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债务管理办法范文

高校债务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债务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债务管理办法

第1篇:高校债务管理办法范文

【摘要】与年度预算不同,中期滚动预算强调的是延续性,将预算管理的视野从静态的年度范围扩展到动态的跨年度范围。高校实施中期滚动预算,有利于管理层用长远发展的眼光考虑问题,有利于学校收支计划与中长期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提高预算的可预见性和资金的使用绩效。本文从高等学校年度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入中期预算新概念,对高等学校中期预算管理模式的实施提出系统思想,供实践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 中期滚动预算 管理模式

一、引言

作为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点,财税体制改革是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从预算制度改革到税制改革以及地方债务治理都成为了焦点话题。针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调了预算的范围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方面发展,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高等学校预算是管理层最重要的施政工具之一,通过将部门战略规划和政策重点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促进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但目前高等学校的年度预算管理模式,存在预算时间跨度太短、事项决策不成熟以及考虑不周全等问题,年度预算模式难以成为管理层施政的理想工具,而中期滚动预算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就高等学校中期滚动预算做初步探讨。

二、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高校预算管理成效

我国部门年度预算管理模式是从2000 年开始实施的,公办高校作为国家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其年度预算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主要有:高校依托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模式,建立了相应的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和内涵;有了相对成熟的预算编制方法和流程;基本具备了方便的预算执行和监督方法;整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类资金,基本满足了上级财政部门要求的年度预算涵盖范围。在一段时间内适应并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积累了很多改革的经验。

(二)高校预算管理缺陷

一是预算管理体制方面:预算机构组织框架有缺陷;预算信息沟通不畅;学校决策、规划与预算过程相分离;预算协调机制不灵活;缺乏资金预算管理的责任意识;缺乏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作用空缺。

二是年度预算编制方面:年度预算的计划性不强,准确性差。预算模式基本采用定额预算法和增量预算法,缺乏科学性。对于跨年度的项目,在年度预算里反映的只是项目的片段,而无法看到项目的整体情况。年度部门预算的全面性不足,高校普遍存在两套预算的情况,同时,由于当前办学经费的多元化,基于部门利益的驱动,存在局部办学经费和项目游离于预算之外的现象。

三是预算执行监督方面:年度预算执行存在随意性,预算指标控制缺乏刚性,频繁调整,缺少严肃性,导致年度决算和年度预算相差甚远。管理层重视预算额度控制,却轻视监督预算支出的经济性,预算执行过程没有有效地监督控制。基本特征是年底突击花钱、乱花钱的现象普遍,经费使用部门为了下年度预算额度不被削减,即使浪费也会花完预算,购置不需要的资产,造成资源浪费;对于跨年度的项目,由于项目进度与资金拨款进度存在不一致性,为了完成年度预算执行要求,频频发生项目资金挪用套用现象。损失浪费严重。

四是预算绩效评价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财政管理部门都要求进行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很多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但实施效果不佳。除了高校主观上的不作为因素外,主要是由目前粗放型的预算管理体制造成的。决策、规划和预算脱节,基本支出预算约定成俗,项目支出预算内容反映不全,学校一味追求预算执行率,导致评价实施办法操作难,效果差,评价工作无从下手,只是敷衍了事。

三、高校中期滚动预算管理意义与作用

(一)中期滚动预算的发展

中期滚动预算,又称“滚动式中期计划”或“跨年度预算”。在国外称为“中期预算框架”(MediumTerm Budget Framework)。将预算期限摆脱会计年度的限制,通过对部门收支的预测制定部门中期滚动规划,经预算管理流程形成相匹配的跨年度预算收支方案,继而优化部门资源的配置,实现部门预算的动态平衡。中期滚动预算的期限一般为3 年至5 年,每年更新一次,重点在于对政策变化进行调整。上世纪60 年代,联邦德国为了应对国民经济衰退而启动了5 年财政中期计划,90 年代后,法国、英国、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相继采用了中期滚动计划预算管理模式,目前,实施中期滚动预算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尤其是经合组织国家预算管理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2008 年,财政部在河北省部分地区实施了三年滚动预算的试点工作。

(二)中期滚动预算的作用

实施中期滚动预算的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能够促进高校预算管理体制的革新,有利于从制度上建立学校中长期规划的财力保障机制;二是能够优化预算支出结构,整合资金,集中财力解决重大问题,提前谋划,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的前瞻性、计划性和整体配置效益;三是能够促进高校预算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改变目前“以收定支”的预算管理模式,通过结合学校中长期规划实施项目库建设,立足长远,筛选预算项目,建立以项目配资金的模式,增强了跨年度预算的连续性,实现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四是中期滚动预算制度设计中包含了对预算实施的监督检查,能够促进预算项目的完整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就已经设计了更有利于加强预算控制,真正实现项目绩效预算。总之,实施中期滚动预算,是构建高校预算管理新模式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管理层的执政能力,保障施政目标的实现;促进高校中长期规划的准确性;科学实施高校资源综合有效配置;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高校中期滚动预算管理新模式构建

(一)中期滚动预算的思路和原则

高校中期滚动预算的总体思路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按照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依托学校项目库系统平台,确立报告年度为基年,向后顺延3 ~ 5 年从而编制中期预算,同时将年度预算纳入其中,贯通了年度预算的连续性。

高校中期滚动预算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协调发展原则。中期滚动预算要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相一致,预算的编制应符合学校中长期规划的方针政策,符合高校内涵式发展改革的方向;二是动态管理原则。在编制中期滚动预算时,应认真总结分析上期的预算执行情况,结合政策变化、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对滚动期内的相关项目预算进行调整,并依据当前信息材料编制下一个滚动预算计划。三是谨慎客观原则。中期滚动预算编制必须要留有充分余地,以便于给后期年度预算留有余地;谨慎应对财务风险,加强债务预算管理;客观分析后期发展趋势和政策走向。四是绩效预算原则。编制预算时即把绩效考核方案纳入,预算执行过程中跟踪分析资金的使用情况,考核相关资金项目使用效能,构建基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和评估的绩效管理机制。

(二)中期滚动预算管理体制和平台

实施中期滚动预算,体制保证和平台建设不可或缺,高校必须要革新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构建新型信息化平台。

一是建立完善中期规划管理制度,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修编管理办法;学校中期滚动预算管理实施办法;学校中长期项目库建设管理办法;学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学校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等。

二是建立高效的中期预算编审机构,成立以学校财务部门为主,相关职能归口部门组成的中期滚动预算编制工作小组;成立学校财经委员会和学校项目库建设审核委员会,对学校中期滚动预算和中长期项目库建设实施审核。

三是构建高校发展规划信息化平台,借助于数字校园平台,开发基于erp 模式的高校资源计划系统(URP),集成学校数字校园的所有信息化系统,提供信息共享,决策、计划、控制与绩效评价全方位的系统化管理平台。针对中期滚动预算管理具体包括学校基础信息数据系统、中长期发展规划信息系统、项目库建设管理系统、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

(三)中期滚动预算主要内容

相比较于年度预算,中期滚动预算包含更多的内容。具体包括学校中期预算编制思路、原则及政策依据说明;学校上年度预算运行情况分析总结;学校在中期预算年度内教育事业发展预期目标分析;中期预算年度内国家教育财政经济形势研判,以及学校生源变动情况预测;预算年度收支安排及预算收支平衡,包括收入总量滚动预算和支出总量滚动预算;预算年度重点项目、既定支出安排及预测;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求而编制的部门年度预算;学校财经管理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等。

(四)中期滚动预算编制方法

首先,确定预算项目责任单位。按照学校各部门(院系)的职能,可以分为教学类、学科类、科研类、实验类、学生管理类、后勤服务类、产业类等单位。

其次,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各个预算项目责任单位结合各自的部门职能,研究制定相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可预见的财力,研究编制常规运转开支计划,制定重点建设领域和相关项目实施计划以及实施时间进度,同时,每年定期对规划进行必要的修编。强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导性,增强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论证,形成滚动预算规划编制体系。

再次,建立中长期滚动项目库。依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项目的申报、细化、分类和立项等工作,对所有项目经过充分论证后纳入项目库,并且按照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结合学校财力进行排序,同时定期对项目库进行更新和清理,建立滚动式的动态项目库,形成滚动预算项目建设体系。

最后,编制学校中期滚动预算。按照中期滚动预算的编制原则,参考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上一期的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调整和编制下一期预算内容,全面测算预算期内的所有收入项目;对预算期内所有的规划和事项计划测算支出需求;从项目库中遴选成熟的项目纳入预算,并将预算期连续滚动向前推移编制跨年度预算,同时,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求精准编制年度部门预算。

(五)中期滚动预算执行和监督

当年预算执行依照相关预算管理办法执行。后续滚动年度预算的执行在于指导年度预算的编制,约束学校管理行为的运作,保持学校财经政策的持续发展。针对后续滚动年度预算必要的调整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对于年度预算需要变更的,相应地后续滚动预算也需调整;上一年预算执行发现重大问题的,后续滚动预算也要进行调整;同时项目库也需要调整。具体预算调整一律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流程进行,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校组、项目库建设评审委员会等按照权限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中期滚动预算的当年预算监督要依照相关预算管理办法实施监督。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校组应当依法接受学校财经委员会和教(职)代会对预算编制、执行的监督。应当适时向学校财经委员会和教(职)代会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对预算调整和预算变更事项应按要求向学校财经委员会报批或备案。

(六)中期滚动预算绩效评价

依据绩效预算评价考核办法,对滚动预算项目按照责任单位、项目执行期限和性质等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强调预算项目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的权利和义务,约定按照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对于跨年度项目或同类型项目,参考上一年度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项目预算的编制依据。

优化高校预算管理模式,实施中期滚动预算,是国家财政改革的需要,更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中期滚动预算不是对年度预算的否定,包含了年度预算,并且服务于年度预算,增强了年度预算的连续性;同时,中期滚动预算也不是时间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一项革新性的系统管理工作。高校通过实施中期滚动预算,改善了预算管理的质量,真正实现了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全面化,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谦. 三年滚动预算:瞻前与顾后[J]. 决策,2014(5):46-47.

[2] 赵玉华. 引进中期滚动预算原因的国际比较[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4):145-146.

[3] 王桂娟. 推进部门滚动预算改革的思路和要点[J]. 中国财政,2012(14):51-53.

[4] 李燕. 财政中期多年滚动预算借鉴与实施[J]. 财政研究,2006(2):26-28.

[5] 姚绍学,李小捧. 地方政府制定中长期财政预算的构想[J]. 财政研究,2004(8):40-42.

[6] Ed Campos,Sanjay Pradban,Ed Campos,SanjayPradban: Budgetary institutions and expenditure outcomesbinding governments to fiscal performance,publiceconomics division of policy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world bank[J]. Working Paper,1996(9):4-6.

第2篇:高校债务管理办法范文

【摘要】本文根据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特点,分析了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和历史资料,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它是检查以前年度发生的经济工作责任和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高校领导在了解学校状况、预测经费开支、制定事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时都必须借助会计档案记载的各种信息,会计档案是高校必不可少的经济信息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的法律意义。会计电算化在为我们提供快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问题。怎样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总结。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内容不够完整

目前大部分高校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由于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会计档案的经验,因此大多数高校定期向档案部门移交的只是打印出来的纸质会计档案,而没有移交存储会计数据的磁性介质会计档案和开发使用的全套电算化会计的应用软件程序、系统软件及文档资料等。有的高校为了管理需要进行了会计软件的升级,而原有的会计软件及资料却未能及时进行整理归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会计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但这种服务方式已经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利用,更无法适应会计电算化档案的改革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档案自身存在的问题

1.机制记账凭证内容不完整。尽管机制记账凭证上面已经打印了制单、出纳、记账、审核和会计主管等,但是却缺少上述相关人员的印章或者签字。作为会计凭证,内容不完整,责任不明确。

2.备份打印输出不及时。有些高校不及时对会计电算化形成的账、表定期打印输出,过于依赖计算机存储,没有做到将电算化数据定期备份。一旦因意外或人为错误造成系统数据的丢失、破坏,就不能在最短时间、最小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资料,从而影响电算化系统的正常工作。

3.硬件设施未跟上。由于某些高校受条件限制,没有配备激光打印机或喷墨打印机,致使打印输出的纸介质会计档案达不到规定的保存期限;没有按照国家档案局规定的库房管理制度标准,建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护措施;没有选择质量优良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没有实行备用盘与存储盘分离存放,导致电子数据因此损坏或丢失。

(三)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缺乏专门人员

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懂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档案业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目前许多高校比较重视教学和科研的人才引进,对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有的高校甚至让非专业人员管理档案,遇有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忙于应付,档案意识滞后。个别高校的档案室多采用打开柜门,让财务部门的同志自己查阅会计档案,有的甚至没办任何手续就随意借出档案查阅,既不符合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无法满足高校对会计档案的信息需求。

(四)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关于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讨论,大多是围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几个文件,仅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基本要求而谈,未提及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档案的内容增多了,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了,而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这些变化,认为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数据处理工具的变化,没有及时修订学校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的岗位职责,也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来改善会计电算化档案的保管环境等,会计档案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现象在所难免。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原有的管理方式陈旧,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

二、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领导会计档案的管理意识

各类档案设备的购建,专职档案管理员岗位的设置以及档案

管理制度的出台,都离不开单位领导的积极支持。因此,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财经法规和管理规章,增强大家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意识;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争取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强化领导的会计档案管理意识,将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的范围加以考虑和安排,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硬件环境,不断升级软件,确保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又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是管好用好会计档案的关键,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档案管理机构中,缺乏既懂档案管理知识又精通财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情况,高校领导应重视会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三)建立和健全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制度体系

国家制定系统的、细化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办法,以法规制度的形式加以强制,在方法上指导各单位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是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保障。财政部、国家档案局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检查,防止毁损、散失和泄密”;第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可根据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管理规章,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管理制度体系,保证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具体可以制订以下制度:

1.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定期备份制度。会计电算化档案应定期备份到磁性介质。一般准备三套软盘循环使用,并设立备份登记簿,登记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化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需要备份的内容包括系统设置文件、科目代码文件、期初余额文件、本月账务文件、报表文件及其他核算子系统的数据文件。机内凭证及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报表,应视同会计资料按月做两套软盘备份,交会计档案保管员保管。注意应采用磁带、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数据,尽量少采用软盘存储会计档案。

2.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要保存各版本的档案备份,并在存储介质的标签上注明软件的种类和版本号,同时标注与哪个版本的会计软件相对应。会计数据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本。报表应定期打印输出,并由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等相关人员签字或盖章。打印输出的档案交会计档案管理员妥为保管,要制定输出档案的内容、件数、保管人和使用人的登记制度。

3.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的保管制度。档案保管员要将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在两个建筑物内,即对所有的会计数据进行双备份,每份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并贴上写保护,贴上封签,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并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分类和一定顺序对数据磁盘、刻录的光盘等电子会计档案进行编号,标明时间和文件内容,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打印输出的凭证、账册、报表等纸介质档案,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的保管期限和管理办法管理,但必须有制单人员、记账人员、审核人员、出纳人员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等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以明确经济责任,保证档案的法律效力。在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并存管理的体制下,可以在纸质档案的卷内目录“备注”栏中注明相应的电子档案的档号及保存地址,以相互对照利用。

4.建立严格的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每次调阅,必须有档案管理人员在场监督,根据调阅权限,在调阅登记簿中详细登记调阅日期、调阅人员的姓名和部门单位、调阅理由、调阅内容、归还日期、审批人员等,不得将保存的会计档案借出。本院教职工来调阅或复制会计档案,应经会计主管人员同意,由本单位财会人员调阅、复制后再处理。外单位人员来调阅或复制会计档案,必须持有单位正式介绍信,经学院领导、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后,由本单位财会人员调阅、复制后再处理。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必须在确保高校会计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前提下,使会计电算化档案得以充分利用。

5.建立电算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

度。针对会计电算化档案易被修改且不留痕迹的特点,在进行管理时应注意: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应具有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加以保护;要有用户设别控制管理;要有加密的机内操作日志管理,监督操作系统;要有数据存取权限限制,防止越权使用。对于普通数据,可较大范围共享;涉及单位机密的数据,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而设计原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等,则只有主管人员或程序开发人员才能使用。通过这样设置,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减少人为修改的可能。

6.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的销毁制度。对保管期满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由档案保管人员会同会计机构向单位负责人提出销毁意见,编制销毁清册,列明应当销毁的档案名称、卷号、数量、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单位负责人在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销毁时,由单位档案机构、会计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派员监销,并将实际销毁内容与销毁清册进行准确核对。销毁后,监销人员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字。对于保管期满但涉及债权债务未了的、在建工程的、涉外业务的会计档案,均不得销毁。

7.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立卷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高校一般可以根据档案保管年限和管理类别进行立卷。每年保持档案顺序排列的稳定性,没有国家政策的调整,一般不予变更。

8.建立会计电算化各管理岗位责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设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标准;各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各工作岗位的轮岗办法;对各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考核办法。保证管理的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

9.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工作规范。系统的管理工作要采取专人负责制;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配备具有高清晰度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以它们作为输出纸质会计档案的工具;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注意进行定期的补丁维护,避免因电脑安全或网络安全,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

10.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移交制度。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移交时,要按移交清册逐项移交,接替人员要逐项核对点收,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要在移交清册上签名。移交清册应当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深入,高校应充分重视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管理,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档案的数据信息,设计和建立一套高校管理与决策的支持系统,以充分实现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再利用。良好的会计档案管理是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为决策服务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1998.

[2]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96.

第3篇:高校债务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财务制度人才培养资金科研资金社会服务资金功能目标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是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的核心与基础,唯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才能保证高等学校的各项活动有充分的资金支持,为高等学校创造更大的效益。财务制度为高校营运发展所需的财力提供强而有力的保证,促进高校财务制度进行改革成为高校永续经营的关键。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分别是1997年7月1日施行和1998年1月1日试行的。两个制度的执行,对加强高校管理,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适应我国经济改革的需要,扩大对外交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把握关键加以解决。

一、高校财务资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2006年3月29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8所部属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审计发现,高校在财务收支和收费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违规和不规范收费仍然存在,2003年违规和不规范收费共计8.68亿元。二是部分高校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造成债务负担沉重。截止2003年末,18所高校债务总额72.75 亿元,比2002 年末增长45% ,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三是部分高校财务及校办产业管理较为薄弱,如收支反映不实、有些科研课题经费管理不规范、部分校办企业管理不严,有的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对于这样的审计结果,社会很多方面都给予高校一定的批评和压力。

二、以促进功能目标实现为导向的高校财务资金制度改进研究

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只注重教育的传统象牙塔”到“现代意义教研并重的大学”,再到以“以社会服务为主的初级学院”的产生为标志的注重社会服务的高校,在现代社会,高校形成了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生产的基本功能目标[2]。我们强调高校基本功能目标的重要性,并以此目标的实现为导向,进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资金、科学研究资金和社会服务资金的财务管理改进研究,不同用途的资金要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及完善。具体的讲,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培养资金不足,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问题,应拓宽高校人才培养资金的来源渠道;对于科研资金管理力度不够的现实,应尤其加强科研资金的有效管理;就目前社会服务资金效绩评价不准确的现状,要求高校建立健全社会服务资金的项目评价制度。

1.人才培养资金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强调拓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到将近70%。其次是学校事业收入,所占比重超过20%,这与近年来我国实行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提高收费标准和扩大收费范围不无关系,但我国目前的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的教育经费所占比重过小,只有4%左右,即使和捐赠集资办学收入放在一起,也不超过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这一领域应当也是私人投资范围,西方发达国家的私立学校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往往超过公立学校的规模。因此,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办学是将是解决我国教育资金不足的一条重要渠道。目前可以利用的方式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基金制、引入外资、征收高等教育税、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发行教育彩票和实行教育券(或教育凭证)等方式。

2.科学研究资金财务管理制度方面:侧重加强资金的有效管理

(1)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高校要根据国家、省及有关主管部门关于科研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应在科研经费的到款与立项、使用与转拨、项目结题与经费决算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为使科研人员充分了解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职能部门还应加大对国家、省、校各级部门的政策宣传力度,采用组织学习、网上、印制手册等方法,使广大科研人员及时理解、领会文件规定,积极配合各部门作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

(2)制定合理、科学的科研经济政策

科研经济政策的制订应注重开源。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宗旨。比如学校所提科研管理费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统一安排使用;又如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劳务费的提取比例应有所区别,纵向科研经费劳务费提取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不得超比例提取,横向科研经费在提取劳务费的同时,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科研特支费,用于院(系)所和课题组在争取科研经费过程中,支付必要的费用。合理、科学的经济政策一方面能妥善处理好学校、部门、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开拓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增强学校综合财力[4]。

(3)完善科研经费的预、决算管理,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评办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科研经费实行项目管理,项目负责人应按照管理的要求,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学校主管部门应严格审核项目经费预算。经费预算一经批准,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核定的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项目负责人应会同财务部门清理账目,根据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如实编报项目经费决算,科研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应对决算进行认真审核。同时,应逐步探索、实践,制定适合高校科研经费特点的绩效考评办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科研绩效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对科研绩效考评,更好地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增强竞争意识,鼓励科技观念创新,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创造出高水平科技成果。

(4)加强科研经费预借票据的管理,严格预借票据的审批手续

需预借票据的,应填写借款单,并由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所)盖章,且须有本人的其他科研经费或所在单位的经费作担保,由财务部门审核同意,项目负责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到款。比如对方单位在同城范围内的,所借票据的款项应在三个工作日到位;对方单位在异地的,期限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如果预借票据的款项不能如期到位,将从其担保经费中予以抵扣,从而有效防止违规经济行为的发生。

(5)代扣代缴科研劳务费的个人所得税

对科研劳务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问题,学校应要求科研人员提供真实、完整的相关材料,使财务有合法的扣税依据。同时,财务部门应及时与税务部门取得联系,反映高校的实际情况,协商有效的代扣代缴办法。另外,也应告知当事人据实到税务部门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3.社会服务资金财务管理制度方面:突出建立健全项目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之间通过合并、共建、联合等形式扩大了学校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同时高校还利用部分闲置资金对外进行投资以获取投资收益。虽然高校投资的绝对数额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投资的效益却没有同步增长,普遍处于较低的获利水平。

(1)建立事中资金运作风险责任负责制

一个是要加决校办企业改制的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校办企业改制,实质就是通过所有权与经营者的分离,把学校无限责任转变为按实际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校企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现有校企进行规范的公司改革,使校办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实体。通过落实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校企人事、资产、经营和责任的分离,校企的经营者由目前学校内部任命逐步过渡向社会经理人市场招聘的人事机制,为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防范校办企业的经营风险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是全面推行“第一责任制”在资金运作中要全面推行“第一责任制”。对每一投资项目中的有关责任人,要实行投资管理和回收经济责任制。在投资过程中不规范决策、不按规定程序操作,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员,要承担相应经济、行政和法律责任。由此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第一责任人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使得学校的资金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从总体上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强化管理层经济责任,增强其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用好各项资金,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以便从财力上更好地保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2)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绩效评价制度

一个完善健全的绩效评价制度是降低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必要条件,它应包括对投资决策人、管理部门及具体经营部门的业绩评价和相应激励措施。一要建立和完善资金投资效益的业绩评价。主要评价和反映学校科学配置和利用现有资源,努力节约支出,提高投资效益的情况。科学合理地利用好现有资源要求高校在投资过程中要注意精打细算,讲求成本核算,注重效益,通过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成本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评价和反映利用好这些资源时要反映出校办产业节约支出优化的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通过这些指标对过去投资成本效益与支出合理性进行诊断分析,同时对未来发展成本需求做出预测,才能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得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要建立健全经营部门的激励制度。投资决策部门,可考虑采用现金激励那些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投资决策部门,当然,也应建立重大投资举措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投资行为,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投资浪费。对于投资管理部门,也可考虑采用现金激励那些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投资管理部门,如果造成重大损失也应承担相应经济责任。对于具体经营者(如校办企业的负责人),高校财务管理委员会对具体投资实体的经营者,以其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资本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每个年度终了和经营者换届时对其实施经营者绩效考核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投资项目经营业绩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为有效实施经营者优胜劣汰机制,提高投资项目经营效益服务。为了调动校办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可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长期激励因素主要是与股份有关的内容,以及各种保险和退休计划等,核心是退休金计划和股票期权,从而将经营者的利益与校办企业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徐莉萍龚光明:会计学视角下高等教育成本计量研究.江苏高教,2006(4):30-33

[2]曹光荣:高校经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5-315

[3]戴罗仙伍海泉:公共经济与教育财政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9-20

第4篇:高校债务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财务管理是指在高校范围内对资金的筹集、组织、融通、调拨、使用、结算、分配以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管理的工作。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各方面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整个高校机制的正常运转。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呈加速发展态势。高校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改进财务管理工作,以适应高校发展需要,保证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预算是高校根据其发展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分析与调整。有些高校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目标与实际严重不符。预算编制过程中因领导不重视、编制时间短、透明度低等而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或覆盖面不够广泛,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高校财务收支状况和学校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在预算执行上不严格,缺乏监控。有些学校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对全年的业务开支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无控制,不管支出是否必要,只要领导签字就全部报销,造成预算变更频繁,经常失控。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进度不能动态的进行跟踪、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这样就常常会出现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和财务预算不符合,大大减弱了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在预算执行评价上,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难以做出正确、完整的分析评价,使高校财务管理失去了其“管理”目的。

(二)资产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率低

随着高校的发展,各校的固定资产迅速增长。由于高校的国有资产是无偿取得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核算使用成本。所以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高校内部各院系、部门为了自己使用方便,不顾实际需要,盲目要求增加投资购置仪器设备,从而造成大量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各院系、部门之间互不沟通,使设备不能共享,使用效率低下。有许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浪费现象严重。在固定资产处置上,有的部门视资产为“私有”财产,在资产调拨、出售、转让、报废核销时,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处置,不履行资产的处置审批程序,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浪费。

(三)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竞争力,各高校普遍重视科研活动的开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筹集的科研经费总额均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是高校收入来源之一,也是科研人员业绩评价的指标。很多高校只重视资金的来源,而忽略了经费的使用。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种种违规现象。比如,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票据套取科研经费,将个人或家庭生活开支列为科研费用,开支大量劳务费等等。有些教师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学校只负责保管,使用时不用遵守国家和学校的财务制度和规定,导致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年终课题完成没有结题,出现结余的资金未能转入事业基金,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下年度的预算编制。

(四)银行贷款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新校区的建设,许多高校出现了资金紧张的状况。面对资金缺口,高校只能依赖于银行信贷。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一样形成了高校的资金来源。但是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的性质不同。银行贷款所取得的债务资本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需要到期偿还,不论学校财务状况如何,必须支付固定的债务利息,成为高校固定的财务负担。虽然通过银行贷款缓解了经费紧张和拓展了筹资渠道,但同时也使高校的财务风险逐步加大。

(五)完全学分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完全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延期毕业,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确定,从而使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准确把握高校在校生的规模。完全学分制下每个学生按所学学分计算交费金额,这种收费方式给学校的学费收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仅增加了学校安排年度预算的难度,而且将造成学校生均成本的上升。此外,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课,选择上课老师,安排学习进程,而学生大多希望选择校内的名师授课,普通的教师将面临着下岗的尴尬境地,这样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增加学校人员支出。

(六)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深入,高校财务活动的空间不断拓展,财务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长期以来,高校在强调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同时,却忽略了财务管理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大多高校会计的工作模式仍然是以“报账型”为主,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过多的强调服务职能而忽视了内部管理职能,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观念陈旧保守,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合理编制预算,加强预算管理

高校预算方案由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并通过,由学校财务处执行。高校预算的编制应当与高校发展目标相结合,坚持科学、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学校的各项资金。要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高校在预算编制时,应该遵循政策性、稳妥性、合理性、全面性和统一性的原则,采用零基预算法和绩效预算法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项目预算,坚持量入为出,合理安排预算资金。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学校不能随意改变,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对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执行。对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超计划的经费支出,应按规定的审批程序申请预算调整。要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评价制度,财务部门应定期进行检查、分析,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对投入的经费使用效益要进行分析评价,确保资金正确使用,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增强高校资产管理意识,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重复购置、资产闲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应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以形成有效的资产管理约束机制。高校应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职工,统一管理学校资产,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做好高校资产的分配和归口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资产购置制度,对需购置的设备,要做出详细的预算申请,购置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强化购置环节的管理,避免重复采购;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制,定期清产核资,检查资产的使用与保管情况,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经济处罚制度,将资产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本着谁用谁负责的原则,把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资产配置制度,统一调配管理学校的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保证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建立完善资产清理清查制度,定期对学校的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及时了解学校的资产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通过投资、出租、出借、调拨等方式,盘活学校闲置资产并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高校应将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无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作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其次,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对科研经费开支明细表要求细化、合理,会计人员应根据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审查报销票据真实性与合理性,特别在招待费、劳务费支出方面严格把关,对与本项目无关的消费项目,不得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再次,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应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对当年完成的课题及时结账后结题,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结题不结账的类似情况发生。对无正当理由已结题而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四)控制贷款规模,防范债务风险

债务资金解决了高校规模扩张时基本建设所需资金,但其是以学校负债增加及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为代价的。如果银行贷款规模过大,超过学校财务承受能力,就会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甚至引起学校的财务危机。所以,要对贷款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可行性分析,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加强对贷款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争取获得债务的减免或补贴,改善学校的财务状况。还要利用学校自身的人力、科研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多样的办学活动,增加收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

(五)制定合理的收费依据和收费方式

高校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应符合受益原则、能力原则和兼顾公平原则的要求。完全学分制增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弹性,任何教学时限的延长都意味着教学生产成本的增加。根据配比原则,学生应对成本进行分担。学生毕业后的预期收益与在校期间的培养成本成正比。所以,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的学费应由专业基础费用和学生选课费用两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费用是学生必须缴纳的基本费用,选课费用是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学分数和学分单价计算的费用。高校在学生收费方面可以采取按年预收,学生毕业前,按学生所学学分总数清算,多退少补的方式来收取学费。

(六)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素质和管理能力

高校财务部门既要为学校管好财、理好财,又要为学校执行好国家财经法规把好关,其责任重大。因此高校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财务管理工作摆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合理调整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人员结构,使学校的财务人员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建立财务人员培养体系,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据这些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用发展的眼光不断探索与实践,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财务管理体系,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乃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红.浅谈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经济师,2011

[2]张记元.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10

第5篇:高校债务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由财务预算控制、管理制度控制、总会计师机制控制构成。只有建立与完善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管,才能保证高校各项事业活动顺利进行。

一、建立健全财务预算控制

近年来,审计署在《审计结果公告》中指出教育部下属高校存在年初预算不细化、不完整等情况,必须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增强预算的约束力,规范预算程序,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高校应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进行全面预算控制,将学校各项事业活动所发生的财务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

(一)合理编制预算

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首要目的是维持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在预算程序上可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在预算方法上适于采用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高校预算编制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保证高校的预算编制能够合理透明。高校应该明确各项预算收入,细化各项预算支出。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办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各类资源的使用状况及效率进行综合考虑,以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和规划。高校预算编制要对经常性预算支出和建设性预算支出进行统筹,在编制方法上,采取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方法。学校要把预算下达到校内各个教学系统和行政系统,把学校的各项内容与目标采用预算的方式来确定,以此作为高校实现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

(二)控制预算执行

在制定出合理的财务预算后,高校应重点监控财务预算执行情况。高校应建立健全以“预算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二级预算管理体制”,实行预算分级管理。明确各院系、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职责,形成科学的预算控制体系,目的是为了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各教学和行政部门应在预算体系的基础上,严格对组织收入、合理控制支出进行落实。在预算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业务时,要随时了解预算支出情况,对于不按预算支出进度开支的行为,要及时提醒;对于超预算行为,要拒绝办理。确需追加预算时,要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审批。

(三)考核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情况一方面反映各部门开展业务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各项目负责人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校办学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制定、执行财务预算提供参考。因此,一方面应由学校审计机构定期对全校的预算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审计,包括对各院系和职能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管理效果等。另一方面,应建立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对各院系和职能部门的预算实时监控,对于执行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及时编制调整预算并进行审核,严格控制资金流向。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就各院系、职能部门的预算完成情况及个人工作业绩作出评估并进行奖惩。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控制

(一)预决算控制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规定:“收入预算编制应当积极稳妥;支出预算编制应当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预算管理是通过对资金运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按项目和类别控制校内各单位的各项资金支出,将高校的资源配置加以量化。高校决算管理是指高等学校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通过制度将学校各项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程序之中,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超预算支出,对大额资金的支出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学校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

(二)资产控制

当前,加强资产控制已成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中之重,资产控制要求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使用状况,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1.加强流动资产控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规定,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应及时清理应收及预付款项,不得长期挂账;对无法收回的应收及预付款项必须查明原因,落实责任并按规定程序核销。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存货进行清点,保证账实相符。

2.加强固定资产控制。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账实相符。第一,高校应成立固定资产管理处,购置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控制,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第二,应制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购置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购置、使用、账务处理、报废、处置等做出规定,规定购买、验收、保管等环节的具体责任人,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保管和使用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监督与管理;第三,应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清查制度以及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评价制度,定期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还应不定期抽查评估结果,将院系或专业作为二级核算单位对其实行全面管理。

3.加强工程项目控制。湖南省审计厅《关于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对全省81所公办普通高校债务的锁定审计,核定2010年末债务总额182.8亿元,其中银行贷款、拖欠工程款占79%,平均每所高校负债2.26亿元。因此,高校工程项目的控制必须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重点来抓。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是高校工程项目管理的首要目标。对于耗时长、采用分包方式的工程项目,要严防舞弊行为。要严格控制工程项目支出,严格执行工程预算,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项目支出。

4.加强无形资产控制。高校领导应增强无形资产管理意识,从制定规章制度入手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规定,高等学校通过外购、自行开发以及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当合理计价,及时入账。

5.加强对外投资控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高校严格控制对外投资,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投资收益及出租、出借收入应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应当履行有关审批程序。如果出现因投资不慎导致资产浪费或闲置的,则按“绩效评价制度”对部门给予考核。

三、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机制控制

教育部于2011年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公告》中决定公开选拔6所试点直属高校校长暨总会计师并公布任职人员名单,之后将继续推进公开选拔工作,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延伸到每所高校。

(一)建立健全总会计师选拔、提升机制

《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中规定,总会计师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选聘、委派,可根据工作需要,实行异校或异地任职,依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免。从采取“委派制”的各高校的实施情况不难看出,受委派的总会计师不熟悉高校的文化背景、人际环境以及规章制度,所以,应在全国建立“高校总会计师人才库”,根据各高校特点选拔合适的总会计师。总会计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1)道德素养。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够正确处理好国家、学校和职工利益,能够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性,并严于律己,公正廉洁。(2)专业技能。总会计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战略与风险管理、资本运作、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熟知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审计等相关学科内容。

(二)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履职保障机制

应明确总会计师主要职责权限以及履行行政职权的保障机制。总会计师的工作内容包括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参与高校会计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参与制定财务收支计划并监督执行、对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监管、参与财务收支预测及编制财务报告、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并按照财经制度要求参与相关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聘任。总会计师的工作职责决定了总会计师在处理工作时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做到客观、公正、公允、独立判断,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及经济监督的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日常监管机制

总会计师主管学校财务工作,容易滋生腐败,因此,必须建立总会计师定期报告履职、年度考核、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其由政府委派,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的双重领导与监督,工作过程及结果也受到校内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所以,在实施时应建立定期轮换制,根据工作业绩考核结果,将合格的总会计师在各高校进行轮换,杜绝违法犯罪,也有利于提高总会计师的工作能力。

(四)建立健全总会计师评价机制

应完善高校总会计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机制,建立牵制总会计师的内控制度,向校长及党委定期汇报工作,包括财务状况、资金收支活动。财政、教育、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总会计师的监督,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总会计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及人事调动的依据。

总之,高校的财务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也必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只有不断完善我国会计控制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坚定不移地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确保高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从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J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C1266)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债务管理办法范文

(一)跟踪审计环境有待优化

跟踪审计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决定了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范围大、周期长、环节多、环境复杂。尽管许多高校已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但建设项目众多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尚未合理界定,高校决策层、基建、财务、审计、监察、资产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建设管理者往往把建设管理部门的造价控制职能与审计部门的造价咨询和评价职能混为一谈,把造价管理的职责理解成审计的职责,认为跟踪审计是建设管理部门下面的造价控制组。高校校长经常把建设项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施工时把工期放在首位,在规定时间内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这样往往会导致工程时间紧、设计粗糙。校长最关心的是校舍是否安全、学生能否按时入住,而对建设项目的造价并不是很关注。施工单位往往会抓住学校这个弱点,在施工中频繁变更,漫天要价。由于跟踪审计的介入,限制了签署联系单的自由度,增加了建设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若因变更价格谈不拢,施工单位便以停工要挟,认为是跟踪审计影响了工程进度,矛盾便集中于内部审计部门,给跟踪审计工作造成巨大压力。

(二)跟踪审计力量有待提升

近年来,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审计队伍建设,但离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需求仍有一定距离。一是审计力量的不足制约着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建设项目投资大,跟踪审计任务繁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方面受到制约,部分高校还采用纪监审合署办公的形式设立内审机构,没有专职审计人员。二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跟踪审计要求不适应。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工程、管理、经济、法律、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受传统结算审计思维的影响严重,知识结构以会计为主,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据调查显示,浙江高校内审人员中74.5%的专业类型为会计师类、审计师类、经济师类等,45.5%的专业类型为会计师类,而工程师类内审人员只有4.8%,从事基建工程审计和修缮工程审计的内审人员严重缺乏。[2]三是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尚需加强。目前,许多高校由于自身审计人员少,大多数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社会审计机构选用、质量评估等具体管理办法,也没有精力对社会审计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构建

(一)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构建的意义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指高校审计部门及由其委托的社会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运用现代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高校建设项目的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及竣工验收等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审查、监督和评价。[3]全过程跟踪审计在高校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提升绩效和预防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有利于规范管理高校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控制环节多、计价次数多、处理关系复杂等特点,传统的结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难以适应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的要求。全过程跟踪审计克服了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到项目建设的各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对建设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项工作,实施全过程全方位控制,能及时发现、纠正建设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和问题,并向建设管理部门及时、准确、持续地反馈审计意见或建议,促进建设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2.有利于提升绩效全过程跟踪审计注重对高校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的跟踪审计以及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有利于提高项目论证的可靠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从单纯的合同执行审计延伸到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条款的审计,防止了因写入不合理条款而使高校建设资金损失的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经常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了解具体的施工过程,能及时对工程变更签证事项的合法合规性、材料设备价格的合理性、隐蔽工程验收情况等进行审计,为后期的审计结算确认签证,并将问题和矛盾提前解决,避免事后相互扯皮。3.有利于预防腐败造成高校基建领域腐败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监督,决策、管理、监督三者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高校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使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建设过程,通过对物资采购、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筑起了一道严密的防线,对权力形成制约,促使建设项目的各参与方一开始就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认真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能有效预防舞弊案件的发生,使审计由“秋后算账”转变为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控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的关键控制点

根据高校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结合我国部分高校跟踪审计工作的实践,可以将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分为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竣工验收等五个审计阶段。在实施审计时,可以在每个审计阶段设置审计工作关键控制点[4],有助于审计人员选准介入时机,把握审计重点和难点。1.投资立项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决策程序。审查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建设方案是否在多方案比较、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是否经有效批复。(2)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真实、完整、有效,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功能是否符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投资规模是否适度。(3)审查投资估算。审查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是否合理、资金来源是否落实,投资计划是否得当。2.勘察设计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设计招标文件和设计合同。审查勘察设计等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内容、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完整、准确,是否符合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程序及合同签订是否客观、公正、严密。(2)审查设计方案。审查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是否通过招投标方式征集;设计方案的论证,是否贯彻了优化设计和限额设计的原则;是否组织有关权威专家对图纸进行会审。(3)审查概(预)算编制。审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是否按程序进行评审,编制方法是否合适;概(预)算内容是否真实、全面,有无漏项或增项;编制原则和计价依据是否现行适用;设计概算与投资估算是否符合,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是否符合。3.施工准备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招标文件。审查施工、监理、代建等单位资质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招标文件内容是否完整、严密,其中的暂定价、指定价等的确定依据是否明确;程序是否合法合规,评标工作是否公平、公正。(2)审查合同。审查合同是否违反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合同文本;合同内容与招投标文件内容是否一致,合同条款是否全面、合理,有无遗漏关键性内容,有无不合理限制性条件;合同条款表达是否清楚。(3)审查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审查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编制说明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是否清楚,是否有漏项、重项;招标控制价编制的依据、内容、取费标准和计算方式是否正确、合理。4.施工实施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隐蔽工程。审查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如隐蔽工程现场签证的程序和手续等;隐蔽工程验收是否由建设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审计人员共同到现场验收、签证,否则不予承认;隐蔽工程记录的内容是否详细,与工程造价有关的信息反映是否全面。(2)审查主要材料及设备。审查材料招投标情况,建设管理部门是否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公开招标,对于不需招标的其定价方式是否与审计组共同确定;材料、设备的采购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价格确定是否合理;在材料、设备进场使用或安装前,是否根据合同约定对品牌、规格、型号、数量、价格进行确认。(3)审查工程进度款支付。审查所报进度是否与实际工程进度及实物工程量相符;进度款计量计价方式及支付办法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是否存在重复申报、虚报的现象,工程预付款是否按合同约定扣回等。(4)审查工程变更和签证。审查工程变更理由是否充分,程序是否规范,要严格控制由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变更、签证的手续是否完备;签证内容、签证材料价格是否真实;签证是否及时,事后补签不予承认;是否符合签证批准权限;签证计量计价方式是否与合同有关条款相符。(5)审查索赔费用。审查索赔证据是否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确实存在,是否反映实际情况;索赔证据的提出及取得是否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证据是否具有法律效率;索赔的工程量计算、套价、取费和工期是否合理。5.竣工验收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工程竣工结算。审查竣工结算资料是否完整,实际施工是否与竣工结算资料相符;工程造价结算方式与合同条款是否相符;工程量计算是否符合定额中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单位是否一致,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竣工项目的单价计量、定额套用、相关规费和税金的计价标准是否准确、合理。(2)审查竣工财务决算。审查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依据和编制条件是否符合规定,数据填报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建设项目的内容与批复的概(预)算投资是否相符;建设项目结余资金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来往帐隐瞒、转移、挪用结余资金的行为,债权债务是否及时清理;交付的资产是否符合交付条件,核算是否准确;工程项目完成投资是否超概算。

(三)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的运行程序

根据上述审计阶段的关键控制点,结合审计工作的常规程序[5],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运行程序可划分为三个步骤。1.审计准备(1)确定审计工作方案。高校审计部门依据学校年度审计计划、年度建设项目工作计划及相关规定,综合单项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立项,并确定跟踪审计工作方案,并报学校批准。(2)成立审计组。根据学校批准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高校审计部门完成社会审计机构的选聘、委托和合同签订等前期工作,成立由社会审计机构和高校审计部门共同组成的审计组。2.审计实施(1)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根据立项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经批准后实施。(2)下达审计通知书。向高校建设管理部门下达全过程跟踪审计立项通知书和实施细则,明确告知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关键控制点的业务活动、具体送审要求以及相应的审计时效承诺等事项。(3)送交送审资料。对于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细则列为关键控制点的业务活动,建设管理部门应对送审内容进行审核,并根据审计时效承诺,提前送交送审资料。(4)出具审计意见书。收到建设管理部门相关业务活动的送审资料后,审计组按照规定的审计时效承诺,及时出具审计意见书。(5)反馈意见落实情况。送审业务活动审计完成后,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将相关业务资料以及审计意见的采纳与落实情况,以书面的形式报审计组备案。(6)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审计组听取被审计对象意见后,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7)开展竣工结算审计。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管理部门提交完整有效的竣工结算送审资料,审计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8)开展财务决算审计。在财务部门提交完整有效的竣工财务决算送审资料后,审计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3.审计终结(1)出具造价审计意见书。高校审计部门出具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计意见书,用于工程款项的尾款结算和审计费用的结算。(2)出具最终审计报告。高校审计部门出具最终的审计报告,如实反映跟踪审计过程中已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尚未整改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3)归档审计资料。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完成后,审计组对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审计成果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和归档。

三、提升运行效果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基础

为了使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建设项目,应建立一套系统的规章制度。1.建立健全校内跟踪审计规章制度高校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以及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围绕高校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在校级层面建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如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界定高校审计部门、建设管理部门、社会审计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范围、目标、主要内容及操作规程,形成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管理工作流程,既为建设单位制订项目管理制度提供可遵循的依据,也为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建设管理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变更联系单管理办法、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具体制度,与跟踪审计形成良好的制度衔接,使审计目标与建设目标协调一致,促进跟踪审计与项目管理的和谐进行。2.建立和完善委托跟踪审计相关规章制度当前,高校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基本上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或聘请社会审计人员的形式来开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委托社会审计的相关制度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审计部门要细化对社会审计机构选聘的程序和要求,制定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计组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委托社会审计的合同签订、过程监督、报告核实、质量评价等重要管理环节的制度建设,以确保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质量,如制定审计组岗位职责制度、重点审计环节工作流程、审计工作汇报制度、审计交叉复核制度、委托跟踪审计质量考评制度、审计组廉洁自律制度等。

(二)夯实跟踪审计队伍,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关键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由高校审计部门完成,也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完成,但要求跟踪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工程造价审计、财务审计及法律、经济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1.加强在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高校要为在职内审人员开展职业规划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鼓励内审人员要勤下工地,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做好调查、咨询、协调沟通等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审计实战经验;要经常与兄弟高校及社会审计机构之间开展横向审计业务交流,为内审人员提供学习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的平台。2.适当引进具有实际施工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完善和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3.聘请社会审计人员或社会审计机构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组,或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社会信誉良好的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审计,不仅可以减轻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量,而且可以提高跟踪审计的效率。为此,在开展社会审计机构的招标过程中,要加大对社会审计机构的信誉、审计业绩和质量、审计人员的学历、职称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考核,选择更优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另外,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一般都具有专业倾向性,在不同的审计领域其实力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技能匹配原则,选择与跟踪审计内容匹配的社会审计机构,聘请与审计任务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审计人员,从而提升审计效果,保证审计质量。

(三)控制委托审计过程,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保障

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委托审计已成为高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频繁互动,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者的定位,侵入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审计人员一旦越位,全过程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就会不复存在。因此,要强化对委托跟踪审计过程的监督、检查与控制。1.做好关键环节的直接控制把关做好建设项目的委托跟踪审计,除了受托社会审计机构按合同履行职责外,高校审计部门还必须做好关键控制点的直接把关,如工程量清单审核、招标控制价编制、合同审核、隐蔽工程签证、工程量变更签证、材料价格签证、工程进度款审签、竣工结算审计等关键环节。2.加强对委托跟踪审计的复核、检查高校审计部门要组织审计组进行定期汇报,讨论、询问有关问题,促进审计的深化和补漏;对审计内容相同的项目,要组织审计组集中对账,进行横向比较,揭示差异,促进平衡。另外,高校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与审计人员的业绩考评及社会审计机构的聘用、报酬挂钩。3.明确跟踪审计的角色定位高校审计部门要建立事前议事机制,使审计人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代替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责。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避免口头答复的做法,对需要回答的问题,要通过议事机制来妥善处理。4.提高委托跟踪审计的时间效率高校建设项目有工期要求,每个环节具有时效性,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应先于或同步于项目建设的进度,才能及时跟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控制风险。跟踪审计要为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服务,而不是影响工程进度。

(四)科学评价审计成果,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动力

第7篇:高校债务管理办法范文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教学科研活动中的许多经济业务管理尚未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加以规范和控制,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十分粗放。导致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执行难,易出现执行偏差等问题。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我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也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试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各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进行修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一)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制度的管理效能也将大大降低。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共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财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

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构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明确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各项经济责任,以及职责履行所对应的职权;第三,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保证高校内部财权顺利运行,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

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体现为职责履行考核评价;控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体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贯彻事前、事中、事后的连贯性管理,实现制度以及内含政策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持续性。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严格按照制度建设过程进行制度建设。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和具体规范,可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办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各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按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适应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需求。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按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如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功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如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贷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明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明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第8篇:高校债务管理办法范文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汪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中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池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拭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洛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段有及时进行修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1.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则务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洪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则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2.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胸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

3.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团。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腔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沐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审定财务制度,贯彻财务风险控制叽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河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力、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洛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技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技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技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技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加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劝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加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货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朋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朋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5.财务牵头、分工协作实施制度建设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组织保障基础。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形成以财务部门为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参与实施的制度建设组织模式。首先则务部门内部根据科室设置和岗位分工朋确相关制度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度初步拟订工作;其次财务部门内部集中讨论已完成的制度建设初稿在听取制度建设具体负责人就本制度建设文稿解释汇报后集中讨论确定正式拟订稿第三根据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全流程作业管理理念根据不同财务制度所涉及的不同业务部门则务部门分别与不同业务部门就财务制度正式拟订稿进行商讨会签重点就制度执行和效果发挥进行商讨确定需要修改和补充的地方第四则务主管校领导审签通过。

四、总语

第9篇:高校债务管理办法范文

(一)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构建的意义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指高校审计部门及由其委托的社会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运用现代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高校建设项目的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及竣工验收等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审查、监督和评价。全过程跟踪审计在高校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提升绩效和预防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有利于规范管理

高校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控制环节多、计价次数多、处理关系复杂等特点,传统的结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难以适应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的要求。全过程跟踪审计克服了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到项目建设的各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对建设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项工作,实施全过程全方位控制,能及时发现、纠正建设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和问题,并向建设管理部门及时、准确、持续地反馈审计意见或建议,促进建设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

2.有利于提升绩效全过程跟踪审计注重

对高校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的跟踪审计以及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有利于提高项目论证的可靠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从单纯的合同执行审计延伸到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条款的审计,防止了因写入不合理条款而使高校建设资金损失的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经常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了解具体的施工过程,能及时对工程变更签证事项的合法合规性、材料设备价格的合理性、隐蔽工程验收情况等进行审计,为后期的审计结算确认签证,并将问题和矛盾提前解决,避免事后相互扯皮。

3.有利于预防腐败造成高校基建领域

腐败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监督,决策、管理、监督三者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高校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使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建设过程,通过对物资采购、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筑起了一道严密的防线,对权力形成制约,促使建设项目的各参与方一开始就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认真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能有效预防舞弊案件的发生,使审计由“秋后算账”转变为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控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的关键控制点

根据高校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结合我国部分高校跟踪审计工作的实践,可以将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分为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竣工验收等五个审计阶段。在实施审计时,可以在每个审计阶段设置审计工作关键控制点,有助于审计人员选准介入时机,把握审计重点和难点。

1.投资立项阶段关键控制点

(1)审查决策程序。审查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建设方案是否在多方案比较、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是否经有效批复。(2)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真实、完整、有效,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功能是否符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投资规模是否适度。(3)审查投资估算。审查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是否合理、资金来源是否落实,投资计划是否得当。

2.勘察设计阶段关键控制点

(1)审查设计招标文件和设计合同。审查勘察设计等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内容、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完整、准确,是否符合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程序及合同签订是否客观、公正、严密。(2)审查设计方案。审查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是否通过招投标方式征集;设计方案的论证,是否贯彻了优化设计和限额设计的原则;是否组织有关权威专家对图纸进行会审。(3)审查概(预)算编制。审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是否按程序进行评审,编制方法是否合适;概(预)算内容是否真实、全面,有无漏项或增项;编制原则和计价依据是否现行适用;设计概算与投资估算是否符合,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是否符合。

3.施工准备阶段关键控制点

(1)审查招标文件。审查施工、监理、代建等单位资质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招标文件内容是否完整、严密,其中的暂定价、指定价等的确定依据是否明确;程序是否合法合规,评标工作是否公平、公正。(2)审查合同。审查合同是否违反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合同文本;合同内容与招投标文件内容是否一致,合同条款是否全面、合理,有无遗漏关键性内容,有无不合理限制性条件;合同条款表达是否清楚。(3)审查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审查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编制说明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是否清楚,是否有漏项、重项;招标控制价编制的依据、内容、取费标准和计算方式是否正确、合理。

4.施工实施阶段关键控制点

(1)审查隐蔽工程。审查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如隐蔽工程现场签证的程序和手续等;隐蔽工程验收是否由建设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审计人员共同到现场验收、签证,否则不予承认;隐蔽工程记录的内容是否详细,与工程造价有关的信息反映是否全面。(2)审查主要材料及设备。审查材料招投标情况,建设管理部门是否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公开招标,对于不需招标的其定价方式是否与审计组共同确定;材料、设备的采购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价格确定是否合理;在材料、设备进场使用或安装前,是否根据合同约定对品牌、规格、型号、数量、价格进行确认。(3)审查工程进度款支付。审查所报进度是否与实际工程进度及实物工程量相符;进度款计量计价方式及支付办法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是否存在重复申报、虚报的现象,工程预付款是否按合同约定扣回等。(4)审查工程变更和签证。审查工程变更理由是否充分,程序是否规范,要严格控制由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变更、签证的手续是否完备;签证内容、签证材料价格是否真实;签证是否及时,事后补签不予承认;是否符合签证批准权限;签证计量计价方式是否与合同有关条款相符。(5)审查索赔费用。审查索赔证据是否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确实存在,是否反映实际情况;索赔证据的提出及取得是否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证据是否具有法律效率;索赔的工程量计算、套价、取费和工期是否合理。

5.竣工验收阶段关键控制点

(1)审查工程竣工结算。审查竣工结算资料是否完整,实际施工是否与竣工结算资料相符;工程造价结算方式与合同条款是否相符;工程量计算是否符合定额中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单位是否一致,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竣工项目的单价计量、定额套用、相关规费和税金的计价标准是否准确、合理。(2)审查竣工财务决算。审查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依据和编制条件是否符合规定,数据填报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建设项目的内容与批复的概(预)算投资是否相符;建设项目结余资金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来往帐隐瞒、转移、挪用结余资金的行为,债权债务是否及时清理;交付的资产是否符合交付条件,核算是否准确;工程项目完成投资是否超概算。

(三)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的运行程序

根据上述审计阶段的关键控制点,结合审计工作的常规程序,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运行程序可划分为三个步骤。

1.审计准备

(1)确定审计工作方案。高校审计部门依据学校年度审计计划、年度建设项目工作计划及相关规定,综合单项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立项,并确定跟踪审计工作方案,并报学校批准。(2)成立审计组。根据学校批准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高校审计部门完成社会审计机构的选聘、委托和合同签订等前期工作,成立由社会审计机构和高校审计部门共同组成的审计组。

2.审计实施

(1)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根据立项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经批准后实施。(2)下达审计通知书。向高校建设管理部门下达全过程跟踪审计立项通知书和实施细则,明确告知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关键控制点的业务活动、具体送审要求以及相应的审计时效承诺等事项。(3)送交送审资料。对于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细则列为关键控制点的业务活动,建设管理部门应对送审内容进行审核,并根据审计时效承诺,提前送交送审资料。(4)出具审计意见书。收到建设管理部门相关业务活动的送审资料后,审计组按照规定的审计时效承诺,及时出具审计意见书。(5)反馈意见落实情况。送审业务活动审计完成后,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将相关业务资料以及审计意见的采纳与落实情况,以书面的形式报审计组备案。(6)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审计组听取被审计对象意见后,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7)开展竣工结算审计。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管理部门提交完整有效的竣工结算送审资料,审计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8)开展财务决算审计。在财务部门提交完整有效的竣工财务决算送审资料后,审计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

3.审计终结

(1)出具造价审计意见书。高校审计部门出具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计意见书,用于工程款项的尾款结算和审计费用的结算。(2)出具最终审计报告。高校审计部门出具最终的审计报告,如实反映跟踪审计过程中已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尚未整改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3)归档审计资料。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完成后,审计组对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审计成果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和归档。

二、提升运行效果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基础为了使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建设项目,应建立一套系统的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校内跟踪审计规章制度

高校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以及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围绕高校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在校级层面建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如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界定高校审计部门、建设管理部门、社会审计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范围、目标、主要内容及操作规程,形成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管理工作流程,既为建设单位制订项目管理制度提供可遵循的依据,也为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建设管理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变更联系单管理办法、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具体制度,与跟踪审计形成良好的制度衔接,使审计目标与建设目标协调一致,促进跟踪审计与项目管理的和谐进行。

2.建立和完善委托跟踪审计相关规章制度

当前,高校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基本上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或聘请社会审计人员的形式来开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委托社会审计的相关制度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审计部门要细化对社会审计机构选聘的程序和要求,制定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计组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委托社会审计的合同签订、过程监督、报告核实、质量评价等重要管理环节的制度建设,以确保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质量,如制定审计组岗位职责制度、重点审计环节工作流程、审计工作汇报制度、审计交叉复核制度、委托跟踪审计质量考评制度、审计组廉洁自律制度等。

(二)夯实跟踪审计队伍

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关键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由高校审计部门完成,也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完成,但要求跟踪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工程造价审计、财务审计及法律、经济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加强在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

高校要为在职内审人员开展职业规划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鼓励内审人员要勤下工地,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做好调查、咨询、协调沟通等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审计实战经验;要经常与兄弟高校及社会审计机构之间开展横向审计业务交流,为内审人员提供学习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的平台。

2.适当引进

具有实际施工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完善和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

3.聘请社会审计人员或社会审计机构

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组,或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社会信誉良好的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审计,不仅可以减轻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量,而且可以提高跟踪审计的效率。为此,在开展社会审计机构的招标过程中,要加大对社会审计机构的信誉、审计业绩和质量、审计人员的学历、职称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考核,选择更优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另外,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一般都具有专业倾向性,在不同的审计领域其实力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技能匹配原则,选择与跟踪审计内容匹配的社会审计机构,聘请与审计任务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审计人员,从而提升审计效果,保证审计质量。

(三)控制委托审计过程

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保障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委托审计已成为高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频繁互动,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者的定位,侵入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审计人员一旦越位,全过程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就会不复存在。因此,要强化对委托跟踪审计过程的监督、检查与控制。

1.做好关键环节的直接控制把关做好建设项目的委托跟踪审计

除了受托社会审计机构按合同履行职责外,高校审计部门还必须做好关键控制点的直接把关,如工程量清单审核、招标控制价编制、合同审核、隐蔽工程签证、工程量变更签证、材料价格签证、工程进度款审签、竣工结算审计等关键环节。

2.加强对委托跟踪审计的复核

检查高校审计部门要组织审计组进行定期汇报,讨论、询问有关问题,促进审计的深化和补漏;对审计内容相同的项目,要组织审计组集中对账,进行横向比较,揭示差异,促进平衡。另外,高校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与审计人员的业绩考评及社会审计机构的聘用、报酬挂钩。

3.明确跟踪审计的角色定位

高校审计部门要建立事前议事机制,使审计人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代替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责。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避免口头答复的做法,对需要回答的问题,要通过议事机制来妥善处理。

4.提高委托跟踪审计的时间效率

高校建设项目有工期要求,每个环节具有时效性,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应先于或同步于项目建设的进度,才能及时跟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控制风险。跟踪审计要为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服务,而不是影响工程进度。

(四)科学评价审计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