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活动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内容;基本方法;改善途径
近年来,电力企业加快了自身改革的步伐,在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经营决策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经济活动分析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对电力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利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及时对电力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以便于更好的实现对电力企业合法权益的维护,为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体系与指标
在电力日常经营活动中,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盈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来进行经济活动分析,通常都是会在每月的月底来对本月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在具体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会涉及到安全部门、财务部门和调度部门。而且需要构建电力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确保经济活动分析的顺利开展。
1、电力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在电力企业进行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构建一套全面、复杂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出发,然后从多种指标中挑选适宜企业发展且具有代表性的几项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种指标体系结构具有庞大性和冗杂性,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一旦该系统构建成功,则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种指标体系操作性较强,而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契合性,而且实施起来难度不大,因此在实际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多会选择第二种方法。
2、电力企业经济活动相关评价指标
生产安全指标,主要包括变电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配电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一类责任障碍、电力设备运行健康状况等;营销指标,主要包括电力企业供电量、用电户用电量、线损所支出的资金、售点单价、用电户电费缴纳情况、电费余额等;财务指标,主要包括电力企业内部的利润、企业内的固定资产、企业可变动成本、企业员工福利费用、材料费、企业盈利能力等。生产指标,主要包括电力报装率、电力接电率、电网负荷率等;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包括企业中所有员工的劳动生产率等;多种经营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缴税金额、企业生产经营总产值、完成工资额等。
二、经济活动分析的组织形式和基本要求
1、经济活动分析的组织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系统,因此需要遵守统一领导及分级重审的原则,针对各部门分管的业务来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供具体的分析材料。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需要在电力企业公司领导的领导下进行,电力企业经营部门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分工协作,通过成立经济活动分析小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明确。
2、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式
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开展过程中,通常以两种形式进行,即书面分析和会议分析,而且需要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同时要对会议召开时间、参加人员及会议中要分析的内容进行明确,针对于经济活动分析中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可能是全方位的分析,也可以是专题分析。
3、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要求
(1)领导重视
由于经济活动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电力企业领导要对经济活动分析给予充分的重视,需要将经济活动分析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通过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而且企业领导来亲自对经济活动分析进行主持,抓好各项准备工作,对分析的进程进行控制,而且对分析时所形成的决议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
(2)持之以恒
要把资料的准备、分析报告的编写、会议决议的执行与检查等工作组织好,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3)持续改进
任何一次经济活动分析的开展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所分析的问题也在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参与经济活动分析的人员才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改善,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电力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常见内容
1、对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比如说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因素可能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2、电力企业总的经营状况的分析
3、电力营销方面的分析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中,电力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会对电力企业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在电力营销分析中,主要是对企业售电量和用电单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负责电力管理的部门,需要根据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全面对电力市场的变化及营销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对一定时间内电力企业营销状况进行掌握,从而更好的对市场的变化进行掌握,并针对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来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进行制定。
4、电力企业成本和费用分析
在对电力企业成本和费用进行分析时,主要以购电量、购电价格和固定成本等分析为主,通过对这些与成本和费用有关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为电力企业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5、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
在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中,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以安全生产情况分析、电网运行与设备情况分析等为主,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6、电力企业财务分析
在对电力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财务也是对企业经济影响较大的部分。财务分析主要以企业成本及相关费用分析、企业财务与资产分析为主。在企业成本与相关费用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用电户购电价格分析、用电户购电量分析、企业供电固定成本分析等所显示出来的数据信息,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而在企业财务与资产分析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分析、企业还债能力分析等。另外,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过程中,还涉及到企业内部利润的变化情况。
四、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建立一定的经济指标,然后对电力企业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研究和分析,及时找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以便于更好的提高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时,通常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1、因素分析法。对经济指标变动组成因素的分析,即单个因素的变化对总量的影响给予定量的描述。2、对比分析法。通过把有关指标进行对比来分析企业经济状况的分析方法。3、比率分析法。是把有关指标进行对比,用比率来反映指标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如将资金指标同销售指标、利润指标进行对比,可求出资金周转率、资金利润率,以便更深入地提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4、趋势分析法。是将一个企业连续几年的生产、销售、财务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用以提示这些指标在分析期间增减变化的性质和趋势,判断生产经营成果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5、敏感性分析方法。是指对分析对象因其相关因素指标变动而发生的变化进行衡量,从而为决策者权衡如何通过控制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使目标变量处于最有利的状态提供依据。6、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法。据成本、业务量、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测算、分析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规划、预测和经济活动分析中得到广泛运用。7、盈亏平衡分析法。该分析法实质上是量、本、利分析的特例。即利润为零时,其他各因素间的关系。
五、改善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途径
1、改善分析方法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时,由于其涉及内容较多,因此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需要坚持统一的规律及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对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有效的提高整个分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解性。具体分析时需要遵循定期分析结合不定期分析,单项与综合分析相统一,事前和事后分析并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等原则,只有这样才,才能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更好的掌握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于针对市场的变化情况来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加强分析质量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质量,则需要充分把握所处的经营环境,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类,从而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对于分析中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重点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的充分性。另外还需要重点分析主要经济指标,确保能够对经济运行规律更准确的进行掌握,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3、创新分析方法
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对经济活动分析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活力,以便于更好的确保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
六、结束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经济活动的分析,从而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切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而且通过分析中得到的数据,能够更好的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掌握,更好的推动电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淑洁,周健,曾鸣.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J].电力技术经济,2013,8(25).
关键词:经济活动;分析理论;实际施工;问题 ;项目活动
一、总体说明
(一)经济活动分析及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概念
经济活动分析是一种根据当前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通过相关的经济信息,根据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等进行分析,反馈企业的现有经营状况,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向,并明确以往经营中存在地问题,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完善、优化整改提供依据。且在分析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分析结果,通过编制、分析、修改、成文等过程形成分析报告,旨在使分析活动及结果更加清晰明了。
(二)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主要是指经济活动中规划的范本,主要是在经济活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产物。它的主要作用除了可以将经济现象进行真实反映之外,同时还能对经济工作经验进行总结,结合经济运作规律,对当前企业经济运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解析,给企业开展运营活动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式[2]。合理地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有利于从实践中归纳总结,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经济规律,有助于科学决策的实现以及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完成。经济活动分析是当前企业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必要的方式之一,其可以有效帮助企业结合经济运作规律来开展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对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合理控制,进而增加管理质量以及经济效益。
(三)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
1.营业收入分析
首先对企业资金收入以及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解析,对当前影响收入改变的原因进行探讨,其中包含施工任务、施工标价、施工进度、变更规划、调查赔付等,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披露,给未来资产收入落实趋势进行规划。
2.成本费用分析
对工程项目的预算情况进行解析,对当前影响成本改动的因素进行探讨,其中包含了施工作业队伍、施工成本、材料成本、劳务成本等,对成本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给今后成本变化趋势进行规划。
3.经营成果分析
首先对项目周期成本落实情况以及规划情况进行解析,并对成本费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给成本利润变化趋势进行规划。
4.资金流量分析
对周期资金收支情况进行解析,对资金统筹、应用、管理等多项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5.其他情况分析
从施工组织规划、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多个方面入手,对项目整体效益因素进行解析。
(四)经济活动分析的编制方法
在编制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前,必须拟定分析的对象、范围和目的,对于不同的阅读者要采取不同编制方式以及分析范畴,假设阅读者在一个机构中,可以让编制内容更加细致化,着重细节分析,而分析对象若是一级单位(集团公司),则力求语言精练,从行政方针、方式方法上加以概括;再经过针对性的研究、计算和推理,为最后的经济活动分析理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针对最终环节来说,需要提出分析结果,并且给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经济活动分析主要是以宏观经济着眼,而又从微观数字入手,“摸数据、抓关键、找原因、得结论”,以产生经济效益标准为侧入点,对其进行解析,根据解析结果对企业经济活动获得的整体效益进行评估,依次给出可行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析报告充实而又有说服力,并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导文书。
以上工作均已完成后,就可以根据分析目的、对象、要求出发,确定分析内容和进行结构安排了。
二、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开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开展现状
在开展建设工程时,往往离不开施工企业的参与,其自身具备的特点有三方面,第一,建筑产品含有的固定性以及施工中存在的流动性;第二,施工期限长,并且流动性高;第三,管理层级广。一般一家大型施工企业集团都由集团母公司,子(分)公司、项目部,而子(分)公司下面又同样也有子(分)公司、项目部。
(二)目前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活动分析理念不成熟
经济活动分析理念主要体现为分析报告的写作主体针对经济问题提出的意见和措施,具有人的思想意识,例如,在进行编写组织框架时,具备较强的思维逻辑性,可以站在科学理论、思想观、价值观的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对措施[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秉持着科学发展观、不间断发展观、绿色经济发展观、农业科技发展啊观、以人为本理念等,对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编写产生的思维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完成影响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编写。
由于受到经济活动专业分工的抑制,当前在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编写时,编写主体通常是由诸多个体构成,由于每个个体所产生的思维运作模式、价值理念、认知形式以及行文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进而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编写的逻辑性、统一性带来了影响,进而无法保证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编制质量。
2.经济活动分析编制人员的经验不足
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经济活动分析的质量,影响执行的效果。对经济活动分析这种新生事物,大家普遍没有成熟的经验,再加上一些单位的人员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对文件的学习不够深入,相关资料收集不充分,对有关问题自作主张,完全违背了分析编制的实事求是和科学原则,报表数据不准确,逻辑关系不正确,文字说明材料不详实,未按照规定时间予以上报,严重影响了真实经济结果的总体进程。
三、对项目经济活动分析管理的建议
(一)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相结合
针对经济活动分析阶段来说,采用原始的模式可以以三个月为单位对经济情况进行分析。
(二)单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所谓单项经济活动分析 ,是指对某单一项目部、特定项目而言的;所谓的综合分析主要指对一个团队的整体经济活动进行解析。
(三)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相结合
事后分析通常指对超前分析结果进行考核,对已经开展的经济活动存在的不足或者薄弱环节进行修整。事前分析则是事中和事后分析的基础 ,是对尚未进行的经济活动的预警 ,它将为尚未进行的经济活动起到超前指导、铺路架桥的作用。
(四)定量分析c定性分析相结合
经济活动分析一方面需用过现有财会账目、报表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这属于定量分析的过程。但定量虽然能够直观、严谨地呈现出经济情况,但过于死板,缺乏理性,往往无法分析造成这一数据信息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建议在常规数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加入定性分析,分析数据信息的深层次成因。但要避免走入定性分析中的“可能、也许、大概”的陷阱,要结合定量的严谨,进行综合评价。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活动分析作为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它主要是借助各项经济数据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运行因素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应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解析,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对企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进行规划,争取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成果的管理活动,因此,做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与施工企业的有效融合是现在每个企业在发展中应注重的主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綦虹.试论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途径[J].河北建筑科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6(21),2.
[2]何丽蓉.浅谈施工项目经济活动分析[J].交通财会, 2001(11).
[3]郭华.阐述基本建设项目经济活动的控制与管理[J].广东科技,2010,3(233).
方法,加强经济活动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达到管理和技术的完美结合,使经济活动分析更有利于指导控制企业各项业务的拓展,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经济活动分析;问题;方法;分析报告结构
1 当前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会议主题不突出,分析缺少重点。召开会议,首先就要考虑开会的目的,即为何开会。如果会前没有确定明确的分析主题和重点,与会人员不知道会议的中心分析议题,往往对经营现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找不出来,或找出了问题又找不到症结,或找到了症结但措施不具体,结果费时费力无实效,将经济活动分析会开成了统计通报会或普遍工作安排会,使阶段性经营决策缺乏针对性,也失去了时效性。
(2)关注内部运营,忽视市场和竞争态势变化。一个战略决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运营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影响战略决策的外部环境,要从客户、竞争对手和公司三个方面通盘考虑。目前很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缺少对外部经营环境的分析,没有将同期业务与当地经济发展进行横向分析,经营决策层不能准确掌握和了解市场需求、现有及潜在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使经济活动分析脱离了客观市场因素。
(3)认为经济活动分析仅仅是财务报表分析。财务分析只是明确了公司在财务指标上的盈利情况,但是哪个产品的利润率最高、库存周转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原因究竟在哪里?这些信息,从传统的财务分析中是无法获取的,因此,经济活动分析并不只是财务分析,更多地是业务上的分析。
(4)核算时期界定不清晰,对经营实绩优劣难于结论。由于专业核算工作滞后,使相关专业的盈亏难于在当期进行分析判断,业务发展缺乏动态监控机制,企业无法及时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和投入重点调整。
(5)注重数字分析,缺少对数字更深一层的剖析。经济活动分析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字间的比较分析,而应当透过对这些简单的数字符号更深一层的剖析,挖掘出数字背后的问题、看到其背后的原因、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经济活动分析会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2 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
总体要求:经济活动分析要以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逻辑性为基础,坚持以重点分析为主,全面分析为辅;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分析研究与采取实际措施相结合三个原则,努力做到市场预测准确、对策措施具体、组织落实有力、经营效果明显。
(1)结合实际,选好分析课题。选好分析课题,就是确立好业务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内容。一般情况下应当按照实用、超常和新颖要求来进行。
(2)围绕课题,调查收集材料。材料的收集应当围绕选题来进行,并遵循真实、有效、完整三原则。材料的收集来源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来自本人的实践积累及财务报表、帐目、事实材料;二是有计划地调查了解,收集一些活材料。
(3)确定重点,科学计算分析。计算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结构分析、动态分析、因素分析等。进行科学分析,除运用上述方法外,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找出分析重点:根据各业务发展的季节特点和地域特点,结合市场变化,定期分析的主题可以是一项具体的业务,也可以是二至三项具体的业务,还可以是一个具体的部门,但要做到“点中有面”,以点带面。
(4)分析问题,做好重点工作安排。在全面分析上期经营实绩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对某个或某两个专业的市场分析、经营要素及条件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经营效果分析及经营决策执行情况分析,使各项经营要素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取得最大的经营成果。同时,根据各地和各专业发展的季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前分析预测和工作安排。
3 分析报告的结构
(1)标题。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标题应当高度概括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对象及编写者的基本观点,以影响、指导阅读者正确理解分析报告。
(2)前言。前言即分析报告的开头,其写法多种多样,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的在开头部分简要说明调查分析的时间、地点、对象、内容、范围及方式方法等;有的简要介绍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有的介绍分析对象的基本情况;有的提出问题,引起注意等等。
(3)主体。主体是业务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主要部分。在此部分,需要围绕选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要有情况、有数据、有观点、有分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管理机制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体育认识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认识较为局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正在朝着经济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校体育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与管理机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内容
要想了解和研究高校体育经济的市场和管理机制,首先要了解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内容,这是研究的基础和起点。由于高校体育不同于其他体育,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必须结合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形势,发展其市场运作能力和手段,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1、消费市场
高校体育的消费市场主要消费者就是高校学生。学生作为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比较强,这就促进了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高校体育满足了商品消费的全部特征。因此,高校体育经济市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商机。
2、竞技市场
近年来,体育经济比赛对消费者的吸引巨大,也创造了更多的商机。经济比赛在高校开展,一方面可以吸引观众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新的体育经济增长点。在市场运作中,有效的途径使得高校体育经济市场获得机会和资金,产生巨大效益。
三、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功能
高校的体育活动建立在高校这一特殊的单位之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资源由市场自发的配置,但是在高校体育中免不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因此,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功能不能完全由市场经济界定。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不同于市场经济以利益最大化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其仍然处于国家宏观调控之下,高校的体育资源受到计划的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活动的范围。综合高校的教育性质和面对的人群,高校经济活动的目的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功能也是非常丰富的。一方面,其具有自我造血的功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费预算均在计划范围内,这就严重制约了其体育活动的创造性,由于受到计划经费的约束,很多活动只能在计划内进行,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对其长期发展也不利。但是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自我造血功能可以克服这一约束,实现突破。另一方面使自我服务功能。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下,加上体育运动的商品性质,其自我服务功能可以满足师生体育活动需求。
四、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
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主要是对经济活动结果进行预测并且加以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市场环境
高校体育经济的市场主要是指与体育相关的劳务产品和流通场所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目标确立,包括对本校的体育商品、体育资源、体育文化和校园师生的消费能力进行分析,明确法规法律要求,保障经济活动顺利进行。
2、明确经济目标
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还是获得经济收益,高校体育经济活市场策划要在分析市环境的基础上明确经济目标,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数据分析经济活动效果,并指导实践活动。
3、制定活动方案
在环境分析和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可以展开方案的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者几项活动进行策划和设计,明确经费预算,人员安排和时间,制定出合适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体育市场的策划实行,需要市场的管理机制的完善。现代化的体育市场应该是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合理的经济活动。但是在目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对于高校的体育市场经济活动必须更加下功夫进行管理,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完善资金管理机制
高校的资金并不同于一般企业自负盈亏的资金,高校资金部分是专项资金,部分是针对产业项目获得的资金。因此,高校对资金管理要专门化。首先设置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监管,防止资金的不合理流出,确保使用效率。其次要增强高校体育经济活力,降低政治控制和计划管制对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制约,保障其蓬勃发展。最后,要端正认识,高校体育经济不完全与市场经济相同,要做到资金的合理利用,明确投入与产出关系,注重创新和发展。
2、运动竞赛的管理
体育比赛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回报。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式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引进一些经济效益巨大的体育比赛。在引进比赛时,一方面要考虑比赛预算的合理性,要对财务明晰,做到有理有据。另一方面,财务支出要进行审核,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减少浪费和无效,保障高校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活动场馆的管理
高校的体育馆成为活动的重要场所。很多重要的比赛都选择在高校的体育场馆内进行。因此,加强对活动场馆的管理也很有必要。首先,体育场馆的开放和使用以不影响学生正常教学为前提条件。其次,体育场馆要根据自身能力,合理承接适当体育项目,避免场馆的过度使用。最后,场馆要充分利用资源能力,使得高校体育经济能力充分发挥。六、结束语目前,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值得肯定,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从资金管理、运动竞赛管理和活动场所管理进行管理机制的探究分析,以期完善体育市场的管理机制,促进高校体育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
作者:刘业飞 单位:榆林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红绵,李涛.我国体育经济优先发展模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05)
关键词:会计知识;大众化经济常识;会计知识类比教学法和推陈出新教学法
一、向民众普及会计知识时机已经成熟
本文所指普及会计知识,就是把会计学科包括的基本(基础)知识面向民众普遍的推广,使之被大众掌握并运用于经济活动实践。它与从事财会工作为目地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职能和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普及教育偏重于教学内容学术性基本原理知识的推广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会计知识的需要。这和普及法律知识、电脑技术知识相似。而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学内容实用性技能操作训练,教学目的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把某些专业知识或技能转化为大众知识技能,在普及教育领域较常见。譬如汽车驾驶技术以前是作为专业技能被职业驾驶员掌握,随着轿车普及和驾驶技术推广,驾驶技术已成为大众化技能。同理普及会计知识之目的,就是要把会计知识转变为大众化经济常识被民众掌握运用,但对普及教育时机成熟的把握至关重要。时机成熟是指特定时间段,对开展某事物的客观条件已具备,把握时机就是对时机成熟事物的主观判断和付诸行动。譬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电脑知识普及教育;典型范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优选法的普及推广教育,并在应用后取得较大成果。对开展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和保护野生动物教育可谓机不可失。笔者认为当前向从事经济活动的民众普及财会知识教育时机已成熟,是因为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从而对国民经济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决定的。
二、会计知识对提高国民经济素质的作用
国民经济素质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现从两个层面论述普及会计知识对完善民众经济知识,进而提高经济素质的意义和作用。(1)微观层面国民经济素质指从事具体经济活动人士对经济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与水平,这是完成经济目标必备的条件和能力。会计知识属经济知识范畴,会计学是一门相对独立、完整和系统的经济管理学问,会计采用的复式借贷记帐法产生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经济知识、严谨的逻辑和数学知识。几百年应用实践证明,它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最科学、最合理和成熟的核算方法,核算结果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学习会计知识可增加经济知识,有利于提高经济素质,现从以下几点论述:经济头脑就是个人具有经济知识总和。对从事经济活动人士而言,经济活动中要算好经济帐,包括经济利益的得与失、投入与产出、资产保值增值和风险防范把控等。而会计是以货币为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最科学的方法,因此它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应用广泛性特征。在市场经济社会,各种经济信息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经济信息通常是以数据形式表现,这其中相当部分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会计数据,还包括财会专业术语,会计数据普遍性存在于社会经济信息中。运用会计知识可准确完整的解读相关经济信息,有利于指导经济活动。普及会计知识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亦十分重要,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人员若能掌握运用会计知识,可实现会计信息在企业内各环节各层面共享,促使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管理能力有机结合,造就各职能部门间相互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构建起企业快速、低成本、高效率的决策和处理各项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会计管理职能最大化。比如企业发展过程中若能遵循会计谨慎性原则,可防止盲目扩大生产使产能过剩,产品积压滞销,导致恶性竟争;亦可避免超负债经营,资金链断裂陷入债务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会计知识对家庭经济活动亦日趋重要,随着家庭财富增加,投资理财已大量进入百姓家。据统计中国有几千万股民,各种家庭投资项目种类繁多。而对投资对象经济状况的了解,主要通过读取财会数据。会计知识可为家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避免投资盲目性。同样遵从会计谨慎性原则,可自觉抵制社会上诸如传销、非法集资和电信诈骗等违法经济活动,避免财产损失。(2)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需要,2019年中国GDP近100万亿人民币,国际贸易总额4.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制造业产能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总和,有世界工厂和基建狂魔之美誉,在诸多高科技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当然会对国民大众经济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宏观层面国民经济素质是指国家国民经济系统内部各种经济因素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经济功能和特性,它表现为国家持续有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来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条件和行为能力,这其中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第一要素。因此国民经济素质整体高低,对完成国民经济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若从整个社会层面推广普及会计知识教育,可充实完善广大民众头脑中的经济知识和运用水平,包括经济核算能力、经济信息解读能力和经济逻辑思维能力。而国民大众掌握经济知识的程度和水平与国民经济素质高低成正比。当然国民经济素质包含了丰富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等知识,只是本文强调会计知识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应用普遍性和广泛性特征,是基础性经济知识,应该被从事经济活动民众掌握运用。
三、普及会计知识难点和对应措施
(1)学习周期长令人望而止步,现社会上会计培训班以职业教育为主,多在十天以上,时间耗不起,费用也是个问题。(2)会计知识专业术语较多,以数据表格为主,枯燥单调。再者学习会计知识要对经济活动内容应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学好。对没有直接从事具体经济活动人士,在学习上会有诸多困难。鉴于此,在普及会计知识教学结构设计中,采用了类比教学和推陈出新这两种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普及会计知识“一日通”教学方案。经谨慎预测,通过本方案一天的学习,能基本完成会计知识既定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如下:掌握复式借贷记帐法基本原理,并运用其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完整流程,包括填制凭证、汇总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其次具备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总之强调对会计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及经济活动实践需求的实用性,而并非使之简单化甚至庸俗化,亦为愿意继续学习者具备自学能力。
四、会计知识类比教学和推陈出新教学方法简介
(1)类比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他认为同化教学是有意义的学习观点,即教师在建立教学结构设计时,要以学习者原有认知中的旧知识为基础进行同化教学的模式。就是按新知识的逻辑意义,追溯到新知识在原有知识中的逻辑植根点,但两者间要有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进而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2)推陈出新教学法:学习者作为成年人头脑中具备的经济知识,必然会有部分属于会计知识范畴,但它是一种碎片化的存在,不完整和不系统。本教学方案对这些碎片化会计知识,采取了复制粘贴方法手段,把它们直接复制并粘贴到教学中相对应的会计知识节点上,好比农村拆旧房盖新房,旧建材直接利用。(3)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法,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和拼装,而是在保证会计知识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互穿插和补充的灵活运用。是在相关新旧知识之间实现融会贯通式的由此及彼,推陈出新。此外复式借贷记帐法产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彼时欧洲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复式借贷记帐法,并没有高深复杂的知识,而是融合了大众化的经济、数学和逻辑知识。
主要是利用会计本身特有的方法,将复杂的经济活动通过归集、整理、分析,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它包含有三层意思:第一,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第二,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事前反映主要是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效果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对经营管理做出决策和采取措施;事中反映是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事后反映则是通过算账、报账,提供能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现状的核算指标。第三,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二、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会计监督除货币监督,还有实物监督。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从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监督。会计监督必须根据计划、预算、定额以及各种有关规章制度等,通过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分析和检查来实现。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或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合理使用资金,促进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三、预测职能
对过程进行控制,首先要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做出规划。提出控制目标,做出规划(包括计划和预算),进行目标管理,是“过程的控制”的基本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预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人们要制定发展规划,筹划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重大问题的决策,都需要进行事先的周密考虑和科学的预见,而预测正可以提供这种服务,它可以对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各种决策可能造成的结果,做出估计或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会计预测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对象未来发展的一种预先反映。会计人员不仅可以对资金运动这一客观存在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反映,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预测其未来。会计预测所获取知识便成为一种独立能力,走在实践前面,指导经济活动。
四、分析职能
有了控制目标,还要在计划或预算的执行过程之中和执行之后,把控制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矛盾、找差距、挖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进行会计分析,挖掘内部潜力,是“过程的控制”的核心。会计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是指分析人员运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对企业的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技术,考察事物的规定性,从而把握事物性质的一种分析方法;静态分析:它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成果,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动态分析:它是对企业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预测分析:它是对企业经济活动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五、决策职能
所谓决策,就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在现代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决策失误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与浪费。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预测与决策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信息,这些资料都必须依靠会计来提供。因此,为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的参与决策的职能,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运用各项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做出最优决策,是“观念总结”的集中表现。决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它是缜密的计算和有根据的预测的有机结合。决策需要会计参与,这是由会计工作的对象和作用所决定的。会计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成果,只有会计参与了决策,决策才不会陷入盲目性。
六、信息职能
一、当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牵头部门没有明确,导致责任不清
当前,很多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主责部门有的是财务部,有的是计价部,更有甚者未明确牵头部门,日常经济活动分析只是各部门数据简单的汇总,敷衍了事,并没有组织各部门认真开展分析。项目经济活动分析需要跨部门之间配合完成,主要涉及到工程、计价、物资、机械、财务等,但是各个部门之间都是独立,不是纵向的隶属关系,如果没有牵头部门,就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的责任与权力模糊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部门之间推卸责任。
2.分析频率少,收效大打折扣
当前,很多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工期紧,任务重,把生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忽视了项目经济活动分析这项工作,项目经济活动分析似乎可有可无。工程项目每天变化都比较大,如果经济活动分析周期长,分析频率少,分析的工作效率就会打折扣,很多管理问题错过了扭转的最佳时机,出现的漏洞就无法弥补,也无法客观的追究相应部门的责任以及负责人,会导致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受到影响。
3.分析期间不统一,分析失去意义
由于施工项目业务部门日常工作内容的不同,物资部、财务部、计价部等部门期间报表要求的节点也有所不同。财务部关账是当月以及季度末的最后一天,材料设备关账的节点一般是当月及季度末的20日或25日,计价部门关账有的是当月20日或25日等等。原材料库存量、实际完成的工程数量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规模大的工程项目有时候一天的变化就达百万元,直接影响分析数据的准确性。由于时间节点的不统一,就容易导致所分析的收入与成本不匹配,经济活动分析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4.项目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横向沟通,数据勾稽关系不一致
当前,施工企业很多工程项目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横向沟通,各自为政,你报你的数据,我报我的数据。素不知项目经济活动分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部门之间配合完成。很多数据之间是有勾稽关系的,如果不及时沟通核对,导致分析数据时容易忽略掉某些重要的要素,出现漏结算、部分未达账项材料、设备租赁未考虑等现象,最终导致勾稽关系不一致,分析就失去了意义。
5.少分析,缺落实,没有起到应有实质效果
很多工程项目疲于分析,列出了一大堆数据,分析资料厚厚一本,问题是发现了,但是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有的分析是分析了,也提出了相应措施,但是没有督促落实。问题没有解决,还摆在那。同样的问题还是继续出现,继续指出,久而久之,这种问题就会被忽视,有的干脆不提了。长此以往,经济活动分析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失去了最终的目的。
6.部门参与少,分析不全面
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可以说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管理活动。然而,部分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参与部门仅限于财务部、物资部、计价部、工程部等,未将办公室、试验室等部门纳入,导致小车、试验、临时用地、青苗补偿等费用分析缺失,混凝土消耗未结合配合比分析不深入、不彻底等。有的甚至完全靠财务部“闭门造车”分析,导致分析缺乏全面性、真实性,以致有些项目在整个项目完成之前的经营情况到底是如何,工程项目领导、财务人员心中没有数,模棱两可,甚至出现潜亏都没觉察到。
二、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应采取的有关对策和措施
1.高度重视,全面认识经济活动分析的本质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是为了及时全面了解工程项目实际经营情况,查找问题,着重分析与预算差异较大的项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以便及时控制风险、漏洞。重要性不言而喻。工程项目领导层应高度重视,带头作表率,为分析做好铺路。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大致有以下3个主要步骤,首先是对比分析,将各种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重点关注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比较,并将对比情况进行差异分析;其次是通过差异分析寻找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最后是监督落实措施,采取实际行?咏饩鑫侍狻?
2.明确分析期间,定期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
工程项目在分析前应明确节点时间,要求各部门统计数据截止时间要保持一致。同时,工程项目分析周期不宜过长,建议最少一个季度一次,条件允许的项目可以每月开展一次。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一次彻底盘查,查找管理漏洞,让管理者实时进行监控,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有效控制施工项目的成本、安全质量隐患等等,具有较好预防风险的作用。
分析节点时间明确以后,工程项目应成立库存材料盘点小组,由物资部门牵头,工程部、财务部等其他人员也要参与,对现场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进行一次盘点。成立工程数量收方小组,由工程部牵头,工经部、物资部等其他人员参与,对现场实际完成的工程数量进行确认。
3.明确主责部门,加强部门之间横向沟通,确保分析数据勾稽关系一致
工程项目应明确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主责部门或是主责人员,笔者建议工程项目财务部或计价部门作为主责部门。工程项目所有经济活动最终会通过财务数据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对工程项目已发生的成本比较熟悉;计价部门负责收入的清理,熟悉工程项目对应的每一笔收入,便于汇总分析。
主责部门确定后,由主责部门或人员督促工程项目各部门准备分析资料,提醒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并负责勾稽关系数据的核对,当部门之间的责任与权力出现模糊不清的时候,应由主责部门或人员出面协调,避免部门之间推卸责任。
数据勾稽关系,首先应明确实际完成的工程数量,计价部门的收入、对外劳务结算是基于工程部提供的实际完成工程数量而定,收入计价数量、劳务结算数量、工程清单数量、施工图数量要核对对比。物资部与工程部应核对材料设备理论消耗数量、应耗数量。物资部与财务部应核对劳务队伍领用材料设备使用的扣款以及材料设备租赁使用未达情况。混凝土消耗对比,工程部、物资部、试验室要沟通配合。财务部与工经部应核对劳务队伍结算入账及各项扣款、已完未结算情况。分析过程中半成品如钢筋笼等容易缺失,工程部、计价部门与物资部要注意沟通协调、核对,确保口径一致,避免收入、成本重复或漏记。
4.不留死角,确保项目经济活动分析触角伸入各部门
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与项目各部门都有广泛联系。在工程项目,一切与资金有关的经济活动,都与项目成本管理有关。项目每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发生联系。办公室应关注小车使用情况,通过百公里油耗进行对比分析;征拆人员应统计临时用地、青苗补偿发生费用;试验室应关注试验费、配合比等等,明确发生的费用哪些是红线内、红线外,哪些属于合同内、合同外,分析所发生的费用是否计价部门收入统计中都有对应的“进口”,哪些应属于“开源”作为后期变更索赔方向的重点。
5.提高主责人员综合素质,确保项目经济活动分析的质量
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主责部门或人员在经济活动分析中起了一定牵头作用,因此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项目经济活动分析的质量和效果。施工企业应不断提高主责人员的综合素质,养成大局的观念,不仅仅发现问题,同时要增强参与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要能够透过经济活动现象看本质,及时准确捕捉项目有关指标的偏差情况、项目风险的信号,认真分析偏差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规避,调整后期项目施工的组织和安排,以降低项目经济风险,而不是消极等待。只有这样,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在项目管理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1.会计控制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按法律法规配备专业会计人员;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确保会计基础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编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确保会计人员正确行使责权。
2.预算控制
强化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实施有效控制;充分发挥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作用;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额度和规定开支范围办理资金支付业务。
3.单据控制
单据是单位经济行为的凭据,能够反映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有效。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报销凭证附公务卡支付结算凭证,杜绝仅凭一张发票报销费用,大力推行转账支付结算。按规定使用和管理表单和票据,对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全环节全过程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4.信息公开
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深化信息公开内容,完善信息公开基础工作。
二、加强国有林场内部控制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领导作用
内部控制建立包括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内部控制建立都需要单位负责人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单位负责人要清楚地认识到内部控制活动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控制活动,也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控制活动,而是整个单位范围内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和所有相关部门都要参与其中的控制活动,由单位负责人统一领导和统一协调,并且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内部控制无论是建立还是执行都涉及到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各个不同的部门,只有单位负责人重视和支持,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
2.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
内部控制的核心在于制衡,制衡机制的设置是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国有林场应当设置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关键岗位轮岗机制等制衡机制,并确保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活动特点科学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以书面形式定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岗位权力以及与其他岗位及外界的关系,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定期轮岗制度,对规模小、人员少不具备定期轮岗条件的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替代轮岗机制,确保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认真依法履行职责。
3.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
经济法律的利益的概念较为易于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得到的“好处”即为利益。而平衡的概念更多的是的对各种利益进行的比较和选择,特别是当各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做出有效处理,均衡各方利益。平衡是法学中经常涉及的一个范畴,在探讨法律领域中,利益的分配问题,权利与义务的配比问题时,平衡范畴是一种重要的依据和标准。笔者认为,经济法律的利益与平衡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1)从利益平衡的定义角度出发。从利益平衡的定义角度出发,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应当注重经济法律中实施主体的利益以及经济法律调整内容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作为重点。对于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也就是经济法律保护的主体而言,他们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对等,在经济活动中受到非法损害时,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补偿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利益平衡问题。(2)从法律制定到实施的过程出发。法律从制定到实施的过程分为立法、司法和执法。在立法过程中,立法机关要重点做好经济法律中权利与义务的利益平衡关系,如果在立法过程中,权利与义务的利益配比不能达到平衡,那么在司法和执法的过程中,经济法律的利益与平衡就无从谈起。至于经济法律中利益平衡的“度”,是一个根据社会基本经济环境,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2.经济法律中的利益平衡点
经济法律中利益平衡点就是经济法律中确定利益平衡关系的“度”。在经济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如何保证经济法律中利益平衡,关键看如何确定利益平衡点。因此,在整个法学界,包括经济法律在内,利益平衡点的确定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根据前人研究,笔者认为,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寻:
(1)应当从经济活动的实际中找寻。经济法律约束市场经济活动,也就是保证经济行为主体的根本利益。经济法律的制定,包括经济利益平衡点的制定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主体利益。因此,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应当从经济活动的实际中寻找。经济活动直接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只有充分认清经济活动中,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才能真正找到确保经济活动长期繁荣昌盛的利益平衡点。
(2)应当从利益的追溯中确定。利益永远是经济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利益追溯的规范和约束也是经济法律的最根本目的。利益平衡分配是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根本条件。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应当与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诉求保持一致。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是市场经济利益的法律表现。
(3)应当符合时代要求和客观实际。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随着时间、空间、政策、主体等活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处在计划经济阶段,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以服从国家的利益安排为主。而21世纪,我国进入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更应当注重经济活动中每一个主体的利益。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使每一个主体都能得到最基本的利益保证,实现权力与义务的平衡。
3.如何追求经济法律利益平衡
经济法律的利益与平衡关系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关系紧密关联。因此,如何找到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实现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就必须要在充分认识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实施。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以公平、自由、效率、可持续发展为最根本的目标,因此在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的追求过程中,也不能脱离这些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1)立法部门要充分考虑利益平衡实际。立法部门握有建立健全法律的权利。经济活动中所有行为的法律规范都出自立法部门。因此立法部门要在充分考虑当前市场经济实际的情况下,综合各方因素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法律。
(2)执法部门要全面反馈经济法律的不足。经济法律的实施过程中,执法部门要及时找出法律制定与事实相悖,或者偏颇之处。这样,执法的过程就成为了纠正经济法律不足的重要环节。执法过程中,执法部门发现法律中不符合经济法律利益平衡标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立法部门。
(3)经济活动主体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法律的主要规范对象,也是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利益诉求主体。因此,经济活动主体能够最深刻的感知到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特别是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问题。经济活动主体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经济法律中的利益不平衡问题及时反馈。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