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

第1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2015年4月23日,有幸听了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曹老师的一堂古诗教学课――《望庐山瀑布》。

从整体上看,这堂课全程分为五个部分:根据诗人李白进行链接积累,积累李白的诗歌;按照学习诗歌的四个步骤进行古诗学习;根据新学古诗所描写的内容进行链接积累,积累复习描写自然景色和瀑布的古现代诗;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写的练习,花了10分钟。此外,执教老师的PPT做得很好,每一句诗与之对应的图片很准确,图片基本能够体现出诗句的内容,但如果能将对应的诗句附在图片旁边,不单独出现,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堂课的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特别积极,曹庆红老师的课很有感染力,很有激情。语文教学要留下情感,首先老师就要有激情,老师所表现出的正能量,必定能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和氛围中。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难在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今后古诗在小学语文中的分量还要增大。不同年段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中段古诗教学的要求课标上只有一句话,“诵读优秀诗文”,诵就是要反复读,熟读成诵,这就告诉我们古诗教学的一个策略,以读作为主线,然后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这个情感不是读完了才来添尾巴,它是随着读的过程中穿去的。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中段不像高段要准确地理解每一句,只要大致了解它的诗意就可以了。

今天的古诗教学值得学习的有:读,读时引导学生质疑,读中质疑,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图画让学生读;读中积累,课前引入做了一个作者链接,复白的相关诗歌,课后又从景物的角度,从内容的角度进行链接,链接的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古文诗歌,一种是现代文,体现了语文古诗教学的开放性,但还不够,其实课前、课后、课中都可以开发。借助图画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想象。积累,如课后的写都是积累的体现。学法指导,中段古诗教学中应有古诗学法指导。

这个课怎样才能上得更好?还要在读上下工夫,研究读来组织整个的教学,怎么读,读的层次,每一次读的目标都不一样。比如第一次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里难点就是个别难点字的字音和节奏读不出来,每一次读都要检查,都要达标;第二次读,在此基础上读出节奏、音韵美,七言怎么读,五言怎么读,有很多种读法,每一读都要检查;第三次读,展开想象,读出画面,今天是先出的图,再出的文,其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先出图还是先读文,可以读中质疑,重点词的理解,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每一句诗都要进行设计;第四次读,内化,这时可以把图画连起来,给图背诗,背诵,指导书写,适度拓展。

第2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5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是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加深阅读的理解和体验,做到有所思有所悟,使情感得到熏陶。要注重学生心理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一道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中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中段阅读教学处于小学低段和高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过渡性,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知识由浅入深,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即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自我探究和体验,强化阅读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整体水平。在中段阅读教学中,低效行为依然存在,一些教师无法把握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有的甚至模棱两可,致使学生在知识积累、情感体验、能力提高等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其关键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对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导致在运用教学策略方面针对性不强,甚至出现偏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探究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策略,旨在聚焦课堂,指导中段语文教师明晰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及重点,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推动区域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应抓住三个要素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的,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感受、理解、赏析、应用能力为重点,相互联系,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一是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二是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三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将基于新课标要求,进一步明晰小学中段(3―4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重点要抓住三个要素:第一,学生的感受能力。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理解感悟能力。能结合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达的作用。把握课文大意以及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知识积累能力。积累所学课文中优美词句和课外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养成读书的习惯,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探索行之有效的中段阅读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中段阅读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情境教学,激发兴趣。优质的课堂教学来源于对课堂的高度掌控和操作。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互动过程。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创设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自主合作探究就越容易开展。创设情境的基本思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建构具有教育性、感染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

2.合作交流,体会感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更多地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比如教学时让学生以组或班的学习形式进行讨论,抓住中心词或中心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然后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并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优美。

3.质疑问难,突破难点。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定存在疑难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质疑讨论,围绕确定的探究焦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读书,寻求问题解决。课堂中,问题出现的地方,往往是课文的难点所在。教师不能草草收兵或避而不谈,要有针对性的突破难点,可以采取随机提问、深入交流、点拨导学、多读感悟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继而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结合全文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导致疑难的原因,使难点得到有效解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照这样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疑难将很容易被清除。

4.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小学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并具备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的能力。作为老师,我们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只注重教材,忽略拓展延伸环节,阻碍和影响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发展,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借助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课堂焕发生机,让幼小的心灵,迸射出思维的火花,从而点燃生命的激情。

第3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预习单 讨论单 作业单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高段的阅读课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中高年级的学生,年级越高,课堂参与度越低。究其原因,重复讲授的内容太多,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太小;作业机械操练的太多,真正结合课堂所学的太少。所以,我们平时接触的中高段阅读课都甚为枯燥,学生的学习也十分低效。笔者提倡的“一课三单”的学习方法,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一课三单”指的是用预习单、讨论单和作业单这三个学习单,贯穿一堂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课的教学。预习单是在阅读课前进行预习的学习单,讨论单是在课堂讨论中使用的学习单,作业单既有课堂作业的练习又有课后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三张学习单将一堂阅读课更好地串接起来。

一、预习知其惑

(一)课前批改

学生可以不题题都对,但教师一定要题题都改。只有认真地批阅,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预习单的使用,把学生伸缩性很强的预习作业变成了可批改的“可视”作业。笔者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努力去做,如果努力了还做不出来,不要担心老师会批评。在评价时,笔者把预习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一颗星的,得星的孩子老师会奖励给他一张积分卡。一类是没有星的,是明显有敷衍痕迹的作业。有星的预习作业只要达到书写端正、正确率在一半以上就可以了,部分题目心中有数,部分题目精心统计。教师要对部分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精心统计,这一统计让教师更确切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笔者在教学《不懂就要问》一课时,对班级中学生认为难读难理解的字词进行统计,按照学生提出的人数由多到少地在表格中呈现了这些词,并对学生问题最多的“私塾”一词最先进行讲解。越多的学生提出理解困难,老师就越要重视,甚至在教学设计中要分步骤地多次实施。

(二)课堂讲解

学生具有共性的问题,需要在课堂上设计教学,对简单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中要出示学生预习单中的样例,可以是优秀的范例,也可以是错误的个案,根据教学的需要出示。学生预习单的样例出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往往很关注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是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所驱动的。如教学《麻雀》一课时,笔者设计并让优秀学生讲解预习单中关于角色的关系图,进而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点明确,落实明显。

(三)选题订正

预习单是展示学生预习情况的学习单,因此没有必要题题都订正。有两种情况需要认真订正:一种是没有认真完成而做错的学生;一种是课堂上作为重难点的题目。前一种情况是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哪里会了,哪里不会,教学中能更好地落实。第二种情况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二、讨论展其智

一般来说,课堂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获取知识技能,进行情感交流,促进思维发展等采用的方法。素质教育十分强调个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造精神,即重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讨论形式多样

课堂讨论在讨论单的介入下展开,归根究底,讨论单是讨论活动的记录,关键还得看教师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观点类讨论,主要是围绕某一现象或事件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类讨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逻辑无误,就可以。因此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很好地考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中段是学生课堂讨论的初期,教师比较喜欢这种简单表达的讨论。理由类讨论,要在一定的观点下给出自己的理由,理由的依据要从文章中找。这类讨论考验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高段老师比较青睐于这种讨论。在《麻雀》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怕与不怕的理由类讨论单;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观点类的讨论单。讨论单是不拘形式的,如在《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设计让学生讨论:《蒙娜丽莎的之约》写了哪几方面,有哪些特点?笔者发给学生的仅仅是一张白纸,他们把自己的小组序号写好后,把他们的讨论结果写在白纸上,最后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交流有序

讨论单只是一个论题,真正影响讨论活动成败的关键还得看如何安排学生的组织交流。一个不常进行小组讨论的班级偶尔开展小组讨论往往存在困难,或者导致课堂涣散,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讨论程序很有必要。首先,根据班级及教室特点进行分组,最常见的就是四人小组和六人小组,也可以按照观点的一致性进行自由组合,再按四人小组或者六人小组讨论。其次,小组内选定记录者和交流者,有时这两项任务可由一人完成。记录者将组内人员的发言记录下来,进行概括归纳记录,交流者则是小组内作为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的人。经常进行课内讨论的班级,组内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任务班底,而首次进行课内讨论的班级,教师要加以指导,落实任务和要求后小组内自行研究,最后分派任务。再次,班级交流的执行力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一大考验,一是要有序,二是观点不重复。笔者常用的方法是让班级所有的小组交流代表起立,营造交流氛围,其他代表仔细听,重复的观点不说。如果自己的观点全部被说到了,就坐下。按序一个接一个,直到所有人都坐下去。交流的过程5分钟左右。时间不长,但处处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课堂最闪亮的一笔。

三、作业固其得

(一)课堂作业当堂讲解

所谓课堂作业,就是在课堂中完成的练习作业。课堂作业在设计上往往与教学重难点一脉相承,是对教学重难点知识的举一反三。课堂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当堂巡视作业完成情况,对作业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指正,对作业做得特别出色的要及时奖励,通常用打五角星的方法。课堂作业应当在课堂上讲评,对一些突出的问题,当堂讲解,对优异的个例当堂展示,及时地让学生对当堂学习所得内化吸收。如《穷人》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重点教学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因此在课堂作业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你一定也有过忐忑不安的时候吧,走进考场时、上公开课时、成绩出来时……请你写一写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再如《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教学中,重点教学生用“看到的+联想”的方式描写蒙娜丽莎的微笑。在课堂作业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观察达・芬奇的另外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用“看到的+联想”的方法写一写。这样的课堂练习需要当堂讲解,既能看到学生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又能在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精彩的语言和描写。

(二)课后作业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指教师根据自己阅读教学设计的课后作业,不是指那些练习册上大量的重复操作的作业。课后作业因其作业设计上跨度比较大,很难及时反馈。比如活动化的作业,如课本剧、出海报等需要时间较长,而且需要教师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比如生活实践类作业,如问卷调查、劳动实践等需要家长的融入和配合更有效。因此,教师要对自己设计的课后作业进行及时反馈,很大地考验着教师的组织协调力。普通的作业,教师要做到当天反馈,越是及时反馈,学生吸收理解的效果越好。这和学生的遗忘曲线有关,在遗忘初期加以强化,学生的遗忘速度就慢下来。

“一课三单”在小学语文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效果明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一堂阅读课,设计和运用预习单、讨论单和作业单。将课堂站在学生预习后的出发点上,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展开教学。在课堂中通过讨论单突破重难点,根据本堂课的学习完成相关的作业单。“一课三单”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凸显了语文课堂的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关注文体特点[J].教学与管理,2013(5):37-38.

第4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一、游戏运用与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

法国心理学家安利瓦隆说:“游戏,是为了活动本身而进行的活动。特别是由于这种活动没有被较高的机能和目标所综合,所以可以自由地进行。”语文课堂中的游戏是带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但是这个目标往往隐蔽在游戏中,所以语文课堂中的游戏仍具有本身的轻松与自由的特征,没有被很多的规定所限制,更能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正需要这种多元的答案、“更多的非标准性答案”,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只要教师用宽容、欣赏的心为孩子们精心设计这类游戏,就能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激发儿童学习语文兴趣。

对于低学段学生来说,创设情境抓住他们的兴趣,可使他们在“娱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以《小小的船》一课为例,导入新课时可组织大家玩一个“上天”游戏: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飞起来,随着音乐睁开眼,大屏幕出现美丽的星空,再请大家说说“我”怎么飞上天的,飞上天来干什么?这种想象说话游戏,将会把孩子们一下子带入了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中,就为他们对后面的文章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游戏兴趣还可以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恰当的运用表演游戏,往往能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以表演游戏为例,表演游戏大多以童话或故事做表演的内容,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在游戏中可以增减故事的情节、角色以及对话和动作。只要孩子在自发地游戏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就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思想内容。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具体的动作性的信息进入大脑,与孩子已有的对童话或故事的理解融为一体,语言符号便更容易为孩子理解和记忆,所以他们对游戏越投入,对自身的发展就越有利。

游戏会使学生进入新一轮的“”。巩固练习环节一般出现在后半节课中,这时正是情绪低落的时候。这时候,老师再设计一个有趣的游戏就可以让孩子渐渐把涣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从而巩固课堂内的所得,并使孩子们最终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拿一年级的巩固拼音练习来说,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好玩、好动、好热闹,如果单让小朋友逐个认读,时间一长他们肯定会觉得乏味。为了达到调动孩子们低落的情绪在巩固拼音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成一个“放鞭炮”的游戏,小朋友们的认读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先出示各种鞭炮的图,图上写着各个拼音字母,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念念、挑挑,他最会放哪个鞭炮?接着,指名上台“放鞭炮”(老师可用小棒做点燃物)边点边大声念。全体同学帮他放,念对了,跳起来喊声“砰――啪”,念错了,喊声“嗤”,请他想想再点,或请同学帮忙。因为有象声词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能燃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孩子们玩起来肯定会兴致勃勃,而且每个孩子在游戏中都起码把拼音认读了两遍,如果重复进行,效果就更佳。对于这样的教学游戏,如果孩子们真的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会玩这个游戏来认读生字。很明显这样就说明通过游戏的确能够帮助孩子很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游戏运用与儿童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

感悟实际上是使读者“身临其境”。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在阅读中完成和前人智慧的对话,在语言运用和独立思考中变得越来越聪慧,使他们善于构建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任务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尽管游戏丰富多彩的趣味性会使许多老师误以为游戏不过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品,当学生觉得学习太累的时候,给他们调剂一下情绪的。事实上,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已经走进课文,感悟课文的内涵了,游戏同样能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蕴涵的智慧。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演课本剧。那么怎么把人物演得形象、逼真?我们就要去研读课文,琢磨课文里人物的心理活动了,比如: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和乌龟时的话语该怎么说才能表达他们当时的心情呢?孩子们通过看图和老师的点拨想象小蝌蚪见到她们时的心情――见到鲤鱼妈妈时,对小鲤鱼的羡慕,对自己妈妈的思念,急于找到妈妈的焦急;见到乌龟妈妈时,误认为是自己妈妈的兴奋、激动、高兴,甚至于带点撒娇,怕妈妈跑了的着急。老师鼓励孩子们把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大胆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因为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孩子们在表演过程中会格外到位,会较好地表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复杂心情。表演游戏让孩子们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小蝌蚪的心。

以《司马光砸缸》一文为例,当课文中讲到一个小伙伴掉进了大水缸里,其他小伙伴们都慌了,为了深刻理解体会这个“慌”字,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讲台表演这一幕,孩子们会根据自己对“慌”字的理解,把“慌”这个神态表演出来,而且把“慌”了以后的动作和语言都演出来,如跑出院子去找人,如大喊:“有小孩掉到大水缸了,快来人啊!”如“慌”得不知所措,在院子里乱窜。孩子们表演得逼真说明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很深刻、很到位。通过游戏孩子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朗读起来也就更加的生动,让听众觉得他们好像是在复述自己的经历一样。这就是孩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也是我们现代语文阅读提倡的对文本多元解读所达到的效果。

除了通过运用表演游戏这种游戏,我们也可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有的时候,整篇课文的学习也可以设计成一个游戏。如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先故意给孩子们放一部没有配音的《狐狸和乌鸦》的动画片。于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起来,想为这部动画片配音,这时老师就可以将对话部分的朗读设计成一个为动画片配音的游戏。通过朗读、体会、理解、想象、再朗读,孩子们在做配音演员这一游戏的过程中,更主动、更投入地完成了重点部分的学习,对狐狸和乌鸦心情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三、游戏运用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游戏中对儿童的直观意识启发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孩子刚刚进入小学学习,并没有完全结束他们的幼儿期,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接受的教育都是比较直观的,到了小学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运用游戏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直观想象能力。游戏,是他们想象中脱离外界束缚的自由活动,孩子只有在这种活动中才能发现自己具有的各种能力。正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游戏而不是真实的生活,所以他们会很专注、投入地去体验游戏,这时他们的灵感、直觉、想象、求异思维等等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他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将不断发展。学生会将单调的记忆难字设计成一个编字谜的游戏,来方便他们记忆。学生会把“馋”字编成:“一只饿了三天的兔子看见食物,挣断了尾巴扑过去,流了两点口水”或是“吃免费套餐流了两点口水”。这样,孩子一下子就把这个字记住了。同样在教学怎样摆好字的位置时,如果放手让孩子们玩“做小老师”的游戏,他们不单会模仿老师的教法,而且还会自己发明各种各样的方法,在教“树”的书写时,可以请两个高个子和一个小个子上台“搭字”,孩子们在笑声里可以明白左中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可以意会独辟蹊径的想象,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

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能力不能从外部形成,它只能以有机体自身的发展来决定。”说明我们为儿童安排的各种实践活动必须遵守儿童认知规律和生理特征。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征决定各种时间活动应带有很强的游戏性,而游戏本身作为一种时间活动,无疑是提高儿童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让儿童积极活跃地参与游戏活动。以《龟兔赛跑》的教学为例,我们要通过低学段语文教学上完《龟兔赛跑》后,老师在语文兴趣活动时间,可排演《第二次龟兔赛跑》的课本剧。小朋友们会活跃起来,讨论内容,分配任务,个个俨然是大导演、名演员。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稚嫩的表演中会完全发挥出来:兔子吸取教训赢了,乌龟滚下山赢了,乌龟找了孪生兄弟躲在终点赢了,兔子、乌龟不约而同地用上了新产品“滑板”,打了平手。为了背上乌龟的壳,有的同学去体育室借来了救生圈;为了表现乌龟是侧滚下山的,有一组中会武术的小朋友做起了侧手翻。可见,游戏艺术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以极大地扩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游戏运用与儿童团队合作精神的强化

团队精神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低学段儿童,由于缺乏体验周围世界的能力,依赖思想较强,又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因而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而游戏却是最能体现民主合作精神的一种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选定一个游戏,制定出公平的游戏规则,使孩子们能在公正的游戏氛围下交往、协调、沟通、妥协、合作,通过游戏的开展,使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因游戏中的合作而亲密。

为了说明上述论点,我们需要引证教学中的实例。如教《祖国到处有欢乐》一课时,课后的背诵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表演游戏:四人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这时,谁演小燕子、小蜜蜂,谁演小山羊、小白鹅,就需要一个协调、磨合的过程。通过老师对他们各自所合适的角色安排的启发,使他们认识到协调、合作的重要性。比如有的小组两个小朋友都想演小燕子,其中一个音色不太适合的为了集体的荣誉就必须放弃这个角色而另外选择。孩子们会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善于协调、合作的小组效率会最高,表演也会最精彩。当老师对游戏后评出的获奖小组成员进行表扬时,在没有老师提醒的情况下,小组的成员会不约而同地把小手伸向那个为了集体荣誉而放弃的孩子,“叽里呱啦”地开口提醒老师他(她)是最棒的,这一瞬间,孩子们的牺牲精神得到了尊重,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共同奋斗的感情也因此将他们拉得更加紧密。他们从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发挥合作精神的重要,同时其他小组也会以此为榜样,争取下次合作更愉快,更有效。

第5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诵读;方法;意境;模式

叶圣陶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两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建议:

一、古诗词教学重在诵读积累,增强语感

熟读成诵是理解、欣赏、内化的最好手段。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教学第三、四句诗时,我说: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当然要说(女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一年四季,不同时间,都有着不同的美,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男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读出这美丽的神韵吧(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古诗词教学重在领会大意,习得方法

教材中精选的古诗大多出自名家之手。这些诗人在为人、行事、作诗等方面有不少逸闻趣事,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和课文相关的故事,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从而在教师有效教学模式的引领下逐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学懂古诗。

三、古诗词教学重在品词析句,领会意境

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胡尘”这一中介,设计教学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上述案例成功地把“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

四、古诗词教学重在建构模式,锤炼语言

第6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以现行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百分之八十,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名作荟萃。从内容看,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真切,形象生动多彩,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上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语言的图画”;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语文教师的天职,正因为这样,现行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列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行。

一、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塑造美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良好的品德往往被称为美德,被誉为“心灵美”。品德与审美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名作,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它们的思想行为,大多是高尚的,进步的,与正义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使人崇敬,使人向往。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和想象,使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共鸣,能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做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的人。

除了正面人物以外,即使反面人物的身上,也同样能感受到美的教育。葛朗台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夏洛克极端贪婪、冷酷、残暴的阶级本质;周朴园假仁假义,卑鄙的嘴脸……。在教学中,对这些反面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其本身也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和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过程。那些丑恶的东西与美好的东西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从而使他们产生爱美到憎丑、从善弃恶的心理欲望,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感情,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使他们成为心灵美的人。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美的情趣。

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序》中说道:“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当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美,创造美。同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必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和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而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上,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及其以艺术形式所再现的社会美、自然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材料,教师要生动地、形象地、创造性地把这些教材中的美传达出来,把学生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培养他们美的情趣。

一般来说,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精心设计传达美的方式方法。如抒情散文,宜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记叙文,可借助光彩照人的形象激励学生;写景文,可借助开阔幽邃的意境开拓学生。教师应抓住这些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教育。

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幅画面: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之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在这里,作者借景以写人,借景以抒情,它形象地写出荷花淀景美,物美,荷花淀的人美,情亦美。这样的描写,使人受到美的感染,美的陶冶。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描绘自然景物的精彩段落,作者总是把自己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融入景物之中,从而唤起强烈的美感。

鉴赏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极其有限的。要想调和这种矛盾,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方法,形成一种审美教育的合力。

总之,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审美能力,愉悦性情,还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

三、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审美局限于感知而没有想象,就不会扩展和深化,就会失去创造性。作家在创造形象时,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要想真正欣赏这个形象,进入审美境界,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这个心理功能了。根据文章的特色,抓住关键词句,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因为“关键词句一引导,文章的精神全出,就会使情感获得启发,进入文中描述中去。例如在《在七根火柴》中,讲到无名战士最后为革命献身的场景时,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但怎么看无名战士指正北方向的手又是“清晰”的呢?学生在揭开“模糊”与“清晰”的矛盾的奥秘时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创设审美情境,并设计“环链式”小问题。在《最后一课》的最后场景的教学中,当学生读完“……啊!这最后一课,我真忘不了!”这一句时,寂静的课堂里骤然响起了“当、当、当……”的铃声,趁学生惊诧之际,向学生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的“法兰西万岁”后的彩色图片,要求学生观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的内心痛楚和感受,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配以三个“描述”、一个“说明”的“环链式”的要求来叩问学生的思维,启迪他们的想象,连点成线,连线成体,使文中的“令人心碎”的场景在学生脑海中“立体化”,真正的“活”了起来,因而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在陶冶心灵,传授知识以获得审美能力的前提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创造美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美的语言、形式、技巧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崇高理想的执着向往等美好的感情,对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能力,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美的观察力就是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培养对美的构思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在想象中把握生动具体的形象并具有重新组合,重新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但有助于把阅读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揷上想象的翅膀,就能浮想联翩,开阔思路。

培养美的表达能力,主要应注重文字技巧、形式、风格的培养。既通过课文讲解,又通过作文评点,在比较中让学生分辨优劣高下,学到表达美的本领。

第7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可极大地促进小学语文课的功能

语文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担负着智育和德育等诸多的功能。语文学科作为汉语言母语学科,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融了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一个人要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从中不断吸取“养分”,接受它的熏陶。因此,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就会体现这一文化特质,传承其优秀传统。如何在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吸取养分,促进人的智育和德育发展呢?古人以“悬梁刺股”孜孜不倦的精神,以求“学富五车”或“书读万卷,下神有神”境界。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浩瀚的文化宝库,读书破万卷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那么怎样既能吸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能达到“减负”效果,实现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发展呢?这就得依靠多媒体手段来实现。在语文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手段可实现大跨度的时空教育,可融汇古今,丰富课堂内容,丰富和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智育、德育的长足发展。例如,我在上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小英雄雨来》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故事、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英勇不屈的刘胡兰以及机智勇敢的王二小等人物素材串联起来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好。这就现了在智育的同时进行德育,很好地完成了语文课的育人功能,从而较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可极大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素质教育是注重形成健全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等。而在素质诸要素中,创新能力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融合多媒体技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极佳途径。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以多媒体手段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我在教授小学语文《鲸》一文时,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处理,并且大量补充鲸的其他知识,然后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鲸的知识了解得更多。这就是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水平,而且还实现了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代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合于教学,将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的内容转化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融合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导入新课用插图,学文时借助投影,朗读时辅以录音机,通过这些媒体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体会到荷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进而再播放荷花录像,使学生脑海中的那份美感更加动人、清晰。这样循序渐进,引人入胜,再辅之一些学生的看、听、说、读、写、想的训练,学生学习兴趣极佳,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使教学更直观、更完善

第8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一、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又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则到底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出想象。这里,可以通过播放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的生活是如何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电教手段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二、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

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三、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如《秋天到了》一课对于较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说,“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一句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在观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情景,学生在比较中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又如《刻舟求剑》一文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活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船靠了岸”或“船在行驶”而“宝剑”没有随船走,即“船动剑不动”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找不到剑的原因。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让学生附属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得较为完整和生动。教后启发学生并提问:假如曹操知道黄盖是来假投降,“赤壁之战”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周瑜的士兵,一齐用带毒的弓箭射向周瑜的士兵;有的说曹操可能会想办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进行交锋。总之,曹操知道黄盖来假投降,一定会以强取胜的。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运用电教手段,培养读写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第9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

Slightly discusses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multimedia methods

Xu Yunping

【Abstract】Along with the time development, the modernized teaching media already entered our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played the noticeable role day by day, the modern teaching was already getting rid of the beforehand educational model.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open the channel for the language innov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Multimedia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并日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的教学已经摆脱了以前的教学模式。过去的教学,无非是一只粉笔外加一本书,教师带着一张嘴,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在我看来,这种教学模式显得有些枯燥,缺乏趣味性。多媒体以具体的形、声、光、色创造了教学的立体化环境,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它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为学生发掘文本价值取向;为语文创新教育开辟通道。

现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还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弥补教师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多媒体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学生觉得新鲜便于接受。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产生了疑问,多媒体教学是让学生感到新鲜,但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好象并无多大好处,所以对采用多媒体教学产生了怀疑。而在我看来,只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学科的课堂上来,不但优化和完善了教学结构,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方便。

究竟怎样才能运用好多媒体的语文教学呢?既要让学生感到有趣,又不能违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对这个问题有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多媒体教学并不适应所有的课文,有的课文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好,有的课文就不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应该选择性使用。比如在教学小说时,由于篇幅比较长,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有效的帮助学生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且通过感受图画,形象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

第二,教师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也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正好在多媒体资料中就有,教师可以采用,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作量,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其它的事情。

第三,语文教学是要用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教师的朗读方式也会被学生模仿。然而,有些教师天生的音质就不好,在给学生范读时就会有许多麻烦,多媒体资源中设有课文朗读,而且都是读得非常标准的,教师可以采用这种范读方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诗歌教学和散文教学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