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范文

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

第1篇: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惩罚;教育惩罚;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16-04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古已有之,《易经》《尚书》《学记》中都有对惩罚的阐述。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师道尊严被视为教育中至高无上的原则,因而惩罚与教育便密不可分。甚至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学生本位、学生主体、民主和谐、生命教育等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和追求。而惩罚这种教育手段则被作为糟粕而遭到许多人的批判。目前教育中对惩罚的滥用与误用更是动摇了人们对于惩罚在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的认识,甚至有人宣称“有惩罚的教育至少是没有品位的教育”“惩罚是教育失败的根源”。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和教育者认为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存在具有必然性与必要性,是不可以随意去除的。对同样的概念,人们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观点?教育中的惩罚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育中的惩罚?明确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以及应用。

一、教育惩罚的基本内涵

《现代汉语大辞典》对惩罚的解释是:一指惩戒、责罚、处罚坏人;二指施加鞭打或体罚以使之服从、受辱,或以苦行赎罪。在教育中不存在坏人,学生服从、受辱或赎罪也不是教育中的惩罚所要追求的目的,很明显这种解释针对的是社会惩罚。这和教育中的惩罚在前提、目的、运用的方式方法、情感基础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惩罚的解释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品行进行否定的一种方式,一般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及开除学籍等形式。这一概念是对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制度层面惩罚的一种描述性解释,从教育制度的角度指出了惩罚的主体、惩罚的对象、惩罚的依据以及惩罚的形式等。但是,由于学前教育具有独特性,这一定义对学前教育实践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教育大词典》对惩罚的解释是:惩罚就是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戒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是学校德育的辅助方法之一。这种解释已将惩罚纳入到教育情境中,对惩罚的对象、方式方法、目的以及作用或职能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但是教育实践表明,这种对教育惩罚的解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戒责”到底包括什么,体罚包不包括:教育惩罚能不能控制某种行为,为什么有些行为越是控制越是频发;教育惩罚是不是只是德育的辅助方法之一,等等。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惩罚是和负强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对行为者呈现厌恶刺激而降低行为者某种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长期以来,这种解释在处理学习者学习失误、行为问题以及不良行为矫正等方面广泛运用。心理学对惩罚的这一定义是从行为塑造的角度去理解的,对具体的外显行为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但对学前教育实践中的惩罚问题很难进行有效的指导。

新近的研究认为,教育惩罚应该具有教育性。首先。教育惩罚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教育惩罚的依据应该是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和违反规范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情绪或教师对儿童的惯性态度。最后,教育惩罚是通过某种使教育者不愉快的方式发挥作用的,但这只是方式和过程,并不是教育惩罚的最终目的。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育惩罚的基本内涵:为了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或保护其所在集体的利益,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对受教育者违反原则与规则的行为作出准确判断并进行合理处理的机制。这其中需要注意的首先是教育惩罚的目的是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是教育惩罚的主体包括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等;再次是教育惩罚的依据是一定的原则与规则和受教育者的违规行为以及造成后果的程度;最后是教育惩罚是主体对客体作出准确判断并进行合理处理的机制,而不是这一行为。判断教育惩罚是否合理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是否有利于儿童快乐的生活,是否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儿童自我幸福感的提升。当某个儿童的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则以集体利益为主。

二、教育惩罚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

从学前儿童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教育惩罚的价值体现在学前儿童的生活、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学前儿童的社会道德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惩罚对学前儿童生活的价值。生活是教育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学前儿童的教育也不例外。学前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差异很大,有些的确是对成人生活的模仿和形式化运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儿童生活都是对成人生活的模仿或成人生活在学前儿童身上的复演。儿童的生活是儿童参鉴成人世界积极自主建构而成的,儿童在自主探索生活过程中体验着判断的失误和选择的失败所带来的后果和代价,生活中的这种自然教育惩罚对儿童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意志品质的发展以及促进儿童对生命和生活的认识有着其他任何教育不能比拟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学前儿童毕竟没有完全成熟的认知能力,他们对错误和失误没有实践性的概念,因此我们应该在学前儿童的生活环境配置以及在严重后果出现之前提供合理有效的引导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其次是教育惩罚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绪情感、语言、技能以及社会性等方面。教育惩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为获得和发展这些方面的能力所选择的方式、内容以及程度上。儿童有获得关注、接纳、交流、被需要以及探索发现、探索创造的需要,但是认知、与他人交流、社会情感发展等因人而异。如果过多地干涉很可能挫伤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敏感地观察、适度地把握、合理地运用教育惩罚。尽量将对儿童的不利影响和潜在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第三是教育惩罚对学前儿童社会道德发展的价值。学前儿童的社会道德是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和社会化逐渐发展起来的。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认为学前儿童的道德是有阶段分层次的。当儿童处于一个阶段的不同层次时,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发展内容和特征,这已经在我们的学前教育实践中得到证实。但是目前在学前教育中的儿童道德发展层面出现了明显的混乱。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中提倡的道德并不一致,导致不少儿童不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应该尊重的。什么是应该学习的。因此,教育惩罚在目前我国学前儿童社会道德发展和重塑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教育惩罚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或方法,只有作用于儿童才能实现价值。教育惩罚具有负功能。用不好,对学前儿童的不利影响是难以估量和弥补的。因此对教育惩罚的运用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让儿童明白自己的言行或表现在某种情境下是错误的,并让其在再次出现这种情景或相似情景时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因此。不能对学前儿童的人格以及本身等非教育领域进行教育惩罚。

针对性原则。教育惩罚必须针对学前儿童的违规行为或错误表现,而不是其他方面。比如。一个孩子由于游戏时生气,在游戏完后踩碎了另一个孩子心爱的小玩具狗。这时你不应该惩罚他平时不守纪律、游戏时不守规则等,而是仅仅针对这一踩玩具行为。在惩罚的方法上也应该有针对性。比如,刚才的例子中,你罚这个孩子写10个汉字,很明显是没什么效果的。教育惩罚应该针对违规行为的对象及其相关的儿童。不应该也不能株连无关的儿童,随意地扩大化。比如,刚才的例子中,老师罚全班所有儿童静坐20分钟,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很明显针对性和时效性就会大大降低。

及时性原则。对学前儿童的惩罚必须及时,这符合学前儿童的特点。也容易使学前儿童改过。对学前儿童进行延时性的教育惩罚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上面的例子中,这件事过去几个月后老师才想起来对这个孩子进行惩罚,不但没有意义。而且会适得其反。

一致性原则。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惩罚时应一视同仁和一以贯之。一视同仁指不分三六九等,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违反规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一以贯之是指对某一个孩子的某一种违规行为的惩罚不应前后不一和宽严随意,应该让孩子意识到教育惩罚的这种稳定性和前后的同质性。

适宜性原则。适宜性主要是指对不同的学前儿童不能一刀切。有些儿童的确在某些方面有困难,不能认为违反规则的儿童都应受到同样的惩罚。比如对多动症儿童,不能在不容许动的情况下动了都实施教育惩罚。因此,教育惩罚也应该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前教育中因时、因势而异,以维持和促进教育的正常进行,这也是教育惩罚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学前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

在赏识教育、全纳教育以及快乐学习等教育理念盛行的今天。教育惩罚这种教育手段逐渐被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者们淡忘。现在甚至有些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谈“罚”色变。但事实证明,在没有了教育惩罚的日子里。我们的教育效能在逐渐降低。目前,在学前教育中,人们对教育惩罚存在着太多的误解与偏见,在实施过程中误用滥用,缺乏有效监督和监控等。

首先是认识上的不足或误解。很多一线教师、管理者以及研究者一谈到惩罚首先想到的是体罚或变相体罚,而体罚和变相体罚是国家《教育法》明文规定不容许的。因此,他们便冠冕堂皇地宣称惩罚是国家不容许的。“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至少是没有品位的教育”。教育惩罚不同于社会性惩罚,其前提和目的在于“警示和告知”,在于“帮助儿童消解不健康的违规动机”:情感基础是“教育者良好的期待和对儿童深切的关爱。这种热爱和关心,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和误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体验到学校集体的巨大温暖”。惩罚方式和量度“一般控制在受教育者身心和社会角色可接受的范围内。更强调其可接受性和教育性”。由于对这些特征认识不足,造成惩罚时前提不顾及、目的不明确、运用随意化。

其次是实践中难以把握。我国教育立法对惩罚采取的是限底不封顶的方式,就是说什么不能做,而不是什么可以做。也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办法等。这就给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造成无据可依的无奈,教师随心所欲,偏其所好就不可避免了。这时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教育教学机智等个人因素成了决定教育惩罚实施的前提正确、过程适宜与效能充分的主要保证。如果教师个人的这些素质不高,那么在教育惩罚中就出现缺乏智慧、简单粗暴,有时甚至不惜代价、不择手段、侮辱儿童的人格等现象。

再次是监督的缺乏与缺失。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受教育者的惩罚没有制度上的监督体系,全靠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他人的眼睛来进行监督。无规范化的依据可依,无制度化的督导监督,那么教育惩罚难免盲目化、随意化、广泛化。这给各种教育惩罚的误用滥用、随意化提供了一个温床。因此。要想使教育惩罚回归到其本真的意义,制度化的监督督导体系的建立刻不容缓。

五、教育惩罚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结合目前学前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学前教育中运用教育惩罚主要有以下三点需要遵循。

首先,明确教育惩罚在学前教育领域同样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手段。教育惩罚是一种对学前儿童的违规和失范表现进行教育的机制,而不仅仅是对其进行惩罚这一活动,更不等于随意地盲目体罚等违背教育原则和要求的行为。

其次。学前教育中应确定与学前儿童发展相适宜的教育惩罚的规则与规范。这种规则与规范的确定必须兼顾每个儿童和儿童所在集体其他儿童的共同发展。儿童自己、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必须将这种规则和规范作为判断是否对儿童实施教育惩罚的依据,否则就会误用滥用教育惩罚。这种规则与规范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是教育惩罚的前提。确定对幼儿实施教育惩罚的前提条件。并得到幼儿的认同。在实施教育惩罚的过程中必须依据确定的实施教育惩罚的前提条件,严防由于教师的个人因素而实施教育惩罚。

第二是教育惩罚的内容。在明确前提的基础上。将违规或失范的行为具体化、细化,然后确定哪些行为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第三是教育惩罚的方式。惩罚这些行为用什么样的办法、方式。比如某一天某个小朋友由于在家里很生气,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故意捣乱,只要他不严重影响到其他小朋友,老师可以不关注他,减少对他的强化,让他自然地回到正常的活动中;也可以让他暂时退出游戏,等他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之后再回归到正常的活动中。

第2篇: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范文

(1)在教育目标方面,出现两个误区:其一,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其二,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没有本身的独立体系。殊不知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又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

(2)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和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儿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班级里,甚至在儿童作品展览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形象。固然,学龄前儿童从自我中心转化到以客体意识为主的过程中,概念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发现教师、家长在这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依靠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和自发性发现是很难有“好”的作品出现的,为了“早出成果”,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儿童图书、练习册、电视中的动画片又为儿童提供了绘画范例,于是,大量的儿童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儿童画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会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

(3)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在美术教育中,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教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和“感觉”。教师为了寻找大量的模式给孩子临摹,于是“简笔画”应运而生,它的影响几乎席卷全国,为灌输法大开方便大门。现在,关于“简笔画”的功过,还在热烈争辨之中。我们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观,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用简笔画提供的种种图式直接灌输给孩子,从表面上看,孩子的画面内容丰富。但是,孩子们学得被动了,画出来的画就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造意识的摧毁。

二、我们对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结合我国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笔者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美术教育进行了全面革新,现概括如下:

以培养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

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审美感官,在遗传获得和以往实践中形成的原先的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作用,形成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关系,融人新的艺术对象,丰富了原有的心理结构,或者在新旧信息相互比较、分析、综合中发生顺应作用,充实、改组和重构原有的心理机构,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审美心理结构以系统结构的方式内化,沉淀于人的心理构成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美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个性,只有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和审美环境才能使一个普通的人建构和发展较为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

幼儿的审美感和特点:

一是直觉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在他们的心目中的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那个样子。

二是整体性。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幼儿的视、知觉一开始把握的材料,是对事物整体的粗略的结构,先认识树,再进一步认识它是由树干、树枝、树叶构成的整体。

第3篇: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幼儿 教师教学 能力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弹、唱、跳、画、说等专业技能和专业教育理论之外,观察、记录、分析幼儿活动、设计组织幼儿教育活动及教育科研能力,是新时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铸就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说活动、说活动反思、评活动这是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活动设计的含义

教学活动设计,是指教师在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教材,研究幼儿,查阅资料,设计方法,形成教案几个方面。它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学习方式的体现。

(二)怎样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1、明确教学活动设计从哪些角度思考

2、具体分析

1)对幼儿的分析

(1)思考孩子的年龄特点

为什么我把对学习者的把握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教学主要服务于教育对象,我们的教学成果最终作用于幼儿。所以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想这个活动是不适合我们班孩子的年龄,在我们日常进行教材使用时,我们要思考,教学参考提供的内容,是否适合你班幼儿年龄水平。(小班的三个年龄段)

二、说活动设计

说活动在这个大赛内容中,所占的分值最高35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从老师的说活动中,可以看出一个教师基本的综合能力,语言表达的清晰性、流畅性、严谨性、感染力;思维反应的灵活性、逻辑性、辩证性;过程操作的灵活性、熟练性等等,能够把教师基本的素质全方位展现,因此,我们现在要明确,说活动不是让你把活动设计照稿读下来,而是要说出来,你要体现一个双重的角色,既是说活动者又是执教活动者。你要向评委阐述清楚你的设计思路,还要给评委们来上这个活动。

说活动包括:说活动设计和说活动反思

(一)说活动设计的含义

说活动是指执教者(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将教学设计向听课者进行述说的一种教研形式。包括教学设想、理论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以及对幼儿实际情况的分析。是执教者在制定教学方案后向听课者讲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二)怎样说活动设计

1、明确说活动包括哪些方面

2、具体分析

1)说教材 (即说设计意图)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1)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对你所选择的教学在教材中是属于哪个领域哪个范畴的教学内容,此教学内容对幼儿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什么,用清楚简洁的语言表述清楚。

(2)明确《纲要》对这一领域总目标的要求和年龄段目标要求;

(3)本年龄段幼儿在这一领域中的学习和思维特点;

(4)对本班幼儿现有水平和目前发展需要进行分析。

三、说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首先要对活动整体效果给予评价和定位;然后再做具体的阐述,活动反思不仅包括活动后的反思,也包括活动前、活动中的反思,反思要全面,但不需要像说课一样面面俱到每一环节都去反思;要反思你这节活动中有价值的东西、有调整的地方、有创新的举措。活动中策领的使用,幼儿学习效果的体现,要把有代表性,可以体现出你这节活动亮点部分在反思中着重阐述;同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老师要注意,在反思时,最好将优势和不足分为两个基本点来说,尽量不要综合阐述。

反思可以参考从一下几个角度入手:

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宜,是否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就是所选择的教育内容是否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之上,幼儿是否感兴趣;

教学策略的使用----是否得当,采取哪些教学策略,解决了幼儿学习中的什么困难;

资源选择----教具学具的提供,是否科学合理,对幼儿学习是否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作用;

幼儿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调动;

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思想----是否体现了《纲要》精神,体现了哪些新的理念等等。

四、评活动

评课和说活动反思有异曲同工之处,实际就是自评和他评。在对现场活动进行评价时,首先要谈个人对活动总体的印象。总体印象的评价可前可后。如:教师教育理念,方法的运用,环节的过渡,资源的利用、教师教态、教师语言、幼儿的活动氛围等等。然后再做具体的评价,同样具体评价也尽量避免面面俱到的流水帐评价,而要抓住闪光点进行重点评价。

评价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一般教学目标的制定包含三个纬度(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可操作、可检测;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以新纲要为指导,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且难易适度。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活动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评选材

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对教材理解是否透彻,教法选择是否完成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评教学程序

在评价教学程序时,要避免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评价,同样要抓要点、抓亮点。总体环节设计怎样,在环节中使用什么方法、策略完成教学,这是评价的重点。

1)看教学思路、脉络、主线是否清晰。

2)教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3)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是评课比较侧重的一方面,所以大家可以格外关注和重点阐述。但未必是每一节活动这方面都是亮点,要具体活动集体分析。评价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思考:

(1)引用什么方法,是否灵活、量体裁衣。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它总是因内容,因学习对象,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否实际又有创新。即方法多样,又不会画蛇添足,华而不实。教学活动超凡脱俗,富有新意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胡得海.人生与教师修养.[M]上海:教育出版社

[2]伍新春.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幼儿教育出版社

第4篇: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行为心理;儿童美术空间设计

1 新时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

从国外的历史发展来看,儿童艺术教育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理论,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模仿自然;形式主义的美学;关注自我的表达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多元化的发展,关注社会和文化欣赏等。从国内历史来看,古人很早就看到了艺术与生活和社会的关系,如孔子“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并且很早就注重儿童“艺”的教育,以培养道德和自身的修养为主。那么,面对新时代,我们对儿童美术教育也提出了新的目标。

1.1 勇于探索和创新

(1)多元化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是基础。传统美术教育的关键是传授技法和美术知识;19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引入了儿童美术教育领域,欧洲各国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和美术之间的关系。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观”,他主张以天性为师,不以人为师。在儿童美术教育方面,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不要把成年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声音的表现,艺术是人的本能,开设艺术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能够欣赏艺术,看到人的普遍性和多种能力;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将艺术当作培养能自由创造幸福个性的一种工具,认为艺术能将感觉和理性结合起来,并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从以上儿童艺术的理论发展来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内容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2)创新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儿童抓起,充分考虑不同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材施教,通过多元化美术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将成为可能。

1.2 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两项事业。自古以来,科学和艺术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体结构、透视原理、色彩原理、光的运用等都告诉我们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科学的分析和支持。20世纪60年代,STS教育理论兴起于美国,并广泛影响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STS教育理论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提倡树立生态的、整体的、人文的科学观。教育也应该把三者结合起来,STS教育理论为新时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1.3 文化认同和欣赏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儿童得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从而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懂得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等。通过写实作品的欣赏和实践,儿童得以明白绘画的功能,比如可以记录历史,表达情感等。通过美术教育这样的途径,儿童可以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道德等。

2 儿童美术教育空间设计

对任何一个场所而言,空间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决定了场所基本要素的尺度、形态等,也决定了场所的气质和精神。儿童美术教育空间主要使用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空间的设计特点非常鲜明,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安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一个具体的项目实践为例,该设计项目是一个主要针对4 ~ 10岁的儿童使用的高端美术教育空间。该设计的目标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突破国内传统的儿童空间单一无特色的限制,为儿童打造一个他们真正需要的、热爱的美术空间。该设计在空间处理上最大的特点是把固定空间和活动空间有效结合起来,打破小空间的局限,完善功能布局,在功能上达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础的目的以给予儿童精神上的富足和升华。

2.1 完善的功能布局在小空间里得到实现

经过前期的调研和项目的高端定位,我们把设计的功能划分为前台接待区、家长等候区、儿童游乐区、教学区、表演区、展示区、办公区、洗涤区、储藏区、卫生间、烹饪区等十一大区域,其中教学区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课程内容分为一般的教学区和特殊教学区。

2.2 无限可能的创造灵活空间

(1)入口和大厅。设计师把整个公共空间处理得非常活泼,具有动感,“像手中的笔充满了创造力,迫不及待地飞向四周的感觉”。根据空间的合理分配,丰富的多元化课程内容成为可能。该设计空间的灵活运用是一大特色,很多空间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教室。整个教室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用玻璃滑门隔开。举办展览的时候玻璃滑门打开,变为一个开敞的空间。不同教室针对不同的年龄的儿童,还设置了专门的制作教室,在这里,儿童可以尽情自由发挥创造里,利用教室提供的工具进行创作实践。

2.3 从细节出发,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家具设计灵活多变。家具设计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根据儿童不同的身高发育情r设计了不同高度和大小桌椅,并且给予了儿童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搭配相应的工具和家具。前台和洗涤台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不同儿童的身高问题。

(2)讲究色彩搭配。我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里,每个类别的色彩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例如,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教室的色彩大部分为冷色,能够让儿童静下心来专心创作;动手实践和需要共同合作完成作品的教室用色就可以稍微活泼一点。在需要色彩刺激的教室里颜色的选择尽量纯度高一些,有利于对适龄儿童进行色彩的视觉刺激。

(3)系统的导识设计。室内导识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往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清晰的导识设计不仅能完善整个室内的功能,而且能增添空间的生动和趣味。

3 结语

丰富的儿童空间设计为儿童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也让他们体会设计的意义。该儿童美术教育空间具有很大的“多变”潜力,为培养儿童创造力和良好个性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张钡.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1-2.

[2] 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5.

第5篇: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范文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前教育普及率仍然偏低,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目前,我州的学前三年入园率45.3%,较全国平均水平50.9%,相差5.6个百分点。学前一年和学前两年普及率也远远落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县市政府还没有把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学前教育投入少、管理少,过问也少。有的县市政府甚至没有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城乡发展规划,没有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

2.办园条件较差,难以满足幼儿教育教学需要。一是公办幼儿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全州158个乡镇仅有中心幼儿园40所,公办幼儿园仅占幼儿园总数的10.48%,公办学前教育教职员工367人,仅占总数的12.02%,公办园在园幼儿9011人,仅占幼儿总数的14.7%。由于公办幼儿园数量较少,不能很好引领全州幼教的发展。二是民办幼儿园设施条件差、场地窄、园舍旧,多数只有活动室,没有功能室和活动设备,一般不能较好开展游戏活动。另外,图书种类不全、数量少,达不到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家庭式办园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大多数幼儿园的食堂建设严重滞后,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目前,大多数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还停留在幼儿“吃饱”的层次上,根本没有从膳食结构上科学安排。我们调研时发现,个别幼儿园中餐还仅只两个菜,菜谱相对单一,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无证上岗现象普遍存在。一是数量不足。如花垣县共有251个幼儿教学班,仅有专任幼儿教师240人,保育员82人,与全日制幼儿园每班2教1保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全州学前教育教职员工与在园幼儿比为1:20,远远高于上级规定的1:6~1:7编制比例。二是素质不高。我州幼儿教师相对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如花垣县共有专任幼儿教师240名,其中本科学历8人,专科学历30人,中专学历162人,高中学历35人,高中阶段以下5人,中专以下学历高达16.67%。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幼儿教师尤其是民办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尚未落实,收入太低、职称评定与评优评先存在隐性不公,导致学前教育难以吸引人才,专业师资流失严重。三是幼儿教师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目前,我州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男性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调研时,一位老幼教工作者告诉我们,她原所在的幼师班有12名男生,一毕业就有7人改行去了其他部门工作,3人在中小学执教,仅2人从事幼教工作,且均不是专任幼儿教师。龙山县第一幼儿园共有34名幼儿教职员工,可仅有3名男教工。

4.教育教学管理欠规范,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有些民办幼儿园受经济利益驱动,想方设法由一家人负责幼儿园的教学、保育和日常管理,从业人员大多数学历不达标,也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随着办园规模的扩大,即使需要外聘人员,也低薪聘请。这实际上只是“托儿所”,只管“带好孩子”,不管教育保育质量,是典型的“放羊式”、“保姆式”教学。据了解,我州这类家庭式幼儿园约占40%以上。有些民办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心理,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组织等方面不规范,主观随意性大,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孩子识字等,忽视了幼儿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教学“小学化”倾向十分突出。一是教学内容小学化,一部分举办者把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二是教学形式小学化,按照小学班级授课的形式给幼儿讲课,教育活动中符合学前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游戏活动较少,不能贯彻以游戏为主的教学理念,并且大多数教师素质偏低,教学不规范,使幼儿养成了一些到小学也很难改掉的不良习惯。三是管理模式小学化,部分园长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按照小学的管理模式对教师和幼儿提出要求,缺少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有效探讨。调研时,一些公办幼儿园教师强烈反映,公办园设备设施条件好,但由于“质量”跟不上,招生还面临危机。主要原因就是一些个体幼儿园和个别农村小学附设园,为了迎合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违背幼儿成长规律,对幼儿的教学参照小学的做法,注重读、写、拼的学习,一味提高幼儿“认字、数数”的质量。

二、建议及对策

1.提高认识,切实解决好学前教育“建”的问题。学前教育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其在教育中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树立“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像办义务教育那样办好学前教育,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真正把学前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一要坚持建设远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强主管意识,真正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统筹规划管理。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制定并落实促进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制定规划时,要立足长远,既要立足学前一年教育,更要着眼学前三年教育。一时建设有困难,可分期适时建设。如果没有科学合理规划,留下教育控制用地,等一个时期后再建设,房屋搬迁等成本就会太大,一些宏伟的计划就有可能无法付诸实践。要充分认识到在湘西州这样大杂居、小聚居的山区,沟谷陡坡相互交错、山峦叠嶂,普及学前教育比普及义务教育要相对困难得多。3~5岁的幼儿没有自立自主意识,家长接送、学校管理都相当难,因此,幼儿园的布局更要慎重对待。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远且人口又相对集中的村寨要积极鼓励村民免租校舍等方式来办幼儿园。二要坚持建设高标准。建设规划一定要按30年不落后的要求,不能建了撤、撤了建,造成资源浪费。按照规划,先启动建设的一些项目校要充分体现其示范性,要严格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下达的标准执行。改扩建也要因地而异,有条件的要尽量不降低标准要求。绝对不能因为利用闲置的资产就随意降低标准,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坚决不用。要充分利用一批撤并乡镇或者改制成九年制学校后所闲置的校产,做到现成的有限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如保靖县复兴镇中心幼儿园就是利用原中心小学与该镇中学合并九年制学校后的闲置资源。龙山县召市镇中心幼儿园也是利用原召市村小资源。三要坚持建设保重点。目前,各地学前教育建设如火如荼,要坚持“重点带动、典型引路”的思路,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校的建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要加大一些集中村寨、重点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建设,为以后的普及学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2.创新模式,切实解决好学前教育“管”的问题。一要创新办园体制。要坚持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幼教管理体制,要在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示范性幼儿园采取集团化、连锁化模式办园,在行政村独立或联合举办分园,以扩大农村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二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第一,在初、高中毕业生中定向培养幼儿教师,不断充实到学前教育中来,解决专业幼儿教师不足的问题。第二,尽快制定《幼儿教师准入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无论是公办园还是个体园对于在岗幼儿教师,必须限期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方可继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限期内未能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予以调整到小学或辞退。第三,着力加强幼儿教师培训。要将幼儿教师的培训列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并将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要切实强化学前教育的安全管理。坚持“就近招生,就近入园”原则,要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以幼儿园布局规划为基础,严格坚持幼儿园按学区招生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食品实行统一配送制度,落实园长和保教人员的安全责任,加强对幼儿活动场所的器械及设备的安全检查,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四要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保教水平。收费是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要严格收费标准,坚持透明公开的原则,以州或者以县市划定等级制定收费项目和标准。要加大评估评价力度,在教学模式上和保教质量上对学前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把学前教育质量纳入教育体系的评价中,注重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彻底改变小学化倾向。

第6篇: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一、家庭与幼儿园都来重视幼儿习惯的养成

在幼儿的习惯养成上,家庭和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只重视幼儿身体和智力的发展,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由于孩子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习惯性地把“溺爱”当成是对孩子的“疼爱”,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不少家长常常剥夺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有时看到幼儿在园里倒垃圾、捡废纸就感到心疼赶紧去帮忙。这样日后难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及自立自主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有些老师也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忽略了孩子养成教育,浪费了不少良好的教育时机。相对城镇的家长,农村的家长在孩子教育的素质方面往往显得较为逊色,这就需要农村家长以对自己的未来、祖国的明天负责的高度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自我提高,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养成教育中发挥家长应有的作用。幼儿期是一生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及习惯的养成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仅仅将知识技能的学习,智力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任务是不够健全的。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为其日后全面发展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农村幼儿的家长及幼儿园的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除了关心孩子所需要各方面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更易成才,更易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更易取得成功。

二、让教学活动成为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形式

模仿是孩子的特性。幼儿期是幼儿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他们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是,这时既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为此,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活动这一有利形式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如:针对农村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现象,教师可利用故事、诗歌、歌曲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感染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在遇到幼儿没养成诜手的习惯时,教师可这样引导:“不洗手的话,手上的小虫子就会爬到小肚子里了,然后在肚子里吃宝宝吃进去的东西,把东西吃完了宝宝就长不大了”;还可用幼儿好玩、爱做游戏、好模仿的特点,可把各种生活卫生习惯内容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三、 通过游戏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游戏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形成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课程设置上将多多开展各类游戏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扮演不同角色,从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医院”的区域角色游戏中,医生给病人看病,询问病情,给病人拿药。病人向医生说明自己的病情。扮演医生的孩子穿着白大褂,拿着听诊器,有板有眼的。扮演病人孩子,边捂着肚子边说:“医生,我肚子痛。“医生”拿着听诊器听了一会儿,摸摸这,看看那,然后说:“你感冒了,这个药给你,一天吃三次,一次吃一包”。咋一看,还挺像那么回事的。游戏为幼儿与同伴交往、与材料互动创造了机会。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心情愉悦、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来表现角色,实现角色转换,进而学习他人的行为,体验他人的情感,积累社会的经验。孩子们在互动的时候不仅语言上得到了锻炼,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在游戏中,通过教师对幼儿的行为给予适当的评价,可引导孩子形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谦让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家园携手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农村父母外出打工越来越多,对幼儿的养成教育实际是“缺位”的,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为此,家长要切实树立起家园配合意识,除了经常与幼儿园教师电话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经常与孩子电话联系督促孩子积极上进,还自觉地进行“角色”转移,即,让在家的亲属如幼儿的祖父母及其他亲属替代自己行使家长职责在家庭中幼儿进行劳动等方面的教育,从教育幼儿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始,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洗手绢,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针对社会的各种不良影响,自觉接受幼儿园教师的指导,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农村幼儿习惯养成,因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反复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以实干的精神把这一教育贯彻落实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坚持不懈,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幼儿的良好习惯才会最终养成。

参考资料:

第7篇: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范文

裴斯泰洛齐是继卢梭之后19世纪欧洲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一颗赤诚之心,献身贫困儿童的教育,并为此进行数十年的艰苦教育实践,提出了和谐教育、简化教育、要素教育、教育心理学化及小学各科教学法等重要思想。反观裴斯泰洛齐一生的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崇高的人道主义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教育心理学化则是贯穿其思想的精神主旨和重要脉络。他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强调教育要充分遵循儿童天性中的心理因素。它既饱含了裴斯泰洛齐对儿童慈母般的感情,又凝聚了父亲般的教育智慧,是教育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也是教育信仰与智慧的践行。而面对矛盾丛生、为诸多问题困扰的教育教学现实,重读并领悟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精神内涵,对于澄清教学中的矛盾与困惑,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教育者要明确,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要懂得如何科学有效地教,在实践中尊重学生,关怀学生,善于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机制”,并将其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一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阐释

教育心理学化作为两方教育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运动和教育思潮,具有深远的思想渊源。从柏拉图、夸美纽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已包含心理学的萌芽因素,但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和主张。他在1800年撰写的《方法》的报告中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协调起来,”并引发】19世纪遍及欧美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通过观察并认识到大自然发展的永恒规律,裴氏决定委身于大自然的引导,模仿并遵循大自然的活动的启示。他认为人类智力发展所必须服从的那些规律,与物质的自然规律一样,并且相信从中能找到一条普遍的心理学化的教学方法的可靠线索。而使教育和教学心理学化,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揭示并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是裴氏试图探索的基于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教学机制。由于深受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的影响,裴氏认为人天生都具有“心、脑、手”三种天赋的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路径,才能发挥人的全部的天赋的潜能,“教学才能达到它的目的———使人高贵”因此,从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来看,教育心理学化意味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潜在的天赋力量和能力得以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教育心理学化还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编制和教学原则、方法的使用都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机制和学习心理规律。同时裴氏更看重儿童自我发展的潜能。由于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互动交织的双边活动过程,教育者的努力和外在施教影响,只有被受教育者吸收和认可,内化为受教育者成长的信念和发展的快乐意愿,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儿童发展的内在潜能,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机制,调动儿童的内在发展意愿,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会自己教育自己也是裴氏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内在要求。

二 解读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

裴斯泰洛齐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看重人发展的天赋的潜能和力量,由于天性中的善良、仁爱及慈悲心怀,他深深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对贫困及流浪儿童倾注了满腔的的热情和深厚的教育爱,试图在教育教学方法中找到一条心理学化的线索,并致力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要素教育、简化教育、小学各科教学法等重要思想。

(一)朴素的人性论:植根于对儿童深厚的教育爱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植根于他的人性论。他认为,对人类的教育要建立在对人性的了解和认识基础上。在《隐士的黄昏》中,他写道:“认识人类的内在本性,了解人类的需要,了解怎样使人类提高,怎样使人类堕落,显然是必要的。的确,人人都应当知道这些,不管他们的地位多么卑下。”他认为,“每个人,即便是最低下的人,都应当获得这起码的、最朴素的人类智慧,这便是普通教育的宗旨。通过实践训练,使这种智慧有益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从这些简朴而精炼的文字表述中可以发现,为使所有人都受到必要的完满的教育,不管其贫富贵贱,使人的内在全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人,乃是裴斯泰洛齐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初衷。他热爱儿童,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对儿童真诚地、无私地、全身心地关心与热爱,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为贫苦儿童的教育奉献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与友人的信中他曾描述斯坦兹时期的教育经历:“从早到晚,我一个人和他们在一起,是我的双手,供给他们身体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和教学……我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没有仆人,除了他们,什么也没有。”出于裴氏内心强烈的人道主义,为使广大下层劳动人民都受到普遍有效的教育,必须根除旧式学校的弊端,探索一条成功的教学规律和法则,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根除这种教育弊端的“教学机制”,而且这种“教学机制”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在几十年艰辛曲折的教育实践中,他努力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要素教育思想,简化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即使最普通的人,也可能教他的孩子。”裴斯泰洛齐的可贵和动人之处,在于他不仅对儿童怀揣真诚热情的感情,而且有把浓烈的教育情感付诸理性的教育探索和实践的勇气,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裴斯泰洛齐生活的灵魂是爱,他爱贫穷和被压迫的人们。他的爱……使他的所获,竟远过于他的追求;他原来求的是贫苦孩子的启蒙,而得着的是人类教育的大道!”

(二)成功的教学机制:感觉印象及直观性原则

对儿童怀有的赤诚之心和深厚的教育爱是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因,而如何实施教育心理学化,探索成功的教学机制,裴氏是典型的经验论者。他看重感觉和直观对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把感官的直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即感觉印象。他指出,“欧洲教学的缺点,或者更确切地说,教学的所有自然原则的人为的颠倒,已将这部分世界推到了现在这个局面。除了从我们的民众教学的肤浅性、不完善性和轻率的状况中悬崖勒马,并认识到感觉印象是所有知识的真正基础之外,已经没有对当前和未来社会、道德和宗教的其他的补救办法”。m成功的教学机制必须建立在对人类天性的认识基础上。裴氏进一步指出,“人类生来就具有获得感觉印象的能力,但只有通过训练,这种感觉印象才能上升为感觉印象的艺术——高级状态的能力。”可见,裴氏试图通过感觉印象的发展来寻求知识形成的心理过程。而“我发现我已确立了一个最高的教学原则,即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绝对基础。”因此,促使人产生清晰概念的教学艺术必须从“感觉印象”开始。而感觉印象的获得必然通过感官体验或直观的方式,裴氏也将直观性教学作为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裴斯泰洛齐之前的教育家也提出过直观性原则,但裴斯泰洛齐侧重通过直观训练使儿童感觉、知觉等各种感官能力得到发展,裴氏超越前人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将直观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又赋予“直观”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实践及运用:要素教育及小学各科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不仅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理论命题,在布格多夫寄宿学校期间他致力于初等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教育心理学化的途径和手段,为此提出简化教育的思想。即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万象中抽丝剥茧,抓住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裴氏认为应当遵循自然永恒的法则,一切从“简”。裴氏曾说:“初等教育从它的本质讲,要求普遍地简化它的方法,这种简化,是我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q裴氏认为初等教育可以简化教学方法,归纳为最简单的要素,为此提出要素教育的思想。要素教育中,德育的基本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儿童从对母亲的爱这一人类最普遍最基础的感情出发,逐步扩大到爱与母亲亲近的人、爱周围的邻居,到爱陌生人,最后到爱所有人,达到博爱的境地,爱所有人意味着爱上帝。他把体育和劳动教育的要素归结为关节的活动。智育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为语言、数目和形状,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掌握数、形、词,教学的要素可归结为测量、计算、说话能力的训练,为此裴氏将要素教育思想运用于小学各科教学,提出“数、形、词”等学科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语言教学也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并将语音作为语言教学的基本要素。因此,正确的语言学习‘阶段要从发音教学开始,逐步过渡到单词或单个事物的教学,最后是语言教学。为把数的要素具体化,裴氏提出了算术教学法。他把“1”作为数目最简单的要素,并从“l”开始,逐步过渡到十位数、百位数的了解和运算。在数字运算方面,先学习加法、乘法和除法,进而学习减法,最后再进行复杂的运算。为方便儿童学习分数,他特意创制了一种“分数表”,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算术箱”教具。在测量教学中,他把直线作为教学基本要素,先通过直观教具观察直线,然后认识角,进而学习由直线和角构成的各种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曲线、圆形和椭圆形等。测量教学方法同样也适用于书写、绘画教学。

三 教育心理学化的实践意蕴

(一)更新教育理念,以无声的教育爱感化心灵

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时时把“人”的成长和发展放在首位。裴氏深具人道主义,对学生给予满腔厚望,为学生的发展倾尽毕生的热情和智慧。他热爱儿童,欣赏儿童,相信儿童,“我已经观察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孩子们粗笨、怕羞以及显然无能的背后,蕴藏着最优秀的才能,最珍贵的能力。”并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身上的潜能和力量。裴氏教育实践的成功之处,究其根源,在于他甘愿为儿童默默付出的无声教育爱。在“父亲裴斯泰洛齐”的感召下,使得智力、道德面貌、体力等千差万别的孩子变成他所期望的人。教育爱是教育事业取得成效的最强大的内心驱动力和无声语言,它贵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泽万千心灵。曾经在BBS上看到有学生写不喜欢老师,但作为教师却不能缺失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教师须永远怀着一颗赤诚虔敬之心,热爱学生,关怀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们,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朝见成功的曙光。同时要树立平等思想,要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思想、有尊严、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创新教学和工作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当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克服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师生关系异化的可能性,努力成长为一个学术素养好、师德境界高的教师,以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情、关爱。

(二)回归本真,教育者需要倾听“人”的心理诉求

裴氏的教育心理学化的实践充满着智慧与热情,又带有几分冷静的理性思考。它启迪教师不仅要把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更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机制与内在兴趣需求,将教育内容、方法与完整的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裴氏认为,教师如果不是按心理学知识去教学,他的工作就会像老妇行医那样糟糕。而反观当今教育实际,教育日趋近视和功利化,教育者心态浮躁,从学前儿童开始,教师和家长急于向孩子灌输陈述性知识,忽视儿童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而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准备往往围绕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学生的现有知识构成及兴趣所在却被遗忘。教育重智轻德,急功近利,导致教育教学中矛盾和问题丛生,原本正常的师生关系变得功利、冷漠和畸形。而这一切都源于教育者教育价值观念的颠倒和错位,对教育本真的漠视和曲解。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是“我与你”、“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它需要对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生存价值及生活理念、兴趣及爱好的了解和尊重。而很多情况下,教师既不关注自己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也不尊重别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与需求,或者仅仅重视自己作为“人”存在的价值,而忽略别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需求。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的统一和交融,着眼于完整的“人”的统一、和谐自由的发展,教师也不应再高高端坐于学术殿堂之上,他要回归到学生中,体验人的价值需求和心理诉求,并以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智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热情和愿望,就如雅思贝尔斯所说:“人,只能用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

(三)勇于探索,学会反思,善于总结和践行教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