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

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

第1篇: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

1.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

A.基本要求

B.具体程序

C.具体方法

D.实施途径

2.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办法属于()

A.说理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3.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的教育

C.道德品质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4.德育过程的基础()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说理教育

5.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

A.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B.智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C.品德水平之问的矛盾

D.能力水平之问的矛盾

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7.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过的德育原则足()

A.社会化活动法则

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C.自然后果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10.通过操行评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二、辨析题

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2.“一个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

三、简答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联系实际,论述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A

5.C

6.D

7.A

8.B

9.C

10.B

二、辨析题

1.错误。

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

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2.错误。

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简答题

德育过程具有以下几条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论述题

1.(1)这一原则的基本涵义是: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理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这一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的,符合德育过程的本质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是相辅相成的。

(3)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做到事要实,理要真,情理交融。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督促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

2.(1)这一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坚持不渝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

(2)这一原则是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条件,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教育效果。

(3)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第2篇: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

一、特色德育的内涵

一般说来,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即为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说,德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也是其重要内容。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语词的形式中,而在于它所寄托的文化语境中。因此,学校德育的价值体现在文化自觉的高度、文化品格的层次,相应地使高校德育具有了文化品行,进而在原有文化体系中不断的选择、创新、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实现我国道德思想文化的延续。特色德育的内涵就是指德育教育的规定性,是在鲜明的个性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独特、创新、科学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校的特有德育风格。因此,德育特色的本质是在学校教育管理者用心追求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的自主创新过程。

二、特色德育的基本属性与特征

德育特色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管理者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特色德育教育,要围绕德育特色发展的环境,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来发展特色,把特色推向更高层面。德育特色的特点主要有独特性、优质性、示范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等。对于特色德育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的事物和过程上,更加应该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和特点。

三、特色德育的创建原则

首先,中学特色德育的创建需要科学地认识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和特点、确定中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适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思想教育原则和方法等诸多方面。其次,特色德育的创建应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德育特色,并选择创建特色德育项目的具体措施。最后,特色德育的创建必需要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为目标,遵循实效性原则。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创建特色德育项目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实效性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效率。

四、特色德育创建的具体措施

德育建设肩负着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光荣使命,在推崇素质教育的现如今,它应该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学校应大胆实践、创新,推进新时代特色德育的发展,

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通过特色德育的建设,改善我国学校德育现状,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及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色德育的创建措施是建立在特色德育及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为实现学校特色德育的发展目标而采用的总体实施方法。无论如何,任何的措施与方法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学校特色德育的实施也不例外,必须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和实施方案。

因而,学校特色德育的创建必须是在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制定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方案的可实施性,计划的可落实性,最终才能创建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特色德育。

第3篇: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

论文摘 要: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两个容易混淆的名词,它们在概念、内涵、实质、依据和意义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必须正确合理使用。

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两个新潮名词。在有些研究论文中,存在着混用的现象。同时,德育生态也是“德育工作生态模式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能否准确把握其概念、内涵与实质,直接影响研究的路径、方向和成果。因此,辨析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之间的区别,正确合理使用这两个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认为,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不同

生态德育是近年来德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关于“生态德育”这一概念的解释,尽管表述各异,但并无实质性差别。著名学者刘惊铎等认为,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开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调控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1]许多研究者指出,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2]或“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3]是“一种新德育观”,[4]或“将一种新的德育观渗透在德育活动中”。[5]生态德育是传统德育在内容上的拓宽,在领域上的延伸,显然属于德育的本体论层次。

目前学术界关于德育生态的研究还不多,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我们认为,所谓德育生态,是指德育工作者从改进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德育效果出发,借助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道德品质养成规律,消除德育工作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创造一个和谐、快乐、自然的德育生态环境,维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德育生态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生态失调失衡的反思的结果,是德育方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属于德育方法论层次。德育生态强调,德育工作一定要有生态观、系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协调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社校关系,一切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德育生态重视的是德育的方法,关注的是德育的效果。

2、内涵不同

2.1生态德育的内涵

生态德育作为传统人际德育和社会德育的拓展和扩充,其主要内涵包括生态善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正义观、生态义务观四个方面。生态善恶观就是以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善;反之,就是恶。生态平等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即尊重从动物到植物、从有感觉的生命到无感觉的生命。人类必须自觉约束自己干预自然的能力,不能只顾自己不断膨胀的物质需要,而不顾其他生命的生存需要,应该允许各个物种的生存与进化,以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生态正义是指个人与社会集团的行为原则符合生态平衡的原则,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符合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识,符合“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生态义务观要求,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也应该履行爱护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义务。人们在占有和享用大自然的同时,还应当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既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6]

2.2德育生态的内涵

有学者提出,德育生态应以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为其时代使命,以学生个体与所在集体的共生为其作用机制,以策略、措施、技术三个层次的工作方法为其整体构建思路。[7]也有学者认为,德育生态主要包括德育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心理生态等方面。[8]他们为德育工作的生态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有价值的探索,对于我们更新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德育生态的主要内涵是:德育是一个具有生态性功能的教育系统,德育生态即德育的生态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和自动提升。德育生态环境的建构、德育生态功能的发挥,都要遵从和符合学生道德品质生成的规律,反映和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心理需要。德育生态环境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四大环境构成。就学校德育而言,学校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德育生态的内环境,家庭、社会、网络环境是其外环境。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要求以学校德育为核心和主轴,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网络德育积极配合,形成德育的合力,共同营造学生道德发展的生态环境。

3、实质不同

生态德育是传统德育在内容上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德育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9]谋求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人类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权利的统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0]

德育生态是对传统德育非生态或反生态或生态失调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其实质是借鉴自然生态现象,运用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原理,构建德育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树立和强化德育的生态观、系统观,给当前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德育生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都应该是一种和谐的、人道的、遵从自然规律的生态型的德育方式、德育理念。它突出强调学生只有在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活动、快乐成长中才能自觉接受道德信条、道德原则、道德思想,自然生成和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达到德育的最高境界。

4、依据不同

4.1生态德育的理论依据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拥有平等的权利,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形式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对自然负有尊重和保护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的道德要求。即生态德育是以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为理论依据的。生态学揭示出种群之间存在着“互惠共生”的关系,“一些有关的生物相互协助而彼此都能获得某种利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同样以这种关系生存和发展。生态德育不仅关注人际关系,而且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性。美国学者从强调环境伦理的整体观出发,主张扩大道德的范围。索罗、穆尔等认为大自然及其所有存在物都有价值,因而“大自然拥有权利”,人类必须尊重它。摩尔指出,大自然中的“所有存在物不仅拥有平等的权利,而且拥有所有的权利”。

4.2德育生态的理论依据

人的道德的生成与提升正如人的身体成长一样,如自然生物生长一样,也是一个自然的生态的过程,也需要一个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德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内,有“阳光”、“空气”、“土壤”、“养料”、“水份”……,有“花草树木”,有“虫鱼鸟兽”……,有时“风调雨顺”,有时“旱涝成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出不了好钢。一切违反人的道德生成规律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无益。自然万物的生长有其生态环境,人类个体道德的生成也有其生态环境。学校德育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规律,构建道德生成的生态环境,促进学生道德的生成和提升。由此可见,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原理、和谐教育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德育生态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点。

5、意义不同

生态德育使传统德育由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到进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人类道德认识在时空上的提升,是人类道德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德育生态则是对过去德育做法进行深刻反思和反省的结果,是德育方法论的探索和创新,是一种崭新的德育方法论。生态德育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关注和尊重、保护,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深层认识,是人类对自身活动造成生态危机的猛然醒悟和深刻反思。而德育生态仅是受自然生态的启发,以自然万物的生态系统为参照,认真研究和遵从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和道德情操为使命,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而构建起来的一种新德育工作模式,一种新思想方法,一种新教育理念。德育生态模式的提出,可以说是德育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一次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4]刘惊铎,权利霞.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9-52

[2][6]罗骋.浅议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1-103

[3]周谷平,孙朝阳.哲学视野中的生态德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7):11-14。

[5]罗健.加强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生态德育的渗透[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1)66-68。

[7]李伟胜.班级德育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1):21-25

[8]郭事军.德育生态:学校德育价值的新取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4)

第4篇: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德育渗透,方法策略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要育人于课堂之中。随着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而如何把德育落实到实处,如何把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也日益受到关注。为此,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这一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德育要求,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1.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

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

2.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方法

2.1 用教师人格魅力树学生典范。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们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物理教师应该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内心的热情和饱满的精神授课,用渊博的知识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用宽广的胸襟和真诚的爱呵护每一个学生。

2.2 利用课本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3 利用物理规律本身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规律本身包含许多哲学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讲分子运动论时,一个分子的行为和大量分子的行为完全不同,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存在共性和个性,量变到质变的辨证统一观点。讲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振子、单摆等知识时,渗透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抓事物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

2.4 利用物理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讲授有关物理知识时,我总是讲点物理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的事例,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态度等无疑是一种好的尝试。比如,“树上苹果掉下总是落向地面”这在大家看来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在牛顿的眼里却孕育着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开普勒三定律是开普勒经过长达四年,否定19种假设最后发现的。太阳系中的第八颗行星海王星就是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物。通过描述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科学推测、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最终发现物理规律的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励了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初步养成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也为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打下思想基础。

2.5 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2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设想,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认真实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新,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做出应该的实验现象、验证物理规律,还要求学生认真做出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案。这样学生就不仅是看到一个实验现象、验证了一个物理规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在协作中养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习惯。

2.6 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总之,在教学中,坚持德育渗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更好地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第5篇: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教育管理 德育工作

近十多年来,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笔者学校的发展建设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不断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在全体班主任老师和德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有了新的变化和进步,学生教育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思路日趋清晰,德育工作的目标逐步健全完善,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也有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家长、用人单位满意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在难得的大好发展机遇,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笔者学校成功获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和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的良好开端和起步,多元办学渠道的积极拓展和办学结构调整转型等,都为确保学校生存和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创学校各项工作新局面,特别是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不放松,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综合职业素养这个宗旨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是全校教职员工共同的任务。

下面,笔者就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做好德育工作,浅谈点滴拙见。

一、了解掌握德育工作特点,提高育人实效

职业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如何整体构建职业院校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活动模式,实现日常教育的有序化、科学化,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做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认真分析和把握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新变化,深刻了解和掌握职业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路,改革德育工作方法。要坚持技能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要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客观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思想实际,贴近职业教育要求的原则,在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

德育是一门科学,科学就要讲规律,就要按规律办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先进文化,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不断确立新的目标,才能了解掌握职业院校德育的规律和特点,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育人水平。

二、创新德育工作载体,增强育人效果

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崇高事业,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道德教育从其根本目的来说就是成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的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行的教育。

职业院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本,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探索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公民素质和职业素养。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进一步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教育如果仅仅是简单地说教和机械地灌输,是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的,也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断与时俱进地丰富德育工作载体,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以符合新一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增强我们育人效果的必然选择。

实践证明,在实践中育人、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大力开展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是提高育人效果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提出的校企合作要“共建场所、共建课程,源于职业、高于职业,共同培养、共同发展,素质为先、能力为重”,就是对新形势下做好德育工作的具体诠释,也是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和内容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们要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有机地融合起来,以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实际问题为目的,使学生在参与中、实践中、体验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准则,实现知与行的有效统一。

总之,德育工作一定要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要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养成性、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等特点。

三、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开展工作,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

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要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德育工作。

一要把握规律。要研究育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在日常工作中运用规律。要深化对社会转型期、对外开放条件下青少年学生思想观念变化规律的认识,深化对信息化条件下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当代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

二要讲究艺术。开展育人工作,既要掌握科学的规律,又要注重方法、注重技巧,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做到亲切自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因势利导。要善于运用各类活动,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把面对面教育等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多媒体等新型方式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易于接受。

三要用心。学生教育管理做好德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位班主任老师是否有做好工作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简单地讲,就是是否“用心”。

首先要用心学习。做好新形势下的育人工作,没有真本领不行,没有硬功夫不行,没有新知识不行。

第6篇: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

关键词:前提和基础;关键;重点以及途径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途径日趋多样化,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差异很大。中职学生普遍对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专业课比较重视,而对不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德育课一般缺乏兴趣,同时中职学校依然存在对德育课重视不够,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厌学心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德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德育课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开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能有效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切实发挥德育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三贴近”

原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切实以为,职业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进一步增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贴近实际”就是要求德育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贴近生活”就是要求德育课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就是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要求德育课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三贴近”原则,把“三贴近”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尤其是要落实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把握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学习特点,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处于15至18岁之间的青少年,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上,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职生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通过中考,他们以相对较低的文化课成绩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学习上,他们大多数人虽然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基础薄弱,学习动机层次较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心态较为消极,缺少学习方法与策略,缺乏恒心与毅力,往往浅尝辄止,稍遇挫折即丧失学习信心。中职德育课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学习特点,既要看到他们在整体文化知识素质以及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偏差,也要看到他们在动手操作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长处,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规律,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设计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德育活动主题,课堂上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点

现代教育崇尚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人角色,教师的作用是主导、组织、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获得知识、习得技术、发展能力的主体;是体验、感悟、觉醒的主体;是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矫正、自我发展的主体;是运用知识和技术、自主实践的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归根到底,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的作用,首要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自愿、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从传统的“演员”角色成为“导演”,当好“导演”,把学生变成角色,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变成引人入胜的“剧情”。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去质疑、去体验、去探究。凡是该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要做;凡是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要做。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选择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和创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对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反之,若教不得法、学无章法,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另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德育课目标的重要手段。德育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改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内容,整合、优化组织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校园显性及隐形文化资源、社会德育教学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钱可铭.论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优化[J].教育学术月刊,2008(7).

[2]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

第7篇: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

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

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第8篇: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

一、思想政治课堂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案例陈旧,落后于学生德育认知需要

“90后”的现代中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所接受的信息量大而新。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如果再沿用以往的案例,学生不仅产生不了共鸣,而且会被认为落伍、跟不上时展。比如在经济生活中,讲到理智的消费者必须坚持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原则,如果教师继续运用以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来设计教学,学生不仅不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更会认为这是矫揉造作,起到反作用。

2.案例简单堆砌,造成学生德育认知疲劳

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课程中,教师会选择很多的案例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可以用到的案例很多,比如中国诸子百家思想、唐诗宋词、建筑、绘画、音乐、科学技术等等。而这些案例中有很多已经是学生熟知于心的,如果不加挑选,简单重复,不仅起不到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作用,原本想要的德育效果也得不到实现。

3.案例分析不透彻,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恰当的分析更重要。如果不加分析,或只是简单分析,触及不到学生内心的深处,学生接受的信息就停留在了案例本身,德育教育的力量难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深刻体会,更不会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二、用好案例,从他律走向自律

1.案例的选择

(1)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学生德育认知需求

与其他学科比较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更需要具备时代性。所以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当代甚至是当年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当代学生认知需要。比如,在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课中,笔者在2012年3月份开设市级公开课的时候,运用了影片《2012》导入新课。这个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同时,结合2010年、2011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让学生讨论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有天灾也有人祸,就会非常顺利地得出我们要善待自然、尊重规律的道理。这样做符合学生认知需求,激起学生共鸣,化被动服从为主动律己,实现道德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2)精简案例,避免认知疲劳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用的案例很多,但是用的过程中要大胆取舍。比如前文讲到的在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学生以往关注度不高的案例,详细讲解,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把学生熟知的案例留给学生自己讲解、自己体会。这样更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选择正面案例,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

市场经济越发展,文化市场越繁荣,越容易产生背离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各种低俗、腐朽的东西。思想政治课要更多地选取正面的案例,向学生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更多地接受正面的德育教育。

2.案例的运用

(1)案例分析精雕细琢,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案例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分析和引导,案例不仅会和知识目标脱节,更会远离德育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对案例精雕细琢,使案例与知识目标、德育目标之间的关系自然生成。如《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课中,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近几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给予学生视觉上的震撼。然后让学生分析原因。人类在发展经济、追求效益的过程中违背自然规律,导致近几年来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从而自然生成学生的道德认识――我们要善待自然、珍惜生命。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

第9篇: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范文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见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同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各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