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德育途径与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途径与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途径与方法

第1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途径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20-01

《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因此,要构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小学德育教学,就必须进行德育创新,将德育引入新的境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营造健康有感染力的育人环境

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的一切看作是育人的阵地。如:在校园内建立专门的德育橱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敬校、爱校教育。这样,通过环境建设,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二、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实际找准文化知识和德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德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与智育高度结合的学科应属语文,篇篇课文都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桂林山水》等可用来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你,浪花里的一点水》教育学生学习雷锋舍己为人的“傻子精神”等,体会我们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志向,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另外,利用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利用《科学与社会》教学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科学教育。

在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精心研究所任学科的德育规律,探索德育渗透方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文道结合。

三、教师率先垂范,做学生榜样

小学生由于还未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判断标准,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同时,教师要从思想作风到言行举止,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对抽象的规范和要求有“范”可依,在富于形象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教师表率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家校联合,共同育人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是家校联合抓好德育教育。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接受一定的家教知识、掌握与学校德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按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好子女。二是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在强化少先队工作、主题班队活动、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等校内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建立校外固定的德育教育基地也是德育教育社会化的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学生用实践知识验证课本知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设立校外活动站。以居民小组或村委会为单位,按地域划分,设立校外活动站,聘请共青团、妇联干部、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教师和村长担任校外辅导员。校外辅导员平时帮助、指导家长管教孩子,收集社会、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也把学校的阶段性德育教育内容、要求及时传递给家长,配合学校实施和检测学生在校外的道德表现。

五、实践锻炼育人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教师要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集体以探讨的方式讨论,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六、开展感恩教育

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内外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学校开展“忠、孝、雅、诚”教育,引导、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忠于祖国、孝敬长辈、举止文雅、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推进“文明校园”、“体验亲情”、“爱心奉献”三项重点工作,在家庭、学校、社区开展经常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体验亲情中净化心灵、在互助友爱中提升境界、在奉献社会中陶冶情操,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

七、探索医校共育新模式

第2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下;德育途径;德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90-01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学校应把德育放到首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优先考虑德育工作的成败。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育,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研究育人途径,探讨育人方法。

一、德育途径

1.运用主教材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那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这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 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教师备 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如我在上《公民》第二册“喜、怒、哀、惧,人之常情”一节时,先简单介绍了这四种情绪在生活中的反映,然后围绕 着课文中“由于生活条件,个人经历,阶级地位的不同,情绪也会有极大的差别,人的情绪也有其品质上的区 分”这一观点,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讲述了英雄徐洪刚,面对歹徒表现出充满凛然正气的怒,显示出英雄的本色,使学生对英雄更加崇敬。相比之下,要克服为了个人私利而引起的感情冲动,这是无谓之怒。我又分析了 在日常生活中,为国、为民而喜的情绪,为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困顿而悲哀的情绪,使学生懂得,人的情绪与 国家、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培养爱国爱集体的情操。

2.加强时政教育。

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 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

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如在讲解公民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列举了卢湾区副区长祝文清受贿被判刑、著名跳高运动员挂靴后官到福建省体委副主任 倪志钦受贿走上被告席的案例,使学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守法的 法制教育。

二、德育方法

1.利用辅助教材。

目前编写成册的辅助教材,具有可读性和可行性。它贴近学生 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如:《中华传统 美德读本》,通过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来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规范的建设很有实 效。如“勤学”篇中,“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情而废者十之九”,这些我国古代的格言,对培养学生 “以学为乐”、“刻苦惜时”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好处。“礼仪”篇,教育学生注意礼节,提倡文明礼貌 ,使学生极为受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差距,谈认识,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他们表示要弘扬传统 美德,争做时代新人。

2.发挥课堂功能。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现在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生硬地“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强制性方法学习。这种灌输性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的。”这样的道德教育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我们要积极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各科老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

3.重视环境育人。

学校要优化德育工作环境。要加强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具体地说,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优化学校主环境,二要改善家庭小环境,三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其次是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这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一位学生的德育的优劣可能会关系到他一生的命运。不重视德育的教育是没有远见的教育,也是危险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更新德育内容。

学校德育首先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摒弃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针对学生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学校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同时学校德育工作还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在德育整体教育上有所突破。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

第3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诚信榜样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总之,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他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努力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第4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1.体育教学的复杂性。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同时每个人又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因此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极为复杂,在体育活动中也有各自的特点,使体育教学比一般学科显得复杂。

2.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其所拥有的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包括武术)、韵律活动等等;从运用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比速度的、比难度的等等。

3.教学的多样性。体育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方法在形式上具有形象、直观、易行等特点,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果再加上教师在教学时运用得当,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具有显著的效果。

4.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集体性。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出来,各种思想都随时表现出来。另外,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这种竞争性和集体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这种向往所转化出的凝聚力对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所涉及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特有氛围中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5.体育教学效果的直观性。体育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教学效果的直观性。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坚持不懈的锻炼,体育教学的效果将会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如学生的身体的逐渐强壮,抗病能力的增强等都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改变教师抓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劳等诸育共同发展。少年儿童,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最需要运动,因为通过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体格健壮;同时生长发育正常又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但要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更应该在“育体”的基础上“育心”。

2.重在课堂教学。(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3)结合组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

3.抓好以“点”带“面”。学校组织的各种代表队是由学校各类体育尖子组成的。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些小尖子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群体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

三、德育渗透教学中的体会

1.积极引导创设情境,培养竞争意识。意识是人们自学地确定目标支配行动的动力。教师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困难(生理、心理等)和外部困难(环境等方面),其次要针对学生意志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意志软弱、胆小、犹豫不决的学生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障碍。如教学中跳马、跳箱、跨栏等,培养他们勇敢、果断、敏捷、顽强的精神。对轻率、缺乏自制的学生,通过体操、球类活动和比赛,培养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对毅力差的学生,在长跑、追逐等项目活动中,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取相应措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示范性。体育教学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的行为、意志情感、心理反应都易显露在外,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里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在塑造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更要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品质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以自己模范的言行给学生以良好的德育影响。

第5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大专艺术教育的空间很大,途径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主渠道”、“三辅渠道”。1.大专艺术教育“三主渠道”──知识课、活动课、渗透课。(1)知识课。大专艺术教育的知识课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音乐、美术,选修课有舞蹈、书法、艺术欣赏、美育修养等。主要内容是系统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训练基本技能,使学生接受艺术观念,设计意识,发展创造思维,陶冶品德情操。(2)活动课。大专艺术教育的活动课主要指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第二课堂,举办的各种展览、比赛和艺术节,组织的艺术类社会活动等。(3)渗透课。指在艺术学科以外的其他文化学课教学中充分挖掘美育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这里所指的美育已超出艺术教育的范畴,除进行艺术美的教育外,还涵盖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其内涵更丰富,其外延更宽泛。2.大专艺术教育的“三辅渠道”──校园艺术氛围、家庭生活美育、社会大环境美育。(1)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包括学校办学特点的确定,教育思想、办学目标的积极引导,校园环境的美化,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它们都会对学生审美情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重视家庭生活美育。包括创造高雅、文明的家庭生活氛围,布置、创设家庭艺术小天地,开展家庭艺术活动,组织家庭假日旅游或社会实践活动等。(3)社会大环境美育的引导。指利用各种设施、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等进行美的教育。如发掘和利用社会美育设施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美育活动,引导学生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美丑来实现生活美育。

二、大专艺术教育方法初探

1.确实抓好艺术学科教学,上好知识课。(1)开好艺术课,建立艺术教育工作体系。按《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配备艺术专职教师,学校另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老师,并组织培训,构建一支结构优化的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对艺术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可采取抓好二个渠道和引入激励机制的办法,两个渠道:进修渠道、科研渠道;激励机制: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成果激励、信息激励等。(2)构建艺术教学内容与目标体系。要使艺术教育具有特色并形成体系,就必须在遵循教材大纲和保持内容的连续性和目标的一致性的基础上,构建大专艺术教育内容及目标体系。(3)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浓郁的艺术气氛,让学生在快乐、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艺术教育所追求的境界。为此,艺术教育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4)改革学生艺术成绩评定办法。改革教法,指导学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改革传统的学生艺术成绩评定办法,可采用“综合评定等级制”、“三个一票否决制”。综合评定等级制:将学生艺术课(含第二课堂艺术活动)的出勤、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特长的展示等纳入综合评分系统并各占一定比重。三个一票否决制:对艺术课成绩达不到“良的学生实行”三个一票否决。即不能评优秀学生,不能评优干生,不能评奖学金。这样在艺术教育领域里引入了激励机制。2.全面开展第二课堂艺术活动,上好活动课。(1)准备工作做到“六落实”。即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教师落实,学生落实,设备落实。(2)组织管理做到“三查”。即查师生的出勤,查活动效果,查活动记录。(3)教学辅导做到“三重”。即重教法,重学法,重技法。(4)氛围营造做到“三配合”、“两结合”。三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保持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长盛不衰。两结合:⑴校内、校外活动开展互相结合。有的高校把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一些科目作为公共课列入教学计划。可通过开设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教育必修课,明确规定的课程开设时间和学时分配,把《实用美学》、《音乐鉴赏》、《艺术思维学》等作为艺术素质教育选修课。同时,教务、团委、学生会院系等方面还可结合各自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依托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吉他协会、话剧社和地方戏曲研究会等开展活动,使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在第二课堂及时得到巩固和提高。对于师范类学校,还特别重视开展“三笔字”和普通话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活动。通过举办“红五月文化艺术节”、知识竞赛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遇到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如国庆、元旦、学校庆典时,可开展诸如学术论坛、综合文艺晚会、大合唱比赛等校园大型艺术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提高。(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全体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意选拔在艺术方面有天赋和特长的学生进入艺术团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使他们的优势得到更大发挥。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开设讲座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来实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组建大学生艺术团,来提高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艺术团可包括乐队、舞蹈队、礼仪队、腰鼓队、秧歌队等。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一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骨干,辐射、带动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最终为祖国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3.加强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对艺术上有一定特长并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的培养,可采取全程跟踪教育机制。4.各学科渗透美育应重点解决好美育因素的挖掘和渗透的方式两大问题。(1)充分挖掘各学科的美育因素。只要善于挖掘,各学科中美育因素很多,如德育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涉及许多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它们本身是一些心灵美的人,是社会美;语文课中的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是艺术美;数学中的一些公式,具有对称、平衡性,是科学美;体育课中的各种运动,是体育运动美……教师在发掘学科美育因素时要明确两点,一是每一个学科内容中蕴含着多种美学观念,二是体会学科其中的韵律。(2)以恰当的方式和手段渗透美育。各学科教师还应把艺术学科教学中直视、想象、模仿、创造等能力的培养方法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中,使“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是一种艺术”。传授知识借助审美教育中的情感交流原则、形象化原则,引入愉快教学理念,从而探索出各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使美育的渗透效果更加明显。艺术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课题,其教育途径和方法很多,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校而异,但其教育规律是一致的。

第6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培养;体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78-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一、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行为动力的一种形式,而且是非常活跃的、具有很强烈情绪色彩的动力形式。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探究需要为基础,推动他们优先认识和积极从事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基本功之一,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它把学生的注意和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还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表现,是学生未来长期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准备条件之一。

二、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兴趣是学生体育活动心理选择、趋向和准备的突出表现,对他们体育活动的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和训练在学校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几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去,会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会给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兴趣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有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视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锻炼。克服主观困难,提高运动水平,逐步增强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

三、体育兴趣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进行目的性教育,营造体育运动的文化氛围心理学上这样讲到,体育兴趣与一个人的追求有关,追求是人们用积极行动经过努力争取达到的某种目的,体育运动有明确的要求,具体的指标,使学生懂得经过努力才会产生所需达到的效果,促使学生对练习有浓厚的兴趣并产生进取行为。

2、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要因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及他们对不同体育活动的接受能力去安排一些容易学习和锻炼又有技术含量的项目以此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项目应具有实用性和竞争性以及适当的惊险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诱导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体育运动的功能和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及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陶冶情操。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精神灵魂。这样就可以利用感情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在体育运动中能锻炼一个人的坚强意志,也能培养一个人勇敢顽强品格的一种文明行为,更能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4、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树立良好的体育榜样体育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往较多,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相反,如果体育教师具有自卑、懒散、极度内向等不良人格,或对学生冷漠无情,随意惩罚打骂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学生的陕西健康。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在给学生讲和示范的时候内容一定要准确,动作一定要到位,这样让学生觉得老师知识渊博,技术精湛,才可以让学生敬佩你,感受你的专业魅力,就会对你的专业产生兴趣,你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

5、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的性格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体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对于意志力薄弱的中学生,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锻炼,通过游戏、长跑、滑冰、登山、游泳等运动项目磨练其意。对于身体有残疾的的孩子,应主动热情的帮助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像正常学生一样快乐的生活和成长,使他们对体育产生兴趣。对于过度肥胖的学生,应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让肥胖学生通过简便、有趣的体育活动,消耗多余的脂肪,进而养成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已达到强身壮体,健康成长的目的。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难度低、运动量小的活动,使他们通过努力独立完成任务,充分体验快乐,对体育就产生兴趣。

6、多组织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丰富学生的爱好中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有限,生活也比较单调,他们每天除了上课,就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对体育的概念就很平常,就不会再课余去锻炼身体,对体育也就没什么兴趣。相反如果我们组织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就可以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让学生在课余无聊的时间参加比赛项目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也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学校的正常秩序。

7、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提高学生本身对体育的认识,进而使其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我们可以采取家访和正面教育学生的方法。教师一方面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两一方面,可以在课外时间或星期天和学生一块到广场跑步,做一些强健身体的活动,例如打太极、踢毽子等。力争把社会的体育氛围营造好。另外,教师在上体育课之前,可以将教学场地和锻炼器械干净、整齐的布置一下,以一个有序、整洁的环境迎接学生,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第7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方法

德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信念与准则,主要体现在日常行为、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就体育学科来说,德育教育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循循善诱、有机渗透,将良好的德育品质融入体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德育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本文结合小学体育实践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进行浅谈。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其主要特点在于“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而且体育活动是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的,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

首先,体育科学是所有学校中必开的一门课程,也是开设年限最长的课程,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大学,学生在校期间,总是离不开体育教育,所以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可以保证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获得德育渗透;其次,学生的思想一般并不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练习与活动而进行。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在言行举止中的反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德育渗透,这是很多学科都无法做到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体育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思想性,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时时刻刻都体现了与人相处的思想品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作为体育老师,应抓住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契机和因素,对小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本文探寻的几点渗透策略:

1.发挥教师示范作用,进行有效德育渗透

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在第一时间影响学生,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性,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于他们说来,教师就是权威,所以在与教师交往交流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感与信任感,因而会在有意无意当中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用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渗透德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仿,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例如,体育课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身着运动服,脚穿运动鞋,长发女生须把头发扎起来,所以教师一定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表率效果,才能使学生信服。此外,体育教师也是运动、活力、阳光、健康的代名词,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除了使用文明语言之外,还要时刻保持青春与活力,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积极向上,说话的语气要有力、上扬、幽默,使整个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蓬勃向上的学习态度。

2.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传道授业、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材则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现行的小学体育教材不管是从编写上还是从内容选择上,都非常注重德育品质的渗透,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虽然体育教学主要采用户外活动形式,但是教师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加强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德育思想的渗透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乒乓球”时,教师可以围绕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来展开教学,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竞技项目,以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

3.把握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喜欢玩耍的天性,而且小学生喜欢在群体中学习,作为体育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交际的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例如,通过体育教学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会故意不和自己不喜欢的同学玩耍,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丢手绢”的游戏,让两个闹别扭的小朋友进行接触。小学生的心灵是最纯真、最简单的,他们的矛盾来快,但是解决的也快,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宽容与忍让。又如,在“400米接力跑”等集体性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随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最佳的渗透时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滋生嫉妒情绪,帮助学生树立“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意识。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身体体魄强健,另一层含义则是指健康的心理,有着勇于直面困难、锐意进取的乐观心态。体育课以户外活动为主,对学生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因为怕苦怕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畏首畏尾,不敢尝试,特别是女生,特别怕热、怕累,有着很强的退缩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给学生讲运动员的传奇事迹和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让学生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积极面对,使学生坚信强者才能成功,活出精彩,而想要成为强者就要有坚韧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要将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在小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项目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高尚道德品行的培养,为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丁利荣.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

[2] 徐燕.把德育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J].科学大众,2009,(05) .

[3] 姚勉.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致富向导,2008,(24) .

第8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29—01

班级管理是学校的内部基层管理,班级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参与者,更应该搞好班级管理,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一、确立班集体建设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是学生赖以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载体。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奋斗目标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另外,还要发挥目标的管理作用,通过目标管理,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奋发上进的班集体。首先依据全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情况,制订出切合全班实际的管理目标,然后围绕班级目标,指导学生制订出与各自情况相符合的个人目标。班主任可根据目标的内容,制订出有效的措施,引导同学们实现班级和个人的双重目标。这样,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必能形成团结和谐、奋发上进的班风。

二、班集体建设要细致化、活动化

1.只有抓住细微处,才能取得实效。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班主任要有让学生参与管理的强烈意识,要为学生创造各种表现机会,让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如果形成了民主管理的气氛,就会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

2.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组织形成班集体总是以协调一致的集体工作和有益的班级活动开始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既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根本保证,又是班集体赖以建立和巩固的重要途径。班集体活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通过健康的集体舆论持久的发生作用,影响每一位学生。

三、培养学生干部,形成班级管理核心

培养班干部首先要抓好班干部的思想教育,帮助班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让更多的学生有锻炼的机会。班主任还应注意培养各种积极分子,积累班级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在选拔培养班干部及班集体骨干力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培养一批有威信、有能力的班干部,让他们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二是要调动一批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同学分工负责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使一部分学生在班级目标和学校制度的约束下努力工作,增加其竞争意识和责任感;三是要创设各种竞争的氛围与环境,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既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能普遍发挥全班同学的工作积极性。

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现代班集体建设是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多方法的复杂的综合工程,班主任在优化班集体建设中要做到:

第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集体的真正主人。在班级中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师生在人格上彼此尊重,思想上互相交流。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把自己置于集体一员的位置上,努力使自己成为与学生人格平等、心灵相应、感情交融的朋友,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和他们一起建设美好的班集体。引导学生围绕班集体建设目标,积极主动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

第9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原则;方法;孝心教育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4.教育合力,实践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