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生产调研范文

粮食生产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生产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粮食生产调研

第1篇:粮食生产调研范文

办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现将我市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调查综述如下。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

。*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

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

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

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

。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

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

。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

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19、皖麦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

万亩,其中*县55万亩,*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县25万亩,*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

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

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

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

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

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

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

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

,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

,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

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

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

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

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

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

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

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

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

。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

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

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

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

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

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

、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

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

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

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实施“212强龙工程”,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

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

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

第2篇:粮食生产调研范文

关键词:种粮农户;农业新技术;需求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01-03

Study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Zhang Yaolan et 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Accourding to the survey of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Anhui Province,The paper analyz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from the demand content,demand types of agricultual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 five much-needed advanced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were as follows:insect pest control techniques,new varieties,simplified cultural techniques,seeding technology an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Be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technical measures of grain production,the paper proposed the poplicy recommenda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ra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Grain household;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Demand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6个粮食持续输出的省份之一,在保障全国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目前我省粮食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农户的粮食生产水平,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农户作为作为技术需求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直接决定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能否最终被采用。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既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的终端需求主体,其技术选择行为是一个包含技术认知、技术潜在需求、技术采用在内的多阶段、连续性决策过程[1]。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更应该面向农户需求。技术创新也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驱动力。在当前农业投入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有效把握农户实际科技需求,对于优化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有重大意义[2-4]。

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2013年在安徽省粮食主产区18个粮食生产示范县的粮食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每个示范县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选择15至20户农户,共获得有效调研问卷238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户粮食生产情况、粮食生产技术采用的情况、及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情况和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的来源等。

2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现状

2.1 良种采用率较高 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和品质,近而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调研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占54.08%)的农户选择了高产、优质、抗倒的品种,其次有23.98%的农户选择高产的品种。表明,在实际的粮食生产过程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等综合性能好的品种,较易获得农户的认可。

2.2 农户农业机械化比重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解放劳动力,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业集约经营等重要作用,进而可以解决谁来种地难题。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有了一定提高。农机化作业普及程度的提高对提高粮食单产、减少自然风险、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发挥了关键作用。由调研结果显示可知,所有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均采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其中,小麦、水稻的耕作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9.6%;播种、插秧的机械化率分别为89.0%和31.9%;收获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3.7%。

2.3 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多元化趋势 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企业、村委会、农资销售部门、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社、亲戚朋友邻居及网络等。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调研结果表明,仍是传统的方式跟周围农民看样学习和自己摸索农业技术的的农户分别占被调查农户的14.99%和6.31%,来自县乡农技人员田间指导的农户所占比重为38.07%,看电视、书刊、报纸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比重为22.68%,手机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占7.50%。可以看出,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渠道日渐的多元化,其中外部渠道起了主导作用。

2.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程度逐步提高 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露天焚烧、全量还田、出售、生产沼气、用作青饲料、用作燃料等,目前各地大多以秸秆直接燃烧为主,利用效率低,且环境污染严重。今年安徽省农委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包括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等渠道,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实施意见。省财政厅向我省生物质电厂下达农作物秸秆发电财政奖补资金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目前,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利用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好型特点,主要是将作物秸秆还田、燃料用、饲料用等。

3 农户技术需求分析

3.1 农户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分析 农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进行排序,排序情况如图1所示。排序在第一位的农业技术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达78.2%,其次是新品种和简化栽培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4.62%和50.84%,再次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46.64%和45.38%,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的需求也有较大比例。由此可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栽培技术,其中农户对产中病虫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技术也有比较大的需求。通过对粮食生产过程中最希望采用的农业技术类型分析看,高产技术需求比例最大,占32.18%,其次是省工技术占技术需求比例的26.47%,优质技术和节水技术分别占技术需求比重的19.20%和13.49%,环保技术也有一定需求,占需求比重的8.13%。

图1 农户对粮食生产先进技术需求总体状况

3.2 农户对粮食生产具体技术措施的需求分析 农户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调查结果显示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是农户技术需求比例最高的农业技术。说明在粮食生产中,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较重。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53.79%、40.69%和5.52%;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79.78%、11.80%和8.43;玉米的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35.62%、60.27%和4.11%。可见,在粮食生产中由病害和虫害造成粮食损失较为严重(图2)。

图2 农作物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采用农作物新品种可以节省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也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农户调查显示,新品种是农户需求仅次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农业技术。农作物的品种性状包括产量、品质和抗性。农户选择高产、优质、高抗的品种比例达到54.08%,说明农户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作为首选。其次是产量高的品种占比23.98%,高产、优质的品种占17.35%,优质的品种仅占4.59%,可见目前仅品质好的品种仍然不能获得农户的认可。农户把高产、稳产的品种作为首先的因素。伴随着安徽省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种粮兼业化现象普遍发生,在目前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形式下,农户对简化栽培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农户的技术需求比例达到50.84%,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可以提高(下转39页)(上接2页)劳动生产率。小麦和玉米的播种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9.0%和84.5%,播种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的插秧机械化率达到31.9%,机械化水皮较低,主要是以人工插秧为主,当前迫切需要提高插秧的机械水平。肥料在粮食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氮肥使用过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生态环境和土壤已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农户迫切需求改进测土配方施肥和施肥方法。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调研,结果显示有75.88%的农户认为近几年的粮食产量比以前略有增产,而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用了新品种、新农药防治病虫害、掌握了新的施肥方法及气候好,风调雨顺。调研农户对粮食生产先进技术的需求显示农户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较大,其中有78.15%的农户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排在了技术需求的首位。表明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调查显示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超过1/2以上的农户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何时打药及打多少药。建议农技部门提供病虫草害的精准预报技术、加强合作社的植保服务工作和建立完善植保社会化服务。新品种是仅次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求的一项需求较强的技术。在农户对新品种的性状调查中,高产、高抗的品种是农户选择作物品种的首要考虑因素。在目前生产条件下气象因素仍然是限制粮食稳产的重要因素,农户选择受高温、旱灾影响的农户比例分别达50.98%和24.18%,农户选土壤肥力差和土壤质地差的比例分别为59.46和29.13%。可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仍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农业气象部门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及选育高产、稳产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以满足粮食生产的迫切需求,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安徽省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有了较快发展。截至到2015年1月底,我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 365万kW,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6%,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装备支撑。在总量增加的同时,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我省水稻机插、油菜及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32.9%、29.3%和67%以上,同比提高5.8个、4.1个和10.5个百分点[5]。调研表明,农户对农机具需求比较多的是插秧机、植保机和秸秆回收机械,分别所占比重为26.1%、21.6%和16.6%。建议农机部门继续加大对插秧机、植保机和秸秆回收机的研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静,霍学喜.技术创新环境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认知影响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2014(1):31-41.

[2]朱萌,齐振宏,邬兰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5,121(1)1:31-38.

[3]余国新,李孟华,杨毅.新疆番茄农户技术需求优先序及决策行为分析――以新疆巴州农户调查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218-222.

第3篇:粮食生产调研范文

为了了解旬邑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农业行政决策部门提供较为准确的良好建议,我们以陕西省粮食生产成本调查活动的通知精神为基准,按照一般农户、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各层次分别调查5户的要求进行选样调查。其调查方法采取进村入户问卷式进行,主要作物为玉米。

1 调查结果

1.1一般农户调查情况

家庭基本情况,调查5户,总人口23人,户均4.6人;劳动力9个,户均1.8个;粮食种植面积2466.7m2,户均4933.3 m2,人均1066.7 m2;粮食收入56640元,户均11328元,人均2462.6元,667 m2产值1530.8元;家庭总收入96020元,粮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59%;土地流转,5户总流转9800 m2,户均1960 m2。流转费80元/667 m2(半山区塬面旱地)。玉米生产成本,667m2成本1057元,其中劳动力投入540 元,物资投入317元,动力投入100元,租赁费80元。粮食惠农政策意向调研,对惠农政策的评价,皆为基本满意。惠农政策对家庭收入的作用为有作用,但对纯收入增长缓慢;惠农补贴应补在哪个方面,多为种子和化肥;对惠农补贴及项目补贴的建议为加大力度。

1.2种粮大户调查情况

家庭基本情况,调查5户,总人口24人,户均4.8人;劳动力10个,户均2个;粮食种植面积22666.7 m2,户均45333.3 m2,人均9466.7 m2;粮食收入512500元,户均102500元,人均21354.2元,667 m2产值1507.4元;家庭总收入514600元,粮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99.6%;土地流转,5户总流转198000 m2,户均29600 m2;流转费184元/667 m2(马栏山川道地)。玉米生产成本,667m2成本1145元,其中劳动本文由收集整理力投入416元,物资投入359元,动力投入184元,租赁费184元。粮食惠农政策意向调研,对惠农政策的评价,皆为基本满意。惠农政策对家庭收入的作用为有作用,但对纯收入增长缓慢。惠农补贴应补在哪个方面,皆为化肥。对惠农补贴及项目补贴的建议为直接补在化肥和农业机械上,以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3粮食专业合作社户调查情况

家庭基本情况,调查5户,总人口21人,户均4.2人;劳动力10个,户均2个;粮食种植面积103333.3 m2,户均20666.7 m2,人均4920 m2;粮食总收入233940元,户均46788元,人均11140元,667 m2产值1509.3元;家庭总收入282732元,粮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82.7%;土地流转,5户总流转79333.3 m2,户均15866.7 m2。流转费176元/667 m2(塬区旱地)。玉米生产成本,667 m2成本1245元,其中劳动力投入524元,物资投入360元,动力投入185元,租赁费176元。粮食惠农政策意向调研,对惠农政策的评价,皆为基本满意;惠农政策对家庭收入的作用为有作用,但对纯收入增长缓慢。惠农补贴应补在哪个方面,皆为化肥;对惠农补贴及项目补贴的建议为直接补在农业机械上。

1.4国家惠农补贴情况

粮食直补8元,良种补贴10元,玉米地膜补贴10元,农资综合补贴71.76元,合计每667 m2总补贴99.76元。

2 结果分析

在粮食生产成本构成中主要有劳动力投入、物资投入、动力投入和租赁费投入,各占比重分析见下表:

2.1在667m2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投入位居第一

一般农户劳动力投入占51.1%,种粮大户占36.3%,粮食专业合作社户占42.1%。

2.2物资投入居第二位

一般农户投入占30%,种粮大户占31.4%,粮食专业合作社户占28.9%。

2.3租赁投入居第三位

一般农户投入占9.5%,种粮大户占16.1%,粮食专业合作社户占14.1%。

2.4动力投入居第四位

一般农户投入占9.4%,种粮大户占16.1%,粮食专业合作社户占14.9%。

3 存在问题

3.1 农业生产劳动力后继乏人

调查中了解到农业用工十分短缺,尤其是山区一带,工价偏高,一般工价60~100元,平均每个工日价为80元。农工活既苦又累,大部分打工者岁数偏大。

3.2 农业机械化程度水平较低

调查中动力投入位居最后,而劳动力投入位居第一,便说明了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机械费用偏高,限制了一般农户的使用积极性。

3.3 粮食生产纯收入较低

农民粮食生产成本若将劳动力成本算在其内纯收入很低。调查中一般农户667m2纯收入为473.8元,种粮大户每667m2纯收入为362.4元,粮食专业合作社户667 m2纯收入为264.3元。农民种粮的收入实质多为自己的劳动力收入,造成成本高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费用和农资费用偏高。

4 投资建议

4.1 加大惠农投资力度

在调查问卷“对惠农政策有何建议”中,基本都是建议国家继续加大惠农投资力度,以解决农资费用偏高的问题。

第4篇:粮食生产调研范文

20xx年,**市**区以“调结构、增面积、攻单产、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办点示范、培训指导、社会化服务、农资打假等6个方面着手,强化工作措施,促进了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一是区、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纳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粮食生产领导小组,出台了《**区20xx年粮食生产意见》,从区到乡镇实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干部包片责任制。三是实行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并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粮食生产责任状。区粮食生产领导小组围绕“压单扩双”、遏制耕地抛荒、病虫专业化防治等工作落实情况,组织开展了3次粮食生产专项督查活动。区长亲自办了一丘高产创建示范田,区级领导多次到各乡镇进行现场调研指导,现场解决问题,协调矛盾。各乡镇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明确专人抓粮食生产,实行乡镇干部联村负责制,建立了粮食生产到户台账,全面掌握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2.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区财政从粮食生产奖励资金中拿出480万元,用于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粮食生产先进乡镇、先进个人和种粮大户的奖励。坚持“四公开、四到户”,及时兑现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今年上半年,我区共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860万元,比上年全年增加375万元,新购置农机具3100多台套;已核实发放83.17万亩早稻、1.57万亩小麦、0.98万亩良种补贴资金。

由区政府牵头,整合相关部门的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小农水、新农村建设、农村能源、退耕还林后续工程等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大对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上半年已投入项目资金2700万元,建成高标准优质稻生产基地14万亩。新规划了周家店镇等乡镇的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高标准优质稻生产基地15万亩。

3. 开展高产创建,强化办点示范。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2个双季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1个超级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32个乡镇分别办了1个双季稻千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与中国水稻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省水稻所、省植保植检站等科研、教学和推广部门联合,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展品种展示、试验示范,共办了27个试验示范点片,形成布局合理、项目丰富的示范网络。各示范点片安排了专门的资金、专门的物资、专门的人员蹲点,统一技术方案、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操作规程。

4.实施科技入户,强化培训指导。以优质稻、超级稻新品种和轻简高效栽培新技术为重点,确定了27个水稻主导品种和10项配套主推技术。把20xx年作为农民技术培训年,狠抓技术队伍的培训,对区、乡(镇)两级的128名农技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编印了10万余字的培训教材,邀请省、市专家授课,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狠抓对农民的培训指导,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把培训班办到村头,把技术送到田间。今年上半年,共举办技术培训班300多期次,培训科技示范户和周边农户5万余人次,上门指导和临田指导2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万余份。

5.狠抓订单生产,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10多个优质稻合作社和金健米业、精为天米业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开展优质稻订单种植,共落实高档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45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组织4家病虫专业化防治公司,组建机防队441个,配备机防队员2676名、防治器械3000余套,培训机防队员9000多人次,落实专业化防治合同面积21.4万亩。

第5篇:粮食生产调研范文

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期间组织开展“兴粮惠农进万家”活动,组织机关工作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国家粮食政策,调研秋粮收购工作开展情况,深入了解并解决种粮农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推广普及节粮减损知识和技术等。

世界粮食日:“社会保护与农业:打破农村贫困恶性循环”

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兴粮惠农进万家

(一)主办单位:__市粮食局

(二)协办单位:有关县区粮食主管部门、局直各单位

(一)活动组织

1、市局负责制定全市活动方案,发放主题宣传资料和物品,组织参加开展启程仪式,协调媒体宣传报道,组织开展宣传、推介、调研活动。根据省局要求和安排,市局组织4个活动小组,每组3~5人,深入到市域范围内2~3行政村,开展政策宣讲、推介科技知识、听取意见反馈。

第一组 组长:__

成员:____

第二组 组长:__

成员:__、__*

第三组 组长:__

成员:__、__

第四组 组长:__ 成员:__、__

2、__县、__县、__县、__区四地要按照本活动方案,抽调人员,组织至少1个活动小组(每组3~5人),统筹安排本地“兴粮惠农进万家”活动。其它有条件的地方,也要按照本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二)主要活动

(1)开展启程仪式。世界粮食日当天(10月16日),市局组织参加省粮食局等主办单位在__市举办的“兴粮惠农进万家”启程仪式。(办公室牵头)

(2)宣传国家粮食政策。采取座谈交流、入户走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面对面地向农民群众、种粮大户深入宣传国家粮食政策,重点宣传讲解国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鼓励措施,以及粮食收购质价标准、粮油市场信息等。在走村入户过程中,发掘粮食生产、流通、节粮减损等方面先进典型,利用“爱粮节粮宣传周”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办公室、调控处牵头)

(3)普及节粮减损知识。通过现场指导、互动解答等方式,向农民讲解粮食生产、收获、运输、保管等方面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节粮减损意识、改进节粮减损方法、提高节粮减损技能。向农民发放节粮小器具、宣传资料等。(行业指导处牵头)

(4)开展调研活动

秋粮收购调研。实地调研了解秋粮收购工作开展情况、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等。(调控处牵头,监督检查处、市粮食行业协会参与)

倾听农民群众心声。把“兴粮惠农进万家”活动作为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具体行动,深入到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对粮食问题进行摸底调研,倾听农民对粮食政策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隐患。(组织人事处牵头)

粮食收购政策执行情况。对不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打白条”等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并及时纠正和处理。(监督检查处牵头)

(四)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市粮食局根据国家五部门和省局五部门通知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在9月底前制定我市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10月中上旬至10月下旬开展调研活动。各县区粮食局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3、总结阶段。11月13日前,各县区粮食部门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将活动情况(含总结报告、活动图片等)报送市粮食局。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市局成立2015年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__,副组长:__、__、郎西桂、__、__,成员: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活动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局办公室。各地各单位及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本次活动对深入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检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积极意义。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分工明确、措施到位、责任落实、保障有力,切实把本次活动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第6篇:粮食生产调研范文

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部分,具有农户结构和特征变化的普遍特点。本文重点分析不同生产规模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因为粮食生产规模是反映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粮食种植面积越大,粮食生产规模越大,生产经营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基于粮食生产规模的农户分类

根据不同的粮食种植面积对农户进行分类。第一类是“非粮户”即不种植粮食的农户。第二类是“自粮户”即粮食种植面积小于10亩的农户,这类农户主要是指在自有耕地上种植粮食的小农户,其粮食生产以满足自给为主要目的。第三类是“小规模粮户”即粮食种植面积在10亩到50亩之间的农户。这类农户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东北地区较为普遍,其粮食生产规模超过家庭自给需求,粮食生产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第四类是“种粮大户”即粮食种植面积超过50亩的农户,这类农户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进行成片规模种植的专业户,家庭劳动力难以满足需求,机械化程度较高,一般有长期或临时雇工。

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历史变化趋势分析。这里选取粮食主产省的全部农户样本,具体是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共13个省,从1986年到2010年(除1991年和1993年)共23年的连续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村庄和农户家庭发生变化,因此每年的样本量略为变化。1986年农户样本量达到15965户,之后逐步减少,从1995年起,样本量稳定在11000户。这样的大样本数据,可以很好地降低统计误差,较为真实地反映粮食主产区农户的历史变化特征。

计算方法是,利用SPSS统计软件,首先根据每个样本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对农户进行分类,例如,粮食种植面积为零,则对该农户的类型变量赋值“1”,再计算每类农户的数量占样本总量的比重,最后,以1986-2010年每年每类农户的数量比重分析25年间农户的变化情况。

(二)不同类型农户的变化特征

上述四类农户在过去24年间发生较大变化,近年来表现更为突出:

1.非粮户增长趋势明显。1986年不种植粮食的农户数量占农户总量的比重只有5.4%,进入90年代后缓慢增加,2000年超过10%,之后增速加快,到2010年达到26%,即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户退出粮食生产。

2.自粮户比重最大。粮食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下的农户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占农户总量的比重长期在50%以上。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比重缓慢上升,90年代稳定在60%,从2003年起呈下降趋势,2010年首次跌到50%以下。可见,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农户仍然是我国粮食生产经营的主体,但数量正在减少。

3.小规模粮户呈下降趋势。粮食种植面积在10亩到50亩之间的农户数量比重从1986年以来40%逐步下降为2010年的24%。这类型的农户主要集中在人均耕地面积较为丰富的东北地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该地区的农户也在发生分化,部分农户减少或退出粮食生产,从事非粮或非农产业。

4.种粮大户比重逐步上升。种植面积超过50亩的农户比重远低于其他类型农户,但从自身变化看,呈上升趋势。1986年比重仅为1.2%,90年代末增加到1.5%,2009年达到了2.4%。

(三)不同区域粮食生产主体的变化比较

由于各省区样本数量并不相同,而且各地区也存在差异,因此省份之间的比较难以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但是,由于各省区每年的样本户是固定观察户,因此可以较为准确地对各地区的趋势进行分析。

沿海省份中,江苏退出粮食生产的非粮户数量增长和自粮户的数量下降同样显著,但是小规模种粮户和种粮大户的增长趋势也比较明显;相比之下,山东省各种类型的农户数量变化幅度较小,非粮户有所增加,自粮户和小规模种粮户都有所下降。这样的变化与该地区农户就近就业机会多有关。中部省份中,安徽和江西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变化较为突出,非粮户大幅度增加,自粮户明显减少,小规模种粮户和种粮大户增长趋势非常显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呈现非粮户增多、自粮户减少、小规模种粮户增长的趋势,但是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同时种粮大户发展较为缓慢。东北省份中,黑龙江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变化最为特殊,非粮户的数量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是2003年的11倍,说明有相当数量的农户退出粮食生产,与此同时,自粮户、小规模农户和种粮大户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该地区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最为明显;吉林和辽宁的变化较小。

(四)其他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主体依然以农户家庭为主。但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粮食企业等发展迅速,参与到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优惠供应生产资料,提供机耕、机播、机收、病虫害防治等服务,保障产品销售等等,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粮食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粮食生产合作社增长加快。我国种植业合作社的数量显著超过畜牧业、服务业、林业、渔业的合作社数量。截至2011年底,我国种植业合作社数达到24.6万个,比2010年增长46.4%,占合作社总数的比重为48.3%。种植业合作社中以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合作社居多,但是近年来粮食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到2011年底,粮食合作社5.99万个,比2010年增长63.7%,占种植业合作社的比重增加到24.3%。此外,全国还有4.6万个服务业合作社,包括农机合作社2.6万个,植保合作社0.6万个,土肥合作社0.2万个,这些合作社大多是为粮食生产提供机耕机播机收、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服务,与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有着密切联系。

粮食类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粮棉油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重要市场主体。其中,2009年,我国共有粮食类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11家,加上2011年年底认定的第五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粮食类龙头企业96家,目前共有307家,约占全部龙头企业数的1/4。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粮食类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居于第一位,比第二位的畜禽类龙头企业要多40家,约是皮毛类龙头企业数量的30倍。从区域分布来看,粮食类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中部粮食主产区。粮食类龙头企业投资大但盈利和融资能力较弱。截至2009年底,共有17家粮食类龙头企业上市,占到粮食类龙头企业数的8.06%,略低于8.7%的平均水平;粮食类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平均为19.47亿元,高于13.31亿元的平均水平;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3.55%,低于4.12%的平均水平。近年来,粮食类龙头企业“走出去”发展迅速,以合资经营设立子公司、独资经营设立子公司等方式,在越南、泰国、印尼、俄罗斯等国家开展投资合作。

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粮食安全要求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包括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和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种植意愿、生产效率、储存销售方式等与粮食安全的前两个要求直接相关。不同类型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非粮户的增多威胁粮食安全

在不种粮的农户中,一部分是发展其他经济作物而不种植粮食的农户,另一部分是完全退出种植业的农户。根据固定观察点的农户数据,两者比例大约在3∶7,以完全退出种植业的农户为主。2003年以来,这两类农户的绝对数量都在增加,但是完全退出种植业的农户数量增长幅度更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增加到72.2%。可见,农户放弃种粮并不是调整种植结构,而是放弃农业生产。这些农户从粮食供应者变成了粮食购买者,单从这方面看,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二)自粮户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自粮户经营规模较小,对市场价格变动的敏感性较弱,生产和供给趋于稳定,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固定观察点农户中,2003年至2010年自粮户的种植面积稳定在4.4亩上下,但是粮食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提高,从2003年的84%提高到2010年的88%。较为稳定的粮食生产至少能够保障自我家庭的粮食需求。此外,这种经营主体在粮食晾晒、贮存、流通、保管上的成本较低,风险较小,也不会造成整个市场的剧烈波动。

但是,目前这类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农户采取粗放型生产方式,单产水平低,没有充分发挥土地生产力;二是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差,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三是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有一定负面影响。

(三)种粮大户对粮食安全具有双重影响

近年来,出现一些种植规模较大的粮食生产经营者“种粮大户”,经营耕地少则几十亩,多则成千上万亩。这类经营者有效弥补了自粮户和小规模粮户数量下降带来的空缺,对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很多大户是承包别人闲置的土地或者开垦质量较差的荒地、废弃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其次,很多大户具有较好的生产经营和投资能力,能够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粮食专业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目前种粮大户的发育还不成熟,存在一些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隐患。首先,这类主体以销售粮食获取经济利润为主要目标,对市场变动较为敏感,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等微小变动都可能导致生产经营行为的变化,生产波动性大。在固定观察点农户中,“种粮大户”最大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176亩增加到2006年252亩,2007年下降,2008年恢复增加,2009年突增到384.5亩,2010年又骤跌至257亩。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大户选择一年一签的土地流转合同,甚至将种粮比作炒股,赌上一把。第二,目前种粮大户大多采取掠夺性的生产方式,较少对土地实施轮作、休耕、整地、施用绿肥等维护土地地力的保护性措施,这将损害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利于未来的粮食稳产增产。第三,种粮大户粮食储存、保管等成本较高。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大户普遍反映没有晾晒场、烘干设备、仓储设施等,粮食储运困难。

(四)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户的生产能力

准确地说,目前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并不是粮食生产经营的主体,而是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例如,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购买、农机服务、技术信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等。这些服务可以降低农户生产的物资投入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生产力。因此,专业合作社可以弥补小农户的劣势,提高生产积极性和单产水平,促进粮食安全。

如何应对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变化

不同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国家粮食安全均有积极和消极作用,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不利影响。从2004年至今,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连续增加,实现“九连增”。应该说,这些年国家采取了恰当的政策措施,适应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变化,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一)稳定种粮收益,提高各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综合来看,我国粮食生产经经营主体的变化核心在于种粮目标的转变,从自给自足向商品粮生产转变,以满足家庭粮食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小规模生产退出或逐渐减少,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生产逐渐增多。这种转变意味着粮食生产将更加市场化,遵从市场规律,因此确保种粮农户的基本收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因素。

近年来,国内粮价稳步增长,种粮收益不断提高。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三种粮食的净利润从2005年的122.58元/亩开始连续上升,增加至2011年的250.76元/亩,增幅达到1.05倍。这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国家执行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且不断提高并及早公布价格信息,稳定市场预期,对粮食价格形成有力支撑;二、受国际供给下降、国内需求刚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等粮食价格连续上涨,粮食收益不断提高;三、国家不断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生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的规模,直接增加种粮收入。这些因素充分调动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

(二)促进土地流转和合理利用,减轻非粮户的不利影响

非粮户的增多对粮食安全不利影响的程度关键在于对非粮户自有承包地的合理利用。如果农户退出粮食生产后将自有承包地转租给他人进行粮食生产,并且承租人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那么将减少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

根据实地调查,近年来大部分放弃粮食生产的农户将自有承包地交给亲戚邻居经营或将土地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减轻了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这得益于近几年种粮效益的稳步提高,还与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密切相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平整土地,推动闲置土地的流转,为形成种粮大户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提高自粮户的生产能力

针对自粮户的年龄老化、劳动力不足、文化素质不高、种植意愿不强、生产率不高等弱点,可以通过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组织等方式,提高其生产能力。

政府加强服务建设。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开展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分区域、分季节、分品种制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分区域、分灾种制定防灾预案,针对重大天气变化,及时灾害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加强病虫防控。这些服务可以有效地帮助生产者特别是小农户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风险损失,实现粮食稳产增产。

社会化服务发展迅速。实地调研中,很多农户反映现在种粮非常省事。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深松整地规模扩大。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等机械化薄弱环节作业水平也大幅提高,2010年比率分别达到25%和20%。在湖南等南方地区,集中育秧的推广,实现统一耕整秧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浸种催芽、统一播种期、统一育秧技术、统一秧田管理“六统一”,大大减轻农户的劳动强度。

(四)加强服务与监督,培育种粮大户

对于种粮大户,近年来除了中央政府的表彰鼓励外,很多地方都出台优惠政策。例如,江西省对种粮大户实施直接补贴政策,从2008年开始,对100亩以上种粮大户单独进行规模种植补贴,每亩补贴标准为16元,四年累计发入种粮大户补贴资金1.59亿元。此外,近年来不断提高农机购置补贴对提高种粮大户的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7篇:粮食生产调研范文

华如兴:国际背景为中国粮食提价创造条件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如兴认为,近来全球粮价持续飙升的大背景是我国解决粮食问题,放开粮食价格的一个重要契机。真正市场化的粮食价格,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可以起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华如兴说,石油、有色金属等价格的屡创新高,使农资价格节节攀升,农民种粮成本随之增加。而目前与国际粮价脱轨的国内粮价相对偏低。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增加农民收入便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趁目前国际粮价上涨之机,适度放开国内粮食价格,使国内粮价逐步与国际接轨。

不过华如兴也同时指出,国内粮价上涨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一步到位”,更不可能出现一下子“涨到位”的情况。

对于放开粮价可能导致的国内CPI指数的进一步上涨,华如兴表示,在全球通胀背景下,CPI的上涨是一种特殊情况。可以通过由国家地方财政对城市低收入人群,如进城务工人员、大学生、低收入家庭等,进行适当补贴的方式,消化由粮价上涨造成的CPI压力。我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主要还是在于花大力气狠抓粮食生产环节这一源头。变家庭式小范围生产为粮食生产大规模产业化,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加大调研与科研投入,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梁东黎:政策支持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会江苏省分会副会长梁东黎指出,世界粮价飙升对于中国社会、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解决国内以粮食问题为代表的“三农”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关键还是要靠国家机关及各级政府对农业政策扶持。

梁东黎说,地方政府对于地域工业化、高GDP增长的追求,以及解决地方就业的压力都导致农村大量耕地为工业用地所侵占。如何切实保障18亿亩农耕用地“红线”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谈到粮食价格上涨时,梁东黎认为,这是粮食价格市场化的表现,它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即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了粮食产品的消费力度。同时,粮价上涨还与世界通货膨胀、国际油价上涨、市场投机行为有关。而对于国内社会而言,粮价的适度上涨,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对于消除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剪刀差”现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梁东黎说:谁是粮食价格上涨的真正受益者是一个需要各界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粮食生长者的广大农民与运输、储备、加工等下游产业间的利益博弈是这个问题的焦点,而回答这个问题则需要大量调研证据的支持。

王健:加大“三农”直补力度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王健在谈到国际国内粮价上涨时说,在这个粮价高企的时代,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加强城镇地区社会保障体制,从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

王健指出,防止谷贱伤农是解决当前国内粮食问题的关键。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波动,是一种粮价深度市场化的表现。但粮食作为一种经济必需品,它的商品率相对较低,其价格主要还是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自身弹性较小。而近年来我国粮食的连续丰产,特别是今年的夏粮丰收,对维护我国的粮食稳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些乡镇地区粮仓的废弃和取消,国家农产品支持价格缺乏落实渠道,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如电力能源等的上涨,更提高了农民种粮的成本,加大“直补”力度就成为了解决谷贱伤农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由于我国农村粮食生产以自我消费为主的特殊性,所以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农村的影响较小,城镇居民反而承担了较大的上涨压力。对于这一问题,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保障法律机制,切实解决好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吃饭”问题。

在粮食生产环节,“粮食丰产工程”等项目的相继上马,从选种、土肥控制、抗自然灾害等多角度为农民的丰产丰收提供了技术支持。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虽然在近十几年的推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国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围绕有效提高农产品商品力的渐进过程。

最后,王健表示,虽然我国粮食情况总体安全稳定,但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建立组织、行政、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防风险意识。在减少信息不确定性的同时,大力出台“优农惠农”的各项配套措施。

易法海:保证粮价稳定重点是立足国内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易法海认为,粮食相较于其他农产品,其行业特点更多的是一种公益性非商业产业,这就决定了必须保证其价格的相对稳定性。

易法海表示,国际粮价上涨,主要由一些主要产粮地的自然灾害导致,同时与生物能源的消费等也有一定的关系。而我国粮食安全建设的重点还是要立足国内:要大力完善粮食储备的各项机制,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易法海教授指出,由于我国粮价放开时间较短等原因,我国实际粮食价格相对国际市场偏低。但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上游产业的价格上涨,使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大大提高。这时候,提高粮食价格,就像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固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另一方面价格的上涨又会影响到一系列下游产品的价格,比如以粮食为饲料的动物养殖业,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能源企业等。目前,最重要的还是保证我国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性。

长远来看,粮食生产产业化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条必经之路。而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做大做强下游产业,完善粮食运输、储备、加工等各项环节,加大粮食产业附加值。

第8篇:粮食生产调研范文

关键词:粮食补贴政策;种植行为;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33-06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利益,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政策的实施效果成为相关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张冬平、赵翠萍(2005)[1]研究认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较往年普遍有所增加。陈薇(2006)[2]基于河北省的调查表明,近40%的农户因粮食补贴政策而预期未来粮食生产会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而选择扩大种粮面积。张红玉、赵俊兰(2008)[3]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非主产区,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粮食补贴较好地刺激了土地资源的投入,激励农户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但是,马彦丽、杨云(2006)[4]研究认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增加、种粮面积的扩大均影响较小。刘小春、翁贞林等(2008)[5]基于江西省种粮农户的调查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影响不大,多数人增加种植面积的原因是粮食价格上涨。乔旭华、张建杰(2008)[6]研究显示,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作经营行为的激励效应有限。周清明(2009)[7]研究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不足以让农民大幅度提高种粮积极性。蒋和平、吴桢培(2009)[8]基于湖南省汨罗市的农户调查表明,现行的粮食补贴模式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并没有因此而增加,现行的粮食补贴模式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激励作用不大。

那么,当前实施的粮食补贴政策究竟是否对农户的粮食种植行为产生影响呢?不与粮食种植面积挂钩的补贴以及与粮食种植面积挂钩的补贴是否会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呢?现有的研究文献没有很好地解释上述问题,相关研究也缺乏理论基础和融入政策的分析框架,导致研究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分歧;此外,实证分析大都是基于调研数据的统计性描述,缺乏经济计量模型分析。鉴于此,笔者从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视角出发,尝试构建嵌入补贴政策的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安徽省17个地市421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

一、理论模型构建

农户是粮食生产的行为主体,其种粮行为受到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影响。农户种植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在耕地资源约束条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在不失一般性和现实性的条件下,为简化分析,作出如下基本假设:

(一)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

1. 农户是理性经济人,其生产决策行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

2. 农户所拥有的土地为稀缺要素,且全部土地等级相同,而劳动力及其他要素投入充分;

3. 农户仅仅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而且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率较高,除少量用于自己消费外,大部分用于市场出售;

4. 农户对种植结构调整具有充分的自,可以自由选择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障碍;

5.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价格为外生变量,分散的农户只是价格被动接受者,而无力去影响价格;

6.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和成本分别都与土地和其他要素投入有关,而且在耕作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边际要素成本固定不变且等于其平均成本;

7. 补贴与种植面积有关,可看作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函数。

(二)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

基于上述前提假定,可以得到农户收益的目标函数

Y=Y1+Y2+V(1)

Y1=PgQg(Lg,Ig)-WlLg-CgLg(2)

V=V(Lg,Le)=?啄gLg+?啄eLe(3)

Y2=PeQe(Le,Ie)-WlLe-CeLe(4)

上式中,农户的收益(Y)包括粮食作物净收益(Y1)、经济作物净收益(Y2)和政府的粮食补贴收入(V)。P为作物收购价格;Q为作物产量;L为作物种植面积,Wt为单位面积土地成本,I为其他要素投入量(如劳动、化肥、农药、农膜、机械灌溉等),C为单位面积其他要素投入成本,?啄g和?啄e分别表示单位面积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补贴标准,下标g为粮食作物,e为经济作物。

将(2)、(3)、(4)式代入(1)式得到:

Y=PgQg(Lg,Ig)-WlLg-CgLg+PeQe(Le,Ie)-WlLe-CeLe+?啄gLg+?啄eLe(5)

S.T. Lg+Le≤L(6)

其中L代表农户所拥有的总耕地资源

求解上述农户收益最大化的问题,可以得到农户种植决策的反应函数:

?鄣Y/?鄣Lg=Pg・?鄣Qg/?鄣Lg-Wl-Cg+?啄g-?姿=0(7)

?鄣Y/?鄣Le=Pe・?鄣Qe/?鄣Le-Wl-Ce+?啄e-?姿=0(8)

上式中,?姿为拉格拉日乘数,整理(7)式和(8)式得到:

Pg・?鄣Qg/?鄣Lg-Cg+?啄g=Pe・?鄣Qe/?鄣Le-Ce+?啄e(9)

在式(9)中,Pg・?鄣Qg/?鄣Lg为粮食作物土地边际产品的价值(VMPg),Pe・?鄣Qe/?鄣Le为经济作物土地边际产品的价值(VMPe)。同时,根据前提假定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其平均成本,则: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的其他要素投入成本Cg等于其边际成本(MFCg),经济作物单位面积的其他要素投入成本Ce等于其作边际成本(MFCe),将其代入(9)式,得到:

VMPg-MFCg+?啄g=VMPe-MFCe+?啄e(10)

边际产品的价值减去要素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净收益,得到粮食作物的边际净收益(MPRg)和经济作物的边际净收益(MPRe)分别为:

MPRg=VMPg-MFCg;MPRe=MPVe-MFCe(11)

将(11)式代入(10)式,得到在耕地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农户收益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PRg+?啄g=MPRe+?啄e(12)

根据目前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际操作情况,分下面几种情况考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

第一种情况:只有种植粮食作物才给予补贴,种植经济作物不予补贴,即:?啄g>0,?啄e=0,从理论上讲,在该种补贴政策操作方式下,粮食补贴水平的提高能激励农户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第二种情况: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样给予补贴,而且两者的补贴标准相同,即:?啄g=?啄e,该种补贴政策操作方式类似于一般性的转移支付,理论上认为不会对农户的种植决策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第三种情况: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给予补贴,但是补贴标准不相同。当?啄g

因此,粮食补贴政策是否能够刺激农户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需要通过实证计量模型进行检验。

二、影响农户粮食种植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

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在粮食补贴政策引导和耕地资源约束条件下,确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以实现收入最大化。农户的种植决策行为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根据以往文献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本研究实地调查情况,笔者选择如下变量作为影响农户粮食种植行为决策的解释变量(见表1)。

(一)变量选择说明

1. 国家政策变量

笔者选取粮食补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市场收购价格、农资价格上涨幅度作为政策变量。粮食补贴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解释变量,粮食补贴水平与农户粮食生产收益相关,直接影响农户的粮食生产行为。笔者以农户家庭亩均补贴水平来衡量,理论预期对粮食种植面积有正的影响。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价格直接关系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较收益,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选择种植比较收益大的作物。理论预期粮食作物价格对粮食种植面积有正影响,经济作物价格对粮食种植面积有负影响,笔者以上一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价格比来衡量。

农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直接影响到下一期的农业生产投入,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会综合考虑农业成本和收益,决定下一期的农业生产投入规模。笔者选择上一期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来衡量,理论预期对粮食种植面积有负的影响。

2. 户主个人特征变量

户主个人特征变量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具有某种手艺、健康状况等。

3. 农户家庭特征变量

农户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人口、抚养系数、劳动力数量,家庭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其中家庭人口和参与农业生产的人数对农业生产规模有影响、家庭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影响到农户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决策,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家庭收入(效用)最大化,非农收入的比较优势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

4. 其他变量

其他变量包括样本农户所在地区的非农就业状况和雇工市场状况等。非农就业状况对农户的资源配置行为产生影响,即是否投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投入水平都会有影响,从而影响到粮食生产行为;本地雇工市场状况反映的是本地市场寻找雇工的难易程度,影响到农户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意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农户的粮食种植规模。

(二)计量模型构建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笔者采用双对数函数模型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在实证模型中以“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作为模型的被解释量,选择“亩均粮食收入补贴”、“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上涨幅度”、“上一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价格”、“家庭总耕地面积”、“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家庭抚养系数”、“上一年人均农业和非农业收入”、“户主特征”和“本地劳动力市场状况”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模型主体部分采用双对数形式,涉及到的其他变量采用线性形式,实证模型基本结构如下:

lnPlanti=?琢+?茁lnSubsidyi+?酌lnPricei+?渍lnLandi+?滋lnNonfarmi+?淄lnFarmi+?兹∑Otheri+?着

模型中Planti代表农户i的粮食播种面积,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Subsidyi代表粮食补贴政策变量,用农户实际获得的亩均补贴水平来衡量;Pricei表示价格变量,用农户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者的价格比来衡量;Landi代表农户的总耕地资源,包括农户家庭承包土地和租赁土地;Nonfarmi代表农户的非农收益,用农户家庭人均非农收入水平来衡量;Farmi代表农户的农业收入,用农户家庭人均农业收入来表示;Otheri表示其他因素,涉及到一组解释变量,包括农户个人和家庭特征、农资价格上涨幅度以及本地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琢、?茁、?酌、?渍、?滋、?淄、?兹为待估参数,?着表示残差项。关于模型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2。

实证计量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是农户粮食实际播种面积,指样本农户一年内三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的实际总种植面积,2007年样本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平均为0.368184公顷(5.52亩),2008年样本农户预期粮食种植面积平均为0.370185公顷(5.55亩),比2007年的样本均值高0.002001公顷(0.03亩),说明预期播种面积将增加,但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不大,可能与调查的小规模农户样本有关。

补贴政策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解释变量,2007年样本农户的粮食补贴总额平均水平达到了292.49元。安徽省粮食补贴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地区的粮食补贴与家庭土地承包面积挂钩、部分地区与计税面积和计税常产挂钩,还有部分地区又与实际播种面积挂钩。因此,笔者采用亩均补贴水平来衡量粮食补贴水平,2007年样本农户的亩均补贴水平为63.34元。

农产品价格是影响农作物收益水平的一个重要变量,其中粮食作物市场销售价格以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简均价格来衡量;经济作物的市场销售价格以大豆、油菜和棉花的平均价格来衡量,缺省值用总体样本均值代替。样本农户上一年的粮食销售均价为0.405元/公斤,经济作物销售均价为1.075元/公斤,粮经作物价格比为0.38;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是反映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变动的指标,以实际购买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相对于上一年平均上涨的百分比来表示,农资价格上涨幅度高达45%,可以看出粮食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很大程度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侵占了。

样本农户的耕地总面积不仅包括自家土地承包面积,而且还包括农户租赁别人的耕地面积,2007年样本农户家庭耕地总面积为0.42公顷(6.36亩);家庭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直接影响农业的劳动投入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的生产规模,样本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平均为3.48人。家庭抚养系数反映农户的家庭抚养负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参与农业劳动和非农业劳动的决策,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水平;非农收益的比较优势影响农户的种植行为,考虑到家庭人口的影响,用家庭人均的非农收入水平来衡量,2007年样本农户人均非农收入均值为3 026.22元,人均农业收入均值为1 662.25元。

户主是家庭生产行为的主要决策者,户主的人力资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粮食种植决策行为。样本农户户主的受教育年限平均为6.67年,年龄平均为48.98岁,户主是否具有某种手艺的均值为1.92,反映了样本农户户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手艺相对缺乏。另外,本地劳动力市场状况也影响农户的种植行为,以本地非农市场状况和本地雇工市场状况来衡量,根据难易程度分别赋值,其中1表示很容易,2表示一般,3表示不好找。样本地区非农市场状况的均值为2.45,雇工市场状况为2.39,说明本地劳动力市场状况一般。

(三)数据来源

笔者选择安徽省作为调研对象,安徽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也是率先开展粮食补贴政策改革的试点省份,同时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因此,选择安徽省进行调研分析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笔者所用数据均来自于农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涉及2007年度农户家庭的粮食补贴情况,家庭收支情况、劳动力情况、投入产出情况及本地生活和环境特征。此次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421份,其中皖北地区(包括宿州、蚌埠、阜阳、亳州、淮南、淮北)有效问卷128份(30%),皖中地区(包括六安、巢湖、合肥、滁州、安庆)有效问卷168份(40%),皖南地区(包括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黄山、宣城)有效问卷125份(30%)。样本中,被访者男性318人,女性103人;户主年龄集中在31岁-70岁(94.05%),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79.57%);农户家庭经营规模集中在小规模和中等规模(80.05%)。关于样本基本信息见表3。

(四)估计结果

笔者基于安徽省421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Ewiews5.0软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和假设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F统计值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虽然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只有0.791,但对于截面数据来说可以接受。另外,根据解释变量Correlation Matrix计算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4以内,多重共线性问题能够控制在有效范围内;异方差White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估计不存在严重的异方差现象。模型整体估计结果较好,估计系数可靠性较强。

粮食补贴作为本研究重点考察的解释变量,是农户粮食播种面积决策的关键变量,对刺激农户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亩均补贴水平的弹性系数分别通过了1%和5%的水平,按照2007年粮食补贴标准,亩均补贴每提高1%,将刺激农户增加本年粮食种植面积0.112%,预期下一年增加粮食种植面积0.006%,由此可以看出,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的粮食种植行为决策产生显著影响,激励和引导农户分配更多的土地用于本年粮食生产,但对农户下年的粮食生产的激励效应相对较弱,这可能与补贴水平较低以及农民的政策预期有关。

从各变量系数t值显著性检验来看,家庭耕地面积、家庭抚养系数对农户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程度最大,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每增加1%的家庭耕地面积,本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0.818%,预计种植面积将增加0.851%,说明土地资源禀赋越丰富的农户,在补贴政策激励下,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机越强。农户家庭的抚养系数反映了家庭的负担程度,家庭负担程度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显著,家庭中15岁以下子女和65岁以上老人的比重每提高0.1,将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0.0025346公顷(0.038亩),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的负担程度越大,要求家庭生产者有更高的收入来保障家庭生活需要,而非农生产的比较优势吸引他们从事非农生产行业。

本地非农市场状况以及非农收入比较优势都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有显著影响。本地非农就业的难度越大,越有可能促进农户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可能性也越大,模型的系数达到0.358,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另外,非农收入的比较优势对农户从事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非农收入比较优势越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小,其中上一年农户人均非农收入每增加1%,农户本年的粮食种植面积减少0.614%,下一年粮食预计种植面积将减少0.387%。

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反映的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的变化,对农户本年粮食面积影响不显著,但对农户下一年的粮食种植面积有负面影响,并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可能与农资需求价格弹性为刚性有关,只要有农业生产就必须有农资投入,而不管价格涨幅程度,农户本年粮食种植行为已经发生没法改变,然而,农户可以选择下一年的生产行为,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农业生产成本大,可以选择从事非农业的生产,从而对农户下一年的粮食种植面积有影响。粮食作物价格和经济作物价格比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影响不显著,这与理论的预期不相符,可能是由于价格选取只是一年的截面数据,不能反映因为价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所以对农户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不大。

户主作为家庭经营活动主要决策者,其个人特征对粮食种植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素。根据模型估计,户主的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对粮食种植面积影响不显著,但户主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具备某种手艺对粮食种植面积影响显著,并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可能与粮食作物的特征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有关。

三、结论与讨论

笔者通过构建嵌入补贴政策的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分析框架,并利用安徽省17个地市421户微观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

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的粮食种植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并在动态趋势上表现出显著的“土地投入”激励效应。其中,亩均补贴水平每提高1%,将刺激农户增加本年粮食种植面积0.112%,预期增加下一年粮食种植面积0.006%。

粮食补贴政策激励农户分配更多的土地用于粮食生产,能够起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然而,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低下,补贴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与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相背离。而且从最近两年农产品成本收益来看,补贴已经占到粮食纯收益很大的比重,未来补贴的增长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当前的粮食补贴多属于“普惠制”的政策,粮食补贴变成了对农民的福利补贴,未来的粮食补贴政策是否可以考虑实行生产挂钩的补贴政策,确保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民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都是政策制定者在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时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冬平,赵翠萍.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应、问题及建议[J].河南农业2005,(1):5-6.

[2]陈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与改革探讨――对河北省粮食直补试点县的个案分析[J].农业经济,2006,(8):12-14.

[3]张红玉,赵俊兰.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增产路径及其优化[J].学术交流,2008,(7):87-91.

[4]马彦丽,杨云.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一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2):7-13.

[5]刘小春,翁贞林,等.江西种粮农户的粮食补贴政策认知特征与生产经营行为的调研分析[J].商业研究,2008,(11):13-15.

[6]乔旭华,张建杰.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经营的行为取向与政策效应――基于河南省的调查实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142-145.

[7]周清明.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5):25-30.

[8]蒋和平,吴桢培.湖南省汨罗市实施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基于农户调查资料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28-32.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Grain Subsidy Policies on Farmers' Planting Behavior

Wu Liancui, Cai Honghui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enter,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第9篇:粮食生产调研范文

今年初我国北方冬麦区基本无有效降雨,气象干旱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出现困难。主抓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后,奔赴六省区指导抗旱救灾,为粮食生产鼓劲打气。今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后,身兼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的张德江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重点抓好“三深化”、“三推进”。在会议上进行全面部署后,张德江便深入生产第一线亲自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今年以来,我国农业面临旱涝交替等多种自然灾害,同时中小企业发展也遭遇前所未有的融资困难,特别安全生产形势更加严峻,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挑战。面对挑战,、回良玉、张德江三位副总理深入农村、企业进行调研,亲自在第一线指导生产和抗灾减灾,为经济平稳良好发展鼓劲打气。

1 主持三次座谈会,竭力援手中小企业融资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就业和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劳动力成本等各种压力汇集到一起,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使得大批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作为主抓金融的国务院副总理,最牵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多种场合和基层调研中要求采取得力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让人们再次看到有“救火能手”之称的副总理,又为中小企业融资祭出高招。

就在中小企业融资“喊渴”、不少企业濒临倒闭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时,于7月1日至2日到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缓解小企业融资难,关键要多措并举,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对于如何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问题,对各类金融机构提出明确的要求:大型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小企业金融服务,把这项工作做实;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避免片面求大和盲目跨区域扩张,更好地服务于小企业,同时要发展与小企业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

造成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难的问题,与当前一些金融机构贪大求洋、盲目扩张的理念有很大关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尖锐批评了小银行向大银行发展的趋势,指出小银行都往大银行发展,就没人愿意去给小企业贷款,谁还愿意为了贷几十万元去养殖户那里深一脚、浅一脚地看生产规模,谁还愿意去闻养殖户那个味。明确提出,今年的货币政策从去年的宽松调整为稳健,这个转变从宏观上是必须的。不变一下,牺牲的一定是我们最想保的,那就是农村和小企业。农业的重要性不必说,小企业是就业和税收的骨干。大企业越来越现代化,都用机械,用不了几个人,小企业才是就业的重点,而就业才是民生之本。而早在今年2月25日至26日,在陕西考察农村金融工作时指出,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快、变化大,但农村金融服务总体上仍比较薄弱。要坚定信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路子。要处理好支农服务与自身发展、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期间,在召开的农村金融工作座谈会上分别对不同金融机构提出要求:农村信用社要当好支农服务的主力军;农业银行要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都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服务“三农”的水平。

在奋力出手解困中小企业和农村“钱袋子”的同时,同样作为主抓贸易的副总理,还对外贸企业的发展注入很大精力。在今年广交会开幕前,人们对中国全年外贸形势仍心存忧虑,一季度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也是六年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4月15日,在广州市考察广交会有关工作,并召开外贸形势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质量和信用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外贸企业要抓好产品质量安全,弘扬诚信文化,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培育知名品牌;要通过技术进步,推动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创优势、赢得主动。两个月后,6月15日在内蒙古就外经贸和金融工作进行调研时提出,促进对外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一项关乎全局和长远的紧迫任务。要在确保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2 一手米袋子一手菜篮子,回良玉赴六省区为农业生产谋篇布局

2010年,面对自然灾害极为严重、抢险救灾任务十分艰巨的严峻局面,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承接了前6年持续向好的强劲势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农民收入增量再创新高、实现了连续7年的较快增长。但同时,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影响“三农”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不可低估。实际情况的确如此,今年初我国北方冬麦区基本无有效降雨,气象干旱严重,土壤失墒较快,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出现困难。主抓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1月22日召开的北方冬麦区抗旱减灾促春管国务院专题会议上提出三个“不可低估”,即对旱情灾情形势的发展不可低估,对抗旱减灾的难度不可低估,对干旱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为此,回良玉在会上对抗旱减灾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科学抗旱减灾、大兴农田水利等五项要求。

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后,回良玉奔赴六省区指导抗旱救灾,为粮食生产鼓劲打气。2月13日至15日,回良玉到山西就贯彻中央加强“三农”的决策部署和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考察指导农业生产和抗旱工作。他在考察期间召开的座谈会上对做好春管春播和抗旱工作提出七点要求:一要下大力气抓好当前抗旱工作;二要扎实推进春耕备耕;三要大兴农田水利;四要搞好农资供应;五要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六要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七要继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3月21日,回良玉到河南许昌考察调研并在此召开的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指出,针对今年农业生产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干旱等自然灾害较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困难,各地要以组织实施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为重点,以实化政策、细化部署、强化落实为抓手,掀起春耕备耕,千方百计夺取夏粮丰收。

进入4月份,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节,回良玉又开始密集下基层进行粮食生产指导工作。4月17日至20日,回良玉到粮食主产区山东、内蒙古和黑龙江进行考察。他强调,各地要认真落实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实施好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大力加强夏季粮油田间管理,种足种好春播作物,千方百计夺取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

在“三夏”之际,5月25日至26日,回良玉到河北考察夏粮生产,鼓励农民群众继续增加投入,搞好田间管理,力争夏粮再获丰收。在此期间,回良玉主持召开粮食生产座谈会,对“三夏”工作提出六点要求,包括着力抓好跨区机收作业、抓好“三夏”农资供应、着力抓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等。

扶贫开发也是回良玉主抓的工作之一,他身兼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过去10年扶贫开发工作成就辉煌、影响深远,如期实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2-2010)》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对于未来10年和“十二五”时期的扶贫工作,回良玉在3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切实把扶贫开发作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大手段,把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原则。7月21日,回良玉率中央代表团分团到山南地区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并在山南地区召开庆祝和平解放60周年座谈会;8月11日至12日,回良玉在呼伦贝尔市召开的全国牧区工作会议上,对牧区发展提出了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发展牧区经济等六项要求。同时,作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近期回良玉赶赴各地指导抗洪救灾工作。进入6月份,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袭击,安徽、浙江两省的局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6月19日至21日,回良玉赴浙江、安徽灾区,察看汛情灾情,检查指导防汛抗洪救灾工作。7月26日,回良玉又在国家防总指挥中心召开的全体会议上强调,当前正是防汛“七下八上”的关键时期和台风活跃期,各地要防汛抗旱并举,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全面加强江河、水库、塘坝等安全防范和巡查,高度重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3 安全发展大于天,张德江“三深化”“三推进”加强安全生产

进入“十二五”,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影响工业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工业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主管工业生产的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对今年工业经济工作有了总的部署。他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业经济总盘子确定以后,身兼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的张德江对安全生产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抓。1月12日,张德江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重点抓好“三深化”、“三推进”。“三深化”,就是一要深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二要深化依法监管;三要深化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三推进”,就是一要推进科技进步;二要推进安全达标;三要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在会议上进行全面部署后,张德江深入生产第一线亲自指导安全生产工作。6月8日至11日,他到山西和湖南深入煤炭、钢铁、有色、公路、铁路、化工、烟花爆竹等企业调研安全生产工作。

对于今年下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张德江在7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指出,目前少数行业领域和地区重大事故上升,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话音刚落,7月23日,D301次列车在甬温线永嘉至温州之间的高架桥上与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第二天,张德江就赶赴事故现场指导“7・23”动车追尾事故救援、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工作。8月15日至16日,张德江在国务院召开的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动员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全面系统排查和彻底整治高速铁路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坚持遏制重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张德江要求,检查工作要认真排查高速铁路运营、建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及时反馈,督促整改。

话题背景:四川首发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多了一条融资渠道

8月16日,四川省首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功发行。本期集合票据共募集资金1.8亿元,期限三年,发行利率7.2%。在当前资金面紧张的背景下,四川中小企业又多了一个融资渠道。据介绍,与银行贷款、集合企业债券相比,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允许多个企业打包发行,上市和未上市企业、国有、民营、合资等各类型企业均可参与发行。截至目前,四川企业已累计在银行间市场取得直接融资529.9亿元。

话题背景:世界性“粮荒”引发全球关注粮食安全

8月11日,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的第三届中欧农业研讨会上,与会中外专家学者认为,世界粮食安全正逐渐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世界性“粮荒”――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引发了全球更加关注粮食安全。步入今年下半年,全球小麦价格开始一飞冲天。8月5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2月小麦期货价格以每蒲式耳(1蒲式耳=27.216公斤)7.6475美元的价格报收,刷新了此前23个月的高位;同日,欧洲小麦价格上涨逾12%,触及每吨236欧元,成交量创历史新高。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7月份小麦价格的月度涨幅达42%,超过有记录以来1964年38%的最大月度涨幅。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再次唤起了人们对2007年至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的记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