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体会范文

校园文化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体会

第1篇:校园文化体会范文

首先,我想说一下我对于“校园育人环境”与“校园文化”的理解,我认为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不论何种校园文化,都应建立在“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共性之上;此外,它们的建设主体都是每一位校园工作者与学生集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承担着保护校园、建设校园环境、发展校园文化的责任。而在这个集体中,教师则充当着“育人”与“立人”的角色。

那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做好校园建设的践行者呢?

第一,严以修身,陶冶情操。我们要时刻从自身出发,修身立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希望提供给学生一个严肃而不失乐趣的课堂环境,让他们热爱一门学科并学有所得;我希望提供给学生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从我做起,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唤起学生对于生活、学习和自然的热爱之情;我希望提供给学生一个充满生机和向往的学习生活环境,以积极、乐观的面貌去面对他们,让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们摒弃焦虑,充满活力,进而奋发努力,朝着梦想拼搏。作为教师,在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时,我希望不仅带给学生美的感悟和享受,同时还能给于学生精神的指引,通过思维导向,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第二,言传身教,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看似很小的践行方法,但是和大是大非、行为抉择一样,也会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观念及道德准则。因此,作为传授者,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教育,绝不能停留在书本文字上,而是要言传身教、结合实际,从小事做起、管好小节,让学生热爱学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课程文化、管理文化、活动文化。所有的这些,只有转化为学校师生的内在需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外显为师生共同的处事原则和行为方式后,才能在全体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

第2篇:校园文化体会范文

春节长假刚过,我们又在这里召开春节、元宵节文体活动协调会。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在座的各位致以新春的祝福和节日的问候!上一次协调会后,同志们下去做了大量的工作。总体上看,大家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好。这次协调会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的主要职责,做好活动前最后的准备工作。各单位要按照我区党政两办下发的《关于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文体活动的通知》要求,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今年春节、元宵节文体活动是丰富我区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区今年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开场戏。这次文化活动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涉及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这就需要各苏木乡镇场、工业园区、有关单位要提高对文化活动的认识,强化措施,加强协作,抓好落实,共同筹备,组织好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要提倡传统性、先进性、自娱性,把“两节”活动内容扩大,多举办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我区一些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发扬出去。活动要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展示我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主要内容,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市、区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贯穿于整个节日活动之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建设自治区经济强区做出积极贡献。以弘扬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为基本要求,以丰富全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宗旨,遵循隆重、热烈、安全、节俭的原则,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庆典活动,在全区营造一种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为群众献上一份丰盛精美的“两节”文化大餐,为我区今年文化活动开好头,唱好开场戏。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各苏木乡镇场、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对待今年的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把开展好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要按照区里的安排部署把工作做好。要热情主动,广开思路,精心组织,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要结合实际,周密细致、创造性地安排并落实好各项工作:

(一)各苏木乡镇场要充分发挥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大院(户)作用,在“两节”期间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一是要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者在村民比较集中的村进行一次全乡的文艺汇演。二是要组织好全乡的焰火晚会。三是要组织参加全区的街头文艺和彩车汇演。让今年的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比以往更加精彩。

(二)各有关部门要全力以赴,克服困难,按照职责要求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不得互相推诿,不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教育部门要组织表演,把校园文化全面地展示给社会。文化系统要协调有关部门利用这个机会,用先进文化占领群众文化生活阵地。除了组织好大型活动外,还要进一步丰富活跃文化大院活动;组织好一次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性下乡活动,真正把先进文化送到基层;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各类文化市场,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禁止低俗的文艺演出,坚决制止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坚决禁止各种赌博;加强对互联网和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坚决取缔危害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区卫生、防疫部门要做好各项活动现场救治准备工作。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消防中队要做好全区各个会场活动期间的治安、交通秩序管制、消防安全工作。园区、企业要充分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扩大知名度,增加影响力。

三、开展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主题突出,内容健康,保证“两节”活动的质量。各单位要借助这次活动的契机,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全社会,把今后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展示给人民群众,使广大群众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从而使文化活动变得更有意义,凸现发展的主题。

二是要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春节、元宵节的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最关注,最乐意参与的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所以,活动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专业文化与业余文化,城区文化与农牧区文化相结合,把村村舍舍的文化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三是要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关部门要加强卫生清扫、保洁、检查工作,集中力量治理脏乱差地段,高质量的搞好市容环境整治和内部卫生,使爱国卫生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整洁良好的市容环境过好“两节”。

第3篇:校园文化体会范文

MIS建设框架

针对上述问题,加上现在学校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每个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根据MIS发展阶段的著名理论—诺兰模型的阐述,这种状况是符合MIS发展规律的),就人事部门,建设行政事务管理为主,决策支持为辅的信息系统是实事求是的选择。其主要框架为:

1该系统的核心是实现人事部门的办公信息化,集中管理人事基础数据,管理日常业务,包括人事部门信息,所有教工信息,薪资福利、保险等信息。该系统的外延是与校内各相关系部、教工的接口,包括以下几部分:(1)与各相关系部之间的信息交换:人事将每月工资的表格传递给财务,学期末教务将代课情况传递给人事等;(2)与校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接口:各级管理人员可以直接查询权限范围内的教工信息;(3)与普通教工的信息交互:人事可以向教工及时信息,同时教师可以向人事及时提交反馈信息。

2基于对应用和信息安全两方面的考虑,系统拟采用C/S(Client/Server)和B/S(Browser/Server)相结合的模式。人事专职人员和系统管理员可以基于C/S模式对数据库信息进行直接管理,其他人员则通过B/S模式进行访问。

3B/S模式下人事网站首页设计是关键,需要信息布局合理且界面友好。内容应主要包括公告栏便于及时人事信息,登录窗口便于教工及校级管理人员登录并进行相关的应用,政策文件栏便于教工了解人事政策信息,友情链接栏链接本校、省教育部门、友好学校的网站。

4C/S模式下系统功能模块以时间为主线来设计,如图所示。

人事管理信息化逐步完善的思考

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MIS的不断完善,更需要管理体制和人的不断成长。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MIS和人事业务流程相互促进,共同向前发展。在MIS的实践应用中,一方面满足人事上不同的信息需求,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应逐步加深人对现有业务流程的理解,发现问题,为改进业务流程积累经验,然后再反过来不断完善MIS的功能和人性化设计。这样,MIS和人事业务流程就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

2加强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信息是制定政策制度,组织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信息安全出现问题,那么建立在这之上的所有行为都是无意义的。信息安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保证,例如权限设置,输入验证码,服务器安装杀毒软件,网络中设置防火墙等等,更重要的是建立并完善安全机制,加强安全意识,道德规范,和具体的规章制度。

3有意识地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业务沟通,例如统一文件传输格式,为学校统一整合各部门信息系统做准备。

第4篇:校园文化体会范文

关键词:部队院校 饮食社会化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部队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部队院校推行社会化保障,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手段,也是发挥社会服务行业的保障潜力,更是为院校工作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活服务,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人、财、物的综合保障效益。但随着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消费主体不满意、应急保障难以落实、监管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对于深入推进饮食社会化保障改革,提高部队院校饮食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部队院校饮食社会化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竞争形不成体系,官兵满意度非常低。竞争是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保障方式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没有健全的竞争机制,就不能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提高餐饮公司的积极性。不少院校因为就餐人员少,引入餐饮公司实行独家经营、或者两家三家经营,都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缺乏必要的制约和抗衡。同时有的院校为了方便管理,对人员就餐区域进行硬性规定,甚至就餐时要求对号入座,导致餐饮公司无论饭菜质量好坏、主副食品花样如何翻新,服务水平无论高低,每天收益变化不大,更加削弱了竞争动力;餐饮公司为了谋取更大利润,往往是采取降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价格、采购无“三证”食品等策略,长期以往,导致官兵对饮食保障满意率低。

(二)协作制度不健全,应急保障难以落实。院校引进社会化保障后,如何组织餐饮公司进行应急保障,提高餐饮公司应急保障质量,加强应急保障制度规范,圆满完成餐饮公司进行应急保障,都没有一套健全的制度进行规范,这对院校和餐饮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譬如,现餐饮公司炊事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职员年龄相差较大,有男职员、女职员,年龄小的18岁,年龄大的60多岁,年龄相差40多岁,而且这些餐饮公司炊事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应急保障训练,同时也不熟悉部队野战炊具操作等问题,导致部队院校应急保障工作落实难。

(三)监管机制不完善,管理工作效益不佳。一是监管职责不明确。有的单位仍然对饮食社会化监管职责不明确,不清楚地方政府部门、餐饮公司、部队以及各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人员所应该承担的监管职责,导致管理工作目标不明或放任自流。二是监管手段不先进。有的单位食品检验检疫设备配备不到位,有的单位监管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监管自动化程度较低,导致管理工作滞后,管理效果不佳。三是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部分监管人员对伙食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等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对监管标准、内容和方法不熟悉,存在不会监管、监管不力等问题。

二、提高部队院校饮食社会化保障水平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市场运作机制,构建竞争格局。机制是管长远的有效措施,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才能确保社会化保障方式和竞争格局健康发展。一是建立饮食社会化保障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公开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根据本单位就餐教职员工数量,来公开招标择优确定餐饮公司数量规模,使餐饮公司在保障中公平竞争,在服务过程中良性比拼。对那些保障质量好、诚信度高的餐饮公司可续签合同,以激励其进一步提高饮食保障质量。对那些管理规范、服务质量好、官兵满意度高的餐饮公司,可给予相应的奖励或一定的优惠政策,促使其继续保持优质服务。同时建立对餐饮公司违反合同的约束机制和惩戒措施,依法对餐饮公司的行为进行规范,促使其不断提高自律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力,而且广泛开展餐饮保障评比活动,把餐饮保障工作纳入季度考核、先进考评,对制度落实不好、饮食安全不达标的餐饮公司和炊事人员进行通报或罚款,形成人人抓保障、事事讲保障、处处搞保障的浓厚氛围,确保社会化餐饮保障工作的常态运行和有效落实,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质量。二是正确处理饮食社会化保障中的矛盾。部队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允许就餐者选择不同的食堂窗口就餐,从而促使餐饮公司因竞争降低销售价格,挖掘保障潜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水平。而不能因为管理难度大,就搞一刀切或回避问题,而简单的把人员对号入座,使根本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三是牢牢把握饮食社会化保障食品安全。对每日所购进的主、副食品由双方专人共同负责进行检查、检验和检疫,对于腐烂变质食品以及“三无”产品严格把关,并对餐饮保障公司每日所购进和消耗的主、副食品逐项进行登记,杜绝不合格食品流入餐饮中心。定期不定期组织地方专家和后勤人员重点对餐饮公司食品采购、保管、储存、加工和出售过程中的卫生状况,炊具、餐具的消毒情况,以及餐饮公司的炊事人员、操作间、餐厅和环境卫生状况,进行全面检查评比,严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定期监督餐饮公司对炊事人员体检和卫生常识教育,确保炊事人员时刻保持身体健康、卫生良好。

第5篇:校园文化体会范文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青海省这样的多民族聚居区,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高校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于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了40.63%,与内地高校相比,青海省高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日前就校园文化建设对青海省三所主要高校(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的师生进行了调研,总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落后。

在现实生活中,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思路不清,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内容和组织者主要是活跃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它主要是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或各院系辅导员的工作,比如,在针对大学生就“当前都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问题进行调查时,有85.77%的学生选择了“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仅是作为人文教育的树叶,未能与人文教育进行整合,更谈不上承载一定的人文教育的责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不满甚至是反感,如在针对“你对当前的校园现状的评价”问题的回答,有13.64%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狭隘,必须在宽度上加以拓展”,有26.09%的学生认为“比较枯燥,必须在形式上加以丰富”,但选择“比较肤浅,必须在内容上加以深化”的学生高达57.83%,无一人觉得“比较满意”,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不满还是集中在内容方面,觉得应该深化内容,发挥更大的功能。

(二)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

目前,青海省高校普遍都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对学生业余生活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把校园文化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如在针对“你觉得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时,有42.68的学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校园文化档次不高”,高达68.92的被访者选择了“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层次上,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但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社团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但管理者层面却更多地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而轻视精神文化建设和学术文化建设。

(三)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指向不明,校园文化向学生渗透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高校的发展各有千秋,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对于身处高原地域的青海省高校来讲,校园文化更应该能够突出高原高校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之处。但在对几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体的调研中,发现有些高校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定位还是不够清晰,学校特色文化展示不突出。例如,在针对学生“你认为本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一题进行提问时,整体上有高达55.36%的学生选择了“不甚清楚”,仅有25.68%的学生认为“了解一些,比如从校训精神等可以得知”,因此青海省高校内部要从“自身整体全方位考虑,认真研究,统一认识,合理定位,充分考虑自身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中的优势和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弘扬主旋律,保持和传承自身特色。”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青海省几所主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形形的问题,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这是当前摆在民族地区高校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尤其在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培育和发展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文化、时代的主旋律,其先进性决定了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它可以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

现代大学所具有的学术性、教育性等各属性均体现在校园文化中,反映在师生的精神层面,反映在师生的学风与教风中,而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大学所具有的属性是一致的。尤其是在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另一面民族之间由于不同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冲突、碰撞、磨擦不断升级,如果不注意引领、协调、妥协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引起民族和社会发展危机。实践证明,多样化的社会价值无法避免,而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正面引领、有效树立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及至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其和谐性决定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它可以起到(兼容)凝聚整合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使命;民族精神是强大的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集、整合在一起;时代精神反映了历史进步的方向,具有强大感召力和推动力。这些内容那个唤起民族地区大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及荣辱观,能够引导他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方向,高扬的鲜明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在民族地区高校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体系,其开放性决定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它可以起到激励创新的作用。

高校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发源地,是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基地,民族地区高校的建设发展也莫过于此,创新是提升办学水平和凸显办学特色的根本要求。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只有更加注重学术创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创新等,才能锻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才能真正培育出不辱民族使命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要求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涵盖创新精神的培育,它不仅是广大学生作为特定群体成才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民族以及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途径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宣传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制定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弘扬主流文化,扬弃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文化,要突出校园文化的高原特色和区域优势。

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十分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纳入为校园文化构建的中心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达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目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十报告也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更容易在全民族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的集体观念”,对于民族高校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但也不能固守民族文化的传统不变,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中更应该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下兼容吸收外来文化,跟得上时代改革创新的步伐。

同时,品牌是校园文化的标识和载体,因此,青海省高校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具有青海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在办学治校、专业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凝炼特色,形成校园文化品牌。特别是要深入挖掘青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的文化成果,将青海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在校园人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使各民族同胞建立起互包互容、互相借鉴、和睦相处的亲密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丰富和发展本省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二)建立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新的校园文化体系,营造和谐高品位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人文氛围,培育民族高校新时期的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到学校建设的各类文化建设中,“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多元和谐,多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大力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同的高校由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时间长短、历史积淀不同,其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突出各高校自己的风格,要以学校的目标定位和长远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思想。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传统和条件,发挥学校优势,形成特点,如有的学校有文艺体育传统,有的学校又以民族文化见长,有的学校校园活动蔚然成风等等。要将高校充足的思想文化资源、丰富的思想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民族高校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主导者(广大教师)和主体(大学生)的作用,各高校之间开展广泛的校园活动交流,共同发展民族地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

第6篇:校园文化体会范文

关 键 词 :高校绘画色彩 客观原理 主观感觉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绘画的色彩教学强调通过写生体验逐步领悟色彩的相关知识,却往往忽视了对色彩现象的发现和色彩构成的研究。当今一些高校的色彩教学状况并不是很令人乐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直沿用却没有发展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虽然前苏联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精髓,但经过50多年的社会荡涤、发展,随着从前苏联学成回国掌握其教学精要的一批老画家慢慢淡出历史和教学舞台,新一代的教师继承的也许不是正宗的前苏联模式的色彩理论和成果,造成目前的教学看似很多方法,其实没有牢固的根基。其次,当前的大学招生模式,尤其是扩招艺术生以后,很多不是真正喜欢艺术的学生开始走向艺术专业。他们本身对艺术抱有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他们理论基础薄弱,专业基础也不够扎实。而传统的色彩教学过于强调基础造型、塑造,导致他们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所以要进行色彩教学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从根源上着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落实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探索。

一、对色彩的客观原理的认知是色彩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对色彩的客观原理的认知,作为高校色彩教学中的前提基础,主要是凭借人物或事物的表象来思维的。如:色光写生,首先,观察方法侧重于对象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及其关系,其特点是以物体色及其真实感的色彩关系为表现依据;其次,表现内容多与客观形态相结合才显出色彩内容,表现的内容多是具体的、真实的;再次,艺术风格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多属写实风格,色彩逼真、形象生动;最后,艺术功能属纯审美的视觉艺术,价值在于观赏和收藏,具有教化功能,重于精神冲撞。真人真物的色光写生并不打破原有的表象去实行新的组合,而是通过表象的加工使其更富有自身的典型意义,然后把它再现出来。所以,它既是色彩形象思维,又是色彩再现思维,总体上属于客观再现思维。故而此阶段的色彩教学特别适合培养形象的、直觉的、再现性的思维。当完成这一阶段的训练以后,学生初步具备了对绘画色彩的客观原理的认识和表现,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仅仅是色彩学习之门的开启,对客观色彩的观察和表现属于感性色彩的范畴,没有更多的想象和情感的表达,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和本能的浅表的模拟性质。长期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色彩教育,尤其是高校的色彩教育,对学生从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以及个人的情感表现都是很缺失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面的探究和学习。

二、激励学生发现色彩现象背后的特有的色彩结构关系和色彩构成

法国野兽派大师马蒂斯曾经谈到他的重要时期,是“现代绘画之父”、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塞尚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支持。那么,马蒂斯到底从塞尚那里悟到了什么呢?那就是“绘画的色彩必须有一种结构,而这种结构是由于它的各种色彩关系之间的关联所赋予的”。①马蒂斯所说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揭示了现代西方艺术家在色彩的实践中的一个秘密。西方传统绘画从对形与色的描绘,印象主义从对光与色的追求,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艺术家对纯粹的色彩形式的语言研究和实践,最终给我们展现了色彩艺术真正进入本体语言研究最灿烂辉煌、最不寻常的一页。那么这个色彩的秘密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又怎么将之很好地运用到色彩教学中去呢?

发现和解密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获得对色彩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色彩变化的认识,首先应该了解每个色相在特定画面中它与相邻色相、明度、纯度、面积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对色彩的表现力作系列的实验性研究。色彩的相互关系以及配置,所可能产生的色调和情感的表现是十分丰富的,其变化也是无穷无尽的。如黄色象征太阳与光明,是最具有光辉的色彩。黄色可以转换为橙或绿的色相。黄色与白色调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浅黄色,使黄色的光艳趋弱。黄色与补色、灰色、黑色调和会成为纯度与明度各异的黄绿灰。当黄色作为主导色或小面积点缀色时,在深底或黑色底上显得很明亮,在白底上则相反,会有后退感。红色是最具有热烈、温暖而富有生气的色彩。火焰般的红橙,具有热烈而温暖感。红色又可从不同明度、纯度、冷暖方向转变为鲜明丰富的粉彩色和红灰色,变化十分丰富。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运用不同色彩对比的手法,可获得不同色彩氛围和情感的画面表现,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主观色彩的规律,并且在实践中运用和体验。

发现色彩的空间表现以及对色彩的构图实践。在画面之中,色彩的明度、冷暖、色度通过若干个色平面的有机组合,会产生色彩空间的变化和面积的对比。而形态的方向与位置,重叠和透叠的效果能呈现出色彩前后的距离感,并能产生强烈的空间幻觉。在黑白背景中,色彩空间感的对比实验,能够明显地看到不同明度的色相有着不同层次的空间感。其前后空间通常是按照它们的明度级数向前推进和向后退缩的。不同明度的色相在白色背景上的空间感与在黑色背景上的效果正好相反。另外进行构图实践、组织画面时,可以选择二到三种或更多的色彩组合,将它们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以及各种色彩对比关系进行有序的组织。所形成的既对比又调和的画面色彩构成,称为色彩构成,亦称为色彩构图。色彩构图实验是色彩语言研究的实践内容。色彩构图的基本要点是:任何一种色彩均要取得与它周围色彩对比与和谐的关系,这样才会有色彩存在的必然意义。色彩构图训练的原则是:绘画的色彩表现不是模拟对象的色彩,而是去体现画面整体的色彩布局关系所呈现的色彩感。因此画面的色彩关系的有序组织与精心安排,是组织色彩构图和色彩关系的关键。通过色彩构图的研究与实验,要学会将自然形态加以组织,在画面中形成清晰的色平面与色块布局,使不同的色域获得既统一又有丰富变化的色彩效果。色彩构图的基本要求是使画面中的色域的整体布局在画面中获得相应的平衡感。色彩造型的形态、方向、大小、明暗、位置和空间的配置,要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在练习中,色平面和色块的处理,一般采取水平或垂直并置、水平与垂直交叉,斜线或三角形状、中心布局或走边布局,以及无方向无边框等方式进行实验。应该指出的是,色彩构图的实验只是色彩语言研究的一种练习方法,是为了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律。在创作中的色彩表现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创作性活动。这个时候,一切的规律和经验会受到创作的瞬间个人判断的考验,讲究法度的研习最终是为了超越法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打破脑子里的色彩概念和框框进行色彩组织的思考,主观色彩的能动组合和配置要形成结构合理的色彩关系。主观色彩的练习可以从一个主观色彩出发进行临近色的调配,从而达到色彩练习的效果。

三、理解掌握色彩应具有的内在关联、和谐组织

色彩语言的学习是可以通过色彩写生和在画面中对色彩的有序组织和把握的实践来实现的。在教学中深切地体验色彩与色彩关系的把握,必须从观察入手,获得种种的直观的经验。画面的色彩布局不应该是一种随意的拼凑,而是深思熟虑的组织和安排,绘画中的色彩应该是充满内在关联的结构。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不是可以任意替换的。严格意义上说,在一幅构图中要动一块色彩,那么整个色彩关系就会跟着变,它周围的色彩就势必要重新调动和整合。当学生明白这一严谨有序而又有很大灵活性的规律后,他们的创造力会得到很大的发挥,主体性的体现和主观色彩的组合会变得非常自然容易,也会大大地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和兴趣。以往的色彩教学过于偏重以自然色彩写生的体验为主要内容,而往往忽略了色彩本体语言的研究,以致造成学生离开写生就不会画色彩,不敢想象、不会演绎色彩。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当我们通过对色彩现象和色彩基础原理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色彩现象的起因和存在的现实时,它的目的是指向对画面色彩表现力的研究。我们提倡向大师学习,主要是通过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与色彩构图练习,正确认识什么是色彩与色彩感,学习如何发现和组织色彩,最终达到在创作中主动把握和运用绘画色彩语言的艺术表现,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色彩感觉,开启新的视觉,发现无穷无尽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充满主观感受和想象的理性色彩和良好的艺术眼光。

注释 :

①转引自陈守义著《综合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5.12,第74页

参考文献:

第7篇:校园文化体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载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35-01

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国家的德,民族的德。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人的价值观正在生成和培育的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若要充分渗透进大学生的心里,则需要载体进行培育与践行,校园文化活动正是一种接地气的传播介质。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并使学生的心智成熟,促M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解析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载体,即承载或寄托的物体。它有两方面的解析:(1)在科学技术的领域上,载体是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比如说:工业上通常会用介质来传导热能,其使用的催化剂表面有增大面积作用的浮石和硅胶等都是载体。(2)在知识和信息等抽象物质上:语言文字或符号是信息的载体。综合来说,载体就是可以用来寄托或者是承载其他物体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就是辅导员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二、关于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无形的,而校园文化活动是有形的,可以借助它的有形来作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形性也由此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戴上校园文化活动特征的“帽子”。

(1)既具历史传承又兼创新发展。高校是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发源地”和“汇集地”,有着独有的魅力,凝聚了社会力量、引领着社会风尚、振奋了民族精神。高校文化活动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既受到本身传统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风气、社会思想等意识方面的约束。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有极强的历史传承性,大学里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等,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其次高校是知识的汇集地,是文化产生的基地。同时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呈现出新的发展创新姿态。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活动交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更有力地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校园文化活动遍布校园各个角落,从多个方面影响思想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的建设的一个总的概括,其表现形式多样。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学、艺术、体育等形式,还包括图书馆、体育馆等地方,又包括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等类别。每一种类别都有许多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法,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载体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将理论和抽象的观点转换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载体特征,开掘优秀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特征的作用。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中心作用。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集中反映一所高校的信念和追求。校园文化载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部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全体师生员工认同,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及班风集中体现。所以应将校园文化载体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化载体。

(2)充分发挥校园制度文化载体的引导作用。制度文化载体是对师生行为的一种外在的规范性文化,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手段进行引导内化,才能为师生认同、接受。制度文化载体是高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只有正确合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服务人、发展人的教育量尺。也只有将规章制度转化成师生的信念时,才能真正发挥制度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

四、结语

高等学校是国家教育的重要“营地”,肩负培育建设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目前,以教育的方式引领大学生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紧抓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第8篇:校园文化体会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市场;要素;功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88-01

一、校园文化市场的要素及其特点

(一)校园文化市场的要素

我们知道,在市场的构成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市场的主体和市场的客体。市场的主体指的是参与到市场的活动中的人和经济组织。而市场的客体就是指市场中的产品以及市场中服务、资金、技术等等要素。

在校园文化市场中,同样也存在着主体因素以及客体因素的分类。校园文化市场中的主体因素指的是校园的文化部门以及工作者和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而校园文化市场中的客体也是包括产品、服务、资金以及技术等等的要素的。并且随着作为市场主体的校园文化生产者的攻击能力的变化,校园文化市场中会出现不同的客体因素。

(二)校园文化市场的特点

1、校园文化市场对于校园文化工作者的主观性比较敏感

校园文化工作者主要包括校园中的领导、教师以及学生的骨干等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决定了校园文化市场供给情况以及这个市场中的内容、形式以及数量和质量等等。可以说,校园文化市场中的课题因素很大程度上要收到市场中的主体因素的控制和决定。所以,在校园文化市场中,各个客体因素对于校园文化工作者的主观性,也就是校园文化市场的主体因素的主观性要有比较强烈的敏感度。

2、校园文化市场中的产品消费者有自主性以及选择性

校园文化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就是学生主体还有一定的教师和教师家属等等。由于校园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也就是校园文化有很强的自主性以及可选择性,所以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所产生的校园文化产品也有很强的自主性以及可选择性。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如果对校园文化的产品以及服务不满意或者是不愿意接受的话,任何方式都是由校园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所决定的。他们有完全的自由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产品。

3、校园文化的资金有一定的制约性以及有限性

校园文化产品作为校园文化市场中的一个主要的产物,是市场中的一个主要的部分。所以,在校园文化市场中,一定的资金才会有一定的市场存在。但是,繁荣校园文化市场,为师生提供比较优质的校园文化产品以及服务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园文化市场的繁荣以及发展。

二、校园文化市场的功能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中,市场在调节经济中有着主要的基础性的作用。校园文化市场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试产过的资源配置功能

校园文化市场对校园文化资源以及要素的调配功能的实现,首先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最大化的实现,也就是实现最大化的校园教育效果进行资源的配置。但是校园文化资源的配置是否如何校园文化消费主体的需要,还是要进过市场的检验的。其次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会在校园的文化配置的基础上,在满足校园文化产品的教育功能的基础上,还要满足最佳的经济效益的目标来实现目标的最优化配置。

(二)校园文化的联系反馈功能

校园文化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将供应与需求的双方联系起来。校园的文化产品的供给以及需求在没有任何的媒介的作用之下,彼此之间是相互孤立的。如果没有市场这个媒介的话,校园的建设者就往往不会了解校园文化的消费者的要求,也就无法生产提供比价合适的文化产品以及服务。我们平常在校园文化的实现中,要时常到学生中了解相关的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这也就是一恶搞进行市场调查的过程。

(三)校园文化市场的整合功能

校园文化市场的整合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校园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经济和文化礼仪。这个主要表现在校园的文化市场为实现这个双重的效益提供了一种尽可能的大的空间场所和尽可能快的时间上的保证。同时,校园的话市场有良好的竞争机制,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优胜劣汰,从而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双重效益的最佳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9篇:校园文化体会范文

由“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微影制作,正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会校园文化的全过程,能够使学生全员参与微影制作,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且适应学生特点,能够充分发挥校园微影的育人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我国校园影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校园新闻、电视教学、校园歌曲音乐电视及校园主持人等类别。随着2010年网络微影的出现,国内各大院校随之出现了校园微影。一方面,校园微影比传统校园电视更有针对性,可以集中展现题材中所要表达的正面教育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微电影,可以把校园文化、校园内涵建设与微电影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精彩的视听效果达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加深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校园微影制作门槛低,对拍摄器材、道具等硬件设施要求不高,符合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整个制作过程。校园微影,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他们的能力和心理获得了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断变动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在校园微影中得到迅速反映。与传统宣传、教育相比,校园微影更让学生觉得民主、亲切,因而学生往往欣然采纳。

二、校园微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微影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去制作,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坚持正确导向,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校园微影能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道德观,改变原来的思维定势,对社会与事物产生正确的认识。同时,制作反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班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生活等健康向上的校园微影,可以倡导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校园微影的作用与教师课堂教育的作用有很大差异。校园微影通过对真实素材的艺术加工,进行客观的分析,形成正面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并对其进行教育。即使是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也能在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影响中,逐渐改变其片面看问题的习惯,从而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三、校园微影的开展

随着国内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经济等微文化大行其道,因此微电影在我国应运而生,加入微文化的大军,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商业广告和公益教育方面。在教育方面,如腾讯举办的2011大学生微电影大赛;2012年3月泉州培元中学首部最青春微电影《天台》开机,旨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把心路历程、青春故事拍成微电影,正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激励学生发展;2012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仙林校区为故事背景,以先锋榜样为题材举办校园微影大赛;2012年8月“我身边的雷锋”校园微影大赛开机仪式在湖南长沙举行,长沙市2000多所大、中、小学近万名师生参与本次大赛的剧本创作和拍摄当中;2012年10月中国矿业大学举办“致我们呼啸而过的青春”首届校园微影创作大赛,主题围绕“美丽校园,美丽心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贴近校园实际生活,反映学生心理动态的微电影,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与精神风貌。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