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尽管现阶段中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方面的业务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步的趋于成熟化,并且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之处,需要对其进行探讨及研究。
1.1对于理财业务的认知过于单一首先在于我国银行自身对于理财业务概念的认知缺乏,将理财业务单一的归类为资产方面以及负债方面的业务,把业务性质以及方向等概念长期性的混淆,而且并没有针对用户的资产状况以及负债状况、收入支出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从而单一的将理财业务当做是理财产品来对待,单一的认为理财产品的推出就等于是理财业务的全面开展,并且理财产品的销量得到提高,其理财业务工作进展的就顺利,将这一业务过度的单一化。其次则在于将理财业务过度的推崇,进而发展成了贵宾级的服务体系,认为只要贵宾客户这一方面能够得到优先性以及个性化的服务质量,就是理财业务的高效性;同时对于理财业务的办理方面条件并没有得到完善,在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进程中过于注重其中的客观性条件,坚持认为政府方面以及监管机构方面、客户方面对理财业务的开展有着诸多方面的限制因素,在现阶段中对理财业务的开展时机并不合适,因此便忽视了理财业务的相关开展。最后则是对理财业务这一块的重视程度过于低。在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存贷利差方面的收益过度的关注,并对其产生了长期性的依赖,使得这中结构模式在短期内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转变;而且理财业务方面的收益来源过于模糊化;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理财顾问以及资产管理、经纪人、投资银行等都是其商业银行中理财业务的主要收益来源,但是我国当期只是单一的依靠于理财产品的销售,单一的依靠财务的核算方面并不能将理财业务中的收益进行具体的计算,从而使得银行管理人员并不能对理财业务展开之后所能带来的收益性有一个精算的估量,尤其是在现阶段业绩的考核过于短期化的现实状况下,银行管理人员并不会对理财业务的开展提高重视程度。
1.2过于短期化的理财业务的发展由于外资银行的引入导致我国将竞争的关注点主要的放在了对于贵宾客户的具体服务方面,而忽视了其它基础性质的方面。使得我国银行过于被动化的对银行业务的重点进行迁移调整,又由于其股份制银行在资金的压力控制下提高了对贵宾客户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体系,将高收益以及高储蓄的理财产品进行推行措施,从而使得其他的国有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实力以及经济收益也随之附和开展,也将大量类似的理财产品进行发放。通过对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渠道进行实质性探析发现,其过于被动化以及过于短期化是其发展的劣势所在,从而使得我国银行在对理财业务进行初步阶段的发展时,就缺少相对的开拓性的思维模式,其发展策略相对而言都缺少实际的操作性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缺少长期性目标。
1.3过于片面化的理财产品有些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销售方式的不当以及销售方面的失误等各种问题。其一在于没有对性质的理财产皮以及自身性质的理财产品进行有效的划分,例如将保险以及基金等具有性质的产品当做是自身的理财产品进行销售;其二则在于对于理财产品的经济效益方面片面性的放大,同时将片面性效益的理财产品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息进行比对;最后则在于将理财产品售卖给并不适合的客户群体,例如将高风险性质的理财产品售卖给对于风险因素承受能力归于低的客户群体,使得这一业务开展的事倍功半。
2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
理财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属于新型的,因此并不存在丰富的实战经验,怎样从零售式的银行业务转变到理财业务的发展模式。这种新型模式的发展依赖于政府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社会公众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需要银行本身的长期努力。
2.1将经营理念进一步深化,对结构进行改善首先要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贯穿在工作进程中。这一理念不仅仅需要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人员在平时的业务开展中要对客户群体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量,因为客户的业务拓展方面直接性的影响到经理的收入以及业绩考核,同时商业银行在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量理财业务中其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相关机制的构建、理财产品的研究开发,并且要以客户的主要需求为基准。其次要将科学合理的理财业务发展战略进行制定。由于理财业务的前期工作投入量过于大,其成效性过于缓慢,必须要有长时间的耐心对其进行等待、发展。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制定相关的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的同时,其客户群体的具体阶段都要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要针对客户进行精准的定位,针对有层次差异性的不同客户群体制定其相应的发展战略以及内部结构的组织。另一方面也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推行不同的理财产品以风险控制手段,例如形式方面的分析以及经营理念方面的分析。要针对客户形成实际性的经营理念,同时依照一定的划分制度对银行的客户群体进行精分。最后则在于理财业务组织结构方面的具体构建。在进行责权分配的过程中其组织结构是重要的承载体,无论什么业务在开展的初期阶段都要将其战略性任务进行具体的明确。其中地区式的管理形式以及事业部制的管理形式是银行两种主要形式的组织结构模式,能够充分的对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业绩考核等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丰富。
2.2将理财业务方面的服务通道进行构建首先要将物理网点方面的改革创新进程加快,同时要依照相关的实质性原则进行改造,针对普通性质的服务网点,要建设具体的贵宾客户的服务窗口,并且提供专柜式的服务体系,将自身的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提升到最高。其次要将自主渠道方面的建设工作进一步的加强。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任何一物理网点都必须将自助银行进行构建,尤其是在大型的商场以及市区、校区内都必须要将相关的离行式的自助银行进行具体的构建。同时还要将其电子渠道方面的建设进行构建,电子渠道的样式丰富多元化,并且完全没有了时间因素以及地点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使得其便利程度大大的提升。最后还要对客户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商业银行要增强客户对于理财业务这一方面的认知程度,使得客户的实际需求能够得到相应的满足,从而将客户群体和银行之间的合作性能逐步提高。
3总结
关键词:网上银行;强强联合;以人为本;集中管理
1网上银行的定义
网上银行是指银行在互联网(Internet)上建立站点,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信息查询、对账、网上支付、资金转账、信贷、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更通俗地讲,网上银行就是银行在互联网上设立的虚拟银行柜台,传统的银行服务不再通过物理的银行分支机构来实现,而是借助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
网上银行的出现全面实现了无纸化交易。同时,由于网上银行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载体,因此它能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和可靠的服务。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实体银行,网上银行具有经营成本低廉、简单易操作、服务质量完善、业务领域更宽等优点。
2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1996年2月,中国银行在互联网上建立和了自己的主页,成为我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信息的银行。1998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此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等也陆续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根据CNNIC历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超过85%的网民选择网上支付作为付款方式,网上支付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和最受欢迎的网上购物付款方式。同时,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度我国网上银行客户数量接近7500万,达7495万;网上银行交易金额达15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78%。网上银行交易笔数11.5亿笔,比上年增长161%。这些数据无疑显示了我国网上银行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是,目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交易金额中的比例仅为5%-7%。据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网上银行业务量占银行业务量比重将达20%左右。可见,我国网上银行产品将从投入期进入发展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前文的论述,在新时代,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态的网上银行,其发展是历史的潮流。网上银行已成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渠道。并且基于网上银行的特点和优越性,更多、更快、更好的发展网上银行可以为银行业务的拓展、客户的维持等创造很好的条件,有利于银行在激烈的行业内竞争中取得优势。对于我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各个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应当将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放在其战略部署的重要位置。通过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研究,总结出了未来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3.1强强联合,共同发展
对于尚处在发展初期的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其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充分利用了网络低成本高速度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强强联合,从而实现共赢。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闭门造车的营销理念不复存在,一个组织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强强联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制胜法宝。网上银行的发展尤其需要这种强强联合。因为网上银行的创立和发展,仅仅依靠一个银行或者一个组织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其发展需要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这包括了金融网络设施建设、网络安全维护、支付交易协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社会消费理念的转变等等。因此,强强联合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增加合并后组织和竞争力和抗风险力。同时,现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跨时空性和即时性等也为这种强强联合提供的必要的前提。因此,这就要求国内的银行要在传统银行的基础和条件下,依靠自身优势,制定简洁、快速、安全的网上银行运营策略,联合其他机构,全力打造有特色的网上银行。从而开拓未来市场,以求共赢。
3.2以人为本,个
传统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其标志是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和批量化生产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以此来降低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首先,对于网上银行的发展,要求网上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时刻要以客户为中心,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为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和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银行应当充分的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运用CRM来管理银行卡业务、网上支付业务等,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更人性化的服务客户。这样也为银行更有效的拓展中间业务,拓宽市场创造了条件。这里可以借鉴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经验,将网上银行和企业、家庭使用的一些财务软件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增强对于高端客户的吸引力。其次,网络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为客户即时的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不同人的多样性需求。网上银行的发展同样应该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放在战略部署的重要位置。将创新作为网上银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相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促进银行整体业务的全面进步和革新。最后,根据调查显示,银行客户对网上银行满意度指标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因此,这就要求网上银行的发展要以便捷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和核心。
3.3加强内控,完善管理机制
网上银行的发展要求对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体系变革,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传统的银行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庞大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阻碍了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而网上银行具有经营层级少、管理链条短、运营效率高、客户交易自主性强等特点,势必对商业银行旧有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等方面产生冲击。银行若要通过网上银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必须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从垂直结构到交互式扁平结构的转化。当前比较合理的选择是:通过集中化管理实现全行管理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使银行更加贴近市场,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增强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实现银行各种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配合。
集中管理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管理手段,在网上银行业务管理中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率。网上银行最大特点之一在于其低成本的优势,而设立专门的网上银行部门,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业务管理的集中和部门职责的优化,是发挥网上业务低成本优势的必要手段。“扁平化”管理模式是相对于“金字塔式”管理构架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能有效加快信息流的速率,提高决策效率。同时,建立跨部门运作机制,加强横向沟通和协调,也是网上银行组织结构设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爱美.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学术天地,2002,(9).
[2]李治.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出路[J].中国信息导报,2006.
[3]陈艳.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4).
[4]周勇.国有银行基于网上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6,(5).
关键词:市场战略;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20-02
引言
中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源于原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由民营企业、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出资组成的地方股份制银行,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一级法人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并逐步成为了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经历了体制、机制的蜕变,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尤其是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也出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的道路。要想在社会发展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一席之地,农村商业银行就要以市场为导向,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现状
随着中国逐步以计划经济转向为市场经济,中国的银行系统也随之改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早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迫在眉睫。
农村商业银行便是改革的产物,2001年11月28日在江苏省的张家港、常熟、江阴,中国首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完成。农村商业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有效地将旧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与新的市场变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一方面仍然保留了一些旧的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如继续支持三农建设,对农村发展提供经济帮助。另一方面也拥有了新型商业银行的特性,主要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盈利为目标。
二、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市场导向不明显、业务单一、创新性弱、市场人员缺乏等。
1.市场导向不明显。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转向了市场化的战略,但市场导向仍然不是很明显,主要还是沿着以前的道路在发展,没有以市场为主要发展方向。传统的农村商业银行仍然坚持着辅助农村发展的方向,但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有了一定的需求,这就造成了银行发展的矛盾性。一方面,担负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协调统一,共同发展。
2.业务单一,创新性弱。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呈现出了业务单一、创新性弱的特点。在市场发展中,主要就是要以客户的不同需求为服务导向。但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还是以自身为出发点,没有过多地考虑消费者,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降低了消费者对银行的满意度。农村商业银行一般提供给消费者的业务为存贷款、资金清算等,还欠缺很多与市场密切相关的业务,如网上支付、理财等。没有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明确的分类。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与其他商业性银行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新业务开展能力方面较弱,没有适时与市场联系,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展新业务。
3.专业市场人员缺乏,素质偏低。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在市场方面的缺乏,也导致了银行系统专业市场人员的缺乏。农村商业银行内的员工大部分来自于原先的农村信用社,受到环境、文化、条件等的影响,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与其他商业银行差距明显。员工的学历层次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素质,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对市场的敏感性弱。而且原有职工所占比例大,很难吸收新的员工。银行本身对员工业务水平的管理有限,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使员工对自身业务能力要求较低,这也间接影响了银行的发展。
三、解决措施
根据以上农村商业银行出现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找准市场定位,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市场定位,就是用以将自身与其他同业竞争对手区隔开来的产品或业务。目前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问题,还受金融监管当局政策取向的影响。中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应该坚持 “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发展速度为途径,以资本回报为目标”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首先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守住农村阵地,比如每个农村商业银行都要根据自身所在地区的市场特点而制定不同的市场战略。如旅游地区由于餐饮住宿业务占主要,银行可以联合旅游相关部门开发旅游产品,刺激消费。另外对于农业生产集中地区银行就可以开展小额农贷,还有农业机械、肥料等生产工具的分期付款业务。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地区可以大力推广电子银行业务,使客户能实现网络电子交易,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银行在发展新业务时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实行差异化战略。
然后在立足本地的同时,要有长远的战略,不仅要丰富本地业务,要想有发展就必须实现业务的多样化。比如实现跨区经营,在其他城市设立网点,这样初期的成本投入大,收益也不会可观,想要发展规模化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是必走的一条路;当然另一方面在可实行“走出去”的同时也要着力发展“引进来”的战略,引进有些先进银行的投资,像江苏的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引进交通银行一样。
2.扩大业务面,勇于创新。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要积极地扩大业务面。加大创新力度,扩展业务品种,积极开展中间业务。要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开展新业务。要将业务品种的创新提高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将发展中间业务定位于银行经营利润的增长点,中间业务收入是新货币政策时期银行收益的重点来源,对商业银行衡量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就是中间业务收入在各项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程度。现有的存贷款,资金清算等业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发展的需求了,银行要扩大个人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特别是在网络发展的今天,电子金融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如个人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代市场经济中有大小客户,针对固定客户或大客户,可以专门设定VIP服务窗口,根据大客户的需求设定特殊的通道,这就有利于客户关系的维系。
创新治理体制促进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涉及范围广、跨度大,治理较为复杂,尤其是发展初期需要拿出专门力量,实施重点攻关。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成立专门的内部组织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的规划治理与协调,加快对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和推广。对中间业务要切实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将压力层层传递到每个单位、部门和每一位员工,力争使中间业务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中间业务进行重点考核,并把中间业务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益作为考核重点,引入奖惩机制,努力营造一种全员重视和参与中间业务的良好氛围。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银行要着力提升人员素质。针对老员工,可以采取培训和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提升。当对人员有新要求时,银行要积极组织员工培训,不能止步不前。还可以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岗位。针对新员工,可以从招聘做起。确立明确的人员招聘标准,如学历要求,工作年限要求等。这些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员工素质,使员工能更好地适应银行的发展。
针对银行员工,要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定期进行业务培养,组织学习新的业务知识,还可以组织员工到其他银行进行参观学习,学习新知识后可以进行考核,直接与绩效挂钩,促使员工认真对待。对于专业市场人员要求则更高,不仅要了解银行本身的业务知识,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向银行提出可行性建议。
结语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母体内部改制发展起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在与有业务重叠的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同时,如何学习和应对国内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找出自身的不足,在夹缝中寻得生存之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途径,迎接挑战是需要长期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在立足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农村商业银行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小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静.对江苏省三家农村商业银行运作情况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10).
[2] 毛定荣.农村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8).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很荣幸来到百年学府北京大学,参加第十一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就“走向全球化的中国银行业”这一主题与各位进行探讨。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坚持“两化一行”发展战略,打造高品质的商业银行”。
一、坚持“两化一行”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商业银行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金融业将重新洗牌。今后20年,中国金融业将成为全球金融业的骨干力量,上海金融中心也将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在未来20年中,交通银行如何发展?我们经过冷静、客观、全面的分析,确立了“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战略构想,即“两化一行”发展战略。
走“国际化”道路,既是由交通银行自身特定的历史所决定,也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百年交通银行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光绪三十四年 (也就是公元1909年),成立不久的交通银行就在西贡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国际化经营的序幕。目前,交通银行已经初步形成“以亚太为主体,欧美为两翼”的海外战略布局。在管理上,交通银行与汇丰银行的合作进展顺利,国际会计准则、内部评级法、新资本协议、经济资本等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逐步得到确立。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导致部分国际大型银行收缩海外机构,甚至“断臂求生”,但是从追随客户、分散风险、学习先进管理的角度来看,危机并没有改变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大趋势。
走“综合化”道路,就是要实现金融业务范围的更广泛覆盖和各领域经营的协同效应,努力打造“资本充足、主业突出、风险隔离、协同有效、实力雄厚”的综合性金融集团。现在,交通银行已经不再是单一涵义的商业银行,境内业务范围已涉及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租赁等各个领域,在海外也已涉足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综合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
建设“财富管理”特色,就是要统筹自身资源,以提升客户价值为核心,围绕客户特定的金融需求,依托专业财富规划能力,提供财富创造、财富增值、财富保护、财富转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引导客户通过科学配置资产,促进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进而实现客户价值、银行价值、股东价值乃至社会责任的最优化。
我们之所以要突出“财富管理”特色,一是想在优化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通过适度差异化定位,寻找我行业务发展的“蓝海”。二是顺应中国社会财富的持续增加和金融市场的深度发展,满足越来越多的客户关于财富的保值、增值、转移等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三是巩固交通银行在财富管理市场上较为领先的地位,发展蕴通财富、私人银行、沃德财富、交银理财等“财富管理”品牌,为众多高净值的公司和高品质的客户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坚持“两化一行”的发展战略,就是把交通银行打造成一个高品质的商业银行,即“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交通银行要为高端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成为高端客户服务的主导者;为大众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成为人民大众的贴心人。为充分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交通银行将集成全行综合经营平台和国际资源,大力推进财富管理业务,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理好财、服好务,提供“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增强财富管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力争使我行成为财富管理市场的领跑者、最佳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者、价值业务和创新成果的保有者。
二、在保持信贷合理均衡增长的同时,打造一个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
近两年来,交通银行保持了良好的成长性。在五大银行当中,主要指标的成长名列前茅。今年,我们还会有一个较好的成长。大凡信贷高成长后,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信贷管理跟不上,任凭贷款处于“自由电子”状态,就会埋下隐患,导致几年后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陷银行经营于危险境地。历史证明,中国的商业银行成于信贷,也败于信贷。信贷决定着我们的生死存亡。今年,交通银行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信贷管理上来,把2010年作为交通银行的“管理提升年”。
首先,在信贷投放上,我们要区别对待,有保有舍,结构调整。要保续建、控新建、压缩产能过剩贷款。要坚持贷款到期收回,通过做大流量支持新的资金需求;要支持小企业和个贷需求,防止信贷过度集中。今年小企业和个贷的增长不能低于去年的水平,要掌握好信贷投放的节奏,保持均衡放贷。
第二,要加强信贷的行业分析与管理。将行业信贷政策覆盖于公司贷款,把行业信贷政策和限额作为调整信贷结构、合理布局信贷资产、提高信贷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措施。要加强信贷流程的建设,实现信贷管理全流程的电子化。
第三,要加强大客户的信贷监测和预警。进一步完善大客户监测分析系统,特别加强对集团客户、异地客户和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实时监测,知患于今日,防患于未然。要掌握潜在风险客户的动态,及时做好不良贷款的保全工作。
第四,要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和机制。要建立信贷审批人资质认定制度、信贷集体审议制度和贷款管理责任制度。要完善垂直独立的信贷审批体系,保持审批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有效性。
第五,要培养交通银行的信贷管理文化。交通银行要坚持“稳健经营,改革创新”的信贷管理文化。稳健经营是根,改革创新是魂。要以稳健经营站稳脚跟,要在改革创新中把交通银行做大做强。
各位来宾,“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金融危机教育了全球银行业,也为中资银行探索科学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拨开危机的迷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化和综合化仍是金融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有效管理风险、坚守稳健经营的底线,是银行业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坚持改革创新,又是银行业发展的活的灵魂。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继承者和金融改革的先行者,交通银行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两化一行”战略、努力加强各项风险管理,并愿与同业一起努力、合作共赢,迎来中资银行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模式 中小商业银行 发展战略研究
以互联网金融为背景的市场竞争中,各大竞争者拼的不仅是技术和资本,更是与时俱进的商业发展理念。尽管中小商业银行一直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下良好地运行,也从市场中获得了一些生存空间,但是与互联网巨头和大型的商业银行相比,缺乏足够的技术和资本,盈利的模式也十分单一,对于资金定价和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十分有限。互联网金融席卷各大银行以后,如果不能顺应形势,作出改变,找准定位,将很难在市场中生存下来。本文就以互联网金融为发展背景,以中小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提出一些合理的发展建议,以期能够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市场中赢得自身的生存空间。
一、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优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指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在金融市场中包括交易形式、组织形式等的影响下,突破了传统金融的诸多局限,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影响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一)服务灵活、发展迅速
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新型技术被开发出来,有效地利用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客户通过使用银行中的电子设备自行或者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经济需求而无须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联网金融使得服务的平台更加的广阔与灵活,客户无须等待很长时间到窗口排队办理业务,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的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
(二)交易成本低、效率高
在过去的金融体系中,由于办理业务都是人工操作,固定的成本较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的开户、接待、转账等一系列的服务都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除此之外,由于操作的过程复杂,人工操作难免出现诸多问题,从而影响服务效率。互联网金融使得办理业务时,对于一些简单的汇款、存款业务,客户能够自行在电子设备中完成,不再局限于柜台办理,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三)资源配置合理、利用率更高
传统的资本市场中,进行资本交易的双方由于条件的限制,双方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偏差,投资者由于无法掌握到准确的信息而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从而浪费了很多资源或者造成项目的失败。互联网金融发展以来,资金交易的双方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登记自己的信息,然后进行交流,最终完成资金交易。互联网金融下能够使得资金得到合理的配置,进一步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四)约束小、风险高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模式,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约束较小,但是这也为潜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能。互联网金融一旦不受控地发展,很有可能损害用户的利益,所以互联网金融本身存在约束小、风险大的特点。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中小商业银行,指的是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其中有城市、农村商业银行等。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
中小商业银行具有资产规模小、业务结构形式单一、目标客户集中等特点。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商业银行,总资产一般都在4000亿以下,北京的银行除外。由于中小商业本身受到经营牌照、人才储备不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它的结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的业务包括存贷、结算以及清算等,对于新兴的金融产品涉及较少,导致规模不大。由于其结构的单一、规模的局限以及服务水平的局限,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人群一直都集中在小型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等融资较难或者受到监管的这类客户中,对于大型企业和大项目则缺乏吸引力。因此,业务风险的容忍度要远大于大型的商业银行。[2]
(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由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局限,加上当今的形式,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存款大量流失、风险定价优势减弱甚至不复存在等多方面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由于不受利率的局限,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大多数的客户选择将存款转移到互联网基金产品中。例如,当下十分流行的余额宝等,这样导致中小商业银行当中一大部分的客户转移,导致了资金的流失,而且一些大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大额存款对于银行发展的紧迫性。因此,在银行存款时待价而沽,这也造成了中小商业银行自身负债成本的提高。另外,随着这几年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的提高,很多小型、微型企业也可以寻求大型商业银行的资金担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传统商业形势中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以及微型企业的风险定价评估。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优劣势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优势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有完善、先进的体制和灵活的治理经营理念,加上中小商业银行本身规模小、层次少,所以在其经营过程中灵活,提高了决策的效率。采用扁平化管理使得中小商业银行能够较快地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情形及时地作出改变与适应。除此之外,较为集中的客户为其带来相对稳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其起步较晚,所以对于电子技术的应用更为娴熟,在适应互联网金融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有“后发优势”。最后,中小商业银行有着灵活的用人机制,员工的激励成本虽小,但是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却非常的明显,因此很容易吸引更多的人才。
(二)中小商业银行的劣势
尽管中小商业银行有上述诸多的发展优势,但是其劣势也十分明显。管理和宣传各种因素与大型商业银行的差距导致其信用声誉和品牌一直都鲜为人知,对其各项业务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除此之外,中小商业银行中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中小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背景下的发展战略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自身创新
中小商业银行的自身创新包括理念、技术以及业务三方面的创新。理念的创新是实施创新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只有审时度势,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创新发展的理念,才能进一步地完善经营的战略、方式和管理,以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高效发展;技术创新,是指在管理经营、运营操作等方面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下,技术是核心发展武器,中小商业银行要及时地引进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先进的搜索引擎等技术,来建立自身的电子商业平台,促进其发展的多元性。[3]业务创新,是指银行适时地调整自身结构,增加一些服务的设备,如POS机,以实现服务的便利化。
(二)简化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
传统的商业银行在运行业务过程上十分复杂烦琐,加上成本不低,造成了诸多客户的不满。互联网金融的到来极大地简化了业务办理的流程,中小商业银行还需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不断简化创新业务流程,提高办理业务的效率。除此之外,以客户为中心要求银行提升效率的同时还要提高办理的速度。注重客户的需求与服务后的体验反馈,有利于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誉。
(三)加强中小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深入,人们消费的首选方式为第三方支付,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及时地看到市场的发展趋向,充分、全面地与第三方支付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推广其业务。有效地加强中小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互动合作,能够让银行及时地更新市场动态,了解客户的需求,改善管理和运营的体制,不断完善自身的机制,提升客户的体验,打造自身的品牌优势。
(四)引进先进技术人才
由于中小商业在技术人才方面的储备明显不足,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新形势下,要不断地培养和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技能的培训,以此来满足客户的特色需求。也应适当地与高校建立人才的供需培养计划,必要的时候还要派出学习进修,吸纳留学归来的高质量人才。
五、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渠道,对不断提升业务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小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下,要及时地观察市场的动态,适时地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创新自身的理念的基础上,以市场和客户为主导,大力地开发相关金融产品,与第三方进行有效合作,突出自身发展的特点,注重客户的体验,在市场中扬长避短,引进先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骨干力量,并有效融合自身的特点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不断地促进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钊.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背景下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战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分析
作为货币的经营主体,商业银行的垄断性使得其在市场交易中占有了有利的地位,市场的主导性导致商业银行缺乏了营销的动力。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金融体系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模式,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营销之路。由于受到我国基本国情和体制束缚,加之自身发展经验不足,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等方面与国外商业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市场定位模糊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自身市场定位模糊,盲目地顺应市场潮流,这些主要表现在营销混乱和产品创新不足等方面,难以对客户进行有效划分,并根据客户的自身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大部分的商业银行简单地以占有现阶段市场份额为目标,缺乏长远的规划。部分从业人员以高息拉储,有奖储蓄等方式来拉拢客户,提升了自身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二)产品推广不足
近年来,商业银行推出了大量新的产品,但产品很难有效推广到潜在客户群中去。现阶段,商业银行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点等方式进行产品的推广,并没有做到目标明确的选择,这是由于市场区分度不够的带来的问题。在没有合理的推广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产品推广会浪费很多人力和财力,客户也会面对杂乱的产品也难以做出有效选择。
(三)过分注重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对于商业银行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过分注重关系营销,曲解了关系营销的本意,赋予了关系营销以“拉关系、给回扣”等错误的含义。为了获取更多的存款,商业银行采取了提高利率、给回扣等手段,加大了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成本的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行为。
(四)忽视深层形象定位
形象定位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指的是通过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加强,促进员工信息沟通与交流,从而展示出银行良好形象,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接受。随着经营环境的复杂化,行业竞争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由过去单纯的提升业务规模到了重视形象定位,从而促进业务水平。现阶段商业银行在进行形象建设的时候,过分注重“外包装”,如大搞装修、大量广告宣传等,而忽视了内涵建设,如企业精神、员工素质等方面的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分析
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质量,更好地适应于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应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整体市场化运营体系。
(一)树立整体化市场营销观念
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当前经营状况,加大对市场竞争的深刻认识,提升市场营销的意识,经营理念应由注重产品转换到注重客户和市场。不断研究市场变化,根据客户的自身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以客户满意为核心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整体市场营销的组织系统建设,形成健康有效的营销机制。
(二)明确目标市场
金融市场是巨大的,很难有一家商业银行能够满足所有的市场需求,所以明确目标市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至关重要了。所有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根据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产品成长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综合利用促销组合,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要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进行产品和市场定位。
(三)差别化定价策略
利率、汇率和手续费成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重要的三个部分,合理的定价策略可以有效的提升影响效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如何建立科学灵活的营销定价机制将影响到商业影响的经营,利率作为商业银行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将会大有作为。同时通过实施对不同客户和产品的差别化价格策略可以加强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也有效地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
(四)积极整合内部组织结构
营销活动的开展与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的协调密不可分,高效率对于提升客户满意度来说至关重要。商业银行的营销是从市场调研开始,到细分与定价,之后的分销促销为一体的系统性工作,涉及到银行的财务、计划、政策研究等诸多部门,部门之间良好的配合可以有效提升营销效率。为了加强这些部门的协调沟通,规划长期营销发展战略,强化对具体营销过程的管理与指导,必须建立专门的营销管理部门,实施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与监督。
三、总结
面对市场化竞争的加剧,提升营销效率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树立整体市场营销理念,切实落实产品的差异化策略,增强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水平。商业银行应及时把握机遇,实施适应市场化的营销策略,促进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君,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07)
[2]徐海浩.商业银行服务营销 [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08)
关键词:跨区域;商业银行;市场绩效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diversific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listed commercial banksin Shanghai and Shenzhen.We choose ROE to be performance standards of these companies .We find that the Return on Common Stockholders' Equity and firm diversification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diversification results in signification costs for films .We also find commercial banks will benefits more if they diversificate in the three sorts of cities than diversificate casuall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bank's capital scales are negatively related.
Key Words:diversification,commercial banks,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6-0061-04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对国民经济活动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经济现象。
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趋势明显加速,在2005年资产规模前50强的银行中,跨区域发展的商业银行占86%,而同期上市商业银行全部为跨区域发展企业。鉴于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商业银行该不该选择跨区域战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跨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文献中存在着多元化战略对企业市场绩效影响的大量研究,其中也包括行业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但企业经营业务的地理空间分布结构对各类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尽管国内已有少量跨区域发展对企业市场绩效影响的研究,却缺乏对上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系统实证分析。本文以2005―2007年全部上市商业银行为基准样本,收集了上市商业银行规范的跨区域发展数据,研究了跨区域发展对银行市场绩效的影响。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分布与格局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区域市场划分
参照芮明杰(2008)等分析我国区域市场时的划分方法,本文按三种口径划分我国金融市场:第一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第二是经济意义上的,从经济发展基本面以及金融业发展水平的角度将全国金融市场分解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三种城市类型。具体来说,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5年公布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将北京、上海等城市作为一线城市,而将金融生态环境前10名的城市如苏州、南京作为二线城市,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中等以上城市作为三线城市。第三是地理区位意义上的,为凸显三大城市群的特殊性,将全国金融市场划分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其他4个区域。由于第二种口径与目前产业界普遍流行的提法一致,同时背后的经济学含义也更为明显,所以将其作为本文跨区域发展分析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金融市场不均衡发展的格局
本文在分析一线市场时,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包括在内。在选择二线市场时,兼顾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成熟度以及地理区域分布。经多方权衡,选择天津、苏州、南京、成都作为二线城市,大连、中山、镇江、重庆作为三线城市。本部分数据依据《中国经济年鉴(2007)》、《中国金融年鉴(2007)》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整理而得。
1. 一二三线城市在金融市场大小上也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但增长趋势相反。这里选用各城市存款金额衡量其金融市场大小。从2006年统计数据来看,一线城市金融机构存款金额平均为19775亿元,二线城市平均为4799亿元,三线城市为2937.6亿元,一线城市平均为二线城市的4-5倍,三线城市的6-7倍。但同时二线、三线城市市场规模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2006年二线、三线城市增长率分别为11%、15%,远超过一线城市6%的增长速度。
2. 一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差异还体现在各自的市场竞争不同。从各地金融机构注册数量看,2006年的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平均有563家,二线城市平均有285家,三线城市有127家,因此可以看出一线城市“高手云集”,竞争异常激烈,二线城市近年来也有众多实力雄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抢滩,三线城市竞争激烈程度则小很多。另外,金融市场竞争还体现在商业银行与股市、证券市场的竞争中。由于一线二线城市相对三线城市而言,股市、证券市场较为成熟,资金分流能力显著,从而加剧了市场竞争。
3. 各类城市金融市场不平衡发展的格局还体现在其盈利能力的差异上。这里选用金融业的增加值衡量金融市场的盈利能力。一线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平均为613.17亿元,二线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平均为312.7亿元,三线城市为113.2亿元,一线城市金融市场盈利能力是二线城市的2-3倍,是三线城市的5-6倍。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的增加值增长率为15.6%,显著高于二线、三线城市的8.67%和7.56%。
三、样本数据与模型设定
(一)样本选取
跨区域发展主要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在成长和发展中面对的战略选择。为此,本文的实证研究聚焦在沪深上市的金融企业身上,当然,这也是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的考虑。本文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样本构造通过以下过程:(1)金融板块的选择遵循申银万国公司的行业分类法,提取金融大类下沪深两市所有的A股上市商业银行,对于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值,根据有关金融专家的意见加以修正,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2)提取了这些上市公司2005-2007年的主要数据。之所以选择最近三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主要考虑到数据的时效性,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3)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的业务网点基本铺设完毕,其市场绩效与跨区域发展关系不大,因此,本文的分析样本不包括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本文以下的实证中,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利用2007年全部上市商业银行最近三年数据。所有公司层面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资讯及各公司年报,分析软件是SPSS12.0。
(二)主要变量设定
1. 被解释变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变量设定。国内外文献对于公司经营绩效的度量主要有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两种。会计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报酬率(ROE),市场指标主要有托宾Q值等。托宾Q值是指公司资产市值与重置资本的比值,由于重置资本很难计算,所以通常用资产的账面价值来代替。跨区域经营是公司管理层的决策,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它直接影响了有形资产的增减,而后者正是计算托宾Q值的分母,也就是说托宾Q值可反映出由于跨区域经营而带给公司的收益,因此国外学者广泛认为其对公司绩效衡量要优于财务指标和股市指标等衡量方法。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存在着大量非流通股,市值很难估计,在这种情况下,Q值计算不很严格,因此并非一个合适的衡量。
2. 解释变量―跨区域发展程度的变量设定。本文借用文献中度量某公司收入在不同行业领域分布集中度的常用指标―Herfindahl指数,来衡量公司跨区域发展分布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si为第i个经营单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其值在0和1之间分布,当公司只在一个区域经营时,H值为1,H值越低代表公司跨区域发展程度越高。如前所述,对于跨区域发展的度量口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经济意义上的即He,si是商业银行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第二是行政区划的角度即Hl,si是第i个城市的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第三是地理区位的角度即Hg.,si是商业银行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其他4个区域的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
3. 控制变量设定。(1)本文对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考察,就需要控制企业总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因素。本文将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LOAR)作为控制变量加入。(2)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度来看,三大城市群即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无疑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如果企业的经营范围重点在这三大区域,那么其经营绩效可能会相对其他企业更好。同时,由于三大城市群集中了众多城市,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可能更为便利。为此,我们将这个因素考虑进方程。
(三)回归模型设定
在选取了以上的变量以后,具体的回归方程为
(1)ROE=a+b1He+b2LOAR+b3Size+b4dbh+b5dc+b6dz+c
(2)ROE=a+b1Hl+b2LOAR+b3Size+b4dbh+b5dc+b6dz+c
(3)ROE=a+b1Hg+b2LOAR+b3Size+b4dbh+b5dc+b6dz+c
鉴于本文对样本的选取符合面板数据的要求,而面板数据模型又被公认为是比普通回归更稳健的计量方法,因此本文的回归分析将以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为主。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Hausman检验选择其中最优的。
四、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实证结果分析
(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特点
从2007年全部上市商业银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指标看,进入的城市类型(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平均为2.1个左右,进入的城市少则4、5个,多则数十个,表明:上市商业银行在这三年中基本都采取了跨区域发展战略。仔细观察He、Hl、Hg各值,可以看出,上市商业银行按经济意义理性分布营业网点要多于按地理大区分布网点或无规则地在各城市设置经营网点,且其标准差较小,作者认为其可能原因是商业银行基本都采取了经济意义上的跨区域发展。
(二)回归结果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本文首先以前述所有上市商业银行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方程回归。在对比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时,Hausman检验的结果无法拒绝原假设。为此,我们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与混合截面模型相比,根据LM和F检验,随机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也较好。对回归结果分析可以发现:
1. 跨区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影响为正。根据方程(1)的回归结果,He对ROE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含义是其他条件相同,当商业银行过度集中在某类城市,则预期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较低,也就是说,当商业银行增加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进行的投资组合分散性,则会带来更高的净资产回报率。根据方程(2)的回归结果,Hl对ROE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在行政区划意义上跨城市发展的分散性越大,越对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带来正面的影响。根据方程(3)的回归结果,Hg对ROE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如果银行增加其业务在4大区域中进行跨区域投资组合的分散程度,会带来更好的经营绩效。
从He、Hl、Hg系数的大小对比看,He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系数的绝对值略高于Hg,而Hg又略高于Hl。这表明,企业如果更多按照一、二、三线城市类型,进行区域发展分散化,比企业不加选择地进行异地分布或按照地理大区的概念进行跨区域组合,对于企业净资产回报率的好处要更大一些。可能的解释是,从“风险―成本―收益”这个分析框架看,在不同城市之间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虽同样可以获取风险分摊、新增收益等好处,但如果跨区域的投资组合是在同类型(一二三线)城市之间进行,由于同类城市之间的风险相当,且市场关联度大,则其中得到的风险分散效应、规模扩张效应可能相对跨类型区域发展较小。同样道理,四大区域各自内部的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性,彼此之间的关联度也较高,在单一区域内进行单一类型的跨城市发展,就可能不如进行不同大区域的组合更能分散风险和有利于扩张。但是,不同大区域地理上的距离又过于遥远,管理难度增大,各个大区域之间文化、消费、习惯差异过大,学习成本高,这样可能就不如偏重一个或两个地理大区域而更强调大区域内部进行跨类型组合的发展,以达到更好的经营效果。
2. Size对ROE的影响在3个方程中均为正,并且其在5%或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商业银行规模越大,其净资产报酬率越高。在同等跨区域发展布局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本规模越强大,对总资产收益率有更大的正面影响。这与国内学术界定性研究银行跨区域发展资本规模与市场绩效结论相一致。
3. 对于代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最主要来源地的虚拟变量dbh、dc、dz,在3个方程中系数均为正,且dbh、dc的系数均在5%的条件下显著。这表明经营范围如果集中在环渤海或长三角区域,比在三大都市群以外的区域而言,银行的经营绩效要更好一些。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讨论了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对其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根据沪深两市商业银行2005-2007年的数据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主要发现:(1)有较充分的经验证据表明,跨区域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净效应为正。具体来说,在同等条件下,商业银行在一二三线城市经营布局越合理,区域分散化越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越高。(2)企业如果更多按照一二三线城市类型进行区域发展分散化,比企业不加选择地进行异地布局或按照地理大区的概念进行跨区域组合,对于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的正面影响要更大一些。(3)研究还发现,商业银行跨区域战略实施还有赖于其规模大小。跨区域意味着成本的升高,而过高的成本往往是小规模商业银行所难以接受的。
从上文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跨区域发展固然有风险,但有较充分的实证证据表明,在综合各种正负效应后,增加跨区域组合分散性,总体上会对上市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产生净的正面影响。(2)跨区域发展确实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好的资本收益,是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条件成熟的商业银行需要积极考虑跨区域发展战略。(3)商业银行在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时,应积极探索跨区域发展的城市目标对象、物业发展类型以及可行途径。正如本文所研究的,商业银行可以有意识地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进行投资组合,在这个基础上,跨一两个地理大区域。(4)财务风险的控制对于跨区域发展的商业银行很重要,而在跨区域发展的财务风险控制上,需要商业银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财务预警体系,以及内部外部监督体系,防止因跨区域发展的盲目扩张而导致的资金链危机。(5)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方式选择上有内部扩张和外部并购等不同模式,由于新进入区域会带来大量的学习成本和交易成本,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并购当地在位企业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银行能够更快打破新的区域的进入壁垒,缩短进入周期,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曾康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15.
[2]陈汉文,邓顺勇.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变迁与改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54-75.
[3]张翼,刘巍,龚六堂.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05),122―135.
1 对我国银行保险概念的厘定
银行保险自20世纪70年代初步萌芽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模式和理念在欧美国家已经趋于成熟。目前在银行保险较为发达的国家,通过银行保险实现的保费收入占到市场业务总量的60%,以至于瑞士再保险旗下的西格玛(Sigma)杂志称之为“The bancassurance phenomeno”,并对银行保险(即Bancassurance)作出了一个较为简略的定义:通常指银行销售保险产品或保险公司销售银行产品。多利萨?K.弗勒则从销售渠道角度认为其仅仅是“利用银行渠道来销售保险产品”。美国的迈克尔?D.怀特认为银行保险是“由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或银行同保险公司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合作的机构,经营具有资产管理功能的保险类产品、交叉销售银保合作所能带来的任何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张洪涛在其所著的《银行保险》(2003)一书中对其作了如下定义:即银行保险是“保险公司和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胡浩(2006)、方国斌(2010)则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认为银行保险是在渠道、产品、制度以及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的集合体,是银行产品工具与保险产品工具复合,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交互渗透、银行资本与保险资本相互融合的产物。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保险定义的阐述,不难看出学界对银行保险所作界定的差异主要在所基于的发展阶段和合作范围的不同,具有明显的演进性,笔者对此概括为:在银行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一般地被作为新的销售渠道来理解和经营,银行基于补充信贷业务的需要而充当保险公司兼业人的角色;发展阶段,则更多地被作为一种资本渗透、业务融合来理解和经营,银行和保险公司为应对来自同行以及相互之间的竞争,开始主动拓展银保业务,并出现了银行主导和保险公司主导两大模式;在当前,银行保险则向更高层次发展,即作为一体化、全能化的金融集团下的核心业务来理解和经营。我国的银行保险虽然受欧美金融业实践的影响较大,但我国因保险企业实力相对较弱等原因,实际上保险公司开展银行业务并未取得显著成功。并且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得我国银行保险也不能完全适用西方的理念。鉴于此,笔者通过比照上述不同时期和阶段对银行保险的理解,认为我国银保基本处于初级和发展阶段之间,并且是商业银行主导模式,因此倾向于将其界定为:所谓银行保险,即是银行(含邮政储蓄)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分销协议、达成战略合作、海外间接控股方式实现对保险业务的介入或经营。
2 我国银行保险的阶段性特征
2.1 起步阶段(1991-1998年)
在此阶段,一方面我国保险行业处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在利用银行开拓销售渠道方面的需求并不强烈;另一方面“存款立行”的经营理念占据了银行业的主导地位,对银行保险业务的开展表现出较低的积极性。因此该阶段银行保险合作的项目数量并不多,合作的形式也主要是销售、代收代付保险费,以及为保险公司办理资金融通和划转结算业务。
2.2 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5年)
此阶段,随着多元化保险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改制上市,保险市场的规模迅速变大,竞争主体不断增加,中国保险业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国内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全国各家保险公司纷纷与银行达成合作协议,竞争的激烈程度逐步加剧。此时我国银保行业已经初具规模,但距离成为银行主体业务还尚远,银行保险收入占比仍然较低。
2.3 全面推进阶段(2006年至今)
此阶段,国家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完善金融机构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发展方针,为我国银行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显露出对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有所放松。中国银行、工行、建行等国内大型银行纷纷通过其在海外的子公司完成对国内保险公司的战略持股,形成了以母体银行为主、海外间接持股的新的合作模式,合作深度也扩展到客户资源、销售渠道共享,项目的共同设计开发上,银保合作的协同效果和经营的综合化水平逐步提升。
从上述几个发展阶段来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基本上受限于同期国内金融尤其保险业的发展程度,总体上具有前期起步晚、合作层次低,后期发展加速,层次逐步提高的特点。在深化业务合作模式上也基本上由国内一些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试水,呈典型个案状,并未形成普遍通用的合作模式。
3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环境分析
3.1 优势分析
一是物理网点众多。由于保险产品多数具有条款复杂、难于理解的特点,普通顾客往往倾向于在物理网点咨询和购买相关保险产品,因此物理网点的数量和覆盖面便成为成功开展银保业务的重要一环。根据《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的数据来看,我国银行营业网点继续呈增长态势,达到20.5万余家,此外对县域、乡村一级的覆盖面也逐步提高、布局更加合理。
二是经营实力显著增强。强大的经营实力是银行扩展和提升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银行业总体实力和经营效益大为改善,对银保业务的承托和整合能力不断提高。截止2012年底,全国银行业净利润超过1万亿,共有96家银行跻身《银行家》杂志的全球前1000强银行名单,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已进入全球银行前十强。
三是高信誉度。我国银行业在群众心中往往具有较高的信誉和品牌优势,而对保险公司往往有一定的心理芥蒂,即认为其在理赔过程中往往借口多多,会侵犯自身的保险权益。
四是在保费和储蓄相互转化方面更具优势。居民用其在银行的储蓄存款缴纳保险费用,不仅具有手续简便、节约“鞋底成本”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促进银行保险和传统的利差业务进行融合,从而提高整体的协同效应,降低营运成本,扩大竞争优势。
3.2 劣势分析
一是综合经营平台尚未完善。在与国际大型银行相比中,我国银行的综合化还不是很深,设立或控股的非银行金融平台规模相对较小,对集团利润贡献率绝大多数在1%以下,未来还有较大的挖掘和上涨潜力 。
二是业务开展不规范。由于外部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银行内部员工的薪酬激励机制不合理,造成了在实际业务开展中,存在着银行工作人员误导夸大性宣传、借用“创新、高收益、低风险”的名义诱导消费者购买并不适用的保险产品,侵犯包括知情权在内的消费者权益。
三是合作层次低。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在业务合作上仍然是以协议代销为主,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与不同的保险公司分别签订分销协议,即呈“多对多”态势,合作层次低,合作关系松散,不利于银保业务质量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四是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于我国银行保险尚未实现在保险产品制造和销售上的协同,为避免保险业务风险外溢,各大银行在选择产品类型时,往往倾向于分红、投资连结、固定收益类的寿险和意外险产品,以避免在核保中的道德风险。而对于保障性较强的医疗、财产保险则避而远之,对新型银保产品的开发力度也明显不足,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同质化下的利润率下降。
五是销售方式单一。我国的银行保险销售大部分还停留在银行营业网点的柜面销售上,网络、电话、ATM的销售占比是比较低的。另外,由于银行营销文化同保险公司的巨大差异,使得上到管理层下到业务员均未意识到转变销售习惯的重要性,在销售方式上依然是坐等顾客上门,潜在客户挖掘力度有限。
3.3 机会分析
一是保险需求潜力大。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的发展潜力和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保险需求弹性具有大于1的显著特性,保险需求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从保险的深度和密度上来看,我国的保险市场是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的。以2012年为例,我国保险深度为3.04、保险密度为2047元,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则分别为12%左右、2000-3000美元。
二是经营限制逐步放宽。在金融行业竞争白热化、集团化的趋势下,逐步放松对混业经营的限制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现实中的“光大模式”“中信模式”的成功以及修订后的《商业银行法》对原本严加禁止的资本融合、交叉持股改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更显露出国家对分业经营的“松绑”意向。
三是储蓄余额继续高涨。多位学者的研究都认为我国城镇居民储蓄行为中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 如龙志和与周浩明(2000) , 孙凤和王玉华(2001) , 施建淮和朱海婷(2004);中国人民银行的201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以全国人口总数13.5亿计算,人均住户存款应为32719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的这部分预防性储蓄可以转化成有购买力的保险需求, 是一个具有较大空间的诱人市场。
3.4 威胁分析
一是国内潜在对手日益壮大。保险产品的销售除了银行这一渠道之外,还存在着众多的专业机构、其他兼业机构,其实力的上升必然会对银保市场产生一定的挤压作用。2012年,保险经纪、专业、其他兼业的保费收入都成较大幅度增长,而以银行邮政为代表的银保市场却出现了负增长(图1)。凸显了在银保创新性缺乏、激烈竞争之下的业务空间收缩。
二是外资银行加速扩张。自2006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鼓励外资设立法人银行以来,外资银行法人机构由14家增长为2010年的40家,营业网点数量不断攀升,从业人员也稳步增加。其中汇丰银行在内地共有108个网点、16个村镇银行网点、38个恒生银行网点以及超过16000名雇员,表现出了对中国市场的高涨投资兴趣。
4 我国银行保险业的战略选择
笔者出于建议的系统性出发,在上述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保险行业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归纳和提炼,以期更具有整体指导性和明晰性,他们分别是:产品战略、渠道战略、协同战略。
4.1 产品战略
任何类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取决于自身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适应市场需求,银保行业也不例外。在金融需求多元化的今天,谁能提供便捷、一站式、满足多样需求的的产品,谁就能赢得顾客。
一是打造金融超市。根据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的阐述,当一个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拥有多个独立产品时,联合经营或销售往往要比单独经营能获得更大的净收益。如果一家银行能够不断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产品组合来迎合顾客的需求时,范围经济便因此而产生了,亦即该银行进一步地从同一客户身上挖掘了更多的盈利空间。因此我国的银行保险在发展中应发挥银行和保险公司各自的专业优势,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和特点 ,加强合作 ,不断研究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 ,与传统产品业务形成良好搭配和组合,为顾客提供更为丰富、便捷的消费选择和消费体验,提高银行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和覆盖能力。
二是细分产品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差别化是企业的重要竞争能力之一,更多元、更贴切的产品和服务将有力于帮助企业巩固和扩大市场优势地位。因此我国银行保险应积极开发和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以及客户数据库,根据客户的开户余额、消费记录等数据将顾客进行合理分类。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汇丰银行(HSBC)的“一般存款账户、运筹理财账户、卓越理财账户”归类方法。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匹配部门和机构,以为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持,如理财服务中心、私人银行、贵宾服务室等。
4.2 渠道战略
拥有更多、布局更加合理的渠道(图2),意味着在传递产品服务信息、拓展潜在客户群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扩展渠道和实现现有渠道的整合优化对于我国银行保险来说是开展业务的重要环节。
一是扩展渠道方面。在短期内可以采用计划收购其他金融机构的方式达到快速获取新渠道的效果;在长期中,则应在新兴渠道、机构渠道方面进行着力开发。在网络、电话呼叫中心等新兴渠道上,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系统的研发工作,实现产品销售和业务办理上的电子化、快捷化,为顾客提供跨越时空的24小时全方位不间断服务以适应社会消费习惯的迅速变化。在机构渠道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排他性战略合作形式,同保险经纪、专业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避免“多对对”形式下的松散同时针对机构设计合理的佣金激励机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是整合、优化渠道方面。我国银行保险应在不断开拓渠道的基础上,加大对新渠道与旧渠道、不同形式渠道之间的整合优化力度,以实现渠道间客户资源的共享,发挥多渠道销售的整体优势和效率。一方面应减少渠道供应环节,简化供应程序,逐步实现渠道结构由尖塔式向扁平式转变。另一方面则应改变不同业务部门各自为政自行建立销售渠道的现状,避免重复低效率的建设。
4.3 协同战略
银行保险作为银行和保险的融合,客观上也亟需通过二者在组织上、文化上以及业务上的协同。
一是组织协同: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应制定清晰明确的权益和实体投资战略计划,充分利用“允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合规、风险有效隔离的前提下相互投资”这一政策,逐步通过参股、收购、新设的方式实现自身与保险企业的融合。在此过程中要遴选出合作潜力大、互补性强、经营状况良好的保险企业作为潜在合作对象,必要时可先通过初级合作的方式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进而建立进一步合作的意向,为日后逐步实现组织上的融合和协同建立良好基础。
外资银行是指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规、法律审核批准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建立的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代表处、外商独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一直遵守循序渐进、有序开放和控制风险的原则,对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进一步放松管制,逐步减少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开展业务的限制。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金融环境下,外资银行如何避免金融风暴,如何同逐渐强大的中资银行比拼,是外资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恒生银行为例,介绍了其在华经营的发展现状及优势,指出了其在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恒生银行在华营的策略。以上经营策略也可以为其他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提供参考。
外资银行发展现状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机。外资银行在金融服务和贸易方面拥有着产品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以及大批的客户群体,根据内部化理论、追随客户说及竞争优势说,进入中国后,外资银行可以对中国发展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而中国作为创新大国、曾经的世界工厂、未来的消费大国,也吸引着不少外资企业来华建厂,外资银行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原有的客户关系,在进入中国后,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外资银行现状。近年来,我国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呈逐渐上升之势,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占比逐步回落。此外,外资银行进一步扩大了业务分布,例如,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性,全国性,甚至地方性银行都有众多外资银行入股。
为了与中资银行之间进行差异化竞争,外资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华注重开展高端个人理财业务、贸易融资和表外业务。在开展开上述业务过程中,外资银行重点发展复杂金融产品的公司客户、高端零售客户和需要跨国金融服务的客户。由于同行竞争加剧,外资银行不断增加在业务创新方面的投入,立足中国国情,针对需求推出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因此,外资银行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以谋求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恒生银行在华经营战略现状及优势
恒生银行发展状况。恒生银行(中国)于2007年5月28日成立,是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在澳门,恒生银行拥有1家分行,在中国大陆拥有35个业务点,包括25家支行并在台北设立办事处。在香港设有82家分行(包括优进理财中心、总行和优越),自动柜员机、港铁站办事处、自助理财中心等,总共逾210个服务网点。恒生银行因其优良的传统,稳健的经营作风,周到的客户服务,受到国际上的一致赞同。2008年,于《亚洲货币》的“2008年最佳银行大奖”中,恒生银行荣获“香港最佳本地银行”。2015年,恒生银行获得《国际金融评论》亚洲版的“2015亚洲区股票发行奖”,《亚洲金融》杂志主办的“2015年度成就大奖”获亚洲区“最佳二次发售”奖项,“全球资本亚洲区资本市场奖”的“2015年度最佳跟进投资/加速累计投资”奖项,2017年,在由英国《银行家》杂志的“全球银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96位,在《FT》2008年世界500强排名中,在全球最大上市公司中恒生银行排名第249位等。
恒生银行在华发展优势。恒生银行是按照市场机制建设起来的独立运作,不受政府干预的商业银行,可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与中国银行的严格分业经营不同,恒生银行是集证券、保险、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于一体的混业式经营,因此恒生银行能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服务和产品,这比较有利于发展和巩固优质客户。恒生银行凭借着它与跨国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规范的操作来与中国国内银行争抢着客户和市场。在2016年期间,仅业务收入这一项贡献的利润就达到162.12亿港元,大大超过了中国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收入占比。这体现出了恒生银行相当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这也是恒生银行在中国市场受到较小的冲击风险,需成本较低的原因。
恒生银行在华发展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恒生银行在我国业务的开展为我国的银行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大量高端的人才,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也越发的国际化,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在取得了成绩的同时,恒生银行也面临重重困难。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恒生银行在华未来的发展要挑战的问题,不仅有环境文化方面的差异性,还有网点人员方面的缺少。
银行客户结构单一。基于恒生银行在香港的背景,恒生银行在成立时的基础客户就是香港当地企业在中国的子公司,所以客户结构比较单一。然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凭借几十年潜移默化的渗入和庞大的网点,国内的中资银行早就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L期的银企关系,也和普通大众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因此以香港客户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客户结构。是不利于恒生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的。
网点过分分散。恒生银行在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省有较好的知名度,而在中国其他地区的知名度却不高。提高在中国大陆的品牌知名度,拓宽在中国大陆的影响面,是恒生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恒生银行的业务机构少且只是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网点过于分散,银行的辐射能力大大降低,这限制了业务的升级。
金融人才和市场的缺乏。由于国内金融人才的缺乏,且金融市场刚放开,人员的流动频繁,高素质员工的招募和保留问题非常突出。一些核心岗位,比如零售客户关系经理、法律合规专家、企业客户关系经理、资金业务专家等非常紧缺,恒生银行在队伍的建设和稳定上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恒生银行在华经营战略的建议
恒生银行在华未来的发展要挑战的问题,不仅有环境文化方面的差异性,还有网点人员方面的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恒生银行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从而在我国获得更好的发展。
实施在华研发本土化战略。针对现有的客户,客户经理除了年度现场勘查或进行行内规定的季度外,平时与客户进行仅限于业务沟通。因此,在分支机构层面内部进行营销方案,营销技能的深入探讨,建立与客户互动的制度和联络的时间表。定期进行访谈,与客户进行沟通,这样可以让客户更好了解业务的风险(如信贷风险),也可以通过沟通来加强和客户的关系,增近与客户的感情。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与客户业务有关的学会或者座谈会等活动,了解到客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状况,利用这个机会向客户介绍恒生银行的产品。
实施业务扩张战略。制约恒生银行在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网点人员的不足。因此在华发展的基础策略就是业务扩张。为了更加充分的发挥恒生银行的优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广东省是在华扩张发展的首选地区。
想要弥补恒生银行在人员、网点方面的劣势最有利的办法是策略扩张,这样可以帮助恒生银行缩小与中资银行的差距,扩大规模,保障策略能实施。在恒生银行进行业务扩张的过程中,利用母公司强大的资金实力来扩大网点的布局,提升在我国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使恒生银行的价值观得以让更多的客户所了解,扩大覆盖范围创造了更多的业务机会,服务更多的客户。恒生银行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对外资银行提供的“扩大外资银行进入的区域范围”和“西部绿色通道”等优惠条件,抓住机会,提高盈利能力。
实施本土经营战略。恒生银行在进军我国市场时,采用客户追踪理论,服务已有合作关系的外资企业,通过外资企业在华的子公司来进入中国市场。未来成为恒生银行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将会是本土企业。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恒生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中资进出口企业,由于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发展,更多的中资企业将会选择收购国外企业,去国外建厂发展。本土化的经营策略让恒生银行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和文化环境更好地了解,在华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提升本土化能力,选择本土人才,注重长期培养。目前有6000多人在恒生银行工作,其中本地人才约占了99%,为恒生银行在华的本土策略奠定了基础的是良好的人才策略。恒生银行经营的基石是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整体素质。这些因素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吸引、激励和保留最优秀的人才。良好的人才培养策略能提升银行的软实力,使其更快适应我国的银行业以及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