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析化学笔记总结范文

分析化学笔记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析化学笔记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析化学笔记总结

第1篇:分析化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21-02

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方案还没有科学、规范的模式,各高校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工作习惯比较随意地进行分析化学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因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各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问题。制订并实施较为科学、规范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方案,对于形成师生相互制约、良性互动的实验氛围,规范实验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体会,参考相关资料,提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方案,并从有关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的以下环节进行了探讨。

一、基本教育

为使学生安全、顺利地完成实验,确保学生实验万无一失,在实验之前,要对学生进行:(1)实验规章制度(安全、卫生、纪律及学生实验守则等)的教育;(2)实验室基本情况(组成、结构与功能、安全通道与消防措施等)的介绍;(3)实验基本知识(实验用水的要求及来源;玻璃仪器与化学试剂的规格、型号、性能及用途等)的培训。同时,要将实验人员及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具体职责,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室的有关规章制度、实验教学计划及具体授课安排等相关内容向学生进行说明并张榜公示。另外,对于一些需要学生事先明确的实验事项也要提前由实验教师进行口头通知。所有这些工作环节可使学生在实验之前能够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并初步树立正确而明确的实验导向,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信息畅通、相互约束机制。

二、实验备课

对实验课要精心备课,写出备课笔记。根据实验教材、实验资料、实验条件等情况对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基本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备课,写出具体可行的实验备课笔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验条件和自己成功的实验经验去对实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科学安排,防止照本宣科、死搬硬套,使实验内丰富多彩,实验过程生动有趣。对实验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及实验操作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顺利准备和指导学生实验做好准备。

三、实验准备与预作

在学生实验之前,对学生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试剂(包括公用与自用)及其他实验辅助材料等实验条件、实验通风(包括室内通风与通风橱通风)、照明(包括室内照明、实验台照明、通风照明等)等实验环境的每一细节进行充分准备,为学生实验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做到万无一失。例如,为便于学生有效而正确地判断终点,可制备多套标准色阶供学生参照,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在实验过程中,要使学生不因找仪器、试剂或因缺少有效的实验方法而耽误过多时间,从而影响实验的进度与效果。

每次实验之前,教师要对学生所作的实验及相关的实验内容按照实验步骤及实验要求进行预作,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仪器、试剂是否正常,实验条件和环境对实验有何影响等)进行全面的把握,以便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有效地的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进行合理而圆满的解答,避免出现被动局面。

四、实验考勤

为加强学生实验的出勤管理,实行“开始点名-中间抽查-结束检查并签名”的管理方法。即学生到实验室后,教师要根据学生选课名单点名并清点人数(防止冒名答到);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人数的变化并随时核查人数(防止中间溜号);最后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及实验数据,检查合格并在实验名单上亲自签名(防止他人代签)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对实验操作或实验数据不符合要求要求的学生必须重做实验。

为便于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每次实验要求学生的实验位置序号必须与实验名单上的序号顺序一致。这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名单的序号与实验位置序号对应入座,并在点名时逐一核实。

五、学生预习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保证学生有效地完成实验,防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被动应付,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进行预习并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在进实验室时检查并上交(作为评定实验成绩时参考),对没有预习报告的学生实行缓做实验。

为便于查阅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的格式要统一。其基本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为避免学生简单抄袭应付且简化书写,要求学生用框图或流程图等形式表达实验步骤。

六、实验讲解

根据实验的基本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具体讲解。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如玻璃仪器(烧杯、锥形瓶、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的名称、规格、性能、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仪器设备(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等)的基本性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要使学生明确,在分析实验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规范操作,减少误差,逐步建立起“定量”的概念;除了要认真规范的做好每一步实验外,还要处理好每步操作之间的衔接关系。

讲解时,要以演示为主,讲解为辅。讲解力求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为提高演示效果,可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与演示。

七、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指导实验的基本原则是热情辅导,严格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的基本操作一定要规范、正确,对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及时加以指导纠正;对违反实验纪律的学生坚决处理,不留情面;要始终在实验现场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并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以不断提高实验指导的感召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实验。同时,为有效把握学生的整体实验情况,避免顾此失彼,尽量增加巡视频率。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态度等)及存在的问题,要用专用的学生实验指导记录单(在实验之前根据实验名单顺序制出)进行记录,为评定实验成绩提供依据,也为今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验积累经验。

八、检查验收

学生实验结束、离开实验室前,必须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数据、仪器试剂、环境卫生等进行全面、严格的检查。检查合格并经指导老师在学生原始实验记录上签名确认后,才能离开实验室,否则,需要学生重做实验直至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实验室,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善始善终的良好实验习惯。

九、实验报告

为使学生对实验情况进行系统总结并锻炼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学生必须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并及时上交。其中实验报告必须附有指导教师签名的实验原始数据。教师要及时批改实验报告,并做好批改记录。对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或错误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向学生反馈。一般情况下,要在下次实验之前,向学生反馈上次实验报告的批改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并加以解决和改正。

实验报告成绩在整个实验成绩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批改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报告成绩一定要公平合理。严禁抄袭或他人实验报告现象发生。一旦发现此类现象,该门实验课按零分计。

十、实验考试

实验考试既是对学生实验情况的考核,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又是促使学生平时做好实验的动力。

要合理确定考试内容,要使考试内容具有系统性和代表性。参考理论考试,将考试内容以试卷的形式发给每一个学生。试卷要明确实验内容和具体要求,可以采用多种试卷或同种试卷进行考试。实验考试时,要尽可能多配备监考教师,做到每位教师监考的学生数不超过10名,以便教师全面把握每个学生的实验信息。与实验指导记录一样,要有相应的实验考核记录,以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依据。

十一、实验成绩

实验成绩包括单一实验成绩和实验总成绩。

影响单一实验成绩的基本因素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实验纪律,实际操作、实验报告等。其各种影响因素影始终贯穿在每个实验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因此,教师只有平时尽量把握每个学生实验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才能使实验成绩全面、客观,防止仅据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的错误做法。

单一实验成绩为综合考虑了影响实验成绩的各种因素后的综合得分,即:单一实验成绩=预习(5%)+操作(50%)+态度(5%)+纪律(10%)+报告(30%)

平时实验成绩为所有单一实验成绩的总和(∑单一实验成绩)除以实验个数(n),即所有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平时实验成绩=∑单一实验成绩÷实验个数n

实验总成绩由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成绩确定方法同单一实验成绩)两部分组成,即: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50%)+考试成绩(50%)

实验成绩确定后,要及时向学生公示,接受查询。

十二、实验总结

为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实验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包括单一实验总结和整体实验系统总结。

第2篇:分析化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表征和测量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树立量的概念、培养严肃认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如何教好《分析化学》?如何学好《分析化学》?这是值得各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遵义师范学院化学系09级和10级的274名学生进行调查,从而获取部分相关信息,据此对《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就如何更进一步地改进《分析化学》教学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看法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如表一)

1.《分析化学》的重要性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调查结果显示有40.9%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很重要,有43.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重要,有12.2%的学生认为一般,而只有3.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此调查结果表明,超过80%的学生都认为该门课程重要。从这一点也表明《分析化学》在化学专业中的地位很重要,而它的地位正是由它的任务和作用所决定的。《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测量有关组分的含量,在工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2.《分析化学》的难易程度

调查数据表明,有26.3%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很难,有43.4%的学生认为较难,有27.7%的学生认为难度一般,只有2.6%的学生认为简单。由此数据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在学习《分析化学》的过程中,近70.0%的学生都认为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认为学起来难呢?这将在后面结合学生的学法情况进行客观分析。

3.《分析化学》的特点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7.7%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中的内容多、公式多,有37.4%的学生认为计算多且复杂,有13.6%的学生认为需要记忆的东西多,有11.3%的学生认为习题偏多。由此可以粗略地推断出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较难的原因之一是本门课程的内容多、公式多、计算多且复杂,更明显的是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多。

4.对现用教材的评价

调查统计发现,只有9.9%的学生认为现在使用的教材很好,有29.2%的学生认为较好,有54.4%的学生认为现在使用的教材一般,然而有极少数(6.5%)的学生认为现在使用的教材较差,应换别的教材。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现在使用的教材是满意的,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提出应换别的教材。

二、对教师教法的评价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如表二)

1.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

调查结果表明,认为老师上课知识点讲解得很清楚,教学目标明确的学生占44.4%;相反,认为知识点讲解得模糊、不太清楚、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的占20.2%;认为教学设计比较合理得当、内容讲解准确无误的占25.6%;而只有极少数学生(9.8%)认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恰当,有些内容有误。由此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情况是得到大部分学生肯定的,但与此同时,也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太满意的原因何在呢?这需要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以及学校对教学的管理等因素结合起来,找出原因并探讨改进的对策,进而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对教师布置作业情况的看法

调查数据表明,在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中,有23.0%的学生认为是紧扣重点内容的;有52.0%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从难易程度上讲还是从题量上来看都是比较适合的;而有13.8%的学生认为题量偏多;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11.2%的学生认为所布置的作业偏难。由此可以判断,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情况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是比较恰当的。

3.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评价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2.5%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相反,有19.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差,有待于提高;有31.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思路较严谨、能够很好地调动课堂积极性;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极少数(16.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死板、思路较混乱、不清晰、课堂气氛不活跃。此结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可以的,有些方法有待改进。

4.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可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有29.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好;有36.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较好;有27.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而只有6.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较差,有待于提高。此数据表明,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

5.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情况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23.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重难点把握得很好;将近一半(47.4%)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重难点把握得较好;有19.0%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只是一般;而只有10.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把握不好教学重难点。从学生对教师对教学重难点把握情况的反应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只有极少部分的教师在把握重难点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提高。

三、学生的学法情况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如表三)

1.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很重视这么课程、对这么课程感兴趣、想学好的学生高达67.5%;不是十分重视这门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只要考试及格、能过关就行的学生占30.3%;而几乎不重视、认为无所谓、不在乎的学生仅占2.2%。由此可以证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这门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比较重视、想学好。这也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引起了学生的高度重视。

2.学生的学习方法

据调查结果发现,课前不预习,只是上课听讲,课后只是应付性地完成作业,课后也不及时复习巩固的学生高达51.2%;而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并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占39.7%;除了课堂学习和使用教材以外,还借助其他相关资料辅助学习的学生却只有9.1%。通过此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在这门课程上的时间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上课听讲、应付式地完成作业,只有极少部分学生主动借助其他相关资料辅助学习,这是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3.学生学不好的原因

据调查显示,有48.6%的学生认为学不好《分析化学》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过程中自觉性较差等原因导致的;有31.4%的学生认为学不好是因为上课听不懂、不适应老师的上课方式、下去又没有耐心自学;有20.0%的学生认为学不好是因为上课能听懂,但是自己课后除了完成作业之外就不再解题,于是做题时容易出错。由此可判断,大多数学生学不好《分析化学》的原因在于自己,当然也存在一些外在的因素。

五、对策

1.改进教学管理

(1)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逐渐提高,根据学术标准衡量,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2]。因此,学校应定期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普通话、板书、对教材的处理,以及专业素质等等)进行培训与考核。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2)教师综合素质的拓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如何与学生很好地沟通、如何使课堂和谐幽默、如何调动课堂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等等)。因此,学校应对教师这些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与考核。

(3)配一套适合的教辅资料,以便学生课后自学。

有的学生上课听不懂,自己下来自学也学不懂。因此,我认为学校在订教材的时候有必要配一套适合的辅导资料。例如:与教材配套的习题解答。

(4)同步开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议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开设,并适当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改善实验条件,增加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改进教师的教法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学习状态。但是,现代教育不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要想提高现代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已知事物,探索未知事物的现代教学方法。为此,我认为教师在教法上应做如下改进。

(1)精心准备一堂绪论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绪论课是对该学科的大致内容、地位及作用的简述,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一堂好的绪论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关键。而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3]。因此,在绪论课上,教师应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分析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比如“蛋白精”事件、双汇中的“猪肉精”事件、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大多数食品中所添加的保鲜剂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从而强调《分析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对《分析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2)调控好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3]。由于《分析化学》教材中公式多且复杂,而且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应联系生活多举例,再利用幽默诙谐的言语讲解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营造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

(3)专业术语通俗化。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又一个新分支,对于刚接触到这门课的学生,他们对此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的同时也充满了困惑,因为其中概念性的、需要记忆性的东西较多,而且很多专业名词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因此,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而应该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尽可能灵活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新知识进行分析讲解,这样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记忆效果更佳。

(4)注重提炼重难点知识。

在调查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反应,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把握得不好,因此,分不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感觉本来学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加之整本书的内容又多的学生,就会慢慢地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分清重难点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备课时注重重难点知识的提炼,对于重点内容应进行详细、透彻的分析,对重要公式进行推导,并加以强调。而对于难点,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拓宽宽度,而不是加深深度,详略处理要得当,并让学生知道这部分内容在教学大纲中的地位。

(5)实行启发式教学。

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中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因此,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就应该实行启发式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本章节内容设置几个重要的问题在课堂上临时提问(随机请学生回答,回答成绩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以这几个问题为主线,启发学生在层层推进中学习,突破重点,攻克难点,进而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

(6)注重习题集锦。

由于各个高校都是自主命题,而各门学科中都涵盖太多的知识点,如果没有一个参照标准,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方向、很盲目。为此,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紧扣大纲、难度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作为学生的辅导资料,也可以介绍一些好的辅导资料、核心期刊或者网站等之类的学习“助手”。

3.改进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是否有效、合理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关键因素。有效、合理的考核制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能从客观上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应付性地完成学业的可能性,使学生达到所学知识实用且用得上时拿得出的学习目的。因此,我认为对学生的考核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平时考核(占20%)。

平时成绩是对学生平时表现的总评,比如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考勤情况,课后主动请教老师的情况,学习态度是否认真、端正,等等。

(2)期中考核(占20%)。

我认为专业课有必要进行期中(闭卷)考试,因为它是对教学的阶段性检测,进行期中考试,能反映学生近阶段的学习情况,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态度、加大在学习上的时间投入,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后半期教学的有效进展。

(3)期末考核(占60%)。

期末考核都是以闭卷的形式进行考试,考试的卷面成绩应改为占总评成绩的60%。对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分析化学》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发现,试卷内容覆盖面较广,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就其中一个班的各试题得分统计情况来看,填空题、解答题和计算题中的个别题目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做对,且最高分才70分,从此看出,试题偏难,因此,我认为应适当降低试题难度。

4.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决定自身学习成绩好坏的直接因素。据调查显示,有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不端正。他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规划,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学习理念,只是应付性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因此,这些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端正学习态度,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5.调整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恰当与否也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建议学生从以下几点做起。

(1)课前预习。

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提前预习老师下节课要讲的内容,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上课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主要是因为课前不预习。由于分析化学教学容量大,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是必然的。学生通过预习,尽量看懂简单内容,然后上课带着问题听重点、难点,这既是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上课专心听讲。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应该集中精力听讲,认真做笔记,仔细听老师是如何对新知识的各个环节进行处理的、是如何处理教材、挖掘教材中隐藏的知识、做了哪些拓展与延伸,在预习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在课堂上学生除了认真听老师分析、讲解以外,更应该学习老师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优点。

(3)课后复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忽略了课后及时复习这个环节。由于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老师所讲的内容你是不可能全部消化掉的。因此,课后及时复习既是对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的消化,又可以很好地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更是复结刚学过的新知识的最佳时期。

(4)认真完成作业。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没有复习就应付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是导致学习不好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布置作业除了是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认真复习以后再完成作业,是对新知识掌握情况最直观的反映。但是,很多的学生却忽视了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的重要性,而只是应付性地完成,甚至是互相抄袭,这样既让自己失去复习、巩固提高的机会,又使老师难以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准确判断。

(5)注重试题拓展。

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是上课能听懂,自己看书也能看懂,但是做题时总是容易出错,从这里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在课后是不注重试题拓展的。因此,学生除了做到以上四点以外,还应该自己课后多做题,多练习。因为我们学知识的目的就是拿来应用,听得懂、看得懂,并不代表就一定会应用,例如:教材中用来计算溶液pH的公式就有好几个,何时用什么公式,每个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要想很好地掌握这些公式需要做一些习题。另外,多做习题,你还可以发现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改正,知识间有何联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六、学生提出的建议

调查结果统计,部分学生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学校

部分学生建议学校在订教材时最好配一本与教材配套的习题解答,以便课后自学;在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开设;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实验条件;所学内容应实用、与社会接轨;适当增加课时,放慢上课进度,等等。

2.建议教师

学生建议教师上课时联系生活多举例、讲课幽默些;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放慢教学进度;课堂上应重视学生的兴趣;在上课时对于一些重要公式的推理一定要讲解清楚;重点一定要突出、多板书、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布置作业紧扣考试大纲;接受并采纳学生有益的意见;多提问;考试简单点;增加仪器演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等等。

3.建议自己

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于是他们在对学校提出要求,对教师提出一些建议的同时也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并在复习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章节拟定相应的复纲,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易混淆的概念、公式应作对比归纳,一定要熟悉每一个公式的使用条件;另外还要多做题,注重试题拓展,自己学会总结归纳,并从中找到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万家亮,曾胜年等.分析化学(上):(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2]石中英,马和民,赵宏义等.教育学基础:(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3.

[3]刘儒德,桑标,路海东等.心理学基础:(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2,335.

[4]江忠远.分析化学的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1,(45):171-172.

[5]刘美娟,刘美凤,吕巾娇.我国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教学研究,2010,(3):72-75.

第3篇:分析化学笔记总结范文

一、归纳原则在新课教学中的体现

所谓“态度决定成败”,要想提高教学绩效,首先必须迈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意识的第一步。新课教学要遵循归纳原则,因为它符合学生对一般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另外,就理论知识而言,教材上的学习思路更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思想,教师只要正确引导,就一定能使学生从中发掘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高一阶段,学生最早需要接触的是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其中包括电子排布和电子数等知识。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间虽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其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难度稍有增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归纳法,先以最早学习过的1-20号元素作为个体,相应画出其核外电子排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规律。这样能使学生从排布规律中发现知识要点,更快掌握其他行列元素的规律和元素半径变化规律。对学生而言,其不仅学会了从个体探究普遍的方法,而且树立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归纳原则,以便迎接未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挑战。

二、归纳原则在课堂小结中的体现

归纳原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好方法,而且对于教师开展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以使用归纳原则分析整节课的质量,从中发现存在于教学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纠正错误,优化教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所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小结,培养他们自我总结、分析、反思和总结的能力,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更快地理解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归纳能力;高中生的侧重点在于学会应用归纳原则并熟练掌握知识,只有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发挥课堂小结中归纳的作用。

比如学完“化学平衡”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从生活或者教材中发掘与化学平衡相关的知识,然后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概括,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看到化学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能加深记忆,更快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探讨,分析化学平衡的标志是什么,将学生分成小组,使他们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一个小组中可能出现多种探究结果,学生能够根据同学的观点,检验自己结论的正误,并在综合性分析下得出物质平衡状态的表现特征:①反应混合物的各组分质量、物质的量和个体积分数仍然保持原来状态,不发生变化;②就气体混合物的反应而言,它的各组分浓度和各组分压保持不变;③对同一物质而言,其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这些规律都是学生经分析讨论之后得出的。

三、归纳原则在复习中的体现

高效教学离不开教师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首先,新课标是针对传统教学不足而确定的新的教学观,教师应认真研读,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复习是高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系统复习时,一定要坚持生本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归纳原则。归纳的细节应该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因为只有学生最清楚自己哪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哪部分知识还没有掌握透彻,这些都必须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情况确定。复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也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找出知识内在规律及联系的一个过程,只有明白并以此为基础,学生才能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第4篇:分析化学笔记总结范文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制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技术等研究的重要基础。

1.知识与技能:认识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的多角度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能分析简单化学问题,并用化学语言表达。能分析化学问题中量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化学计算。认识常用化学问题的方案设计、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了解现代化学肩负的使命。具有为解决化学问题进行专题信息收集、加工和输出的能力。学会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来提高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具有参与化学科学实践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了解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认识化学与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有下述几方面的特点:

⒈概念抽象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侧重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第二章摩尔概念一个接一个,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给教与学带来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⒉进度快,反应方程式复杂

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要领定律学习巩固时间较长,在往后的学习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多数反应失去了初中掌握的反应规律,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被动,如高一Cl2的实验室制法,Cl2与水、碱的反应,NaCl与浓硫酸微热与强热制氯化氢反应的不同情况等,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深感难掌握、难记忆,不太适应。

3.内涵深,联系广

如摩尔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中学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再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学得好可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能使学生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探索、研究后面的化学知识,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⒋抓典型,带一族

初中化学只是具体介绍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钠、硫、氮为重点,详细介绍它们的物质及重要化合物,通过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研究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初中不同的一个特点。

三.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

四.高中化学学法指导:

1、坚持课前预习积极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的方法: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

2、讲究课内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学习的方法: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1)、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候,同学们应该跟着想想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认真看看老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有意学学老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

(2)、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课内学习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最主要的时间是课内。在这学习的最主要时间里,有些同学没有集中精力学习、有些同学学习方法不讲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习水平的发挥。

3、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同学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

课后复习的方法如下:

(1)再阅读: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自我提高。

(2)“后”作业:阅读教材之后才做作业事半功倍。有些同学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事倍功半。

(3)常回忆: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

(4)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5)有计划: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4、有心有意识记系统掌握知识有意识记的方法:深刻理解,自然识记;归纳口诀,有利识记;比较异同,简化识记;读写结合,加深识记。有意识记是系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有意识记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意识记方法,从而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5、增加课外阅读适应信息时代

6、科学归纳

知识学习过程的完整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法最常使用。如“硫”的一章就以H2SSSO2SO3H2SO4为统领。

归纳方法之二是列表对比法.对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近的概念,对比的方法也最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通过对比,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

归纳方法之三是键线递进法.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多,一些重要概念又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及时集中整理相关概念,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弄清基本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平行关系.在归纳整理中,可以牺牲一些具体细节,突出主要内容。“勤”和“巧”是到达知识彼岸的一叶方舟。这个“巧”字就是善于总结。

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更需要学生作类似联想和归纳总结。

五、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2.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4.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5.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6.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第5篇:分析化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词:气体分析;本科生培养;教学改革;实践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09-02

一、引言

《气体分析》是安全和消防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必须课,它是一门研究和监测作业场所空气和生活环境空气质量及安全指数的学科。通过对作业场所空气和生活环境中空气的采样及定性定量分析,确定有毒有害气体的类别和浓度,从而实现安全生产、预防火灾以及保护环境中人群的安全健康。《气体分析》作为一门以实践应用为主的学科,而目前的教学却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老套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以及培养大纲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结合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平台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改革原有的教师为主的“三中心论”,采用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实践应用教学方式。此教学方式的改革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气体分析》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现状

1.《气体分析》的教学特点。《气体分析》课程是大学安全、消防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①它是一门由大学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学及环境监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交叉组成。因此,该学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1]。②《气体分析》同《仪器分析》一样包含众多的分析方法,如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法、质谱法、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这些方法有的虽然只有一字只差,但是原理和使用却有很大的区别[1],对于初次接触这些知识的学生来说,很难抓住课程的重点。③目前,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层出不穷,而在教学中,就需要将一些新的并且常用的技术方法纳入教学的范围,同时,会使所需讲授的知识和内容会越来越多,这样会给有限的课时带来“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好”的问题。④由于课堂上所讲授的都是一些比较大的精密仪器,且学校实验条件有限,只有4学时实验课,所以,课堂上的教授就变成了纸上谈兵,让学生很容易在本来就困难的课堂上变得迷茫、困惑。(5)为使《气体分析》与矿业安全、矿业消防专业紧密结合,课程增加了煤矿开采与加工利用过程中气体检测及分析的相关知识,如增加了煤矿瓦斯气体的监测,有限课时内增加的内容无疑增加了课程的负担。

2.《气体分析》课程教学现状。①《气体分析》教材与行业仪器发展不相匹配:一方面,目前在普通高校教材序列中没有符合煤炭行业气体分析的教学教材可用。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分析和监测过程中的仪器也日新月异,更替周期也越来越短[1]。但现有的教材内容的更新却远远落后于新型仪器的更新速度。例如色谱分析法通常配备色谱工作站。过去较复杂的数据处理,现在只需要按下按钮就可以进行数据处理[1],而许多教材上却还是在大篇幅的讲述一些处理数据的原理与方法。②《气体分析》课程受教学条件限制,教学效果不符合高精密仪器的教学要求:目前,《气体分析》的教学已经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比以前的板书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2],能够用一些形象的图片来展现一些抽象的东西,但对于现在这些常用的高精密仪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③学生对气体分析的认知有很大的误区,兴趣不足:大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气体分析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学习这门课程完全可以凭借记忆,不需要花太多功夫去理解就可以学会”等等。而这些不正确的观念使学生对这门课程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④现有教学模式和当下大学生的特点不相符: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三中心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3]。该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3-4],虽然在教的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却没有做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也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培养。⑤考核方式的单一化[6]:目前,许多课程都在学期末以闭卷的方式进行单一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没有涉及平时表现情况及实验成绩等,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不参与课堂互动”“不注重实验环节的学习”等不良现象。同时,试卷客观题比例较大,容易造成学生“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6]的现象,缺乏对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察,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三、《气体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做好课程总结和梳理,尽快出版具有矿业安全特色的《矿业工程气体分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桥梁,是体现教学内容的载体[5]。因此,经过梳理近三年来的教学总结和教学内容,以近三年积累的教学成果和已有的《气体分析自编教材》为基础,编写并出版《矿业工程气体分析》教材。教材除符合《仪器分析》和《环境监测学》中气体监测的一般原则,应重点增加煤矿开采、加工和利用过程中气体污染物的产生、危害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手段。以体现我校本科生的学科背景,紧扣矿业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专业的特色和行业背景。

2.针对课程特点,调整授课方式。由于本课程中讲解了许多精密的仪器分析方法,但是这些抽象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来讲述清晰明白,因此就要凭借现有的资源来进行多媒体教学。在使用多媒体平台教学的过程中,力所能及制作动态图或者视频来使一些抽象的仪器分析知识具体化,同时也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时,在课堂上播放“次维特实验”动态视频,气相色谱的工作原理以及动态流程图,学生通过这些动态的形象化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并且经过老师讲解。这些抽象复杂的知识就会变得易于接受,并且会记忆深刻。还可以借助网络上的资源,比如,在实验前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等。与此同时,老师应和化环、资源学院专业实验室联系,课下学生可参观和观摩的实验室。另一方面,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重难点,合理分配授课时间,尽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3.明细课程特点,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课程重点。针对该课程知识点较散以及过于抽象的特点,在课堂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根据每章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已提问的形式构建师生教学题库;具体方式是:每章结束后课程作业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主提问并将题目和答案提交至题库,并随机下载其他组所出的题目进行作答,全程由任课教师建立网络资源库并全程掌握进度。目的是让学生去主动的思考学习,而不是简单跟着老师的安排去学习。另一方面,在各个分析方法的讲解过程中,对比各个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调对比和功能对比记忆;在众多分析方法中应该分清重点和非重点,如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红外分光光度法,GC-MS等常用的方法应做较详细的介绍,而像原子发射光谱法等分析方法做简单的介绍即可。

4.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技能。气体分析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地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我们主要是在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做出相应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僵化封闭的教学模式,向开放、主动、多元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地转变。引导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和研究对象,结合教材所讲授的内容,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教师同堂做一组标准实验。实验后,每组实验与教师标准实验进行对比,找出实验差异,并进行优缺性对比。提出改进方案。每组的实验报告,要求有独特性和创新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课题去实验室,实验室将在材料、仪器设备上给予支持,并且有老师指导完善设计方案等。

5.转变考核方式,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期末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检查和总结,所以,应当改变原有的单一化的考核方式[7],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学期考试、课堂参与互动情况、出勤率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因单一化的考试模式带来的弊端,并且能有效的提高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结论

《气体分析》是一门重视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课程,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要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采用改革式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优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志芳,李春露,刘晓东.《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5(4).

[2]廖桂英,夏华.大学生化学课程的创新教学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07).

[3]康艳.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7).

[4]陈翠莲,谢建华,沈淑君.《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漳州职业技术学研学报,2005,7(4).

[5]蔡河山,黎晓霞,易芬云.环境工程专业《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0,4(37).

第6篇:分析化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

作为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物理化学是我校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四大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应用到数学及物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其理论性、逻辑性较强,公式多而复杂,且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条件,一直以来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结合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基于本校学生的特点,就物理化学的教学方法谈一些心得和体会.

1提前复习高等数学基础知识

物理化学通过数学公式的表述研究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它的特点就是数学公式繁多,且公式的应用条件复杂多变,物理化学中很多的重要定义,基本原理,结论及其推论都概括为数学公式,而推导过程更是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1].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我校化学类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大量的抽象概念又常常使学生知难而退,这也是学生感到物理化学枯燥难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经验证明,数学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所以在课程开始之前,有必要要求学生对高等数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对于一些重要公式,还应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共同推导,以便简要的复习数学知识.

2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借助清晰的幻灯片和逼真的动画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反应过程、反应机理和分子结构一目了然[2].多媒体课堂教学大大减少了板书和绘图时间,更多注重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减少了粉尘的污染.所以,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按照教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习惯的不同亲自制作课件,把学生认为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物理化学公式和概念,利用多媒体动画转化为丰富多样的形式,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课件无法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手段完成逻辑严密的公式推导、定律解析和原理阐述等推理论证过程.且多媒体教学讲课速度较快,学生往往来不及做课堂笔记,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例题讲解,公式证明和原理分析等内容,适当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更能突出重点,细致分析难点,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与现代的多媒体手段相结合,既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更多的内容,又能体现教师语言的特点.

3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物理化学中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设计出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讲课体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3],比如:在讲授“稀溶液依数性”原理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在北方的冬天,吃冻梨前先将其放入凉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发现冻梨表面结一层薄冰,而里面却解冻可以食用了,如何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呢?”,只要明白浸泡冻梨后的水不是纯水,而是溶有糖份等物质的稀溶液,利用稀溶液凝固点降低的原理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了.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根据所讲授的知识点,适当地应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利用物理化学的原理可以解决的问题无所不在,而不会感到物理化学因其严密的逻辑性而显得太过枯燥,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近些年来由于量子化学、波谱表征技术的发展,石墨烯材料、多相催化剂、纳米材料的出现,促进了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把物理化学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介绍给学生.

4积极组织习题课

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十分强调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的理论课程.由于物理化学公式众多,且不同公式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听懂了公式,但在做题的时候不会使用.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基本概念的含义、公式的适用条件,这就要求在每一章的学习结束后,都有必要安排习题课,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课,强调本章的重点内容、重要公式,将整个章节内容贯穿起来,体现章节的完整性,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熟悉与理解,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此外,在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对应学习过的基本原理,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认真准备习题课,内容一般包括下列几个部分:(1)归纳总结每一章中所学的知识.学生每节课所学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片段,只有通过总结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系统,才能更深刻理解,便于记忆.为此,每一章结束后,我们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以“归纳图”形式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复习.(2)总结学生随堂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要及时更正,针对性地引入便捷的解题技巧.(3)组织讨论思考题.一般教材的每章后面,都有一些相关知识点的思考题.我们提前布置给学生,习题课时进行集体讨论讲解.(4)进行习题练习.每一章学习后,我们都发给学生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其中选择题30个左右,计算题4至10个.我们根据习题结果的反馈,选择其中的典型题型进行讲解.

5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开放性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物理化学实验是高校物理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适合地增加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开放性实验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环己烷的标准摩尔蒸发焓的测定、乙醇物性常数的测定等综合性实验,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独立设计完成实验方案、实验准备和具体的实验过程,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6及时了解学生感受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情绪以及学习效果进行收集,及时了解学生的感受和反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7结语

教学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是教师将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再传授的过程,在发展的时代,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对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水平.近年来,我校本科生考研率逐年上升,其中选择考取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刘维桥,朱雯,陈旭红,牟志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6):77-80.

〔2〕孙如,徐西红,顾仁敖.物理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体会[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10):94-95.

第7篇:分析化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探索;生物功能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98-02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成立于2011年,专业成立时间短,国内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也非常少。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降解与吸收材料》、《生物材料学》、《无机生物材料》等。其中,《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界定该课程的讲授内容、探讨其讲授方法、发展其教学规划、增强该课程的培养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课题。《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是一门交叉课程,医学、生命科学、化学及材料等学科专业均有开设,相互之间密切相连,其研究与开发兼有重大的社会与经济需求。此课程在生物功能材料专业中开设,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医用高分子的概念、分类、结构、应用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兴趣,提高其自主思考、创新能力。相对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相关研究尚短,理论不成熟、系统,且内容众多、繁琐,而该课程开课学时仅32学时。这样的课时设置给我们的授课带来了极大难度。如何上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该课程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将是该课程授课教师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作者从事高分子、生物材料的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凸显其在生物功能材料专业中的作用,介绍相关见解和体会如下。

一、课程内容与学生(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素质、能力之间构效关系的建立

课程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直观材料,是指导学生思考、分析、学习的基本要素。课程内容选择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选择合适的讲授内容,应遵循原则如下:

1.课程内容是否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一步,一个优秀的课程内容预示着成功了一半。本教学中部分章节重点讲述人工器官、医疗诊断用高分子材料,如牙科材料、眼科材料、医用缝合线等,贴近生活中的应用,一下子拉近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大家的距离,在让学生感觉有趣的情况下引发他们的思考,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击溃社会、校园传播的“读书无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

2.课程内容是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本专业为生物功能材料,致力于生物功能材料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密切联系“生物”、“功能”、“材料”三概念。选择一本《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材,并不意味着本教材所有内容均需详细讲解,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重点讲解,不相关的则可只言片语带过。如绪论中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由来的讲解,可用0.5学时或更少的时间讲述;而对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评价及其应用,则需重点讲述。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讲授课程内容,突出重点,结合实际应用讲解。

3.课程内容是否紧跟学术前沿?《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中,部分章节对典型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进行了讲解,如聚乳酸、聚磷酸酯等。本科学生主要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一定程度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化学、材料合成方法、技术的发展知之甚少。讲授《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时,适当介绍相关材料研究的最新热点,如聚乳酸的合成方法、特殊的性能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4.课程内容与开设课时是否匹配?针对课时较少的现状,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首先讲述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及其和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再次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人工器官、医疗诊断、药物缓控释、组织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接着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改性;最后依据前面信息,总结关系规律,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方法。这样既保证了对该课程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应用有了初步了解,又没有因为课程过难或过多给学生造成负担。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探讨

众所周知,大学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高谈阔论,学生按部就班,到了考试周就划重点,疯狂背,及格就万事大吉,但这并不是我们设计的目标结果,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真真正正地学到知识。因此,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应使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可具体、直观、生动地表达抽象的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比如,制作材料合成、加工、性能表征及应用的视频,打破传统的“说―听”教学模式。新的方法是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让学生主动学,让学习效率更高。材料包括材料的组成、材料的性能、材料的使用,三者之间环环相扣,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很好的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一种材料的产生,更能锻炼同学们的整体思维。鼓励同学们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更多的是课余时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探讨性的问题,鼓励同学们成立小组相互讨论,引导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到图书馆资料室查资料,增加自己的眼见,丰富知识。使同学们在课堂学的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课堂上讲到一种材料,如硅胶,可以作为隆胸的材料等。通过具体实际的例证说明此种材料的用途,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认真地做笔记,在做笔记的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开展互动式教学,促进教师、学生之间的紧密沟通交流。作者在课堂上采取提问、讨论与学生上讲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相容性与安全性知识点时,在课前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补牙时使用劣质材料,则会导致牙齿发炎、疼痛,分析其原因、阐述理由。让学生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下次上课时,可让学生先就自己的结论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纠正或补充。这样既促使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结语

以上就是我们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知识,让学习的效率更高。更好地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稳扎、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优秀专业人才,而达到这一目的,无疑改革和创新才是动力源泉与保证。

参考文献:

[1]喻湘华,鄢国平,李亮,郭庆忠,杜飞鹏,郭俊芳,张桥.材料化学专业生物医用高分子课程教学探索[J].教改论坛,2012,26(1):58-59.

[2]赵长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第8篇:分析化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

我校是从以培养学生生产技能为主的中等专业教育(历经6年),发展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高等专科教育(历经20年),再发展到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为主的高等本科教育(历经30年)。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决定了学校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我们学校以水产和海洋等工程类专业为主的教学型学校,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的面向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近些年来,我们按教育部要求,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上,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深刻领会实践教学重要地位,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

首先,高等教育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体,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各种练习和操作,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再把这些现象和问题带到理论学习中进行讨论,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会学到并逐步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学生不是静听、静观,而是既动手又动脑,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愿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的。近些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了就业形式多元化、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层次基层化的形势,这就更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要实际动手参与生产,学会掌握一些典型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要进行一些实验研究和设计,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科学试验能力、观察与调查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等。

第四,实践教学架起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培养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学生在校外进行的各种实习和所做的各种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与社会交流的实践活动中,会遇到经济、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多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学习实践,可加以解决,有些问题虽然在实践中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却使学生得到了磨练,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生的学习实践,可加以解决,有些问题虽然在实践中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却使学生得到了磨练,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了一个良好的准备。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的良好过渡,是理论课教学无法完成的。

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要把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充分体现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学校已取得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作为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学校对各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1)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都应由实验、实习与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文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部分组成,各专业可按其具体培养目标,对上述组成部分的要求和时间分配上有所不同;(2)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要贯穿到课内、集中实践教学周、课外和假期,整个四年全部时间内不断线。在空间分布上要延伸到实验室、实现基地、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部空间中;(3)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要求分别为:农学、工学和理学类专业在28%~35%(其中实验课学时占课内总学时为15%~20%),管理学类专业在23%~30%(其中实验课学时占课内总学时为10%~15%),人文学和社会学类专业在18%~25%。

实验课:安排在课内(课表中),在实验室中完成。

实习与实训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安排在各学期的集中实践教学周(教学校历中),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机房)中进行。

文化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也有的假期进行,在大学生创新基地进行,也有的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内进行。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进行,人文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类专业在集中实践教学周内也安排有社会调查、专业调查等实践教学,有的社会服务等实践在课外随时进行,活动空间是整个社会。

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活动空间分布于实验室、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基地至用人单位等整个社会。

二、逐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也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学校近些年来在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立项、重点课程建设等工作中,都把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上。

在2001年立项进行的校级及校级以上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39个项目中,包括实践教学改革的项目有23项,占总项目数的61%,其中完全是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有12项,占总项目数的31%。从1997年开始学校先后确立30门课程为重点建设课程,其中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有23门,占77%。

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其成果也必然会固化到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决定了各自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而学校的总体定位和服务面向,也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共性。

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认识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和研究创新性实践构成。

基础认识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些基础技能,提高基本素质。通过认识实践,知道本专业技能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同时要了解社会,为后续实践教学打下基础。这个层面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军事训练、认识实习、工程训练、初步社会调查和一些科技文化活动等。

综合应用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综合应用技能的职业技能,增加对生产工序、产品质量、安全操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身体会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这个层面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综合性训练、专业调查、市场调查和社会服务等。

研究创新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及早接触学科前沿,了解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有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也是通向产业、接触社会的桥梁。这个层面主要包括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教师科研、自主立项科研和创新活动等。

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的要求,在不同层面上,构建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水产养殖学专业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教学改革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29280611)],针对改革前各门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简单、分散,缺少综合应用等问题,将分散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水化学”等4门化学类课程中的实验,优化整合为“化学实验”,成为基础认识性实践层面上实验教学新体系。又把“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研究动物体内变化机理的实验整合优化为“动物技能学实验”,构成了综合应用性实践层面上实验教学新体系。教学实习是把“水化学”、“水产饵料学”、“动物学”、“鱼类学”和“贝类学”等5门课程的单门课程传统教学实习模式,以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为实习内容和结合点,通过密切协作的方式,改革并创建为多门课程的综合教学实习的新体系。生产实习是按鱼类学、虾蟹类、贝类等三个方向,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内容,要求学生跟班参加典型生产环节劳动,有目的收集有关数据,定期召开生产效果分析研讨会,根据生产和教学需要,开展小型科学实验,构建起综合应用性层面上实习与实训实践教学新体系。毕业论文是在综合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基础上,通过研究性实验和参加教师的一部分科研项目研究后,初步具备了收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后,学生可在水产经济动植物、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养殖水环境和遗传育种学等方面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在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联合办学企业与科研单位设立的课题,申报科研课题先期工作等项目中进行选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构成了研究创新性实践层面上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践教学质量是否能得以保障,科学建立起一套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并按标准严格实施和检查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中,理论课质量标易制定和实现,正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总会说到某老师课(理论课)讲得好,很少有学生会提出某老师实验(实习)指导得好。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难度更大。

我们根据制定质量标准的目的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制定出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并努力贯彻执行。

以实习课程为例。从实习教学大纲的讨论制定、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实习计划的安排、实习准备工作和实习备课笔记的完成、实习记载簿的记载(包括对学生考勤、实习中学生表现、出现问题与解决情况等)、学生实习报告的完成及教师批改、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及实施、实习教学总结和完成等项,都作了具体要求。教师按要求逐项完成,中期进行检查,课程结束后进行评价。

第9篇:分析化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6-02

《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相近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在较短的授课学时内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监测理论,熟悉各种监测技术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为此,我校在环境监测授课过程中,以水、气、声、固体监测为主要内容,以多媒体教学和实验课程相结合作为教学手段,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力求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掌握监测技能、增强探索创新能力。

一、完善和更新授课内容,满足监测技术发展要求

《环境监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领域宽,而教材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校现行教材采用的是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该教材内容全面、具体而实用性强。除了这本教材以外,缺乏比较新和比较全面的教材,教材的选用范围较窄。我校环境监测课程的课时安排为64学时(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30学时),针对目前的教学状况,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水、气、声、固体监测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除一些繁琐的测定步骤。在教学过程中,站在科学的前沿,通过媒介了解最新的环境法规和标准,密切关注监测技术、方法和设备的发展动态,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环境监测》不仅理论性强,课程的实践性也很强,教学内容中涉及监测布点、采样、样品的预处理及分析方法,在监测分析过程中涉及的仪器设备较多,有丰富的理论性知识,还包括大量实验操作知识。采用板书的形式授课,必定会使部分内容显得抽象而难于理解。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提供相关教学内容的课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在课件的编制中收集国内最新的图片和操作录像,还以图表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归纳,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多媒体作为目前常用的教学手段,增加了信息量,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非常具体,便于快速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课后学生只要进入学校的网络课堂就可以及时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克服了以往学生课堂上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而学生记笔记不全面课后复习比较困难的现象。在授课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方法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非常重要。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自身周围实际,有针对性地探讨本课程的特点,并将自身的体会应用于每一学习单元;而教师则充分利用激励启发、比喻启发、类比启发及悬念启发等方法,配合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前《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不能正确认识实验课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把实验课当成是按照操作步骤来验证理论知识的一个过程,而没有认识到实验课是培养智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二是实验课学时不足,只开设了部分监测指标实验,实验内容涉及面窄。三是设计性实验内容少,而验证性实验内容多,与已经学完的《普通化学》、《水分析化学》等先修课程的实验有相类似的地方,而与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的情况相差较远,造成实验课程缺乏新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实验课教学方法陈旧。目前高校的实验课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步骤是:老师先讲授,然后学生按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书写实验报告。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造成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一个主要方面,久而久之对知识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失去了热情。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和实践: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环境监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其实践部分在整个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操作技能,掌握环境监测中一些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我校的环境监测实验课时为30学时,因此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主要结合理论授课内容,采用目前环境监测中常规监测项目的国家标准方法。把相应的实验的基本操作训练、仪器设备的具体操作方法分解到各个实验中,使学生在进行监测的同时也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将培养操作技能和掌握监测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学时不足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另外,在校园湖水水质监测、校园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中,由学生自己直接采样测定,使学生在掌握指标的测定的同时还掌握了采样的基本方法。

2.结合校园环境,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不同类型的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科研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目前监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实验室条件,结合校园环境,除开设常规的验证性实验以外,还开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中,首先将实验课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控制指标,设计出初步实验方案;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科研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实验记录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科学作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实验原始记录是第一手资料,其真实性对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以往尽管教师对实验原始记录的重要性再三强调,但仍然有学生对实验原始数据随意涂改。另外为了防止学生相互抄袭数据,在验证性实验中,采用密码样的方式,使每组学生所监测的样品的含量有所不同,杜绝了学生乱改数据和抄袭数据的不良现象,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表明,以上这些措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将校园环境与环境监测教学实验内容相结合,在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校园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提高了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还有待继续推进,只有通过自我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琦,薛科社,宋进喜.网络模式下的环境监测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06,(2):68-71.

[2]梁文艳.“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3,(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