到位,由各层面老师安排;体育馆、游泳馆、大礼堂每周一由班级分成三组同时到岗劳动。

•高二年级每3人负责一个教室,具体分工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安排。

•劳动管理

•养成性劳动值周班由班主任指导班干部组织本班实施;学生工作部、实验员、场馆管理人员、校级学生干部参与管理、评价。各班成立由班长、劳动委员各岗位组长组成的劳动管理小组。

•高一养成性劳动日常管理主要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具体负责,实验员、场馆指导、检查,学生工作部抽查。

•高二养成性劳动日常管理主要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具体负责,大礼堂管理老师、班主任指导、检查;班级干部、校级学生干部检查、评价;学生工作部抽查。

•劳动考勤准时到岗,迟到三次算1次旷课,旷课2次将继续进行一周劳动。

•劳动评价

养成性劳动评价主要从劳动态度、团结协作、爱护劳动工具、劳动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过程与效果,养成性劳动评价的结果将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

•高一年级养成性劳动考评主要由班级干部、实验员、场馆老师根据岗位和要求进行评价。

•高二年级养成性劳动主要由班主任、班级干部、校级干部、学生工作部根据教室卫生要求进行评价。

•具体考评内容见《育才中学学生养成性劳动评价卡》。

•学生工作部将于每周五早晨对养成性劳动的成果进行验收。

•总评分低于8分的学生将继续从事一周的养成性劳动。

•每班每天应由班长、劳动委员对各岗位同学当天的劳动进行评价,劳动结束后,由劳动管理小组结合实验员、场馆管理人员的评价、学工部评价、学生干部评价对每位学生进行总评。

评价比例:

高一:总评=班级评价30%+实验员、场馆管理人员50%+班主任20%

高二:总评=班级评价30%+学生干部、学工部50%+班主任20%

评价等第:

第4篇: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必须首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教育。而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针对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劳动观教育又成为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热爱所学专业的关键。

一、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它在培养目标上,尤其突出了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求,强调培养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这一办学特点就要求学生不论在学习阶段,还是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都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惯,必须具备不偏爱于脑力劳动、不偏嫌于体力劳动的思想,愿意到生产或管理一线,在脑力劳动付出的同时,更愿意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苦乐观以适应这种需求。

二、从中职生本身的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现今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他们能够也愿意接受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却很少有动手的机会亲自去实施一项完整的工作。而优越的物质条件有时会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不利因素,使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不愿动脑、更不愿意动手、怕苦怕累的习惯,加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中职是中等教育的最低层次,毕业后充其量只能找一份工人岗位的工作。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应该在学校学知识,毕业后搞科研和上层建筑,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从事一线技术型的人才,因此,他们感到自卑和反感,“中职生自卑”“劳动低下”成为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影,这种观念严重影响着中职生在学业上的进取。

由此可见,必须把的劳动教育纳入中职教育中去。

认为: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第一性活动,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精神生活条件。这种精神生活的条件就是人们通过劳动所形成的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对劳动价值的丰富内涵具有深刻理解的感悟。而这种对劳动观的升华就可以反过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劳动,积极投身于劳动中。

要引导中职生达到劳动观的升华,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具体如下:

1.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载体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知识,如科学技术,如果不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实践,都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而不能成为现实的财富。中职生的所学所用,正是这种载体的传动者和实践者。

2.在实践上,采取学劳结合教育,即在保证学生学好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工厂一线,同工人技师和技术工人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找出书本知识和生产技术的结合点。

3.在榜样上,经常请在一线生产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技师座谈,请他们介绍自己在一线实践中努力拼搏,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获得成绩或成果的体会,使学生理解在一线劳动中苦与乐、劳与逸和付出与收获的辩证统一。我所在学校组织学生采访生产一线工人技师,每位学生都被他们立足一线、立足基层,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默默无闻地取得许多技术成果和管理业绩的事迹所感动,每位学生都写出了三千字的访谈录和心得体会。共同认为,中职生只要像被采访的榜样那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踏踏实实学好学业,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第5篇: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

社会的迅猛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充满机遇的各种挑战;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大量从未出现的新事物,使得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存在着巨大的裂变:强调自我价值,崇尚独立自主,张扬个性,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享受生活。唯我独尊、封闭孤独或害人伤己等各种偏激行为的频频出现,让我们觉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开展常态化的"洒扫应对"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洒扫应对"是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洒扫",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应对"则是指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的日常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人际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爱国守法、尊敬师长、孝老爱亲、感恩助人等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教育。我们的研究将通过组织中学生广泛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爱绿护绿、文明礼仪、讲究卫生、文明用餐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洒扫应对"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中学生等未成年人懂礼知节、自理自立、感恩向善的良好行为道德习惯。

怎样才能进行常态化的"洒扫应对"教育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育目标常态化

要立身应先明德。教育本身应该先注重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劳动者是培养未成年人的目标。而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由于受到追求短期效果的影响,农村学校中重视文化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学校的教学都是围绕着分数转,因为分数决定着一切,决定着一个农村的寒门弟子能否鱼跃龙门,从此脱离农门,走出农村,踏进城市,从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在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声望与地位,甚至是学校是否列入名校的标志下,智育被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德育则退居其次,只能对高高在上的智育俯首称臣。这样做的后果的是,学生学习的时间长了,学习成绩提高了,道德却滑坡了!我们应该使德育教育回归到正轨上,确确实实地开展"洒扫应对"教育,明确"洒扫应对"教育的目标,分阶段分年级分目标实施,从身边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入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待人接物的礼节教育,培养他们爱劳动,谦恭有礼、自理自立、尊敬师长、孝老敬亲、爱国守法、感恩助人的道德习惯,让学生渐渐懂得怎样做人,怎样感恩父母和社会,怎样更好地去热爱生命,关爱他人,争做一个懂礼知节、文明大气、感恩向上的道德高尚的人。

只有教育的目标回归到常态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才能得以顺利推行。

2.课程教育常态化

学校的课程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未成年人获得思想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在实施"洒扫应对"德育教育的过程,应该整合现有的教材与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和编排教育内容,力争把"洒扫应对"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门学科当中,而不应把德育教育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孤立地进行教学,这样得到的效果才会更为理想。比如,语文老师教授了战争主题的课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和战争有关的信息,使他们明白战争的残忍与残酷,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英语老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入中西方礼仪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利用学到的知识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懂礼知节的人。其他科目的老师只要有心都能找到实施"洒扫应对"教育的切入点,将德育教育与课程教育结合起来。各类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此类案例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可谓信手拈来,随地取材。只要每一门课程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德育的教育中来,把"洒扫应对"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成效会更显著。

3.活动实践常态化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只有把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亲身实践结合起来,才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实施"洒扫应对"教育应该重视实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引导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成为我们期待的栋梁之才。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我们可以把"洒扫应对"教育与参加这些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春节及其他节日期间与父母走亲戚或邻里之间往来的习俗,学习礼尚往来的礼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利用清明节祭祀先烈和先祖的机会了解前辈们用自己的血汗和辛勤劳动打下的和平江山,从而在这些活动中懂得感恩向善,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利用学校平常的清洁卫生工作,学习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懂得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利用重阳节组织学生慰问老人,关爱老人,做一个活雷锋。

不论是学生的学校生活,还是学生的社会生活,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活动实践,我们应该通过常态化的活动实践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和邻里守望、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等志愿服务活动,促使他们成为美德少年。

4.督促检查常态化

第6篇: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俗话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的引导、培养、强化。要把教育贯穿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坚持不懈的去实施。教师如何在组织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去渗透德育教育呢?就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德育应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的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当孩子户外活动回来后,利用餐前洗手的常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遵守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品质。如一个幼儿洗手时把水洒在地上了,使小朋友跌了跤,老师再去拖地。老师利用这种结果让所有的幼儿理解了洗手时为什么不能把水洒出来的道理,懂得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此以后,幼儿就知道了洗手时要排队,于是规则真正成为了幼儿自身行为的一部分。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我们老师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2.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主要是主题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在爱玩中学,懂得道理,受到熏陶,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能力。如每年有不少传统节日,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时机。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八节"我班进行爱妈妈、爱老师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学歌曲《我的好妈妈》,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和操劳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的情感;节日当天,进行了"我对妈妈说句心里话"活动来表达幼儿对妈妈爱意和祝福;节后,教师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请家长记录下来,拿回幼儿园一起交流,在孩子之间起到榜样和激励作用。在整个主题活动中,使幼儿懂得妈妈对自己的爱和付出,并且明白了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要付之行动的道理。"五・一"准备进行劳动教育;"六・一"进行好儿童教育;"十・一"国庆节里,唱"祖国真美丽的歌",画"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画,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身体运动是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玩滑梯、秋千等数量不多的器械玩具时,引导幼儿有爱、合作一起玩儿;在玩儿跳绳、玩儿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各类竞赛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助就会胜利的道理;在自由活动时,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当幼儿走独木桥时,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教育与尝试教育。

第7篇: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消费 消费教育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中,提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印象最大,尤其说到了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以及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册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提到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教材中两次提到消费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这也说明在在人教版必修二册的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的消费教育。消费教育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消费教育,他们认为消费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1]消费教育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可持续消费教育的原则:

(1) 全民教育原则。消费教育是从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过程,通过全民教育达到全民可持续消费参与,各级教育者不仅限于学校的教师,还包括父母,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组织,反之,受教育者也应该包括社会上所有的公民,可持续消费教育应该成为全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可持续思想被全体消费者了解,接受,消费者的行为才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可持续消费。[2]

(2) 终身教育原则。应该把可持续消费教育贯彻到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每一个消费者都要活到老学到老。

(3)分类教育原则。可持续消费教育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3]

(4)注重实践原则。可持续消费教育的落脚点是实践,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公众应当具备的可持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等日常行为时能做出正确的有利于可持续消费的选择。[4]

同时,消费教育的途径还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即家庭消费、正规的学校消费教育和社会消费教育。后两个子系统又各自包含若干个子子系统,各子系统互相联系,按序承接,使消费教育成为终身教育。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实施消费教育的重要阵地。

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形成,是从幼年通过效仿家庭成员而开始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的表率及消费知识技能修养等,有益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消费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 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孩子的花费不是小事。因为在花费过程中, 会形成一定的金钱观,会养成一定的消费习惯。指导孩子合理消费,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就是培养孩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作风。

第二, 教孩子懂得钱物来之不易。父母应让孩子明白, 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 乱花钱或不合理的花钱是对父母劳动的不珍惜。孩子明白了钱与劳动, 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就会逐渐懂得不该花的钱不花, 不该买的东西不买, 买多余的东西就是浪费, 扔掉能用的东西也是浪费。浪费就是不珍惜父母的劳动, 就是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爱父母的孩子是不乱花钱的。从而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第三, 正确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要合理、要有限度, 并且要指导孩子有计划地使用。

第四, 不宜采用物质刺激的办法。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干家务、干轻活,孩子也必须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份。学习要报酬,干家务活要报酬,使孩子与父母间神圣的亲情随之淡化而且庸俗化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 物质刺激难免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

第五, 把消费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消费教育和劳动教育有密切的联系。正确的消费观念,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实践能使孩子懂得父母和他人劳动的辛苦, 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可以说,劳动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具基础意义。

家长既是消费者,又是消费教育的实施主体,因而提高家长素质,是抓好消费教育的重要一环。据一项五城市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家长的文化越低,越注重孩子的吃、穿、用等,用于孩子食品方面投资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60.5%,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娱乐,用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21.8%,用于娱乐方面的支出占8.1%。由此可见,提高家长素质,对于完善青少年的消费结构,使其能够文明消费、合理消费,意义极大。作为家长也应该不断学习可持续的消费理念,为孩子当好领路人。[5]家长要始终记住生活无小事,处处能育人的准则,将消费教育一丝不苟的进行。

学者卢家瑞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像教授本民族语言那样教授可持续消费的知识,可持续消费教育应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以一贯之地进行,而不应有头无尾或中间断裂,即大中小学的课程安排都应有可持续消费教育内容。学校是孩子们的主要生活环境,老师的消费行为是否正确,关系着孩子们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应涉及消费常识,消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高等教育中,要求学生结合相适应的消费者教育专门教材,更多地汲取经济理论知识,培育科学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传授消费经验和技能,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通过不断积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消费知识结论。具体的做法有:结合班级同学的消费现状,召开主题班会,介绍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消费观念;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热点问题开展班级小辩论:我们该买车还是步行?或者利用世界环境日举办手抄报进行相关消费理念的宣传,在课堂之外,要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强化校园传媒的作用,培育轻松、健康的校园文化,在晚上或周末播放一些中外古典名著,并开展影评,互谈艺术感受,增强青少年对真善美的鉴别力,利用宣传栏宣传环保知识,展示艺术作品,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健康高雅的音乐,这些活动看似与消费教育无关,实则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精神消费力的重要手段。学校设立的家长学校也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采取多样的形式,做好家长的消费教育,并且对一些家庭消费的热点、难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便形成合力,促进学生正确、可持续的消费观念的形成。[6]

消费教育是终身教育,无论是哪一个系统组织消费教育,形式应该多样化、灵活化的,体现其各自的特点。但消费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有消费经济学常识,正确的消费观念,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要把提高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同时还应有一定的消费决策教育,消费法律教育等。

21世纪拉开了知识经济的帷幕,消费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国际化、生态化、休闲化趋势日益突出,人们的消费思想也日益开放和自由。在这种新形势下,通过有目的,又组织的消费教育,传播消费知识更新消费者的观念与行为,全面提高消费者素质,是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工程,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卢嘉瑞,吕志敏著.《消费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孙启宏,王金南著.《可持续消费》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3] 俞海山著.《可持续消费模式》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4] 刘丽,朱丽娜.可持续的消费观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

第8篇: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

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目标,围绕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内容,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实施切实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探索班级工作的新特色。

二、本班学生现状分析

我班五年级共有学生11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4人。在品德方面本班学生热爱学校、班集体,团结上进,能按照《小学生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由于种种的原因,部分学生身上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纪律观念淡薄等现象。

在学习方面:本班学生热爱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发言积极,作业美观大方。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和特别的关注。总的来说,班内学生的学习水平比较整齐,但容易浮躁,需在认真与扎实方面继续培养。

三、任务目标

1、继续开展我校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切实加强对本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各种行为习惯。

2、开展“手拉手”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教选择一位行为习惯和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做为朋友,使他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3、以“五讲四美”教育为中心,坚持从爱护出发,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多鼓励,让他们赶上其他同学。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

4、进一步创建和谐的班级风气,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全班努力,争当文明班级。

5、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教育。

6、积极开展卫生、安全、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安全的成长。

四、方法措施:

(1)建立健全评比制度,班里建立全方位量化评比栏,取名叫“我最棒!”。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好就可以随时加分,学生每得到20分,就可以换一月亮。随着红花个数的增加,表明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这样,学生一学期的整体表现情况可一目了然。另外,班里还将定期评选“优秀小组”,对每个小组的学习、纪律、卫生情况进行评比,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

(2)建立本班的“学习小组”五个同学为一组,选出小组的组长。“学习小组”中的五位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这一方法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转化后进生的一条有效途径。五人小组的组长不是终身制,而是竞争上岗,谁的奖章多谁就担任,如果下一次评比你超过了组长,那就可以取而代之,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培养班干部同学的责任心,号召他们积极帮助后进的同学。班主任本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不忽视中间学生,让他们同样受到老师的关心,有积极上进的动力,从而也成为优秀的学生。

第9篇: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

一、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劳技制作”

劳技教学绝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任意倾注,而应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劳技制作”。所谓“生活中的劳技制作”主要是指与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劳技活动,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物的烹饪、购物袋的制作、欣赏编制中国结、装饰物的手工制作、设计、创作活动等,这类知识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和适用性,学生掌握和了解了生活中的劳技知识、技能,在学习中就能以理论带动实践,触类旁通。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无权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树立“把问题看得比答案更重要”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思维定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如在小板车的制作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学会制作小板车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利用原有的材料创新制作,重新组合设计,可以改变小板车的样式,也可以做成其它自己喜欢的物品,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创作出了花样繁多的作品:有做成独轮车的,也有做成三轮车的,甚至还有学生做出了坦克、自行车,等等,让人不得不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由衷的感叹。

三、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情商和智商的协调发展

在劳技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四、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得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扼杀了创造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呢?

1.重新教育观念,重新进行教师的角色定位。就劳技学科而言,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要做好的是: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劳技学习策略。如在教学生中国结――二回盘长结的制作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一些各式各样的中国结图片和实物,再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及其结构,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高涨的学习氛围中,我展示出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我及时提出了学习要求:学生先看着步骤图自己试着编制,看哪里是难点,小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怎样解决,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在学生自学后,对二回盘长结的编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我再示范讲解时,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有困难的步骤,在学习编制二回盘长结时既轻松又愉快,学习效果显著。

2.改变课堂结构,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针对劳技特点,应该建立“赏、问、议、讲、做”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会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会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3.加强学法的开发与创新。学会学习是21世纪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被列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劳技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如何发现作品的特点,如何发现作品的美,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创作作品、创造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