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基于BSC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应用于组织各部门的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种可以根据部门自身特点设计绩效指标的途径,但传统的平衡计分卡并不是对所有部门的绩效评价都适用。因此,必须针对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特点对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框架作出相应调整,以便实现平衡计分卡在绩效评价中的价值。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独特性,在评价高校内部审计绩效时可以忽略财务维度的评价指标。这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创造的效益是间接的、隐形的,无法进行准确的衡量。如内部审计部门对被审计部门进行监督,这种威慑作用可以敦促被审计部门控制成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而这类隐形的价值提升是很难进行量化的。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内审工作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审工作是由分管内部审计工作的副校长进行指挥和监管的,高校的党委和相关校领导负责指定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指导方针,检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要求、工作计划,并对重大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议,对内部审计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应当设立高校管理层维度指标对内部审计绩效进行考量。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也就是高校同内部审计部门平级的其他部门。由此可见,客户维度主要是针对高校被审计部门设计的。与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相似,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学习与成长维度主要针对的是内部审计人员方面提出来的。
因此,可以构建一个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修正后的平衡计分卡基本框架并结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特点,本文选取的高校内审绩效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方法及运用――以D大学审计处为例
(一)D大学审计处基本情况介绍 D大学审计处隶属于某部属重点高校,由党委和主管内部审计工作的校领导直接领导,平行于财务部门,独立性较高。审计处依照国家法规政策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校及其下属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学校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目前审计处主要负责的审计类型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
(二)评价方法及运用 由于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多指标的特点,且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具有一定资历的专业人士针对实际情况对各指标权重作出主观判断,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进行考量。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分层思想,本文将审计处内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分为综合绩效代表的目标层、四个维度构成的准则层以及具体指标层三个层次,如表2所示:
根据分层后的指标体系,可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量化。
(1)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共选取了包括两位审计师和两位审计专业研究生在内的四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数值方式给出判断,并写成矩阵形式。表3中aik表示相对于M而言,Ai和AK的相对重要性。专家根据经验和所掌握的信息两两比较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根据九分制评分法给判断矩阵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评分。
另外,还需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当一致性比率CR
按照以上思路,可以得出各层次因素的相对权重的确定过程和结果如下:
首先,计算准则层各个维度相对于内部审计总绩效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λmax=4.0155,CI=0.005167,CR=0.005741
由表6可知,高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比重7.59%、19.62%、37.34%、35.45%。
随后,计算各维度的指标相对于其所在维度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结果:λmax=6.0557,CI=1.24,CR=0.044919
最后,根据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相对权重W,和指标层各个指标相对于该维度的相对权重Wij,计算得出各指标相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总绩效的权重,即Wij=WI×WU,如表11所示。
(2)指标评分。根据指标赋值法对定性指标划分为五个档次,每个档次赋予一定的取值范围,即A(90~100分)、B(80~89分)、C(70~79分)、D(60~69分)、E(60分以下)。同时对定量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由熟悉内部审计流程的两位资深审计师按照五个档次划分定量指标的数值范围,然后根据A(90~100分)、B(80~89分)、c(70~79分)、D(60~69分)、E(60分以下)进行打分。最后得出各指标的评分表如表12。
(3)内部审计绩效综合评分结果。综合评分计算结果如表13所示。
(三)评价结果分析 从评价结果各因素的权重来看,用于评价内部审计绩效的高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绩效的影响程度分别为7.59%、19.62%、37.34%、35.45%。这个结果与高校整体情况相符合。其中,内部审计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权重较高,说明这两个维度的因素对高校内部审计绩效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高校内部审计绩效的根本推动因素。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若想提高内部审计绩效,应主要从改进内部审计流程和提升部门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入手。另外,从高校内部审计的两方面主要客户来看,被审计单位维度的权重大于高校管理层维度。这说明被审计单位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应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而高校管理层主要是在总体方针政策和战略目标上对内部审计部门产生影响。
从评价的得分结果上来看,D大学审计处的内部审计绩效情况总体还是令人满意的,但还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首先,高校管理层维度的得分比较高,这说明该校审计处在组织结构上独立性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管理层提供使其满意的信息。其次,在被审计单位维度的评分方面,不难发现,虽然该校审计处能够对被审计单位保持客观公正性,但审计处仍然只扮演着传统意义上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角色,尚未提升到为学校的总体战略服务的高度。另外,在内部审计流程维度方面,该校审计处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但存在一定程度上人手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校为审计处安排了研究生助管和本科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助理审计,这些学生均为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在读生,笔者就曾在该校审计处做助理审计的工作。此外,虽然该审计处的工作成果较好,且失误率较低,但工作的效率还有待提高。最后,从学习与成长维度看,审计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比较高,所有工作人员都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且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占很高的比例。另外,该校审计处比较注重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人员也都积极为自己充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从得分情况来看,该校审计处的审计工作与科研结合的还不太紧密,因此,在这方面仍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该校审计处的内部审计绩效还比较理想。对于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进行客观的考量和评价有助于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提升和完善,同时,也为高校管理层提供了了解学校审计部门工作情况的平台,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为高校总体的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秦扬勇:《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韩晓梅:《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 研究综述
一、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成果回顾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界定。
1.关于绩效审计的称谓
国际上对绩效审计的称谓较多,有货币价值审计、有效性审计、效率性审计等;在我国,主要有经济效益审计(娄行,1987)、管理审计(王光远,1996)。
2.国内外关于绩效审计内涵的界定
在国外,政府绩效审计通常界定为绩效审计就是客观地、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地评价的目的,以便为改善公共责任、为实施监督和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信息;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政府部门、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是否与预期目标相一致,以进一步改善经济管理工作,提高政府部门、单位或项目绩效的经济监督活动(王会金,2004)。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与作用。
1.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有两目标说和三目标说。其中两目标说主要是解除受托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谢志华、孟丽荣和余应敏,2006),三目标说主要是指评价所审项目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
2.政府审计的作用
李凤雏,王永海,赵刘中(2012)从分析了政府绩效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其作用具体表现为监督利用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制约公共管理权力、推动民主法制建设、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王晓梅(2007)以政治学、经济学、行政学基础,分析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在于社会契约理论与人民学说、委托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绩效审计作用在于评价政府工作的成绩和效果,解决人民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政府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控制公共服务社会化不过于偏离正常轨道。
(三)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施青军(2006)认为绩效审计具体方法主要是指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具体来说搜集证据的方法包括观察、审阅、访谈、抽样和案例分析、二手分析和文字查询、研讨和征求意见法。证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统计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前后对比分析法。师修繁(2011)证据分析方法包括比率计算、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法、查阅对比法、问卷调查分析法。
(四)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
1.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关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政府审计评价标准组成部分的研究。温美琴(2006)认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的标准包括政府施政纲要和目标、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历史纵向和横向的数据。二是关于政府审计评价标准建立原则的研究。周勇(2008)认为政府审计评价标准的原则包括相关性、可操作性、科学性。赵奂(1999)认为政府审计评价原则应当符合市场经济规则、适合环境审计、立足效果考核、确立便于操作的标准体系、审计人员运用标准时坚持社会性、公众性、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并重的原则。
2.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温美琴(2007)提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公共资源耗费审计指标、政府管理绩效审计指标以及项目绩效审计指标,周勇(2008)认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总体绩效评价指标、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以及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其中总体绩效评价指标中包括公共资源耗费类审计指标、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以及政府行政潜能审计指标;政府公共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包括总体评价类指标、人力资源类投入指标、资源投入类指标、资源管理类指标、机关管理指标和产出类指标;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一般类指标、项目评价的个性指标以及特殊指标。
3.政府绩效评价方法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胡慧娟,2006),这种方法、净现值法(温美琴,2006)、加法合成法(温美琴,2006)、模糊数学评价法(温美琴,2006;顾正娣、王会金,2012)、逻辑框架法、公众评判法、目标评价法、历史动态比较法、综合指数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周亚荣,2007)。周亚荣(2007)提出了政府绩效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通常在对公共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最低成本法 综合指数法 逻辑框架法;在评价政府部门绩效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历史动态比较法、目标评价法和公众评价法、
4.政府绩效评价实践
王烁(2012)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准则建设水平低。二是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明确的陈述和指导;3E核心地位不突出;重视对过程的评价,缺乏对结果的评价;选择评价标准来源单一;三是评价指标缺乏总体性指导、反映3E的指标不足。
二、文献评述
当前学术界从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界定、目标、作用、评价、方法、实践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政府绩效审计作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研究缺乏对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没有对绩效审计的框架进行研究;第二,现有研究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较少;第三,在政府绩效审计质量与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第四,较少有学者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如何应用进行研究,这些都是政府绩效审计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机制研究――基于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辩证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
[2]覃易寒.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运行方式改进与政府绩效审计[J].审计研究,2010(4).
关键词: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8-0056-03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从公共受托责任角度看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人民银行承担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能,同时掌握着巨大的人力和经济资源。人民银行每一项调控政策的背后实际上代表的是资源、利益和财富,全社会利益相关者都会高度关注人民银行的一举一动。所以,人民银行必须讲究政策的科学性,讲究效率和效果,不断提高履职水平。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对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监督,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从人民银行职责角度看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人民银行作为非营利性组织,行使的是管理职能,其行使管理职能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管理行为的效果和效率。传统合规性审计仅停留在是否合法、合规的层面上,无法全面反映其履职情况,这就要求人民银行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不仅要对财务、资金的合规性、真实性进行检查,还要对货币信贷、金融服务等业务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价,从绩效的角度对其管理过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审查,以督促人民银行高效履职,确保各项业务实现科学发展。
(三)从内部审计发展角度看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人民银行自身内部管理的不断加强,客观上对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目标和重点提出了向绩效审计延伸的要求。从人民银行已开展的会计财务审计、业务专项审计、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及离任审计等看,其内容或多或少涉及评价业务、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效果,已出现了绩效审计的雏形。随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已具备了向绩效审计这一更高领域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绩效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在管理、服务中的效率、效果作出科学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
由于我国的绩效审计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认识上、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人民银行更是如此,不管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开展绩效审计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对象特征的不可量化性
人民银行属于非营利机构,业务包括会计国库、支付结算、货币发行等等。开展绩效审计,无论是指标还是评价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涉及资金方面的业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衡量的话,很难从数量上进行计算和比较,更难在价值上加以描述。
(二)绩效审计环境的不成熟性
一是对开展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绩效审计对于人民银行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的事物,没有经历过,即使是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更不用说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二是开展绩效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缺乏。如绩效审计制度的建立等。
(三)审计人员素质的不适应
绩效审计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客观现实的分析判断能力,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人员,特别是基层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狭窄,不能很好地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需要,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因此,建立符合人民银行业务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对指导和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至关重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的职能,笔者认为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二是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三是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是最终做出绩效审计评价的基础。基于人民银行机构属性和工作性质,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审查资源利用的经济性、管理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1,资源利用的经济性。人民银行的资源利用包括人、财、物等。审计是否以最低的资金运用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达到预期目标,也可以解释为项目在当前的质量前提下,用最少的资源和成本。
2,内部管理的效率性。人民银行内部管理的效率性审计,主要看被审计单位是否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用一定的投入获得最好的业绩。
3,业务活动的效果性。主要围绕预算执行情况、工作计划目标完成情况以及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开展审计,即预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按预算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所规定的各项职责及管理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和落实;管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获得了良好成效等。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构成
1,选择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基本思路。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多数绩效审计指标并不是在法律、法规中事先确定,需要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与被审计单位不断协商加以选择、制定。因此,我们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充分借鉴现行的人民银行绩效考核内容及国际上通行的“平衡计分卡”――国际企业业绩考核系统的原理,推动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完善。
(1)平衡计分卡原理。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卡晋兰和大卫・诺顿于1992年发明的一种业绩考核和管理的工具。平衡计分卡是从企业发展的战略出发,将企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然后再把目标分解成由财务状况、顾客服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在内的多项指标组成的多元业绩考核系统。
(2)平衡计分卡原理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指导性。我们按照人民银行的发展战略和管理的内在属性对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和指标进行修正和整合,分为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和绩效审计专项工作评价指标。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下分为总体评价类指标、人力资源类指标、经费投入类指标、物力资源类指标、内部控制类指标;效审计专项工作评价指标分为党建工作类指标、业务及内部管理工作类指标。
(1)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重在突出全面、完整。
总体评价类指标,包括国家法律或法规的规定,国家的方针政策,履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等职能的实际工作效率性、效果
性。通过对这一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各项职责是否落实,管理目标是否实现,是否在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拓宽业务活动的范围,扩大业务工作成果,据以判断审计对象基本绩效状况。
人力资源类指标,包括职工数量、有效工时、定岗定责、人力资源结构、人均完成工作量(工作成果)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机构设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程序,是否符合精简的原则。
经费投入类指标,包括经费总额、经费增长率、人均经费、公用经费支出比率、各部门使用公用经费总额以及人均使用公用经费等指标。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被审计对象经费投入的经济性、有效性,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现象,据以评价审计对象经费投入的绩效。
物力资源类指标,包括固定资产增长率、人均资产(固定资产)、计算机(设备)配备数量以及人均计算机(设备)配备率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的资产状况,特别是技术装备状况,据以评价其资产的绩效。
内部控制类指标,包括业务差错率、安全事故次数(率)、违规违纪次数(率)和案件发生率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的人员使用是否恰当,个人工作能力与其承担的业务工作量的配比是否合理。
将上述所有的评价指标分为若干档次赋予固定分值,科学分配权重,根据评价事实情况与设定的评估标准对应关系,得出指标分数,进而计算出大类和总体得分,以评价总体绩效水平。
(2)绩效审计专项工作评价指标。业务及内部管理工作类指标包括人民银行主要职能如货币政策传导、金融服务、金融稳定及支持性部门如办公室、会计财务、科技等;党建工作类指标包括党委宣传部党费管理、精神文明单位建设等。对专项工作指标的审计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项目实施取得的直接效果评价,就是将结果与目标设计进行对比,检验其目标是完全实现、基本实现还是差距较大;二是项目实施取得间接效果评价,评价项目开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推广价值和远期影响等:三是成本投入评价。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审计方法组成的有机整体,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证据即分析性证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1,绩效信息收集方法。一是沿用传统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二是通过实地观察、面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搜集证据。
2,绩效信息分析评价方法。主要对取得的绩效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证据即分析性证据,并从中得出结论。主要有:(1)目标评价法。对分支机构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以分析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2)因素分析法。在目标评价法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3)比较评价法。包括因素比较和结果比较,反映的是分支机构活动的效果和效率。(4)工作标准评价法。以工作为中心,以分支机构的工作活动为评估点,分析评价分支机构活动与工作标准之间的差异。
3,论证评价方法。根据人民银行业务发展规划或业务要求,对实施的业务行为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选择效果较好、效率较高的合理方案。主要有:(1)方案论证法。分支机构在开展人民银行业务时,对实现同一目标的几个不同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对比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指标后,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评价分析方法。(2)风险分析法。对分支机构各项工作和政策决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汇总,研究风险对各项业务开展的影响的方法。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实施
现阶段,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要有明确思路和基本原则,应按照“坚持探索、重在结合、不断总结、逐步推进”的思路逐步推进绩效审计。并在遵循独立、客观等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原则下开展。
(一)审慎立项
根据当前人民银行重点工作和开展绩效审计的环境基础。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选择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如货币政策传导、征信系统建设、现金供应、支付结算等具有绩效属性的项目和工作进行绩效审计,也可以对一个行、一个部门进行综合性绩效评估。
(二)审计中应把握的几个重点环节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核心内容是履行职能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内部管理的效率性和业务活动的效果性,开展中应当立足“履职全面性、合规性”。注重“履职过程”,强化“履职效果”。
(三)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
现阶段,首先应使用绩效信息收集方法。通过沿用传统审计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基础工作检查,也就是履职及合规性检查,收集建立业务工作基础数据库。其次综合运用绩效信息分析评价方法。对已经取得的数据,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证据即分析性证据,并从中得出结论,作为绩效评价判定依据。
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国际环境组织审计工作小组提出了环境绩效审计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政府执行环境法律法规情况的审计、政府项目的环境效益审计、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评估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对环境决策行为审计、被审计单位管理效率审计、经营计划和目标审计、内部系统控制审计、资源、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等六部分。而秦荣生、李学柔则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应包括三部分内容:政府环境政策的绩效审计、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审计和企业环境的绩效审计。而万玻提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三要素外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外还应该有环境性这个因素。笔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环境项目效益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
二、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及其指标
有关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浙江审计学会提出环境经济评价法和环境费用效益的分析方法。辛金国等人还阐述了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首先确定分析对象和范围,其次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用货币来表示影响。汤亚莉、邓丽提出采用环境价值链分析法,根据产品各个环境影响环节来选择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王学龙等也认为以环境价值链为基础,根据环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特点来设计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许良虎、马丽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环境管理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反响指标、生态效率指标。杨婷认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应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刘丽敏、底萌妍认为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问题分为不同的要素,并将其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评价环境绩效审计的层次分析法。高前善提出将生态效率作为评价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指标。生态效率指标是环境变量和财务变量的比率。丁艳秀引入平衡计分卡理念,提出了从财务、客户、内部环境管理和发展潜力四个维度来设计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刘莎莎通过实例研究提出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改进模型,较合理地解决丢失信息的问题。林逢春、陈静在参考模糊综合指数模型后,构建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建立了环境绩效的动态评估体系。在上述学者提到的方法指标中,笔者认为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最能作为评价环境绩效审计指标,DEA方法运用线性规划原理,将所有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值投射在效率空间中,然后求出效率。如果投入产出组合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其效率值即为1。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研究环境绩效的实证比较适用,但在0到1之间具体哪个数值代表环境绩效审计的哪个程度需要继续研究。
三、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
1.绩效评价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绩效评价工作需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制度执行,形成制度化的绩效评价程序。但由于我国绩效评价审计工作开展较晚,基本处于摸索阶段,国家未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使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中,无法遵循统一的评价程序;再者,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预算单位忽视经济、社会效益、公共效益指标的建立、使用,未对绩效评价审计人员提供应有的支持,严重阻碍着绩效评价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绩效评价方法不规范。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审计方法主要侧重于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价。但是,绩效评价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务量巨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我国现行绩效评价审计未形成一套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无法针对不同隶属关系的预算单位、不同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审计方法仍延用传统审计的查账、盘点、计算等方法,未能对被审计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后的经济效益、长期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无法真正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监督。
3.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
我国绩效评价审计多采用定量标准作为评价指标,未充分将定量与定性标准有机结合,导致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再者,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被审计对象具体情况不同,绩效评价审计无法建立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导致绩效评价审计只能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是否符合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是否及时拨付到位、资金使用是否合规等情况进行审计,这种“查账式”审计方法,往往无法对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使用效率和长远利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意见。
二、加强绩效评价审计若干建议
1.提高绩效评价认知程度,树立绩效评价理念。
若想提高绩效评价审计工作在各预算单位中的认知程度,审计机关应加大绩效审计宣传工作。一是各预算单位领导。向各单位领导宣传绩效审计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部门管理等作用,取得预算单位领导的认同、支持,为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供环境。二是审计对象。向广大预算单位介绍绩效审计对于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对绩效审计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同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三是审计工作者。转变审计人员在长年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形成的观念,对在绩效审计工作中表现突出或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奖励,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2.加强绩效评价审计队伍建立,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
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财政、税收等经济学科知识,而且还需对建筑、环保等专业有所掌握,同时,审计工作人员需要一定的沟通、分析能力。审计机关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扩宽工作人员知识面,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交流活动,将每位审计人员在绩效评价审计中总结出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与全体员工或其他地区审计系统工作人员进行分享,以达到各取所长、互通有无的目的。
3.绩效评价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评价、监督水平。
绩效评价审计工作可适当与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工程项目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督、评价的作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人员、“三公”经费超标、超范围列支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部门预算审计工作,挖出导致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对内部控制建立、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为被审计单位改善经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线索。二是工程项目审计。通过政府工程预、决算审计中所发现的资金到位率、项目完工率以及结余结转资金处置方面的问题,为绩效评价审计提供被审计对象决策是否失误、资金使用是否规范、项目长远规划方面的线索。三是其他专项资金审计。审计机关可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过程中,除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进行审计外,还应关注项目的可行性、实施进度、运营效益等绩效情况,为绩效评价审计工作提供可参考资料,节俭审计成本。
4.统一绩效评价标准,提高评价结果利用率。
关键词:公共管理;政府绩效审计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渐完善和运作,以新公共管理视角为基本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重新定义和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一,新公共管理运动实施,能够为政府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得绩效审计充分发挥出其作用和意义;其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实施,能够为政府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得绩效审计成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其三,新公共管理运动实施,能够为政府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得绩效审计成为满足和反映政府管理的重要途径;其四,新公共管理运动实施,能够为政府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使得绩效审计成为实现政府权力的一种监督管理重要工具。
二、政府绩效审计存在不足和问题
(一)绩效审计体制建设不够健全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体制建设逐渐完善并改革,然而,政府绩效审计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问题。首先,政府职能未能实现由权力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的转变,许多政府部能仍然存在人员过多、办事效率低、业务环节复杂等现象,政府绩效审计与考核实施未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政府管理行为不公开化;其次,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政府部门权利职能实施不够明晰,从很大程度上局限和影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与实施,进而弱化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最后,审计体制仍然采取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各级审计机构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双重管理,绩效审核体制不够健全。审计部门业务受上级审计部门管理,而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管理则受各地方政府部门管理,这使得政府自身审计管理工作开展陷入困局,影响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独立性,且限制了审计部门监督管理权利与职能。
(二)审计评价标准规定明显不全面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尚未制定有效的、完善的、合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缺少可行的审计评价标准规定。政府绩效审计主要针对相关财务收支具体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审计关于绩效审计的标准尚未明确,法律法规关于审计经济活动合法性和真实性监督也只停留在数据信息方面,对具体实施政府绩效审计并无准确规范管理和评价标准。由于政府决策和财政资金使用难以进行量化评价和分析,因此,政府绩效审计对象具有明显不同,同时,所采用的审计评价标准也存在差异。审计评价标准应根据审计对象具体情况,制定相应规定,而当前并未真正实现绩效审计具体化,评价标准的不全面和不规范,导致审计结果不实,进而直接影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最终结果。
(三)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缺乏创新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应用较晚,尚处于实践与完善阶段,绩效审计技术、方法和人员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政府绩效审计的对象往往存在多元化和复杂化等特点,简单的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很难满足绩效审计结果需求,审计结果易出现偏差和不实。由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处于探索阶段,实际审计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对事后审计较为重视,但缺乏必要的审计跟踪,容易错失审计最佳时期,取证不实且难以对审计结果进行有效更正和改善。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开展缓慢,审计工作人员综合专业能力偏低,在实际的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难以做出正确的、针对性的分析与评价,缺乏丰富的传统审计技术和经验,降低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效性。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绩效审计加强措施
(一)深化政府绩效审计体制建设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逐渐向服务性关系转变,以服务人民为宗旨,提高政府职能权利实施,实现社会和谐。同时,国家公民也更重视政府财政支出的具体使用,提高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公共管理的全面实施和提升,主要针对和实现服务性。自我国行政体制建设和完善以来,应当建立以政府绩效审计为中心的相关评价部门,切实解决和处理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式、体制建设问题和公共资源配置情况等,提出合理的、有效的相关措施。深化政府绩效审计体制建设,优化政府工作人员配备和提高办事效率,使得政府绩效审计由以往的单纯监督评价机构向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而转变,进而实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快速发展。
(二)提高政府绩效审计可操作性
根据我国实际经济形势和国情,制定相关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构建合规化审计体系,提高政府绩效审计可行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其一,重视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政府绩效审计进行评价时应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且实现政府审计公平性,确保政府绩效审计有效性;其二,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彼此之间的关系。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在确保经济收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应当保证生态效益的取得,以维护和实现国家公民最高经济收益为根本,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出审计评价指标的重要作用;其三,重视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关系。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应与我国经营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在当前国家宏观经济体制形势下,采取适当的绩效审计方法。同时,从微观环境变化着手,关注各企业、项目细化管理,通过政府绩效审计及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实现完善和改革,增强政府效益审计在当前经济形式下的可操作性。
(三)创新绩效审计技术和相关方法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应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根本,依据相关政府绩效审计法规规定,明确审计部门工作职责,进而改善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一方面,根据审计对象、内容等方面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绩效审计方法,创新绩效审计技术,提升审计结果效力;另一方面,根据绩效审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强正义审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定期开展审计方面专业知识培训,实现整体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提升,提高新公共管理下的政府绩效审计定位。
作者:刘娇娇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预算绩效审计;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
一、基层央行财务预算绩效审计的实践探索
自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便开始探索构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绩效目标管理,积极开展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创新评价方法,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伴随着基层央行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绩效审计于2019年启动,从审计情况来看,基层央行虽已具备预算绩效的理念,但对于绩效的认识和习惯还有待加强,绩效管理各环节工作的开展相对粗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顶层设计的缺失,部分行虽起草了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但无论从效力上还是从内容上讲,都存在指导性不足、约束力不够、内容不完整、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无法满足基层行绩效工作需要。与此同时,在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也一度陷入无据可依的尴尬。对此,审计人员在认真梳理财政部关于绩效管理的一系列指导意见基础上,结合上级行下发的相关工作通知,并通过与会计财务部门绩效管理专员的座谈交流,对基层央行绩效管理实际开展情况进行画像。总体来看,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更多的是侧重合规性评判,如:检查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开展了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等工作;是否将绩效评价结果进行了运用等。而对于绩效目标的设定是否科学,绩效监控是否有效,绩效评价结果能否产生约束、激励等深层次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不够。
二、基层央行财务预算绩效审计的内容重点
基层央行财务预算绩效审计应突出3方面内容,分别是:对绩效管理机制的审计、对绩效管理链条的审计、对绩效管理效果的审计。
(一)突出对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审计
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做保障。对绩效管理机制的审计需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制度情况,是否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完善相关实施细则,能否有效指导本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关注组织管理情况,是否构建了纵向一致和横向协同的组织架构,是否明确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相关职能部门能否履行既定职责;关注激励、约束情况,是否夯实主体责任,相关激励、约束措施能否有效推动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工作。
(二)突出对预算绩效管理链条的审计
对预算绩效管理链条的审计,是开展预算绩效审计的重中之重,也最考验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审计人员除了要关注各环节工作是否按既定程序、流程开展之外,还应重点关注内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审计各环节关注重点、关注内容如表1所示。
(三)突出对预算绩效管理效果的审计
预算绩效管理效果主要是指预算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其中,评判配置效率,审计人员除了可以通过对事前绩效评估环节及绩效评价环节的审计,实现对单个项目、政策支出的微观绩效进行关注之外,也应注重从宏观视角分析,对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的资金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关注。在评判使用效益过程中,一方面,遵守国家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资金列支是评判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性基础,即审计人员仍需对被审计单位预算执行真实性、合规性进行重点关注。另一方面,在调查“职工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的基础之上,需关注被审计单位效益发挥与行业标准、业内标杆及自身以往年度数据对比情况。
三、基层央行财务预算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深入基层央行预算绩效管理审计,有效推动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管理,审计人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适时转变绩效管理审计思路
传统的审计思路主要是指“事中、事后审计”,但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涉及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闭环系统。因此,审计人员需适时将审计思路调整为“事前、事中、跟踪审计”,在开展基层央行预算绩效管理审计时,可将审计端口前延,在事前绩效评估环节,把关项目立项可行性;在事中绩效监控环节,把关预算执行进度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在事后评价环节,向后延伸,跟踪项目效果、效益的发挥,把关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二)及时调整绩效管理审计方法
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复核法、核对法、审阅法、盘点法等,而在绩效管理审计过程中,除了运用常规的审计方法之外,需对审计方法及时调整。如:调查法,即借助座谈、问卷等方式,对观察到的现象或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目标成果法,即根据实际产出成果,评价被审计单位绩效目标是否实现,将产出成果与事先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进行对比,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等等。
(三)有效拓展绩效管理审计成果运用
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审计,既要关注“表”,即绩效管理程序性、流程性的工作,更要关注“里”,即各环节工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因此,审计条线需有效拓展绩效审计成果的运用,一方面,可将绩效审计报告在适当范围内公开,提醒相关审计人员学习,鼓励审计人员实行“项目+调研”,提升绩效管理审计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可总结、提炼绩效审计方式、方法,梳理、归纳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操作规范、标准及依据,形成《预算绩效管理审计小册子》,指导审计人员绩效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积极开展绩效管理审计培训
开展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管理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人民银行的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仅2年有余,不少审计人员对其接触有限。另一方面,开展绩效管理审计,除了关注各环节工作的程序合规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其科学性、合理性,能够在审计过程中,检查发现一些缺陷,提出一些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因此,需针对事前预算绩效的评估方法、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通过邀请业内专家开展讲座、与绩效管理相关部门座谈交流、解读绩效考评报告等方式,积极开展审计培训,促进审计人员了解熟悉一系列前沿、通用、可行的绩效审计操作规范,提升实务技能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燕.浅议预算绩效管理审计的关注点[N].中国审计报,2020-02-05(04).
[2]审计署深圳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胡尊锴,李忠,刘文杰,李贤飞,胡祥,林浩,何理路,于浩,张心严,李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及策略研究[J].审计研究,2020(01):7-15.
环境绩效审计历史发展
1995年,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在第15届开罗会议中将“环境审计”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提出环境审计应该包括财务、合规以及绩效审计三个方面,并在其2001年的《从环境视角执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对常规审计(财务、合规审计的统称)以及绩效审计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在实务方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9年10月正式了《环境绩效评估-ISO14031》,对环境绩效评价提供了指标。随后,INTOSAI、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机构以及国外的专家学者不断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标准、指标以及技术方法等内容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一个分支,研究较晚。以王光金1998年发表的《要重视城建环保审计》为始,我国学者开始了对环境审计的研究。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从1999王琼《环境绩效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开始,研究成果成逐年递增趋势,并在“近些年迅速增加”(张长江等,2011)。从我国环境审计实务来看,我国审计部门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内容所占比例逐年增大。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审计机构、专家学者对环境审计的研究迅速增加,从研究的的成果来看,研究主要在基础理论和实务应用方面。
(一)基础理论研究
关于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的研究。陈正兴(2001)、陈希晖(2004)、王恩山(2005)杨智慧(2009)等学者从不同方面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进行了探讨。综合各学者讨论的结果,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一个分支,应该具备审计“鉴证、评价”的本质,从其本质、定位、目标、对象以及要素等方面并结合环境问题特殊的外部性综合考虑,环境绩效审计应该是由国家授权或者其他专职机构、人员,依照环境法律法规、相关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以及企业的环境管理政策,运用特定的方法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保护活动的相关资料的真实、合规、效益进行审查和监督,以评价其环境保护责任、鉴证其环境保护相关活动,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经济、效率、效果的一种鉴证活动。
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从目前我国开展的环境绩效审计来看,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对政府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对环境保护管理系统的合法合规以及环境建设项目的效益性审计等内容。而对于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内容较少,审计的主体也主要由政府审计部门承担,由社会审计CPA审计的项目较少。从研究成果来看,CPA主导的环境审计乃至环境绩效审计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并没有形成像传统审计那样一套科学、完整的审计方法,但是一般认为传统审计方法同样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但鉴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特殊性,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特殊方法。综合其研究成果,主要有:财务导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西南科技大学课题组,2001);数据和信息收集方法,数据和信息分析方法(王恩山,2005)主要是将原有的一些审计方法运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中;目标导向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法(王春萍,2006);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又有学者提出了实施在线监测分析法(高翔2011),利用高科技手段来监测环境数据,从而进行评价;还有学者提出了分析性复合法(张清清,2012)。这些方法是在原有审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的一些方法来对环境绩效进行审计,已达到经济、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二)实务应用研究
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实务应用,学者研究针对某项具体的审计通过确立环境绩效审计的原则,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原则,从而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林逢春、陈静(2006)建立了企业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环保法规、环境管理、先进性以及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等四个层面的指标并形成了“模糊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时毅(2008)针对公共环境项目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建立了财务、公众、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江苏省审计厅课题组(2013)从项目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三个层次建立了农村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学者研究成果来看,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内容以审计方法,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概念框架、理论体系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而且研究多集中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较少。
研究结果评述及未来展望
从我国机构、学者研究的成果来看,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尚停留在细节问题的探讨上,讨论仍初步阶段,并未上升到整个理论体系研究的高度。国家审计署的《2008年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在2012年变逐步建立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这对环境绩效审计整体概念框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但两年以来,环境绩效审计并未取得应有的成果。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环境问题具有特殊性,因此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应该以审计学为基础,结合环境学、环境管理学、生态学、经济学、会计学以及财务管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体系和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2)加强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系统性。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应该具有系统性,将其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考虑各研究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只是关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甚少对其整体进行系统的研究。
1.开展绩效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绩效审计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并在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业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国甚至达到80%以上。加入WTO后,形势的发展对我国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法违规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开展绩效审计是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需要。高效廉洁的政府,是现代化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今天,在政府各部门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情况下,如果能对工作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经常性审计监督,那么,和腐败现象就会少一些,经济决策就会更准确,国家的经济损失就会更少,社会效益也会大大提高。尽快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监督政府工作的效益,有利于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
3.开展绩效审计是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需要。随着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范围已大大扩展。国家公共开支的成倍增长和公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我国众多人口增长,经济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政府的生长基础和社会的发展机会愈来愈受限制。
4.开展绩效审计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需要。现代社会是民主化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政府受人民之托、用人民的钱,理所当然的为人民办事。在民主社会,政府负有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使用管理各项资源、并使各项资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目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审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然而这种复合型的人才特别缺乏,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结构合理的审计人员队伍,就无法承担新时期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艰巨任务。
2.没有明确的绩效审计条例和缺乏完善的绩效评定价依据。由于我国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异,没有条件也不可能制定一个全国使用的绩效审计或评估标准。从国家层面到基层的乡镇政府,都没有可供执行与参考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与操作指引。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因此,衡量标准的难确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
3.绩效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不统一。由于评价对象的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落后。审计技术方法还停留在详细审计阶段,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更是如此。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领域广泛、审计内容复杂且多变、审计方法灵活多样、审计工作量大,详细审计几乎不能满足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现有政府审计经验的积累不利于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传统的审计主要是采用手工审计,“电子化”程度低或电子计算机利用程度低。
三、加强绩效审计的对策
1.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立法体系。积极推动有关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订和完善,努力做到用专门的法律法规条款规范绩效审计。在做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和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的制定工作中,注重涉及完善有关绩效审计的内容。 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起步阶段,国家审计署至少先应依据审计法和其他方面的一些相关规定,以部门规章来明确绩效审计的相关事项,让绩效审计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2.加强绩效审计人员的培训。审计机关应组织进行绩效审计的培训,让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人心;也可以选派一些审计人员到绩效审计搞得好的国家去学习,具体体会绩效审计的操作,积累实战经验。例如,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OSAI ),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以及美国会计总署、加拿大综合审计基金会,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英国等的最高审计机关。通过培训,不断拓宽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3.提升绩效审计员的综合素质,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审计机关要储备多元化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环保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很快,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技能;绩效审计需要创新的方法,绩效审计方法,是在审计工作中为了实现绩效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工作模式、程序、措施和手段等,专项审计调查方法,能更高效率的涉及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事项的多个层面,是适用绩效审计的一个较好办法。
4.建立一套可行的绩效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开展绩效审计评价项目实施效果的好与坏,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可行评价标准相对照,绩效审计指标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对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确定,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确定。制订指标评价体系时不仅要关注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关注经济、就业、环保等各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为此要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的基本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针对弹性较大的、容易使公平性受到损害的项目或领域再做一些补充规定,再次应体现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原则,反映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不断强化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