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特征范文

固定资产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特征

第1篇:固定资产特征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资产质量;质量特征;主成分分析

目前关于资产质量的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整体、理论的层面,对于单项资产质量的定量分析尚未深入展开。由于理论操作性不强,实务中资产质量的分析也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文以资产的质量特征为基础,构建出固定资产质量的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于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得出固定资产质量的相对排名,并对排名变化最大的两家公司进行深入考察,从而检验该评价体系对固定资产质量的解释能力。

一、文献回顾

(一)国内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献回顾张新民(2001)指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满足企业对其预期期望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单独增值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等方面。同时指出,对资产质量的分析要强调资产的相对有用性。企业所处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对同一项资产的预期就会不同,因此资产质量不同于其物理质量;不同项目资产的属性不同,企业对其预期就会不同,因此不同项目的质量特征就会不同。这一观点相对于仅把资产的盈利性作为确认资产质量特征的最重要标准(李树华、陈征宇,2000),或把变现性作为确认资产质量特征的最重要标准(顾德夫,2001),无疑更加全面和综合,但相关的理论体系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案例说明阶段,并未进行具体的指标选择与确定,更缺乏评价方法的定量分析与检验。宋献中、高志文(2001)以调整前后每股净资产的波动幅度(K值)作为评价资产质量好坏的标准。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相关规定,被调整的项目包括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等。被调整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越大,表明该企业的资产质量越低,实证结果表明此比例影响企业当年的盈利水平和今后盈利的持久性。宋献中等的研究提出了K值的概念,并以此来度量资产质量,但其研究只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描述,未挖掘出资产质量与盈利性之间的深入关系。李嘉明、李松敏(2005)选用2003年在我国深、沪两地上市的1117家公司(ST除外)作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用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嘉明等的研究方法试图挖掘资产质量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但未解释回归方程的内生性问题,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尚不完善。张春景、徐文学(2006)选取13个指标,从资产存在性、有效性、收益性三个方面衡量资产质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资产质量的综合评价数值,并对江苏省在境内上市的制造业与商业类上市公司77家样本公司按此综合评价数值做了排序。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从信息有重叠的指标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赋予合适的权重,对样本做出科学地综合评价。张春景等的研究样本包括制造业和商业,这两种企业对资产效用的预期不同,其资产质量指标也应该不同,那么这种主成分分析的适用性便有待进一步地验证。另外,只给出各企业资产质量的排名,而没有计算排名的具体公式,指出各指标的权重,结论的应用价值不高。而本文将专注于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的固定资产项目,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各项指标的合理权重,进而计算出资产质量的综合数值,并据此得出排名。谢永(2007)对18个反映资产质量的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从亏损前3年开始公司的资产整体质量已经开始下降,同时提出一些能够有效预测财务危机的指标。

(二)国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献回顾 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企业资产质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均较为罕见。仅有少数文献研究了银行资产质量与信贷风险之间关系。David Bernstein(1996)对银行资产质量与规模经济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贷款质量对银行成本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银行的资产越差,其成本越高,但这种直接影响表现得不很明显。

二、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资产质量内涵的界定及资产的质量特征资产的质量特征,是指企业根据不同项目的资产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对其设定的预期效用。由于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等项目各自的效用不同,故企业对各类资产的预期效用设定也就各不相同,因而单项资产本身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质量特征。但总的来讲,研究资产的质量特征可以从资产的盈利性、变现性、周转性以及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这四方面的质量特征将成为构建各项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资产的变现性,是指非现金资产通过交换能够直接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能够作为企业债务物资保障的效用。能否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顺利变现,是衡量企业资产质量,并进一步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资产的盈利性,是指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用,资产的定义本身就规定了盈利性是资产的内在属性。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其盈利性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贺武,2006)。资产的周转性,是指资产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被利用的效率和周转速度,它强调的是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而被利用的效用。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该项资产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吻合度越高,被利用越充分,为企业赚取收益的能力越强。马克思也认为资产的周转性非常重要,在《资本论》中提出,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对实现剩余价值或资本增值至关重要。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是指资产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有可能与企业的其他相关资产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通过与其他资产适当组合,能够发挥出大于单项资产个别效用总和的联合效用。相同物理质量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或者在同一企业的不同用途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贡献能力。因而这个意义上的资产质量,是把资产组作为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相对整体的角度来加以综合地考虑与评价。

(二)固定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以质量特征为基础的固定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1)固定资产的变现性评价指标。除部分流动资产外,企业的固定资产将成为长期债务的直接物资保障,尤其是在企业面临破产清算时更是如此。固定资产的数量、结构、完整性和先进性都直接制约着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其中固定资产的保值程度,是债权人认定其变现性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当然,也要考虑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对其变现性造成的制约影响。专用性越高,其变现的风险就越大。从企业偿债能力的角度,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其是否具有增值潜力来加以衡量:首先,具有增值潜力的固定

资产,是指那些市场价值的未来走向趋向于增值的固定资产。这种增值,或是由特定资产的稀缺性(如土地)引起;或是由特定资产的市场特征表现出较强的增值特性(如房屋、建筑物等)而引起;或是由于会计处理的原因导致账面上虽无净值但对企业仍有可进一步利用的原因而引起(如已经提足折旧、企业仍可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的固定资产)。其次,无增值潜力(贬值)的固定资产,则是指对特定企业而言,其价值的未来走向不可能增值的资产。这种不能增值状况的出现,既可能是由与特定资产相联的技术进步较快,原有资产因技术落后而相对贬值(如电子计算机等)引起;也可能是由特定资产本身价值状况较好,但在特定企业不可能得到较充分利用的原因引起(如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由于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净值时,企业可以按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净值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因此鉴于资料所限,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可以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做出初步判断,通过变现率指标加以简单衡量:固定资产变现率=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净值。其中: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2)固定资产的盈利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反映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实力,因此,固定资产的盈利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讲,固定资产的盈利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固定资产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是否与企业的行业选择和行业定位相适应;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是否与企业存活的市场份额所需要的生产能力相匹配;固定资产的工艺水平是否达到能够使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相应程度。营业收入是产品价值的外部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生产工艺水平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营业成本是产品生产的内部耗用,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两者之差即企业赚取的毛利,则反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进而决定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而固定资产的总体规模则反映了企业的行业选择和行业定位特征。因此,毛利与固定资产规模的比较,即固定资产毛利率,可以较为综合地反映固定资产的盈利性,计算公式如下:固定资产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

(3)固定资产的周转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周转率通常用营业收入除以固定资产平均余额加以计算。笔者认为,营业收入中包含了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无关的外部价格因素,因而用产品生产成本取代营业收入将使得该指标更具有说服力。假设存货中原材料、在产品水平保持稳定,将存货余额变动数加上营业成本,便可以大致推算出企业当期的生产成本,再与固定资产的原值进行比较,便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被利用的充分程度。因此,固定资产的周转性可以通过计算产能利用率来加以衡量:产能利用率=(存货余额变动数+营业成本)/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

(4)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强调的是固定资产通过与其他资产适当组合,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即使是相同物理质量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甚至是在同一企业同一时期的不同用途之间,都有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贡献能力,所以按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变动来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质量分析时,也一定要强调其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其中投资性资产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1,除去这两种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合称为经营性资产。在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企业,其经营性资产基本上都是围绕固定资产做出安排的,而投资性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所以经营性资产的整体盈利水平便可以视为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盈利性的最终体现。经营性资产的整体盈利水平可以将营业利润2作为标准,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便可以通过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加以衡量: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经营性资产平均余额,其中:经营性资产平均余额=资产平均余额-投资性资产平均余额。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当年企业投资新的生产项目,或对以往的固定资产进行大规模地更新改造,会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值大幅增加,进而可能会使上述指标受到较大影响。但这一结果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建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在当年并没有得以充分释放,其进一步的利用效果尚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当分析中遇到该项指标出现较明显变动时,一定要结合报表附注的相关内容做出深入分析,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三、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运用

(一)样本选择 机械制造业企业中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最大,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和先进程度,代表着该企业在行业中相对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以对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进行评价,找出对其固定资产质量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本文选择证券市场行业分类中的C7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其中包含C71普通机械制造业、C73专用设备制造业、C7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7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7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时间跨越2005和2006年两个会计年度。为保障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只选择2005年和2006年年报获得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除去数据缺失的公司,分别有174家和172家公司进入样本。先分别计算两年样本中各公司的固定资产质量综合评分,再对两年中各公司固定资产质量的升降情况进行比较。

(二)指标选择 在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及成本效益原则,仅就部分因素加以量化分析,最终进行主成分析的变量有固定资产变现率、固定资产毛利率、产能利用率和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实务中在对固定资产质量进行具体分析时,进一步还应结合报表附注的相关资料,在展开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最终的结论。本文选取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三)固定资产质量的综合评分 (表2)列示了个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固定资产的变现性标准差最小,说明各企业间没有明显的差别。且该指标都接近1,说明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个角度衡量,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很高。产能利用率标准差较大,说明不同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很不一样,可估计此指标将是固定资产质量差别的重要原因,具体权重待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与固定资产毛利率方差较大相对,经营资产收益率方差却较小,即虽然固定资产单项发挥作用的情况大相径庭,但和其他经营资产组合后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相伯仲。可以认为固定资产利用充分的企业可能管理、营销方面比较薄弱,而管理领先的企业对固定资产或技术方面的掌握有比较欠缺。所以,即使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不相上下,但和其他企业对比,取长补短,都可以找到进一步提高的方式。

本文选取的指标不多,但这四个指标的Bartlett球形检验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各变量间并不独立,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质量

得分时各指标的权重按其包含的信息量确定,具体处理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方法。(表3)列示了因子载荷矩阵和各主成分的特征值。

以4个主成分各自的特征值为权数,计算各样本企业固定资产质量的综合得分。公式为:Score=0.411Y1+0.242Y2+0.202Y3+0.145Y4

主成分信息不能直接获取,在分析固定资产质量时不容易进行比较。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将以上公式还原为以原指标为变量的公式:Score=0.430Z变现率+0.515Z固定资产毛利率+0.391Z产能利用率+0.499Z经营资产收益率

以上公式考虑了各指标之间的共线性问题,以各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为权数,对固定资产的综合评价较为合理。各指标的系数为正,说明随着这些指标的改进,固定资产的质量得到提高。关于公式中的系数需要作以下两点说明:一是这四个指标间并不独立,公式中的系数并不说明各指标对固定资产贡献的程度,所以与描述性统计中各变量的方差并不成比例;二是由于这种相关性存在,所以不可能通过单独提高某一指标而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而是要同时改善各项质量指标,达到平衡。根据此综合得分,2006年172家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前10名与后10名的公司见(表4、表5)。

对比两年的排名结果,置信电器、思源电器、s锅炉、香江控股、金龙汽车、美的电器、s天地连续两年排名在前10名中,而力源液压、天宇电气、林海股份、S阿继、二纺机、SST轻骑连续两年排名在后10名中。两年的排名结果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有很大波动,为检验两年中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及其的升降变化间的相关性,对2005年排名、2006年排名及排名升降变化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其中排名升降变化取变化的绝对值,结果见(表6)。表中显示,2005年、2006年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固定资产作为长期发挥作用的资产,其质量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同时可以看到,排名升降的大小与2006年排名、2005年排名都无显著性关系,说明公司原来的固定资产质量的好坏,对其质量波动的大小没有明显影响。排名升降变化最大的两家公司,上升最大的山推股份和下降最大的长力股份进行具体分析。两公司两年的排名和财务指标见(表7)。山推股份的固定资产毛利率和固定资产产能利用率大幅上升,经营资产收益率由负转正;长力股份的经营资产收益率虽然也有所改善,但固定资产毛利率和产能利用率下降较多。

山推股份公司的主营业务为以推土机、配件、挖掘机为主的生产和销售。2006年公司顺应国际市场上运输机械强劲的需求增长势头,结合自身在该领域已形成的竞争优势,适时制订出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从而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拓展和利润上升空间。同时在年内对部分已经提足折旧并不再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投资了一些新的固定资产项目。尽管固定资产原值从67959.5万元增加到89785.5万元,但使得固定资产的整体布局进一步与公司的行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相吻合,进而大幅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另外,公司还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注重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从而大大提高了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最终导致固定资产的整体质量得以大幅提升。而相比之下,尽管长力股份2006年新增固定资产净额2251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公司未来从事经营活动的技术装备水平,使公司长远发展的后劲得以显著提升,但由于其中汽车板簧生产线技术建设项目3169.12万元,汽车扭杆、稳定杆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8397.07万元投资没有达到预计进度,没有产生预计的经济效益,所以导致当年固定资产毛利率和产能利用率的大幅下降。当然这种固定资产质量的下降对企业整体质量的长期影响还要进一步通过考察其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吻合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被充分利用的程度、与其他资产相互组合的增值程度等一系列因素而最终做出判断。

第2篇:固定资产特征范文

1.1固定资产的含义及分类

1.1.1含义

《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将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列为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固定资产价值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决定企业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素。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2分类

可按经济用途分类、使用用途分类、所有权分类以及综合分类等。

1.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属于资产分散型企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可以说从市区到郊区,从平地到山坡,遍及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按类别可以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及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福利设施等十几大类;另外电力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管理上就要求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所有这些都为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挑战。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品种多,二是分布广,三是变化快,四是周期长,五是支出大。

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2.1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2.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开展不深入

2.3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2.4固定资产竣工决算编制不及时

3.改善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3.1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创新

3.2完善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

3.3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3.4工程项目引入完全竞争机制

第3篇:固定资产特征范文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是企业赖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持续经营的物质基础。电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与改革初期提出的“要想富,先修路”一样,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仅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3亿元,同比增长41.3%;110千伏及以上交流输电线路开工4.6万千米,投产4.4万千米;变电容量开工2.1亿千伏安,投产1.7亿千伏安。而在2007年,国网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200亿元,其中电网投资2025亿元;开工110千伏及以上交流输电线路5.2万千米,变电容量2.3亿千伏安;投产110千伏及以上交流输电线路4.8万千米,变电容量1.9亿千伏安。随着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以及固定资产运营中和终结时的管理必然变得越来越重要。全国电力系统经过一、二期农网改造以后,部分县级供电公司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一度达到80%以上。即使是省一级的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占的总资产的比重也达到50%以上。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在实务操作中的困难,固定资产管理在电力企业所占比重和发挥的作用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为此,笔者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困境进行分析,思索和探求固定资产管理的合理和有效方法,努力尝试为建设“一强三优”电力企业提供有益的技术支持。本文拟对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证分析,剖析固定资产在投资和运行管理中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对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

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分析

2.1固定资产的含义及分类

2.1.1含义

《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将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列为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固定资产价值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决定企业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素。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1.2分类可按经济用途分类、使用用途分类、所有权分类以及综合分类等。

2.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属于资产分散型企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可以说从市区到郊区,从平地到山坡,遍及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按类别可以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及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福利设施等十几大类;另外电力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管理上就要求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所有这些都为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挑战。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品种多,二是分布广,三是变化快,四是周期长,五是支出大。

3.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3.1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3.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开展不深入

3.3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3.4固定资产竣工决算编制不及时

4.改善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4.1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创新

4.2完善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

4.3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4.4工程项目引入完全竞争机制

第4篇:固定资产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旧固定资产会计准则;比较;影响企业

一、新旧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比较

1 变更了固定资产的定义、确认标准与条件

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固定资产,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I)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新准则还明确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第一,与陵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修改变更了原制度中关于生产企业非生产经营主要设备需达到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的硬性标准,取消价值标准这一变化利于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合理判断、确认固定资产。

2 在新准则里面,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变大了

旧准则规定需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具体范围包括: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工具器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根据旧准则的这一规定,不用的机器设备是不提折旧的。但新准则规定,机器设备不管用或不用,均提折旧。此外,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寿命及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但新准则强调会计期末对固定资产的预期寿命、净残值和折旧方法重新估价,必要时可予以调整。

3 明确了对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方法的变更处理方法

新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预计净残值预计数、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规定所有这些改变作为会计估计变更,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4 调整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旧准则规定,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规定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与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相同,即:第一,该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二,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则应将其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反之则不能。

5 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转回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这一规定也就意味着固定资产减值一旦确以为损失即不得再行转回了。此项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虚拟利润”现象的出现起到有效的制止作用。同时,确认减值的时间更为明确。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定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导致不同企业之间相关数据缺乏可比性。新会计准则中通过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发生减值迹象为依据,间接的对计提时间作了明确要求,即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则应进行减值测试(说明,如果某项资产或资产组分摊了商誉则无论该资产或资产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经过测试确实发生减值的,应当对减值部分计提减值准备。

6 旧准则对弃置费用未充分考虑,但新准则对煤炭等行业的固定资产预设了弃置费用,并计入负债。

7 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核算也发生了变化

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盘盈在批准转销前通常是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批准转销后则从该科目转入“营业处收入”科目。按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而旧准则是作为当期损益。之所以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进行会计处理,是因为固定资产出现由于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而造成盘盈的可能性极小甚至是不可能的,企业出现了固定资产的盘盈必定是企业以前会计期间少计、漏计而产生的,应当作为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处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为的调解利润的可能性。

二、执行新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1 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新固定资产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新准则的很多规定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表的反映情况。例如,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从2007年开始,所有公司以前计提的“固定资产跌价准备”以后将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企业一旦开始大量的冲回以前计提的减值损失时,同期的利润必然会上涨。

2 对企业纳税方面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及所得税会计对固定资产的计价基本相同,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但对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无偿调入固定资产”等处理方法不一样,对企业的纳税额影响很大。

(2)对于已全额提取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要求不再计提折旧。而税法上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在税法上仍然可以计提折旧。因此,提取全额减值准备会对企业的纳税额造成影响,减少纳税额。

(3)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按期对固定资产逐项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反映其资产的价值,使其更符合资产的定义。但税法上要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但如果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损坏,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调整至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并确认损失。也就是说,对于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只有由于发生了永久性损坏的原因导致的资产减值,税法才予以确认,且必须经过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因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会对企业的纳税额产生影响。

3 新准则会导致企业资产结构发生变化

新的固定资产准则将固定资产预计的处置费用以折现金额计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将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后续支出确认为固定资产,会使固定资产的计量结果增大,导致企业资产结构发生变化,即使长期资产比重提高。

第5篇:固定资产特征范文

一、固定资产的特点:

1、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

2、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3、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应当记人“累计折旧”科目,并根据用途计人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人在建工程成本;基本生产车间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人制造费用;管理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人管理费用;销售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人销售费用;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额应计人其他业务成本。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固定资产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固定资产 投资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投资行为是实现中小企业存在价值的基础手段,是产生收益从而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在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中,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因此,研究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对于科学管理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促进中小企业顺利成长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指出,企业固定资产的有形资产的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同时认为,在确认固定资产时还应该同时满足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这两个条件。中小企业一般具有这样的特征,即企业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基本结构简单,在管理方面主要依赖企业家个人的管理能力。这样的特点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灵活性,但也使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弱点,使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对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的把握不尽合理。中小企业一般面临的竞争激烈,许多中小企业都将发展作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就成为中小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选择。但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缺乏高效科学的投资决策团队,重大的投资决策通常由企业家个人做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要么过度强调短期收益和降低风险,要么不顾企业现实情况而片面追求扩大投资。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目的过于简单化和盲目化,在投资方向选择和投资规模选取之间不能做出科学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决策。

2、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在资金管理和运营方面通常会面临债务问题。固定资产的投资所需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大,一般需要进行一定的筹资活动来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而通过负债形式得到的资金支持是很重要的资金筹措方式。固定资产的投资过程在时间上相对较长,在时间上做出合理的还款计划安排是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佳的资产负债率和资金流动比率等,确保具有充分的长期和短期的偿债能力,避免发生资金周转失灵等问题,这是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必须面对的问题。

3、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通常缺乏科学的投资机构和明确的投资管理制度。受到企业规模的局限,很少有中小企业设有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都由企业家或者企业高层直接管理负责。这样的管理方式会导致在投资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使投资项目管理程序混乱,各个管理环节相互脱离严重,投资管理方面漏洞很多。更为严重的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核不严,对具体项目缺乏论证和评估,导致部分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效益不佳。

三、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为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必须针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

1、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规模。中小企业需要树立战略管理意识和观念,科学规划企业的发展远景和发展步骤等内容,并以此来指导固定资产投资,科学的处理好企业战略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上,考虑固定资产投资要与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的要求相适应。

要围绕企业的技术改造这一核心要素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要特别着重于国家大力扶持的新产业。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企业需要在快速发展和风险控制与追求效益之间做好平衡,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方面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做好合理的资金分配,避免使企业陷入资金困难的境地。

2、拓展多种筹资渠道,合理开展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开展投资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是多数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中小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尤其需要开拓思路,树立风险意识,在固定资产投资规划之初就首先考虑筹资的渠道和数量,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科学判断,只有在能够合理的筹到投资所需的资金,才能进一步考虑固定资产投资问题。而对于筹资困难或者筹资成本过高的情况,尤其需要做出慎重考虑。坚决杜绝筹资的盲目乐观心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和机构,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资金和企业规模等的局限,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和决策等方面通常处于弱势。因此,更加需要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和机构,包括工程项目规划、概预算控制部门、内部投资主管部门、建设管理办公室等,并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和形成权限,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项目决策控制,保证决策的科学和客观,防止无效投资。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其发展壮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较大,企业往往因为投资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有必要针对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有效提高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对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固定资产特征范文

高校的固定资产是保证高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物质基础,其管理与控制对高校对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固定资产规模、构成发生巨大变化,其管理与控制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校际合并与调整、校内人事与管理等各项改革工作的深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许多学者积极探索着方面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建立两级管理模式能够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不再存在权责不一致的弊病。同时,从资产管理前端的预算着手,构建以预算为视角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还有一些研究侧重于对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改进,例如,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还有研究者引入了工作流管理模式,使得资产的管理更加规范。然而,相关的研究仍旧没有很好地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存取、搜索不便的问题。

该文针对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的研究现状研究进行分析,指出了利用案例推理的智能化方法在实现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及应用前景,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研究。这对今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研究概述

1.1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

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这从根本上导致了高校资产管理被动、滞后的局面:第一,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为账物分管,缺乏统一管理的综合监督协调部门。第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固定资产实物价值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相符,难以核算学校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第三,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管理系统,只能独立地对固定资产的各项数据进行输入,对于资产调拨、变动、报损等很多的操作,系统不能独自完成,并且资产信息不能通过网络共享。

1.2 管理制度与模式的改善

在管理制度与模式的改善方面,文献1提出了创新的两级管理模式:学校财务设备处固定资产管理中心为第一级,各设备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责任与义务的分配应由学校固定资产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使用,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动态统一管理转变。文献2则提出了构建了以预算为视角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以固定资产的综合绩效为导向,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绩效管理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机构以及运作机制,构成一个完整的运作系统。文献3则在分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之后,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核算机制创新,即实行权责发生制:财务部门必须对作为高校重要的物资资源的固定资产从其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即在其会计核算中将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然而,管理制度的完善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存的主要问题,还需要依靠一些工具来实现对固定资产的高校管理与控制。

1.3 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控制工具

在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更加高效的管理软件,采用了新兴的软件技术。为了使手工操作的信息录入状况得到彻底的改观,文献4提出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简称RFID)应用到固定资产信息录入过程中,RFID可以透过外部材料的标签直接读取数据,具有快速高效性。文献5在设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引入了工作流管理(简称JBPM),包括, 即系统资产调拨、资产维修以及资产报废三个标准流程, 使得资产的管理更加规范,对每个资产的变动掌握得非常清楚。文献6提出了网络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的三级管理网络,固定资产数据集中在一个数据库中,管理权限分到各个部门来负责及时提交本部门的固定资产变动数据。然而,上述方法仅从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着手的可以从软件上提升的方法,在信息搜索的智能搜索方面相关研究甚少。

2 案例推理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2.1 案例推理方法概述

基于人类解决新问题的模式,案例推理技术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或情况称为目标案例,而把记忆的问题或情况称为源案例,由目标案例的提示而获得记忆中的源案例,并由源案例来指导目标案例求解。典型的案例推理(简称CBR)问题求解过程基本步骤包括:案例检索、案例重用、案例修改和案例保留。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也可以引入案例推理技术,从大量已提出的管理模式中选取最适应于现实情况的源案例,便捷地实现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维修和报废的最优决策。

2.2 案例推理应用于固定资产分类

当新设备采购完毕并进行装载调试后,使用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对设备分类并录入信息。采用案例推理方法时,可以从案例库中找到一个或多个与当前设备最相似的设备,从而方便地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CBR系统中的案例库由以前分类过的设备信息组成。案例库中的每一个案例包括以前分类过的设备的一般描述,包括属性和分类类别。检索即根据新设备的属性特征搜索相类似的旧的已分类过的设备,当多个旧设备与这个设备存在一定的匹配度时,甄选匹配度较高的旧设备即可以为新设备分类。对设备的案例检索可以采用很多检索策略,如知识引导法和最近相邻法相结合的混合检索。如果检索出的旧设备与新设备属性完全一致,则新设备与旧设备的分类一致;如果旧设备的属性无法和新设备属性匹配,则需要考虑该分类是否符合该新设备。在案例库中无法检索到相似设备时,需要对新设备进行重新分类,然后将新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以供下次检索使用。

2.3 案例推理应用于固定资产维修与报废

当固定资产产生损坏时,维修中心可以采用案例推理方法视情况决定采取哪种维修方式,选择组织校内维修或者校外维修。同样,当固定资产无法继续工作时,呈现严重老化或损坏现象或使用寿命到期时,管理人员可以借由案例推理方法决定在这一情况下该设备是否具备报废资格。一个新的损坏或报废案例并入案例库时,同时也建立了关于这个案例的主要特征的索引。当系统接受了一个求解新问题的要求后,CBR可以利用相似度知识和特征索引从案例库中找出与当前损坏或报废事件相关的最佳案例,它所检索的内容,即所得到的案例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问题的解决效果。

2.4 基于案例推理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构建

基于目前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还可以构建基于案例推理的更加智能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输入基本类别的固定资产基本信息,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并进行分类编号,以后有相似资产信息需要录入时,系统会智能识别信息并自动分类。在各使用单位安装资产管理软件的同时,给各部门资产管理人员一个本部门的登录账号,他们可以在网上随时打印和查询到本部门的资产账户,但不能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账户作修改。即仅赋予三级使用部门以查看权限和添加更改新信息权限,执行相应的维修与报废信息操作时,系统会通过案例库自动识别并提供相应策略。清产核资时,将采集到的信息上传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对照系统中的数据,计算机会自动整理出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简便准确。

第8篇:固定资产特征范文

一、关于事业单位资产会计要素定义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由《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共同规范。在其准则和财务规则中规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该定义描述了事业单位资产的三个特征:(1)是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2)能以货币计量的;(3)是一种经济资源。这与目前理论界对资产的定义是有差别的。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财务报表的要素》中指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其重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资产蕴涵着可能的未来利益;(2)特定个体能借助它获得利益,并对其他方面之取得它加以控制;(3)使个体有权取得或控制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业已发生。

实质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关于资产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非盈利组织。其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所需的资财都从各种来源取得,其二是资财或资产是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生命所系的血液。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明确公共部门(包括政府)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即资产具有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权属性两个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其部分被划归企业,部分被划归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因此作为其拥有的资产和其他实体所拥有的资产是同质的。都应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实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实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关于事业单位资产范围的问题

(一)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不协调之处

首先,关于存货的定义不一致。财务规则称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而在准则(试行)中规定的存货是事业单位在业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或者为销售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实质上,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个实体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

其次,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不相一致。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准则(试行)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但对规定的标准没有进行说明。

(二)现行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涉及资产的几个重要问题

1.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根据现行准则和制度,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在使用过程中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这样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随时间推移相差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必然导致成本费用,虚增赢余。再者,修购基金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损耗没有必然的关联,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影响会计信息的提供。2.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之外。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没有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事项做出规范,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对基本建设拨款收支及结余的核算有所涉及,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指出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三者之间的核算口径不相一致。

3.资产减值的计提问题。资产预期能否会为实体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实体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实体的资产。比如,事业单位在年末检查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无望收回的债权等情况,应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以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因为根据资产的定义,上述项目已经不能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将其继续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上必将导致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价值有“水分”,从而导致不能揭示资产潜在风险,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4.投资核算过于笼统,不够细化。现行财务规则和准则对对外投资的核算过于简单。没有区分长、短期投资,没有细分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因此不利于加强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的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几点建议

1.重新定义资产概念。事业单位的资产应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实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实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定义应突出资产的本质。

第9篇:固定资产特征范文

【关键词】 成长性; 企业规模; 财务杠杆; 固定资产比重; 股权性质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成长性代表了有价值的未来投资机会,也反映了企业对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从价值角度来看,成长性表现为企业获取超常回报的能力及其资本化,可以解释为持续经营价值(going concern value)。Miller and Modigliani(1961)认为:企业捕获超常回报的能力来源于企业专有的(firm-specific)优势,如地理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以及其它垄断性优势。Myers(1977)则强调:成长性还来源于未来投资机会的现实期权(real option)。现实期权是指企业家或管理者所具有的对未来投资的可选择性,而这种投资可选择性的价值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性。从成长性的来源来看,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主要因素大致涉及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技术层面主要包括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负债(财务杠杆)以及行业属性等;制度层面主要包括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等。

丁培嵘和马晔华(2004)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的行业特征。他们发现,上市公司的经营增长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差异性会有所缩小。程惠芳和幸勇(2003)考察了我国科技型企业成长性与资本结构和规模的经验关系。他们观察到了企业规模和企业杠杆对企业成长性的积极作用。王青燕和何有世(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进行了因素分析,计量了资产特性、资本结构以及股权结构对企业成长性的实证影响。毛定祥(2004)以及朱和平和王韬(2004)探讨了企业成长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述研究基本上是选择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的增长率作为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指标。本文将在股权性质分类的基础上,选用价值指标作为研究变量,考察企业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并着重分析第一大股东性质对各影响因素解释力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和样本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基本计量模型,估计企业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解释力,进一步将总样本公司按照第一大股东性质(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和流通股东)划分为相应的亚样本,并分别计量和比较各个亚样本中各影响因素对企业成长性的解释力,进而分析股权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Growth=α+γi*Pi+∑βi*Ii+ε(1)

Growth:公司成长性变量;P: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各项组织特征;Ii:行业虚拟变量(用于控制行业效应);α:截距,ε:残差项;具体的变量说明及描述见表1。

本研究以2003年和2004年的数据为基础,分年度进行截面分析。样本公司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删除少量数据缺损的公司):2003年的观察样本为763家公司,2004年的观察样本为815家公司,共涉及所有13个大类产业。研究数据来源于Sinofin中国金融数据库(省略.)。

三、回归结果及其解释

(一)企业成长性和企业组织特征:全样本基础

本文根据基本计量模型(1),运用OLS方法估计了各项企业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程度及其方向(回归结果见表2)。

2003年和2004年的回归结果(表2)均显示,各项企业组织特征(企业规模、财务杠杆和资产结构)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从回归系数来看,各项组织特征的影响程度在经济意义上都较大。从回归系数的P值来看,各项组织特征的影响显著性几乎均在0.01水平上。另外,即使在控制了行业效应之后,各项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仍未发生明显改变。从各项组织特征的影响方向来看,企业规模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财务杠杆和固定资产比重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上述发现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成长性会呈减弱趋势,这显示了企业成长性的规模递减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成长性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意味着固定资产的投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并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投资机会;而财务杠杆对企业成长性的积极效应体现了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理论:财务杠杆(公司债务)减少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并迫使经理进行更有效率和更有价值的投资,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成长性。

(二)企业成长性和企业组织特征:亚样本基础(股权性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性质(国家股东、法人股东或流通股东)对公司绩效会产生显著影响。为了考察股权性质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作者将总样本公司按照第一大股东的性质分为两个亚样本:国家股东控股的公司样本和法人股东控股的公司样本(由于流通股东控股的公司数量太少,该亚样本不作分析),并根据基本计量模型(1),运用OLS方法估计并比较两个亚样本中各项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力。

表3的回归显示,无论对于国家控股公司还是法人控股公司,企业规模对企业成长性均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财务杠杆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固定资产比重均具有正向效应。但是从两个亚样本的回归系数来看,各项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回归系数的等价性检验显示(结果省略),企业规模、财务杠杆和固定资产比重对两类公司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企业规模对法人控股公司的成长性具有更强的负面影响力,固定资产比重和财务杠杆对法人控股公司的成长性具有更强的正面影响力。上述结果意味着,第一大股东性质对公司经营机制会产生较显著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力会随着股权性质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

(三)回归结果的理论解释

第一大股东性质对各项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解释力的影响可能源于第一大股东治理机制的差异:法人第一大股东具有更强的管理激励去提升公司价值,并有更强的意愿去把握公司的成长性投资机会,从而导致更低的自由现金流成本。因此,对于法人控股公司,财务杠杆的债务压力将能够发挥更强的治理功能,并促使公司经理改善绩效。而且,国家控股公司所承担的债务具有较强的“软预算约束”特征,从而弱化了财务杠杆的管理压力和激励机制。同样,对于法人控股公司,随着投资效率的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将更加有效率,并会带来更多的成长性机会。另外,企业成长性规模递减效应的差异表明,法人控股所衍生的治理机制和经营模式更适合于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法人控股公司的企业成长性将产生更快的规模递减效应。

四、结论及政策意义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企业成长性存在显著的规模递减效应;财务杠杆(融资结构)和固定资产比重(投资结构)对企业成长性表现出显著的积极效应。通过对样本公司的分组回归,笔者还观察到,企业规模、财务杠杆和固定资产比重对国家控股公司和法人控股公司的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企业规模对法人控股公司的企业成长性具有更强的负面效应,财务杠杆和固定资产比重对法人控股公司的成长性具有更强的正面效应。该经验结果表明,法人控股公司存在着更大程度的规模递减效应,公司债务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法人控股公司更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笔者认为,第一大股东性质对各项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解释力的影响可能源于第一大股东治理机制的差异。法人第一大股东具有更强的管理激励去提升公司价值,有更强的意愿去把握公司的成长性投资机会,从而导致更低的自由现金流成本。因此,对于法人控股公司,财务杠杆的债务压力将能够发挥更强的治理功能,并促使公司经理改善绩效;而固定资产投资也将更为有效,并会为法人控股公司带来更多的成长性机会。另外,企业成长性规模递减效应的差异表明,法人控股所衍生的治理机制和经营模式更适合于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法人控股公司的企业成长性将产生更快的规模递减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培嵘,马晔华. 中国上市公司增长的行业特征[J]. 上海管理科学, 2004,(2): 54-56.

[2]程惠芳,幸勇. 中国科技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规模与企业成长性[J]. 世界经济, 2003,(12): 72-75.

[3]王青燕,何有世. 影响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主要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05,(1): 61-63.

[4]毛定祥. 基于时序立体数据表的上市公司成长性综合评价[J]. 上海大学学报, 2004,(12): 653-656.

[5]朱和平,王韬. 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实证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10): 82-85.

[6]谢军. 企业成长性的因素分析: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J]. 经济管理, 2005,(20): 82-88.

[7] Jensen, M., 1986, The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6, 32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