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防教育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防教育体系建设

第1篇:国防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学术研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2

一、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内容

1.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国防教育常态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本质上来讲,虽然两者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而在教育内容上也都有交叉之处,如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培养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又能实现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保证教育上的连贯性。广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广,既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也十分灵活,既有“两课”教学、专题报告又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力借鉴,通过进一步丰富内容和手段,加强日常渗透,可以有力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2.充实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这就需要首先从队伍入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现有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形成以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为辅及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合理的队伍格局;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使其有更多机会进修国防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要不断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保持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把国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以及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3.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国防教育网站建设

为了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开设网站的形式,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普及,扩大了教育效果。然而,虽然创建了国防教育网站,但一些高校实际上只有一个网页,内容不够丰富而且更新不够,管理和维护也不及时,远远没有实现网络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知识经济时代,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广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防教育的网站建设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事性、丰富性、知识性、思想性,既要有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世界军事的最新动态、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等国防常识的介绍等,也要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等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对国防教育网站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督促更新网站内容,确保国防教育网站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规范运行。

二、高校国防教育学术创新基本思路

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向导,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催生理论又呼唤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才能不断创新,实践才能获得成功。同样,高校国防教育理念创新要以理论为依据,同时不能脱离实践,在研究实践中得到新理念并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运用新理念教育、影响学生。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是人类认识和学习应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理念创新应遵守的重要原则。国防教育理念创新的任务是“创造”新的“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以更好的指导教育工作,而书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故创新要保持理论联系实际。没有理论指引的实践,是一种“盲”;缺乏实践的理念创新,则是一种“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国防教育理念创新必须从实践中来,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

2.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国防教育理念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符合国防和教育发展规律的理念,随着时展、社会进步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日趋深刻也需要从社会和时代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高校国防教育理念不断地接受着各种变化因素的冲刷洗礼,对国防教育的要求也在不停的变化,国防教育理念是动态的、发展的,只有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使理念之树长青。当然,国防教育理念创新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理念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否认这一点就割断了理念的历史脉络,使高校国防教育理念的创新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更新理念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国防教育思想和理念,应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

3.实效性与前瞻性相一致

国防教育实效是指国防育人的实际效果,影响实效的因素来自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增强国防教育实效,首先要在理念创新上下功夫,而理念创新是基于当前国防教育发展现实及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和准则,理念创新的宗旨也是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理念创新应该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纵观社会发展趋势,从而预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防教育发展趋势,这样产生的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国防教育理念,必然具有超前性。国防教育理念创新既为现实的国防建设和发展服务,又为未来的国防目标奠定基础,必须坚持实效性和前瞻性相一致,可以说两者的有机结合使高校国防教育理念的内在价值更加鲜明和深刻。

4.战略性与特殊性相协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高校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和国防教育乃至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念及其创新要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以历史的角度,战略的眼光,以符合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适应国防建设发展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国防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价值观的理性共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高校国防教育理念生存于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作为理念创新必然有共性的、战略性的一面,因此要胸有全局,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同时,各高校的定位、办学历史、所处区域和服务行业不尽相同,对国防教育理念的形成有着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出国防教育理念创新中个性化、特殊性的一面。应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实际,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大智慧渗透到小道理之中。

三、结束语

总之,当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保持安全有序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国防观念,提高建设、发展、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努力成才成长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浩波.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中南大学,2006.

[2]马一.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4:78-80.

[3]毛芳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2006,06:54-56.

第2篇:国防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日盛。ECFA的签署及生效不仅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推进了两岸教育的深度合作交流。2009年以来,福建省高校率先与台湾高校开展闽台高校合作交流项目。两岸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素质教育、教学基本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两岸交流合作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我省高职院校与台湾技职体系院校在各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就两岸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实践教育体系异同进行分析,旨在找到差距,取其所长,补己之短。

一、闽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异同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我省高职类院校师资队伍中35岁以下约占52%,新设置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过于年轻化,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过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不到要求。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使得绝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课时量过多,教师无暇学习提高、更新知识,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能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师资。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多样化以及多变性,还需要一定比例的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师资。但是由于课酬等现实原因,高职院校的企业兼职教师存在队伍不稳定,授课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台湾地区高校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凡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多要具备国外教育的背景。台湾高校教师的职称聘任分为四个等级: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台湾高校注重教师的实务导向,鼓励教师重视实务技术研究和在职实务进修,并积极参与“产学合作研究开发”的课题和项目,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准。在台湾技职体系的高校中,60%以上是来自业界的兼职老师。与大陆对进入高校讲坛的兼职老师的资格要求较高不同,在台湾,只要是有一技之长,并在业界成绩突出者,或是有特殊人生经历的人士都可以走入大学讲坛,与学生分享其工作、生活的心得。

2.教师职称评定与升等制度

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据的准则和指南,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正常运行的保证。一直以来,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地位不高,职业声望较差,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以及优秀人才的引入,导致了众多教育不公的产生。由于缺少政策依据,常引起教师与其所在单位的矛盾。同时,高职院校本身对于教师的培养和职业规划也因“先天不足”而受限颇多。

台湾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无论公立、私立学校,其标准是相同的。这样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校际间的人才恶性竞争。台湾教育部门在实施“师资法”的同时,规划教师的“资格检定制度”及“评鉴制度”,及时改进职业技术教师的“聘任及升等制度”。对于教师的工作考核分为以教学为主或以科研为主两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工作任务都有一个相当规格的比例,由各教学单位决策,教师个人自主选择。对教师的考评上,把主要权重放在学生方面。对于教学评价较低的教师,校方会找教师本人谈话,予以警示。

(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校内教学督导与校外评估机制

福建省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普遍由教研室、院系部、教务处三级单位共同实施,在课程总体实施过程中,由校内教学督导牵头进行监督和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此做法对于规范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由于企业和市场参与度不够,课程体系的建设偏离了或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台湾高校课程建设委员会注重吸纳校内外学者专家及业界意见,促进课程规划合理,课程及学程设计符合学校特色、学术发展趋势、整体教学目标及学生毕业后就业需求;课程发展规划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建立检讨评估机制,纳入校外评估机制。

(三)学生素质教育

1.“公共课”与“通识课”

大陆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要按规定学习“公共课”,学分一般在35分左右,其中公共选修部分只占到20%左右的学分。公共课主要围绕政治、法律、外语、体育、中文、计算机等科目展开。多年来形成的公共课程体系对于适应中国特色,教育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有显著的作用。但是,现代大学生的兴趣极具广泛性,他们希望在校所涉猎的知识层面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的公共课的范畴。再者,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无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选修”二字通常流于形式。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提出的“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博雅选修课程体系”涉及五大门类、30门课程,是闽台高校本科层面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内容之一。该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校内外以及两岸优质教学资源,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开设专题讲座和教学课程,引领学生涉及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等学科领域。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源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的基础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对于通识教育,台湾各大学均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例如,淡江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多元与融会贯通的能力”;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为:“推动学生语言与资讯能力检定,提升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博雅人才”;朝阳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世界观,加强语言、沟通协调与资讯应用能力”等等。尽管各高校通识教育目标的设定不尽相同,但是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是大致相同的,即其通识教育课程均为两大类:一类是公共必修课(核心课程),占12—14学分;一类是公共选修课程,占14—16学分。其中,核心课程一般包括中文、英文、历史、法政和社会、体育、国防教育等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则是涵盖文化、语言、政治、法律、体能、自然、艺术、哲学等领域。如:陶艺DIY、玻璃工艺、CPR急救技能、客家文化、易经、风水学等等。服务学习、劳作教育是台湾地区高校学生必修课,计算学分与否,由各学校规定。这两门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一起,结合服务性社团活动进行。很明显,通识教育在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更具实用性和现实性。

2.勤工俭学活动与教学助理行动

福建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与勤工俭学,大部分院校会通过学生处、就业办或者学生社联组织帮助学生联系能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的校外单位,有条件的学校还向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但这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多为后勤生活方面的事务或工作,贫困学生的参与面不大,而且在获得一定收入的同时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也非常有限。

教学助理行动是源自美国、加拿大高校的TA(Teaching Assistant)制度。台湾高校的 TA 制度则是由共同教育委员会推动通识课 TA 衍生出来的。其目的首先在于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特别是针对大班授课的课程,可透过 TA 来协助教师,提升授课的质量。其次,藉由 TA 的带领可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投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以此改善浅碟式学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由于担任 TA 的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各大专院校的教师,因此透过 TA 制度的训练,可以让这些潜在的未来教师在正式取得教职之前,培养教学的能力与热忱,为将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台湾高校的这种教学助理行动更加适合在本科类院校开展。但这种做法给了我们高职院校一定的启示,资源、条件有限的高职院校可以效仿其中的精华,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学事务,甚至是教学管理中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校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评选出优秀教学助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学分奖励。

(四)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评估与教学评鉴

我省的高职院校,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遵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在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评估指标上的要求也完全一致。但是,民办大学能够得到各级政府拨款补助的项目和金额无法与公办大学相比。办学经费拮据导致大量民办院校“先天不足”,在评估的工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台湾高校建立教学质量长效评价体系,建立并落实学校、院系、教师三级评鉴制度,包括跟踪每次评鉴后改善建议的落实情况,定期举行全校教学单位评鉴,并对教学评鉴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最后由台湾“教育部”派出评审专家复核。通过评鉴的所有高校,无论“公办”与“民办”,均可以公平地获得台湾“教育部”根据该校招生情况核定的经费补助。

2.台湾“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

台湾教育部门大力实施“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该计划围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及“提高课程调整质量“等三大核心要素,旨在“提供奖励教学卓越之竞争性经费,以鼓励各大学校院赓续追寻教学之改进”。该计划提供项目竞争性经费,补助台湾大学中约30%至40%的学校,使之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教学卓越大学的典范。“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主要内容就在于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大学重视教学,引导大学在教学制度层面做整体的调整及改善,并通过竞争性的奖励机制,促进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发展岛内教学卓越大学的典范。

该计划自2005年施行以来,台湾岛内大学及社会各界多予肯定及好评,并逐渐带动大学重视教学之风气,获得经费补助的大学均积极进行全校性教学制度改革。

二、闽台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育体系的异同

(一)“产学联动机制”与“官产学联动机制”

福建省高校的实习普遍采用“产学联动机制”来实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工作持合作态度。但这种机制由于缺少政府的直接介入和督导,一些企事业单位是否能够接受实习生以及履行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培养义务成为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台湾大部分高校实习活动实施“官产学联动机制”。这种做法是由政府当局、企业机构和高校三方组成合作推动机制。政府当局直接介入和督导,并对高校实习工作行使组织、督促甚至经费补助等职能。企业机构向资讯媒合平台申请成为该机制的实习机构,接受实习生至单位实习,可申领由台湾“教育部”颁发的实习补助金。

(二)毕业实习与在业弹性实习

福建省高职院校安排学生的毕业实多按照传统模式,即由学校组织联系实习单位或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毕业前交一份实习鉴定给校方,成绩合格后发给毕业证书。如果能由校方统一安排推荐学生至合作单位实习,并得到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实习过程中校方和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生,那么学生的毕业实习将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并富有成效。但如果实习单位无法积极支持校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和管理,或者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那么校方对于实习的管理将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台湾高校在实施“官产学联动机制”的同时,倡导学生“在业弹性实习”。以台湾实践大学为代表,“在业弹性实习”在台湾“教育部”等政府当局管理部门督导下进行。实习机构、指导老师配备及设施环境经历政府当局跨部门审查小组审核鉴定,具备相应的资质。经过鉴定的单位和学生,可以领取由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实习经费补助。该计划在大学高年级学生中实施,经过校方选拔,以弹性学习方式完成实习期间的课程学习。实习期间采用远程学习、实习地实地学习和弹性学习等方式完成课程学习,但这些方式都应尽量配合实习工作的作息。“在业弹性实习”机制获得了良好的行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支持,不仅能够破解传统式实习安排所面临的难题,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就业,达到“毕业即就业”的良好效果。

三、福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打破陈旧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无论在专业建设还是课程设置上,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跟着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更应该把握闽合培养人才、校企联合办学等机遇,找到本校的特色和强项,不求专业“广”而“泛”,摈弃“市场销路不好”的专业,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在竞争性强、“市场销路好”的专业上。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口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权衡考虑,同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和“职业”特性。民办高职院校可借助社会力量,把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资源引进学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方案,真正做到两岸高校、台资企业、学生四方受益。

(二)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打破陈旧观念,加大对于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训练的课程比例。积极引入台湾高校的优质课程和优质教材,在原有的公共课基础上,引进台湾高校倡导的“通识课”或“博雅课程”模块,通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领域接触更多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品格、气质和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扩大产学联动范畴,从校企双向沟通向政府、学校、企业三向沟通过渡。

建议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借鉴台湾高校“官产学联动机制”的做法,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三方共同推动实习工作。强化政府的支持和介入,由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政府部门联合牵头与协调,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平台,创立学生实习与创业基金,或予以财税方面减负支持,构建我省高校学生实习工作的“资讯媒合平台”。

(四)闽台共同培养高校师资

为加强高职高专院校优秀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拓宽专业带头人的海外视野,学习借鉴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持续开展闽台两地的师资交流,建议可在台建立我省高校师资培训基地,由省政府、省教育厅筹措相应资金,每年选派省内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赴台培训交流,向台湾同行深入学习专业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并借助这个平台促进两地教育的互动交流、双赢合作。2011年5月,由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和台湾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浙江在台高校师资培训基地挂牌暨2011浙江省高职教师培训班”正式启动。该做法非常值得我省借鉴。

第3篇:国防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145-04

0 引言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新世纪以来,在历史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学校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新时期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开放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主线,突出两个问题,“德”――做人的素质,“实践能力”――做事的本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格定位,在实践中凝炼出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办学实际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简称“三大”)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果。

1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概念

以培养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提高学校支撑企业技术进步、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健康发展。这里的转型不单单指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型,还包括学校办学定位的转型。

2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遇到的问题

2.1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都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科类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形式进行了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切调整与匹配,前后经历了多元化扩张―横向整合―纵向整合的三大发展阶段,使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实现了有力的支撑,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多元化扩张阶段,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侧重于扩大办学规模;在横向整合阶段,侧重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的横向合并与重组,优化教育结构;在纵向整合阶段侧重于强化“双元”结构(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联系。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双元”结构,高等学校总数为421所,包括108所综合性大学,210所应用技术大学。

2.1.2 国内:国务院提出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这个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引导一批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可以是大部分专业,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他表示,对于要转型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的独立学院,国家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对于2000年以后新设高校,也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目前已有130余所高校提出了试点转型的申请。

2.2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遇到的问题

2.2.1 思想观念不够开放,服务意识不强,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不到位。学校开放办学观念还不到位,主动与社会各界沟通和建立密切关系还有待加强。争取办学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强。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弱,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还不到位,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2.2.2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欠缺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2.2.3 学科水平有还不高,独立承担、独立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较少,独立获得国家级奖励较少。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2.4 国际化水平不高。在国际学术交流、国际间科技合作、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和留学生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3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对策

3.1 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对专业进行分类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形成工、管、文、理、经、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建成以大矿业为特色、大工程为背景、大企业为依托,适应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专业群。

依托行业,进一步强化矿业特色,鼓励和支持各专业在自己的领域中办出特色。重点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瞄准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等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通过集成整合,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建设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形成若干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实现专业与企业、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机对接。以4个国家特色专业先行先试,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3.2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三级教学督导的作用,加强教育教学督导作用。完善现行的教学质量标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及时对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做出综合和科学的评价,进而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

3.3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的观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构建起学科带头人水平高,学术骨干实力强,结构合理、有序稳定的学科团队。根据学校确定的学科结构,按照学科建设需求,通过引进、共享等方式,为各学科配备本领域的学科领军人物,优化学科团队结构,提高学科团队的人员层次,提升学术水平。以重大项目、高水平研发平台为载体,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战略需求,引进培养共享一批具有龙江学者水平的人才,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学科团队。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聘请大型企业、大所、高水平大学的相关专家为我所用。

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派学科骨干到国内外名校做访问学者或研修,到大型企业锻炼或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学科专业发展潜力大,业绩突出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资助其到名校攻读博士或访学。创新资源配置,促进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3.4 完善学科制度政策

完善学科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科淘汰机制,调动各学科发展的积极性。加强学科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确定建设经费的投入。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到学科建设当中,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力争获得政府相关项目的支持和社会各类资金的支持。建立高层次项目、高水平科技奖、省重点实验室等培育与建设的专项政策,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破解学科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5 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特的原则对科技创新给予扶持。按照科技创新项目与国家、区域和行业的重大战略,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程度,给予不同的支持,促进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发展,提升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科技企业孵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工作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的评价标准。

改革科技服务人员的评价标准,强化服务意识,将科技服务人员的业绩与科研指标挂钩,与为教师争取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评奖等环节提供的服务联系起来,形成大家共同努力及时完成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

3.6 加大高层次、“双师双能型”人才引进力度

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计划地引进优秀博士或具有博士学位、学成回国人员,从全球人才市场引进高端人才。实施龙江学者计划、学科带头人计划等,着力引进和共享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后备人才等。按照应用型定位的要求,在科研院所、大企业中引进或聘用实践经验丰富,具备相应学历、理论水平高的双师双能型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提高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

3.7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机制。对不同职业发展期的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提升、进修以及专项技能培训等。

实施青年才俊支持计划,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建立杰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结合国家、省战略的重大需求和“省部共建协议”,依托特色与重点学科、平台,对优秀青年人才给予专项配套、重点支持,提高其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培养一批学科后备带头人。

支持教师强化学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支持教师获得相关的职业认证、执业资格证等,增强教师的行业技能、提高专业化水平。依托相关的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中青年骨干人才到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兼职,增强实践能力。

3.8 提供精准精细服务保障

加强“一站式”服务和“德育实践”品牌建设,健全学生资助、公寓服务、心理健康、国防教育工作体系,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不断适应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加大学业支持力度,全程规划,全力支持,个性指导,激励学优生,帮扶学困生,保证学生圆满完成学业。

4 案例分析

为推动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十三五”期间转型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黑龙江省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和学校实际,制定了《黑龙江科技大学转型改革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4.1 办学层次实现了新跨越

2012年10月学校获得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4月学校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年9月学校获得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4年10月学校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4.2 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启动了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矿业特色鲜明的,工、管、文、理、经、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本科专业数量从48个增加到55个,学科门类达到6个。省重点专业达到10个,国家特色专业达到4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建设项目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拥有实验室、实践基地70个,校外实践基地226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2亿元。学校承担各类教学研究项目932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279项。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二等奖近20项。

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和地质类3个专业实现大类招生。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获得国家级奖励31项,省级奖励153项。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00项。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资助金额1.1亿元,受益学生7.43万余人次。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五年来一直保持省内高校前列,就业于世界500强企业与考取985、211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比率不断提升。2012年该校获得“全国就业50强”荣誉称号。

研究生培养类别不断丰富,教育层次、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开展了“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和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的培养。研究生主持省、校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1200余篇。在省硕士学位论文合格评估中,合格率100%。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有2个研究生导师团队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的荣誉称号,有4名研究生导师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

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入。新增俄罗斯乌拉尔矿业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等15个国际合作伙伴。加大了教师出国访学及培训力度,与国外高校开展科研及技术合作5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特色鲜明,通过了教育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

4.3 学科建设实现新进展

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学科水平不断提高。获得1个省级煤炭产业重点学科群,矿业工程、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构建起8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开展了一级学科博士人才的培养和一级学科博士后人才培养。硕士学位点涵盖了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学位拥有工程硕士(含7个工程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和金融硕士4个类别。

4.4 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取得新突破

纵向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获批国家级项目4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科研经费达到2.53亿元。获得授权专利738项、软件著作权24项,出版专著29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9项。

科技创新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瓦斯等烃气输运管网安全基础研究国家级专业中心实验室和煤矿深部开采地压控制与瓦斯治理省重点实验室。建成“石墨加工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石墨深加工技术服务创新平台”、“黑龙江省微(纳)米石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煤矿瓦斯分离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研发项目达到54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6亿元。协同创新项目“高纯石墨材料开发及其典型应用”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石墨烯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与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MG180/420-BWD型桥式采煤机通过黑龙江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列面结构光扫描测量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产业化;“金属粉末激光选区熔化3D打印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大型并联机构熔融沉积3D打印机(FDM)”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产业化。黑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充填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了黑龙江省科技厅验收,在龙煤集团应用显著效果。

4.5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聘请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培养龙江学者后备2人、遴选培养青年才俊84人,引进博士41人、硕士8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85.4%。聘任兼职教授67人。选派57名教师赴国外访学研修,选派43名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做访问学者。

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4.6 大学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成绩

文化建设成果显著,进一步深化教育理念、继承学校精神、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和营造人文环境,以“江畔朝阳”为品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形成了“七月两节一讲坛一沙龙”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3年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学校被省纪委命名为第二批全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2015年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深入。教职工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偿还7亿多元债务。数字化校园建设更加深入,改造多媒体教室,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校园安全体系不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强。校园环境不断改善,江堤拆迁获得资金和土地补偿。新增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