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

中医辩证的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辩证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辩证的基础

第1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要素;五脏相关;痰瘀相关

中图分类号:R541.6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897-03

Preliminary Study on Syndrome Factor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Liang Yunyu,Zou Xu,Pan Guangming //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s in patients (p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Methods The information of 217 patients was collected by Chinese medicine questionnaire.The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TCM of CHF was set up.The syndrome factors were analysis b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Results The syndrome factors of TCM syndrome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F were Qi deficiency,yang deficiency,phlegm syndrome and stagnation of blood.The disease location factors was related to heart,spleen,lung,kidney,liver.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s factors were combined to different location factors.Conclu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s in p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F wer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five viscera and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phlegm and blood.

Key words:chronic heart failure;syndrome factor;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five viscera;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phlegm and blood

本研究在调研五脏相关学说前期文献的基础上[1-3],建立慢性心力衰竭五脏相关理论框架,并开展大样本临床证候调查,本研究拟以慢性心力衰竭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急性发作期中医四诊信息的观察,引入证候要素这一概念,来阐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从而充实慢性心力衰竭五脏相关理论的内涵,补充和完善前期建立的理论框架,印证五脏相关学说。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收集2006年8月―2007年2月217例患者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采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Framingham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1.2.2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且急性症状加重;意识清醒,能够配合采集临床资料者。

1.2.3 排除标准 合并有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拒绝合作或因患有精神疾患等无法合作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表设计 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教材、专著、期刊论文、古籍等文献中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归纳,通过检索文献,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调研结果设计《慢性心力衰竭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信息采集表》,经临床预调查,对初表进行修订后形成正式的调查表。

1.3.2 临床调查 统一培训各分中心研究者后,采取前瞻性调查方式进行了信息采集,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临床信息调研。

1.4 资料分析、处理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信息数据库,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发作期症状用频数来进行描述,运用SPSS13.0对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17例患者中男109例,女108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96岁,年龄分布以 70岁~7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39.2%;其次为>80岁年龄组,占22.6%。收缩性心力衰竭200例(92.2%),舒张性心力衰竭11例(5.1%)。心功能Ⅱ级45例(20.7%),Ⅲ级115例(53.0%),Ⅳ级54例(24.9%)。就原发病而言,患者中以冠心病组患者最多,占50.7%,其次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组,占24.9%,其余疾病组分布较平均。

2.2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的分布情况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出现频率,频率出现最多的前十五项症状依次为气喘(包括稍有喘促、动则喘甚、张口抬肩)、精神疲乏、倦怠乏力、舌质暗、纳食减少、胸闷、舌苔白、气短息弱、食欲减退、失眠、舌质淡、水肿(包括颜面部、双下肢等不同部位的水肿)、舌苔腻、咳嗽有痰、心悸。

2.3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先通过因子分析将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进行“降维”处理。分析前先对本资料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KMO检验统计量0.530 2>0.5,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的因子分析选用主成分提取法(Principal components),通过对因子负荷矩阵分析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8个,前18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8.422%,由此简化为29个症状,将上述18个因子所得的29个症状根据专业知识结合中医理论分为两组,详见表1。从中可以发现,第一组是慢性心力衰竭所导致的特异性症状,这一类症状是与疾病的诊断有关联;第二组是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伴发的症状,这一类症状对证候的判断有贡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1 心力衰竭症状的聚类分析

2.4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利用聚类分析“物以类聚”的原理,对上述因子分析提取出的症状进行归类,就可以推断出心力衰竭发病时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将上述两组症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

2.5 心力衰竭证候要素在心功能不同时期的分布(见表2)

表2 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与心功能的关系

3 讨 论

3.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要素 本研究结果提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证候要素实证以痰证、瘀证为主,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可见,本研究的结果符合邓铁涛教授提出的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特点[4],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本虚(心气阳亏虚)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键,是慢性心力衰竭发作的始动因素,并贯穿慢性心力衰竭的整个病理过程的始终,且是慢性心力衰竭时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的主要原因。标实乃因本虚所致,标实为慢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兼证。

3.2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 病位证素与病性、其他病位间的联系规律,是正确辨别出证候位置的基础[5]。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本脏在心,病位证素“心”,但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尤以脾相关多见,因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其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血化生运行上。心气的推动和脾气的统摄其本质是人体阳气在血液运行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心火之热以温脾,而助脾运化,脾阳脾气又可助心主血脉之功能。

3.3 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 就病性而言,“气喘、倦怠乏力、纳食减少”三种主要症状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权重是一致的,是贯穿心力衰竭发展的全过程;对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上述三种证候可分属于“气虚证”与“脾气虚证”的主证;头晕、心悸、失眠多属于阴虚之象,在心功能Ⅱ级患者中权重较大;水肿、尿少属于阳虚证的主证,在心功能Ⅳ级患者症状中占主要权重;咳嗽有痰、头晕、苔腻、脉弦滑等痰证主要症状在心功能Ⅲ级表现明显;胸闷、颈部青筋暴露、舌质暗、舌底脉络迂曲青紫、脉弦等血瘀症状在心功能各级分布呈递增趋势。

就病位而言,心力衰竭发生的病位在心,五脏相关,心脾两脏的相关症状在不同心功能分级中的权重均较大。心功能Ⅱ级患者中肺系症状分布较多;在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中,脾系症状相对明显;发展至后期,由心及肾,表现心肾亏虚。

心力衰竭的发病以心脾气(阳)虚为本,由气及阳,并贯穿病程的始终。急性期以瘀血痰浊水饮为标:①在心功能代偿期和慢性心力衰竭早期(心功能Ⅱ级),心气不足,无以推动而致血行不畅,气机不宣,血停成瘀,最终致心血瘀阻,出现咯粉红色泡沫痰,夜间阵发呼吸困难,面唇舌紫暗等。在此,心、肺、脾相关,因虚致瘀。②随着心力衰竭的病情的发展(心功能Ⅲ级),由气及血,心血不足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脾不健运,痰浊内生,反过来蒙蔽心窍,可能出现心悸,纳差,腹胀、腹部静脉紫暗粗张、舌苔腻、脉弦滑等。至此,心、肺、肝、脾相关,痰浊证候要素表现明显,表现为气虚痰瘀或气阴两虚,痰瘀互阻。③慢性心力衰竭后期(心功能Ⅳ级),心阳虚衰,不能下煦肾阳,由气及阳,由心及肾,至此,心、肺、脾肾脏气亏虚,并痰瘀互结;肾之阳气亏虚,不能制约水道,以致上凌于心。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在心,气虚、阳虚、血瘀、水停是贯穿心力衰竭全过程的基本病性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为此四类证候要素的轻重不同的组合;“以心为本,五脏相关”,其反映的是心力衰竭过程中病位因素,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临床,能全面认识、把握慢性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 陈达理.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J].中医杂志,2008,49(10):939-941.

[2] 邓铁涛.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5(2):65.

[3] 邓铁涛,郑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

[4] 邹旭,吴焕林.邓铁涛教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选粹[J].中医药学刊,2004,22(4):590.

[5] 朱文锋,李灿东,甘慧娟.病位证素的特征[J].福建中医药,2005,36(44):1-4.

作者简介:梁蕴瑜(1981―),女,住院医师,在读博士,现工作于广东省中医院(邮编:510120);邹旭(通讯作者)、潘光明,工作于广东省中医院(邮编:510120)。

第2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

其实,中医单纯的辩证论治是不能真实地反应中医学的本质。那么当我们去说中医学的特征时,首先要明确是相对谁而言。凡说特征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其共性的东西。很明显,我们讲中医学的特征,是相对西医学而言,辨证论治是我们的特色,但前提是辨病论治是二者的共有。但现在我们只讲异,不求同,甚至于扬言中西医无法结合,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辨病论治不是西医的专利,也是中医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看辩病证治的重要性

1.1 中医学虽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但临床上从来就存在着“辩病施治”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候的概念尚未从疾病中分化出来,就是以“病”作为辩析目标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施行。如《内经》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多以具体疾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辩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辩病思维。如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绦虫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辩病的思维。因此,中医学的辩病思维与辩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而综合运用的[1]。

1.2 中医学从诞生便开始了辨病与辩证的结合。早在《黄帝内经》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辩证。比如《咳论篇》、《痿论篇》等章,都是先说这种病,然后再去辩证。之后,在《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书,无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症,病、症、脉、证合参而治。以《金匮要略》各篇之题最能说明,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都是病名。

1.3 中医辨病论治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从未终止。兹举俩例最能说明。其一,清初温病大家余师愚在其《疫疹一得》书中,仅论及清瘟败毒饮一个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药即中病,鲜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复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临床大家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一书中,运用大量篇幅讲述如何辩证伤寒。在太阳经症条下,直言麻黄汤与桂枝汤辩证之繁琐,疗效之有限,辩证少有失误则灾害险生。乃自创加味香苏散一方,说: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黄汤、桂枝汤)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实现了从辩证论治到辨病论治的一次飞跃。这是中医走循证医学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医在与疾病“非典”的抗争中,充分发挥了辩证论治的优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了辩证论治的优越,而在于对“非典”疾病的认知随着辩证论治的进程而不断深化,这同时也是“辩病”的认知过程。我们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我们的认知就愈趋深刻,我们的治疗就更趋完善。

2 辩病用药的优势

2.1 在辩病用药方面,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因此,每一种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或治疗大法。除证选用不同的药物外,头痛可适当地配合应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药物;癃闭病按照“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应着于通利为主;遗尿应按照“固摄止遗”的原则去配伍组方。如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如肺痨虽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损等不同病证,但感染痨虫是其共同病因,补虚杀虫是治疗肺痨的根本原则,在抗痨杀虫的基础上再结合辩证,分别予以滋阴润肺、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辩病与辩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在脏腑辩证中: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肺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脾主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论治,还要结合心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阳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肝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肾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辩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的关系

3.1 关于辩证论治与辩病论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笔者以为,辩证论治的主要着眼点是放在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病理层次的本质的认识上的。一个病理层次就是一个证候,一个汤证是一个证候辩证论治的结果。辩病是对疾病的辩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辩病论治则是着眼于对疾病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质的联系,把这个疾病和其他疾病区别开来,进而针对各种病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说来,辩病论治从对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确定“这一个”而非“另一个”,从一般性对症治疗到确立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是对疾病的认知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后,辩病论治才有了基础,换句话说,辩病论治是建立在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3.2 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辩证论治虽然不能达到对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认知的层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疗的方药。然而,辩证论治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层次本质联系的认识却远比辩病论治要深刻。从而,在针对疾病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治疗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辩病论治“优越”。辩证论治的又一个优势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包括对人类尚未认识的疾病,这在人类认识和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其意义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辩证,亦要辩病。其中辩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对中医辩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2]”。

总之,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只有相互为用,相互结合,才能不断深化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提高治疗疾病的能力。中医学是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的完美结合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因此要发扬中医学的辩证论治的诊疗特色,要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提高辩证的准确率,必须坚持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运用辩病思维来确定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辩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辩析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其当时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理遣药。此即通常所说的“以辩病为先,以辩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证,可发挥辩证思维的优势,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出证候,随证施治[1]。

参 考 文 献

第3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 中医护理;整体观;辩证施护;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73-02

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伴随着而来的诱发疾病因素也相应的增多,这在时刻威胁着人们身心健康的同时,也间接强化了人们养生保健意识。在医疗保健上,虽然目前有着多种护理方案可供选择,不过中医护理保健在我国人们群众中拥有极高的认识度,事实上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中医护理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体现,在大众中具有天然的接受性。然而,中医护理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更好地了解现代中医护理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价值,发现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加以解决,笔者以其所在的县级中医药为平台进行了研究分析。

1 中医护理的特点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绵远、内涵丰富,围绕中医延伸而来的中医护理,就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辩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2]。随着中医护理的发展,中医护理逐渐朝着整体护理的方向发展,现代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和社会得到有效运用。国家《中医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即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2]。

与西医不同,中医护理充分渗透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典型特点就是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辩证施护思想与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融入了经络学,借助刺激相关部位以调节气血,激发重要器官功能来达到护理的目的[3]。具体来说,整体观就是认为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突出了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迥异于西医理念。所谓的辩证施护就是运用四诊法、中医八纲辨证法制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护理方案。

1.1 整体观: 中国哲学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天人合一”,以此为基础衍生而出的整体观对中医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护理继承和发展了整体观念,使整体观思维很好地融入了实际应用。简单而言,整体观就是追求统一性,讲究完整性,这里的“一体观”反映到人上,就是人体自身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和谐一体(天人合一体现)。中医认为,人体本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人体各个组成部分间在构架上是不可分隔开来的,各个功能互为己用、互相协调,同样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响的。在扩延到人与外界自然上,人与自然换就也是一体的,互相影响的,人体机能变化受自然界影响,自然界变迁亦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中去,人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平衡,即人内外环境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大的整体性,这一整体观思维深深地渗入在生理、病理、辨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4]。

1.2 辩证施护理念: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渗透着辨证哲学思想,沿着这种思维和方法论,中医护理区别于西医护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观察患者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症候。中医作为的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施护就是依据辨证而来的结论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由此可以看出,辩证施护理念,辨证是基础和参考,依照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人制宜等手段和方法来实施对症护理,而施护效果则可用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2 中医护理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整体观在临床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强调的就是一方面对症治疗,另一方面同时还要有稳定舒畅的情志、情绪和情感,合理安排饮食并加强适量的功能训练,以达到整体治疗的效果。中医护理整体观念核心是保证患者得到全面、系统的护理。中医护理整体观与辨证观融合发展出了整体辨证施护理念,形成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整体辨证施护特色,如以发热为例,外感发热邪气仅在卫分,治疗上采取解表,护理上需避风保暖,服药后加盏衣被,取微汗降温;而中暑引起的发热邪气已入气营,高热、口渴等症状突出,此时护理上应以及时降温为主,解暑消热。因此亦可看出,整体辩证施护将整体观和辨证思维融入到护理中,有助于增强护理针对性和效果。

2.2 辨证在临床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由于目前人类疾病的多因素、多种类等特点,在中医的护理中仅仅采取整体性还远不行,结合辩证观施护十分必要。辩证观在中医护理中应用价值突出,如对惯性胃痛患者,临床上的中医护理是会根据具体的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寒性刺激引起的胃痛,中医护理上一般会采取局部温热给患者驱寒止痛;若系情绪不稳、情志不舒所致胃痛,中医护理中应该采取移情、疏导等心理干预疗法来消除患者的精神压力,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中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是中医护理的典型特点,中医护理临床应用围绕整体观和辨证观来开展。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深入发展,朝着现代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在丰富了临床护理方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善于发现缺陷并加以完善,不断推动中医护理技术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淑荣,谭燕.浅谈中医护理的特点[J].中国护理管理,2010,13(07):65-67

[2]黑莲芝,李琛,张慧静,等.论整体护理与中医理论的内涵统一性[J].实用护理杂志,2010,18(1):53-55

第4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study of human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disease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such a discipline, has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from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to materialism, system theory, basic theory of the main line of material explores how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哲学原理;中医现代化;探讨

Key words: philosoph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vestigate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47-01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兴起,人类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人类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出现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身的健康似乎是为药是治,甚至有些业界人士走偏了路子,背弃了中医的理论,而跟着感觉走去了,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的内涵,违背了中医的特点―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也就是违背了科学。

1中医科学原理

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阴阳五行是物质的,是中医的基础,它把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生理病理机能,用阴阳属性来概括,用五行来归类,并利用阴阳矛盾的相互制约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采用自然界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阳这一对矛盾的偏盛或偏衰。

1.1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观念思想的起源,是来自男女不同性别这一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阴阳思想的产生和流传在传说中比较早远。阴阳的本体含义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功能的,是天地万物刚柔动静运动变化现象性质功能属性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哲学思想观念中,阴阳是引起事物发生变革,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无形机能和物质势力。阴阳的无形有功的阴阳势能效应和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引力场、磁力场的势能效应一样,虽然不具有实物性,但却具有被人感知的势能效应。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维持事物在矛盾中不断平衡发展,产生积极成果的根本保证。在这广泛原则的基础上,中医学建立了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学理论。

1.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势能性质分类规定,对天地万物进行总体归纳的一种系统的归纳方法。它把世界万物一系列特有的归纳概念,通过系统的逻辑论证,将世界上千差万别,形殊类异的事物,按五行特有的功能属性,分门别类梳出条理,分类标示出木、火、土、金、水的功能属性及五行物质势力相生相克的特殊本质和相互间的生克制化联系,指导人们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深入认识自然界各类物质势能和人体生理机能在维持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中,各个系统环节生克制化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解决矛盾时,针对矛盾的主要性质“对症下药”,用钥锁关系找到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原理,是把阴阳气血津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风寒署湿燥火,寒热温凉,升降沉浮辩证的高度统一。

2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研究,就是以中医整体观将相互关联的、现代生物医学对物质的单一的、静态的认识,用世界公认的“系统论”的动态观、层次观,使之整体综合化,再加以整体“八纲”认别,就成了中医核心理论总率下的中医现代化了。

2.1 中医现代化研究指导方向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念”我们用诸如哲学、逻辑学、唯物论、信息学等科学的观点研究现代化的中医,将“中医现代化”方向路线选择为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它指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首先,人体自身是一个闭合的完整的体系;其次,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遵循中医的整体观,是中医现代化研究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体现人体的一致性的体现。中医的的整体观体现在中医的现代研究方面具体方略是“四诊八纲”,“四诊八纲”是我国中医最早的核心理论基础,现代医学的一切检查、监测方法和器械都是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而人体疾病的病证概括又离不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中医现代化革新,也无不遵循中医或者祖国医学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我们知道哲学中的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历代许多医家绞尽脑汁探索人是什么物质组成的,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显微镜都没有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走物质基础发展中医药之路。从唯物论、系统论、物质基础理论来研究,这些理论研究认为:人的任何系统、器官、分子、细胞、基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和单一物质基础是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物质单一基础,没有整体,它是极不完善的,就像现代生物医学,对许多多发病、综合症、复合病症、器质性病变不能治疗。整体观不但具备了系统论的动态性、层次性,整体性三性,还具有“系统论”没有的“四诊八纲”;只有增加了这四个字,中医才能顺利的走向现代化。反之,如果整体不知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整体就是完全模糊集合、模糊逻辑,我们必须知道整体是由那些物质组成,相互缺一不可。从逻辑学、唯物论,整体全息观、天人合一观,系统论说,整体与物质基础是相辅相成。

第5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

【摘要】 本文通过中西医思维方式比较,阐明中西医差异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指出以“中医西医化”来发展中医,结果只能是异化它类。要想实现中医学的卓然自立,只能从思维方式上寻找突破。具体做法是:理论研究,构建现代中医思维;基础教育,培养中医思维;临床实践,夯实中医思维。

【关键词】 思维方式;差异;中医学;发展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历经岁月更迭而生生不息,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它有过辉煌的过去,为祖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西学东进的劲风中,世人的眼光一起移向西方文明,代表东方智慧的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1]。“中医西医化”的思潮几乎将中医淹没,眼下有必要通过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理清中西医的本质、特点、优势及缺陷,探讨中医发展方向。

1 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任何一种医学都是文化,与其特定的思维相联系”[2]。中西医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框架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整体、功能、直觉的思维;西医的思维主要建立在西方哲学、科学的基础上,注重分析、结构、实证的思维。

中医是整体-类比思维,西医是个体-分析思维。中医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事物融为一体,即“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西医的分析还原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高级运动是由低级运动组成的,可一直追溯到细胞、分子水平,借助于精密仪器对原子、分子、基因等离子进行微观的分析。

中医是动态-功能思维,西医是实体-结构思维。“中医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3]。中医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具有实体结构。“左肝右肺”绝非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而是指“肝”与“左”具有上升的阳性功能,“右”与“肺”具有下降的阴性功能。西医认为,一切现象、表现都是某个实体的存在,对于病情的解释一定要找到一个什么“体”(支原体,抗体,线粒体)、什么“子”(分子,原子,粒子)或什么“性”(阴性,阳性)并结合结构作为诊断的依据 [1]。同时借助于人体解剖学,对人体的病变部位做精准的结构把握。

中医是直觉-体悟思维,西医是实证-量化思维。中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是通过直觉体悟获得的,脏象、经络学说体现了这一点,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西医则运用现代仪器,直接从病变部位摄取质方面的材料进行病变机理的实证,并测定定性、定量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中医的整体、辩证的思维虽是宏观、系统的,但与现代医学相比,已显得粗糙、笼统和模糊;其动态功能的思维使体系封闭成一体,难以证伪,正确性高,准确性低;其直觉思维不是严密、理性的公理系统,重体悟不重论证。西医重个体、分析的思维,忽视整体以及个体间相互关联,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体-结构思维是客观、科学的,却割裂了人体原有的横向联系,显得呆板、机械;其实证-量化思维带有程式化的倾向,以统一标准看待有差异的个体,结论往往有偏差。通过对照可知,思维方式决定下的中西医是大异其趣,各有利弊。这从理论上辨明:用西医的价值体系、思维方法来评判、怀疑甚至否定中医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2 中医学发展的思考

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就凸显其思维的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自明朝西医传入以来,中医学出现了衰退迹象。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主观方面,缺乏对中医精髓的继承、深挖;客观方面,西方科学思维渗透、销蚀的结果。这使得中医学在发展道路上步履维艰。目前,最大的危机是中医西医化[4]。当务之急,中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找回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给中医学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土壤[1]。

理论研究方面,构建现代中医思维。传统中医从整体、宏观、动态、辩证、联系上认知生命,是中医的强项。但也应看到中医不重量化、分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生理病理上细节不清、结构不明、定量不够、诊断辩证上带有较大的模糊性,理论框架的万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中医学发展的缓慢[2]。中医学应该在坚持其传统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借鉴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强化微观性、分析性、逻辑性来弥补先天不足的问题。即在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主导下,科学纳入分析还原思维,将中医朴素的系统论思维改造为现代系统科学思维。这有利于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宏观与微观及宏微观结合上进一步发展中医[5]。

教育方面,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学思维的培养靠教育。首先,完善知识结构,科学设置中医课程。中医学是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4],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其次,调整中医课程比重。中医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以中医课程为主,把中医知识结构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其余可安排选修课,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才可能由西医思维定势转变为中医思维。再次,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除讲授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外,还应将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及认识论、方法论等贯穿其中;最后,实现中医经典理论的“现代化”,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全面领悟中医学的精神实质,自觉形成中医学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人应有相当的中医文化底蕴,如果中医人自身学养有了问题,比什么都可怕[1]。

临床方面,践行中医学思维,进行理论创新。现今,中医临床采用的是西医思维方式,运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种方法,表面上用的是中医治疗,实际上已偏离中医的传统思维,最终导致临床治疗的西医化[5],这从原点就掉进西医思维和方法的陷阱[4],是很危险的。中西医是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文明,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强硬拉在一起,结果只能是两张皮。我们倡导,在临床上,诊断、治疗运用中医思维,积累经验,创新中医学理论。当然,中医学理论创新必须按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自身研究的取向、思维特点、学术价值主体,这样方可卓然自立,否则将异化它类。如近30年临床研究所创立的中医体质学,升华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促进了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医学的发展。具体体现为:使病与诊在人体交叉关系上得到阐明,推动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与方法干预的深入研究,拓宽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 [1]。同时,其“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不仅实现了中医诊断手段的多样化,而且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理论的特质与路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4-13.

[2] 刑玉瑞.中医思维研究与中医思维方法学[J].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32.

[3] 张其成.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10-12.

[4] 刘吉.中医发展现状及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5-7.

第6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中医护理;特色;优质护理服务;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适用范围广、疗效快、经济适用、百姓易接受的特点,体现了"安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的原则[1]。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特色,将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有机结合,达到互懂、互通、互用、互相渗透,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是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

1 中医护理特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优越性

我国的中医护理独具特色,大体包含针灸推拿和辩证施护两个方面,它体现了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并且蕴含着心理疗法的优点,而辩证施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独特优点包括:辩证施护体现了归纳的方法论,以及实施三因的针对性护理。因此,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的整体护理工作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2]。它能够为人们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做出积极贡献。

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防未病"。中医临床护理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进行辩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

2 中医护理特色在临床中的应用

2.1情志护理 中医的医疗及护理活动自古以来是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活动。《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说明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为正常的情志活动,当情志过激时也可引起内伤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朱丹溪进一步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以恐胜之,以怒解之。这些五行模式的以情胜情的法则正是中医的独特护理方法,使患者得到身心统一,与西医的心理护理并重。

2.2饮食护理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中医饮食护理强调辨证配膳,应用食疗。它将患者的症状、体征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方面加以归纳、综合判断,并对所患疾病作出相应诊断,明确食疗方案。例如:失眠、夜间多梦、心烦不宁,饮食护理时,采用莲子桂圆百合汤(莲子适量、桂圆肉7~8个、百合3片、冰糖适量,加适量冷水,用文火煎煮)。而食积停滞、消化不良,可选用核桃山楂茶(核桃仁三两、山楂一两、白糖二两,将核桃仁、山楂共研成粉末,然后加入清水适量,用文火煎煮,并加白糖拌匀煮沸即成)。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食同用、药食同理,中药和食物有着水融的难解之缘,有防病治病的重要功能。

2.3独特的护理技术 中医护理有一套异于现代护理学独特的技术与方法。运用于临床,经济实用、效果好,受到患者欢迎。我院中风专科,康复科通过保持和发扬中医传统特色,在中医整体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治疗多种专科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使得中医特色的治疗护理工作得以突显。科室设立了以护士长为组长的中医特色护理指导小组,制定常见病的中医护理规范,在专科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方面突出中医特色。我院从2010年狠抓中医特色护理,为全面提升我院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技术水平,有力保障中医护理技术质量,让患者享受中医护理的温馨,早日康复。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康复科、中风专科共收治患者1082例,中风患者232例、痹证患者153例、腰痛患者112例、眩晕患者110例、胸痹患者108例、消渴患者56例,其中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率占80%以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主要是拔火罐、艾灸、推拿按摩、中药外敷等。从患者的问卷调查及治疗护理效果、满意度等方面,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效果满意。目前,我科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特色治疗有:艾灸足三里、阳陵泉、环跳、合谷、曲池等穴,推拿按摩上肢合谷、曲池、手三里、肩、天宗穴,下肢环跳、阴陵泉、承山、足三里、解溪、昆仑、涌泉穴,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艾灸足三里、中脘穴、神阙穴治疗胃脘痛、肠张气等起到了缓解症状、减轻疼痛的作用[3]。拔罐疗法用于腰背部疼痛、坐骨神经痛等慢性疼痛。选用肾俞、腰俞、膀胱俞等穴,用于药物治疗不缓解的疼痛,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3 中医护理特色更加充实了优质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以患者为中心"是指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患者着想,一切活动都要把患者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患者的安全;要保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

3.1做实基础护理 准确把握分级护理原则,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不同的自理能力,通过实施完全自理、部分自理、不能自理三种护理活动,全面落实患者住院期间的面部清洁、口腔护理、洗头、擦浴等基础护理。明确执行时间、频率及效果。每天做晨间护理的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逐个进行面部清洁,指导、协助或给予面部穴位按摩,如阳白、太阳、攒竹、印堂、四白、迎香、颊车、地仓、承浆等穴位,能起到醒神开窍、舒经通络、调整气血、舒肝明目的功效,使患者精神焕发,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指导、协助或给予梳理头发时按摩百会、四神聪、率谷、风池、天柱等穴,反复3次,能起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平衡机体、活跃大脑细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的作用[4]。在做晚间护理时,协助或给予中药泡脚,并按摩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涌泉等穴位,能起到养心安神、滋阴健脑的作用,利于患者睡眠。在给患者做皮肤护理时,在床上擦浴过程中,配合按摩、拔火罐,使患者疼痛消失,卧位舒适。使中医基础护理项目由"软指标"变为"硬指标"。为保证中医基础护理工作的规范性,与优质护理服务互相渗透,就患者的饮食、排泄、活动、舒适、管理、晨晚间护理等细化制定了《中医基础护理考核标准》。使护士做任何基础护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护理服务规范到位。

3.2做精专科护理

3.2.1在中风患者的恢复期 艾灸患侧阳明经穴,上肢如肩、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昆仑等穴位。并按摩患肢的相应穴位,1次/d,10次为一疗程。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

3.2.2在腰痛患者中 采用拔罐疗法,患者取俯卧位,选大椎、腰阳关、肾俞、膀胱俞、环跳等穴,留罐10~15min。起罐后给予按摩相应穴位,并配合红外线理疗仪腰背部照射,1次/d,10d为1疗程。临床上可以使疼痛完全缓解,局部沉重感减轻,疗效满意。

3.2.3痹证患者的关节疼痛并僵硬:通常采用中药外洗、热敷、并配合红外线局部照射,按摩曲池、内关、外关、膝眼、足三里等穴,配合关节功能锻炼,内服中药,局部熏洗等法,给予中医特色护理后,患者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2.4在治疗内科常见病如眩晕、胸痹、消渴等慢性病患者中:通常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采用耳穴治疗,取肝、肾、交感、肾上腺、脑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压贴,按压5次/d,5min/次,5d为1疗程。使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

4 中医护理特色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初见成效

4.1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尤其试点病房的患者满意度达到95%以上。

4.2家属陪护率不断降低 由于护士承担了全部护理服务,患者家属 对护士的专业照护感到放心、满意,真正体现了把护士还给患者,达到了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护理目标。

4.3护士责任感明显增强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使护士承担起全面、全程为患者负责,真正实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的活动目标。

4.4护患关系进一步和谐 在各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更加深了护患沟通,促进了和谐。

4.5护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各种操作流程优化、合理、全面。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保障了护理质量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

[2]陆莲舫.试论中医护理特色[J].江苏中医药,2003,24:451.

第7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辩证施护;中医护理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以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内沉积为主要表现,是儿童中发病率最高的血管炎, 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紫癜、黏膜出血,也可伴有皮疹、关节痛、腹痛及肾脏损害。本文通过对我院50例过敏性紫癜住院患儿,从中医辨证施护的理论出发,在一般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皮肤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外治法辨证护理,其临床疗效肯定,病情反复情况得到较好控制。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7月~2011年7月,对我院病房符合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7],的50例患儿进行辩证施护,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17岁, 病程最短1天,最长13个月。通过中医辨证将其分为风热伤络12例,血热妄行33例,阴虚火旺1例,气不摄血4例。

2 中医辨证分型

2.1 血热妄行证 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2.2 阴虚火旺证 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2.3 气不摄血证 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面色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 辩证施护

3.1一般护理 将患儿安置在非感染病房,急性期尽量卧床休息。病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 注意保暖, 床铺要平整、清洁,衣被柔软舒松。注意口腔清洁。发热时密切监测体温。

3.2 情志护理 注意和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再正确使用中医心理疗法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取的更好的临床疗效。

3.3 饮食护理

3.3.1 血热妄行型 宜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品,如: 银耳、黑芝麻、大白菜、梨等。食疗选方:①银耳、冰糖各10g,大枣10枚,加水常法炖食;②连翘30g,水煎代茶饮。

3.3.2 阴虚火旺型 宜养阴清热之品,如: 绿豆、黑芝麻、苹果、西瓜等。食疗选方:①绿豆50g、粳米100g、大枣10枚,冰糖少许,煮至汤稠粥熟食用;②白茅根、生地各30g,水煎代茶饮。

3.4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及时修剪过长的指甲,防止抓挠致使皮肤受损而继发感染。患处如有痒感,禁用手抓痒,防止抓破皮肤感染。

3.5 中医外治法的护理

3.5.1 熏洗疗法的护理 中药熏洗疗法为我科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根据辨证对于血热妄行及阴虚火旺的患儿给予紫癜1号洗剂(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当归、地肤子、苦参、红花);风热伤络的患儿给予紫癜2号洗剂(苦参、百部、赤芍、当归、荆芥、防风、地肤子、红花)。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的证型将相应的紫癜洗剂倒入木盆中,加入4000-5000ml的开水,将患儿双腿置于蒸汽上方,让其双腿被蒸汽熏蒸,待药温降至38℃-43℃之间,将患儿两腿置于木桶中进行洗浴,剩余药液持续加热,少量间隔倒入木桶,维持水温,以利于药物作用的发挥。

3.5.2 穴位敷贴疗法的护理 穴位敷贴疗法是针对腹型及关节型的患儿,是将我科研制的腹痛贴或关节痛贴敷贴到相应的疼痛部位,根据贴穴的部位选择合理的,再根据敷贴的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穴位贴。贴敷时间为30分钟-2小时。随时观察贴穴部位皮肤,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4 结果

通过辩证施护50例患儿中32例痊愈(紫癜及色素沉着消失,腹痛、便血、关节肿痛等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半年内无复发。),11例显效(紫癜减轻,无新的紫癜点出现,腹痛、便血、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大小便潜血转阴或弱阳性),2例好转(皮肤紫癜时起时消,程度减轻,腹痛、便血、关节肿痛减轻。),5例无效(临床症状未减轻,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改善甚小,或无改变),总有效率90%。

5 讨论分析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很多,如外邪侵袭、血热妄行、饮食所伤、气虚失摄、瘀血阻滞等,但最终都是导致脉络受损、阴阳失调或气血不和,使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外,留滞于肌肤而成。我们遵循中医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制定护理计划,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因此辩证施护对于过敏性紫癜的治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1 饮食护理疗法是为避免过敏性紫癜的复发的重要措施 严格的饮食控制有利于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病情控制,促进患儿康复。在治疗基础上,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避免了接触食物过敏原,限制了异种蛋白进入机体,切断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避免了高敏状态下变态反应的发生。

5.2 外治法的护理缩短了过敏性紫癜患儿相应症状的病程 小儿过敏性紫癜外治法主要为穴位贴敷及中药熏洗治疗。不仅可以通过皮肤的渗透作用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吸收,直入血络经脉输布全身,以发挥其药理作用;又可以激发经络系统的功能,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小儿肌肤嫩薄, 更使局部贴药物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1]张碧丽,王文红,范树颖.儿童过敏性紫癜575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11): 646-649

第8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慢性心衰水停证;超声心动指标;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9.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45-01

1资料与方法

1.1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及心功能分级标准:(1)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依据2007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心功能分级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标准。

1.2中医辩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3]拟定。水停证:头面或肢体浮肿、胸水或腹水,身体困重,舌淡胖,苔滑,脉濡或缓。非水停证:不符合上述水停证辩证标准的证型皆属于非水停证。

1.3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的患者;(2)中医辩证为水停证、非水停证的患者;(3)年龄大于18岁且小于等于80岁,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1.4排除标准:由扩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先心病等其他心脏疾病所致心衰的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并发感染者:①发热;②血象升高,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85%;③胸片提示有片状阴影;合并严重的肝功能不全(肝功能指标值>正常值2倍)、肾功能不全(Ccr>20%,Scr>3mg/dl或>265μmol/L)、血液系统等原发病、恶性肿瘤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传染病患者。

1.5一般资料: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高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住院病人。其中中医辩证属水停证110例,非水停证90例。

1.6方法

1.6.1调查方法:制定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慢性心衰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现病史、症状和体征及舌、脉,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等信息。

1.6.2观察指标:每位患者均行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多普勒超声检测,本研究观察指标为:LA(左房)、LV(左室)、RA(右房)、RV(右室)、LVEF(左室射血分数)。

1.7质量控制:以Epidate3.1为数据输入界面,全部调查病例资料采用双人录入。

1.8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对生物学指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各项指标高于或低于其标准值则视为“增高”或“减低”,标记为“1”;在正常值范围内计为正常,标记为“0”。计量资料由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在总病例数40且所有理论频数5时,用Pearsonχ2统计量;在总病例数40且所有理论频数

2结果

水停证组和非水停证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水停证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非水停证组(p

水停证是因肺、脾、肾三脏对水液代谢失调,而致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腹部浮肿甚或伴胸水、腹水的病证,在心力衰竭疾病的进程中,水停证则是以心为本,他脏为标而形成[4],与五脏功能的改变皆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200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后发现,高龄、心功能Ⅲ-Ⅳ级、合并有心律失常与水停证的出现关系密切,提示了70岁左右的老年患者整体机能下降,其心功能的受损状态较为严重,心功能恶化易致心律失常和水液潴留,二者又同时加重心功能恶化程度,互为影响。

随着超声心动图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能直观观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已成为判断心功能不可缺少的、无创的、较为客观的辅助手段。心肌重塑是心脏应对压力负荷、维持心脏正常输出的适应性反应,长期的心肌肥厚会使心功能失代偿,心肌细胞凋亡,甚至心肌扩张[5]。而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的心肌结构、功能的变化,最终将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6]。在本研究中,通过超声心动相关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水停证组患者LA、LV、RA扩大较为显著,且LVEF值以

参考文献

[1]申宝娜,孙振祥,袁智宇.袁海波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经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4):78

[2]邱德有,吴小红,黄璐琦.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1; 3(2): 12-16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8

[4]曹玉山.痰瘀同治与温阳利水并治心衰.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36-38

第9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辩证论治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儿童止咳中成药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可是大多数西医开具儿童止咳中成药处方时,诊断中没有中医学诊断,这为药师判断处方合理性提高了难度,儿童止咳药的重复使用、不合理使用在所难免,用药安全性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现结合我院常用儿童止咳中成药,探讨儿科如何辩证选用止咳中成药。

中医认为咳嗽是由六之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小儿“肺常不足”,在肺主气,司呼吸等功能均处于不完善和不稳定状态,故小儿常罹患咳嗽。临床上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小儿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机体抗病力低下时,易使六之邪从口鼻,皮肤入侵,肺失宣肃而发生外感咳嗽。患儿多以风热咳嗽居多,其次为风寒、风燥。内伤咳嗽是外感咳嗽迀延日久,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于肺所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气”,脾虚不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壅塞肺气而致咳嗽痰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如果肾气虚弱,易致久咳虚喘。小儿肺、脾、肾功能虚弱,易致痰饮留滞,咳嗽反复不已。内伤咳嗽常见痰热咳嗽、痰湿咳嗽、气虚咳嗽、阴虚咳嗽。

1.风热咳嗽

外感风热邪气或因风邪外束易于化热,风邪入肺而咳,邪热壅肺,常影响肺气宣降功能,故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法治疗。症见咳嗽气粗、咳痰黏稠,色黄,咽痛,声音撕哑,或兼发热,常伴有畏风、鼻流黄浊涕、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以咳嗽兼风热感冒症状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止咳平喘糖浆、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金莲清热泡腾片、百咳宁颗粒、小儿解表止咳口服液。

2.风寒咳嗽

外感风寒初起之证,邪在肺卫,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症见咳嗽声重、痰稀白,口不渴,恶寒,或有发热、无汗、或兼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以咳嗽兼风寒感冒症状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宝咳宁颗粒、三拗片。

3.风燥咳嗽

患者热病久咳、灼伤肺阴或素体阴虚或燥邪犯肺,治法宜辛凉清润。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并见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以干咳无痰、少津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中成药有蜜炼川贝枇杷膏。

4.痰热咳嗽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宜清热化痰,肃肺止咳,症见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咯吐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咳嗽痰多兼热症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肺力咳合剂、清咳平喘颗粒。

5.痰湿咳嗽

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调成痰饮,脾不健运,湿浊痰饮滞于脾胃,随气而上行侵入肺,肺不能宣肃而咳喘,治以燥湿化痰,肃肺止咳。临证多见咳嗽声重、痰多色白质稀、喉间痰鸣,伴见胸闷、食少、疲倦、便溏,舌淡苔白腻。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橘半止咳颗粒。

6.阴虚咳嗽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所致,宜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症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咳甚,或伴五心烦热,颧红,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以干咳兼阴虚内热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槐杞黄颗粒。

7.气虚咳嗽

由于患儿素体虚弱,肺气不足,或久咳伤肺所致,治以益气补肺,健脾化痰,临证多见咳嗽无力、痰稀色白,伴见神疲、自汗、面白少华、少食、平素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功能活动减弱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小儿肺咳颗粒、童康片。

本文所列举的儿童常用中成药中,部分并不是儿童专用药物,如三拗片、止咳平喘糖浆、橘半止咳颗粒,但是由于儿童专用药物缺乏,我院在临床过程中也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