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小学特色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特色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特色文化

第1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关键词:班级文化;规章制度;文化意图;文化舆论

班级文化应包括以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班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和以班级学生共同的思想、审美的追求、特色的载体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

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有些班级存在着不够重视的倾向,教学任务轻就抓一抓,教学工作重就放一放,学校里推一推,就动一动,不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进行有效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以为只要了解和狠抓学生在课堂里学习、做作业的情况,就掌握了学生的全部情况,就算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就算尽了班主任的职责,甚至以时间紧、工作忙、头绪多、没空抓班级文化建设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智育对立起来,甚至以“班级文化建设要让学生慢慢地感染、感悟、自主、自求、远水救不了近火”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对立起来。这种思想和态度实质上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以智育为中心,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唯一的标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抓班级各项制度管理,而不花力气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是以管代导,甚至是以罚代管,这种班级管理方法无法将教育要求转化成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和品质,容易使学生形成理论、实践脱节,说、做脱节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因此,重视学生班级文化教育,建设健康、文明、向上、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抓好班级德育的重要课程,是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努力抓好。

那么,班主任应怎样引导班级学生建设班级文化,并发挥其德育功效呢?

一、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

它包括《班级一日常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艺术及其解读》《班级值日制度》《班级奖惩条例》等等。班级值日制度的执行,课桌凳、学习用品的整洁爱护,学习习惯,活动要求的明确规定,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卫生环境和美观的物化环境。全班学生讨论一致通过的班级文化特色内容、口号、班歌、班徽和目标及其解读,既统一了学生思想的认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既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二、搭建一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载体

过河要有船或桥,要搞好班级文化就要有一个教育载体。这要根据班主任的思考和特长,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经过学生反复讨论,共同选定一个教育载体,这个教育载体能否成为让全班学生感染、感悟、体验、自主、自求、自得,从而搞好学风、班风建设的平台,教育载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经过多次论证,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班情学情,又喜闻乐见,便于操作,易现成效,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没有好好选择、论证,不能吸引学生参与,学生难以感悟自求;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班级特色文化平台是搭建了,没有认真抓好感染、自求、辐射工作,没能发挥其班级德育作用;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决定后,认为大功告成,没有花力气去进行过程管理,虎头蛇尾的工作作风使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这只大航船搁浅在起航线上,却反过来认为“班级文化特色建设没有用”。这说明,选择班级文化特色这个载体是重要的,而花力气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班级德育作用是更重要的。

三、营造一种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除了要有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文化特色载体,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成果作品来对班级环境进行美化,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表现班级学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共同审美倾向,感染自求过程。如果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课桌凳整齐还停留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那么,班级文化环境的美化,则不只是一个外显的物质文化,更是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支撑集体的四大基石是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共同的思想指的是集体成员有共同的喜恶标准,即集体的道德观。形成集体的思想,就能够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同时表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追求。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提高了班级文化品位,创设了文化氛围,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汇报,能对学生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环境一定要布置得精、美、实。

四、创设一种健康有力的班级文化舆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的一致开始的,集体舆论可以将每个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因此,要使班级学生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必须加强班级正确舆论的营造。班主任、小干部和积极分子要尽量掌握班级的舆论动态,对一些不良言论要及时引导,既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思想素质,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又能使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从而保证班级特色文化在班级德育中的作用。

五、培养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少,有些学生在家里比较娇惯,依赖性强,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再加上学习紧张,负担重,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班主任必须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它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互相感染、沟通、理解、尊重、帮助、促进,培养了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又有利于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级群体,便于班级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学生进步。

六、强化一套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每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管理,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加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比如,班级舆论、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不能全由班主任或班长来决定、执行、督促和检查,而应该由学生讨论、商量、决议、自查、互查、总结、评比,这样不仅能克服班主任包办代替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弊病,而且达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增长才干的目的,还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班级文化在德育中的实效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在新课程的沃土上正在生根、萌发、生长,需要我们用智慧的营养去浇灌,才能枝茂叶盛。同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侧面,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积累出的经验,培育出的情感,磨炼出的意志,将带动新课程的全面展开。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和坚实的底气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学校文化的建构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而学校特色建设的理性诉求也对学校文化建构提出了规定性的要求。因此,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探讨如何重塑学校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内涵分析

以特色学校的建设为出发点,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学校主体成员在学校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和享有的思想信念、价值信念、基本规范以及行为方式,并以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为载体而客观存在。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为“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内隐概念’。我们认为,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才是文化的真正、真实的内容。”[1] 因此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有多么漂亮的学校环境、多么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而是在于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在于全校师生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如果把学校文化比喻成一棵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中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

二、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功能定位

强大的、积极的、合作的学校文化将对学校的许多方面产生强烈影响,比如:学校文化促进了效率的提高和学校成果的丰富,文化孕育了学校成功的变革和改进的努力,文化建构了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的义务感和认同感,文化使学校成员、学生和团队的能量、动机和活力得以增强……这里我们将着重探讨学校文化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主要功能。

(一)学校文化变革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学校变革是一个过程,包括一套由学校成员主持的有计划的系统活动,改善学校教学及组织的过程以解决学校的困境及问题,在个人、小组及学校层面上发挥最大运作效能。校本改革涉及两个方面,即科技改革和学校文化改革。科技改革着重于维持学校运作及达到学校目标的手段的改革,如管理科技、教学科技、学校科技等理论与技术的改革。这种外显的改革被称为第一级改革(First-Order Change),容易成功也容易分析。隐藏的改革则涉及到学校文化,较难做到也较难分析,被称作第二级改革(Second-Order Change)。由于学校文化决定着人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因此正确理解和塑造学校文化是教师群体提升、学术成就提高以及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学校文化就真正成为了学校变革的“发动机”。

如果仅进行第一级的科技改革,而不涉及学校成员的价值信念的改变,变革将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改革的结果要么无效、要么短效。当下特色学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特色表面化、特色短暂化等问题正是由于学校的特色建设没有涉及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内涵,仅将特色建设集中在硬件建设、项目建设上,才难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二)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做学校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或是其他学校没有做过的事。但这种创新并不是对学校办学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对学校的办学传统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不同的教育理解和教育哲学是形成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的基础,不同的社区、环境和背景会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不同的学风、教风、校风会造成不同的师生行为和人格。

(三)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是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可的,并能够表现为师生基本行为;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而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重视品质的,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三、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价值选择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从根本上说,学校教育是通过对文化的传承、选择和创造来实现的。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现代学校文化的选择、批评与整合、重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管理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价值主流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在整体统筹的基础上,采取扎实可行的举措,为学校植入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

任何成功的教育改革首先是价值观的更新,任何教育问题的困惑最终都表现为价值观的困惑,表现为一种价值选择的无奈与盲从。因此,学校特色文化的选择首先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即对学校所面临的多重文化价值观进行澄清与重构。

1.合目的性

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合目的性。学校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和规定,是教育活动所直接期望达到的结果。学校教育目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深层文化所作的选择。它把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一部分社会文化转化成为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期待,转化成为对年轻一代的素质要求。可以说,学校教育目的的确定过程,同时也就是文化选择的实施过程。我们今天是按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特点来确定学校教育目的,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发展,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达到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就应撷取能使教育者树立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选择能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思维形式的文化。

2.合规律性

即提高选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比如确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校文化,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3.独特性

作为特色学校文化选择最核心的要素是独特性。独特性的本质便是个性,是事物差异性的体现。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特色学校即是这所学校从强烈的张扬出其鲜明个性,让人极易辨别。因此特色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又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这是特色学校的生长点,离开它则无特色可言。特色学校文化独特性的灵魂在于创新。

(二)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出发点

1.对本校文化的理解与评价

文化评价是对当前学校文化状况进行判断的活动,就是要根据新时代教育目标的要求,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对学校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内容以及达成目标的过程或程度和社会价值进行判断,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文化评价是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弄清楚学校文化的状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可以借助一系列测试工具或调查访谈来理解学校文化的现状。比如对教师的集体访谈可借助以下问题来讨论、发现学校文化的类型、学校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我们学校文化的领域(专业合作、共同分权、效能感和自主决策)哪一方面最强?我们为维持或提升这些领域做了些什么?我们学校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作为一个学校共同体,我们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点什么?通过一系列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文化的基本现状与层次,为下一步文化的建构找到切入点。

2.关注学校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实与外围环境

第3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整合朱子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师生校园生活内涵,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二、校园特色文化定位背景

1. 校园特色文化定位的社会发展背景: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传递、延续。放眼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构成世纪文化圈,文化浸润至世界每一个角落,穿过一个个世纪,影响着一代代人。社会有社会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校园有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和社会主导文化一样,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xx同志早在1994年就强调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来定位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

2. 校园特色文化定位的教育发展背景:校园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现代课程论认为: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不只是读、写、算等方面可以测量的认知和技能上的发展,他们还从学校的环境、校园生活、组织制度、校内人际关系及学校的管理体制等方面获得没有显现出来的、潜在的价值与规范的陶冶。这些潜在课程,作为一种校园文化,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尽管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只是“桃李不言”而非立竿见影,但对人的身心发展却发挥着其它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突出体现在四个层面,其一陶冶功能:校园文化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生命的内涵;其二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其三潜力开发功能: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求知欲和需要,校园文化发挥着扩大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情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功能;其四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显而易见。我们应该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来定位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

三、四中校园文化实践的基础

1、近几年来四中校园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

第4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溪东中心小学三年特色文化建设规划

古往今来,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竹子以它挺拔清秀、青葱翠绿、疏密有致、刚劲而富有韧性的形象,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同时被赋予幽雅、脱俗、坚贞、正直、谦虚、刚强、坚韧、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勇于突破等品质。这些品质正是学校教育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溪东乡地理位置优越,各种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漫山遍野的竹子、遍地开花的竹产品加工厂、随处可见的竹制生活用品,让我们仿佛徜徉于竹海之中,随处可见的竹资源为我们开发竹文化特色课程提供了资源保障。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溪东中心小学周围的生活环境。全校的老师和孩子经过热烈的探讨,发现我们爱吃的笋、装东西用的竹筐、睡觉的竹席……,身边吃、住、用的许多东西都来源于我们本土的材料——竹,因此我校尝试开展“竹文化”建设,本着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提出了“竹色苍翠伴我成长,竹节坚毅教我奋进”的“竹文化”目标。制定了学校《“竹文化”建设的初步设想和三年规划》。

一、挖掘“竹”之神、节、品、韵

我们将“竹之神、竹之节、竹之品、竹之韵”,与我校“团结、进取、求实、健美”的校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竹心相连,竹意绵延。团结悠长,友爱昂扬。清朗风神,百竿而修。”是团结的竹之神;“立根于深,直指碧空。千磨万击,经霜沐雪。坚韧不屈,竹叶长青。”是进取的竹之节;“丛丛叠叠,浩渺无边。漫山锦绣,尽入诗话。品竹之雅,求真务实。”是求实的竹之品;“亭亭玉立,傲骨铮铮。四季苍翠,生机盎然。竹韵轻扬,健康美好。”是健美的竹之韵。通过“竹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使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创设环境,凝聚师生,营造“竹文化”氛围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围绕我校的“竹文化”建设,我们将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用人之长,以“竹文化”凝聚教师的人心、凝聚教师的智慧,共同营造“竹文化”的育人氛围,将校园环境特色化、艺术化。

“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融入‘竹’的元素。”经过反复推敲,我们设计了“景观体验式”校园文化墙,各楼层的墙面,分别以“形、声、影、意”,确立了“识竹翠、品竹韵、赏竹美、会竹意”的主题画面。将学校的校风与竹子的特性和内涵相结合,营造出“团结·竹之神”“进取·竹之节”“求实·竹之品”“健美·竹之韵”为内容的“竹文化”育人氛围。 “竹文化”校园环境的创设,将为我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给人以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而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在工作中鼓励团队群策群力、取长补短,也激发了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竹文化”建设推动教师发展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学校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群体性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竹文化”建设的推进,全校师生人人都是参与者。为此,我们会将“竹文化”的建设与教师的校本培训相整合。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中,我们首先对学校开展“竹文化”建设的设想、意义等进行诠释,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竹文化”建设的规划和要求,以增强教师对“竹文化”建设的认同感。随后,我们将发动教师人人参与,集思广义,通过书籍、网络等有效途径搜集“竹”的相关资料,并对“竹”的种类、特性、诗词、美文、图片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使教师对“竹文化”的范畴、内容、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教师感受“竹”的世界,探究“竹”的精神,挖掘“竹”的育人价值,进而提升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

四、“竹文化”内涵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的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新课题。以教师为主体,积极开发具有独特性、多元性的个性课程,是实现和形成校园课程文化的支柱。

为此,我们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先在相关基础学科(音乐、科学、美术、语文、品社、体育)中,挖掘与“竹”文化建设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初步展开学科渗透,共同体验其文化内涵。然后,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将以上内容分解成各年段要达成的指标要求,逐步开发校本课程,将“竹文化”的建设与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语文学科及德育主体活动等有机整合,使学校各项工作都融入“竹文化”的元素。

1、“竹文化”与学校德育主体活动相整合。

如每学年按年级开展的“笋牙尖尖,快成长——一年级入队仪式”、“翠竹青青,领巾飘——二年级入队仪式”、“竹色苍翠,伴成长——三年级十岁生日主题队会”、“竹海畅游,我争光”——四五年级主题班会”、“践行竹之品格,扬起理想风帆——六年级毕业典礼”系列主题活动,围绕“竹色苍翠伴我成长,竹节坚毅教我奋进”的“竹文化”目标,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将“竹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

2、“竹文化”与学校的语文阅读课相整合。

利用升旗仪式,介绍与竹子有关的诗词、美文,要求师生理解含义、挖掘品质,熟记于心。学校按年级制定了有关诗词、美文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在语文阅读课上加以落实。通过推普周、读书节、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

3、“竹文化”与学校的科技活动相整合。

挖掘自然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竹子的种类、生长习性、用途,挖掘竹子的品性,并制定明确的分年段认知目标。通过兴趣组、科技节、校内外各类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成为“竹文化”建设的主人。

4、“竹文化”与学校艺术工作相整合。

开设竹笛校本课程,学校成立校笛子队,使一批在笛子吹奏上有潜力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特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设关于竹子的刮画、版画、水彩画、中国画等美术课程,开展学校竹子美术画展。在书法课和书法社团中展示赞美竹子气节的书法作品,并每学年专题展示一次。

5、“竹文化”与学校体育活动相整合。

创建学校特色品牌的一个亮点,精心打造以跳竹竿为主旨的大课间。让大课间活动突出了竹文化与体育学科的融合,孩子们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接受了竹文化的熏陶。

五、三年发展目标与措施:

(一)第一年

1、成立学校“竹文化研究”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领导小组负责在管理、资金、课程、人员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2、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加强培训学习,分析和研究,对规划作进一步的细化。

3、在校园中引进栽种5种左右有特色的竹子。

4、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通过橱窗展示,版面展示,竹子工艺比赛等,对学校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选择部分学生作品进行校园环境布置。

6、利用学校广播站,建立竹文化专题广播,对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展示。

(二)第二年

1、在上一年拓展型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争取全校部分年级进行常规教学。

2、继续充实、完善校本教材。

3、尝试开展探究性活动,积累一定的资料。

4、继续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竹文化”特色。

5、开展竹文化美术展,竹文化书法展。

(三)第三年

1、举办“竹文化艺术节”,建成校园“竹子博物馆”雏形。

2、形成一种以竹子精神“虚心、坚韧”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竹文化”中提炼出与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相融合的内涵,使之完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成为体现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灵魂。

3、形成内容充实、体系完整、符合学生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通过审核并开始在各年级实施该课程。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进入更深的领域。

4、规划并建成校园“竹文化长廊”。

5、举办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拓展型课程教学展示活动。

“竹色苍翠伴我成长,竹节坚毅教我奋进!”全校师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去感悟竹的品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像翠竹一样身形挺直,宁折不弯;使自己拥有一颗奋进的心,像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永往直前;使自己永远保持谦虚的品格,像青竹那样虚怀若谷。同时,师生在学习、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将会体现出无穷的创造力。

第5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关 键 词 学校文化;特色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5-00-05

随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课程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伴随特色学校创建而兴起的学校特色课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学校变革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点。因此,厘清特色课程这一概念的实质,剖析特色课程基于学校文化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意义重大。

一、特色课程为何需基于学校文化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注定在一定的文化场域中展开,受到文化观念的制约。同时,教育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促进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说文化与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统一体。“作为教育重要维度的课程,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就是鞒杏敕⒄刮幕的过程,是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1]就特色课程而言,它是培养、创造和生成个性的人的重要载体,与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但特色课程不是一个“文化筐”,而是文化本体,具有独特、内在的文化品质与属性,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然而,目前我国特色课程开发有脱离学校文化,抛弃学校传统的倾向,相当多的特色课程更多地表现出共性而非个性,以致批判学校教育“千人一面、万人同语”[2]的声音不绝于耳。为此,基于蕴涵学校个性的学校文化开发特色课程,已成当务之急。

(一)特色课程基于学校文化的政策依据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对中等教育的定位做出了新的阐释:“中等教育应适应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不同过程,这些过程因人而异,因国家不同而有很大区别;这一级教育应使学生的学习途径多样化,以便适应他们多种多样的才能。”[3]可见,推进普通中学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趋势。在我国,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也同样受到了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切实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与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2012年,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高色学校评选活动,鼓励学校通过课程建设提升文化,力求改变高中“千校一面”的局面。广州的创举被认为是《纲要》的真正落地,开启了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课程之路。无独有偶,北京、上海、厦门、重庆、浙江等地也相继开展了以特色课程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

广义上,特色课程属于校本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表明,特色课程的定位要基于两个要求:一是基于学校的传统和理念(学校文化),二是反映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事实上,无论是实施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生活在学校的文化场域中,会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这正是学校的个性所在。由此可知,特色课程的构建应基于学校文化,而这正好因应了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政策要求。

(二)特色课程基于学校文化的学理依据

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一方面课程是文化的产物,文化造就了课程。从发生学来看,课程是作为文化的一种手段或工具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传播的,还不需要专门的制度化教育来行使这一职能,所以课程也就没有产生的必要[4]。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创造了更为丰富的文化,仅仅依靠生产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了。这就是说,文化发展到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才能予以整理和保存的阶段,于是课程应运而生。可以说,文化作为课程的源泉,其形成无疑先于课程,是文化造就了课程,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课程的价值观的确立、内容的选择等都应决定于文化,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5]

另一方面,课程又精炼、形成着文化。课程作为文化发展的载体或重要手段,为文化的增值与创新提供了核心机制[6]。可以说,课程是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媒介,离开了课程,文化这条历史长河终将枯竭。文化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必须通过传播才能彰显其强大的力量。文化的传播必须依靠媒介或工具才能完成。由于课程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它对文化的传播无疑是最有效的。从某种方式来说,课程有效地保存了文化,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丰富、增值文化。因此,课程与文化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和共通性。“它们不仅具有相同的使命和内涵,而且都是作为一种价值性或意义性的存在体而对社会和人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文化是具有自为性、生成性和建构性的”。[7]然而课程作为一种生成性文化,并不能脱离历史,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教育系统中,以开导、启迪、解放为根本旨趣。由此我们可以说,课程与文化具有先天的无法割裂的关系,是一个内在统一体。

特色课程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样无法割舍。从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每所学校不同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学校文化上的较大差异。生活在学校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必然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学校文化也因此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特色课程正是基于学生的个性需求,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作为隐性课程的学校文化与显性课程的特色课程只有携手共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何为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

在讨论何为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之前,我们需要厘清四个关键概念:文化、学校文化、特色、特色课程。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aylor,E.B)给出的定义是:“从广义的人种学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8]这一定义影响了当时和后来许多学者,在普遍意义上为人们所接受。基于文化的定义,人们把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9]

何谓特色课程?首先要论及的是如何界定“特色”,“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风彩、风格”[10],具有独到的,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特质,特色具有个性。‘独特出色’,具有优秀、独特及出众之意”。[11]这里,特色课程是指“在学校文化引领下,融合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学校特色教育的课程。”[12]特色课程不能等同于校本课程,它既不是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可有可无的陪衬及附属品,也不是与学校文化的随意嫁接。

不同的理论视域下,人们对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的解读不同。从哲学的角度,特色课程应是学校文化场域中主体生命的存在及其优化活动。因为“课程的生成与发展,根本依据在于人的学习本性和潜能,课程作为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实质就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13]可以说,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蕴含着学习者生命体内在生长的需求,特色课程是为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专门创造的。从心理学视角,特色课程应是学习者进入学校特色文化场域中“所获得的全部经验”[14]。站在理想角度,特色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进行的理想设计、计划。站在实践角度,只有学生在特色实践中体验、经历并使自己的某些观念或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经验”才是真正的特色课程。从管理学视角看,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特色教育的进程,是一种特色教育价值实现与实践的过程。特色课程较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最大区别是它没有完整的课程产品做依据,它内涵着开发与实施。特色课程开发是以学校文化为基础,由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或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民主决策过程,即学校课程规划、实施和评价过程。

三、如何建构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

在上述对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的概念辨析中,我们知道,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是以学校为决策主体的特色育人价值目标实践与实现的过程。因此,特色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四条件:一是在课程目标上,特色课程要依据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二是在课程组织上,要深入发掘学校文化传统,为特色课程提供深厚的资源。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应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四是在课程评价上,要以传承学校文化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

(一)凝练学校文化,培育特色课程

如何源于学校文化培育特色课程,广州市普通高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广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长深厚。立足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围绕学校的核心文化,是广州市普通高色课程建设的基础和灵魂。基于学校文化特色课程的培育,广州市各中学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充分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结合历史积淀提炼办学特色。广雅中学根据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官学广雅书院形成的广雅文化开发出“博雅课程体系”;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结合其军旅文化传统,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真光中学结合女校传统,提出“为世之光――香梅计划”特色课程。铁一中学根植学校铁路文化传统,提出“创新”特色课程。二是结合地域文化,考虑学生需求,培育特色课程。东涌中学地处岭南水乡,提出润泽教育,开设润泽生命特色课程。增城中学取材荔乡“尚礼仪、善歌舞”的民俗民风,开设以礼韵和乐韵为核心的“荔风儒韵”课程。三是践行办学理念,培育特色课程。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秉承“兼容东西方教育文明,培育中华之现代精英”的办学理念设置“华美学校普通高中精英班英语课程”,广州美术中学为践行“特色办学、弘扬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开发了“与美同行”特色课程。

(二)重塑课程目标:凸显学校教育哲学

课程目标是特色课程开发的前提,也是特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导向。特色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中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应是特色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来源,这在源于学校文化和特色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高度上具有一致性。在课程目标设计上,学校全体教师必须思考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联系校史及文化传统,考虑学校的课程目标理念和学校办学理念之间的关系,审视课程目标的设计是否与反映学校价值观的学校教育哲学相联系。只有如此,特色课程才能融合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反映学校核心文化。如广州荔城中学以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借鉴提出了“爱人,树人,立人”的办学理念,结合办学理念,它将特色课程目标定位于“如何把农村孩子培养成具有文明举止和优雅气质的儒者”。广雅中学的办学理念是“和谐优质教育”,所谓和谐,是指构成整体的各要素之间协调统一,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所谓“优质”是指各要素的融合,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和最好发展。其开发的“博雅特色课程”与广雅一脉相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广州象贤中学的办学理念为“尚贤砺学”,由此确立的“贤文化”特色课程的目标为打造自主发展、合作超越的学校文化,具体目标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感悟贤文化,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广州南武中学秉承“育人为本,拓展潜能”的办学理念,开发了“古风蓝韵”拓潜教育特色课程,致力于通过跨文化交流,开拓、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合格规范、有特长、敢担当、能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文雅南武学子。

(三)重组课程内容:建构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传承学校文化”这一特色教育的宗旨出发,打破传统的三级课程分类体系,将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扁平化,通过整合、拓展、补充等方式重组课程内容。唯有如此,课程才是学校的课程,学校课程也才有可能适合学生,适合每一位学生。”[15]由此,我们可以说,有多少间学校就有多少种基于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例如,广州执信中学在充分分析上级政策、学校文化、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生成了“元培计划”特色课程体系,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反映执信中学文化沉淀,反映现代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的最新理论,体现“元培计划”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课题研究课程。

(四)革新实施方式:培养有特色的人

我们主张,教师应基于特色课程的目标,立足学校文化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课程是多元性、融合性和x择性的课程,这决定了课程实施的主体应是多元的。为了促进自我专业发展,本校教师应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例如广雅中学95%的教师承担了不同程度的博雅课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可以聘请杰出校友来校做演讲。为了进一步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可聘请名家学者。这部分教师由学校聘请的校外知名学者及专家教授组成,这些教师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有渊博的知识涵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在给学生思想盛宴的同时也给学生为人的示范。第四种实施的主体是外籍教师。聘请国外教学精英来校进行讲学交流,促使学生养成国际视野,这也是核心素养所要求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在实施方式上,应超越学科教学的模式,开发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可根据课程的内容,采取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如果特色课程属于综合活动类课程,可采取体验式、探究式的实施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同伴互助等新型学习方式。如若是学科课程的拓展,可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重新反思和整理已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重组和安排。如果特色课程是综合、融合性课程,我们可以采取走班制的形式给学生开讲座。

(五)改革课程评价:开发个性化评价体系

特色课程目标能否真正实现,最关键之处还在于课程评价工作的推进与落实。课程评价主要由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基本要素构成,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广州市特色课程的评价是采取行政推动,学校实践的方式进行,首先由教育局组织相关领导专家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就课程设计进行外部评价,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主要由各个学校就课程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内部评价。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方式,都包括三种评价环节:第一是建立专门的专家评价团队。第二是开发相应的开发工具。第三,要把特色课程评价制度化。

在课程设计方面的评价,广州市教育局成立特色课程评审小组制定评价标准,采取“初审―专家评审组现场评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三级评审制度,市级课程评审每年举行一次,评审结果分为重点立项、次重点立项、一般立项以及立项四个等级。

市教育局制定的评审标准给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引,尤其是课程发展方向这一指标使得各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自身的发展方向,也为特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在特色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环节,因其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习特色课程意在培养核心素养,活动体验拓展思维,益智增趣培养多元智能,实践创生学习文化培养良好学习方式,因此应有别于传统学科教学评价,基于其个性解放的核心价值取向,可综合采用多元选择评价、主体参与评价、人文激励评价,也可选用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在特色教育进行过程中的成长,同时也能够及时了解活动进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修正、调整或强化已有的课程方案。

特色课程建设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教师自主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特色课程建设只有“回归教育的本源”,从学生需求出发, 扎根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场域中的特色课程,才能避免特色课程的“千校一面、校校雷同”,才能真正建构起立足于学校校本、富有特色、有文化根基的异彩纷呈的特色课程,创生出特色课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真正提高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Michael W.Apple.Culture Production/reproduction [M]//Craig Kridel.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Studies.Los Angeles:SAGE reference, 2010:168-170.

[2]程红兵.千校一面、万人同语――当下基础教育同质化现象批判[N/OL].中国教育报,2005-10-18(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刘世民,张永军.亚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重要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3(4):44-47

[5] [6]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7]张立昌.课程文化的反思及超越――从工具主义到本体主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7:25.

[8]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9]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40.

[10]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1663.

[11]邢至晖,韩立芬.特色课程8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

[12]华同旭.普通高色课程新思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19,.

[13]黄甫全.学习化课程刍论:文化哲学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91.

第6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关键词:学校特色; 学校文化; 学校精神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34-001

随着学校发展的深入,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能有优势。每所学校都必须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变革的原因所在。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所以要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文化育人的新举措、新路子,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办学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让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充分认识,明确学校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谐发展。办学宗旨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校的办学理念解决了“怎么想”的问题,从理想的角度,希望一个合格的学生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更加精彩的成绩,同时要把一个美丽的生命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使其人生更加辉煌。学校办学宗旨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就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特色办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确立两个观念

1.校长应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才能让教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所以我觉得要在严格要求教师的同时要善待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教师在学校的“幸福感”,这是教育的理性和管理的智慧。用幸福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教师是学校之本,是强校之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创造性地实践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教师要靠先进文化的引领,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重塑教师的教育行为,让每一个教师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教育智慧。

2.引导教师对学校文化的服从、认同、融入与创新

服从制度是基础,执行制度是认同。参与建设是融入,批判建设是创新。熏陶、学习是途径。学校应在校园环境和文化环境上下工夫,营造一个能体现学校追求、价值观和精神传统的学校环境,使个体一进入这个环境就被其氛围所感染,从而自觉地以学校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产生认同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校精神,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学校文化特色融为一体、和谐一致,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而以主人的身份,以批判、建设的态度对待已有的文化,并努力促进文化的发展、进步和完善。

三、创新形式,规范内容,建设德育特色

学校管理文化也是一种观念文化,学校管理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重要方面。我们把学生的教育管理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和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创新工作方法,走进学生心灵;建造育人系列化工程,为德育实践创设可操作渠道。德育工作已形成系列。主阵地系列有新生入学教育,学科渗透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节假日、纪念日专题教育等。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学校定期组织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已系列化、经常化。比如“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中的“周一升国旗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形成了我校德育实践的特色。具体做法是:每学年40周,每周一个主题,即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结合国内外、地方、学校近期的大事,结合教学计划集中设计一个主题;形式上,全校18个班,每个班轮流执行一次升旗仪式,承担仪式的主持、护旗、升旗、宣誓、升旗班级感言以及国旗献词等全部任务。这一德育实践系列的效果是:全体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以班为单位,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得到升华;学生的队列素质、主持经验、文笔和演说能力得以提高;全体师生的科技、人文知识得到丰富;规范的仪式和丰富的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又如“纪念日专题教育”系列。我校是“全国地理科普先进学校”、“省平安学校”、“省健康促进学校”、“昆山市禁毒预防示范校”等,每年都在戒烟日、禁毒日、环境保护日、抗震救灾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富有针对性,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接受教育,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浓郁文化氛围

第7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孩子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必备工具。因此,学好英语是时代的需要,是孩子们的渴求。然而我县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效率不够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氛围不够浓,决定了英语学科发展相当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学科的学习成绩与英语的教学质量。针对这一现状,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以英语薄弱学科为突破口,促进其它学科快速发展,创建打造英语学科特色校园,开展英语特色实验教学,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营造英语氛围,形成合理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氛围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在营造氛围方面,学校以环境为突破口,一是“景点育人”即:只要是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均设置英语标志,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铃声育人”即:学校利用每天英语播放上下课铃声;三是“黑板报育人”即:在黑板报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设计英语板块,丰富学生知识;四是“升旗仪式育人”即: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我们都用双语进行主持节目;五是运用英语节目育人,即在每年四月份都编制英语节目,向家长汇报演出。这样一来,使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弥漫整个校园。

二、建立健全学科高效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英语学科特色创建工作的落实,学校把英语教师从艺体组分离出来成立了独立的英语教研组,建立组内交流平台和独立的工作体制。接着我们又调整了英语课程设置,一至五年级每周英语四课时,六年级每周5课时,每天给学生布置英语口语或者书面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天天接触英语,感受英语,喜欢上英语,通过一年半时间的英语教师的辛勤劳作,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并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高度赞扬。

三、扎实开展务实创新的特色活动

学校为了打造特色,专业教师是关键,为此,我们首先优化了英语教师队伍,全校英语课程全由英语专职教师授课,严格要求上课质量;其次,学校为了提高专业教师业务能力,还派教师外出学习,力争让每个教师都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还采取以学习、讨论、上研究课、相互交流等形式边学习边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培训会,成员间相互听课,评课,及时反思,作经验总结。通过课题研究,激发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指导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探索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善学、乐学,而且学有成效。通过课题研究,钻研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结构,这些研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可喜成绩。第四,学校为了打造特色,每年还举办英语“家长开放日”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们一是向家长展示学生课堂学习的作业,试卷、练习册和手抄报,二是通过节目表演来展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口语水平。通过这项活动,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英语文化生活,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英语的运用能力。

四、规范英语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认真备课。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要备好课必须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编写意图,目的要求和重点、难点。要备好课必须研究面对的学生,熟悉他们的已有认知和能力,让他们处在智力的最接近发展区,要备好课必须发挥组内每位教师的优势,要虚心好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有悟性,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灵感,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案。要备好课必须适当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丰富教案。要备好课还必须善于反思,不断总结课堂实践中的得失,优化自己的教案,使其更切合实际,从而更有效。

2.认真上课。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学环节的中心环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情感。根据话题找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近文本,并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将学习活动回归生活实际,将学习活动融于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学习生活因富有生活气息而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呈现出语言学习活动的本真色彩;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并不是基础英语课程的全部内容。英语课程还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非语言目标方面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语言活动过程要呈现逐步深入和上升的推进过程;要关注语言的运用。通过操练获得的语言技能在进一步的运用中转化为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要关注语境的创设,更要关注语境的真实、自然;要关注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活动的有效性。

第8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学校三个年级共22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231人。在岗教职工93人,专任教师80人,其中,高级教师23人,中学一级教师43名;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研究生学历(含研究生课程班)5人;省学科教学能手1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22名,师资力量雄厚。

作为哈尔滨市示范性普通高中,以朱俊丰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深感责任重大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学校全体教职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硬软件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做出了特色。

以新课改为契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伴随黑龙江省的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该校以创建“学习型学校”和“爱生学校”为主要工作思路,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探索,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一是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认识,端正思想。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学习是学校工作的常态,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条件参加各种培训学习。该校与北京师范大学海威培训中心联系,定期组织教师到北京学习,学校的中层干部、校内名师、组长、班主任根据北师大的课程设置分别到北京参加培训达58人次。鼓励教师参加省教育学院和市教育研究院组织的各种培训,并把学到的新理论、新知识通过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与大家共享。

二是挖掘校内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在实施新课程中提高了教师的地位,给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在新课程中有了发言权。向同伴学习向自己学习成为该校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名师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安排名师作好示范课和业务辅导工作,使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得到培养与提升并使所有教师受益。

三是遇到问题不回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了理论水平。在新课程面前大家是平等的,新老教师在同一起跑线上,谁把握住了机会,先走一步就会赢得学生和社会。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成熟起来。学校有良好的研讨氛围,很多问题都是经过大家思考后的讨论完成的。

四是加强新课程的宣传工作取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他们采用校刊校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营造社会舆论氛围,使社会各界都清楚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悬挂课程改革的宣传标语,主管校长分别在高一、高二全体学生家长会上给家长做课程改革的宣传和动员,让家长、学生了解新课改,认识新课改,理解新课改。这些工作的开展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家长的支持和学生的理解。也加强了学校同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

加强新课改研究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双城市铁路中学坚持“办不同的教育,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认为学生受到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通过学习和反思,校领导班子认识到高中的学习生活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学习的终点,他们肩负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任务。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应该有获取知识的本领。

一是以分层次教学为突破口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在完成基本课时安排的情况下,利用下午自习,开展不同学科的提高班和基础班专题讲座,解决教学中优生吃不饱和后进生跟不上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现状的分析他们又开发出了关于初中、高中教学内容衔接与过渡、侧重教材与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特长生培养等方面的校本教材供学生选择。

二是深入开展“英语ABC”教改活动。经过新课程学习,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改观。学生已经习惯了走班上课并乐此不疲。根据该校学生英语成绩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领导大胆提出了“英语ABC”外语教学改革活动。根据学生外语的学习情况确定学生的学习层次,编入不同的教学班而原有的行政班不动,只有上英语课时走班。在同一教学班的学生的基础差距相对变小,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目的是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是不断探索模块教学的路子。该校在高一新生刚入学就在体育课开始进行模块教学,在体育课上原有的行政班被不同模块的教学班所取代了。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设备与师资情况开设了乒乓球、排球、轮滑和篮球课。在高一下学期校本课程开始全面实施,课程的安排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例如:语文校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和你一起写作文》和《语文现代语法与修辞》中二选一,《心理健康》是要求学生必选的校本课程;高二上学期学生在政治和物理学科中进行选修,下学期学生在化学和历史中进行选修。课程安排照顾到文理学生也和高考内容不脱节,在提高学生的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视野上下工夫。

四是加强合作学习的研究。根据新课程中倡导合作学习的理念,该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同组异质和异组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每组7-8人,每次考试和活动以后进行总结与评价,对取得进步的合作小组进行奖励,实行积分制,本着不比基础比进步为学生的公平竞争搭建平台,鼓励成绩低的小组进步。对奖励结果粘贴出板报,网上公示。借此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五是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坚持走树名师办名校的道路,他们把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并从事教育工作八年以上,在教育教学中起骨干作用的教师通过个人申报、平时考核、民主评议的办法评选出该校的校内名师。学校为名师发放津贴(报刊费等),要求名师每学年至少上一节全校性的示范课,随时接纳各种听、评课活动,协助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业务培训。学校针对年轻教师比较多的情况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热情优势,将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系统规划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有计划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并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优先支持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三年内组织参加一次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的专题培训,学校给优秀青年教师订阅一份报纸或刊物。

六是创造性地开展了教师兼职参与领导工作。学校成立了网络办公室和科研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和成员都由教师兼职,为年轻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使该校的科研工作走在了兄弟学校的前列,建立了校园网并能及时更新,把学校的学分管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纳入到网络管理中,提高工作效率。学校成立的学分管理委员会、校本培训管理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机构均有教师的参与,很好地解决了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2009年该校被评为“双城市科研先进集体”,在2010年省组织的新课程推进总结中,该校被评为“黑龙江省新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十一五”期间该校申报的五个哈尔滨市课题全部顺利结题,其中部分课题取得省级优秀科研成果,根据该校的工作实际在“十二五”期间共确定十个科研课题,现正在研究之中,2011年该校又被评为“哈市十一五科研先进集体”。

运用新课程理念 抓好常规管理工作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只有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单位质量的提高才能使整体质量上升。他们主要的是把功夫下在平时,下在每一节课上,保证不出差课,要求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能面向学生,面向基础,面向常规把教学上的细节做到位。

一是学校不断加强听课检查的力度。为了立足课堂研究教学,积极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以主管教学领导为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组成听课检查小组随时进入班级听课,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当场打分作为教师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的重要参考。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会了多少。以此促进教师加强平时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学领导增加听课的次数与频率,把听课成绩记入教师的业务考核档案。

二是搞好阶段性总结和考试。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科的作业量,单元验收和月考相结合,单元验收由教师自己组织,提前上交计划学校检查。月考由学年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安排。

三是平时工作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范围。新课程注重过程管理,于是在教师的业务考核中他们把教师的平时工作如教学检查、教学成绩、学生问卷、业务考试、教学活动以及出勤、工作量等纳入考核范围而且占到60%。把教师的业务考核成绩作为评选业务标兵和优秀教研组、优秀学年组的依据。对于获得高级教师资格的可以申报“学校名师”,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工作的老师可以被评为“学校优秀园丁”每学期学校要评选“优质课教学能手”,在新课程实施中表现积极有新思路新方法的可以被评为“双新教师”;对于克服困难出满勤的学校设有满勤奖励奖金。

为学生身心健康 倾情打造书香校园

朱校长经常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时间、场所、资金等方面都予以了很大的支持。现在学校的学生社团有:学生记者团、文学社、诗社、书画社、摄影社、青年志愿者活动社、计算机社、舞蹈社、学生艺术团、器乐社、足球社、篮球社、棋类社等社团,涵盖了艺术、人文、公益、体育等领域。

第9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特色;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87-02

高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把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落实篇章训练”上。要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就应该从各方面着手,提高阅读效率,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等等。语文的阅读教学是高年级语文学习的灵魂所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实现语文水平提高的根本。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内涵及意义

1.阅读的内容及理解。阅读的内容是很宽泛的,不同的人对于阅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朱绍禹认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一个共同的内容,那就是阅读是从书面文字数据采集意义的过程,阅读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语文阅读的意义。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和形式,语文本身包罗万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多彩的阅读世界能够将学生塑造成为具有灵魂的个体,强调本身的独立性。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必经道路,同时也能够大大地增加他们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对于他们今后做人处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是百科式的教学,极大的阅读积累量必定会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

1.提高教师的学品和文品,塑造教师形象。教师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只有在老师真正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老师是教学的指南针,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深受老师的影响。所以说,老师一定要强化个人的阅读意识和能力,提高学品和文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对学生进行熏陶,引领他们走进阅读世界。语文的阅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这里的阅读是灵魂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要走进名家诗意的灵魂,感受文本诗意的旋律,体会到作者的胸怀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阅读的熏陶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能力,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提高水平,而不是通过教学就能够实现的,需要的正是一种“熏陶”的力量。比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唯一的听众》一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自己体会主人公的情感,而不是直接说明,让他们自己静下心来感受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体会这种发自生命深处的人与人的关怀,感受这种爱。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阅读文章也正是在感受这种虚无的东西。

3.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是实现小学语文特色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文,不少都是出自于名家之手,比如《少年闰土》、《跨越百年的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桃花心木》、《草原》等,从客观上讲,这些名家的名作在无形之中为学生的阅读树立起标准化的规范,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的人生道路,这些佳作无论是文章的表达方式还是主要内容,或者是表现手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说在水平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学生阅读这些名篇佳作,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这对于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感悟能力也会随之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他们一生的学习都是受益匪浅的。当然了,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对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个时候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长篇的佳作,比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提高阅读水平。

4.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形成阅读积淀。小学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还要不断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各种各样的文章都应该来读一读,不断地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自身的阅读积淀。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的基本能力,各类的语文杂志,例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快乐童话》、《世界儿童》、《课外阅读》等,古今中外的文学类名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阅读。高年级阶段正是情感发育、悟性熏陶的重要时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不断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来说几乎是有利无害的,阅读带给他们的完全是正面的东西。提高阅读能力、拓宽阅读的知识面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健全发展。

5.实行推荐阅读的教学方式,激发阅读热情。阅读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作为老师要想尽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可以在班里举行推荐阅读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量来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号召全班来进行阅读,到活动结束的时候,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心得。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比如国外名著《呼啸山庄》、《飘》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比语文成绩更加重要,成绩是一时的,但是阅读给学生的力量却是长久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自己不断地对阅读产生浓烈的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进行阅读,不仅仅丰富了知识,同时也荡涤了心灵,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所在,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重的意义,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个人的修养。要实现小学语文的阅读特色化教学,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品和文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要善于启发性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引领他们走进阅读世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延伸阅读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积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只有讲究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才能够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为其一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炳琴.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1).

[2]杨照国.浅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1).

[3]许玉梅.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探索[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