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压治疗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高血压治疗应个体化、多元化、优化、简化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多元化、优化、简化和安全性。为使治疗更有针对性,更应提倡家庭自测血压,对特殊个体应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动态血压监测。
多元化就是要早期干预、综合治理 所谓多元化就是要早期干预、综合治理,干预各种危险因素,联合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宜缓和,一般在2~3个月内使血压达标。目标血压值为<140/90 mm Hg或150/90 mm Hg,对某些患者可以更低些。欧美的卒中指南推荐:对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的患者应降压并长期监测血压,血压平均降低10/5 mm Hg即明显获益,但如怀疑患者属血液动力学性卒中或双侧颈动脉狭窄就不应降压过低。
联合用药是优化高血压治疗模式的重要策略 降压治疗过程中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存在“J”形曲线,尤其是舒张压。对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不应<60 mm Hg。联合治疗是优化高血压治疗模式的重要策略,2级以上高血压或超过目标值20/10 mm Hg者应采用联合治疗方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利尿剂、ACEI和钙拮抗剂(CCB)、ARB和CCB的组合可作为联合用药的首选方案,且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但也要区别对待。临床上决定起始用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基础血压水平和临床症状,更取决于患者对血压的快速下降的个体耐受性。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起始单药治疗可能更安全。
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尤为重要 ≥65岁人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6~64岁人群的2倍。药物代谢动力学、效应动力学的改变都与年龄有关,肝、肾功能通常随年龄增高而减退,同时频繁使用多种药物可能会增加药物间相互作用。因此,老年人应注意调整药物剂量,警惕药物不良反应。对高龄、瘦弱老人,应遵循“小量开始,逐渐加量”的治疗原则,并加强监测,在开始治疗的时候,应每1~2周随访1次。
常用的抗高血压药
常用的5类抗高血压药有利尿剂、CCB、ACEI、ARB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适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应该能缓和、平稳、24小时有效降压,安全,不良反应少,服用简便,依从性高。低剂量利尿剂和长效CCB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
利尿剂老年高血压患者盐敏感性高,容量负荷增加,更适宜用利尿剂治疗。利尿剂对糖、尿酸、血钾等代谢的不良影响与品种、剂量、疗程以及患者的基线状态密切相关。长期使用吲达帕胺普通片(2.5 mg/日)可导致血肌酐、尿酸显著升高,血钾显著降低。临床使用吲达帕胺(2.5 mg/日)和氢氯噻嗪(>25 mg/日)应加强监测,低剂量、或与保钾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合用可减少低钾血症和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噻嗪类利尿剂多用低剂量与ACEI或ARB合用,肾小球滤过率(GFR)<30 ml/(分・1.73 m2)则选襻利尿剂。
CCB二氢吡啶类CCB的长效制剂更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其减少卒中的作用优于其他抗高血压药。CCB可用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外周动脉病和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不宜用于治疗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少数长效CCB制剂服药初期会出现头痛、面红、心悸等不良反应,持续时间<24小时,不能很好地控制晨峰血压。CCB的常见相关不良反应是水肿,多见于踝部,与ACEI或ARB合用可预防。
ACEI ACEI是治疗合并心衰、糖尿病、冠心病、微蛋白尿高血压的首选药。主要不良反应是咳嗽。在应用ACEI尤其用卡托普利的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象、血清钾和肾功能。
ARB作用缓和,不良反应比ACEI少,尤其是咳嗽少见,比较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目前主要用于不适应ACEI者和合并蛋白尿、糖尿病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尽管许多临床试验强调某个ARB的优势,但其抗高血压作用差别不大,氯沙坦是惟一能轻度降低血尿酸水平的抗高血压药。
β受体阻滞剂不推荐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线治疗药,仅在合并心衰、快速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特殊情况下使用。比索洛尔、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作用可持续24小时,酒石酸美托洛尔平片的半衰期仅8小时,2次/日口服不能达到24小时平稳降压的目的。
α受体阻滞剂易引起性低血压,一般不作为老年高血压的首选用药。但对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高血压患者却有“一箭双雕”的疗效。剂量宜小,且需防范性低血压。
由于ARB对心肌梗死的预防作用不如ACEI,因此如果ACEI能够耐受,则其仍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首选。当前没有一种降压药可以推荐用于预防糖尿病。
老年高血压几种特殊情况的药物选择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ISH占老年高血压的60%~80%。CCB和低剂量利尿剂治疗ISH有一定优势。有研究证明,硝酸酯类药降收缩压的幅度明显大于舒张压的降幅,但头痛的不良反应多见且极易产生耐药性,其远期疗效不可靠。卡维地洛兼有α受体和β受体双重阻滞作用,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对舒张压影响小,剂量10~25 mg,2次/日服用,多数患者均可耐受。
顽固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中有20%~30%为顽固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更多见。首先要寻找顽固的原因采取针对性对策:①高龄、血压基线水平高、肥胖、高盐饮食、慢性肾病、糖尿病、左心室肥厚会增加顽固性高血压的风险;②继发于慢性肾病、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③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有83%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后可大大提高高血压的达标率;④药物依从性不良和治疗方案不当;⑤药物,尤其是非甾类抗炎药的影响。
【关键词】 哮喘/治疗; 布地奈德混悬液; 甲基强的松龙; 雾化吸入; 糖皮质激素; 儿童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细胞及其细胞成分参与的呼吸道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目前吸入药物治疗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期,取得显著效果,避免了病情加重,降低了住院率。但对于某些中、重症哮喘,临床医生常因担心其疗效,对吸入药物治疗有所顾忌,而选择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本试验用以验证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能否替代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中、重症哮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07/200907大连市友谊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中、重症哮喘患儿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5.1~12.8岁,平均7.1岁;病程1~5.4年,平均3.4年;中症36例,重症2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3~14.7岁,平均6.7岁;病程0.8~8.1年,平均3.9年;中症28例,重症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哮喘防治常规中儿童哮喘及中、重度哮喘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确诊为哮喘急性发作期且符合中、重度哮喘诊断标准;(2)治疗前4周内无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茶碱类药物。
1.4 排除标准 (1)并发呼吸衰竭、心脏衰竭的极重度患儿;(2)并发先天性心脏病、结核感染、哮喘持续状态的患儿。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均记录临床评分和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两组均给予吸氧、抗感染、祛痰等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阿斯利康公司,批号:306877,306933)1.0 mg和5%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万托林,葛兰素公司,批号:C390575)0.5 mL雾化吸入,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法玛西亚普强公司,批号:R10209)1 mg/kg,每日1次静脉滴注和5%硫酸沙丁胺醇溶液0.5 mL雾化吸入,每日2次。
1.6 观察指标 治疗后24 h分别记录临床评分和肺功能FEV1。
1.7 疗效判定标准 自拟儿童哮喘临床评分标准,见表1。表1 儿童哮喘的临床评分表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行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24 h,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哮喘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肺功能FEV1比较(±s)注:与治疗前比较,at=2.478,2.512,3.251,2.913,P<0.001。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两组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硫酸沙丁胺醇后,尽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途径不同,但症状体征均有明显缓解,FEV1也均明显提高,病情得以控制缓解。硫酸沙丁胺醇通过激动呼吸道的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游离Ca2+减少,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糖皮质激素是当前防治哮喘最有效的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强平滑肌细胞β2受体的反应性。
《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明确指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最佳方法是吸入疗法。局部吸入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炎症痉挛的病变气道,直接发挥其抗炎、解痉、平喘的作用。从解剖生理角度来分析,呼吸系统具有开放性、吸收性、表面作用受体丰富的特点,最适合吸入疗法的治疗。临床上,吸入疗法虽已广泛应用,但对急性中、重症哮喘,以往常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合并给氧、支气管扩张剂来治疗,疗效也得到肯定。然而,长期即使短期全身性应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儿童的生长发育,对患儿的皮质醇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而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治疗可避免这一不利因素对哮喘患儿的影响。短期研究、长期研究和上市后监测的大量数据表明,布地奈德对哮喘患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全身性不良事件和局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都很低[2]。研究还表明,布地奈德混悬液的气道抗炎强度是氢化可的松的600倍,是泼尼松的150倍。说明布地奈德混悬液以较小剂量即可达到疗效,降低了糖皮质激素的副反应。
布地奈德混悬液是吸入型不含卤素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水溶性高(149 mg/L),雾化吸入后,药物沉积在气道黏膜,穿过细胞膜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使膜受体激活,激活的类固醇受体复合物二聚体能进入细胞核中使靶基因上糖皮质激素应答抗炎机制加强。类固醇受体复合物与转录因子间直接相互作用也是形成抗炎作用的关键机制[3]。在雾化器的压缩泵作用下,布地奈德混悬液的雾化颗粒约为0.5 μm,能以较高浓度到达下气道,更易在作用部位发挥药效,因此起效迅速。并且布地奈德混悬液极少进入血液,故全身毒副反应轻微,即使布地奈德混悬液经全身吸收后,首先通过肝脏的85%~90%被降解,且其代谢生物活性较低,因此全身性毒副反应进一步减低。
总之,本文结果表明,雾化布地奈德混悬液作为中、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一线用药至少与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疗效相当,该结果与郭阳等[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布地奈德混悬液与硫酸沙丁胺醇溶液联合雾化吸入,起效快,疗效好,可避免全身使用激素的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6.
[2] 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全球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哮喘患儿使用布地奈德吸入混悬剂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J].中国全科医学,2005,8(20):1682.
――3个常见问题――
新指南回答了3个常见问题:
1.何时开始降压治疗?
专家组进一步明确了需要开始治疗的血压水平。指南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血压达到150/90毫米汞柱即应开始降压治疗。但是,专家组强调,新指南规定的这一血压临界值并不是重新定义高血压,此前由JNC7定义的高血压水平(≥140/90 毫米汞柱)仍然有效。血压处于这一范围的人群,均应通过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2.血压治疗目标值是多少?
血压治疗的目标值概括如下: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治疗目标值应为 150/90毫米汞柱;30~59岁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应低于90毫米汞柱。但是这一年龄段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推荐治疗目标值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支持,30岁以下高血压患者舒张压的治疗目标值也没有证据支持。因此专家组推荐,这类人群的高血压治疗目标值应低于140/90毫米汞柱。此外,对于60岁以下罹患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合并非糖尿病性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指南推荐的治疗目标值和60岁以下普通高血压人群一致。
3.高血压治疗起始用药如何选?
指南推荐:对于不是黑人的高血压群体(包括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起始用药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钙拮抗剂(CCB)以及噻嗪类利尿剂;对于黑人高血压群体(包括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推荐的起始用药为CCB或噻嗪类利尿剂。此外,指南推荐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起始或继续抗高血压治疗时,应该使用ACEI类药物或者ARB类药物,以改善肾脏功能。
――4个推荐意见――
JNC8对高血压患者提出了4个推荐意见:
推荐1:对除黑人外的一般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初始降压治疗应包括噻嗪类利尿剂、CCB、ACEI或ARB。
推荐2:对一般黑人(包括糖尿病患者),初始降压治疗包括噻嗪类利尿剂或CCB。
推荐3:在≥18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初始(或增加)降压治疗应包括ACEI或ARB,以改善肾脏预后。该推荐适用于所有伴高血压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无论其人种以及是否伴糖尿病。
推荐4:降压治疗主要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目标血压。如治疗1个月仍未达目标血压,应增大初始药物剂量,或加用推荐1中另一种药物。医师应继续评估血压并调整治疗策略,直至血压达标。如应用2种药物血压仍未达标,自推荐药物列表中选择加用第3种药物并调整剂量。患者不能同时应用ACEI和ARB。
多种证据表明,给高血压患者带来保护作用的是血压下降本身,而不在于将某种药物作为起始治疗。只要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其对血管的保护作用就与药物的种类无关。血压轻度升高、总体心血管危险较低的患者起始可以选用单药治疗,初始血压为2~3级及血压1级但心脑血管高危或极高危的患者,应该选两种药物小剂量联合治疗,始果两种药物仍不能将血压控制达标,则需要增加剂量或联用三种药物。联合用药具有以下优点:①多种药物联合,通过不同的机制降压,互为补充;②不同种药物的互补作用可防止单药加量后的抵消机制;③不同峰效应时间的药物联合可以延长降压作用时间;④联合用药一般只需小剂量,不良反应减少;⑤加强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初期治疗使血压达标,对预防靶器官损害非常重要,因此,联合用药治疗应作为降压的首选方案,尤其是对高危患者意义更大。
常用的联用方案有:①利尿剂+ACEI或ARB:利尿剂在降压过程中的不利方面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这反而可增强ACEI或ARB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阻断作用,从而产生更强有力的降压作用,而且ACEI和ARB有轻度升高血钾的作用,利尿剂有排钾作用,二者对血钾的影响可以互相抵消。②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抵消利尿所致的交感神经兴奋和心率增快,而且噻嗪类利尿剂可消除β受体滞剂的促肾滞纳作用,此外在对血管的舒缩作用方面,噻嗪类利尿剂可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作用。③CCB+ACEI或ARB,前者有扩张动脉血管的作用,后者既有扩张动脉又有扩张静脉作用,二者有协同扩血管作用,用CCB引起的踝部水肿可被ACEI减轻甚至消除,在血管保护方面,在抗增殖和减少蛋白尿方面均有协同作用。对于卒中高危患者宜选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CCB,对于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该组合可能是最佳选择。④CCB+β受体阻滞剂,前者的扩血管作用、增加心输出量作用、加快心输出作用、加快心率的作用可抵消后者缩血管作用、减少心输出量作用及减慢心率作用。⑤如果2种药物联合效果仍不理想,可以采用3种药物甚至更多药物联合治疗。临床上应用最多,目前呼声较高的联合用药方案是ARB/ACEI+CCB和ARB/ACEI+利尿剂两种。
在降压联合药物治疗中,使用复方制剂也有很多益处,将两种或三种药物制成一种片剂,简化了治疗,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依从性是血压达标前提,没有依从性,血压达标就无从谈起,与普通联合用药与治疗相比,患者对复方制剂的依从性可提高20%,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了ARB/HTCZ(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的应用范围:对于无并发症的轻中度(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包括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MS的高血压患者,推荐将ARB/HTCZ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作为初始和维持降压的选择药物。缬沙坦/HTCZ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作为初始和维持降压的选择药物。缬沙坦/HTCZ固定剂是复方制剂的初始治疗对重度高血压患者及高血压高危人群有良好的疗效。
总之,高血压联合用药治疗可以尽早、尽快、更加全面地使血压达标,从而降低心脑血管发病死亡总危险。
参考文献
1 刘国仗.联合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策略-强强联合,制胜法.高血压杂志,2007,22(2):D/673.
2 郭艺芳,张海.降压治疗的关键在于血压达标.临床荟萃,2007,22(9):669.
3 刘国仗.ACEI+CCB联合治疗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证据.中国医学论坛,2007,7.
【关键词】高血压; 单药治疗;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72-02
高血压病是社区中老年人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对血压的控制,需要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长期的服药来控制,而有效的降压治疗可明显地降低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1]。本文拟通过对重工社区739例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能影响病人治疗方法、治疗药物选择的因素,为完善社区高血压治疗提供改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重工社区2009年1月1日~2012年9月1日建立高血压专病档案的患者进行调查,共计739例,均为原发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316例,女性423例。年龄在23―80岁,平均59.6岁。
1.2 调查方法
通过对目前管理中的739例高血压患者的信息进行统计、对照和分析。社区医生和护士通过门诊、建立家庭档案、义诊服务、慢病的随访中,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家族史及生活习惯等。(2)高血压并发症情况:如心脑肾等疾病的患病情况。(3)血压分层及控制情况。(4)用药情况:是否服药控制高血压,服用药物的种数与类别等。
1.3 高血压诊断标准
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所规定: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1.4 数据分析
使用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软件对高血压患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
73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服药人数472例,服药率为63.8%,其中女性 占52.4%、男性占47.6%。
2.2 社区高血压并存其他疾病情况及血压分层分级情况
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有110例,占14.8%,其中脑卒中与心绞痛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7.7%和5.8%。其中高血压2级与3级高血压患者占65.4%。中危及高危患者占74.1%,在血压控制方面,控制不良者占36.5%。
2.3 高血压患者用药种数分布
在472例服药的高血压患者中,服用1种药物的患者有320例(67.8%),服用2种药物的有83例(17.7%),服用3种及以上的有69例(14.6%)。
2.4 社区高血压患者所用药物品种分布
在472例服药的高血压病人中,共使用18种不同的抗高血压药物,最常用的6种药物依次是氨氯地平片 (29.7%)、 尼群地平片(27.9%)、珍菊降压片(19.7%)、厄贝沙坦 (7.7%)、北京O号(7.5%)、美托洛尔(4.50%),尤其前3种药使用比例均超过20%。
2.5 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种类分布
有部分患者使用2种以上药物,使用钙拮抗剂病人数最多(57.6%),依次为复方制剂(27.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7.7%)、β受体阻断药(4.5%),使用利尿剂的较少。其中钙拮抗剂与复方制剂的使用率都超过了60%,在使用钙拮抗剂的患者中使用长效制剂者占51.5%,比例稍高于短效制剂,
2.6 高血压治疗血压控制率
单药治疗的血压控制率为49.9%(159/320),联合治疗血压控制率为75.6%(115/152),总的血压控制率为58.0%(274/472)。单药治疗达标率有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
2.7 社区高血患者健康教育接受情况
739例高血压患者中,完全能接受健康教育者占92.3%,完全不接受健康教育者占2.7%。
3 讨论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昆明市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20.3%,远远超过10%的老龄化的标准,相应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也明显增多。
本次调查,血压达标者的用药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均符合《中国高血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钙离子拮抗剂使用占57.6%,由于钙离子拮抗剂无绝对禁忌证,降压作用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反应,长效制剂如氨氯地平片可以有效控制,降压稳定,对代谢影响较小,有利于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一天一次服药,患者依从性好;复方制剂使用率高达(27.2%),这些患者均经社区医生劝阻后仍坚持不用其他长效降压药物,或者因治疗效果好主观坚持,另一部分考虑经济原因,因降压作用确切、价格便宜,所以也成了低收入患者常备降压药物,其降压药作用时间较短,血压控制不稳定,易致凌晨血压陡增,加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且这些复方制剂中的某些成分确有副作用,可乐定、利血平长期使用可致抑郁症;氢氯噻嗪易致血糖、血尿酸升高、血脂异常等;ARB降压作用明确,降血压药降压持久而平稳,对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几无影响,且有降低血尿酸、防止心脏重塑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2],适合并发高血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高血压患者。
通过调查可见:钙拮抗剂,尤其是长效制剂如氨氯地平片以及ARB类药物应用的明显增加,这对平稳降压、减少副作用、减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国家对于慢性疾病的积极投入与目前医疗水准的提高。另一方面复方制剂及短效制剂的使用仍占很高的比例,医生和患者要密切配合,进行个体化治疗[3],加强血压与药物副反应的监测,及时调整用药,从而提高高血压控制率。通过本次调查显示利尿剂使用率很低,可能与医生和患者过多担忧利尿剂副作用有关。
我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血压控制率为58.0%,明显高于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控制率6.1%[4],血压达标者100%规律服药,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社区干预包括:定期随访动态监测血压、危险因素监测、健康教育、合理用药指导等),联合用药高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社区医生定期随访、规范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是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重点[5],因此,全科医师规范用药知识结构需不断完善,从而提升高血压综合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是心血管领域内重要的课题,也是当今的社会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000万以上,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其防治问题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
老年高血压有其特点,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舒张压水平偏低,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显著,合并症多等。因此,老年高血压治疗较青年高血压更复杂,也更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迅速发展,老年高血压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不断涌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及资深专家临床经验的指导,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医治,达标率升高,合并症的发生率下降,降低了反复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受益匪浅,获得良好转归,充分反映出我国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的发展现状。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临床资历、临床经验等差异,医学界对老年高血压治疗问题仍存在分歧。为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水平,目前的形势发展需要就治疗上的有关问题的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共识性治疗新策略。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倡导撰写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共识专家组参考了1999年以来发表的高血压指南及有关老年高血压论述的部分内容,包括acc/aha(1999)、who/ish(1999)、jnc 7(2003)、esc/esh(2003)、日本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和esc/esh(2007)等。根据近年来有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及老年高血压防治进展情况,综合共识专家的丰富临床经验撰写而成。本共识包括前言、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特征、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及随访与管理,力图反映近年来老年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新技术以及专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共识性新经验。旨在为心血管专科医师、老年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做出临床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获得最大裨益。
1 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特征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群中,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9.1%。据此患病率和2005年我国人口数推算,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老年高血压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根据2000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年龄≥60岁的人群占总人口的10.45%,2003年为11.96%,2005年为13.00%。(2)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年龄≥60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0.4%,到2002年增加8.7%,增幅为21.5%。另有研究显示,部分城市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60%。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尤为突出。我国队列研究显示,在相同血压水平时,伴随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也增加;在老年高血压病例中60%~85%的患者均伴有任意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调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后,与35~39岁年龄组相比,≥60岁人群的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5.5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2.2%和7.6%,虽然高于全国人群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处于低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减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方案,采取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减少总心血管病危害,努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当今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
2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2.1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和脉压大: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显现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多于50~60岁之后开始下降,脉压逐渐增大。
2.2 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在24h之内常见血压不稳定、波动大。要求医生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常规测量2次血压。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应随时监测血压。
2.3 易发生性低血压:测量患者平卧10min血压和站立3min后血压,站立后血压值低于平卧位,收缩压相差>2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相差>10mmhg,诊断为性低血压。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老年人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1/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性低血压。多见于突然发生变化以后,血压突然下降。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较差,任何导致失水过多的急性病、口服液体不足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性低血压。
药物引起性低血压较常见,应高度重视。容易引起性低血压的药物包括4类:(1)抗高血压药物:可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尤其在联合用药时,如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2)镇静药物:以氯丙嗪多见。氯丙嗪除具有镇静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3)抗肾上腺素药物: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作用在血管的α_肾上腺素受体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作用。(4)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2.4 晨峰高血压现象:老年晨峰高血压是指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高血压或血压晨浪(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rge)。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晨峰高血压幅度计算方法各异,常用的方法为06:00~10:00血压最高值和夜间血压均值之差,若收缩压晨峰值≥55mmhg,即为异常升高,有的患者可达70~80mmhg。
2.5 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并发症多且严重,包括动脉硬化、脑卒中、冠心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肾小球入球动脉硬化,肾小球纤维化、萎缩,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对老年白大衣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现象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但应当给予关注。
3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
3.1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
3.1.1 诊断标准:老年高血压是指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中,血压持续或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收缩压≥140mmhg及舒张压<90mmhg,则诊断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3.1.2 注意事项
(1)应结合家庭自测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行诊断:家庭自测血压对于常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是有益的,24h abpm对老年人群中的假性高血压、晨峰高血压及血压波动性等的评估是必需的、有效的。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或24h abpm对预测老年高血压的预后方面意义较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正常上限参考值为135/85mmhg,动态血压的正常值为24h平均值<130/80mmhg,昼间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
(2)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老年患者中内分泌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或甲亢性高血压等,应进行鉴别。对于突发、波动性血压增高的老年患者,应考虑是否可能患有嗜铬细胞瘤,可通过血、尿儿茶酚胺检测及腹部超声或ct检查明确诊断。老年患者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较多,应进行以下检查除外这些疾病:怀疑为肾实质性高血压时,应在初诊时对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疑有多囊肾时,同时做腹部超声检查;测尿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肌酐浓度等,了解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疑为肾血管性高血压时,进行腹部血管杂音听诊;检测血浆肾素活性及肾功能;测定肾脏体积;肾动脉超声检查、增强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3.2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高龄本身就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属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同时,在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的临床疾病方面,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不同的特点。
3.2.1 危险因素: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舒张压在>60岁后则缓慢下降,脉压增大;framingham研究已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严重的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同时,老年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最高可达30~40%),而高血压与高胆固醇血症同时存在时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发生和发展。
3.2.2 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疾病
(1)心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常见到舒张性心力衰竭,大多数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88%)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是诱发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因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的出现也加重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同时,心房颤动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我国学者研究显示,年龄>80岁的人群心房颤动患病率达7.5%。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房增大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血管
血管的损害以大动脉僵硬度增加为主要表现,与增高的脉压相关。老年患者的动脉硬化常表现为多支血管动脉硬化并存(颈动脉、股动脉、肾动脉i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或有斑块),在中国,年龄>50岁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下肢动脉疾病发病率为25.4%。目前,颈动脉超声技术常用于检测血管损伤及更准确地危险分层,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12m/s已被用于评估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功能异常,踝臂指数<0.9也提示周围血管损害。
(3)肾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肾小管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早期血肌酐可能相对正常,但egfr或肌酐清除率有下降趋势。微量白蛋白尿异常较为常见。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大于年轻人。
(4)脑
脑卒中常见于血压控制不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ct及mri检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以及脑血管异常的患者>65%,此人群中左心房增大及心房颤动多见。头颅ct、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标准方法,通过mri进行的无创脑血管显像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mri检测出的小的无症状脑梗死、微小出血及脑白质损伤的患病率随着增龄及高血压值增加而增加,并与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痴呆风险的增加相关。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与高血压有关,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进行认知评估。
3.3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评估
3.1.1 危险评估流程(图1)老年高血压患者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确定危险因素
确定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
危险分层
图1 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评估流程3.1.2 危险分层,见表1。表1 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危险因素:sbp和dbp水平(1~3级);年龄:男>55岁,女>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c反应蛋白升高
4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4.1 老年高血压治疗原则和目标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综合因素,积极而平稳地进行降压治疗,通过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及逆转靶器官损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老年高血压的目标值,jnc7和esc/esh 2007指南指出,所有年龄患者的血压目标值都<140/90mmhg;esc/esh 2007指南还指出,如果患者能耐受,还可以降得更低。糖尿病、高危/极高危以及脑卒中、冠心病、肾损害等血压应<130/80mmhg。
大量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对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无论是收缩/舒张期高血压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使老年患者获益。据shep、syst_eur、syst_china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下降33%,冠心病事件下降23%。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治疗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可以降低致死和非致死脑卒中以及心血管事件,但全因死亡率无下降。而近年来的hyvet研究年龄≥80岁、160mmhg≤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的老年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150/80mmhg以内,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比较,主要终点-致死、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各种原因死亡均降低具有显著意义。在shep试验中,血压降至<150mmhg时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是最强的。framingham研究中,对>65岁有心血管并发症的老年人进行了18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收缩压在140~150mmhg的患者组心血管风险最小,提示可能是老年人的合适血压水平。
老年患者舒张压应降到什么水平尚不清楚。shep研究认为舒张压<60mmhg时,预后不良风险增加;framingham研究观察到j形曲线;invest研究同样显示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降压治疗有j形曲线,舒张压≤60mmhg,则心血管事件增加,这是因为舒张压降得过低,会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但syst_eur研究未能证实舒张压降至55mmhg有害,故究竟舒张压降至什么程度为好还需进一步研究。2007年esc/esh指南指出,舒张压不应低于60mmhg。
日本2004年版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指出,考虑到生理功能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老年人可分为低龄老年(年龄≥65岁)、中龄老年(年龄≥75岁)和高龄老年(年龄≥85岁)。对高龄老年患者,需要充分考虑降压治疗对心血管并发症和心脑肾血流灌注的影响,设定的初始降压治疗目标可略高,但最终目标血压应<140/9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主要由于老年人血压降低的难度大,特别是考虑到了老年患者的主要器官灌注需要,因此要采用逐渐达标治疗的步骤。
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性低血压,故需监测不同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
4.2 老年高血压治疗的选择及流程
在药物治疗前或药物治疗同时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酒精<20~30g/d),肥胖者需减轻体重,限制盐的摄入(<6g/d),减少饱和脂肪酸及总脂肪的摄入,多食水果、蔬菜,有规律的有氧体力活动(步行、慢跑),每次30~40min,每周3次以上。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有利于降压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降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血压的控制,因此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应当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点、高血压分级和有无并发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需了解既往用药有利和不利的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共存的疾病对降压药物疗效和耐受性的影响。药物应当选择作用持续24h的长效制剂,每日一次服药,依从性较好。
已有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利尿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效果和益处。利尿剂可与ccb、acei、arb联合应用以增强效果,但利尿剂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需考虑到对血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以及对糖代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的不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可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α受体阻滞剂易引起性低血压,特别是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故不宜作为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老年高血压合并前列腺肥大者仍可考虑应用,如特拉唑嗪等。
【关键词】高血压;中西医综合治疗;西医治疗; Meta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96-02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伴有心、肾、血管等功能性器官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高血压[1]。一般情况下,患者血压值为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90mmHg可确诊为高血压。高血压症会并发心、肾衰竭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2],本文以Meta分析方法对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将抽取出于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间在本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76例高血压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36例,研究组采取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络活喜药物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络活喜单一的西药治疗。本组患者中男40例,女36例;患者年龄最大70岁,最小21岁;患者均经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50例,继发性高血压26例,诊断标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研究组患者
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中药采用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中成药松龄血脉康胶囊,服用方法:饭后口服,1天3次,1次3粒,以4周为1个疗程;西药采用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络活喜(又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服用方法;1天1次,每天最大剂量为10mg,首次服用剂量为5mg。
1.2.2 对照组患者
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西医药物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服用方法同上。
1.2.3 疗效标准
高血压临床症状消失,收缩压与舒张压降至正常值,视为显效;高血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降低,视为有效;高血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收缩压与舒张压无降低,视为无效。
1.2.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表格中予以处理,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t检验,差异性以P0.05分别表示显著性或非显著性。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中医证侯及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1%。其中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70.0%和27.5%;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44.4%和41.7%。
3 讨论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在近几十年来不断提升,饮食构成愈加丰富,但是良好膳食习俗和锻炼习惯尚未形成,因而居民高血压不断升高的发生率随之而生。就祖国医学中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阴阳失调,肝失疏泄是高血压最重要的病理基础[3]。高血压的中医证侯主要表现在肝上,中医证侯类型分别为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高血压的早期多为肝阳偏盛,中期多属肝肾阴虚,晚期多属阴阳两虚[4]。
Meta分析是1976年由心理学家Glass首次提出的。Meta分析是对具有共同研究目的的相互独立的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合并,剖析研究间差异特征,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5]。本组研究数据采用Meta分析法进行分析使得结果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客观性。
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收缩压为(148.52±19.21)mmHg,治疗后收缩压为(136.25±18.25)mmHg,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收缩压为(148.50±19.22)mmHg,治疗后收缩压为(130.00±17.89)mmHg;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舒张压为(96.87±13.62)mmHg,治疗后舒张压为(85.32±12.81)mmHg,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舒张压为(96.55±13.82)mmHg,治疗后舒张压为(80.36±12.11)mmHg;研究组的中医证侯改善情况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Meta分析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研究采用Meta分析法,结果显示中西医综合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春松,胡大一.高血压治疗原则的进展及我国高血压治疗策略的特点与变化[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380-382.
[2] 任毅,欧爱华,林晓忠.高血压病中医证侯分型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8,26(5):58-61.
[3] 沫玲,余枢,林敏霞.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8(6):184-185.
诊治高血压的理念与方法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近2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
笔者对全国部分三甲、二甲及基层医院3125名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国内医生在临床高血压诊治中的认知和方法情况,如对高血压的判断正确与否,是否深入关注血压曲线以及高血压患者的整体心血管病风险等。结果显示,①绝大部分医生(80%)仅依靠诊室血压诊断高血压,只有少部分医生使用动态血压(ABPM)或家庭自测血压(HBPM)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诊断(20%)或疗效评价(9%);②仅13%的医生密切关注患者的全天候血压(上午、下午、夜间和清晨),以及血压曲线特征(勺型或非勺型);③仅15%的医生在对高血压患者治疗前,根据各项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危险分层。
由此可见,目前许多临床医生对高血压的认知度仍远远不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对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十分不得力,这也成为国人高血压控制率低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仅凭诊室血压判断血压水平
临床医生在诊室中测量到的只是患者的即刻血压,但即刻血压往往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状态。因为对患者其他重要时间段(尤其是夜间和凌晨)的血压,医生并不了解,所以存在对血压认识上的“盲区”。据观察,不少患者在清晨服药的情况下,上午血压正常,但下午、晚上、夜间、凌晨血压仍显著高于正常,因此高血压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与稳定控制。显而易见,仅根据上午诊室血压对高血压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价是极其武断、片面的。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发现白大衣高血压的有效手段
常有患者的诊室血压高于正常,而返家后的血压恢复正常,即所谓的“白大衣高血压”。部分医生因此诊断为高血压,甚至要求患者长期服药治疗,这是极其错误的,同时也给患者背上了沉重的精神与经济包袱。目前认为,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或消除精神、情绪刺激因素后,血压一般可很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动态血压监测可以鉴别高血压与此种一过性血压升高,避免过度医疗。
诊室测血压易漏诊隐匿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又被称为“反白大衣高血压”,即诊室偶测血压正常,但24小时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高于正常的临床现象,这也是高血压诊治中常常漏诊的原因之一。研究显示,隐匿性高血压与持续性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程度相似。如果临床医生没有认识到这一临床情况的重要性,就可能出现漏诊、漏治现象,产生不必要的严重后果。
应对策略医生必须全面掌握患者的全天候血压情况与变化规律。目前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已成为高血压诊治的重要辅助手段,尤其是动态血压监测能更为准确、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特征,能有效地鉴别白大衣高血压,检出隐匿性高血压。以此为基础指导降压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天候血压达标率,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临床医生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一“武器”,才能变“盲区”为“明区”,给予患者准确的诊断及恰当的治疗。
对夜间高血压和血压展峰重视不够
血压节律异常许多医生不关注血压“勺型”和“非勺型”曲线。正常血压呈勺型,夜间血压比白天降低10%~20%;非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20%)和反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不降反增)等为异常血压节律模式。
非勺型高血压和夜间高血压与多种临件相关,如慢性肾功能不全、顽固性高血压、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与勺型高血压相比,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肾脏和血管靶器官损害更重,预后更差。有研究证实,非勺型和反勺型血压较其他类型血压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因此,高血压治疗不仅需关注日间血压下降,更应该重视平稳控制夜间血压,确保全天血压达标与正常节律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危害。
“清晨危险” 清晨6:00-10:00是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索—醛固酮系统和儿茶酚胺分泌活跃的关键时段。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浆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清晨血压急剧升高易发心脑血管事件,即所谓的“清晨危险”。ACAMPA研究(采用ABPM评价)和J-MORE研究(采用HBPM评价)均证实,约60%诊室血压得到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其清晨血压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率在清晨时段明显高于其他时段,即清晨高血压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清晨危险不仅发生在勺型高血压患者,在非勺型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率更高。
应对策略临床医生必须重视患者的清晨血压情况,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发现清晨高血压,医生可依据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原理调整降压药物应用,将24小时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恢复正常勺型模式,使患者安度清晨危险,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对整体心血管病风险关注不足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明确指出,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心血管综合征”。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也将血压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包括高龄、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高脂血症、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上述建议均提示临床医生,高血压的治疗不仅应针对血压本身,同时应评估患者的整体心血管病风险。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调查对象中仅有15%的临床医生做到了这一点。
应对策略
明确危险分层:高血压诊治前,临床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症情况对其进行危险分层,评估出高、中、低危。中低危患者(1级或2级高血压合并2种以下危险因素)经数周生活方式改变,血压仍未正常者,应启动药物治疗;高危患者(1、2级高血压合并>2种危险因素,3级高血压或合并靶器官损害)初始即予药物治疗。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推荐,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接受更严格的血压控制,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严格控制130/80 mm Hg。
推荐使用长效降压药: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选择适宜药物、配伍及剂量。通常推荐使用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证实有效的长效降压药物,因为其不仅稳定降压,而且具有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保护作用。同时,临床医生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使血压控制逐步达标(至少4周),简单地说即病程长、血管硬者达标时间长;病程短、血管软者达标时间短。
纠正其他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降压药物在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的获益基本相似,降压治疗的主要获益其实来自降低血压本身,即“血压达标才是硬指标”。但除降压以外,纠正其他危险因素也同样重要。因为高血压患者并存这些危险因素时,血压异常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常常互相促进,对心血管病风险产生叠加作用,即整体心血管病危险大于单个危险因素的总和。因此,只有综合控制各项危险因素,严格实现血压达标,才能达到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小剂量 氢氯噻嗪苯那普利 联合用药 高血压病
中图分类号:R916.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42-02
【Abstract】ObjectiveObserves the small dosage hydrogen warduzide, benzene that Pulley to unite with treat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hich hypertension gets sick. Methods Chooses 52 example hypertension sickness patient to take the hydrogen warduzide, the benzene that Pulley initial dosage respectively is every day 6.25mg and 2.5mg, Regards voltage dropping effect the two most massive respectively is every day 12.5mg and 10mg is the goal dosage, the treatment course 12 weeks, around the observation treatment the blood pressure, the heart rate and the blood biochemistry change.Results52 example patients complete the experiment completely, not obvious untoward effect, the blood myo- bitter wine level change is not obviou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systolic pressure, the diastolic pressure reduce (16±3.8) mmHg separately and (15±4.3) mmHg. The comparison difference has the significance before the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small dosage hydrogen warduzide, benzene that Pulley treat hypertension to get sick safely jointly effective.
【Key words】Small dosage Hydrogen warduzide Benzene that Pulley Union medication Hypertension sickness
为取得最大程度高血压治疗效果和最低不良反应,我们用氢氯噻嗪与苯那普利小剂量联用治疗高血压病52例,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本院门诊确诊高血压病患者52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26-72岁,(平均42±8.6岁)。病程两个月-36年(5.8±5.6年)。血压水平:收缩压156±18mmHg,舒张压98±10mmHg。基础疾病构成:2型糖尿病3例,冠心病6例,脑梗塞2例,血脂异常5例。排除对象:对ACEI过敏者,双侧或单侧肾动脉狭窄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妇女。
1.2给药方法 用药前已服降压药者全部停服,经5个药物半衰期的洗脱期,服用氢氯噻嗪6.25mg、苯那普利2.5mg,均为每日一次,视血压下降情况,每三周剂量增加一次。目标剂量:氢氯噻嗪12.5mgqd。苯那普利10mg qd,总疗程12周。
1.3观察项目及疗效评价 治疗期间每周测血压两次,重点对比治疗前与疗程结束所测血压、评价降压效果。治疗前后分别做心脏彩超评价心功能,化验血电解质、血尿酸、血肌酐、肝功能,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疗效判定主要以舒张压(DBP)为准,显效:DBP下降≥10mmHg达正常范围或未降至正常,但下降幅度>20mmHg;有效:DBP下降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显著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压及临床疗效分析经二药联合治疗12周后,SBP由治疗前的(156±18)mmHg降至(136±5.6)mmHg,DBP由(98±10)mmHg降至(80±4)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2.2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改变血肌酐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表1)。血尿酸、肝功能及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
2.3不良反应及顺从性 治疗过程中有6例出现刺激性咳嗽,但未影响继续治疗。52例病人全部完成试验,顺从性良好。
表1治疗前后血压及血肌酐水平变化(±S)
血压(mmHg)血Cr
SBPDBP(mmol/L)
治疗前156±1898±1085.38±8.9
治疗后136±5.680±4077.30±8.2*
注:与治疗前比较P
3讨论
我国最新高血压指南(2005年修订版)明确指出:“为了最大限度取得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就要求更大程度降低血压,要做到这一点单药治疗常力不能及,单药增大剂量易出现不良反应。随机临床试验证明,大多数高血压为控制血压须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合并用药有其需要和价值。”
在高血压联合治疗中,低剂量联合治疗的理论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认为,与药效降低相比,较少药物剂量可以更多的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与两种药物推荐的最大剂量单用相比,联合低剂量应用两种作用机理互补的药物,使之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而不良反应最小,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只要最大剂量的1/4就可以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只是单用最大剂量不良反应的一小部分。
利尿剂与转换酶抑制剂是现有临床试验结果所支持、临床应用最多、目前呼声较高的一种组合[2]。二者联用可对高血压RAS机制与容量机制进行双重阻断,有协同降压作用。利尿剂减少血浆容量,降低外周阻力而降压,同时也会激活RAS系统而降低降压疗效。ACEI通过抑制RAS与利尿剂产生协同作用。ACEI还可抵消利尿剂因醛固酮增加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低血钾等。故两者合用既加强了降压作用,又减少不良反应。
本研究用小剂量氢氯噻嗪、苯那普利联用治疗结果显示,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
参考文献
[1]余振球等主编.北京:高血压科疾病治疗规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56-360
[2]刘固仗,联合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的基本策略―强强联袂,制胜法宝,高血压杂志,2005,13卷(增刊),47-51。
[3]蒋义生.苯那普利联用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6例疗效观察.华夏医学,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